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學會第四屆全國青年地質大會
Ⅰ 中國地質學會的理事成員
屆 次年 度理事長(會長)秘書長(書記)11922章鴻釗謝家榮21923丁文江謝家榮31924翁文灝孫雲鑄41925王寵佑孫雲鑄51926-1927翁文灝周贊衡61928丁文江李四光71929李四光孫雲鑄81930朱家驊孫健初91931翁文灝孫雲鑄101932 —1933李四光孫雲鑄111934謝家榮孫雲鑄121935葉良輔楊鍾健131936楊鍾健黃汲清141937楊鍾健黃汲清151938黃汲清田奇x161939李四光尹贊勛171940尹贊勛黃汲清181941翁文灝朱 森191942朱家驊計榮森201943孫雲鑄尹贊勛211944李春昱尹贊勛221945李四光尹贊勛231946 —1947謝家榮尹贊勛241948俞建章尹贊勛251948 —1949李春昱尹贊勛261949 —1950李四光孫雲鑄271951李四光孫雲鑄*1952孫雲鑄王鴻禎281953李四光王鴻禎291954 —1956李四光侯德封301957 —1962李四光侯德封311962 —1979李四光朱效成321979 —1982黃汲清王澤九331982 —1988程裕淇王澤九341988 —1992朱 訓王澤九351992-1997張宏仁趙 遜361997 -1999宋瑞祥王弭力372000 -2005田鳳山王弭力382006-2008孫文盛朱立新382008-2011徐紹史朱立新392011- 今徐紹史朱立新
Ⅱ 中國地質學會怎樣加入
是要加入中國地質學會會員嗎?全國各省都有省級地質學會,您是哪個省的就找哪個省地質學會。經省級地質學會審批同意後,在會員證上加蓋中國地質學會鋼印,即可成為中國地質學會會員。
Ⅲ 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基金管理委員會委員名單
主任:孫文盛 國土資源部部長、中國地質學會代理事長
常務副主任:任紀舜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所研究員
副主任:孫樞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學部主任
邱中建 中國工程院院士、原石油天然氣總公司副總經理
秘書長:王弭力 中國地質學會秘書長
副秘書長:王宗起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所研究員
禹啟仁 中國地質學會高級工程師
委員:(按姓氏筆畫排列)
馬福臣 原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
王弭力 中國地質學會秘書長
石寶珩 原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科技發展局局長
任紀舜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所研究員
孫樞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學部主任
孫文盛 國土資源部部長、中國地質學會代理事長
孫肇均 有色金屬礦產地質調查中心主任
邢新田 中國冶金地質勘查工程總局原局長
何永年 中國地震局原副局長
李干生 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咨詢委員會主任
邱中建 中國工程院院士、原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副總經理
陳躍輝 中國核工業地質局副局長
周玉琦 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國際勘探公司副總經理
苗樹茂 武警黃金指揮部總工程師
柳小衡 四川省科技廳副廳長 客座教授
茹克 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總地質師
趙遜 中國地質科學院原副院長
趙政璋 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勘探與生產公司副總經理
倪斌 中國煤炭地質總局原副局長
秦大河 中國氣象局局長
黃潔生 黃汲清先生之女
傅伯傑 中國科學院資環局局長
傅應銓 四川省國土資源廳廳長
蔡希源 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總地質師
Ⅳ 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基金章程
2004年4 月日
第一條 宗旨
黃汲清是我國著名地質學家。黃先生的家屬遵照他生前的願望,將先生榮獲的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中的50萬元港幣捐贈給中國地質學會,中國地質學會地質科技發展基金同時匹配50萬元人民幣。上述兩款作為發起資金,設立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基金。主要用於對傑出青年地質工作者的獎勵,鼓勵廣大青年地質工作者獻身地質事業,促進我國地質事業的繁榮與發展,加速國家現代化建設。
