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杜楊松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杜楊松

發布時間: 2021-02-18 07:47:56

『壹』 關於成立校學術委員會學位評定委員會的通知

(中地來大京黨發〔2012〕21號)

各分黨委、源黨總支、直屬黨支部,各單位、各部門:

根據工作需要,在各學院和相關職能部門推薦的基礎上,經6月6日校黨委常委會議研究決定,原校學位委員會更名為校學術委員會學位評定委員會,校學術委員會學位評定委員會組成人員如下:

主任委員:鄧軍

副主任委員:王訓練 王果勝 夏柏如 孟小紅

委員:(以姓氏筆畫為序)

於炳松 萬力 王群 王訓練 王成彪 王果勝 王根厚 鄧軍 史曉穎 白中科 馮傳平 劉海燕安海忠 杜楊松 何明躍 張壽庭 林暢松 孟小紅 趙鵬大 茹克葉·穆罕默德 莫宣學 夏柏如 高世臣 雷涯鄰 廖立兵 翟裕生樊太亮

秘書:張壽庭(兼)

中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委員會

2012年6月12日

『貳』 杜楊松的學術兼職

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副秘書長。
《高校地質學報》、《地質科技情報》、《地學前緣》和《現代地質》編委。
2003年3月7日,受聘為東華理工學院兼職教授,為該校師生作了題為《現代礦床學的新進展》。

