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庫地質災害預測分析
㈠ 水庫區地質災害和運用方式改變
1960年9月,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建成蓄水,從此,三門峽水庫進入運用階段,迄今已運行46年。
在水庫建成運用之前,水利部門和地質總隊曾對將要發生的淤積、浸沒、坍岸、沉陷和滲漏等水庫病害(即水庫地質災害或水庫工程地質問題),進行過大量的勘察工作和預測研究。然而,水庫的運用方式卻因主要的病害而經歷了從高水位「蓄水攔沙」運用,改變為低水位「滯洪排沙」運用,再經過改建之後,才定位於低水位的「全年控制」方式運用。
水庫運用方式重大調整和變動的主因是泥沙淤積嚴重。水庫運用之初,入庫泥沙的92.9%堆積在庫內,庫容損失過快,降低了水庫的使用年限及其對黃河下游的防洪作用。因此,在高水位「蓄水攔沙」運行一年半之後(1961年2月9日,壩前最高水位已達332.58m),被迫開閘敞泄,改變為低水位的「滯洪排沙」運用。但是,由於大壩泄流排沙量太小,潼關以上庫區淤積仍在發展;截至1964年汛後,即水庫運行僅4年,庫區已淤積泥沙38.258億m3,致使335m高程以下96.44億m3庫容損失掉39.67%。
據1962年調查資料,庫區的浸沒和坍岸問題也十分嚴重。洛河下游一級階地倒房9000多間,損壞5000多間;渭河下游兩岸鹽鹼地由蓄水前的15萬畝發展到36.5萬畝;全庫區坍塌水井 1479 眼,其中潼關以東的深水區為 1296 眼。潼關以東坍岸線總長201km,占潼關以東岸線總長的41%,坍塌入庫土方總量為1.289億m3。特別是庫區渭河段在淤積回水作用下的地下水位壅高及其浸沒范圍發展趨勢,又對西安市構成威脅。
因此,1964年12月,國務院召開「治理黃河會議」,周恩來總理與到會專家研討對策,科學論證,就治理黃河大事作了全面部署,有關三門峽水庫區的工作有:
1.批准三門峽增建、改建工程,擴大泄流規模。
2.對西安市和庫區可能發生的浸沒進行研究。
地質部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局姜達權副總工程師和李景豪同志參加了這次會議。
三門峽水利樞紐區的增、改建工程,於1964年開始增建的兩條隧洞,改建的4根鋼管,於1966年7月29日投入使用,並陸續打開8個導流底孔,於1973年11月完成。兩洞四管八孔的泄流排沙規模接近10000m3/s,從1973年12月起,三門峽水庫開始實行「蓄清排渾、調水調沙」的「全年控制」運營,即汛期控制在305m水位敞泄,非汛期蓄水,回水不過潼關。到1991年7月又打開兩個導流底孔,至此、兩洞四管十孔的泄流排沙規模,達到了10000m3/s。
㈡ 截至年,水庫運用階段地質成果概述
對三門峽庫區的地質實踐成果,共約43份,這是集20多年的歷史積累。現將這些成果給予簡要說明。
(一)綜合性、總結性成果,有5份。最早的水庫地質災害調查報告,是黃委會水庫管理局於1962年初提出的。第五大隊、陝西第二水文地質大隊先後提交有階段性的成果。1985年前後出版的庫區工程地質問題研究和黃河中游區域工程地質兩份成果,應當說也是階段性的總結性成果,具有一定代表性。
(二)地下水動態觀測、研究成果,共11份。基礎資料「地下水位年鑒」1956~1959年觀測數據,由黃委會整編出版,1960~1985年觀測數據由陝西第二水文地質大隊整編出版。有9份是階段性的地下水動態分析報告和基礎圖件。庫區淤積回水條件下的潛水涌高分析方法和浸沒預測方法是研究重點,在探討對西安浸沒問題和水庫運用方式地質研究方面取得了進展。
(三)土壤鹽鹼化防治研究。有14份成果,合並為12項。有對庫周浸沒條件下的鹽鹼地發生發展的調查分析,有自然漫淤脫鹽、井灌與稻田改良脫鹽的水鹽動態觀測研究,以及吊溝台田與渠灌排水脫鹽等治理效果分析。為三處做引洪漫淤前的水文地質調查。這些受到了當地的配合和推廣。
(四)南山支流治理工程地質調查、勘察工作
發源於秦嶺北坡的流入渭河的支流眾多,習稱南山支流,每年雨季汛期常發生或大或小的山洪、水石流災害。其中由華陰、華縣境內南山支流入庫的推移質砂礫石,是三門峽水庫渭河下游段的造床質,也是該區洪澇災害之源。因此,治理南山支流意義甚大。1961年,陝西省水庫管理局首次對華縣的南山支流進行了查勘,第五大隊和陝西第二水文地質大隊應水庫管理局要求所做的水利工程地質工作成果有17項,合並為9項。《渭南沋河流域規劃治理工程地質勘察報告》具有代表性,報告較詳細地論述了流域的自然地理地質環境背景,嘗試對推移質和懸移質年輸沙量推算,提出規劃建議。該報告也是黃河中游小流域規劃治理地質研究項目,投入工作量較大,歷時較長的一份成果。
(五)坍岸、庫岸的護提、河道整治勘察研究成果,共有4項。庫岸坍塌主要發生在高水位運用時潼關以東深水區;1966年,第五大隊與中科院地理所、黃委會及庫區水文總站等單位,共同開展坍岸觀測斷面復測為主的調研工作之後,並在前人坍岸調查成果的基礎上,由第五大隊閆太白等同志編寫的《三門峽水庫典型地段庫岸再造初步分析》,在闡明庫岸土體工程地質性質、地形地貌和外力作用下,再現了坍岸發生發展過程。水庫改為低水位運用後,庫岸即趨於穩定。所以該報告是原第五大隊唯一的一份坍岸研究成果。庫岸護堤和河道整治地質工作,至今仍在斷續進行,其成果未全部列入。
(六)水庫運用階段的總結性成果簡介