第二條 任務
獎勵45歲以下在地質科學領域里做出創造性的科學成就或在地質勘查及地質教育等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地質工作者。每兩年評選一次,每次不超過15名。
第三條 組織
一、建立基金管理委員會,負責對基金的管理工作
基金管理委員會設主任1人,副主任若幹人,委員若幹人(黃汲清先生直系親屬的代表1人擔任委員)。聘請秘書長和副秘書長負責日常工作。委員會每4年改選1次,每屆更換三分之一委員。
基金管理委員會掛靠在中國地質學會。
二、基金管理委員會職責
1.制定和修改基金章程;
2.制定和修改獎勵條例;
3.審議工作計劃和監督實施;
4.審批獲獎人員名單;
5.審核年度預算和決算;
6.聘任正、副秘書長;
7.頒獎;
8.籌集基金;
9.其他與本基金有關事宜。
第四條 基金來源
一、國內外友好團體、個人的捐贈。
二、國內外有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贊助。
三、其他符合我國法律和國際公約有關規定的捐贈。
第五條 基金的使用、管理和監督
一、基金的本金存入銀行,購買國庫券和國家發行的其他債券,只以其利息等增值部分用於獎勵。如採用其他方式增值必須經管理委員會討論,三分之二以上委員同意後方可實施。
二、基金管理工作所需費用由基金利息支付。
三、基金管理工作由中國地質學會常務理事會監督。
第六條 附則
一、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基金管理委員會下設基金管理辦公室,成員為正、副秘書長及工作人員。
二、本章程自基金管理委員會全體會議通過之日起生效。
三、本章程的解釋權屬基金管理委員會。
Ⅳ 中國地質學會的學會會歌
大哉我中華!大哉我中華!東水西山,南石北土,真足誇。泰山五台國基固,震內旦水陸容已萌芽,古生一代滄桑久,礦岩化石富如沙。降及中生代,構造更增加,生物留跡廣,湖泊相屢差。地文遠溯第三紀,猿人又放文明花。錘子起處發現到,共同研討樂無涯。大哉我中華!大哉我中華!?
1940年,理事會通過了中國地質學會會歌歌詞,1941年3月在重慶舉行的第17屆年會上試唱。
Ⅵ 中國地質學會的任期目標
中國地質學會第38屆理事會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認真學習貫徹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全國科學技術大會和中國科協「七大」精神,充分發揮學會紐帶和橋梁作用,緊密圍繞經濟社會發展這個中心,為提高能源和重要礦產資源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保障程度,動員團結全體會員和廣大地質工作者,繼承前輩優良傳統,服務大局,開拓創新,積極投身於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偉大事業中去,為推動地質事業發展建功立業,開創學會工作的新局面。
中國地質學會第38屆理事會任期主要目標任務是:
積極開展學術交流活動
重點辦好反映當代地質科學前沿和與資源、環境密切相關的學術會議,提倡多學科聯合辦會,鼓勵開展緊密結合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各類學術活動,不斷提高學術交流的水平和實效。
(一)開好2006年學術年會及「十五」地質科技重要成果學術交流會。積極參加地質調查所成立90周年紀念活動並頒發第三屆黃汲清青年地質科技獎;辦好丁文江先生誕辰120周年紀念會。今後,對其他著名地質學家的華誕或紀念日將制定統一辦法,按章舉辦。
(二)做好參加第33屆國際地質大會的准備和組織工作;歸納大會交流的學術成果,及時向廣大地質科技工作者介紹大會論文的精華和當代地質科學的前沿;結合實際,提出我國地質科學攀登部分國際學科制高點的建議。
(三)主動承辦國際學術組織交辦的國際學術會議,積極參加國際學術活動,提高我國地質人員的科技水平;與海外華人地質學家加強合作,繼續辦好世界華人地質科學研討會。積極推薦我國中青年地質學家在國際學術組織任職和擔任會議學科召集人,提高他們的國際知名度。吸引外國知名地質學家來華考察、訪問和講學。
廣泛開展科學普及活動
(一)繼續辦好全國青少年地學夏令營,改革辦營方法,提高辦營效果。認真組織好一年一度的「世界地球日」宣傳活動,積極參加全國科普日和科技周活動;配合有關學會開展「世界環境日」、「全國土地日」等活動。(二)繼續利用科普櫥窗、科普講座、科普幻燈、錄像資料,利用地質博物館、開放實驗室等科普教育基地以及報刊、電台、電視台、網路等多種媒體,開展形式多樣的地質科普活動。(三)辦好科普刊物,出版科學與文學相融合的科普書籍,推進《地球》雜志的改革。
繼續辦好學術刊物
(一)做好《地質學報》中、英文版和《地質論評》編委會的換屆工作。充實和改進《地質學報》中文版、《地質論評》的編輯出版工作,完善內部管理機制,提高辦刊手段的現代化,改革版式,擴大容量,縮短出刊周期,發表更多的優秀稿件,保持國內領先地位。擴大《地質學報》英文版的全球地質信息容量,聘請國際編委,增加國外論文,進一步提高《地質學報》英文版的國際地位。
