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土地質量報告
A. 土地資源調查與評價
糧食安全是我國政府一直關注的戰略問題。確保國家糧食戰略安全,對耕地保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既要保證耕地的數量,又要保證耕地的質量,實現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經過多年的調查,查清了我國土地資源量。針對我國土地資源緊張狀況,提出了我國土地整理戰略,並根據不同地區的特色,提出了不同的土地復墾技術。全國土地資源調查
採用航空、航天遙感技術和信息技術,結合大比例尺地形圖,按照全國統一技術規程和分類標准進行野外調查,首次查清了我國31個省、市、自治區2843個縣級調查單位的95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資源的數量、類型、質量、權屬以及各級行政境界的基本狀況。
對全國177萬個基層土地權屬單位和國家後備土地的數億個地塊,查清了每個地塊的利用類型、數量,還查清了耕地地塊的坡度、有效灌溉狀況等。
全國匯總成果有:調查取得的《中國土地資源》、《中國土地資源調查技術》、《中國土地資源調查數據集》、《全國土地利用現狀圖》(1:50萬分幅圖)、《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利用圖》(1:250萬和1:450萬)、《中國土地資源調查圖片集》、《中國土地資源調查》(專題片)、《中國土地資源調查成果應用選編》、《中國土地資源調查文件選編》、《中國土地資源調查工作總結》等10項成果。在全國土地資源調查中,分縣全面查清了我國土地的類型、數量、質量、分布、利用和權屬狀況並作出科學評價,為制定國民經濟計劃和有關政策,進行農業區劃、行政勘界、農業普查、土地利用規劃、工程建設用地、建立土地調查和土地統計及土地登記制度以及土地基礎信息系統提供技術方法與科學依據。
2002年國土資源科技發展報告
山西省規模開發復墾耕地技術研究
利用GIS進行編輯
中國土地整理區域模式與發展戰略研究
土地整理是實現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必要手段之一,對我國的耕地保護、土地退化防治、土地利用結構調整等具有戰略性意義。中國土地整理區域模式與發展戰略的基本觀點如下:
1.提出了「土地整理微觀行為的宏觀理念」的觀點
土地整理的具體行為雖然是微觀的,但在微觀的具體行為中,蘊涵著實現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宏觀目標。區域乃至全國的宏觀土地整理目標是由諸多局部土地整理微觀行為來體現的,區域土地整理的宏觀目標和任務要指導局部微觀土地整理的方向和措施。具體土地整理項目要體現和受控於區域土地可持續利用的要求;區域土地整理目標要改善大區域或大地貌類型土地退化、土地利用結構不合理等問題。而大區域的土地整理方向要體現出全國宏觀土地利用的策略和全國土地利用結構的改變。
2002年國土資源科技發展報告
2.探索了全國土地整理區劃方案
根據全國土地資源利用的區域特點及社會經濟發展背景,在全國土地利用詳查數據和區域土地利用現狀的基礎上,探索了「全國土地整理區劃方案」。將全國劃分為4個一級區,22個二級區和60個三級區。
3.提出了全國一級區的土地整理發展方向
對於全國陸地三個不同區,分別採取不同的土地整理模式。東部經濟發達區土地整理應面向市場,根據土地利用目的,以建立生態農業等商品化農業為土地整理方向,進行土地的深層次整理。中部農業區土地整理應以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建立我國大型現代化的商品糧生產基地,維護我國糧食安全為該區土地整理的主要方向,採取對現有土地進行田、水、路、林、村綜合整治模式來改善農業和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西部生態脆弱區土地整理以提高水資源有效利用率,防止土地退化,改善土地生態條件為主要整理方向,堅持加強基本農田建設與生態退耕相結合的整理模式。
B. 國家土地資源調查報告
國務院批轉農牧漁業部、國家計委等部門關於進一步開展土地資源調查工作的報告的通知
國務院
國務院批轉農牧漁業部、國家計委等部門關於進一步開展土地資源調查工作的報告的通知
國務院
國務院同意農牧漁業部、國家計委、林業部、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國家統計局《關於進一步開展土地資源調查工作的報告》,現發給你們,請貫徹執行。
准確的人口和土地數據資料,是編制國民經濟計劃、制訂有關政策的重要依據。目前我國人口已經查清,而土地的家底還不完全清楚。為此,國務院決定進一步開展土地資源調查工作,請各地區、各有關部門按照報告的部署和要求,加強對土地資源調查工作的領導,認真做好這一工作
。
農牧漁業部、國家計劃委員會、林業部、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國家統計局關於進一步開展土地資源調查工作的報告 長期以來,我國土地資源家底不清,現有耕地面積不實,草地、水面和各項建設用地也缺乏准確的統計數據。這種狀況與我國經濟建設的需要很不適應,亟需
進一步把土地資源查清。
一
建國三十多年來,我們沒有作過全面的土地資源調查。一九五八年進行的土壤普查,主要查了耕地土壤,沒有量算土地面積。一九七九年春,開展了第二次全國土壤普查,通過土壤普查,基本查清了土壤類型及其理化性狀和障礙因素,為做好土地評價、農業區劃,調整農業結構和農業
布局,以及開展科學種田、科學養殖等提供了重要資料。
與此同時,有一千一百八十個縣(旗)進行了土地利用現狀調查。這些調查,由於受條件的限制,多為較大面積的概查,大隊(村)或更小單位的土地使用情況尚未查清,不能更換現在不實的耕地統計數據,不能滿足以大隊(村)為單位建立土地統計、登記制度的要求,更不能滿足當
前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情況下全面加強土地管理,合理利用土地,發展生產的要求。至於土地評價分等工作也還尚未進行。
為了摸索土地利用現狀詳查的經驗,一九八二年全國在農區、牧區、城市效區和丘陵山區分別選擇了九個不同類型的縣(旗、區),採用更大比例尺圖件進行了詳查試點;少數省、市亦進行了一些詳查工作。詳查結果表明:耕地、草地、水域等面積普遍不實,林地資源最近幾年也有變
化,很有必要進行一次全面統一的詳查。
二
這次開展土地資源詳查,總的要求是:全面查清我國土地的類型、數量、質量、分布、利用狀況並作出科學評價。詳查工作擬分兩步進行:第一步,到一九八五年底,全國各縣(旗)除個別邊遠地區外,要善始善終地完成縣級第二次土壤普查,並根據條件進行土地利用現狀概查或詳查
