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地質災害應急管理
㈠ 年全國地質災害應急工作情況
國土資源部通報第8期
2013年,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地方黨委、政府認真負責,相關部門密切配合,國土資源系統積極努力,全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取得顯著成效。成功避讓地質災害1757起,避免人員傷亡18.8萬人,挽回經濟損失19億元,高效應對了數次重大突發地質災害及地震、台風襲擊等突發災害事件。
一、提前部署,加強研判與督導
根據部黨組在年初提出總體工作要求,2月組織各省(區、市)和相關部門專家召開了全國地質災害趨勢會商會對全國形勢作出研判分析,有針對性地作出全面部署。汛期,19次發文、發電,動員部署應對各類極端事件。在1月雲南彝良地震、4月四川蘆山地震、7月四川強降雨、甘肅漳縣岷縣地震、8月東北強降雨、10月「菲特」台風等極端事件期間,及時下發通知,督促指導有關地區有效應對極端事件引發的地質災害。多次會同民政、水利、地震、氣象等部門,對地質災害發育趨勢進行提前研判與預測。全國31個省(區、市)均在汛前進行了趨勢會商與預測,進一步落實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5月中旬至6月上旬,派出22個檢查組,對重點地區地質災害巡查排查、監測預警、應急值守和應急處置等工作進行全面檢查。
7月,針對上半年地質災害特殊性,邀請地調局及其直屬單位專家召開研討會,系統分析了上半年地質災害特點和傷亡特點,並再次徵求地調局、應急中心、相關省(區、市)廳(局)及成都理工大學、長安大學專家意見後,形成了《2013年上半年地質災害災情及人員傷亡情況分析》,對下半年地質災害應急和防治工作起到了重要指導作用。
二、多點著力,推進體系與能力建設
進一步完善應急值班制度,修訂了《應急值守工作手冊》。對各地應急值守情況進行不定時檢查,保證各地汛期應急值守工作質量和信息通暢。加強應急值班和信息報送,編制《地質災害災情險情日報》167期,報送《國土資源部值班信息》61期,編寫《國土資源通報》13期。各地均將信息報送作為工作重點,向部報送信息共計1119件。除甘肅因基層遲報、河北因省政府定性問題造成兩次遲報,信息報送均及時、准確,為地質災害應急與防治決策提供了有力支撐。
召開2013年全國地質災害應急管理工作暨應急技術培訓會,部署全年應急管理工作,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進行技術探討。與地質災害應急管理與技術人員就多部門協同作戰,應急管理及遠程會商應急指揮系統、物聯網、移動信息化、航天技術支撐等內容進行交流。
組織遴選了200名第二批國家級地質災害應急專家,更新應急專家庫,編制《應急專家管理辦法》,召開應急專家管理工作會。督促各省(區、市)建立相應應急專家庫並加強指導。全國省級地質災害應急專家已達1853名,全年各省(區、市)組織召開專家培訓與交流累計135次。
組織編制《地質災害應急演練指南》,對開展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演練的基本程序、內容、組織、實施、評估、總結與成果運用等方面做出規定。在吉林敦化市、內蒙古烏蘭察布市與兩省(區)政府聯合舉辦了大型綜合地質災害應急演練。全國各省(區、市)共組織開展不同規模的地質災害應急演練1.7萬次,參加人數達129萬餘人,鍛煉了應急隊伍,提高了基層幹部群眾的防災減災意識。演練形勢多樣,福建、四川、甘肅、寧夏、山東等省(區)實現了桌面、專項、綜合演練形式全覆蓋,有效檢驗了各級預案完備程度。
進一步完善《地質災害統計標准》和統計報表制度。召開全國地質災害災情與地質環境綜合統計會,部署地質環境綜合統計年報及地質災害災情統計月報填報工作,交流報表指標和地質災害災情統計月報直報系統填報問題與經驗。
利用專題講座、案例分析、情景模擬、預案演練、對策研究等多種形式開展宣傳培訓。全國共組織科普宣傳6216次,向147.2萬人普及了地質災害知識,專業培訓3100次,對39.8萬人次專業技術人員進行了培訓。在「氣象日」、「4.22地球日」、「5.12防災減災日」等主題活動中均開展了地質災害防治與應急科普知識的宣傳。做好「五步避險法」宣傳及先進典型事跡徵集,共徵集五步避險法作品40件,典型材料257份,形成材料匯編並專函予以宣傳。
三、全國動員,積極應對突發災害
地質災害災情險情發生後,緊急組織專家及工作組趕赴現場,調查災情、指導搶險救災。共啟動一級應急響應1次,二級應急響應4次,三級應急響應2次,成功應對了雲南昭通鎮雄1·11滑坡、西藏墨竹工卡3·29滑坡、蘆山4·20地震、四川都江堰三溪村7·10滑坡、甘肅漳縣岷縣7·22地震及「天兔」、「菲特」台風襲擊等重大突發事件。
地方黨委、政府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高度重視,各省(區、市)級領導專門針對地質災害防治共作出批示248次,各省(區、市)下發專項通知2122次,啟動三級以上應急響應365次,派出應急專家3435人次,有效避免了因災造成人員傷亡及財產損失。
四川蘆山「4·20」7.0級強烈地震發生後,部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領導重要批示和指示精神,會同四川省迅速組織全國26家單位500餘名專業技術人員趕赴地震災區及其周邊區域10個市(州)、51個縣(市、區),開展地質災害應急排查評估工作。共排查核查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各類地質災害隱患點14319處,對2277處臨時或過渡安置點組織開展了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還及時組織災區514所中小學校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及1298處已建重大地質災害治理工程運行及受損情況現場復查復核。迅速恢復重建群測群防監測網路,逐點編制防災避險預案,並在險情重大地段設置了警示標識和標牌。在寶興縣冷木溝、教場溝迅速建成了國內最先進的自動化泥石流監測預報預警系統。
7月,四川遭受強降雨襲擊。部迅速從地調局成都地調中心、西安地調中心、水環地調中心、成都工藝所、地質環境監測院(應急中心)等5個單位,緊急抽調70餘人,組成11個應急排查組和1個專業監測技術指導組,支援四川地質災害應急排查工作。對人口集聚區(鄉鎮)、重要工礦企業和重要基礎設施的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排查,並逐點提出專業監測預警方案。
10月7日第23號強台風「菲特」於浙閩交界處登陸,部及時地質災害防範工作的函》,要求浙江省迅速按照應急預案,及時開展排查、落實監測責任,在災情發生時要果斷採取措施。台風期間,浙江省各級共撤離2177處受地質災害威脅人員43809人。由於撤離及時,全省成功避讓地質災害14起,避免了116人的傷亡,防災成效顯著。「菲特」過境後,又及時組織省內16家地質災害防治資質單位,組成58個小分隊、180人的專業人員,以及25名省級區片專家對災情和險情進行了全面排查和復查,排查新增隱患點291處。
四、做好總結,深化地質災害氣象預警工作
在北京召開了「地質災害風險預警工作協調領導小組」第二次會議,在湖北宜昌召開了全國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現場會,對下階段地質災害氣象預警工作進行了部署。完成《全國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十年工作總結》報告,對地質災害氣象預警工作機制、預警技術方法與工作方法、預警成效和經驗和教訓等方面進行回顧總結。
全國31個省(區、市)、303個市、1578個縣開展了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工作。汛期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服務歷時165天,製作預警產品166份,其中,紅色預警19份、橙色預警88份、黃色預警49份、另10份無預報區。在中央電視台發布107份,在地質環境信息網、手機簡訊、手機報等渠道發布166份。在166份預警產品中,日常預警153份,應急預警13份(共啟動3次)。全國各省召開了市級及縣級地質災害氣象預警交流會1102次,將氣象預警落到實處。
2014年地質災害防治形勢依然嚴峻,在進一步做好應急值班、突發事件應對、汛期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預報、災情統計等工作同時,2014年將著力加強推進地質災害應急隊伍、專家隊伍、應急技術及地質災害應急平台建設和標准體系建設;努力提升基層防災能力,探索縣級地質災害氣象預警工作的標准化道路;推動應急裝備研究、應急監測預警設備研發、應急處置設備研發;做好國家級綜合演練,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附件:各省(區、市)地質災害應急工作情況統計表
