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夏季汛期地質災害簡報

夏季汛期地質災害簡報

發布時間: 2021-02-19 16:14:57

❶ 江西省地質災害主要發生於每年4月到七月主汛期期間,對嗎

江西省地質災害主要發生於每年的四月到七月。

❷ 年8月全國地質災害災情及9月地質災害趨勢預測

國土資源部通報 2011 年第 55 期

2011 年 8月全國地質災害發生數量較小,人員傷亡相對較少,經濟損失同比大大減少。2011 年 9月防災形勢依然嚴峻。9月份全國大部分地區還處於汛期,也是台風 (熱帶風暴)登陸頻繁期。預測 9月地質災害重災地區可能主要集中在西南、中南、華東和西北等地區山區。汶川地震影響區、三峽庫區地質災害的危險性較高,需要重視。同時應高度重視台風 (熱帶風暴)帶來的強降雨對東南沿海地區的影響。

一、地質災害災情

8月全國共發生地質災害 648 起,其中滑坡 293 起、崩塌 148 起、泥石流 175起、地面塌陷 22 起、地裂縫 6 起、地面沉降 4 起; 造成人員傷亡的地質災害 22起,15 人死亡、2 人失蹤、20 人受傷; 直接經濟損失 2.53 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發生數量、造成的死亡失蹤人數和直接經濟損失均大大減少 (表 1)。主要原因是今年 8月異常強降雨少於去年同期。

表 1 2011 年 8月與去年同期地質災害基本情況對比表

8月全國共成功預報地質災害 71 起,避免人員傷亡 4528 人,避免直接經濟損失 1.84 億元。

8月地質災害分布在 24 個省 (區、市)。按發生數量由多到少依次是四川、湖北、雲南等 (表2); 按造成的人員死亡失蹤人數由多到少依次是雲南、四川、陝西等 (表3); 按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由大到小依次是雲南、四川、湖北等 (表4)。

表 2 2011 年 8月各省地質災害發生數量統計表 單位: 起

表 3 2011 年 8月地質災害造成死亡失蹤人數統計表 單位: 人

表 4 2011 年 8月地質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統計表 單位: 萬元

二、地質災害特點

(一)多年同期相比災情最輕,死亡失蹤人數最少

與 2005 年以來多年同期相比,今年 8月地質災害發生數量最低,因災造成人員死亡失蹤人數為最少,因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最少。

(二)西部地區受災最嚴重,沒有重大群死群傷事件

人員傷亡基本都在西部地區,因災共造成 15 人死亡失蹤,占總數的 88%; 雲南、四川直接經濟損失最嚴重,共造成 1.78 億元的財產損失,占總數的 70%。

(三)災害類型以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為主,災害級別以小型為主

8月份,全國共發生崩塌、滑坡和泥石流 616 起,占總數的 95% 。災害級別以小型為主,共 602 起,占總數的 93%。

(四)以自然因素引發為主

全國 648 起地質災害中,自然因素引發的有597 起,占總數的92%; 人為因素引發的有51 起,占總數的8%。自然因素主要為強降雨,人為因素主要為采礦和切坡等。

三、重大災害實例

8月15日,雲南省大理州雲龍縣功果橋鎮功果村魯基溝村民小組發生特大泥石流,規模 6 萬 m3,直接經濟損失 3286 余萬元。

四、9月地質災害趨勢預測

根據地質災害多年發生規律,9月份全國大部分地區還處於汛期,也是台風(熱帶風暴)登陸頻繁期,防災減災形勢依然嚴峻。區域強降雨、局地暴雨和台風(熱帶風暴)帶來的強降雨誘發滑坡、泥石流等突發性地質災害的危險性很大。地質災害可能主要發生在西南、中南、華東和西北的局部山區。

國土資源部

二〇一一年九月八日

❸ 汛期地質災害應急調查包括哪些內容

降雨是引發地質災害的重要原因。因此,在每年汛期來臨之前應該對可能發生災害的隱患點進行排查,制定專門的防災預案;在汛期,特別是暴雨期間應該進行應急調查。

(1)滑坡前緣宏觀調查。當滑坡前緣出現地面鼓脹、地面反翹或者建築物地基出現錯裂時,應注意詳細查看滑坡整體的變形拉裂情況,並應向當地主管部門報告異常情況,請具有滑坡知識的專業人員到現場進一步察看。

滑坡前緣隆起

滑坡前緣擋土牆下地基冒水,阻滑力差,易於破壞

(2)滑坡中部宏觀調查。當滑坡穩定性較差時,可能在滑坡中部出現地面拉裂縫、次級台階,並使建築物出現有規則的拉裂變形。但是,應注意由於局部地形起伏或由於人工堡坎和擋牆未坐落在穩定的地基體上而出現地面裂縫,或由於建築質量差而開裂,不要誤判為滑坡的變形滑動。

滑坡中部變形導致建築物鼓脹錯裂

堡坎未坐落在穩定地基上,局部滑坍

(3)滑坡後部宏觀調查。當滑坡後緣出現貫通性的弧形拉裂,並出現向後傾斜的下座拉裂台階時,必須盡快採取避讓措施,將滑坡區的居民盡快轉移,並及時向當地主管部門報告。

後緣新出現弧形貫通下錯裂縫,顯示滑坡將發生整體滑動(四川丹巴,2006)

