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山水地質西北區
① 西北省區域地質簡介
尚比亞西北省的地質工作相對薄弱,只有極少數地區完成了1∶10萬的地質填圖回工作,能收集和可答參考的資料很少。該省總體位於盧富里安弧形構造的南側,其簡要地質情況如圖2-5所示。相比銅帶省而言,西北省中東部以大面積出露的孔德龍古群、穆瓦夏群和羅恩群為特徵,其中由東向西分別發育Luswishi、Solwezi、M wombe和Kabompo四個基底穹窿,沿這些基底穹窿邊部出露有含礦地層-下羅恩亞群。這些基底穹隆屬於構造抬升區,類似銅帶省的卡富埃背斜,是在盧富里安造山運動期由偏北方向逆沖構造作用形成的。在西北省的西部,則大面積出露K alahari組和K aroo超群。
從目前西北省已有礦床的特徵分析,該省的銅礦化類型、含礦地層等都與銅帶省典型的沉積型銅-鈷礦存在明顯的區別;找礦勘探重點方向是在相當於銅帶省層控型銅-鈷礦化作用的地層單元中尋找類似的礦床以及強烈變質基底周圍尋找後期變質熱液礦床。

圖2-5 尚比亞西北省地質簡圖
(修改自 WGM,1991)
② 中國地質地貌有哪些
地貌的各種形態
地表起伏的形態,如陸地上的山地、平原、河谷、沙丘,海底的大陸架、大陸坡、深海平原、海底山脈等。根據地表形態規模的大小,有全球地貌,有巨地貌,有大地貌、中地貌、小地貌和微地貌之分。大陸與洋盆是地球表面最大的地貌單元,較小的地貌形態如有在流水和風力作用下形成的沙壟和沙波等。地貌是自然地理環境的重要要素之一,對地理環境的其他要素及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具有深刻的影響。
發展變化與形成原因
地貌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地貌發展變化的物質過程稱地貌過程,包括內力過程和外力過程。內力和外力是塑造地貌的兩種營力,地貌是內力過程與外力過程對立統一的產物。
劃分方式及其區別
根據形態及其成因,可將地貌劃分出各種各樣的形態類型、成因類型或形態—成因類型。地貌也叫地形,不過這兩個概念在使用上也常有區別,如地形圖一般指比例尺大於1:100萬著重反映地表形態的普通地圖,而地貌圖則是一種主要反映地貌形態——成因或某一地貌要素的專題地圖。在測繪工作中,地形是地表起伏和地物的總稱。地形起伏的大勢一般稱為地勢。 地貌
編輯本段
基本特徵
在特定的地質基礎與新構造運動等內力因素,以及復雜多變的氣候、水文、生物等外力因素的作用下,我國地貌輪廓具有以下基本特徵;地勢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狀下降;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山脈縱橫,呈定向排列並交織成網格狀。我國民族地區幾乎連成一片,較完整地保留了我國地貌輪廓的基本特徵。我國民族地區地貌具有的基本特徵是: 地貌
1、地貌類型復雜多樣
有被內力推移而高高抬升的高原和山地,也有被撓曲下降的低窪的盆地和平原,還有起伏和緩的丘陵。如橫斷山脈的許多山峰海拔超過5000──6000米,一般也在4000米左右。又如天山山脈東段的吐魯番盆地,盆地最低部分的艾丁湖面海拔─155米, 是全國最低的窪地,盆地北部的博格達山海拔3500──4000 米, 最高的博格達峰海拔5445米,二者高差5600米,距離僅有150公里左右。