(二)貫徹新聞出版總署提出的從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的辦刊方針,加強對各專業委員會和省級學會所辦刊物的指導,打造精品科技期刊。
(三)協助國土資源部辦好國際地科聯機關刊物《Episodes》雜志,擴大我國地質科技界在國際同行中的影響。
人民網科技頻道訊 11月2-5日,中國地質學會在北京召開2011年學術年會,會議旨在進一步貫徹落實認真學習貫徹落實中央領導重要講話精神,落實《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綱要》,加強地質科技支撐能力建設,促進全國地質領域的學術交流,展示近年來地質找礦及研究的工作成果,增強礦產資源保障能力。開幕式後,13位國內知名專家以燕山運動:一次突發的大地構造變動、我國入地計劃的新進展、亞洲風成系統地球化學示蹤研究、白堊紀大洋紅層與深時(Deep-Time)研究、進化論十大假說及寒武大爆發的本質屬性、5.12汶川地震地質構造成因、古亞洲洋構造域與北亞造山區:定義、結構與演化、岩石高邊坡穩定性評價及崩滑地質災害機理、礦井水害預報預測與應急救援、青藏高原:大陸碰撞過程與成礦作用、綜合信息地殼穩定性區劃研究初步結果、新疆富鐵礦成礦地質特徵及主攻類型成礦模式、礦物學環境屬性研究進展等內容做大會主題報告。本次會議共設置13個分會場,分別就我國深部探測與地殼結構、全國固體礦產勘查方法與技術、勘查地球化學理論與技術、地質與城市化、地質科技期刊在推動科技創新中的引領作用、地質災害與環境安全、金礦找礦理論培訓、礦山地質環境防治研究、水文地質學科發展的機遇與挑戰、天山找礦、中國主要陸塊聚散過程、裂變徑跡年代學及其地質應用、資源及環境研究中現代礦物學的地位與作用等方面開展研討和交流。會議共審核刊印論文摘要233篇,內容涵蓋范圍廣泛,反映了我國當前地質科學領域的研究現狀和最新成果。學術年會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搭建學術平台、促進學術交流為宗旨,以面向地質科研生產、服務國家宏觀建設為目標,廣泛邀請海內外地質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圍繞著「支撐、引領——為實現地質找礦重大突破服務」的主題開展深入的學術交流活動。會議將在推進地質科技交流、促進地質科技研究與地質調查與勘查的結合、推動地質工作緊密結合經濟社會發展、緊密服務於經濟社會發展方面起到積極的作用。
Ⅶ 胡凱的榮譽
曾獲得的科技獎勵與復學術榮制譽:
(1) 1987年獲首屆全國青年地質大會學術研討會優秀論文獎;
(2) 1993年獲中國地質學會第四屆「青年地質科技獎」(銀錘獎);
(3) 1995年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排名第3);
(4) 1995年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排名第6);
(5) 1995年被南京大學評定為「優秀中青年骨幹教師」;
(6) 1996年獲江蘇省第四屆「青年科技獎」;
(7) 1996年獲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第六屆「侯德封獎」;
(8) 1996年被江蘇省教委授予「優秀青年骨幹教師」 榮譽;
(9) 1996年被江蘇省地質學會授予「優秀青年地質工作者」 榮譽;
(10) 1996年當選為全國科協大會代表,出席北京第五次全國科協代表大會;
(11) 1997年首批入選江蘇省委組織部「333工程」培養對象(第三層次);
(12) 1999年獲江蘇省第二屆「青年科學家獎」(提名獎)。
(13) 2003年獲江蘇省「優秀地質科技工作者」 榮譽;
(14) 2003年獲南京大學「先進工作者」 榮譽稱號。
Ⅷ 中國地質學會是什麼意思
中國地質學會是來一源個由地質科學工作者組成的群眾性團體,這個學會的前身是1909年創辦的中國地學會,1922年以原中國地學會為基礎,在北京創建中國地質學會。中國地質學會的主管單位是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掛靠單位是原國土資源部,學會總部設在中國地質科學院。
Ⅸ 第二部分 國內外學術交流
國內外學術交流 ACADEMIC EXCHANGE AT HOME AND ABROAD
國內外學術交流 ACADEMIC EXCHANGE AT HOME AND ABROAD
2012年,學會及各分支機構進一步加強學術交流,著力提高學術活動質量,圍繞解決國民經濟發展中的重大地學問題、急需解決的生產問題和學科前沿問題,注重為國土資源管理和地質工作服務,注重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注重為地質學科發展服務,得到了社會各界特別是廣大地質科技工作者的肯定。全年共舉辦學術會議、論壇、研討班62個,國際學術會議4個,提交論文或摘要2817篇,參加人數9000餘人,有力推動了地質科技的創新與發展。
組織參加第34屆國際地質大會並取得圓滿成功