『叄』 青年地質科技獎的授予情況

到目前為止 ,475名優秀青年地質工作者獲此殊榮,其中授予金錘獎95名,銀錘獎380名。同時有21名金、銀錘獎獲得者榮獲了中國青年科技獎。「青年地質科技獎」已經成為中國地質學會的品牌,在地質界具有很高的知名度,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獲獎者絕大多數已成為地質科技工作的骨幹。(下附部分獲獎者名單) 中國地質學會青年地質科技獎(1989年)金錘獎獲獎名單
(5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 作 單 位 毛景文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地質研究所 石彥民 大港石油管理局勘探開發研究院 李建潮 中國地質大學 (北京) 高延林 青海省科學技術委員會 董樹文 安徽省地質科學研究所 銀錘獎 (17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 作 單 位 王安建 長春地質學院 馬昌前 中國地質大學 (武漢) 李小彥 西安煤炭科學研究院 李長江 浙江省地質礦產研究所 李繼江 山東省第三水文工程地質大隊 李榮清 湖南省地質科學研究所 朱玉磷 福建省閩西地質大隊 汪振文 新疆地礦局第六地質大隊 張 韜 寧夏地礦局礦產地質調查所 張明泉 蘭州大學地質系 張哨楠 成都地質學院 張德潤 地礦部航空物探遙感中心 楊閩中 建設部綜合勘察研究院 羅 雲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黃紹甫 廣西石油勘探開發指揮部 聶風軍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地質研究所 康豹成 河北省綜合研究地質大隊 中國地質學會第三屆青年地質科技獎(1991年)金錘獎獲獎名單
(7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 作 單 位 石崑山 河南省地礦廳第三地質探礦隊 湯良傑 地質礦產部西北石油地質局 吳景勤 核工業總公司華東地質勘探局 陳 駿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 周國平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地質研究所 徐學純 長春地質學院地質系 晏建國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西南地質勘查局 317 銀錘獎 (31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 作 單 位 萬渝生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王會祥 塔里木石油勘探開發指揮部地質研究大隊 王英民 成都地質學院 王鶴齡 湖北地質實驗研究所 劉金山 湖南地礦局 405 隊普查分隊 劉蒙華 中國地質科學院沈陽地質礦產研究所 華佑南 中國地質科學院南京地質研究所 朱筱敏 石油大學石油地質系 朱儒峰 內蒙古地礦局第二區調隊一分隊 阮利民 冶金部第一地質勘查局地質探礦技術研究所 吳澄宇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地質研究所 張超群 廣東茂名礦產公司 李乃勝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李兆慧 河南省煤田地質勘探公司第一勘探隊 周 翊 中南工業大學地質勘查及城鄉建設工程系 林暢松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羅先熔 桂林冶金地質學院 鄭國東 中國科學院蘭州地質研究所 侯建軍 北京大學地質系 段太忠 江漢石油學院地質系 郝梓國 中國地質學會地質學報編輯部 欒文樓 河北地質學院 殷躍平 地礦部環境地質研究所 秦克章 有色金屬總公司北京地質研究所 耿 弘 雲南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 閻子忠 寧夏地礦局第二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 黃建閩 建設部綜合勘查研究院 舒 航 冶金部第一地質勘查局地質探礦技術研究所 蔣少涌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地質研究所 潘 懋 北京大學地質系 戴鳳岩 中國地質科學院天津地質礦產研究所 中國地質學會第四屆青年地質科技獎(1993年)金錘獎獲獎名單
(9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 作 單 位 陳踐發 中國科學院蘭州地質研究所 龐忠和 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地熱研究室 侯增謙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地質研究所 胡雄健 浙江省地礦局第七地質隊 趙文智 石油天然氣總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 徐錫偉 國家地震局地質研究所 郭英廷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研究生部 黃潤秋 成都地質學院工程地質研究所 溫 寧 地礦部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第二海洋地質調查大隊 銀錘獎(30名以姓氏筆劃排列) 姓 名 工 作 單 位 王 劍 地礦部成都地質研究所 王恩志 清華大學水利水電工程系 王照林 山西省地礦局 215 隊物探分隊 韋星林 有色總公司江西地勘四隊三分隊 甘盛飛 沈陽黃金學院地質系 曲國勝 國家地震局地質研究所 任書才 河北省地礦局第三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大隊 劉代志 中南工業大學地球物理勘察新技術研究所 劉樹文 北京大學地質學系 杜楊松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科研處 李延河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地質研究所 邱小平 中國地質科學院區劃室 何思為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探工系 汪東波 有色總公司北京礦產地質研究所 張光輝 地礦部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研究所 陳衍景 北京大學地質系 邵益生 建設部城市地下水資源研究中心 苗培森 山西省地礦局區調隊 羅 強 西南石油學院 周平根 地礦部環境地質研究所國土地質研究室 周永章 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廣州分部 胡 凱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 郜建軍 地礦部石油地質研究所 賀安生 湖南省地質研究所 郭正堂 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黃運飛 中國兵器工業部勘察研究院 藍先洪 地礦部海洋地質研究所 賴旭龍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古生物教研室 蔡耀軍 水利部能源部長江勘測技術研究所 漆家福 石油大學 (北京)地球科學系 中國地質學會第五屆青年地質科技獎(1995年)金錘獎獲獎名單
(共10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 作 單 位 王宗起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朱立新 地礦部物化探研究所 吳吉春 南京大學 周瑤琪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鄭永飛 中國科技大學 姜欽華 北京大學地質系 胡聖標 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郝 芳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秦四清 中航勘察設計院 舒 航 中國礦業大學 銀錘獎 (共40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 作 單 位 萬 力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於青春 中國地質大學( 武漢) 方維萱 有色西北地勘局物化探總隊 王 駒 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 王 清 長春地質學院 王京彬 有色北京地質研究所 馮慶來 中國地質大學 任戰利 西北大學地質系 劉 震 石油大學(北京) 劉小宇 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 劉曉春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孫曉明 中山大學地質系 許文良 長春地質學院 宋 彪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張正偉 河南地質科研所 張祖海 江西有色地勘局地研所 張曉培 長春地質學院 張獻民 河北地質學院 李江海 北京大學地質系 李建平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楊夕輝 雲南地礦局三隊 沈樹忠 中國礦業大學 邵龍義 中國礦業大學 陳松嶺 中南工業大學 周樂堯 浙江省地質礦產研究院 屈建軍 中國科學院沙漠研究所 施 斌 南京大學 閭國年 南京大學 唐金榮 冶金勘察研究院 唐勝利 煤炭科學院西安分院 賈愛林 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 章雨旭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續世朝 山西地勘局區調隊 銀劍釗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地質所 黃 海 地礦部地質技術勘查院 龔漢松 海南地礦開發局高新爆破技術公司 傅雪海 江蘇煤田地質勘探研究所 彭少梅 廣東省地質科學研究所 蔣泰然 地礦部石油地質研究所 解習農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中國地質學會第六屆(1997年)青年地質科技獎--金錘獎獲獎名單
