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2018年中國地質科學院

2018年中國地質科學院

發布時間: 2021-02-19 01:52:55

❶ 獲中國地質科學院和中國地質學會十大科技進展項目

(一)西藏發現淺成低溫熱液型銅金礦床地質特徵綜合研究

項目來源:中鋁資源西藏金龍礦業股份有限公司委託項目;中國地質調查局工作項目(編號:12120113093);國家「973項目」課題(編號:2011CB403103);青藏專項優選項目(編號:12120113037400)。

主要完成人:唐菊興、孫興國、陳紅旗、王勤、李彥波、衛魯傑、李玉彬、丁帥、王藝雲、楊超、段吉琳、楊歡歡、張志、宋俊龍、高柯

主要完成單位: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中鋁資源西藏金龍礦業股份有限公司、西藏地質礦產勘探開發局地質五隊、成都理工大學

主要成果:

近些年,世界范圍內與斑岩成礦有關的淺成低溫熱液礦床的勘查評價和綜合研究已經取得長足的進步,發現了眾多的超大型礦床,如Lepanto、El Indio、Goldfield等世界級銅金礦床。我國著名的紫金山就是一個典型的高硫型淺成低溫熱液銅金礦床,淺部以淺成低溫熱液型金礦為主,深部以斑岩型銅金礦為主。

2011年以來,增生造山成礦系統中的斑岩、淺成低溫熱液型銅金礦床的成礦機制與找礦突破研究分別獲得青藏專項優選項目、地調項目工作項目、中鋁資源勘查項目、國家「973」項目的資助。

研究內容包括:①西藏主要成礦帶是否存在與斑岩型銅金成礦系統有關的淺成低溫熱液礦床;②多龍礦集區的淺成低溫熱液礦床的保存條件;③榮那銅金礦床類型釐定和找礦突破。

取得新進展如下:

1.在多龍礦集區(鐵格龍南榮那礦段)發現超大型的淺成低溫熱液銅金礦床,基本查明其礦體地質特徵

鐵格龍南榮那礦段銅(金銀)礦床是2013年中鋁資源西藏金龍礦業股份有限公司第一個取得重大突破的銅(金銀)礦,該礦床具有淺成低溫熱液礦床所特有的礦物組合、蝕變組合和礦化特徵,是西藏第一例得到確認的淺成低溫熱液礦床,其現已控制的資源規模及推測的資源潛力遠比紫金山銅金礦大(張德全等,1991,2005;邱小平等,2010;劉羽等,2011)。

榮那礦段礦體總體呈北東向分布,控制礦體北東延長超過1200米,南東—北西向約800米,中部鑽孔施工至1136米(ZK3205孔)以上尚未穿透礦體(礦體厚度914.77米,Cu品位0.62%),礦體總體向北緩傾斜,剖面上為中間厚向外變薄的趨勢,呈一漏斗狀。

走向上、傾向上、垂向上均未控制住礦體,礦床規模有待進一步確定,有望實現超大型礦床規模。礦體Cu平均品位大於0.5%,伴生金銀,伴生Au平均品位在0.1克/噸左右,伴生銀平均品位在2克/噸左右。礦石以典型的細脈浸染狀為主,局部發育星散浸染狀—稠密浸染狀礦石,礦石礦物由銅藍、藍輝銅礦、硫砷銅礦、斑銅礦、黝銅礦、黃銅礦組成,從淺部至深部,銅藍、藍輝銅礦大量發育,交代黃鐵礦、黃銅礦、斑銅礦、硫砷銅礦和黝銅礦。銅礦物的含量:銅藍>藍輝銅礦>硫砷銅礦>斑銅礦>黃銅礦>黝銅礦>輝銅礦。黃鐵礦總體含量在3%~35%之間,在礦體中上部發育,上部黃鐵礦呈星點狀,浸染狀;中下部黃鐵礦呈脈狀,個別脈體厚達20厘米以上,黃鐵礦多發育在硅化脈、粘土脈體的邊緣或中心,表面發育溶蝕孔。顯微鑒定表明,黃鐵礦形成早於所有銅礦物。主要脈石礦物有明礬石、地開石、絹雲母、石英、硬石膏、粘土礦物等。在淺部發育條帶狀、層紋狀、皮殼狀、不規則狀明礬石、地開石,這在斑岩成礦系統中高硫型淺成低溫熱液礦床常可見到(Hedenquist et al.,1994,1999;Sillitoe et al.,2003)。