在內陸干窪地區,有以風力作用為主的沙漠和戈壁地貌,約佔全國面積的13.8%,其中95%以上的沙漠和戈壁地貌位於內蒙古、寧夏、青海等民族聚居地區。
在西部高山地區,現代冰川覆蓋面積達537萬平方公里;在大興安嶺、青藏高原以及天山、阿爾泰山和祁連山等地區,多年凍土分布面積有 215萬平方公里。
廣西、貴州和雲南東部出露大面積的碳酸鹽類岩石,面積約佔全國同類岩石的42%。在濕熱氣候條件下,岩溶作用強烈, 發育了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黃土高原邊緣的民族地區,西起湟水流域,經六盤山麓、鄂爾多斯高原,東止西遼河流域的廣大范圍內,堆積的黃土經流水作用,侵蝕發育了現代的各種黃土地貌。
在長白山、大嶺、內蒙古高原東部以及滇東、黔西、桂西有廣泛的玄武岩噴發,形成熔岩地貌。如白頭山峰頂的天池就是一個火口湖;在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北部和中部散布著348座死火山;在黔東南、桂中、 桂西北和桂東南發育了紅層丘陵,滇中發育了紅層高原,滇南發育了紅層山地。
我國大陸民族地區的省級行政單位多居內陸,遠離海洋,但廣西壯族自治區瀕臨南海,曲折的海岸線長達1500公里,著名的海灣有欽州灣,灣內淤泥質海灘為紅樹林海岸。廣西海岸帶外的北部灣位於大陸架上,深50米左右,其間有800多個小島,最大的是潿洲島;欽州、防城、 東興的海灣內島嶼,原來屬於陸地上的侵蝕殘丘,後因海水入侵而與陸地隔開形成島嶼。
2、山地高原廣泛分布
民族地區大約93.5% 的面積位於我國第一級階梯和第二級階梯上。全國主要的極高山(海拔5000米以上)、高山(海拔3500──5000米)出現在西部的最高一級階梯─青藏高原上。青藏高原的面積230萬平方公里,占民族地區面積的36.8%,在青藏高原上,位於中尼邊界的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 地貌第二級階梯上的民族地區,面積350多萬平方公里,占民族地區面積的56.7%。這里集中了全國秦嶺以外的主要中山(海拔1000──3500 米)。第二級階梯的東緣大致以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線與第三級階梯為界,海拔大都在1500米以上。全國的四大高原除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的中心部分外,內蒙古高原、雲貴高原和黃土高原的北部邊緣部分都在第二級階梯上的民族地區;全國的四大盆地除海拔較低、面積較小的四川盆地外,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和柴達木盆地也都在第二級階梯上的民族地區。
民族地區山地分布集中,面積廣大,如果把切割的高原和起伏的丘陵包括在內,廣大的山地約占民族地區總面積的75%。 山地是全國絕大多數的少數民族集中居住地。
3、平原狹小,分布零散
第三級階梯上民族地區的平原,面積約11萬平方公里,占民族地區總面積的1.7%。這些平原之中,除內蒙古東部有較大面積的平原外,其他民族地區主要是分布零散的狹小平原,而且多屬海拔200─500米的平原。
廣西壯族自治區境內眾多的小平原,面積共約3.16萬平方公里,最大的平原是南寧──桂平的鬱江河谷沖積平原,面積僅6400平方公里。一般平原的面積為300──600平方公里,海拔200──500米,相互間被山地丘陵分隔開。