,全國匯總出比較接近實際的土地利用現狀面積數據。第二步,到一九九0年,除完成全國第二次土壤普查匯總外,各地都要完成土地利用現狀詳查,開展土地評價,匯總出准確的各類土地數據資料。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都應根據全國總的進度要求,制訂具體方案。詳查工作以縣為單位進行,由縣人民政府統一領導,組織力量,以專業隊伍為骨幹,採用航空遙感技術為主,嚴格按照全國統一的技術規程進行調查、驗收。國營農、林、牧、漁場(包括部隊和僑務、司法等
部門所屬各場)的土地資源調查,也應在當地政府領導下,統一部署,分頭辦理,按期完成。
土地利用現狀詳查應和土壤普查統一部署,妥善安排,結合進行。對已有的土壤普查等成果要充分利用,避免重復浪費。在人力、物力和財力許可范圍內,力求一查多用。詳查成果要達到以下要求:
(一)查實大隊(村)和農、林、牧、漁場生產隊(或分場)等基層單位的土地面積,建立土地統計制度;
(二)滿足社隊和國營農、林、牧、漁場制訂土地利用規劃,因地制宜組織農、林、牧、副、漁生產,實行科學種田、科學養殖的要求;
(三)滿足制訂國民經濟計劃、農業區劃、規劃的要求;
(四)滿足以大隊(村)和農、林、牧、漁場為單位進行土地登記,建立土地檔案,全面管理土地的要求。
三
為完成上述任務,需要採取以下措施:
(一)加強領導,搞好協作。全國土地資源調查工作,由全國農業區劃委員會領導,具體工作由農牧漁業部牽頭,林業、水利、建設、測繪、統計等部門分工負責,密切配合。全國農業區劃委員會下設土地資源專業組,原來的全國土壤普查辦公室改為土地資源調查辦公室,設在農牧漁
業部。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要統一領導和部署這項工作,已建立土地管理機構的,具體工作由土地管理機構負責;尚未建立土地管理機構的,可暫由農業區劃部門負責。
(二)健全充實土地資源調查事業機構,加強技術培訓工作。鑒於土地資源調查是一項長期工作,任務重、技術性強,目前工作基礎差,技術隊伍薄弱,應予充實和提高。地(市)縣土肥站除承擔土壤肥料工作外,同時承擔土地資源調查任務,並把土地統計、登記、土地資源動態監測
、土地利用規劃等後續工作做好。
土地勘測人員在野外工作期間的勞保福利和作業補助應按照地質等同類作業的有關規定執行。
(三)幾項規定。1.過去土地面積不實問題,是歷史形成的,經查實後,必須如實上報,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扣壓不報、弄虛作假或擅自修改調查數據和資料。違者要追究責任。土地調查單位也要對所提供數據的質量負責。2.今後評先進單位、個人要全面衡量,主要根據實際總產
量和對國家貢獻大小,不單憑單位面積產量。3.土地資源調查資料由土地管理機關負責管理,逐級上報,同時抄送同級統計部門。凡驗收合格的,可提供給計劃、生產等部門內部使用。未經上級政府批准,不得公開引用或發表。4.詳查結束後,應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第三條
規定,按照統計制度逐級上報耕地、林地、草地、水面利用數據分項建設用地資料。
(四)加強測繪工作,保證底圖供應。進行土地利用現狀詳查,所需大比例尺測繪圖件由國家測繪局負責提供,並組織協調各專業測繪部門生產能力,加快出圖速度。目前測繪部門僅能提供農區所需1/萬圖件一百二十萬平方公里,尚缺二百萬平方公里,重點林區所需一百七十五萬平
方公里1/2.5萬圖件基本沒有;牧區所需四百六十萬平方公里1/5萬或1/10萬的圖件,有70%需更新。為了完成上述供圖任務,必需抓緊航空攝影工作,增加正射投影儀等設備,加速生產航空象片平面圖或影象地形圖。
為了保證一九九0年前能分期分批提供近期大比例尺航空影象圖和地形圖,在「六五」、「七五」期間由中央財政每年給國家測繪局增撥必要的航空攝影和測繪事業費,並在「七五」期間每年再增撥一定的設備基建費。屬地方管理的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測繪局(處)也應根據任務大
小在地方財政中相應增加事業費和基建費。
(五)解決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專項經費。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專項經費,主要用於技術培訓、購置必要的儀器、設備和測繪資料、資料印刷及工作人員的補助等。所需經費由中央和省、市、縣地方財政共同負擔,建議從一九八四年起列入農業自然資源調查經費專項開支。並由中央財政在
「六五」和「七五」期間每年安排必要的補助經費。中央補助經費包括各種國營農、林、牧、漁場土地利用調查補助費。
(六)制訂調查方案,統一技術規程,嚴格驗收上報制度。為了保證土地資源調查質量,便於逐級匯總,必須嚴格按照全國統一的調查方案(包括調查的總要求、工作組織)和技術規程進行調查和驗收上報。一九八一年全國農業區劃委員會土地資源專業組印發的土地資源調查技術規程
和土地利用分類體系草案,擬進一步修改後正式頒布實施。關於土地評價方面的技術規程,由農牧漁業部先擬一個大綱,通過試點檢驗,盡快草擬適合我國情況的技術規程。
(七)做好後續工作,管好用好土地。土地資源的數量、質量、分布和利用、使用情況都是經常變動的。為了能經常保持動態資料的現勢性,還必須建立土地統計、登記制度,搞好土地檔案,開展土地資源動態監測,及時記載土地利用和地力變化情況,定期更新土地調查資料,以滿足
各部門的需要。因此,土地資源調查應和建立土地統計、登記制度結合進行,並和其他後續工作緊密銜接,切實把土地資源管好用好。
以上報告,如無不妥,請批轉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和國務院各有關部委研究辦理。
C. 中國地理調查報告
本次沿河考察,我們小組考察了學校附近的一條河涌,這條涌叫龍華涌.我們觀察了水的顏色,水的顏色呈黑色,河水十分混濁.放眼望去可以清楚的看到水面漂浮著許多塑料膠袋,一些喝完的汽水罐,還有附近居民扔出的一些生活垃圾,這些垃圾嚴重影響了水的質量,河岸植被較多,兩岸種植了許多柳樹和榕樹,水土流失並不嚴重.據我們調查所得,沿河發現有風扇廠,五金廠,塑料廠,等大型工廠企業,這些工廠向河涌排放污水,還把一些沒有用的垃圾向河涌傾倒.沿河兩岸發現有26個大的廢水排污口,而小的廢水排污口卻數也數不清,其中工廠廢水排污口大約有15個左右,而城市廢水排污口就到處可見,多得數不清.沿河調查沒有發現糞堆,茅缸和廁所等現象,只是發現一些民房向河涌排放糞堆,而且這現象還較為嚴重.所以河涌沒有發展水產養殖,灌溉,航運,旅遊等功能.
