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大學地震學術報告
1.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的學術研究
由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主持的「」項目及專題、「863」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等各類國家級項目600餘項,科研經費穩步增長。殷鴻福院士主持完成的確定全球二疊系-三疊系界線層型「金釘子」(國際標准)的科技成果榮獲「2001年中國基礎研究十大進展」、「2001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和「2001年中國十大科技新聞」的殊榮。
學校師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國際雜志Nature上發表論文4篇,Science 1篇。5年來,學校共有50項科研成果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其中,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4項,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4項。學校主辦的《地球科學》中文版被國際著名檢索系統EI收錄,英文版被國際著名檢索系統SCIE收錄,學報(社會科學版)進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攬》和CSSCI。科學研究始終面向國民經濟建設主戰場,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積極參與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引領行業科技發展,培養和輸送技術骨乾和管理人才。學校作為唯一高校參與了中國大陸科學鑽探工程,擁有軍工項目科研生產完整資質,成立了2個「教育部深空探測聯合研究中心」預研分中心,參與了「嫦娥工程」月球探測數據處理和月球應用研究,自主研發的MAPGIS軟體成功應用於「神舟」系列載人航天搜救。學校堅持開展產學研合作,推進協同創新體系建設。2008年汶川大地震發生之後,學校及時組織科技賑災專家組奔赴災區,為災區預防次生災害、做好災後重建與城鎮選址等工作提供了技術支持。 館藏資源 截至2014年,學校擁有紙質圖書資料155萬冊,中外文電子圖書100餘萬冊,中外文資料庫2067個,多媒體資源近60000小時;學校圖書館擁有豐富的文獻資源,形成了以科技文獻為主體、地球科學類文獻為特色的館藏體系。 學術期刊 《地球科學一一中國地質大學學報》:中國自然科學核心期刊,《EI》、《CA》、(Pж)、《CBST》、日本《科學技術文獻速報》,美、德的《地球科學光碟資料庫》以及美國《地質文獻資料庫》收錄期刊。
《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CSSCI來源期刊」,是「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科學報核心期刊」、「全國百強社科學報」和「湖北省優秀期刊」。
《地質科技情報》:《CA》、《GeoRef》、《PЖ》收錄,已進入《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08版)》、《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
《工程地球物理學報 》:是由長江水利委員會、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長江大學聯合主辦,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工程地球物理類專業學術期刊。
《安全與環境工程》:本刊被收錄為《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全文收錄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來源期刊;入網中國期刊網(CNKI)、《萬方數據資源系統(China Info)數字化期刊群》。
《寶石和寶石學》:被美國《化學文摘》(CA)等收錄,入編《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中國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等,榮獲首屆《CAJ-CD規范》執行優秀期刊獎。
