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我國工程地質與地基基礎概況

我國工程地質與地基基礎概況

發布時間: 2021-02-18 18:42:21

㈠ 地基基礎設計規范的簡介和勘察標准

一個良好的建築是需要合適的地基的,良好的地基需要按照一定的規范和要求來建築,有了好的地基,建築才會更加堅實和穩固,地基的好壞和建築的以後使用有非常直接的關系,所以目前來說,地基基礎設計規范是非常重要的內容,適當的對地基基礎設計規范進行了解,知道其中的部分內容,對於以後接觸地基基礎設計都是非常有利的。




地基基礎設計規范的簡介

地基基礎設計規范是根據建設部建標的要求,由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會同有關的設計、勘察、施工、研究和教學單位對《建築地基基礎設計規范》進行修訂而成。

修訂過程中,開展了專題研究,調查總結了近年來國內地基基礎工程的工程實踐經驗,採納了該領域新的科研成果,並以各種方式在全國范圍內廣泛徵求了有關設計、勘察、施工、科研。教學單位的意見,經反復討論、修改和試設計,最後經審查定稿。




關於地基基礎設計規范的勘察標准

地基基礎設計前應進行岩土工程勘察,並應符合下列規定:

岩土工程勘察報告應提供下列資料:

1.有無影響建築場地穩定性的不良地質條件及其危害程度;

2.建築物范圍內的地層結構及其均勻性,以及各岩土層的物理力學性質;

3.地下水埋藏情況,類型和水位變化幅度及規律,以及對建築材料的腐蝕性;

4.在抗震設防區應劃分場地土類型和場地類別,並對飽和砂土及粉土進行液化判別;

5.對可供採用的地基基礎設計方案進行論證分析,提出經濟合理的設計方案建議;提供與設計要求相對應的地基承載力及變形計算參數,並對設計與施工應注意的問題提出建議;

6.當工程需要時,尚應提供:




(1)深基坑開挖的邊坡穩定計算和支護設計所需的岩土技術參數,論證其對周圍已有建築物和地下設施的影響;

(2)基抗施工降水的有關技術參數及施工降水方法的建議;

(3)提供用於計算地下水浮力的設計水位。




地基基礎設計規范是進行建築地基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上述的內容只是其中的一個部分,適當的對其進行了解,對於建築工程的了解會有一定的加深,想要更加深刻的了解什麼是地基基礎設計規范,那麼請繼續關注土巴兔,我們會為您繼續提供這方面的內容和知識,幫助了解廣大客戶想要了解的關於地基基礎設計規范方面的知識。

㈡ 《地基與基礎工程》簡介

導語:《地基與基礎工程》是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房屋建築工程專業所需要學習的系列教材之一,也是中西部地區高職高專院校所需要的規劃教材。《地基與基礎工程》的內容總共分為十一章,包括地基土的物理性質及工程分類、樁基礎及其他深基礎、土的抗剪強度和地基承載力、地基中的應力、地基變形計算、土壓力與土坡穩定、天然地基上淺基礎設計、地質勘察、軟弱地基及處理、土工試驗。這篇文章主要為大家介紹《地基與基礎工程》的基本章節。



《地基與基礎工程》基本章節簡介

這本書的開篇是一篇緒論,主要介紹《地基與基礎工程》的主要內容和學習方法。第一章為大家講述了土力學、地基及基礎的概念,第二章為大家講述地基基礎設計應滿足的基本條件,第三章為大家講述地基與基礎工程的重要性,第四章是講本學科發展簡介,第五章內容比較豐富,主要是講本課程的內容及學習要求,包括地基土的物理性質及工程分類,比如說土的成因及組成、土的成因、土的組成、土的結構和構造、土的物理性質指標、土的三相簡圖、土的三相基本指標、土的其他物理性質指標、土的物理狀態指標、無粘性土的密實度、粘性土的稠度、土的擊實性、影響土擊實性的因素、填土壓實的質量控制、地基土的工程分類,例如岩石、碎石土、砂土、粉土、粘性土、人工填土、岩石、碎石土、砂土、粉土、粘性土、人工填土。


