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大學王瑞
1. 忻州一中2010高考
10140901150679 宋堯 663 上海交通大學(理工類)
10140901150625 李忻樂 644 上海交通大學(理工類)
10140901150385 王浩峰 642 浙江大學(理工類)
10140901151492 智偉 636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10140901150678 郝斯騰 636 清華大學
10140901150677 韓哲 631 南開大學
10140901151323 尹午榮 627 上海交通大學(理工類)
10140901150339 張振華 625 西安交通大學(理工類)
10140901150910 馮淵 625 西安交通大學(理工類)
10140901150003 趙融通 624 南京大學(理工類)
10140901150623 郝斐 621 浙江大學(理工類)
10140901152868 岳雷 618 山東大學(理工類)
10140901150974 王斐 617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10140901150220 檀政 617 南開大學
10140901150115 張進 616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10140901150728 李昊 616 大連理工大學(理工類)
10140901150188 劉陽 616 天津大學
10140901150901 侯俊傑 615 天津大學
10140901150172 王楠 614 山東大學(理工類)
10140901150966 王臻 612 北京郵電大學
10140901152415 閆冬 612 山東大學(理工類)
10140901150841 張鵬 611 大連理工大學(理工類)
10140901153873 張昌鋒 611 華中科技大學(理工類)
10140901151020 李松梁 611 天津大學
10140901150648 何威 610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理工類)
10140901153806 譚琦亓 610 中國農業大學
10140901150652 成壘釩 609 北京科技大學
10140901150242 李政 609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理工類)
10140901150357 郭岩 607 首都醫科大學
10140901151002 張露方 606 北京交通大學
10140901150002 劉彥灼 606 哈爾濱工業大學(理工類)
10140901151018 徐小康 605 電子科技大學(理工類)
10140901150283 雷奇瑛 604 北京科技大學
10140901150060 劉鈺琛 604 華南理工大學(理工類)
10140901151024 郭桐 604 西北大學(理工類)
10140901150451 孟慶宇 603 天津大學
10140901150787 丁國昌 603 天津大學
10140901150977 趙彬 603 西安交通大學(理工類)
10140901150238 常曉花 602 華北電力大學(保定)(理工類)
10140901151013 王哲沛 602 華中科技大學(理工類)
10140901150226 朱子平 602 武漢大學(理工類)
10140901150398 劉博雅 601 同濟大學(理工類)
10140901150627 郭文韜 600 廈門大學(理工類)
10140901152915 張戌艷 599 電子科技大學(理工類)
10140901150680 劉灝 599 上海交通大學(理工類)自主招生
10140901150178 黃煜 599 四川大學(理工類)
10140901153681 張晏 599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理工類)
10140901150075 左婭妮 598 北京交通大學
10140901153865 徐鵬晶 598 大連理工大學(理工類)
10140901150585 陳靖元 598 重慶大學(理工類)
10140901150006 范帥 597 電子科技大學(理工類)
