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2o18年地質災害點
A. 福建南部沿海地區地質災害發育特點及孕災環境分析
施文耀
(福建省地質工程勘察院,福州350002)
摘要:本文通過對福建南部沿海地區的地質災害的現狀調查與分析,闡述該地區地質災害的發育特點,分析各種地質災害的成災因素,並從自然地理氣候條件、地質環境條件、人類工程經濟活動三方面對區域孕災環境進行分析,提出地貌單元、地質單元的形態、結構、功能不同,區域氣候環境的特徵,對區域地質災害的形成產生明顯的影響。
關鍵詞:地質災害;特點;成災因素;孕災環境
地質災害是岩石圈表部在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相互影響下,或地殼內部動力地質作用下,使地質環境產生變化,出現的對人類生命財產和精神遭受損害的地質現象和事件,地質災害的孕育與發展受區域自然條件、區域地質環境條件、人類活動等的支配。
1 地質災害的現狀與區域特徵
區域的自然地理條件、地質環境條件和人類工程活動的程度的特徵,使得測區局部地區地質災害比較發育,目前已有資料表明測區主要的地質災害有4類,共206處,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其中崩塌95處,佔地質災害總數的46.12%;滑坡76處,佔地質災害總數的36.89%;泥石流2處,佔地質災害總數的0.97%;地面沉降33處,佔地質災害總數的16.02%。測區地質災害詳見附表,從地質災害的統計資料看,測區地質災害具有福建省地質災害的普遍特徵,即點多、面廣、規模小、頻率高、危害較大,受人類活動和降雨影響大[1]。
2 地質災害的分布規模、特徵與成災因素
區內地質災害具有明顯的分布規律,崩塌、滑坡、泥石流分布於測區中西、西北部的低山、丘陵地帶,崩塌、滑坡多沿公路、房前屋後的人工開挖形成的高陡斜坡分布;地面沉降分布於沿海的沖海積平原中,也有少量分布於未壓實的鬆散素填土區;泥石流分布於丘陵溝尾斜坡地帶,各類地質災害又有其自身的特點與成災因素。
2.1 滑坡與崩塌
2.1.1 滑坡[2]
滑坡為斜坡變形破壞的一種形式,是指斜坡上岩土體在河流沖刷、降雨等因素影響下,沿著一定的軟弱結構面(帶),整體或分散地、順坡向下滑移的自然地質現象,滑坡體通常被分割成塊體,滑坡經滑移後處於相對穩定階段後,在降雨等其他因素的作用下有可能再次激活而滑動[3]。
根據滑坡物質組成、滑體厚度,形成原因,規模對測區滑坡進行劃分統計,並對滑坡前斜坡坡度進行統計,統計結果分別見圖1和表1。
松動、粘性差、易崩解的土體易產生崩塌,節理裂隙發育的斜坡也易產生崩塌。測區土質崩塌中,全為殘積土型崩塌,且多為侵入岩類地區,主要由於侵入岩風化的殘積土粘土粒含量低,粘聚力差,含礫高,土質結構鬆散,易濕化崩解,在遭雨降水作用下,也就易產生崩塌。而節理裂隙發育給地下水的入滲,徑流提供了良好通道,加之破碎岩體塊體間的結合力差,降雨入滲作用下也就易誘發崩塌。
2.1.3.3 地質構造
地質構造對斜坡產生滑坡的影響表現為強烈的改變岩土體的結構構造,使岩土體變形破碎,岩土體風化程度加大,在岩土體中形成良好的構造軟弱面,岩土體力學強度下降。構造運動也使斜坡坡度、坡形了產生變化,對斜坡變形破壞起間接作用。地質構造在斜坡岩土體中形成的軟弱結構面為滑坡產生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條件。一旦的外界因素觸發,斜坡極易沿構造的軟弱面產生滑移、崩落,形成滑坡、崩塌。測區76處滑坡中有8處與斷裂構造密切相關,占滑坡數的10.53%。
2.1.3.4 降雨
降雨是滑坡、崩塌的成災因素中最為敏感、最為積極的因素,幾乎所有的崩塌均與降雨密切相關。降雨通過改變斜坡岩土體的力學性質,降低抗變能力,改變斜坡岩土體的應力狀況的途經來誘發斜坡產生災害。在高強度降雨作用下,部分匯水條件較好的滑坡還有可能進一步轉化為滑坡—泥石流型的地質災害。
另外,滑坡的產生與降雨量密切相關,幾乎所有滑坡其產生均與降雨有關。大部分滑坡分布於多年均降雨量>1200mm的地區。資料顯示,過程降雨時大於100mm的地區可能誘發產生滑坡,但經過長期陰雨,土體基本飽和後,又經過程降雨量大於50mm,也可能產生滑坡,當過程降雨量超過200mm時,則會普遍產生滑坡災害現象。
2.1.3.5 人類工程活動
在區內滑坡中與人類工程活動有關的滑坡達64處佔85.53%。人類工程活動對斜坡的影響表現為切坡、填方等。切坡使斜坡的坡高和坡度產生改變,極大地改變了坡形,使原來處於應力相對平衡的斜坡失去支撐而臨空,斜坡應力平衡遭受破壞,坡高增大,斜坡內應力隨之呈線性增加,坡度變大,坡面附近張應力隨之增強。范圍隨之擴大,而坡腳應力集中帶的最大剪力也隨之增強,因此,隨著切坡坡度增大,坡高增大,斜坡變形產生滑坡的條件越充分,產生滑坡的機會也隨之增大。另一方面,人類工程活動又使斜坡岩土體結構遭受擾動破壞,降低局部岩土體的強度,又為產生滑坡提供了條件。人類工程活動中又有不合理的堆填方,形成高陡斜坡,原本填方岩土體結構已遭受破壞,加之堆填成高陡斜坡,極易誘發產生滑坡。
人類工程活動是崩塌成災因素中較為積極的因素。人類工程活動表現為改變斜坡的外形,實際上是改變了斜坡的臨空狀況及應力場,強烈的切坡活動,使處於應力平衡的斜坡失去臨空支撐,形成臨空面,相應地斜坡應力均隨之改變。切坡坡度越陡,坡頂拉張力越強,在重力作用下也越能促進崩塌的產生,統計表明,由孕災環境為人類工程活動引起的崩塌達71.58%
測區調查表明,區內由爆破震動引起的崩塌僅3處,分布於採石場區域,主要由於爆破使部分岩土體開裂松動,其斜坡已開挖成陡坡懸崖狀,爆破產生的彈性波使松動岩土體產生附加應力,松動斜坡岩土體的結構,造成破裂面,反復作用造成累積,促使岩土體變形破壞而崩落。
2.2 地面沉降
區內地面沉降表現為在軟土區的建築物不均勻沉降。軟土區地面沉降分布於泉州、廈門、漳州沖海積平原區,共有32處。
由於組成軟土的粘土礦物為高嶺石、伊利石、綠泥石,其化學成分為SiO2、Al2O3、Fe2O3等。其物理力學性質指標主要有以下特徵,天然含水量大(W>36%),呈軟塑-流塑狀,僅局部為可塑狀;孔隙比大(e>1),高液限(W1>45.9%),低滲透性,高飽和度,高壓縮性(a1-2>0.7MPa-1),強度低(fk=100kPa),抗剪強度低(C=2~4kPa,φ=0~14.5°)。大部分呈欠固結狀態,具有流變性和觸變性的特點。當建築基坑排水抽取地下水後,隨著地下水位的下降,土層有效應力增加,促使軟土固結而產生沉降。而建築物置於軟土區,土層中的附加應力大增,引起高壓縮性的軟土由於壓縮固結而產生沉降,測區軟土沉降多分布於全新統的海積軟土中,建築物常由於軟土不均勻壓縮固結而出現不均勻沉降現象,致使建築物產生傾斜、開裂、破壞。
2.3 泥石流
區內目前僅發現有2處泥石流,其規模均很小,土方量<1.0萬m3,均為暴雨型、溝坡型泥石流。其實際模式為滑坡-泥石流。泥石流的物質組成以殘坡積粘性土為主,夾含少量的強風化岩體。物源區處於坡度30°~35°的凹形斜坡。泥石流的流通距離比較短促。物源區也沒有常年性溝谷水流,均為自然狀態下產生的泥石流。
區內泥石流物源區處於凹形斜坡,有利於地表水的匯積。地表匯水的沖蝕能力較強。物源區處於殘坡地層較厚,殘坡積土遇水易飽和,易崩解。而散體狀的強風化岩強度較低,這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物質來源條件,兩處均由於長歷時高強度的降水引起。斜坡岩土體首先出現崩滑現象,而後崩滑體在地表水流的攜帶下向坡下方向流動而形成。兩處泥石流均處於人類活動微弱區域,對人類的影響不大。
3 區域孕災環境分析[4]
地質災害的分布、發生與發展與自然地理條件、地質環境條件和人類工程經濟活動密切相關,測區地處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濕潤氣候區,地處福建東南沿海地區地質環境條件較為復雜,人類工程經濟活動強烈。由於地貌單元、地質單元的形態、結構、功能不同,區域氣候環境的特徵,導致測區孕災環境對區域災害的形成產生明顯的影響。
3.1 自然地理氣候條件
區內雖然均處於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濕潤氣候區,但測區地貌形態卻多種多樣,從濱海的平原、台地到中西北部的丘陵、山地,使得測區的降雨量分布不均。濱海平原、台地的多年平均降雨量900~1100mm,而丘陵,山地的多年平均降雨量卻可達1500~1700mm,而沿海島嶼、半島處局部蒸發量與降雨量大致相當,並且測區地處太平洋沿岸,受熱帶暖濕氣流的影響,每年均會遭遇不同次數和強度的台風暴雨的影響,台風過程降雨量在200~350mm之間。充沛而分布不均的降雨量與短時間的台風暴雨的降雨量,強烈地促進測區地質災害的發育。溫暖濕潤的氣候條件使測區岩石的風化過程加快,給地質災害的產生與發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環境孕災條件。從測區前述地質災害的成因分析中,過程降雨量和暴雨對測區地質災害的發育影響異常明顯,幾乎所有的斜坡變形破壞均與降雨相關。這說明測區區域氣候環境條件是地質災害分布、產生與發展最為直接,最為敏感的影響因素。
