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大學周潔
A. 南京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的學院簡介
南京師大地理科學學院的歷史可追溯到1919年的南京高等師范學校,當時南高師改國文部為文史地部,增設地理學科。1920年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擴建為東南大學,1921年建地學系,竺可楨為創辦人,任系主任。1928年東南大學經第四中山大學、江蘇大學改為國立中央大學,1930年地學系分為地理系和地質系,胡煥庸任地理系主任。 1943年李旭旦接任系主任。1949年4月,南京解放後,中央大學改名為南京大學,李旭旦仍擔任地理系主任直至1952年院系調整中,李旭旦偕金祖孟等同志來南京師范大學(時稱南京師范學院)創辦地理系。在治學思想上秉承前中大地理系和金陵女大地理系勤奮、務實、開拓、創新的學風,開始了南師大地理科學學院的創業歷程。
1952年南師大(時稱南京師范學院)開始招收一年制專修班和二年制專修科。1953年春江蘇師范學院地理科並入。1956年建地理系,招收地理本科,同時招收兩年制專科,共計8屆兩年制專科。1958年在校學生達 381人,為當時全院學生人數最多的系科之一。1963年起停止招生,在校學生逐年減少,1966屆學生畢業後,地理系已沒有學生,但建制和師資設備均未變動。1969年江蘇教院地理科並入。1973年恢復招生,共招4屆工農兵學員,學制3年,曾一度副修歷史。1977年恢復高考後,地理專業招收四年制本科。1989年增設旅遊管理專業,招收三年制的專科生,1995 年招收本科生。1993年地理系增設土地管理專業,招收兩年制專科生,1999年招收本科生。 1999年創辦GIS本科專業並招生。
1980年區域地理專業招收碩士研究生,1981年地圖與遙感專業招收碩士研究生,1986 年自然地理專業和第四紀地質等專業先後招收碩士研究生,1987年地理教學論招收碩士研究生.1994年自然地理專業招收博士研究生,1998年招收地圖與GIS專業博士研究生,2000年建立地理學博士後流動站並接受進站研究人員,2001年地理學所屬三個二級專業全面招收博士研究生。2002年地圖與GIS專業,被批准為國家級重點學科。2003年新增「環境地理學」、「海洋地理學」和「第四紀地質學」3個博士點,「環境地理學」、「海洋地理學」和「旅遊管理」3個碩士點。 2002年汪永進教授在美國Science期刊上發表論文1篇、入選全國優秀百篇博士學位論文並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2002年沙潤等5位教授獲國家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林振山教授、張鷹教授等人分別獲得中國高校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和國家海洋局創新成果獎二等獎。2003年王橋教授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閭國年教授等人獲得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科技進步二等獎。2004年林振山教授負責的「環境演變與種群演化的研究」獲教育部提名國家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一等獎、王建教授主持的《現代自然地理學》和湯國安教授支持的《地理信息系統》兩個課程都榮獲國家精品課程稱號。
2004年虛擬地理環境實驗室入選江蘇省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點。2006年17000平方米嶄新的「地理科學樓」將坐落在南京美麗的仙林校區,該樓將設有5000平方米的虛擬地理環境開放實驗室、3500平方米的環境演變與生態建設開放實驗室、1500平方米的人文地理與旅遊綜合開放實驗室、3000平方米的教學實驗室和3000平方米的圖書資料室。
