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山工程地質的主要內容
㈠ 礦山地質工作包括哪些內容&160;a&160
工程地質主要搞工民建 主要去建築設計單位 地質勘探主要搞礦產資源勘查。
礦山地質回是指礦床經過地質勘查證實具有工業價值之後,在擬建或已建礦山范圍內,為保證和發展礦山生產所進行的全部地質工作。礦答山地質是從礦山基建、生產直至礦山關閉等不同階段的各項地質工作的總和或總稱。
工程地質勘察是為查明影響工程建築物的地質因素而進行的地質調查研究工作。所需勘察的地質因素包括地質結構或地質構造:地貌、水文地質條件、土和岩石的物理力學性質,自然(物理)地質現象和天然建築材料等。這些通常稱為工程地質條件。查明工程地質條件後,需根據設計建築物的結構和運行特點,預測工程建築物與地質環境相互作用(即工程地質作用)的方式、特點和規模,並作出正確的評價,為確定保證建築物穩定與正常使用的防護措施提供依據。
㈡ 礦山地質報告是什麼
礦山地質報告主要反映如下內容:①利用探礦及采礦坑道,深入細致地研究礦體形態及回礦產質量答變化等,以保證礦山持續、均衡地進行生產和確定合理的採掘比例;②指導採掘工作的方向,參與探采工程施工管理和驗收;③協助礦山采礦人員對礦產資源的合理開采和利用,測定及監督礦石的損失、貧化,進行出礦管理和對礦石產量、質量的檢查與驗收等;④對礦床進行探邊摸底,勘探平行礦體和尋找盲礦體,甚至在礦山外圍進行礦床普查與勘探,為擴大礦山生產能力或延長生產年限增補所需礦產儲量;⑤及時解決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等影響礦山正常安全生產的各種地質問題;⑥充分利用礦山生產所提供的有利條件和豐富資料,進行礦床地質理論研究;⑦參與采場、中段、井田開采結束後的驗收與總結工作等。
㈢ 工程地質勘察報告有哪些重要的內容呢
1、工程地質勘抄察報告是進行規劃、設計、施工必不可少的基本依據,對工程建設的經濟效益有著直接影響。勘察成果要正確反映客觀地形、地質情況,確保原始資料的准確性,結合工程具體特點和要求提出明確的評價、結論和建議。
2、建設單位應在新建工程定點後,委託有資質的地質測繪(勘察)單位,對工程的地質進行勘察,其工程地質勘察報告中一般應包括以下內容:
(1)概述。
(2)場地描述及地下水。
(3)地層分布。
(4)工程地質條件評述。
同時,應附以下圖表:
(1)鑽孔平面布置圖。
(2)地質岩性剖面圖。
(3)地質柱狀圖。
(4)地質柱狀及靜探曲線圖。
(5)土壤試驗成果匯總表。
(6)土壤壓縮曲線圖。
(7)土壤剪力試驗成果。
3、竣工資料中工程地質勘察報告應為原件。
㈣ 礦山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的主要內容包括哪些
可行性研究報告主要內容是要求以全面、系統的分析為主要方法版,經濟效益為核心, 圍繞權影響項目的各種因素, 運用大量的數據資料論證擬建項目是否可行。對整個可行性研究提出綜合分析評價,指出優缺點和建議。為了結論的需要,往往還需要加上一些附件,如試驗數據、論證材料、計算圖表、附圖等
㈤ 什麼是工程地質學它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工程地抄質學工程地質學是研究與人類工程建築等活動有關的地質問題的學科。地質學的一個分支。工程地質學的研究目的在於查明建設地區或建築場地的工程地質條件,分析、預測和評價可能存在和發生的工程地質問題及其對建築物和地質環境的影響和危害,提出防治不良地質現象的措施,為保證工程建設的合理規劃以及建築物的正確設計、順利施工和正常使用,提供可靠的地質科學依據。
摘自:https://ke.so.com/doc/6117018-6330160.html
㈥ 礦山地質的具體定義是什麼
礦山地質學是一門介於地質與采礦學科之間的邊緣應用學科。它研究礦床開采階段為保證礦山有計劃持續正常生產、資源合理利用以及擴大礦山規模、延長服務年限所需進行的各項地質工作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礦山企業的地質部門完成礦山地質的各項工作,它起著礦山生產技術管理和採掘生產技術監督的作用。