3.2 地質環境條件
從地貌上看,區內沿海海岸附近,遭受海潮、風暴潮的影響,局部土質海岸蝕退明顯,如廈門島東海岸,而區內大部分地區為山地丘陵地帶,河谷沖溝發育,地形形態不一,地形坡度20°~40°不等,局部更陡,高程100~1000m,變化較大,有利的地形條件給地質災害的發育提供了良好的孕災環境。
從地質構造上看,區內處於閩東南濱海斷隆帶和閩東火山斷拗帶之間,整體處於間歇性上升地區,地質構造活躍,斷裂構造發育,深受長樂-南澳等活動斷裂構造影響,地質構造較為復雜,岩石較為破碎;地震設防烈度為Ⅶ、Ⅷ度地區。地質構造的復雜性為測區地質災害的發育又提供了良好的孕災環境。
從地質條件上看,濱海地區的平原區分布廣泛和厚度不同的高壓縮性、低強度的軟土和飽和液化砂土,從而使這些區域易產生軟土沉降、震陷和飽和砂土液化現象。而台地、丘陵、山地卻分布有厚薄不一的殘坡積土以及各種母岩,地層岩性復雜,強度不一,復雜的岩土體條件又為地質災害的發育提供了較好的孕災環境,特別是測區丘陵台地殘坡積土層較為深厚,卻又深受降雨影響,使得測區地質災害較發育。
3.3 人類工程經濟活動
測區為廈-漳-泉閩南金三角地區,區域經濟異常活躍,人口密度大,工程活動強烈,各級別的公路星羅密布,在測區范圍分布有泉廈高速公路、廈漳高速公路、漳詔高速公路、漳龍高速公路、鷹廈鐵路、漳泉鐵路、324國道以及九龍江引水、晉江引水工程、後石電廠、集杏海堤、高集海堤等。各重大工程、各種省道、縣道工程建設對地質環境的改變程度較大。測區經濟活動強烈,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多在10000元以上。而且測區人口密度大,沿海地區人口密度800~1800人/km2,山區也有200~700人/km2。山區可利用土地少,造成人多地少的局面,進行房屋建設中迫使居民挖山切坡,從而形成大量的房屋高陡後邊坡。密集的人口分布,強烈的工程經濟活動,極大地改變了局部的地質環境,森林植被覆蓋率下降,局部水土流失加劇,地質災害頻繁發生,測區活躍而強烈的人類工程經濟活動對地質災害的發育又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孕災環境。
4 結束語
區內地質災害類型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等幾種,具有點多、面廣、規模小、頻率高、危害較大、受人類活動和降雨影響大的普遍特徵。由於區內的區域地理位置,也就有測區地質災害的孕災環境。充沛的降水、台風影響強烈、不利的地形條件、地質構造的復雜性、復雜的岩土體條件、活躍而強烈的人類工程經濟活動都在加劇著地質災害的發育。
參考文獻
[1]何永金.福建地質災害的特點、成因及其對策.福建地質,1995(4)
[2]晏同珍,楊順安,方雲.滑坡學.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3
[3]高天鈞,何永金.福建沿海及海域地質災害與防治.福建地質,2000(2)
[4]陳亞寧.新亞歐大陸橋新疆段環境地質研究.北京:地質出版社,2001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 and Formation Principle of Geologic Hazards in the Coast of Southern Fujian
Shi Wenyao
(Geological Engineering Exploration Faculty of Fujian Province, Fuzhou 350002)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geologic hazards, the paper expatiates the characters of geologic hazards and analyses formation factors of geologic hazards from three aspects, geographic and climatic condition, geologic environment condition. The conclusion is that geologic cell, the modality,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physiognomy cell and the characteristic of climate clearly influence the formation of geologic hazards.
Key words: Geologic hazards; Characteristic formation factors of geologic hazards; Environment of formation geologic hazards
B. 地質環境和地質災害現狀
一、地質環境概況
1.地形地貌特徵
麗水市位於武夷山系腹地,屬山地地貌,除山間盆地和河谷外,海拔高度多在500米以上,千米以上山峰約3573座,相對高差在800~1500米,龍泉黃茅尖海拔1929米,青田溫溪鎮海拔僅7米,兩者地形高差達1900餘米。地勢呈西南高,北東低,西南部中山廣布,地形起伏差異大是麗水市地形地貌最大的特點。麗水市坡陡谷深,切割深度多在300~400米,形成許多三面群山環抱一面開闊的「V」字型狹長溝谷,巨大的地形高差、陡坡、深谷形成的陡峻臨空面,往往有利於山坡物質勢能的釋放與能量轉換,因而有利於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的形成。加之植被不夠發育,在暴雨徑流沖刷時,極易把砂、石、土挾帶到溝谷中,不利堆積,也是產生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有利地貌。
2.地質條件
麗水市主要出露地層由老至新為:基底變質岩系(前寒武系)→侏羅系火山岩系→白堊系火山岩夾沉積岩系→第四系。經歷多次造山運動和長期風化作用,岩層褶皺強烈、斷裂節理發育,成為地質災害發育的主要控制因素。
麗水市僅西部出露有前寒武系變質岩,其餘大部分市為中生代侏羅系、白堊系的火山碎屑岩、次火山岩及陸源碎屑岩,在河谷及山間盆地中分布第四系的河床相或山麓相沉積層。燕山期中酸性岩漿岩較為發育,分布面積約500餘平方公里,本市構造以斷裂為主,火山構造亦十分發育。
基於岩性的不同,風化層厚度也有一定差異,變質岩區、白堊系陸源碎屑岩分布的低丘陵區及火山盆地內部風化層厚度可達數米至十餘米,而侏羅系的熔結凝灰岩分布區和部分次火山岩、岩漿岩分布區地表風化層僅為數厘米至數十厘米,且界面明顯,這給滑坡體的形成創造了較為有利的條件。廣泛發育的古滑坡體、山前堆積物、崩積物連同風化殼物質共同為地質災害的形成創造了物質條件。
頻繁的地質活動產生的多期斷裂構造面以及多組節理面將岩層(岩體)肢解成大小不同、形態各異的獨立塊體,在一定條件下這些獨立塊體脫離母體就有可能形成危及人類的地質災害。
本市遍布的火山碎屑岩、陸源碎屑岩、變質岩中往往夾有泥岩、泥質粉砂岩及片理化薄層,當岩層出現側向臨空並在一定誘發因素的作用下順層滑坡將會產生。
3.區域構造與地震概況
(1)區域構造概況:麗水市地質構造以斷裂發育為特點,褶皺不明顯。北東向、北北東向斷裂,配以北西向斷裂,形成構造形態的基本骨架。
北東向構造帶由北東向變質岩基底斷塊隆起和一系列約50°方向壓性斷裂組成,主要有遂昌縣昌裘至上定斷裂,遂昌縣城至大柘構造帶,松陽縣高亭至里庄構造帶,慶元縣竹口至龍泉斷裂,龍泉市至縉雲新建構造帶,慶元縣至青田海口構造帶。
北北東向構造帶由一系列10°~30°強烈斷裂帶及受它制約的北北東向白堊系構造盆地組成,主要有遂昌湖山至里東構造帶,遂昌根竹口至龍泉大桂溪斷裂帶,雲和縣大嶺頭至慶元縣中村斷裂帶,麗水市至景寧縣構造帶。
北西向構造帶主要有遂昌縣關塘至龍泉市安仁至景寧縣白鶴斷裂帶,松陽縣古市至景寧縣渤海構造帶,青田縣海溪至石平川斷裂帶。
南北向構造帶青田縣境內吳岸至湖邊斷裂帶。
(2)地震概況:麗水市地處東南沿海地震帶,政和-海豐地震亞帶,該地震帶歷史上曾發生過較大地震,亞帶中慶元等地發生過5~5.5級地震,1574年至今400餘年來雖有多次地震發生,但烈度均不超過六度,屬基本穩定區,另據國家地震局南京地震大隊分析,政和-海豐地震亞帶在未來100年內可能出現的最大震級不會超過5級,對麗水市的影響為三度。另外,沿麗水-餘姚深斷裂帶有基性岩、超基性岩呈串珠狀產出,1917年3月1日、1976年3月30日及11月24日、1998年2月24日在慶元縣-景寧縣間、縉雲縣與仙居縣交界處、麗水市蓮都區水東和慶元縣城東先後發生4.75級、1.6級、1.3級和3.7級。