2014年學院的目標是朝著建設國內一流、研究型地理學科教學、科研和人才培養基地邁進。新起點、新氣象、兼容並蓄、團結拼搏,全院教職員工願為我國地理科學這座雄偉的科學宮殿添磚加瓦。 白世彪 蔡祖聰 曹敏 曹芳東 查勇 陳霞 陳曄 陳仕濤 陳鎖忠 儲少瑩 崔靜 戴金霞 戴科偉 鄧歡 丁正山 董平 董福田 杜明霞 方斌 葛軍蓮 龔建新 管衛華 郭飛 韓睿明 郝麗莎 賀德剛 侯國林 胡斌 胡迪 黃昌春 黃克龍 黃麗娟 黃新琦 黃震方 賈國正 江南 江亭桂 蔣建軍 金燕 金昌偉 靳誠 孔興功 李楊 李安波 李發源 李紅波 李吉均 李劍波 李時銀 李 碩 李玉鳳 李雲梅 林潔 林冰仙 林振山 劉惠 劉健 劉嬪 劉晴 劉榮 劉殿兵 劉國飛 劉紅玉 劉會玉 劉金娥 劉樹鳳 劉曉艷 劉學軍 龍毅 陸玉麒 閭國年 呂恆 羅明慧 彭元 齊相貞 錢誼 喬偉峰 邱群 任娜 商志遠 申衛收 沈婕 沈陳華 沈冠軍 沈永明 盛業華 盛重義 舒強 宋志堯 蘇錦 孫劍 孫一鳴 孫毅中 孫在宏 湯國安 湯茂林 陶卓民 萬露 汪閩 汪濤 汪永進 王紅 王建 王靜 王平 王冬梅 王風賀 王國祥 王俊淑 王美珍 王亞華 王延華 王永君 王宇飛 王在峰 韋玉春 魏巍 魏正貴 溫騰 溫永寧 吳江 吳長彬 吳江瀅 吳明光 吳啟焰 夏忠歡 蕭家儀 謝標 謝澤林 徐旳 徐敏 徐良將 徐淑琴 徐曉明 嚴蜜 楊浩 楊林 楊柳 楊山 楊昕 楊燕 楊勝利 楊文燕 姚亦鋒 葉超 葉春 俞肇元 袁林旺 張郴 張東 張宏 張卡 張莉 張鷹 張勇 張嶂 張卓 張金波 張茂恆 張明禮 張書亮 張顯球 張小林 張雪英 張益民 章婷曦 趙侃 趙林 趙媛 趙志軍 鄭洪波 鍾文輝 周衛 周安寧 周潔雨 周進明 周良辰 周年興 朱嶺 朱玲 朱長青 朱國偉
B. 武漢市洪山區有哪些高中
洪山區
武漢市洪山區街道口幼兒園
趙衛紅
洪山區街道口四眼井76號
87218733
430072
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幼兒園
張國華
華中科技大學校內
87542922
430074
華中師范大學幼兒園
胡滿
洪山區珞瑜路100號
67868453
430079
武漢理工大學第一幼兒園
程維爭
武漢理工大學後勤管理處
87651753-804
430070
武漢理工大學第二幼兒園
華偉娟
洪山區珞獅路205號
87850544
430070
武漢工程大學幼兒園
石志中
洪山區卓豹路
87194733
430074
中國地質大學附屬學校幼教部
李萍
洪山區魯磨路388號
67885137
430074
武漢大學口腔醫院幼兒園
謝雯
洪山區廣埠屯珞瑜路65號
87646306
430070
中南民族大學幼兒園
李美菊
武漢市洪山區民院路5號
67843059
430074
華中農業大學幼兒園
萬惠蘭
洪山區獅子山街華中農業大學
87280013
430070
湖北工業大學後勤集團幼兒園
吳智玲
武昌南湖湖北工業大學南區
88032265
430068
61726部隊小紅帽幼兒園
史梅華
武漢市洪山區吳家灣特1號
87589224
430074
武漢科技學院幼兒園
彭暉
武漢科技學院內
87181256
430073
中國建築第三工程局華宇幼兒園
樂靜
洪山區珞獅路248號
87392982
430070
空軍武漢藍天幼兒園
朱雲霞
武漢市洪山區卓刀泉特一號
87406002
430079
武漢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幼兒園
高望雲
洪山區廣埠屯
59802920
430079
武漢高壓研究所幼兒園
周潔
洪山區魯磨路22號
87461534
430074
武漢市洪山區陽光寶貝722所嬰幼園
彭璇
洪山區珞瑜路312號
67889245
430079
武漢七一二所幼兒園
周紅
武昌南湖汽校712所院內
88035929
430064
湖北省氣象局幼兒園
周艷
洪山區東湖東路3號
67848186
430074
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幼兒園
郭燕
洪山區郵科院路88號
87691512
430074
湖北省腫瘤醫院幼兒園
孫艷
湖北省腫瘤醫院院內
87670160
430079
湖北省農科院幼兒園
秦三桂
武漢市洪山區南湖瑤苑132號
87389413
430064
武漢葛化工業集團公司幼兒園
余莉
洪山區左嶺鎮
87602553
430078
武漢汽發幼兒園
呂守勤
武漢市洪山區關山一路69號
87411514
430074
長江融達電子有限公司幼兒園
王娟
洪山區關山一路469號
87414091
430074
武漢汽車標准件廠幼兒園
王建華
洪山區關山一路
87805544
430074
武漢市洪山區鐵機村幸福幼兒園
塗秋玉
洪山區鐵機村1414號
51150114
430063
武漢市洪山區新朝陽親子園
李曼
武漢市洪山區珞瑜路333號
87873245
430077
武漢市洪山區豐收藝術幼兒園
章鳳琴
洪山區武泰閘豐收小區
88136305
430060