提出問題:河涌污染如此嚴重,會對我們的身體健康有危害嗎 會的.河涌污染如此嚴重會對我們的身體健康有很大危害.(1)河水被污染了,影響了河裡的魚蝦,人們吃了受污染的魚蝦容易中毒;(2)喝水散發出的臭味,會影響人的呼吸道功能;(3)容易滋生蚊蟲,很容易傳染病毒.
改善措施:通過我們小組討論,我們認為整理河涌有效的方法是:(1)通過媒體,電視,講座等形式向全體居民宣傳和教育水對於我們的重要性,提倡居民愛護環境,保護水資源的意識;(2)把工廠的污水先引向污水處理廠,通過污水處理廠把水凈化後再通過排水口把水排進河涌里;(3)定期清理河湧上漂浮物,設置一些宣傳牌放在河岸邊,告訴人們不要扔垃圾,多設一些垃圾桶在河岸邊,有了足夠的垃圾桶人們就不會亂扔垃圾了;(4)定期檢查工廠,家庭是否向河涌排放污水,有的則勒令其整理,執行誰開發水保護,誰污染誰治理的方針.並依次治理水污染問題,暮求將這條污水橫流,臭氣熏天的河涌變成一條清澈,碧藍的河涌,讓它長流不息,為人們作出貢獻
D. 如何認識和評價土地質量
(一)土地質量評價工作迫在眉睫
1999~2002年,中國地質調查局在廣州、武漢、成都地區開展了生態地球化學調查試點工作,採用國家土壤環境質量標准(GB15618—1995),對Cd、Hg、As、Cu、Pb、Cr、Zn、Ni8種重金屬元素進行了土壤環境質量評價和尼梅羅綜合污染指數評價,將國家土壤環境質量分級的一級、二級、三級和超三級分別定義為清潔、輕微污染、中度污染和重度污染。調查評價結果顯示,在自然因素與人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土壤生態地球化學污染區域之大已超乎想像,土壤環境質量向人們敲響了警鍾;同時,土壤酸化程度也在增強,從而可能加大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對上述三地區的調查還發現,部分糧食和蔬菜中存在著重金屬超標的情況,已引起政府和科學家們的高度關注。2002年國土資源部又在浙江進行了省級試點,並以省部合作調查的方式正式啟動了農業地質環境調查工作。根據國土資源部農業地質環境調查規劃要點,調查規劃總面積266.31×104km2,截至2005年底,共在全國19個省(區、市)開展了農業地質環境調查工作,部署面積105×104km2,分布在我國主要農產區和人口密集區。這項調查工作,採用了1:25萬區域地球化學調查技術,將獲得全部調查區1個樣/4km2、每件樣品54個指標(包括52個元素、pH和OrgC值)的大量調查數據。已完成調查面積約60×104km2,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發現,其中之一就是土地中某些重金屬元素和放射性元素的高值區帶分布在人口密集區。
(二)如何建立科學的土地質量評價方法
上述關於土地質量問題和農產品質量重要性的分析,同時說明了人類關注土地質量問題的原因。人類之所以關心土地質量問題,其根本的原因就在於人類關心自身的生存環境、關心自身的健康與繁衍!政府和科學家們對廣州、武漢、成都三地區的調查結果也顯示,是調查報告中關於土地污染程度和農產品中重金屬含量比例超標的數據令人對這項調查工作刮目相看,對自己生存的環境質量產生憂慮!在全國農業地質環境調查工作的初期,又發現了以長江流域沿江高Cd異常帶為代表的區域性重金屬高值區(帶)。一個潛意識里的推測在困擾著人們——這些分布在農業主產區和人口密集區的重金屬高值區(帶)會對人類產生不利的影響?!
作者從中得到啟示:①土地質量評價工作是一項具有重要科學意義和實用價值的工作;②土地質量評價工作必須關注土地的產出效應,換句話說,土地質量評價的依據應該是土地對人類生存環境是否構成威脅以及威脅的程度。那麼,已經發現和即將可能被發現的重金屬元素和放射性元素的高值區(帶),是否對人類生存環境構成威脅,就成為土地質量評價的關鍵。
土地中存在的高含量放射性元素直接作用於人體,給人們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脅,本書暫且不論,只論土地中重金屬元素對人類的影響。土地中重金屬元素危害人類生存的主要途徑,是通過其上生產的農產品進入人類食物鏈從而對人類的生存和健康構成威脅。實際上,從化學的角度看,土地是由各種化學元素按照不同含量比例組成的,土地中或多或少都含有一定量的重金屬元素,只有當其濃度超過了作物需要或可忍受程度,表現出受毒害的症狀或其上產出的農產品中重金屬含量超過食品衛生標准時,才會對人類生存環境和人體健康構成危害。那麼,土地中重金屬元素含量達到多少就會對農產品質量構成威脅?如何利用農業地質環境調查數據科學評價調查地區土地對糧食質量安全的保障程度?
另外,Cd等元素在農作物可食部位含量的超標問題,與濫用殺蟲劑造成土地污染問題不同,農作物中重金屬元素高含量可能是自然和人為因素雙重作用的結果。那麼,如何從理論上認識土壤中重金屬元素的來源,並為制定土地質量保護對策提供依據?
