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工程地質分區圖

工程地質分區圖

發布時間: 2021-01-21 09:47:53

⑴ 岩土體工程地質類型分區

平原區廣泛分布以沖洪積成因為主的第四系堆積物,低山丘陵區出露多種類型的岩組,沂沭斷裂帶西側的鄌郚-葛溝斷裂、沂水-湯頭斷裂縱貫南北,總體看工程地質條件較復雜(圖1-8-3)。

圖1-8-3 昌樂縣岩土體工程地質類型分區略圖

(一)岩體工程地質類型

1.堅硬的塊狀侵入岩岩組

分布於營邱—河頭一帶,為古元古代呂梁期侵入岩,岩性以弱片麻狀中粒含角閃二長花崗岩、弱片麻狀中粒含黑雲二長花崗岩,岩石堅硬,力學強度高,工程地質性質良好,山區風化帶厚度<3m,丘陵及準平原區20~30m,fc=130~170MPa,fr=90~130MPa(fc為岩石極限干抗壓強度,fr為岩石飽和極限抗壓強度)。

2.堅硬的塊狀-似層狀噴出岩岩組

主要分布在南郝—崔家埠—五圖一線以南、鄌郚-葛溝斷裂以西地區,為新近紀臨朐群牛山組、堯山組火山噴出岩,岩性為玄武岩。岩石堅硬,柱狀節理發育,工程地質性質良好。風化帶厚20~30m,fc=140~160MPa。

3.堅硬的塊狀變質岩岩組

主要分布在鄌郚—阿陀一帶,為新太古代泰山岩群山草峪組黑雲變粒岩,岩石堅硬,風化帶厚度30~40m,fc=180~200MPa。

4.堅硬較堅硬的中厚-厚層狀灰岩岩組

僅分布於朱劉街道、五圖街道一帶,主要為寒武紀長清群硃砂洞組、饅頭組、九龍群張夏組、崮山組和炒米店組白雲質灰岩、泥灰岩、泥質條帶灰岩和生物碎屑灰岩等,局部夾細砂岩。灰岩堅硬,力學強度高,泥灰岩強度低。白雲質灰岩fc=50~190MPa;灰岩fc=90~160MPa,fr=70~120MPa。

5.較堅硬的中厚—厚層碎屑岩岩組

主要分布在鄌郚-葛溝斷裂帶與沂水-湯頭斷裂帶,以及五圖煤礦一帶,岩性為白堊紀淄博群三台組砂岩、礫岩,萊陽群城山後組角礫岩、砂礫岩、砂岩,青山群八畝地組凝灰岩、集塊角礫岩、粉砂岩,大盛群馬郎溝組粉砂岩、細砂岩,田家樓組泥質粉砂岩、細砂岩、黏土岩,古近紀五圖群朱壁店組礫岩、砂礫岩、礫岩,李家崖組黏土岩、砂岩、黏土岩、油頁岩等。風化帶厚度<40m,砂岩和礫岩fc=30~80MPa,fr=20~50MPa。

6.較堅硬的薄層狀頁岩夾灰岩岩組

局限分布在阿陀東北部,岩性為中寒武系、下寒武系及元古宇土門群頁岩、博層灰岩、泥灰岩。頁岩夾泥灰岩fc=30~40MPa,fr=10~15MPa。

(二)土體工程地質類型

1.北部沖洪積上層黏性土多層或雙層結構

分布於北部山前平原地區,以上層黏性土多層結構為主,上層黏性土厚<5m或5~10m,僅局部>10m,黏性土岩性以粉質黏土、黏土為主,中等壓縮性。砂性土為粉細砂、中細砂,其次粗砂、礫石,砂層顆粒自北至南變粗,工程地質性質良好。黏性土fk=120~180kPa,砂性土fk=140~200kPa(fk為地基承載力標准值)。

2.山前及河谷平原沖洪積上層黏性土雙層、多層結構及黏性土單層結構

分布於山前坡麓、山間河谷地區,上部黏性土為粉質黏土、粉土、黏土,厚度5m左右,中等壓縮性。下部砂性土為中粗砂、細砂、砂礫石,緊密狀態,厚>5m。黏性土fk=140~220kPa,砂性土fk=160~250kPa。

3.山麓地區坡洪積及殘坡積黏性土單層結構或上層黏性土雙層結構

分布於南部低山丘陵坡麓地帶,以黏性土單層結構或上層為黏性土雙層結構為主。黏性土厚<5m或5~10m,以黃褐色至棕紅色粉質黏土及黏土為主,含鐵錳質及鈣質結核,可塑—硬塑,中等壓縮性,部分地區分布濕陷性黃土。下部夾透鏡體狀碎石土及泥鈣質膠結礫岩,緊密狀態,工程地質性質良好。黏性土fk=160~220kPa,碎石土fk=200~500kPa。