武漢市洪山區武南幼兒園
丁明真
洪山區獅子山街武南鐵路新村151號
51162211
430064
武漢航空儀表有限責任公司幼兒園
孫維奇
洪山區魯磨路2號
50436789
430074
C. 武漢市洪山區有哪些幼兒園
洪山區 武漢市洪山區街道口幼兒園 趙衛紅 洪山區街道口四眼井76號 87218733 430072 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幼兒園 張國華 華中科技大學校內 87542922 430074 華中師范大學幼兒園 胡滿 洪山區珞瑜路100號 67868453 430079 武漢理工大學第一幼兒園 程維爭 武漢理工大學後勤管理處 87651753-804 430070 武漢理工大學第二幼兒園 華偉娟 洪山區珞獅路205號 87850544 430070 武漢工程大學幼兒園 石志中 洪山區卓豹路 87194733 430074 中國地質大學附屬學校幼教部 李萍 洪山區魯磨路388號 67885137 430074 武漢大學口腔醫院幼兒園 謝雯 洪山區廣埠屯珞瑜路65號 87646306 430070 中南民族大學幼兒園 李美菊 武漢市洪山區民院路5號 67843059 430074 華中農業大學幼兒園 萬惠蘭 洪山區獅子山街華中農業大學 87280013 430070 湖北工業大學後勤集團幼兒園 吳智玲 武昌南湖湖北工業大學南區 88032265 430068 61726部隊小紅帽幼兒園 史梅華 武漢市洪山區吳家灣特1號 87589224 430074 武漢科技學院幼兒園 彭暉 武漢科技學院內 87181256 430073 中國建築第三工程局華宇幼兒園 樂靜 洪山區珞獅路248號 87392982 430070 空軍武漢藍天幼兒園 朱雲霞 武漢市洪山區卓刀泉特一號 87406002 430079 武漢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幼兒園 高望雲 洪山區廣埠屯 59802920 430079 武漢高壓研究所幼兒園 周潔 洪山區魯磨路22號 87461534 430074 武漢市洪山區陽光寶貝722所嬰幼園 彭璇 洪山區珞瑜路312號 67889245 430079 武漢七一二所幼兒園 周紅 武昌南湖汽校712所院內 88035929 430064 湖北省氣象局幼兒園 周艷 洪山區東湖東路3號 67848186 430074 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幼兒園 郭燕 洪山區郵科院路88號 87691512 430074 湖北省腫瘤醫院幼兒園 孫艷 湖北省腫瘤醫院院內 87670160 430079 湖北省農科院幼兒園 秦三桂 武漢市洪山區南湖瑤苑132號 87389413 430064 武漢葛化工業集團公司幼兒園 余莉 洪山區左嶺鎮 87602553 430078 武漢汽發幼兒園 呂守勤 武漢市洪山區關山一路69號 87411514 430074 長江融達電子有限公司幼兒園 王娟 洪山區關山一路469號 87414091 430074 武漢汽車標准件廠幼兒園 王建華 洪山區關山一路 87805544 430074 武漢市洪山區鐵機村幸福幼兒園 塗秋玉 洪山區鐵機村1414號 51150114 430063 武漢市洪山區新朝陽親子園 李曼 武漢市洪山區珞瑜路333號 87873245 430077 武漢市洪山區豐收藝術幼兒園 章鳳琴 洪山區武泰閘豐收小區 88136305 430060 武漢市洪山區武南幼兒園 丁明真 洪山區獅子山街武南鐵路新村151號 51162211 430064 武漢航空儀表有限責任公司幼兒園 孫維奇 洪山區魯磨路2號 50436789 430074
D. 有關《我國電力發展趨勢》的論文
2我國電力發展的趨勢
目前,我國電力裝機容量居世界第三,年發電量居世界第二,但我國的人均電力佔有量只
居世界第80位.我國的國民經濟高速增長,預計在21世紀中葉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故
人均用電水平的增加是不可避免的.人口的不斷增長和現代化進程使我國對電力需求不斷增
加.按照人均1 kW的目標,2050年我國發電裝機容量需達1 500 GW左右,比現在凈增1 300
GW,按常規的發展模式幾乎不可能達到這個目標,因此需要尋求新的發展途徑.到21世紀,可
再生能源和新型發電技術將成為電力發展的主要潮流,以彌補一次能源的不斷減少,同時,能
源的高效利用技術、環保兼容的能源技術將廣泛利用,發展新型的輸配電技術及電能質量控制
技術也是必然趨勢.