(共10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 作 單 位 何慶成 地礦部環境地質所 李功伯 中國地質大學 (北京) 蘇俊青 大港石油地勘院 林承焰 石油大學 ( 華東) 范洪海 華東地質局 270 所 侯泉林 中科院地質所 徐義剛 中科院廣州地化所 高 俊 地礦部地質研究所 董國臣 河北地勘局 潘葆芝 長春科技大學 銀 錘 獎 ( 共 40 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 作 單 於學峰 山東省第二地勘院 毛先成 中南工業大學 王文武 化工部遼寧地勘院 王世澤 西南石油局 王建鋒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王春亮 山西地勘局 216 鄧吉牛 有色北京地質所 田昇平 化工部化學礦產院 全裕科 華北石油地質局規劃設計院 劉 傑 寧夏石炭井礦務局 劉再華 地礦部岩溶地質所 劉俊來 長春科技大學 孫友宏 長春科技大學 朱雲鶴 地礦部南京地礦所 湯 彬 華東地質學院 邢紅星 第三地勘局勘查院 吳培康 石油勘探開發中心 張立東 地礦部沈陽所 張伯友 中科院廣州地化所 張招崇 地礦部地質所 張振福 山西地礦局地調隊 李 曉 中科院地質所 李志群 有色西南地質所 李俊建 地礦部天津地礦所 楊學明 中國科技大學 楊忠芳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楊振宇 地科院地質力學所 肖舉樂 中科院地質所 陸建軍 南京大學地質系 陳遠榮 桂林礦產地質院 陳海弟 中南地勘局 侯恩科 西安礦業學院 施澤進 成都理工學院 柳建新 中南工業大學 趙 平 中科院地質所 徐貴來 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 聶高眾 國家地震局地質所 顧雪祥 成都理工學院 賴紹聰 西北大學地質系 薛良偉 河南省地科所
中國地質學會第七屆(1999年)青年地質科技獎獲獎名單
金錘獎8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名 工 作 單 位 劉財 長春科技大學地球物理系 劉福來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所 孫占亮 山西地勘局區調地質隊 陳國忠 甘肅地勘局第三地質隊 周翠英 中山大學地球科學系 秦克章 有色總公司北京礦產地質研究所 蔡忠 石油大學(華東)資源系油藏地質研究所 譚永傑 中國煤田地質總局 銀錘獎26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名 工作單位 於海峰 天津地質礦產研究所 王駿 中國新星石油公司規劃院勘探所 王常明 長春科技大學土木工程系 王登紅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所 劉國平 有色北京礦產地質研究所 李忠 中國科學院地質所 李國平 河南有色地勘局地質所 楊曉平 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 楊曉明 化工部遼寧地質勘查院 邱檢生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 陳漢林 浙江大學地球科學系 周訓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水資與環境工程系 周紹智 山東省魯南地質工程勘察院 武威 建設部綜合勘察設計院 姜月華 南京地質礦產研究所 賀文華 湖南省地勘局418隊 凌水成 湖南有色地質勘查局 徐揚青 煤炭部武漢設計研究院 徐旭輝 中國新星石油公司實驗地質研究院 康鳳新 山東省地勘局地礦處 麻土華 浙江省地質礦產研究所 黃同興 廣西地質調查研究院 賴健清 中南工業大學地質系 譚承軍 中國新星石油公司西北石油局規劃設計院 黎良傑 中航勘察設計研究院 魏祥榮 核工業華東地質局二七O研究所 中國地質學會第八屆(2001年)青年地質科技獎--金錘獎
(10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名 工作單位及職務 化建新 中兵勘察設計研究院 王 成 核工業西北地質局二一六大隊 孫繼敏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朱自強 中南大學應用地球物理所 汪東波 北京礦產地質研究所 周新源 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塔里木油田分公司 鄭和榮 中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 祝文亮 天津市大港油田公司油氣勘探開發技術研究中心 郝世俊 煤炭科學研究總院西安分院 廖立兵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銀錘獎(42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名 工作單位 馬 明 長江委綜合勘測局長江岩土工程總公司 王惠初 天津地質礦產研究所 史長義 中國地質科學院物化探研究所 劉 敏 華東師范大學地理學系 劉長禮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劉傳虎 勝利油田有限公司物探研究院 劉貽燦 安徽省地質調查院地質研究所 劉海泉 中國建築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山東總隊 匡立春 新疆油田公司測井總監 呂修祥 石油大學(北京) 呂曉光 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 呂新彪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資源學院 紀友亮 石油大學(華東) 許強 成都理工大學 閆相賓 中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 吳德文 有色金屬礦產地質調查中心 張永波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張起鑽 廣西有色地質勘查總院廣西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 張德民 廣東煤炭地質局(廣州中煤江南基礎工程公司) 李青 廣西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科技處 李曉昭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 楊計海 中海石油研究中心南海西部研究院 汪時成 中國石化新星公司 陳占成 山東省魯南地質工程勘察院 陳建文 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 周志芳 河海大學土木工程學院 虎維岳 煤炭科學研究總院西安分院水文所 鄭建平 中國地質大學地球科學學院 姜在興 石油大學(華東)地球資源與信息學院 趙英俊 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 唐書恆 中國煤炭地質總局第一勘探局 唐建明 中國石化新星公司西南石油局第二物探大隊 唐輝明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工程學院 徐學義 西安地質礦產研究所 秦玉英 中石化新星石油公司華北石油局井下作業大隊 符鞏固 湖南省地質調查院湘東礦產地質調查所 曾義金 中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德州鑽井研究所 曾大乾 中原石油勘探局勘探開發科學研究院 溫書亮 中海石油研究中心勘探研究院 董雲鵬 西北大學地質系 魯安懷 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 翦知湣 同濟大學海洋地質與地球物理系 中國地質學會第九屆(2003年)青年地質科技獎-金錘獎名單
(7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名 工作單位 鄧運華 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劉四新 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 何宏平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尚彥軍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秦明寬 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 龔士良 上海市地質調查研究院 謝用良 中石化西南分公司勘探處主任工程師 銀錘獎名單(34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名 工作單位 萬余慶 中國煤炭地質總局航測遙感局 雲露 中石化西北分公司勘探開發規劃設計研究院地勘所 毛德寶 天津地質礦產研究所,研究室主任 王玉往 有色北京礦產地質研究所 韋國深 廣西地質勘查總院 丘學林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甘行平 中國地質科學院勘探技術研究所 劉亮明 中南大學地學與環境工程學院 劉繼東 甘肅煤田地質局 孫煥泉 勝利油田有限公司 況軍 新疆油田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 吳文鸝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 吳珍漢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張發旺 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張光學 國土資源部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 李天斌 成都理工大學 李細根 核工業二一六大隊四分隊 邱楠生 石油大學(北京)盆地與油藏研究中心 陸現彩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副教授 陳昌彥 北京市勘察設計研究院 周建波 吉林大學地球科學學院 周荔青 中石化股份公司華東分公司 武恆志 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西部分院 侯讀傑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姚建明 陝西省煤田地質局185隊 徐貽贛 江西省地礦局贛南地質調查大隊 桑樹勛 中國礦業大學資源與地球科學學院 袁訓來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郭建強 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技術方法研究所 焦鵬程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所 韓士洲 煤炭科學研究總院西安分院 韓穎 山西省地質調查院太原分院 雷從眾 新疆油田分公司採油二廠 譚成軒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中國地質學會第十屆(2005年)青年地質科技獎金錘獎獲獎名單
