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地質災害預案編制

地質災害預案編制

發布時間: 2021-02-18 10:42:30

地質災害防災預案及防治規劃

一、地質災害防災預案建議

為了有效地減輕地質災害損失,給地方政府編制防災預案提供依據,特編制重要地質災害防災預案建議。編制的主要指導思想是在「以人為本」的思想指導下,針對重要災害隱患點作出中長期預報,對其可能造成的危害進行預測。逐點落實包括監測、報警、疏散、應急搶險等內容的預防措施,防災責任要落實到具體的鄉鎮、單位。針對一般災害隱患點僅提供點號,作為群測群防的依據。

圖7-11 防災預案災點與群測群防災點分布圖

本次調查的340處威脅到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地質災害點中,其中滑坡239處,不穩定斜坡51處,崩塌50處。根據野外調查,穩定性分析和風險評估結果,挑選出26處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作為延安市寶塔區重大地質災害(圖7-11,圖7-12),編制區級防災預案(表7-5)。挑選出41處地質災害隱患點,作為延安市寶塔區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點(表7-6)。對311處地質災害隱患點編制地質災害防範巡查計劃,巡查路線按照先重點後一般、全面檢查,交通方便的原則,依據自然地理行政區劃將該區分為中西部:寶塔區-棗園鎮-河庄坪鎮巡查路線,寶塔區-柳林鎮-萬花鄉巡查路線,寶塔區-橋兒溝鎮-川口鄉-李渠鎮巡查路線;中東部:姚店鎮-甘谷驛鎮-元龍寺鄉-青化砭鎮巡查路線,李渠鎮-馮庄鄉-梁村鄉巡查路線;北部:蟠龍鎮-貫屯鄉-梁村鄉巡查路線;南部:南泥灣鎮-松樹林鄉-麻洞川鄉-臨鎮鎮-官莊鄉巡查路線。

圖7-12 城區防災預案災點與群測群防災點分布圖

表7-5 重大地質災害點防災預案一覽表

續表

表7-6 地質災害防範巡查與群測群防災點一覽表

續表

二、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建議

為了有效地減輕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為地方政府編制防治規劃提供依據,特編制重要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建議。編制的主要指導思想是在科學發展觀與構建和諧社會的思想統領下,以保障新農村建設和「以人為本」為主要目標,劃定地質災害防治分區,確定防治方案。防治方案的實施安排和實施防治方案的保證措施等內容不予詳述。

(一)地質災害防治分區

根據寶塔區地質災害發育特徵、分布規律和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危險程度分區評價結果,結合《延安市城市總體規劃概況》、《延安市寶塔城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第十個五年計劃》的要求,本著「以人為本」的原則,對全區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進行總體規劃(表7-7)。

表7-7 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分區說明表

小區名稱:Ⅰ1(棗園—川口—柳林—萬花重點防治區),Ⅰ2(青化砭—姚店重點防治區),Ⅰ3(胡家溝—老莊灣—後廟溝重點防治區),Ⅰ4(史家窪—貫屯—魯屯重點防治區);Ⅱ1(蟠龍—梁村—元龍寺—馮庄—強家窯次重點防治區),Ⅱ2(鄧屯—金盆灣—麻洞川次重點防治區),Ⅱ3(姚家坡—臨鎮東村次重點防治區);Ⅲ(南泥灣—松樹林—官莊一般防治區)。

(二)地質災害防治方案

1.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體系建設

依據《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結合各地質災害點的穩定性和危險程度,選擇危險大、可能造成群死群傷和財產損失的41處群測群防點(表7-6),採用群專結合的方式監測(圖7-11)。對於威脅到鐵路的4處、公路的12處、水庫的1處共計17處地質災害點,應由相應的部門負責監測,其餘258處地質災害點為群眾留觀點,由村民進行留心查看。依據地質災害的危險程度大小,劃分其監測級別,依據級別,落實監測責任人。