2. 急!中國地質大學的學長們,請問 有沒有 關於地震 的專門專業
本科生階段是來沒有專門設置這個專自業的,但是一些專業如地質學、地球物理等會有地震相關的課程。研究生階段有這個專業,但是這個專業內容又多又難,上次地院一個老師給我們上物探課的時候給我們介紹說,地震專業隨便一個小分枝就足夠你研究兩輩子了。具體在內蒙招不招生你去我們學校的官網上去查
3. 中國地質大學徐能雄教授發表過的文章和研究方向
這個你可以自己去知網或者谷歌學術上搜索~
4. 國際合作與學術交流
2008年我院對外科技合作與交流活動活躍,全年執行外事項目總計為137項,447人次,其中派出項目94項,301人次,請進項目43項,146人次。
中國地質科學院2008年度對外交流與合作數據統計表
重要外事活動
國際岩溶研究中心(IRCK)協議簽署儀式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巴黎總部舉行:2008年2月11日,國土資源部領導王壽祥同志受徐紹史部長委託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總幹事松浦晃一郎在巴黎簽署了在中國廣西桂林建立由UNESCO冠名支持的「國際岩溶研究中心」的協議。這是UNESCO在地球科學領域批准成立的第一個國際二類中心,也是對我國岩溶科研工作的充分肯定。中國常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使銜代表師淑雲、UNESCO負責科學助理總幹事埃德倫和負責對外事務助理總幹事薩亞德、國土資源部巡視員李志堅、中國地質科學院副院長董樹文、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時任所長單海平和岩溶地質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袁道先等出席了簽字儀式。
國土資源部領導王壽祥同志(中)受徐紹史部長委託與UNESCO總幹事松浦晃一郎在巴黎簽署在中國桂林建立「國際岩溶研究中心」的協議
國際岩溶研究中心啟動掛牌儀式暨第一屆理事會會議在廣西桂林成功舉行:2008年12月15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岩溶研究中心在廣西桂林市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掛牌成立。該中心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次設立的地球科學研究中心。
國土資源部副部長、中國地質調查局局長汪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助理總幹事埃德倫博士、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副主席陳章良為國際岩溶研究中心掛牌。來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奧地利、越南、瑞士、波蘭的地質學家共同見證了這一歷史時刻。
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及桂林市政府有關負責人出席了掛牌儀式。
經國土資源部批准和教科文組織同意,中心第一屆理事會由16人組成,分別來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政府有關部門和國內外高等院校及研究機構。國土資源部副部長、中國地質調查局局長汪民任第一屆理事會主席。
此前於2008年12月13日召開的中心第一屆理事會會議宣布了中心第一屆理事會成員名單、討論通過了《國際岩溶研究中心財務、行政和人員管理辦法》、審議通過了由理事會主席與UNESCO共同提名的中心主任人選,中心秘書處向理事會詳細展示了2009年工作計劃。經討論,會議確定理事會第二次會議於2009年11月在桂林召開。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岩溶研究中心第—屆理事會成員名單如下:
(1)理事會主席:
汪民 國土資源部副部長、中國地質調查局局長
(2)理會成員:
汪民 國土資源部副部長、中國地質調查局局長
羅伯特·米索騰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生態與地球科學部全球觀測處負責人、國際地學計劃(IGCP)秘書長
周兆東 廣西壯族自治區國土資源廳副廳長
黃俊華 桂林市政府副市長
彭齊鳴 國土資源部科技與國際合作司司長
鍾自然 中國地質調查局副局長