(4)崩塌宏觀調查。當高陡斜坡危岩體後緣裂縫明顯拉張或閉合,出現新生的裂縫,應該進一步進行地面調查,橫跨裂縫布置若干簡易監測剖面,了解變形拉裂情況,並向當地主管部門報告。當危岩體下部出現明顯的壓碎張裂帶,並形成與上部貫通的裂縫時,表明發生崩塌的危險極高,應該及時採取避讓措施,並及時向當地主管部門報告,請具有地質災害知識的專業人員到現場進一步察看。

(5)泥石流宏觀調查。泥石流溝口通常是發生災害的重要地段。在應急調查時,應該加強對溝口的調查。仔細了解溝口堆積區和兩側建築物的分布位置,特別是新建在溝邊的建築物。調查了解溝上游物源區和行洪區的變化情況。應注意采礦排渣、修路棄土、生活垃圾等的分布,這些物質在暴雨期間可能會形成新的泥石流物源。

民居建於泥石流溝邊,特別是上游滑坡堵溝潰決時,非常危險

(6)地質災害高發區房屋的調查。要按照「以人為本」的原則,針對地質災害高發區點多面廣的難題,集中力量對有災害隱患的居民點或村莊的房屋和房前屋後開展調查。

對建於山區的已出現地面開裂房屋,要加強監測

位於崩塌隱患前緣的房屋,汛期應納入地質災害預案

汛前應開展房屋周邊地質災害巡查,及時發現隱患

❹ 矯梅燕副局長在年全國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視頻會議上的講話

(2013年4月18日,根據錄音整理)

尊敬的汪民副部長,各位領導,同志們:

在全國即將進入汛期之際,國土資源部組織召開全國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視頻會,部署今年汛期地質災害防禦工作,非常重要。下面我代表中國氣象局就做好今年汛期地質災害防禦工作講三點意見。

一、充分認識地質災害防禦工作面臨的嚴峻形勢

從過往經驗看,我們不可掉以輕心。受我國特殊的自然地理、地貌地質和氣候變化影響,由氣象條件誘發的地質災害呈現多發、頻發、重發趨勢,地質災害不可預見性越來越強,影響越來越復雜,應對難度越來越大,地質災害已呈現出常態化發展趨勢。加強地質災害防治,是國土和氣象兩部門共同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不可掉以輕心。

從氣候預測看,我們不能麻痹大意。據國家氣候中心預測,今年汛期我國氣候為中等偏差年景,汛期降水呈顯著的階段性特徵,盛夏(7月至8月)遼河流域、海河流域、黃河中游將可能出現汛情,汛前期青海、四川西北部、陝西北部、山西等地降水較常年同期偏多,發生山洪地質災害的可能性較大。今年地質災害防禦形勢嚴峻,容不得有絲毫麻痹大意。

從服務能力看,我們不能有絲毫鬆懈。當前,氣象業務服務能力與地質災害防治的需求還有很大的差距,特別是對突發性高影響天氣的監測預報預警能力和暴雨誘發山洪地質災害風險預警服務水平亟待提高,農村氣象災害防禦體系建設與地質災害防治群測群防的要求還有差距。面對地質災害防治服務能力的差距,容不得我們有絲毫的鬆懈。

從美麗中國和生態文明建設看,我們需要常抓不懈。十八大提出的「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提高氣象、地質、地震災害防禦能力」,既是對氣象和地質災害防禦科學發展的支持,也對氣象和地質災害防禦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對黨中央、國務院的新要求和人民群眾的新期待,我們要深刻認識做好氣象和地質災害防禦的長期性、艱巨性和緊迫性,以更大的決心、更高的標准和更強有力的措施推進災害防治工作。

二、認真總結兩部門合作經驗,持續推動地質災害預報預警工作

2003年以來,以國土資源部和中國氣象局簽署的《關於聯合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的協議》為開端,兩部門深化合作,有力促進了地質災害預報預警業務的發展。今後,我們要以打基礎、強基層、健機制為重點,持續推動地質災害預報預警工作科學發展。

第一,要打基礎,共同推進地質災害氣象監測預報預警體系建設。一是共同推進易災地區和主要災害隱患點自動氣象站、暴雨監測站和雷達等組成的氣象綜合觀測網路建設,實現對關鍵地區雨情、水情的實時監測,確保及時發現險情。二是針對地質災害短歷時、局地性和突發性強等特點,深化地質災害精細化氣象預報特別是短時臨近預報業務,提高定量降水預報水平,確保准確做出預報。三是聯合制定地質災害易發區致災臨界雨量指標體系,深化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服務業務,確保防禦埠前移。

第二,要強基層,共同推進農村氣象災害防禦體系和地質災害群策群防體系對接融合。一是結合國土資源部關於地質災害防禦「十有縣」和「五到位」建設要求,以及中國氣象局關於農村氣象災害防禦「十二到」的具體要求,深入推進農村氣象災害防禦體系建設,實現農村氣象災害防禦體系和地質災害防治群測群防體系對接。二是重點推進基層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員與農村氣象信息員的共建共用,國土資源部門與氣象部門災害預警發布手段的共建共享,基層地質和氣象災害應急預案的有效銜接,實現災害早發現、早通氣、早部署、早防禦。