2.地質災害點居民搬遷避讓

區內66處威脅到村民安全的地質災害隱患點應採取搬遷避讓措施,其中,全村搬遷避讓的6處,滑坡整體穩定僅局部不穩定,或僅威脅部分住戶的60處。全區搬遷避讓共660戶1981人,1855間房(及窯洞)。其中2010年底前搬遷避讓地質災害及其隱患點57處,涉及502戶1508人,1478間房及窯洞(表7-8)。2015年前搬遷地質災害隱患點9處,涉及158戶473人,407間房及窯洞(表7-9)。

表7-8 近期(2010年底前)搬遷避讓規劃明細一覽表

續表

續表

表7-9 遠期(2015年底前)搬遷避讓規劃明細一覽表

3.地質災害治理工程

區內適宜做工程治理的地質災害點有39處,規劃近期治理32處,遠期治理6處。其中:近期已勘查有待治理的地質災害點有虎頭峁滑坡(BT2121),東馨家園滑坡(BT3067)。建議近期對延安市鳳凰山東北麓電影院至市場溝口斜坡地段進行綜合治理,該地段涉及12處城區地質災害隱患點,其中10處地質災害點危險程度大,有待勘查治理(表7-10)。

表7-10 工程治理災害點一覽表

續表

㈡ 地質災害防災預案編制與經濟效益關系

鄒英

(新疆地質環境監測院,烏魯木齊,830001)

摘要汛期地質災害防災預案編制已歷時6年,預案的內容,已從簡單概括發展到現在的細化全面。並且隨著防災預案的編制,相關的地質災害基礎性調查工作也逐步開展。防災預案的編制更加切合實際,更有效地減少了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基礎調查與防災預案編制有效結合起來,使新疆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

關鍵詞新疆防災預案經濟效益

前言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國土資源廳自1998年根據國土資源部下達的《關於加強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緊急通知》的要求,開始編制年度汛期地質災害防災預案,到現在已歷時6年。在這6年的過程中,防災預案的編制已由當初的簡單概括,籠統不確切,發展到每一年預案的編制在內容、深度和廣度上不斷提高,防災也由面向點、由粗略大范圍向具體隱患點落實,預防能力逐漸提高。在近幾年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充分體現出地質災害防災預案編制與近幾年所取得的地質災害防治效果密不可分。特別是國家、政府以汛期地質災害防災預案編制為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起點,逐步深入加強基礎調查,擴大工作范圍和內容,不斷提高地質災害防治的能力和水平,使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上升到了一個新的台階。本人根據新疆地質災害防災預案的編制與近幾年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所起到的作用和經濟效益,對地質災害防治預案編制與地質災害防災效益的關系作一初步探討。

1地質災害防災預案編制起源

新疆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起步於20世紀90年代初期,最先只對地質災害現狀進行初步了解。隨著國民經濟快速發展和人類對地質環境的改變,地質災害發生的次數越來越多,頻率也越來越高,造成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也越來越嚴重,已影響到人們正常的生產和生活,制約了社會經濟的發展,給社會帶來不穩因素。特別是在我國汛期,突發性地質災害災情越來越重,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1998年國土資源部根據我國地質災害現狀及發展趨勢,於1998年4月向各省(市、區)人民政府下達了《關於加強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緊急通知》,通知要求:一是要明確主管部門,加強領導,各省(市、區)人民政府應明確各級地礦行政主管部門在地質災害防治管理中的職責和作用,在各級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做好汛期地質災害防治管理工作。二是要組織編制防災預案,加強預測預報工作,迅速組織地質礦產等有關部門對轄區內重點地區進行一次災害調查。對發現的災害危險點要登記建卡,對其危險性做出初步判斷,提出防範措施和建議;並將災害監測任務層層落實到鄉鎮、單位;對有關監測人員進行必要的監測及防災知識培訓,制定以人員緊急避險和財產轉移為主要內容的方案,健全群測群防體系。三是要完善各項制度,增強應急反應能力,各級人民政府負責地質災害防治管理的部門要進一步完善汛期值班制度、險情巡視制度和災情快報制度。四是要加強防治工程質量的監督管理並對汛期地質災害預案編制和地質災害速報提出專門要求。從而使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納入正常軌道。