10140901154156 葉鑫 596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10140902150146 張昀 596 北京科技大學
10140901150565 王澤東 596 武漢理工大學(理工類)
10140901150008 趙錦文 596 西安交通大學(理工類)
10140901150803 王強 595 南京理工大學(理工類)
10140901150084 馮婧超 595 西南交通大學(理工類)
10140901153863 王挺 595 西南交通大學(理工類)
10140901153726 亢園園 595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
10140901153694 李傑 595 中國農業大學
10140901150906 李如宏 593 哈爾濱工業大學(理工類)
10140901150165 司曄 593 北京郵電大學
10140901152445 連樂桐 593 四川大學(理工類)
10140901150336 高丹 592 長安大學(理工類)
10140901153745 王嘉賢 592 哈爾濱工業大學(理工類)
10140901150241 王斌 592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理工類)
10140901150338 陳路 591 哈爾濱工業大學(理工類)
10140901150349 李曄城 591 華東理工大學(理工類)
10140901153686 邊潔琳 591 四川大學(理工類)
10140901150167 馮懷臻 591 西南交通大學(理工類)
10140901151019 張秀麗 591 中國醫科大學(理工類)
10140901150170 王瑞 589 北京交通大學
10140901151087 尚靜燕 589 武漢理工大學(理工類)
10140901150916 李剛 589 西安交通大學(理工類)
10140901150516 馬嘉辰 588 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理工類)
10140901150566 王文賢 588 山東大學(理工類)
10140901153833 宿慧娟 588 四川大學(理工類)
10140901150836 李佳其 587 哈爾濱工業大學(理工類)
10140901150891 項陽 587 華北電力大學(保定)(理工類)
10140901150905 王艷寧 587 華北電力大學(北京)
10140901150972 樊少傑 587 吉林大學(理工類)
10140901150062 任永宏 587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理工類)
10140901152804 王凱嘉 587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理工類)
10140901150631 李麗姍 586 北京科技大學
10140901151003 關晉宇 586 北京理工大學(理工類)
10140901153751 張凱 586 華北電力大學(保定)(理工類)
10140901150638 張艷芬 586 山東大學(理工類)
10140901150113 苗建國 586 四川大學(理工類)
10140901150337 賈思宇 586 四川大學(理工類)
10140901151012 常艷芳 586 蘇州大學(理工類)
10140901150503 范佳 586 西北工業大學(理工類)
10140901150348 丁鑫 586 中國礦業大學(理工類)
10140901153369 劉偉 585 北京理工大學(理工類)
10140901152473 韓強 585 華北電力大學(北京)
10140901150121 張玉梁 585 西南交通大學(理工類)
10140901153931 閆青 584 安徽大學(理工類)
10140901150571 張陸 584 北京科技大學
10140901150773 張楊悅 584 大連海事大學(理工類)
10140901150118 楊志英 584 東北大學(理工類)
10140901150907 胡琳浩 584 華中科技大學(理工類)
2. 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的院士
人文與科學院共分為五個學部及二十四個學組:
Ⅰ. 數理科學部
