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山西省2017年地質災害

山西省2017年地質災害

發布時間: 2021-02-19 01:20:54

『壹』 山西省長治市壺關縣的地質災害主要有哪些

山西省長治市壺關縣的地質災害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山西省長治市壺關縣地處山地型高原,地形高差變化大,形成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極易發生。該縣地質災害具有種類全、分布廣、數量多、災情重、威脅大的特點。壺關縣屬暖溫帶大陸性氣候區。全年平均日照時數達2630.1小時,日照率60%。境內年平均氣溫8.9℃,1月份最冷,平均氣溫-6.5℃,7月份最熱,平均氣溫22.1℃。年降水量在574.5毫米左右。全年無霜期約153天。

『貳』 山西省地質災害危害現狀及經濟損失分析

王潤福張毅劉麗萍葉小玲

(山西省地質環境監測中心,太原,030024)

摘要本文通過對全省32個縣(市)已進行過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別工作資料的統計分析,總結出32個縣(市)發生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地面塌陷等災害狀況,各類地質災害已造成256人死亡,經濟損失93684.0萬元。其中采礦形成的地裂縫、地面塌陷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占各類災害總經濟損失的76.6%,是山西受災造成經濟損失最大的主要災種。依據已調查縣(市)經濟損失核數為基礎,採用條件相同類似比擬法,推算全省未進行調查縣(市)的地質災害經濟損失約為154475.1萬元。全省總計地質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約為248169.1萬元。

關鍵詞地質災害危害現狀經濟損失山西

地質災害是指各種與地質作用有關的危害,它給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造成了損害。地質災害從其形成的動力條件可分為自然因素形成的地質災害與人為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兩大類。山西地處高原,地形高差大,地質條件復雜,降水量集中,形成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等地質災害動力條件充分,屬自然地質災害易發區,歷史上自然地質災害具有點多面廣的特點。山西是一個礦業開發大省,隨著采礦深度和廣度的增大,全省由采礦引起的地裂縫、地面塌陷、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人為地質災害頻繁發生,造成的經濟損失與人員傷亡十分嚴重。另外,山西鐵路、公路的建設,重要城市附近地下水的集中超量開采,也在一定程度上誘發了崩塌、滑坡、地裂縫、地面沉降等人為地質災害的發生。據不完全統計,20世紀80年代以來山西各類地質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數10億元,死亡人數超過2000人,受潛在地質災害威脅的人員和財產數量驚人。近幾年,雖然山西省有關部門在自然與人為地質災害防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於省內地質災害種類多,分布廣,各種地質災害的成因機制、成災規律、分布現狀尚未完全查清,地質災害依然是影響山西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阻礙省內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控制和減輕地質災害已經成為山西省面臨的一個重要現實問題。有效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地質環境,防治地質災害刻不容緩。

山西省雖然地質災害種類多、分布廣、危害大,造成的經濟損失與人員傷亡十分嚴重,但由於全省各縣市地質災害研究程度不同及對地質災害認識程度上的差異,全省地質災害危害現狀及經濟損失情況一直沿用20世紀90年代估算的數字,目前尚無全省性的分縣市地質災害危害現狀及經濟損失資料。從2000年開始進行的全省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要求對各縣(市)地質災害危害現狀及經濟損失進行調查與計算,這些工作中的相關資料,可作為全省地質災害危害現狀及經濟損失統計的基礎資料。

從全省已進行過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的32個縣(市)地質災害調查統計情況來看(表1、表2、表3),這32個縣(市)共發生崩塌地質災害365起,其中人為造成的崩塌地質災害238起,占總數的65.2%,自然形成的崩塌地質災害127起,占總數的34.8%,各類崩塌地質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為1485.1萬元,占各類地質災害造成總經濟損失的1.6%;發生滑坡地質災害584起,其中人為造成的滑坡地質災害289起,占總數的49.5%,自然形成的滑坡地質災害295起,占總數的50.5%,各類滑坡地質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為12019.2萬元,占各類地質災害造成總經濟損失的12.8%;發生泥石流地質災害218起,其中自然形成的泥石流地質災害167起,占總數的76.6%,人為造成的泥石流地質災害51起,占總數的23.4%,各類泥石流地質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為8427.1萬元,占各類地質災害造成經濟損失的9.0%;發生地裂縫地質災害1137起,其中地下采空型地裂縫1132起,占總數的99.6%,構造型地裂縫5起,占總數的0.4%,各類地裂縫造成的經濟損失為38645.7萬元,占各類地質災害造成經濟損失的41.2%;發生地面塌陷地質災害662起,均為地下采空型地面塌陷,造成的經濟損失為33117.3萬元,占各類地質災害經濟損失的35.4%。從上述統計結果來看,采礦形成的地裂縫、地面塌陷等人為地質災害是山西省最主要的地質災害類型,其造成的經濟損失佔到了各類地質災害造成的總經濟損失的76.6%;滑坡與泥石流是僅次於前兩者的地質災害類型,其造成的經濟損失佔到了各類地質災害造成的總經濟損失的21.8%;崩塌地質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相對較小。上述32個縣(市)各類地質災害共造成93684.0萬元的經濟損失,並造成256人死亡。

表1山西省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災害點統計表

表2山西省縣(市)地質災害經濟損失調查統計表(以致災體統計)

表3山西省縣(市)地質災害經濟損失調查統計表(以受災體統計)

在全省32個已進行過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的縣(市)所遭受的93694.0萬元地質災害經濟損失中,房屋建築損失38015.8萬元,占經濟損失總數的40.6%;耕地損失29493.7萬元,占經濟損失總數的31.5%;公路損失6223.9萬元,占經濟損失總數的6.6%;地下水資源損失8099.3萬元,占經濟損失總數的8.6%;水利設施損失6926.9萬元,占經濟損失總數的7.4%;鐵路損失4120.0萬元,占經濟損失總數的4.4%;水庫坍岸損失813.9萬元,占經濟損失總數的0.9%。從上述統計情況來看,房屋與耕地是山西省各類地質災害的主要受災體,二者遭受的損失佔地質災害總經濟損失的72.1%;地下水資源損失、水利設施破壞是僅次於前兩者的受災體,二者遭受的損失佔地質災害總經濟損失的16.0%;公路與鐵路遭受的損失相對較輕。

以全省已經進行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的縣市經濟損失模數為基礎,將全省未進行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的縣市根據地質災害發育分布情況、經濟發展情況、人類工程活動情況、礦業分布及開采情況、地形地貌及地質環境條件情況等與已進行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的縣市進行類比,得出全省未進行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的縣市的地質災害經濟損失模數及總的損失情況列於表4,由該表可概算出全省未進行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的縣、市因地質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約為154475.1萬元。與前面已進行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的縣、市的地質災害經濟損失相加後,全省因地質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約為248169.1萬元。

表4全省未進行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的縣、市經濟損失類比表

續表

『叄』 山西省多發生什麼地質災害(是崩塌,,為什麼山體滑坡不對)