第三,要健機制,共同推進地質災害氣象監測預報預警工作的長效發展。一是要健全「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機制,建立有利於氣象和地質災害防禦工作發展的保障機制,形成政策支撐有力、運行保障可靠、經費投入穩定、地方支持力大的發展格局。二是建立健全國土、氣象全方位合作機制。加強地質災害隱患點、氣象資料等信息共享,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加強應急聯動,建立重大災害的聯合會商和應急響應機制。加強科研合作和標准制定,推進地質災害氣象監測預報業務的規范化發展。

三、全力以赴做好今年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

各級氣象部門要根據黨中央和國務院的總體部署,按照此次會議的有關精神,全力以赴做好今年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

第一,要進一步強化責任落實。做好地質災害氣象保障服務,責任落實是前提。各省(區、市)氣象局要嚴格遵守以行政首長負責制為核心的各項氣象服務規章制度,將責任落實到人,任務分解到崗,保證各個環節有效銜接。各級氣象部門主要負責人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氣象服務上,要在預報服務第一線靠前指揮。

第二,要進一步強化監測預報。做好地質災害氣象保障服務,監測預報是基礎。各級氣象部門要狠抓地質災害多發區、易發區的災害性天氣監測和預報兩個環節,努力做到監測到位、預報准確。要密切監視重點地區災害性天氣變化,掌握雨情、水情和隱患點實況信息。要充分發揮雷達、衛星、自動氣象站、實景觀測等在地質災害氣象監測預警中的作用,強化面向地質災害的短時臨近天氣預報業務。

第三,要進一步強化預警服務。做好地質災害氣象保障服務,災害預警和有效發布是關鍵環節。要聯合國土資源部門將地質災害條件等級預報升級為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共同發布地質災害氣象風險等級預警。要通過廣播、電視、電話、互聯網、手機簡訊、電子顯示屏、農村大喇叭等多種手段和氣象信息員隊伍及時發布災害預警信息,健全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布流程和機制,提高預警信息的發布時效和覆蓋面。

第四,要進一步強化聯動聯防。要加強與各級國土資源部門的聯動聯防,建立兩部門應對惡劣天氣特別是突發強降雨天氣的應急聯動工作機制,切實發揮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信息的消息樹作用。要加強部門內災害性天氣聯防協作,建立區域性快速反應機制,完善天氣上下游影響站台之間災害性天氣監測實況、災情、預報、警報信息通報機制。

同志們,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黨中央、國務院關心,各級黨委政府關心,人民群眾關心。衷心希望各級國土資源部門和氣象部門本著開放融入式發展理念,攜手把地質災害防禦水平提高到新的高度。最後,藉此機會,我代表中國氣象局向國土資源部和各省(區、市)國土資源部門長期以來對氣象工作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謝!

謝謝大家!

❺ 汛期地質災害應急調查包括哪些內容

降雨是引發地質災害的重要原因。因此,在每年汛期來臨之前應該對可能發生災害的隱患點進行排查,制定專門的防災預案;在汛期,特別是暴雨期間應該進行應急調查。

(1)滑坡前緣宏觀調查。當滑坡前緣出現地面鼓脹、地面反翹或者建築物地基出現錯裂時,應注意詳細查看滑坡整體的變形拉裂情況,並應向當地主管部門報告異常情況,請具有滑坡知識的專業人員到現場進一步察看。

汛前應開展房屋周邊地質災害巡查,及時發現隱患(海南三亞,2005)

❻ 關於進一步加強主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函

國土資應急辦函〔2013〕13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國土資源局:

入汛以來,我國降水總體偏多,共出現7次區域性暴雨過程。截至本月23日,今年強降雨誘發了大量地質災害,已造成214人死亡、30人失蹤。中國氣象局預測,今年主汛期(6-8月),吉林東南部、遼寧、北京、天津、河北大部、山西大部、山東、河南東北部、江蘇東北部和南部等地區降雨偏多。其中,遼東半島、天津、河北東部、山東半島等地區偏多2-5成,陝西北部、甘肅河西、青海大部、四川西北部、西藏東北部易發生山洪地質災害。蘆山地震災區雨量充沛、誘發災害可能性大。根據6月19日《國家減災委員會關於切實做好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的通知》(國減電〔2013〕3號)要求,結合地質災害防治形勢,請各地國土資源管理部門進一步落實責任,細化各項工作,扎實完成汛期防災減災任務。具體要求如下:

一、進一步加強組織領導,嚴格落實防災救災責任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要把防災減災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立足防大災、抗大災、救大災,嚴格落實以行政首長負責制為核心的防災救災責任制,進一步加強溝通協作,健全完善各項工作制度和機制。各級領導幹部要深入一線、靠前指揮,切實保障抗災防災工作的有力有序推進。

二、進一步加強監測預警預報,認真做好災情管理

密切關注雨情、水情,加強與氣象部門聯系,及時獲取雨情趨勢分析與預判報告。完善災情會商與協同預警機制,及時發布預警信息,重點加強地震災區緊急預警信息發布,需要採取措施的必須措施到位。加強災情數據管理,做好災情統計匯總和會商核定工作。

