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質測繪的精度為
❶ 工程地質測繪與勘探
地面沉降危害較大或重要的城市,應進行大比例尺工程地質測繪。測量坐標系統宜採用1954年北京坐標系,高程系統宜採用1956年黃海高程系。地形圖上需表示的內容按《工程測量規范》的相應規定及《1∶500,1∶1000,1∶2000地形圖圖示》執行。
查明地表水入滲情況、產流條件、徑流強度、沖刷作用,以及地表水的流通情況、灌溉、庫水位及升降。開展滲水試驗,提供滲透系數。查明地下水水位,提交地下水等水位線圖。
對於地面沉降調查未及或不確切的重要沉降區可施以簡單的鑽探與物探,探測隱伏斷裂、鬆散堆積層的厚度等(如音頻大地電場儀),開展抽注水試驗。
❷ 工程地質測繪的介紹
工程地質測繪是工程地質勘察中一項最重要最基本的勘察方法,也是諸版勘察工作中走在前面的權一項勘察工作。它是運用地質、工程地質理論對與工程建設有關的各種地質現象進行詳細觀察和描述,以查明擬定建築區內工程地質條件的空間分布和各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系,並按照精度要求將它們如實地反映在一定比例尺的地形設計圖上。配合工程地質勘探、試驗等所取得的資料編製成工程地質圖。
❸ 工程地質測繪要點
1.地形地貌測繪
測繪比例尺1∶5000~1∶10000,根據需要可更大。
宏觀地形地貌:河流、版分水嶺、台地、階地權、溶蝕窪地、地表岩溶湖、地下岩溶湖等位置、界線;微觀地形地貌:溶溝、漏斗、落水洞、入水洞、出水洞、穿山洞、陷落柱、塌陷坑、岩溶泉等。
2.工程地質結構特徵測繪
鬆散堆積物按工程地質分類分層測繪輔以形成時代,基岩分可溶性岩石和非可溶性岩石(隔水層岩石)分層測繪輔以形成時代;重要斷裂採用追索法測繪,統計節理、裂隙、溶孔、溶隙,提交岩性工程地質圖。
3.水文地質測繪
按有關規范執行,提交第四系水文地質圖、基岩水文地質圖、地下水等水位線圖和岩溶水徑流圖。
4.人類工程活動測繪
地表:建築物、道路、橋梁等。地下工程:隧道、地鐵、煤氣管線、給排水管線、人防工程、地下商場、窯洞等。
5.測繪路線
除重要斷裂採用追索法外,其他採用穿越法。
❹ 工程地質測繪所用地圖的比例尺有哪些
工程地質測繪所採用的比例尺有以下幾鍾。
1、勘及路線測繪:比例尺1:20萬—1:100萬。在各鍾工程的最初勘察階段多採用這種比例尺進行工程地質測繪,以了解區域工程地質條件概括,初步估計其對建築物的影響,同時為進一步勘察工作的設計提供依據。
2、小比例尺面積測繪:比例尺1:10萬—1:5萬。主要用於各種建築物的初期設計階段,以查明規劃地區的工程地質條件,初步分析區域穩定性等主要工程地質問題,為合理選擇建築區提供工程地質資料。
3、中比例尺面積策劃,比例尺1:1.25萬—1:1萬。主要用於建築物初步設計階段的工程地質勘察,以查明建築區的工程地質條件,為合理選擇建築場地並初步確定建築物的類型和結構提供地質資料。
4、大比例尺面積測繪:比例尺1:1000—1:500或更大。一般是在建築場地選定以後才進行這種大比例尺的工程地質測繪,以便能詳細查明場地的工程地質條件,為最終選定建築物類型、結構和施工方法等提供准確的地質資料。
❺ 工程地質測繪的測繪分類
根據研究內容的不同,工程地質測繪可分為綜合性測繪和專門性測繪兩種。
綜合性工程地質測繪是對工作區內工程地質條件的各要素全面研究並進行綜合評價,為編制綜合工程地質圖提供資料;
專門性工程地質測繪是為某一特定建築物服務的,或者是對工程地質條件的某一要素進行專門研究以掌握其變化規律,為編制專用工程地質圖或工程地質分析圖提供依據。無論那種工程地質測繪都是為建築物的規化、設計和施工服務的,都有其特定的研究目的,因此在測繪中主要是圍繞著建築物的要求對各種地質現象進行詳細的觀察描述,而對那些與建築物無關的地質因素則可以粗略一些甚至不予注意,這是與其它地質測繪的重要區別。
工程地質測繪是工程地質勘察中一項最重要最基本的勘察方法,也是諸勘察工作中走在前面的一項勘察工作。它是運用地質、工程地質理論對與工程建設有關的各種地質現象進行詳細觀察和描述,以查明擬定建築區內工程地質條件的空間分布和各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系,並按照精度要求將它們如實地反映在一定比例尺的地形設計圖上。配合工程地質勘探、試驗等所取得的資料編製成工程地質圖。