群山起伏的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境內,牡丹江、圖們江、琿春江穿流於眾山之間,在延吉、敦化、琿春等河谷盆地內,形成海拔200──500米的狹小河流沖積平原。
編輯本段
主要地貌類型
按地貌形態分類,我國民族地區的陸地也和全國一樣,分為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和平原。
1、山地
我國是個山地眾多的國家,其中民族地區佔有我國山地的大部分。山地按其走向可分為下列幾種類型:
(1)東西走向的山脈主要有三列:最北的一列是天山──陰山, 大致位於北緯40°─43°之間,幾乎都在民族地區境內。天山山脈是位於亞洲中部的巨大山脈,全長2500公里,西段在前蘇聯境內,東段橫亘在我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中部,長約1500公里,南北寬250─300公里。天山向東延續,與河西走廊北側的北山(合黎山、龍首山)相連,再向東延至內蒙古中部即為陰山山脈。 地貌中間的一列是昆侖山──秦嶺,大致位於北緯32.5°──35°之間。昆侖山位於民族地區,西起帕米爾,東止四川盆地的西北緣,由西而東橫貫青藏高原,長約2500公里。昆侖山東段的一條支脈積石山繼續東延與秦嶺山脈相接,經陝西南部,東止於淮陽山,但秦嶺的分布范圍已不屬民族地區。
最南的一列是南嶺,位於北緯24°──25.5°。南嶺又叫五嶺,包括越城嶺、都龐嶺、萌渚嶺、騎田嶺和大庾嶺,東西綿延1000多公里。在這五嶺中,前三嶺位於湖南南部和廣西北部的民族地區,後二嶺則不屬於民族地區。
(2)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主要分布在我國東部, 由西向東大致分為三列。最西邊的一列是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武陵山、雪峰山等;中間的一列包括長白山,經遼東的千山、山東丘陵到東南的武夷山;最東邊的一列是台灣山脈。大興安嶺位於內蒙古東部;武陵山則位於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漢州境內;長白山位於東北的東部,大部分山地屬於延邊朝鮮自治州和長白朝鮮族自治縣;千山和武夷山分別聚居著滿族和畲族;台灣山脈則聚居著高山族。
(3)西北──東南走向的山脈主要分布在我國的西部,如阿爾泰山、祁連山等。阿爾泰山脈橫亘在中國、前蘇聯、蒙古三國邊境,位於我國新疆境內的是整個山系的東南段南坡,海拔3000米左右;祁連山山脈綿亘於青藏高原東北邊緣,山地東西長達1000公里,南北寬約200~500公里,由幾條平行山嶺和谷地組成,山嶺高度一般在海拔4000米以上。
昆侖山以南的高大山地,喀喇昆侖山、岡底斯山、喜馬拉雅山等,在西段表現為西北──東南走向,向東逐步轉為東西走向。喜馬拉雅山山脈西起帕米爾高原,東至雅魯藏布江的急轉彎處,全長約2500公里,綿延在我國西藏自治區和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錫金、不丹等國境內。寬約200~350公里,主脈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為雄偉高峻的山脈,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峰就有40座,其中8000米以上的高峰有12座,聳立在我國和尼泊爾交界處的珠穆朗瑪峰,高達8844.43米, 為世界第一高峰。喀喇昆侖山的喬戈里峰位於中、巴邊界上,海拔8611米,為世界第二高峰。