三、強化巡查排查和臨災避險,加強督促檢查

進一步組織力量加強巡查、排查、復查,對所有排查出來的隱患點,全部納入群測群防和預警體系。要加強對中小學、衛生院、敬老院、建築工地、旅遊景點、避災場所等人員密集區的排查。要抓緊完善應急預案,進行應急演練,加強專業培訓與科普宣傳,加強應急隊伍和裝備建設。要特別加強外來務工人員及農村留守老人兒童管理,做好安全防範措施。

四、做好應急值守和應急處置工作

各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要加強值守,嚴格落實24小時值班和領導帶班制度。出現險情和災情時,要及時核報信息,啟動應急響應,果斷撤離危險區內所有人員。第一時間派員趕赴現場,協助地方政府做好搶險救災工作,力求把災害損失降到最低。

如有重要情況,請及時上報。

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管理辦公室

2013年6月24日

❼ 如何做好汛前地質災害隱患排查

1)在本年度地質災來害防治方案編制源前完成轄區地質災害排查,確定地質災害隱患點(區),落實汛期各項地質災害防災責任和制度,為編制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提供基礎依據。

2)排查災種主要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為活動引發的已對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造成威脅的山體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3)對出現地質災害前兆,可能造成人員傷亡或財產損失的區域和地段,縣級人民政府應當及時劃定地質災害危險區,在地質災害危險區的邊界設置明顯警示標志。

4)排查結束後,及時編制地質災害排查報告,並將報告主要內容通報當地人民政府以及相關部門,報告主要內容包括:

Ⅰ)地質災害隱患點(區)位置;

Ⅱ)危害對象及范圍;

Ⅲ)地質災害類型、規模及基本特徵;

Ⅳ)地質災害引發因素及發展趨勢;

Ⅴ)已採取的防治措施;

Ⅵ)防治工作建議。

❽ 汪民副部長在全國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視頻會議上的講話

國土資源部內部情況通報 (2011 年第 53 期)

(2011 年 4月12日,根據錄音整理)

同志們:

今天我們召開全國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視頻會議,主要任務是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重要部署,總結 2010 年工作,研判形勢,全面部署安排今年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剛才,廣東、四川、雲南、甘肅四省廳的同志分別發言,總結了本地區 2010年地質災害防治情況,提出了今年的工作任務,明確了防控措施,我都非常贊成。2010 年地質災害嚴重,但是我們的應對成效明顯,展示了國土資源系統良好的精神風貌。在重大地質災害面前,廣大國土資源系統幹部、職工和群測群防監測員,發揚不畏艱險、勇於奉獻的可貴精神,表現出了應急響應、快速處置的過硬作風,為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作出了重要的貢獻。藉此機會,我代表國土資源部黨組,代表徐紹史部長,向長期奮戰在地質災害防治崗位上的廣大幹部職工表示衷心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

下面,受徐紹史部長委託,我代表部黨組講四點意見。

一、2010 年地質災害防治取得顯著成效

2010 年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地質災害最為嚴重的一年。全國共發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災害 30670 起,造成 2915 人死亡失蹤,直接經濟損失 64 億元,分別比2009 年增長 1.8 倍、5.0 倍和 2.6 倍。

去年全國地質災害有四個特點: 一是泥石流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全國共發生泥石流 1988 起,佔地質災害總數的 7%; 造成 2300 多人死亡失蹤,占人員傷亡總數的 80%。二是人員傷亡集中在西部局部地區。5 至 9月,在甘肅、陝西、雲南、四川和貴州等地,降雨引發地質災害 5283 起,造成 2492 人死亡失蹤。三是群發性地質災害數量較多。6 ~8月,廣西、福建、陝西、四川先後發生近 2000 起,造成近200 人死亡失蹤和大量的財產損失。四是地質災害發生范圍增加。除西南、西北、東南等往年易發區外,海南、吉林等地發生的地質災害數量分別超過當地前數年甚至數十年的總和。

2010 年災情極其嚴重,但防災成效也非常顯著。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地方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相關部門密切配合,國土資源系統各級管理部門積極努力,全國共成功預報地質災害 1166 起,避免人員傷亡近 10 萬人、直接經濟損失 10 億元,這是 1998 年以來成功避免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最多的一年。

成效的取得,主要得益於以下四個方面。

(一)部署及時周密,貫徹落實堅決有力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地質災害防治工作。2010 年,中央領導同志170 多次作出重要批示,並親臨抗災一線,指導搶險救災工作。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專門研究部署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搶險救援工作,《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作出全面安排。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為我們指明了工作的方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國土資源部黨組多次召開會議研究地災防治,徐紹史部長親自帶隊先後多次赴災害現場指導搶險救災,深入災害多發區開展調研和督促檢查。徐紹史部長在 2010 年全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現場會議等多個重要場合,多次強調思想上要更加重視,把重點放到防災減災上來; 工作上要更加主動,把地質災害防治作為生命任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部署; 措施上要更加有力,要確保落實到位。國土資源部機關相關司局、中國地質調查局和地方各級國土資源部門堅決貫徹落實徐紹史部長的指示要求,積極組織,周密安排,綜合防災體系得到進一步加強。