董樹文 中國地質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國際地球科學計劃(IGCP)科學執行局委員,中國IGCP全委會秘書長
張宏仁 原中國地質礦產部副部長、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前主席、國際地科聯執行委員會成員、提名委員會主席
威赫穆·斯圖克梅爾 德國地調局高級水文地質學家,國際水文地質學家協會主席
克里斯·格若斯 美國西肯塔基大學地理地質系教授、霍夫曼環境研究所所長
彼塔·米拉諾維克 知名岩溶水文地質與岩土力學咨詢專家、國際水文地質學家協會岩溶委員會常任委員
德瑞克·福特 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地理地質系教授
袁道先 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
盧耀如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
汪集暘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
王焰新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副校長、教授
(3)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岩溶研究中心主任名單:
姜玉池 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國土資源部副部長汪民(左五)、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副主席陳章良、桂林市市長李志剛與UNESCO助理總幹事埃德倫為國際岩溶中心揭牌
中國地質科學院代表團參加第33屆國際地質大會收獲豐碩:2008年8月6~14日,第33屆國際地質大會在挪威首都奧斯陸召開。以李廷棟院士為團長、董樹文副院長為副團長的中國地質科學院代表團一行共82人赴挪威參會。在中國地質代表團的統一部署和領導下,我院代表團積極參與大會的學術活動,成為學術交流的主力。共提交論文摘要83篇,口頭發言論文52篇,展講論文31篇。在大會「每日專題」學術報告會的「地質災害」專題會上,董樹文副院長應邀作了題為「汶川地震災情與中國地質科學家反應」的報告。共參加了36個專題研討會,廣泛交流地質科學各領域最新研究成果。其中7位代表為6個專題研討會召集人。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08
35名代表分別於會前、會後赴挪威、冰島、芬蘭、瑞典、俄羅斯參加了大會組織的10條野外地質考察路線。利用這次會議的機會,我院科學家在展示研究成果的同時,加深了對全球地學發展動態的了解,直面國際地學新局面,受益匪淺。頻繁的交流,也帶來了更多的合作機會,一些新的合作意向將陸續簽署,新一輪國際地學合作將迎來又一高潮。
地質研究所代表赴俄羅斯參加會後地質考察
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代表赴芬蘭參加會後地質考察
地質力學研究所代表赴北極參加會後油氣地質考察
地質力學研究所副所長趙越在北極考察油氣地質
國際科技合作項目進展
近年來我院科學家組織實施了若干大型國際科技合作項目,包括中俄蒙哈韓五國「1:250萬亞洲中部及鄰區地質圖系」編圖項目、「1:500萬國際亞洲地質圖(IGMA5000)」項目、中美德英合作「INDEPTH-IV深部地球物理綜合探測」、「中圭合作地球化學填圖研究及資料庫建立」,以及一批科技部國際科技合作計劃項目等。
中國地質科學院承擔的科技部國際科技合作項目
中俄蒙哈韓五國編圖項目:
(1)項目編圖成果在第33屆國際地質大會上成功展出:由中國、俄羅斯、蒙古、哈薩克、韓國五國共同承擔的「1:250萬亞洲中部及鄰區地質圖系」項目第一階段編圖成果在2008年8月挪威召開的第33屆國際地質大會科學展覽會上展出。中俄兩國展台相對而置,中方展台展出了由中方負責印刷出版的《地質圖》與《能源礦產成礦規律圖》,俄方展台展出了由俄方負責印刷出版的《構造圖》與《非能源礦產成礦規律圖》,該圖系成為中、俄兩國展台的最大亮點,引起了廣泛關注,諸多地質學家在圖系前駐足瀏覽,紛紛要求訂購,大會「每日通訊」還對該圖系進行了相關報道。
(2)「亞洲中部及其鄰區地質演化與礦產資源研討會」在第33屆國際地質大會期間召開:我院與俄羅斯全俄地質研究所(VSEGEI)以「五國編圖項目」為依託,在第33屆國際地質大會期間聯合組織召開了「亞洲中部及其鄰區地質演化與礦產資源研討會」,共有30餘位代表作學術報告。五國編圖項目各國負責人在研討會期間交換了圖件。