國土資源部
2014年1月27日
㈡ 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專家管理暫行辦法
第一條 為了充分發揮地質災害應急專家在突發地質災害事件處置和應急管理咨詢工作中的作用,保障地質災害應急專家有效開展工作,規范地質災害應急專家的遴選和管理,健全突發地質災害應急管理決策咨詢機制,為地質災害應急工作提供技術支持和咨詢服務,根據《國土資源部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響應工作方案》及相關規定,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地質災害應急專家是指入選國家地質災害應急專家組(以下簡稱「專家組」)和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專家庫(以下簡稱「專家庫」)的專家。
專家組和專家庫由國土資源部負責管理和建設。
專家組由國土資源部按本辦法從專家庫中遴選產生。
第三條 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中心(以下簡稱「國土資源部應急中心」)具體負責專家組和專家庫的建設、聯絡和管理工作,具體工作如下:
(一)建立專家信息庫,記錄專家的主要學術活動、學術研究成果和地質災害應急工作;
(二)協助專家組組長組織和召集專家組專家會議;
(三)組織和協助專家完成國土資源部委託的工作;
(四)組織專家開展學術交流和有關培訓活動;
(五)聯絡專家,處理其他相關事宜。
第四條 地質災害應急專家由工程地質、水文地質、環境地質、應急管理、基礎地質、岩土工程、地基與基礎工程及其相關專業等領域的國內知名學者組成。
第五條 地質災害應急專家應當具備以下基本條件:
(一)擁護中國共產黨的基本路線、方針和政策,堅持原則、廉潔奉公、作風正派、遵紀守法,具有高度的責任心和良好的學術道德。
(二)熟悉突發事件應對和地質災害防治法律、法規、政策標准,了解地質災害應急管理工作及基本程序,能以科學嚴謹、認真負責的態度履行職責,能積極參加突發地質災害事件應急處置或其他地質災害應急管理工作,為地質災害應急管理工作提出技術指導和政策咨詢。
(三)具有高級以上專業技術職稱,在所在專業領域10年以上工作經驗,熟知其所在專業或者行業的國內外情況和動態,專業造詣較深,享有一定知名度和學術影響力,具有現場處置和一定管理經驗。
(四)年齡一般不超過65周歲(資深專家和兩院院士除外),健康狀況良好,能夠保證正常地參加各類地質災害應急咨詢、技術支持工作和有關活動。
第六條 入選專家庫及專家組成員聘任程序:
(一)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有關部門和單位根據第五條之規定向國土資源部應急中心推薦專業領域相應專家的後備人選名單。推薦應當事先徵得被推薦人同意。
(二)國土資源部應急中心根據被推薦人的具體情況,決定入選專家庫的人員,並且在入選專家庫的人員中遴選出專家組專家,報國土資源部審定。
(三)經批准後的專家組專家和專家庫專家名單將分別由國土資源部辦公廳和國土資源部應急中心公示。
第七條 專家組專家實行聘任制,由國土資源部頒發專家組專家聘書。
專家組專家每屆任期3年,可連選連任。任期屆滿,自動離職或重新辦理有關手續。
根據工作需要增補的專家組專家,從專家庫中遴選,並按程序報批。
第八條 專家組專家因身體健康、工作變動等原因不能繼續參加地質災害應急咨詢等相關工作的,經本人申請,報國土資源部批准,可退出專家組。
連續1年無正當理由不參加國土資源部組織的有關活動的,視為自動退出。
對違反國家法律、法規或不遵守本管理辦法規定的專家組專家,國土資源部有權解聘。
第九條 各地方政府國土資源部門可以根據需要從專家庫中選取地質災害應急專家參與有關地質災害應急咨詢工作。
第十條 有關部門和單位邀請地質災害應急專家以國家地質災害應急專家身份擔負地質災害應急工作的,須事先應徵得國土資源部應急中心的同意。
未經國土資源部應急中心批准,專家組成員不得擅自以專家組的名義組織或參加與地質災害應急有關的其他活動。
專家組專家參加除國土資源部以外的其他單位委託的地質災害應急咨詢工作,其意見或建議不代表國土資源部的意見或建議。
第十一條 派請地質災害應急專家參加突發地質災害事件現場處置和地質災害應急咨詢工作的單位,應當為專家提供必要的安全措施和必要的工作條件,保障專家人身安全;提供真實可靠的信息和法律法規政策的相關規定供專家參考。
第十二條 地質災害應急專家應當認真履行工作職責,按照本管理辦法,積極參加各類地質災害應急咨詢工作,為全國地質災害應急管理工作提供切實可行的決策建議、專業咨詢、理論指導和技術支持。
受國土資源部委託,地質災害應急專家的主要工作包括:
(一)協助處理突發地質災害事件,指導和制定應急處置方案。必要時到事發現場參加應急處置工作,提供決策建議。專家參與應急工作後,應將應急工作開展情況及時書面報告國土資源部應急中心。
(二)參與特別重大或重大突發地質災害事件的評估、性質和責任認定;
(三)參與地質災害應急管理重大課題研究,參與地質災害應急相關法律法規制定,為地質災害應急管理提供依據;
(四)參與地質災害應急管理教育培訓工作及相關學術交流與合作;
(五)承擔其他與地質災害應急有關的工作。
第十三條 地質災害應急專家應嚴格執行保密制度,保守國家秘密和被調查單位的商業和技術秘密,未經授權不得向任何人發布所承擔的地質災害應急工作信息,違反有關規定的,一經查實即取消專家資格,如造成損失,將視具體情況,追究法律或經濟責任。
對有特殊保密要求的,專家庫和專家組專家在不擔任專家之後,也需按照有關要求不得泄露擔任專家期間獲知的被調查單位的商業和技術秘密,違者由當事人承擔由此引發的法律責任。
第十四條 專家組在國土資源部應急中心的領導下開展工作。日常工作方式為:
(一)定期或不定期召開專家組專家會議,總結全國地質災害應急專家管理工作,表彰在突發地質災害事件應急處置工作中表現突出的專家,開展地質災害應急管理、應急處置技術的研討和交流等。
(二)組織有關行業或領域的專家座談或會商,研究有關地質災害應急管理專項工作。
(三)受委託開展其他專項工作。
第十五條 國土資源部和有關部門或單位在指派地質災害應急專家執行任務時,應當同時通知專家所在單位。專家接到任務通知後,應如期抵達指定地點執行任務,專家如不能承擔任務或不能按時到達,需在事前及時說明。
第十六條 地質災害應急專家所在單位應積極支持專家參加國土資源部組織的各項活動,為其提供必要的時間和不低於原工作同等待遇保障。
第十七條 對工作優秀和做出突出貢獻的地質災害應急專家,國土資源部給予表彰或獎勵。
第十八條 地質災害應急專家受委託執行突發地質災害事件應急處置、調查任務或參加有關會議和培訓等相關工作,所需經費由指派部門或聘請單位按照國家規定標准報銷。
第十九條 本辦法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第二十條 本辦法由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中心負責解釋。
㈢ 地質災害防治應急管理機構存在哪些問題
地質災害具有突發性,大規模的特點,需要科學的管理和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這就導致災害防治應急不能很好的做到及時、高效、全面
㈣ 葛溪村小學地質災害應急演練方案
(2013年5月10日)
為切實做好我縣地質災害的防範工作,確保在風、暴雨、洪澇和地質災害發生時,能夠及時有效地組織搶險救災,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條例的規定,結合我縣北面一帶易發生地質災害的實際情況,經研究決定,在葛溪村小學開展地質災害應急演練,並制定本方案。
一、地質災害搶險工作方針
地質災害工作堅持「安全第一、常備不懈、以防為主、全力搶險」的方針。
二、組織領導
人員組成:葛溪村小學地質災害應急演練由葛溪鄉政府組織開展,參加演練人員主要為學校師生,總共人參加,其中1位鎮領導,1位國土所人員,11位教師,180位學生。具體名單為:鎮領導葛溪村鎮長朱國新,國土所陳軍發,葛溪村小學教師及學生。
1.如發生地質災害和出現嚴重地質災害險情時,葛溪村小學立即成立地質災害搶險救災指揮領導小組(人員均為教師)。
組長:鄭子木
副組長:張路東
成員:張德華、謝月旺、吳吉根、徐小華
領導小組主要職責:根據地質災害險情或災情,決定是否啟動本預賽;統一指揮和組織地質災害搶險救災工作;執行區地質災害搶險救災指揮部下達的地質災害防治救災任務。
2.領導小組下設綜合協調組、現場搶險組、引導學生疏散組、治安保衛組、各工作組組成及主要職責:
(1)綜合協調組:由校長負責。主要職責:調查、核實險情或災情,組織險情或災情監測和評估,預測災害發展趨勢和潛在威脅,提出應急防範對策、措施。負責協調、落實並督促、檢查各項應急工作;有關信息收集、匯總上報和現場聯絡等工作。
(2)現場搶險組:由教務主任鄭子木負責、安全管理員張路東和少先隊輔導員張德華負責。主要職責:組織搶險救災隊伍和必要的設備,搶救被壓埋人員;根據實際情況,及時組織受到質災害威脅的人員財產轉移到安全地帶,情況緊急時,強行組織避災疏散。