一是早研判、早安排、早部署,精心謀劃全年工作。國土資源部黨組在 2010年初就認真分析研究地質災害防治面臨的形勢,對防治工作作出全面部署。通過13 次視頻會、50 多次發文發電,對防治工作進行再動員、再部署、再落實。各省(區、市)共召開地質災害防治會議近 300 次、發文部署防治工作近 600 次。

二是再排查、再巡查、再檢查,突出汛期地質災害防範。120 余次派出由部領導和司局負責同志帶隊的工作組檢查指導,組織 238 名專家長期駐守 18 個重點省份。部領導多次赴災害多發區深入調研,指導推動各地工作。各地充分發揮群測群防體系作用,組織專業力量長期駐守地質災害易發區指導防災工作,做到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後復查,累計派出督促檢查組 500 余次。

三是強化落實,推進重點地區地質災害防治。部多次召開會議、派出工作組,加強對地震災區、泥石流災區和三峽庫區等的幫助和指導。汶川地震災區國土資源部門加強監督指導,在重災區派駐應急搶險小分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部指導青海省開展了玉樹地震災區隱患排查和勘查、應急處置、地災危險性評估、資源環境承載力與恢復重建選址評估、地災防治專項規劃編制等工作,指導甘肅省在舟曲泥石流災區開展了隱患排查、防治規劃編制和災後地質災害工程治理,為抗災救災和恢復重建作出了積極貢獻。三峽庫區充分發揮監測預警系統和綜合立體監測網的作用,強化專業監測和群測群防,確保了 175 米蓄水的順利進行。

四是加強管理,在建工程地質災害防範成效顯著。針對 2009 年水電等施工現場發生地質災害造成嚴重人員傷亡的情況,通過對建設項目和礦山企業地質災害評估情況進行公示和督導、發現問題限期整改等措施,不斷加強防範工作。2010 年水電等施工場所基本未因地質災害造成大的人員傷亡。

(二)應急反應迅速,搶險處置有力有效

一是健全應急防災機制,完善應急支撐體系。擴大了部級地質災害應急專家庫,建成省級應急專家庫,部省應急專家達 1688 人。派出 7 個區片巡查組駐守重點省份,累計 1000 餘人次開展巡查指導。採集國土資源系統應急裝備信息,全國12 個省配備應急視頻會商設備 27 套。研究制定了 《應急技術支撐體系建設方案》、《應急值班制度》、《專家管理辦法》、《應急處置技術要點》等文件和技術標准。抽調人員成立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 (臨時)應急辦公室,建成了 17 個省級地質災害應急中心。

二是及時啟動應急響應,嚴防造成二次災害。70 多次派出工作組赴現場協助地方進行應急處置,部領導 30 餘人次緊急趕赴搶險一線,徐紹史部長先後赴貴州、甘肅、四川、雲南等地指導搶險救災。在開展搶險救災的同時,組織做好隱患點應急排查,防止造成更大的傷亡,全年未出現二次災害造成人員傷亡事件。各地共組織應急工作組超過 600 次,累計組織 7000 餘人次開展督促檢查和應急處置工作。

三是提高監測預警能力,狠抓臨災轉移避險。進一步完善群測群防體系。對發現的隱患點及時落實監測責任和採取應急處置措施,對一些已出現變形跡象的隱患點提前組織轉移受威脅的群眾,避免了大量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2010 年 8月,四川綿竹清平鄉發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由於監測預警到位、預案啟動堅決,3000 多人成功避險。我聽說後,既感到非常高興,也感到壓力很大。這是臨災避險最成功的,但如果沒有成功,後果將不堪想像。去年,發生重大災情造成損失的,主要是大災。進行地災防治,主要應立足防大災、應大急、救大險。中國這么大,大災有可能在哪裡發生呢? 除了做好調查、勘查,摸清情況,完善體制機制,做好基礎工作之外,就是要大打一場人民戰爭,把群眾動員起來,強化監測預警,狠抓臨災避險,確保哪裡有情況發生,那裡就有及時反應,最大程度減輕人民群眾生命財產損失。

四是密切關注災情險情,強化信息收報工作。為及時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領導同志重要批示,部著力增強地質災害災情險情信息採集、報送的能力和效率,接到報告和信息後,及時了解情況,保持動態跟蹤。2010 年,共向國務院上報各類文件 33 次,向國務院總值班室報送值班信息 169 期。未發生信息誤報、緩報、漏報的情況。各地加強值守,及時報送地質災害災情險情及後續處置工作情況,向部報送各類防災信息數千份。

(三)積極主動服務,著眼長遠精心謀劃

一是夯實基礎,提高基層地質災害防治能力。建成 847 個群測群防有組織、有規劃、有經費等 「十有縣」。升級了全國地質災害群測群防信息系統,實現群測群防點全覆蓋。聯合中國氣象局,在全國 30 個省 (區、市)、253 個市、1265 個縣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同時在中央電視台天氣預報節目中加播啟動應急響應信息等內容。

二是消除隱患,開展隱患點工程治理。2010 年,中央財政投入 14 億元特大型地質災害治理專項資金,投入 8 億元支持甘肅舟曲開展災後重建地質災害防治。目前,中央財政已初步形成在三峽庫區、地震災區、甘肅舟曲等重點地區投入防治專項和面上開展特大型地質災害防治的點面結合、重點突出的資金安排格局。在此帶動下,各地的資金投入也大大增加。