《黃河三門峽水庫運用階段工程地質問題研究報告》,是三門峽水利樞紐於1960年9月開始蓄水攔沙運用後,發生嚴重的泥沙淤積,耕地浸沒、庫邊坍岸等地質災害以來,積20年觀測、勘察研究資料而撰寫的一份總結性研究報告。該報告在闡明庫區工程地質環境的基礎上,論述了入庫泥沙淤積的危害和影響,論證了潼關、新豐、孤峰三大斷隆、斷凸對泥沙淤積的正向和負向制約作用。預測在高水位運用時,在淤積回水作用潛水涌高條件下,不僅渭、洛河下游大片耕地將因浸沒而沼澤化、鹽漬化,西安市低階地城區也將產生浸沒。據此,僅就三門峽水庫單獨運用而言,近、遠期的合理利用方案,應當是汛期敞泄、排沙清淤,非汛期低水位蓄水,回水不過潼關的全年控制運用。
關於潼關以東庫岸坍塌,僅發生在水庫蓄水初期高水位運用時段,改為低水位運用之後,已自行中止,經濟損失與庫容淤積損失均有限,對水庫運用方案的選擇不起決定性作用。最後認為,若能利用三門峽水庫暴露出來的工程地質問題,作為多沙河流建庫的工程地質實驗場,深入探索研究,將為類似水庫建設提供寶貴的科學依據。該報告編制有1:30萬庫區地質圖和工程地質圖,附有水庫淤積工程地質斷面圖集,水庫浸沒、坍岸工程地質斷面圖集。
在《黃河中游區域工程地質》專著中,針黃河自然地質環境和水庫地質災害,建議進一步修訂治河規劃時,對下列問題應予充分研究:
1.根據三門峽水庫地質條件,只能採用低水頭運用。要充分發揮其效用,只有研究和小浪底水庫聯合運用(註:當時還未建小浪底水庫)。
2.吸取三門峽、青銅峽水庫泥沙淤積的教訓,在黃河中游建庫應選擇峽谷型,不宜修建湖泊型。
3.各峽谷段建壩條件較好,可修建徑流電站,開發蘊藏豐富的水能資源。
4.開展秦嶺、呂梁山等推移質產沙區的研究,選擇代表性支流進行流域調查,探索粗碎屑物來源、搬運、沉積規律與輸移量,為規劃治理提供依據。
地質部第五大隊及隨後的陝西省第二水文地質隊,完成三門峽庫區及其周邊各項查勘研究工作的同時,還按照上級指示精神,沿著「治黃地質工作」的另一條主線—黃河中游黃土地區—開展多項調查研究工作。從建隊之初至1986年,先後完成的工作項目有:以黃土峁梁地區為典型的無定河中游陝北綏德—米脂間333km21:5萬水土流失防治問題調查(與地質部水文所協同完成);以黃土塬區為典型的隴東西峰鎮地區323.5km21:5萬水土流失防治問題調查;黃河中游無定河、延河、皇甫川、窟野河、佳蘆河等黃河一級支流1:50萬路線地質調查(控制面積20300km2);綏德、子洲、延安等縣市的小流域水土保持專門性問題的定點調研;黃河中游鄭州至蘭州間流域面積約58萬km2綜合性環境工程地質問題研究等。後者形成《黃河中游區域工程地質》的專著,於1986年1月出版。
必須指出,發端於三門峽水庫泥沙淤積問題的黃河中游黃土地區的各項調研工作,從地質角度探索了黃河泥沙淤積的物質來源、水土流失規律和水土保持地質原理,提出和論證了黃河中游防治水土流失的方向、途徑和措施,在紛繁、艱巨的「治黃」系統工程中,邁開了堅實的一大步!
但黃河三門峽庫區及黃河中游地區的治黃地質工作還是任重而道遠,仍需努力。
㈢ 地質災害風險評估有哪些方法,各有什麼優缺點
地質災害風險性是指地質災害發生不同險情(危險等級)的概率。
①地質災害專危險性評價指標,根據國屬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其危險等級是根據災情大小或險情大小來判定的。評價指標為災情+險情。
②地質災害風險性評價技術路線:
a)地質災害風險概率(暴雨頻率)→b)預測地質災害危險區范圍→c)地質災害險情計算,確定其危險等級→d)判定發生該危險等級的概率(風險性)。
③地質災害風險評估方法:
a)地質災害危險區范圍預測方法:
一一定性分析方法
一一半定量分析方法
一一定量計算預測方法
b)地質災害險情計算方法:
地質災害危險區內受威脅人數=?受威脅財產=?
一一統計分析計演算法
一一層次疊加計演算法
參見中國地質災害風險評價新方法。
㈣ 簡要分析修建劉家峽水庫可能帶來的地質災害及影響
劉家峽水庫位於黃河上游,位於甘肅臨夏永靖縣/城西南1公里處,距蘭州回市75公里,是答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中國自己設計、自己施工、自己建造的大型水電工程,竣工於1974年。為黃河上游開發規劃中的第七個梯階電站,兼有發電、防洪、灌溉、養殖、航運、旅遊等多種功能。 水庫地處高原峽谷,被譽為「高原明珠」,景色壯觀。
但是劉家峽水庫由於每年都有大量的泥沙淤積於水庫中,整個水庫的實際有效庫容已由建壩時的57億立方米減少到42億立方米,損失庫容15億立方米,嚴重地威脅著水電站的正常運行和使用壽命。
由於劉家峽庫區沿岸植被稀少,水庫岸坡經常發生滑坡、崩塌,水土流失極其嚴重。庫區沿岸的永靖、東鄉、臨夏、積石4縣和臨夏州每年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開展庫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工作,但劉家峽庫區生態形勢仍然嚴峻。
㈤ 地質災害可以預測嗎
地質災害可以預測復。
根據歷史地質災害活動規制律、形成條件、發生機制以及災害區承災能力等因素,運用邏輯推理、數值模擬和綜合分析等方法,推測和評估未來一定時期內地質災害的發展變化情況和可能的危險性與破壞損失程度。地質災害預測根據預測時間長短,可分為長期預測、中期預測、短期預測。根據預測內容分為時間預測(預測某一地區在未來不同時間地質災害的可能程度)、區域性預測(預測未來某一時間內地質災害的地區變化)和綜合預測(預測未來不同時間、不同地區的地質災害的可能程度)。地質災害預測的基礎是充分掌握地質災害形成條件和活動規律,建立有效的監測系統,運用科學的預測理論和方法。採用的主要預測方法有:相關分析法、類比分析法、專家會商法、計算機模擬等。在實踐中,大多需要多種方法相互配合進行預測。地質災害預測是評價地質災害風險的基礎,是地質災害研究的重要內容。
