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博物館副館長
㈠ 中國地質博物館是什麼級別是全額事業編嗎
中國地質博物館是什麼級別?是全額的事業單位嗎?是的,沒錯,中國地震博物館是國家的事業單位。
㈡ 中國地質博物館鑒定證書
圖5-9 中國地質博物館寶石鑒定證書
(引自李兆聰,2005)
㈢ 中國地質博物館長賈躍明是哪裡人
江西省高安市人
㈣ 中國地質博物館的分館概況
黃果樹奇石館:位於黃果樹風景名勝區,於2010年6月15日開館,2012年成為「中國地質博物館黃果樹館」。截至2013年,館藏標本1500餘件。化石類藏品中有蜚聲海內外的三疊紀時期的魚龍、幻龍、貴州龍、海百合、真頜魚、龍魚等;岩石類有代表貴州喀斯特地貌的硅質岩、鈣質岩、沉積岩、交織岩等;礦石類有極具科學價值與觀賞價值的辰砂、雄黃、雌黃、水晶、螢石、方解石、孔雀石、綠松石、藍銅礦、褐鐵礦、輝銻礦等。
本溪地質博物館:座落在本溪國家地質公園本溪水洞景區內,佔地面積為13000平方米,建築面積3080平方米。館內陳列了本溪國家地質公園的地質遺跡,史前地質遺跡,國家級珍貴標本30餘件,珍稀標本3300餘件,其中金剛山義縣翼龍、本溪甲龍、馬氏燕鳥吃魚等繫世界唯一的化石標本;中華龍鳥、尾羽鳥也是世界僅有的幾塊當中最精美的標本:幻龍、魚龍和海百合、群龜、九龍壁等化石標本乃是化石中的珍稀精品。熱河生物群的古生物化石幾乎涵蓋了脊椎動物的所有門類,尤其是早期鳥類化石,帶羽毛的恐龍、奇特的水生蜥、完整的中生代哺乳動物化石以及最早的被子植物「遼寧古果」等珍稀國寶級的化石,是本溪地質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宜州化石館:創建於1994年,是遼寧省第一座古生物化石博物館,1996年被接收為中國地質博物館遼西分館。宜州化石館相繼被評為「全國石文化事業先進單位」、「中國古生物學會科普基地」、「遼寧省科普基地」、「錦州市科普基地」、「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實習基地」等等,並在2003年被國家旅遊局評為「全國AA級旅遊景點」。
中華恐龍館(中國地質博物館常州分館):位於常州新北區漢江路1號的中華恐龍園內,是國土資源部和常州市人民政府的合作項目。館內運用多項現代技術,並通過生態模擬的環境設計,展示恐龍這一古生物產生、發展、演化直至滅絕的過程,旨在弘揚人類與自然界和諧發展的新自然觀,是寓教於旅遊體驗之中的新型科學殿堂。
江西省地質博物館(中國地質博物館江西分館):其前身是1927年「江西礦業調查所」的「江西地質礦產標本室」和1935年李四光教授創立的「廬山地質館」。新建的江西省地質博物館於2006年2月27日正式開館。 江西省地質博物館分為地學科普展區、江西礦產資源及應用展區、江西地質環境展區、江西省地礦局展區、寶玉石觀賞石展區五個部分,面積近600平方米,擁有礦物、岩石、古生物化石、礦石、寶玉石觀賞石等各類藏品近2000件。
中國地質博物館西峽分館:前身是西峽恐龍蛋化石博物館,始建於2000年10月,佔地3500平方米,總投資1800萬元。 中國地質博物館西峽分館,以恐龍文化為主題,展示了西峽境內出土的各類恐龍蛋化石精品和國內外恐龍蛋化石、骨骼化石標本,是一個集科研、科考、科普、旅遊為一體的大型地質博物館。
北京房山世界地質公園:2010年5月15日起開放,是中國地質博物館的房山分館,位於房山區長溝鎮,是房山世界地質公園的組成部分。博物館佔地面積91.65畝,建築面積1萬平方米。
嘉蔭恐龍國家地質公園:2010年7月31日正式掛牌,是一座集科普、娛樂、觀光、休閑於一體,將自然科學和人文景觀緊密結合的大型綜合博物館,是中國第五座恐龍博物館,也是一座集保護區和展覽館於一身的園中館,是國家級地質公園、國家4A級旅遊景區及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
中國地質博物館煙台館:位於煙台市萊山區國際植物藝術博覽苑用地西側,北靠黃海、西臨遊艇中心和大型度假村、南接濱海路。景觀設計面積約 7.9萬平方米。
㈤ 中國地質博物館的歷史沿革
民國三年(1913年),中華民國政府實業部礦務司地質科改稱地質調查所時就有地質礦產陳列館的設置,但有名無實。
民國五年一月四日(1916年),袁世凱准奏設立「地質調查局」,局長張軼歐,會辦(副局長)丁文江、安特生,內設四股一館:地質股、礦產股、地形股、編譯股和地質礦產博物館。
民國五年七月十四日(1916年),中華民國政府地質研究所在北京豐盛胡同3號舉行畢業典禮,同時舉辦「學生成績展覽會」,展出師生三年來悉心採集的岩礦標本899件,還有詳細圖說及野外調查照片。因此,把民國五年七月十四日定為建館日。民國五年七月十四日是公認的建館日,因為此刻的博物館有館長、有機構、有典型事件,陳列和收藏從此被確定下來。
民國五年12月10日(1916年),農商部總長周自齊簽署《農商部飭》119號,任命地質調查局會辦、技正丁文江為地質礦產博物館館長。 民國九年(1920年),丁文江、章鴻釗、翁文灝商請農商部為籌建地質圖書館發起募捐,黎元洪大總統捐款1000元,各界捐款共計39000元。
民國十年(1921年),在北京兵馬司胡同9號建成地質圖書館,用其餘額8000元為陳列館添建兩間展室,增加陳列面積400平米。
民國十一年(1922年)7月17 日,新建成的圖書館和陳列館舉行開幕式,黎元洪大總統蒞臨講話並參觀了地質陳列館。
民國十六年(1927年),民國政府在南京建都,北京改稱北平。北平逐漸失去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地位;加之日寇入侵,華北危急。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地質調查所遷往南京。地質陳列館一萬余件藏品隨遷南京,在南京珠江路942號(現700號)新建的陳列館中布置了12個陳列室,於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初建成開放。