「地質過程及災害發生機理預測」項目通過驗收:該項目為科技部國際科技合作計劃項目,由中國地質科學院牽頭,中國IGCP全國委員會、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青島海洋大學、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國家海洋預報中心等單位共同承擔。2008年11月21日,科技部基礎研究司組織專家在北京召開會議,對該項目六個課題進行了結題驗收。專家組認真聽取了各課題的執行情況報告,查閱了項目提交的成果資料,認為項目各課題按計劃開展了國際科技合作與學術交流,完成了各項工作任務,取得大量寶貴的觀測資料和創新成果,實現了預期工作目標,項目順利通過結題驗收。
董樹文副院長在第33屆國際地質大會上向俄羅斯代表介紹中國展台展覽內容
五國編圖項目各國負責人在第33屆國際地質大會上合影
趙越研究員在第33屆地質大會ASl-2會場作學術報告
「1:500萬國際亞洲地質圖編圖項目」進展:基本完成了國際亞洲地質圖草圖和資料庫建設框架。其主要進展包括:(1)基本完成了1:500萬國際亞洲地質圖地理底圖編稿圖和資料庫建設框架;(2)進一步完善了國際亞洲地質圖圖例;(3)開發了Arc GIS平台下圖面標注與圖形屬性內容邏輯關系轉換程序,建立了1:500萬國際亞洲地質圖圖例庫(包括符號、色標、花紋等);(4)基本完成了中國地質圖編制和資料庫建設框架;各大國際編圖組和境外各國也基本完成了編稿圖。對各大國際編圖組和境外各國提供的編稿圖和數據,按1:500萬國際亞洲編圖圖例和資料庫建設細則進行了數據整理,對圖面標注和資料庫屬性內容等按規范進行了統一編輯,並對編輯、整理後的各國際編圖組和各國提供的圖件進行了拼接。在第33屆國際地質大會的展出期間,該圖得到各國地質學家的廣泛關注。
在第33屆國際地質大會展出的國際亞洲地質圖
「青藏高原油氣地震探測技術實驗研究」項目進展:該項目為科技部國際合作重點項目,由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承擔。2008年項目組按計劃完成了年度任務,利用先進的SN408千道地震儀器採集了合計約220km的地震反射剖面;橫過羌塘地體布置了寬頻帶儀器30台。取得主要進展包括:(1)橫過羌塘盆地中央隆起實施了反射地震剖面探測(100km)。(2)引進先進理念並開發新技術(如多尺度震源動態協同觀測、層析成像靜校正、近地表疊前偏移等),提升了青藏高原復雜含油氣地下構造數據採集與處理的能力,掌握了具有創新價值的先進技術,實現了跨越性進步。(3)與美籍華人DAPENG ZHAO教授合作完成遠震P波層析成像反演,在長度超過300km的剖面上,發現了印度板塊地幔向北俯沖到羌塘地體之下的證據,這對評價印度板塊與亞洲板塊碰撞及其對青藏高原油氣影響等前沿科學問題研究具有創新意義。(4)擴展了國際合作領域:促進與美國基金「大陸動力學」大科學計劃天山項目(負責人J.H.Knapp)合作在青藏高原北緣實施主動源地震觀測剖面120km,探究板內匯聚深部過程,發現了我國陸內推覆造山深部動力學過程的證據。(5)發表4篇SCI,2篇核心及2篇中美雙邊國際會議報告。(6)汲取美方F.T.Wu、K.Simon、L.Brown、J.H.Knapp等教授提出的混合源動態觀測技術、深井大葯量激發和大偏移距觀測方案。
通過國際合作,促進了國際交流,實現了我國地震探測及處理技術跨越式發展,加快了人才培養進度,提升了我國在國際地學領域的地位,帶動了地球科學理論的發展。
「國際地球化學填圖」項目進展:該項目為科技部國際合作重點項目,由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承擔。項目由中國牽頭,聯合南美大陸的資源大國巴西和哥倫比亞、非洲大陸的資源大國埃及和南非及中亞的哈薩克開展了以下三個層面的合作研究:(1)技術培訓與人員交流:先後為南美、非洲和亞洲等40餘個國家舉辦了5次地球化學填圖培訓班,培訓的學員達260餘人次。(2)技術標準的制定:制定了針對南美熱帶雨林地區和非洲與中亞乾旱半乾旱地區的國際地球化學填圖技術規范(中英文版1.0)。該規范涵蓋國際地球化學填圖從采樣、樣品加工、樣品分析測試、直到數據管理和圖件製作全過程。這是首次由中國牽頭制訂這一領域的國際技術標准。(3)合作填圖示範研究:指導哥倫比亞開展了全球尺度地球化學填圖,指導哈薩克開展了1:100萬比例尺的國家尺度地球化學填圖。(4)發表SCI論文8篇,培養博士4人。在這一項目帶動下,除了原五國願意繼續合作以外,又有蒙古、蓋亞那、印度等國也要求加入該計劃。這是中國向最終建立全球地球化學資料庫邁出實質性的一步。
「鄂爾多斯能源基地能源開發與地質環境互饋效應調控研究」項目進展:該項目為國家科學技術部國際合作計劃項目,由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承擔,取得的主要成果包括:
(1)中方查明了鄂爾多斯能源基地能源開發造成的環境地質問題,採用室內模擬試驗研究了採煤塌陷條件下土壤水分運移狀況,以及利用微生態技術進行原位修復石油污染土壤試驗,能源開發與地質環境的互饋機制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對解決研究區能源基地開發引起的一些關鍵生態環境問題提出建議,並建立水—土—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技術應用示範點。
(2)德方在石油污染地下水及土壤治理研究方面取得了理想成果,並且在地下水和土壤生物化學、污染物的多相反應與轉化、原生和污染地下環境的原位研究方法的開發和應用,有機污染物測試分析方法具有國際一流水平。
(3)根據雙方協議,應德方的邀請,選派了以中方項目負責人張發旺研究員為團長的6人項目組成員,赴德國重點研討和考察:1)交換雙方研究成果並商討雙方各自研究成果的合成事宜;2)學習德方有機物測試和污染機理研究的理論、方法;3)由德方講授地下水和土壤有機污染物測試分析方法,以及地下水和土壤生物化學、污染物的多相反應與轉化、原生和污染地下環境的原位研究方法的開發和應用技術;4)考察魯爾地區煤炭地下開采所帶來的環境問題和礦山環境恢復治理情況。已經合作項目資助1人,在美國馬薩諸塞大學環境土壤化學實驗室進行了為期1年的培養及訪問研究。
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代表團考察德國魯爾地區礦山環境治理
「大型城市水土環境污染機理與綜合修復技術研究」項目進展:該項目為科技部國際合作計劃項目,由國家地質實驗測試中心承擔,取得的主要成果有:項目在調查分析天津市大畢庄地區地質與土壤情況和污染歷史的基礎上,主要研究了6種重金屬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分布特徵,進行了土壤質量評價、成因分析和風險評估。創新性地提出利用植物組織的內部結構的變化來評價重金屬對農作物危害效應,通過小規模試驗獲得了蔬菜葉OCT指標與重金屬Cd污染程度的關系。通過實驗研究了土壤中重金屬的生物穩定性和水穩定性,通過礦物穩定性及其形態變化研究了土壤重金屬的熱(表生)穩定性。通過分析不同粒徑和形態的土壤中重金屬含量的變化情況以及在表生條件下重金屬元素擺脫礦物中各種鍵的束縛溶解到土壤溶液中的能力,研究了土壤重金屬在表生條件下的熱穩定性和水穩定性,初步弄清了在研究區礦物組分、粒徑、形態和吸附劑對重金屬的活動性的影響。研究了利用炭石灰進行土壤重金屬污染治理的新技術。詳細了解了法國大型城市水土環境污染綜合修復的理念與技術,引進了水土污染綜合管理制度,引入了「利用土壤中重金屬污染物的長期穩定性進行土壤污染治理」的先進理念和技術。在城市垃圾處理管理與處理方面,強調了「廢物利用」、「分揀增值」、「固定化」和綜合環境效應。
「東北重工業城市地球化學環境生態安全檢測與修復治理的技術研究」項目進展:該項目為科技部國際合作計劃項目,由國家地質實驗測試中心承擔。項目自實施以來,從大量的實驗數據已初步判定:造成沈陽地區河流污染的主要無機元素是溴、砷、鎘、銅、錳,有機污染物主要以六六六、苯系物和鹵代烴為主;特殊地方病病因與當地飲用受污染的淺層地下水和食用淺層地下水灌溉的農產品有關。項目組與美國地質調查局、美國佛羅里達大學、日本國立綜合產業技術研究院建立了合作關系。利用國際合作研究了沈陽細河工業開發區的水—土污染監測和修復治理等問題,採用的新技術包括磷酸鹽岩化學固定法對土壤污染治理技術、全氟有機化合物分析測試技術、重金屬形態分析及生物有效性分析、黑麥草對污染農田的修復治理技術以及生物監測技術。2008年4月項目組對美國地質調查局進行了訪問。2008年10月美國佛羅里達大學曹心德博士來華就土壤修復問題親赴沈陽地區採集了土壤、植物、水等樣品,並對項目組成員進行了現場培訓。目前項目組已有多名青年科技人員赴國外合作實驗室進行培訓,開展實驗研究工作,消化吸收了國外的先進技術,並獲得大量資料和數據。
國家地質測試中心研究生在日本進行學術交流與合作研究
簽署一批雙邊(多邊)合作協議,進一步加強國際合作
(1)與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地球與行星科學系簽署具體合作諒解備忘錄
2007年9月15~25日中國地質科學院代表團成功訪問美國華盛頓大學,與華盛頓大學地球與行星科學系簽訂了科技合作諒解備忘錄,確定了雙方在月岩樣品年齡測定、隕石地球化學分析、行星遙感、南極天然地震觀測、鹽湖調查研究、人員交流培訓六個方面的合作意向。為具體實施鹽湖調查(火星試驗場研究)的合作內容,2008年5月礦產資源所鄭綿平院士與華盛頓大學地球與行星科學系簽署了合作諒解備忘錄。
中美科學家在大柴旦考察鹽湖
鄭綿平院士和華盛頓大學王阿蓮教授在小柴旦湖採集鹽類樣品