山西位於黃土高原,黃土直立性好,容易崩塌,不易滑坡。

『肆』 2017年發生地質災害有哪些縣

每年都有吧
地質災害地質災害,地質學專業術語,是指在自然或版者人為因素的作用下權形成的,對人類生命財產、環境造成破壞和損失的地質作用(現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澤化、土壤鹽鹼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熱害等。

『伍』 山西省年國土資源綜合統計分析報告

2005年,圍繞深入貫徹《國務院關於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關於改革省以下國土資源管理體制有關問題的通知》和《關於全面整頓和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的通知》精神,在省委、省政府和國土資源部的正確領導下,積極履行職責。全省國土資源系統按照「守土盡責,依法管理,服務經濟,面向基層」的工作思路,認真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和完善體制、提高素質年活動,全面完成了2005年的各項任務。

一、土地資源

山西省土地總面積(15.68萬平方千米),約佔全國土地總面積的1.64%。土地資源的突出特點是山丘多、平川少,耕地質量差,生態環境脆弱,75%的縣(市、區)、80%的鄉鎮分布在山地丘陵區。

1.土地利用現狀及結構

根據土地利用調查結果,到2005年底,山西省有農用地1 014.58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64.66%;建設用地84.05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5.34%;未利用地468.48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30.00%(圖1)。與2004年同期相比,農用地和建設用地面積增加,未利用地面積減少。

圖4 2005年山西省國土資源從業人員學歷構成情況

2005年參加學歷教育的有740人(碩士1人,本科230人,大專509人),取得學位的有2人(碩士學位1人,學士學位1人);參加黨校、行政學院、國外及其他學習1 636人。隨著國土資源部門機構改革的逐步到位,行政人員編制逐年有所下降,國土資源管理人員素質有很大提高。

八、2006年主要工作任務

2006年是「十一五」的開局之年,繼續鞏固土地市場治理整頓成果,全面整頓和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切實加強地質工作,進一步深化國土資源管理體制改革,頭緒很多,任務繁重,必須統籌兼顧,突出重點,努力做好以下10個方面的工作。

(1)突出規劃龍頭,積極參與宏觀調控,更好地落實科學發展觀。

(2)嚴格耕地保護,大力造地改田,切實為鞏固農業基礎地位作貢獻。

(3)深化資源整合,推進有償使用,促進礦產資源集約開發。

(4)落實政策措施,完善工作機制,力爭地質找礦取得重大突破。

(5)加強環境監測,防治地質災害,大力開展礦山環境恢復治理。

(6)保障重點項目,支持國企改革,繼續推行上門服務跟蹤督辦。

(7)運用市場機制,堅持公開公平,不斷優化土地礦產資源配置。

(8)抓好基礎建設,重視測繪工作,推進國土資源管理現代化。

(9)強化案件查處,維護合法權益,建立穩定規范的國土資源開發秩序。

(10)加強隊伍建設,完善管理體制,促進全系統高效協調運轉。

『陸』  山西省大同市地裂縫災害災情評估

一、地裂縫災害概況

大同市位於山西省北部,是我國的重要煤炭、電力生產基地,也是以機械、化工、建材、醫葯生產為主的新興工業城市;同時,它又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進入80年代以來,隨著工業生產的迅速發展,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城市面貌正在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作為一座正在崛起的現代化城市,有效地發揮土地資源潛力,合理地開采、利用地下水資源,防禦各類地質災害,保護環境等已構成當前城市建設和長遠規劃急待解決的問題。其中地裂縫災害已成為大同城市建設和保證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重要問題之一。合理地評價地裂縫災害造成的損失,是政府部門合理地規劃城市布局、有效地防治地裂縫災害的重要依據。

(一)地質概況

大同市所處位置跨內蒙地軸的采涼山-雷公山斷塊,山西斷隆的雲崗向斜及桑乾斷陷三個四級大地構造單元的交界部位。區內地層發育較齊全,地質構造復雜。城區東、西、北三面環山,中部為沖積-湖積平原。有御河及其支流—十里河,自西北向東南流入大同市區東南郊匯流。大同市區即座落在二河間的剝蝕台地及堆積階地之上。其地勢總體呈西北高,東南低,海拔1030~1065m。市區全部被第四紀鬆散土層所覆蓋。根據鑽孔資料,第四系最大厚度達250m以上。城區地貌基本類型包括侵蝕-堆積河谷、剝蝕台地兩大類,有地裂縫發育於其間。

(二)大同市地裂縫分布概況

大同市自1983年在大同機車工廠生活區出現地裂縫以來,到1995年,該市已發現七條規模不等的地裂縫。裂縫總長度已超過20km。這些地裂縫集中分布在十里河東北、御河以西的城區及近郊區。從南向北分述如下:

1.大同機車工廠-大同賓館地裂縫帶

該地裂縫帶位於大同市西南郊,起於十里河左岸二級階地,經電建公司機運站、機車工廠生活區、煤田115地質隊、周家店、大同醫專,向東偏移經大同賓館,消失於南關南街,全長約5.0km。該地裂縫由多條走向NEE、右行排列的單體地裂縫組合成帶。其走向方位為NE57°,傾向SE,傾角70°~80°;表現為水平拉張(南東盤下降),並伴有左旋水平扭動的張扭性地裂縫。該地裂縫發現於1983年,為大同市發育最早的裂縫。

2.新添堡地裂縫帶

該地裂縫帶位於大同機車工廠門前約400m的文化街一線,西南起自新添堡村,向東北經文化街5棟、10棟、市木材公司儲材廠,消失於三環路東,全長約1.2km。該地裂縫發現時間較晚,1992年地面有所顯示,對大同機車工廠5棟、10棟居民樓及地下人防工事破壞較強烈。地裂縫具明顯的方向性,走向方位NE53°,傾向SE,傾角80°左右;為南東盤下降,並伴有輕微的左旋扭動的張扭性地裂縫。

3.南郊鑿井隊下華嚴寺地裂縫帶

該地裂縫西南起自市煙草公司家屬院,經南郊鑿井隊、市電視台、兒童公園西北隅、和平里、下華嚴寺,沿NE40。左右方位延伸,在大同日報社印刷廠、草帽巷、雁北外貿大樓仍有斷續分布,全長約5.5km。,地裂縫走向為NE30°~45°,傾向SE,傾角80°左右,SE盤下降。該地裂縫發現於1984年,1989年後發展加快,近年來一直向兩邊擴展。

4.文化里地裂縫帶

該地裂縫帶起自稅務局,向東北方向延伸經文化里、建設里、迎澤里,消失於西門外迎澤市場北端,長約1.4km。地裂縫走向為NE26°~42°,傾向NW,傾角82°~85°;NW盤下降,並微具右旋扭動。該地裂縫發現於1992年。

5.322醫院地裂縫帶

322醫院地裂縫帶位於文化里地裂縫帶西約400m處,基本與文化里地裂縫平行。該地裂縫西南起自閥門廠倉庫,向東北經新開西二路、322醫院、59100部隊及家屬區,消失於大同公園南門口,全長約1.3km。其走向為NE30°~40°,傾向SE,傾角在85°以上;SE盤下降,並伴有右旋扭動。該地裂縫發現於1993年。

