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地質災害
A. 農村地質災害搬遷後舊宅基地怎麼處理
國土資源部近日下發《關於進一步加快宅基地和集體建設用地確權登記發證有關問內題的通知》容(以下簡稱《通知》)。
非本農民集體成員使用宅基地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是政府實施扶貧搬遷、地質災害防治、新農村建設、移民安置等項目組織農民易地建房使用宅基地,都是經統一規劃和批準的,應予以確權登記。但為防止遷新、建新不退舊,《通知》要求在退出原宅基地並注銷登記後,再辦理登記手續。第二種是1999年之前非農業戶口居民(含城鎮居民和華僑)合法取得的。因宅基地屬於農民的福利性待遇,但對非農業戶口居民(含城鎮居民和華僑)因轉讓、贈與房屋以及經政府審批建房等方式佔用宅基地的,《通知》認可其合理性,分1982年前、1982年-1999年兩個歷史階段,規定了確權登記的政策。因為1999年國辦發文禁止城市居民再以自行建造或購買的方式獲得宅基地,所以1999年之後城鎮居民使用宅基地的,不予確權登記。
B. 我鄉沒有成建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的說明
農村地質災害治理搬遷實施方案
根據山西省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領導小組《關於印發農民安居工程「一啟動三加快」工作方案的通知》(晉農居發〔2014〕4號)和《山西省國土資源廳關於做好2015年度農村地質災害治理搬遷工作的通知》(晉國土資發〔2014〕254號)、《山西省國土資源廳辦公室關於加快推進農村地質災害治理搬遷工作的通知》(晉國土資辦發〔2015〕36號)要求,結合我市實際,制訂本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晉中市委、市政府《關於印發晉中市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規劃方案(2014—2020年》(市發〔2014〕10號)為指導,以減輕地質災害隱患給人民群眾生命財產造成的損失為目標,堅持農村地質災害治理搬遷與新型城鎮化相統籌,與產業開發相統籌,與基礎設施建設相統籌,與環境整治、生態恢復相統籌,與提升公共服務相統籌,通過實施地質災害治理搬遷實現農村人居環境改善,百姓宜居宜業,社會和諧穩定。
基本原則
堅持統籌兼顧,突出重點。農村地質災害治理搬遷與改善全市農村人居環境、新型城鎮化建設、當地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提升等統籌考慮,從地質災害威脅嚴重、危險性大的鄉村入手,把保護當地百姓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區分輕重緩急,開展搬遷工作。
堅持因地制宜,尊重差異。地質災害治理搬遷要根據當地鄉村的實際,把群眾不受地質災害隱患威脅作為搬遷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充分尊重農民的意願,本著讓群眾「搬得出、穩得住、富得起、能生活」原則,防止簡單化,不搞一刀切,完成今年全市農村地質災害治理搬遷工作。
堅持自願搬遷,尊重民意。農村地質災害治理搬遷工作要充分聽取群眾意見,了解和照顧群眾的利益和訴求,尊重群眾意願,在保障基本安全的前提下,要搬農民想搬的,建農民急需的,能在本村搬遷的不出村,能並入中心村的不建新村,能進新村和小城鎮的不進城市,確保在自願的基礎上實現搬遷。對居住在高危地質災害隱患點附近,生命財產時刻面臨嚴重威脅的住戶,先行動員搬遷,十分危險經動員未果的可以強制搬遷。
三、具體任務
2015年度全市農村地質災害治理搬遷任務327戶。分縣(區、市)具體任務為榆次區10戶、太谷縣29戶、祁縣27戶、平遙縣36、介休市12戶、靈石縣41戶、壽陽縣38戶、昔陽縣31戶、左權縣34戶、榆社69戶。
C. 農村地質災害搬遷宅基地怎麼分配