2地質災害防治預案編制的發展

自1998年起我區開始編制年度汛期地質災害防治預案到現在,已歷時6年。防災預案的編制已由當初以地區大范圍和少量地質災害隱患點預報,發展到目前全面控制以地質災害隱患點預報為主;由剛開始的只預報部分地區,到2003年全疆15個地、州、市中14個地、州(一個在平原區)4月底前全部完成汛期地質災害防治預案編制,並上報當地政府,預案編制覆蓋率100%。地質災害隱患點巡查也由剛開始的以自治區國土資源廳及新疆地質環境監測院為主,逐步落實到以各地、州、縣(市)國土資源局和地質環境監測站為主,新疆國土資源廳及新疆地質環境監測院主要進行業務指導和檢查。在每年汛期的地質災害防災預案編制中,其地質災害的汛前檢查、汛期巡查、災情速報、應急調查等制度逐步加強。相應基礎性調查評價工作也在逐年增加。特別是2001年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的開展,查明了地質災害隱患,劃分地質災害易發區,協助當地政府建立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網路,編制地質災害隱患點防災預案,對所屬縣(市)有關人員進行地質災害防災減災知識培訓,指導地質災害的監測與預警工作。使地質災害防治預案編制更進一步深入細化,可操作性也更強。新疆在汛期地質災害防災預案編制、各項基礎性調查工作開展及地質災害防災知識宣傳和工作落實情況下,各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及各族人民群眾對地質災害的認識有了提高。防災意識增強,知識普及率逐年擴大。隨著地質災害防治基礎工作的不斷加強,汛期防災預案的編制也在不斷補充、修改、完善,地質災害防治體系已初具規模。

3地質災害防治預案編制在國民經濟建設中的作用

新疆氣候乾旱,生態環境脆弱,地質環境條件復雜,地質災害發生頻繁,造成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嚴重。特別是1998年以來受厄爾尼諾現象影響,災害性氣候增多,使新疆的地質災害更為嚴重。據不完全統計,1998年到現在新疆已發生地質災害244起,造成68人傷亡,直接經濟損失15655萬元,嚴重製約了新疆經濟的發展。

隨著1998年汛期地質防災預案開始編制,地質環境管理力度不斷加大,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礦山地質環境調查、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方案的落實,以及地質災害隱患點汛前檢查、汛期巡查、災情速報、應急調查等防災措施的落實和地質災害科普知識的宣傳,各部門、單位及個人增強了地質災害防災意識和防治能力,同時也增強了地質環境保護意識。通過以上工作的開展和落實,使新疆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明顯加強,造成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也得到有限控制,保障了新疆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對國民經濟發展和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起到了保駕護航作用。同時,也將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逐步降到最低點。

4地質災害防治預案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取得的經濟效益

1998年汛期地質災害防災預案編制後,由於及時成文下發到各地、州、縣(市),使新疆部分地質災害隱患點得到重視,並採取監測和避讓措施,避免了災害的發生,受到了上級部門的表揚。2002年伊犁州發生了198起地質災害,有160多起(佔81%)位於調查預警控制范圍之內。其中成功預報的有96起。由於對地質災害隱患點防災措施得當,防災預案落實的好,500戶居民全部搬遷,避免了3800人的傷亡和2764萬元的直接經濟損失。2001年對伊犁地區新源縣那拉提鎮與哈拉布拉鄉地質災害隱患點,採取應急調查和預防措施的落實,通過搬遷和避讓,避免了13人傷亡和199.62萬元的經濟損失。新疆在這6年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取得了明顯的防災效益及其經濟效益和無形的社會環境效益。

5結論

防災預案的編制在地質災害防治中已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同時,在地質災害防治預案編制過程中,也強化了各級領導對地質災害防治的意識和能力,普及了地質災害防治的宣傳,也加強了各族人民群眾對地質環境的保護。因此,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要抓好地質災害防治預案的編制和落實,對於防治我區地質災害的發生,減輕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具有重要意義,防災預案編制的好壞與防災效果成正比關系,只有抓好各項防災預案的編制落實,才能真正發揮地質災害防災預案的作用,提高防災能力。