(10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作單位及職務 劉剛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國土資源信息系統研究所 劉志飛 同濟大學 江同文 塔里木油田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 李素梅 石油大學(北京)盆地與油藏研究中心 苗愛生 核工業二0八大隊二分隊 夏群科 中國科技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 庹先國 成都理工大學科技處 鹿化煜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 潘彤 青海省有色地質礦產勘查局 戴福初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銀錘獎名單(40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作單位及職務 李文勇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礦產所 甘甫平 中國國土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 劉紅櫻 南京地質礦產研究所 徐宏峰 中國建築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浙江總隊 陳曉東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 張元動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代世峰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 陳正樂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趙志丹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學院 程國明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 何高文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海洋礦產地質調查所 張進德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 張異彪 上海海洋石油局第一海洋地質調查大隊 張守林 北京礦產地質研究院 聶振龍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楊振京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程建遠 煤炭科學研究總院西安分院地震勘探研究所 覃建雄 成都理工大學地球學院 張生根 中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 馬保松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工程學院 楊文清 陝西省煤田地質局一八六隊 於 軍 江蘇省地質調查研究院環境地質研究所 琚宜太 中國冶金地質勘查工程總局二局 沈春勇 中水顧問集團貴陽勘測設計研究院地質分院 楊自安 有色金屬礦產地質調查中心北京資源勘查技術中心 王文峰 中國礦業大學資源與地球科學學院 王岳軍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劉光祥 中國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無錫石油地質研究所 許以明 湖南省湘南地勘院地質調查所 陳志宏 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 胡新麗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工程學院 彭和求 湖南地質調查研究院 李國彪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質調查研究院 陳仁義 中國地質調查局資源評價部 張延軍 吉林大學建設工程學院 馮亞生 海南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察院 王秉璋 青海省地質調查院區調分院 王昆 中國水電顧問集團昆明勘測設計研究院地質分院 汪 珊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謝文衛 國土資源部勘探技術研究所 中國地質學會第十一屆(2007年)青年地質科技獎金錘獎獲獎名單
(10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作單位及職務 於翔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王書來 北京礦產地質調查院 祁生文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李三忠 中國海洋大學 周心懷 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溫志堅 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 葛曉立 中國國土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 董月霞 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冀東油田分公司 覃小鋒 廣西區域地質調查研究院 韓忠 武警黃金部隊第六支隊 銀錘獎名單(40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作單位及職務 萬玲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 豐成友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 仇建軍 河南省有色金屬地質礦產局第三地質大隊 牛富俊 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 王之軍 中非地質工程勘查研究院 王清華 中國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 葉曉濱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 任雲生 吉林大學 劉東輝 福建省121煤田地質勘探隊 劉忠群 中國石化華北分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 劉陶勇 核工業二一六大隊 江山紅 中國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石油鑽井研究所 閆臻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何衛紅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何黃生 江蘇煤炭地質局物測隊 張永雙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張禮中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張傳林 中國地質調查局南京地質礦產研究所 張吉壽 雲南地礦資源股份有限公司 張家菁 江西省地礦局贛東北大隊 李連生 中國石化河南油田分公司 李鐵軍 中國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 單玄龍 吉林大學 和志軍 有色金屬礦產地質調查中心南方地質調查所 林全勝 福建省閩西地質大隊 武雄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鄭元平 紫金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金勝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侯樹仁 核工業二〇八大隊 趙振宏 中國地質調查局西安地質礦產研究所 徐品 山東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 晏鄂川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翁愛華 吉林大學 袁文偉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郭華明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郭彥民 中國石油遼河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 高文龍 北京國電華北電力工程有限公司 黃偉強 中國石油新疆油田公司 董瀚 甘肅省地礦局第三地質礦產勘查院 廖忠禮 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地質礦產研究所

