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災害勘察經費
『壹』 地質災害治理用什麼定額
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勘查、設計和施工單位資質,均分為甲、乙、丙三個等級。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勘查單位的各等級資質條件如下:(一)甲級資質1.技術人員總數不少於50名,其中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專業技術人員不少於30名且具備高級職稱的人員不少於10名;2.近3年內獨立承擔過5項以上中型地質災害勘查項目,有優良的工作業績;3.具有與承擔大型地質災害勘查項目相適應的鑽探、物探、測量、測試、計算機等設備。(二)乙級資質1.技術人員總數不少於30名,其中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專業技術人員不少於15名且具備高級職稱的人員不少於5名;2.近3年內獨立承擔過5項以上小型地質災害勘查項目,有良好的工作業績;3.具有與承擔中型地質災害勘查項目相適應的鑽探、物探、測量、測試、計算機等設備。(三)丙級資質1.單位技術人員總數不少於20名,其中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專業技術人員不少於10名且具備高級職稱的人員不少於3名;2.具有與承擔小型地質災害勘查項目相適應的鑽探、物探、測量、測試、計算機等設備。第七條地質災害治理工程設計單位的各等級資質條件如下:(一)甲級資質1.技術人員總數不少於30名,其中岩土工程設計、結構設計、工程地質專業技術人員不少於15名且具有高級職稱的人員不少於8名;2.近3年內承擔過5項以上中型地質災害治理工程設計任務,有優良的工作業績;3.具有與承擔大型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設計相適應的設計、測試、制圖與文檔整理設備。(二)乙級資質1.技術人員總數不少於20名,其中岩土工程設計、結構設計、工程地質專業技術人員不少於10名且具有高級職稱的人員不少於5名;2.近3年內承擔過5項以上小型地質災害治理工程設計任務,有良好的工作業績;3.具有與承擔中型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設計相適應的設計、測試、制圖與文檔整理設備。(三)丙級資質1.技術人員總數不少於10名,其中岩土工程設計、結構設計、工程地質專業技術人員不少於5名且具有高級職稱的人員不少於3名;2.具有與承擔小型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設計相適應的設計、測試、制圖與文檔整理設備。第八條地質災害治理工程施工單位的各等級資質條件如下:(一)甲級資質1.岩土工程、工程地質、工程測量、工程預算專業技術人員和項目經理、施工員、安全員、質檢員等管理人員總數不少於50名;2.近3年內獨立承擔過5項以上中型地質災害治理工程施工項目,有優良的工作業績;3.具有與承擔大型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施工相適應的施工機械、測量、測試與質量檢測設備。(二)乙級資質1.岩土工程、工程地質、工程測量、工程預算專業技術人員和項目經理、施工員、安全員、質檢員等管理人員總數不少於30名;2.近3年內獨立承擔過5項以上小型地質災害治理工程施工項目,有良好的工作業績;3.具有與承擔中型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施工相適應的施工機械、測量、測試與質量檢測設備。(三)丙級資質1.岩土工程、工程地質、工程測量、工程預算專業技術人員和項目經理、施工員、安全員、質檢員等管理人員總數不少於20名;2.具有與承擔小型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施工相適應的施工機械、測量、測試與質量檢測設備。第九條除本法第六條、第七條、第八條規定的資質條件外,申請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勘查、設計和施工資質的單位,還應當同時具備以下條件:(一)有獨立的法人資格,其中申請施工資質的單位必須具備企業法人資格;(二)有健全的安全和質量管理監控體系,近5年內未發生過重大安全、質量事故;(三)技術人員中外聘人員不超過10%。