8月6日,澳大利亞布里斯班會展中心,來自全球110個國家和地區的5000多名地質科學家齊聚一堂,參加在這里舉行的第34屆國際地質大會。來自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地學科研教育機構,涉及冶金、煤炭、有色等行業領域的近700名中國地質學家從盛夏的北半球來到初春的南半球,參加四年一屆的「地學奧林匹克」盛會。中國地質代表團團長、中國國土資源部部長、中國地質學會理事長徐紹史作了題為「可持續發展中的中國地質學家的使命和責任」的主旨發言。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中國地質代表團的積極參與,成為本次大會引人矚目的亮點。大會收到中國專家學者提交的論文摘要800餘篇,300多人做了口頭報告。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中國地質代表團在大會地質展廳設展,展覽的主題是:經濟騰飛中的中國地質科學。內容包括7個方面:一是中國礦產資源的供需關系及勘查發現,二是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的重大工程與地質科學,三是中國基礎地質科學的重大進展,四是新一代地質技術與地質產品,五是國際交流與合作,六是中國國家地質公園,七是深部探測工程專題展覽。90平方米的展位全面反映了自上一屆國際地質大會以來中國地質事業取得的巨大成就,各國參會代表、華人地質學家、在外留學生紛紛駐足中國展台,對中國地質界在推動地學科技進步、推動國民經濟發展、全面拓展地質工作領域等工作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地質學報》(英文版)出版的中國地質代表團論文集,以及各類地質圖件、地層年代表受到歡迎。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中國與澳大利亞簽署礦業合作備忘錄
第34屆國際地質大會中國地質代表團團長、國土資源部部長、中國地質學會理事長徐紹史,在悉尼會見了澳大利亞資源、能源和旅遊部部長馬丁·弗格森,雙方就進一步加強礦業合作交換了意見並簽署了關於可持續礦業領域合作的諒解備忘錄。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常設秘書處遷址北京
第34屆國際地質大會期間,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和國土資源部科技與國際合作司負責人簽署協議,明確了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常設秘書處將遷址北京。12月11日,國土資源部部長、中國地質學會理事長徐紹史與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主席羅蘭德·奧博漢斯利共同為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秘書處揭牌。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產生新一屆執委
第34屆國際地質大會期間,在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國際地質大會理事會上,經過競選,新一屆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執行委員會產生。中國地質學會常務理事董樹文研究員當選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司庫。
中國地質學會首屆找礦突破戰略行動青年論壇暨青年工作委員會成立大會在京召開——勇於擔當開拓創新為實現找礦突破作貢獻
五四青年節之際,中國地質學會首屆找礦突破戰略行動青年論壇暨青年工作委員會成立大會在京隆重舉行。國土資源部黨組成員、副部長,中國地質調查局黨組書記、局長汪民,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書記處書記、黨組副書記程東紅出席大會並做重要講話。開幕式由中國地質學會副理事長李金發主持。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出席大會的有關領導有:原地質礦產部副部長、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原主席、中國地質學會原理事長張宏仁,中國地質學會原副理事長、國務院參事、國土資源部原總工程師張洪濤,環境保護部政策法規司副司長別濤,中國地質調查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王研,中國地質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地質調查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李金發,中國地質學會理事、中國地質科學院黨委書記、副院長王小烈,中國五礦集團公司總裁助理王炯輝等。李廷棟院士、肖序常院士、劉嘉麒院士、裴榮富院士、鄭綿平院士、楊文采院士、馬永生院士和來自國土資源部有關司局、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有關部門、中國地質調查局有關部室及局屬單位負責人,中國地質學會部分常務理事、理事、副秘書長,地勘行業有關單位領導,全國工商聯環境服務業商會、中國地理學會、中國古生物化石保護基金會有關負責人,各省級地質學會、分支機構負責人,全國地勘行業的專家學者、代表和第四屆青年工作委員會委員約300人出席了大會。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向全國青年地質工作者發出——積極投身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的倡議