民國二十六年十一月(1937年),日軍佔領上海,逼近南京。地質調查所同其它機構一樣,倉促撤退,限期三五天內搬完。陳列館精選標本313箱,由高振西經水路押運至武漢,十一月下旬又運到長沙,進行簡單修整。次年7月,武漢告急,地質調查所只得從長沙再遷至重慶。陳列標本隨同其他物品一起擠入四川地質調查所內。不久,地質調查所在重慶北碚蓋好房子,陳列標本才搬到北碚所內安置。
民國三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943年),中央地質調查所與中央研究院動植物所、氣象所及工業試驗所、農業試驗所、西部科學院等共同發起籌建的自然科學博物館正式開館。其中,地質館由中央地質調查所設計、提供標本,分礦物岩石、地層古生物、脊椎動物化石及土壤四部分。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夏,中央地質調查所遷回南京珠江路舊址,任命侯德封為南京地質陳列館館長,主持陳列的恢復和重建。參與整理的有程裕淇、楊鍾鍵、劉東生、王存義、蔡震中等人。
民國三十七年是十月(1948年)正式開放(只恢復了抗戰前的80%)。 民國三十四年(1935年),地質調查所遷往南京,留下部分人員、標本和設備在北平豐盛胡同和兵馬司胡同原址,歸屬新組建的地質調查所北平分所,所長謝家榮。「從此至北平和平解放,豐盛3號陳列館再未設主任(館長)一職」,其事務均由歷任分所所長直接管理,姑且稱之為「故館」。
民國三十五年(1936年)夏開始,經賈蘭坡、李悅言等多次整理充實。民國三十六年二月(1937年)下旬,中國地質學會第13次年會在北平召開,陳列館建成14個陳列室(新生代、古生代及中生代、金屬礦產、非金屬礦產、西山地質、普通地質、周口店猿人洞、變質岩、火山岩、水成岩、地層、地質構造、礦物和土壤),以不少於南京館的展品量向社會開放。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數「北京人」頭蓋骨模型和仰韶陶器。
民國三十六年(1937年)夏, 「七七事變」前夕,楊鍾鍵接任北平分所所長,不久北平淪陷,楊亦於當年十一月南下到大後方長沙、昆明。民國三十六年(1937年),為應對動盪局勢,北平地質礦產陳列館將前後門對調,即正門由豐盛胡同3號改在兵馬司胡同甲58號(現6號),與北平分所正門兵馬司胡同9號(現15號)近在咫尺。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設立中國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在南京設立由高振西負責的全國地質陳列館工作領導機構,轄南京地質陳列館和北京地質陳列館。
195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部成立。1953年1月,全國地質陳列館領導機構遷北京,高振西任館長。因建部需要,北京館被拆除,標本被臨時存放在故宮文華殿和六鋪炕等處。
1955年,南京地質陳列館下放江蘇省地質局,全國地質陳列館與北京地質陳列館(故館)融為一體。
1956年,地質部決定在北京西四新建一萬平方米的全國地質陳列館大樓。
1958年9月新館大樓落成,並更名為「地質部地質博物館」。
1959年9月完成一至四層26個陳列室共計4500平方米、17039件標本的陳列布展工作,10月正式向社會開放。成為中國地質博物館事業發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1960年,地質部地質博物館劃歸地質科學研究院(後更名為中國地質科學院)領導,副院長馮志爽兼任館長。
此後,經歷「文革」閉館停滯、地震破壞,也經歷了不斷調整、不斷創新,直至2000年底館大樓修繕改造立項得到上級批准,中國地質博物館在曲折中發展四十年。這期間館的主要領導人有王子麟、和吉甫、劉湧泉、黃正之、邢裕盛、季強。
㈥ 中國地質博物館用是不是憑證件買門票進入
是的,憑身份證購買門票
老年人,殘疾人,軍人等憑證件免門票進入
9點開館,16點停止售票
㈦ 中國地質博物館怎麼樣
簡介:抄中國地質博物館是中國成立最早的國家級地質學博物館,成立於1916年。 中國地質博物館收藏地質標本20餘萬件,涵蓋地學各個領域。其中有巨型山東龍、中華龍鳥等恐龍系列化石,北京人、元謀人、山頂洞人等古人類化石,以及大量集科學價值與觀賞價值於一身的魚類、鳥類、昆蟲等珍貴史前生物化石;有世界最大的「水晶王」、巨型螢石方解石晶簇標本、精美的藍銅礦、辰砂、雄黃、雌黃、白鎢礦、輝銻礦等中國特色礦物標本,以及種類繁多的寶石、玉石等一批國寶級珍品。 第一批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
㈧ 中國地質博物館的歷任館長
任職時間館長館名1916 丁文江 地質礦產博物館 1917-1919 翁文灝 地質礦產陳列館 1920-1924 安特生 1925-1927 盧祖蔭(代) 1928 盧祖蔭 1929-1934 徐光熙 1935 盛莘夫 謝家榮(兼) 南
京
地
質
礦
產
陳
列
館 北
平
地
質
礦
產
陳
列
館 1936 1937 楊鍾健(兼) 1938 裴文中(兼) 1939 1940 1941 李岐山(兼) 1942 1943 1944 1945 1946-1949 侯德封 高平(兼) 1950-1954 高振西 全國地質陳列館下轄南京地質陳列館和北京地質陳列館 1955-1957 全國地質陳列館 1958 地質部地質博物館 1959-1965 馮志爽(兼) 1966-1972 王子麟(代) 地質技術革新、技術革命
(簡稱「雙革」)展覽辦公室 1973-1978 和吉甫(代) 1979-1980 地質部地質博物館 1981 劉湧泉 1982-1983 地質礦產部地質博物館 1984-1985 黃正之(代) 1986-1987 中國地質博物館 1988-1994 邢裕盛 1995-1999 季 強 2000-2006 程利偉 2006-2008 劉隨臣 2009-今 賈躍明