1. 數學組
2. 物理組
3. 化學組
4. 天文及地理學組
5. 工程科學與技術學組
6. 計算機科學組
Ⅱ. 生命科學部
1. 生物化學及分子生物學組
2. 細胞生物學、發展生物學、微生物學、免疫學、基因學組
3. 神經科學、認知科學、行為生物學組
4. 演化生物學、種群生物學、生態學組
5. 醫學、生理學、葯學、臨床醫學、公共衛生學組
Ⅲ. 社會科學部
1. 心理學、教育學組
2. 經濟學組
3. 政治學、國際關系、公共政策學組
4. 法律(包括法律實踐)學組
5. 考古學、人類學、社會學、地理學、人口學組
Ⅳ. 藝術與人文科學部
1. 哲學、宗教學組
2. 歷史學組
3. 文學及語言學組
4. 文學創作學組
5. 視覺藝術及表演藝術組
Ⅴ. 公共事務、商業與行政管理學部
1. 公共事務、新聞與傳媒組
2. 商業組
3. 教育、科學、文化與慈善組 歷史上,當選為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或者外籍院士的華人包括:
胡適,哲學家,前中央研究院院長,前北京大學校長,1932年當選為外籍院士。
吳經熊,法學家,前東吳大學法學院院長,前中華民國立法委員,「中華民國憲法第一草案」(吳氏憲草)起草人,1938年當選為外籍院士。
翁文灝,地質學家,首批中央研究院院士,前中華民國行政院院長,1947年當選為外籍院士。
錢學森,中國航天之父,兩彈一星元勛,1949年當選為院士。
李政道,物理學家,哥倫比亞大學教授,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1959年當選為院士。
林家翹,數學家,麻省理工學院教授,美國工業與應用數學學會前主席,1962年當選為院士。
王瑞駪,物理學家,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教授,1970年當選為院士。
吳健雄,物理學家,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被譽為「物理學女王」及「中國的居里夫人」,1972年當選為院士。
丁肇中,物理學家,麻省理工學院教授,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1975年當選為院士。
黃克孫,物理學家,翻譯家,詩人,麻省理工學院教授,1976年當選為院士。
李遠哲,化學家,198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前中央研究院院長,1975年當選為院士。
何炳棣,歷史學家,芝加哥大學教授,美國亞洲學會前會長,1979年當選為院士。
韋潛光,化工學家,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工學院前院長,1982年當選為院士。
丘成桐,數學家,哈佛大學教授,1982年菲爾茲獎得主,1982年當選為院士。
王倬,生物化學家,哈佛大學教授,1984年當選為院士。
王義翹,生化工程師,麻省理工學院教授,1985年當選為院士。
朱經武,物理學家,香港科技大學前校長,1989年當選為院士。
項武忠,數學家,斯坦福大學教授,1989年當選為院士。
謝希德,物理學家,復旦大學教授,校長,1989年當選為外籍院士。
徐遐生,天文學家,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美國天文學會前主席,國立清華大學前校長,1992年當選為院士。
朱棣文,物理學家,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美國能源部長,1992年當選為院士。
王賡武,歷史學家,澳洲人文科學院前院長,香港大學前校長,1993年當選為外籍院士。
翁啟惠,生物化學家,中央研究院院長,1996年當選為院士
錢澤南,生物化學家,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主席,1997年當選為院士。
廖述宗,生物學家,芝加哥大學教授,1997年當選為院士。
何大一,醫學家,洛克菲勒大學教授,1997年當選為院士。
吳以仲,生物學家,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分子細胞生物學實驗室主任,1998年當選為院士。
王佑曾,資訊科學家,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前副主任,香港科技大學前副校長,1999年當選為院士。