㈢ 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

編制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是及時發現臨災跡象、及時撤離、減少人員財產損失的有效措施。由縣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負責編制本縣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報縣人民政府批准後生效。

應急預案主要內容應包括:

(1)總則

說明編制預案的目的、工作原則、編制依據、適用范圍等。

(2)組織指揮體系及職責明確應急處置各級機構、負責人及各自的職責、權利和義務,以突發事故應急響應全過程為主線,明確事故發生、報警、響應、結束、善後處理處置等環節的主管部門與協作部門;以應急准備及保障機構

為支線,明確各參與部門的職責。

1)應急機構和有關部門的職責分工(圖5-1);

2)搶險救援人員的組織和應急、救助裝備、資金、物資的准備;

3)地質災害的等級與影響分析准備;

4)地質災害調查、報告和處理程序;

5)發生地質災害時的預警信號、應急通信保障;

6)人員財產撤離、轉移路線、醫療救治、疾病控制等應急行動方案。

圖5-1 應急機構構成圖

(3)預警和預防機制

明確所有地質災害隱患點的信息監測體系及監測負責人,報告制度、預警預防行動負責單位,預警支持系統、預警級別及發布,災情險情報告(明確報告程序、內容、接收報告的部門及應當做出的反應)。

(4)應急響應

發生突發性地質災害或險情後,首先由所在地鄉鎮政府負責做出應急反應,組織人員趕赴現場搶險救援。縣政府啟動並組織實施相應的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同時,縣指揮部率各相關成員單位立即趕赴現場,統一指揮現場搶險救援。縣指揮部在核實地質災害或險情的初步情況後,向縣政府提出預警級別建議,由縣政府發布預警。發生大型、特大型突發性地質災害,或縣政府對事態難以完全控制,由縣政府決定向省、市人民政府請求緊急援助。

(5)後期處置

包括善後處置、社會救助、保險、事故調查報告和經驗教訓總結及改進建議。

(6)保障措施

包括通信與信息保障(建立各級別地質災害信息採集、處理制度),應急支援力量與裝備保障,技術儲備與保障,宣傳、培訓和演習,監督檢查等。

(7)責任追究

對於在應急搶險中不按規定執行和引發地質災害的相關責任人進行責任追究。

㈣ 地質災害應急預案

制定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在國家、國土資源部總體預案框架下,結合各地實際情況,編制省(自治區、直轄市)及市(地、州)、縣(市、區)級應對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

應急預案主要內容包括:應急機構和有關部門的職責分工;搶險救援人員的組織和應急、救助裝備、資金、物資的准備;地質災害的等級與影響分析准備;地質災害調查、報告和處理程序;發生地質災害時的預警信號、應急通信保障;人員財產撤離、轉移路線、醫療救治、疾病控制等應急行動方案。

㈤ 什麼是地質災害防災預案

國土資源部要求各級人民政府負責地質災害防治管理部門,每年汛期前必須編制汛內期地質災害防災預案。容這是確保人民生命安全,最大限度地減輕災害損失的一項防災減災的有效措施。地質災害防災預案要求:一要明確組織指揮機構和搶險救災隊伍;二要摸清地質災害基本情況,劃分易發區和危險區,逐一列出易發生地質災害地段;三要制定不同量級降雨地質災害應急措施,明確不同量級降雨地質災害點監測、易發地質災害地段巡查地具體要求,臨災搶險救災措施;四要是公布地質災害應急隊伍人員名單和聯系電話。