榮那礦區24號勘探線地質、蝕變及礦化分布圖

地開石(正交偏光)

明礬石(正交偏光)

令人感興趣的是,礦石中發育大量銅藍、藍輝銅礦交代其他硫化物現象,甚至在深達1100米孔深的礦石中也十分發育,此種產狀的銅藍和藍輝銅礦是傳統意義上的硫化物次生富集帶的產物,還是淺成低溫條件下交代作用形成的,這關乎對傳統硫化物次生富集成礦理論的挑戰,需要深入研究。

2.完善了「產學研」機制和商業性勘查評價技術體系,建立了礦床地質模型、估算了資源量,開展了礦床深邊部及外圍找礦預測,預測尕爾勤、地堡拿木崗礦區可以找到類似的礦床類型,為區域找礦指明了方向

(1)指導中鋁資源制定勘查質量監控標准化和規范化體系,按照N43-101和國家行業規范進行勘查評價,研究工作全程參與,並指導勘查評價。

(2)在尕爾勤、地堡拿木崗礦區發現孔洞狀、塊狀、條帶狀的石英、玉髓等,顯示深部存在淺成低溫熱液型銅金礦體和斑岩型礦體,為企業勘查評價指明方向。

(3)採用Micromine軟體,估算了鐵格龍南榮那礦床銅金銀資源量,銅金屬量528.6萬噸,平均品位0.55%;金金屬量74.8噸,平均品位0.08克/噸;銀金屬量1115.0噸,平均品位1.17克/噸。其中,工業礦的含量為:銅金屬量451.1萬噸,平均品位0.64%;金金屬量59.1噸,平均品位0.08克/噸;銀金屬量881.2噸,平均品位1.24克/噸。為一些礦業公司獨立技術報告的完成和科學決策做出了重要貢獻。

3.本項研究的重要意義和啟示

(1)科學新認識:榮那斑岩礦化疊加淺成低溫熱液型銅金礦化,K1m安山岩、玄武質安山岩形成於成礦後,蓋在已經遭受淺剝蝕的礦體之上,起到保存礦體的作用,導致高硫型礦體未被剝蝕。

(2)找礦新發現:發現多龍礦集區存在斑岩型+角礫岩型+淺成低溫熱液型的「三位一體」礦體組合,尕爾勤、地堡拿木崗發現硅帽,為區域找礦指明方向,為科學決策提供了依據。

(3)勘查新思路:為高光譜蝕變組合尋找淺部找礦標志;為大功率激電確定礦化強度;為國際標准進行勘查質量監督;形成基於「產學研」結合新模式優化勘查部署。

(4)找礦新突破:鐵格龍南榮那礦段從一個小礦點到500餘萬噸銅的超大型礦床,短短一年達到詳查程度,並提交了基於N43-101標準的獨立技術報告。

硫砷銅礦的能譜圖(硫砷銅礦是高硫型淺成低溫熱液礦床中的標志性礦物)

注釋:RN1604-171.6-3-003Cu3.29(Fe0.1)As1.15S4硫砷銅礦

明礬石的能譜圖(明礬石是高硫型淺成低溫熱液礦床中的標志性蝕變礦物)

注釋:RN1604-171.6-2-005K1.02Al3.31S2.44O14≈KAL3(SO42(OH)6明礬石

4.結論

(1)榮那銅(金、銀)礦礦石組構及礦物組合具典型高硫型淺成低溫熱液礦床特徵,是斑岩—淺成低溫熱液成礦系統的產物,中淺部為典型淺成低溫熱液型銅金礦,深部過渡為中硫型淺成低溫熱液礦化疊加在斑岩礦化之上。

