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目前地質災害
⑴ 現在這個季節去敦煌,會有沙塵暴嗎
您好,敦煌的沙塵天氣多發季節是3、4月,目前我處產品預定是4月底5月出發,相對版沙塵天氣減少,比較權有利於出行。具體還是建議您出行前及時關注下氣象。希望對您有幫助,感謝您的提問!如需了解更多旅遊信息,歡迎登錄攜程旅遊度假欄目:http://vacations.ctrip.com/?zxhd
⑵ 敦煌對外省遊客開放了嗎
五一期間敦煌景區對外省遊客是開放的。
⑶ 敦煌的萬畝沙漠防護林被砍了,這些防護林有什麼作用
說起防護林的話,作用就非常大了,其實都知道,我國西北和華北地區經常受風沙影響,導致經常出現霧霾和沙塵暴等等情況,所以才建設防護林用於抵禦風沙干擾和影響,這里進行詳細的介紹,大致如下:
⑷ 敦煌林場持續遭遇大面積剃光頭式砍伐,當地百姓明目張膽砍伐行為如何認定
事情起始你說要怎麼應對嘛,我覺得這種情況就是完全的,危害社會公共安全,我覺得這幫人就應該全部被抓去坐牢,仔細想一想,這是正常人能做出來的事情嗎?正常人肯定做不出來這種事情的。
在當今這個時代,植樹造林才是當今時代的主題,而不是明目張膽的砍伐砍伐樹木,更何況還是在敦煌的這個地方,在這個地方砍伐樹木,更是要給他的罪行加重了。
我就不知道他們的腦袋是怎麼想的,會能做出這種事情,他們做出這種事情就沒有想過後果嗎?按理說他們待在這種地方應該更清楚這個霧霾和沙塵暴的危害,怎麼還會做出這種事情,恕我完全無法理解這種事情,這些人頭上絕對有包,我敢肯定。
⑸ 疑雲重重的敦煌防護林被毀事件,為何到現在沒有調查結果
關於甘肅敦煌防護林被毀事件在網上引發了網友的廣泛關注。2021年1月26日,甘肅省的官方在公布調查結果之後,很多人都感覺到很意外。在央視主播說聯播的節目中,央視的主持人也表示,官方的調查結果和媒體報道的出入很大。
2021年1月18日經濟參考報發文,曬出1997年2005年和2016年三份合計敦煌陽關林場有關的文件,在該文件中均明確的寫出,防護林有1.33萬畝。那麼為何甘肅省政府的調查卻說防護林只有6500畝左右呢?那麼陽關林場防護林的面積到底有多少畝呢?2021年1月18日,生態環境部發文表示,目前針對甘肅防護林被毀調查工作已經基本結束,他們下一步的工作是生態環境部將按照程序向甘肅省反饋會調查的實際情況,並且向媒體公開。如果發現確實存在明顯的失責問題,將督促甘肅省政府根據法律依法追究責任。
如果生態環境被人為破壞,那麼如果再想要修復,將要付出巨額的時間、金錢以及人力成本。在面對經濟誘惑面前,有些人不能抵擋住誘惑,摧毀了這條生命線,這是十分令人心痛的。我們要明確的是,無論在任何時候,我們都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來換取經濟收益。
⑹ 北京至敦煌的利K41次停發了嗎
目前北京到敦煌之間沒有列車車次,這趟列車應該是暫停運行了。
⑺ 敦煌所在地區突出的生態環境問題是什麼試從自然角度闡述其成因
煌市位於河西走廊最西端 ,自然生態環境特點獨特。生態環境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水資源匱乏、植被覆蓋率低、濕地退化日益加劇、土地荒漠化持續擴展。生態環境持續惡化由自然和人為兩方面的因素造成 ,自然因素是生態環境惡化發生發展的潛在條件 ,人為因素則是導致生態環境退化的重要外在原因。不合理的人為活動可以歸結為「五濫」 -----濫墾 (無計劃、——無節制的開墾土地 )、濫牧 (超載過牧 )、濫伐 (林木 )、濫采 (中草葯、草皮等 )、濫用水資源 (超采地下水等 )。