這和建設新農村
拆遷補償的標准
一樣的,只要是
國家拆遷,補償不會少
D. 群測群防在農村地質災害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一、地質災害群測群防概述
根據《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第十五條規定:「地質災害易發區的縣、鄉、村應當加
強地質災害的群測群防工作。在地質災害重點防範期內,鄉鎮人民政府、基層群眾自治
組織應當加強地質災害險情的巡迴檢查,發現險情及時處理和報告。」《地質災害防治
條例》規定了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制度,這也是當前農村地質災害減災防災體系的重要組
成部分。為了鞏固多年來開展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取得的工作成果,
2013
年
1
月
28
日,
雲南省政府下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工作的通知》
(雲政發〔
2013
〕
20
號)
,
對進一步做好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工作提出了具體明確的要求。
這是我們開展地質災
害群測群防工作的指導性文件。
(
一
)
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的概念
地質災害群測群防是群眾性預測預防地質災害工作的統稱。地質災害群測群防是相
對於重點地質災害專門性防治而言的。
專門性防治是指由政府或企業專門投入經費
,
委託
專業部門、採用專業技術進行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工作是地質災害
易發區內廣大人民群眾和地質災害防治管理人員直接參與地質災害點的監測和預防,及
時捕捉地質災害前兆、災體變形、活動信息,迅速發現險情,及時預警自救,減少人員
傷亡和經濟損失的一種防災減災手段。
「群測群防」
的基本含義是開展群眾性的災害預
測和群眾性的災害防禦工作,主要是通過各種形式宣傳、普及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做到
廣為人知,在此基礎上依靠當地人民政府組織群眾和群眾自發組織,開展廣泛的群眾性
防災抗災工作。實踐已證明,開展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工作是減少人員傷亡的最有效
的方法之一。
(
二
)
群測群防的主要做法
汛期前根據地質災害隱患點的變化趨勢,確定地質災害監測點,落實監測點的防災
預案,發放防災明白卡和避險明白卡。同時,縣、鄉、村層層簽訂地質災害防治責任書,
從縣、鄉政府的管理責任人一直落實到村(組)和具體監測責任人,從而形成了一級抓
一級、層層抓落實的管理格局。通過這種責任制形式,明確了隱患點的具體責任人和監
測人,保證各隱患點的變化特徵能及時被捕捉,有效地指導當地政府和受威脅群眾防災
避災工作。
(
三
)
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的建立完善情況
起源:
陝西省安康市平利縣八仙鎮,開創先河,群眾自發組織、落實監測人和責任
人、制定具體的預警方式。
雛形:
江西省
1998
年全省范圍開展宣傳和培訓。對已調查發現的地質災害隱患點、
危險區插上小彩旗,以示警告。
推進:
1999
年開展縣(市)地質災害區劃調查以來,開始有組織、有計劃地探索推
進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建設與運行模式。
E. 農村地質災害地區經過政府處理後建房建了一半不讓建怎麼辦
這位來知友,地質災害地區自就不應該建房,後果是非常嚴重的,與其出現事故時家人受到傷害,甚至死亡事故,還不如就此停工,不繼續建設了最好,就是自己損失一些,也要重新選址再蓋房,因為蓋房是百年大計啊,忽視不得的。