參考自網路http://ke..com/view/1852481.htm
❻ 工程地質測繪的詳細介紹
工程地質測繪 是工程地質勘察中一項最重要最基本的勘察方法,也是諸勘察工作中走內在前面的一項勘察工作。容它是運用地質、工程地質理論對與工程建設有關的各種地質現象進行詳細觀察和描述,以查明擬定建築區內工程地質條件的空間分布和各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系,並按照精度要求將它們如實地反映在一定比例尺的地形設計圖上。配合工程地質勘探、試驗等所取得的資料編製成工程地質圖,作為工程地質勘察的重要成果提供給建築物規劃、設計和施工部門參考。
工程地質測繪應做到:(1)充分收集和利用已有資料,並綜合分析,認真研究,對重要地質問題,必須經過實地校核驗證:(2)中心突出,目的明確,針對與工程有關的地質問題進行地質測繪;(3)保證第一性資料准確可靠,邊測繪,邊整理;(4)注意點、線、面、體之間的有機聯系。為了使同學們能夠掌握工程地質測繪的基本程序及過程,實習擬按生產實際分為資料准備、外業測繪及資料綜合整理等三個階段進行。
❼ 工程地質測繪圖用途是什麼
測繪目抄的:為了研究擬建區域的地層、岩性、構造、地貌、水文地質條件及地理地質現象,對工程地質條件予以初步評價,為選楊址、橋梁隧道位置、選公路路線及勘探方案的布置提供依據。
測繪要求:1、測繪范圍 2、測繪比例尺 3、觀察點、線的布置
測繪內容:地形、地貌 、地層岩性 、地質構造 、不良地質現象 、第四紀地質 、地表水及地下水、建築砂石料
❽ 工程地質測繪的測繪作用
在切割強烈的基岩裸露山區,很好地進行工程地質測繪,就有可能較全面地闡明內該區的工程地容質條件,得到岩土工程地質性質的形成和空間變化的初步概念,判明物理地質現象和工程地質現象的空間分布、形成條件和發育規律。即使在為第四系覆蓋的平原區,工程地質測繪也仍然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只不過這時的測繪工作重點應放在研究地貌和松軟土上。由於工程地質測繪能夠在較短時間內查明廣大地區的工程地質條件而費資不多,在區域性預測和對比評價中能夠發揮重大作用,在其它工作配合下能夠順利地解決建築區的選擇和建築物的合理配置等問題,所以在工程設計的初期階段,它往往是工程地質勘察的主要手段。
通過工程地質測繪對地面地質情況有了深入了解、對地下地質情況有了較准確的判斷,初步掌握了某些地質規律和需要研究的問題,這就為進行其它類型的勘察工作奠定了基礎,使進行這些工作的范圍更集中、目的更明確,從而必然會節省勘察工作量、提高勘察工作的效率。
❾ 工程地質測繪的實測方法
實測技術方法
經路線踏勘選定剖面位置,制定人員組成、測量設備(羅盤、皮尺、記錄表格等)和工作進度計劃。
❿ 地質路線調查精度要求時什麼啊
一般要求
5.2.1 工程地質測繪採用比測繪精度要求大一級比例尺的地形圖作外業底圖。
5.2.2 在進行過同比例尺(或更大比例尺)的區域地質和水文地質調查的地區,工程地質測繪應充分利用已有資料和遙感解釋成果。
5.2.3 實測地質體的最小尺寸一般為相應圖上的2mm,對具有重要意義的地質現象可誇大表示。測繪的地質、地貌界線必須實地勾劃或根據遙感解釋界線通過野外核定,允許誤差范圍在圖上不大於2mm。
5.2.4 正式測繪前,首先應實測地層剖面,建立地層柱狀剖面,劃分工程地質岩組,確定填聞基本單位。制定工作細則,以統一工作方法與技術要求,保證測繪成果質量。
5.2.5 系統的路線觀察是沙漠及沙漠化地區工程地質測繪的主要方法。觀察路線一般沿工程地質條件變化最大方向布置,在沙丘(沙山)起伏較大、地面通行條件差的地區可順溝谷方向布置。
5.2.6 觀察點布置要日的明確,一般應布置在各種工程地質界線(地層、岩組、地貌單元和地質構造線等)和各種工程地質現象處,具有較好的控制性和代表性。
5.2.7 選擇代表性的典型地段,用「重點地段法」對沙丘移動變形、水土流失、斜坡穩定性等進行較大比例尺測繪。
5.3 遙感圖象的應用
5.3.1 基本要求 來源:www.yantushi.com