(4)南北走向的山脈位於我國中部的民族地區,自北而南有賀蘭山、六盤山、橫斷山脈等。橫斷山脈位於四川盆地、藏南山地與雲貴高原之間,由許多嶺谷相間的高山深谷組成,包括邛崍山、大雪山、沙魯里山、寧靜山、怒山、高黎貢山等山脈以及大渡河、雅礱江、金沙江、瀾滄江、怒江等谷地。橫斷山脈山脊平均海拔在3000~4000米左右,有的可達 5000~6000米。
2、高原
高原是海拔在500米以上比較完整的大片高地。 我國民族地區的高原有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和雲貴高原。 地貌青藏高原位於昆侖山、祁連山以南,喜拉雅山以北,橫斷山以西,東西長約3000公里,南北寬約1500公里。青藏高原包括西藏和青海的全部,甘肅、四川和新疆三省區的一部分,面積約230萬平方公里, 約佔全國面積的1/4,是我國面積最大的高原。青藏高原被縱橫 交錯的山脈分隔成許多大小不等的盆地和寬谷。青藏高原上湖泊星羅棋布,為發展工業和農牧業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同時高原上的高山終年積雪,冰川分布廣泛,冰川及冰緣地貌廣泛發育,冰雪融水往往成為亞洲許多大河的發源地。
內蒙古高原位於我國北部,西起馬鬃山,南至祁連山和長城,東至大興安嶺,是我國著名的天然牧場。高原坦盪開闊,地面起伏和緩,廣大地區海拔多在1000米左右,是我國保存比較完整、高原形態比較明顯的高原。
雲貴高原雲貴高原位於我國西南部,包括哀牢山以東,雪峰山以西,大婁山以南,廣西北部山地以北的地區,高原的地勢從西北向東南傾鈄,平均海拔1000~2000米。雲貴高原上石灰岩分布很廣,喀斯特地貌非常發育,石林、石芽、峰林等地貌隨處可見,尤其在南盤江北部最為典型。高原上有許多山間盆地,當地人民稱為壩子,是主要耕作地區。
3、盆地
盆地是低於周圍山地相對凹下的地表形態。我國民族地區的大型盆地都分布在西北內陸地區,著名的盆地有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和柴達木盆地。
塔里木盆地:位於天山、昆侖山和帕米爾高原之間,四周高山環抱,盆地地形坦盪,形態完整呈菱形,只有東端有寬約70公里的缺口與甘肅河西走廊相連接,是一個巨大的內陸盆地。盆地東西長1500公里,南北寬約600公里,盆地底部面積達53萬平方公里,是我國最大的內陸盆地。 盆地由西向東微微傾斜,西部海拔1300米,而東部的羅布泊已降至768米。 由於盆地地處內陸深處,地形封閉,氣候極端乾旱,植被稀疏,乾燥剝蝕和風蝕、風積作用特別強烈,形成了塔克拉瑪干沙漠。沙漠東西長1000公里,南北最寬處約500公里,面積約33萬平方公里,是我國最大的沙漠。 沙漠中沙丘形態多樣,有的沙漠相對高度超過200米。85%的屬流動沙丘。塔里木盆地蘊藏著豐富的石油,盆地邊緣受天山、昆侖山冰雪融水滋潤,分布著荒漠中的沃野綠洲。
准噶爾盆地:位於天山、阿爾泰山之間,略呈三角形,面積38萬平方公里,是我國第二大盆地。盆地地勢由東向西微微傾斜,東部海拔在1000米以上,西部艾比湖丁端僅190米;盆地內分布著庫爾班通古特沙漠, 面積4.88萬平方公里,是我國第二大沙漠。盆地內草場遼闊,畜牧業發達;綠洲主要分布在靠天山的盆地南緣。