『肆』 鄧軍的發表論文

第一作者部分論文(1990年以後):
1. Deng Jun,Chen Xueming,Yang Liqiang,Wang Jianping and Lan Jing. Study on the center of mineralizing fluids in the Fankou surperlarge PB-Zn ore deposit in northern Guangdong province.Acta Petrological Sinica,2000,16(4):528-530.(SCI收錄)
2. Deng Jun, Fang Yun, Yang Liqiang, et al. Numerical modelling of Ore-forming dynamics of fractal dispersive fluid systems. Acta Geologica Sinica, 2001,75(2):220-232.(SCI收錄)
3. Deng Jun, Yang Liqiang, Sun Zhongshi, et al. A Metallogenic Model of Gold Deposits of the Jiaodong Granite-Greenstone Belt. Acta Geologica Sinica, 2003,77(4).(SCI收錄)
4. Deng Jun,Liu Wei, Sun Zhongshi, et al. Evidence of mantle-rooted fluids and multi-level circulation ore-forming dynamics: A case study from the Xiadian gold deposit, Shandong province,China. Science in China(Series D),2003,46(Supp) :138-142.(SCI收錄)
5. Deng Jun, Huang Dinghua, Wang Qingfei, et al. Formation Mechanism of 「Drag Depressions」 and Irregular Boundaries in Intraplate Deformation. Acta Geologica Sinica,2004,78(1):267-272.(SCI收錄)
6. Deng Jun, Huang Dinghua, Wang Qingfei, et al. Surplus Space Method: A New Numerical Model for Prediction of Shallow-seated Magmatic Bodies,Acta Geologica Sinica,2004,78(6):1245-1249.(SCI收錄)
7. Deng Jun, Huang Dinghua, Wang Qingfei et al. Experimental remolding on the cap rock's 3D strain field of the Indosinian-Yanshanian epoch in Tongling deposit concentrating area, Science in China(Series D),2005,48(7) :863-874.(SCI收錄)
8. Deng Jun, Yang Liqiang, Wang Jianping et al. Late-paleozoic Fluid Systems and Their Ore-forming Effects in the Yuebei Basin, China, Acta Geological Sinical,2005,79(5):673-687.(SCI收錄)
9. Deng Jun,Wang Qingfei,Huang Dinghua,Wan Li,Yang Liqiang& Gao Bangfei. Transport network and flow mechanism of shallow ore-bearing magma in Tongling ore cluster area,Science in China(Series D),2006,49(4):397-407. (SCI收錄)
10. Deng Jun,Yang Liqiang, Ge Liangsheng, Wang Qingfei,Zhang Jing,Gao Bangfei, Zhou Yinghua and Jiang Shaoqing. Reasearch advances in the Mesozoic tectonic regimes ring the formation of Jiaodong ore cluster area.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 2006, 16(8):777-784. (SCI收錄)
11. Deng Jun,Wang Qingfei,Yang Liqiang, Gao Bangfei, Huang Dinghua, Liu Yan, Xu Hao and Jiang Shaoqing. Reconstruction of Ore Controlling Structures Resulting from Magmatic Intrusion into the Tongling Ore Cluster Area ring the Yanshanian Epoch. Acta Geologica Sinica,2007,81(2): 287-296. (SCI收錄)
12. Jun Deng, Qingjie Gong, Liqiang Yang, Qingfei Wang, Jing Zhang and Wanming Yuan. Experimental Determination of Pyrite Dissolution Rate in Acidic Media at 21℃ to 61℃.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Special Supplement,Germany, 2007,Volume 71,A 217. (SCI收錄)
13. J. Deng, Q. Gong, Q. Wang, L. Yang and Z. Zhang. Tracing Ore Forming Fluid of Gold Deposits Hosted in Kangding Complex in Sichuan Province, China.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Special Supplement, Canada, 2008,Volume 72, A 210. (SCI收錄)
14. Deng Jun, Wang Qingfei, Yang Liqiang, Zhou Lei, Gong Qingjie, Yuan Wanming, Xu Hao, Guo Chunying and Liu Xiangwei. The Structure of Ore-controlling Strain and Stress Field in the Shangzhuang Gold Deposit in Shandong Province, China. Acta Geologica Sinica,2008,82(4): 769-780. (SCI收錄)