(2)該礦床類型的發現及取得的重大找礦成果,結束了西藏至今沒有發現典型淺成低溫熱液礦床的歷史,對區域找礦具有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該礦床是西藏地區發現的首例超大型淺成低溫熱液銅(金)礦床,從礦床的礦石特徵及礦體規模來看,與福建紫金山銅金礦床具有高度可比性。是我國「第二個」超大型高硫型淺成低溫熱液礦床,規模比紫金山還要大得多。

(3)礦體規模巨大,礦石具明礬石、地開石蝕變組合,黃鐵礦的含量在3%~35%之間,銅礦物由銅藍、藍輝銅礦、硫砷銅礦、斑銅礦、黝銅礦、黃銅礦組成,特別是銅藍和藍輝銅礦在孔深1100多米處大量發育,從礦物組合分析,銅藍和藍輝銅礦是低溫熱液成礦階段的產物,推斷深部存在斑岩型銅(金銀)礦體。

(4)外圍尋找該類礦床潛力巨大,尕爾勤、地堡拿木崗將是下一步找礦突破的重點地區。

該項目入選中國地質科學院2013年度十大科技進展項目和中國地質學會2013年度十大科技進展項目。

在尕爾勤礦區發現的多孔狀石英(典型的淺成低溫熱液頂部的硅帽)

(二)全國重要礦產總量預測

項目來源:全國礦產資源潛力評價項目

主要完成人:肖克炎、葉天竺、楊毅恆、陳建平、丁建華、孫莉、陰江寧、唐攀科、牛翠禕、汪新慶、叢源、婁德波、李楠、商朋強、李景朝、齊帥軍、白萬成、張瑩、王春艷

主要完成單位: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

主要成果:

礦產預測評價是整個礦產資源潛力評價成果的落腳點,該項目經過近八年工作,主要按照礦產預測評價「五統一」的指導原則,通過技術理論研發、方法示範、技術培訓、多層次指導、成果驗收、成果匯總等,確保全國資源潛力評價項目的順利進行。主要成果是建立或完善了具有我國特色,符合我國地質條件,以我國特有的成礦系列理論為基礎的區域礦產預測理論與方法體系;依託GIS技術,研發了以計算機空間資料庫技術、數據挖掘技術為基礎的礦產預測全流程信息方法技術;以省級預測成果為基礎,完成了全國22種重要礦產的資源預測評價,初步摸清了資源潛力;在資源潛力預測的基礎上,在全國范圍內對重要成礦帶劃分了找礦遠景預測區,提出了找礦工作部署建議。主體成果可反映在如下幾個方面:

1.礦產預測理論框架

在前期國家支撐項目和「863」項目的基礎上,發展了成礦系列理論、成礦動力學理論和綜合信息礦產定量預測為支撐的礦床模型綜合地質信息礦產預測方法。發展了三個預測理論、三個基本預測流程和三個基本預測成果的礦產預測框架,提出了礦床模型綜合地質信息礦產預測方法。以多島弧板塊構造理論為指導,開展以成礦動力學為基礎建造構造編圖,構建扎實的成礦構造環境預測基礎;以成礦系列礦產預測類型為綱,建立礦床綜合信息找礦模型;以綜合信息礦產定量預測方法為指導,開展靶區(最小預測區)圈定和未發現資源量估算。

全國礦產資源潛力評價預測軟體培訓班(西部)

全國重要礦產總量預測項目驗收會議

本次預測由於一輪、二輪區劃和礦產預測方法積累,特別是趙鵬大、陳毓川、王世稱、李裕偉、朱裕生等國內知名專家長期實踐總結預測方法,使得預測評價一開始就有頂層設計,保證了全國預測一盤棋和成果匯總的一致性。

