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質結業論文格式
㈠ 論文的書寫格式
論文格式
1.論文格式——題目:題目應當簡明、具體、確切地反映出本文的特定內容,一般不宜超過20字,如果題目語意未盡,用副題補充說明。
2.論文格式——作者:署名的作者只限於那些選定研究課題和制訂研究方案、直接參加全部或主要研究工作、做出主要貢獻,並了解論文報告的全部內容,能對全部內容負責解答的人。其他參加工作的人員,可列入附註或致謝部分。
3.論文格式——摘要:摘要應具有獨立性和自含性,有數據結論,是一篇完整的短文。摘要一般200-300字.摘要中不用圖、表、化學結構式、非公知公用的符號和術語。
4.論文格式——正文:論文中的圖、表、附註、參考文獻、公式等一律採用阿拉伯數字編碼,其標注形式應便於互相區別,如圖1,圖2-1;表2,表3-2;附註:1);文獻[4];式(5),式(3-5)等.具體要求如下;
4.1論文格式——圖:曲線圖的縱.橫坐標必須標注量、標准規定符號、單位(無量綱可以省略),坐標上採用的縮略詞或符號必須與正文中一致。
4.2論文格式——表:表應有表題,表內附註序號標注於右上角,如「XXX1)」(讀者注意:前面「」引號中的實際排版表示方式應該是「1)」在「XXX」的右上角),不用「*」號作附註序碼,表內數據,空白代表未測,「一」代表無此項或未發現,"0"代表實測結果確為零。
4.3論文格式——數學、物理和化學式:一律用「.」表示小數點符號,大於999的整數和多於三位的小數,一律用半個阿拉伯數字元的小間隔分開,不用千位擻「,」,小於1的數應將0列於小數點之前。例如94,652應寫成94
652;.319,325應寫成0.314
325。
應特別注意區分拉丁文、希臘文、俄文、羅馬數字和阿拉伯數字;標明字元的正體、斜體、黑體及大小寫、上下角,以免混同。
4.4論文格式——計量單位:論文中使用的各種量、單位和符號,必須遵循國家標准GB3100-82,
GB3101-82,GB3102/1-13-82等的規定.單位名稱和符號的書寫方式,一律採用國際通用符號。沒有相應符號的非物理量單位可使用中文(如「件」、「台」、「人」等),它們可以與其他單位的符號構成組合單位(如「件每秒」的符號為「件/S」)。
㈡ 工程地質實習報告基本格式是什麼
第一部分.寫寫實習單位的狀況
第二部分.寫寫你實習的主要內容
第三部分.你在實習中遇到的問題.
第四部分.你對這些問題的看法及建議
第五部分.總結一下你實習的感想.
㈢ 求一篇有關工程地質的論文
工程地質學是世紀才建立和發展起來的一門地球科學。工程地質專業在工程建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工程地質工作的質量,對工程方案的決策和工程建設的順利進行至關重要。由於地質問題引起的工程事故時有發生,輕則修改設計延誤工期,嚴重時造成工程失事給人民生命財產帶來重大損失。近年來,工程地質勘察質量有下滑現象,工程地質分析不夠深入,有的甚至出現工程地質評價的結論性錯誤。今後十年,將有可能成為水利水電工程建設的又一個事故高發期。工程地質對地球環境的保護要發揮重要作用。工程地質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關鍵詞 。
關鍵詞:工程地質 水利水電 勘察 環境 分析 人才 機遇
工程地質對於工程師來說並不陌生。然而,由於人類工程活動引起地質環境的改變,工程地質問題造成工程建設的被動與失敗的若干實例證實,許多人對工程地質又是陌生的。
人類歷史剛剛翻開新千年新世紀的第一頁,一場以高新技術為前導的產業革命卻早已開始了,工程地質學科必將在這場革命中獲得新生。當然,我們更應該看到技術的每一次革命性進步,都伴隨著矛盾與沖突,特別是體制和機制問題,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需要協調與適應,改革就成為必然。
當前,工程地質學科正在經歷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工程地質專業正面臨著新的發展機遇。人類與自然的關系不是斗爭而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人類工程活動不是改造自然而是如何順應自然。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環境問題,工程地質學家和地質師都要認真關注,並勇敢地承擔起應盡的職責。
1 工程地質學科的起源與發展
工程地質學是研究人類工程建設活動與自然地質環境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的一門地球科學。20世紀初,為了適應興建各種工廠、水壩、鐵路、運河等工程建設的需要,地質學家開始介入解決工程建設中與地質有關的工程問題,不斷地進行著艱苦的工程實踐和開拓性的理論探索,首次出版了「工程地質學」專著,工程地質學開始成為地球科學的一個獨立分支學科,工程地質勘察則成為工程建設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全世界有了一個較為穩定的和平環境,工程建設的發展十分迅速,工程地質學在這個階段迅速成長起來了。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工程實踐和理論探索,工程地質學大為長進,內涵和外延都煥然一新,成為了現代科學技術行列中的重要分支學科。
中國的工程地質事業在解放前基本上是空白,建國後才有了長足的進步和發展。50年代初開始引進蘇聯工程地質學理論和方法,走過了我們自己的工程實踐和理論創新的輝煌歷程,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工程地質學體系。特別是在水利水電行業,舉世矚目的三峽、小浪底等特大型水利樞紐工程的開工建設,瀾滄江、紅水河、雅礱江、烏江、黃河等大江大河眾多大型梯級水電站的興建,以及若干正在開展前期工作的其它水利水電工程,充分積累了在各類岩性地區和各種復雜地質條件下進行地質工作的豐富經驗,建立了一套比較完整的工程地質勘察規程規范。重大工程建設不斷地將數理學科的新成就和高新技術及時吸收進來,極大地豐富了工程地質學科的內容,有力地促進了工程地質學科的發展,使我國工程地質學達到現代科技水準,逐漸成為國際工程地質界的重要成員之一。
今天,工程地質專業學科的內涵已經遠遠超出了傳統工程地質定性描述和定性評價的范疇,發展成為集多種勘探手段去獲取基礎性地質資料,並對這些資料進行歸類匯總、整理分析、定性評價、定量評價、地質預測、工程措施的建議等等既特殊又復雜的綜合性專業。任何一個成熟的設計師,都會清楚地意識到工程地質專業在工程設計中的重要位置。無數重大工程成敗的實例足以證明工程地質專業在工程建設中的權威性。
在學術界,有國際工程地質學會,國內的中國地質學會、中國水利學會和水力發電工程學會等全國性學術組織都專門設立有工程地質專業委員會,水利水電行業中全國性的學術組織還有「水利水電工程地質信息網」。此外,全國性的勘測技術協會主要還是工程地質專業。這些學術組織為我國各行各業的工程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發揮了巨大作用。
2 水利水電工程地質的特點
2.1 特殊性與復雜性
在水利水電、電力、工民建、交通、港航、航天、航空、地礦、市政建設等等凡是存在土建工程,要與地質體(地基)打交道的行業,都有工程地質專業,因此,我們稱工程地質專業是工程建設的基礎性專業,是不必爭議的。由於水利水電工程建設自身的特殊性和復雜性,使得水利水電工程地質又是所有這些不同行業的工程地質專業中涉及面最廣、問題最復雜、任務最艱巨、聲望最高、最具權威性的業界龍頭。
水利水電工程建設的特殊性首先表現在工程建築物的特殊性。工業與民用建築到處可以見到基本相同甚至完全相同的建築物,可以部分或全部套用標准設計圖紙。而水工建築物則不然,世界上有成千上萬座水庫大壩,你就很難找到兩座完全相同的大壩。決定大壩的規模、壩型、結構等工程要素的自然條件很復雜,而工程地質條件則是最主要的自然條件之一。水工建築物的第二個特殊性是與水打交道,所承受的主要荷載是水荷載。水利水電工程不允許失事,一旦失事,損失將十分慘重。
水利水電工程建設的復雜性主要表現在工程規模大,專業多,涉及面廣,投資大,工期長,建築物的形式、結構、功能、荷載組合等等都十分復雜,特別是大型特大型水利水電工程更是如此。例如舉世矚目的三峽水利樞紐工程,涉及到中國的政治、經濟、社會、資源、環境、文化等方方面面,你很難找到其它基建工程可以等同於這樣的水利水電工程。因此,水利水電工程地質專業的特殊性與復雜性是由水利水電工程建設的特殊性和復雜性所決定的,同時,工程區自然地質環境的復雜性也決定了這個專業的技術難度。
2.2 實踐性與經驗性
水利水電工程地質的另一特點是強烈的實踐性與經驗性。在中國水利學會勘測專委會1999年度學術研討會上,工程地質界知名前輩專家天津院的李仲春教授語重心長地警示工程界:工程地質這個專業太難了,工程地質決策不是通過計算和試驗所能左右的,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的工程經驗,即是十分成功的工程,也很難證明它既安全可靠又經濟合理。李仲春教授的肺腑之言充分表達了工程地質專業的實踐性與經驗性的深刻含義。