15. Deng Jun, Wang Qingfei, Wan Li, Yang Liqiang, Zhou Lei, Zhao Jie. Random Difference of the Trace Element Distribution in Skarn and Marbles from Shizishan Orefield, Anhui Province, China.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2008, 19(4): 319-326. (SCI收錄)
16. Jun Deng, Qingfei Wang, Li Wan, Qingjie Gong, Jie Zhao, Huan Liu. Self-similar fractal analysis of gold mineralization of Dayingezhuang disseminated-veinlet deposit in Jiaodong gold province, China. Journal of Geochemical Exploration, 2009, 102(2): 95–102.(SCI收錄)
17. Jun Deng, Liqiang Yang, Bangfei Gao, Zhongshi Sun, Chunying Guo, Qingfei Wang, Jianping Wang. Fluid Evolution and Metallogenic Dynamics ring Tectonic Regime Transition: Example from the Jiapigou Gold Belt in Northeast China. Resource Geology, 2009, 59(2):140–152. (SCI收錄)
18. Deng Jun, Yang Liqiang, Chen Xueming et al. Fluid system and Ore-forming dynamics of the Yuebei Basin, China. Proceedings of the Eighth Biennial SGA Meeting, Springer,2005,volume Ⅰ:107-109.(ISTP收錄)
19. Jun Deng, Qingfei Wang, Li Wan, Liqiang Yang, Xuefei Liu. Singularity of Aau Distribution in Altered Rock Type Deposit-An Example from Dayingezhuang Gold Ore Deposit. The 12th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Mathematical Geology, Pengda Zhao Eds. Printed by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Printing House,2007, 44-47. (ISTP收錄)
20. 鄧軍,楊立強,翟裕生,等.構造-流體-成礦系統及其動力學的理論格架與方法體系.地球科學,2000,14(2):71-78.(EI收錄)
21. 鄧軍,楊立強,孫忠實,等.構造體制轉換與流體多層循環成礦動力學.地球科學,2000,25(4):397-403.(EI收錄)
22. 鄧軍,方雲,楊立強,等.剪切蝕變與物質遷移及金的富集.地球科學,2000,25(4):428-437.(EI收錄)
23. 鄧軍,孫忠實,楊立強,等.成礦流體運動系統與金質來源和富集機制討論.地質科技情報,2000,19(1):41-45.(EI收錄)
24. Deng Jun, Wang Qingfei, Sun Zhongshi. Origin of gold-bearing fluid and its initiative localization mechanism in Xiadian gold deposit, Shandong province.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2002, 21(3):282-288.(EI收錄)
25. Deng Jun,Sun Zhongshi, Wang Qingfei, et al. Crust-mantle structures and gold enrichment mechanism of mantle fluid system.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2003, 21(3):263-270.(EI收錄)
26. 鄧軍,孫忠實,王建平,等. 太古宙-元古宙過渡分界及構造動力體制轉換,地球科學,2003,28(1):87-96.(EI收錄)
27. 鄧軍,高幫飛,王慶飛,等.成礦流體系統的形成與演化.地質科技情報,2005,24(1) :49-54.(EI收錄)
28. 鄧軍,王慶飛,楊立強, 等.膠東西北部金熱液成礦系統內部結構解析,地球科學,2005,30(1):102-108.(EI收錄)
29. 鄧軍,王慶飛,高幫飛,徐浩,周應華. 鄂爾多斯盆地多種能源礦產分布及其構造背景,地球科學,2006,31(3):330-336.(EI收錄)
30. 鄧軍,王建國,韋延光,張志啟,林吉兆,閆順玲. 山東謝家溝金礦床礦石與金礦物特徵. 地球科學,2007,32(3):373-380.(EI收錄)
31. 鄧軍,龍昱.山東焦家金礦田圍岩蝕變與礦化灰色特徵及其GM模型分析.地學探索,1992,(5):1-9.
32. 鄧軍,張國鐸,孫希賢.膠東半島招掖金礦帶控礦構造特徵及灰色領域初探.中國區域地質,1993,(3):264-273.
33. 鄧軍,孫希賢.隱形類礦床的灰色特徵及其灰色預測初探.見:何科昭主編.校慶四十周年文集.北京:海洋出版社,1993,217-223.
34. 鄧軍.山東招掖金礦帶斷裂構造分帶與蝕變分帶研究.礦床地質,1994,13:17-19.
35. 鄧軍,徐守禮,孫希賢.模糊數學在膠東西北部金礦帶成礦預測研究中的應用.現代地質,1994,8(2):229-235.
36. 鄧軍,方雲,周顯強,等.山東膠西北金礦帶成礦構造應力場反演及其控礦作用.中國區域地質,1995,(3):253-260.
37. 鄧軍,方雲,周顯強, 等.膠東半島西北金礦帶成礦構造應力場及成礦微量元素分布特徵,地球學報,1995,(1):10-21.
38. 鄧軍,徐守禮,呂古賢,等.膠東西北部斷裂構造與成礦作用.現代地質,1996,10(4):502-511.
39. 鄧軍,呂古賢,楊立強.構造應力場轉換與界面成礦.地球學報,1998,19(3):244-250.
40. 鄧軍,翟裕生,楊立強,等.論剪切帶構造成礦系統.現代地質,1998,12(4):493-500.
41. Deng Jun,Yang Liqiang,Zhai Yusheng et al. Crust-mantle interaction and dynamics of metallogenic system of Jiaodong gold ore concentrating area,China..Journal of Geosciences of China,1999,1(1):39-46.
42. 鄧軍,楊立強,孫忠實,等.剪切帶構造成礦動力機制與模式.現代地質,1999,13(1):125-129.