㈥ 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評估
(一)已有地質災害對工程建設和運營的危險性評估
由前面的分析可知,評估區內各類地質災害較為發育,對輸油管道工程的建設和運營,均有不同程度和方式的危害。以下將按災種分別作預測評估。
1.崩塌(危害)
根據崩塌與工程的相對位置、穩定程度、規模大小、危害方式及長度等主要影響因素綜合評估危險性。首先確定崩塌與工程的相對位置,如距離管道(或站場)遠近;位於同一水系,僅為泥石流提供鬆散物質,為危險性小;不處於同一水系的基本無危害,不再單獨評估;如距離管道(或站場)近、穩定性差、規模大、危害長度大則為危險性大,相反即為危險性小,介於二者之間為危險性中等。
評估區內穩定性差~較差的崩塌有91處,其中34處距管道上方較近(<100m)甚或管道就在崩塌體上通過,在工程施工和運營過程中可能再次崩塌,存在著一定的危害。危害對象為人員及設備,危害方式以壓、埋為主,規模較小,(小於1×104m3)危害長度一般為30~100m,屬危險性大—中等。
其中危險性大的有7處,分別位於龍泉、陳家灣、麻家溝、景家店、馬鹿官山溝、北道北山等地;危險性中等的有27處,分布於小坪子、彭家大山、馬營、華尖堡、納家溝、土門、下河裡、老爺廟等地。主要分布於沿線黃土丘陵區(表5-24)。
表5-24 崩塌(危岩)危險性大—中等級預測評估一覽表
從調查情況和有關資料分析,近幾年通過實施陡坡地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區內崩塌災害總體減弱,在工程運營中危害也將逐步減輕,但在一些溝谷切割強烈和人口密集的局部工程活動頻繁區,仍呈增強趨勢,如沿國道通渭—馬營,省道張家川—馬鹿和張家川—清水段基岩峽谷區取土採石和開挖坡腳等較為強烈,曾經誘發過崩塌發生,在管線工程的建設中仍可誘發,存在一定危害,危險性小—中等。
2.滑坡
區內滑坡分布較多,尤其是通渭以東有大量滑坡分布,雖然整體較穩定,但是一部分滑坡前緣受洪水沖蝕或人工開挖等可能出現局部復活。因此,預測區內滑坡屬穩定性較差—差者佔六成,在工程施工和運營中有再次誘發滑動的可能。部分距離工程小於200m時,預測存在有較大的危害。危害對象主要為人員及設備。危害方式以壓埋為主,規模以小型和中型為主,危害長度與經過的滑坡體的長度有關,經分析評估(方法與崩塌一致),與工程相關的滑坡有50處,其中屬危險性大的有 12處,分別位於蘭州市黃峪大庄窠,通渭縣的景木岔、白家堡子,張家川縣的下河裡,清水縣的土門、新化,天水麥積區等的河(溝)谷坡地帶;危險性中等的有18處(表5-25)。
從滑坡災情分析,主要表現在人類活動強烈地段,多數與人類活動有關,可以預見在工程施工和運營中人為誘發的滑坡將成為主要災害之一,危險性為中等—大。
表5-25 滑坡危險性大—中等級預測評估一覽表
續表
3.泥石流
根據泥石流的易發性、規模大小和對工程的危害長度等主要影響因子綜合評估危險性(表5-26)。評估結果如表5-27所示;其中,危險性大的有6處,分布在榆中縣大平溝、水岔溝,通渭縣馬營上店子,張家川縣龍山鎮等地;危險性中等的有19處,分布於與管線垂直或斜交的河(溝)谷與峽谷地段。
表5-26 泥石流危險性預測評估指標及量化表
泥石流對管道的危害在通渭以東和以西略有差異。通渭以西以泥流為主,且一次性沖出量較少,山口堆積不十分明顯,離管道較近,對管道處的危害方式以沖蝕為主,掩埋為輔;通渭以東泥流、泥石流都存在,一次性沖出量大,大部分管道沿主溝鋪設,兩側支溝正對管道,沖刷和掩埋兩種危害方式共存,相比而言,通渭以東危害程度大於以西。
從調查情況看,近年來通過天然林資源保護、陡坡地退耕還林還草和荒山荒地造林綠化以及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實施,區內植被覆蓋率在逐年提高,泥石流爆發頻次及強度也在不斷降低,但不排除局部暴發泥石流災害的可能性,預計對工程建設和運營的危害程度弱—中等,危險性小—中等。
4.洪水沖蝕
區內洪水沖蝕溝均垂直或斜交管道,對工程的施工和運營都有一定危害。危害方式丘陵區為下切和側向沖蝕為主,河(溝)谷區以側向沖蝕為主。在河谷區特別是凹岸一側,沖蝕坍塌可使管道懸空甚至變形,造成管道破損。
表5-27 泥石流危險性大—中等級預測評估—覽表
現參照泥石流評估方法進行危險性預測評估,因其危害長度小於泥石流溝,將其量化指標相應調整為小於300m、300~600m和大於600m,又因其危害程度輕於泥石流,故將量化累積得分等於8分者也歸入危險性中等,其餘指標一致。評估結果如表5-28所示。其中危險性大的有1處,是葫蘆河店下窪段;危險性中等的有3處,分布於雷壇河順河段、宛川河甘草店—高崖段、牛谷河通渭縣城附近段。
近年來洪水沖蝕災害的爆發頻次及強度有所減弱,特別是一些較大河流上游水庫的興建和防洪堤的修築,起到了較好的防洪作用,預計在工程建設和運營中,遭洪水沖蝕的危害可能性小,危險性較低。
5.地面塌陷
蘭州西固人防工程修建已有40年的歷史,據調查,大部分人防工程被地下水淹沒。部分洞壁出現開裂和坍塌。該采空區分布於評估區東側1500米以外,預計對工程建設的危害小,危險性小。
表5-28 洪水沖蝕溝對工程的危險性預測評估表
黃土丘陵窯洞塌陷,管線可能在窯洞頂部通過機會少,若從窯洞頂部或旁邊通過時,主要表現在不利於重型設備的搬運,但該區內較為分散,且有一定的支撐能力,危險性小。
6.特殊岩土災害
(1)黃土濕陷和潛蝕