李文雄,演化生物學家,芝加哥大學教授,1999年當選為院士。
李太楓,天文學家,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前所長,1999年當選為外籍院士。
姚期智,計算機科學家,普林斯頓大學與清華大學教授,2000年圖靈獎得主,2000年當選為院士。
余國藩,人文學人,芝加哥大學教授,2000年當選為院士。
崔琦,物理學家,普林斯頓大學教授,199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2000年當選為院士。
姚鴻澤,數學家,哈佛大學教授,2001年當選為院士。
林潮,天文學家,加州大學聖克魯斯分校教授,北京大學科維理天文與天體物理研究所創所所長,2002年當選為院士
蕭蔭堂,數學家,哈佛大學教授,2004年當選為院士。
謝宇,社會學家,密歇根大學教授,2004年當選為院士。
林芳華,數學家,紐約大學教授,2004年當選為院士。
田剛,數學家,麻省理工學院教授,2004年當選為院士。
陳怡,音樂家,密蘇里大學堪薩斯分校教授,2005年當選為院士。
錢煦,生物醫學工程學家,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教授,2011年美國國家科學獎章得主,2006年當選為院士。
哈金,作家,波士頓大學教授,1999年美國國家圖書獎得主,2006年當選為院士。
施春風,力學家,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前校長,沙特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創校校長,2006年當選為外籍院士。
詹裕農,生物學家,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教授,2007年當選為院士。
葉公杼,生物學家,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教授,2007年當選為院士。
袁鈞英,生物學家,哈佛大學教授,2007年當選為院士。
巫鴻,藝術史學家,芝加哥大學教授,2007年當選為院士。
謝曉亮,化學家,哈佛大學教授,2008年當選為院士。
雷干城,理論物理學家,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2009年當選為院士。
戴宏傑,物理學家,斯坦福大學教授,2009年當選為院士。
胡玲,微電子學家,哈佛大學教授,2010年當選為院士。
陳長謙,化學家,加州理工學院教授,中央研究院前副院長,2010當選為院士。
翁玉林,天文學家,加州理工學院教授,2011年當選為院士。
張首晟,物理學家,斯坦福大學教授,2011年當選為院士。
張壽武,數學家,哥倫比亞大學教授,2011年當選為院士。
王映真,醫學家,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2011年當選為院士。
侯一釗,數學家,加州理工學院教授,應用數學系主任,2011年當選為院士。
楊培東,化學家,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2012年當選為院士。
駱利群,生物學家,斯坦福大學教授,2012年當選為院士。
施一公,生物學家,清華大學教授,2013年當選為院士
郁彬,數學家,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2013年當選為院士
3. 第章 塔里木盆地柯坪—巴楚露頭區海相地層沉積體系的岩石物性研究
朱培民1 曾凡平1 海洋1 焦養泉2
1.中國地質大學地球物理與空間信息學院,湖北武漢 430074;2.中國地質大學構造與油氣資源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湖北武漢 430074
摘要 為了對沉積體系中各種沉積環境地層的物性進行精細研究,對塔里木盆地柯坪-巴楚露頭區碳酸鹽台地邊緣沉積體系和碎屑濱岸帶沉積體系進行了系統取樣。在常溫常壓下對岩樣進行了超聲波縱、橫波速度測量和密度測量,主要獲得以下結論:①岩樣超聲波速度與岩樣所處的沉積環境關系密切,在生物礁灘剖面上,從礁基、礁核、到礁蓋(相當於台地邊緣淺海沉積)速度遞增;在三角洲沉積剖面上,從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壩到前緣泥速度遞增;②在生物礁灘剖面上,生物碎屑的含量是影響速度的主要因素。生物碎屑含量越高,速度越低;③生物礁內生物的大小與生長方向是控制岩樣速度各向異性的主要因素之一。