這些就是作者所關注的,也是作者試圖通過土地生態安全之地學探索,提出農業地質地球化學評價方法的初衷。
E. 中國土地利用現狀分析
一、土地資源
根據土地利用變更調查結果,全國耕種的耕地面積為12339.22萬公頃,園地1108.16萬公頃,林地23396.76萬公頃,牧草地26311.18萬公頃,其他農用地2550.83萬公頃,居民點及獨立工礦用地2535.42萬公頃,交通運輸用地214.52萬公頃,水利設施用地356.53萬公頃,其餘為未利用地。與上年相比,耕地減少2.01%,園地增加2.70%,牧草地減少0.16%,居民點及獨立工礦用地增加1.03%,交通運輸用地增加3.30%。
全國凈減少耕地253.74萬公頃,人均耕地已由2002年的0.098公頃降為0.095公頃。其中生態退耕223.73萬公頃,包括退耕還林211.7萬公頃,退耕還草11.95萬公頃,退田還湖0.09萬公頃。生態退耕是耕地面積減少的主要因素。
新增建設用地42.78萬公頃,非農建設佔用耕地22.91萬公頃,比上年增加3.27萬公頃,增長17%。其中獨立工礦佔用耕地11.17萬公頃,比上年增加3萬公頃,增長37%;公路建設佔用耕地3.77萬公頃,比上年增加0.76萬公頃,增長25%。
農業結構調整減少耕地36.41萬公頃,增加耕地3.28萬公頃,凈減少耕地33.13萬公頃,比上年多6.27萬公頃。災毀耕地面積5.04萬公頃,低於往年平均水平。
耕地佔補平衡制度逐步完善,24個省(區、市)不同形式建立省級耕地佔補平衡目標責任制;26個省(區、市)實行補充耕地與土地開發整理項目掛鉤制度;27個省(區、市)建立耕地儲備庫;21個省(區、市)建立耕地佔補平衡統計台帳;城市建設用地補充耕地基本實現「先補後占」;逐步開展按建設用地項目考核耕地佔補平衡工作。土地整理復墾開發補充耕地31.08萬公頃,其中整理增加耕地6.44萬公頃,復墾廢棄地增加耕地3.25萬公頃,開發增加耕地21.39萬公頃。補充的耕地比建設佔用和災毀耕地多3.13萬公頃,2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補充耕地大於建設佔用耕地。
2001—2003年國土資源部共安排國家投資土地整理復墾開發項目731個,項目建設總規模47.39萬公頃,其中,土地整理31.43萬公頃,土地復墾4.01萬公頃,土地開發11.95萬公頃。新增耕地17.17萬公頃。
土地管理為經濟建設服務,重點抓好國家重大工程用地協調和報批:三峽工程淹沒用地在庫區淹沒蓄水前報經國務院批准;西氣東輸從陝西靖邊至上海白鶴鎮涉及河南、山西、安徽、江蘇、浙江、上海境內的永久性用地已經國務院批准;西電東送廣東、湖北等省境內輸電線路塔基、換流站用地已隨工程進度報國務院批准;青藏鐵路青海段工程用地已經國務院批准;南水北調江蘇、山東、河南等省境內控制性工程按有關規定辦理先行用地手續。
出台一系列耕地保護嚴格措施。基本農田實行「五不準」:不準非農建設佔用基本農田(法律規定的除外);不準以退耕還林為名違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減少基本農田面積;不準佔用基本農田進行植樹造林,發展林果業;不準在基本農田內挖塘養魚和進行畜禽養殖,以及其他嚴重破壞耕作層的生產經營活動;不準佔用基本農田進行綠色通道和綠化隔離帶建設。非農建設用地實行「六不報批」:對土地市場秩序治理整頓工作驗收不合格的不報批;未按規定執行建設用地備案制度的不報批;城市規模已經達到或突破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建設用地規模,年度建設用地指標已用完的不報批;已批準的城市建設用地仍有閑置的不報批;未按國家有關規定進行建設用地預審的不報批;建設項目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不報批。
二、礦產資源
2003年初,全國有查明資源儲量的礦產共158種,其中,能源礦產10種,金屬礦產54種,非金屬礦產91種,其他水氣礦產3種。原油、煤等能源礦產,鐵等黑色金屬礦產保有的查明資源儲量不同程度下降。
第三輪礦產資源可供性論證第一期工作完成,摸清了45種主要礦產對國民經濟建設保證程度情況。《中國的礦產資源政策》白皮書發表。新一輪油氣資源評價工作正式啟動。
國土資源調查及地質礦產勘查新發現大中型礦產地157處,其中能源礦產15處,黑色金屬礦產4處,有色金屬礦產73處,貴金屬礦產34處,冶金輔助原料礦產2處,化工原料非金屬礦產11處,建材及其他非金屬礦產14處,其他水氣礦產4處。新查明(預測)礦產資源量:石油7.99億噸,天然氣5035.39億立方米,原煤51.95億噸,鐵7.02億噸(礦石),銅443.26萬噸(金屬)。
石油、天然氣等能源礦產開發取得重要進展,主要礦產品產量有所增加。我國最大的海上自營氣田東方1?1氣田一期工程順利投產。全國煤炭產量超過16億噸,生鐵產量超過2億噸,10種有色金屬產量超過1200萬噸。大慶油田在連續27年年產原油5000萬噸以後,降至4840萬噸。
全國礦產品進出口貿易總額突破1600億美元,貿易逆差進一步擴大。2003年礦產品進口量大幅度增加,其中原油進口9112萬噸,鐵礦石進口14813萬噸,錳礦石進口286萬噸,鉻鐵礦進口178萬噸,銅礦石進口267萬噸,鉀肥進口657萬噸。
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引進來」成效明顯。2003年有效的涉外勘查許可證108件,采礦許可證332件。加拿大TVI太平洋有限公司在湖南省常寧市成立首家外商獨立勘查公司。加拿大西南資源公司與雲南核工業209地質隊合作,在雲南東川拖布卡發現了規模較大、品位富的金礦。
礦產勘查開發「走出去」取得新進展。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在蘇丹發現了一個世界級大油田,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在伊朗卡山打出高產油氣井。
三、海洋資源
全國海洋經濟快速發展,海洋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進一步提高。全國海洋產業總產值首次突破一萬億大關,達到10077.71億元,增加值達到4455.54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82%。海洋產業結構調整發生積極變化,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為28:29:4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302.8億元,增長6.4%;第二產業增加值1221.88億元,增長46.5%;第三產業增加值1930.86億元,下降3.8%,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因「非典」影響造成了濱海旅遊業的負增長。沿海各海洋經濟區充分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實行優勢互補、聯合開發,開始呈現海洋經濟聯合的趨勢,區域海洋經濟初具規模,其中長江三角洲經濟區的海洋產業總產值最高,首次超過3000億元。
我國在海域使用管理工作中取得重大進展。全年共發放海域使用權證書6500多本,確定海域面積約19萬公頃,徵收海域使用金約2.5億元。開展了《海域使用管理法》執行情況大檢查及「海盾2003」專項執法活動。國務院批准發布了《省級海洋功能區劃審批辦法》、《報國務院批準的項目用海審批辦法》,海洋功能區劃審批更加規范化、程序化。