基本任務:礦山地質工作的基本任務是為礦山的生產和建設服務,主要包括:①利用探礦及采礦坑道,深入細致地研究礦體產狀、礦石質量及影響采礦的地質條件,以提高對礦產儲量的控製程度,及時掌握儲量變動情況,保證採掘計劃均衡進行。②指導採掘工作的方向,參與探、采工程的施工管理與驗收。③礦山資源的合理開采和利用,測定及檢查礦石的損失與貧化,檢查、驗收礦石的質量和產量,以及伴生有益組分的回收利用等。④開展礦山深部和外圍探礦,為擴大礦山的生產能力或延長生產年限,增補所需要的礦產儲量。⑤及時解決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如邊坡穩定、采空區塌陷)等影響礦山安全生產的各種地質問題。⑥充分利用礦山生產所提供的豐富資料及有利條件,進行礦床地質理論等方面的研究。
工作任務:礦山地質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①生產勘探。加密勘探工程使儲量升級,以保證采礦生產需要。這階段採用少量槽探,主要用坑探、地表或井下鑽探以及深孔鑿岩機,很大程度上利用生產工程。露采時在平台上布置探槽,利用露采爆破孔采樣或用鑽探加密勘探剖面及勘探線上鑽孔間距。地下開采時常常要考慮探采結合,視采礦過程中開拓、采准和切割回採階段不同,探采結合有很大差別。
②礦山經常性生產中的地質管理。首先是儲量平衡和管理,它是保證礦山生產及作業計劃確定、礦山採掘計劃編制,進而正常均衡生產的重要問題。為此除了反映勘查精度的各級地質儲量之外,尚有反映採掘或采剝生產准備程度的生產礦量,對地下開采分為開拓礦量、采准礦量和備采礦量,露天開采只分開拓和備采礦量。對各級生產礦量規定有保有期,並按月、季、年計算和統計儲量變動。采礦的貧化與損失的計算管理是保護資源、降低成本和提高采礦效益的重要工作。在礦山採掘與采剝過程中,為了保證生產的安全和效率、減少貧化損失、選礦正常生產,地質工作要隨時在坑道掘進、采坑剝離、礦石回採、配礦等各個環節給以及時指導。
③及時對各項采礦和探礦工程進行編錄和取樣,經綜合整理編制為礦山生產所需的一整套圖件。
④礦山資源保護和綜合利用。在礦山設計和生產各個環節都要考慮資源的合理和充分利用問題。在生產中,低品位礦石或表外礦的利用途徑、回收利用伴生有益組分的工藝礦物學、廢石做為補充資源利用途徑等的研究都將對礦山經濟效益和資源充分利用起到重要的作用。
⑤礦山環境地質研究。防止生態環境污染,特別是注意含有害物質的尾礦和廢水的處理究。
⑥礦山岩體移動、露天采礦邊坡穩定等工程地質、水文地質的綜合及專門觀測和研究,是防止大面積采空區塌陷和露天采場邊坡滑落而造成生產損失和人員傷亡的重要礦山地質問題。 ⑦在勘探礦床已獲得的成礦規律認識的基礎上,通過開采過程中不斷觀察編錄和綜合研究,進行礦床預測,組織開展礦山深部和外圍找礦,擴大礦產資源遠景及增加新儲量,延長礦山服務年限或擴大生產規模。
⑧礦山地質經濟研究。主要研究礦產資源的經濟評價,礦山地質與生產中的經濟活動規律,以求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
礦山地質學有其特點,它可以在開采過程中觀察到很多此後無條件保存的地質現象,對礦床地質學理論起到重要作用。在勘探方面它可進行探采對比,總結經驗,指導礦床勘探工作。礦山地質學有其指導和監督采礦和選冶工作最優化進行的大量研究內容。近年來,礦山地質學在不斷發展,一些問題仍是今後重要研究方向,如:礦山工藝礦物學、礦山環境地質、礦產補充資源、礦產資源保護、礦石合理工業指標和礦山地質技術經濟以及深部盲礦預測等。
㈦ 工程地質學的主要內容(作者:石證明)
不是幾字能說清的,你自己去查吧 ,推薦《專門工程地質學》
㈧ 工程地質勘察報告中應包括哪些主要內容