(3)引導學生疏散組。由主管老師及各班主任擔任。主要職責:負責清點班組學生人數並組織本班學生有秩序走。
(4)治安保衛組:由體育教研組謝月旺數學教研組組長吳吉根語文教研組組長陳華負責。
主要職責:迅速組建現場治安隊伍,維護校園治安和道路交通秩序,組織現場保護,疏散受災校園內無關人員,保證搶險救災工作順利進行。
3.擔負地質災害搶險救災任務的老師和個人,必須服從區地質災害搶險救災指揮領導的統一指揮和調度。
三、險情匯報情匯報和搶險處理程序
(一)險情匯報
一旦發生地質災害或者有地質災害險情,學校要堅持晝夜24小時值班制度。發現災情須向當地政府和鎮中心學校防汛抗洪搶險工作小組或教育局值班人員匯報,同時立即啟動應急避險預案。
(二)搶險處理程序
(1)當地質災害險情發生時,學校防汛抗洪搶險工作小組根據險情擬訂搶險方案、採取必要措施,並指派教師在第一時間奔赴現場、其他各組按照職責開展工作。
(2)當重大險情發生時,學校地質災害搶險協調領導小組協調各成員單位協同行動。
(3)轉移信號、路線及地點。當險情發生時,由學校向全體師生發出險情信號,並按指定的線路、地點進行緊急疏散,確保師生生命安全。
四、應急演練腳本
情景內容:主持人介紹演練的目的,介紹領導和來賓。
解說詞:葛溪鄉地處弋陽北面丘陵地區,為典型丹霞地貌風化層,在雨秀經過建立和完善鄉鎮一級地質災害應急救援體系,切實提高鄉鎮地質災害應急反應能力和防禦水平,確保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根據《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國務院第394號令)、《弋陽縣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等要求,經研究決定,在葛溪村小學開展一次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的實地演練。
第一幕
情景內容:主持人解說事故假設
解說詞:下面介紹本次演練的災情設定:本次演練假設葛溪村小學遭遇連續數天的大暴雨,巡查人在巡查時發現坡體出現了裂縫,而且發現裂縫屬於新出現的裂縫,存在發生滑坡的可能,滑坡一旦發生很可能威脅到該校師生的生命安全。情況十分緊急! 險情出現後,巡查人立即葛溪鄉政府分管領導進行了報告,葛溪鄉政府接報告後立即啟動了應急預案,啟動了搶險救援程序。同時葛溪鄉向縣國土局進行了報告並向縣有關領導和應急辦進行了報告,縣國土局立即派專業人員赴現場調查地質災害有關情況。通過對受威脅戶主的避讓並對現場採取必要的措施後,最後專業技術人員根據現場實際分析後,確定該地質災害已趨於穩定,可以解除警戒,但仍需加強對山上滑坡災害處的監測。
第二幕
情景內容:
葛溪鄉分管國土資源的朱國新副鄉長宣布演練開始
報告指令:
主持人:「下面,請葛溪鄉分管國土資源的朱國新副鄉長宣布演練開始。」
領導:「我宣布,2012年葛溪鄉葛溪小學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演練現在開始。」
解說詞:隨著朱國新副鄉長的宣布,2013葛溪鄉葛溪小學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演練正式開始了,下面讓我們來看演練現場!
第三幕
時間:9:00
情景內容:
巡查人員用手機向葛溪鄉政府報告情況,並開始敲鑼發出警報。
報告指令:
巡查人:「朱國新副鄉長,我是葛溪小學地質災害巡查人,巡查時發現學校後山出現多條裂縫,可能會滑坡,情況十分緊急! 我認為應立即撤離受威脅人員。」
朱國新副鄉長:「好的,請你立即發出警報,叫受威脅人員撤離。」
巡查人:(用方言向受威脅住戶喊話)
解說詞:各位領導、各位嘉賓,葛溪村小學一名巡查人員隱患點巡查時,發現學校後山出現了多條裂縫,而且發現裂縫屬於新出現的裂縫,很可能會發生滑坡,滑坡一旦發生很可能威脅到山下學校師生的生命財產安全。情況十分緊急! 此時,巡查人員立即撥通了該鎮分管國土資源的朱國新副鄉長電話,報告了情況,建議立即撤離威脅住戶的人員。
巡查人員立即回學校開始敲鑼,發出警報。學校應急指揮辦迅速組織人員將學校師生安全撤離。
鎮地質災害應急指揮部立即調度相關工作組進入現場,開展應急搶險救災工作。
第四幕
時間:9:30
情景內容:相關工作人員按照各自職責在指定災害點開展工作,正緊急轉移安置人員與財產。
處置動作:轉移安置組在幫助群眾撤離;醫療救助在對受傷人員進行救治;應急調查組在應急調查;後勤保障組在檢查在供電線路與通訊線路
第五幕
時間:10:10
情景內容:臨時指揮地點開會
處置動作:葛溪鄉政府對災害點的險情進行分析。
報告指令:鑒於天氣已好轉,不可能發生泥石流災害,可以解除警戒。但仍應加強山上滑坡災害監測。
朱國新副鄉長:「解除警戒。」
解說詞:針對目前的險情,葛溪鄉政府工作人員回到指揮所,對災害點的險情進行分析:鑒於天氣已逐浙好轉,險情不可能加劇,可以解除警戒。但仍應加強山上滑坡災害監測。
派出所、人武部等解除道路封閉和警戒,學校暫時停課。
供電所繼續巡查線路,了解線路受損情況,確認供電與通訊暢通。
第六幕
時間:10:40
情景內容:宣布演練結束
報告指令:
主持人:「下面請朱國新副鄉長宣布演練結束。」
朱國新副鄉長:「現在,我宣布,2012年葛溪村小學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演練結束。」
情景內容:按次序退場。
㈤ 百色市廣西右江民族商業學校地質災害應急避險演練工作方案
百色市地質災害應急指揮部辦公室
(2013年9月23日)
根據國家《突發事件應對法》、《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為了防範廣西右江民族商業學校的滑坡地質災害,檢驗百色市地質災害防治責任部門的快速反應能力、決策應對能力,確保學校師生及周邊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市人民政府決定於2013年9月26日在百色市城區廣西右江民族商業學校舉行地質災害應急避險演練,特編制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從構建平安、和諧社會的高度,提高全民對地質災害應急避險演練工作必要性的認識。通過開展應急避險演練,提高政府的應急處置能力,加強有關部門的協調配合,高效做好地質災害搶險救災應急工作,使人民群眾在可能遇到地質災害時聽從指揮,及時撤離,避免出現人員傷亡及財產損失現象,並及時總結經驗,更好地指導全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確保人民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
二、任務目標
(1)演練准備目標:在9月26日前制定好演練籌備工作方案、演練實施方案、演練腳本、演練工作指南以及演練指揮機構和辦事機構,落實好參演單位和人員,做好應急演練實戰前期准備工作等各項准備工作,為9月26日演練奠定基礎。
(2)接待目標:按自治區級會議標准安排,搞好接待工作,確保做到熱情、周到、細致。
(3)後勤保障目標:電力公司要在9月26日前,接引三相動力電到演練主會場,廣西右江民族商業學校要准備好會議桌、椅等,機關事務局要准備好交通車輛等物資,民政部門要准備好救援臨時安置帳篷,衛生部門要做好應急醫療救濟帳篷物資准備。
(4)安保目標:公安部門要做好演練現場的安保工作,確保觀摩團和演練單位人員和學校師生及周邊群眾的安全。
(5)交通疏導目標:市交警大隊要做好交通管制和疏導工作,確保從城東大道前龍巷至廣西右江民族商業學校大門口及演練現場的交通暢通。
(6)現場布置目標:市國土局(含右江區國土局)、市教育局、廣西右江民族商業學校要協助南寧市卓華安防技術咨詢服務有限公司按演練布置圖做好現場布置工作,確保現場秩序順暢。
(7)場地准備目標:市交警大隊、廣西右江民族商業學校要在現場設置參演氣象監測車、消防車、通信信號車、救援車、領導車和觀摩團車及參演單位、周邊群眾車輛的停放場所,確保停放有序。
三、時間安排
1.2013年9月23日
(1)市應急辦落實參加演練單位、人員名單、聯系電話及參演車輛。
(2)籌備領導小組成員現場采點,擬定工作方案。
(3)召開我市參演單位、參演人員動員布置工作會。
(4)指導廣西右江民族商業學校師生應急避險工作,落實學生演員。
2.2013年9月24日
(1)協助南寧市卓華安防技術咨詢服務有限公司開展演練預拍工作。
(2)繼續開展接警、出警預拍工作。
(3)完成演練場地接引工作。
3.2013年9月25日
(1)開展現場布置工作,聯系好車輛;
(2)做好信號傳輸連接工作。
(3)做好報道接待工作;
(4)我市參演單位開始預演。
4.2013年9月26日
下午:開展演練
5.2013年9月27日
做好演練掃尾工作。
四、領導小組
為了加強對籌備工作的組織和領導,成立應急排險演練籌備工作領導小組,其成員如下:
組長:李建文 百色市人民政府副市長
常務副組長:王國愛 百色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
副組長:劉忠雷 百色市國土資源局局長