國務院批准實施《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規劃綱要》,明確地提出了我國海洋經濟發展的指導原則與發展目標、主要海洋產業發展方向及布局、發展各具特色的海洋經濟區域、加強海洋資源與環境保護以及需採取的措施等。
四、土地市場和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秩序治理整頓
採取嚴厲措施治理整頓土地市場秩序。黨中央、國務院及時採取果斷措施,對治理整頓土地市場秩序做出一系列部署;五部委聯合組成10個督查組,對全國31個省(區、市)土地市場秩序治理整頓工作進行全面督查;先後就治理整頓工作下發5個通報,三次致函各省(區、市)人民政府,兩次召開全國省級土地市場秩序治理整頓辦公室主任會議;先後召開兩次新聞發布會,宣布對9起涉及嚴重違反土地法規的案件進行公開調查;通報治理整頓檢查驗收的標准及檢查驗收工作安排。
土地市場秩序治理整頓取得重要成果:各地停止審批設立新的開發區和開發區擴區;原有各類開發區6015個,已撤消3763個;各地發現土地違法行為17.8萬件,立案查處12.7萬件,結案12.4萬件,罰沒款12.2億元,收回土地面積5878.4公頃。有925人被依法給予黨紀政紀處分,132人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排查出違規出讓經營性土地使用權2822宗,有效規范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行為。
完善土地市場宏觀調控政策,土地市場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國有土地有償使用制度全面實行,市場配置國有土地使用權范圍更加廣泛;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基本確立,政府對土地市場宏觀調控的力度不斷加強;土地市場運行制度和組織建設取得明顯進展,市場服務體系逐步形成;土地產權進一步細化和明確,土地權利體系日益完善。
全國出讓土地面積18.68萬公頃,其中招標0.62萬公頃,拍賣0.89萬公頃,掛牌3.68萬公頃。以招標拍賣掛牌等市場方式供地的比例由2002年的15%提高到2003年的28%。
整頓和規范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秩序工作全面深入開展,加強對治理整頓工作的領導和具體部署安排。進一步打擊非法采礦,關閉浪費資源、破壞環境和不具備生產條件的礦山。
印發《探礦權采礦權招標拍賣掛牌管理辦法》,取得明顯成效。共出讓探礦權采礦權26080件,出讓價款達到52.56億元。其中採用招標、拍賣、掛牌方式出讓探礦權采礦權11752件,出讓價款26.98億元。加強礦產資源執法監察,2003年共處理案件1.7萬件,罰沒款5942.69萬元。
五、國土資源調查和規劃
國土資源調查工作取得重要成果。完成地質調查實物工作量:1:25萬區域地質調查及修測72.3萬平方千米。1:5萬區域地質調查0.5萬平方千米。1:25萬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15.6萬平方千米。1:50萬環境地質調查151.8萬平方千米。1:20萬物化探遙感調查47.7萬平方千米。1:100萬重力23.4萬平方千米。航空遙感8.2萬平方千米。機械岩心鑽探12.6萬米。
農業地質調查全面部署,基本覆蓋我國東部和中西部主要農業經濟區,面積達108萬平方公里,目前已與浙江、四川等17個省(區、市)合作,簽訂了農業地質調查合作協議,2003年已完成調查面積14萬平方公里。
完成三峽庫區1:5萬航空遙感勘查面積達32000平方公里,全面覆蓋三峽庫區及周邊地區,記錄了三峽大壩蓄水前長江最低水位時庫區歷史狀態,為三峽庫區地質災害監測與防治、庫岸變遷、生態環境演化、監測、相關研究等提供了珍貴的基礎資料。
完成新一輪地下水資源評價。全國地下水天然資源量多年平均為9235億立方米,其中地下淡水天然資源為8837億立方米,地下微鹹水天然資源為277億立方米,地下半鹹水天然資源為121億立方米。全國地下淡水可開采資源多年平均為3527億立方米。
查明首都地區地下水資源總量、開發潛力及地下水環境質量,調查評價懷柔、平谷等5處地下水應急水源地;查清華北平原淺層和深層地下水位降落漏斗的空間分布及演化過程;完成西南岩溶石山石漠化現狀調查,並實施動態監測;西南岩溶石山典型流域地下水調查與開發示範在貴州大小井、雲南小江流域初見成效。在四川、重慶和雲南等省(市)的紅層地區,完成探采結合示範淺井868眼,在西北、東北缺水地區施工示範深井25口,直接解決了近11萬人的飲用水問題。
查明我國耕地後備資源數量、質量、分布等數據。國家級耕地後備資源734.33萬公頃,其中西部地區547.53萬公頃,中部地區65.40萬公頃,東部地區121.40萬公頃。
加強土地市場監控。建立土地市場動態監測制度,運行土地市場動態監測系統和城市地價動態監測系統,發布土地市場信息,創造公開、公平、公正的土地市場環境。加強土地市場動態監測分析,為政府適時制訂土地市場宏觀調控政策提供依據,保障土地市場健康、穩定、有序發展。
國土資源規劃體系進一步健全和完善。採取綜合措施,加強國土資源規劃實施管理。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的前期准備工作有序開展,12個縣級、14個市(地)級和2個省級規劃修編試點工作相繼展開。31個省(區、市)的礦產資源規劃全部發布實施;已有260個市(區)、705個縣(區)完成規劃編制工作。開展天津、深圳、新疆、遼寧國土規劃試點。國家級土地利用規劃管理信息系統和省級礦產資源規劃管理信息系統投入使用。
六、地質環境與地質災害防治
國務院頒布《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內容包括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地質災害預防、地質災害應急、地質災害治理、法律責任等方面,為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
國土資源部和中國氣象局聯合建立了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制度。2003年汛期,共在中央電視台發布當日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信息56次,在國土資源部網站和中國地質環境信息網上共發布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信息109次。
在地質災害多發區開展縣市地質災害調查和群測群防工作,成效明顯。截止2003年底累計完成545個縣市調查,並建立了相應的信息系統和群測群防網路。建立國家和省兩級地質災害應急指揮系統及地質災害報告制度,全國成功預報地質災害697次,避免人員傷亡近3萬人。
全國共報告發生各類突發性地質災害13832起,造成743人死亡、125人失蹤、564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48.65億元。地質災害比較嚴重的有四川省、陝西省、湖南省等。