工程施工和運營過程中,絕大部分要穿越濕陷性黃土區,穿越長度約320km,一些陷穴、落水洞和豎井對工程的施工有一定影響,局部地段的面狀濕陷還會引起管道支撐力降低而變形,但一般規模均較小,主要危害地段西固—定遠(長約41km),高崖—符川(長約14.5km),紅土窯—通渭(長約48.5km),碧玉—魏家店—蓮花城(長約44km),張堡—北道(長約58km),危險性中等—大,其餘地帶危害較小,危險性小。
(2)鹽漬土的鹽脹和腐蝕
分布范圍和管線穿越長度都有限,主要指通渭以西的地下水溢出或埋藏較淺的沖溝底,對工程危害較小,危險性小。
高礦化地下水對混凝土具弱一強結晶性侵蝕,對管道具弱—中等腐蝕性。主要分布在葫蘆河及清水河一級階地、河漫灘,對管道的腐蝕仍將存在,具一定的危害性,危害區段主要為蓮花城~隴城段,長約19.5km,危險性小。其他地段高礦化地下水因水位埋深多大於5m,對管道危害小,危險性小。
(3)膨脹岩的脹縮
本區膨脹岩雖均屬弱膨脹潛勢,但在工程施工中對地基和邊坡的開挖帶來一定困難和危害,如旱季易出現剝落、掉塊,雨季則出現表層滑塌,主要危害地段為較大河(溝)谷坡坡腳、支溝溝口一帶,但一般規模均很小,危險性小。
綜上所述,區內已有地質災害對工程的施工和運營均具一定的危害,危害較大的主要是崩塌、滑坡和泥石流3種,其中屬於危險性大的崩塌有7處,滑坡12處,泥石流6處;危險性中等的有崩塌27處,滑坡18處,泥石流19處;黃土濕陷和潛蝕災害范圍大,危險性中等或大。其他地質災害危險性為小—中等,且中等所佔比例較小,危害較輕。
(二)工程建設可能誘發地質災害的危險性評估
工程施工和運營過程中可能誘發的地質災害主要有崩塌、滑坡、洪水沖蝕、地面塌陷、黃土濕陷和潛蝕、膨脹岩的脹縮等特殊岩土的災害及一些其他災害。
1.崩塌、滑坡
區內地質環境脆弱,已有崩塌和滑坡分布很廣,人為誘發的數量也佔有相當比例。在工程施工中對斜坡不可避免地要進行開挖和削坡處理,不僅破環了原有地形和植被,還極有可能引起邊坡失穩,誘發崩塌和滑坡災害發生,威脅施工人員和當地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存在有較大的危害和危險性。預計可能性較大的地段均位於丘陵區,主要有:
(1)小坪子—雷壇河段(里程樁號3~25km,長約22km)
該段是黃河高階地及後緣,沖溝發育,溝寬200~300m不等,地形起伏大,主要由黃土組成,後緣坡度30°~400,小型崩塌和泥流小沖溝較多。管道垂直沖溝鋪設,工程施工中的振動、削坡和開挖坡腳均有可能誘發崩塌復活或不穩定斜坡的滑塌,同時形成一些較好的臨空面,產生災害隱患。
(2)接駕咀段(里程樁號74~75km,長約1km)
位於宛川河及其支流的分水嶺地段,地形陡峭,山坡坡度40°~50°,相對高差200m,黃土覆蓋較厚,溝谷兩側小型崩塌和不穩定斜坡較多。管道從坡體通過,開挖過程中極易造成斜坡失穩,形成滑坡或崩塌。
(3)高崖—符川段(里程樁號105~115km,長10km)
位於宛川河和南河分水嶺段,地形較陡峭,山坡坡度300~400,黃土分布較廣,厚度較大,溝谷兩側有不穩定斜坡存在。管道多從坡體或坡腳通過,開挖過程中容易造成坡體失穩,產生滑坡、崩塌等災害。
(4)中川堡—十里鋪段(里程樁號144~147km,長約3km)
位於南河和東河分水嶺段,兩側山體為黃土覆蓋,厚度較大,相對高差100~150m,東側山坡及支溝內小型崩塌發育。管道沿山坡坡腳通過,工程施工中誘發崩塌復活和形成的可能性較大,同時,削坡形成的一些較好臨空面也是災害隱患點。
(5)紅上窯—蓮花城鎮段(里程樁號170~285km,長約115km)
該段連續穿越東河、散渡河、葫蘆河、清水河等河流的分水嶺和河谷地段,地形較復雜,微地貌類型多樣,兩側山體陡峭,高差200~300m,坡度300~500,主要由新近系砂質泥岩組成,風化嚴重,上覆以上更新統黃土,土質鬆散。管道從溝谷斜坡通過,開挖過程中極易產生崩塌、滑坡等災害,同時,泥岩具一定的脹縮性,工程新開挖的邊坡旱季易出現剝落,雨季則出現表層滑塌,危害較大。
(6)隴山鎮—張家川段(里程樁號314~325km,長11km)
該段為清水河上游木河—後川河的分水嶺段,其中木河段寬度100~200m,兩側土體松軟,滑坡發育。主要由上更新統黃土和新近系泥岩組成,風化強烈。管道靠坡腳通過、穿越分水嶺進入張家川縣城時,必然形成削坡開挖,極易產生崩塌、滑坡等災害,同時,泥岩具一定的脹縮性,工程新開挖的邊坡旱季易出現剝落,雨季則出現表層滑塌,危害較大。
(7)張家川縣城東—馬鹿段(里程樁號330~354km,長約24km)
該段西段為丘陵,東段為基岩山地,丘陵地由上更新統黃土和新近系泥岩組成,泥岩風化嚴重,基岩山地花崗岩岩體破碎,風化強烈。管道翻山鋪設,開挖邊坡時易發生崩塌、滑坡。同時,局部可能成為新的災害隱患點。
(8)張家川縣城南—北道段(里程樁號天水支線0~73km,長73km)
本段穿過後川河基岩峽谷、翻越黃土丘陵,其中基岩峽谷長 10km。峽谷區花崗岩體破碎,風化強烈。黃土丘陵區由上更新統黃土和新近系泥岩組成,沿溝谷和山脊兩側滑坡、崩塌體發育。當管道通過峽谷和丘陵時,必然存在開挖坡腳和削坡工程,易發生崩塌和滑坡災害,局部可能成為新的地質災害隱患點。
各段誘發災害的長度規模和危險性評估如表5-29所示。其中危險性大的有3段,中等的有5段。
表5-29 工程建設可能誘發崩塌和滑坡的地段及危險性預測表
2.洪水沖蝕
工程施工中,對溝岸岸壁的擾動和植被的毀壞,常形成受洪水沖蝕的薄弱地帶,易誘發洪水沖蝕災害。管道多沿溝谷鋪設,雖不能誘發泥石流災害,但誘發的洪水沖蝕危害較大,可引起一些局部的溝岸沖蝕坍塌,總體危險性小—中等。