1 敦煌市生態環境現狀評價
1.1 自然生態環境特點
敦煌市總面積3.12萬km2,其中綠洲面積1400 km2,僅占總面積的4.48%。全市轄6鎮3鄉,總人口18.80萬人,其中農業人口9.30人。地處大漠腹地,年平均氣溫9.30 ℃,年平均降水量39.90mm,蒸發量 2 486mm,屬典型的乾旱性氣候。因氣候乾燥、極度風蝕,山地岩石及山麓礫石裸露,荒漠連片,形成典型的戈壁荒漠景觀。
1.2 生態環境現狀與問題
敦煌區域內地表水主要有發源於祁連山冰川的黨河、發源於祁連山西段托來南山和疏勒南山之間的疏勒河。由於黨河上游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實施「引黨濟紅」工程分水500萬m3、月牙泉治理回灌年用水600萬m3,加之人口和耕地面積的急劇增加 ,造成黨河斷流。瓜州縣雙塔水庫、玉門市昌馬水庫的建成使用 ,攔截了河水,又造成疏勒河斷流。於是,敦煌市只得每年開采地下水4100萬m3用於農業、工業和生活用水,造成地下水位年平均下降0.43m。著名旅遊景點月牙泉水域面積由上世紀60年代13000多平方米銳減到現在的5 300多平方米,水深由過去的10多米下降到現在的平均水深僅1.10m。持續的水位下降使敦煌境內面臨嚴重的生態危機。
1.2.1 濕地萎縮
濕地以每年0.13萬hm2的速度遞減到2005年,境內濕地面積減少了近1/3,僅存18萬hm2。綠洲區內的0.07萬余公頃鹹水湖和66.67餘公頃淡水湖中,80%已消失。
1.2.2 植被銳減
據統計,新中國成立之初,敦煌東、西、北湖及南山一帶有天然林14.60萬 hm2,其中胡楊林2.93萬hm2,是敦煌綠洲的「綠色屏障」。2005年,敦煌境內的天然林消失了近1/2,僅存 8.67萬hm2;據甘肅省草原隊調查,1965年時敦煌有38.4萬hm2草場,總載畜量12萬羊單位,現在只有 9萬 hm2,減少了77%,載畜量 5萬羊單位,減少了 57%。
1.2.3 沙進人退
全市有3.33萬hm2土地沙化,自1994年以來,綠洲區外圍沙化面積增加了1.33萬hm2,平均每年增加 0.13萬hm2。而現在沙塵暴以及浮塵天氣也在增加。沙塵暴的強度越來越大。以前主要集中在 3~5月份,現在幾乎每月都會出現。
舉世聞名的莫高窟也受到了風沙的侵蝕以及粉塵的危害。來自鳴沙山方向的風沙對崖面露天壁畫的撞擊、磨蝕,已經導致了壁畫褪色、變色,還使不少窟區、窟頂遺址殘敗不堪,相當數量的窟頂被剝蝕 ,甚至會引起崖體的坍塌。浮塵天氣的增多對莫高窟的威脅也在加劇。觀測表明 ,莫高窟窟區年降塵量已65.4t·km2,且 83%以上為稜角狀、次稜角狀高硬度的顆粒,它們既能隨湍急的氣流運動對壁畫、塑像進行磨蝕,又能侵入壁畫和塑像顏料的空隙間,攜帶的細菌和化學物質還會對壁畫的顏料產生多種生物和化學作用。它們還不斷地在壁畫開裂處乘虛而入,使其龜裂。而粉塵沉積到一定程度時,會產生一種向外擠壓的力,導致壁畫顏料層、白粉層脫落 ,嚴重時可使整個壁畫大面積脫落。同時,大量粉塵沉降在壁畫表面,不僅嚴重影響了藝術效果,而且很難在不損壞壁畫的前提下將其清除 ,給壁畫修復除塵帶來許多困難。
2 生態環境持續惡化的原因與趨勢
2.1 自然因素
敦煌地處內陸腹地,降水量稀少,據氣象部門資料顯示,敦煌年降水量為39.90mm,蒸發量為2486mm,蒸發量是降水量的62倍;
2.2 人為因素
2.2.1 雙塔水庫和昌馬水庫的修建
