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工程地質調查主要內容
1. 隧道及地下工程的工程內容
隧道及地下工程一般分為勘測設計和施工兩大階段。
①勘測設計。隧道位置的回選擇一答般應服從路線走向。由於隧道工程數量、造價、工期控制等因素,隧道位置在選線方案中是經濟技術比較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不良地質地段的隧道,特別是長大復雜隧道線及全線或局部線路方案的成立與否,必須精心勘測設計。通過對隧道位置所處的地形 、地質、水文等要素的測繪、勘測、測試及綜合評定,設計正洞和明洞的長度和結構,決定施工方法,設計輔助坑道、排水系統和附屬工程。
②施工。按設計圖紙實施隧道掘進、襯砌和安裝作業的過程。施工方法分明挖法和暗挖法。前者多用於淺埋隧道和地下建築。對於大多數隧道和地下工程,多用暗挖法施工,並按開挖方法和所用機具分為礦山法、盾構法和地下連續牆法 。 此外 ,修築水底隧道時 ,可用沉管法;穿越鐵路、道路、河流或建築物時,可用頂管法;修建地下的池槽、廠房、倉庫和地下井時,還可使用沉井法。
2. 工程地質勘察報告中應包括哪些主要內容
每個單位的格式都不大一樣,一般包括兩大部分:文字和圖表。文字部分有工程概況,勘察目的、任務,勘察方法及完成工作量,依據的規范標准,工程地質、水文條件,岩土特徵及參數,場地地震效應等,最後對地基作出一個綜合的評價,提承載力等。圖表部分包括平面圖,剖面圖,鑽孔柱狀圖,土工試驗成果表,物理力學指標統計表,分層土工試驗報告表等。
3. 隧道施工過程中主要監測哪些內容
1、洞外測量
符合導線復測,在實際實測中,首先對設計導線點進行測角、測距、平差,然後進行各導線點坐標的計算。
高程式控制制測量,以隧道進出口水準基點為起算點和閉合點,對全程水準點進行復合評定,不設成為一閉合高程式控制制網,採用水準測量與三角高程測量相結合的方法,按國家四等高程式控制制標准施測,並通過交叉交換復測。
2、平面控制測量,採用線路中線與符合導線相結合的形式,按照國家四等控制網標准布設。
首先,在進出口以已經納入洞外平面控制網的兩條邊作為隧道洞內控制網的聯系邊,然後在洞內布設支導線點,導線點應布設在施工干擾小、穩定可靠的地方,點間視線應離開洞內設施0.2m以上。
用全站儀對水平角和邊長同時施測,該導線在實地測設中應十分注意對導線的檢測,應為每一步產生的誤差都將會影響橫向貫通誤差,檢測方法一般按原有導線最前端的相鄰三點點位,通過同精度測角和測邊檢測。
如果角和邊的差值均在精度允許范圍內,則可以為原導線點的精度和點位均為可信,如超限應沿著原有導線依次倒退檢測,直至精度合格為止。這時以合格處導線點作起算點向前建立新導線。同時採用換手復測和隧道中線和坐標法互為復核的方法,以避免出現測設錯誤。
(3)隧道工程地質調查主要內容擴展閱讀
隧道分類
按長度
鐵路隧道:
(1)特長隧道:全長10000m以上;
(2)長隧道:全長3000m以上至10000m,含10000m;
(3)中隧道:全長500m以上至3000m,含3000m;
(4)短隧道:全長500m及以下。
公路隧道:
(1)特長隧道:全長3000m以上;
(2)長隧道:全長1000m以上至3000m,含3000m;
(3)中隧道:全長500m以上至1000m,含1000m;
(4)短隧道:全長500m及以下。
4. 工程地質學的主要內容(作者:石證明)
不是幾字能說清的,你自己去查吧 ,推薦《專門工程地質學》
5. 隧道工程地質調查的內容有哪些
1查明隧道通過地段的地形、地貌、地層、岩性、構造。岩質隧道應著重查明岩層層理、片理、節理等軟弱結構面的產狀及組合形式,斷層、褶皺的性質、產狀、寬度及破碎程度;土質隧道應著重查明土的成因類型、結構、物質成分、密實程度等。傍山隧道,當外側洞壁較薄時,應預測偏壓帶來的各種危害。
2查明隧道是否通過煤層、膨脹性地層及有害礦體等。對含有這些地層的地段,應預測地層膨脹對洞身的影響,並對有害氣體或放射性物質的含量作出評價。
3查明不良地質、特殊地質對隧道通過的影響,特別是對洞口位置及邊坡、
仰坡的影響,提出工程措施意見。