地貌柴達木盆地,地處青藏高原北部,夾於昆侖山、阿爾金山和祁連山間,略呈三角形。盆地東西長約850公里,南北最寬處達250公里,面積約22萬平方公里,位居全國第三位。柴達木盆地海拔2600-3000米,是我國海拔高度最大的巨型內陸高盆地。盆地中分布著許多鹽湖和鹽沼,鹽礦資源品種繁多,儲量極為豐富。此外,有色金屬、黑色金屬、稀有金屬資源和石油資源也都非常豐富;盆地日照長,光能資源充足,農業單產水平高,河湖沿岸牧草肥美,畜牧業也占重要地位。因此,柴達木盆地有「聚寶盆」之稱。
4、丘陵
山地海拔高度不超過500米,相對高度一般在100米以下,地勢起伏,坡度和緩,稱之為丘陵。我國民族地區的丘陵主要有廣西丘陵。
廣西丘陵分布在雲貴高原以東、南嶺以南、萌諸嶺以西的地區,和江南丘陵、東南沿海丘陵組成了我國東南地區分布最廣泛、最集中的東南丘陵。廣西丘陵總的特點是四周高,中間低,成盆地形勢,一般稱廣西盆地。廣西丘陵主要是石灰岩丘陵,石灰岩面積約占本地區的60-70%,喀斯特地貌發育典型,峰林廣布,地面崎嶇,風景異常優美。廣西丘陵雨量充沛,熱量豐富,是林、農、礦產資源利用潛力很大的山區。
5、平原
平原是地勢低平坦盪、面積遼闊廣大的陸地。根據平原的高度,把海拔0-200米的稱為低平原,如廣西鬱江-潯江河谷平原;海拔低於海平面的內陸低地,則稱為窪地,如新疆吐魯番盆地中央的平原;海拔200-500米(或600米)的平原稱為高平原,如內蒙古嫩江西岸平原。民族地區第二級階梯和第一級階梯上的平原,雖然海拔在1000-3000米,習慣上仍稱為平原,而不叫高原,其中寧夏平原、河套平原是黃河沖積而成的,是著名的「塞上糧倉」。
集中分布在我國第三級階梯上的平原,是我國重要的農耕區和人口密集、經濟發達的地區。分布在民族地區第三級階梯上的平原主要集中在內蒙古東部和廣西境內,雖然這里的平原有的面積較小,起伏較大,但它仍然是民族地區的重要農耕區。
③ 我國西北地區有什麼有名的山水
今天,又是一陣急促的手機鈴聲響起,把正在臆想雪白世界的我拉回現實。
④ 膠西北地區地質發展史
膠西北地區經歷了頗為復雜的地質演化過程,地質歷史的發展既與山東陸塊的整體演化相協調,又有自己獨特的發展歷程。前震旦紀構造岩漿活動活躍,古生代地殼穩定,中生代以來又處於一個新的構造岩漿活動期。因此,按照地質歷史發展的階段性特點,將膠西北地區的地質演化劃分為三個大階段。
一、前震旦紀陸殼發生形成大階段
該大階段經歷了陸核形成、陸殼形成及陸塊拼貼等復雜過程,構造岩漿活動強烈。
(一)中太古代陸核形成階段
中太古代早期是地殼初始發展階段,當時地球表面溫度高,地熱梯度大,火山作用強烈,在膠西北唐家莊一帶產生中基性-中酸性火山噴發,在地球逐漸冷卻過程中,開始形成原始地殼,原始地殼受地幔對流影響,引起拉張,形成淺海陸棚沉積物,構成唐家莊岩群的原岩建造。地殼持續拉張,產生拆離滑脫構造及張裂構造,地幔岩漿沿張裂構造侵位(官地窪超基性-基性岩組合)。自此,在膠西北地區形成了不成熟的原始陸核。中太古代晚期陸核拼貼,產生高溫區域變質作用(麻粒岩相)、擠壓褶皺及韌性剪切帶。這一過程形成了本區的太古宙高級區。
(二)新太古代—古元古代陸殼形成階段
新太古代陸殼漸趨成熟,地殼分異成穩定的花崗岩穹窿和活動的綠岩帶,穩定區與活動帶基本格架逐漸明朗,是本階段的主要特徵。新太古代早期膠西北陸核周邊出現洋盆,地幔物質上涌,在膠西北地區形成馬連庄超基性—基性岩組合。隨著洋盆消減,發生大規模(部分)熔融作用,大量TTG花崗岩類侵位,使地殼大幅度垂向增生。新太古代中期,出現洋內島弧,形成TTG花崗岩系———棲霞片麻岩套;新太古代晚期出現具陸緣海-淺海沉積特點的活動大陸邊緣環境沉積(膠東岩群),這一階段伴隨發生強烈的變質變形作用,形成了高角閃岩相變質的基底岩系———花崗-綠岩地體。膠遼陸塊形成。該階段地殼形成的歷史,可概括為原生地殼發展史。