工程地質理論上的任何一項新進展,新方法,新技術,都必須通過大量試驗研究、分析論證和工程實踐的檢驗。例如,近二十年來隨著數理基礎學科和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壩基、洞室和邊坡穩定性分析計算的理論和方法有了長足的進展,但是這些計算成果仍然只能是工程設計和決策的一種參考,因此在工程界有一種通用說法: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許多工程實例足以說明採取慎重態度的必要性。有些工程從分析計算上看是安全的,實際上卻出了問題;而另一些工程通過計算認為不安全,但卻安全運行了數十年。因此我們搞工程建設,工程經驗往往又是起決定作用的。
2.3 工程地質問題的長期性與隱伏性
水利水電工程地質的第三大特點:在地質體中留下的工程隱患具有長期性和隱伏性,甚至具有不可預見性。法國Malpasset拱壩失事和義大利Vajont水庫大滑坡,均為水工史上震驚世界的慘痛教訓,其地質隱患在整個勘測設計施工的全過程中沒有絲毫警覺。葛州壩工程壩基軟弱夾層問題導致工程停工,重新補充勘探並對設計進行重大修改。南盤江天生橋二級水電站廠房建在一個古滑坡上,開工後實在施工不下去了,搬出滑坡體後又位於另一個滑坡體的腳下。該電站的引水隧洞工程地質條件更是復雜得令建設者們防不勝防。由於地質體中留下的工程隱患造成的工程事故,輕則修改設計,重則工程報廢,或造成生命財產的重大損失,這樣的例子實在太多,舉不勝數。
2.4 工程地質測不準原理
著名的量子力學測不準原理:「不能同時測准粒子在某一瞬間的速度和位置」。我們不妨借用這個原理來揭示工程地質的一些本質性問題。事實上,地質體中的某些性質的確是測不準的。例如某一組結構面的產狀,你只能用一個區間值來表述,如果僅用一個確定值來表述則肯定不符合客觀實際。又如工程地基岩體的物理力學參數,它只能是一個區間值或統計值,因為地質體中每一點的性質都可能是變化的。地質參數精確到某一個具體數值的時候,千萬不要把它當成是絕對准確的,否則會誤導精確評價的可信性。據此,我們可以將工程地質測不準原理表述為:「地質體的工程性質不可能用絕對准確的參數來確定,它們只能是通過地質測繪、勘探、試驗、分析、統計和經驗判斷後提出一個建議區間值,供設計師根據建築物的性質在這個區間值中選取設計採用值」。近二十年來,概率統計、模糊數學、灰色理論等數理學科廣泛應用於工程地質分析領域,可以說是對工程地質測不準原理的有力支持。有些設計師不能理解地質師為什麼只能提出區間值,而不提出確定的數值,當他們對測不準原理透徹理解之後,這種疑問將會自然消除。3 工程地質的技術進步
工程地質勘察技術近二十年來有了長足的進展。測量、物探、鑽探、試驗等在儀器、設備、新技術、新方法、新手段方面不斷推陳出新,為工程地質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依託。由於有了各種新技術的支持,工程地質分析從定性到定量就成為可能。定量分析的新理論層出不窮,在學術界十分活躍。
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對工程地質來說是一場真正的技術革命,從外業資料收集和內業資料整理的工作程序、工作方法、產品成果、質量標准等等均與傳統的工程地質有較大的差異,應用前景振奮人心。「工程地質計算機應用技術協作網」業已正式成立,必將對工程地質技術進步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工程地質計算機應用主要包括六大課題:①數值計算;②制圖;③資料庫;④文檔管理;⑤專家系統;⑥網路系統。這六大課題既是多年來本專業計算機應用的實踐,也是我們將繼續探討的主要課題,還需要在今後的實踐中賦予新的內涵。
4 工程地質專業的任務與責任
工程地質專業的主要任務是:①選址,選擇在地質條件上相對最優的工程建築地區或場地;②評價,闡明工程建築區或場地的工程地質條件,進行定性和定量的工程地質評價,准確界定工程地質問題;③預測工程建築物興建和運用過程中地質條件的可能變化,為研究改善和治理工程地質缺陷的措施提供依據;④調查工程建築物所需的天然建築材料等。歸納起來的表述:為工程建設提供基礎性和專門性地質資料,為工程選址、建築物設計以及不良地質條件的工程處理提供技術依據,同時對地質環境的變化作出預測。
為了完成以上任務,需要針對工程建築物區進行工程地質勘察和工程地質分析,界定和研究主要工程地質問題。工程地質勘察需要勘察目的明確,工程概念清晰,勘察手段多樣,勘探精度滿足要求。工程地質分析要求方法正確,計算可靠,參數可信,建議措施符合工程實際。工程設計最關心的是建築物地基的工程地質條件和物理力學性質,因此工程地質工作的最終體現是工程地質定性和定量評價。
工程地質專業只對提交給設計採用的地質資料負責,其物理力學參數也僅僅是建議值,不在建議值范圍之內的設計採用值和不適應地質條件的設計方案,地質師不負責。但是,地質師有責任對不符合或不適應地質條件的設計方案提出質疑,對可能存在的工程隱患要與設計師充分交底,對不良工程地質缺陷有責任提出工程處理措施的建議。
一般說來,正規勘測設計院的勘測隊伍,已經過幾十年工程實踐的檢驗,在正常情況下都可以完成以上任務並盡到地質專業的責任。本文以下章節列出的工程地質工作中存在的若干問題,是歸納了筆者從事工程地質工作十多年來的所見所聞,供地質師們分析問題時參考。
5 工程地質工作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5.1 工程地質勘察的質量問題
在工程地質勘察過程中,一般問題較多的是工程概念不清,勘探側重點不明確,針對性不強,方法不當,手段落後;工程地質分析工作中所選擇的理論、方法、計算公式等與實際情況有較大出入,其適應條件的物理意義混淆不清;地質報告中基本地質條件不清楚,主要工程地質問題界定不準確或論證不充分,有問題遺漏甚至結論性錯誤;有些地質報告沒有地質結論,也有些工程沒有做多少地質工作就先下結論,極不嚴肅。此類問題往往造成階段性工程審查不能一次性通過,可能延誤開發時機;或者盡管通過了審查,但卻給工程留下了隱患,這種情況的危險性更大。
5.2 相關專業的理解問題
一種情況是地質師對其它專業不理解,這需要加強跨專業的學習。另一類現象是設計施工等相關專業對工程地質的不理解。有的不懂地質卻偏要提出一些不切實際的勘探要求,有的工程由設計人員來布置地質勘探工作;有的設計人員對地質專業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自以為是包打天下,不結合地質條件設計不當;也有的是不尊重自然地質規律,野蠻施工,嚴重破壞地質體的自然結構,造成重大工程事故。所有這些非地質專業的問題,往往在出了問題之後又向地質專業推卸責任,令地質師們不知所雲。工程地質界知名專家學者孫廣忠教授指出:「實際上,在地質工程實踐中脫離地質實際的實例隨手可拾,可以說,地質工程施工中出現事故的絕大部分是設計和施工脫離地質實際的結果,或者是對工程地質條件沒有搞清楚或認識不清的結果,如果離開了地質基礎,則其理論必將脫離地質實際必將作出錯誤的結論」。
潘家崢院士等前輩專家早已強調過地質學水工,水工學地質。足以可見專業之間的交叉滲透問題,早已被專家們的真知灼見道出了關鍵,就看我們作何行動。
5.3 勘測周期不合理的問題
從工程地質勘察到地質報告的提交需要一定的工作周期,這是再簡單不過的道理。但有些工程沒有基礎性的前期投入,一旦要報項目,立即就要求提交地質報告;還有些工程是今天提交了可研報告,明天就提交初設報告。此類情況多為地方性工程,一般國家投資的大型工程出現這種局面的不多。沒有足夠的勘測周期所造成的後果是嚴重的,地質條件不清楚,投資控制不住,施工後修改設計,或由於地質問題造成承包商巨額索賠等等。更可怕的是留下了工程隱患,可能造成重大工程事故。
5.4 規程規范的問題
規程規范的問題較多,甚至產生了一些混亂。水利系統與水電系統的勘測設計階段不一致,規程規范也有區別。歷經十多年的編寫報批,1999年才頒布的國家標准《水利水電工程地質勘察規范》,在勘測程序和新技術的應用方面都已經明顯地落後於時代的發展,一經頒布實施就難以把握。更為令人難以理解的是另一部國標《岩土工程勘察規范》並不完全適合於水利水電工程地質,而建設部的一些工程勘察監督機構則以此為依據對水利水電勘測設計單位實施質量檢查,使勘測單位不得不準備滿足兩種規范的兩套地質報告分別對付審查和檢查。規程規范的修訂和出台周期太長,完全不能滿足工程建設的需要。水利與水電分家之後,對於工程地質這個專業來說其工作性質是一樣的,但卻存在不同的技術標准和勘測程序,這種情況還要繼續下去,需要尋求解決或協調方案。
5.5 人才問題
文革十年造成的人才斷層已經出現。有豐富工程實踐經驗的前輩地質師相繼離崗,各勘測設計院明顯缺地質總工人才,八十年代期間各院比較整齊的地質副院長和院級地質總工,近年來在一些勘測設計院已經相繼斷檔,或後繼無人,或後備人才尚不成熟。勘測行業不景氣,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與工程地質專業不相適應,工作環境、工作條件的局限,人才資源開發機制的問題,擇業行為中的浮躁動機等等,都不同程度地影響著優秀地質師的成長。
高質量高水平的工程地質分析成果,出自於高水平高素質的地質師。有人說二、三年就可以培養出地質專家,實屬無知。要培養出一個具有工程地質分析能力,能夠解決復雜問題的地質師,沒有十年以上的功夫,大量的工程實踐,自身的敬業精神,理論聯系實際,相關學科專業的學習和滲透,是決不可能的。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在地質師的培養過程中可以充分體現出來。培養優秀地質師的難度可以說遠遠超過培養博士、研究員和教授的難度。