6.機車公司地裂縫帶

該地裂縫位於城區東北角,西南起自雁同東路,經市二醫院、機電公司後分叉,一支到鐵一中,另一支到大同四中,終止於大同總參干休所,全長約1.0km。該地裂縫走向為NE35°,傾向NW,微顯右旋扭動。

7.擁軍北路—同豐路地裂縫帶

鐵路分局地裂縫帶位於市區北部,西起擁軍北路部隊營房,經鐵路分局14號院,跨鐵路到大同鐵路醫院,向北偏轉,經東、西大院、水電段、車輛段、材料廠,過同豐公路,全長約4.1km。該地裂縫發現於1990年。它由多條斜列的地裂縫組合而成,總體方向穩定,走向為NE60°~80°,傾向SE,傾角在80°左右;左旋扭動明顯,為張扭性地裂縫帶。

從上述地裂縫的分布范圍看,已經涉及到大同市城區相當大的地區;從目前活動狀況看,仍有繼續向城區擴展的趨勢。

(三)地裂縫活動規律

1.地裂縫的形態

從平面形態上看,地裂縫呈線性延伸,方向性強。地裂縫一般均沿NE或NEE走向。而從單條地裂縫各個地段來看,其發育程度有所差異,地裂縫帶呈現出明顯的橫向分帶性。從剖面形態來看,地裂縫形態及產狀具有明顯的一致性。所有人工探槽揭露的剖面都證實,主裂縫普遍傾向SE,傾角多為70°~80°。其上盤次級裂縫普遍傾向NW,與主裂縫呈對傾,傾角為60°~70°,兩者夾角一般都在40°~50。之間,二者在剖面上組合成「Y」字型構造。其下盤次級裂縫普遍傾向SE,與主裂縫產狀一致。根據地裂縫發育程度,,在剖面上可以主裂縫為中線,上盤一側5~8m為地裂縫密集帶;下盤一側3~5m為地裂縫稀疏帶。地裂縫發育寬度明顯具有上寬下窄的特徵。

2.地裂縫活動方式

大量資料表明,地裂縫對土體的破壞變形是在三維狀態下進行的。它們的活動方式表現出三維的特點:即垂直升降的差異性、橫向水平拉張變形、沿走向水平扭動變形。垂直升降的差異性,造成了地面建築物開裂;橫向水平拉張變形則使地面建築物的開裂加劇;沿走向的水平扭動變形加速了被破壞地面建築物的倒塌。

3.地裂縫的活動規律

從空間上看,大同市地裂縫在垂直方向上的沉降幅度較大,在水平方向上的活動量較小。從時間上看,大同市地裂縫表現出明顯的間歇性活動特徵,與斷裂及地震活動呈明顯的正相關。如大同機車工廠地裂縫,受1990年6月30日至10月口泉斷裂活動速率加快的影響,該地裂縫活動也相對較為強烈。又如1989年10月18日大同-陽高6.1級地震後,大同市地裂縫活動速率明顯加快。從人類開采地下水方面來看,地裂縫的活動強度也受到地下水開采量的影響。如1980年以前,大同市地下水位平均下降1.03~1.10m/a,1984~1989年間地下水位平均下降1.70m/a,而此期間正是大同地裂縫活動加劇的時期。

二、大同市地裂縫災害的危險性評價

從前面所述的地裂縫的分布情況及活動規律看出,大同市的地裂縫基本上涉及整個城區。其地裂縫活動的活躍期與構造活動呈明顯的正相關。因此,對大同市地裂縫進行危險性評價時,要充分考慮到這些特點,然後作出評價。

通過對大同市地裂縫的分析研究,我們認為大同市地裂縫的危險性分析包括如下內容:

(一)地裂縫災害分級

不同規模的地裂縫,造成的損失是不同的,長度越長,寬度越寬的地裂縫造成的損失越大。

大同市的七條地裂縫帶中的三條地裂縫帶從南到北其地表連續出露長度分別為:大同機車工廠—大同賓館地裂縫長約5.0km;南郊鑿井隊—下華嚴寺地裂縫長約2.5km;擁軍北路—同豐路地裂縫長約3.0km。均屬特大級地裂縫。

(二)地裂縫成災機理分析

大同市地裂縫災害,主要是由於房子村斷裂活動導致地表土層破裂。其中斷裂活動通過應力集中、傳遞、釋放等活動方式,對土體、地下工程和地表建築施加以拉張力和剪切應力;同時加之建築物自重施加於地基產生的附加荷載作用,導致建築物變形和破壞而釀成災害。也就是說,地裂縫成災力源來自地裂縫下部斷層作蠕滑運動的構造應力,它以張應力和剪應力作用於土體,使地表土體結構發生破壞。當應力傳遞到建築物地基、地下構築物、地下管線工程周圍介質(土體)內,在張應力、剪應力和建築物荷載聯合作用下使地下構築物、基礎和土體一起發生變形和破壞,從而形成地裂縫地質災害。而地表建築物變形和破壞,一方面受到下部構造應力傳遞於上部產生的應力集中;另一方面,由於地基土體遭受破壞,承載力顯著降低,在建築物自重作用下發生不均勻沉降,導致基礎和上部結構產生水平拉張和剪切破壞。地裂縫成災機理可用圖15-5表示。

(三)地裂縫危險性指數及分布圖

從地裂縫的成災機理我們可以看出,大同市地裂縫活動與當地的構造活動密切相關。地裂縫的成災過程是通過對其活動地段土體的破壞,從而引起地下工程與地表建築物的破壞而形成的。因此,在求地裂縫危險性指數時,我們主要考慮已經出現的地裂縫活動、構造運動、地下水的開采以及地表水(主要指降雨)等因素的影響,將地裂縫對地下工程及地面建築的危險性分成A、B、C、D、E五級,其對應的指數分別為9、7、5、3、1,按標准來求取地裂縫的危險性指數。

根據分級取指數的具體標准,我們將大同市區范圍內,按每格大小為30″×15″(經度×緯度)格子,將這一范圍分成大小一樣的300個格子;取得每個格子中的危險性指數,繪出大同市地裂縫危險性指數等值線分布圖(圖15-6)。從圖中可以看出,三條條帶狀高等值線分布帶,與市區的三條地裂縫是完全吻合的。這客觀地反映了大同市地裂縫的危險性分布情況。這三條地裂縫帶對地面的破壞作用均有向兩端擴張的趨勢,而且大同機車工廠-大同賓館地裂縫帶與南郊鑿井隊—下華嚴寺地裂縫帶對地面的破壞作用有連成一片的趨勢。

三、大同市地裂縫災害的易損性分析

地裂縫災害的危險性反映了地裂縫災害的自然屬性;而地裂縫災害的易損性則反映了它的社會及經濟屬性,也就是一定強度的地裂縫災害,對社會財富的破壞及對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影響,包括對人們的心理影響。很明顯,同一強度的地裂縫災害發生在農村和城市,其造成的損失是完全不一樣的。其原因在於承受災害的對象不同。社會財富越集中,經濟越發達的地區,地裂縫災害的易損性就越大,反之則較小。對於大同市地裂縫的易損性評價,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圖15-5地裂縫成災機理系統框圖

