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萬家溝工程地質實習

萬家溝工程地質實習

發布時間: 2021-02-18 00:39:19

㈠ 承德萬家客棧企業管理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承德萬家客棧企業管理有限公司,主要經營企業管理服務、企業管理咨詢服務、會議及展覽服務、旅遊咨詢服務、機構商務代理服務、個人商務服務、大型活動組織服務、公司禮儀服務、票務服務、商務培訓服務;廣告製作、代理、發布服務;網上貿易代理服務;網頁設計、軟體開發;餐飲、住宿服務;日用百貨、食品、工藝美術品銷售。(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於2015年8月21日在承德工商局登記注冊,業務經理是王曉軍,公司注冊資本500.0000(萬元),我公司的辦公地址位於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評為中國「十大特色休閑城市」的承德,河北承德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棋盤山鎮甘溝門村,我們有最好的產品和專業的銷售和技術團隊,在公司發展壯大的1年裡,我們為客戶提供最好的產品、良好的技術支持、健全的售後服務,承德萬家客棧企業管理有限公司是承德企業管理及投資咨詢行業知名企業,如果您對我公司的產品服務有興趣,請在線留言或者來電咨詢。
法定代表人:王曉軍
成立時間:2015-08-21
注冊資本:5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130828000021597
企業類型:其他有限責任公司
公司地址: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棋盤山鎮甘溝門村

㈡ 黃河水利工程包括哪些工程

黃河是我國第二大河,發源於青藏高原,流經青、川、甘、寧、內蒙古、晉、陝、豫、魯9省、自治區,注入渤海,全長5464公里。

黃河水利工程包括:

一、青海龍羊峽項目
青海省龍羊峽項目位於龍羊峽庫區四周。這里年降水量不到300毫米,氣候乾旱,生態環境惡化。目前水庫所在的海南藏族自治州退化草場面積達89萬多公頃,平均年退化速率近2%;水土流失面積65萬多公頃,沙漠化面積27萬公頃,佔全州土地面積的29%。據蘭州沙漠所資料,每年進入庫區的泥沙總量達3131萬立方米。1997年8月,龍羊峽地區普降暴雨,引發泥石流,洪水灌入龍羊峽電廠機房,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億元以上。在龍羊峽地區實施「保護母親河工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項目規劃面積6667公頃,以防護林為主,採用喬、灌、草相結合,增加庫區周圍的植被覆蓋率,控制水土流失,控制沙漠向庫區移動,改善庫區周圍生態環境,促進水庫養殖、旅遊、發電和下游地區工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據計算,項目完成後,每年可涵養水量300萬立方米,減少流入水庫的泥沙約20萬噸,每年減少水庫清淤費用28萬元。

二、甘肅蘭州大砂溝項目
甘肅省蘭州市大砂溝是黃河的一級支流,也是蘭州市的北大門。這里植被稀少,滿目荒涼,水土流失嚴重。1997年7月30日凌晨特大暴雨,使大砂溝及附近地區5個村莊受災 ,損失糧食產量近82萬公斤,經濟作物156萬公斤,經濟損失383萬元。 大砂溝林業生態 環境建設是蘭州市南北山大環境綠化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南北兩山綠化經過近四十年的努 力,取得了巨大所成功,創造了乾旱區城市綠化的奇跡,總結並取得了大量乾旱造林及組織 管理方面的成果和經驗。 項目建設范圍為宜林荒山與預備造林地,規劃面積2535公頃,防 護林佔90%。項目完成後將使大砂溝地區的植被覆蓋率顯著增加,改善蘭州市北大門的生態 條件,產生較大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三、山西萬家寨項目
萬家寨項目區位於晉西北的黃河畔萬家寨水利樞紐工程上游左岸,流域面積37平方公里。該地區年降雨量400毫米,土壤侵蝕模數每年每平方公里6000-20000噸,屬強烈 流失區。 規劃項目採用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方式,實施面積1938.64公頃,其 中新增基本農田308.85公頃,造林1481.28公頃,發展果園經濟林85.97公頃,種草 62.54公頃,修溝頭防護埂1.2公里,修建谷坊240座,興建道路5.4公里。項目實施後 ,土地利用率由現在的31%提高到67%,農林牧各業土地利用比例得到合理調整,生態 環境與經濟增長協調發展--項目區森林覆蓋率由11.82%提高到55.39%;每年減少水 土流失22.12萬噸,減少洪水27.52萬立方米;到2004年項目區農業總產值提高73%,人均純收入增加1.63倍。

四、陝西延河項目
延河是黃河的一級支流,森林覆蓋率不到11%,土壤侵蝕模數為每年每平方公里1 萬噸以上,年輸沙總量8177萬噸,屬黃河中游多沙粗沙區,同時也是黃河中游水土保持 重點治理區。從90年代初開始在這里實施了世界銀行貸款項目,治理水土流失,促進農 業生產,增加農民收入。從今年開始又實施世行貸款二期項目。同時近年來國內投資的水 土保持項目也顯著增加,加快了延河的治理。實施保護母親河工程將進一步加快延河生態 環境的恢復。 延河項目區規劃造林面積2336公頃,其中防護林1818公頃,佔78%;經 濟林518公頃,佔22%。項目實施後,規劃區內森林覆蓋率將由現在的不到11%,提高 到70%以上;土壤侵蝕模數降低50%以上,生態環境顯著好轉,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較大改善。