社會的發展和日趨激烈的競爭市場,對地質師素質的要求也將越來越高,最好是跨專業的復合型人才。競爭的實質是人才的競爭。勘測隊伍要走向市場,必須重視高素質人才的培養,重視人才資源的開發。
5.6 技術管理問題
工程地質勘察質量的控制,技術管理是主要環節之一。近年來一些單位提交的勘測設計報告中的地質章節不是地質師寫的,報告的編制人中沒有地質專業負責人,或地質報告沒有院級地質負責人審查把關,報告和圖紙中的錯誤較多。這種情況給總院增加了審查難度,同時也有損勘測設計單位的質量和水平形象,還會延誤工程報批的時機。當然也有上級單位工程審查把關不嚴,助長了這種技術責任心不強的現象。
5.7 其它問題
前期工作投入不夠,有些地方部門長期拖欠勘測經費;體制問題,市場競爭不規范,非水利水電勘測單位從事水利水電勘測工作存在工作方法、技術要求和工程地質評價等方面的差異;勘測工作經費仍然按落後的實物工作量計算,造成多勘探多爭錢,地質分析多出力多賠本的事實上的不合理現象,長期以來得不到解決。勘測技術的科技含量低,新技術新方法投入少,不能滿足現代工程技術發展的要求。
5.8 今後十年將進入工程事故的高發期
鑒於對以上若干問題的擔憂,今後十年有可能是我國水利水電工程事故的又一個高發期,這一悲觀性預測有些危言聳聽,但願不要成為被不幸言中的事實。
5.9 解決問題的對策
解決問題首先要分清責任。規程規范和部分技術管理方面的問題應該由總院負責;勘測周期不合理,前期工作投入不夠等問題應該是地方部門或者計劃部門負責;質量、人才、相關專業的協調等問題自然應該由勘測設計單位負責;其它問題大家都有責任,但主要還是取決於大環境。
責任分清楚了,落實到要有人來抓,所有問題雖然我們不敢說都能很好地得到全面解決,但至少可以前進一大步。最可怕的是大家都在暢談必要性重要性,結果都是紙上談兵,沒有實際行動。筆者在這里也就是誇誇其談而已,不可能提出可以操作的具體解決方案,這種方案也不該我們提,該誰提?當然應該是誰負責抓,誰就提方案追落實精指揮勤檢查,最終歸結到誰領導的關鍵問題上。到此為此,我們的對策就算出台了。
其實,我們這里列出來的眾多實際問題,本質上和深層次的是體制和機制問題,需要通過改革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隨著勘測設計市場化進程的加快,新技術與舊管理的沖突,老觀念與新思想的交鋒,既是矛盾又是改革的動力,這是不難理解的。
6 工程地質要抓住機遇迎接挑戰
汪恕誠部長曾經講話強調:「不能老修改設計,因為搞招投標尤其是國際合同,修改設計就意味著被索賠」。少修改或不修改設計,是對工程地質提出的更高要求。基本地質資料不準,修改設計就是必須的。高標准嚴要求就是挑戰和機遇。
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實際上又是一部人與自然相互協調和相互影響的壯麗史詩。以前我們把人與自然的關系當成是與天斗與地斗的斗爭關系,實踐證明,人與大自然斗爭的結果,雖然取得了一些局部性的小勝利,而大自然反過來對人類的懲罰卻是災難性的。人類的每一次產業革命,無不與工程建設有直接關系,與地質環境有直接或間接關系。建國以來,我國的基本建設此起彼伏,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從無到有,新一輪的建設高潮正在興起。在多專業組成的基建隊伍這個龐大樂團中,地質師要起到指揮和首席演奏家的作用,甚至還要擔負起獨奏華彩樂章的作用。
盡管工程地質學科正在經歷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工程地質工作也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和難題,然而這更是機遇。抓住機遇迎接挑戰,順應自然,保護環境,防止災害,造福人類,是工程地質學家和地質師的艱巨任務和不可推卸的責任。主要參考文獻:
1 王思敬,工程地質學的任務與未來,《工程地質學報》1999年第3期
2 崔政權,《系統工程地質學導論》水利電力出版社,1992.5
3 孫廣忠,論地質工程的基礎理論,《工程地質學報》1996.第4期
4 黃鼎成等,《走向21世紀的中國地球科學》河南科技出版社,1995年10月
5 張明定等,《水文地質與工程地質的系統思維》西北工業大學出版社,1993年12月
6 陳祖安,工程地質學,《中國電力網路全書水力發電卷》中國電力出版社,1995年5月
7 韋港,水利水電工程地質實例剖析,《工程地質-面向21世紀》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7年11月
8 陳祖安等,水利水電工程地質計算機應用概述及設想規劃,《水利水電工程地質》1995年第1期
9 韋港、冀建疆,關於堤防工程地質勘察規程中若干問題的探討,《水利水電技術》1999年第10期
10 瑞德尼克[蘇],《量子力學史》科學出版社,1979年9月轉貼於 中國論文下載中心 http://www.studa.net[首頁]
㈣ 土木工程專業的畢業論文怎麼寫啊(急求)
關鍵詞:30cm混渣+20cm碎石+4層20cm灰土
本人有幸於三月中旬到六月上旬間在天津市塘沽區的天津大道項目實習,以實習期間對天津大道項目路基工程的了解和認識為素材,並按照工程施工的順序分析路基施工中的要點編纂論文。
一、天津地區氣象水文及地質情況
天津位於北半球暖溫帶,中緯度亞歐大陸東岸,四季分明,介於大陸性慾海洋性氣候的過渡帶上,屬於半濕潤季風氣候。春季乾燥多風,冷暖多變;夏季溫高濕重,雨熱共濟;秋季天高雲淡,風和日麗;冬季寒冷乾燥,雨雪稀少。年平均氣溫1~12℃,七月平均氣溫25.9℃,一月平均氣溫-5℃,極端最低氣溫-21℃,極端最高氣溫40.3℃。年平均降雨652.5mm,一日最大暴雨量304.4mm,最大積雪深度29mm。春秋兩季降雨量分別佔全年的10%和14%;夏季6月中旬~9月中旬為雨季(汛期),平均雨日34天左右,佔全年降水量的73%以上;冬季與血量佔全年的1%~3%.
天津地區位於海河流域下游,海河水系是華北地區最大水系,本工程自北向南,橫貫扇面中央,共永定河、中亭河,子牙河等3條一級河道,龍河、中泓故道、南運河等3條二級河道,並且沿線灌溉、排水渠道密布,基本形成排灌水網系。
二、天津大道工程概況
天津大道連接天津市中心城區小白樓商務區與濱海新區於家堡、響羅灣商務區,為城市快速路,西起外環線津沽立交,東至中央大道,雙向八車道,設計行車速度80km/h。
三、材料要求
(一) 路基填土
1、路基填料宜優先選用級配良好的礫類土、砂類土作為填料,泥炭、淤泥凍土、強膨脹土、有機質土及易溶鹽超過允許含量的土等,不得直接用於填築路基。
2、本工程位於冰凍地區,嚴禁採用未經處理的粉質土直接填築路基。當採用其他細土時,路基填料CBR應滿足要求。此外,液限大於50%,塑性指數大於26的細粒土不得直接作為路基填料。
3、禁止使用沼澤土、泥炭及淤泥、含有樹根、樹樁、易腐朽物質或有機質含量大於5%,氯鹽含量大於3%,碳酸鹽含量大於0.8%的土。
4、中央分隔帶及綠化帶填土按綠化回填要求進行填築。
5、細粒土盡可能粉碎,粒徑不得大於15mm。
(二) 碎石
1、碎石中不含植物殘體、垃圾等雜物。
2、最大粒徑應小於30mm,要求其壓碎值不超過30%、強度不小於15MP(未篩分碎石)。
3、 碎石的顆粒組成應符合JTJ034-2000中第2.2.1.6中2#級配要求,為方便施工,宜採用10~30mm的粗集料,5~10mm的中集料,0~5mm的石屑細集料三種粒料配合。
3、池塘路基處理碎石墊層用碎石強度不小於15MP(未篩分碎石),最大粒徑應小於150mm,通過20mm篩孔的選料不得超過總量的30%,通過0.075mm篩孔的選料不超過總量的10%。
(三) 鋼塑雙向土工格柵
1、鋼塑雙向土工格柵應採用凸結點形式,以保證連接牢靠,其性能要求如下:
縱向抗拉強度:≥80KN 橫向抗拉強度:≥80KN
伸縮率:≤3% 結點剝離力:≥350N
2、同時為盡量減少搭接程數量,鋼塑雙向土工格柵幅寬不宜小於4m。
(四) 石灰
1、石灰應採用消石灰或生石灰粉;消石灰中不得有未消解的生石灰顆粒,石灰等級應在三級以上。
2、 如採用生石灰,鈣質生石灰中有效氧化鈣氧化鎂的含量應大於70%;如採用消石灰,鈣質消石灰中有效氧化鈣氧化鎂的含量應大於50%。
3、石灰劑量=石灰質量/干土質量,生石灰塊應在使用前7~10天充分消解。消解的生石灰應保持一定的濕度,不得產生揚塵,也不得過濕成團。消石灰宜過孔10mm的篩,並盡快使用。
(五) 水泥
1、 水泥應符合國家技術標準的要求,宜採用42.5MPa的普通硅酸鹽水泥、礦渣硅酸鹽水泥或火山灰質硅酸鹽水泥。
(六) 土壤固化劑
1、土壤固化劑採用液粉土壤固化劑路邦EN-1(濃縮液),固化劑濃縮液摻入劑量為0.014%,或根據實驗確定。
2、土壤固化劑的技術性能指標應符合現行行業標准《土壤固化劑》CJ/T3073的規定,溶液的固體含量不得大於3%,不得有沉澱或絮狀現象。
(七) 水
應採用飲用水或PH大於或等於6的水。
四、施工程序
(一)路基表層整體處理方案
由於本工程均處於稻、葦地等潮濕地段,路基填築前應清除地表草皮、樹根、腐殖土、垃圾、雜物等,路基清表30cm後大致找平並進行碾壓,壓實度應符合設計(90%)要求,如達不到壓實度要求,可採用5%戧灰處理;如戧灰0~50cm仍達不到壓實度要求,需換填50cm碎石墊層,以加快工程進度。
路基填築高度小於路面和路床總厚度時,應將地基表層土進行超挖並分層回填壓實,處理深度不應小於路床底面。
工程所處區域為平原地貌,土質為粘土或粉質粘土,地下水豐富,土質含水量較高,全線路基處於潮濕、中濕狀態,因此需要對路基表層按實際情況分別進行處理方可進行路基填築。