(一)物質易損性

共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大同市土地資源(主要指用地類別)與社會資產(包括地面建築、城市地下設施、企業單位個數、事業單位個數、服務行業、金融業、交通業、礦產資源等);二是地裂縫強度與土地資源、社會資產破壞程度的關系。對第一個方面的內容,我們統計出大同市土地資源類別分布和大同市社會資產統計簡表(表15-14)。對於第二個方面的內容,通過前面的分析,我們已經知道,地裂縫所通過之處,地表開裂,地面建築、地下設施無一不被破壞。而離地裂縫有一定距離的地面建築、地下設施也隨著地裂縫的發展,逐漸遭到破壞。

(二)經濟易損性

地裂縫的經濟易損性包括如下內容:一是地裂縫可能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其中包括土地價值、房屋維修或搬遷的費用、生命線工程修復或改道的費用等;二是地裂縫可能造成的間接經濟損失,包括停產造成的損失、對人類謀生活動的影響及其它的次生效應所產生的影響。大同市地裂縫所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經統計為4000萬元;間接經濟損失按間直比為3∶1計算,應為12000萬元。

(三)社會易損性

地裂縫災害的社會易損性不同於其它地質災害的社會易損性。它一般不會造成人們心理上的恐慌。就大同市而言,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由於地裂縫造成人員傷亡方面的報道。

圖15-6大同市地裂縫災害危險性指數等值線圖

表15-14大同市(城區)社會資產統計簡表

(四)破壞率和損失率

地裂縫直接破壞的是土地、,地面建築和地下工程設施。對地面建築和地下工程破壞率定義為:地裂縫所造成的地面建築物被破壞的面積/建築的總面積。其損失率可定義為:地裂縫所造成的地面建築物被破壞面積的價值/建築物的總價值。上面的兩個定義也可類推到地裂縫對土地資源的破壞上。根據破壞率,結合結構物的狀況,我們將地裂縫對結構物的破壞程度分為微、輕、中、大、重、五個等級。同時,我們給出一個維修費占建築費的百分比,從而得到可供參考的維修費用。

(五)易損性指數及綜合易損性指數等值線分布圖

通過地裂縫物質易損性及經濟易損性的分析可知,地裂縫易損性的強弱主要取決於地裂縫區的物質財富豐富程度及社會經濟發展程度。為了直觀地、較為合理地反映這種影響,我們選取了人口密度、土地類別、結構物三種對地裂縫易損性較有影響的因素。按這些因素所處的不同狀態,選取一定的易損性指數;然後將這三種因素對地裂縫易損性的影響的重要程度兩兩作比較。將此比較的結果按層次分析法計算出每一種因素對地裂縫易損性影響的權重,從而得到地裂縫易損性綜合指數。其具體做法如下:

將大同市區按每格大小為30″×15″(經度×緯度)的格子分成大小一樣的300個格子。根據表15-15的評價要素的取數標准取得每個格子中、每一種因素P(人口密度)、L(土地類別)、S(結構物種類)的指數Ep、EL、Es(表15-5),然後將P、L、S兩兩作比較,將這種比較的結果按絕對重要、重要、比較重要、一般重要、同樣重要分成五級;分別給定其重要性指數為9、7、5、3、1;最後將重要性指數代入層次分析法計算程序,算出P的權重WP、L的權重WL、S的權重WS,按下式求得綜合易損性指數VI

地質災害災情評估理論與實踐

表15-15易損性評價要素及要素指數標准表

將綜合易損性指數點在圖上,繪出地裂縫綜合易損性指數等值線圖(圖15-7)。

從易損性指數等值線分布圖可以看出,大同市區的地裂縫易損性比較大的主要集中在城區(見圖中等值線為6的線),而最大者則主要集中在市中心的商業金融區。

四、大同市地裂縫災害破壞損失評價

地裂縫破壞的直接對象是土地及建築在地上和地下的各種設施。因而,對地裂縫破壞損失評價則考慮到這兩個方面。每一個方面又可考慮現實損失評價和未來損失評價。其具體內容如下:

(一)土地價值損失核算

地裂縫對土地的破壞損失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由於地裂縫的破壞造成土地完全無法使用。如主地裂縫直接通過的地方,地面被破壞,以致於該土地失去了使用的價值。另一種是由於地裂縫的破壞造成土地的降級使用。如受到主地裂縫所影響的地段,本來是一級用地,現在降為三級或四級用地。以下從現實損失評價和未來損失評價來考慮。

1.土地現實損失評價

土地現實損失評價是核算已經發生了地裂縫災害的地段的損失。評價的目標是獲得災害所造成的土地資源的總損失。其具體評價方法為:

根據地裂縫所經過地段的使用類別,結合地裂縫對土地的破壞狀況,用下面的公式求出現實土地總損失DT0

地質災害災情評估理論與實踐

式中:n1——完全被破壞的土地面積的塊數;

n2——降級使用的土地面積的塊數;

ESTi——第i塊被完全破壞的土地面積;

ESj——第j塊降級使用的土地面積;

PEi——第i塊土地的單價;

∆PEj——第j塊降級使用的土地的單價差。

按上式,我們求得大同市地裂縫造成的現實土地總損失DT0約為1000萬元。

圖15-7大同市地裂縫災害易損性指數等值線圖

2.未來損失評價

土地未來損失評價是核算將要發生地裂縫災害的地段可能會造成的土地資源的損失。評價的目標是獲得災害未來所造成的土地資源的總損失DT1。其具體評價公式為:

地質災害災情評估理論與實踐

式中:K——比例系數,K的具體求法是根據前面所做的地裂縫危險性指數等值線分布圖來取,在等值線最高的地方(即已經發現了地裂縫的地方)K取1,其它地方的K值可為(Vi/Vmax)2;

Vi——所取地方的地裂縫危險性指數值;

Vmax——所評價地點的危險性指數最大值;其它量的含義同(2)式。據此計算得出,2000年大同市的土地價值損失約為2000萬元。

(二)房屋等建築物損失核算

地裂縫對結構物的破壞表現為房屋開裂,以至於倒塌。其造成的損失可分為兩種情形來考慮。一種情形是房屋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經維修後還能繼續使用;另一種情形是房屋完全被破壞,已經無法使用。第一種情形的損失可以直接用維修費用來估算,第二種情形我們仍然從現實損失評價和未來損失評價兩個方面來考慮。

1.現實損失評價

結構物現實損失評價是核算已經發生地裂縫災害的地段造成的結構物的損失。評價的目標是獲得災害所造成的結構物的總損失DB0。其評價的數學模型為:

地質災害災情評估理論與實踐

式中:HSi——第i段被破壞的結構物的面積;