三是加強宣傳,增強全社會防災減災意識。針對基層開展地質災害防治評估、巡查、預案、宣傳、人員 「五到位」宣傳培訓活動和重點地區應急管理培訓,累計培訓 10 萬餘人。通過各大媒體現場報道、系列追蹤、專家訪談等多種形式宣傳地質災害防治,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益。部聯合河北、重慶開展多點連發特大型地質災害應急演練,指導各地共開展應急演練 371 次,參與人數達 4 萬多人。以桌面推演的形式模擬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應急處置過程,總結完善應急流程並向全國推廣。

四是謀劃未來,推進防災減災長效機制。推進建立地質災害調查評價體系、監測預警體系、防治體系和應急體系,積極建議國務院出台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政策措施。在重慶、北京組織多領域院士、專家召開 「西部復雜山體重大地質災害防治學術研討會」和「全球災變事件與重大地質災害戰略研究會」,分析重大地質災害異常多發的原因,研判趨勢,為防治決策提供依據。各地也根據區域情況,加強成災條件、機理和模式的研究。

(四)抓住關鍵,充分發揮群測群防作用

各地積極推進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建設,按照部要求,深化縣級地質災害防災體制和機制建設,多方爭取工作經費,不斷提高隊伍素質,進一步發揮基層黨員、幹部和骨幹群眾的地質災害防範主力軍作用。我們大約有十多萬個群測群防監測員,在地方各級黨委、政府的領導下,群測群防監測員不畏艱險,不分晝夜,准確監測,成功預報,在最危險、最困難的環境中執行著最崇高的生命任務,他們踐行著服務人民群眾生命權利的最高價值准則,守護生命,守護家園。2010 年成功預報地質災害 1100 多起,避免了約十萬人的傷亡。國土資源部及時召開全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現場會,總結工作,交流經驗,並以通報表揚、頒獎晚會等形式,大力弘揚群測群防監測員踐行服務於人民群眾生命權利最高價值准則的核心理念。

二、充分認識地質災害防治的嚴峻形勢

2011 年,影響我國地質災害發生的地質地貌條件、地震、乾旱和降雨等極端氣候等多方面因素仍然存在,地質災害防治形勢依然嚴峻。

(一)我國特殊的地質條件和頻發的極端氣象導致地災多發

我國地形地貌復雜多樣,山地丘陵分布廣泛,地質不穩定區域大。地震發生頻率高,汶川和玉樹特大地震造成山體松動、岩體破碎,加劇了地質不穩定性,盈江地震對地質環境的影響也可能在汛期顯露。受地理、經濟等條件制約,不少地方特別是西部地區部分群眾仍居住在深山峽谷中,受到地質災害的直接威脅。近年來,我國極端氣候異常,乾旱、暴雨時有發生,極易誘發雨洪地質災害。據氣象部門預測,2011 年夏季我國黃淮、江淮等地區降水較常年偏多,登陸的熱帶氣旋同期偏多,局地強降雨發生的頻率增加、強度增大。從 2010 年的情況看,主汛期雨情、水情異常復雜,引發的地質災害問題十分突出,既有排查出來的老隱患點成災,也有不在群測群防體系中的新地災點成災,還有一些如貴州關嶺、四川漢源、甘肅舟曲等大規模、高速度、遠距離的滑坡、泥石流或多種災害疊加並發的重大地質災害。這些災害常常突如其來,猝不及防。

(二)防範意識還不強,防範措施還不足

當前,還有一部分幹部群眾缺乏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對地質災害的辨識能力和避讓意識薄弱。地質災害防治還沒有完全成為各項規劃和建設的前置條件,大量城鄉和工程建設單位往往只重視工程施工,不重視地質狀況勘查和地災隱患排查,工程往往選址在地質災害隱患點上,劈山修路、切坡建房、造庫蓄水等工程施工誘發了大量滑坡等地質災害。一些山區的縣城、鄉鎮和村莊由於地理條件和歷史因素所致,本身就建在了滑坡體或者泥石流沖洪積扇上,由於種種條件尤其是經濟條件限制,暫時沒有能力全部實施搬遷,一旦發生地質災害極易造成重大損失。

(三)地質災害防治能力建設仍然不足,防治工作依然存在薄弱環節

目前,國土資源部門地質災害防治專職管理人員很少,越往基層人員越少,部分縣 (市)甚至一個專職人員都沒有; 現有的監測機構對地質災害防治的技術支撐能力不足,全國還有大量市、縣沒有設立地質災害監測機構。由於機構、人員以及經費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約,地質災害調查和監測預警覆蓋面窄、空白區大,許多地質災害隱患點該搬遷的沒有搬遷,該治理的沒有治理。全國已經開展的地質災害調查的精度也不高,已查出的隱患點往往因防治經費限制而無法實施防治工程,而已治理的工程又普遍沒有維護費用,即便三峽庫區也是如此。我國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體系很不健全,僅對三峽庫區等少數地區和個別重點工程實施了專業監測,其餘大部分地區只能實行群測群防監測。群測群防員絕大多數是兼職人員,沒有必要補助,沒有配備基本裝備,工作條件艱苦,風險也很大,承擔了遠遠超過其能力的監測任務。