F. 農村地質災害點的農房能拆了重建嗎
地質災害危險區內的民房拆了,應重建在地質災害危險區外安全的地方(避讓搬遷)或進行地質災害工程治理後,原地重建。
G. 農村地質災害重建都快兩年了補助款都還沒下來,我該找那個部門,請幫幫我
先找村委會,這個不能越級的,村委會管不了,由它說再找哪,這樣一級一級的找。
H. 鄉村地質災害安置房每平米造價
如果公開和透明的單樓層的是120多元我自己剛做幾千平方
I. 農村建設發生地質災害是由哪個門
地質災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對人類生命財產、環境造成破壞和損失的地質作用(現象)。如滑坡、泥石流、地震、火山、地熱害等。 近年來,泥石流、滑坡、地震等突發性地質災害也頻繁發生。讓人措手不及,給人類的生命財產造成巨大的威脅。 不過,所謂突發性,也是相對而言。事實上,這些災害,都或多或少、或顯或隱地有一些前兆顯示。如果能及時捕捉,就為我們防災、避災贏得了寶貴時間。 ——泥石流———泥石流來前,動物多異常 泥石流,是山區特有的一種自然現象。它是由於降水而形成的一種帶大量泥沙、石塊等固體物質條件的特殊洪流。 除了根據當地降雨情況來估測泥石流暴發的可能性外,我們還可通過一些特有現象來判斷泥石流的發生。 泥石流發生前兆,溝內有似火車轟鳴聲或悶雷式的聲音,主河流水上漲並夾有較多的柴草、樹木和正常流水突然中斷。動植物異常,如豬、狗、牛、羊、雞驚恐不安,不入睡,老鼠亂竄,植物形態發生變化,樹林枯萎或歪斜等現象。 如發現上述的一些徵兆,尤其是發現山體出現裂縫,則可能存在發生崩塌、滑坡的隱患,長期降雨或暴雨則可能誘發泥石流。 向兩側逃跑遠離泥石流 採取正確的逃逸方法。泥石流不同於滑坡、山崩和地震,它是流動的,沖擊和搬運能力很大,所以,當處於泥石流區時,不能沿溝向下或向上跑,而應向兩側山坡上跑,離開溝道、河谷地帶,但注意不要在土質松軟、土體不穩定的斜坡停留,以免斜坡失穩下滑,應在基底穩固又較為平緩的地方。另外,不應上樹躲避,因泥石流不同於一般洪水,其流動中可沿途切除一切障礙,所以上樹逃生不可取。應避開河(溝)道彎曲的凹岸或地方狹小高度又低的凸岸,因泥石流有很強的掏刷能力及直進性,這些地方很危險。 ——滑坡———泉水復活多為前兆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體或者岩體,受河流沖刷、地下水活動、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響,在重力作用下,沿著一定的軟弱面或者軟弱帶,整體地或者分散地順坡向下滑動的自然現象。 滑坡前,滑坡前緣出現橫向及縱向裂縫,前緣土體出現隆起現象;滑體後緣裂縫急劇加寬加長,新裂縫不斷產生,滑坡體後部快速下座,四周岩土體出現松動和小型塌滑現象;滑帶岩土體因摩擦錯動出現聲響,並從裂縫中冒出氣或水;在滑坡前緣坡角處,有堵塞的泉水復活或泉水、井水突然乾涸;動物出現驚恐異常現象;滑坡體上的觀測點明顯位移;滑坡前緣出現鼓丘;房屋傾斜、開裂和出現醉漢林、馬刀樹等。 有備無患避災害 當地面變形速度加快、滑坡徵兆越來越明顯時,就應該及時躲避災害。 臨時避災不是災難臨頭才想起避災,而是要從發現災害徵兆之時起,就要有所准備,「有備」才能「無患」。應做好以下幾方面准備: 預先選定臨時避災場地:在滑坡隱患區附近事先選擇一處或幾處安全場地,作為避災的臨時用地。應選在滑坡兩側邊界之外,不宜選在滑坡的上坡或下坡地段。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避災場地距原居住地越近越好,地勢越開闊越好,交通和用電、用水越方便越好。 預先選定撤離路線、規定預警信號,同時還要規定信號管制辦法,以免誤發信號造成混亂。 預先做好必要的物資儲備。有條件時,應在避災場地預先搭建臨時住所,以保證人們的基本生活。 經驗表明,滑坡災害大多發生在雨季,而夜晚發生滑坡損失更大。因此,雨季特別是雨季的夜晚最好不要在滑坡危險區逗留。 ——地震—— 三原則躲地震 唐山市地震、汶川地震留給的傷疤成為中國人永遠的痛。