1、填土高度大於2m的路段(路床最低點距清表後地表距離):
地表整平後晾曬,對露出地下水的路段應設置臨時排水溝,排除地表積水,經推土機排壓後填築30cm混渣,經12t以上壓路機碾壓3~4遍後通鋪雙向土工格柵,土工格柵反包其上灰土層(20cm厚,5%戧灰)2m,繼續分層填築分層壓實灰土(5%戧灰,如達不到相應層位壓實度及強度要求,增加灰量至8%)至路床頂以下80cm,對無法承受12t以上壓路機地段應增加混渣厚度,各層壓實度及強度滿足設計說明的要求。
2、 填土高度大於1.3m、小於2m的路段(路床最低點距清表後地表距離):
地表整平後晾曬,對露出地下水的路段應設置臨時排水溝,排除地表積水,經推土機排壓後填築40cm混渣,經18t以上壓路機碾壓3~4遍後通鋪雙向土工格柵,土工格柵反包其上灰土層(20cm厚,5%戧灰)2m,繼續分層填築分層壓實灰土(5%戧灰,如達不到相應層位壓實度及強度要求,增加灰量至8%)至路床頂以下80cm,對無法承受18t以上壓路機地段應增加混渣厚度,各層壓實度及強度滿足設計說明的要求。
3、填土高度小於1.3m的路段(路床最低點距清表後地表距離):
地表應繼續下挖至距路床頂1.3m的高度,排除地表積水後晾曬,經推土機排壓後填築30cm混渣,經18t以上壓路機碾壓2~3遍後繼續填築20cm的碎石,在混渣和碎石之間通鋪雙向土工格柵,土工格柵反包其上碎石2m,碎石經18t壓路機碾壓3~4遍後用平地機刮平碎石層准備填築灰土。
(二)混渣填築
1、混渣填築厚度較大時應分層填築分層壓實,每層以20~25cm為宜
2、混渣填築時應嚴格控制含水量,對於含水量較大的應進行適當的晾曬方可以進行碾壓。而且應避免使用含土量過大的混渣,如果有含土量較大的材料進場,應先進行堆備,待其他含土量較少的混渣進場時摻拌後填入路基中。
3、混渣的強度應保證不小於15MP,最大粒徑應保證小於150mm,通過20mm篩孔的選料不得超過總量的30%,其通過0.075mm的不超過總量的10%,大粒徑渣石應填築在下部,小粒徑渣石填築在上層,保證混渣頂的平整度(誤差不超過2cm)空隙較大時應掃入石渣(未篩分),或石屑填充,上部可填築渣石或石屑。
4、雨天時注意對基槽進行排水,杜絕在含水量過大的情況下對混渣進行碾壓。
5 、為避免地基產生過分擾動造成地基基底無法壓實,壓路機在碾壓過程中嚴禁使用震動碾壓。但與此同時為保證填料的密實性,在碾壓過程中橫向接頭要重疊50cm進行碾壓,做到無漏壓,保證碾壓均勻,且嚴格控制碾壓遍數為四遍。碎石填料與混渣碾壓要求相同。
(三)碎石填築
1、由於碎石填築厚度僅為20cm,應嚴格控制混渣頂面高程,杜絕混渣侵入碎石填築范圍,減少碎石填築厚度。
2、碎石填料粒徑應控制在5cm以內,其通過0.075mm的總量不超過總量的10%,且級配良好,無雜物。
3、使用碎石強度不小於15MP(未篩分碎石)。
4、大粒徑碎石應填築在下部,小粒徑碎石填築在上層,保證碎石頂的平整度(誤差不超過2cm)。
(四)鋼塑雙向土工格柵的鋪設
1、土工格柵存放及鋪設直接接觸的填料中嚴禁含強酸性、強鹼性物質、
2、一般路段土工格柵的鋪設應垂直於路堤軸線方向,橋頭路基處理段土工格柵應順路堤軸線方向鋪設。
3、土工格柵之間的連接應使用尼龍卡扣呈梅花型綁扎牢固,搭接長度不小於30cm,間距不得大於3各空格。
4、土工格柵鋪設完成後應及時填築調料,避免受陽光長時間暴曬,鋪設與填料填築時間間隔應不超過48小時。
5、施工中應採取措施避免是土工格柵受損,出現破損及時修補或更換。
6、土工格柵下乘層應平整,鋪設時應拉直、平順、綳緊,緊貼下承層,不得扭曲褶皺。
7、土工格柵上的第一層填料應採用輕型機械攤平和碾壓,一切車輛及施工機械只允許沿路堤軸向方向行駛。
8、鋪設土工格柵時,應在路堤每邊各預留不小於2m的長度,回折覆裹在已壓實的填築層面上,折回外露部分應用土覆蓋。
9、混渣層大致平整密實,大塊石頭盡量壓到下層土中或者人工撿走,避免石塊咯爛土工格柵。
10、平地機在整平碎石時,下刀要注意掌握力度,發現土工格柵立即收刀,整平時現場必須有人緊盯,發現問題人工及時處理。
(五)路基施工填土要求
1、一般路基段填土處理
(1)路基必須分層填築分層碾壓。每層最大壓實厚度不宜超過20cm(當壓實機械可以保證壓實度並經現場試驗、檢測合格後可適當加大壓實厚度),路床頂面最後一層壓實厚度為20cm(遇特殊情況不滿足設計要求是,最小壓實厚度不得小於10cm)。
(2)含水量應控制在壓實最佳含水量±2%之內。
(3)路基填築寬度每側應寬出填築層設計寬度30cm,壓實寬度不小於設計寬度,最後銷坡。
(4)路基表面應具有2%~4%的向外橫坡,防止積水。為避免路基邊坡被雨水沖刷,路基填築過程中要求在路基下坡腳外兩米處設置臨時排水埝和排水設施。
(5)征地邊線外兩側各10m范圍內禁止集中取土。
(6)路基填築范圍內嚴禁作為施工便道使用。
(7)路基填築應均勻密實,路床頂面橫坡於路拱橫坡一致。
(8)路基填土壓實度、填料最小強度及最大粒徑不小於表1要求。
路基壓實度、填料最小強度及最大粒徑 表1
項目分類 壓實度(%)(重型壓實標准) 填料最大粒徑(cm) 填料最小強度(CBR)%
路堤 上路床(0~30cm) ≥96 10 8
下路床(30~80cm) ≥96 10 5
上路堤(80~150cm) ≥94 15 4
下路堤(>150cm) ≥93 15 3
零填及路塹路床(0~30cm) ≥96 10 8
註:表中所列壓實度系按《公路土工試驗規程》(JTJ051)重型擊實實驗法求得的最大幹密度計算所得。
(9)路基填土高度
路基最小填土高度須保證不因地下水、地表水、毛細水及凍脹作用而影響穩定性。本工程為城市道路,路基設計最小填土高度應大於路床處於潮濕或中濕狀態的臨界高度。根據沿線各鑽孔(鑽探時間為6月份最不利季節)揭示的地下水位以及Ⅱ4區路基處於潮濕、中濕狀態的臨界高度計算的路基最小填土高度見表2。
處於中濕、潮濕狀態時的最小填土高度 表2
名稱
孔位 ZK48 ZK49 ZK50 ZK51
孔口標高 2.25 1.9 1.35 2.55
靜止水位埋深(m) 1.3 0.9 0.7 1.75
水位標高(m) 0.95 1.00 0.65 0.80
中濕狀態路基設計標高(m) 3.90 3.95 3.60 3.75
中濕填土高度(m) 1.62 2.02 2.22 1.17
潮濕狀態路基設計標高(m) 3.20 3.25 2.90 3.05
潮濕填土高度(m) 0.95 1.35 1.55 0.5
2、特殊路基段處理
(1)橋頭引路段
橋頭引路路基填方路段處於中濕狀態,應對現狀地坪清表整平後,回填路基土,然後在距路床頂面以下40cm以下做20cm土壤固化劑固化石灰土(5%石灰)+20cm土壤固化劑水泥石灰土(2%水泥+3%石灰),保證土基不出現軟彈現象。
(2)池塘段路基處理
○1路線在穿越大面積池塘及大型溝渠處應打壩、抽水、清淤、整平後分層填築分層壓實混渣(每層以20cm~30cm為宜)至距路床頂以下100cm處,通鋪鋼塑雙向土工格柵後填築20cm碎石,碎石之上分層填築灰土。池塘、大型溝渠等邊坡應開蹬成台階狀,蹬高0.4m,兩步為一蹬,蹬寬≥0.6m,開蹬處鋪設≥1.6m寬的鋼塑雙向土工格柵。
○2路線經大面積池塘時,應將各池塘間堤埝鏟平後再進行填築混渣墊層、鋪設土工格柵等工作,以確保路基整體性。
(3)橋頭路基處理
○1橋頭兩側地基處理根據地質條件、填土高度和施工周期,採用加固土樁(水泥攪拌樁)+石灰土(8%)的處理方式,加固土樁採用梅花形布置。加固土樁橫向布置范圍放坡一側應超出引路坡腳以外至少1.0m。
○2成樁後應鑿出樁頭50cm,樁頂先鋪30cm碎石墊層,然後鋪土工格柵,最後再鋪30cm碎石墊層 。
○3橋頭處理范圍控制在50m,根據處理前後恭候沉降差的情況,靠近橋頭50m范圍內(除台背回填)路堤填料採用8%石灰土,所填填料應分層碾壓夯實,壓實度要求達到重型90%。橋台後背回填採用14%石灰土分層碾壓夯實。
(六)灰土填築
施工時按照「四區段」和「八流程」進行。「四區段」即:「上土攤鋪區、翻曬拌合區、整平碾壓去、報驗養生區」,「八流程」即:「上土、攤鋪、翻曬、布灰、拌合、整平、碾壓、養生」。具體施工工藝如下:
1、試驗標定
在上土之前應取現場土樣測定土的天然含水量及液塑限並進行標准擊實試驗確定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幹密度。
2、測量放樣
測量組准確放出道路中心線。
3、路堤填築時在取土場用挖掘機和裝載機將土裝入自卸汽車,運到填土路基處。根據路基寬度、自卸汽車方量及松鋪厚度,用白灰灑線打網格,確定每車土的卸土位置,以保證填土厚度。
4、素土攤鋪粗平後,首先應根據虛鋪系數追蹤測定高程,在考慮虛鋪系數的情況下若高程達不到設計值應及時採取措施補救,待滿足要求後用鏵犁和旋耕犁進行翻曬和粉碎。在上灰前,檢查土的含水量,當接近最佳含水量時及時上灰。
5、 攤鋪石灰:素土整平穩壓後,按眼路線走向5×10m打好方格,根據配比將每格需要的石灰量人工攤鋪均勻。上灰時應保證灰土中無雜質、無未消解的灰塊。
6、 路拌機拌合:石灰攤鋪完成後,均需用路拌機拌合,拌合遍數2遍以上,要用專人在路拌機後面隨時檢查拌合深度,拌合深度以打入路床頂以下5~10mm為宜,確保無素土夾層,保證拌合均勻色澤一致,沒有灰花團和花條,檢測混合料的含水量和灰劑量,含水量控制在最佳含水量1~2個百分點,灰劑量符合規范要求。