五、河南小浪底項目
項目區位於河南省孟津縣,緊依小浪底水庫大壩,南距洛陽市區17公里。項目區土地面積35.6平方公里。據調查,項目區水土流失面積26平方公里,每年每平方公里流失土壤4880噸,泥沙直接進入小浪底水庫。項目規劃治理水土流失20平方公里。依據《水土保持綜合治理規劃通則》,結合當地的實際,項目將修建基本農田14026畝,造林15900畝,建造水保溝道工程55處。 項目實施後,區域植被覆蓋率提高到37%,每年增加蓄水量187萬立方米,減少地表徑流85萬立方米,每年攔沙保土6.19萬噸;人均增加收入430元;項目動態投資回收期5年,內部收益率48%,效益費用比2.59。

六、四川樂山項目
四川樂山位於長江上游重點生態環境保護區和全國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區。樂山項目區位於長江二級支流、岷江一級支流的大渡河下游。 項目區總面積55222公頃。項目區突出的問題是森林覆蓋率低,水土流失嚴重,陡坡耕地比重大。位於項目區的龔嘴電站,1971年建成後僅四年,因泥沙淤積,庫容由3.45億立方米減少到1.01億立方米;1994年建成的銅街子電站,原有庫容2億立方米,到1996年只剩1.4億立方米。項目規劃營造生態公益林2011公頃,最終形成喬灌草相結合的立體林分結構,充分發揮森林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的主導功能。據初步計算,項目區造林將年均增加蓄水量24萬立方米,年均減少水土流失12.19萬噸,年吸收二氧化碳6.5萬噸,釋放氧氣5萬噸,並可調節氣候,凈化空氣,保護生物多樣性。

七、重慶三峽庫區萬州項目
工程項目位於長江北岸的三峽庫區國家生態環境建設重點治理區。實施保護母親河工程,將沿長江形成一條綠色長廊,對於保護母親河、保護三峽工程的安全、開發庫區旅遊資源、促進庫區移民和脫貧致富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項目建設規模為34759畝,其中防護林18709畝,經濟林16050畝。項目建設的主要目的是治理三峽庫區的水土流失,追求生態效益。經計算,項目實施後使項目區森林覆蓋率從現在的9.1%提高到19.5%;至第25年,新增保肥、保水、減災等生態效益22027萬元。

八、湖北丹江口項目
丹江口項目位於湖北省鄖縣境內的漢江丹江水庫庫區。項目區屬全國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水土流失面積占項目區面積的37.7%,年水土流失總量達11.3萬噸,大量泥沙直接進入丹江主庫區,每年淤積總量高達8萬立方米,影響了丹江水庫的蓄水興利。項目區總面積53.3平方公里,治理規模20.1平方公里。項目建設按照「宜林則林,宜果則果,宜草則草,宜糧則糧」的原則,對項目建設進行規劃布局。具體目標是造林27811畝坡改梯2327畝,新建谷坊78座,蓄水池80口,排灌溝渠30公里。項目實施後,植被覆蓋率由現在的18.8%提高到50.6%,年保土總量可達9.91萬噸,年蓄水總量可達94.14萬立方米,保肥能力大大提高,為南水北調提供優質水源;年實現增產增收的直接經濟效益302.46萬元。

㈢ 閬中萬家溝水庫詳情

你問對了,萬家溝水庫在石龍鎮,離石龍場沒有很遠,在到石龍場的回手一點,你可以問。那個水庫很大的,有很多,有大的,小的.不過是別人包了的。

㈣ 關於黃河治理與再造的戰略構想及其工程規劃

那麼,如何才能實現上述各段水流能量的合理分布,即優化配置?筆者認為:必須首先進行「上游分水改道,分能減沙」,方能有效「切斷」晉陝峽谷高能輸沙搬運通道,進而實現「中游限(斷)能攔沙,減少下泄」,並同時進行「下游引水增能,沖沙減淤」方能達到目的。其中:

1)「上游分水改道,分能減沙」,是通過河口鎮附近小沙灣或萬家寨樞紐工程,向東分水改道而實現。具體的分水線路是穿越管涔山於懷仁東或朔州入桑乾河,至官廳後,可分為兩路:一路沿永定河向京、津、白洋淀等地區分水;一路沿燕山往東向唐山、灤河等流域分水(它突破了傳統治黃,只在下游探討和實施「分水、改道」的思想局限)。從而改變上游大量高能清水流路,從根本上「切斷」晉陝峽谷河口鎮—龍門段「高能侵蝕輸沙通道」(只讓其成為有計劃下泄的蓄水梯級「床庫」,以滿足原兩岸地區工農業生產及水土保持等生態環境用水需求)。進而減水減能,大幅減少黃土高原地區晉陝峽谷黃河段向下游的泥沙攜帶量。同時,解決我國北方缺水地區供水問題,特別是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實施後,我國北方地區嚴重缺水局面將會得到有效緩解。