3.地面塌陷
蘭州西固人防工程距離管線較遠,工程施工和運營過程中不會誘發地質災害,西固二級階地濕陷區,誘發災害的可能性不大。管線在黃土丘陵通過時,工程施工中的振動或載入可能會誘發距離較近空洞的地面塌陷災害,規模有限,危害小,危險性小。
4.特殊土災害
(1)黃土濕陷和潛蝕
工程施工中,不但要對濕陷性土分布區進行開挖或填土,同時這些地段的地形和植被也可能被改變和破環,形成有利的滲水條件,誘發濕陷或潛蝕,對管道造成危害。但一般危害小,危險性小。
(2)膨脹岩的脹縮
工程施工中對地基和邊坡進行一定規模開挖後,破環了原有地形和植被,使原來有黃土覆蓋的膨脹岩直接裸露地表,隨著含水量的變化,必然破壞原有結構,使其強度降低,進而誘發崩塌、滑坡等一些災害發生。主要地段為碧玉—蓮花城和隴山—張家川一帶近坡腳處,但一般危害小,危險性小。
綜上所述,工程建設和運營過程中,可誘發一定的災害發生,誘發程度較大的為崩塌和滑坡,其他災害危險性小。
(三)工程建設可能加劇地質災害的危險性評估
工程建設和運營過程中可能對原有地質災害加劇的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洪水沖蝕及黃土濕陷或潛蝕、膨脹岩的脹縮等特殊岩土的災害。
1.崩塌、滑坡
工程施工中對斜坡的不合理開挖和削坡以及機械的振動,很可能會不同程度的加劇崩塌和滑坡災害,使其穩定性減弱,規模增大,進而威脅施工人員和當地群眾的生命及設備財產安全,存在有一定的危害和危險性。預測加劇的地段均位於近谷坡和丘陵區,分布地段已有崩塌、滑坡發育范圍基本一致(表5-30),危險性中等的有4段,指接駕咀、碧玉一劉家埂、張家川城西木河和金家集—北道:其餘為危險性小。
表5-30 工程建設可能加劇地質災害危險性評價表
2.泥石流、洪水沖蝕
工程施工中,將擾動沿線表土結構,對植被也有一定的毀壞,減弱了岩土抗侵蝕能力,增加了泥石流的物質來源,可不同程度地加劇泥石流和洪水沖蝕災害,特別是丘陵區管道多沿溝谷鋪設,會形成較多的鬆散堆積物,使泥石流和洪水沖蝕的規模加大,對施工人員的安全和當地群眾的生命財產均有一定威脅和危害,較為嚴重的有碧玉—蓮花城的河(溝)谷區等。但本區鬆散物質較為豐富,水動力條件是主要影響因素,就管道工程而言,加劇程度較小,危險性小—中等。
3.特殊土災害
(1)黃土濕陷或潛蝕
區內現狀僅有零星小型陷穴和落水洞等分布,工程施工中,對濕陷性土分布地段的開挖或對局部地段地形的改變和植被的破環,使土層變得疏鬆,易於降水和地表徑流及施工用水的入滲,加大或加劇濕陷面積和程度,對管道造成危害。范圍很大,危害較大,危險性小—中等。
(2)膨脹岩的脹縮
工程施工中,使原有黃土和植被覆蓋的膨脹岩在地基開挖和邊坡削坡處理後裸露地表,加劇了脹縮災害,進而誘發崩塌、滑坡等一些災害發生。但一般危害均較小,危險性小。
綜上所述,工程施工和運營過程中,可加劇一些原有地質災害,加劇程度較大的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及洪水沖蝕和黃土濕陷,危險性小—中等,其他僅有輕微危害,危險性小。
㈦ 年全國突發性地質災害趨勢預測
國土資源部通報 2011 年第 26 期
為研判全國地質災害發生趨勢,更好地部署防治工作,部組織有關單位開展了全國突發性地質災害趨勢預測,並召開了 「2011 年全國突發性地質災害趨勢預測會商會」。據預測,今年全國地質災害以滑坡、崩塌、泥石流為主,發生的數量和危害情況可能接近常年,局部地區可能加重。南方大部地區,尤其是西南、中南和東南沿海以及西北部分地區仍然是地質災害發生和危害的重點地區。地質災害全年都有發生,5月份至 9月份相對集中,其他時段時有發生。
一、預測依據
(一)地質環境背景
地質環境背景條件研究表明,全國地質災害易發區主要分布在我國地勢的第二級階梯帶和東南山地丘陵區。根據全國地質災害調查的實際資料和工作經驗分析,地質災害高易發區主要分布在我國地勢的第二級階梯的橫斷山區、青藏高原東緣區、湘西和雲貴高原區、川北陝南地區、川東鄂西中低山區、黃土高原區,以及東南山地丘陵區。行政區劃上主要是雲南、四川、貴州、西藏、陝西、甘肅、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廣西、福建、廣東、浙江、安徽等省 (區、市)的部分山地丘陵區。
(二)歷史災情
在空間上,地質災害最嚴重地區是四川、雲南、貴州、湖南、重慶、陝西,其次是廣東、福建、山西、廣西、江西、甘肅、浙江、安徽等省 (區、市)。據統計,2001 ~2010 年間,地質災害造成人員傷亡數居於年度全國前 5 位的省 (區、市)依次是四川、雲南、貴州、湖南、重慶、陝西、廣東、福建、山西、廣西、江西和甘肅,10 年間傷亡人數進入全國前5 位的頻次分別為四川9 次、雲南8 次、貴州7 次、湖南 5 次、重慶和陝西各 4 次、廣東、福建和山西均為 3 次、廣西 2 次、江西和甘肅各 1 次。
時間上,地質災害主要集中發生在 5 ~9月。據統計,突發性地質災害的發生與降雨具有很好的相關性,降雨是誘發地質災害的主要因素。95% 的地質災害發生在汛期 (5 ~9月),80%的地質災害發生在主汛期 (6 ~8月),51% 的地質災害發生在 7月。因此,汛期是地質災害的多發期,而主汛期是地質災害的高發期,以 7月份最為顯著,汛期以外的月份地質災害相對低發。
類型上,地質災害以滑坡為主,崩塌和泥石流次之。據多年統計,滑坡占總數的 75.5%,崩塌占總數的 19.7%,泥石流占總數的 3.0%,地面塌陷、地裂縫和地面沉降數量相對較少,分別占總數的 1.2%、0.5%和 0.1%。