綜上所述,麗水市區域地質構造處於相對穩定,地震影響較小,對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的產生不起主導作用。
二、地質災害基本現狀
1.以往地質災害簡況
據《麗水地區志》記載,麗水市自然災害(主要指水災)從公元656年(唐顯慶元年)至1948年共發生31次(年),主要縣(市)為麗水、青田、縉雲、遂昌、松陽;1949年至1979年共發生6次(年),主要縣(市)為青田、縉雲、麗水、雲和、慶元等。據現有資料統計,從1980年至1991年麗水市共發生地質災害19起,1992至2002年共發生地質災害67餘起,主要發生區是慶元、青田、景寧、麗水等縣(市)。
近十年來麗水市發生的重大規模的較為突出的地質災害有:
(1)1992年8月31日,受16號台風影響,景寧縣澄照鄉岩下村多處誘發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造成死亡13人,重傷8人;同日在該縣大地鄉葉坑下村發生特大泥石流,造成死亡7人、失蹤2人。
(2)1994年12月23日,由於地表遭受亂采濫挖,加之連日降雨,致使龍泉市小梅螢石礦區整條巷道塌陷,死亡7人。
(3)1995年10月8日,330國道線青田臘口段發生山體崩塌,造成一輛正在行駛的甌海至金華客車被壓,死亡37人。
(4)1996年8月1日,受8號台風影響,本市普降大暴雨。青田縣石平川和青田鉬礦遭受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死亡57人,多人重傷。同日,青田縣的其他鄉鎮也發生多起地質災害,死亡多人,並造成重大經濟損失。
(5)1998年6月22日景寧縣毛洋鄉滑坡-泥石流,沖毀民房14幢,死亡19人,4人失蹤。
(6)1999年3月25日在省道麗浦線(雲和境內)43千米+800米處發生公路邊坡崩塌,造成緊水灘電廠廠車墜入石塘水庫,導致18人死亡。
(7)1999年4月21日在金溫鐵路(縉雲境內)100千米+770米處發生山體崩塌,造成從杭州開往溫州的603次列車6節車廂脫軌,5人受傷,毀損路基160多米,鐵路中斷運行29小時。
(8)2002年8月15日遂昌蔡縣坑發生滑坡-泥石流,導致3人死亡。
2.隱患點及分布
據初步實地調查證實,目前有地質災害跡象並有少量滑坡發生,有可能誘發較大地質災害(隱患)點達335處,直接威脅著全市205個村莊2500餘人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其中處於蠕動發育狀態,已出現地裂、塌陷等現象,嚴重威脅當地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交通運輸安全主要隱患點30餘處,即:
慶元蘇湖鄉包謝
慶元舉水鄉張地
慶元縣淤上鄉壙根等村
慶元隆宮鄉張地
慶元縣安南鄉坑節、山壙等村
慶元縣竹口鎮新窯
雲和縣朱村鄉上灣
雲和鄉崇頭柳山頭
雲和縣黃源鄉蔭橋坑
松陽縣玉岩鎮烏岩
景寧縣澄照鄉岩山
景寧縣大地鄉葉坑下
景寧縣鶴溪鎮嶺腳
景寧縣英川鎮董村
景寧縣雁溪鄉嶴頭村
景寧縣外舍鄉雙坑
景寧縣鸕鶿鄉茶亭對村
龍泉市龍淵鎮牛頭嶺
龍泉市龍淵鎮宮頭、劍湖
縉雲縣石筧鄉流坑
蓮都區麗新鄉小陶
青田縣鶴城鎮山頭
青田縣山口鎮臘口礦饒士工區
青田縣船寮鎮白山
青田縣黃洋鄉石平川
青田縣黃洋鉬礦區
青田縣萬山鄉關坑
青田縣貴嶴鄉洪岩頭
青田縣舒橋鄉西武頭
遂昌縣金竹下坪頭
另外,在一定條件下有可能發生滑坡、崩塌、泥土流等災害並造成損失的其他隱患點還有:如青田縣山口鎮彭山、景寧縣桑溪、金溫鐵路及麗縉復線等交通干線不穩定邊坡等270餘處地質災害(隱患)點。
地質災害已成為制約我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保護地質環境,防治地質災害已成為當前刻不容緩的緊迫任務。
C. 浙江省地質環境工作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成效典型材料
浙江省國土資源廳
「十一五」期間,浙江省圍繞著地質環境工作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宗旨,全面實施第二輪地質環境保護規劃,健全和完善地質環境保護法規,使地質環境工作緊密服務於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社會效益與生態環境效益。
在地質災害防治方面,浙江省在全國率先開展了縣(市、區)小流域泥石流地質災害專項調查評價。通過這一專項調查評價,基本查明了對浙江省山區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危害最大的小流域泥石流地質災害情況,提出了防災減災對策措施,落實了群測群防。該項目榮獲國土資源部2011年度科技成果二等獎。「十一五」期間,通過地質災害預警預報、群測群防和有效避險轉移,全省成功避讓地質災害88起,避免了954人的傷亡;實施勘查治理、避讓搬遷項目3020個,累計投入13.5億元,近8萬人脫離了地質災害的威脅。通過加強地質遺跡保護,大力推進地質遺跡保護區與地質(礦山)公園建設,使地質遺跡保護工作又上一個新台階。全省累計建設地質遺跡保護區、地質公園、礦山公園等12處,總面積733平方千米,對加強浙江省地質遺跡保護,推進科普教育與旅遊經濟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浙江省長興「金釘子」剖面國家級地質遺跡保護區被國際地科聯主席贊譽為「世界上保護得最好的保護區」。遂昌金礦國家礦山公園不僅建成國家級礦山公園,而且成為「4A」級旅遊景區,成為我國礦山企業綜合利用資源、保護和永續利用礦業遺跡,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個成功典範。
一、守護生命,保障安全:浙江省小流域泥石流地質災害調查與評價工作
浙江省地處東南沿海,台汛期小流域集中強降雨引發小流域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頻繁發生,造成了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為系統查明浙江省泥石流地質災害的分布發育規律,建立小流域泥石流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預警體系,提出泥石流地質災害防治對策和建議,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2005年,浙江省在全國率先開展了小流域泥石流地質災害調查與評價工作,浙江省政府辦公廳轉發了《浙江省小流域泥石流地質災害調查與評價工作方案》(浙政辦發[2005]51號),計劃用3年左右的時間,完成全省以48個縣(市、區)為重點的小流域泥石流地質災害調查與評價工作(圖1)。截至2008年7月,全省48個縣(市、區)的小流域泥石流地質災害調查與評價工作圓滿完成,為全省泥石流地質災害防治和各級政府科學制定防災避險方案和城鎮規劃、新農村建設,最大限度地避免和減少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提供了科學依據,取得了顯著成效(圖2和圖3)。項目完成的3年來,全省雖然發生泥石流上百起,由於防範到位,沒有發生因泥石流災害造成人員傷亡的情況,取得了顯著的防災減災效果。2011年,該項目被國土資源部評為科技成果二等獎。
圖1 浙江省小流域泥石流地質災害工作座談會現場
圖2 開展泥石流調查現場
圖3 編印的培訓教材和相關技術要求
全省小流域泥石流地質災害調查面積5.96萬平方千米,調查小流域溝谷12504條。基本查明了泥石流隱患溝谷1621條,圈定了危險區范圍以及受威脅的人員和財產情況,全面評價了泥石流地質災害的易發程度。評價出中等易發泥石流隱患溝谷203條,低易發泥石流隱患溝谷1418條;危險性大的有16條,危險性中等的有208條,危險性小的有1397條。這些泥石流隱患溝谷,共威脅人員38248人,威脅財產95070萬元。對全部查明的1621條泥石流隱患溝谷編制了1:1萬比例尺的小流域泥石流地質災害防災避險圖,標明了危險區范圍和安全撤離路線,對747條重要泥石流隱患溝谷編寫了防災避險方案,建成了小流域泥石流地質災害管理信息系統和時空結合的監測預警體系。同時提交了一整套成果,包括小流域泥石流綜合調查評價報告,小流域泥石流防災避險圖冊,小流域泥石流防災預案建議,小流域泥石流地質災害管理信息系統,建立了浙東南沿海和浙西北內陸區域兩種不同的小流域泥石流預測預報模型和方法體系,為泥石流災害的防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為更好地將調查成果應用於當地防災減災之中,各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及時編寫製作了小流域泥石流地質災害調查與評價項目成果簡本,突出調查與評價工作的結論及防治對策與建議,以及落實措施等,及時向當地政府和防汛指揮部領導匯報調查評價工作成果,使各級領導充分了解泥石流災害的防治現狀,將小流域泥石流災害防治納入當地的山洪防災體系中,更有針對性地部署泥石流防治工作,及時結合汛期水雨情動態,發布泥石流地質災害預警報信息,指導當地防災工作。