中國地質學會秘書長、中國地質科學院常務副院長、黨委副書記朱立新研究員在會上宣讀了孟憲來常務副理事長的賀信;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研究員,現任青年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豐成友介紹了青年工作委員會的復建和本次大會的籌備工作,並代表中國地質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向全國青年地質工作者發出了積極投身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的倡儀;青年工作委員會第三任主任委員侯增謙研究員回顧了青年工作委員會的歷史與成就;中國地質科學院副院長、礦產資源研究所所長王瑞江研究員發言,對於承辦青年工作委員會表示歡迎和支持;中國五礦集團總裁助理王炯輝先生代表地勘行業的代表發言,對青年工作委員會的恢復成立表示熱烈歡迎;李廷棟院士作為院士代表發言,並對青年地質工作者致以節日的問候、提出殷切期望;國務院參事、國土資源部原總工程師、青年工作委員會第一任主任張洪濤教授做大會發言;國土資源部地質勘查司於海峰副司長做了題為「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總體工作部署」的大會發言。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論壇設立了「緊缺礦產和整裝勘查區找礦突破」、「找礦的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新裝備」、「中國能源資源的未來」三個分會場。來自全國各省、直轄市、自治區,地勘行業各部門的科研與生產一線的科學家、青年地質工作者齊聚一堂,共同圍繞我國的「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展開討論,建言獻策。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青年代表發言
媒體報道
主辦找礦突破高峰論壇 暨首屆中國·內蒙古礦業國際博覽會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8月17日,中國地質學會、中國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促進會、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內蒙古自治區委員會、內蒙古地質學會聯合主辦的「找礦突破高峰論壇暨首屆中國·內蒙古礦業國際博覽會」在內蒙古國際會展中心舉行。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地質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孟憲來,內蒙古國土資源廳副廳長陳偉,內蒙古自治區科學技術協會黨組書記、副主席白寶玉在論壇暨博覽會開幕式上致辭,中國地質學會秘書長朱立新主持論壇暨博覽會開幕式。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五位院士、專家作大會主題報告
中國地質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馬永生,國務院參事張洪濤,葉天竺研究員,王安建研究員,楊帥師分別做了《國內外油氣資源現狀與展望》、《青藏高原地質找礦重大突破》、《勘查區礦產預測方法研究》、《工業化過程中,中國礦產資源需求分析》與《用好地勘基金,努力實現找礦突破》的大會主題報告。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院長、中國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促進會副理事長李雨時,內蒙古自治區科學技術協會黨組成員、巡視員陳天保,內蒙古自治區地質學會理事長、內蒙古自治區國土資源廳原副廳長趙保勝等地勘行業有關部門領導,部分省級地質學會、分支機構負責人,全國地勘行業及內蒙古自治區地勘行業的專家學者、代表,以及多家新聞單位的記者朋友近300人出席了論壇暨博覽會。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礦業博覽會
博覽會現場的每一家礦業單位都用不同形式的設計展示了所屬的礦種,吸引了本行業人員及近千市民的關注。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接受采訪