關鍵詞 超聲波 速度 生物礁 潮坪 三角洲 塔里木盆地 下古生界
1 引言
地震勘探的物理基礎是物性參數的差異,也是地質學家和地球物理學家從地震數據體上辨識地震相和沉積相的重要參考,其中速度是地震數據中最關鍵的物性參數。較直接的研究岩石的物性方法是測井或岩石的物性測量技術。本章採用室內物性測量方法,測量了塔里木盆地柯坪-巴楚露頭區碳酸鹽台地邊緣沉積體系和碎屑濱岸帶沉積體系中岩石的物性,為尋找各沉積相的聲波速度和密度的變化規律,為地下該類儲層的識別和預測提供岩性基礎和科學線索。
岩石超聲波測試結果被廣泛用於工程地質勘探和石油勘探領域。研究表明,通過密度、縱橫波速比或泊松比可以判斷岩石岩性(孟慶山和汪稔,2005),也有人直接研究過沉積岩本身的聲波衰減特性(安勇、牟永光和方朝亮,2006)。超聲波測量已成為岩石物性研究不可或缺的方法,但在以往的研究中,很少有人對沉積環境(沉積相)與沉積岩物性之間的關系進行過深入系統的研究。
露頭剖面記錄了豐富的沉積學信息,對露頭沉積體系作精細的超聲研究,總結和比較具備構成潛在儲層的沉積體系中與各種環境對應岩石的聲速特徵,可以准確地指導沉積體系的地質建模、地球物理正演,並作為地球物理反演的約束,有利於提高地震有利儲集相帶解釋精度和預測准確度。
奧陶系和志留系都是塔里木盆地重要的油氣勘探開發目的層(皮學軍、劉楚和陳穎等,2007;張俊、龐雄奇和劉洛夫等,2003)。塔里木盆地奧陶系儲層岩性以台地灘相灰岩及礁(丘)相灰岩為主(羅平、張興陽和顧家裕等,2003)。近十幾年來,在塔里木盆地先後發現和確認了巴楚、哈什西克兒、柯坪和輪南等4個地區的生物礁(李相明和楊申谷,2006;陸亞秋和龔一鳴,2007)。塔里木盆地誌留系儲層在柯坪地區、塔北地區以濱岸-淺海相碎屑岩沉積為主,在塔中地區以河口灣-潮坪沉積為主,而在塔東地區以陸相河流-辮狀河三角洲粗碎屑沉積為主(王成林、張惠良和李玉文等,2007)。本次研究對塔里木盆地柯坪-巴楚地區代表碳酸鹽台地邊緣沉積體系和碎屑濱岸帶沉積體系的典型剖面進行了系統的取樣,並在室內進行了岩石超聲波速度的測量,探索了各個沉積體系中岩石的速度變化特徵。
2 岩樣採集與說明
2.1 剖面位置
測試所用岩樣分別來自塔里木盆地的4個典型剖面(圖1)。第一、第二兩個剖面位於巴楚一間房地區的勒牙依里塔格山,屬奧陶系一間房組(O2y),為台地邊緣礁灘共生相。岩樣分別取自礁體的礁基、礁核和礁蓋(相當於台地邊緣淺海沉積)處。第三個剖面位於柯坪地區大灣溝,屬志留系塔塔爾塔格組(S1t),為三角洲前緣沉積。岩樣分別取自河口壩、水下分流河道、前緣泥等成因相。第四個剖面位於柯坪地區四十廠,屬志留系柯坪塔格組(S1k)的中上部,為潮坪沉積。具體的野外工作路線如圖1所示。
6
2.2 岩樣說明
4個剖面中共選取25塊岩樣用於超聲波測試,將岩樣切割成長方體,待測面用砂紙打磨平整(圖2)。由於部分岩樣取樣的原始形狀極不規則,切割時僅保證了岩樣一個短軸和一個長軸滿足測量要求。短軸(a)長度均為0.05m,長軸(b)長度值從0.06m到0.12m不等(表1)。
圖2 取自大灣溝志留系塔塔爾塔格組(S1t)的第25號岩樣(5cm×5cm×9.7cm)照片
3 實驗方法
3.1 實驗設備
聲波速度測試所使用儀器是由中國科學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研製生產的RSM-SY5智能聲波檢測儀,儀器時間解析度可達0.1μs。使用了兩種超聲換能器,其一是縱波換能器,由江漢測井研究所研製生產,接收頻率為50kHz;其二是橫波換能器,由武漢理工大學研製生產,接收頻率為(90±10)kHz。
超聲波速測量基本原理:岩樣聲速測量系統如圖3所示。測量時,超聲儀發出的電信號,通過探頭A(發射換能器)轉換為聲波,穿過岩樣至探頭B(接收換能器),再轉換為電信號至聲波儀。然後從計算機上讀出波在岩石中的傳播時間t 』(波形初至時間,如圖4所示),除去聲波通過探頭、耦合材料(探頭與岩樣之間的耦合劑)、儀器線路等附加延遲時間——校零t0,聲波在岩石中傳播的時間為t=t 』-t0。若岩樣長度為L,可計算出波速V=L/t。整個測量過程是在常溫常壓下進行的。
表1 岩樣超聲波速度測試結果
圖3 RSM-SY5超聲測量分析系統
3.2 波形檢測方法