這本書的附錄上包括一些思考題,供學生課後練習。第一章包括地基中的應力的相關習題,比如說,自重應力計算、基本原理、常見情況的土自重應力計算、基底壓力及其簡化計算地基土中的附加應力計算、豎向集中荷載作用下的附加應力計算、矩形面積上均布荷載作用下土中附加應力計算、矩形面積上三角形分布荷載作用下土中附加應力計算、條形均布荷載作用下土中附加應力計算以及非均質地基中的附加應力的計算。除此之外,地基變形計算也十分重要,比如說壓縮系數口、壓縮模量Es、變形模量Eo、地基最終變形量計算、分層總和法、建築物沉降觀測、地基變形特徵及允許變形值。



土的抗剪強度與極限平衡條件也是十分重要的,比如說土的抗剪強度及其破壞准則、土的強度與破壞形式、土的抗剪強度規律——Coulomb定律、受剪面的破壞准則、土的極限平衡條件等。



通過這篇文章,大家是否對《地基和基礎工程》的基本章節和課後思考題類型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呢?想了解更多相關內容的話,就多多登陸土巴兔吧!

㈢ 土力學與地基基礎的內容簡介

本書為21世紀建築工程系列規劃教材之一。全書共十章,分別介紹了土質、土力學基礎知識;工內程地質勘察內容容和方法;常見的淺基礎和樁基礎及一般檔土結構的設計與構造知識;基坑工程的有關規定和設計計算基本內容;軟弱地基及特殊土地基的特點及處理方法;地基基礎有關抗震要求。本書按2002年國家陸續頒布的有關規范編寫,內容廣泛,實用性強。適合高職高專和應用技術學院工業與民用建築、建築施工與管理、房屋建築工程,以及城鄉建設等專業使用,同時可作為土建專業勘測、設計、施工人員學習新規范的參考書。