㈥ 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應有哪個部門編制

各級政府的地質災害分管部門,一般是縣級以上的國土資源局。

㈦ 如何編制地質災害隱患點防災預案

地質災害隱患點防災預案包括災害隱患點基本情況、監測預報及應急避險撤離回措施等。

(1)災害隱患點基本答情況

介紹地質災害隱患點位置、規模及變形特徵、危險區范圍、誘發因素及潛在威脅對象等。

(2)監測預報

明確防災責任單位、防災責任人、監測員、監測的主要跡象並做好監測記錄。發生臨災前兆時,必須盡快查看,做出綜合判定,迅速疏散人員,並報告當地政府部門。

(3)應急避險撤離措施

指定預定避災地點、預定疏散路線、預定報警信號、報警人。由縣級地質災害應急指揮部具體指揮協調,組織建設、交通、水利、民政、氣象等有關部門的專家和人員,及時趕赴現場,加強監測,採取應急措施。

㈧ 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每年都要制定嗎

地質災害應急預案一般指的是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是由縣以上國土專資源管理部門屬負責編制的,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後生效。縣級以上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目前屬於保密文件,一般不對外公布。 地質災害防災預案一般指的是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的防災預案,需要制定地質災害隱患發生時的具體巡查、監測、應急處置、預警信號、逃生路線、避險救險措施,並將責任落實到人,確保預案到位、人員到位。防災預案應公布於眾,並組織進行應急演練。

㈨ 泉州市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編制初探

陳向陽1戴全福2

(1福建省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察研究院,漳州,363000;2泉州市國土資源局,泉州,362000)

摘要編制地區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是《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的明確要求,也是地方地質災害防治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在編制《泉州市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過程中對應急預案的特性進行了探索,並初步提出一個較為完善的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應具有全面性和預見性、統一性和程序性、協調性和靈活性、權威性和強制性、開放性和可擴展性的特點。

關鍵詞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特性

前言

目前,各地都在針對經濟社會生活中可能出現的緊急狀態訂計劃、做預案,以期能在突發事件發生前做好充分的准備工作,在事件中協調、有序地採取應對行動,在事件後盡快恢復秩序。

所謂的應急,是指需要立即採取某些超出正常工作程序的行動,以避免事故發生或者減輕事故後果的狀態,有時也稱為緊急狀態。而應急預案則是經一定程序事先制定的應對突發性災害的行動方案。

泉州市是福建省地質災害的高發區,據統計,1990~2002年平均每年發生129.1處地質災害,共造成117人死亡,占本市因自然災害死亡的22.33%,由於泉州市地質災害的群發性、突發性特點表現十分明顯。對泉州市特別是山區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如2000年6月18日,惠安縣輞川鎮後任村居民屋後發生突發性滑坡,造成了9死1傷的嚴重傷亡事故。2000年6月17日~19日安溪縣發生地質災害187處,8月23~26日發生地質災害286處,兩次災害數量占該縣災害點調查總數的79.76%。針對泉州市地質災害的這種群發性、突發性的發災特點及其造成的嚴重災情,泉州市今年發布了《泉州市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以下簡稱《應急預案》),希望能在發生突發性地質災害時提高快速反應能力,盡力降低災害損失。

1應急預案的特性

在編制過程中,我們認為一個較為完善的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應當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性:

1.1全面性和預見性

泉州市地質災害大都具有突發的特點,事件的發生往往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全年的各個時期都可能出現突發性的地質災害,因此在對本地區所面臨的地質災害威脅進行認真的分析研究後,《應急預案》將全年地質災害的應急准備分為四種狀態,見表1。

表1地質災害應急准備一覽表

在應急准備時,既要注重那些已經出現災害前兆的地質災害隱患點(通過「地質災害防災明白卡」及「地質災害避險明白卡」的發放達到預警目的),又應該對那些不曾發生但卻可能發生的事件(如地質災害次生災害),盡可能地考慮意外的情況,設想各種復雜的可能。如我市地質災害多發生在山區農村,這些地方多數交通、通訊條件較為不便,搶險救援力量、裝備等較為薄弱,因此《應急預案》規定當地人民政府、基層群眾自治組織應首先在第一時間組織、動員基幹民兵組織及受災地村民搶險、自救,並根據地質災害的實際情況,通過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請求當地駐軍、武警部隊等力量參與地質災害的搶險救災。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危險區(點),應開展地質災害搶險救災的基本知識培訓,並進行訓練演習。在臨災應急狀態時,應組織有關人員值班管理,保證救援力量可隨時投入搶險救災應急工作。