據文獻(王讓甲,1997),在縱波波速測試中使用液體或乳狀物做耦合劑都可以達到很好的耦合效果。而橫波是剪切振動,只有能夠承受剪切力的材料才能作為橫波波速測試的耦合劑。本次實驗中,縱波波速測量使用的耦合劑是糊精,橫波波速測量使用的耦合劑是水楊酸苯酯。縱波橫波速度存在差異,橫波滯後於縱波其初至拾取存在一定的難度(魏建新和王椿鏞,2003),但橫波有一定的偏振性,旋轉發射換能器與接收換能器對應的角度,接收到的橫波振幅會呈現規律性的變化,利用這一特性可以識別出橫波並確定出初至時間。圖4中橫波(a)為橫波換能器測試第25號岩樣接收到的波形,橫波(b)為將接收換能器旋轉180°接收到波形,橫波首波振幅翻轉,圖4中可以清楚地識別出橫波初至時間。
圖4 第25號岩樣測試時顯示的聲波波形箭頭指向縱、橫波的初至時間
4 實驗結果及分析方法
岩樣聲波測試的結果列在表1中。速度測量分別沿圖2中所示岩樣的短軸(a)方向和長軸(b)方向。VP(a)和VS(a)分別表示沿短軸(a)方向測量的縱、橫波速度;VP(b)和VS(b)分別表示沿長軸(b)方向測量的縱、橫波速度。為了對岩樣速度各向異性的程度進行估計,引入了縱波速度各向異性程度指數KP和橫波速度各向異性程度指數KS,定義如下:
碳酸鹽台地邊緣帶沉積體系露頭研究及儲層建模
碳酸鹽台地邊緣帶沉積體系露頭研究及儲層建模
5 測量結果討論
5.1 生物礁灘剖面岩樣的速度特徵
生物礁灘剖面①、②(圖1)中,單個礁體規模較小,但礁體眾多,大多連成一片。礁體層位分布穩定,橫向延伸方向均可追尋到相應層位的其他礁體,縱向上礁體相互疊置。礁體一般由礁核、礁基和礁蓋部分組成(胡明毅、朱忠德和賀萍等,2002)。生物礁灘剖面用於超聲波測試的岩樣共15塊,根據岩樣在礁體中分布的位置不同,繪制了岩樣位置與其縱、橫波波速及平均速度關系圖(圖5,圖6)。
圖5 生物礁灘剖面岩樣縱波速度與岩樣在礁體中的位置關系
圖6 生物礁灘剖面岩樣橫波速度與岩樣在礁體中的位置關系
從圖5和圖6可以看出,無論縱波速度還是橫波速度,從礁基、礁核到礁蓋其平均值都逐漸增大。縱波速度增加幅度大於橫波。礁蓋岩樣速度測量值變化不大,而礁基和礁核兩個部位的岩樣兩個軸向的速度值差異明顯。圖7是用前面定義的速度各向異性程度指數KS和KP所做的交會圖。圖7中可以看出礁蓋岩樣速度各向異性程度指數基本集中在0%~10%范圍內,而礁基和礁核兩個部位的岩樣大多分布在20%~40%。礁基和礁核速度各向異性程度明顯高於礁蓋。
圖7 生物礁灘剖面橫波速度各向異性程度指數KS和縱波速度各向異性程度指數KP的交會圖
觀察生物礁灘剖面①、②,礁基多為灰色粗粒亮晶棘屑灰岩,顆粒含量很高,約佔80%以上,顆粒大小約1~4m m,以破碎的海百合莖干為主,如圖8b。礁核主要是由瓶筐石(Calathium)(胡明毅、朱忠德和賀萍等,2002;李相明和楊申谷,2006;焦養泉、榮輝和王瑞等,2011)組成的灰白色塊狀障積岩,造礁生物瓶筐石密集,占化石總量的80%以上,瓶筐石長度可達10c m,如圖8a。礁蓋多為成層性良好的中層生屑泥晶灰岩,其間常有小型礁灰岩塊夾雜其中,結構緻密。礁基的岩樣,海百合莖和其他生物碎屑雜亂排列,生物顆粒疏鬆;礁核的岩樣,瓶筐石的體腔被方解石充填或被溶蝕,部分岩樣沿生物體裂開形成較大的裂縫。這些生物化石的形狀、大小、生長方向以及裂縫都影響聲波在岩樣中的傳播速度。
圖8 礁核的主要造礁生物瓶筐石(a)和礁基生物碎屑的主要組成物海百合莖(b)
5.2 潮坪沉積剖面和三角洲前緣沉積剖面岩樣的速度特徵
柯坪-巴楚地區志留系自下而上分別為柯坪塔格組、塔塔爾塔格組和依木干他烏組(王成林、張惠良和李玉文等,2007)。剖面④中用於超聲測試的4塊岩樣均取自柯坪塔格組瀝青砂岩段(吳立群、焦養泉和榮輝,2011),屬於潮坪體系(表1)。剖面③用於超聲測試的6塊岩樣取自塔塔埃爾塔格組S1t,分別屬於三角洲前緣泥、河口壩、水下分流河道等成因相(表1)。兩個組的岩樣在時間上有一定的先後關系,沉積上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聯系。把這10塊岩樣放在一起,根據其沉積環境不同,繪制了不同沉積體系與其縱、橫波波速關系圖(圖9,圖10)。
圖9 潮坪體系和三角洲前緣體系中各岩樣縱波速度變化關系
圖10 潮坪體系和三角洲前緣體系中各岩樣橫波速度變化關系
從圖9和圖10中可以看出,潮坪體系的4塊砂岩縱波速度和橫波速度相對穩定,分別在4000m/s,2500m/s左右,而取自三角洲前緣各種成因相的6塊岩樣速度差別明顯,以水下分流河道中的砂岩岩樣速度最低,第29號泥岩因裂開不考慮在內。兩種不同沉積環境下的速度各向異性程度如圖11(KS和KP交會圖)所示。圖11中,潮坪體系的4塊岩樣各向異性程度指數基本集中在0~10%范圍內,在10%邊緣的兩塊岩樣是第20號和第21號。三角洲前緣體系各向異性程度指數超過10%的岩樣都屬於水下分流河道。