7、 整平和碾壓:用平地機、水準儀跟蹤控制高程。當高程、橫坡達到規范要求時,先用振動壓路機穩壓一遍,再用振動壓路機振壓兩遍,然後用18~21t壓路機進行碾壓三遍,由路肩向路中心碾壓,碾壓時輪跡重疊1/2輪寬,路肩處應多壓2~3遍。嚴禁壓路機在已完成的或正在碾壓的路段上急調頭或急剎車,以保證石灰土的表面不被破壞。若在碾壓過程中出現「彈簧」現象,應採用挖除、重新換填或摻石灰或水泥等措施進行處理。在壓路機碾壓結束之前用平地機再終平一次,使其縱向順適,路拱符合設計要求。終平應仔細進行,必須將局部高出部分刮除並掃除路外,對局部低窪之處不再進行找補,可待鋪築下層時處理。
8、 試驗檢測:一段路基完成後,試驗人員及時進行路面外形、壓實度、灰劑量等的試驗檢測,自檢合格後報請監理工程師驗收,驗收合格後進行下層施工。
外形管理的測量頻率和質量標准
項次 規定值 檢查方法和頻率
縱段高程(mm) +5~-20 每20延米1處
厚度(mm) -10~-25 每1500~2000 m26個點
寬度 不小於設計值 每40延米1處
平整度(mm) 15 3m直尺,每200延米2處,每處連續10尺
橫坡(%) +0.5,-0.5 每100延米3處
我發的是word文檔,有些格式肯定不正確,你自己修改
㈤ 大一地質工程論文怎樣寫,最好有範文
水利工程壩址選擇的工程地質勘察
岩土性質對建築物的穩定來說十分重要,對壩址的比選具有決定性意義。因此,在壩址比選時,首先要考慮岩土性質。修建高壩,特別是混凝土壩,應選擇堅硬、完整、新鮮均勻、透水性差而抗水性強的岩石作為壩址。我國已建和正在施工的70餘座高壩中,有半數建於強
岩土性質對建築物的穩定來說十分重要,對壩址的比選具有決定性意義。因此,在壩址比選時,首先要考慮岩土性質。修建高壩,特別是壩,應選擇堅硬、完整、新鮮均勻、透水性差而抗水性強的岩石作為壩址。我國已建和正在施工的70餘座高壩中,有半數建於強度較高的岩漿岩地基上,其餘的絕大多數建於片麻岩、石英岩和砂岩上,而建於可溶性碳酸鹽岩、強度低易變形的頁岩、千枚岩上的極少。通過結合工程實踐,根據不同成因類型岩土的建壩適宜性及其主要問題作簡要概述。
【摘要】通過結合工程實踐表明,工程地質勘察人員不僅要了解地質也要了解設計,同時應當對工程地質的相關問題提出分析,並結合工程的實際情況而選取合適的壩址。
【關鍵詞】工程地質勘察,水利工程,壩址選取
1.引言
水工建築物不同於其他建築物,有其自身的特點。因水工建築物的建成,而使廣大范圍內的水文和水文地質條件發生變化。這種變化就可能引起水庫岸坡再造、水庫滲漏、水庫淤積和壩下遊河床沖刷等作用。因此,必須重視勘察、設計、施工全過程,否則,後果極其嚴重。在壩址選擇時除了考慮主體建築物攔水壩的地質條件外,還應研究包括溢洪、引水、電廠、航閘等建築物的地質條件,為規劃、設計和施工提供可靠依據。
2.壩址選取的工程地質勘察
在自然界中,地質條件完美的壩址很少,尤其是大型的水利樞紐,對地質條件的要求很高,更不能完全滿足建築物的要求。所謂&最優方案&是比較而言的,最優壩址在地質上也會存在缺陷。所以在壩址選擇時,應當考慮不同方案,並採取改善不良地質條件的處理措施。因此,地質條件較差,預計處理困難,投資高昂的方案,應首先被否定。壩址選擇時,工程地質論證的主要內容包括區域穩定性、地形地貌、岩土性質、地質構造、水文地質條件和物理地質作用以及建築材料等,還要預計到可能產生的工程地質問題和處理這些問題的難易程度,工作量大小等,下面分別論述。
2.1區域穩定性
區域穩定性問題的研究在水利水電建設中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圍繞壩址或要開發的河段,對區域地殼穩定性和區域場地穩定性進行深入研究是一項戰略任務。特別是地震的影響直接關系著壩址和壩型的選擇,一般情況下,地震烈度由地震部門提供,但對於重大的水利樞紐工程要進行地震危險性分析和地震安全性評價。因此,對於大型水電工程,在可行性研究階段,應組織專門力量解決區域穩定性評價。
2.2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條件是確定壩型的主要依據之一,同時,它對工程布置和施工條件有制約作用。狹窄、完整的基岩&V&型谷適合修建拱壩,寬高比大於2的&U&型基岩河谷區宜修建混凝土重力壩或砌石壩。寬敞河谷地區岩石風化較深或有較厚的鬆散沉積層,一般適於修建土壩。不同地貌單元,其岩性、結構有其自身的特點,如河谷開闊地段,其階地發育,二元結構和多元結構往往存在滲漏和滲透變形問題。古河道往往控制著滲漏途徑和滲漏量等。因此,在壩址比選時要充分考慮地形、地貌條件。
2.3岩土性質
(1)侵入的塊狀結晶岩體,一般緻密堅硬、均一、完整、強度大、抗水性強、滲透性弱,是修建高混凝土壩最理想的地基,其中尤以花崗岩類為最佳。這類岩石需注意它們與圍岩以及不同侵入期的邊緣接觸面,平緩的原生節理,風化殼和風化夾層的分布,選壩時避開這些不利因素。
(2)噴出岩類強度較高、抗水性強,也是較理想的壩基。我國東南沿海、華北和東北有不少大壩坐落在這類岩石上。噴出岩的噴發間斷面往往是弱面,存在風化夾層、夾泥層及鬆散的砂礫石層,還有凝灰岩的泥化和軟化等,對壩基抗滑穩定性的影響不可忽視。此外,玄武岩中的柱狀節理,透水性很強,在選壩時也須注意研究。例如:桑乾河幹流上的山西省冊田水庫大壩壩基為新生代的玄武岩,柱狀節理極發育,壩基及繞壩滲漏嚴重,影響著水庫效益
(3)深變質的片麻岩、變粒岩、混合岩、石英岩等,強度高、抗水性強、滲透性差,也是較理想的壩基。但是在這類岩體中選壩址,必須注意片理面的各向異性及軟弱夾層的存在,選壩時,應避開軟弱礦物富集的片岩(如雲母片岩、石墨片岩、綠泥石片岩、滑石片岩)。在淺變質岩的板岩、千枚岩區,應特別注意岩石的軟化和泥化問題。
(4)沉積岩中,以厚層的砂岩和碳酸鹽岩為較好的壩基。這類岩石壩基較岩漿岩、變質岩的條件復雜。這是因為在厚層硬岩層中常夾有軟弱岩層,這些夾層力學強度低,抗水能力差,易構成滑移控制面。碎屑岩類如礫岩、砂岩等,強度與膠結物類型有關,一些膠結物在水的作用下可能產生溶解、軟化、崩解、膨脹等。在構造變動下往往發生層間錯動,經過次生作用易於發生泥化。在壩址比選時必須十分注意這一問題。此外,碳酸鹽岩的岩溶洞穴和裂隙的發育,可能會產生嚴重的滲漏。
另外,在壩址比選中,河床鬆散覆蓋層具有重要意義。修建高混凝土壩,壩體必須座落在基岩之上,若河床覆蓋層過厚,就會增加壩基的開挖工程量,使施工條件復雜化。所以當其他條件大致相同時,應將壩址選擇在覆蓋層較薄的地段。有的河段因覆蓋層過厚,只得採用土石壩型。比選鬆散土體壩基的壩址時,須研究滲漏、滲透變形和振動液化等問題,而且應避開如淤泥類土等軟弱、易變形土層。
2.4地質構造
地質構造在壩址選擇中同樣佔有重要地位,對變形較為敏感的剛性壩來說更為重要。在地震強烈活動或活動性斷裂發育的地區,選壩時應盡量避開或遠離活斷層,而位於區域穩定條件相對較好的地塊上。在選壩前的可行性研究時,應進行區域地質研究,查明區域構造格局,尤其要查明目前仍持續活動或可能活動斷裂的分布、類型、規模和錯動速率,並預測發生水庫誘發地震的可能及震級。國外有些水壩就因橫跨活斷層而壩體被錯開或致垮壩。地質構造也經常控制壩基、壩肩岩體的穩定。在層狀岩體分布地區,傾向上游或下游的緩傾岩層中存在層間錯動帶時,在後期次生作用下往往演化為泥化夾層,若有其他構造結構面切割的話,對壩基抗滑穩定極為不利,在選壩時應特別注意。因為緩傾岩層的構造變動一般較輕微,容易被忽視。陡傾甚至倒轉岩層,由於構造形變強烈,岩石完整性受到強烈破壞,在選壩時更要特別注意查清壩基內緩傾角的壓性斷裂。總之,要盡可能選擇岩體完整性較好的構造部位作壩址,避開斷裂、裂隙強烈發育的地段。
2.5水文地質條件
在以滲漏問題為主的岩溶區和深厚河床覆蓋層上選壩時,水文地質條件應作為主要考慮的因素。從防滲角度出發,岩溶區的壩址應盡量選在有隔水層的橫谷、且陡傾岩層傾向上游的河段上。同時還要考慮水庫有否嚴重的滲漏問題,庫區最好是強透水層底部有隔水岩層的縱谷,且兩岸的地下分水嶺較高。當岩溶區無隔水層可以利用的情況下,壩址應盡可能選在弱岩溶化地段。這就要求仔細分析研究岩層結構、地質構造和地貌條件。
2.6物理地質作用
影響地址選擇的物理地質作用較多,諸如岩石風化、岩溶、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但從一些水庫失事實例來看,滑坡對選擇壩址的影響較大。在河谷狹窄的河段上建壩可節省工程量和投資,所以選擇壩址時總希望找最窄的峽谷段。但是,峽谷地段往往存在岸坡穩定問題,一定要慎重研究。如法國羅曼什河上游一壩址,地形上系狹窄河段,河谷左岸由花崗岩和三疊紀砂岩及石灰岩構成。右岸是里亞斯頁岩,表面上看來岩體較完整,後經鑽探發現頁岩下面為古河床相的砂礫石層,表明了頁岩是古滑坡體物質,滑坡作用將河槽向左岸推移了70m。因而只得放棄該壩址而另選新址。
2.7天然建築材料
天然建築材料也是壩址選擇的一個重要因素。壩體施工常常需要當地材料,壩址附近是否有質量合乎要求,儲量滿足建壩需要的建材,如砂石、黏土等,是壩址選擇應考慮的。天然建築材料的種類、數量、質量及開采條件及運輸條件對工程的質量、投資影響很大,在選擇壩址時應進行勘察。
3.結語
從實踐表明,選擇壩址是水利水電建設中一項具有戰略意義的工作,它直接關繫到水工建築物的安全、經濟和正常使用。工程地質條件在選壩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選擇一個地質條件優良的壩址,並據此合理配置水利樞紐的各個建築物,以便充分利用有利的地質因素、避開或改造不利的地質因素。
參考文獻
[1]盧元靜.水利工程中的地質勘察[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118~119.
董在付.論述水利工程中的水文地質問題分析[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31~33.
