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鐵導致群發性地質災害
『壹』 中國政府建高鐵論證過夏爾謝夫力沒有啊,科學要嚴格驗證, 求答案,謝謝
10mph嚴格說起來其實是16公立每小時。
只是國內把邁和公里混用的。當然這不是重點:)
『貳』 「9·」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和山南地區群發地質災害
1 基本情況
2011 年 9 月 18 日,印度錫金邦發生 6. 8 級地震,震源深度 20km,距離中國邊境 (西藏亞東縣)40km。地震引發了群發性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尤其是西藏亞東縣最為嚴重,進入亞東縣的省道 204 路段大小不等的塌方多達百餘處。
圖 1 災害造成房屋倒塌
2 區域地質環境條件與地質災害特徵
亞東縣跨越了兩個構造板片: 高喜馬拉雅基底集成板片和北喜馬拉雅蓋層滑脫板片。兩殼片之間以北喜馬拉雅斷裂為界線。
喜馬拉雅山脈一帶新構造活動的特點主要表現為垂直上升運功。在燕山期—喜馬拉雅期,受印度板塊的向北俯沖,喜馬拉雅山脈一帶上升為陸地。此後,該帶在板塊碰撞作用下地殼迅速抬升,平均高度達到 6000m 以上,其新構造作用十分強烈,形成了山地高聳、河谷深切的地貌景觀。
「9·18」地震引發了群發性地質災害,初步統計,亞東縣境內新出現了 42 個比較大的地質災害點,其中崩塌點 13 個,不穩定斜坡 9 個,滑坡 3 個,泥石流 17 個。
3 地質災害成因分析及趨勢判斷
亞東縣地形高差大,切割深,總體谷底狹窄,局部谷底開闊,泥石流堆積扇,坡積裙,階地等堆積地貌發育,加上降雨較充沛 (年均降雨量 2000mm 左右),溝谷泥石流地質災害物源豐富。在地震的影響下,山體松動,邊坡失穩,山谷兩側大量崩塌、滑坡、泥石流物源大大增加,在地震的影響下,加之地震後出現降雨,因此,引發了群發性地質災害。
地震災區和涉及區域,在近一段時間內,地質災害發生概率將大大提高,危害性和危險性將大大增大。亞東縣城周邊的仁青崗溝、沃雄溝、加熱溝、塘嘎布溝、吉林溝、吉林上溝、吉林東溝、春丕溝、切瑪溝 9 處溝道,地震後溝內物源大幅增加,災害爆發概率與規模急劇增大。上亞東小學崩塌滑坡、亞東政府後山崩塌和巴江村崩塌滑坡 3 個隱患點地震時岩體被震松,穩定性降低,也呈發生災害趨勢。
4 地質災害應急防治
險情發生後,西藏自治區政府、國土資源廳迅速啟動應急預案,及時調派專業技術力量,積極參與抗震救災工作,組織地震次生地質災害應急調查、處置工作。
地震發生後,西藏自治區國土資源廳立即組織 14 名專家,分兩批前往亞東縣地震災開展地震次生地質災害應急調查、排查工作,為抗震救災、災民臨時安置和避險等工作提供幫助和指導,避免了震後由於次生災害而對災民造成二次傷亡,使災區安全渡過了餘震危險期。
(本節基礎資料由西藏自治區國土資源廳提供 責任編輯 張楠)
『叄』 「7·」陝西省安康市群發滑坡泥石流災害
2010年7月16~18日,陝西省安康地區普降暴雨,造成安康市漢濱、嵐皋、平利、旬陽4縣(區)引發嚴重的區域性滑坡泥石流災害,截至7月20日22時,調查統計共造成31人死亡、67人失蹤、1人重傷,經濟損失約兩億元的特大災情。屬於大型地質災害的地點兩處,一是漢濱區大竹園鎮七堰村一組,因山體滑坡造成4人死亡,25人失蹤;二是嵐皋縣四季鄉木竹村滑坡造成7人死亡,13人失蹤,1人重傷。