2)「中游限(斷)能攔沙,減少下泄」,是通過上游分水改道後,將「截斷」的晉陝峽谷相機分段築壩,攔蓄(主要為當地)洪水、泥沙而實現的。「蓄水」(也可利用小沙灣或萬家寨分水改道節制閘工程有計劃的下泄)以為當地工農業生產和水土保持等生態環境用水所需;「攔沙」以逐步淤高床庫,抬高黃土地區起控製作用的晉陝峽谷侵蝕基準面,通過溯源淤積,從根本上逐步減弱兩岸黃土地區千溝萬壑流水動能,減弱泥沙下泄強度,「破壞」泥沙侵蝕的「搬運」環節,這對遏制黃土地區水土流失作用的惡性發展,並開始向良性方向轉變起到極其重要的支持和配合作用。它在顯著減少入黃泥沙量的同時,通過千溝萬壑的自然夷平整治,將使黃土高原地區生態地質環境得到逐步改善。

3)「下游引水增能,沖沙減淤」,是利用原擬南水北調中、東兩線黃河以南段工程,調引長江及其支流丹江水源,分別於黃河下游桃花峪和東平湖處入黃而實現的。通過調引大量清水入黃,除滿足工農業需水外,著重解決黃河下遊河道輸沙載體水能不足問題。在上游分水減能、減沙和中游限(斷)水、限能、攔沙的共同配合下,根據來水來沙系數的大小,依靠流域外調引清水,「適時、適量地匹配增能」,提高下遊河道水流挾沙搬運能力,從而創建黃河下游動態沖淤平衡局面——實現黃河的根本治理(圖13.1)。

需要強調指出的是,上述戰略構想的各部分之間是不能割裂而孤立存在的,它們是一個相輔相成、相互依存的有機整體。其中,「中游限(斷)能攔沙,減少下泄」部分(並不是現狀治理那種「簡單的攔」),必須與「上游分水改道,分能減沙」部分相結合,才能收到最佳治理效果。傳統治沙之所以未能收到顯著效果,除黃土地區特有的「岩性、氣候、植被和地形」等自然因素決定外,缺少「上游分水減能,截斷晉陝峽谷高能輸沙通道」的有力配合,則是其最根本的原因。

圖13.1 黃河治理與再造戰略構想及工程規劃簡圖

「下游引水增能」也必須與「上游分水減能」和「中游限(斷)能攔沙」相結合,在上、中游「減水、減能、減沙」和下游「增水、增能、沖淤」的共同作用下,通過全流域上、中、下游載體水能的統籌(合理)增減即優化配置,方能取得下遊河道「動態沖淤平衡」局面。否則,不僅下游動態平衡局面無從建起,正如前面所述,還將浪費大量的沖沙水資源,到頭來,恐只能是引水沖沙,而不能很好地減淤。在溯源侵蝕的下拉作用下,還將加大中游地區的泥沙下泄量,加速黃土高原侵蝕夷盡局面的到來。

值得說明的是,「黃河治理與再造戰略構想」各部分之間的有機結合,在實現黃河根本治理的同時,又能夠較好地完成原擬南水北調諸規劃目標(黃河以北可平交開口利用天然河道輸水至白洋淀和天津)。它較為巧妙地在優化調度,即合理配置黃河侵蝕輸沙載體水能的過程中,將「治黃」與「調水」有機地融為了一體,從根本上揚棄了歷史上那種「單純治」和「單純用」的治-用分離的治黃思想,也使得當代較為「鬆弛的」治理與開發並重的思想,在新的更高層面上實現了「真正的融合」,具有「一石多鳥」的效果,這正是「黃河治理與再造構想」的精髓所在。

㈤ 雅安漢源市政府的聯系方式,和漢源永利彝族鄉的概況,我們想暑期社會實踐去那裡,謝謝大家了

漢源是縣政府,不是市政府,漢源縣政府地址:楚源大道2段電話:(0835)4222981

漢源縣永利彝族鄉概況(百專度網路里屬有我下面參考資料網址就是):

漢源縣永利彝族鄉位於大相嶺東南的蓑衣嶺和岩窩溝之間的高山峽谷帶。西距漢源縣城92公里。地理位置在北緯29°22′,東經102°55′。北鄰眉山市洪雅縣,東連樂山市金口河區,南隔大渡河與甘洛縣對峙,西隔岩窩溝與皇木鎮相望。面積109.5平方公里,轄竹坪、莫朵、馬坪、古路、萬家、杉樹6個村民委員會,40個村民小組,35個自然村,1035戶,3625人。海拔550-3269米。鄉政府駐冷竹坪,海拔2100米。

㈥ 陝西省略陽縣鏵廠溝金礦

鏵廠溝金礦位於陝西省漢中市略陽縣境內,是陝甘川金三角重要礦床之一,為單一金礦床。現探明和控制的金金屬量10餘噸,礦石資源量200餘萬噸,具有很好的資源前景。

鏵廠溝金礦區處在西秦嶺(秦嶺造山帶的西段)陝甘川金三角成礦區腹地勉-略-寧成礦帶,大地構造位置屬秦嶺褶皺系南部,跨及兩個二級構造單元,礦區南部屬摩天嶺加里東褶皺帶,北部屬康縣-略陽華力西褶皺帶。成礦區帶屬於摩天嶺(碧口)Cu-Au-Ni-Fe-Mn成礦亞帶。區域構造線呈近東西向展布,具有優越的成礦地質條件。