在全面調查評價工作的同時,專業技術人員還會同當地國土資源部門對當地的群眾開展了小流域泥石流防災減災知識的宣傳和培訓。按照群測群防要求協助當地政府落實了重點泥石流隱患溝谷的監測責任人,發放了明白卡,使受泥石流隱患威脅的人員基本了解了防災自救的方法,增強了地質災害防範意思。
二、千年金礦,煥發青春:浙江遂昌金礦國家礦山公園
浙江遂昌金礦國家礦山公園位於浙江省麗水市遂昌縣東北部,面積33.6平方千米,其中礦業遺跡核心區面積3.6平方千米。礦區礦業開采歷史悠久,始於唐代早期,是世界上最早的地下開采岩金礦山。礦山公園內礦業遺跡豐富,有古代探礦遺跡、采礦遺跡、選礦冶煉遺跡(圖4)。礦山公園布局合理,道路整潔,環境優美,景色宜人,是一座真正的綠色礦山公園(圖5)。
圖4 遂昌金礦國家礦山公園古礦洞
圖5 遂昌金礦國家礦山公園主入口
為了合理利用礦區獨特的礦業遺跡和自然、人文景觀資源,調整企業發展結構,長期持續地治理礦山「三廢」和恢復生態環境,2002年,該礦結合治理方案著手策劃礦山工業旅遊開發工作。2005年8月,該礦以其悠久的采冶歷史、深厚的文化底蘊、優越的自然環境成為我國首批有條件和資格建設國家級礦山公園的礦山之一。2006年8月,《浙江省遂昌金礦礦山公園礦業遺跡展示區修建性詳細規劃》通過國土資源部評審。2007年11月20日,遂昌金礦國家礦山公園一期工程通過了國土資源部組織的驗收。12月18日,國土資源部在遂昌金礦國家礦山公園舉行了揭碑開園儀式。2008年11月,遂昌金礦國家礦山公園被評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填補了國內礦山公園創建高等級旅遊景區的空白,成為我國礦山企業綜合利用資源、保護和永續利用礦業遺跡,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個成功典型。
遂昌金礦在各級政府和國土資源部門的精心規劃和指導下,經過幾年的可持續發展,綜合效益回報明顯。中長期預測,礦山公園將有足夠的贏利能力,相當於再造一個遂昌金礦,有力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
遂昌金礦國家礦山公園產生了豐厚的經濟效益。隨著景區的開發建設和基礎設施的完善,礦山公園的知名度不斷提高。從2005年至今,遊客和旅遊總收入基本以每年近翻倍遞增;2010年礦山公園全年實際遊客量22.4萬人次,旅遊總收入實現1019.4萬元(不含金銀製品銷售),首次突破1000萬元,實現利潤200萬元。遂昌金礦將繼續加大礦業遺跡保護和綜合利用項目投入力度,繼續提升礦山公園品位,提高接待能力和經營業績,力爭形成年接待遊客量60萬人的能力,實現旅遊銷售年收入1.9億元、旅遊經營年利潤1600萬元。同時,旅遊帶動遂昌金礦從黃金生產企業向金銀珠寶加工銷售企業轉型,經濟效益前景更加樂觀。
遂昌金礦國家礦山公園產生了長遠的生態效益。礦山公園的建設促進了環境治理、生態恢復等工程的實施。旅遊業的發展,使生態環境資源跨入產業化行列。產業結構、產業布局合理化,工業污染得到有效防治;園區內的空氣、水和聲環境質量進一步優化;礦山閉坑後,礦山公園可接替管理尾礦庫和酸性廢石堆等災害隱患和污染源,確保長期安全可靠。在礦山公園建設過程中,通過廢棄礦地土地復墾,種植的金銀花和黃花菜等經濟作物效益明顯。
遂昌金礦國家礦山公園產生了廣泛的社會效益。遂昌金礦的珍稀礦業遺跡是不可再生的自然和文化遺產,是礦業史和文明史的重要組成部分。礦山公園的建立有效地保護了珍稀礦業遺跡,顯著帶動了周邊地區旅遊及相關產業的發展,有效改善了本地區經濟相對滯後的狀況,吸收了大量礦山分流人員和農村富餘勞動力就業。如今,遂昌金礦國家礦山公園的知名度和品牌效應與日俱增。
三、養在深閨終被識,地質A寶耀中華:浙江長興地質遺跡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浙江長興地質遺跡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浙江省長興縣境內,總面積275公頃,保護區由核心區、緩沖區和實驗區構成,主要保護對象為全球二疊系—三疊系界線層型剖面、長興階層型剖面及古生物化石。區內由西向東有A、B、C、D、E、Z6個揭露剖面,其中D剖面是核心區,有全球最完整的二疊系—三疊系界線層型剖面和點、吳家坪階—長興階全球層型標准點位標准剖面兩個標准剖面和點位。這是全球唯一在同一剖面上同時擁有兩顆「金釘子」的地方,充分體現了我國地層地質科學研究在國際上的領先水平。
20世紀80年代前,保護區一帶還是當地鄉鎮企業開採的幾個小礦山,隨著1984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在這里豎立保護長興灰岩的界牌後,長興縣人民政府對附近礦山進行了關閉。2005年8月,長興二疊系—三疊系界線層型剖面地質遺跡自然保護區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辦發[2005]40號)。2009年成立長興「金釘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
近10餘年來,長興縣政府和各級有關部門不斷加大了對保護區建設的投入,按照「總體規劃、分步實施」的原則,已投資近1.5億元,完成了以地質博物館工程為核心、以相關輔助工程為支點、以完善景點規劃布局為補充的建設格局。先後建設了考察平台、觀察天橋、豎立紀念碑、博物館、廣場等基礎設施(圖6和圖7)。「金釘子」地質博物館總建築面積4512平方米,展示面積2600平方米,由三廳(宇宙地球廳、生物進化廳、金釘子廳)、一院(4D影院)一展區(古木化石展區)構成。於2006年10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社會反響強烈。國際地科聯主席高度贊揚了長興「金釘子」保護區,稱之為「世界上保護得最好的保護區」。國內外一些知名專家也一致認為博物館是國內最完美的博物館之一,是一所現代化的地質科普教學館。
保護區積極開展了各類科普活動,向公眾宣傳地質遺跡的知識。2011年「4·22世界地球日」,中國古生物化石保護基金會、浙江省國土資源廳在長興保護區內舉辦10集系列科普電視紀錄片《地球的年輪——金釘子的故事》首播儀式及《我贈你讀》公益宣傳活動(圖6,圖7),進一步擴大了長興金釘子的社會影響。「全國李四光中隊科普教育基地」、「全國科普教育基地」、「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長興野外研究基地」、「中國地質大學長興野外教學與研究基地」等也相繼掛牌。2011年,保護區成為全國第二批國土資源科普基地。
作為長興縣素質教育基地,保護區還與當地學校聯合舉辦各類貼近保護區內涵的主題活動。每年「4·22世界地球日」,保護區舉辦科普活動;暑期舉辦學生夏令營活動、李四光中隊采風活動等,保護區已成為廣大青少年獲取地質學科普知識的「第二天然課堂」。
2007年以來,參觀長興「金釘子」的公眾達70餘萬人。金釘子景區獲得國家「4A」級旅遊景區稱號,目前已成為上海、蘇浙皖一帶人們旅遊休閑、進行科普教育的極佳場所。
圖6 長興金釘子博物館
圖7 長興金釘子廣場
D. 主要誘發因素
地質災害的形成、發育與誘發產生過程均受到自然因素和人為(社會)因素的制約。
一、氣候條件
麗水市屬亞熱帶季風濕潤型,氣候特點是溫暖濕潤,四季分明。年平均降雨量在1427~1740毫米,雨日163~179天。每年4~5月為梅雨季節,7~9月為台風季節,每年的降水在6~8月份較為集中,在台風季節日降雨量最大時超過340毫米(1996年8月1日,青田)。麗水市春末夏初節季往往出現連續降雨,1998年6月13日至6月22日慶元、景寧縣連續降雨10天,降水量達到865毫米,慶元、景寧、龍泉等縣(市)發生地質災害百餘起。
據《麗水地區志》,中低山區和東南部青田縣暴雨較多,日降水量50~100毫米,慶元、龍泉、青田縣(市)南部,平均年4~8天,其他縣(市)2~4天,局部山區5~7天;日降水量100~150毫米,青田縣每年1天,龍泉、慶元縣(市)平均每年0.5~1天,其他縣0.5天以下;日降水量大於150毫米,青田縣為3~5年一遇,其他縣(市)局部3~10年一遇,4~9月份暴雨日數佔全年暴雨日數90%左右,其中6月份最多,佔全年20%~40%。東部青田、縉雲縣7~9月台風期,暴雨較多,暴雨日數佔全年暴雨日數50%~60%;西部慶元、龍泉、遂昌縣(市)3~6月份春季和梅雨期暴雨較多,暴雨日數佔全年暴雨日數60%~70%。