大竹園鎮七堰村滑坡全貌
7月18日20時30分,漢濱區大竹園鎮七堰村一組寨子溝發生大型滑坡災害,滑坡後緣高程770米,前緣高程663米,相對高差107米。滑坡體長約120米,寬約70米,厚約12米,體積約10萬立方米。滑坡滑動方向203°,沖入寨子溝後沿120°方向損毀七堰村一組,又轉入七堰溝形成泥石流,沿60°方向在七堰溝內堆積長約500米,表現為先滑後流的特點。
四季鄉木竹村滑坡全貌
7月18日20時50分,嵐皋縣四季鄉木竹村發生類似的大型滑坡災害,滑坡後緣高程1045米,前緣高程980米,相對高差65米。滑坡長約120米,寬約60米,厚約4米,體積約3萬立方米,滑坡滑動方向70°。
據現場調查組分析,災害成因為:①安康市發生嚴重地質災害的4縣(區)位於大巴山區,地形陡峻,山體斜坡坡角一般40°~60°,溝道坡角25°~30°,高差相對較大,溝谷縱坡降大,有利於大氣降水的匯集,成為滑坡泥石流發育的重要基礎條件。②區域岩層為砂質板岩夾千枚岩,岩石風化破碎強烈,表層殘坡積層發育,構造裂縫切割破碎岩層,易於地表水的滲流。高位楔形體岩石飽水後增加了岩體重量,降低了岩體抗滑強度,容易形成滑坡泥石流災害。③7月16~18日累計降雨達267毫米,其中18日8~20時計12小時降雨量達106毫米,降雨強度屬於特大暴雨類型,山體裂縫快速充水是造成七堰村楔形岩體和木竹村堆積層高位滑坡的主要原因。
綜上所述,安康4縣(區)滑坡泥石流災害屬於局地強降雨引發的區域群發性地質災害。七堰村和木竹村兩處滑坡均屬於大氣降水引發的大型滑坡地質災害,均屬新增地質災害點。
『肆』 中國哪段鐵路線地質災害最多
1引言據統計,我國1/4以上的鐵路建設在Ⅶ度以上的高地震烈度區;鐵路沿線分布有大型泥石流溝13486條,大中型滑坡1000多個,崩塌1000多處,嚴重塌陷3785處。素有我國「鐵路盲腸」之稱的隴海鐵路線寶雞至天水段,以及寶成鐵路、成昆鐵路、襄渝鐵路、鷹廈鐵路等山區鐵路線,都是鐵路工程地質災害多發的線段。據鐵路部門統計的有關數據表示,2000年至2006年,全國鐵路受災害影響所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上百億元,而且每年受災的影響呈遞增趨勢[1,2]。2枝柳線張家界工務段地質災害調查枝柳線張家界工務段地處湘西山區,地質條件復雜,地勢險惡,高山陡坡隨處可見,每年汛期均出現險情。通過對枝柳線張家界工務段的調查,得到1999年、2003年和2006年既有線鐵路枝柳線張家界工務段地質災害分布[3],各種地質災害的數量及其分布情況(表1)。2·1地質災害災種分布規律在各種災害中,崩塌、滑坡、泥石流、溜坍等突發性地質災害佔全部災害數量的61%;次生災害佔39%。根據鐵路災害統計分布表:地質災害(原生災害)以突發性、群發性的崩坍落石、風化剝落、邊坡溜坍和滑坡為主。
『伍』 求接觸符號理論的真實實踐
純屬杜撰吧,編個外國科學家名字,編本書名(或者發表在某NB期刊上的論文內名),再為「理論」容的核心編幾句話,就顯得煞有介事了,樓主也可以試試,很有喜感的。而且如果想往大了編也容易,就是在一篇文章里大量重復上述過程。範文請參閱:高鐵——悄悄開啟群發性地質災害的魔盒。。。看了「高鐵——悄悄開啟群發性地質災害的魔盒」。一直以為自己科學素養比較高,看完內容還真被說得將信將疑了,再一看下邊留言,又自己搜了一下,才知道這是假的。大劉的「接觸符號」我沒考證,一直當真的看來著,覺得很有道理,是不是真有道理,那就是社會科學要研究的了。