1.礦區地質簡述

(1)地層

礦區出露的地層主要有中新元古界碧口群二岩性組上段、泥盆系中下統三河口群、石炭系下統略陽組,以及第四系。礦區礦體主要賦存於三河口群中,具有典型的層控及構造控礦特點。

(2)構造

礦區總體為一向北傾斜的單斜構造,僅在寨子灣礦段約800m范圍內三河口群一岩性段地層產生局部向南倒轉。局部地段可見小褶皺。區內較大斷裂由北而南有8個:陰山大梁-楊家坪斷裂(F1),陳家灣-九房溝-吳家溝斷裂(F2),北光嶺-劉家河壩-亂石窯斷裂(F3),萬家山-廟灣-張家莊斷裂(F4),香堂溝-曹家溝斷裂(F5),寨子灣斷裂片理帶(F6),橫斷層(F7、F8)。

(3)岩漿岩

礦區內未發現中、深成侵入岩體,但火山活動比較強烈。南部中新元古界碧口群系火山噴發相,為酸性—中酸性火山碎屑岩夾基性熔岩、凝灰岩透鏡體或條帶。中下泥盆統三河口群中普遍夾基性火山岩透鏡體,其中第一岩性段第三岩性層(D1-2sh1c)中分布的細碧岩為金礦的賦礦岩石和直接圍岩。

2.礦床特徵簡述

(1)礦體特徵

鏵廠溝金礦床主要產於三河口群中,礦化帶西起窯上灣,東止廟灣,長達3600m,礦化嚴格受雁行狀排列的透鏡狀蝕變細碧岩及其兩側凝灰質絹雲千糜岩的控制。礦化帶產狀與韌性剪切帶內C面理基本一致,15個蝕變細碧岩透鏡體是礦床內賦存工業礦體的主要含金體。分布於蝕變細碧岩之中的21個金礦體在平面、剖面上均呈雁行狀排列,透鏡狀產出,延深(沿傾向)大於延長(沿走向),最長為265 m,最短為20m,一般為33~210m,最厚16m,最薄1.0m,一般2~10m。礦體沿走向、傾向均呈舒緩波狀,總體北傾,傾角50°~70°,局部南傾,傾角70°~88°。各礦體厚度一般比較穩定,連續性較好,局部有加大變厚現象。礦體Au品位最高5.96g/t,最低3.10g/t,一般3.14~5.41g/t。

(2)礦石類型及結構構造

根據礦石結構構造、主要礦物組合及蝕變岩石特徵,可將礦石劃分為3類,即蝕變細碧岩型金礦石、碳酸鹽-石英脈型Au金礦石和硅化變質石英砂岩型金礦石。

礦石的結構類型主要有自形粒狀結構、包晶結構、填裂結構、交代結構等。礦石構造較為簡單,從金屬礦物分布特徵上看,礦石具不規則的浸染狀和稀疏浸染狀構造及細脈浸染狀構造。從礦石的整體特徵上看,則表現為很不均一的斑雜狀構造。

標本名稱 蝕變細碧岩型金礦石 編號 DB088 形成時代 泥盆紀

中國典型礦山大型礦石標本圖冊

標本呈黃綠色,自形、半自形中粗粒狀結構,網脈狀、星散浸染狀構造,礦石礦物主要為黃鐵礦、黃銅礦,及少量自然金,脈石礦物主要為石英,呈脈狀穿插於細碧岩中。Au品位為2.13g/t

成因類型 變質-中低溫熱液型 產地 陝西省略陽縣鏵廠鉤金礦

㈦ 思念賈福海先生

錢學溥

1954至2004年,在這漫長的50年間,我曾多次有幸在賈福海先生指導下進行工作。下面敘述的是幾個印象比較深刻的片斷。

1.黃河規劃委員會

1953年,在黃河流域,地質部工程地質處組建有兩個工程地質隊。賈福海先生任黃河中游工程地質隊隊長,姜達權先生任黃河中下游工程地質隊隊長。1953年畢業後,我被分配到姜達權先生的帳下。姜達權先生要我熟悉、整理三門峽、鹽鍋峽等壩址的地質資料;要我針對水利樞紐工程地質勘察,編繪一張黃河流域大地構造圖。

1954年3月,我被調到黃河規劃委員會地質組,組長是馮景蘭教授和賈福海先生。我很高興來到這個地質組,因為馮景蘭是在清華大學教我們普通地質學的教授,他曾誇獎過我的塊狀圖畫得好;而賈福海先生是一位我所敬仰的先輩。

3月初,黃河規劃委員會組織考察團,赴黃河流域考察。考察團的規格很高,由水利部副部長帶隊,國務院開的介紹信。考察團包括蘇聯專家組12名專家,我國水利、地質等方面的權威人士,以及其他翻譯、工作人員等,共有40多人。馮景蘭教授、賈福海先生和我,可以說參加了全部的野外考察活動。在野外,經常受到馮景蘭教授和賈福海先生的指點,4個月下來,受益匪淺。野外工作十分緊張辛苦,但也遇到不少趣聞逸事,下面略述一二。