2.礦產預測方法

結合具體礦產預測實踐,礦產預測方法創新很多。編制礦產資源定量預測方法、23種礦產預測方法工作指南、預測資源量估算方法、MRAS礦產預測方法、礦產預測成果匯總方法等技術文檔。先後在地學前緣、吉林大學、地質通報、地質學刊等刊物出版預測方法成果。主體預測成果創新是地質預測方面創新,特別是成礦系列指導下礦床模型系統的定量預測方法。

(1)成礦系列在礦產預測全面應用。在前人成礦系列「缺位預測」等理論預測的基礎上,全面地將成礦系列理論在礦產預測類型劃分、預測工作區圈定、預測模型建立、綜合預測區預測成果匯總等進行系統應用和發展。真正做到理論預測與集體實際信息資料預測結合在一起。

(2)以成礦系列關鍵成礦地質作用為基礎,總結了六大礦產預測方法類型。包括沉積礦產預測方法、侵入岩體型預測方法、岩漿熱液型礦產預測方法、層控內生型礦產預測方法、變質礦產預測方法、綜合內生型礦產預測方法等。它們在基礎編圖、預測要素提取、定量預測方法等有明顯不同。這樣使預測有可靠地質基礎,又有方法指導性和普適性。

(3)礦產預測類型是本次預測綱領。借鑒美國地質調查局預測模型,我們總結了23種礦產77個全國性模型。各省在此基礎上,以成礦系列礦床式為基礎,劃分了近千個地區礦產預測類型,以此為基礎,開展預測工作區劃分、預測模型建立、預測要素圖編制等工作。

(4)開展礦床模型地質體參數法新方法研究,並全面應用。應用礦床成礦系統理論,將成礦地質體、礦床、成礦地質異常作為整體,改進和發展了地質體積參數法。研究了控制資源潛力關鍵要素,認為成礦系統規模越大,礦床資源潛力越大。通過已知礦床系統的參數進行類比,預測未發現的礦產資源及其潛力。

(5)提出綜合預測要素圖編圖的模型及方法。建立預測區綜合預測要素圖編制方法及模型,認為只有建立好綜合編圖模型,有可能使預測要素圖能夠充分利用物、化、遙綜合信息。

(6)提出了資源量三維立體預測方法。盡管本次沒有進行系統三維建模方法研究,但在利用深部地球物理資料、深部地質鑽探資料等進行預測方面有一的定進展。如資源量估算過程中我們重點設計了預測地質體深度參數。對於該參數我們設計了7種確定依據,包括使用地球物理反演得到成礦地質體參數等。

3.計算機礦產預測全面應用

計算機空間資料庫技術及數據挖掘技術全面應用是本次預測評價的一大特色。所有的基礎數據都建立在GIS上空間資料庫,這些數據通過數據模型得到有效管理和使用。MRAS礦產資源評價系統在本次預測評價中得到了充分應用,它高效快捷地完成地質數據成礦信息提取和綜合。協助地質專家進行最小預測靶區圈定和資源量估算。如果沒有計算機空間數據管理工具,那麼完成25種礦產預測這項繁雜工程是不可想像的。同時預測成果數字化將為今後常態化工作提供方便的使用基礎數據。

4.全國23個礦種預測成果

全國重要礦種資源潛力評價成果是在省級和大區重要礦產總量預測成果的基礎上,從全國的層面進行了匯總,並劃分了全國層次的3級預測區。其主要內容包括,從全國層面上,按照累計查明資源儲量、不同省(自治區和直轄市)預測資源量、不同深度預測資源量、不同地質可靠程度預測資源量和不同利用程度預測資源量針對鐵、鋁土、銅、鉛鋅、鎢、錫、鉬、稀土、金、銀、銻、錳、鉻鐵礦、鎳、菱鎂礦、鋰、鉀鹽、磷、硫、螢石、重晶石和硼礦等23個礦種進行了匯總,並對重要3級預測區進行了評述。經過對全國23個礦種的匯總和綜合分析,全國重要礦種的查明資源儲量,以及預測資源量等一些重要特徵如表所示:

我國23個礦種預測區資源量統計表

續表

5.人才培養

通過多年項目技術培訓和實際工作,培養了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一大批礦產預測年輕人員。這些年輕地質礦產預測人員既懂成礦規律、礦產預測,又懂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據不完全統計直接參與該項目的博士、碩士近50人,全國培養的預測評價人員近500人,為以後礦產區劃常態化提供人才保障。

該項目入選中國地質科學院2013年度十大科技進展項目。

❷ 中國地質科學院和中國科學院的關系

中國地質科復學院 是國土資源部屬地制質科研事業單位,成立於1956年,1999年重組,目前已成為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非營利科研機構。從事地質科學研究、開展知識創新、技術創新,承擔公益性、基礎性地質工作和戰略性礦產資源勘查評價工作的事業單位,從事基礎地質、礦產地質、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岩溶地質、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學、岩礦測試技術、勘查技術、礦產綜合利用技術的科學調查研究及有關開發研究。其主要任務是:圍繞國家發展戰略目標、國土資源部工作職能和國際科技前沿,從事相應的前沿性、基礎性和戰略性研究及重大關鍵技術研究,承擔全國性及跨區域的基礎地質研究,開展礦產資源、地下水資源、地質環境與地質災害研究及相關的基礎性工作,實現地質科學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取得高水平的創新成果;

❸ 中國地質科學院的簡介

中國地質科學院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直接領導的中國地質科學技術綜合研究與支撐機構。其前身是1956年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部的幾個研究所。1959年成立,稱地質部地質科學研究院,1975年改稱現名。首任院長是著名古生物學家許傑,第2任院長鄒家尤,第3任到第7任院長分別為著名區域地質學家李廷棟院士、著名礦床學家陳毓川院士、和趙遜、張彥英、孟憲來等,我國著名構造地質學家黃汲清先生曾任名譽院長。現任領導:黨委書記兼副院長王小烈、副院長朱立新、董樹文、王瑞江。
中國地質科學院主要從事基礎地質、礦產地質、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岩溶地質、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學、岩礦測試技術、勘查技術、礦產綜合利用技術的科學調查研究及有關開發研究工作。
中國地質科學院下屬7個研究所和幾十個技術先進的實驗室,擁有各類儀器設備萬余台。現有職工2300多人,其中各類專業人員1400餘人。其中,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17人,研究員201人,副研究員739人,博士180人,碩士192人。
中國地質科學院建院以來,已完成數千項科研任務,提交了一大批具有高科技水平、明顯社會效益的重要科技成果,獲得了為數可觀的國家級及省部級獎項。
中國地質科學院與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有關機構建立了交流與合作關系,實施了數百項合作項目。
在科技體制改革中,中國地質科學院被國家確定為 進入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社會公益類科研機構。

❹ 中國地質科學院和中國地質大學哪個好

本人本科在地大上的,研究生在地科院上的。就簡單說下兩者的優缺點吧。

師資來講,地科院的院士不比地大少,而且更容易見到。我午飯常跟在一個院士後面散步,聽他和別的老師高談闊論。地大老師太多,你不一定能進院士團隊里,而且地大還有較坑的導師,沒項目還敢帶學生。地科院本來就招生少,能招的老師都有項目,而且項目多由院士牽頭做的。另外,地大有些導師和學生關系並不好,地科院導師和學生關系不錯。

項目來講,地大項目也很多,牛的老師或者院士一樣拿到國家或者部級項目,但是多數導師就拿些小項目做,多是乙方。地科院就是個甲方,地大老師也有來地科院要項目的。地科院的項目多是部級,畢竟它是國土部下屬研究單位,近水樓台先得月嘛。國家級也不少,九五計劃,973計劃等。