大震來臨時,家庭成員該如何避震,專家建議掌握三條原則: 原則一:因地制宜,正確抉擇。震時每個人所處的環境、狀況千差萬別,避震方式也不可能千篇一律,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這些情況包括:是住平房還是住樓房地震發生在白天還是晚上,房子是不是堅固,室內有沒有避震空間,你所處的位置離房門遠近,室外是否開闊、安全。 原則二:行動果斷、切忌猶豫。避震能否成功,就在千鈞一發之際,決不能瞻前顧後,猶豫不決。如住平房避震時,更要行動果斷,或就近躲避,或緊急外出,切勿往返。 原則三:伏而待定,不可疾出。古人在《地震錄》里曾記載:「卒然聞變,不可疾出,伏而待定,縱有覆巢,可冀完卵」,意思就是說,發生地震時,不要急著跑出室外,而應抓緊求生時間在室內找合適的避震場所,採取蹲下或坐下的方式,靜待地震過去,這樣即使房屋倒塌,人亦可能會安然無恙。 ——火山爆發—— 爆發前有酸雨 火山爆發,威力巨大。火山在噴發之前常常活動增加,伴有隆隆聲和蒸氣與氣體的溢出,硫磺味從當地河流中就可聞到。刺激性的酸雨、很大的隆隆聲或從火山上冒出的縷縷蒸氣是警告的信號。駕車逃離時要記住,火山灰可使路面打滑。不要走峽谷路線,它可能會變成火山泥流經過的道路。 戴上頭盔正確逃生 對熔岩危害。在火山的各種危害中,熔岩流可能對生命的威脅最小,因為人們能跑出熔岩流的路線。 應對噴射物危害。如果從靠近火山噴發處逃離時,建築工人使用的那種堅硬的頭盔、摩托車手頭盔或騎馬者頭盔將給予你一定的保護。在更廣闊的區域,逃離也許沒有必要。 應對火山灰危害。戴上護目鏡、通氣管面罩或滑雪鏡能保護眼睛———但不是太陽鏡。用一塊濕布護住嘴和鼻子,或者如果可能,用工業防毒面具。到庇護所後,脫去衣服,徹底洗凈暴露在外的皮膚,用干凈水沖洗眼睛。 應對氣體球狀物危害。如果附近沒有堅實的地下建築物,唯一的存活機會可能就是跳入水中;屏住呼吸半分鍾左右,球狀物就會滾過去。 ——延伸閱讀——地震前兆順口溜三則 一 井水是個寶,前兆來得早。無雨水質渾,天旱井水冒。水位變化大,翻花冒氣泡。有的變顏色,有的變味道。 二 騾馬牛羊不進圈,鴨不下水狗狂叫。老鼠搬家往外逃,鴿子驚飛不回巢。冰天雪地蛇出洞,魚兒驚惶水面跳。 三 臨震前,一瞬間,地聲隆隆地光閃。大震將至要果斷,迅速行動快避險。 ■相關鏈接 第一季度全國共發生地質災害176起 據國土資源部消息,第一季度全國共發生地質災害176起,造成7人死亡、12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2291.83萬元,其中成功避讓地質災害9起,避免人員傷亡40人,避免直接經濟損失157.33萬元。預計4月地質災害主要發生在中南和西南局部山區。 與去年同期相比,發生數量、造成的死亡失蹤人數和直接經濟損失分別減少了94.34%、78.79%和95.41%。 3月全國共發生地質災害122起,成功避讓地質災害3起,避免人員傷亡9人,避免直接經濟損失12.5萬元。 3月地質災害有三類特點:一是以自然因素引發為主,全國122起地質災害中,自然因素引發的有98起,占總數的80%%,主要為岩土體風化破碎失穩、降雨等;二是災害類型以滑坡、崩塌為主,災害等級以小型為主;三是中南局部地區為多發區,其中湖南、廣西、湖北局部地區最嚴重,主要引發因素為局部強降雨、岩土體風化和采礦,三省發生的災害數、死亡失蹤人數和直接經濟損失分別佔全國總數的49%、83%和63%。 國土資源部有關部門負責人指出,按照以往規律,4月東南沿海開始進入汛期,誘發地質災害機會增多。西北高山地區由於冰雪融化,也將引發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總體預測4月地質災害的頻次和危害程度較3月偏重,多數災害主要發生在中南和西南局部山區。
J. 請問農村地質災害政府是怎麼補助的
各地補助不一樣,要根據地質災害的損害層度,國家,地方財政狀況,居民收入消費狀況建議您到你當地的抗震救災辦或民政局去問個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