每個單位的格式都不大一樣,一般包括兩大部分:文字和圖表。文字部分有工程概況,勘察目的、任務,勘察方法及完成工作量,依據的規范標准,工程地質、水文條件,岩土特徵及參數,場地地震效應等,最後對地基作出一個綜合的評價,提承載力等。圖表部分包括平面圖,剖面圖,鑽孔柱狀圖,土工試驗成果表,物理力學指標統計表,分層土工試驗報告表等。
㈨ 工程地質包括哪些內容(土力學地基基礎第四版)
工程地質研究的主內容有:確定岩土組分、組織結構(微觀結構)、物理、化學與力學性質(特別是強度及應變)及其對建築工程穩定性的影響,進行岩土工程地質分類,提出改良岩土的建築性能的方法;研究由於人類工程活動的影響而破壞的自然環境的平衡,以及自然發生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及地震等物理地質作用對工程建築的危害及其預測、評價和防治措施;研究解決各類工程建築中的地基穩定性,如邊坡、路基、壩基、橋墩、硐室,以及黃土的濕陷、岩石的裂隙的破壞等,制定一套科學的勘察程序、方法和手段,直接為各類工程的設計、施工提供地質依據;研究建築場區地下水運動規律及其對工程建築的影響,制定必要的利用和防護方案;研究區域工程地質條件的特徵,預報人類工程活動對其影響而產生的變化,作出區域穩定性評價,進行工程地質分區和編圖。隨著大規模工程建設的發展,其研究領域日益擴大。除了岩土學和工程動力地質學、專門工程地質學和區域工程地質學外,一些新的分支學科正在逐漸形成,如礦山工程地質學、海洋工程地質學、城市工程地質及環境工程地質學、工程地震學。
1工程地質與岩土工程的區別
工程地質是研究與工程建設有關地質問題的科學(張咸恭等著《中國工程地質學》)。工程地質學的應用性很強,各種工程的規劃、設計、施工和運行都要做工程地質研究,才能使工程與地質相互協調,既保證工程的安全可靠、經濟合理、正常運行,又保證地質環境不因工程建設而惡化,造成對工程本身或地質環境的危害。工程地質學研究的內容有:土體工程地質研究、岩體工程地質研究、工程動力地質作用與地質災害的研究、工程地質勘察理論與技術方法的研究、區域工程地質研究、環境工程地質研究等。
岩土工程是土木工程中涉及岩石和土的利用、處理或改良的科學技術(國家標准《岩土工程基本術語標准》)。岩土工程的理論基礎主要是工程地質學、岩石力學和土力學;研究內容涉及岩土體作為工程的承載體、作為工程荷載、作為工程材料、作為傳導介質或環境介質等諸多方面;包括岩土工程的勘察、設計、施工、檢測和監測等等。
由此可見,工程地質是地質學的一個分支,其本質是一門應用科學;岩土工程是土木工程的一個分支,其本質是一種工程技術。從事工程地質工作的是地質專家(地質師),側重於地質現象、地質成因和演化、地質規律、地質與工程相互作用的研究;從事岩土工程的是工程師,關心的是如何根據工程目標和地質條件,建造滿足使用要求和安全要求的工程或工程的一部分,解決工程建設中的岩土技術問題。
2工程地質與岩土工程的關系
雖然工程地質與岩土工程分屬地質學和土木工程,但關系非常密切,這是不言而喻的。有人說:工程地質是岩土工程的基礎,岩土工程是工程地質的延伸,是有一定道理的。
工程地質學的產生源於土木工程的需要,作為土木工程分支的岩土工程,是以傳統的力學理論為基礎發展起來的。但單純的力學計算不能解決實際問題,從一開始就和工程地質結下了不解之緣。與結構工程比較,結構工程面臨的是混凝土、鋼材等人工製造的材料,材質相對均勻,材料和結構都是工程師自己選定或設計的,可控的。計算條件十分明確,因而建立在材料力學、結構力學基礎上的計算是可信的。而岩土材料,無論性能或結構,都是自然形成,都是經過了漫長的地質歷史時期,在多種復雜地質作用下的產物,對其材質和結構,工程師不能任意選用和控制,只能通過勘察查明,而實際上又不可能完全查清。岩土工程師不敢相信單純的計算結果,單純的計算是不可靠的,原因就在於工程地質條件的不確知性和岩土參數的不確定性,不同程度地存在計算條件的模糊性和信息的不完全性。因而雖然土力學、岩石力學、計算技術取得了長足進步,並在岩土工程設計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由於計算假定、計算模式、計算方法、計算參數等與實際之間存在很多不一致,計算結果總是與工程實際有相當大的差別,需要進行綜合判斷。