待遇來講,具體錢數不談,地科院給學生的野外補助和每月生活補助比地大多,還有一些事業單位的隱性福利我就不細說了,這是地大不具備的。

氛圍來講,地大有高校氛圍,你有機會認識很多傳奇人物(土豪、天才、大神),眼界更開闊。同學多,朋友多,認識人多。地科院交際面較窄,來回就那些人,就是在事業單位上班的感覺,沒啥校園活動,朝九晚五的活著(就別想在地科院找對象了)。

就業來講,地科院由於學生少,所以就業不好評價,之前留單位較多。優勢在於在地科院當甲方,你找工作時去之前合作過的乙方單位比較好說話。地大的找工作優勢就是學校招牌,有許多國內外單位來地大招聘。門檻來講,兩者沒區別。真正能否找到心儀的工作還是要看個人實力。

國際交流來講,地大和地科院請國外的教授來講座都挺多。也都有和外國大學做交流生的名額。不過地大那邊很好操作,看導師給不給力了。地科院這邊名額少,出國考察交流機會不多。另外,地科院這邊學生出國深造的不多,地大常有博士或者研究生(甚至本科)就去國外深造的學霸。想出國的話在地大反而更好些。

考試難度來講,地科院名額有限,研究生不好考,博士反而好考些。聽說去年地大的博士英語最難,有同學中科院的英語過了,有的同學地科院的英語過了,但他們地大的英語都沒過線。。。

籠統地講誰好誰壞沒意義,你參考我的意見權衡吧。

❺ 截止2018年共有幾名中國科學院院士供職於中國地質大學

一共有12位在校院士。
中國科學院院士有趙鵬大,殷鴻福,於崇文,翟裕生,李曙光,劉光鼎,金振民,王成善,莫宣學。
工程院院士有吳金國,鄧軍,沈照理。

❻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怎麼樣

簡介: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成立於1956年,地處北京市,是國家公益性專地質科研機構。屬由地質學家李四光創立,曾稱地質部地質力學研究室、地質礦產部地質力學研究所,2000年更名為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研究所主要從事基礎地質、地應力與地殼穩定性、礦產與能源地質、第四紀地質與環境、地質災害、新構造與活動構造、極地地質等領域的調查與研究。 根據2018年1月該機構官網信息,研究所有有國土資源部科研平台5個,地質調查局科研平台2個,地質科學院科研平台2個,研究所下轄實驗室9個;有學術學科一級博士學位授權點2個,學術學科二級博士學位授權點6個;學術學科一級碩士學位授權點3個,學術學科二級碩士學位授權點6個;在站博士後17人,在讀博士研究生34人、碩士研究生42人。

❼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工作會議暨黨風廉政建設工作會議在京召開

2013年1月21日,中國地質科學院2013年工作會議暨黨風廉政建設工作會議在京召開。國土資源部黨組成員、副部長、中國地質調查局黨組書記、局長汪民,委託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王研出席會議並宣讀講話,院黨委書記、副院長王小烈代表院領導班子作了題為《奮發有為、迎接挑戰,全力推進地質科技創新》的工作報告,院紀委書記王潔作了題為《夯實基礎、狠抓落實,不斷開創反腐倡廉建設新局面》的黨風廉政工作報告。會議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以及全國國土資源工作會議、全國地質調查工作會議和局工作會議精神,理清思路,凝聚共識,探討改革發展新思路,確定2013年和「十二五」後3年重點工作。

王研副局長為院十大科技進展特別進展獎頒獎

王小烈書記與院屬單位負責人簽訂責任書

汪民副部長在書面講話中充分肯定了中國地質科學院2012年各項工作取得的突出成績,並代表局黨組向辛勤工作在地調科研崗位的各位院士、專家和同志們表示衷心的感謝。他指出,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對科技創新、生態文明建設和國土資源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面對新形勢、新要求,中國地質科學院作為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組成部分、國土資源部科技創新的核心力量和地質調查隊伍的主力軍,要認真謀劃2013年的工作,勇於擔當,瞄準國家需求,為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新貢獻;抓住機遇,發揮自身優勢,努力提高科技創新能力;重視人才,採取有效措施,加快人才隊伍建設;文化引領,營造良好氛圍,凝心聚力再創輝煌,為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新貢獻。