古元古代地殼向剛性發展,這個階段的主要地質事件是在華北陸核硅鋁殼的基礎上先後有三次張開、閉合裂谷作用。膠西北地區則表現為地殼拉張特點,形成裂陷槽,產生陸緣海相沉積組合(荊山群、粉子山群)。粉子山群沉積的早期以泥砂質碎屑岩夾基性火山岩為主,中期以碳酸鹽岩及含炭碎屑岩為主,晚期以粘土質碎屑岩為主,指示了海水由淺變深,地殼由活動至穩定的特點。荊山群的下部以泥質岩及富鎂灰岩為主(原岩),中下部為碎屑岩夾火山岩,中上部為碳酸鹽岩及含炭碎屑岩,頂部為泥質岩,指示了海水變動頻繁地殼不穩定的特點。沉積基本結束後幔源岩漿侵位(萊州組合),隨後發生順層拆離滑脫構造及中高溫變質作用(麻粒岩相、角閃岩相)。古元古代後期裂陷槽開始閉合,在殘留海槽中沉積了陸源碎屑岩組合(芝罘群)。
(三)中-新元古代陸塊裂解聚合階段
表現為與羅迪尼亞超大陸聚合相聯系的一次構造分合過程,是原始秦昆海洋從形成、演化、關閉到華北板塊與揚子板塊對接碰撞形成原始中國古陸的重要地殼活化階段。
中元古代早期地殼拉張,華北板塊與揚子板塊被秦昆洋分隔,南部屬拉張體系,北部為弧盆體系。魯東地區處於北部弧盆體系中,由於地殼拉張深度大,幔源岩漿上侵定位,在臨近膠西北的膠東東部地區形成海陽所幔源岩漿岩組合。
新元古代早期(1000~800Ma),秦昆洋關閉,華北板塊與揚子板塊對接碰撞,沿魯東結合帶產生大量同碰撞花崗岩。膠西北地區位於華北板塊南緣,產生了強烈的褶皺變形和推覆構造,玲瓏花崗岩中殘留了這一重大構造事件的年齡信息。
二、震旦紀—古生代陸塊發展大階段
該大階段受新元古代形成的中國大陸———古中國地台裂解影響,中朝、揚子、塔里木等小克拉通演化為廣闊古亞洲洋中的三個淺海台地。膠西北地區處於中朝陸塊東南緣,開始了較穩定的蓋層沉積階段。
震旦紀,形成淺海盆地,沉積了復理石組合(蓬萊群)。
古生代,魯東地區雖然至今未發現確切的古生代沉積蓋層,但有證據表明,該地區曾存在過古生代蓋層。在古生代期間魯東地區同魯西地區一樣為廣袤的海水所覆蓋,而且由魯西西部向魯東地區海水深度逐漸變大,魯東地區的古生代地層應是華北地層系統的延伸。膠西北地區很可能同華北板塊東南緣(余和中等,2006)一樣,早古生代處於被動大陸邊緣盆地,晚古生代轉化為前陸復理石盆地,當時沉積-構造古地理格局的地理總趨勢是南深北淺。
三、中-新生代濱太平洋構造岩漿活動大階段
中-新生代膠西北地區地殼演化,受控於古亞洲構造域的揚子板塊與華北板塊擠壓拼接和濱太平洋構造域的太平洋板塊向歐亞板塊俯沖兩種動力學背景。構造體系由古亞洲構造域轉換為濱太洋構造域,構造岩漿活動強烈。
三疊紀,受華北板塊與揚子板塊碰撞作用制約,表現為擠壓構造體制。膠西北地區強烈隆升,古生代沉積被剝蝕殆盡,僅殘留了少量震旦紀蓋層。晚三疊世膠西北局部地區出現造山後侵入岩———柳林庄閃長岩和文登花崗岩。
侏羅-白堊紀,受太平洋板塊向歐亞板塊俯沖作用制約,構造體制轉換為伸展為主,表現為強烈的岩石圈減薄,構造岩漿活動非常活躍;地殼活動強烈,奠定了膠西北的基本構造格局。
由於太平洋板塊對歐亞板塊由SSE向NNW移動,導致中國大陸南部整體向北移動,使膠北地塊由華北板塊南緣沿郯廬一線向北東平移,並與魯西地塊並置,形成郯廬斷裂(沂沭斷裂),在其兩側伴生大量次級斷裂,膠西北地區以NE—NNE向斷裂為主,為金礦成礦提供了有利空間。
侏羅紀膠西北地區陸殼發生大面積重熔,形成玲瓏花崗岩。白堊紀太平洋板塊俯沖使魯東地區產生不均勻擠壓,形成擠壓帶與引張帶相間分布的特點,在擠壓帶形成殼幔混合源花崗岩類(郭家嶺花崗岩和偉德山花崗岩)和深源鹼性花崗岩類(嶗山花崗岩);在引張帶產生拉分盆地,形成火山-沉積地層(萊陽群、青山群、王氏群)。中生代強烈的岩漿活動為膠西北爆發式金元素活化、遷移成礦提供了熱源。