媒體報道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朱立新秘書長率團赴義大利出席首屆「中意地球科學論壇」
9月16—23日,以中國地質學會秘書長朱立新為首的18名中方代表參加了在義大利科森察省卡拉布里亞大學召開的首屆「中意地球科學論壇」。該論壇由青年工作委員會和義大利地質學會青年分會聯合舉辦,以「中國和地中海地區的礦床對比及地質演化」為主題,來自中國、義大利兩國的近50名代表參加了會議。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會議期間,中國地質學會秘書長朱立新分別與義大利地質學會主席CarloDoglioni、義大利國家地質學家委員會主席GianvitoGraziano舉行了正式會談。朱立新詳細介紹了中國地質學會的基本情況、中國地質研究工作的現狀,雙方就兩國未來可能合作的領域進行了深入探討。會後,中國代表團參觀了卡拉布里亞大學自然科學學院化學實驗室及古生物博物館,考察了西西里島活火山。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中方代表青年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豐成友,常務副秘書長、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楊志明,青年工作委員會委員、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楊桂芳副教授、汪洋副教授,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孫桂華,中國石化勝利油田分公司副總地質師劉傳虎,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郭清海教授,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李琦副教授分別在會上做了專題報告。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通過本次論壇,中意兩國地質學家建立了聯系,增進了相互了解,建立了友誼,為兩國地質學會深入合作奠定了基礎。同時,會議期間,中國代表團聽取了意方有關地中海地區礦床及地質演化的諸多報告。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聯合主辦2012年海峽兩岸地質災害防治學術研討會——18位來自海峽兩岸的專家做主題報告
「2012年海峽兩岸地質災害防治學術研討會」於6月16—19日在福建省廈門市召開。研討會作為海峽科技專家論壇的主要內容之一,由中國地質學會、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中心、福建省國土資源廳及台灣中央大學、台灣大學共同主辦,福建省地質學會、廈門市國土資源與房產管理局承辦,共有來自海峽兩岸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地勘單位的120餘名代表參會,18位來自海峽兩岸的專家學者做了主題報告。
會議開幕式由朱立新秘書長主持。孟憲來常務副理事長在開幕式上致辭。福建省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柯少愚、福建省國土資源廳副廳長何南飛及台灣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所長李錫堤分別在開幕式上致辭,共同表達了對海峽兩岸地質學家就地質災害防治相互交流學習、促進共同發展的美好願望。
研討會的順利召開,讓海峽兩岸地質學家共聚一堂,展示科技成果、交流學術思想、探討科學原理,共同破解地質災害難題、推動防治地質災害科技進步,必將進一步推動海峽兩岸地質災害防治的研究再上一個新台階,讓地質工作為經濟建設保駕護航,為人民生活謀福祉,為促進社會、經濟和環境協調發展提供安全保障作出新的貢獻。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主辦深部鑽探及新技術推廣應用培訓班
由中國地質學會主辦,中國地質學會探礦工程專業委員會承辦,安徽省地質學會、安徽省地質礦產勘查局313地質隊、中國地質科學院勘探技術研究所協辦的深部鑽探及新技術推廣應用培訓班於12月14—17日在合肥舉行。培訓班受到全國各地勘單位的關注和響應,來自全國地礦、冶金、有色、煤田、武警等系統的60多家單位150餘名學員參加了培訓。
會議由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中心黨委書記甘行平主持。朱立新秘書長致開幕詞。徐小磊副局長代表安徽地勘局對培訓班順利舉辦表示祝賀。
朱立新秘書長致開幕詞
甘行平主持開幕式
深部鑽探及新技術推廣應用培訓班會場
培訓班旨在全面推動深部地質找礦和鑽探工作的開展,提高鑽探效率和水平,推廣深部鑽探新工藝、新方法、新設備,培訓和交流深部地球探測技術發展、深部礦體勘探鑽探技術方法研究成果、深部鑽探設備選擇及應用、深部科學鑽探施工方案等內容,並結合考察深部地球探測計劃項目3000米的施工現場,使大家全面系統地了解和掌握深部鑽探技術方法。