43. 鄧軍,翟裕生,楊立強,等.剪切帶構造-流體-成礦系統動力學模擬.地學前緣,1999,6(1):115-127.
44. 鄧軍,楊立強,翟裕生,等.地質體元素組合與礦源系統組成及演化.地球學報,1999,20:414-419.
45. 鄧軍,翟裕生,楊立強,等.構造演化與成礦系統動力學.地學前緣,1999,6(2):315-323.
46. 鄧軍,楊立強,方雲,等.成礦系統嵌套分形結構與自有序效應.地學前緣,2000,7(1):133-146.
47. 鄧軍,楊立強,孫忠實,等.礦源系統地質-地球化學例析.現代地質,2000,25(1):165-172.
8. 鄧軍,李朝秀,吳軍.積極參與西部大開發,加快學校改革和發展步伐.中國地質教育.2000,36(4):23-24.
49. Deng Jun,Fang Yun,Wan Li,et al.Fuzzy comprehensive appraisal of concealed ore deposit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2000 ,11(2):134-139.
50. Deng Jun,Zhai Yusheng,Wang Jianping,et al. Shear alteration,mass transfer and gold mineralization :an example from Jiaodong ore deposit concentrating area,Shangdong,China.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2000,11(3):281-287.
51. 鄧軍,陳學明,沈崇輝,等.粵北晚古生代盆地壓實流體的性狀.礦物岩石地球化學通報,2000,19(3):149-154.
52. 鄧軍,孫忠實,楊立強,等.吉林夾皮溝金礦帶構造地球化學特徵分析.高校地質學報,2000,6(3):405-411.
53. 鄧軍,楊立強,方雲,等.膠東地區殼-幔相互作用與金成礦效應.地質科學,2000,35(1):60-70.
54. 鄧軍,陳學明,方雲,等.粵北盆地流體系統及其礦化特徵.地學前緣,2000,7(3):95-102.
55. 鄧軍,孫忠實,王建平,等.動力系統轉換與金成礦作用.礦床地質,2001,20(1):71-77.
56. 鄧軍,楊立強,劉偉,等.膠東招掖礦集區金質來源和流體成礦效應.地質科學,2001,36(3):257-268.
57. 鄧軍,周洪瑞,趙文翠.發展規模提高質量促進研究生教育快速發展.中國地質教育,2001,37(1):37-40.
58. 鄧軍,王建平,王建國,等. 膠東半島西北部金礦帶構造動力控礦:中國金都招遠國際金礦地質與勘探學術論壇論文集. 主編:塗光熾. 地震出版社.2002,55-58
59. 鄧軍,王慶飛,孫忠實,等. 礦物磁性與金元素富集的可能關系,現代地質,2002, 16(2):177-179.
60. 鄧軍,張世紅,孫忠實. 岩石磁性與流體成礦作用關系初探. 地學前緣,2002,9(2):391-392.
61. 鄧軍,張世紅,孫忠實,等. 岩石磁性力與低溫流體成礦作用關系探討. 地學前緣,2002,9(4):314-318.
62. 鄧軍,孫忠實,候增謙,等. 板塊界面磁斥力形成與全球大型-超大型金礦分布規律初探. 地質科學,2002,37(4):502-508.
63. 鄧軍,潘鳳雛,李勝榮,等. 西藏甲馬銅多金屬礦床成礦模式,礦床地質,2002, 21(增):372-375.
64. Deng Jun,Wang Jianguo, Wang Jianping, et al. Structural dynamics control of the gold ore deposits in Northwestern Jiaodong Peninsula. In: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gold geology and exploration in Zhaoyuan, the gold city of China: Proceedings, Chairman: Tu Guang. Seismo Logical Press, 2002,138-142.
65. 鄧軍,劉偉,孫忠實,等. 幔源流體判別標志及多層循環成礦作用動力學—以山東夏甸金礦床為例. 中國科學(D輯),2003,32(增刊):96-104.
66. 鄧軍,段紅梅.俄羅斯國立莫斯科大學的教學科研改革及人才培養.中國地質教育, 2003,第4期(總第48期):75-77.
67. 鄧軍,陳學明,饒軼群,等.南嶺地區兩種類型盆地的壓實流體系統及其礦化作用.現代地質,2004,18(1):1-7.
68. 鄧軍,王慶飛,黃定華,等.銅陵礦集區構造—流體—成礦系統演化格架.地學前緣,2004,11(1):121-129.
69. Deng Jun,Wang Qingfei,Wei Yanguang, et al. Metallogenic Effect of Transition of Tectonic Dynamic System,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2004,15(1):23-28.
70. 鄧軍,王慶飛,黃定華.成礦流體運輸物理機制研究的關鍵難題與方法體系.地球科學進展,2004,19(3):393-398.
71. 鄧軍,王慶飛,黃定華,等.銅陵礦集區燕山期地殼淺部成礦流體活動的構造控礦.礦床地質,2004,23(3):399-404.
72. 鄧軍,黃定華,王慶飛,等. 銅陵礦集區印支-燕山期蓋層形變場三維結構的實驗重塑,中國科學D輯,2004,34(11):993-1001.
73. 鄧軍,王慶飛,楊立強,等.膠西北金礦集成礦作用發生的地質背景, 地學前緣,2004,11(4):527-533.
74. 鄧軍,季榮生.一流學術與人才大師——現代大學的生機和活力所在,中國地質教育,2005,(1):4-8.
.
75. 鄧軍,季榮生,劉大錳.關於理工類高校建設與發展的若干思考,中國地質教育,2005,(3):1-6.
76. 鄧軍,王慶飛,高幫飛,黃定華,楊立強,徐浩,周應華.鄂爾多斯盆地演化與多種能源礦產分布,現代地質,2005,19(4):538-545.
77. 鄧軍,王慶飛,黃定華,高幫飛,楊立強,徐浩.鄂爾多斯盆地基底演化及其對蓋層控製作用,地學前緣,2005,12(3):91-99.
78. 鄧軍,王慶飛,黃定華,萬麗,楊立強,高幫飛.銅陵礦集區淺層含礦岩漿輸運網路與運移機制,中國科學(D輯):2006,36(3):252-260.
79. 鄧軍,季榮生.高校科技創新呼喚科技體制改革,中國地質教育,2006,(1):17-21.
80. 鄧軍,楊立強,葛良勝,王慶飛,張靜,高幫飛,周應華,江少卿. 膠東礦集區形成的構造體制研究進展,自然科學進展,2006,16(5):513-518.
81. 鄧軍,楊立強,王慶飛,徐浩.膠東礦集區金成礦系統組成與演化概論.礦床地質,2006,25(增刊):67-70.
82. 鄧軍. 學科建設與研究生教育. 中國地質教育,2007,16(2):1-4.
83. 鄧軍, 楊立強, 袁萬明, 龔慶傑, 王慶飛, 張靜, 高幫飛. 膠東地區中生代構造體制轉換時限與地球動力學環境. 第九屆全國礦床會議論文集. 主編: 陳毓川等. 地質出版社. 2008, 5-6.
84. 鄧軍, 楊立強, 袁萬明, 段紅梅, 杜楊松. 地礦企業工程碩士培養機制研究與實踐. 中國地質教育,2008,(1):19-23.