從麗水市氣候條件特徵看,梅雨期降雨強度不大,但持續時間長,是地質災害易發生期;台風期降雨強度大,受台風侵襲次數較多,是地質災害的頻發期(表8)。
表9與各類生產活動有關的地質災害點統計表
人為因素以多種方式參與了麗水市大多數地質災害點及災害隱患點的發育形成過程。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
1.人類經濟活動
麗水市地質災害加劇意味著地質環境開始逐步惡化。人類經濟活動頻繁,尤其是人口遷移等加劇了環境地質變化,對地質環境產生了不良後果。如地質災害頻發區景寧花崗岩分布區,據有關部門調查表明,在岩體出露的195平方公里范圍內,相對海拔較低,地勢較緩,風化殼發育,土壤層厚,水源豐富。歷史上曾是麗水市較理想的人類生活棲息地之一,至今仍是景寧縣經濟較發達市,工農業產值佔全縣的70%以上。目前,在這塊不到全縣國土面積10%的土地上居住著全縣30%以上的人口,絕大部分的坡地被開墾成農田和經濟林帶,原始灌木林被伐夷盡,表土層盡遭破壞,土壤肥力下降,土層蓄水能力弱,雨季洪水汛猛,枯季河谷乾涸,又因不穩定的厚層狀全風化層裸露地表,眾多的屋基、道路和水渠開挖,山體邊坡嚴重失穩,每遇暴雨,大量雨水下滲,極易引發泥石流和山體滑坡。1992年及1994年,曾發生過兩次規模較大的泥石流和山體滑坡,造成42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達上億元。至今,仍有多處滑坡處於蠕動狀態。類似這種在一定的地質單元區域內災害頻發的重災區,在麗水市范圍內還有慶元縣淤上地區、青田縣石平川地區等。這說明麗水市的地質環境有快速惡化的趨勢。
2.工程經濟活動
(1)不合理劈坡:受山地、丘陵地形條件的限制,麗水市的交通設施改造,城鎮、鄉村住房和各類基本建設項目往往會出現人工高陡劈坡施工,把原來斜坡坡腳切得很陡。其中一些高劈坡、深開挖工程,因未進行必要的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加之勘察資料不準確、邊坡治理方案不當、施工質量低劣或者根本就不採取任何防護措施等原因,使邊坡的自然平衡狀態遭到嚴重破壞,導致斜坡上產生滑坡或崩塌。如青田臘口段公路邊坡、崩塌,雲和石塘段公路邊坡崩塌,麗水330復線銀場段山體滑坡等。
(2)物質和能量的人為異常聚積、釋放與轉化:人為堆積物的坍塌:人為的堆積物如礦渣、尾礦、建築垃圾等,本身是一種人為的載荷聚積。在重力失衡及一些外來因素誘發下,往往形成能量快速釋放並以滑坡、泥石流的形式導致地質災害的發生。由於無組織零亂地開礦、採石、取土,不僅導致許多地方千瘡百孔,有損環境美觀,而且破壞了地形、降低了斜坡的穩定性,為滑坡、崩塌的發生創造了條件,在重力失衡和外來因素誘發下極易形成滑坡、崩塌和泥石流。如慶元縣鉛鋅礦廢渣坍塌形成泥石流災害,造成1人死亡和大量農田毀壞。青田縣黃洋鉬礦攔渣壩和尾礦庫坍塌形成泥石流造成人員重大傷亡和整條小流域遭受毀壞性的打擊。此外在雨季中山區梯田管理不善而造成梯次性坍塌匯成的泥石流也可形成巨大災害,如景寧縣岩下和葉坑下兩起滑坡-泥石流,等等。
人工填土形成的不均勻沉降及地表變形:建築施工過程中基底清淤不徹底、人工填土物質成分不均一且未經壓實,往往使物質能量轉換失衡形成不均勻沉降及坍塌,嚴重威脅上覆建築物的穩定及居民生命財產安全。典型事例如:慶元縣二中地基不均勻沉降、蠕變引起的建築物開裂,教學樓和宿舍成為危房。
爆破施工破壞邊坡與山體穩定性:連續爆破釋放的能量除達到施工目的外,同時破壞了岩體、邊坡、山體、采(礦)場的結構及穩定性。失衡的逐漸積累導致片幫、冒頂、崩塌,造成重大的傷亡事故。如龍泉市小梅螢石礦的大冒頂;部分公路邊坡坍塌等。
水庫水位頻繁變化形成岸邊再造:麗水市水電資源豐富,水電站的蓄水和發電往往造成庫區水位頻繁變化。水庫回水的側蝕及側向壓力頻繁變化對側向的沿岸路基構成了梯次性破壞。如省道麗浦線雲和縣境內的局村至小順段沿庫區公路的側向崩塌就是典型的事例。
(3)地表植被開發與保護:森林植被的覆蓋率是水土保持的重要因素,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森林砍伐、地表工程施工、采礦、農業綜合開發、香菇生產等活動日益增多,勢必對森林植被等起到一定的負面效應。若不加強管理,森林植被遭受破壞後,使岩土體表層失去保護,加劇了水土流失,特別是一些大樹砍伐後,樹根保水固水能力降低。盡管在短期內通過封禁措施可以恢復植被,但在長成大樹需要幾十年時間,由於沒有大樹,使土體與土體,土體與岩體之間連接能力減少。因此在一定條件下誘發下,容易導致滑坡、崩塌、泥石流的發生。如1998年6月慶元縣發生大小數千處山體滑坡、崩塌、泥石流多數與森林植被的破壞有關。
(4)開發建設項目沒有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本市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共建築公路1100餘千米,開礦200餘處,均沒有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和採取水土保持措施,水電、城建等項目也是在1998年才步入軌道。這些項目的邊坡穩定,開挖面保護、棄渣堆放、植被恢復等由於沒有統籌安排,由於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做到哪裡算到哪裡。330國道麗縉復線因開工時未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出現了銀場山體滑坡等事故後,盡管耗資近三百萬元的資金治理,效果仍不理想。
3.地質災害意識淡薄
地質災害意識是指人們對地質災害的認識和警覺,它對地質災害的形成有著特殊的作用。人為因素對麗水市地質災害形成有著多種的作用形式和途徑,對地質災害的產生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由於社會上對地質災害意識淡薄、地質災害的知識匱乏,常常導致部分領導或部門在規劃、決策上的失誤;工程施工為所欲為;地質災害肇事者對災害治理拖延扯皮或敷衍了事而加劇災害發展等現象的產生。因此可以說:公眾對地質災害的無知和麻痹,使得人們經常性地、自覺或不自覺地「人為營造」地質災害。
E. 結合中國地形圖分析: 雲貴高原的主要地質災害及原因.
廣西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雨量充沛.夏季濕熱多雨,受台風影響,多暴雨.全區年平均降雨
量一般為1250mm-2000mm,多雨區多年平均降雨量則在2000mm以上.受地形的影響,區內分布有十萬大
山、大瑤山、越城嶺至大苗山三個多雨區和桂南的玉林-欽州-東興、桂北的興安-永福-大苗山、桂
東的昭平-蒙山-大瑤山及桂西的凌雲-巴馬-大明山等四個暴雨中心,暴雨中心日最大降雨量達
110mm-600mm.多雨區及暴雨中心區都是突發性地質災害多發地區.
廣西地貌單元屬雲貴高原—東南沿海丘陵過渡地帶,為以山地為主的省區,山地約占總面積71%,
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大部分山體切割強烈,高差懸殊,山坡坡度大部分大於30o;在岩溶石
山區岩石裸露,陡壁懸崖,岩溶平原中有孤峰、峰林、殘丘分布.
廣西地質災害的主要災種有:滑坡、崩塌、地面塌陷、泥石流,另外還有河岸侵蝕、礦坑突水和冒頂、海水入侵等地質災害.據不完全統計,廣西已調查發現地質災害點6000多處,其
中滑坡崩塌約4000處,地面塌陷近2000處,泥石流50多處.
1)、滑坡:主要分布在桂西、桂北、桂東南的層狀碎屑岩出露地區.在調查的滑坡中,
以小型滑坡為主,約佔80%,滑坡規模雖小,卻往往會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如1993年發生的
平樂縣雲盤嶺滑坡,滑坡體積僅5.7萬m3,卻摧毀房屋6間,掩埋街道及公路,導致該縣唯一進出
要道交通中斷2個月,直接經濟損失1200萬元,間接經濟損失6500萬元,治理費用550萬元.
2)、崩塌:在全區均有分布,山區公路邊坡上多見.規模較大的主要分布於桂西、桂東、
桂東北、桂東南.石山區崩塌(落石)主要分布在連片石山區,如馬山、都安、大化、東蘭、
巴馬、鳳山、忻城等地,廣西已調查的崩塌絕大多數為小型.據統計,體積小於2萬m3的崩塌
佔93%,2-20萬m3的崩塌佔6%,大於20萬m3的崩塌佔1%.發生於碳酸鹽岩山區的岩質崩塌規模更
小,多在1000m3以下,但卻造成傷亡人數較多.例如1990年6月9日發生的融安縣浮石鄉蔣村崩
塌,死亡15人,重傷6人,毀房15間,直接經濟損失500萬元.
3)、地面塌陷(岩溶地面塌陷、礦山采空區塌陷):主要分布在岩溶地區和礦山采空區.