1970年,雙塔水庫和昌馬水庫的修建,導致以下400km的河段 (其中 300km河段在敦煌 )斷流 ;幾乎同時,疏勒河的支流黨河,也在上游被阿克塞縣截留500萬m3水。在敦煌境內 ,水利部門也築起了大壩。黨河斷流,疏勒河斷流 ,造成流向敦煌的地下水量減少,外圍的濕地萎縮、植被退化、動植物種群消失。
2.2.2 敦煌庫區水主要用於農業灌溉
敦煌庫區水主要用於農業灌溉 ,實施的渠灌防滲,大大減少了地下水的補給,加之敦煌人口由解放初的不到4萬人增加到現在的18.80萬人,灌溉面積由0.89萬hm2增加到2.53萬hm2,每年旅遊的人數超過百萬人次,據統計,敦煌全市各類用水年需3.62億m3,黨河實際來水量為2.60億立方米(還要除去阿克塞分流的500萬m3水),大大超過了水資源的利用率。
2.2.3 過度放牧
過度放牧,造成植被退化,沙化加劇。
2.2.4 過量開采地下水
1976~1986年,新開掘的機井數量為1800餘眼,相當於敦煌綠洲每平方千米至少有一眼機井。敦煌市目前年采地下水6000萬m(3允許開採的地下水量為 5500萬 m2),其中2/3用於灌溉。只有消耗而沒有補充,敦煌的地下水位以平均每年 0.20m的速度下降,到2001年,地下水位累計下降了近11m。這種嚴重的「收支不平衡」,直接導致了月牙泉水位的下降—1986年時,月牙泉水位不足2m,到2005年只剩下0.90m。
2.2.5 農業的大水漫灌增加了用水量
據敦煌市水務局統計,敦煌目前每年缺水將近8000萬m3,其中農業缺口為3000萬m3,生態用水缺口5000萬m3。主要原因是水資源浪費嚴重 ,用水效率不高,農業灌溉方式粗放 ,多為大水串灌、漫灌和深澆滿灌。一方面水資源嚴重短缺,另一方面水資源浪費又十分突出。究其根源,主要是水資源價格偏低,水價機制不合理,水價構成中沒有考慮社會成本、生態成本和未來成本等費用。
敦煌市委、市政府已經制定實施各項政策措施,通過落實「節水、引水、放水、滲水、養水」措施,健全全民參與、協調配合、依法治理、責任考核4項機制,努力解決生態保護工作中的問題,在開源節流、建設節水型社會方面取得了實效。但由於現有體制限制,解決敦煌生態問題還存在許多障礙:一是由於現行的條塊分割體制,不能統籌兼顧流域經濟、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不能統籌兼顧生產、生態和生活用水,不能統籌流域上、中、下游。二是當地生態保護和經濟建設各自為制,缺乏協調制約機制,資源性開發造成生態系統功能性退化。三是當地經濟發展方式粗放,耗水農業比重過大,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加劇水生態惡化。
3 生態環境建設的戰略意義
嚴重的土地沙化、濕地萎縮及植被銳減破壞了人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生態環境,嚴重威脅人類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人口的劇增和嚴重超載,增加了對自然資源的極度消耗和對脆弱生態環境的極大壓力。極端脆弱的生態環境和超負荷的人口對該地區構成了雙重的壓力,人口、資源、環境、發展之間的關系嚴重失衡。甚至影響到西北地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敦煌地區生態環境建設有著重大戰略意義。風沙肆虐、土地沙化、水資源匱乏,敦煌綠洲的生態環境問題不容樂觀。如若得不到及時調整和改善將來甚至會危及到河西走廊,甚至整個西北地區。
4 敦煌生態環境建設要從其根本入手