㈨ 國土資源部辦公廳關於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辦公室組成人員的通知
(國土資廳函〔來2011〕1012號)
各省、自自治區、直轄市國土資源主管部門,部機關各司局,部有關直屬單位:
為貫徹落實《古生物化石保護條例》(國務院令第580號),保障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順利開展工作,根據《國土資源部關於印發〈國家古生物專家委員會章程〉的通知》(國土資發〔2011〕31號)的要求,部決定成立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辦公室。人員組成如下:
主任:賈躍明(兼任) 中國地質博物館館長
副主任:李繼江 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處長
王麗霞(專職) 中國地質博物館處長
由中國地質博物館確定3~5名人員為辦公室工作人員,專門從事辦公室工作。
特此通知。
國土資源部辦公廳
二○一一年十一月九日
㈩ 國土資源部關於成立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的通知
(國土資廳發〔2010〕16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土資源廳(國土環境資源廳、國土資源局、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
為加強古生物化石資源的保護與管理,國土資源部決定成立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主要職責
1.為國家制定古生物化石保護管理的方針政策和技術措施提出建議;
2.擬定國家重點保護古生物化石名錄;
3.負責建立國家級古生物化石自然保護區的咨詢指導工作;
4.負責古生物化石發掘、出入境申請的評審;
5.負責國家重點保護古生物化石的鑒定以及分類定級和價值評估工作;
6.開展學術研究,推廣古生物化石保護、管理、鑒定經驗,培訓、普及化石科學知識。
二、組成人員
顧問:
張彌曼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
邱占祥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
陳旭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
殷鴻福 中科院院士、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授
李廷棟 中科院院士、中國地質科學院研究員
主任:
汪民 國土資源部副部長
副主任:
關鳳峻 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司長
王振江 國務院法制辦農村城建資源環境司司長
賈躍明 中國地質博物館館長、研究員
季強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
楊群 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周忠和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常務副所長、研究員
委員:(按姓氏筆畫排列)
王元青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
王永棟 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
白志強 北京大學教授
盧立伍 中國地質博物館研究員
田廷山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研究員
孫柏年 蘭州大學教授
孫春林 吉林大學教授
任東 首都師范大學教授
朱敏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
沙金庚 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
李繼江 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地質環境保護處處長
李奎 成都理工大學教授
甘榮坤 北京海關黨組書記、關長
陳孝紅 宜昌地質礦產研究所研究員
陳小寧 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副巡視員
張立軍 遼寧省國土資源廳化石資源保護管理局主任
張喜光 雲南大學教授
孟慶金 北京自然博物館館長、研究員
金時鋒 海關總署緝私局局長
金昌柱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
昝淑芹 中國地質博物館研究員
歐陽輝 重慶自然博物館館長、研究員
姬書安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
顧玉才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研究員
柴育成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地學部常務副主任
徐星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
程榮欣 中國地質博物館副館長
童金南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授
三、委員會辦公室
設在中國地質博物館,負責處理日常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由賈躍明兼任。
二○一○年三月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