(三)發展趨勢
據推測,2011 全國年地質災害發生數量可能比 2010 年有所減少。從多年地質災害發生數量情況看,地質災害發生數量一般隨年份呈波浪式分布。據此推測,2011 年地質災害發生數量可能比 2010 年有所減少。
(四)氣候預測
據氣象部門預測,汛期在地質災害高易發區和較高易發區的雲南西部、四川西部、甘肅東部部分地區、青海東南部、西藏中東部、遼寧中南部、安徽東南部、浙江大部、福建南部、江西南部、湖南南部、廣東、廣西東部、海南等地區降水較常年同期偏多,其中雲南西部和西藏東部等地區偏多 2 ~5 成。另外,登陸我國的熱帶氣旋較常年偏多。
(五)地震預測
據地震部門預測,2011 年需要關注南北地震帶中、南段和藏東地區以及華北北部地區。
二、地質災害趨勢預測結論
2011 年全國地質災害以滑坡、崩塌、泥石流為主,發生的數量和危害情況可能接近常年,局部地區可能加重。南方大部地區,尤其是西南、中南和東南沿海以及西北部分地區仍然是地質災害發生和危害的重點地區。地質災害全年都有發生,汛期相對集中,其他時段時有發生。
3 ~ 5月,山西、陝西、甘肅和新疆的西北部,尤其是黃土地區,因春季氣溫回暖、冰雪凍融引發滑坡、泥石流災害的危險性較大。
5 ~ 9月是滑坡、崩塌、泥石流的主要發生期,尤以 6、7、8月最為嚴重。重災地區可能主要分布在四川、雲南、貴州、湖南、重慶、陝西、廣東、福建、山西、廣西、江西、甘肅、浙江、湖北、安徽等省 (區、市)的部分山地丘陵區。
汛期尤其要高度重視汶川地震強烈影響區泥石流隱患。四川、雲南、貴州、重慶、陝西、甘肅、山西最需要重視局地強降雨引發的地質災害。福建、浙江、廣東、湖南、廣西、江西、湖北等省 (區)地區尤其要注意防範台風暴雨和區域強降雨引發的地質災害。玉樹、盈江地震災區餘震和降雨、三峽庫區水位消漲、降雨等因素引發地質災害的危險性需要重視。
10 ~ 11月,在西南部山區需注意防範異常強降雨引發的滑坡、泥石流災害。
在川、滇交界地區、藏東地區等地震高危險區,要注意防範地震引發的次生地質災害。
在山區居民密集區、重大工程區,水利工程區、礦山開采區等由於建房、修路和施工開挖、堆土 (礦渣)、水庫蓄水和農田灌溉等人為活動,引發地質災害仍然有可能加劇。
國土資源部
二〇一一年四月十一日
㈧ 地質災害類型及其危險性現狀評估和預測評估
一、地質災害類型及特徵
新疆段主要存在以下4種地質災害:風蝕沙埋、鹽漬土腐蝕和鹽脹、泥石流和洪水沖蝕、崩塌(危岩)。它們的特徵如下:
圖6-2西氣東輸管道工程新疆段水文地質圖
(一)風蝕沙埋
風蝕沙埋主要分布於輪南—三十團、博斯騰湖南岸沙山一帶、庫米什窪地及庫姆塔格沙壟地段。這些地段多數靠近沙漠、沙山、沙丘,生態環境惡化,在強烈的物理風化作用下,使基岩風化成砂和礫石,地表岩性以疏鬆礫石、砂質土、粉細砂、粉土為主,在大風的作用下,向沙漠環境發展。風蝕沙埋具有掩埋農田、房屋設施和活動性大的特徵,隨著氣候條件的變差,會逐漸加重危害。
輪南—三十團管線長約112km,緊挨南部的塔克拉瑪干大沙漠,風力強勁,起沙風頻率高,移動沙丘起伏高度5~25m,移動速率6~15m/a。
博斯騰湖南岸管線長約82km,位於沙山與庫魯克塔格之間,沙山連綿不斷,高達幾十米甚至上百米,向西南和南方向移動,堆積於山前礫質平原上,厚達3m以上,沙丘移動速率大於20m/a。該地段沙塵暴天數較多。
庫米什窪地受沉積環境影響,管線經過庫米什鎮南18km地段黑戈壁村附近有長9km范圍分布沙丘,多為半固定和固定沙丘,沙丘高度3~10m不等,多數地段已被改造為農田耕地,其移動減弱,隨著改造的深化,管線經過地段沙丘及土地沙化最終將得到改良,其危害將減弱。
庫姆塔格沙壟附近長31km范圍,分布風蝕沙埋災害。庫姆塔格沙壟呈近南北向延伸,東西向寬度在6km左右。沙壟由高大的活動性新月形沙丘組成沙丘鏈。沙丘高度多在65~120m之間,西側高,東側低。沙丘鏈之間的距離一般在50~120m之間,移動速率在10m/a左右。沙壟西北側分布有大面積的風蝕窪地,窪地深度一般30m左右,底部多分布有分選性極好的細小礫石,成分與底部基岩一致。沙壟的形成,受制於天山七角井的西北風和河西走廊的東南風,但以前者風向為主。由於沙丘活動性極強,在風季隨時可以造成沙埋危害。風蝕災害主要分布於庫姆塔格沙壟西北側的風蝕窪地內。
沙丘移動將對管線及施工造成掩埋危害。在風蝕窪地對地面工程有風蝕破壞作用,久而久之,可能會將地下工程刨蝕出地表,並產生破壞。
(二)鹽漬土腐蝕和鹽脹
新疆段內鹽漬土均為內陸山間盆地和丘間窪地型,其分布范圍較廣泛,但不均勻,主要分布於輪南首站—三十團細土平原邊緣、博斯騰湖南岸及東部細土帶、庫米什窪地、紅柳河兩岸及秋格明塔什北窪地等剝蝕殘丘的丘間窪地內。管線在鹽漬土分布區挖探坑43處,其中在輪南首站至382.5km段挖探坑16處,取樣間距平均24km,深度3m,分別在0m、1m、2.0m、2.5m、3m處取樣;在456.5~933km段挖探坑27處,取樣間距平均17.6km,挖坑深度一般1.0~1.5m,個別達到2m,總取樣數148個。根據化驗結果分析,鹽漬土在垂向分布上具有表聚性及結殼性的特點,鹽分大量集中於表層。但庫米什窪地及東段部分丘間窪地內受沉積環境的影響,其地層積鹽較重,含鹽量垂向表現出由地表向下減輕,至一定深度含鹽量又有增加的趨勢,Ca2+、
以上鹽漬土分布地段,地下水埋深淺,僅為2~3m或更小,多為高礦化物的Cl·SO4—Na或SO4·Cl—Na型水。地表鹽鹼化嚴重,多數結殼,雖然分布於無人區,但其遇水陷落、高溫乾枯又膨脹並對金屬設施具有一定腐蝕性,其危害較嚴重。
(三)泥石流和洪水沖蝕