野外考察從黃河上游劉家峽一直到黃河河口,當時道路不好,大部分是砂石路和土路。乘坐的汽車,清一色都是戰爭遺留下來的美國軍用卡車,浩浩盪盪有10多輛。其中,蘇聯和我國專家乘小吉普,一般工作人員乘中吉普,軍用10輪大卡車上裝的是大家的行李和考察團的雜物。

考察團幾乎每天都是早上出發,傍晚留宿到一處新的地點。當時,在我國西北一些偏僻的地區,經濟十分落後。4月的一天傍晚,車隊風塵撲撲地來到一個小村莊。剛一進村,就看到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許多村民迎候在那裡。他們對汽車很感興趣,大家嘰嘰喳喳,東看看西摸摸。一位老人,手裡柱著拐杖,摸著我們的汽車,自言自語地說:「火車?……汽車?……噢!……是飛機」。

第二天早上,還是有不少村民圍在汽車旁邊,考察團員們上了車,汽車已經啟動了,忽然有人大喊停車,司機下了車,看到兩個年輕人從車底下爬了出來。司機嚇得出了一身冷汗,破口大罵。年輕人委屈地解釋說:「我們想看看你們汽車里有沒有牛」。司機感到莫名其妙,年輕人進一步提出了自己的疑問:「沒有牛,你們的汽車咋會跑;沒有牛,你們的汽車咋也要喝水;沒有牛,你們的汽車上坡咋也要喘氣」。一連串的問題,問得司機一時語塞。事後得知:這是當地政府為了宣傳「點燈不用油,耕地不用牛」的社會主義工業化,特意組織當地群眾來參觀參觀汽車。

5月份,考察團來到了賈福海先生工作過的黃河中游。由於黃河幹流喇嘛灣、萬家寨、龍口幾處壩址不通公路,考察團只得自內蒙托克托上船,在船上沿黃河考察這幾處壩址。峽谷中的黃河水流湍急,船隻能下行不能上行,並且十分危險。使用的木船都是一次性的,船體很大,平底,做工十分粗糙簡陋。4根又長又粗的木棍,砍一砍就權當了劃水槳。當地勝產煤炭,木船裝滿煤炭,沿河而下,到了鄭州,木船也就壽終正寢,按劈柴的價錢賣掉了。

那天早上,考察團分別上了兩只木船,每隻木船的後面都拖著一隻小木船,以備急用。水利部副部長、蘇聯專家、包括馮景蘭教授和賈福海先生在內的中國權威人士,都坐在第一隻木船上。一路上天氣晴朗,工作順利。船艙里堆放著剛從北京送過來的麵包、燒雞和紅葡萄酒。大家有說有笑,大口地吃著喝著,欣賞著黃河峽谷兩岸仲春特有的風光。船行駛在峽谷里,速度很快,到了下午,已經進入了山西省河曲縣境內。正當大家慶幸一天工作即將順利結束的時候,忽然看到前面的一隻木船沖上了暗礁,停在了黃河急流水面的中間。看到眼前的情況,我們第二隻木船趕緊停靠在了岸邊。

當時沒有任何通訊工具,在沒有人煙的峽谷里,只能企盼奇跡的出現。但是,約摸過了一個小時,那隻停在暗礁上的大船仍然是紋絲不動。人們開始焦慮了,船工們說,船老大說不定有辦法。船老大是個消瘦的老漢,年近花甲,沉默寡言,一個人一直坐在岸邊的崖底下。聽到船工的建議,考察團的有關領導趕緊把燒雞和葡萄酒送到老漢的面前,但是老漢卻是不吃不喝,仍然緊鎖著雙眉,一口一口地抽著他的旱煙袋。大家在無望的煎熬中一分一秒地度過時光,又過了個把小時,天色開始暗了下來。老漢忽然站了起來,他一個人上了小船,要大家把小船拉向上游,大概拉了有500米,他讓人把繩索解開。老漢在船上奮力地劃著雙槳,只見那小船像脫韁的烈馬一樣,沖向那隻擱淺的木船,遠遠地只聽到「砰」地一響,奇跡發生了:大船和小船同時旋轉了一個角度,一同奔向了下游。大家被眼前發生的奇跡驚呆了,過了兩三秒鍾,才有人呼叫了起來。站在我身邊的一位水利技術員,在歡呼跳躍中,不幸嘴裡的假牙掉了出來,當即被腳下黃河的激流沖走了。但是看起來,他卻毫不介意,仍然張著沒有門牙的大嘴,歡呼跳躍著。

6月份來到了三門峽,中外專家異口同聲地贊賞三門峽優異的條件。作為壩址基礎的閃長玢岩堅固穩定;壩址地形較為開闊,適合安排溢流道、電廠、排沙孔等建築;大壩位於黃河的下游,對防洪、灌溉都十分有利等等。大家一致認為,在黃河46個梯級當中,第一個應當修建的就是三門峽。

6月底,回到了北京,開始編寫《黃河流域規劃報告》。我們地質組在一間大的辦公室里,馮景蘭教授的辦公桌靠近窗戶,賈福海先生和我的辦公桌面對面。我的任務是編寫黃河支流水庫的工程地質條件。在報告的章節、壩址水庫的工程地質評價等方面,賈福海先生經常給予我耐心細致的幫助。