參觀廬樅3000米科學深部鑽探施工現場
廬樅3000米科學深部鑽探項目負責人與學員交流
向參加培訓班的學員頒發結業證書
Ⅹ 中國誰100米跑步最快
胡凱
姓名:胡凱
出生地青島,出生於1982年8月4日,18歲開始練習田徑,剛練3個月就跑出10.7秒。8個月後特招到清華大學,百米手計時已經達到10秒3的健將級標准。
2005年成績:
2005年5月 泰國田徑公開賽,以10秒32的成績獲得冠軍
2005年8月 伊茲密爾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以10秒30的成績奪冠
2005年9月 上海國際田徑黃金聯賽男子百米第六名
2005年10月 十運會男子百米銀牌
2005年11月1日 東亞運動會男子100米決賽冠軍
個人資料:
年齡:23歲
籍貫:山東
項目:田徑
畢業院校:青島市第三中學
運動經歷:
2001年1月,還是高中生的胡凱在接受了三個月的正規田徑訓練後來到了清華冬令營參加訓練。
後在2001年的高考中考了582分,在享受了體育特招生降200分錄取的政策後,考入清華大學專攻田徑訓練。在這里他的短跑天賦被現在的教練李慶發現。得到了清華頒發的認定書後,胡凱通過當年的高考,進入了他的夢中殿堂——清華大學。
主要成績:
2005年11月1日,東亞運動會男子100米決賽冠軍
2005年10月,十運會男子百米銀牌
2005年9月,上海國際田徑黃金聯賽男子百米第六名
2005年8月,伊茲密爾大運會男子百米金牌
2005年5月,泰國田徑公開賽,以10秒32的成績獲得冠軍
2 胡 凱:男,1961年10月生,江西吉安人,漢族。中共黨員。1980年考入南京大學地質系。1984年、1987年先後獲得南京大學學士、碩士學位。1987.9-1990.3攻讀博士學位,1990.4—1991.11被國家教委選派留學澳大利亞聯邦科學研究院(CSIRO),1992年12月獲南京大學與澳大利亞聯合培養博士學位。1992年7月留校任助教。1993年10月晉升講師、碩士生導師。 1995年3月晉升副教授。1998.11—1999.10在德國Tuebingen大學做訪問學者。2001年4月晉升教授,2002年3月任博士生導師。1992.7—1994.7兼任地球科學系本科生政治輔導員。1994.9—2001.11任礦床地球化學教研室副主任、黨支部書記。2001.12—2006.1任地球科學系系主任,兼任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委員、南京大學教學委員會委員、江蘇省地質學會副理事長、《高校地質學報》和《石油勘探與開發》編委。
曾獲得的科技獎勵與學術榮譽:
(1) 1987年獲首屆全國青年地質大會學術研討會優秀論文獎;
(2) 1993年獲中國地質學會第四屆「青年地質科技獎」(銀錘獎);
(3) 1995年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排名第3);
(4) 1995年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排名第6);
(5) 1995年被南京大學評定為「優秀中青年骨幹教師」;
(6) 1996年獲江蘇省第四屆「青年科技獎」;
(7) 1996年獲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第六屆「侯德封獎」;
(8) 1996年被江蘇省教委授予「優秀青年骨幹教師」 榮譽;
(9) 1996年被江蘇省地質學會授予「優秀青年地質工作者」 榮譽;
(10) 1996年當選為全國科協大會代表,出席北京第五次全國科協代表大會;
(11) 1997年首批入選江蘇省委組織部「333工程」培養對象(第三層次);
(12) 1999年獲江蘇省第二屆「青年科學家獎」(提名獎)。
(13) 2003年獲江蘇省「優秀地質科技工作者」 榮譽;
(14) 2003年獲南京大學「先進工作者」 榮譽稱號。
主要教學情況
1)1995—至今:《有機地球化學》(獨立主講 授課對象:本科生);
2)2000—至今:《普地野外認識實習》(獨立主講 授課對象:本科生);
3)1995—至今:《地球化學進展》(合作主講 授課對象:研究生);
4)1995—1997:《高等地球化學》(合作主講 授課對象:研究生)。
研究方向
(1) 礦床地球化學;
(2) 有機(油氣)地球化學;
(3) 環境地球化學。
主要科研成果
主持及主要參加的科研項目:
1)南京棲霞山鉛鋅礦成礦有機地球化學研究(2004-2006):國家教育部博士點基金, 6.0萬 主持人;
2)華南大陸岩石層圈相互作用和成岩成礦地球化學(2003-2005):國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 360萬 參加 ;
3)粵北凡口Pb-Zn礦有機流體成礦地球化學研究(2002-2004):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24.0萬 主持人 40172035;
4)粵東嵩溪Ag-Sb 礦有機質低溫成礦作用研究(1999-2001):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17.0萬 主持人 49872037;
