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大學周長兵教授
A. 中國地質大學環境學院的下屬機構
水資源與水文地質系主任:萬軍偉(教授),副主任:郭會榮(副教授)、馬傳明(副教授), 水資源與水文地質系1952年創立於原北京地質學院,下設水文地質及工程地質教研室,1960年一分為二,分別成立水文地質教研室和工程地質教研室,70年隨北京地院遷至武漢成立武漢地質學院水文地質與工程地質系(後更名為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下設水文地質和工程地質兩個教研室,1999年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和探礦工程學院兩院合並成立工程學院,水文地質教研室更名為環境工程與水文地質系;2003年以環境工程與水文地質系為主體成立環境學院,原環境工程與水文地質系一分為三,成立水資源與水文地質系、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實驗中心。水文系負責水文學及水資源和地下水科學與工程兩個二級學科博士點的建設。
經過50幾年年的教學、科研和生產實踐,形成了一支年富力強的教學與科研隊伍,目前在編人員21人,教授5人,其中博導3人,副教授6人,講師10人,外聘院士2名。本系培養的畢業生已遍及祖國各地,成為我國水文地質工作的中堅力量,有3人已成為中國科學院或工程院院士,還有一些中青年學者已在國際水文地質界嶄露頭角。
近年來,本系主持完成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和西部研究重點項目、國家攀登計劃項目各1項、並每年獲1-2項面上或青年基金資助,此外還參加了多項863、973計劃項目,主持省部級科研項目每年2-4項。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省部級一等獎各1項、省部級二、三等獎二十多項。出版專著三十餘部,公開發表論文數百篇,並有四十餘篇論文進入三大檢索。
目前,本學科在地下水資源與環境保護、地下水-地質災害過程模擬、裂隙水偏流理論、岩溶管道-裂隙-孔隙三重介質線性-非線性水流耦合模擬、濱海承壓含水層海底邊界的確定、地下水混合井抽水試驗確定分層水文地質參數、抽水引起的地面沉降機理及土層固結與地下水流的耦合、深層地下熱水壓力場和溫度場模擬、地下水系統理論及地下水資源管理輔助決策支持系統、包氣帶土壤水分和鹽分遷移機制、土壤水的有效利用、土地修復和土壤改造、水-岩作用機理、礦床成礦的古水文地質、沉積盆地水文地質、地下水污染敏感性分析、地下水污染控制及劣質高氟水改造、同位素測試技術等領域的研究上,處於國內領先或國際先進水平。
面向21世紀,系將立足於已有的地下水文學特色和優勢基礎上,通過師資隊伍和高水平實驗室的建設,在地下水文學方向上保持國內領先地位,部分領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擬在線性-非線性地下水動力學耦合模型及其模擬方法、低滲透性岩層的采(排)水理論和技術、地下水滲流場與岩土體應力場的耦合數值模擬、濱海地區地下水開采-海水入侵-地面沉降的數值模擬和防治技術、土壤水資源利用技術、西部地下水合理開發與生態重建、西南岩溶石山區以水為紐帶的岩-土-植被-大氣界面物質能量交換過程、高解析度同位素測試技術等學科前沿的重大科學問題展開研究。 環境科學與工程系主任:李義連(教授),副主任:羅朝暉(副教授)、鮑建國(教授) 環境科學與工程系的前身為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前環境工程與水文地質系環境工程教研室,成立於2003年8月,是一個以地下水為特色、函蓋土壤、大氣和生物的綜合性環境人才培養基地。
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是湖北省最早具有環境工程專業博士學位授予權的單位,現擁有1個湖北省重點學科,1個環境科學與工程博士後流動站,1個「廢物地質處置與環境保護」湖北省重點實驗室。現有中國科學院院士2名(兼職),教授7名(其中博士生導師7名),副教授7名,講師6名。目前在校全日制本科生210餘人,研究生90餘人,已授博士學位57餘人,已授碩士學位130餘人。我系與美國、加拿大、荷蘭、德國、俄羅斯等國保持著密切的學術互訪、項目合作關系。
本系設地下水污染與控制、固體廢物處置與資源化利用、地質災害預測與防治、環境監測方法、水環境質量評價及管理、環境生態等研究方向。目前正承擔的科研項目有11項,科研經費五百四十多萬元,其中自然科學基金3項、國家科技部863項目1項;高等學校優秀青年教師教學科研獎勵計劃1項、國家地質調查局重點項目1項,橫向合作項目多項。1995年以來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4項;出版教材、專著11部,公開發表論文200餘篇,有11篇被SCI收錄,27篇被SCI收錄,16篇被ISTP收錄。
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有著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和拚搏進去的創新精神,面向21世紀,我系以培養高水平的環境工程人才為己任,把我系建設成在國際上有一定影響的、具地學特色的環境工程人才培養搖籃,集科研、生產為一體的工程建設基地為目標。
熱忱歡迎有志於我國環境事業的國內外學子來我系深造!熱忱歡迎有志於我國環境教育事業的國內外學者加盟。
B. 中國地質大學 特聘副教授 有編制嗎
你是說「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還是「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北京市和武漢市都有「中國地質大學」哦。
C.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信息工程學院的學院領導
院長:鄭新奇 教授、博導。主持院行政全面工作;分管院辦、財務、人內事、學科建設、外事。
分黨容委書記:馬興祥 副教授。主持院分黨委全面工作。
分黨委副書記、工會主席:任立奎。分管學生工作、黨支部建設;兼學工組長。
副院長:邢廷炎 副教授、碩導。分管研究生教學、科研、科技開發與轉化;協管學科建設、外事。
副院長:張玉清 副教授、碩導。分管本科教學、實驗室建設。
D. 中國地質大學王貴和教授怎麼樣
胸部蠻大的~
E.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信息工程學院的 劉湘南 教授怎麼樣
這個真不知道,也不好亂說,你可以想辦法問問以前在他那畢業的學生啊,校內啊,論壇,貼吧什麼的找找,他們一般都能說實話,畢竟已經畢業了嗎!