新生代膠西北地區進入了一個新的裂解與沉陷階段,一個新的構造變動旋迴又開始了。
古近紀,沂沭斷裂繼續活動,不僅使白堊紀地層被擠壓成不對稱的褶皺,而且個別地方白堊紀地層被剝蝕。龍口、萊州及平度等地出現小規模的新生代盆地,沉積了一套含煤、油頁岩的碎屑岩(五圖群)。
新近紀,幔源岩漿活動強烈,在棲霞等地有玄武岩噴出(臨朐群堯山組)。
第四紀,以差異性升降運動為主,局部沉降區形成鬆散沉積。在膠西北隆起區北緣有幔源玄武岩漿溢出(史家溝組)。第四紀的構造活動主要沿沂沭斷裂附近發生,表現為頻繁的地震運動。其他部分斷裂也有新構造活動的跡象。
⑤ 西北地區有哪些地質研究院
西北有色地質研究院隸屬西北有色地質勘查局,始建於1957年,位於古都西安大雁專塔東側屬,周邊集中了大批的科研院校和高新技術產業園區。人才與區位優勢非常明顯。我院主要從事地質礦產勘查及方法研究、岩礦分析測試、選冶工藝試驗、遙感技術應用、微量元素檢測以及分析儀器的研製與應用技術研發,是集地質、測試、選冶為一體的西北地區最大的綜合性地質礦產研發機構。
⑥ 寧夏有哪些地質勘查單位
寧夏地來質工程勘察院(寧夏源地礦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寧夏煤田地質局,寧夏地礦局,西北有色地質勘查局,寧夏總隊,寧夏水利水電勘測設計院地質隊,寧夏地質隊,寧夏地質調查院,。寧夏回族自治區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簡稱自治區地礦局),其下屬寧夏地質工程勘察院、寧夏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院(大力岩土工程公司)、寧夏遙感測繪勘查院、寧夏核工業地質勘查院、寧夏有色金屬地質勘查院(寧夏有色地質工程公司)、寧夏礦產地質調查所、寧夏地礦局服務中心(寧夏山水旅行社)、寧夏地質礦產中心實驗室、寧夏伊斯蘭地質工程公司、寧夏伊斯蘭公路工程有限公司、寧夏礦業開發公司、寧夏地礦房地產開發公司、寧夏地礦物資供銷公司、寧夏伊斯蘭地質造紙廠等14個企事業單位。
⑦ 西部地區地質的特點是什麼
我國西部地區佔全國國土面積72%,地勢從世界屋脊下落到低海拔平原,氣候垂直專分布明顯,地貌包括幾乎所有的屬類型,動植物資源豐富多彩類型完整。世界聞名的景觀包括世界屋脊喜馬拉雅山、高原聖湖、羌塘野生動物園、浩如煙海的大漠戈壁、溝壑縱橫的黃土高原、此起彼伏的廣闊牧場、雄偉壯闊的祁連冰川、波濤洶涌的九曲黃河、山水洞林石一體的喀斯特地貌、秀麗壯觀的長江三峽等。
總之,我國西部高原遼闊,高原盆地交錯分布,地質結構復雜多樣,其中壯麗的地質奇觀有長江三峽、崀山、崆峒山、猛洞河及四姑娘山等處,這些景觀氣勢磅礴,波瀾壯闊,給人以無限遐想,是大自然的傑作。
⑧ 西北盆地、 山地、 高原地質環境區
本區范圍東界大致為大興安嶺的西麓,南界自小騰格里沙漠,沿集寧東南部的丘陵地北坡向西穿過黃土高原的北緣,沿祁連山和昆侖山的北麓直至我國最西部的帕米爾高原。本區屬我國的乾旱地區,年平均降水量一般在250mm以下,蒸發量一般在1400~3000mm,氣候極為乾燥。蒙古高平原海拔600~1500m,主要地貌類型包括剝蝕高平原、玄武岩台地、湖積沖積平原和沙丘覆蓋的剝蝕平原。阿爾泰山山地主要出露前寒武紀變質岩、下古生代砂頁岩、石灰岩、火山岩、花崗岩,海拔3000m左右。准噶爾平原與山地地表組成物質主要包括變質岩、花崗岩、碎屑岩、砂岩、礫岩、粘土、粉砂土、沙丘沙,海拔200~1000m,主要地貌類型為洪積沖積湖積平原、乾燥剝蝕高原和山間盆地及中山沙丘。天山山地地表物質主要為前寒武紀的變質岩、中生代變質岩、第四紀疏鬆堆積物,山地海拔2500~7000m,平原海拔400~1500m。塔里木盆地和阿拉善平原地表物質主要為前寒武紀變質岩、第四紀的戈壁礫石與沙丘,海拔1000~1500m。