1.2統一性和程序性

應急反應統一指揮和應急處置的程序性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指揮的混亂、失當,反應延誤都可能造成災情的擴大,所以首先應保證突發事件發生時的統一指揮權。《應急預案》制定時首先明確了泉州市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指揮機構為泉州市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並成立了搶險、評估、治安、通訊、宣傳、物質保障等10個專業小組,這些小組在地質災害應急時都具有其獨立的應急任務,每個小組由特定機構領導,並指定若干輔助機構。同時《應急預案》還制定了事件發生時的調查、報告與應急處置的基本程序,並根據地質災害可能的危害程度、災情等因素建立統一的地質災害分級標准,詳見表2。

表2地質災害危害程度、災情分級表

註:1.危害程度採用受威脅人數和可能的經濟損失兩個指標評價;

2.災情分級採用死亡人數和直接經濟損失兩個指標評價;

3.表中只要兩個指標達到一項,即可作相應的災情和危害程度判定。

1.3協調性和靈活性

協調性包含兩個方面的含義:首先預案要與上一級政府乃至國家的應急反應計劃相協調,落實上一級政府和國家對應急反應的總體要求以及各項有關的措施。其次要與同級各部門的應急反應計劃相協調,以便在事件范圍涉及不同轄區時聯合行動。與協調性相關的是要有統一的預警信號並保障各有關單位通訊、聯絡的暢通。

靈活性是指由於泉州市突發地質災害在發生時其規模、影響范圍、災害損失的方式等各有不同,因此,應急預案的制定應當具有一定的靈活性。《應急預案》強調對緊急事件既要作出統一的、協調的反應,同時也根據應急工作的實際情況在遇到不同類型和規模的地質災害緊急事件時,可視情況啟動全部或部分專業組的職能。這種組織結構方式使執行各職能的專業小組專長得到發揮,同時能保證這樣一種應急體系在組織結構上具有最大限度的靈活性。

1.4權威性和強制性

應急反應關繫到公眾的安全和整個社會的穩定。因此,在落實預案的過程中應樹立預案的權威性,應急預案應由同級政府發布,在預案的編制過程就應以相關的法律法規為依據,正因為如此才可保證預案的執行具有強制性的屬性。如在緊急情況下,可以強行組織避災疏散,就是預案強制性的最好體現。

1.5開放性和可擴展性

開放性是指預案的制定應當吸收社會各個方面的參與,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我市對地質災害的防治還存在多頭管理的現象,特別是那些需要有關部門、機構、組織(如交通、建設、水利、旅遊等部門)配合才能加以實施的措施,一定要充分溝通和交流。第一,開展經常性的宣傳、教育活動,使公眾認識到地質災害的嚴重威脅,了解地質災害應急反應機構的職能、責任、工作程序,爭取公眾的支持和監督,為公眾在事件發生時尋求相應的幫助提供方便。第二,要建立公共的地質災害信息發布機制,用及時、准確、權威的信息穩定公眾的情緒,消除他們的恐懼,引導他們配合應急行動,傳遞正確的自我防護知識,切斷謠言的傳播,維護社會的穩定。同時,密切關注媒體對突發性地質災害事件的反應,發現偏差及時糾正。第三,要有對預案進行事後評估的機制,發現問題及時修訂,使其不斷完善。

擴展性是指應急行動應當特別注意與上一級政府和國家的應急反應計劃、與各類非政府組織如,紅十字會、志願者組織、慈善機構等相關計劃相互銜接。一方面可以利用上述單位的技術優勢彌補本地的不足,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各種渠道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資源。

2結語

綜上所述,一個完善的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並不是獨立的,它和其他部門的應急計劃(或預案)是應對社會經濟生活突發性事件的有力保障,是地方統一的災害綜合管理框架的一部分,它能使我們在遇到各種突發的緊急情況時迅速啟動預案,按程序執行對策,使地質災害的應急反應能及時、有序、高效地進行。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