2.三門峽地質勘探總隊

1955年10月,在結束新安江水庫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填圖工作以後,我和任福弘、李正清等人,被調往三門峽地質勘探總隊。當時,經過長征的馬志卿同志擔任總隊的副隊長,賈福海先生擔任總隊的副隊長兼主任工程師。報到以後,賈福海主任工程師要我擔任壩址工程地質隊的第一地質隊長,全面負責壩址的工程地質填圖和鑽探編錄、壓水試驗等工作,負責初步設計階段壩址工程地質勘察報告的編寫。

實際上,任福弘有填圖的經驗,他負責的壩址工程地質填圖不需要我指點,只是他們過黃河,有時需要我簽個字。因為那時三門峽沒有電,黃河兩岸之間只有一條鋼絲繩,鋼絲繩上吊著一個大的木箱,靠著6個工人奮力絞動一個大的絞盤,慢慢地把木箱和木箱里的人員、鑽具等送到黃河的對岸。當時,我和填圖的地質人員一同住在大壩壩址岸邊的帳篷里。早上起來,一同到結了冰的黃河水邊,舀起冰冷的河水漱口。早飯以後,他們去填圖,我的任務主要就是到壩址附近看看,熟悉壩址附近的地層、地貌,觀察作為壩址基礎閃長玢岩風化、構造破碎帶發育的情況,為編寫報告打下基礎。

在鑽探編錄、壓水試驗方面,有陳祺江把關,他是壩址工程地質隊的第二地質隊長,工作認真細致,不需要我操心。只是有一天,他向我反映說:不知為什麼,當地下水位位於試段之間時,計算的單位吸水量往往有相當大的誤差。我仔細分析了前蘇聯列寧格勒設計院提供的壓水試驗規程,發現當地下水位位於試段之間時,規程規定的計算壓力值的計算公式有誤。根據靜水壓力的原理,我推導出一個正確計算壓力值的計算公式。後來那個公式刊登在了1957年的《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刊物上。

地面填圖和鑽探壓水試驗工作結束以後,總隊要求我們7天提交壩址的初步設計階段工程地質勘察報告。我從實驗室借來了兩台手搖計算機,有關的地質人員集中在一間大的辦公室里,明確了任務和分工。8點鍾上班,有的人編繪平面圖,有的人編繪鑽孔柱狀圖和工程地質剖面圖,我負責主編文字報告。手搖計算機用來計算、核對各種數據和參數。辦公室里除了手搖計算機沙沙的聲音以外,十分安靜。經過7天緊張有序的工作,我們提交了報告。

提交了報告以後,部水文局調我去長江三峽工作。臨行前夕,總隊馬志卿隊長和賈福海主任工程師找我談話。馬隊長肯定我按期完成了任務,但是批評我沒有安排大家加班加點,沒有秉燭夜戰,沒有形成一個大會戰的氣氛。賈福海先生沒有批評我,只是勉勵我今後到了新的工作崗位,仍要努力工作。

第二天我和孫素貞兩個人,收拾好自己簡單的行李和雜物,中午趕到了會興鎮,乘火車午夜到達了鄭州,住了一宿,第三天回到了北京。

1979年夏天,我去西安開會回來,特意在會興鎮下了火車,坐汽車來到三門峽大壩。電廠的工作人員十分客氣,帶我參觀了大壩、電廠和十分壯觀的黃河溢流道。依照我的要求,他們還帶我參觀了壩址下游開采奧陶系岩溶地下水的管井。離開的時候,我特意在壩前的水庫里,暢遊了1小時。沒有想到,與當時奔騰混濁的黃河迥然不同,那開闊的庫水十分深邃、恬靜和清澈。仰游在水面上,望著藍天、大壩,不禁浮想聯翩,回想起1955到1956年,在賈福海先生領導下,在三門峽從事勘察工作時的情景。

3.勘探西張水源地

1958年春天,部水文局張更生局長要我負責組建山西水文地質隊。我拿上一張地質部開的介紹信,率領侯立臣、唐熾昌、胡長和等7名技術骨幹,來到太原山西省地質局,組建了水文地質隊。按照山西省領導的意見,我們首先奔赴晉東南缺水的石灰岩山區——平順縣,開展了工作。

1964年初,地質部下達給山西省地質局一項重點任務——在太原北郊尋找確定一處特大型水源地,要求當年提交勘探報告,提交A2級地下水可開采量15萬m3/d。部水文局沈樹榮工程師親自來到太原,晉見了山西省地質局申夢華局長,傳達了部水文局賈福海總工程師的意見——要求錢學溥親自確定這個水源地的位置並編制這個水源地的勘探設計。