成員:黃永全 百色市國土資源局副局長,黃克勝 右江區人民政府副區長,唐偉民 市人民政府應急管理辦公室副主任,范旭日 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文振華 市公安局副局長,沈文聞市教育局副局長,龍志強 市民政局副局長,廖志明 市財政局總會計師,胡景文 市環境保護局紀檢組長,周綱 市住建和城鄉規劃建設委員會副主任,韋革寧 市氣象局副局長,程旭平 市交通運輸局副局長,廖新添 市水利局副局長,余顯琳 市商務局黨組書記、副局長,張根雲 市衛生局紀檢組長,覃蔚東 市廣播電影電視局副局長,黎輝 市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副局長,陳智君 百色海事局副局長,姚登樹 市公安消防支隊參謀長,何悅 市公安交警支隊副支隊長,農毅忠 右江日報社副社長,黃建成 百色電力公司副總經理,陳平 中國電信百色分公司副總經理,潘宇華 中國移動百色分公司副總經理,祁江林 中國聯通百色分公司副總經理,林長美 廣西百色地質環境監測站站長,陸燕春 廣西右江民族商業學校校長
領導小組下設7個小組。
1.綜合協調組
組長:黃永全 市國土局副局長
副組長:黃克勝 右江區人民政府副區長,唐偉民 市應急辦副主任,沈文聞 市教育局副局長
成員:市國土局2人、右江區國土局2人、商業學校3人組成。
主要職責:組織制定演練活動方案,報請指揮部審定;負責總的聯絡工作;負責演練工作情況與信息的搜集、匯總形成書面材料向指揮部報告;掌握現場演練進程,做好綜合協調聯絡工作。
2.現場救援組
組長:姚登樹 市公安消防支隊參謀長。
副組長:黃元魯 市醫院副院長。
成員:消防支隊(4人)、市醫院(4人)。
工作職責:組織搶險人員做好受威脅房屋、被困人員的搶險工作。
3.調查核實組
組長:林長美 百色地質環境監測站站長。
副組長:黃勝勇 右江區國土局副局長。
成員:百色地環站(6人)、右江區國土局(2人)。
工作職責:做好地質災害險情點的應急調查工作。
4.醫療衛生組
組長:張根雲 市衛生局紀檢組長。
副組長:黃元魯 市醫院副院長。
成員:市醫院(4人)、消防支隊(4人)。
工作職責:做好撤離受傷群眾醫療救護工作。
5.治安保衛組
組長:文振華 市公安局副局長。
副組長:何悅 市公安交警支隊副支隊長 。
成員:市公安局2人、市公安交警支隊4人、商業學校2人。
工作職責:負責交通管制,維護社會治安。協助受災害威脅師生疏散轉移到安全地帶。
6.後勤保障組
組長:駱偉麟 市國土局副調研員、右江區國土資源局局長。
副組長:龍志強 市民政局副局長,馬玉林 右江民族商校副校長。
成員:市民政局(2人)、市交通局1人、電力公司1人、廣西右江民族商業學校(10人)。
工作職責:負責食宿安排(百色市鑫鑫大酒店)。負責搶險物資運輸和道路暢通等保障措施,做好供電線路、通訊設施的搶修、確保供電通訊正常運行。做好受威脅師生轉移和安置工作,市民政局負責提供4頂救災帳篷。
7.新聞宣傳組
組長:覃蔚東 市廣播電影電視局副局長
副組長:韋革寧 市氣象局副局長,農毅忠 右江日報社副社長。
成員:市廣播電影電視局1人,右江日報社1人,電視台1人。
工作職責:負責統一協調安排新聞媒體記者采訪報道工作,協調好相關媒體輿論引導工作。
五、參演單位任務
市公安局右江分局:提供1輛警車和警察4名(含協警),隨帶交通警示牌與警戒用隔離帶。
市消防支隊:提供消防車2輛和消防官兵8名。
市醫院:提供救護車2輛,醫護人員8名,隨帶擔架一個,鹽水瓶等醫療救護器材。
市民政局:提供4頂帳篷。
電力公司:派供配電車1輛,工作人員2~3名。
右江區政府:組織人武部預備役人員10名,負責安排好各小組人員到位,負責做好演練的有關前期准備工作,要求統一著裝。
六、工作要求
(1)各工作組必須制定具體的操作方案,細化工作職責,做到責任到崗到人。各工作組要加強聯系,搞好對接,確保萬無一失。
(2)所有工作人員必須高度重視這次演練,絕對服從安排,提前到崗到位。
(3)所有準備工作必須提前落實。
聯系人:周文芳 陸瑞雪
2013年地質災害應急演練選編
2013年地質災害應急演練選編
㈥ 國土資源部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響應工作方案有哪些
一、為科學規范、協調有序、快速高效地開展地質災害應急響應工作,根據《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和《國家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的有關規定,結合地質災害應急防治工作實際,制定本方案。
二、國土資源部應急響應依據地質災害險情災情等信息情況,設置A、B、C、D和E(常規方案)等5個級別的應急響應工作方案,分別由部長、副部長、地質環境司司長、地質環境司副司長和地質環境司工作人員帶領工作組赴現場指導地方開展地質災害應急防治工作。
三、地質災害險情災情等信息來源主要是:國務院領導批示指示,省級地方人民政府、國務院其他部門商請,地方速報信息,媒體及其他信息等。
四、啟動各級工作方案的決策程序是:國務院啟動Ⅰ級應急預案,我部自動啟動A級應急響應工作方案;其他納入地質災害防治管理日常決策程序,由地質環境司匯總信息,提出建議,按程序報部領導決策。
五、A級應急響應工作方案分成立或不成立部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兩種情況,B級以下均不成立,成立領導小組的由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組織協調工作,不成立的由地質環境司負責組織協調工作。
六、各級應急響應工作方案由應急響應組織、應急響應行動和應急響應保障等構成。
(一)應急響應組織
1.A級方案
由部長帶隊組成部應急工作組赴現場,成員主要包括辦公廳、地質環境司、應急中心等有關單位主要負責人等。
專家組由院士帶隊,7人組成。
應急中心組成應急調查組、信息保障組和預警組,配備遠程會商、快速探測和衛星通訊等裝備,隨工作組赴現場。
事發地省、市、縣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主要負責人參加部工作組赴現場。
2.B級方案
由主管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副部長帶隊組成部工作組赴現場,成員主要包括辦公廳、地質環境司、應急中心和有關單位負責人等。
專家組由正高職級專家或院士帶隊,5人組成。
應急中心組成應急調查組、信息保障組和預警組,配備遠程會商、快速探測和衛星通訊等裝備,隨工作組赴現場。
事發地省、市、縣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主要負責人參加部工作組赴現場。
3.C級方案
由地質環境司長帶隊組成部工作組赴現場,成員主要包括應急中心、地質環境司有關人員等。
專家組由副高職專家帶隊,3人組成。
應急中心組成應急調查組,配備相應設備,隨工作組赴現場。
事發地省、市、縣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主要負責人參加部工作組赴現場。
4.D級方案
由地質環境司副司長帶隊組成部工作組赴現場,成員主要包括應急中心、地質環境司工作人員等。
專家組由副高職專家帶隊,3人組成。
應急中心組成應急調查組,配備相應設備,隨工作組赴現場。
事發地省、市、縣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有關人員參加部工作組赴現場。
5.E級方案
由地質環境司處長帶隊組成部工作組赴現場,成員主要包括應急中心有關人員等。
事發地省、市、縣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有關人員參加部工作組赴現場。
(二)應急響應行動
現場應急響應行動,分險情和災情兩種情況。
1.險情應急響應行動
(1)快速了解險情和搶險工作進展;(2)開展地質災害應急調查,評估險情;(3)必要時,協調相關單位提供遙感資料或航空拍攝事宜;(4)專家會商預測險情趨勢,並做好專家意見記錄備案;(5)擴大范圍調查地質災害災情隱患;(6)架設遠程通訊設備,實施遠程會商;(7)研究提出預警建議和避險排險技術咨詢方案;(8)研究決定向地方政府提出技術指導的建議;(9)總結應急工作,提交總結報告,整理資料並歸檔。
2.災情應急響應行動
(1)快速了解災情以及搶險救災工作進展;(2)開展地質災害應急調查,評價災情,預測險情;(3)擴大范圍調查區內地質災害隱患;(4)必要時,聯系協調相關單位提供遙感資料或航空拍攝;(5)研究提出搶險救災技術咨詢方案;(6)研究決定向地方政府提出技術咨詢建議;(7)做出地質災害責任認定,並做好專家認定意見備案;(8)架設遠程通訊設備,實施遠程會商;(9)總結應急工作,提交總結報告,整理資料、歸檔。
以上是基本處置工作內容,根據現場實際情況和響應級別不同,可以增加或減少具體工作內容。
(三)應急響應保障
1.人員調配
一般工作人員分現場工作人員和後方工作人員。前方(現場)人員由調查處置、信息傳輸和專用設備操作等方面人員組成,具體工作時與省級應急機構工作人員聯合組隊。後方工作人員由信息、通訊、設備和後勤等方面人員組成,工作重點是為前方(現場)工作組提供保障。