根據工作計劃安排,中美雙方分別組織研究小組於2008年9月24日~10月8日共同赴青海地區進行鹽湖野外考察。主要對大柴旦湖地區、小柴旦湖地區和大浪灘、小梁山地區進行了地質、地貌、鹽類礦物以及生物等多方面考察,採集了大量鹽湖沉積、鹽類礦物、鹵水以及生物等樣品,明確了近期主要進行以下三個方面的研究工作:(1)研究柴達木鹽湖區的氣候、地貌、地質及礦物學,與火星上的地質、地貌及礦物,特別是硫酸鹽礦物進行類比研究。(2)對採集的柴達木鹽湖的樣品進行生物學研究,分離鑒定生物類型,研究其在極端環境下的代謝特徵,研究在柴達木鹽湖中的生命體系對火星生命體系的潛在意義,提供火星生命存在及演化研究的一種新的類似模型。(3)研究柴達木盆地鹽湖沉積的年代學、礦物學,與火星上極端環境下形成的沉積環境進行對比研究。
(2)與義大利米蘭—比考克大學簽署科技合作諒解備忘錄
2007年11月張陟書記率中國地質科學院代表團訪問義大利米蘭—比考克大學期間,帶去了雙方商定起草的合作諒解備忘錄文本。米蘭—比考克大學正式簽字後,於2008年8月將正式文本寄給我院簽字。
(3)與澳大利亞柯廷理工大學簽署科技合作諒解備忘錄
澳大利亞柯廷理工大學與我院地質研究所有長期的交流往來關系,尤其是在地質年代學研究方面。為加強雙方的進一步合作,2008年10月地質研究所與柯廷理工大學簽署了科技合作備忘錄。
(4)與德國弗萊堡理工大學專家簽署合作諒解備忘錄
地質研究所王濤研究員等與德國弗萊堡大學有關專家簽訂了有關秦嶺—大巴山造山帶的構造和地球動力學研究合作諒解備忘錄,根據工作計劃安排,中德科學家於2008年10月聯合開展了野外地質工作。
(5)與德國標准計量機構、義大利國家計量院簽署協議合作進行阿伏加德羅常數項目
此項研究由德國標准計量機構、義大利國家計量院、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合作實施。為了保證該研究工作的順利進行,經過參與方的磋商,擬定了有關合作協議。
加強外事管理並出台《中國地質科學院外事工作管理辦法》
為進一步加強和規范院外事工作的管理,提高國際合作成效,根據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國土資源部及中國地質調查局等部門頒布的有關外事工作管理規定的精神,並結合我院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工作的實際情況,制定出台了《中國地質科學院外事工作管理辦法》並編制完成《外事文件匯編》。該管理辦法的出台完善了我院外事管理工作的制度建設,對規范和加強院外事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海峽兩岸自然災害防治學術報告會」在我院成功召開
由科學技術部接待的台灣「2008兩岸自然災害防治訪問團」一行6人於2008年9月23日來我院訪問,訪問團由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研究所教授陳正宏先生為團長。董樹文副院長會見訪問團,李廷棟、肖序常、陳毓川、許志琴院士,劉敦一、高銳研究員,地質研究所侯增謙所長、地質力學研究所趙越副所長等參加了會見。
董樹文副院長主持了兩岸地球科學家共同參加的「海峽兩岸自然災害防治學術報告會」。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許志琴院士作了「5·12汶川地震斷裂科學鑽探」、地質力學研究所張岳橋研究員作了「汶川地震地表破裂與發震背景分析」、彭華研究員作了「地震前後的地應力波動現象」報告,台灣學者陳文山博士作了「台灣造山帶前緣褶皺逆沖斷層帶的斷層特性研究」、陳於高教授作了「從大地震的研究經驗中找到新希望:以台灣集集大地震為例」學術報告。
海峽兩岸自然災害防治座談會
我院科學家在國際學術機構任職情況
中國地質科學院科學家在國際學術機構任職一覽表(以漢語拼音為序)
5. 中國地質大學大學生活動中心學術報告廳怎麼走
衛津路正門是東門吧~建議從白堤路的西門進去,直走能看見一個有大斜坡的灰色建築就是了。從東門進去要橫跨整個學校,挺遠的。進學活從那個向下的斜坡進去就是報告廳
6.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震勘探方向研究生就業
這么說吧,地大北復京的地震勘探相對還制可以,但是不是最強的。
地震在油氣勘探中較為常用,在固體礦產勘探中用的少一些。
由於目前陸地上油氣田勘探程度較高,所以地震勘探更主要的是用在海上和西部。
因此,你若是油氣地震勘探,將來就去油田,好的話去中海油或者去一些勘探開發研究院,壞的話就是去個私企,一般情況也能去有小油田什麼的,也還行吧,主要還是根據你畢業那年的就業形勢。
將來工作,一部分是去野外採集地震,這個跑野外多,不過工資高。一部分就是在辦公室,很少去野外,但是基本上天天對著電腦,做解釋處理等工作。
另外,如果你現在就能找到相對滿意的工作,沒必要讀研究生,現在研究生泛濫程度太大了,如果不行,就讀唄,算是等三年,看看形勢而定。
希望幫到你,祝好!