工程地質地基基礎問題

接觸,如果有問題我就改不了,更高的大樓需要更改。

㈤ 如何根據勘察報告來給出地基處理措施和地基基礎形式的建議

摘要:岩土工程勘察報告是建築地基基礎設計和施工的重要依據。在保證外業和實驗資料准確可靠的基礎上,文字報告和有關圖表應按合理的程序編制。要重視現場編錄、原位測試和實驗資料檢查校核,使之相互吻合,相互印證。地基岩土分層是一個重要環節,要根據岩土地質時代、土的成因類型、岩土性質、狀態、岩石風化程度和物理力學特徵合理劃分。岩土的工程力學性質是根據原位測試和實驗資料的數理統計值綜合判定。報告要充分搜集利用相關的工程地質資料,做到內容齊全,論據充足,重點突出,正確評價建築場地條件、地基岩土條件和特殊問題,為工程設計和施工提供合理適用的建議。 關鍵詞:岩土工程勘察 報告 圖表 編製程序 岩土分層 岩土工程勘察報告是工程地質勘察的最終成果,是建築地基基礎設計和施工的重要依據。報告是否正確反映工程地質條件和岩土工程特點,關繫到工程設計和建築施工能否安全可靠、措施得當、經濟合理。當然,不同的工程項目,不同的勘察階段,報告反映的內容和側重有所不同;有關規范、規程對報告的編寫也有相應的要求。下面著重談一談有關工業與民用建築的岩土工程勘察報告編寫工作,且側重於詳細勘察階段。1報告的編製程序一項勘察任務在完成現場放點、測量、鑽探、取樣、原位測試、現場地質編錄和實驗室測試等前期工作的基礎上,即轉入資料整理工作,並著手編寫勘察報告。岩土工程勘察報告編寫工作應遵循一定的程序,才能前後照應,順當進行。不然的話,常會出現現場編錄與實驗資料的矛盾、圖表間的矛盾、文圖間的矛盾,改動起來費時費力,影響效率,影響質量。通常的編製程序是:(1)外業和實驗資料的匯集、檢查和統計。此項工作應於外業結束後即進行。首先應檢查各項資料是否齊全,特別是實驗資料是否出全,同時可編制測量成果表、勘察工作量統計表和勘探點(鑽孔)平面位置圖。(2)對照原位測試和土工試驗資料,校正現場地質編錄。這是一項很重要的工作,但往往被忽視,從而出現野外定名與實驗資料相矛盾,鑒定砂土的狀態與原位測試和實驗資料相矛盾。例如:野外定名為粘土的,實驗出來的塑性指數卻<17;野外定名為細砂的,實驗資料為中砂,其0.25~0.5mm顆粒含量百分比達50%以上;野外定為可塑狀態粘性土的,實驗出來的液性指數卻<0;野外定為稍密狀態的砂性土,標准貫入擊數卻<10擊;野外定為淤泥或淤泥質土的,實驗出的孔隙比卻<1;野外定為硬塑粘性土的,標貫擊數卻<18擊……產生諸如此類的矛盾,或由於野外分層深度和定名不準確,或試驗資料不準確,應找出原因,並修改校正,使野外對岩土的定名及狀態鑒定與實驗資料和原位測試數據相吻合。(3)編繪鑽孔工程地質綜合柱狀圖。(4)劃分岩土地質層,編制分層統計表,進行數理統計。地基岩土的分層恰當與否,直接關繫到評價的正確性和准確性。因此,此項工作必須按地質年代、成因類型、岩性、狀態、風化程度、物理力學特徵來綜合考慮,正確地劃分每一個單元的岩土層。然後編制分層統計表,包括各岩土層的分布狀態和埋藏條件統計表,以及原位測試和實驗測試的物理力學統計表等。最後,進行分層試驗資料的數理統計,查算分層承載力。(5)編繪工程地質剖面圖和其它專門圖件。(6)編寫文字報告。按以上順序進行工作可減少重復,提高效率;避免差錯,保證質量。在較大的勘察場地或地質地貌條件比較復雜的場地,應分區進行勘察評價。2報告論述的主要內容報告應敘述工程項目、地點、類型、規模、荷載、擬採用的基礎形式;工程勘察的發包單位、承包單位;勘察任務和技術要求;勘察場地的位置、形狀、大小;鑽孔的布置者和布置原則,孔位和孔口標高的測量方法以及引測點;施工機具、儀器設備和鑽探,取樣及原位測試方法;勘察的起止時間;完成的工作量和質量評述;勘察工作所依據的主要規范、規程;其它需要說明的問題。報告應附勘探點(鑽孔)平面位置圖、勘探點測量成果表和勘察工作量表。倘若勘察工作量少,可只附圖而省去表。一個完整的岩土工程勘察報告,由下面幾部分組成。2.1地質地貌概況地質地貌決定了一個建築工地的場地條件和地基岩土條件,應從以下三個方面加以論述:(1)地質結構。主要闡述的內容是:地層(岩石)、岩性、厚度;構造形跡,勘察場地所在的構造部位;岩層中節理、裂隙發育情況和風化、破碎程度。由於勘察場地大多地處平原,應劃分

㈥ 工程地質包括哪些內容(土力學地基基礎第四版)

工程地質研究的主內容有:確定岩土組分、組織結構(微觀結構)、物理、化學與力學性質(特別是強度及應變)及其對建築工程穩定性的影響,進行岩土工程地質分類,提出改良岩土的建築性能的方法;研究由於人類工程活動的影響而破壞的自然環境的平衡,以及自然發生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及地震等物理地質作用對工程建築的危害及其預測、評價和防治措施;研究解決各類工程建築中的地基穩定性,如邊坡、路基、壩基、橋墩、硐室,以及黃土的濕陷、岩石的裂隙的破壞等,制定一套科學的勘察程序、方法和手段,直接為各類工程的設計、施工提供地質依據;研究建築場區地下水運動規律及其對工程建築的影響,制定必要的利用和防護方案;研究區域工程地質條件的特徵,預報人類工程活動對其影響而產生的變化,作出區域穩定性評價,進行工程地質分區和編圖。隨著大規模工程建設的發展,其研究領域日益擴大。除了岩土學和工程動力地質學、專門工程地質學和區域工程地質學外,一些新的分支學科正在逐漸形成,如礦山工程地質學、海洋工程地質學、城市工程地質及環境工程地質學、工程地震學。