PHi——第i段結構物單位面積的造價;

n——災害破壞的結構物的地段數。

按上述模型,我們求得大同市地裂縫造成的結構物的現實損失約為3000萬元。

2.未來損失評價

結構物未來損失評價是核算將要發生地裂縫災害的地方可能造成的結構物的損失。評價的目標是獲得未來災害將要造成的結構物的損失DB1。其評價公式為:

地質災害災情評估理論與實踐

式中:K的含義同(3)式;其它量的含義同(4)式。如果不採取有效預防措施,預計到2000年,大同市結構物損失約為4000萬元。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能夠得到地裂縫災害的現實總損失為(DT0+DB0),即4000萬元;未來(2000)總損失為(DT1+DB1),即6000萬元。

五、地裂縫災害防治工程評價

大同市地裂縫屬於構造地裂縫,其顯著特徵是具有不可抗拒性。因此,目前對地裂縫災害的防治還沒有有效的方法。下面僅就防治工程的可行性及防治費用兩方面作一簡單分析。

(一)防治工程可行性分析

地裂縫防治工程可行性分析應包括以下二方面的內容:

1.地裂縫場地工程地質評價。通過對控制和影響地裂縫的主要因素的分析,結合場地的土體物理力學性質,對地裂縫影響地帶進行分級分區。

2.防治工程技術分析。主要分析防治工程是否合理可行。

(二)防治效益分析

1.減災效益的直接經濟指標(Z)

Z=J-T

式中:J為採取特定減災技術進行災害防治後災害損失的減小量;T為防治費用的投入。

2.減災效益比(B)

B=Z/T

3.投效比(Bt

Bt=J/T

一般地說,Z只是反映了對某種災害進行防治後所獲得的直接經濟效益的凈值。它沒能反映出減災活動的效益,也就是說,獲得同樣的直接經濟效益凈值,防治費用T的投入可能大不一樣。為了反映減災活動的效益,可用指標(B)來衡量。B反映了單位投入所獲得的直接經濟效益的凈值,即減災活動的效益。當B值大於或等於當年社會的折現率時,可認為在減災活動上的投入是可行的。

根據大同市及西安等地的實際調查,採取有效預防措施後,地裂縫所造成的各種損失可以減少三分之二以上。

『柒』 年全國地質災害通報

一、災情概況

2010年全國共發生地質災害30670起,其中滑坡22329起、崩塌5575起、泥石流1988起、地面塌陷499起、地裂縫238起、地面沉降41起(圖1);造成人員傷亡的地質災害382起,2246人死亡、669人失蹤、534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63.9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發生數量、造成的死亡和失蹤人數以及直接經濟損失均有較大幅度增加(表1)。

圖1 2010年全國地質災害類型構成

表1 2010年與2009年全國地質災害基本情況對比表

二、區域分布

2010年地質災害發生在我國28個省(區、市)境內。以華東、中南、西南以及西北的部分地區最為集中(圖2,圖3)。發生數量居於前三位的依次是江西、湖南和福建;因災死亡、失蹤人數居於前三位的依次是甘肅、陝西和雲南;因災直接經濟損失居於前三位的依次是陝西、四川和吉林。

圖2 2010年全國地質災害分布圖

三、重大地質災害

(一)特大型、大型地質災害

2010年,因災死亡30人以上或者直接經濟損失1000萬元以上的特大型地質災害有34起;因災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者直接經濟損失500萬元以上1000萬元以下的大型地質災害有60起。其中死亡、失蹤10人以上的19起(表2)。

圖3 2010年全國地質災害造成的死亡人數、直接經濟損失分布圖

表2 2010年全國死亡、失蹤10人以上的重大地質災害事件表

續表

(二)造成特大人員傷亡的地質災害實例

實例1貴州省關嶺縣崗烏鎮滑坡

2010年6月28日14時左右,受持續強降雨影響,貴州省關嶺縣崗烏鎮大寨村發生特大山體滑坡,導致大寨村遭受滅頂之災,42人死亡、57人失蹤。

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專家組現場勘察後認為,關嶺縣崗烏鎮滑坡是一起罕見的特大滑坡災害,呈現高速遠程滑動特徵,下滑的岩土體前行約500米後,與崗烏鎮大寨村永窩組所處的一個小山坡發生劇烈撞擊,偏轉90度後轉化為碎屑流呈直角形高速下滑,並鏟動了大寨村大寨組一帶的表層堆積體,最終形成了這起罕見的特大滑坡災害(照片1)。

這起特大地質災害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當地地質結構比較特殊,山頂是比較堅硬的灰岩、白雲岩,灰岩和白雲岩雖然比較堅硬,但透水性好,容易形成溶洞;山體下部地勢比較平緩,地層岩性為易形成富水帶的泥岩和砂岩,這種「上硬下軟」的地質結構,不僅容易形成滑坡,也容易形成崩塌等地質災害。

二是這次災害發生前,當地經歷了罕見的強降雨,僅6月27日和28日兩天,降雨量就達310毫米,其中27日晚8時至28日11時的15個小時,降雨量就高達237毫米,超過此前當地的歷史氣象記錄。

三是當地地形特殊,發生滑坡的山體為上陡下緩的「靴狀地形」,地形相對高差達400米至500米,因此滑坡體下滑後沖力巨大,轉化成碎屑流,而且土石碎屑向下流動距離長達1.5千米。

四是2009年貴州省遭遇歷史上罕見的夏秋冬春四季連旱,因旱情嚴重,地表形成許多裂縫,強降雨更容易快速滲入山體下部的泥岩和砂岩中。

照片1 貴州省關嶺縣崗烏鎮滑坡

實例2甘肅省舟曲縣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

2010年8月8日0時12分,甘肅省舟曲縣城區及上游村莊遭受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照片2),造成1501人死亡、264人失蹤。

2010年8月7日23~24時,舟曲縣城北部山區三眼峪、羅家峪流域突降暴雨,1小時降水量達96.77毫米,半小時瞬時降水量達77.3毫米。短時超強暴雨在三眼峪、羅家峪兩個流域分別匯聚成巨大山洪,沿著狹窄的山谷快速向下游沖擊,沿途攜帶、鏟刮和推移溝內堆積的大量土石,沖出山口後形成特大規模山洪泥石流。在向2千米外的白龍江奔流過程中,造成月圓村和椿場村幾乎全部被毀滅,三眼峪村和羅家峪村部分被毀,數千畝良田被掩埋。山洪泥石流沖入舟曲縣城區和白龍江後,造成二十多棟樓房損毀,河道被淤填長度約1千米,江面水位壅高、回水使舟曲縣城部分被淹,縣城交通、電力和通訊中斷。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嚴重。

照片2 甘肅省舟曲縣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

據專家測算,舟曲縣城北的三眼峪、羅家峪兩溝山洪泥石流共沖出固體堆積物合計181萬立方米。其中,三眼峪溝沖出固體堆積物150萬立方米(岸上堆積約100萬立方米,沖入白龍江約50萬立方米),羅家峪溝沖出固體堆積物31萬立方米(岸上堆積約21萬立方米,沖入白龍江約10萬立方米)。