我要求地質局安排一輛蘇聯嘎斯69吉普車,在太原的北郊和東、西山跑了一個星期,確定有奧陶系岩溶水補給的汾河沖積扇作為勘探的對象,定名為西張水源地。編寫的勘探設計,通過了濟南設計評審會議的審查。為了完成這項重點項目,在勘探地區,架設了高壓線和變壓器,買來了3台仿蘇的YKC-20型大口徑沖擊鑽鑽機和大流量的水泵。施工結果,十分理想。抽水試驗,單井出水量都在4000m3/d以上,地質局組織了各地質隊的技術負責,到現場進行了參觀。1964年11月份提交了勘探報告。當月,部水文局賈福海總工程師率領水文局孫鴻冰、沈樹榮工程師以及北京水文地質隊賓德智等幾位專家,來到太原驗收評審這項重點勘探項目。以賈總為首的專家組,肯定了我推導的「消除井損計算滲透系數的公式」(日後,該公式納入了供水水文地質勘察國家標准、專著和水文地質手冊,並獲得了地質礦產部頒發的科技進步獎)。會議一致通過了這個勘探報告,評審通過A2級地下水可開采量16萬m3/d。經過幾年的開采,該水源地的實際開采量達到了18萬m3/d。

4.《太行山石灰岩山區的飲用地下水源》

1965年大旱,山西太行山石灰岩山區用水十分困難,有個村莊的村民甚至需要走一天半的山路,下山到河北省境內,才能背回一桶水。7月份,山西省組織山區找水工作隊,指定我任技術隊長。

當時我對石灰岩山區尋找飲用地下水源,心中無底。於是結合工作,在盂縣、陽泉、平定、昔陽、和順、左權6個縣市,步行約1000km,調查了200多個現有的和失敗的水井,總結當地作為飲用水源的水井有12種水文地質類型。工作之餘,我撰寫了一篇名為《太行山石灰岩山區的飲用地下水源》的論文,寄到《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編輯部。沒有想到的是,兩個星期以後,編輯部寄來的竟是賈福海總工程師寫的評審意見。賈福海總工程師不僅對該論文的文字進行了詳細的審閱,並且要求每一種類型,附一幅獨立的剖面圖和圖例(原稿為了節省篇幅,12種類型的剖面圖集中在了一起,只有一組共用的圖例)。我按賈福海總工程師的要求進行了修改,該論文刊登在了1966年的《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雜志上。

5.天橋黃河水下岩溶大泉

1959年,宣化地質學校承擔晉西北廣大石灰岩地區的1:20萬水文地質普查。提交的報告指出奧陶系的泉水流量不大,觀測到的最大的泉水流量只有2.18L/s。我認為這個結論值得懷疑,因為晉西北出露有近萬平方公里的石灰岩,地表沒有河流,在黃河河谷,應該有流量很大的岩溶泉水或是水下的岩溶泉水出露。從地質圖上可以看到,保德以下出露的是石炭二疊系碎屑岩地層,那麼,保德以上的一段黃河河谷,就應該是奧陶系岩溶地下水的排泄帶。文化大革命期間,工作基本癱瘓了,我考慮可以「理論找礦」,當然也可以「理論找水」。1967年6月26日,我隻身來到了偏僻的保德縣,當天下午就迫不及待地背起挎包,在黃河河谷里沿著岸邊向上遊走去。經過鐵匠鋪村,邊走邊看走了七八千米,見到黃河河道中有一個岩石小島,兩岸岩層翹起,說明發育有斷層構造。附近黃河東岸黃石崖溝有約300L/s的岩溶地下水出露。訪問當地的群眾,他們說,這一段黃河冬天不結冰。這種河水不結冰的現象,說明有大量的岩溶地下水在河水水面以下匯入黃河。當晚回到保德縣招待所,雖然晚飯每人只賣給3 兩稠粥(土稱和則飯),但是找到了晉西北近萬平方公里石灰岩地下水的排泄帶,心裡感到十分欣慰。

1979年,應《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編輯室主任閻錫嶼工程師的邀請,撰寫並發表了《山西省岩溶泉水》一文。文章中,根據當地的一個小居民點——天橋村,把上述岩溶泉水命名為「天橋泉」。參考補給區石灰岩的出露面積、降水量等因素,推斷該水下泉水的總流量約有10m3/s。

1982年,我們山西水文地質隊在保德至河曲黃河河谷,施工大口徑水文地質普查鑽,不少鑽孔的自流水量都在10000m3/d以上。我把這個情況,匯報給了賈福海總工程師。賈總十分高興,那年秋天,他率領了一個強大的岩溶專家代表團——包括中國地質學會岩溶專業委員會辛奎德主任委員、岩溶研究所袁道先所長、水文地質研究所盧耀如研究員等知名專家學者,到現場進行了考察。

賈總的老家就在山西省原平縣大牛鎮。那次考察,從太原坐火車出發,在原平縣轉乘汽車,經過大牛鎮來到河曲縣。一路上,賈總很是高興。記得考察團一行人等,來到河曲縣招待所,縣政府領導知道原平縣大牛鎮是賈總的老家,在吃飯的時候,特意請來了一位來自原平縣的女服務員,為賈總介紹家鄉的情況。賈總聽到親切的鄉音,不禁喜形於色。另外,我還記得,那次晚餐我坐在賈總的左邊,晚飯快結束的時候,賈總對我說,文化大革命以前,他曾提名要我隨他應邀去國外工作,但是山西地質局強調工作需要,沒有如願。這雖然只是一件多年以前的憾事,但是當時聽起來,仍然是勃然心動,感悟到受到賈總厚愛的欣喜。