岩溶塌陷多發生在岩溶強發育的岩溶平原、岩溶谷地、地下水淺埋(水位
F. 2o5o年世界是什麼樣子的,中國什麼樣子呢》
人類將滅亡,因為現在由於人類亂伐導致大量的樹木品種消失,土質疏鬆容易引發泥失流等地質災害,由於人類亂丟垃圾導致水資源污染,而大多數的地方缺水,由於汽車尾氣污染導致空氣渾濁,地球變暖
G. 國土資源部關於公布第三批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名單的通報
國土資源部通報 2011 年增刊第 6 期
今年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地方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相關部門密切配合,國土資源系統積極努力,全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取得顯著成效。各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在全力做好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同時,結合實際,採取多種措施,繼續深入開展地質災害防治 「十有縣」建設,推進群測群防體系建設的規范化、標准化。通過開展 「十有縣」建設,有效提升了基層地質災害防治能力。
為激勵先進、樹立典型、推動工作,根據 《國土資源部關於開展地質災害群測群防 「十有縣」建設的通知》 (國土資發 〔2009〕46 號)精神,部決定公布河北省石家莊市元氏縣等 471 個縣 (區、市)為地質災害群測群防 「十有縣」(名單見附件)。
希望各 「十有縣」總結經驗,再接再厲,爭取更大的進步和成績。同時,希望其他地區以他們為榜樣,在今後的工作中扎扎實實做好地質災害防治的各項工作,努力開創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新局面,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和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附件: 第三批地質災害群測群防 「十有縣」名單
國土資源部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附件
第三批地質災害群測群防 「十有縣」名單
(共 471 個)
河北省 (15 個):
石家莊市元氏縣,保定市曲陽縣、滿城縣,秦皇島市盧龍縣、山海關區,唐山市豐潤區、古冶區、開平區,張家口市懷安縣、萬全縣、涿鹿縣、蔚縣、產業聚集區,承德市雙橋區、雙灤區
山西省 (4 個):
大同市左雲縣、靈丘縣,晉城市高平市、陵川縣
遼寧省 (8 個):
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縣,葫蘆島市綏中縣,錦州市凌海市、黑山縣、北鎮市、義縣,撫順市新賓縣,沈陽市康平縣
吉林省 (13 個):
德惠縣、農安縣、榆樹縣、永吉縣、舒蘭市、延吉市、安圖縣、龍井市、琿春市、和龍市、圖們市、撫松縣、長白縣
江蘇省 (14 個):
南京市下關區、鼓樓區、六合區、玄武區、雨花台區、高淳縣、溧水縣,鎮江市丹陽市,常州市新北區,蘇州市高新區、太倉市、常熟市、張家港市,淮安市盱眙縣
浙江省 (20 個):
臨安市、建德市、餘姚市、寧海縣、溫州市鹿城區、溫州市龍灣區、永嘉縣、平陽縣、洞頭縣、諸暨市、嵊州市、蘭溪市、東陽市、義烏市、衢州市衢江區、衢州市柯城區、仙居縣、麗水市蓮都區、遂昌縣、雲和縣
安徽省 (7 個):
祁門縣、石台縣、貴池區、懷寧縣、太湖縣、繁昌縣、裕安區
福建省 (25 個):
福州市長樂市、連江縣、羅源縣、晉安區,廈門市思明區、湖裡區,寧德市福安市、霞浦縣、古田縣、莆田市仙游縣、荔城區、秀嶼區,漳州市詔安縣、漳浦縣、雲霄縣、龍海市,三明市泰寧縣、建寧縣、明溪縣、寧化縣、梅列區、三元區,南平市政和縣、松溪縣、光澤縣
江西省 (27 個):
上饒市信州區、橫峰縣、弋陽縣、鄱陽縣、萬年縣,撫州市東鄉縣、南城縣、金溪縣、崇仁縣、臨川區,九江市湖口縣、永修縣、德安縣、都昌縣、廬山區,吉安市泰和縣、井岡山市、永豐縣、萬安縣,贛州市章貢區、寧都縣、尋烏縣,宜春市樟樹市、萬載縣、靖安縣,萍鄉市蓮花縣,南昌市安義縣
山東省 (14 個):
煙台市芝罘區、萊山區、福山區、牟平區、經濟技術開發區,蓬萊市,龍口市,萊州市,招遠市,棲霞市,萊陽市,長島縣,萊蕪市鋼城區,淄博市臨淄區
河南省 (19 個):
鄭州市滎陽縣、上街區,洛陽市伊川縣、嵩縣、宜陽縣,三門峽市陝縣、澠池縣,信陽市光山縣、固始縣,平頂山市魯山縣、郟縣,駐馬店市遂平縣、確山縣,許昌市長葛市,焦作市修武縣,南陽市淅川縣、內鄉縣、桐柏縣、南召縣
湖北省 (23 個):
武漢市蔡甸區、江夏區,咸寧市嘉魚縣,孝感市大悟縣、安陸市、孝昌縣、雲夢縣,鄂州市鄂城區,黃岡市麻城市、浠水縣、蘄春縣、武穴市、黃梅縣、紅安縣、團風縣、黃州市,宜昌市當陽市,襄陽市宜城市,荊門市鍾祥市、京山縣,隨州市隨縣、廣水市,十堰市武當山特區
湖南省 (40 個):
長沙市嶽麓區、長沙縣、望城縣,衡陽市南嶽區、衡南縣,株洲市炎陵區、攸縣,湘潭市韶山市,邵陽市洞口縣、邵陽縣、城步縣,岳陽市湘陰縣,常德市澧縣、臨澧縣,張家界永定區,益陽赫山區,郴州北湖區、宜章縣、安仁縣、嘉禾縣、臨武縣、桂東縣、桂陽縣,永州零陵區、祁陽縣、藍山縣、江永縣,懷化洪江區、洪江市、會同縣、中方縣、新晃縣、通道縣、靖州縣,婁底婁星區,湘西州古丈縣、龍山縣、鳳凰縣、瀘溪縣、保靖縣
廣東省 (36 個):
廣州市荔灣區、白雲區、從化市,佛山市三水區,韶關市始興縣、南雄市,河源市龍川縣、紫金縣,梅州市五華縣、蕉嶺縣,惠州市惠東縣、博羅縣、龍門縣,汕尾市陸豐市,江門市新會區、恩平市,陽江市陽春市、陽東縣,茂名市信宜市、高州市、化州市、電白縣,肇慶市高要市、德慶縣、封開縣、廣寧縣,清遠市陽山縣、英德市、連州市,揭陽市普寧市、揭西縣、惠來縣,雲浮市雲城區、羅定市、雲安縣,順德區
廣西壯族自治區 (18 個):
柳州市城中區、魚峰區、柳南區、柳北區,田陽縣,那坡縣,凌雲縣,西林縣,龍勝各族自治縣,樂業縣,靖西縣,百色市右江區、陸川縣,興安縣,臨桂縣,陽朔縣,大化瑤族自治縣,南丹縣
海南省 (9 個):
瓊海市、萬寧市、三亞市、儋州市、東方市、定安縣、澄邁縣、屯昌縣、樂東縣
重慶市 (20 個):
渝中區、大渡口區、江北區、九龍坡區、南岸區、合川區、雙橋區、銅梁縣、榮昌縣、璧山縣、梁平縣、城口縣、豐都縣、墊江縣、忠縣、開縣、巫溪縣、石柱縣、秀山縣、酉陽縣
四川省 (22 個):
成都市新津縣、龍泉驛區、青白江區、雙流縣,自貢市富順縣,瀘州市合江縣,德陽市廣漢市,綿陽市北川縣、梓潼縣,遂寧市船山區、安居區、蓬溪縣、射洪縣、大英縣,甘孜州康定縣、丹巴縣,阿壩州汶川縣、理縣、茂縣、松潘縣、九寨溝縣、黑水縣
貴州省 (14 個):
貴陽市清鎮市、小河區、白雲區、花溪區,遵義市匯川區,安順市關嶺縣,黔東南州凱里市、鎮遠縣、劍河縣、三穗縣、黎平縣、榕江縣,黔西南州冊亨縣、望謨縣
雲南省 (47 個):
昆明市安寧市、石林縣、富民縣、晉寧縣、嵩明縣,昭通市魯甸縣、永善縣、綏江縣,曲靖市富源縣,玉溪市澄江縣、江川縣、通海縣、峨山縣、元江縣,保山市隆陽區、施甸縣,楚雄州楚雄市、牟定縣、武定縣、祿豐縣,紅河州蒙自市、建水縣、石屏縣、瀘西縣、彌勒縣、屏邊縣,文山州硯山縣、廣南縣,普洱市寧洱縣,西雙版納州景洪市、勐海縣、勐臘縣,大理州大理市、鶴慶縣、祥雲縣、洱源縣、雲龍縣、彌渡縣,德宏州瑞麗市、梁河縣,麗江市古城區、寧蒗縣,怒江州蘭坪縣、瀘水縣,臨滄市鳳慶縣、永德縣、鎮康縣
西藏自治區 (5 個):
日喀則地區亞東縣,林芝地區察隅縣、波密縣,昌都地區芒康縣,山南地區洛扎縣
陝西省 (17 個):
西安市周至縣、高陵縣,渭南市華陰市、潼關縣,寶雞市隴縣、鳳縣,咸陽市涇陽縣、永壽縣,漢中市勉縣,銅川市宜君縣,商洛市丹鳳縣、山陽縣、柞水縣,榆林市清澗縣、子洲縣,延安市寶塔區、宜川縣
甘肅省 (29 個):
蘭州市紅古區、安寧區、肅北蒙古族自治縣,瓜州縣,玉門市,武威市涼州區,景泰縣,岷縣,天水市麥積區,秦安縣,和政縣,積石山縣,成縣,兩當縣,徽縣,西和縣,禮縣,康縣,宕昌縣,卓尼縣,慶陽市西峰區,華池縣,平涼市崆峒區
青海省 (14 個):
大通縣、湟中縣、互助縣、化隆縣、樂都縣、同仁縣、德令哈市、貴德縣、同德縣、門源縣、祁連縣、玉樹縣、雜多縣、瑪多縣
寧夏回族自治區 (2 個):
吳忠市紅寺堡區、鹽池縣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9 個):
伊寧縣、伊寧市、昭蘇縣、庫爾勒市、和靜縣、且末縣、輪台縣、若羌縣、烏恰縣
H. 工程建設引發或加劇地質災害危險性的預測