㈥ 結課論文的格式是什麼
畢業論文格式
1、論文題目:要求准確、簡練、醒目、新穎。
2、目錄:目錄是論文中主要段落的簡表。(短篇論文不必列目錄)
3、提要:是文章主要內容的摘錄,要求短、精、完整。字數少可幾十字,多不超過三百字為宜。
4、關鍵詞或主題詞:關鍵詞是從論文的題名、提要和正文中選取出來的,是對表述論文的中心內容有實質意義的詞彙。關鍵詞是用作機系統標引論文內容特徵的詞語,便於信息系統匯集,以供讀者檢索。每篇論文一般選取3-8個詞彙作為關鍵詞,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題詞是經過規范化的詞,在確定主題詞時,要對論文進行主題,依照標引和組配規則轉換成主題詞表中的規范詞語。
5、論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稱前言、序言和導言,用在論文的開頭。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寫出作者意圖,說明選題的目的和意義, 並指出論文寫作的范圍。引言要短小精悍、緊扣主題。
〈2)論文正文:正文是論文的主體,正文應包括論點、論據、論證過程和結論。主體部分包括以下內容:
a.提出-論點;
b.分析問題-論據和論證;
c.解決問題-論證與步驟;
d.結論。
6、一篇論文的參考文獻是將論文在和寫作中可參考或引證的主要文獻資料,列於論文的末尾。參考文獻應另起一頁,標注方式按《GB7714-87文後參考文獻著錄規則》進行。
中文:標題--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標題--出版物信息所列參考文獻的要求是:
(1)所列參考文獻應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讀者考證。
(2)所列舉的參考文獻要標明序號、著作或文章的標題、作者、出版物信息
㈦ 論文的格式,標准格式
中英文摘要——目錄——正文,正文一般包括:導言(研究背景,文獻綜述)——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對策建議)——參考文獻——附錄——致謝——學術成果。
一、 基本規范要求的內容
(一)畢業設計說明書(論文)的撰寫規格為A4紙。
(二)畢業設計(論文)的文本結構規范
1、畢業設計(論文)任務書;
2、中、外文摘要:扼要敘述本設計的主要內容、特點,文字要精練。中文摘要約300字左右,外文摘要不宜超過250個實詞;關鍵詞要符合學科分類,一般為2-4個,每個詞均為專業名詞(或片語),一詞在6個字之內;
3、 目錄;
4、正文(理工等類);包括選題背景、方案論證、過程(設計或實驗)論述、結果分析、結論或總結。
(1) 選題背景:說明本課題的來源、目的、意義、應解決的主要問題及應達到的技術要求;簡述本課題在國內外發展概況及存在的問題,本設計的指導思想。
(2)方案論證:說明設計原理並進行方案選擇,闡明為什麼要選擇這個設計方案(包括各種方案的分析、比較)以及所採用方案的特點。
(3)過程(設計或實驗)論述:指作者對自己的研究工作的詳細表述。要求論理正確、論據確鑿、邏輯性強、層次分明、表達確切。
(4) 結果分析:對研究過程中所獲得的主要的數據、現象進行定性或定量分析,得出結論和推論。
(5)結論或總結:對整個研究工作進行歸納和綜合,闡述本課題研究中尚存在的問題及進一步開展研究的見解和建議。
註:文科及其它學科,可根據學科特點,參照上述結構制定統一的正文結構規范。
5、致謝;
6、附錄;包括與論文有關的圖表、計算機程序、運行結果,主要設備、儀器儀表的測試精度等。
7、參考文獻。
(三)工作量要求:
1、 論文(設計說明書)字數不應少於2萬字;
2、查閱文獻15篇以上;閱讀並翻譯與課題有關的外文資料,譯文字數不少於5000字。
(四)文字要求:字體工整,字跡清楚,文字通順,語言流暢,無錯別字。
(五)圖紙、圖表要求:
1、圖紙、圖表布局合理,整潔,線條粗細均勻,標注規范,注釋准確,使用工程字書寫;
2、工程圖紙必須按國家規定標准或工程要求繪制;
3、 圖表單位要統一為國際單位制(SI)。
(六)參考文獻:為了反映文稿的科學依據和作者尊重他人研究成果的嚴肅態度以及向讀者提出有關信息的出處,正文中應按順序在引用參考文獻處的文字右上角用[]標明,[ ]中序號應與「參考文獻」中序號一致,正文之後則應刊出參考文獻,並列出只限於作者親自閱讀過的最主要的發表在公開出版物上的文獻。
參考文獻的著錄,按著錄/題名/出版事項順序排列:
期刊——著者,題名,期刊名稱,出版年,卷號(期號),起始頁碼。
書籍——著者,書名、版次(第一版不標注),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始頁碼。
(七)其他:畢業設計(論文)封皮統一印製,其他資料:畢業設計(論文)任務書、評閱意見書、答辯委員會評語等,從網上下載填寫完畢後列印,或從網上下載列印後用鋼筆填寫。
二、基本規范要求的執行
1、各院畢業設計(論文)領導小組,負責組織對本院學生畢業設計(論文)的基本規范內容進行審查。
2、畢業設計(論文)基本規范內容的審查在畢業答辯前完成,審查合格者經專業畢業設計領導小組組長(主任)簽字後方可參加答辯。
3、對於在校外進行畢業設計(論文)的學生,其論文審查一律回校後進行。
4、論文經審查不合格者,應令其返工,直到達到要求才能參加答辯。
5、學生提交的應是經指導教師審閱過的並裝訂好的設計說明書或論文,否則答辯小組有權不予其答辯。
㈧ 工程地質論文(5000 字以上)
第一部分 礦井概括
1 礦區自然地質環境
1.1地理位置及交通情況
曬口煤礦位於福建省邵武市城東的曬口街道辦境內。礦區位於邵武市城區方位121度、直距8.5公里,即曬溪橋—新鋪一帶。地理坐標:東經117°33′~117°36′、北緯27°16′~27°19′。閩江三大支流之一的富屯溪,316國道和鷹廈鐵路東西中橫貫礦區,礦區與周邊主要城市的鐵路里程分別為:南平154公里、福州320公里、廈門535公里、鷹潭159公里。礦區往南部36公里與京福高速公路相接,交通十分便利(詳見交通位置圖)。
交通位置圖
1.2、地形地貌
礦區地貌系屬起伏不平的中至低山區,主要山脈走向呈北北東—南南西、一般海拔標高為200~350m,最高點雲屏山,海拔標高為636.3m;礦區最低侵蝕基準面富屯溪河床,其海拔標高約178m。
區內由於不同時代的岩性差異,風化侵蝕後呈不同的自然地貌景觀,中—下侏羅統漳平組及梨山組的砂、礫岩層分布區、基岩裸露,山脊狹窄陡峻,多為單面山,溝谷發育陡直;晚三疊統焦坑組的粉砂岩和前震旦紀的變質岩群及花崗岩等分布區,則為低緩的山丘。
區內第四系沖積平地較少,主要分布於富屯溪和曬溪兩岸。
1.3 水系
區內地表水流頗為發育,主要水系有富屯溪、曬溪及6條常年性山間小溪。
富屯溪為礦區的主要水體,自西北向東南橫貫礦區中部,為焦坑井田和曬口井田地表天然的分界線,河床寬50~150m。根據邵武水文站歷年(1963至1972;1976至1980;1990至1996)資料表明:年平均流量108.1m3/s,最大流量6400m3/s(1967年6月22日),最小流量6.3m3/s(1979年10月)。洪水期一般出現在4~6月份,最大洪水發生在1998年6月22日(流量未測得),礦區東部新鋪村一帶,洪水位標高196.4m;礦區西部的曬口村一帶,洪水位標高189.8m,與曬口大橋橋面相差0.7m。
曬溪為富屯溪的一級支流,發源於羅峰山,自北向南流經下沙新村、灑溪橋,於曬口村西注入富屯溪,年平均流量28m3/s,最大流量190.61m3/s(1967年6月22日),最小流量2.153m3/s(1961年1月15日),洪水期一般與富屯溪同時出現。1998年6月22日,出現最高洪水位(流量未測得),標高為188.3m。枯水季節最低水位標高為179.5m。
新鋪溪流量為0.1~0.05m3/s,其它6條常年性小溪流量約為0.02~10L/s。
1.4氣象及地震情況
礦區氣象屬亞熱帶潮濕性氣候,據邵武氣象站歷年來(1963年至2005年)氣象觀測資料闡明如下:
氣溫:平均溫度17.9℃,一般於7、8、9月份氣溫較高;最高溫度可達40.4℃(分別出現在1971年7月31日、2003年7月16日及31日);而於12、1、2月份氣溫較低,最低溫度可降到-8.5℃,一般甚少下雪。
降水量:歷年平均年降水量1832.5mm,最大可達2455.9mm。降水一般多集中在4、5、6月份,佔全年總降雨量約40-50%;但在個別年份雨季提前於3月開始或推遲到7月止。日最大降雨量187.7mm(出現在1970年6月26日),連續降雨最長可達25天(1966年)。
蒸發量:年平均總蒸發量1101.4 mm;一般在7月份或8月份為最大,佔全年總蒸發量約30~40%,最大月蒸發量達249.4mm。
潮濕度:1964年~2005年潮濕系數在1.05~1.65間,平均為1.31。 歷年絕對濕度平均值18.1毫巴,以6~8月最高;月平均值達27.9毫巴以上;最大可達30.4毫巴,最小達6.6毫巴,年平均相對濕度為81%。
風向及風速:在9月份至次年12月,晴天早晨多霧,一般須到十點左右方可消散,風向多為西北,歷年平均風速0.7m/s,6~8月份東風和南風較多。