『陸』 中國1∶萬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圖的編制
一、內容概述
(一)成果簡介
此次編圖工作是在研究總結以往地質大調查成果的基礎上,充分認識和掌握我國崩滑流地質災害的發育分布規律而編制的。1∶400萬崩塌、滑坡地質災害分布圖和1∶400萬泥石流災害分布圖以崩滑流地質災害發育現狀為基礎,反映崩塌、滑坡、泥石流在全國的發育分布規律。
1.東北、華北平原丘陵山地區
崩塌較多,江河沿岸的公路、鐵路沿線分布廣泛,規模一般為幾至幾十立方米,危害性大,主要為暴雨誘發。滑坡僅集中在遼寧東部的寬甸、鳳城、岫岩、撫順地區、遼南老帽山一帶礦山的采礦棄渣和城市人工邊坡。
該區泥石流多沿太行山、北京西山、燕山和長白山、千山帶狀發育,具群發性,並集中發生在7~8月的汛期,為中小規模的稀性泥石流,以溝源崩塌滑坡觸發溝床物質活動而形成的泥石流為主。
2.華南丘陵山地區
以滑坡為主,崩塌次之,泥石流較少,主要分布在浙江西部、福建、贛東北、贛西北、湘西山區、廣西西北部和廣東北部地區。本區滑坡多以小型、淺層土質(堆積層)滑坡為主,有規模較小、發生頻率高、突發性強(主要集中分布在5~6月的梅雨季節和7~9月的台風雷陣雨季節)的特點,以福建、江西兩省最為發育。
該地區泥石流呈零星發育,其觸發因素多受台風帶來的強降雨影響。
3.秦巴-西南山地高原區
本區的崩塌、滑坡比較集中分布在川西北龍門山地區、川滇南北向條帶、秦巴山地、三峽兩岸和黔西南山區。以中小型的崩塌滑坡為主,由南向北岩質崩塌、滑坡逐漸增多,巨型、大型的崩塌滑坡較多。本區是我國突發性地質災害最為發育的地區,在地震活動帶,由地震觸發的崩塌、滑坡非常多,形成的規模較大。
本區的泥石流主要集中分布在秦巴山地,是我國泥石流的主要發育地區之一。秦巴山地包括秦嶺、大巴山、龍門山、邛崍山南段、鄂西北的武當山、荊山,主要是暴雨誘發,且多為水石流。固體物質除少許黏性土外,主要由粗顆粒的砂礫和塊石組成(礫石和塊石約佔80%以上),其主要來源為基岩崩塌、滑坡所堆積的碎屑物質。
4.黃土高原-山西盆地區
黃土高原是我國崩塌、滑坡最為發育的地區之一。其特點是類型多樣、形成條件比較復雜。崩塌、滑坡除在呂梁山以東有較少分布外,其餘地區廣泛分布,最為嚴重的地區為晉陝蒙三角地帶和白於山黃土山地、六盤山以東的晉陝黃河峽谷段,以及六盤山以西的龍喜、青東黃河、湟水谷地黃土山地、隴南渭河沿岸山地。主要由暴雨激發形成,由地震誘發的滑坡大都分布在六盤水以西地區。
黃土高原地表切割破碎,鬆散堆積物十分豐富,以黏性泥流居多。
5.西北山地盆地高原區
崩塌、滑坡集中分布在新疆西部阿爾泰山和天山伊犁谷地、阿拉善高原、陰山低中山區、鄂爾多斯低中山區,黃土丘陵區零星分布。本區崩塌的類型有岩質崩塌和黃土崩塌兩種類型。岩質崩塌基本以小型為主,主要分布在新疆的阿爾泰山、天山地區、鄂爾多斯高原以及周邊地區公路兩側、採石場。黃土崩塌主要分布在鄂爾多斯高原的黃土丘陵區和天山地區的低山丘陵區以及天山伊犁谷地。
由於降水量極為貧乏,致使該地區泥石流發育較少,僅零星分布在新疆天山山地。
6.青藏高原區
崩塌、滑坡集中分布在橫斷山區、藏南喜馬拉雅山、藏東三江、川西高山峽谷區。崩塌以小型、岩質崩塌為主,滑坡以淺層、小型堆積層滑坡為主。由於現代冰川和古冰川的強烈作用,以凍融、冰劈作用為主的物理風化盛行,是崩塌發育的主要原因。