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崩岸和特殊土地面變形等災害。以下分災種論述。
(一)工程建設引發崩滑災害危險性的預測
管線穿越丘陵山區時,管道或從溝底穿行,或於溝坡穿越,依地勢而敷設,需開挖深度約2m的溝槽。丘陵山區為堅硬或較堅硬岩體,風化帶厚10~15m,構造線走向為北西西—北西或北北東,大部分地段與管線走向形成45°~90°夾角,一般不會形成順向坡的開挖,因此大部分地段管道敷設開挖不會引發規模較大的滑坡。但因風化帶厚,風化土體凝聚力低,呈鬆散砂狀,開挖過程中引發小規模坍滑是有可能的。這種小型坍滑危害有限,一般只發生在溝槽開挖過程中,當管道埋置穩定並恢復原坡形態後,邊坡便失去了坍滑的臨空條件,預測危險性小。
管線穿越崗坡粘土分布區段時,展布高程40~70m,地形起伏小,施工過程中將開挖數米的深溝,挖方棄土就近堆積於線路邊,這些棄土多座落於粘土層之上,加之原始地形具有一定的坡度,棄土置於其上,兩者力學強度差異較大,界面處又往往是地下水富集、逕流的場所,若棄土邊坡過陡或就近置於開挖深溝邊,沿上述界面易形成軟弱帶,因此,在久雨或暴雨滲透下,這類棄土易產生滑移。開挖溝坡若由具膨脹性的粘土組成,在天然狀態下,干濕反復交替,產生膨脹裂縫,致使水分更易進入土體,導致土體含水量逐漸增大而變軟,強度降低。在降雨入滲等誘發因素的影響下,可能產生溝坡失穩滑移。通過上述分析,形成滑坡的規模有限,所以,地質災害危險性小。
管線經過的湖北省大悟縣大新店—大悟縣城以南,出露地層是中上元古界紅安群,由片岩、片麻岩、混合岩等堅硬或較堅硬岩體組成。地形坡角15°~250,坡體上植被發育。線路緊鄰大悟河右岸邊側延伸,邊岸上第四系沖洪積物堆積較厚,工程切坡後,在久雨、暴雨及河水的漲落浸泡沖刷下,易導致鬆散堆積物的崩滑。在基岩邊坡中,由於岩層軟硬相間,各種構造結構面又較為發育,岩石的風化程度也較高(片岩多呈強風化狀態),當形成順層切坡時,也容易導致邊坡的失穩滑移。所以,本段地質災害的預測評估為中等。
管線經過的湖南省汩羅向家鎮、弼時鎮南部一帶,即長沙末站到湘潭支線0~15km和長沙末站至丁字鎮油庫支線的0~9km段,出露地層有上元古界板溪群變質砂岩、千枚狀板岩等,以變質砂岩為主,風化程度較高,呈強風化狀態,地形坡度較陡,工程切坡較大,預測風化層產生崩滑的可能性較高,地質災害危險性中等。
管線經過的湖南省瀏陽河南岸長沙末站—湘潭支線的53~60km、76~92km段,為丘陵陡坡區,坡角20°~30°,出露地層岩性由上元古界板溪群變質砂岩、千枚狀板岩及泥盆系石英砂岩、粉細砂岩、白雲岩、灰岩組成,工程地質岩組軟硬相間,軟質岩多呈全—強風化狀態,硬質岩呈弱~微風化狀態,變質岩為中等風化。由於岩層軟硬相間,地形坡度較陡,地質構造發育,人類經濟工程活動強烈,工程切坡後,在久雨或暴雨下,易形成崩滑災害,所以,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為中等。
(二)工程建設引發泥石流危險性的預測
管道敷設時的溝槽開挖,將產生土石渣,部分土石渣將用於溝道回填埋管,但由於管道空間占據,仍將產生0.3m3/m的棄渣。管道經過丘陵山區長247km,在此段將留下74100m3的棄渣。這些棄渣將沿線就地堆填於地勢低窪的沖溝、坡腳、山窪等地,將成為泥石流發生的部分固體物質來源。但由於棄渣並非集中堆放,一般多是危害不大的小型泥石流,預測危險性小。
(三)工程建設引發或加劇河流崩岸危險性的預測
管道工程將穿越13條主要的大中型河流,其中長江和大悟河流量最大,岸坡不甚穩定,歷史上發生過較大崩岸。管道穿越河流採用大開挖、定向鑽、盾構和隧道等施工方法(見表8-1)。
定向鑽和盾構法的施工辦法從河床底部侵蝕深度以下穿過。由於擾動了河岸、河槽的地質結構,地表、地下水流場均衡可能被打破,勢必會引起河岸、河槽的侵蝕再造,以求新的平衡穩定。是否能夠發生大的崩岸,這要看岸坡土體工程地質條件、河勢變化、流量大小、人工防護等情況。現按由北向南的次序,對將穿越的10條主要大中型河流逐一預測。
1.大悟河
該河屬長江一級支流,地貌屬丘陵山區崗狀地帶,本工程首先在大悟縣城南穿越大悟河,順大悟河右岸穿行至孝昌縣小河鎮再次穿越大悟河,穿越處河道順直,河床呈「U」型。河岸由上至下土體依次為粘土、細砂、粉質粘土,下部為砂卵石層,土體鬆散松軟,強度低,但人工植被發育。洪水時最大流量3276m3/s,最大流速1.8m/s,最大沖刷深度2.5m。
預測大悟河管道穿越處,由於已有潛在岸崩段存在,在河水沖刷側蝕及工程擾動下,施工引發河岸崩塌的可能性大,在洪水汛期施工可能引發兩岸大規模崩塌產生。預測地質災害的危險性為中等。
2.縣河
位於孝昌縣揚店,地處崗坡平原區,地勢平緩,河谷兩岸坡角5°~15°,河流水深通常2m左右,河谷呈「U」型,岸坡較陡,高 1.5~2.5m,河岸土體上部為粘土、下部為粉細砂、底部是砂卵石層。由於管線工程採用大開挖法穿越河道,在施工擾動作用下,岸坡可能產生小規模岸崩。在河道中施工時,因鬆散土體處於飽水狀態,也易產生滑塌,因此,施工過程中開挖斷面不宜過高過長,應逐段進行施工,也免產生大規模的崩滑,對工程本身和施工人員、機械設備造成威脅。只要安全措施採取得當,預測岸坡和開挖邊坡產生崩滑的規模有限。所以,地質災害的危險性中等。
3.灄水
灄水是長江一級支流,發源於大別山,全長142.14km,流域面積2317km2。本工程於黃陂區葉家河東約100m穿越灄水。管道穿越處為崗狀河谷平原,河床及其岸坡平緩,由粘性土、砂土構成,土層較厚。河流順直,沖淤平衡,河岸穩定。洪水時最大流量4560m3/s,多年平均枯水流量0.88m3/s,屬於季節性河流。
由於穿越河流採用定向鑽法,在穿越河道時將進行基坑開挖,兩岸開挖的基坑深度不大,雖然本區地下水位埋深較淺,在地下水滲流潛蝕作用下,基坑四周邊坡可能產生規模有限的滑塌,定向鑽施工工程擾動小,預測工程管道在河道穿越段基本不會引發兩岸崩塌發生,危險性小。
4.倒水
倒水是長江一級支流,發源於大別山,全長158.14km,流域面積2432km2。本工程於黃陂區周鋪南約8 km穿越倒水。管道穿越處為河湖低窪區平原,河床及其岸坡平緩,由粘性土、砂土構成,土層較厚。河流順直,沖淤平衡,河岸穩定。河水寬5.5~7.5m,河道寬約300m,洪水時最大流量4713m3/s,多年平均枯水流量1.34m3/s。
由於穿越河流採用定向鑽法,在穿越河道時將進行基坑開挖,兩岸開挖的基坑深度較大,本區地處湖泊邊緣,地下水位埋深淺,在地下水滲流潛蝕作用下,機坑四周邊坡可能產生規模較大的滑塌,在定向鑽施工工程擾動小,預測工程管道在河道穿越段可能引發兩岸崩塌發生,危險性大。
5.長江
是本工程穿越的最大河流。穿越點位於武漢市白滸鎮,水面寬1000m左右,兩岸場地開闊,交通便利。管道穿越處為一河灣,其上遊河道急劇變化,形成向南東凸出的「Ω」形急彎。北岸岸坡土體由上而下為素填土、粘土、淤泥質粉質粘土、粉細砂。汛期洪流最71100m3/s,沖刷深度45m。
由於在南岸白滸鎮緊鄰江邊出露有C—D系的灰岩、砂岩形成的天然磯頭,自上而下徑流的江水經磯頭阻擋後,水流主流線隨即改變方向向北岸偏轉,從而增強了水流對北岸的沖刷側蝕作用,在不斷沖刷側蝕作用下,已形成了長江北岸的潛在岸崩段,岸坡土體結構鬆散、松軟,在工程施工擾動下,隨時都有產生崩滑的可能。此外,在穿越河道時採用的盾構法施工將進行基坑開挖,由於河道深。兩岸開挖的基坑必然較深較大,因本區地下水位埋深較淺,僅有1~2m,基坑開探過程中或開挖好後,必然要進行基坑降水,在降水過程中將導致滲流潛蝕作用下,極易導致基坑四周邊坡產生滑塌,進而危及到施工人員,機械設備的安全。所以,工程施工過程中的危險性較大。
根據穿越處岸坡工程地質條件和河勢的演變趨勢,預測長江管道穿越枯水季節施工北岸可能引發較大規模崩塌,南岸可能引發小規模的崩塌;洪水汛期施工可能兩岸均引發較大規模的崩塌,危險性大。
6.陸水河
穿越點位於赤壁市北霞落港,為長江一級支流,穿越處河流較為順直,河面寬度約260m,河堤間寬約350m,河堤高約8~10m。其上游約9km為陸水水庫,水位波動不大,近30年洪水均未漫過兩岸河堤,目前河道內有采砂現象。
穿越河流採用定向鑽法,預測工程管道在穿越河道時不會引發兩岸崩塌發生。由於河道內有采砂現象,因此,在管道設計時,應適當加大其埋藏深度以免將來因河道采砂導到管道的損毀,危險性小。
7.新牆河
新牆河(又稱微水),是直接注入東洞庭湖的較大支流,源出平江寶貝嶺,流域似桑葉狀,平均流量52.60m3/s,天然落差400m,坡降7.18‰。管道在岳陽新牆鄉處穿越新牆河,穿越兩岸地形平坦,河岸兩側有碎石護坡,河水寬約80m,河道寬300~400m,水深2~3m,屬於季節性河流,水清。據區域地質及現場觀察,穿越地層為粉土,粘粒含量高,層厚3~4m,其下為細砂,建議圍堰導流大開挖,具體開挖深度建議經初步勘察後再定。