總之,對於當前防災形勢的嚴峻性和任務的艱巨性,我們始終要保持清醒認識,關於 2011 年地質災害防治,總的要求就是要始終堅持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放在高於一切的位置,堅持做好抗大災、應大急、搶大險的各項充分准備,堅持把問題估計得更充分一些,把措施制定得更周全一些,把工作做得更扎實一些,牢牢把握防災的主動權,堅決避免重大人員群死群傷事件,最大可能避免和減少人民群眾生命財產損失。

三、重點做好防災減災的幾項工作

(一)做好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的編制和實施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明確提出,要加快建立地質災害易發區調查評價體系、監測預警體系、防治體系和應急體系,加大重點區域地質災害治理力度。4月6日,國務院通過了 《全國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山洪地質災害防禦和綜合治理總體規劃》,力爭用 5 年時間,基本解決防災減災體系薄弱環節的突出問題,其中,對地質災害調查評價、監測預警、搬遷避讓和治理均作出了重點安排。此外,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已列入國務院審批計劃,目前正處於完善階段。《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也在抓緊報批。

這些都是黨中央、國務院對我國防災減災體系建設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維護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工作。我們務必要認真學習、深刻理解,切實做好貫徹落實。一是要加緊編制山洪地質災害防禦專項規劃的實施方案,前三年著重開展調查評價、重點集鎮勘查,完善縣級監測預警信息共享平台和群測群防體系,後兩年著重開展搬遷避讓和治理工程。二是要積極准備,做好 《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出台後的貫徹落實。三是要抓緊編制本地區地質災害防治 「十二五」規劃,並爭取把主要防治內容納入到本地區的 「十二五」規劃中去。重點考慮四方面,一是全面加強調查評價,提高工作程度,特別要加大對人口密集區、重要基礎設施周邊區地質災害危險性的評價力度,安排必要的工程勘查,建立健全隱患排查制度。二是突出抓好監測預警體系建設,完善監測預報網路,加強預警信息發布手段建設,提高群測群防水平。三是加快構建綜合防治體系,統籌各方資源,同步開展地質災害、水土保持、中小河流整治、易災地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加大地質災害搬遷避讓和工程治理力度,著力消除隱患。四是強化臨災應急避險,建立完善地質災害應急體系,完善應急避險各種手段,提高臨災避險能力。

(二)切實加強機構建設

中央編制辦公室已經批准部成立地質災害應急管理辦公室,並增加司局級領導職數,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中心也已經中央編制辦公室批復,即將掛牌成立。各地要大力推動本地區地質災害應急管理機構和應急技術支撐機構建設,要將機構建設作為今年一項重要工作來抓。特別是地質災害多發易發的省份,要力求在今年取得突破性進展,已建立省級地質災害應急機構的省份,要著力向市級延伸。

(三)強化特大型防治項目管理

近年來,中央財政逐年增加特大型地質災害防治預算資金,力度還將進一步加大。各地要積極推動加大本級財政對地質災害防治資金投入力度,多渠道籌集防治資金,並嚴格按照財政部、國土資源部 《關於印發 〈特大型地質災害防治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財建 〔2009〕463 號)和國土資源部辦公廳 《關於加強特大型地質災害防治項目管理的通知》 (國土資廳發 〔2009〕81 號)的要求,加強資金、項目管理,按規定上報資料。對存在數據弄虛作假、未按規定管理使用專項資金、未及時向部報送等情況的省份,部將扣減或取消下年專項資金預算指標,並予以通報批評。情節嚴重的,要依法予以查處。

(四)繼續提高基層防災能力

推進防災能力建設,提高基層地質災害防範的意識和預警預報、組織協調、應急避險、軟硬體支持等方面能力。一是會同氣象部門,進一步將預警預報工作向縣(市、區)延伸,未開展此項工作的地質災害多發易發市 (地、州)、縣 (市、區)要努力在今年完成。二是要大力開展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演練。對威脅學校、醫院、村莊、集市等人員密集場所的重大隱患點,要於每年汛期前至少組織一次應急避險演練。通過演練明確受威脅群眾撤離的信號、路線、應急避災場所等,明確分工,明確責任,明確要求。三是繼續完善地質災害應急平台。按照國土資源應急平台體系建設標准,整合已有資源和基礎,更新數據,實現地質災害應急防治遠程會商和應急指揮。

(五)突出群測群防

進一步提升群測群防能力,發揮群測群防體系的重要作用。一是繼續扎實深入推進地質災害群測群防 「十有縣」、「五條線」和基層 「五到位」建設,著力解決群測群防體系中存在的經費不足、技術含量低、監測人員素質參差不齊等問題。二是要大力宣傳群測群防體系的作用,大力宣傳成功避險的典型案例,鼓舞士氣、提振信心。地質災害宣傳工作不僅要宣傳地質災害造成的重大損失,更重要的是宣傳我們群測群防監測員在政府的領導下,不畏艱險,守護生命,成功預報,應急避險,避免更大人員傷亡的成績。今年,部將繼續邀請 100 名特別優秀群測群防監測員來京進行經驗交流。