專家組由地質環境司根據應急響應等級和災情險情特徵,從專家庫中遴選。
2.裝備配置
應急中心做好應急裝備配置與保障工作,定期進行檢測與維修,行前做好裝備安全性、可用性檢查和精度校準;應急結束後做好裝備清查和登記入庫工作。應急響應前,後方工作裝備配置盡可能全面。應急出發前先與省級應急機構溝通協調,根據需要,再確定遠程攜帶的具體設備,並做好備份工作。應急工作裝備配置,依據應急響應級別和應急工作實際需求,酌情而定。
(1)調查監測裝備
數碼攝像機、數碼照相機
電子羅盤、地質錘、放大鏡、望遠鏡
手持GPS、激光測距儀
三維激光掃描儀
無人駕駛飛機或輕遙飛機(配置到災害多發省市)
(2)通訊裝備
遠程視頻會商系統
衛星電話
對講機
(3)相關軟體
專業制圖及影像處理(遙感)軟體
快速模擬演示軟體
智能方案系統軟體
地質工程設計軟體
(4)車輛
車載發電機
車載應急系統
(5)勞動防護及其他
帳篷、野外工作服裝
醫葯和勞保用品
野外作業安全裝備
攜帶型計算機(帶無線網卡)
3.資料保障
應急中心做好資料整理、集成和質量檢查工作,逐步建成應急響應信息平台。應急響應資料要求彩色紙介質和電子版同時准備,精度盡可能滿足應急要求。具體應急響應工作中,資料保障依據應急響應工作需求酌情而定。
(1)背景信息
行政區劃圖(MapGIS和JPG)
地形圖(MpaGIS和JPG)
地質圖(MpaGIS和JPG)
(2)基礎地質災害資料
地質災害分布
地質災害發生區域易發程度分區圖(MapGIS和JPG)及說明書(Word)
歷史災害情況(Word)
發災點及其周邊災害發育情況
地質災害應急預案信息
地質災害治理工程信息
(3)其他資料
近期降雨預報、地震或重大工程等信息(Word)
地質災害氣象預警信息
衛星和航空遙感圖像及數據
七、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相關機構與職責
(一)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及職責
當國務院啟動Ⅰ級應急響應預案時,國土資源部成立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領導小組組長由部長擔任,副組長由主管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副部長擔任,成員由部辦公廳、地質環境司和應急中心主要負責人組成。
領導小組負責應急響應決策指揮,主要職責任務:1.決定國土資源部A級應急響應啟動;2.決定應急響應工作上報國務院的事宜;3.領導部地質災害應急工作;4.部署國務院交辦的應急任務;5.決定對外發布的應急工作情況;6.決定國土資源部A級應急響應終止。
(二)部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辦公室及職責
在國土資源部成立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時,設領導小組辦公室,由國土資源部辦公廳和地質環境司相關人員組成。其主要職責:1.承辦地質災害應急工作專題會議、活動和文電等工作;2.負責接收、核實地質災害信息,向領導小組報告,並保持與國務院、有關部門、地方政府、各級國土資源系統以及應急隊伍的聯系;3.傳達指揮部應急指令,並督促檢查指令落實情況;4.協調部工作組、各部門及地方政府之間的各項應急工作;5.及時向指揮部匯報災情和搶險救災工作進展,統一向新聞單位提供災情及應急工作等信息;6.協助、指導當地政府開展地質災害應急防治工作;7.負責地質災害應急處置方法、技術研究項目的立項審報和組織實施;8.組織開展應急調研和宣傳、培訓和演練工作,負責地質災害應急管理方面的國際交流與合作;9.承辦國土資源部領導交辦的其他事項。
(三)地質環境司
當啟動A級應急響應,成立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地質環境司與辦公廳聯合組成辦公室,完成領導小組交辦的各項應急工作任務;當啟動A級方案,不成立領導小組,地質環境司承擔相當於上述辦公室職責,完成部領導交辦任務;當啟動B級以下級別應急響應工作方案,地質環境負責全部協調工作任務。
(四)應急中心
應急中心是部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響應的技術支撐單位,在現有技術支撐機構「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加掛「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中心」,達到實體運行目的,其主要職責為:1.組建專家組,進行應急專家庫建設、管理;2.承擔地質災害應急值守、災情匯總工作及上報;3.開展現場應急調查等技術工作;4.架構地質災害事發地與部之間的遠程會商通信網路,確保現場與後方的信息暢通以及會商的順利進行;5.為現場應急工作和專家會商提供相關資料和技術支持,及時開展相關區域地質災害預警預報和趨勢預測;6.提出重大地質災害應急處置的建議措施;7.開展地質災害應急信息平台建設、運行管理與維護;8.開展相關科學技術研究和國際交流與合作,推廣應用新技術、新方法;9.技術指導省級相關機構開展地質災害應急響應工作;10.協助編制年度國家地質災害預案,起草相關技術工作規程和要求,開展防災減災知識宣傳、應急處置技術培訓;11.承擔指揮部、應急辦交辦的其他工作。
(五)地質災害專家庫
遴選國內外地質災害應急防治專家,分院士專家、正高職專家和一般專家等3個層次,分級分類入庫,依據地質災害應急響應級別,選取不同層次專家組成專家組,為部應急響應工作提供技術支持和咨詢服務。
㈦ 地質災害的應急處置
突發性地質災害的誘因絕大部分是強降雨。每年汛期地質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佔全國的80%以上。
地質災害的應急處置包括編制應急預案和進行應急治理等。
在汛期,特別是5~9月的主汛期,通過加強巡迴檢查,及早發現地質災害前兆,根據出現的前兆劃定地質災害的危險區,並在危險區邊界設置警示標志,採取工程治理或搬遷避讓措施,通過預防和治理,達到避免和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目的。
對那些危害性大,危險性大的重要災害隱患點,應在汛前施工必要的簡易阻排水工程和削坡減災,壓腳工程等。並預選好應急避讓的安全地點和撤離路線,保護供水供電設施安全等。地質災害應急處置工作,往往具有時間緊、任務重、責任大、投資少、在短期內減災效果明顯等特點。
3.4.1 地質災害應急處置工作現狀
地質災害應急處置已成為各級政府關注的頭等大事。它是保障地方政治、經濟發展的戰略基礎。通過汛期地質災害應急處置,保護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是政府實施「以人為本」思想的戰略舉措。已開展的地質災害應急減災工作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編制與落實地質災害防災預案
為預防和減輕汛期地質災害,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和《各省汛期地質災害防災預案》,各省(區、市)地質環境監測總站每年編制主要針對崩塌、滑坡、泥石流、塌陷等對人類活動構成危害的突發性地質災害的汛期地質災害應急防災預案。目前,全國各省(區、市)已陸續編制了全省地質災害防災預案。
部分省區對地質災害嚴重的地區開展了突發性地質災害群防群測工作。2002年汛期四川省暴雨頻繁,年初由四川省國土資源廳編制的2002年地質災害防災預案列出的161處主要地質災害隱患點均受到暴雨影響。為使災害損失降到最低限度,加強了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工作的指導性和針對性。省廳還先後20多次派出專家工作組,分赴全省地質災害多發區開展汛前地質災害巡迴檢查。
浙江省認真落實險情巡查制度和防災預案,對地質災害隱患點逐一排查,僅溫州市就排查了1104個地質災害隱患點,各災害點都落實了防災預案。
陝西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成立了「蘭花花」地質災害防治科普服務隊,深入地質災害易發區,大力宣傳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增強了群眾的防災減災意識。
(2)建立汛期地質災害應急指揮系統
為提高各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在汛期地質災害防治方面的應急反應能力,更好地落實地質災害防災預案、險情巡查、汛期值班、災情速報等汛期防災制度,盡最大努力將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降低到最低程度,國土資源部決定建立全國汛期地質災害防治應急指揮系統。國土資源部一名副部長擔任全國汛期地質災害防治應急指揮部指揮長,國土資源部辦公廳、地質環境司、規劃司、財務司、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等單位負責人為指揮部成員。