2.1火電方面我國的能源資源特點決定了火電要繼續發展.我國的石油和天然氣儲量有
限,探明程度低,資源寶貴,作為重要的工業原料不能用於發電,故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在相當
長的時期內難以改變,但由於我國的煤炭資源分布不均而造成了長期的北煤南運,西煤東調的
局面.隨著我國火電的不斷增長,所需煤炭亦不斷增加,這就給全國的運輸系統帶來很大的壓
力.到21世紀,將實行輸煤與輸電並舉,大力發展坑口電廠,減輕運輸壓力及負荷中心地區的
環境污染,並以電力輸出為主,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促進當地經濟的繁榮,在火電技術上,火
電機組向著大容量、低煤耗、低污染的方向發展.隨著我國電網容量的不斷增大,對600 MW、
1 000 MW的大機組需求將日益增多.
採用超臨界技術勢在必行.鍋爐設計煤種應考慮劣質煤,並降低煤耗,以緩解電力高速發
展帶來的煤炭供應緊張,同時也要進一步降低發電成本.大量的煤煙是我國空氣污染的主要污
染源,為了更好地減少火電廠對大氣所造成的污染,潔凈煤技術(clean coal Technology)是惟一
的選擇,並將會得到長足的發展.
2000-2010年期間,國家規劃每年新增火電機組15 GW以上.到2010年,火電裝機容量將
達350~400 GW,仍佔全國裝機容量的65%左右.隨著現代化技術的發展,火電仍會繼續增加,
但所佔比重會逐漸降低.
2.2水電方面我國具有豐富的水能資源,開發水電可作為緩解能源緊張,優化能源結構,解
決缺電及實現電力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戰略,同時世界上電力發展水平較高的國家都是優先發
展水電,所以,21世紀我國的水電開發將出現新的曙光.預計到2000年底,我國的水電裝機容
量將達80 GW,而到2010年,水電裝機容量應達150~160 GW的水平,使我國水電佔全國裝機
容量的比重達到30%[5].屆時我國將大力開發西部的水能資源,建設西南、西北水電基地,實
現西電東送,達到東西優勢互補,縮小我國東西部的經濟差距,其中西南部的紅水部、瀾滄江、
烏江等水電基地向華南、華中送電;中南的長江三峽,金沙江水電基地向華東、華中送電;西北
的黃河上游和北幹流水電基地向西北、華北送電.此外,從電網發展需要在東部的天荒坪、羊
湖、張河灣等地將建設一批抽水蓄能電站.可見,到21世紀我國的水電開發工程規模大,技術
難度高,而且水電機組要向高水頭、大容量、多機型的方向發展.
2.3核電方面2000-2010年期間,隨著核電技術的不斷發展、核電設備的國產化,我國的核
電將步入一個高速發展的時期,成為電力供應的適當補充;到2020年,核電將初具規模,並與
火電、水電共同成為我國發電構成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據悉,我國秦山核電二期工程預計在
2003年建成投產;廣東嶺澳2×100 MW壓水堆核電站和遼寧2×1 000 MW壓水堆核電站,以
及秦山三期2×600 MW重水堆核電站將在2010年前後建成投產.預計到2010年,我國的核電
裝機容量將達20 GW,其中,整個大亞灣核電站的發電能力將為3 600 MW.到2020年,高速發
展的核電將佔全國總發電能力的5%.