由於管線工程採用大開挖法穿越河道,在施工擾動作用下,岸坡可能產生小規模岸滑。在河道中施工時,因鬆散土體處於飽水狀態,也易產生滑塌,因此,施工過程中開挖斷面不宜過高過長,應逐段進行施工,也免產生大規模的崩滑,對工程本身和施工人員、機械設備造成威脅。只要安全措施採取得當,預測岸坡和開挖邊坡產生崩滑的規模有限。所以,地質災害的危險性中等。
8.汩羅江
穿越點位於汨羅市新市鎮附近,兩岸堤高約6~8m,河岸間寬約260m,大約1983年出現過河水漫過兩岸堤壩的現象。穿越處上遊河段有采砂現象,擬利用已建忠武線長沙支線輸氣管道汨羅江隧道通過,危險性小。
9.撈刀河(湘潭支線)
穿越點位於長沙縣果園鄉南瞿家塅附近,為湘江一級支流,穿越處河流較曲折,屬河道下游,河流坡降較小,河水寬約50m,河岸間寬約250m。由於管線工程採用大開挖法穿越河道,在施工擾動作用下,岸坡可能產生小規模岸滑。在河道中施工時,因鬆散土體處於飽水狀態,也易產生滑塌,因此,施工過程中開挖斷面不宜過高過長,應逐段進行施工,以免產生大規模的崩滑,對工程本身和施工人員、機械設備造成威脅。只要安全措施採取得當,預測岸坡和開挖邊坡產生崩滑的規模有限。所以,地質災害的危險性小。
10.瀏陽河
穿越點位於長沙縣塱梨鎮東南渡頭附近,為湘江一級支流,穿越處河流較曲折,屬河道下游,河水寬約150~180m,河岸間寬約270m。河床及其岸坡較平緩,由粘性土、砂土構成,土層較厚。河流順直,沖淤平衡,河岸穩定。穿越河流採用定向鑽法,地下水位埋較深,預測工程管道在穿越河道時不會引發兩岸大規模崩塌發生,危險性小。
(四)工程建設引發或加劇特殊土變形危險性的預測
1.軟土
管道經過的湖北長江、大悟河、倒水、灄水及湖南的汩羅江、瀏陽河沖湖積低平原地區,位於河流與湖泊邊緣,有較大范圍的軟土分布,軟土壓縮變形垂直壓力在100k Pa左右,容許承載力為20~98k Pa。由於該區段內河流深切,地形較平緩,坡角較小,在河流兩側,低窪湖泊、水田、藕田兩側分布有淤泥、淤泥質粘土及飽和粘土,其孔隙比大、壓縮性高,且厚度變化大,垂向剖面上可能出現由結構密實的粘土與飽水粉細砂層、淤泥質土類呈間互成層的現象,這些地段土體岩性差異大,力學強度各異,若工程開挖或載入,一方面易導致不均勻沉降變形,另一方面若工程邊坡形成後,易導致軟土的壓縮擠出坍滑,引起建築物損壞。但本工程無論是管道,還是分輸站,都是輕荷載構建,一般不會引發軟土的變形,如果有個別重載設備和加壓震動設備的安裝,則有可能引起淤泥土地段小規模的壓縮變形、壓縮擠出坍滑。所以,建設過程中應對強度較低的軟弱土進行清理,採取夯實壓密措施,以改良土體、提高地基強度。
2.膨脹土
管道經過的丘陵山前壠崗平原和長江沖洪積波狀平原(二、三級階地)地區,有大范圍的第四系中、上更新統粘性土構成的膨脹土分布。膨脹土中礦物成分以蒙脫石、水雲母為主,化學成分以 SiO2、A12O3、Fe203為主。具有失水收縮,遇水膨脹的特點,自由膨脹率 Fs=30%~70%,膨脹力Pp=17~46kPa,有荷載膨脹率 VHa=0.025%~0.805%,屬於弱脹縮性土。水分變化對膨脹土影響深度一般為4m左右,急劇影響層深度一般為1.8m~2.25m左右。
本工程在膨脹土區的施工方法主要為大開挖—溝底墊層—埋管壓實的辦法,埋置深度為1.2m,管道設計管徑355.6mm。也就是說管道埋置位置一般在1.5~2.5m,正好是急劇影響層,膨脹土的脹縮變形活動正好作用於管道,不利於管道的穩定運行,這是不利的一面。另一方面人工開溝鋪設墊層後,人為在管道沿線形成了孔隙潛水的含水通道,易接受降雨入滲,上層滯水廣泛存在,在一定深度內降雨入滲與蒸發量大,為膨脹土體遇水膨脹、失水收縮創造了較好的環境條件。同時土體開挖後由於膨脹性,雨水浸入風化帶內發育的裂隙中,使粒間聯結力被削弱,土粒易於吸水膨脹。在平行坡面方向,吸水作用使土體橫向膨脹勢能顯著增加,膨脹土坡上的土體沿坡面向坡腳方向產生位移,坡腳處較大的位移使該處抗剪強度首先越過峰值而逐漸降到殘余值,在土體重力及大氣降水入滲產生的靜水壓力作用下產生坍滑。
綜上所述,本工程會加劇膨脹土的脹縮變形,但脹縮變形的規模有限,而且經過簡單的施工工藝改良,還可以大大減弱膨脹土的脹縮變形,從而減少對工程的危害。所以,建設過程中應對強度較高的脹縮土進行處理,
需要指出的是,在現狀評估中,地質災害危險性大的岩溶地面塌陷和采空地面塌陷不會因工程建設而引發或加劇災害。
I. 「6·」 浙江省遂昌縣大熟村泥石流
1 引言
災害點位於遂昌縣黃沙腰鎮大熟村大熟會自然村北西側山坳中,大熟村有通村公路通達遂昌縣城,直距約50km,交通條件一般(圖1)。泥石流溝口中心地理坐標:東經118°48′19″,北緯28°24′36″。
照片4 沖毀村莊及有關設施(鏡向下游)
2.3 泥石流產生的原因
(1)泥石流所處沖溝縱坡陡,溝道狹窄、彎曲,溝內原本堆積有較多塊石,溝道存在一定程度的堵塞情況,為泥石流的發生埋下了隱患。
(2)溝道右岸斜坡碎塊石土厚度大,結構鬆散,工程地質條件差,為泥石流災害提供了豐富的物質來源。
(3)近期持續強降雨,尤其災害發生前過程降雨量達107mm,沖溝匯水面積達2.3km2,大量匯水難以及時、順暢的排泄,溝道堵塞造成水位驟漲,源源不斷的匯水沖刷坡面鬆散土體,造成土體下滑,夾雜原有碎塊石在水動力作用下混合形成泥石流災害地質災害。
3 地質災害巡查監測
3.1日常巡查監測
水利、國土、氣象等部門及時預警,鎮政府、國土所、村委員會安排了監測人,24小時值班監測,並保持信息暢通,做好值班、動態監測記錄等,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對群眾進行宣傳教育,發放防災明白卡,農民自我防範意識較強。
3.2 災害應急預警機制
2014年6月27日,遂昌縣起動了強降雨預警,水利、國土、氣象等部門及時預警,遂昌縣黃沙腰鎮大熟村村主任和巡查人員在排查過程中,發現險情,隨即組織人員積極應對,最快速度將18戶75人及貴重財產進行撤離和搬移。災害發生以後,縣政府立即啟動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成立應急搶險領導小組,採取積極有力的措施,開展應急搶險救援,組織受威脅人員緊急撤離和避險,保證人民群眾生命安全,且安排賑災資金救助受災村民,保障村民的基本生活,同時組織專業技術人員開展地質災害應急排險調查。而且,災情也引起了省國土廳、市國土局等有關領導、專家的高度重視,並多次蒞臨現場指導防災、減災工作。
4 地質災害避險安置
災害發生後,遂昌縣國土資源局,國土所、鎮政府等工作人員,及時趕到現場,遵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本著以人為本、避讓為主;統一領導、分級負責;部門配合、分工協作的原則,成立現場指揮部,設置警戒線、警示牌,除搶險救災隊員外,其他人員不得進入該危險區域;使用電話、簡訊形式,緊急通知災害區附近的生產人員安全轉移到避災安置點。
5 經驗與啟示
此次地質災害發生前,由於縣政府及、國土、水利及氣象等相關部門高度重視、組織人員積極應對、群眾防災意識強且積極配合,最快速度將18戶75人及貴重財產進行撤離和搬移,最大程度地保證了居民及行人的生命財產安全。通過此次成功避讓,不僅提高了遂昌縣應對突發地質災害應急反應能力,也增強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安全意識和對突發地質災害應變能力,主要經驗如下:
(1)政府高度重視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將其作為「生命工程」的任務擺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來抓,多次部署和細化各項防災措施。國土資源系統組織學習傳達貫徹,確保了在發布預警後的極短時間內,受威脅群眾能夠有組織地安全撤離。
(2)災害發生前,監測人員及時發現險情,及時發出預警,這是本次成功避險的前提。
(3)縣國土資源部門把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宣傳培訓和應急演練列為重點工作之一,突出培訓演練重點,注重工作方式的創新,增強防災工作效果。培訓為識災、辨災打下了基礎,演練為群眾及時避災贏得了時間。
(4)進一步落實地質災害防範責任,將各項防災措施下沉至基層一線,切實加強地質災害動態巡查、排查,強化監測人員履職盡責,狠抓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和主動預防避讓,著力提高基層操作層面防災能力和意識,確保廣大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J. 農村宅基地確權是2O18年底結束嗎
農村宅基地
確權什麼時候結束,
你可以直接上網
一查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