青藏高原泥石流分布規律為國內其他省區所少見。高原的隆升是控制區內泥石流形成和分布的關鍵,區內泥石流類型多樣。藏南降水集中且多陣雨,是雨水泥石流分布地區;藏西北年降雨量不到200mm,主要是凍融泥石流分布地區;受到季風影響的念青唐古拉山東段和西昆侖山的兩大冰川作用的中心以及喜馬拉雅等現代冰川分布地區,多有冰川型泥石流發育;而在念青唐古拉山海洋性冰川分布地區,以冰川消融類型泥石流為主,包括冰崩、雪崩泥石流;其他山區多為亞大陸性冰川分布地區,以冰湖潰決泥石流為代表。
(二)基本原理
1.正確反映崩滑流地質災害的特徵及區域分布規律以及與地質環境條件的關系
我國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的分布與環境地質背景密切相關,並呈現明顯的地域分布特點。在西南地區因地震等級高,特別是在新構造運動發育的地段,分布著大型的岩質滑坡和堆積層滑坡。福建山區花崗岩風化層較厚,殘坡積土滑坡發育。目前,我國崩塌、滑坡主要是由於暴雨激發所致,泥石流與氣候的關系比滑坡、崩塌更為密切,多發生在6~8月,當降雨強度達到相應的臨界值時,就會導致泥石流爆發,而東南沿海的泥石流多由於風暴潮引發,呈現群發的特點。就地形地貌而言,我國崩塌、滑坡主要發生在地形第一台階與第二台階、第二台階與第三台階的過渡地帶,此處構造與裂隙發育,岩石破碎,崩塌滑坡發育,為泥石流形成創造了極好的地形條件和物質條件。
2.充分反映最新的研究成果及調查資料,表現目前我國崩滑流地質災害的危害狀況
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圖件的編制目的,主要是為了經濟建設規劃和減災防災所用。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以及各個地方政府在地質災害的調查方面在不同時期都投入了相應的調查研究工作,也形成了大量不同區域、不同時期、不同詳細程度以及不同內容的調查資料和不同表現形式的成果資料。
首先充分搜集資料,在保證資料全面性的基礎上,在編圖資料的遴選過程中,盡量選擇那些代表性強、與當前國家經濟建設和人民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最新資料,例如近幾年完成的全國1∶50萬環境地質調查以及正在開展的 縣(市)地質災害調查,以保證圖件的時效性和針對性。
3.充分考慮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需要,為有關部門提供可靠實用的信息
一方面,圖件所反映的內容對城鎮規劃、工程建設、減災防災具有鮮明的針對性、可利用性,另一方面,不僅地學專業工作者能夠使用這些圖件,而且非地學專業的規劃工程師和政府官員也能對其中的決策性要素、評價指標和結論有明晰的認識、准確的理解、全面的把握和有效的使用。為此,編制圖件時,首先是深刻理解規劃設計和決策的需要,其次是使用簡明、易懂的圖式和文字說明,摒棄過於專業化術語、冗長的文字論述和復雜的圖面,以達到信息溝通的效果。
4.在對現有地質災害現狀分析的基礎上,進行發展趨勢的概略預測
地質災害隨著地質環境的演化以及人類的經濟活動的發展而不斷變化著,從時間跨度上圈定崩滑流災害多發區對於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三)技術特點
1)收集了地質大調查開展以來我國崩滑流的調查成果,總結了規律,反映了我國現階段崩滑流地質災害的特徵及區域分布規律。