2.4新能源方面
2.4.1太陽能發電太陽能發電由於無污染,無雜訊,運行維護簡單,使用壽命長,規模靈活,
既可一家一戶地分散供電,又可大規模地集中供電或並網進行,應用幾乎不受地域條件限制,
資源量又非常豐富,因而始終受到青睞.目前,全世界太陽能的使用量已達65 MW,而且保持著
較快的增長速度.隨著太陽能發電技術的飛速發展,發電成本亦會不斷下降.預計到21世紀,
太陽能發電將廣泛應用於交通、通信、電視、氣象、石油、國防以及人民生活中.PV技術,即用太
陽能電池將太陽光能直接轉變為電能的技術,預計在2000年後便可與常規發電技術競爭,同
時,光伏電池與建築材料集合成復合材料用於敷設屋頂和牆體是21世紀PV技術的一個重要
發展方向;光熱發電技術也將在21世紀得到長足的開發和利用.預計到2000年底,光伏發電
總容量將達70 MW,同時在西藏拉薩將建設30 MW的太陽能光熱發電站.
2.4.2風能發電目前,我國的風力發電處於一個大規模發展的前期,但我國的並網風力發
電技術的研究開發以及生產均落後於風電場建設的步伐,且國外的風電機組已佔據我國的風
電市場.到21世紀,我國將建立風力發電的市場化機制,改變相應的政策,認真研究國外先進
技術及引進外資,大力發展風力發電,同時在正確評估風能資源的情況下,加大科研開發投資
力度,加速風電設備的國產化進程,進一步降低風電成本.預計到2010年,我國的風電場累積
裝機容量將達19 000 MW,並成為我國電力的一支方面軍[6].
2.4.3地熱能發電地熱能在我國總能源中所佔比例很小,目前只是一種輔助能源,但在局
部地區卻是主要能源.充分開發地熱資源,對加速邊遠地區的文化、經濟建設將起很大的作用.
未來的5~10年,我國西藏羊八井熱田北部深層和羊易地熱田及雲南騰沖縣熱海地熱田(3處
的井底溫度分別達到262℃、202℃、260℃)將得到開發.上述高溫熱田的開發,將使我國建成
單機容量為5~10 MW的地熱電站,從而推動我國地熱發電技術的發展達到新的水平.同時,
除已開發的水熱型地熱資源外,其它3種類型(地質型、乾熱岩型、岩漿型)的地熱資源也將開
始研究和開發利用.
2.4.4海洋能發電海洋能發電具有很大的經濟效益.由於海洋能發電站建在沿岸和海上,
不佔有土地資源,不需遷移人口,而且還具有圍墾土地、水產養殖和旅遊觀光等綜合利益,故海
洋能發電將是21世紀主要發電形式之一.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潮汐電站是法國的240 MW朗
斯電站,我國已在浙江三門縣健跳港、福建福鼎縣八尺門站址做了相當深度的前期論證和可行
性研究工作,計劃建設1~2座1萬kW級的潮汐電站.此外,波浪能、潮流能、溫差能和鹽差能
發電技術也將進一步發展利用.預計到2020年,各種形式的海洋能發電站出現在我國的沿海、
河口及海灣上.
2.4.5生物質能發電我國國民經濟的高效發展,將帶動我國的農業和林業生產的發展,隨
之也會給我們帶來大量的生物質能資源:如薪材、秸材、稻殼等;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亦會產生
大量的生活垃圾;工業的現代化發展也會帶來大量的污水和廢水,所以,下世紀的生物質能開
發將是大規模的.這些廢物不僅得到最大限度的合理利用,而且對保護生態環境、促進經濟建
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都將具有直接的經濟效益.
2.5電網及輸變電技術隨著國家電力裝機容量的增加,預計到2000年底,華北、華東、華中
等電網裝機容量將超過4萬MW,到2010年,上述電網的裝機容量要達5萬MW以上.到那時,
一個全國性大區電網互聯的格局將隨著三峽工程的西電東送,北電南送的建設發展而逐步形
成.因此,全國性的大區電網互聯方式,輸電線路更高一級電壓輸電技術,緊湊性輸電技術,電
力電子技術,應用於輸電電網安全經濟運行技術,電網高度與自動化技術等,都是我國21世紀
電力進一步的研究方向.到2000年底,全國220 kV及以上輸電線路達到17.12×104km,變電
容量398 GVA,其中500 kV線路達到2.72×104km[7].到2010年,全國的發電裝機容量預計達
到0.5~0.55 TW.因此,各大區電網建設堅強的500 kV主網架至關重要.屆時三峽水電站將向
華中、華東、四川送電;西南水電基地向兩廣電網送電;晉、陝、蒙、寧的火電基地的建設也初具
規模,並向京、津、冀、魯及華中地區送電.我國的電網將基本形成北、中、南3個跨大區互聯電
網,並將取得巨大的送電效益和聯網效益,為我國的經濟建設提供強大的電力後盾.