1工程地質與岩土工程的區別
工程地質是研究與工程建設有關地質問題的科學(張咸恭等著《中國工程地質學》)。工程地質學的應用性很強,各種工程的規劃、設計、施工和運行都要做工程地質研究,才能使工程與地質相互協調,既保證工程的安全可靠、經濟合理、正常運行,又保證地質環境不因工程建設而惡化,造成對工程本身或地質環境的危害。工程地質學研究的內容有:土體工程地質研究、岩體工程地質研究、工程動力地質作用與地質災害的研究、工程地質勘察理論與技術方法的研究、區域工程地質研究、環境工程地質研究等。
岩土工程是土木工程中涉及岩石和土的利用、處理或改良的科學技術(國家標准《岩土工程基本術語標准》)。岩土工程的理論基礎主要是工程地質學、岩石力學和土力學;研究內容涉及岩土體作為工程的承載體、作為工程荷載、作為工程材料、作為傳導介質或環境介質等諸多方面;包括岩土工程的勘察、設計、施工、檢測和監測等等。
由此可見,工程地質是地質學的一個分支,其本質是一門應用科學;岩土工程是土木工程的一個分支,其本質是一種工程技術。從事工程地質工作的是地質專家(地質師),側重於地質現象、地質成因和演化、地質規律、地質與工程相互作用的研究;從事岩土工程的是工程師,關心的是如何根據工程目標和地質條件,建造滿足使用要求和安全要求的工程或工程的一部分,解決工程建設中的岩土技術問題。

2工程地質與岩土工程的關系
雖然工程地質與岩土工程分屬地質學和土木工程,但關系非常密切,這是不言而喻的。有人說:工程地質是岩土工程的基礎,岩土工程是工程地質的延伸,是有一定道理的。
工程地質學的產生源於土木工程的需要,作為土木工程分支的岩土工程,是以傳統的力學理論為基礎發展起來的。但單純的力學計算不能解決實際問題,從一開始就和工程地質結下了不解之緣。與結構工程比較,結構工程面臨的是混凝土、鋼材等人工製造的材料,材質相對均勻,材料和結構都是工程師自己選定或設計的,可控的。計算條件十分明確,因而建立在材料力學、結構力學基礎上的計算是可信的。而岩土材料,無論性能或結構,都是自然形成,都是經過了漫長的地質歷史時期,在多種復雜地質作用下的產物,對其材質和結構,工程師不能任意選用和控制,只能通過勘察查明,而實際上又不可能完全查清。岩土工程師不敢相信單純的計算結果,單純的計算是不可靠的,原因就在於工程地質條件的不確知性和岩土參數的不確定性,不同程度地存在計算條件的模糊性和信息的不完全性。因而雖然土力學、岩石力學、計算技術取得了長足進步,並在岩土工程設計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由於計算假定、計算模式、計算方法、計算參數等與實際之間存在很多不一致,計算結果總是與工程實際有相當大的差別,需要進行綜合判斷。

㈦ 地基基礎工程地質評價內容具體有哪些求解

主要有:1、地基承載力;2、地基變形;3、地下水類型、埋深、補給;4、地震效應評價(砂土液化、震陷,特徵周期,地震加速度等);5、地基處理方案建議。

㈧ 我國地質環境調查概況

我國水文地質調查始於新中國成立之前。少數地質學家曾在局部地區進行過地下水的調查研究,但是由於缺乏水文地質隊伍,未能對全國地下水資源進行系統的調查。新中國成立後,為滿足我國國民經濟建設對水資源的需求,結合國民經濟規劃,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起,我國開始有計劃地在全國開展區域水文地質普查[10,11]。1957年編制了1∶300萬《中國水文地質分區圖》和《中國區域水文地質概論》,1958年編制了1∶400萬中國潛水區劃圖。自1955年至1996年,歷經40餘年的時間,完成了全國1∶20萬為主的區域水文地質普查工作。初步統計共完成調查面積954.9萬Km2(不含港、澳、台),其中1∶20萬611.51萬Km2,1∶50萬173.26萬Km2。在區域水文地質普查工作的基礎上,編制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文地質圖集》,包括全國性圖組、地區性圖組和分省圖組三部分,並附有詳細的說明書。這項基礎性、戰略性調查,不僅極大地提高了我國區域水文地質研究程度,填補了大面積水文地質空白,而且為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了系統、完整的水文地質基礎資料,直到今天仍然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0世紀80年代初,原地質礦產部組織開展了第一輪全國地下水資源評價工作,歷時3年,於1984年底提出了評價成果:即全國地下水天然資源量每年為8717億m3,可開采資源量每年為2940億m3。在開展地下水資源評價工作的同時,還開展了一些專題研究,如四川、湖南等省對紅層裂隙水的研究,中國玄武岩裂隙孔洞水的研究,黃土地下水的研究,以及北方岩溶水的研究等,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這些研究成果為國家水資源規劃、管理和開發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