『伍』 杜楊松的桃李滿天下(研究生情況)

1. 現代礦床學,研究生學位課程,1997-現在
2. 計算機在地學中的應用,研究生選修課程,1999-2003 培養碩士研究生
江雲華(1992),吳培水(1993),李學軍(1994),龐保成(1995),王功文(1997),田世洪(1998),丁天才(1999),陳新燕(2000),蔡春麟(2000),劉金輝(2001),郭熙鳳(2001),竇金龍(2001),車勤建(2001),盧樹東(2002),韓九曦(2002),李 津(2002),張 敏(2002),戴志峰(2003),李艷華(2003),楊立志(2003),何德寶(2004),李順庭(2005),王 舫(2005),魯 欣(2005),董晉琨(2005),劉紹鋒(2005),曹 毅(2006),郭 欣(2006),李 青(2006),王亞飛(2006),高浮萍(2007),莘豐培(2007),胡利芳(2007),李 莉(2007),李大鵬(2008),向文帥(2008),許逢明(2008),塗 偉(2009),高志偉(2009),方福康(2009),唐 飛(2009),東 前(2009),鄭 震(2009),楊 爽(2009),宋林旭(2009),范宏志(2009),羅 淦(2010),張愛萍(2010),許康康(2010),董玉翠(2010),李湘蓮(2010),沈立軍(2010),滕傳耀(2010),賀 博(2010),葛松勝(2010)
培養工程碩士研究生
秦新龍(1998),龐振山(2001),張興遼(2001),米廣堯(2002),龐爾成(2002),王外全(2002),陳志彬(2002),張愛奎(2003),鄭寶軍(2003),王小勇(2003),張智慧(2003),陳世順(2003),史建民(2003),劉文軍(2003),崔來旺(2004),李宏坤(2004),肖述剛(2004),李建飛(2004),趙文川(2005),許 華(2005),李文良(2005),李香資(2005),次 瓊(2005),王 蔚(2005),趙咸明(2005),劉消清(2007),肖 鍔(2007),黃思法(2007),王開虎(2008)
培養博士研究生
郭福生(2000),秦新龍(2001),樓亞兒(2001),車勤建(2002),陳新燕(2002),徐尚義(2002),張學文(2002),張培強(2003),譚成印(2003),潘錫輝(2003),龐振山(2003),蔡勁宏(2004),沙淑清(2004),王新昆(2005),楊廣全(2005),王學評(2005),張國梁(2006),史 憨(2007),朱東暉(2007),雷英平(2007),周昌平(2007),張智宇(2008),曹 毅(2008),李順庭(2008),郭 欣(2008),劉紹鋒(2009),李大鵬(2009),東 前(2010)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