根據《中國地震參數區劃圖》(GB18306―2001),本區抗震設防烈度為6度,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0.05g。
2 地質特徵
2.1地層
礦區在大地構造中的位置屬於南華後加里東准地台華夏台隆遂(昌)建(甌)台拱的南部,在區域地質構造中的筆架山—香林鋪中生代復式向斜內的虎庵山—同青橋背斜的東南翼,呈一大致向東傾伏緩波狀的單斜,延深至東部被F1逆斷層切割,斷層上盤的前震旦系地層出露於地表。礦區出露地層有:前震旦紀變質岩群、上三迭統焦坑組、下侏羅統梨山組,中侏羅統漳平組和第四系。焦坑組為煤系地層。
⑴前震旦紀變質岩群AnZ
主要出露於礦區的西部、東部及北部,為上三迭統焦坑組煤系地層沉積的基底,岩性主要為千枚岩、變質砂岩、雲母石英片岩和少量細晶片麻岩及板岩等組成。
⑵上三迭統焦坑組T3j
主要出露於礦區的西部,而東部及北部僅零星出露,屬含煤地層,以第一標志層底部為界,分上、下段。地層厚度由南向北(沿走向)逐漸增大,自0~372米;自西向東(沿傾向)逐漸變薄自218~60米。
焦坑組下段為主要含煤段,岩性復雜,岩相變化頻繁,厚度變化較大,中下部以厚層狀砂礫岩為主,上部為粉砂岩及較穩定的中厚煤層(DE煤層)。
焦坑組上段以湖泊相的粉砂岩為主,分布較普遍,岩性變化不甚明顯,為良好的隔水層。
⑶下侏羅統梨山組
本組地層分布較普遍,為煤系地層的蓋層。岩性變化不大,以河床相的長石、石英砂岩為主,間夾石英質礫岩和粉砂岩,為礦區的主要含水層。
表1-2-1 各地層關系表
系 統 組 段 層厚m 岩性特徵 接觸關系
第四系(Q) 0~56 為坡積黃土層,內含滾石、洪積亞粘土,河床沖積礫石層及河漫灘砂土層 角度不整合
侏羅系 中統 漳平組 上段 240 礫石成份復雜的礫岩或砂礫岩 假整合
下段 角度不整合
下統 梨山組 上段 240 河床相的長石石英砂岩為主,間夾石英質礫岩和粉砂岩 假整合
下段 240
三迭系 上統 焦坑組 上段 288 湖泊相粉砂岩為主,夾細---中粒砂岩和少量透鏡狀含礫砂岩 角度不整合
下段 82 中下部以厚層狀砂礫岩為主,夾有透鏡狀砂岩、粉砂岩,並夾凝灰質砂岩,火山角礫岩與凝灰質泥岩。上部為粉砂岩及較穩定的中厚煤層(DE煤層)
前震旦紀變質岩群 不詳 千枚岩、變質砂岩、雲母石英片岩和少量細晶片麻岩及板岩
⑷中侏羅統漳平組
主要分布在礦區的東部和北部,為礫石成份復雜的礫岩或砂礫岩,分為上下兩段。
⑸第四系(厚度0~56米,一般厚度12米)
為坡積黃土層,內含滾石、洪積亞粘土,常為耕作區,河床沖積礫石層及河漫灘砂土層等。
2.2、構造
礦區構造的復雜程度中等,為一向東傾伏緩波狀的單斜構造,傾角為20~30度,以斷層構造為主,褶曲構造也十分發育。礦區內較大的斷層均在礦區邊緣;井內落差0.5~10米的北東向及南東向中、小斷層密布,並往往與褶曲共生,斷褶並存導致礦區內傾向及走向地層起伏變化。
⑴斷層
礦區內較大的斷層大致有17條,按其性質和延伸展布方向,大致可分為二組:一組,近於南北及北東向的逆斷層為主,如F1、F4、F6、F8(北端)及F9;正斷層有F2、F16及F20。另一組,近於東西向的正斷層為主,如F3、F5、F14及F21,逆斷層有F8(西端)及F10。上述斷層主要分布在礦區的西部、東部及北部的邊緣,而礦區內比較稀少。各主要斷層分述如下:
F1逆斷層:位於礦區的東部邊緣,全長約6000米以上,傾向約80°~90°,傾角40°~50°,斜斷距大於1000米,為礦井的東部邊界。
F4逆斷層:位於焦坑井田東南部,全長約1850米,傾向110°~ 140°,傾角40°~50°,斜斷距小於40米。
F16正斷層:位於曬口井田中部,全長約1400米,傾角72°,斜斷距約50米。
F20正斷層:位於焦坑及曬口井田中部,全長約350米,向南北兩端即消失。傾向110°,傾角80°,斜斷距較小而往深部消失。故對煤層沒影響。
F10平推逆斷層(外圍原F13):位於礦區北部邊緣,為礦井北部邊界,全長約5000米以上,斷導走向近東南,傾嚮往北,地表傾角偏陡約60°~ 70°,斜斷距不詳。
但據礦井巷道揭露,井下小斷層甚為發育。曬口井田常見岩、煤層擠壓褶曲,且伴隨著小斷層產生。焦坑井田常見傾向及斜交小斷層。
⑵褶曲
礦區為一往東傾伏的單斜構造,沿走向、傾向呈現次一級褶皺。煤系地層產狀變化不大,一般傾向70°~120°,淺部的傾角20°~30°,向深部變緩為10°~25°。主要次級褶曲分述如下:
軸向北東褶曲:發育於焦坑組下段角礫岩中,分布在1至6勘探線的西部,兩翼寬約150米,幅度20~25米。
軸向近東西:分布礦區西部,寬為70~80米,兩翼傾角10°~ 25°向東傾伏,延伸約100米。
據礦井巷道揭露,煤層沿走向出現向、背斜相間褶曲形態,往深處幅度相對減少,軸向為西偏北,向東傾伏。更次級的小型褶曲一般軸向延深數十米左右,幅度幾十公分至十餘米,往往與小斷層相伴生,兩者在成因上具有關聯。但這些構造不破壞煤層的連續性。
⑶岩漿岩
礦區岩漿岩分布廣泛,岩種繁多,侵入時代主要有早至中三疊世的印支期,晚三疊世至侏羅紀的燕山早期。主要分布在礦區的西部和南部的邊緣,次為東部的F1斷層上盤地層之中。前印支期中、酸性岩中主要有白雲母花崗岩及石英閃長岩侵入於變質岩中,共同構成煤系地層的基底。燕山期中酸性岩漿岩侵入岩及噴出岩,主要有安山凝灰岩(成煤之前)、石英斑岩、安山斑岩、火山角礫岩及少量輝綠岩等,尤以石英斑岩及安山斑岩對煤層影響較大,呈小型岩牆及岩脈岩沿斷層或褶曲走向侵入,造成煤層變薄,尖滅,給開采帶來極大的困難。
總之,礦井構造類別屬中等復雜型。
2.3煤層及煤質
2.3.1煤層
礦井主要可採煤層為焦坑組下段的DE煤層,屬較穩定的簡單~較復雜類型可採煤層。頂板岩性為黑色的砂質泥岩,含植物化石碎片,可見黃鐵礦條帶或結核,局部為粗砂岩,個別直接頂夾0.2~0.8m的炭質泥岩偽頂。底板為灰黑色角礫岩或砂礫岩,常相變為含礫砂岩。主要可採煤層特徵見表1-2-2:
主要煤層特徵表
表1-2-2
煤層
編號 煤層厚度(m)
最小—最大
平均(點數)
結
構 穩
定
性 頂板岩性特徵 底板岩性特徵
DE 焦坑
井田 0.20—14.0
2.78
簡單
至
較復雜 不
穩
定 煤層頂板為細粉砂岩,局部為粗粉砂岩、細砂岩,少數地段夾0.2~0.8m厚的炭質泥岩偽頂。一般頂板節理裂隙不發育。
煤層直接頂板厚度變化較大,一般由東向西變薄,而個別點至尖滅。 底板主要為角礫岩或砂礫岩,也有見深灰色的細砂岩或粗粉砂岩,岩石一般堅硬而碎,不易產生形變且煤層底板一般含承壓水較微弱,具有岩質疏鬆等特點。
曬口
井田 0.17—13.8
2.22
2.3.2煤質:
以亮~半亮型的粉~粉塊~塊狀煤為主,煤質化驗結果見表1-2-3。
煤質化驗結果一覽表
表1-2-3
煤層
編號 工業分析 全硫
Sd,t
(%) 磷
Pb
(%) 容重
ARD 發熱量
Qv,d
(MJ/kg)
Mad
(%) Ad
(%) Vdaf
(%)
DE 4.17 23.34 4.63 1.936 0.029 1.67 25.16
由上表結果表明:DE煤層為中灰、中硫、低磷、中高發熱量的無煙煤。可作為動力、化肥、發電、水泥用煤、民用生活煤等。
2.4 礦井開采技術條件
2.4.1岩石工程地質特徵
煤層頂板常見灰黑色,薄至中厚層狀的細粉砂岩,局部為粗粉砂岩或細砂岩,但個別地方煤層與直接頂間夾一層0.2~0.8米厚的炭質泥岩偽頂,往往在炮采時與煤層一起采出,而影響煤質。底板主要為灰黑色角礫岩或砂礫岩,岩相變為含礫砂岩,也有見深灰色的細砂岩或粗粉砂岩,質硬,不易產生變形且煤層下伏地層(底板)一般含承壓水較微弱,對煤層開采影響不大。但由於礦區內構造較發育,局部地段受斷層、褶曲和岩漿岩脈的影響,岩石節理裂隙發育,岩石較破碎,局部岩體質量較差,同時局部地段存在較弱夾層,建議在這些地段開拓過程中,應加強維護,防止冒頂事故的發生。
2.4.2 瓦斯、煤塵和煤的自燃
根據歷年瓦斯鑒定確認該礦為低瓦斯礦井。
焦坑井田瓦斯含量為0.1%-1.0%,瓦斯主要成份是:CH4約0.86%,CO2約0.5%,曬口井田瓦斯含量為0.2%-1.0%,瓦斯主要成份是:CH4約2.5%,CO2約0.95%。
但隨著開采深度的增加,在獨頭上山或獨頭長巷、通風不良處易造成CO、CH4等有害氣體聚集,在今後礦井生產過程中應加強礦井通風管理,經常進行瓦斯監測,做好生產過程中防塵、防爆、防自燃工作,以防意外事故發生。
礦區的無煙煤的揮發分為3%左右,無煤塵爆炸危險,建礦至今從未發生過粉塵爆炸事故。
煤礦無煙煤燃點較高,不易發生自燃,但在礦井井田局部塊段的頂層煤,由於頂層煤中含硫量突然變高,在此煤層開采揭露後硫化物迅速氧化放熱,若通風不良,散熱不及導致煤層氧化放熱聚集,最終發生煤層自燃。
曬口煤礦煤層自燃現象僅局部塊段會發生,採用跟底進尺,後退回採的開采方法,採用工作面煤壁灑水等措施可以防止煤層自燃現象的發生。
2.4.3水文地質
山區地形,地表排泄條件好。
地表水系發達,主要水源是河流及降雨。
降水豐富、集中在4-7月,年平均降雨1200-1300mm/年,降水量1700-1800mm,是礦坑充水的主要來源。
岩性單一,以碎屑岩為主,含水性質單一,均為基岩裂隙水,由於含水層受構造裂隙控制,具有穿層性和和相互分隔的特點,各個含水帶之間聯通性差。