第十條甲級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勘查、設計和施工資質單位,可以相應承攬大、中、小型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的勘查、設計和施工業務。乙級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勘查、設計和施工資質單位,可以相應承攬中、小型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的勘查、設計和施工業務。丙級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勘查、設計和施工資質單位,可以相應承攬小型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的勘查、設計和施工業務。第十一條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分為大、中、小三個類型。(一)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為大型地質災害治理工程:1.治理工程總投資在人民幣2000萬元以上,或者單獨立項的地質災害勘查項目,項目經費在人民幣50萬元以上;2.治理工程所保護的人員在500人以上;3.治理工程所保護的財產在人民幣5000萬元以上。(二)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為中型地質災害治理工程:1.治理工程總投資在人民幣500萬元以上、2000萬元以下,或者單獨立項的地質災害勘查項目,項目經費在人民幣30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
『貳』 地質災害勘察設計費用應下浮多少
全國的有水利部的,勘查設計收費標准6水利建築工程預算定額》《工程勘察設計收費標准》 四川省有專門的 勘查設計收費標准6四川省地質災害治理工程概預算標准》
『叄』 地質災害評估費是多少
地質災害評估費,你是哪裡的朋友,是礦的還是建築還是路的,價格不等啊,你把詳細點的信息發給我,我給報價( ⊙ o ⊙ )啊!我的郵箱:[email protected]
『肆』 怎麼寫關於申請地質災害勘測經費的報告
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是對地質災害的活動程度進行調查、監測、分析、評估的工作,主要評估地質災害的破壞能力。地質災害危險性通過各種危險性要素體現,分為歷史災害危險性和潛在災害危險性。歷史災害危險性是指已經發生的地質災害的活動程度,要素有:災害活動強度或規模、災害活動頻次、災害分布密度、災害危害強度。其中危害強度指災害將活動所具有的破壞能力,是災害活動的集中反映,是一種綜合性的特徵指標,只能用災害等級進行相對量度。 地質災害潛在危險性評估是指未來時期將在什麼地方可能發生什麼類型的地質災害,其災害活動的強度、規模以及危害的范圍、危害強度的一種分析、預測。地質災害潛在危險性受多種條件控制,具有不確定性。地質災害活動條件的充分程度是控制點,地質災害潛在危險性的最重要因素,包括地質條件、地形地貌條件、氣候條件、水文條件、植被條件、人為活動條件等。歷史地質災害活動對地質災害潛在危險性具有一定影響。這種影響可能具有雙向效應,有可能在地質災害發生以後,能量得到釋放,災害的潛在危險性削弱或基本消失。也可能具有周期性活動特點,災害發生後其活動並沒有使不平衡狀態得到根本解除,新的災害又在孕育,在一定條件下將繼續發生。 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方法主要有:發生概率及發展速率的確定方法,危害范圍及危害強度分區,區域危險性區劃等。 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防治管理辦法》第15條規定,城市建設、有可能導致地質災害發生的工程項目建設和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內進行的工程建設,在申請建設用地之前必須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 評估結果由省級以上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認定。不符合條件的,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不予辦理建設用地審批手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包括下列內容: (1)工程建設可能誘發、加劇地質災害的可能性。 (2)工程建設本身可能遭受地質災害危害的危險性。 (3)擬採取的防治措施