5)城市地表系統重金屬環境地球化學研究(1997-2000): 國家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基金 6.0萬 主持人 ;
6)江蘇淺層氣富集規律地球化學研究 (1997-2000): 江蘇省自然科學青年基金 8.0萬 主持人 BQ96007;
7)富烴流體低溫有機成礦作用研究(1997-1999): 國家教育部博士點基金 6.0萬 主持人 96028430;
8)沉積有機質熱演化的激光拉曼光譜研究 (1994-1996): 國家自然科學青年基金 9.0萬 主持人 49302029;
9)有機流體與金屬成礦關系(1998-1998): 南大國家重點實驗室項目 0.5萬 主持人 049814;
10)勝利油田油氣成藏規律 (1997-1998): 山東勝利油田研究院 3.6萬 主持人;
11)「南京猿人」形成年代的同位素地球化學研究 (1996.8-10):國家基金委國際合作局 2.0萬 聯合主持 ;
12)華南金礦地質地球化學研究 (1994-1995):國家教委留學回國人員基金 4.0萬 主持人 1993360;
13)中國東部金礦成礦規律地球化學研究 (1989-1992): 國家基金委重大基金項目 123.0萬 參加 9488010;
14)華南含礦建造與有機質成礦關系(1988-1992): 國家教委博士點基金 4.8萬 參加 9705;5
15)華南層控金礦有機地球化學研究(1990-1992): 中科院廣州有機地化重點實驗室 2.0萬 主持人;
16)產子坪鈾礦中有機質成礦作用 (1986-1987): 中科院貴陽有機地化開放實驗室 1.0萬 主持人。
代表性文章、論著
(1) Hu Kai, Yu Chenssheng,Ma Dongsheng, Zhai Jianping, Zhang Wenlan and Xiao Zhenyu. Anomalous Eneichment of Silver in Organic Matter of the Songxi Shale-hosted Ag-sb Deposit in Northeastern Guangdong. 2002, Vol.76 No.2 ACTA GEOLOGICA SINICA(SCI論文), p.249-256
(2) Jian-xin Zhao, Kai Hu,Kenneth D Collerson &Han-kui Xu. Thermal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 U-series dating of a hominid site near Nanjing, China. GEOLOGY(SCI論文),2001,Vol. 29, No.1, 27-30。
(3) Hu Kai, Zhai Jianping, Liu Yingjun, Wang Henian Zhang Jingrong&Jia Rongfen,Genesii and organic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 of the carbonaceous rock stratabound gold deposites, South China, Science in China(series D)(SCI論文), 2000,Vol.43,No.5,P.507-520
(4) Hu Kai, Zhai Jianping, Liu Yingjun, Kerogen as a sort of organic bearer gold in gold-bearing formations,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SCI論文), 1999, Vol.44, No.11, P.1045-1050.
(5) Hu Kai, Xiao Zhenyu, Zhai Jianping, 1999, Minerogenetic mechanism of the Songxi silver-antimony deposit of Northeastern Guangdong---Role of ore-controlling of organic matter,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Vol.18, No.4,P. 305-313.
(6) Hu Kai, Zhai Jianping, M.Stair, 1999, Genesis of silver-antimony mineralization with organic matter in the Songxi shale-hosted deposit of Northeastern Guangdong Province, South China, 19th Interantional Meeting on organic Geochemistry (Extended Abstracts ,PartⅡ), Istanbul, Turkey, ISBN: 160-6, P. 513-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