2.6交流特高壓輸電交流特高壓是指比500 kV更高的交流電壓.在我國的國民經濟高速
發展,電力需求不斷增加的態勢下,必然相應出現一個新的電壓等級以適應電力系統的發展.
我國能源與負荷中心的分布很不均衡,煤炭資源主要集中在華北和西北,水力資源2/3集中在
西南,而負荷中心則側重在華東、華中和華南.隨著跨世紀的三峽電站和長江流域的水力的開
發,華北、西北坑口火電廠的興建,總的電力流向將是長距離、大容量的「西電東送」和「北電南
送」,輸送容量估計可達5 000~20 000MW,輸送距離估計為600~2 000 km,從而形成全國各大
區電網的互聯.其實,三峽水電站一投運,僅湖北的水容量用以發電即達2萬MW以上.據幾個
大區電網預測,大區電網內裝機容量將急劇增加,中距離大容量輸電在今後15年內也將超過
5 000 MW,如仍採用500 kV電壓等級,短路電流將超過63 kA.對於這些全國電網互聯所需的
長距離、大容量輸電以及網內的中距離、大容量輸電,交流500 kV無論在傳輸長度、傳輸容量
和限制短路電流方面都不能勝任,因此必將出現輸電能力高於交流500 kV的交流高壓輸
電[8,9].鑒此,筆者認為,國家有關部門應組織專家學者盡早開展特高壓輸電前期科研工作,借
鑒國外現有的特高壓輸電經驗,結合我國實際情況,掌握特高壓輸電技術,研製特高壓輸電設
備,並在技術成熟的時候,建設我國第一條特高壓輸電線路.
另外,從當前世界電力運行來看,交流特高壓和高壓直流(一般為800 kV)各有優缺點,各
電力公司都競相改進各自的技術.因此,世界范圍內交流特高壓和高壓直流將並行存在.在我
國,已經把直流輸電作為一種非常重要的電能傳輸方式,並在全國聯網中擔任重要角色.
3結論
1)以煤炭發電為主的火電在21世紀相當長的時間里仍是我國電力生產的主角,但應降
低煤耗和大力推廣潔凈煤技術.
2)水電和核電是21世紀我國電力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到2020年水電將佔30%,
核電佔5%.
3)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等新能源發電在我國邊遠地區將得到充分發展,並將促進當地經
濟的高速增長.
4)海洋能將是21世紀的主要能源利用形式之一,充分開發海洋能將給我們帶來巨大的
經濟效益.
5)從我國電力工業需求的長遠規劃和發展來看,在21世紀,我國將採用特高壓輸電.
6)能源的高效利用技術及環境保護兼容的發電技術在21世紀將重點研究和廣泛利用.
7)高壓直流輸電作為一種非常重要的電能傳輸方式,將繼續在我國電網中擔任重要角
色.
參考文獻:
[1]黃艷.世界電力發展現狀及其趨勢[A].夏軍.水利水電工程研究與實踐[C].武漢:武漢工業大學出版社,
1998.
[2]史寶珍,袁益超.我國大型火電機組發展概況[J].能源研究與信息. 1998,14(4): 8-12.
[3]冉瑩,張運州.我國的能源結構與電力規劃[J].中國電力,1996,29(11): 33-39.
[4]張源.新能源發電的技術現狀與發展[J].中國電力,1996,29(11): 77-81.
[5]邴鳳山.為下世紀前10年水電比重30%提供科技支撐[J].中國電力,1996,29(11) :62-66.
[6]馬勝紅.中國風電場建設分析及發展預測[J].新能源,1998,20(7):41-44.
[7]史大楨.巨大的成就,輝煌的前景[J].中國電力,1996,29(11): 3-5.
[8]周潔.發展我國交流特高壓輸電的建議[J].高電壓技術,1996,22(1): 25-27.
[9]朱鳴海.交流特高壓輸電及其設備前期科研的可行性[J].中國電力,1966, 29(4):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