『伍』 地質災害評估費用取費標准
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分級依據國土資源部文件《國土資源關於加強地質災害危內險性評估工作容的通知》(國土資發〔2004〕69號)實行,具體收費標准如下:
註:報告評審費為:一級評估2.0萬;二級評估1.5萬;三級評估1.0萬。
『陸』 地質災害應急資金轉補助資金說明怎麼寫
主要寫明,資金用途,使用時間,經辦人等
具體規章要求參考如下:
第一條 為預防和治理地質災害,保護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根據《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國務院第394號令),結合我縣實際。為加強專項資金的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益,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預演算法》等相關法規,特製定本辦法。
第二條 專項資金來源每年包括:縣級財政預算安排20萬元;縣級采礦權使用費及價款收入入庫數的10%;縣級礦產資源補償費收入入庫數的10%;縣級煤炭價格調節基金入庫數的5%。
第三條 專項資金主要用於因自然因素引發或難以確定引發責任人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的防治。專項資金具體使用主要包括、勘查設計、勘查治理工程、地質災害巡查、應急調查及應急治理工程、監測預警工程、治理規劃等。
第四條 專項資金由縣財政局、縣國土資源局和縣物價局共同負責管理。專項資金的安排、使用、監督依照本辦法要求執行。
第五條 縣財政設立縣級地質災害治理資金專戶,用於歸集、核算地質災害治理專項資金。各鄉鎮人民政府也要設立地質災害治理資金專戶,並列如本級本年度財政預算。
第六條 專項資金的使用實行統籌安排,突出重點,專款專用,保證效益的原則。
(一)特大型地質災害治理上報財政部和國土資源部申請立項。上報項目未獲准立項的,其經費或補助經費的不足部分由省、地、縣三級財政按35%:35%:30%比例分擔;
(二)大型地質災害治理經省國土資源廳審查批准後,經費由省、地、縣三級財政按35%:35%:30%比例分擔;
(三)中型及小型地質災害治理經費由地、縣財政出資解決;
第七條 省財政廳根據省有關部門批準的項目及經費申請及時將資金撥付到各市(州、地)設立的專項資金賬戶;各市(州、地)財政部門在收到省級撥付的專項資金後,原則上在七個工作日內將資金撥付到項目承擔縣設立的專項資金賬戶;項目承擔縣的財政部門在收到資金後,根據項目的實施進度,及時將資金撥付到項目承擔單位的賬戶;項目承擔單位必須建立專賬,單獨核算,支出按有關財務規定進行賬務處理。
第八條 凡經批准立項的省級地質災害治理專項資金補助項目,各級政府要及時解決應承擔的配套資金,並嚴格按規定用途使用資金。
第九條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項目要預留質量保證金。保證金按項目總經費的10%確定,待項目驗收通過後,由項目所在地財政部門予以撥付。
第十條 省級地質災害項目資金不得用於平衡各級財政預算,不得用於發放職工工資、獎金和津貼,主管部門不得提取管理費。
『柒』 地質勘查投入分析
一、礦產勘查投入總體情況
1.近些年來,我國礦產勘查投入呈快速增長趨勢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實際投入礦產勘查總費用總體呈增長趨勢。尤其是近幾年來,由於受經濟快速增長對能源、原材料需求的增長拉動影響,全國礦產勘查投資連續多年保持兩位數增長速度。2006年全國石油天然氣礦產資源勘查累計投入資金413億元,2007年增加到503億元。2006年,全國固體礦產資源勘查投入124.86億元(不含石油、天然氣、煤層氣、鈾礦勘查投入,以下同);2007年為160多億元,再創近幾年來我國固體礦產資源勘查投入新高。
2000~2006年,我國固體礦產資源勘查投入保持了快速增長,年均環比增長速度約為26%(表4-1、圖4-1)。2007年全國固體礦產勘查總投入較2006年增長32%。
表4-1 固體礦產勘查投入增長速度及比例變化表
注:根據國土資源綜合統計年報、地質成果通報等數據測算
圖4-1 2006年我國固體礦產資源勘查投入結構圖
2.商業性勘查投入占總投入比例越來越大,財政地勘投入占總投入比例逐年減少,投資結構日趨多元化