a.用崩滑流地質災害的規模、物質組成、主要誘發因素、所造成的經濟損失等級來反映我國六大環境地質分區(東北、華北平原丘陵山地區,華南丘陵山地區,秦巴 西南山地高原區,黃土高原 山西盆地區,西北山地盆地高原區,青藏高原區)的地質災害的發育規律與特點。
b.收集了最新地質環境背景資料包括地形地貌、新構造運動、岩土體的工程地質圖、大地板塊構造圖、降雨量以及人類工程經濟活動強度等,作為本次編圖的地質背景圖層,以反映我國六大環境地質區內的崩滑流地質災害與各區地質環境條件的關系。
2)此次編圖利用計算機技術,運用MAPGIS軟體進行圖件編制,同時建立了編圖圖形庫。
a.資料庫的建設:搜集現有的各類地質災害資料庫及國家及地質行業有關資料庫的標准與規范,並比較各類資料庫的優缺點,參照現有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資料庫格式標准建設(或整合)滿足編圖需要的資料庫。
b.編圖資料的入庫:將甄別篩選分類、驗證核實的資料錄入資料庫。
(四)技術指標
本次編制的崩滑流地質災害圖以地形地貌、岩性特徵、大地構造、活動斷裂、地震5項指標來反映孕育崩滑流地質災害的地質環境背景條件,用人口密度、年均降雨量反映人類活動強度和氣候特徵在區域上與崩滑流的關聯度,選取地質災害點時,不僅反映了區域上崩滑流地質災害的規模、物質組成、主要誘發因素,同時也對造成的經濟損失進行了評估。
二、應用范圍及應用實例
該項成果將會在全國及地區地質災害的宏觀規劃及工作部署中作為基礎的地質依據使用。
三、推廣轉化方式
本項成果以會議交流和印刷的方式進行成果轉化,成果已發往國土資源部及相關部門以及全國地質環境監測總站。
技術依託單位: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
聯系人:王禕萍
通訊地址:北京市海淀區大慧寺20號
郵政編碼:100081
聯系電話:010-62177430
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柒』 如何判斷地形
等高線密集或重疊
『捌』 張拾邁是誰
一個北大學生釣魚惡搞文章里的人物,虛構的中科院西安地球環境研究所教授,影射的是黃萬里。
十邁=10mile ,諷刺他說鐵路只能跑十邁
『玖』 群發性滑坡災害的誘發因素統計
根據浙江省國土資源廳地質環境處提供的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資料統計版,截至2002年3月,全省權有記載的滑坡、泥石流、崩塌災害點總計有2918處,其空間分布如圖3.1所示。這些災害點在空間上的叢集性非常明顯,主要分布在浙南山地區,其次是浙西山地丘陵區和浙中盆地丘陵區。在目前已知的各種誘發因素中,降雨是最主要的災害誘發因素,其次是各種人類活動(圖3.2)。盡管在許多情況下,突發性地質災害是在多種因素共同作用下發生的,但是建房、築路等人為活動引起的切坡,植被毀壞等情況的作用可能顯著降低了觸發災害的臨界降雨量。這是不容忽視的,對此在後文中還要作進一步的討論。
圖3.2浙江省突發性地質災害誘發因素分布圖(資料截至2002年3月)
『拾』 斯蒂芬金效應,到底是什麽東西,會產生怎麼樣的影響
「斯蒂芬金效抄應」就是在那篇惡搞的博文《高鐵——悄悄開啟群發性地質災害的魔盒》里編造出來的,沒什麼好解釋的。
「夏爾謝夫力」和「斯蒂芬金效應」都是博文作者生造出來的名詞,文章里的解釋也是瞎掰。
科學界根本不存在這兩個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