朱立新常務副院長主持分組討論

中國地質科學院工作報告提出了「十二五」後3年的工作思路:建設世界一流科研機構的目標;抓住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和發展現代地質科技兩個重點;搞好地質科技與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生態文明、經濟發展的三個結合;提升科技創新、聯合攻關、制度創新、管理水平等四種能力;推進人才隊伍、科技創新平台、科研試驗基地、科技創新文化及黨風廉政五項建設。報告全面部署了2013年重點工作。

王小烈書記代表中國地質科學院與所屬單位負責人分別簽訂了黨風廉政、安全生產、保密工作、社會綜治責任書。會議表彰了中國地質科學院2012年度十大科技進展,通報了2012年度院屬單位科技創新業績考核結果。中國地質科學院屬各單位負責同志對院2013年的工作報告進行了分組討論,在討論中大家踴躍發言,對中國地質科學院改革發展提出了許多好的意見和建議,並分別匯報了過去一年本單位的工作進展及2013年工作思路。

中國地質科學院黨委副書記、常務副院長朱立新對本次會議作了總結。他認為,會議在總結成績的同時看到了差距,在新的形勢面前明確了任務,在討論交流中形成了共識,時間緊湊,內容豐富,目標明確、措施有力,達到了預期效果。

會議轉變作風,開短會、說短話,是一次引領支撐找礦突破戰略行動、更好服務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會議。陳毓川、肖序常、袁道先、鄭綿平、裴榮富等5位院士,國土資源部科技與國際合作司、人事司有關領導,中國地質調查局相關部室負責人,中國地質科學院及各所領導班子成員,中國地質科學院機關各處室負責人以及《中國國土資源報》、《科技日報》、《中國科學報》、《中國礦業報》等媒體記者近80餘人出席了會議。

中國地質科學院2013年工作會議暨黨風廉政建設工作會議現場

❽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怎麼樣

簡介:中國地質科來學院礦產自資源研究所成立於1956年,地處北京市,是中國專門從事礦產資源研究的社會公益類科研機構。2000年,更名為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 研究所主要開展區域成礦規律與礦產勘查新理論新方法研究、礦產資源潛力調查評價和成礦遠景區劃,以及重大資源科學問題研究。主要研究領域:成礦過程與區域成礦規律研究、礦產資源調查評價與成礦遠景區劃研究、有色、黑色金屬、稀有、稀土、貴金屬、非金屬礦產研究、鹽湖與鹽類資源研究、礦物學岩石學研究、勘查技術方法研究、同位素技術研究、礦床環境評價研究和礦產資源戰略與可持續發展研究。 根據2018年1月該機構官網信息,研究所有6個職能處室、12個專業研究室、1個成果轉化中心,2個國土資源部重點實驗室;有學術學科一級博士學位授權點2個、學術學科二級博士學位授權點6個、學術學科二級碩士學位授權點6個;有博士研究生123人,碩士研究生43人。

❾ 中國地質科學院怎麼樣

還是可以的,副部級事業單位。
中國地質科學院是國土資源部屬回地質科研事業單位,成答立於1956年,1999年重組,成為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非營利科研機構。目前,該院由院機關和7個研究所(地質研究所、礦產資源研究所、地質力學研究所、國家地質實驗測試中心、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岩溶地質研究所)組成。

❿ 中國地質科學院是不是中科院

不是。中科院,中國科學院的簡稱,是國家科學技術方面最高學術機構和內全國自然科學與高新技容術綜合研究發展中心。而中國地質科學院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直接領導的中國地質科學技術綜合研究與支撐機構,為國土資源部屬地質科研事業單位。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