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中國地質工作人員

中國地質工作人員

發布時間: 2021-02-18 21:46:29

1. 中國地質工程集團公司員工晉升機會,待遇福利,員工培訓怎麼樣呢,望

絲毫不問自己是否可以勝任工作,只想什麼晉升、福利,職場追蹤調查的結果,這樣的人在未來職場得到晉升和得到機會幾乎是最少的。雖然只是一句話,卻可以明確看出每個人的心理趨向。

2. 中國地質大學就業怎麼樣

跟地質相關的。
什麼地質學啦,勘察技術與工程啦,等等等。
信工和地空學院的幾個專業也不錯。
還有珠寶學院。
人們的生產與生活都離不開能源。近幾年,我國經濟發展迅猛,經濟的發展帶動了能源需求旺盛。我們生產生活常用的能源主要指礦物能源,包括石油、天然氣、煤炭。礦物能源能夠進入生產生活,首先需要查找、評價和開采。地質工作者就是專門從事礦物資源查找、評價和開采工作的職業人群。
在我國高校中,地質類專業擔負著培養地質工作者的任務。我國的地質教育源於 19世紀末,已有近百年的歷史。現在,各高校開設的有代表性的地質類專業主要有:地質學、地質工程、勘查技術與工程、資源勘查技術。這幾個專業分屬理學與工學專業大類,涉及了礦物資源查找、評價、開采幾個階段。
地質學專業屬理學大類,是一個基礎性的專業。地質學的學習內容都是圍繞地球展開的,比如,地球的物質組成、構造、發育歷史,會涉及地球的圈層分析、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岩石性質、礦物成分等知識。地質學專業主要是在地質理論、知識方面為從事地質工作打基礎。 礦物資源的查找不僅需要基本的地質理論知識,還必須藉助勘查方法。早期的勘查方法只能找到埋藏很淺或直接暴露在地面的石油和煤炭資源,隨著人類對能源的不斷利用,人們對勘查方法要求越來越高了。
為了解決這個實際問題,新中國成立後,我國高校專門設立了資源勘查技術與工程專業。這個專業側重於礦物資源的勘查、評價與管理方面。比如,了解能源的構成成分和形成年代;了解地球和一些能源的物理化學性質,根據這些性質尋找能源;對勘查到的能源進行評價,看看有多大開采價值等。資源勘查技術與工程專業雖屬於工學類專業,但是較側重理論知識的學習。 查找礦物資源的過程中,不僅需要查找方法,還需要藉助工程手段,做地質設計、施工工作。地質工程就是專門培養能在資源勘查、工程勘查、設計、施工、管理領域從事勘查、評價和管理的工程型人才的專業。這個專業首先要學習地質學知識,了解影響礦物開採的基本因素;同時還要學習能源探測開採的工程學知識,學會解決各類施工中的地質問題、施工問題。 隨著地質條件的變化和開采條件的不同,查找礦物資源工作遇到很多技術難題。對勘查技術的要求越來越高。勘查技術與工程就是逐步分離出來的,專門培養掌握勘查技術的地質工作者的專業。這個專業主要學習地球化學方法、地球物理方法兩大類勘查技術。
除學習必須的地質學方面的知識外,還會學習勘查工程技術課程,如鑽探工藝與設備、基礎工程施工、工程地質等,掌握基本的鑽探工藝、勘探工程施工方法等。 隨著高校擴招,地質類專業招生人數逐年增加。但是人才總量仍顯不足。各高校地質類專業就業率大都在90%以上,部分院校的供求比在1:10左右。地質類專業面向艱苦行業工作的比例大,這也使得很多考生不願報考。從近幾年的分配去向看,地質院校培養的本科畢業生絕大多數進入地質科研院所和效益較好的地勘單位和石油勘查單位工作。資源勘查、地質工程這類應用類專業到石油石化煤炭行業就業較多,平均達40%以上。本科生去野外工作的比例逐年減少,普通本科的野外工作率為20%左右,重點高校為5%左右。各高校地質專業考取研究生比例逐年增加,平均達到30%以上。很多研究生畢業後,選擇留在大中城市的研究院所工作。
根據教育部2005年統計資料,全國普通高等院校地質類專業布點共有98個,其中地質學13個、資源勘查工程26個、勘查技術與工程專業28個、地質工程專業18個。中國地質大學、中國礦業大學、中國石油大學、南京大學、成都理工大學、東華大學、吉林大學、中南大學、桂林工學院、遼寧工程技術大學、西安科技大學、西南交通大學是招收地質類專業的代表院校。南京大學考取研究生的比例最高,約為80%;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約為50%.