(六)扎實做好防範工作

一是做好排查巡查,汛期前各地都要開展一次全面的隱患排查工作,將所有威脅人員和財產安全的隱患點及時納入防範體系,加強對在建施工場所防災工作的監督指導,特別要注意上游發生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形成堰塞體,後期降水使堰塞體突然潰決,形成高落差、大體量、快速度的特大泥石流災害。要堅持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後復查,動態監控地質災害隱患點的變化情況。

二是做好值班和信息報送,要嚴格按照有關規定報送地質災害災情、險情。根據 《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規定,特別重大和重大地質災害事件,要在事件發生後的 4 小時內迅速向部報告。對尚未抵達現場、無法核實的災情險情,要將已掌握的情況通過傳真、電話等方式及時報部。

三是做好應急處置,遇有災情、險情要及時啟動應急響應,組織有關人員趕赴現場協助地方政府開展搶險救災,重點要做好受威脅人員的轉移和二次災害的防範。

四是強化重點地區防治工作。三峽庫區要做好庫水位漲落期間的地質災害防範,重點是開展全面的巡查排查,落實隱患點的群測群防監測或專業監測,尤其是汛前水位消落以及高水位條件下庫岸的穩定性監測,要做到定人、定點、定時進行巡查和監測。要充分發揮專業技術隊伍的支撐作用,做好預案的落實和應急處置工作,努力保障百萬移民生命財產和航運安全以及三峽工程正常運行。汶川及玉樹地震災區和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區,應充分依託以群測群防為主的監測體系做好日常防範工作,重點時段要派駐專業隊伍指導協助地方做好防災工作。東南、華南、西南等山地丘陵區要著重防範台風和強降雨引發的點多面廣的突發性災害,要特別防範引發人員傷亡的崩塌、泥石流災害。華北、西北黃土地區要做好黃土塬邊緣崩塌、滑坡、溝口泥石流災害的防治。新疆等地要密切關注氣溫變化情況,做好積雪融水引發地質災害的防範。

四、總結經驗,探索建立地質災害防治新機制

各地要在認真總結近兩年行之有效的一些做法和切實可行的一些經驗的基礎上,把它上升為制度或者規范,進一步完善防災減災的體系建設。要積極探索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地質災害防治新機制,結合本地實際制訂鼓勵政策,吸引社會資金參與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要加大統籌力度,推動地方整合地質災害防治與山區脫貧、生態移民、新農村建設、小城鎮建設、小流域整治、土地整治、礦產資源開發等方面的政策。請各地於 4月底前將本地區在地質災害防治方面好的做法和經驗報部地質環境司。部將派出部領導帶隊的工作組赴各地進行防治新機制調研、汛期地質災害防治督促檢查和抗旱找水打井現場回訪,並通報有關情況,適時召開地質災害防治新機制經驗交流會,推廣先進典型經驗。

同志們,今年是 「十二五」的開局之年,又是建黨 90 周年,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事關我國經濟平穩發展和社會穩定大局,意義深遠、責任重大。各地務必要立足於抗大災、應大急、救大險,切實將各項防災措施落到實處,最大限度地減少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我相信,有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有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視,有相關部門的鼎力支持,有全系統齊心協力的工作,我們一定能夠把地質災害防治這個崇高的生命任務完成好,努力向中央和人民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

國土資源部辦公廳

二〇一一年四月二十日

❾ 關於切實加強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函

國土資應急辦函〔2013〕7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國土資源局:

2013年4月18日,國土資源部召開了全國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視頻會,對今年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進行了部署並提出了新的要求。四川省雅安市蘆山縣「4·20」地震發生後,地震災區引發崩塌滑坡等次生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增大,地質災害防治形勢更加嚴峻。地震災區各級國土資源部門務必加強地質災害隱患點的排查,健全群測群防體系,做好避災臨時安置點、災後重建選址和災害評估工作,為搶險救災和災後重建提供安全保障。盡最大努力防止群死群傷。在高度重視地震災區地質災害防範工作的同時,其他各省(區、市)務必保持清醒認識,加強監測預警,強化應急值守,切實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現就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強化認識,確保工作主動

各地要分析形勢,嚴判趨勢,務必保持清醒認識,將防治地質災害這一生命任務作為當前工作的重點來抓,把問題估計得更充分一些,把措施制定得更周全一些,堅持把工作做得更扎實一些,確保更加積極主動應對地質災害防治的各項任務。

二、強化措施,確保工作落地

各地要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盡快制定實施方案,商有關部門分解細化目標任務,力爭建立長效機制,加快調查評價體系、監測預警體系、防治體系和應急體系的建立,確保各項工作責任到人,任務到人,措施到人。

三、強化合作,確保工作到位

各地要加強與氣象、水利部門的合作,根據雨情、水情做好地質災害的監測預警和信息發布,加強與交通運輸、鐵道、住房和城鄉建設、教育等部門的信息共享,確實做好交通沿線、人口聚集區和學校、在建工程施工現場等周邊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四、強化避險,確保群眾安全

各地要加強應急值守,保持通訊暢通,在汶川地震災區、三峽庫區等地質災害易發多發地區派專家和專業隊伍駐守,及時指導地方開展工作,立足防大災、搶大險、應大急,依靠群測群防、監測預警,強化預防避讓,盡力避免群死群傷,最大限度地避免和減輕地質災害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的損失。

如有重要情況,請及時上報。

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管理辦公室

2013年4月21日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