7.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的地質學是研究什麼的將來就業都幹些什麼謝謝啦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地質學[本科]
專業名稱及代碼:地質學 070601 本專業覆蓋原國家教委1993年頒布的專業目錄中的地質學(070601)、構造地質學(070602)和古生物學(070603)三個專業。
專業培養目標:培養學生具有地質學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以及與地質學相關學科的基礎知識,具有較好的科學思維、素養和創新意識;具有進行地質學科學研究、教學和管理的初步能力。培養的學生能成為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中從事基礎研究和教學工作的高水平、高層次人才,並能進入碩士研究生階段學習;也能在地學及相關領域的生產部門從事技術開發和技術管理工作。
專業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具有較好的數學、物理和化學等自然基礎科學知識,具有能聽、讀、寫、及對外交流的外語水平和一定的計算機運用能力。在牢固掌握結晶學與礦物學、岩石學、構造地質學、地史古生物學、地球化學、地球物理學等地質科學理論的基礎上,學習有關資源、工程、環境、地質災害以及與人類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知識,初步掌握與地學研究和工作有關的鑒定、測試、分析的技能和手段。本專業將在地球動力學(構造地質學)、地球表層學(地史古生物學)、地球物質科學(礦物學、岩石學、地球化學)等方向有所側重。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掌握現代地質學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
2、掌握國土資源調查和區域地質測量的工作方法、技能以及從事這些工作的組織能力;
3、掌握岩礦鑒定、測試的基本技能和岩礦分析的一般技術和方法,具有對礦物學、岩石學、 地球化學和礦床學等地球物質科學進行研究的初步能力;
4、掌握對古生物和微體古生物進行制樣、分析和初步鑒定的技術,並具有對地球歷史演化進行初步研究的能力;
5、掌握地質構造分析的基本理論和工作方法,初步具有將其用於解決地質災害、地質環境、地質工程和地質資源等問題的能力;
6、掌握地質數據的採集、處理、綜合研究和成果解釋等方面的一般技術和方法;
7、掌握資料查詢以及獲取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資料歸納、整理和綜合分析並加以正確表達的能力。
主幹學科:地球動力學(構造地質學)、地球物質科學(礦物學、岩石學)、地球表層學(古生物地史學)。
主要課程:普通地質學(地球科學概論)、結晶學及礦物學、晶體光學及造岩石礦物、岩石學、構造地質學、古生物地史學、地球化學、地球物理學概論、資源科學概論、地理信息系統、專業英語。
主要專業實驗:自學選題課程、黃石專業實習、構造模擬、岩石薄片分析。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根據本專業的培養目標與基本要求,為了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與技能,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主要設置了以下實踐環節:地質認識實習、教學實習二次、地層學現場教學實習、畢業生產實習、畢業論文等。
學制:本科四年。
授予學位:理學學士。
8.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在211里算什麼水平值得報考嗎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在里算上游水平,值得報考,特別是地質專業全國第一。
中國地質大學創建於1952年,前身是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天津大學、唐山鐵道學院等校的地質、工程等系科合並組建的北京地質學院。於1960年被中央確定為全國重點高校。文革時期外遷。1975年整體遷至武漢,更名為武漢地質學院。
1987年,國家教委批准武漢地質學院更名為中國地質大學,在武漢、北京兩地辦學,總部設在武漢。2000年,進入教育部直屬高校序列。2006年,教育部、原國土資源部簽署共建中國地質大學協議。
「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8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入選者29人,湖北省「百人計劃」入選者11人(長期項目8人、青年項目3人)、湖北省「楚天學者計劃」入選者80人(特聘教授20人、講座教授16人,楚天學子44人)。
擁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3個,教育部創新團隊3個,國家級教學團隊6個,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湖北省教學名師9人。
9. 中國地質大學的地震勘探方面的實力怎樣呀那的研究生好考么
實力沒話說,一個字「強」。只是剛出來時工作艱苦!只要好好學,問題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