防禦台風期間,國土資源部門人員24小時值班,落實責任制,把任務分解到人。各縣(市、區)國土資源局都成立了應急小分隊,整裝待命,隨時准備應對突發災害事件,配合當地政府做好受災群眾的安置工作。國土資源部門還准備了充足的抗災物資,遇到緊急情況,應急小分隊立刻以最快的速度投入到抗災搶險中。據悉,由於防災措施及時、充分,16號台風登陸期間,福建省發生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635處,浙江省也發生108起地質災害,但均無人員傷亡。
2002年6月24日,位於河南省信陽市新縣城區向陽新村的一處滑坡體因大雨誘發產生數條裂縫,滑坡前沿地表水平錯位35cm,垂直位移20cm,部分居民房屋牆壁出現裂縫、凸起,整個滑坡體出現臨滑徵兆。該滑坡體由長約100m,寬30多m的花崗岩風化破碎體組成,地處居民稠密區,直接威脅百餘戶居民房屋、近千人的生命財產安全,滑坡一旦發生,後果不堪設想。群眾報險後,河南省國土資源廳、河南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市、縣國土資源主管部門以及縣政府先後趕赴現場調查災情,及時研究採取了應急防災措施,人員無一傷亡,並避免了巨大財產損失。
(3)應急勘查及應急治理工程
在「以人為本」思想指導下,為了減少人員傷亡,減少經濟損失,少花錢、多辦事,我國政府實施了一些民心工程,應急勘查與治理了一些危害性大的地質災害。1998年以來,國家實行政府投資和地方自籌資金相結合,完成應急勘查項目7項、應急治理項目32項(表3.14),安定了人心,促進了社會穩定,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
表3.14 我國地質災害應急治理工程一覽表
3.4.2 應急治理的方法及特點
地質災害應急治理以滑坡、泥石流災害為主。應急治理之前,須進行必要的應急勘查。
3.4.2.1 應急勘查
(1)應急勘查的特點和方法
地質災害應急勘查不同於一般勘查,必須以救災為中心,圍繞亟須解決的問題來確定勘查的目的和任務,做到工作目標明確、具體。地質災害應急勘查技術必須要有針對性,突出快速、簡單和准確的特點,盡量節約時間和費用。應急勘查的主要手段包括遙感解譯、地質測繪、物探、山地工程等。
地質災害應急勘查,要初步查明災害的規模、性質、特點、類型及其危害程度,分析地質災害體的穩定性和發展趨勢,分析影響災害點穩定性的一般因素、關鍵因素、觸發因素,進而提出應急治理方案。
(2)舉例
內蒙古自治區扎蘭屯市東山泥石流應急勘查,工作費用15萬元,勘查工作量如表3.15所示。通過勘查,初步查明了東山溝流域1.31km2的地形地貌等地質環境條件,重點對流域基本特徵、泥石流形成條件和特徵進行了詳細研究,對固體物質來源進行實地調查,對固體物質量進行了估算。東山溝流域共有四條溝谷具備發生泥石流的條件,估算鬆散固體物質414.46萬m3,其中可移動鬆散固體物質135.7萬m3,泥石流重度為17.6kN/m3。溝口100年一遇的泥石流流量為69m3/s,50年一遇的為53m3/s,20年一遇的為41m3/s。經收集研究有關資料和實地勘查,對設計參數(重度、流速、流量)進行了計算。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採取以穩定谷坡和排導為主,主支溝治理相結合,工程治理與生物水保措施相結合,行政和法規管理相配合的綜合治理方針。
表3.15 內蒙古自治區扎蘭屯市東山泥石流勘查工作量一覽表
由表3.16可知,廣西永福縣鳳山滑坡應急治理等6項應急治理工程總投入628萬元,平均105萬元/項;總保護財產2.26億元,投保比為1∶36;總保護人數10695人,平均保護人數1782人。
又如:湖南省綏寧縣地質災害應急處理項目投入資金83.33萬元,其中中央財政補助資金70萬元,省財政補助資金15萬元。初步解除了綏寧縣鵝公鄉劉家村楊家滑坡及泥石流等10處地質災害的危險,保護了238戶953人145棟房屋的生命財產安全,幫助當地群眾克服了「6.19」特大山洪災害影響,改善和部分恢復了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使他們能夠安居樂業,發展經濟。這些防治工程在2002年汛期很好地抵禦了地質災害的侵襲,雖然5~6月份當地集中降雨數次,但泥石流溝中的碎屑物質被牢牢穩住,居民房屋安然無恙。
江西省共對265處地質災害危險點進行了應急治理,投入資金2250.1萬元。
㈧ 關於印發《國土資源部重大突發地質災害應急工作程序》的通知
國土資廳函〔2011〕381 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土資源廳 (國土環境資源廳、國土資源局、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中國地質調查局,國家測繪局辦公室,辦公廳、信息中心、宣傳教育中心、中國國土資源報社:
為進一步做好重大突發地質災害應急工作,遵循國家應對突發事件的有關要求,我部組織擬定了 《國土資源部重大突發地質災害應急工作程序》,現印送你們,請遵照執行。
附件: 國土資源部重大突發地質災害應急工作程序
國土資源部辦公廳
二〇一一年四月二十九日
附件
國土資源部重大突發地質災害應急工作程序
一、總則
(一)編制目的
為使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響應工作職責明確、程序規范、協調有序、快速高效,特編制本程序。
(二)編制依據
1.《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2007 年 8月。
2.《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國務院,2003 年 11月。
3.《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國務院,2005 年 5月。
4.《國家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國務院,2005 年 12月。
5.《國務院關於全面加強應急管理工作的意見》,國務院,2006 年 6月。
6.《國土資源部 突 發地質災害 應 急 響 應 工作 方案》,國土資源部,2009 年5月。
7.《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 應 急 專家 管理 暫 行 辦 法》,國土資源部,2010 年7月。
(三)適用范圍
國土資源部應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 (台灣、香港、澳門除外)重大突發地質災害的應急工作。
地質災害應急響應的主要對象是危害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的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與地質作用有關的突發重大地質災害。
重大地質災害包括特大型和有重大影響的大型地質災害,以及國務院指令的其他突發地質災害。
(四)工作原則
以人為本,防災減災;
統一協調,屬地為主;
快速有序,安全高效。
二、工作體系
國土資源部突發地質災害應急工作體系包括決策指揮、組織協調和技術支撐等。
決策指揮機構為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指揮部 (以下簡稱 「應急指揮部」)。應急指揮部指揮長由國土資源部部長擔任,指揮部副指揮長由國土資源部主管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副部長擔任,指揮部成員由部辦公廳、地質環境司、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管理辦公室 (以下簡稱 「應急辦」)、中國地質調查局、國家測繪局和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中心 (以下簡稱 「應急中心」)等有關領導組成。
應急指揮部下設組織協調機構和技術支撐機構。組織協調機構為應急辦,由專職人員組成。技術支撐機構主要為應急中心,必要時請部屬單位 (中國地質調查局及部其他直屬單位)、部管單位 (國家測繪局)及相關省級應急技術力量作為技術支撐。
三、應急工作程序
(一)應急值守
應急辦實行全年 24 小時應急值班,負責災情險情信息的接收、核實、上報等工作。根據氣象、雨情、水情等信息,應急辦將通知相關地區做好應對工作,特別是確保節假日、周休日以及夜間通訊聯絡暢通。
1.接收信息
應急值班人員負責接收各省 (區、市)國土資源廳 (局)報送的災情險情信息; 接收相關部門發送的信息; 收集新聞媒體、網路的信息,並做好記錄。
2.核實信息
應急值班人員接收災情險情信息後,應立即向當地國土資源廳 (局)核實情況,並了解當地政府、國土資源部門採取的措施。必要時,可與民政、交通、鐵路、水利、地震、氣象等部門聯系,了解災情險情情況,以及相關部門採取的措施。
3.上報信息