實例3雲南省貢山縣普拉底鄉東月谷村泥石流

2010年8月18日1點左右,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普拉底鄉東月谷村東月谷河谷發生特大泥石流災害,造成37人死亡、55人失蹤、39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1.4億元。

圖4 雲南省貢山縣普拉底鄉東月谷村泥石流航拍圖

發源於碧羅雪山的怒江支流新月河谷長約14千米,流域面積46平方千米,流域內地質構造復雜,山高谷深。在河流中上游發生的局部強降雨是誘發此次泥石流的主要原因。此次溝谷泥石流災害表現出地形落差大、流動速度快、堆積物體積大的特點。泥石流堆積物達60萬立方米,單個最大塊石約641噸。泥石流發生後,曾一度將怒江阻斷2小時,涌浪波及對岸的新月谷村(圖4)。

實例4雲南省保山市隆陽區瓦馬鄉河東村滑坡

2010年9月1日22時20分,雲南省保山市隆陽區瓦馬鄉河東村大石房小組突發一起滑坡災害,造成29人死亡、19人失蹤、8人受傷(照片3)。

照片3 雲南省保山市隆陽區瓦馬鄉河東村滑坡

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專家組現場調查結論認為,保山市隆陽區瓦馬鄉河東村大石房小組滑坡體長約300米、平均寬度約35米、平均厚度5米,體積約5萬立方米。滑坡後緣高程約1535米,前緣高程為1410米,相對高差約125米。經初步分析,造成此次災害的主要原因,一是滑坡體所在斜坡相對高差大、坡度陡,表層崩坡積物和殘坡積物結構鬆散;二是該地區先旱後澇,大旱急雨成為引發滑坡災害的直接原因;三是該處地形屬於局部匯水沖溝,加劇了快速滲流作用;四是鄉村公路從滑坡後緣穿過,邊坡為鈣化膠結體,地表觀察處於穩定狀態,難以發現坡體內部因降雨入滲發生的土體強度變化。

實例5廣東省高州市、信宜市交界地區群發地質災害

2010年9月21日0~10時,受台風「凡亞比」帶來的局地強降雨影響,廣東省高州市和信宜市交界地區的馬貴、古丁、大坡、深鎮、平塘5鎮共引發群發性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地質災害109起(照片4),共造成21人死亡、12人失蹤,5人受傷。

高州市馬貴、古丁、深鎮、大坡鎮和信宜市平塘鎮屬中、低山地形地貌,海拔標高250~1700米,人群普遍居住在250~500米高度地段。區內地質構造較為簡單,地層岩性以元古宇混合岩為主,占據全區域面積的90%以上。山體邊坡陡,地形高差較大,土層厚度小,土質黏結度較差,多數村莊後山有多級不規則狀台階(種植果樹或梯田等),岩性為混合岩風化形成坡、殘積黏性土、砂質黏性土,雖然區內斷裂構造並不發育,但土體下的基岩存在三組不同方向和不同角度的節理、裂隙結構面,無論山體的臨空面處於哪一方向,其易滑結構面均有一組為順向坡,在強降雨等因素誘發下極易發生崩塌、滑坡。本次山體崩塌、滑坡災害主要發生在這一土岩交界面上,分布高度為300~500米,厚度約1米。

上述五鎮所在地區於2010年9月21日凌晨開始強降雨,至上午10時,馬貴鎮累計降雨達651.1毫米,超過當地歷史記錄。降雨強度從9月21日0時的2.4毫米/小時到9時達到105.5毫米/小時。據調查,地質災害基本上在21日的9時前後大規模發生。

照片4 高州市馬貴鎮六塘村瓦屋自然村山體滑坡,將2層樓房摧毀,掩埋1人

四、地質災害特點

(一)多年相比,災情最重、重大災害事件最多

與2001年以來多年同期相比,2010年地質災害發生數量排第三位,低於2002年(48653起)和2006年(102804起);因災造成死亡、失蹤人數為最多,達2915人(2001~2009年平均值為755人);因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也最多,達63.9億元(2001~2009年平均值為35.9億元)。2010年全國共發生大型、特大型地質災害94起,為近10年來最多的一年。

(二)西北、西南地區人員傷亡突出

甘肅、陝西、雲南、四川和貴州等省發生大型、特大型地質災害數量多,達45起,人員傷亡嚴重。五省死亡、失蹤人數共計2492人,佔全國總數的85%。甘肅、陝西、雲南、四川和貴州各省死亡、失蹤人數分別為1801人、270人、190人、121人和110人。如甘肅省舟曲縣泥石流造成1765人死亡、失蹤,貴州省關嶺縣滑坡造成99人死亡、失蹤,雲南省貢山縣普拉底鄉泥石流造成92人死亡、失蹤,陝西省子洲縣崩塌造成27人死亡,四川省康定縣滑坡造成23人死亡等。

(三)強降雨引發的地質災害多,災情嚴重

全國30670起地質災害中,自然因素引發的有29285起,約占總數的95%;人為因素引發的有1385起,約占總數的5%。強降雨是引發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並導致人員傷亡和直接經濟損失嚴重的主要原因,如6月份福建省因持續強降雨共引發地質災害4029起,造成36人死亡、41人失蹤、23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3.5億元;7月份2次強降雨在陝西省引發地質災害712起,造成88人死亡、138人失蹤,直接經濟損失4.6億元;8月8日甘肅省舟曲縣城因溝谷上游局地強降雨引發泥石流造成1501人死亡、264人失蹤;8月18日雲南省貢山縣普拉底鄉局地強降雨引發泥石流造成37人死亡、55人失蹤、39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1.4億元。

五、成功避讓情況

隨著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深入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的不斷推廣,防災避險科普知識的宣傳普及、群測群防「十有縣」建設和鄉鎮國土所的評估、巡查、宣傳、預案和人員「五到位」建設,廣大幹部群眾的防災避險意識逐步提高。2010年,全國共成功避讓各類地質災害1166起,避免人員傷亡95776人,避免直接經濟損失9.3億元,為歷年來最多。

註:本通報所用數據來源於2010年各省(區、市)地質災害月報,涉及數據均未包含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省。

『捌』 國家一般對地質災害的農戶補助資金多少

這個沒有具體答案。

現在的國家政府對於這類情況一般都是給於搬遷的做法比較多,很少補助錢的,有補助的項目名稱叫「地質災害防災避險搬遷安置工程」,受災戶自己拆除舊房還耕,異地重建房屋,經驗收合格後國家給予一定的補助,具體金額按當地政策文件執行。

『玖』 山西省地質災害趨勢預測

張毅劉瑾王平波

(山西省地質環境監測中心,太原,030024)

摘要本文分析了山西省由自然因素形成的地質災害和人為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狀況。針對水動力條件的改變是影響自然地質災害變化的重要因素出發,根據未來13年降水量的變化預測了自然地質災害的發展趨勢;按照礦產資源開發總體規劃、公路交通發展規劃和水資源開發利用規劃等預測了工程活動引發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災害發展趨勢。