4查明隧道附近井、泉的分布情況,分析隧道地區的水文地質條件,判明地下水的類型、水質及補給來源,預測地下水的侵蝕性和洞身分段涌水量。在岩溶地區,應分析涌水及填充物是否有突然湧出的危險。
並充分估計隧道開挖引起地表塌陷及地表水漏失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工程措施意見。
5對於深埋隧道,應做隧道地溫升溫預測。對岩層堅硬、緻密、性脆、構造應力集中的地段,應考慮發生岩爆的可能性。
6綜合分析岩性、構造、地下水等有關地質測繪、勘探、測試成果,分段確定隧道圍岩級別。
7在隧道洞口需要接長明洞的地段,應查明明洞基底的工程地質條件。
8查明橫洞、平行導航、斜井、豎井等的工程地質條件。
6. 工程地質初步勘查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①搜集研究區抄域地質、地形地貌、遙感照片、水文、氣象、水文地質、地震等已有資料,以及工程經驗和已有的勘察報告等;
②工程地質調查與測繪;
③工程地質勘探見工程地質測繪和勘探;
④岩土測試和觀測見土工試驗和現場原型觀測、岩體力學試驗和測試;
⑤資料整理和編寫工程地質勘察報告。
工程地質勘察通常按工程設計階段分步進行。不同類別的工程,有不同的階段劃分。對於工程地質條件簡單和有一定工程資料的中小型工程,勘察階段也可適當合並。
7. 隧道地質超前預報內容有哪些
隧道工程超前地質預報的內容有:
1 地質情況及水文地質:
——地層岩性,如軟弱夾層、破碎地層、煤層及特殊岩土。
——地質構造,特別對斷層、節理密集帶、褶皺構造等。
——不良地質,特別是溶洞、暗河、人為坑洞、放射性、有害氣體、高地應力、高地溫、高岩溫等發育情況。
——地下水,特別是岩溶管道水、富水斷層、富水褶皺軸及富水地層地帶等。
2 對照圖紙提供的地質資料,預報地質條件變化情況及對事故的影響程度。
3 預報可能出現的不良地質及其對施工的影響,以及處理措施:
——可能出現的塌方、滑動的部位、形式、規模、及發展趨勢,提出處理措施。
——可能出現突然涌水的地點、涌水量大小、地下水泥砂含量及對事故的影響。
——軟岩內鼓、片幫掉塊地段及對施工的影響。
——岩體突然開裂或原有裂隙逐漸加寬的位置及其危害程度。
——對隧道將要穿過不穩定岩層、較大斷層作出預報,以便及時改變施工方法或做應急措施。
——隧道附近或穿過瓦斯地段的岩(煤)層中,預報瓦斯影響范圍。
4 位移量測中發現圍岩變形速率加快時,應預報對圍岩穩定性的影響程度。
5 淺埋隧道地面出現下沉或裂縫時,預報對隧道穩定和施工的影響程度。
6 隧道施工中由於措施不當,可能造成圍岩失穩,應及時採取改進措施。
8. 工程地質的內容簡介
本書為高等學校土建類專業應用型本科系列教材之一。全書共分9章:緒論中闡述了工程地質學的任務及研究方法,工程地質學在工程建設中的作用等;第2~5章講述了地質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包括岩石、礦物、地質構造,第四紀沉積物與地貌,地下水等;第6~9章講述了工程地質問題,包括簡要分析滑坡、崩塌、岩溶、泥石流等主要不良地質現象及其防治.系統介紹了工程地質勘察的目的、任務、方法以及報告的編寫,同時給出了實例,講述了工業與民用建築、道路與橋梁建設、地下與隧道建設、港口工程中的主要岩土工程問題,介紹了環境工程地質問題。每章結束附有小結及學習指導、思考題,旨在培養學生了解、掌握工程地質學的基本理論知識。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及創新的能力。
9. 隧道工程施工調查應包括哪些內容
工程概況:包括工程環境、氣候特徵、工程地質、水文地質、工程規模、數內量和特點。
工程的施工條容件:包括施工運輸、水源、供電、通信、場地布置、棄碴場地及容納能力、征地、拆遷情況等。
當地原材料及半成品的品種、質量、價格及供應能力。
生產及生活供水、供電條件及施工通信條件。
地方生活供應、醫療、衛生、防疫和民族風俗。
對當地生態、環境保護的一般規定和特殊要求,工程對環境可能造成的近、遠期影響。
其它尚待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