環境地質調查發端於水文地質和工程地質調查。20世紀50年代,包括水電站、鐵路、橋梁、礦山等在內的國家大型工程建設促進了工程地質學的迅猛發展。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由於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和污染物質的隨意排放,出現了水資源短缺、地下水污染、地面沉降等環境地質問題。例如,天津、寧波、蘇州、無錫、常州等地區相繼發生了地面沉降現象。大規模煤田、金屬礦山的開發(例如廣東仁化凡口鉛鋅礦、湖南斗笠山煤礦等礦山),由於礦山疏干排水,降低地下水位,破壞了岩溶化含水層的岩體力學平衡狀態,或者由於增大了水力坡度,使洞穴、溶隙及上覆土層被潛蝕沖刷,導致地面塌陷。鐵路沿線,特別是山區鐵路沿線受夏季暴雨襲擊,致使一些鐵路路基遭受崩塌、滑坡、泥石流的災害侵襲而暫停運營。20世紀70年代後期,人們開始重視環境地質研究,把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聯系起來,統稱為水工環地質[12]

我國地質災害研究工作一直是圍繞著重大工程和重大建設需要而展開的。20世紀50~60年代,重點開展了西南及西北交通干線和三峽等水利樞紐的地質災害調查以及上海地面沉降的勘查工作。20世紀70年代,上海地面沉降研究在預測和防治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樹立了我國地面沉降控制典範。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後我國地質災害研究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對海城地震、新灘滑坡、元陽滑坡等進行了成功預報、對東川和寧南泥石流和天津市地面沉降實施了有效控制。20世紀90年代開展了「地震、地質災害及城市減災重大技術方法研究」等一批國家和省部級重點科技攻關項目的研究工作,1991年出版了《中國地質災害類型圖》(1∶500萬),1992年出版了《中國地質環境圖系》,1996年出版了《中國分省地質災害圖集》(1∶60萬~1∶500萬)。

㈨  我國工程地質的研究現狀

我國的工程地質學經過近50年的發展,今天已成為一門研究內涵豐富、理論體系嚴謹,具有中國特色的綜合性學科,並且是國際工程地質界的重要一員。

縱覽中國工程地質學的研究領域,是相當廣闊的。主要的有以下幾方面:

一、岩體工程特性研究和岩體工程地質力學的創立

大量的岩體工程實踐遇到的是地基、邊坡和地下工程圍岩的變形破壞問題,促使工程地質學家與岩石力學家、土木工程師們關注對岩體介質特性的研究,認識到岩體與岩石是既有著本質區別又相互聯系的介質。著名工程地質學家谷德振和他的同事們在一系列岩體工程勘察中,發現岩體的力學性質和行為主要受控於軟弱結構面的展布,包括層面、斷裂面、節理、片理等,使岩體成為非連續、非均質、各向異性的介質。他們首先從地質建造著手,劃分工程地質岩組,運用地質力學理論方法,研究結構面的形成機制和空間分布規律,進而研究岩體結構特性,劃分岩體結構類型。再按不同結構類型和工程建築要求進行岩體力學試驗及測試,最後再根據岩體結構特徵和力學屬性,建立力學模型作數學模擬和穩定性分析。將工程地質學與地質力學、岩石力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創立了岩體工程地質力學。它的理論體系、研究思路和方法,在國際上獨樹一幟。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在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設立了工程地質力學開放研究實驗室,吸收國內學者共同協作,開展工程地質前沿課題和生產上需要解決的問題的研究工作,每次學術委員會上都要討論工程地質學發展的趨勢和應制定的科研方向。無形中成為我國工程地質學的研究中心,推動著我國工程地質學的不斷發展。