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取得初步成果。組織完成對三峽庫區二期治理工程的驗收,確保135米水位蓄水前的二期工程治理和地質安全評估任務的完成。繼續抓好三峽庫區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工程建設,對庫區136處重點隱患點和庫岸實施了專業監測,近1800處地質災害監測點納入群測群防體系,初步實現庫區地質災害監測數據和預警信息的網路化管理。壩前135米水位蓄水以來,已成功預警16處滑坡,其中群測群防系統預警10處,專業監測系統預警6處,使3000餘人的生命和財產得到有效保護。
加強地質遺跡保護工作。完成安徽黃山等8處世界地質公園的審查報批。完成對44個國家地質公園的審批。
積極推進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和礦山環境恢復保證金制度建設。重點推進省級礦山環境恢復保證金制度的實施,江蘇省、浙江省取得實質性進展。組織開展礦山環境治理恢復工作,完成了河北省鹿泉市、江蘇省盱眙縣等18個典型礦山的生態環境恢復治理示範工程。
繼續開展全國地質環境監測站網建設工作。重點推進長江三角洲地區、華北平原的地面沉降監測工作。目前長江三角洲地區的上海市已建設基岩標30座,分層標組28組,GPS基準監測網點36座,地下水監測孔320個。
七、科技與信息化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穩步推進非營利科研機構組建工作。開始制定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籌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時期國土資源科技發展戰略部署。承擔國家重大科學工程1項,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項目4項,高技術研究發展項目11項,科技攻關計劃11項,國土資源科技創新計劃重點項目27項,實施科技創新人才工程,新建6個部級重點實驗室。
組建國土資源標准化技術委員會和7個分技術委員會,制定了《國土資源標准化管理辦法》,發布《國土資源信息化標准化指南》和《農用地分等規程》、《農用地定級規程》、《農用地估價規程》、《耕地後備資源調查與評價技術規程》、《國土資源信息核心元數據標准》5項行業標准。
中國大陸科學鑽探工程的主孔已鑽至3665.87米,在超高壓變質帶研究、科學資料庫建設等方面取得多項重要成果。在遼西發現第二件初鳥類化石?東方吉祥鳥。首次應用深地震三維精細反射、流體地球化學示蹤、深穿透地球化學等高新技術,建立長江中下游大型礦集區深部三維成礦模型,形成探測深部成礦建造的新技術和方法。開發成功直接提取滑坡變形量的高精度快速GPS解算技術、新型多功能鑽孔傾斜儀、岩土體推力監測系統及光纖監測系統,已直接應用於三峽庫區專業監測工程。
開展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變化研究,建立了國家尺度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評價指標體系。集成「3S」技術和PDA技術,研製成功經濟、可靠、高效、高精度的土地調查作業系統。開發成功低空無人遙感監測系統,可直接應用於突發事件及土地利用現狀的高精度調查和監測。
國土資源信息化建設步伐加快。國家級建設用地審批管理信息系統投入使用,基本實現了審批過程的網上運行。國家級土地利用規劃管理信息系統運行,對全國、31個省(區、市)、81個重點城市(50萬以上人口)的規劃文本、規劃圖件、規劃控制指標數據綜合管理。礦業權管理信息系統在部機關及全國2400多個節點推廣應用,實現國家、省、地(市)、縣四級系統間遠程數據查詢和網上數據共享。制定出適合我國國情的土地信息數據模型和土地信息參考模型,形成一套完整的土地信息標准框架技術體系。
加強了基礎資料庫建設和數據的集中統一管理,數據中心運行環境得到完善,1∶50萬全國地質圖、礦產資源規劃、全國1∶50萬土地利用現狀、土地利用規劃、全國地質資料目錄等一批資料庫系統集中管理,並統一對外提供服務。
八、測繪管理與服務
測繪法制建設進一步完善。全面貫徹實施修訂後的《測繪法》,發布實施《重要地理信息數據審核公布管理規定》。完成了《測繪資質管理規定》等8部草案審議前的各項工作。地方測繪立法取得重要進展,已有3個省(區、市)出台測繪管理條例,13個省(區)的測繪管理條例草案已報當地人大或政府審議。
測繪管理與服務水平進一步提高。地圖市場整頓取得顯著成效,全國共查處地圖違法案件5000多餘件,沒收各類違法地圖製品150多萬件。
測繪市場監管進一步加強。全國6800多個測繪資質單位開展了質量自查,取消資質165個,降低等級36個,緩登36個。加大違法案件查處力度。
「數字中國」地理空間框架建設取得重要進展。發布實施2000國家重力基本網、全國1:5萬地名資料庫、全國1:100萬、1:25萬基礎地理信息資料庫。完成國家基礎測繪設施項目。
測繪科技創新取得新成績。《國家中尺度基礎地理信息工程與空間決策》、《遙感影像處理原型系統設計》等投入使用。
測繪系統對外提供地形圖約65萬張,大地成果約6.9萬點,航展成果約31萬片,數字地圖約7萬幅,數據量約為63TB;編制出版了各類地圖1572種、圖書454種,總印數1.2億多冊(幅)。
F. 全國土壤污染狀況普查多久做一次由什麼部門來牽頭土壤污染狀況調查評估機構有哪些
根據《抄土壤污染防治法》,由國務院統一領導全國土壤污染狀況普查。國務院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農業農村、自然資源、住房城鄉建設、林業草原等主管部門,每十年至少組織開展一次全國土壤污染狀況普查。國務院有關部門、設區的市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本行業、本行政區域實際情況組織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土壤污染狀況調查評估機構首先要環保部門認可,有CMA資質,熟悉標准法規,有多個項目實戰經驗等,中科檢測有資質做,資質證書如下:
G. 土地利用狀況調查報告
國土資源部 國家統計局
全國農業普查辦公室
關於土地利用現狀調查主要數據成果的公報
根據國務院決定,我國自1984年開始的全國土地利用現狀調查,截止到1996年全部完成,並將數據成果統一到了1996年10月31日同一時點。這次調查,全國組織了50多萬專業人員,採用航空為主的遙感資料和大比例尺地形圖,全野外實地調查的方法,逐地塊調繪量算面積,查清了每個地塊准確的土地數據。逐級匯總出全國土地類型、數量及分布。農業土地面積普查是全國農業普查的重要內容之一。這項調查是以全國土地詳查的原始資料為基礎,通過土地變更調查取得分行政村的耕地面積數據。這一重大成果為編制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制定有關政策、科學決策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各地、各部門編制規劃和計劃等應採用公布的土地調查數據;農用地轉用、徵用等應以土地利用現狀調查確定的地類、面積為准。全國土地利用現狀數據根據全國土地調查結果變更後,農村土地承包、農業稅賦以及其他涉及農民負擔等現行政策都不作調整。
一、調查的全國主要地類面積
耕地:13003.92萬公頃(19.51億畝)
其中坡度大於25度的陡坡耕地607.15萬公頃(0.91億畝)