國家環保總局有關負責人也針對敦煌生態持續惡化問題派專人考察、調研,調研顯示,敦煌生態保護形勢十分嚴峻,迫切需要建立國家級生態功能保護區,通過跨流域、跨區域大范圍統籌規劃,切實保護敦煌脆弱的自然生態。
首先,要轉變水資源開發利用方式,變「工程水利」為「生態水利」,通過科學調控,讓黨河、疏勒河結束斷流,從根本上解決生態環境惡化問題;轉變節水觀念和方式,同時加大地下水補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改變種植結構,推廣花卉、葡萄等節水高效作物的種植比例。
其次,要積極借鑒黃河、黑河斷流治理經驗,建立疏勒河、黨河流域水資源統一調度機制;環保部門要充分利用環評制度,加大規劃環評力度,嚴格資源開發利用項目管理,以水供給量定發展規模,慎重移民,對流域資源的無序利用形成制約,最終實現流域經濟、社會和環境協調、健康、可持續發展。
第三,要盡快對疏勒河、黨河水生態進行全面評估,總結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的經驗和教訓 ,運用綜合生態管理理念,打破流域性行政管理界限,統籌考慮經濟、社會和環境因素,統籌生產、生態、生活用水,建立敦煌國家級生態功能保護區,以生態功能保護區建設為載體,通過跨流域、跨區域大范圍的生態保護,變農、林、水、土、草等要素管理為綜合管理,維護脆弱的自然生態。
敦煌的生態環境問題,關系著敦煌的生死存亡,關系著莫高窟、月牙泉等人文自然景觀的存續,更關系著敦煌及其周邊縣市、河西走廊乃至整個西北地區的生態安全。敦煌生態環境日趨惡化的現狀,已給我們敲響了警鍾。保護敦煌的生態環境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緩!
⑻ 敦煌的月牙泉是怎麼形成的
您好,我是旅遊包車姜師傅,對於月牙泉的形成,前人曾有「上升泉」、「斷層泉」、「風成湖」、「基岩裂隙泉」、「沙漠地下水溢出泉」、「古河道殘留湖」等六種說法,由於缺乏充分的資料和專門性研究,因此,對月牙泉的形成原因一直是一個帶有神秘色彩的推斷,沒有形成科學的定論。從1997年開始,甘肅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勘查設計院的地質專家們採用多種方法和手段,對月牙進行了專門性的、全面的、深層次的地質勘查和研究工作,終於解開了月牙泉的形成之謎,從此揭開了月牙泉神秘的面紗。他們認為,月牙泉的形成由以下條件構成:一是地質結構與空間條件。第四紀以來,由於敦煌盆地不斷沉降,從而在盆地骨形成了一套厚度巨大的第四系鬆散沉積物。根據鑽探揭示,月牙泉一帶第四系厚度在650米左右,這種結構單一、厚度巨大的第四系鬆散沉積物無疑為泉域地下水補給、徑流、排泄及貯存提供了有利的空間條件。二是地形、地貌條件。月牙泉東有西水溝,西有黨河,西水溝與黨河在長期的水流作用下,將上游大量的碎屑物質搬運至盆地沉積下來,從而形成了以沙棗園和西水溝為軸心的兩大塊沖洪積扇地形,在兩大沖洪積扇之間,由於堆積物較少,則形成了一低窪地形―扇間窪地地形。而窪地的中心正好是月牙泉的分布位置。黨河與西水溝扇間窪地的形成,實際上為月牙泉的形成提供了有種的地形條件。三是地下水環境。月牙泉域地下水環境的變體主要與敦煌盆地的水文條件有關,從水文條件來看,黨河是敦煌盆地唯一的河流,也是敦煌盆地地下水的主要補給來源。在黨河水庫修建前,黨河河水處於自然徑流狀態,河床長年有水,地下水能接受河水汗流滿面不斷的補給。因此,在天然狀態下,區內地下水的水位在空間上的分布普遍較高,四十年代末期,敦煌城及南部地區,地下水位高出目前水位10米左右,在這種高水位的條件下,西北部平原區的地下水通過地下水徑流,在地形較低的扇間窪地溢出,就形成了月牙泉。四是風力地質作用。所謂月牙泉是因其形態酷似一彎新月而得名。這一獨特地貌的形成,又與區內內力作用對其周邊地形形態不斷修飾有一定關系。第四紀全新世中後期氣候漸趨乾旱,風蝕風積作用加強,人作用使月牙泉南部及其周邊堆積了大量的風砂物質,在地貌上形成了一向南部彎曲的弧形沙丘,風蝕作用使沙丘環抱的內灣部分窪地不斷加深,這種風各與風蝕的綜合作用,形成了鳴沙山和月牙泉這一獨特的沙泉共處的地貌形態。