圖11 潮坪體系和三角洲前緣體系中橫波速度各向異性程度指數KS和縱波速度各向異性程度指數KP的交會圖
從岩樣的照片(圖12)觀察,潮坪體系的4塊岩樣均被油浸。其中第20號岩樣見油浸痕跡,但顆粒間孔隙未見瀝青充填,第21號岩樣含大量生物碎屑,第22號和第23號顆粒間孔隙幾乎完全被瀝青充填,岩體呈黑色。三角洲前緣的6塊岩樣中,水下分流河道相中的岩樣砂體顆粒粗、孔隙結構發育,而接近前緣泥的岩樣,顆粒細小緻密。結合沉積的特點,三角洲前緣由岸向湖的方向沉積物的粒度逐漸變細,即由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壩到前緣泥的變化中,沉積物粒度逐漸變細(表1),而影響聲波傳播的孔隙越來越小,聲速逐漸增高。
6 結論與討論
通過對上述幾個露頭沉積體系中岩樣的超聲波速測試實驗,可以得出下面幾點認識:
1)岩樣超聲波速度與岩樣所處的沉積環境(沉積體系或成因相)密切相關,呈現一定變化規律。在生物礁灘剖面上,從礁基、礁核、到礁蓋速度遞增;在三角洲前緣沉積剖面中,從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壩到前緣泥速度遞增。利用岩石聲波速度測量結果與沉積環境的關系,以及變化規律指導沉積體系的建模是可行的。
圖12 潮坪相剖面和三角洲剖面岩樣切後新鮮面照片
20~23號屬於潮坪相剖面,24~29號屬於三角洲前緣沉積剖面
2)在生物礁灘剖面上,生物碎屑的含量是影響聲波速度的主要因素。生物碎屑含量越高,速度越低;在砂岩剖面上,孔隙是影響測量的主要因素,孔隙越小或充填程度越高,速度就越高。
3)在生物礁灘剖面上,生物的大小與生長方向是控制岩樣速度各向異性的主要因素之一,而砂岩剖面,我們初步認為與孔隙關系密切。礁灰岩速度的各向異性程度大於砂岩。
致謝 作者在野外岩樣採集過程中,受到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王瑞、王世虎、榮輝等同學的幫助。另外,武漢理工大學蔡蘭老師也曾在橫波測量方面給予指導,作者在此一並表示衷心感謝。
參考文獻
安勇,牟永光,方朝亮.2006.沉積岩的速度、衰減與岩石物理性質間的關系.石油地球物理勘探,41(2):187~192
胡明毅,朱忠德,賀萍,張俊,王青春.2002.輪南-巴楚地區奧陶系生物礁儲層特徵.石油與天然氣地質,23(2):179~182
焦養泉,榮輝,王瑞,吳立群,顏佳新,曾凡平,顧元,李榮.2011.塔里木盆地西部一間房露頭區奧陶系台緣儲層沉積體系分析.岩石學報,27(01):285~296
李相明,楊申谷.2006.巴楚地區中奧陶世生物礁造礁生物特徵.石油天然氣學報,28(4):25~27
李相明,楊申谷.2006.塔里木盆地巴楚地區一間房組生物礁特徵.石油天然氣學報(江漢石油學院學報),28(3):13~16
陸亞秋,龔一鳴.2007.海相油氣區生物礁研究現狀、問題與展望.地球科學-中國地質大學學報,32(6):871~878
羅平,張興陽,顧家裕,汪聖國,林鵬.2003.塔里木盆地奧陶系生物礁露頭的地球物理特徵.沉積學報,21(3):423~427
孟慶山,汪稔.2005.碳酸鹽岩的聲波特性研究及其應用.中國岩溶,24(4):344~348
皮學軍,劉楚,陳穎,孫作玉,郝維城.2007.新疆柯坪大灣溝奧陶系頂部-志留系底部化學地層特徵討論.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43(2):183~189
吳立群,焦養泉,榮輝.2011.塔里木盆地西部四十廠剖面志留系柯坪塔格組瀝青砂岩沉積特徵.現代地質,25(1):48~54
王成林,張惠良,李玉文,沈揚.2007.塔里木盆地誌留系劃分、對比及其地質意義.新疆石油地質,28(2):185~188
王讓甲.1997.聲波岩石分級和岩石動彈性力學參數的分析研究.北京 :地質出版社
魏建新,王椿鏞.2003.橫波測試技術的實驗室研究.石油地球物理勘探,38(6):630~635
張俊,龐雄奇,劉洛夫,姜振學,劉運宏.2004.塔里木盆地誌留系瀝青砂岩的分布特徵與石油地質意義.中國科學D輯 :地球科學,34(增刊Ⅰ):169~176
4. 中國哪些大學環境工程考水污染控制工程
華中科大,中國地質
5. 《工程勘察》1983年06期《三線圖解及其水文地質解釋》王瑞久的作者,這篇文章誰有中國知網上的!
我這里有,記得採納,給你發郵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