2006年,全國固體礦產資源勘查投入124.86億元中,其中中央財政占總量的11%;地方財政投入36.67億元,占總量的29%;二者合計佔40%,社會資金投入74.93億元,占總量的60%。其中煤炭投入資金65.46億元(社會資金投入44.87億元),佔全國礦產勘查投入的一半,完成鑽探588.60萬米;危機礦山找礦投入資金3.05億元,其中中央財政投入1.43億元、地方財政及企業配套資金1.62億元。
以2000年為基期,2000~2007年固體礦產勘查投入年均增長速度大約為26%;財政資金占固體礦產勘查總投入的比例不斷下降,由2000年的67%降到2006年的40%,其中:中央財政占固體礦產勘查總投入的比例由2000年的59%下降到2006年的11%,而地方財政占固體礦產勘查總投入的比例由2000年的11%增加到2006年的29%。2007年財政資金投入固體礦產勘查比例較2006年略有增加。
目前,中央、地方、多種經濟成分企業並存格局已經形成。已有100多家外資公司到中國投資礦產勘查。
二、中央財政投入地質專項情況
1.中央財政投入地質專項總體情況
中央財政資金出資地質專項主要包括:國土資源大調查專項、海洋專項、地質環境與災害專項、危機礦山找礦專項、大陸科學鑽探專項、「兩權」經費專項、礦產資源補償費專項等,1999~2006年共計投入144.55億元。從各專項占總投入的比例變化情況看,除國土資源大調查所佔比例呈下降趨勢外,其他專項總體上呈增長趨勢。「兩權」經費增幅比較大,從2001年占當年專項總投入的3.99%,增加到2006年的32.30%;國土資源大調查從1999年占當年專項總投入的68.77%,下降到2006年的25.44%。
2.地質調查投入情況
1999~2007年,國土資源地質大調查投入逐年增長,9年合計投入72.00億元。其中:基礎地質調查計劃佔29.97%,礦產資源調查評價工程佔48.44%,地質災害預警工程佔9.87%,數字國土工程佔4.41%,資源調查與利用技術發展工程佔7.30%。
從各專業領域投入的變化趨勢看:基礎調查計劃和地質災害預警工程的投入呈較快的增長趨勢,數字國土工程和資源調查與利用技術發展工程的投入呈平穩的增長趨勢。礦產資源調查評價工程的投入從2002~2004年連續下降,2005~2007年有所增加。
從四大區地質調查資金投入分布看,1999~2006年西部、中部、東部和東北各佔43.51%、11.05%、40.14%和5.30%,西部地區投入比例最大(見圖4-2)。其中:基礎調查計劃和礦產資源調查評價工程投入西部地區的比例較大,地質災害預警工程、數字國土工程和資源調查與利用技術發展工程等投入東部地區的比例較大。
圖4-2 1999~2006年全國四大區地質調查投入經費結構圖
三、地質勘查投入趨勢預測
隨著《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的貫徹落實,地質工作進入了大發展的新階段。公益性地質工作投入將穩步增長。在保持為礦產勘查服務的基礎性地質工作投入增長的同時,為環境、工程等多領域服務的地質工作投入也呈不斷增長趨勢。從地質調查各專業領域的投入變化趨勢分析,並結合實際預測,能源和非能源重要礦產資源的遠景調查和潛力評價、海洋地質調查、境外礦產前期調查等投入都將會較大幅度增長。
1999年地勘隊伍屬地化後,國家資金大量退出了礦產勘查領域,但市場資本沒有大規模進入(主要是非油氣礦產勘查)。具體表現為由於我國風險勘查資本市場還沒有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外商、個人和企業等社會資金投入礦產勘查。我國國有礦山企業沒有形成資源再生產補償機制,導致礦山企業缺乏資源補充能力;大量民營資本、國外資本對礦產勘查市場深感興趣,但由於勘查投資環境差,資源質量差,擔心利益得不到保障影響了對礦產勘查的投入力度。因此,礦產勘查投入遠沒達到應有水平。
我國實現找礦突破潛力仍然很大,礦產勘查投資空間廣闊。我國成礦地質條件較好,但目前勘查工作程度總體較低。根據重點礦種的資源潛力分析結果,總體資源探明程度約為1/3,能源和其他重要礦產資源都有較大的資源潛力。重要固體礦產資源總體勘查程度不高。鐵、銅、鋁、鉛、鋅、錳、鎳、鎢、錫、金等查明程度為16%~59%,平均為35%,約有2/3的資源待查明。我國礦產資源勘查工作程度分布極不均勻,造成查明的礦產資源分布也存在差異。西部地區地域遼闊,占陸地國土面積的2/3以上,查明的大中型礦床數僅佔全國的14%,大多屬於礦產勘查程度較低或空白區。東中部地區勘查深度大都在地下500米以上,西部地區還存在大片的勘查空白區。礦產資源潛力分析表明:中東部大中型礦山仍有找礦潛力。有專家預測:如果評價深度延伸到2000米,可使資源量翻一番。這表明,我國資源開發的潛力較大。只要加大勘查力度,發現新礦藏的前景十分廣闊。
綜上所述,我國礦產勘查投入還沒有達到應有水平,加之全球礦產品供給短缺,價格上漲趨勢明顯,這將導致今後一段時期,我國國內礦產勘查投入仍將保持較高增長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