3. 2010年11月24日,中國地質工作者首次深入敦煌附近180千米處的無人區魔鬼城,對這一國內最大的雅丹地貌區


小題自1:B
小題2:A

4. 1959年9月,我國地質工作者在哪裡發現了儲量豐富的什麼油田

好像是大慶

5. 中國地質調查局南京地質調查中心(南京地質礦產研究所)招聘人員有什麼要求

報考條件

1、 大專以上學歷,地理信息專業;

2、年齡40歲以下, 身體健康;

3、遵紀守法,回品行端正,團結協作,答熱愛地質事業,具有奉獻精神,工作積極認真,能吃苦耐勞,具有良好的團隊協作精神

4、 熟練使用Mapgis等制圖軟體

5、有地形圖、地質圖矢量化、資料庫建庫工作經驗者優先
希望能夠幫助到你!L

6. 中國地質工作有發展嗎

前景不是十分好。

我國地質勘查行業發展問題現狀

1、國內勘查項目融資逐年減少

受礦業市場波動及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的雙重影響,國內地質勘查項目融資近5年在逐漸減少,自2013年的514億元減少到2017年的320億元左右,減少幅度達38%。而這其中,財政勘查項目保持相對穩定,5年內減少36億元;社會勘查項目受生態環境保護、探礦權管理等政策影響較大,采礦行業的利潤增長並未及時惠及上游的勘探行業,預期2019年社會勘查項目比2013年減少70%。

2、國內地質勘查專利申請數量開始下降

地質勘查行業還面臨市場化程度低、地方保護主義嚴重,出現人才斷層、復合型人才缺乏,資源浪費嚴重、不同部門重復投資,礦業權市場建設滯後,忽視科技創新、勘探技術與裝備較為落後,可行性研究與勘查工作脫節等其他問題。例如,我國很多地勘單位只注重開拓社會市場,增加經濟效益,人力、物力的應用都集中在具體項目實施上,真正投資在科技創新、技術手段創新方面的人力、物力資本少之又少,潛心搞研究的技術人員也很少。近年來,中國地質勘探相關專利申請數量開始下降。2015年,中國地質勘探行業相關專利申請數量為110個;到2017年,地質勘探行業專利申請數量降至86個。

圖表2:2011-2017年我國地質勘查相關專利申請數量(單位:個)

7. 目前全國地質工作者人數有多少

這個問題不好回答,但是我可以告訴你截至我國2010年正規地質單位有2982個,其中分為甲級、乙級、丙級為3:5:2

8. 地質工作的起點

中國古代就有了地質工作的萌芽。中華民族很早就有了利用高嶺土、金、銀、銅、鐵、錫、鉛、汞、煤、天然氣、石油、礦鹽等礦產的歷史。例如,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就已經知道用銅製作工具和裝飾品,河北唐山,甘肅武威、臨夏等地都曾發現過這個時期留下的紅銅器。夏代,出現了銅錫合金造成的青銅器,商、周兩代,達到了「青銅器時代」的鼎盛時期,河南安陽商代王都遺址中發掘出來的青銅器數量超過萬件。這些成就的取得,與古人所具有的地質知識、能識別礦產是分不開的。