㈩ 礦山地質工程問題及工程地質條件
礦山地質工程研究的主要任務是對礦山建設中將要遇到的地質工程問題和工程地質條件進行預報,這項工作是非常重要的。這項工作做好了,不僅可為國家節省大量資金,且可加快礦山建設速度。礦山建設中經常遇到的地質工程問題有:①露天礦邊坡穩定性問題;②井巷及采場圍岩穩定性問題。
控制上列地質工程問題的關鍵性工程地質條件有四項:①軟弱、破碎岩體及軟弱夾層;②軟弱結構面,包括斷層帶、層間錯動帶及貫通較長的大節理;③地下水;④地應力。這四項工程地質條件是控制上列礦山地質工程問題的關鍵,在礦山地質工程研究中必須查明。
地質因素是有規律的,工程地質條件是可以查清和作出預報的,我國礦山建設中有許多成功的實例,淮南煤礦成功地強行通過潘集三井下部含水層便是一例,潘集礦區位於淮河中游,沖積層厚139~463m,含有孔隙水,屬於水下採煤,涌水、突水是該礦基建中遇到的大問題。調查報告提出可能遇到17個含水層,需做5次注漿處理,需耗費工期9個月,投資246.28萬元。淮南指揮部地質測量處在施工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找出地質規律,修正原地質勘察資料,在施工過程中不斷作出預報,保證順利地完成了建井任務。他們對礦井出水點進行了統計分析,發現該地區基岩裂隙水主要從NWW及NNE組裂隙及斷裂中湧出。前者為淋水,水量不大,時間長;後者為突水方式出現,出水集中,而時間短。基岩裂隙水主要通道是區域性活動斷裂,裂隙水具有垂直分帶規律,它與岩層中的砂岩密切有關。測量結果分析表明,裂隙水的補給源是有限的。因為該地區煤系地層均上覆有較厚的新生界鬆散蓋層。其中有較厚的粘土層分布,特別是底部有一層較厚的粘土層將上層水隔開,下部煤系中斷裂不發育,且有粘土層分隔,水力聯系差,突水條件極小,且在其附近的潘集一主井在323m處發生突水,開始時漏水量為151m3/h,突水點集中在井筒9m段內。第二天減為99m3/h,三五天減為74t,64t,48t。停工17d就復工了。據此判斷,三井不會產生嚴重突水,故決定不進行注漿止水,而做好准備採取強行通過。結果表明,施工工程地質預報是正確的,共節約注漿費326.49萬元,提前工期兩個月,超進尺一倍,三個井筒原計劃進尺450m,而年末實際進尺為922.8m。
兗州煤田興隆庄東翼皮帶大巷穿過巨王林斷層的地質預報是又一個成功的實例。興隆庄礦精查報告劃定的巨王林斷層是影響井田設計開拓的主要斷層之一,同時是東翼皮帶大巷施工的一大障礙。原精查報告指出,該斷層落差為25~110m,斷層附近岩石中裂隙發育,破碎帶較寬,導水性強,施工時將面臨斷層突水和頂板難於支護等困難。第一工程處地質組對精查報告重新進行了分析,發現原勘察中對巨王林斷層僅有一個鑽孔控制,而對皮帶大巷將穿過的地方斷層落差未予確定。他們根據斷層性質、斷層面向深部延展時斷距變化規律及施工中獲得的資料分析,提出:巨王林斷層為一扭性斷層,落差較小,應在1~17m之間,具有尖滅的可能性。岩層不會太破碎,且導水性不會好。皮帶大巷遇到斷層時,預計斷層兩盤以塑性泥質岩、粘土岩為主,斷層泥充填應較密實,亦預示導水性差,阻水可能性大。鑒於上述對斷層導水性和臨近含水層的分析認識,預計皮帶大巷遇到斷層時可能出現的最大涌水量為80m3/h,或者不出現涌水,不必停工注漿處理。在施工過程中施工人員取消了原施工組織設計中的注漿堵水措施,採取強行通過的方法通過。掘進實際情況表明,這一預報是正確的。結果井筒施工提前10個月左右完成,為國家節約投資240餘萬元。
上面兩個實例表明,工程地質工作在適量的勘察工作量配合下,充分利用地質原理,完全可以作出正確的地質預報。關鍵在於礦山工程地質工作者不僅要掌握一般的地質原理,而且還要掌握與礦體埋藏條件有關的地質規律,特別是小構造及小小構造,斷層、節理、蝕變帶等規律,這樣才能主動地去查明具體礦山工程地質條件,預報礦山建設及施工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地質工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