泥石流僅零星分布於低山溝谷及山坡處。由於固體物質來源較少,溝谷流域面積、地形高差和溝谷相對切割程度都較小,降水稀少,在管線沿途低山區不易發生泥石流,發生的規模也較小,最大的一處在庫米什窪地南側低山溝谷AE001號樁附近,固體物質一次沖出量達6600m3。
洪水沖蝕危害主要分布於低山溝谷、山前沖洪積平原出山口、庫米什以東剝蝕殘丘的丘間窪地中的沖溝及沖溝匯流處。由於特有的乾旱氣候條件和脆弱的生態環境,低山丘陵區植被稀少,地表滯水能力差,抵禦洪水能力弱,一遇強降水便可誘發洪流。新疆段內平原區發育的沖溝切割深度多在0.5~2.0m,最深的約為7~8m,溝寬一般在5~200m。洪流一旦發生,洪水流量大,起漲快,持續時間長,沖溝內以水為主,攜帶少量岩性與上游母岩相同的碎石夾少量粉土,形成水石流。其危害不同於山區特有的典型泥石流,主要表現在洪水的沖蝕破壞作用上。
上述山洪能造成危害的主要是洪水沖蝕,它具有短時間內破壞建築設施、道路工程、管線工程設施等特徵,其危害的決定因素是山區降水量的大小及瞬時降水大小。
(四)崩塌(危岩)
僅在庫爾勒—塔什店低山區、庫米什窪地西南側低山溝谷、烏尊布拉克幅庫米什窪地東北側低山區的局部溝谷和高差較大的陡坡下時有發生,崩塌發生方量一般小於1000m3,崩塌堆積物長5~10m、寬0.5~3m、高0.5~3m,危害范圍小於25m2;局部地段可大於10000m3,崩塌體底邊長20~100m、寬30~100m、高20~50m,危害范圍10000m2。
二、地質災害危險性現狀評估
根據地質災害的類型及特徵、危險性大小、規模、分布、穩定狀態、危害對象等,對評估區內已有地質災害進行危險性評估。
(一)風蝕沙埋
風蝕沙埋地質災害主要分布於輪南首站—三十團、博斯騰湖南岸、庫米什窪地中心、庫姆塔格沙壟附近,除庫米什窪地中心現有人文活動,其餘地段均為無人區。風蝕沙埋地質災害分布總長度238.1km。風蝕災害主要表現在庫姆塔格沙壟西側風蝕窪地內,最大風蝕深度達30m,對地下管線有很大的破壞作用。在博斯騰湖南岸,沙山、沙丘活動性極大,根據段內沙丘移動速率及移動沙丘間距離,新疆段內風蝕沙埋現狀評價危險性大的地段為0~5km、60~101km、127~128km、207~223km,260.4~292.2km,783.5~797km,合計103.8km。危險性中等的地段為:32~60km、223~235km、379.5~388.5km、780~783.5km,合計長52.5km。其餘地段風蝕沙埋災害危險性小。
(二)鹽漬土腐蝕和鹽脹
新疆段內鹽漬土分布范圍廣,具有鹽脹、腐蝕災害。根據易溶鹽取樣分析結果,依據GB50021—94《岩土工程勘察規范》和地質災害危險性等級標准,對沿線鹽漬土類型及危害程度進行分類,亞氯鹽漬土並為氯鹽漬土,亞硫酸鹽漬土並為硫酸鹽漬土。現狀評估按地表和地下2m處的含鹽量分別進行。
1.危險性大的地段
(1)地表(以下均為輸氣管線km數):0~32km、82~127km、287.5~307km、379.5~388.5km、450.7~453.5km、455.5~474.5km、493.3~497km、548.7~583.2km、591.7~594.7km、622~624km、630.8~635.5km、675.7~679.5km、715.2~734.8km、760.8~767.4km、907~914km、931.7~935.3km,合計總長215.8km。
(2)地下2m處地段:106~127km、287.5~307km、379.5~388.5km、455.5~474.5km、493.3~497km、591.7~594.7km、622~624km、630.8~635.5km、760.8~780km、907~914km,合計總長107.8km。
2.危險性中等的地段
(1)地表:32~82km、223~235km、260.4~287.5km、373~379.5km、388.5~394.2km、504.5~512km、679.5~685km、691~715.2km、734.8~760.8km、767.4~780km,合計177.1km。
(2)地下2m處地段:12~48.4km、87~106km、127~147km、260.4~287.5km、373~379.5km、675.7~679.5km、504.5~512km、691~735km、754~760.5km、931.7~935.3km,合計總長189km。
3.危險性小的地段
(1)地表:512~531.5km、583.2~591.7km、594.7~622km、624~630.8km、635.5~675.7km、685~691km,合計108.3km。
(2)地下2m處地段:180~212km、679.5~685km、734.8~754km、823~887km,合計總長130km。
依據《岩土工程勘察規范》GB50021—2001水對鋼結構的腐蝕性評價表,對3m以內地下水進行腐蝕性評價,鹽漬土分布地段3m以內的高礦化水對鋼結構腐蝕性一般為中等,考慮到管線埋置深度內見水,受高礦化水危害,與鹽漬土危害密切相關,故將高礦化水並至鹽漬土地質災害危害一起評價,現狀評價危險性中等。
(三)泥石流和洪水沖蝕
新疆段內泥石流僅在庫米什窪地西南側低山溝谷輸氣管線366~373km段內發生兩處,其規模較小,最大一處在E001號樁附近,固體物質一次沖出量約6600m3。庫爾勒低山區管線183.8km處東側存在一處泥石流隱患點,上游流域面積小,匯流溝多,坡降大,附近輸油管線已做了防護工程。泥石流對管線的危害表現為對管線的掩埋作用,地質災害危險性小。
山前及山口處發育的沖溝,雨汛期洪水對輸氣管線有一定沖刷、沖蝕破壞。考慮到危害較小,現狀評估為地質災害危險性小。
(四)崩塌