戰國時期,人們的地質知識、找礦知識得到了進一步的豐富和發展。《管子·地數第七七》曾記載:「山上有赭者,其下有鐵;上有鉛者,其下有銀」。是說出露地表的鐵礦風化後會生成赭色的鐵的氧化物,鉛礦經常與銀礦共生,這與近代科學認識是完全符合的。這表明,古代已有了初步的地質找礦概念。據《新唐書·食貨四》記載:到了唐代全國有銀、銅、鐵、錫的冶煉場所168處,在唐代的中後期,鐵的年產量曾達到207萬斤。煤的使用也很早,魏晉時期,煤已用作生活燃料。元明建都北京,京城軍民百萬之家皆以石煤代薪。石油和天然氣在我國古代也很早就被認識可以作為燃料,四川已約有2000年鑿井採得鹵水,並利用火井中的天然氣煮鹵水成鹽的歷史了。東漢時期的《漢書·地理志》中就有在我國西北地區發現和利用石油的記載。我國古代對石油的利用主要集中在四個方面:①照明。《後漢書·郡國志》在談到古酒泉郡延壽縣有石油時寫道,石油「……如凝膏,燃之極明」;《水經注》也說,石油「如凝膏,燃極明」;《元和郡縣志》則說,石油「如肥肉,燃之極明」。到了元明時期,人們還對石油進行加工製作蠟燭,《元一統志》記載,「石脂:在鄜州東十五里采銅川有一石窟,其中出此。就窟可灌成燭一支,敵蠟燭之三。」②潤滑及防腐。《水經注》記載,石油「膏車及水碓缸甚佳」,「膏車」即用來潤滑車輪及車軸。《元和郡縣志》也有類似的記載,「水上有黑脂,人以草盝取用,塗鴟夷酒囊及膏車」。③葯用。《魏書》記載,「龜茲國……其國西北大山中有如膏者流出成川,行數里入地如

甚臭,服之發齒已落者能令更生,病人服之皆愈。自後每使朝貢。」《元一統志》也有類似記載,「石油……氣雖臭而味可療駝馬羊牛疥癬」。④火攻。《元和郡縣志》記載了利用石油火攻的一則著名戰例「……周武帝宣政中(公元578年)突厥圍酒泉,取此脂燃火焚其攻具,得水逾明,酒泉賴以獲濟」(傅正華,1996)。

但是直到近代,中國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地質工作,.19世紀末,中國還沒有自己的地質人員,也沒有建立地質礦產調查的部門或機構。中國近代早期的地質調查工作是外國人做的。最早是美國人龐培利(Pumpelly),他於1862~1865年在中國和日本做了地質調查,並應清政府的邀請考察過京西煤礦。而影響最大的是德國人李希霍芬(Richthofen),從18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他曾兩次來中國考察,回國後著有《中國》一書,附有地文、地質圖兩冊(夏國治,程裕淇,1990)。這些外國人的工作,對中國的地質研究和地質工作起到了先導作用。

中國真正意義上的地質工作始於辛亥革命後的1912年。1912年1月,孫中山在南京組織臨時政府,在實業部礦務司下設置了地質科,由1911年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地質系的章鴻釗主持其事。這是中國政府中第一次有了管理地質工作的機構。1912年4月,實業部隨臨時政府遷往北京,後政府機構幾經改組,但主管地質的部門仍然保留,只是名稱和隸屬關系有所改變。