5.3.1.1 沙漠地區利用遙感圖象解譯是確定沙漠地貌與工程地質現象的有效手段之一,可減少野外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和成果質量。
5.3.1.2 遙感圖象的解譯工作應先於工程地質測繪,並貫穿工作的全過程,使其成為設計編寫,野外工作布置,室內資料整理和報告編寫等工作的組成部分。
5.3.1.3 通常應用的遙感資料是航攝象片和衛星圖象。應盡量選用不同時間,不同波段的遙感圖象。為適應專題研究需要,應搜集不同時期的航、衛片,或者專門飛行拍攝,並將航攝象片和衛星圖象應用結合起來。
5.3.1.4 遙感成果應充分用於野外觀測路線和觀測點的布置,觀測點線的控制指標要根據沙漠及沙漠化地區的地質條件,工程地質條件的復雜程度和遙感圖象可解譯程度來定。
a.解譯效果較好的地區:主要地質體、沙漠分布和工程地質界線在圖象上能連續追索和圈定。地質觀測則以檢驗解譯成果為主,補充搜集遙感影象難以獲得的資料,觀測點定額可減少30%~50%,其他技術定額也可適量減少;
b.解譯效果中等的地區:主要地質體、沙漠地質現象、工程地質現象和工程地質界線不能全部地在圖象上連續追索或圈出,則觀測點定額可減少10%~30%;
c.解譯效果較差的地區:各種地質體解譯效果不明顯,圖象上難以確切圈定出主要地質體和地質現象的界線,觀測路線長度和觀測點只能適當減少。
5.3.2 解譯內容
遙感圖象解譯內容,應密切結合沙漠地區工程地質調查的實際需要和已有遙感資料的片種、比例尺、可解程度來定,主要解譯下列內容:
5.3.2.1 劃分沙漠地貌形態類型,確定地貌單元界線,辨別微地貌類型,分析微地貌成因。
5.3.2.2 確定區域地質構造輪廓,判別棵露和隱伏的主要斷裂和節理裂隙密集帶的分布位置和發育規律,解譯新構造活動在影象上的表現、活動方式,為區域地殼穩定評價提供依據。
5.3.2.3劃分岩、土體不同岩性和不同沙漠及沙漠化岩性類型的分布范圍。
5.3.2.4 解譯滑坡、崩塌、泥石流、沙丘、沙漠化、人工采空區等不良工程地質現象的分布、規模和形態待征,對其危害程度和發育趨勢作出初步評價。
5.3.2.5 解譯植被生態類型、分布和覆蓋度。
5.3.2.6 解譯各種水文地質現象,重點是與工程地質關系密切的現象,包括湖、水庫等地表水體,現代河流(溪)的分布、滲沒段及古河道、沼澤、鹽漬化,泉、泉群、地下水溢出帶等。
5.3.2.7 利用多時相(不同時間)航衛片,進行對比解譯,研究地質現象動態,對其發展和影響程度作出初步評價。
解譯重點:
a.沙丘、沙漠化的動態變化;
b.滑坡、崩塌、泥石流的變化;
c.湖泊消失,湖泊、河道變遷,地下水露頭變化;
d.植被生態變遷。
5.3.3 沙漠及沙漠化土地的遙感解譯標志
沙是具有強反射的物質,一般在航片或衛片上都以淺色調出現。
5.3.3.1 沙漠 來源:www.yantushi.com
a.新月形沙丘:形象輪廓形態清晰可辨,—般呈月牙形,迎風坡微凸而平緩,背風坡下凹而較陡,兩翼順著風向延伸,沙丘脊線呈弧形,呈白-銀白色彩;
b.拋物線沙丘:形象上似一拋物線形,翼角所指方向為逆風向,迎風坡平緩而凹進,背風坡陡峭而呈弧形凸出,呈白-灰白色調;
c.魚鱗狀沙丘(群):沙丘呈群體分布,丘間地不明顯,前一個沙丘的迎風坡坡腳即為後一個沙丘背風坡坡麓;沙丘兩翼順風向延伸與前方沙丘迎風坡相連,形成沙丘間與風向平行的沙埂,航片上沙埂脊線構成白色的「網格」,沙埂所圈的凹地呈灰-灰白色調的「斑塊」;
d.金字塔沙丘:形態呈角錐狀,外觀似金字塔,它本身排列方向不與任何一種風向相平行或垂直,而是具有不同方向的脊線和三角斜面,形象上脊線尖棱呈渦輪狀紋形;
e.梁窩(蜂窩狀)沙丘;梁窩狀沙丘是在風向均勻,風力相等的條件下形成的多向沙埂,其外圍為窪地,總體形似梁窩狀,形象上同魚鱗狀沙丘有相似之處,僅梁窩狀沙丘中間的沙窩較深,沙埂色調為白色,而沙窩則為灰白色調; 來源:www.yantushi.com
f.沙壟:沿主導風向呈線性延伸的沙丘為沙壟,形象上沙壟的兩側坡度大致相等,中脊線深圓,向陽坡呈白色色調,背陰坡呈灰色色調,按沙壟與風向的關系,平行為縱向沙壟,垂直為橫向沙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