F. 中國地質大學海洋學院導師有哪些
導師有23位,下面各導師名字附圖。挑一個介紹了。你可以手機網路搜索中國地質大學海洋學院,進入主頁,看師資力量。
解習龍(Dr.XinongXie),男,博士,教授,博導,1963年出生
►1979年9月—1983年6月,武漢地質學院礦產地質系學習,獲學士學位。
►1983年9月—1986年6月,武漢地質學院礦產地質系學習,獲碩士學位。
►1988年9月—1992年6月,中國地質大學礦產地質系學習,獲博士學位。
►1986年8月—至今,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資源學院任教,1988年晉升講師,1993年晉升副教授,1996年被原地質礦產部破格晉升教授,1998年晉升為博士生導師,現任海洋學院黨委書記。
►1995年9月—1996年10月,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地質及地球物理系進行合作研究;2000年3月—2000年10月,在美國伊利諾斯大學香濱-厄本分校地質系做高級訪問學者;2001年3月—2003年5月,在這三年間曾三次赴香港大學地球科學系進行合作研究;2004年3月—2004年10月,在澳大利亞悉尼大學地球科學學院做高級訪問學者。
☆ 研究領域(主要研究興趣)
目前主要從事盆地分析、石油地質、海洋地質等領域的教學和科研工作。
■大陸邊緣盆地動力學分析
■深水沉積學
■盆地流體動力學與油氣成藏
☆ 科研項目(目前在研)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南海深海過程演變》重大研究計劃重點支持項目「南海西北陸緣盆地形成演化及其與南海擴張耦合關系」 (2011-2014,項目編號:91028009,在研,負責人)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南海北部陸緣大型深水峽谷體系形成機制及充填構型對比研究」(2014-2017,項目編號:41372112,在研,負責人)
★ 國家油氣重大專項課題-海洋深水區油氣勘探關鍵技術之專題「南海西北部深水區構造特徵及有利儲層分布與評價」(2014-2017,項目編號:2011ZX05025-002-02,在研,負責人)
★ 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協作項目「渤海海域古近系「混合沉積」優質儲層成因機制及發育模式研究」(2014-2017,在研,負責人)
G.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有哪些不錯的教授
作為馬院同學,來回答一下我接觸過的地大優秀的文科教授。(地大各個門類的文科老師基本集中在馬院哦~)
嚴世雄老師,曾經教過我們倫理學,在社會科學領域的造詣令我映像深刻。
但是老師非常的和善,對同學總是很友好。
要是有什麼問題或者說疑惑,嚴老師總是鼓勵學生勇於和他交流。他還提倡學生要敢於質疑、勤於思辨,要在自我探索中進步。可以說,他手下的學生總是能從他那兒獲益良多。
H.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教授誰是山東人
郭少斌,男,漢族,山東人,博士後,教授,博士生導師,黨員。 1980年以第一志回願考入武漢地質學答院石油系,1983年入黨,1984年畢業被分配到長春地質學院任教。1998年7月在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從事博士後工作,2000年9月留校任教。先後主講了《石油構造》、《沉積學基礎》、《油氣綜合勘探技術》等課程,並指導二名朝鮮地質大學進修生。以第一作者發表論文40餘篇,2篇被SCI檢索,6篇被EI檢索,2篇被CA檢索,出版專著3部。獨立主持並參加科研多項(含1項國家自然基金項目,1項國家973項目,1項油氣中心項目),其中獲地礦部三等獎三項,獲校內教學成果一等獎一項,多次被評為校先進工作者、優秀青年教師及第八屆 「五•四」青年地質學家獎等稱號,1994年被地礦部破格晉升為副教授,自1993年至1998年7月任長春地質學院石油教研室主任。美國石油地質家學會(AAPG)會員。
I. 中國地質大學走出過哪些名人
本人為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一名大四學生,在這兒想給你介紹幾位來自我們學校的名人。
第一個是歐陽自遠院士。如果你對我國的探月工程有所了解,那麼或多或少聽過他的大名。
歐陽自遠1956年畢業於北京地質學院,也就是我們學校的前身。他是中國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中國隕石學和天體化學領域的開創者,曾推動我國第一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發射升空,指導制定了中國月球探測的近期目標和長遠規劃。他把自己的醫生獻給了祖國,作為小學弟,我非常敬佩這位前輩。
除了這幾個人,地大還有很多有名的校友,他們都秉承著「艱苦樸素 求真務實」的校訓,在各個行業發光發熱。我也為自己是一名地大人而自豪。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能幫助到你~
J. 中國地質大學的楊義勇教授怎麼樣啊,那個人能幫我說下,好相處嗎
一個搞地質的你好好乾本職工作不中嘛?瞎扯淡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