二、區域工程地質和區域地殼穩定性研究

我國地域遼闊,受地質和自然地理條件制約,區域工程地質條件復雜。因此,區域工程地質研究對國土資源開發利用,工程規劃布置以及地質環境保護等意義重大。早在20世紀50年代末,老一輩工程地質學家劉國昌、張咸恭、姜達權等就開展了此項研究工作,出版專著和編制全國工程地質分區圖。幾十年來,各大河流域、部分省區和西南、西北山區都開展了較系統的區域工程地質和環境地質研究,積累了豐富的資料。經過數年的努力,於1990年首次出版了由任國林主編的1∶400萬《中國工程地質圖及說明書》,並附有全國工程地質分區圖;1992年出版了由段永侯主編1∶600萬《中國環境地質圖系》,圖系以工程地質內容為主。標志著我國區域工程地質環境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區域地殼穩定性」的術語是由原蘇聯工程地質學家最早提出的,但未作說明和專門研究。在20世紀50年代末,我國學者谷德振和劉國昌倡導此項研究工作。它的涵意是指岩石圈內正在進行的地質、地球物理作用對地殼表層及工程建築安全的影響,即地殼現代活動對工程安全的影響程度。其研究思路是以地質力學理論為指導,強調以地質構造研究為基礎,以斷裂活動性、現代地應力場和地震活動性為主要研究內容,最終進行區域穩定性分級,分區和評價。在該研究領域,胡海濤等依據李四光的「安全島」思想,指導重大工程場址的選擇,取得了重要成果。例如,二灘水電站和大亞灣核電站的成功選址即是。區域地殼穩定性研究對我國工程地質勘察來說,具有特殊的意義,這也是具有中國特色,且在國際上處於領先地位的研究領域。

三、環境工程地質和地質災害的研究

環境工程地質是現代工程地質學的一個分支,是研究由於人類工程—經濟活動所引起的區域性和危害人類及工程安全的工程地質作用。這些有害的工程地質作用是誘發地震、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土地荒漠化、滑坡、泥石流等,它們常導致地質災害。環境工程地質就是研究這些作用(或問題)產生的機制和條件,進行預測和防治,其目的為了合理利用和保護地質環境。我國正式研究環境工程地質始自20世紀60年代的新豐江水庫誘發地震和上海的地面沉降。80年代初以來,共召開了四次全國性的環境工程地質學術討論會,涉及的內容豐富多采。有些研究成果在國際上處於先進地位。例如,上海地面沉降的防治,區域性滑坡預測模型。1995年出版了第一本由劉傳正著的《環境工程地質學導論》,全面論述了環境工程地質理論體系,基本研究內容以及各類環境工程地質作用研究的內容和方法,展示了環境工程地質的前景。

與環境工程地質相關的地質災害的研究,也主要由工程地質界承擔的。近十多年來,對危及人類和工程安全的各種地質災害,都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在1989年1月召開的全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會議期間,成立了主要由工程地質學家參加的全國地質災害研究會,次年又創辦了《中國地質災害及防治學報》,對地質災害的研究起了促進作用,對地質災害的分類,形成機制、分布規律,預測方法及防治對策與措施等研究成果,及時在學報上開展交流。90年代還編制了中國地質災害類型圖,出版了段永侯等的專著《中國地質災害》。眾多的研究成果及著作,還有具體防治工程的成功,確立了我國在這一領域的國際地位。

四、特殊土結構和工程特性的研究

藉助於測試技術的現代化,我國在特殊土的微觀結構及其工程特性的研究方面也有了長足的發展。所謂特殊土,指的是成分和結構特殊,其工程(地質)性質也特殊的土類。我國幾乎所有的特殊土皆有分布,諸如淤泥土、黃土類土、膨脹土、鹽漬土、紅粘土,多年凍土等,它們的分布都具地域性,因此也可稱之為區域性土。由於特殊的不良工程性質,對當地工程建設以及生命財產的安全意義重大,因而促使學者們開展了這方面的研究。這里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張宗祜、高國瑞、黃熙齡、孔德坊、李生林等學者長期以來對黃土類土、膨脹土和淤泥類土所進行的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有關它們的微結構特徵和分類、物質成分、工程特性及指標,建築穩定性評價以及處理措施等,都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五、工程地質勘察的理論和技術方法