專家們認為,較低的地形條件和鬆散的地質結構是月牙泉形成的基本條件,而較高的區域地下水位是月牙泉溢出形成的必備條件,也是月牙泉千年不涸的基本保證。
月牙泉在地形上處於一個北西南三面沙山環抱、一面開口的半封閉形窪地中,南北部為高聳的沙山,西部為邊接南北兩山的沙梁,東部為地形低平的開口。其北側為黨河沖積平原,黨河是月牙泉外圍地區唯一的地表水系,該河發源於祁連山團結峰。但由於月牙泉所在地區氣候乾旱,降雨量少,地面無常年性地表水流。地質學家通過調查研究認為;外部環境是月牙泉形成的必要條件,而內部結構則是月牙泉形成的重要因素。在外部環境方面,北部平原地下水是月牙泉泉水源源不斷的補給來源,高定位的區域地下水水位是月牙泉保持數千年不幹的基本保證。在內部結構方面,泉域古窪槽的形成以及窪槽中沉積的大厚度第四系鬆散堆積物,為泉域地下水的賦存和運移提供了有利的空間條件,盡管現代風沙的堆積在西部和北部構成了泉域與外圍沖洪積平原的分水嶺,但由於現代風沙下部古窪槽地形及大原度第四系鬆散堆積物的存在,使泉域地下水與外圍平原區地下水形成了一種天然的補、排關系和水力關系,其補給和排泄始終保持著一種動態平衡,在這種條件下,北部平原區地下水通過這一地下廊道進入泉域後,在地形較低窪處溢出來,即形成了月牙泉。另外,其西部黨河沖洪積平原中的地下水,均能通過古河道這一天然通道,進入月牙泉並形成補給。
月牙泉為什麼能歷經千年不幹?這與其下部特殊的古地形條件和地質結構密切相關,但更重要的是,如果該地區地下水整體補給量產生變化,區域水位下降,即使有很好的儲水構造,月牙泉也會乾涸。
希望可以幫得到您!
⑼ 敦煌2萬畝防沙林被毀,三代心血覆滅,到底誰才是罪魁禍首
這個問題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因為每個人的想法都不是一樣的,所以這樣的問題也就有著很多種答案,筆者的說法也不一定對,但就這題想給大家說說筆者自己的看法。
據《經濟參考報》調查,地處庫姆塔格沙漠東緣、擁有約2萬畝「三北」防護林帶的國營敦煌陽關林場,近十餘年來持續遭遇大面積「剃光頭」式砍伐,萬余畝公益防護林在刀砍鋸伐中所剩無幾,由此人為撕開一道寬約5公里的庫姆塔格沙漠直通敦煌的通道。
不管怎麼說,這一次的林場被毀世間,再次給大家敲響了警鍾。對很多地方來說,生態環境才是長遠發展的根本保障,甚至關繫到後世子孫的生存問題。關於這點,過去我們對此有過很多的類似教訓了,所以絕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短期的經濟利益,讓公益變為商業,放任生態破壞行為發生。
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以上就是我個人對於這個問題的一點不成熟看法,不代表任何參考建議,如有不妥不周之處,希望批評指正哦。
⑽ 關於敦煌莫高窟的壁畫,你覺得該如何保護
我覺得每天應該限制人進行觀看,同時也應該派保安在那裡。保護這些壁畫,以防有人進行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