1913年9月,地質科改稱地質調查所,規劃和總管全國的地質調查工作,「地質調查所掌事務如左:一,關於地質構造調查事項;二,關於礦床調查事項;三,關於地形圖及地質圖調制事項;四,關於礦肥及土性調查事項。」(李學通,2006)地質調查所由在英國學習地質歸來的丁文江任所長。在地質科改稱地質調查所的同時,設立地質研究所,由章鴻釗任所長,研究所實為培養地質人才的講習所。當年,研究所借得京師大學堂理科地質門的房屋設備,招收了30名學生,開始自己培養地質人才。因各種原因,30名學生中只有21人完成了學業,18人獲得了畢業證書,其中葉良輔、謝家榮、王竹泉、李捷、李學清、劉季辰、譚錫疇、周贊衡、朱庭祜等人後來都成為著名的地質學家。1916年,章鴻釗、翁文灝將地質研究所師生歷年所作地質調查報告等成果,編纂成《農商部地質研究所師弟修業記》一冊出版,這是中國第一部自編的區域地質著作,結束了中國地質情況主要由外國人調查和論述的局面(李學通,2006)。為了更好地集中精力於地質調查工作,地質研究所在1916年第一批學員畢業後便停辦了。盡管地質研究所只辦了一期,但培養出了中國第一批地質調查研究人才,為中國地質科學的發展奠定下第一塊基石。

1916年6月,研究所的18名畢業生到地質調查所擔任調查員。從此,中國有了自己的地質專業隊伍。這支隊伍隨即在河南、山東等省測制百萬分之一地質圖,並對一些礦山做了調查。對岩石、礦物、古生物的研究也開始著手,同時,還派人對上海、天津港口的地質問題和安徽、甘肅的地震做了考察。

1918年,北京大學將京師大學堂原理科地質門恢復為地質學系,原北洋大學礦業科部分學生也轉入該系學習。1920年,該系首批學生畢業。同一年,李四光,以及美國地質學家葛利普(A.W.Grabau)到北京大學地質學系任教。隨後,中山大學、中央大學、清華大學、重慶大學、西南聯合大學、西北聯合大學(後改為西北大學)也相繼開設了地質系、組。20世紀40年代,唐山交通大學、山東大學、北洋大學也成立了地質系、組。中國地質教育開始走向興旺發達時期(夏國治,程裕淇,1990)。

1922年,中國地質學會(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成立,章鴻釗任第一屆學會會長,翁文灝、李四光任副會長,謝家榮任秘書長。中國地質學會是中國最早的學術團體之一。中國地質學會的成立,標志著我國地質科學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發展階段,奠定了我國地質學由萌芽走向成熟的基礎,對於展開橫向聯系、交流學術成果、跨入國際地質學界行列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中國地質學會卓有成效的活動為其贏得了崇高的國際聲譽,在國際學術界中佔有較重要的地位。1922年,翁文灝以中國唯一代表的身份,出席了8月9日至19日在比利時布魯塞爾召開的第13屆國際地質學大會,並被選為學會副會長及評議員(李學通,2006;張銀鈴,2001)。中國地質學會成立之初就創辦了《中國地質學會志》,於當年出版了第一卷。1949年前中國地質學界許多重要學術論文和重大理論及發現的提出,都是在該刊發表的。如李四光關於中國第四紀冰期論據(1922年)和地質力學理論的提出(1926年);翁文灝關於燕山運動的提出(1927年);周口店於1927年10月16日發現一顆古人類牙齒化石的報道;裴文中於1929年12月2日發現中國猿人頭蓋骨的宣布等(張銀鈴,2001)。

1928年,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成立。地質研究所是南京國民政府時期中央研究院所屬13個研究所中成立最早的單位之一,李四光任所長。

自1912年實業部礦務司地質科的設立至1949年,中國地質工作從無到有,在克服重重困難中艱難前行。1922年,中國地質學會成立時,僅有會員26人,到1928年前後,中國地質學家有了100多人,1940年以後,增加到約300人(孫樞,2002)。在此期間,我國地層學、古生物學、構造地質學和大地構造學已有了相當扎實的基礎;區域地質學取得了重要進展,完成了1:100萬的14個國際地質圖幅和1:300萬中國地質圖;礦床學(含化石能源)初步奠基,並有白雲鄂博鐵礦、攀枝花鐵礦、昆陽磷礦、黔貴鋁土礦和淮南煤田等重大發現;礦物學和岩石學出現了一些重要論著;水文地質學、工程地質學和地球物理探礦等開始萌芽(孫樞,2002)。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939年,李四光在倫敦出版《中國地質學》,該書不僅綜述了中國各地地層,而且從地質構造上提出了許多新見解。以較大篇幅討論了古生代各時期的海侵、中生代以後的堆積以及各個構造運動時期;總結了自20世紀20年代以來作者對中國和東亞構造型式和地殼運動,以及對中國第四紀冰川的研究;闡述了地球表面形跡的動力學意義,奠定了地質力學的基礎。