關鍵詞地質災害趨勢預測山西

地質災害是指各種與地質作用有關的危害,它給人民生命和財產造成了損害。地質災害從其形成的動力條件可分為自然地質災害與人為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兩大類。山西地處高原,地形高差大,地質條件復雜,降水量集中,形成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等地質災害動力條件充分,屬自然地質災害易發區,歷史上自然地質災害具有點多面廣的特點。山西是一個礦業開發大省,隨著采礦深度和廣度的增大,全省由采礦引起的地裂縫、地面塌陷、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人為地質災害頻繁發生,造成的經濟損失與人員傷亡十分嚴重。另外,山西鐵路、公路的修建,重要城市附近地下水的集中超量開采,也在一定程度上誘發了崩塌、滑坡、地裂縫、地面沉降等人為地質災害的發生。據不完全統計,20世紀80年代以來山西各類地質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數10億元,死亡人數超過2000人,受潛在地質災害威脅的人員和財產數量驚人。近幾年,雖然山西省有關部門在自然與人為地質災害防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於省內地質災害種類多,分布廣,各種地質災害的成因機制、成災規律、分布現狀尚未完全查清,地質災害依然是影響山西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阻礙省內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控制和減輕地質災害已經成為山西省面臨的一個重要現實問題。有效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地質環境,防治地質災害刻不容緩。

山西省地質災害從災害形成的動力條件來看,可分為自然因素形成的地質災害與人為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兩大類。在地質環境條件相同的情況下,致災動力條件的變化是決定自然地質災害變化趨勢的決定性因素,而人類工程活動及其產生的廢棄物的堆放則是人為地質災害發展變化的決定性因素。下面據此對全省自然與人為地質災害的發展趨勢作定性預測。

1山西自然地質災害趨勢預測

山西自然地質作用形成的災害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構造型地裂縫、黃土濕陷型地裂縫等。從自然地質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與人員傷亡情況來看,崩塌、滑坡、泥石流是主要的致災體,其次是構造型地裂縫。因黃土濕陷型地裂縫造成的經濟損失相對較小,且沒有人員傷亡的記載。

自然地質災害的形成都必須具備一定的地形地貌條件、地層岩性條件、地質構造條件與水動力條件。在上述條件中,對於自然地質災害較為發育的任一地區,地形地貌、地層岩性、地質構造條件都是地質災害產生的基礎條件,其變化是緩慢的,只有水動力條件隨降水強度的不同而發生變化。因此,水動力條件的變化對自然地質災害的發展趨勢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山西省自然地質災害的研究表明,泥石流、滑坡、崩塌與降水量有著非常顯著的正相關關系,連綿細雨過後突降暴雨或連續多年降水量偏大的年份,最易誘發這些地質災害的發生;黃土濕陷型地裂縫與降水量也有著明顯的正相關關系,大雨過後最易出現這些地質災害。以原平市為例,在2001年進行的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中,查出該區20世紀90年代共發生滑坡地質災害8起,這8起滑坡地質災害的形成時間集中分布在1995年(2起)與1996年(6起)的6、7、8月間。查閱原平市歷年降水量資料,其多年(1954~2000年)平均降水量為436mm,1990~2000年降水量為250~700mm,而1995~1996年降水量為600~700mm,較多年平均降水量大多在250mm以上,為90年代的最大值。在這兩年中,其6、7、8月降水量分別達到了120mm、250mm、290mm左右,較其他年份的月降水量大1倍以上。連續兩年充沛的集中降水,導致了該區滑坡地質災害的頻繁發生。太原市1996年8月4日發生的特大泥石流地質災害,也是在其上游太原西山、古交礦區遭遇百年不遇特大暴雨的條件下形成的。

山西位於大陸東岸的內陸。外緣有山脈環繞,因而受到海風的影響,形成較強的大陸性氣候。同時由於受內蒙古冬季冷氣團的襲擊,北部比較寒冷,由此形成了山西冬季長而寒冷乾燥且降水少,夏季短而炎熱多雨,春季日溫差大,風沙多且乾旱嚴重,秋季短而天氣溫和的氣候特點。山西省氣候類型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四季變化明顯,南北差異大,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為400~650mm之間。在全年總降水量中,春季佔15%~20%,夏季佔50%~75%,秋季佔15%~30%,冬季佔2%~3%。每年的7~9月份降水量高度集中。全省年降水量的分布有由東南向西北遞減,山區大於盆地20%的特點。山西省降水量年際變化較大,常有連年少雨乾旱現象,降水量有10~13年豐枯變化周期。山西上世紀90年代到目前降水量屬偏枯年份,較80年代降水量減少約2.8%。進入21世紀以後,隨著近十幾年降水量偏枯周期的結束,在未來的13年中,山西將進入降水量偏豐周期,降水量會較前十幾年有明顯增大的趨勢。在降水量增大,水動力條件增強等因素影響下,山西今後13年自然地質災害的發生頻率會隨降水量的變化而逐漸增大。但由於近幾年山西省加大了地質災害的宣傳力度和防治力度,地質災害受災區和隱患區人民群眾的防災減災意識明顯增強,雖然自然地質災害的發生頻率會逐漸增大,但由自然地質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與人員傷亡會得到有效控制。

2山西人為地質災害趨勢預測

山西省人類工程活動誘發的崩塌、滑坡、泥石流、采空地裂縫、采空地面塌陷等災害,主要活動包括礦山開采、修路切坡、建築切坡等。在工礦企業密集分布區、城市居民密集居住區因過量抽取地下水,會誘發地面沉降、水位下降型地裂縫等人為地質災害。從人為地質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與人員傷亡情況來看,采空地裂縫、采空地面塌陷、采動滑坡、采動崩塌是主要的致災體,過量抽取地下水誘發的地面沉降、地裂縫造成的經濟損失也較大。而修路切坡、建築切坡誘發的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與人員傷亡相對較小。

人類工程活動誘發的人為地質災害的種類、強度與當時國民經濟發展水平、國家產業政策密切相關。在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20世紀70、80年代,山西中小礦山遍布,縣鄉級公路及國家一、二級公路的修建蓬勃開展,人類工程活動誘發的崩塌、滑坡、地裂縫、地面塌陷、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具有點多面廣,發生頻率高,累計損失大等特點。進入90年代以後,公路建設進入高速公路時代。由於高速公路建設對選址、勘察、設計、施工、地質災害防治等方面的要求較高,使得因修路切坡造成的地質災害明顯減少。目前,山西省尚無因修建高速公路誘發人為崩滑或高速公路受到人為地質災害破壞的記載。山西省以煤礦為主的礦山開採在20世紀90年代以後進入了規范發展的時期。行政主管部門關停並毀了一大批違法小煤礦,使山西礦業秩序得到了根本好轉。由私挖濫采、越界開采造成的地面塌陷、房屋損毀等人為地質災害得到明顯控制,以開採煤礦為主的礦山地質災害由治理前的突發性、隨意性轉為在人們控制與預測范圍內規律性的發生。由礦山開采誘發的人為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明顯減輕。

根據山西省公路交通發展規劃與礦產資源總體規劃,在今後13年的規劃期內,山西公路交通建設仍以高速公路的建設為主,預計由修建高速公路誘發的人為地質災害輕微,遠小於低級別公路修建時誘發的人為地質災害。