工程地質學為工程建設服務是通過勘察工作來實現的。工程建築與其所在的地質環境之間存在著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約的矛盾關系,要通過工程地質勘察才能搞清楚。50年來,難以計數的大大小小各類工程建築通過勘察,積累了十分豐富的經驗和教訓。總地說,我國的工程地質勘察經歷了三個歷史階段:第一階段是1966年以前,勘察工作體制由全盤學習蘇聯到自主獨立發展,勘察工作嚴格按規范要求進行,為國家基本建設的一批重大工程項目提供了地質依據。當時在工程選址和場地評價中,著重於工程地質條件的闡明和定性評價為主。第二階段是1966年到1978年,「文革」期間工程地質勘察受到嚴重干擾而很不正常,破壞了基本建設程序,一些大工程搞了邊勘察、邊設計、邊施工的「三邊」方針,盲目簡化勘察程序,有的重大工程實際上搞了一次性勘察,造成嚴重損失。如葛洲壩水利樞紐、焦枝鐵路、第二汽車製造廠等工程即是。第三階段1978年以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改革開放年代,形成了較完整的工程地質勘察體制,制定新的勘察規范,與國際接軌,勘察質量大大提高。在土木工程中又引進歐美國家的岩土工程技術體制,兩種技術體制並存。一些重大工程採取國際招標方式,以引進國外先進的勘察技術和資金。工程地質勘察工作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經過數十年實踐和理論研究,逐漸形成和完善了我國工程地質勘察的理論體系,即「以工程地質條件的研究為基礎,以工程地質問題的分析為核心,以工程地質勘察技術方法為手段,以工程地質評價決策為目的。」這一理論體系在由張咸恭、王思敬和張倬元主編的《中國工程地質學》中得到了充分體現。可以無愧地說,我國的工程地質勘察事業在上述勘察理論體系的指引下取得了巨大成就,令世人囑目。例如,三峽、小浪底、二灘、劉家峽、龍羊峽等一批巨型水利樞紐和水電站工程;大亞灣、秦山核電站;寶成、蘭新、成昆、南昆、大秦、京九等鐵路干線;還有許多新興的城市、礦山等等。所取得的優質勘察成果,保證了工程的順利設計、施工和運行,也得到了國際同行們的贊許。在勘察基礎上,形成了「水利水電工程地質」、「鐵路工程地質」、「礦山工程地質」和「城市及房屋建築工程地質」等專門工程地質系列。

當前,新技術方法在工程地質勘探中被推廣應用,已取得了較好效果。例如,遙感圖像(航衛片)在工程地質測繪填圖中的應用;大口徑鑽進和小口徑金剛石鑽進在水電工程地質勘探中的採用,砂卵石層鑽探與取樣新技術,套鑽和岩芯定向鑽進技術;聲波探測、地質雷達、地球物理層析成像技術(CT)、鑽孔彩色電視錄像及圖像處理系統等物探技術的使用;計算機技術在工程地質勘察中普遍採用,各種專用軟體的開發等。

50年來我國的工程地質教育一直興旺不衰。至今全國有十餘所高等學校設置有培養工程地質專業人才的院系,為國家培養輸送了大批研究生和本科生。此外,在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等多所科研機構專門培養工程地質專業研究生。形成了一支宏大的工程地質專業隊伍。在教學實踐中,編寫出了各具特色的系列工程地質專業教材。高校和科研院所還承擔了一些重大的生產和科研課題,既完成了生產、科研任務,又培養了優秀專業人才。

中國工程地質界與國際工程地質協會的聯系密切,在20世紀80年代初不少同行加入了國際工程地質協會,建立中國國家小組,隨工程地質專業委員會一起活動。中國工程地質界積極參加國際工程地質協會組織的學術活動。自1983年起我國組團參加了歷屆國際工程地質大會,所提交的論文數都位居前列。現任國際工程地質與環境協會主席,是我國工程院院士王思敬教授,他是1998年在荷蘭阿姆斯特丹舉行的第8屆國際工程地質大會上被推選擔任此職的,這是中國工程地質界的驕傲!