1945年,黃汲清出版了《中國主要地質構造單位》專著,對中國地質構造在空間和時間上做了綜合研究,在對當時大地構造的主導概念進行闡釋的基礎上,系統總結和分析了中國大陸及其鄰區的區域地質資料,闡述了中國及其鄰區的前寒武紀地塊和各地殼運動時期及褶皺構造的基本特徵;論述了各地質歷史時期中國古地理輪廓和大地構造特徵、岩漿活動與成礦作用,劃分了中國大地構造單元和構造格架。該書被稱為「多旋迴構造理論」的奠基之作。

20世紀40年代初,潘鍾祥根據30年代前期對陝北和四川的地質調查所撰寫的《中國陝北和四川白堊紀石油非海相成因》在美國發表,該文明確指出,「石油不僅來自海相地層,也能夠來自淡水沉積物」,「如果有適宜之構造,則可成為良好的油田」。1943年,根據一隊地質學家和地球物理學家在新疆獨山子和庫車進行石油地質考察所撰寫的《新疆油田地質調查報告》提出新疆主要生油岩系是侏羅系和下第三系(古近系),屬陸相沉積,「多期多層生儲油」的陸相沉積生油學說宣告誕生。

至1949年,留給新中國地質工作的起點是十幾個地質調查和研究機構,近800人的地質工作隊伍(包括非地質專業人員在內),十數台鑽機,17萬米的鑽探進度,以及剛剛開始的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工作和地球物理工作(夏國治,程裕淇,1990)。

9. 隨營領導、老師和工作人員

中國地質學會2014年全國青少年地學夏令營活動紀實

中國內地質學會2014年全國青少容年地學夏令營活動紀實

安徽營帶隊老師 俞慶

北京營帶隊老師 尚建國

廣東營帶隊老師 劉秉軍

福建營帶隊老師 王心憲

福建營帶隊老師 王小麗

廣東營帶隊老師 周荔平

甘肅營帶隊老師 黃萬堂

甘肅營帶隊老師 鄭鳳珺

廣西營帶隊老師 豐江紅

甘肅營帶隊老師 劉曄

河北營帶隊老師 趙海峰

河南營帶隊老師 劉立強

吉林營帶隊老師 於蕾

江西營帶隊老師 李華珍

江西營帶隊老師 楊玲

江蘇營帶隊老師 王牧月

江西營帶隊老師 龍梅梅

遼寧營帶隊老師 陳毓翯

遼寧營帶隊老師 姚麗

內蒙古營帶隊老師 楊蒙

山東營帶隊老師 付文釗

寧夏營帶隊老師 寧甜

山東營帶隊老師 張貴麗

山西營帶隊老師 於中原

四川營帶隊老師 秦鋼

四川營帶隊老師 朱桃秀

新疆營帶隊老師 張冀

天津營帶隊老師 李學美

天津營帶隊老師 閻為國

浙江營帶隊老師 趙鑫華

浙江營帶隊老師 沈忠悅

中國地質學會2014年全國青少年地學夏令營活動紀實

10. 19中國地質調查局地學文獻中心事業單位招聘了嗎

今年開始招聘了,公開招聘4名工作人員!
1.信息化建設:2名;具有2年以上工作經驗;計算機回科學與技術類或答信息技術類或自動化類相關專業、碩士研究生及以上學歷。
2.英文摘要編輯:1名;具有2年以上工作經驗;英語專業、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
3.幹部人事管理:1名;具有2年以上工作經驗;人力資源管理或法律相關專業、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