曬口煤礦大部分煤層位於河流侵蝕面以下,雖然富屯溪、灑溪流經礦區,因留設了有效的保護煤岩柱,河水下滲微弱,對礦區充水影響不大。礦井的主要充水方式有三種基本類型:
Ⅰ類:大氣降水、地表水、潛水 → 礦區淺部采動裂隙及構造裂隙 →采空區新生含水層 → 採掘工作面湧出。
Ⅱ類:大氣降水、地表水、潛水 → 承壓含水層 → 構造裂隙 → 採掘工作面湧出。
Ⅲ類:承壓含水層 → 覆岩冒落帶、裂隙帶兩帶 → 採掘工作面湧出。
井田的水文地質條件屬基岩裂隙類簡單型。
根據福煤(邵武)煤業有限公司曬口煤礦提供的礦井涌水量數據,-200m~-600m水平平均涌水量303.2m3/h,最大涌水量431.2m3/h,其中,-200m~-400m水平平均涌水量264.7m3/h,最大涌水量378.1m3/h。
2.4.4地溫
根據福建省煤炭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於2006年5月18日提交的《福建省邵武市邵武煤礦資源/儲量核實報告(焦坑及曬口井田)》和礦方提供的技術資料,曬口煤礦平均地溫梯度G=2.41℃/100m,介於1.6℃/100m和3℃/100m,屬於中常溫類礦井。根據地質報告,預計在礦井-400~-600水平,地溫將達到27℃~30℃。
2.5礦區開采情況
曬口煤礦范圍原為邵武煤礦開采,其煤炭開采歷史悠久,早自清朝光緒二十三年至民國元年,由鹽商陳遠復主辦開采;民國元年至三十六年,由義記公司開采,主要采焦坑井田淺部(即雲坪寺之北至焦坑村北東一帶)露頭煤,均為私人小煤窯土法開采。
1958年—1963年,開始有計劃地進行建井開采工作,但仍以小煤窯開采為主。重點開采焦坑井田的淺部煤層,日產約500噸,幾年總產量約48.25萬噸。
1960年起由省燃料局正式接收為省屬企業,正式命名為邵武煤礦,並於1959年開始由省燃料局設計院對礦井進行總體規劃設計,設計礦井服務年限為45年。焦坑井田一號井主平峒1959年6月動工興建,1964年6月投產,以平硐—暗斜井方式開拓,設計生產能力為21萬噸/年。曬口井田二號井於1960年開始興建,1961年1月正式投產,以片盤斜井方式開拓,設計生產能力為15萬噸/年。
隨著開采水平的延深,原有的生產系統滿足不了礦井生產能力需要,為實現焦坑—曬口井田聯合集中生產,擴大礦井生產能力,1972年由省煤炭工業設計院對礦井進行技改擴建設計,1973年4月至1974年5月新建一對箕斗斜井至-40水平,將一、二號井-40水平運輸大巷貫通,構成統一的運輸提升系統,箕斗主斜井負責提煤,副井負責供電、排水,技改擴建後礦井生產能力增至45萬噸/年。
為了開采-200和-400水平煤炭資源,從1981年開始由省煤炭工業設計院對第三、四水平開拓延伸進行設計,在二號井副井旁新掘一條908m長的新副井至-200水平,箕斗主斜井往下延伸至-200水平,形成-200水平生產系統。該系統於1993年建成投入使用。
隨著資源逐漸枯竭,1995年重新核定礦井生產能力為21萬噸/年。
第二部分
1. 礦井自然環境和地質概括
礦區地貌系屬起伏不平的中至低山區,主要山脈走向呈北北東—南南西、一般海拔標高為200—350米,最高點雲屏山,海拔標高為636.3米;而長年性地表水流發育的富屯溪,則為本礦區最低侵蝕基準面,其海拔標高約178米。本地表水系主要為富屯溪,最大流量為6500m3/s,最小流量為6.3m3/s,平均流量為107.1m3/s,洪水期水位最高標高達+189.6m,枯水期河流最低標高+170m,流量隨季節性變化。其次為曬溪,河床最低標高+179.5m,最高洪水位+188.3米,洪水期最大流量為190.61m3/s,最小流量為2.153m3/s,流量隨季節性變化。
本區屬亞熱帶潮濕性氣候,據邵武市氣象局資料,每年4~6月為雨季,11月至次年1月為旱季,歷年平均降水量為1762.5mm,氣候溫和,雨水充沛。
2.地層含水性
礦區出露地層有前震旦紀變質岩群、上三迭統焦坑組、下侏羅統梨山組,中侏羅統漳平組和第四系。現對各地層的富水性簡述如下:
⑴、前震旦系變質岩群
主要出露於礦區的西部、東部及北部,為上三迭焦坑組煤系地層沉積的老基底,岩性主要為千枚岩、變質砂岩、雲母石英片岩和少量細晶片麻岩及板岩等組成。
⑵、三疊繫上統焦坑組
主要出露於礦區的西部,而東部及北部僅零星出露,屬含煤地層,系山麓堆積相---沖積相的角礫岩、砂礫岩及砂岩,湖泊相的粉砂岩、細砂岩或透鏡狀砂岩、礫岩和煤層等。地層厚度由南向北(沿走向)逐漸增大,自0---372米;自西向東(沿傾向)逐漸變薄自218---60米。焦坑組上段風化帶為弱含水層,單位涌水量0.0156L/m.s、滲透系數為0.071m/d。焦坑組上段以湖泊相的粉砂岩為主,夾細---中粒砂岩和少量透鏡狀含礫砂岩等組成,中厚層狀、層理發育,含植物化石碎片偶見少量瓣鰓類動物化石,本地層分布較普遍,岩性變化不甚明顯,為良好的隔水層。
⑶、侏羅系下統梨山組
本組地層分布較普遍,系為煤系地層的蓋層。岩性一般縱橫變化不大,以河床相的長石、石英砂岩為主,間夾石英質礫岩和粉砂岩,為礦區的主要含水層。由於基岩裂隙發育不均一,該含水層可分為相互分隔的三個含水帶,其中中帶即第二含水帶中等含水、單位涌水量0.117~054L/m.s、滲透系數為0.138~0.748m/d,其他兩個帶均為弱含水帶。
⑷、第四系殘坡積層和沖洪積層
為坡積黃土層,內含滾石、洪積亞粘土,常為耕作區,河床沖積礫岩石層及河漫灘砂土層等。主要分布於富屯溪,曬溪兩岸及礦區西部山腳一帶,河岸以沖積層砂、礫石為主,山腳一帶以坡積含砂土為主,滲透系數0.2~0.9m/d。
3.構造含水性和導水性
曬口煤礦主要構造以斷層為主,分別為近於南北及北東向的逆斷層為主以及近於東西向的正斷層為主。大斷層都在礦區邊緣,井內落差0.5~10米的北東向及南東向中小斷層密布,斷層導水性弱或基本不導水。
4礦井充水條件
充水水源分析
⑴大氣降水
大氣降水是礦區的主要補給水源,它通過地表潛水層及采空區塌陷裂隙補給深部裂隙承壓含水層中,成為礦坑的直接補給來源。
⑵裂隙含水岩層水
主要賦存於三疊繫上統焦坑組(T3j)砂岩、砂礫岩、含礫砂岩的裂隙中。含水層呈透鏡體分布,淺部富水性中等~弱;深部富水性弱~極弱。主要表現為頂板的滴水和滲水,通過調查分析煤層底板的涌水量極小,底板突水的可能性極小。
充水通道分析
礦井充水的水源主要是大氣降水,其次是地表水和潛水。主要充水通道是煤層采動時上覆岩層被破壞造成「兩帶」溝通引起的山體基岩和表土裂隙,塌陷區域,以及采動使斷褶構造活化而形成的斷褶導水帶。
5礦井涌水量、水害預測及其評估
-40m水平涌水量由一采區、二采區、三采區涌水量構成,-200m水平涌水量由五采區、六采區、七采區涌水量構成。礦井排水主要是通過-200m水平中央水泵抽水至-40m水平中央水泵,再由-40中央泵房經箕斗井兩趟管路排至地面後流入富屯溪。-200m~-600m水平平均涌水量303.2m3/h,最大涌水量431.2m3/h,其中,-200m~-400m水平平均涌水量264.7m3/h,最大涌水量378.1m3/h。
通過礦區水文地質特徵及充水分析,礦井主要充水因素為大氣降水、地表水、線狀斷層帶、基岩裂隙水。通過開展礦區水患現狀調查,分析礦井水害現狀,礦井目前無大的水害威脅。通過對礦井實際涌水量觀測,礦井目前實際觀測的最大涌水量為880m3/h,平均涌水量為580m3/h。
近些年本礦開采老空區已封閉,留有排水口,存在小部分積水基本能通過排水口排出,對下部的開采影響較小。曬口煤礦目前的排水能力滿足生產要求,但仍要做好季節防治水工作。
6.礦井防水害措施
礦井主要充水因素為大氣降水、含水岩層和采空區積水。礦井地表水體為溝谷水,含水岩層富水性弱,斷層導水性弱,地表水和地下水對開采影響不大,但為了做到預防為主,確保礦井正常生產,對於強降雨後,對采空區的補給,在礦井生產過程中必須做好以下防治水措施:
1、煤礦企業必須在雨季來臨前,派專門人員對防治水工作進行全面檢查。
2、礦井生產時,應做好水文地質調查工作,在礦井范圍內進行水患分析預報;加強職工防治水知識教育,特別是透水預兆、應急措施知識的普及教育;堅持「有疑先停、有疑必探、先探後采(掘)」的原則,配備探放水設備。
3、各礦井在開採下山水平時,要對各礦井主平硐及以上水平的礦井水採取「堵、截、引」等措施排出地面,留設足夠隔水煤柱,嚴防上水平的通過鑽孔裂隙帶直接饋入下水平,造成額外排水負擔。
4、在各個生產水平開采過程中,必須留設足夠的隔水煤柱、采空區煤柱、護巷煤柱、斷層隔離煤(岩)柱、礦井邊界煤柱等保安煤柱,確保礦井安全生產。
5、礦井在開采過程中必須做好水文觀測工作,應根據實際涌水量情況,及時擴大水倉容量和更換相應型號、功率的水泵。同時做好水泵及其供電線路維護工作,保持井下排水設備完好和正常運轉,確保有足夠的排水能力。
6、斷層為弱導水或局部弱導水,對礦井充水一般無威脅。但礦區中褶皺構造發育,一般在背斜軸部由於張性裂隙的發育,會形成較大面積的含水層,且含水量較大。對此斷裂帶、構造帶應加強礦山地質及水文地質工作,密切注意井巷圍岩、斷層破碎帶、掘進面等涌水特徵,發現頂板淋水加大,頂板來壓等透水預兆時,應立即停止作業,採取防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