從礦產資源總體規劃來看,山西省2005年近期規劃目標主要為: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總量得到有效控制,煤炭開采總量控制在3.0億t左右;礦業結構和布局得到調整、優化,煤炭工業通過由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由生產初級產品為主向綜合開發利用為主轉變來提高整體素質,鞏固煤炭工業基地地位,組建三大煤炭集團公司;繼續關閉非法開采、礦井回採率低、威脅大礦安全、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破壞生態環境和污染嚴重的小煤礦,使全省煤炭礦山縮減到3000個以內;調整礦山規模結構,形成以大、中型礦山為骨幹,大中小協調發展的格局;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方式初步實現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利用效率明顯提高,亂采濫挖、破壞性開采基本消除;新建礦山開采規模與礦床儲量規模基本適應,煤炭資源礦井回採率明顯提高;礦山生態環境狀況得到初步改善,礦山環境監督管理得到加強,不再新建對生態環境具有不可恢復利用的破壞性影響的礦產資源開采項目,開采礦產資源實行地質災害防治保證金制度,礦山次生地質災害發生率明顯下降,礦山「三廢」治理率明顯提高,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率達到20%,新增礦山土地復墾面積1.5萬公頃。全省2010年遠景目標為:礦產資源勘查、開發領域改革開放力度進一步加大,礦產資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初步實現根本轉變,基本形成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具有競爭力的、以規模經營為主幹的新型礦業經濟體系。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結構和布局得到進一步調整和改善,資源利用效率進一步提高,礦產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礦業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從上述近期與遠景規劃目標來看,山西省礦業開發在保持總量基本不變的原則下,將逐步實現以大代小,形成以「大集團」規模經營為主幹的新型礦業經濟體系,並保持礦業開發與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同時,山西省礦產資源總體規劃中,還根據相應的法律法規、相關規劃、維護國家戰略利益、遵循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等原則,將山西省礦產資源進行了規劃分區,共劃分為鼓勵開采區、限制開采區、禁止開采區和保護開采區四類。從礦業布局來看,隨著大同、陽泉、汾西、太原西山等主要礦區煤炭資源的逐漸枯竭,沁水煤田北翼的壽陽、河東煤田的柳林、保德、河曲、偏關等地已成為山西煤炭大軍開辟的第二戰場,在這些地區正在陸續建設一批一期工程年產量即達60萬~300萬t的大中型礦井,有些礦井規劃年產量達900萬t(山西魯能河曲電煤開發有限公司上榆泉—大塔礦區)。可以預見,隨著這些大中型礦井的陸續投產,上述地區地質環境條件會急劇惡化,採煤誘發的地裂縫、地面塌陷、采動崩塌、采動滑坡、水資源破壞等人為地質災害會大量發生。因此,規劃期內,山西省除原有大同、朔州、軒崗、太原西山、陽泉、汾西、孝義、霍州、潞安、長治、晉城等已采區(有些已近采空)因採煤造成的地質災害逐漸加重外,上述新采區將來也會誘發許多地質災害。山西省由采礦誘發的人為地質災害有加重的趨勢。但由於這些大礦有著嚴密的生產規劃與環境保護規劃,其誘發的人為地質災害都是礦山生產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地質災害,具有預見性與規劃性,造成的損失相對較小。

隨著采礦業的持續快速發展,山西省采礦廢棄物的排放量逐年增加,堆放點越來越多。根據山西省部分地區《礦山尾礦、固體廢料、土地復墾、地質環境保護調查整治報告》,山西省部分地區礦山尾礦及固體廢料排放量如下(表1)、(表2):

表1山西省部分礦山尾礦排放量統計表

表2山西省主要礦區固體廢棄物排放量表

另外,受國家煤炭產業政策及西部大開發政策驅動,近幾年山西省新建了大批一期工程規模即達600~1200MW的大型火力發電廠,每個火力發電廠的灰渣年排放量達35萬~70萬m3,按全省已有和在建火力發電廠數量估算,全省火力發電廠年排灰渣總量在1000萬m3以上。這些礦山尾礦、固體廢料及電廠灰渣數量巨大,分布面廣,且多分布在山區溝谷中,構成了山西省泥石流地質災害的重要物源。在較大暴雨條件下,這些物質極易被沖出溝谷,形成泥石流地質災害。因此,規劃期內,山西遭受人類工程活動誘發的泥石流地質災害破壞的危險性呈增高趨勢。

根據調查,太原市婁煩縣境內的尖山鐵礦、朔州市的平朔露天礦、運城市的中條山有色金屬公司、太原西山礦區、太原東山採石場等地在規劃期內都有可能發生人為因素誘發的泥石流地質災害。這些泥石流地質災害一旦發生,造成的經濟損失與人員傷亡將會十分嚴重。

山西因過量抽取地下水誘發的地面沉降、地裂縫等人為地質災害主要分布在人口密集、工礦企業集中的大中城市,如太原、大同、臨汾、榆次等地。其中以太原市地面沉降發生的時間最早,成災范圍及下沉量最大,造成的經濟損失最大。太原市地面沉降因過量抽取地下水引發,地面沉降范圍與深淺層地下水降落漏斗范圍具有很好的吻合關系。地面沉降災害一旦形成,在現有經濟技術條件下難以恢復,只能以控制沉降范圍與下沉量為主要防治目標。根據山西省水利部門規劃,引黃工程南干線和太原市黃河水源供水工程的設計供水能力是依據現狀太原供水區的缺水量和地下水超采量這兩部分水量之和,再加上城市發展所增加的需水量確定的。因此,在引黃工程新水源通水的同時,太原市將根據不同地下水單元超采情況,關閉部分地下水開采井,以扭轉供水區地下水超采局面,實現良性循環,滿足生態環境與地下水資源的可持續發展,並保證引黃工程長期穩定運營。目前准備實施的調控方案為:2003年引黃供水後,重點取水戶年開采量將由27335萬m3減少為18407萬m3,壓縮地下水開采量8803萬m3/a,占超采量的82%,其中盆地孔隙水4952萬m3,岩溶水3743萬m3。加上分散取水戶的調控,屆時太原市地下水的超采形勢將得到有效控制,基本實現地下水采補平衡。到2005年引黃供水量增至80萬m3/d時,再壓縮開采量4309萬m3/a,調控區地下水將得到恢復性涵養,進入良性循環狀態。引黃北干線的大同市朔州市黃河水開始供水後,地下水保護方案與太原近似。在另一個超采嚴重的地區—運城地區,則結合禹門口、尊村提黃工程和浪店水源工程的建成、配套、供水,壓縮區內工業、農業的地下水開采量0.8億m3/a,占該區超采量的56%,替代以黃河水。因此,規劃期內,山西以太原市、大同市為主的大城市的地面沉降災害會得到控制,但中小城市隨著城市化水平提高,工農業快速發展,用水量劇增,有可能使原有的地面沉降災害加重或出現新的小范圍地面沉降與地裂縫地質災害。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