值班人員核實災情險情信息後,立即向應急辦領導報告,視災情險情實際情況,由應急辦領導報告應急指揮部領導決策,並提出啟動應急響應建議。
值班人員在接到啟動應急響應指令後,立即以國土資源部辦公廳的名義編發《國土資源部值班信息》,通過部值班室報國務院總值班室,同時報送應急指揮部領導及其他部領導,分送辦公廳 (督查室、新聞處)、地質環境司。辦公廳負責做好新聞報道,及時通過各種渠道向社會公眾發布重大地質災害處置進展; 做好政務信息發布,並根據災情險情發展及應急工作情況及時續報 《國土資源部值班信息》; 做好上報信息的跟蹤反饋。
(二)應急准備
應急辦負責組織協調應急人員、應急技術資料、應急裝備,跟蹤了解災情險情信息等。相關技術支撐單位根據應急職責任務做好相應的應急准備工作。
1.制定方案
應急辦在接到應急響應指令後,立即按照應急響應級別,組織制定具體行動方案,成立前、後方工作組。
2.落實方案
應急辦根據制定的具體行動方案,通知相關技術支撐單位做好應急准備; 通知赴現場工作組人員做好出發及應急准備,並安排行程; 通知當地國土資源廳 (局)赴現場工作組情況等事項。
3.調配資源
根據需要,應急辦組織協調應急中心、中國地質調查局、國家測繪局、有關省國土資源廳 (局)等單位調配應急人員、應急技術資料、應急裝備等。
4.通訊保障
部信息中心接到應急指令後安排專人保障與災區省份的視頻通信暢通,以備急需。
(三)響應啟動
應急指揮部在接到應急辦災情險情報告後,根據災情險情實際情況啟動應急響應。應急辦負責傳達應急指令、跟蹤了解災情險情信息。辦公廳負責組織發布災情險情和應急工作信息等。
1.下達指令
應急指揮部在接到災情險情報告後,決定是否啟動應急響應以及應急響應級別,下達應急指令。應急響應啟動後,應急指揮部應視情況向國務院領導及有關應急管理部門報告災情險情及應急響應情況。
2.傳達指令
應急辦接到應急指揮部應急指令後,立即向災情險情發生地國土資源廳(局)、相關技術支撐單位、相關應急專家印發 《國土資源部啟動地質災害應急響應的通知》,明確提出地質災害應急工作的相關要求。
3.派出工作組
應急響應啟動後,部赴現場工作組 24 小時內趕赴災區,核查災情險情,開展應急調查、應急監測、災情評估和應急處置等,指導地方開展地質災害應急工作。
(四)現場響應
部赴現場應急人員根據應急指揮部統一部署成立前方工作組,組長由指揮部選定,在指揮部的授權下負責指導和協助地方開展前方應急工作。遇有重大特殊情況及時向指揮部報告,並同時報告應急辦。前方工作組應明確具體聯系人與應急辦保持密切聯系,及時將災情險情及應急工作進展情況報告應急辦。
1.應急調查
前方工作組到達災害現場後,應立即了解最新災情、險情,以及地方搶險救災工作進展,協助、指導制定現場應急調查工作方案,並開展應急調查。
2.應急監測
前方工作組根據需要制定應急監測方案,並指導應急監測,觀測地質災害的整體動態狀況,保證應急工作的需要。
3.災情評估
前方工作組根據調查監測情況,分析災害成因,評估災情險情,預測災害發展趨勢。
4.技術會商
應急辦組織前方工作組和後方工作組,根據災害現場調查監測情況,通過遠程會商系統進行技術會商,形成會商意見,上報應急指揮部。
5.決策指揮
應急指揮部或應急辦根據技術會商意見,結合其他渠道獲得的相關信息,視情況召開相關部門聯席會商會議與地方政府交換意見,對專家提出的應急處置建議進行決策,並下達應急響應指令。定期向國務院報告災情險情及應急工作開展情況。
6.應急處置
前方工作組綜合各類現場信息,初步判斷地質災害成因和穩定性,提出應急處置措施建議,現場協助、指導地方開展地質災害應急處置工作。
(五)響應終止
經專家組鑒定地質災害險情基本消除或得到有效控制或災情基本清楚,應急指揮部商當地人民政府後,宣布國土資源部應急響應終止,並上報國務院。
(六)總結評估
應急響應終止後,應急指揮部應及時向國務院報告災害總體情況和應急工作開展情況。應急辦、應急工作組應全面總結地質災害應急處置的經驗教訓,為後續的日常防災減災工程以及應急響應工作提供參考,為完善減災規劃、災情險情評估,改進應急預案等提供借鑒,並從應急防治工作的組織、協調、指導和監督等方面,提出改進意見。應急辦將所有應急響應形成的材料歸檔。
四、應急保障
應急中心做好應急人員、應急裝備、應急技術資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建立全國相關信息管理平台,快速准確滿足應急工作需要。
(一)人員保障
為保障應急工作順利開展,做好應急人員的選配工作。應急人員包括應急管理與技術專家、應急技術人員。
應急專家是按照 《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專家管理暫行辦法》,經過一定程序遴選的在地質災害應急防治工作中具有較高水平的專家。目前共有 124 名應急專家,分布在全國各個省份,確保能充分發揮地質災害應急專家在突發地質災害事件處置和應急管理咨詢工作中的作用,提高地質災害應急響應能力,加強地質災害應急力量。
應急技術人員包括應急調查、應急監測、信息處理、遠程傳輸和工程處置等方面人員,具體工作時與省級應急機構工作人員聯合組隊,保持高效精乾的隊伍。
(二)裝備保障
應急裝備根據不同用途進行分類配置和保管,保障應急工作的需要。根據應急裝備用途,分為調查裝備、監測裝備、測繪裝備、遠程會商裝備、防護裝備等。根據空間用途分為空中裝備、地面裝備、水上裝備、水下裝備等。
部相關技術支撐單位根據應急職責任務做好應急裝備配置與保障工作,定期進行檢測與維修,行前做好裝備安全性、可用性檢查和精度校準。
應急辦定期向中國地質調查局及部直屬單位、國家測繪局等有關單位了解應急裝備配備及更新情況,根據需要提出調用無人小飛機等技術裝備建議。
應急響應前,後方工作裝備配置盡可能全面。應急出發前先與省級應急機構溝通協調,根據需要,再確定遠程攜帶的具體設備,並做好備份工作。
(三)資料保障
為保障應急工作順利開展,做好應急技術資料的准備工作。應急技術資料分為基礎資料、專業資料、專門資料等。
應急技術資料要求彩色紙介質和電子版同時准備,精度盡可能滿足應急要求。應急中心做好資料整理、集成和數據質量檢查工作,逐步建成應急響應信息平台。各相關單位要做好應急資料的准備工作。
本程序從發布之日起生效,有效期五年。
國土資源部重大突發地質災害應急工作程序和內容
㈨ 坳仔中學地質災害應急疏散演練方案
(2011年3月)
一、指導思想
為了牢固樹立「以人為本、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思想,進一步增強師生的安全意識,切實提高師生應對突發事件自救防護意識和能力;進一步培養訓練有素的應急組織隊伍,切實提高應急救援能力和協調聯動能力,預防學校在發生嚴重的突發危害事件時,學校能有組織、有秩序進行疏散,最大限度的保護全體師生的人身安全。
二、演練目標
進一步提高全體師生緊急疏散應對能力,確保師生的生命安全,培養師生在遇到地震、山體發生滑坡等地質災害時的應變能力,熟悉學校緊急疏散路線,檢查學校緊急疏散預案的可行和全體師生協同情況,切實增強師生應對突發事件自救防護意識和能力。
三、演練時間
2011年3月28日。
四、演練地點
五、演練要求
要求全體師生接到緊急疏散指令後,在最短的時間內,安全、有序、鎮定、快速地到達疏散集合地(運動場)。在整個疏散過程中做到師生配合默契、疏散路線清楚、組織有條不紊、各盡其責,確保活動達到預期的效果。
六、組織領導
總指揮:李培林(負責全校疏散安全管理總指揮)
副總指揮:黃江勇(協助總指揮協調各方兼負責七年級疏散安全管理指揮)、莫娜(協助總指揮協調各方兼負責八年級疏散安全管理指揮)、謝耀宗(協助總指揮協調各方兼負責九年級疏散安全管理指揮)。
七、工作小組
(一)協助指揮小組:班主任
職責:①演練前在教室組織學生學習安全避險知識,講解疏散路線和清點學生人數;②聽到緊急疏散指令後迅速組織學生有序撤退,老師押後;③到達集結場地(運動場)後清點學生人數並向副總指揮匯報;④到達集結場地後對學生的安全管理;⑤教育學生不要驚慌,認真對待。
(二)應急疏散小組
總負責:謝耀宗
1.樓層負責人
A幢教學樓一層:黃慕葉[9(1)、9(2)、9(3)、9(4)]
A幢教學樓二層:龍運苗[7(1)、7(2)、7(3)、7(4)]
A幢教學樓三層:董泗聚[7(5)、7(6)、7(7)、7(8)]
A幢教學樓四層:植育好[7(9)、7(10)、7(11)、7(12)]
B幢教學樓一層:諶灼南[9(5)、9(6)、9(7)、9(8)]
B幢教學樓二層:蔡認芳[7(13)、8(1)、8(2)、8(3)]
B幢教學樓三層:葛岳蓮[8(4)、8(5)、8(6)、8(7)]
B幢教學樓四層:郭守勤[8(8)、8(9)、8(10)、8(11)]
職責:負責該樓層疏散安全管理調度和疏散引導。
2.各樓梯負責人:蔡少彬(A幢教學樓樓梯)、黃斌(B幢教學樓樓梯)
職責:負責該幢樓梯疏散安全管理調度、疏散引導及檢查樓梯站點工作人員就位情況。
3.各樓梯站點工作人員
其中A幢教學樓樓梯:
(1)第一層至第二層之間樓梯:(左邊)蔡家平(下)→蔡鋒平(上);(右邊)蔡漢池(下)→蔡開勤(上)。
(2)第二層至第三層之間樓梯:(左邊)蔡漫文(下)→韋瑩花(中)→蔡水寧(上);(右邊)蔡四葉(下)→高原初(中)→蔡志正(上)。
(3)第三層至第四層之間樓梯:(左邊)陳彩玲(下)→何示(中)→陳千枝(上);(右邊)陳秀華(下)→陸潔玲(中)→陳義兵(上)。
其中B幢教學樓樓梯:
(1)第一層至第二層之間樓梯:(左邊)鄧華英(下)→鄧潤英(上);(右邊)葉麗娟(下)→鄧雪珍(上)。
(2)第二層至第三層之間樓梯:(左邊)鄧蔚平(下)→錢勝周(中)→鄧小紅(上);(右邊)鄧升華(下)→秦少美(中)→黃劍華(上)。
(3)第三層至第四層之間樓梯:(左邊)黃鑒元(下)→譚變霞(中)→黎美秀(上);(右邊)黎燕姬(下)→雷瑛(中)→梁靖琳(上)。
4.操場上下台階站點工作人員
(1)A幢教學樓前面的操場台階:a.(上端兩側)劉成(左)——羅嘉婷(右);b.(下端兩側)劉發平(左)——羅艾娜(右)。
(2)B幢教學樓前面的操場上下階梯:a.(上端兩側)劉澎(左)——莫成娣(右);b.(下端兩側)莫桂連(左)——莫偉強(右)。
以上工作人員負責學生緊急疏散時的撤離秩序、安全管理,嚴防樓道擁擠、踩踏事故發生。組織學生有序撤離,要求學生路過本路段時靠右行,不要擁擠。若有學生出現推擠現象,應馬上制止。
5.各班具體集結位置負責人
歐標妹:7(1)、7(2)
歐毓芬:7(3)、7(4)
王克勤:7(5)、7(6)
溫天亮:7(7)、7(8)
謝紅艷:7(9)、7(10)
鄭彩英:7(11)、7(12)
鄭金能:7(13)、8(1)
周朝暉:8(2)、8(3)
周偉賢:8(4)、8(5)
祝家元:8(6)、8(7)
祝錦麗:8(8)、8(9)
熊慧:8(10)、8(11)
芩淑妍:9(1)、9(2)
吳玉嫦:9(3)、9(4)
黃文林:9(5)、9(6)
杜素華:9(7)、9(8)
職責:負責組織指揮學生按指定位置集結,並協助班主任維持好紀律。
(三)警戒小組:黃啟傑及保安人員
職責:負責控制閑雜人員進入警戒地帶。
(四)宣傳小組:敬眾鑫
職責:具體負責應急人員撤離現場的宣傳教育、宣傳報道等
(五)救護小組:鄭妹仙及鎮衛生院醫護人員
職責:具體負責演練疏散過程中發生的意外事故的應急救護等。
(六)報警小組:謝韶珍
職責:負責突發事件報警,發布演練信號。
(七)計時小組:鄧少庄
職責:負責整個活動的計時,負責每個班級的計時,同時負責維持集結現場秩序。
(八)記錄:陳鉥
職責:整個活動過程,包括各班原有人數、安全脫險人數及各班活動過程優缺點。
(九)其他
操場列隊位置劃分:植楚傑、溫用德
會場布置及廣播音響保障:植奇聰、林鎖
攝影:溫天雨
八、疏散管理
(1)疏散命令:由演練總指揮根據情況發布疏散命令。號令:緊急疏散演習現在開始。
(2)疏散信號及指令:反復播送:「老師、同學們,請注意:學校現在發生緊急情況,聽到警報及指令後,請全體師生按照學校安排的行走路線有序迅速地撤離到學校的大操場,請務必聽從指揮,不要驚慌,進行有組織疏散。」
(3)疏散路線:根據指令(或哨音)學生從前門依次出教室,再到走廊,然後按班級下樓梯,下樓過程中要做到安全、快速、整齊、安靜,最後通過教學樓前面的操場台階快速逃跑到操場指定位置集結。(即教室前門→走廊→樓梯→操場階梯→操場→班級指定位置)。
(4)疏散順序:按就近安全出口撤離原則。靠近出口(樓梯口)的班級先安排疏散,並且按靠近教室走廊的組別次序先後疏散。
具體疏散順序
先:一樓(哨音:一長一短)
次:二樓(哨音:一長兩短)
又:三樓(哨音:一長三短)
後:四樓(哨音:一長四短)
(5)疏散引導:應急疏散小組維護疏散秩序,指明疏散方向和路徑,特別要在拐角、岔道處加強引導;教育學生不要在地是撿東西,不要打鬧,要阻止學生逆向跑、竄、推撞、擠壓情況發生;有人倒下,要立即扶起,防止踩踏事故發生。
(6)集合地點:學校操場。
(7)人員清點:協助指揮小組在集合地點對疏散的學生人數進行清點,及時向副總指揮報告疏散情況。報告格式要求:某某班級應到幾人,實到幾人,全部撤離,無人員傷亡或某某班級應到幾人,實到幾人,傷幾人,正在哪裡搶救。
應急疏散小組尋找滯留在事故現場的學生和受傷人員,幫助其安全撤離,並逐級報告疏散情況。
(8)計時員向總指揮報告:用時××,全體人員疏散完畢。
(9)領導講話
(10)總指揮:宣布緊急疏散演練圓滿結束
附件:
一、演練操作步驟
(1)集中演練動員,明確目標要求。
(2)分班宣傳應急避險安全技巧及具體注意事項。
(3)各崗位責任人就位。
(4)正式緊急疏散演練。
(5)集中總結。
二、演練具體過程
(1)監測員發現險情立即報告學校責任人。
(2)學校責任人決定發布警報,緊急疏散。
(3)學校責任人將險情報告上級主管部門。
(4)緊急疏散後,學校責任人將有關情況報告上級主管部門。
2011年地質災害應急演練選編
㈩ 地質災害應急
第二十五條 國務院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建設、水利、鐵路、交通等部門擬訂全國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報國務院批准後公布。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會同同級建設、水利、交通等部門擬訂本行政區域的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公布。
第二十六條 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包括下列內容:
(一)應急機構和有關部門的職責分工;
(二)搶險救援人員的組織和應急、救助裝備、資金、物資的准備;
(三)地質災害的等級與影響分析准備;
(四)地質災害調查、報告和處理程序;
(五)發生地質災害時的預警信號、應急通信保障;
(六)人員財產撤離、轉移路線、醫療救治、疾病控制等應急行動方案。
第二十七條 發生特大型或者大型地質災害時,有關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應當成立地質災害搶險救災指揮機構。必要時,國務院可以成立地質災害搶險救災指揮機構。
發生其他地質災害或者出現地質災害險情時,有關市、縣人民政府可以根據地質災害搶險救災工作的需要,成立地質災害搶險救災指揮機構。
地質災害搶險救災指揮機構由政府領導負責、有關部門組成,在本級人民政府的領導下,統一指揮和組織地質災害的搶險救災工作。
第二十八條 發現地質災害險情或者災情的單位和個人,應當立即向當地人民政府或者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報告。其他部門或者基層群眾自治組織接到報告的,應當立即轉報當地人民政府。
當地人民政府或者縣級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接到報告後,應當立即派人趕赴現場,進行現場調查,採取有效措施,防止災害發生或者災情擴大,並按照國務院國土資源主管部門關於地質災害災情分級報告的規定,向上級人民政府和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報告。
第二十九條 接到地質災害險情報告的當地人民政府、基層群眾自治組織應當根據實際情況,及時動員受到地質災害威脅的居民以及其他人員轉移到安全地帶;情況緊急時,可以強行組織避災疏散。
第三十條 地質災害發生後,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啟動並組織實施相應的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有關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及時將災情及其發展趨勢等信息報告上級人民政府。
禁止隱瞞、謊報或者授意他人隱瞞、謊報地質災害災情。
第三十一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當按照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的分工,做好相應的應急工作。
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應當會同同級建設、水利、交通等部門盡快查明地質災害發生原因、影響范圍等情況,提出應急治理措施,減輕和控制地質災害災情。
民政、衛生、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商務、公安部門,應當及時設置避難場所和救濟物資供應點,妥善安排災民生活,做好醫療救護、衛生防疫、葯品供應、社會治安工作;氣象主管機構應當做好氣象服務保障工作;通信、航空、鐵路、交通部門應當保證地質災害應急的通信暢通和救災物資、設備、葯物、食品的運送。
第三十二條 根據地質災害應急處理的需要,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緊急調集人員,調用物資、交通工具和相關的設施、設備;必要時,可以根據需要在搶險救災區域范圍內採取交通管制等措施。
因救災需要,臨時調用單位和個人的物資、設施、設備或者佔用其房屋、土地的,事後應當及時歸還;無法歸還或者造成損失的,應當給予相應的補償。
第三十三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根據地質災害災情和地質災害防治需要,統籌規劃、安排受災地區的重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