㈩  我國水工環地質調查現狀分析

我國區域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和環境地質調查工作是隨著經濟發展情況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需要,逐步開展的。1∶20萬~1∶100萬區域水文地質普查工作在我國已全部完成,對我國北方主要乾旱缺水及土壤鹽鹼化地區,南方個別缺水地區也進行了農業水文地質勘察工作。近來的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和環境地質工作發展更快,為國民經濟建設各個方面提供了基礎性、專門性、綜合性、服務性等多方面的地質科學依據。區域環境地質調查,地質災害調查,大中城市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和環境地質工作,農業地質、生態地質工作正在快速開展。

一、調查內容

以1∶20萬為主要比例尺的全國區域水文地質調查已經完成,北方乾旱地區以縣級行政區為單元開展了1∶5萬農田供水水文地質勘察工作,調查的的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方面:含水岩組、富水程度、地下水位、地下水水質、開采現狀等。

區域工程地質調查主要在大江大河沿岸,一些交通干線,一些主要城市和地區,沿海岸帶工程地質調查也已開展了工作,內容主要有岩土體工程地質類型、物理力學性質、人為工程地質現象、外動力地質現象,為工程建設提供基礎資料服務。

分省區區域環境地質調查除個別省區外已基本完成,1∶20萬~11∶50萬區域環境地質調查開展了局部的范圍,1∶1萬~1∶20萬大中比例尺區域環境地質調查在經濟發達地區開展較多,國土綜合開發重點地區進行了環境地質調查評價,調查內容也大致相同,多以水環境和工程環境問題為主要內容,包括工程地質因素、人為環境影響、地質災害等相關內容。

專門地質災害調查,以市、縣行政區進行了大比例尺的地質災害調查工作,長江三峽地區、京津唐地區、沿海城市、西南和西北等主要交通干線沿線的大比例尺地質災害調查工作,均查明了地質災害的發生地點、規模及相關因素,為區域地質災害的防治提供了依據,調查的地質災害現象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等。

地質學家經過地質與農業的相互關系分析後提出了「農業地質」概念,之後農業地質作為地質的一個分支學科,得到了不斷的發展,地質為農業經濟服務也得到了農業部門的認同,尤其是在特色果種等方面調查土壤、果質、水土關系、土體結構,在許多地區開展過局部的工作,90年代開始的1∶5萬地質調查在第四系覆蓋區許多圖幅加上一些有關這方面的內容,農業地質、生態地質專項調查試點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果。

二、新一輪水工環地質調查的具體內容

經國土資源部和相關部門地學專家充分論證,1999年啟動的新一輪國土資源大調查在加強生態和環境保護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提出了較高標準的具體要求,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和環境地質調查在內容上發生了如下方面的變化:

1.水文地質

在總結已完成的全國區域水文地質調查成果的基礎上,對水文地質條件變化較大的地區補充調查,查明西北和西南主要缺水地區的地下水資源形成條件,開展了全國水資源和水環境評價,重點在華北、西北、西南地區開始地下水資源潛力調查試點。

2.工程地質

開展江河沿岸地區干堤加固工程地質調查,重要城市和主要經濟區重大工程地殼穩定性調查,軟土地基穩定性,河流作用河床沖刷及動力學問題,新構造運動與區域地殼穩定性調查評價。

3.環境地質

繼續進行全國1∶50萬~1∶100萬區域環境地質調查和近海海域1:25萬海洋環境地質調查,沿江河地區環境地質調查,三峽庫區及移民地區環境地質調查,生態環境脆弱區生態環境地質調查。

4.地質災害

查清我國主要地質災害的種類、時空分布、規模和危害程度,重點開展重要經濟區、重要交通干線、人口密集區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發性地質災害的調查、預警和防治;進行地面沉降、土地荒漠、鹽鹼化、水土流失等等緩變性災害調查防治。

5.生態地質

生態地質調查主要在長江黃河流域經濟區、沿海地區、東北經濟區開展,重點是沿江河工程地質和環境地質調查,三峽地區環境地質和地質災害,黃河流域西部地區生態地質問題,沿海城市及海岸帶生態地質。

就新一輪國土資源大調查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和環境地質調查的主要內容和工作安排,我國水工環調查今後發展的趨勢進一步緊密地結合國家經濟建設大目標和社會需要,西部缺水地區地下水調查、三峽地質災害調查,長江黃河兩大流域生態地質調查、西部生態脆弱區生態地質調查、首都經濟區資源環境調查、東北經濟區農業生態地質調查等,都體現出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和環境地質調查為國民經濟建設直接服務的發展方向。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