園地:1002.38萬公頃(1.50億畝)
林地:22760.87萬公頃(34.14億畝)
牧草地:26606.48萬公頃(39.91億畝)
居民點及工礦用地:2407.53萬公頃(3.61億畝)
交通用地:546.77萬公頃(0.82億畝)
其它為水域和未利用土地。
二、 我國耕地分布及質量狀況
(一) 耕地面積總量
我國用來種植農作物的耕地面積,包括新開荒地、休閑地、輪歇地、草田輪作地;以種植農作物為主間有零星果樹、桑樹或其它樹木的土地;耕種三年以上的灘地和海塗。耕地中包括南方寬小於1.0米,北方寬小於2.0米的溝、渠、路、田埂。據匯總的結果顯示:截止1996年10月31日,全國耕地面積為13003.92萬公頃(19.51億畝)。分東中西部地區來看,東西部地區的耕地面積較少,各佔28.4%,中部地區較多,佔4.32%(見表1)。
(二)耕地質量結構
在全國耕地面積中,坡度大於25度的陡坡耕地607.15萬公頃(0.91億畝)。分東中西部地區來看,25度以上的陡坡耕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區(見表2)。按照國家有關規定,25度以上的陡坡耕地應當有計劃地逐步退耕還林、還草,改善生態環境。
表1 東中西部耕地分布情況
地區
耕地面積
佔全國比重(%)
萬公頃
萬畝
東部地區
3695.59
55433.83
28.4
中部地區
5611.89
84178.33
43.2
西部地區
3696.45
55446.68
28.4
表2 東中西部地區25度以上的坡耕地面積
地區
耕地面積
佔全國比重(%)
萬公頃
萬畝
東部地區
38.67
580.00
6.4
中部地區
104.00
1560.00
17.1
西部地區
464.00
6960.00
76.5
在耕地面積中,無灌溉設施的耕地比重高於有灌溉設施的耕地,分別佔60.2%和39.8%;分東中西部地區看,東部地區有灌溉設施的比重大,中西部地區的無灌溉設施比重大(見表3)。
表3 東中西部地區有灌溉設施和無灌溉設施的耕地佔各自耕地面積的比重
有灌溉設施耕地比重(%)
無灌溉設施耕地比重(%)
東部地區
57.7
42.3
中部地區
32.9
67.1
西部地區
32.4
67.6
三、土地基本國情未變,貫徹執行「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的基本國策仍是長期任務
在土地面積的調查中,以國際和國內標準的公頃和市畝統一了各地在耕地面積計量中普遍使用但標准不同的「習慣畝」。同時,對耕地的概念和口徑范圍也實行了統一標准,包括了北方寬二米、南方寬一米以下的溝、渠、路、田梗面積。全國耕地面積調查數比經常性的統計年報數大3506.83萬公頃(5.26億畝),主要是耕地面積數據的計量單位和統計口徑標准化了,數據准確了,實際耕地並沒有增加。
從人均耕地看,全國人均耕地面積0.106公頃(1.59畝),仍不到世界人均的一半,且地區分布很不平衡。人均耕地大於0.13公頃(2畝)的12個省,主要分布在東北、西北和西南自然條件較差、糧食產量較低的地區。人均耕地少於0.067公頃(1畝)的7個省(市、區),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和京津滬三個直轄市。這些地區自然條件較好,糧食產量高,但也是耕地大幅度減少的地區。
我國人口多,人均耕地少,耕地後備資源不足。這是我國國情的一個重要特點。因此,「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是我國必須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國策。嚴格控制建設用地規模,實現耕地總量的動態平衡,是我們當前執行基本國策的重要措施和目標。
H. 北京市年國土資源綜合統計分析報告
2005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和國土資源部的指導下,北京市國土資源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關於加強經濟運行宏觀調控的一系列決策,加強了土地參與經濟宏觀調控,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在確保土地供應支持北京市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基礎上,以「職責清、情況明、數字准、作風正、效率高」為目標,完善體制、提高素質,不斷加強國土資源基礎管理工作,注重建立長效管理機制,一年來取得了顯著成效,圓滿地完成了全年的各項工作任務。
一、土地資源
(一)土地資源狀況
據2005年北京市土地利用變更調查統計,北京市現有土地面積1 641 053.70公頃,佔全國土地總面積的0.17%。土地利用率達87.05%。農用地1 105 495.30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67.37%,其中耕地233 400.93公頃,園地124 213.93公頃,林地690 996.11公頃,牧草地2 044.22公頃,其他農用地54 840.11公頃;建設用地323 022.93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19.68%,其中居民點及工礦區用地267 894.73公頃,交通運輸用地28 900.98公頃,水利設施用地26 227.22公頃;未利用土地212 535.22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12.95%(圖1)。
圖1 2005年北京市土地利用現狀
2005年北京市農用地面積比去年減少2 349公頃,減幅為0.21%;建設用地面積比2004年增加3 300.03公頃,增幅為1.03%。各類土地面積變化情況是:耕地面積比2004年凈減少3 036.28公頃,減幅為1.28%;園地面積比2004年增加275.88公頃,增幅為0.22%;林地面積比2004年增加676.09公頃,增幅為0.10%;牧草地面積比2004年增加0.88公頃,增幅為0.04%;居民點及工礦用地面積比2004年增加1 209.46公頃,增幅為0.45%。
(二)土地利用情況
1.農用地
隨著農村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十五」期間,北京市經濟保持快速發展,GDP年均增長11.9%,其中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分別增長2.7%、11.7%、12.3%。第一產業實現了戰略性結構調整,都市型現代化農業強勢發展。
當前城市發展外延增長較快,粗放式用地現象尚未得到扭轉,節約、集約用地水平還較低,土地資源利用如何轉向注重內涵、挖潛存量等問題,仍然比較突出,需要下大氣力,採取有效措施加以解決。從統計數據來看,發揮土地資源參與經濟宏觀調控等措施初步顯現,與2004年同期相比北京市耕地面積減少速度趨緩(圖2)。
圖2 1999~2005年北京市耕地面積變化趨勢