這處泉水被賈總為首的專家組肯定以後,受到了各方面的重視。80至90年代,天橋泉被列為國家重點科研項目,並為擬建中的保德電廠、府谷電廠、河曲電廠,沿天橋泉的排泄帶,圈定勘探了3 處特大型的水源地。其中,鑽孔的最大自流水量達到了創紀錄的56000m3/d。1987年,上游龍羊峽水庫蓄水,黃河河道基本乾枯,實測這一段岩溶地下水的總排泄量為12.4m3/s,這是後話。

6.《中國蓄水構造類型》

1980年,科學出版社邀請我撰寫一本反映我國蓄水構造類型的科技書籍。在對編寫大綱的討論過程中,得到了陳夢熊、張宗祜、胡海濤、方鴻慈、哈承佑、劉光亞、崔光中、秦毅蘇等國內知名專家學者的指導。為了充分反映我國多姿多彩的蓄水構造類型,我走遍了我國30個省、市、自治區,查閱和搜集了1000多份區域和水源地水文地質勘查方面的資料。1990年,出版了《中國蓄水構造類型》一書。該書共有64萬字,書中論述了蓄水構造的概念、控制因素、中國蓄水構造類型劃分的原則等,並將我國蓄水構造劃分為4類25型。書中精選了396個實例、413幅水文地質剖面圖和平面圖,其中包括北京、上海、天津等各大城市主要的蓄水構造,也包含了像遼寧海底岩溶大泉、藏北高原凍土區地下水、西沙群島珊瑚砂潛水等許多珍貴的勘查資料。該書闡述了各種蓄水構造的形成、可開采水量和一般規律。

記得1980年接受這項任務的時候,我擔任著山西水文地質隊總工程師的職務。山西水文地質隊是個大隊,職工最多達到1100人,開動千米鑽機18台,每年提交各種勘查和科研報告10多份。另外,我還擔任山西省人大代表、山西省水資源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中國地質學會岩溶專業委員會委員等大大小小18個職務。因此,只能斷斷續續每次抽出幾天、十幾天工作間隙,去各省市踏勘和搜集資料。1984年調回北京,任全國礦產儲量委員會辦公室副總工程師。當時家住京西魯谷,經常是每天晚上7點到家,7點半開始整理圖件和撰寫文稿,午夜1點半睡覺。

1987年5月,我把完成的書稿送到了科學出版社。沒有想到,責任編輯說,按照新的規定,書稿必須經過專家的評審。我一沒有經費,二沒有時間,這可難壞了我。我當即想到的就是求助於水文地質界的第一把交椅、科學院資深院士賈福海先生。

當天,我帶著厚厚的3大本書稿,來到了賈福海先生的住所,那天賈福海先生不在。我敲門,門內一位老婦人問:「誰呀?」我說:「我姓錢。」「你是錢學溥吧?」門開了。我第一次見到賈夫人,一位慈祥的老婦人。我驚訝地問,您怎麼知道我叫錢學溥。賈夫人平靜地答道:「賈總曾經念叨過你。」

過了兩個星期,我帶上了兩瓶酒,又來到了賈福海先生的住所。賈福海先生親自給我寫了評審意見。至於那兩瓶酒,賈先生執意不肯收下,我也只有尊敬不如從命了。賈先生對《中國蓄水構造類型》一書,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他認為該書闡述的蓄水構造概念明確,控制因素分析正確,類型劃分詳盡。精選的396個實例、413幅水文地質剖面圖和平面圖,是書中最精彩的部分。該書既包括了基岩山區的蓄水構造,也包括了鬆散岩層的蓄水構造,在我國還是首次。他認為這本書實際上是以另外一種形式,反映了我國的水文地質情況,是一個創舉。

多年以前,地質部水文局張更生局長曾經說過,錢學溥是個「書獃子」。寫到這里,捫心自問,我不得不承認自己是個「書獃子」——賈福海院士當時已經是73 歲的高齡了,又擔任地礦部高級咨詢中心的顧問,工作十分繁忙,我怎麼能夠要求賈福海院士親自審閱那幾十萬字的書稿呢。

7.《三門峽地質勘察史》

2004年3月,收到了賈福海先生要我參加編寫《三門峽地質勘察史》的來信。見到信封上賈先生那極富個性、蒼勁的毛筆字,感到十分親切。50年來,不管什麼大小場合,賈先生都叫我「小錢」,但是這次信封上寫的卻是「錢學溥先生」。我的眼睛濕潤了,我感到了歲月無情的流逝,我彷彿依稀地見到了一位深深陷入懷舊思緒的耄耋老者。

回想起來,做人本應是「滴水之恩,湧泉相報」,但賈老給予我的實在是「湧泉之恩」,我還給賈老的卻是「滴水相報」。原本商定當年10月20日,在北京西峰寺召開第一次《三門峽地質勘察史》編委會議,能夠再次見到已是90歲高齡的賈老,當然是件期盼已久的事。萬萬沒有想到的是,10月3日傳來了賈老突然逝世的噩耗。嗚呼哀哉!上天實在是有失公道,對我來說,衷心向賈老先生道一聲謝意的機會,也變成了泡影。對賈老先生愧疚的心情,只能久久地埋藏在心底。

2004年12月於北京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