新疆段內崩塌發生在低山丘陵無人區。據實地調查,在三個地段有多處崩塌發生。一段在庫爾勒市—塔什店低山丘陵區輸氣管線174~186km段內,沿線多處發生微小崩塌,崩塌方量小於1000m3,屬地質災害危險性小的地段。一段在庫米什窪地西南部低山溝谷內管線362~373km段;其中管線366~373km段沿線有崩塌發生,崩塌體有多處分布於溝谷的北側和西側,崩塌最大方量大於10000m3,岩塊直徑0.5~8m,屬地質災害危險性大的地段;在管線362~366km段,沿線崩塌方量小於10000m3,屬地質災害危險性小的地段。另一段位於庫米什窪地東北側輸氣管線394~403km段,沿線丘陵表層為強風化花崗岩及洪積片麻岩碎石,2~3m以下為中等風化片麻岩及花崗岩,受地質構造影響,崩塌多處發生,最大方量大於10000m3,屬地質災害危險性大的地段。其餘地段均為崩塌未發生或不發育區。
三、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評估
(一)工程建設誘發、加劇地質災害的可能性
西氣東輸管道工程屬開挖埋置管線工程,開挖深度2m左右。新疆段內庫爾勒北低山區管線位置180~186km段,乾草湖塔格山區管線336.5~339km段,庫米什窪地西南側低山溝谷區管線362~373km段,庫米什窪地東北側低山溝谷區管線394~403km段,多位於地質構造發育區。地形相對陡峻,地層裂隙發育,加之軟硬岩體相間出露,工程開挖施工後,岩體完整性變差,陡坡失穩,易產生岩石崩塌,對埋置的管線施工危害較大。
另外,管線於庫爾勒市北東3km即管線位置177.9km處,自西向東橫穿了南北向展布的孔雀河,在此處孔雀河西岸地勢平坦,而東岸相對較高,河岸陡立,高出河面約6m,工程建設實施時東岸易誘發塌岸,從而產生危害。故施工和運營設計時應予以充分考慮,可以先進行削岸,再採取相應的防護措施,最後採用加固防護堤進行長期防護。
此外,因管線埋置地下需開挖溝槽,在第四系土體分布區,尤其是砂性土分布區可能會導致土地沙化更嚴重,加劇風蝕沙埋。
除上述易誘發、加劇地質災害發生的地段外,其餘均為山前礫質平原、細土平原、剝蝕殘丘區及丘間窪地,工程建設對其影響小,不易誘發或加劇地質災害。
(二)工程建設本身可能遭受地質災害的危險性及發展趨勢
1.風蝕沙埋
據風蝕沙埋地質災害的分布特徵及現狀危險性評估,在庫姆塔格沙壟和博斯騰湖南岸沙山、沙丘段,因沙丘高大,活動性強,不僅給管線施工帶來巨大困難,開挖工程量大,而且風季隨時可以造成風沙掩埋危害,不僅危害程度嚴重,而且危害周期長。預計隨著氣候的變暖變干,在未來50年內,沙埋危害會呈現加劇的趨勢。在庫姆塔格沙壟西側的風蝕窪地內,預測除對地面工程有風蝕危害外,對地下工程也有可能造成風蝕的危害。在風蝕沙埋現狀危險性大的地段,在使用期限內,風沙對管線及地面工程具有嚴重的危害,並有向主風向下游發展的趨勢。
2.鹽漬土腐蝕和鹽脹
在使用期限內,鹽漬土分布地段表層可能受氣候的惡化影響,隨著溫度的升高、蒸發的加劇,含鹽量有所上升,鹽漬化危害有加重的趨勢。而管線埋置深度內鹽漬土含鹽量長期變化不會很大。管線主要遭受埋置時地表危險性大的鹽漬土埋填產生的短期腐蝕危害、地面以下2~3m深度分布的危害中等或輕微的鹽漬土長期腐蝕危害及鹽脹破壞危害。地下3m以內可見的地下水多為高礦化中等腐蝕性水,其對鋼結構具有中等腐蝕危害,預計50年內隨氣候的周期性變化,其危害性有小幅度變化,但總體不會有很大變化。
3.崩塌、泥石流
西氣東輸管道工程設計使用期限為50年,在新疆段內低山區,崩塌和泥石流災害偶有發生。據現狀危險性評估,崩塌除局部地段危險性大外,其餘地段危險性多為中等、小。泥石流災害的危險性小。在使用年限內,部分山體在高溫、大風、降雨等物理作用下容易失穩,產生崩塌危害。在庫爾勒—塔什店低山區,管線183.8km處東側存在一處泥石流隱患點,在暴雨產生時,易發生泥石流危害。新疆段內除上述發展趨勢外,預計50年內管線遭受崩塌、泥石流災害的危險性小。
4.地震液化
管線80~210km段,即三十團西南30km—庫爾勒—博斯騰湖西南岸,地震烈度為Ⅶ度區。管線在80~99km、111~112km、126~128km段的地層時代晚於第四紀晚更新世,其地下水位埋深多小於10m,有發生砂土液化的可能,需在進一步的工程勘察工作中,了解地下水埋深及15m深度內土層的剪切波速值或貫入阻力臨界值,以便進一步判別土層是否液化。
綜上所述,西氣東輸管道工程沿線多經過無人區和荒漠區,開挖深度僅2m左右,工程的建設實施不會對沿線地質環境條件產生大的影響,工程建設對周圍現存工程也不易產生較大的破壞。
㈨ 為什麼修建水庫容易誘發地質災害
這個現在還沒有定論有人這樣說:本來地面沒有水庫,現在增加了水庫,會使地殼局部外壓力增回加而答下沉,打破了原來的地殼平衡,引發地震和地質災害;還有人說:四川的大地震就是由於三峽水庫的建設而引發的;但是這些說法還沒有確切的定論。中國科學院的專家又否定;誰對誰錯現在還不好說,等待歷史的檢驗和科學的研究。
㈩ 請分析三峽水庫區可能存在的地質災害類型及其形成原因和防止措施。
地震,泥石流,崩塌。原因:該地位於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的東部邊緣,加上水庫存專水量過大,可能超屬過其下岩層的承載力,使岩層發生斷裂,引起地震;泥石流是因為降水量大,附近山區森林破壞,保持水土能力下降,再加上處於岩層易斷裂地區造成的;崩塌是處於岩層易斷裂地區造成。
防止措施是:植樹造林,水庫內不要存水量過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