(1)2005年耕地減少的去向主要有四個方面:①建設佔用。各類建設用地佔年內減少耕地面積的33.06%,主要是首都機場擴建、六環路、京承高速、機場北線高速等國家重點工程和與奧運相關的重點工程。②農業結構調整。全市農業結構調整占年內減少耕地面積的54.91%,主要是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以推進生態農業、設施農業和創匯型農業為重點以及進一步調整農產品種植、養殖結構,優化農村經濟結構等。③生態退耕、災毀(包括自然損毀和退耕還林、還牧)占年內減少耕地面積的8.03%。生態退耕主要集中在懷柔區懷北鎮、密雲縣西田各庄鎮和北庄鎮的丘陵地區;災毀耕地主要原因是房山區十渡鎮河道水毀等;④其他原因減少耕地佔耕地年內減少面積的4%。如列入北京市政府重點工程,門頭溝區永定河水源治理項目工程等。
(2)耕地佔補平衡情況 加強了土地開發整理和 「占補平衡」 工作。北京市國土資源局制發了《北京市土地開發整理暫行辦法》、《北京市土地開發整理項目資金管理暫行辦法》等文件,為科學合理、持續推進土地的開發整理,實現耕地「占補平衡」,提高耕地質量提供了體制和機制上的保障。2005年年內土地整理開發復墾補充耕地面積2 485.89公頃,其中整理土地686.17公頃,土地復墾258.47公頃,土地開發659.03公頃,農業結構調整654.09公頃,其他增加耕地228.13公頃,分別占年內耕地增加面積的27.60%;10.40%,26.51%,26.31%,9.18%。這些項目的組織和實施,提高了當地群眾保護基本農田的意識,促進了當地農民增收致富。2005年實現了新增建設佔用耕地和土地整理開發復墾補充耕地總量平衡。
2.建設用地
2005年實際徵收土地5 982.23公頃(含國務院批准920.89公頃),其中耕地2 918.93公頃(含國務院批准532.1公頃),北京市批準的項目征地5 061.34公頃,需佔用農用地3 605.15公頃,其中耕地2 386.83公頃(見表1),2005年實際佔用農用地面積接近國土資源部下達的指標。保障了首都經濟建設發展的8個目標:①保證了中央在京機關單位和國防用地的需求;②保證了國家級重點工程(如首都機場東擴項目等)的用地需求;③保證了市級重點工程(如2008年奧運會場館及其配套基礎設施,五環路、六環路、京承一、二期等交通項目)的用地需求;④保證了本市現代製造業、電子、高科技產業類項目(如賓士汽車項目、現代汽車配套項目、摩托羅拉公司遷址項目等)的用地需求;⑤支持了各區縣經濟發展建設的用地需求;⑥保證了本市房地產業均衡發展的用地需求;⑦保證了城市生態建設(如綠化隔離帶建設、京津風沙源治理等)的用地需求;⑧保證了農村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和舊村改造的用地需求。
圖7 2005年國土資源管理從業人員學歷構成
2005年行政管理經費78 766.47萬元,其中中央財政撥款10 120萬元,地方財政撥款55 312.21萬元,其他收入13 334.26萬元。
2005年北京市國土資源局系統參加兩周以上各種院校培訓畢業或結業人數共316人次,占從業人員總數的49.53%。其中黨校學習44人次,行政學院學習15人次,參加其他院校學歷教育及培訓257人次。
截至2005年底,北京市國土資源局系統參加各種院校學歷教育在校學習人數為126人,其中研究生1人、碩士生9人、本科生73人、大專生43人。
七、問題及建議
1.土地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北京市為加強土地管理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績,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目前工作中還存在不少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全市違法違規用地仍有發生 通過最新的衛星遙感監測顯示,在不斷加大執法力度、嚴格土地管理的大形勢下,仍有一些區縣發現了新的違法違規佔地行為。
(2)土地利用的效率總體上不夠高 主要表現在土地資源利用中,嚴格實行投入產出效益評測不夠得力,粗放型外延式用地現象仍然存在。
(3)土地管理的力度有待提高,基礎性工作需進一步加強 由於多年來土地管理的體制和機制等原因,全市的土地管理隊伍相對薄弱,素質有待提高,運用高科技管理思想和手段,對土地實施科學化、法制化、規范化管理還存在一定差距,基礎性工作仍需進一步加強、夯實。
「十一五」時期是首都發展的關鍵時期,在此期間將舉辦2008年奧運會及慶祝建國六十周年等大型活動。同時,北京市經濟發展正處於產業結構戰略調整、社會事業發展、生態環境改善和郊區城市化加速階段,未來幾年,北京市的建設用地需求仍然呈現強勁增長態勢。面對這種形勢,針對當前土地管理中存在的突出問題,需要我們堅持科學發展觀,堅持節約集約用地,才能實現保障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2.嚴格土地管理工作的建議
結合北京市實際情況,對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工作,我們有以下三點建議。
(1)為落實《國務院對北京城市總體規劃批復》的精神,努力實現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與北京城市總體規劃和「十一五」規劃綱要緊密銜接,經過近一年的努力,北京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大綱已經基本完成。希望盡早受理並批復北京市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以利於全市「三規」同步、有序銜接、協調實施。
(2)鑒於北京市的土地後備資源嚴重不足,在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的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的保有數量確定方面,遇到較大困難。建議國務院有關部門能夠研究考慮北京市實行易地土地開發整理、實現耕地佔補平衡的試點,並希望得到國家有關部委的指導和幫助。
(3)目前的土地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規尚不完善,不能適應目前經濟社會發展新形勢下產生的新情況、新問題,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發生的集體建設用地流轉的強勁需求、新村建設中發生的村民上樓的住宅、旅遊觀光的農民居住與經營結合的「宅基地」分配等問題,國有土地使用原劃撥土地改變用途(居民樓住宅辦商業、公司,辦公樓等行政房部分開辦經營性行業等),建議國土資源部能夠加快研究有關法律法規的研究制定。
I. 土地質量評價有何實際意義
中國在4000年前就有研究土地性質的記載。土地評價體系的產生,已有2000多年的回歷史。20世紀60年代以前,答土地評價目的一般是鑒定土地的等級,作為納稅的依據;70年代以後,國際上才普遍認為土地評價的目的是為制定土地利用規劃服務,為它提供基礎資料和依據,選擇土地利用的最優方案。主要內容有:①查清土地的數量和質量,揭示土地的生產潛力,為土地的合理利用提供自然基礎;②充分考慮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綜合評定土地的適宜性,確定土地合理利用的方向和途徑,為制定合理的用地結構提供科學依據;③明確土地利用的不利因素以及危害程度,以便提出相應的整治、改造和利用措施;④編制土地的質量類型評價報告,為生產和利用部門建立土地檔案、加強土地管理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