本區主要包括內蒙古北部高原區、鄂爾多斯高原及銀川河套平原區、河西走廊及北山地區、准噶爾盆地區、塔里木盆地區等水文地質單元,地下水資源模數分別為1.67萬m3/Km2、3.14萬m3/Km2、1.17萬m3/Km2、4.87萬m3/Km2和3.02萬m3/Km2。地下水資源量占本區水資源總量的55%~80%。
本區地質災害不發育,但風力侵蝕、剝蝕作用強烈。天山山地、祁連山東北坡及河西走廊一帶山地屬於滑坡、崩塌和泥石流中易發區。
(一)阿爾泰、天山、陰山山地地質環境亞區
阿爾泰山山地屬阿爾泰地槽褶皺帶,呈NW-SE向構造帶,由砂頁岩組成,其南坡花崗岩非常發育。地勢由北往南逐漸降低,山地高程均在1200m以上。天山山脈呈近東西走向,山脊海拔4000~6000m,屬天山地槽褶皺帶,主要為碳酸鹽岩、碎屑岩和深變質岩。北天山活動斷裂水平位移速率多在6mm/a以上,地震頻度高,強度大。
(二)准噶爾、塔里木、吐魯番盆地地質環境亞區
准噶爾盆地大部分為古爾班通古特沙漠,海拔300~500m。塔里木盆地是我國最大的內陸盆地,地勢自西南向東北傾斜,海拔由1400m逐漸下降到800m。塔克拉瑪干沙漠位於塔里木盆地的中西部,是我國最大的沙漠,面積32.7萬Km2,佔全國沙漠面積的52%,多流動沙丘,一般高100~150m,最高200~300m。准噶爾和塔里木盆地邊緣為山前傾斜平原,地下水資源豐富,溢出帶即為綠洲。吐魯番盆地和哈密盆地為天山斷陷盆地。吐魯番盆地深陷閉塞。艾丁湖湖底在海平面以下154m,是我國陸地最低的地方。
(三)內蒙古高原地質環境亞區
本亞區包括陰山以北的內蒙古高原和狼山以西的阿拉善高原。海拔高度在1000~1500m,草場面積約5000萬hm2。區內河流短小,徑流集中,其西部分布有巴丹吉林和騰格里大沙漠。東南部為小騰格里沙地,沙丘間為鹽化或沼澤化土壤。
(四)銀川、河套平原環境地質亞區
本亞區包括河套平原和銀川平原,屬乾旱地區,年降水量在150mm左右。區內地勢平坦、渠道縱橫,引黃河水灌溉歷史悠久。本亞區為乾旱氣候帶沉降型盆地,以湖積粉細砂沉積物為主,地層含鹽量高,形成廣布的鹹水。潛水徑流不暢、垂直交替為其循環的主要特徵。
(五)鄂爾多斯高原地質環境亞區
本亞區范圍為黃河河套以南、長城以北的地區,地勢較高,海拔900~1700m,氣候乾燥,風力作用強烈。區內分布有毛烏素和庫布其兩大沙漠,土壤侵蝕在晉、陝、內蒙古交界的地區嚴重,並有增強的趨勢。鄂爾多斯是我國最大的成煤盆地,煤炭資源極其豐富,煤質優良。
⑨ 中國西部地區的地質景觀有什麼特點
我國西部地區佔全抄國國土面積72%,地勢從世界屋脊下落到低海拔平原,氣候垂直分布明顯,地貌包括幾乎所有的類型,動植物資源豐富多彩,類型完整。世界聞名的景觀包括世界屋脊喜馬拉雅山、高原聖湖、羌塘野生動物園、山水洞林石一體的喀斯特地貌、秀麗壯觀的長江三峽等。
總之,我國西部高原遼闊,高原盆地交錯分布,地質結構復雜多樣,其中壯麗的地質奇觀有長江三峽、崀山、崆峒山等處,這些景觀氣勢磅礴,波瀾壯闊,給人以無限遐想,是大自然的傑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