總之,昌樂縣工程地質主要問題是沂沭斷裂帶的活動性,其次是地面沉陷、岩溶塌陷、局部黃土濕陷等問題。

⑵ 四川省國土資源廳的領導信息

楊冬生,男,漢族,1958年12月出生,四川廣安人,碩士研究生,1976年10月參加工作,1981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現任四川省國土資源廳黨委書記、廳長。
1976.10—1978.03四川省廣安縣蘇溪公社知青1978.03—1982.02四川農學院林學系學生(其間:1979.01—1982.01任林學系學生會主席)1982.02—1987.05四川農業大學助教(其間:1985.01—1987.03國家公派赴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林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學習畢業)1987.05—1987.10四川農業大學講師1987.10—1991.11四川農業大學外事辦副主任、講師、森林生態教研室副主任、林學系工會主席1991.11—1996.01四川農業大學外事辦副主任、副教授、林木培育教研室主任、森林生態教研室主任(其間:1995.05—1995.10國家公派赴美國密執安州立大學高級訪問學者);1996.01—1996.02四川農業大學外事辦副主任、教授、林木培育教研室主任;1996.02—2003.01四川省林業廳副廳長、黨組成員(其間:2000.03—2000.05在省委黨校地廳班學習結業);2003.01—2003.03四川省林業廳副廳長、黨組書記;2003.03—2006.07四川省林業廳廳長、黨組書記(其間:2003.10任武警四川省森林總隊黨委第二書記;2004.11—2005.02參加中組部組織的中國外交學院英語班培訓;2005.10參加中組部組織的哈佛大學應急管理班學習結業);2006.07—2006.10宜賓市委書記;2006.10—2013.01宜賓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宜賓軍分區黨委第一書記(其間:2008.05—2008.06參加2008年中央黨校春季學期市地黨政主要領導幹部進修班學習;2009.09參加中組部組織的第三期現代城市領導者專題研修班學習);2013.01—四川省國土資源廳廳長、黨委書記
中共十七大、十八大代表,九屆中共四川省委委員,四川省第九次黨代會代表,四川省第十屆、十一屆、十二屆人大代表。 楊文傑,男,漢族,四川廣元人,1958年3月生,研究生學歷,高級工程師。198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2年參加工作。
1975年9月至1978年3月在四川省廣元縣赤化公社當知青。
1978年3月至1982年1月在成都科技大學化學工程系無機化工專業學習。
1982年1月至1990年4月在四川省梓潼縣天然氣化工總廠(梓潼縣氮肥廠)任生產技術股股長、副廠長、廠長、黨委書記。
1990年4月至1992年7月在四川省梓潼縣工作,歷任縣委工交工委書記、縣經委主任、副縣長。
1992年7月至1997年8月在四川省鹽亭縣工作,歷任縣委副書記、縣長、縣委書記。
1997年8月至2000年2月在四川省綿陽高新區工作,歷任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
2000年2月至2004年5月在四川省安縣工作,任縣委書記、縣人大常委會主任(在2002年5月至2002年11月掛職任國務院西部辦綜合規劃處處長)。
2004年5月至2005年8月在四川省綿陽市工作,歷任市政府秘書長、副市長。
2005年8月至2011年9月在四川省瀘州市工作,歷任副市長,市委常委、副市長,市委副書記。
2011年9月起任四川省國土資源廳黨委委員、副廳長。
分管工作: 負責機關行政事務、人事管理、耕地保護工作。分管廳辦公室(行政審批處)、人事處、耕地保護處。聯系省土地統征整理事務中心、廳機關後勤服務中心。 男,漢族,江西省萍鄉人,1959年9月生,大學學士,經濟師。1985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76年6月參加工作。
1976年6月至1979年7月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下鄉當知青。
1979年7月至1983年7月在哈爾濱師范大學學習。
1983年7月至1987年12月在長春空軍第一飛行基礎學院任教官、幹事。
1987年12月至2000年7月在四川省國土局工作,歷任科員、副主任科員、主任科員,規劃處副處長、法規處副處長、處長(其間:1990年2月至1991年2月下派通江縣國土局任副局長;
1992年9月至11月在省直機關黨校第十九期處級幹部進修班學習;
1995年3月在原省委第二黨校第一期青年幹部班學習)。
2000年7月至2005年8月任四川省國土資源廳辦公室主任(其間:2002年10月在省委黨校處長班學習;2003年7月至2004年7月下派瀘州市鍛煉,任瀘州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
2005年8月起任四川省國土資源廳黨委委員、副廳長。
分管工作: 負責政策法規、礦產資源管理、執法監察和宣傳工作。分管政策法規處、礦產開發管理處、執法監察局。聯系省國土資源執法監察總隊、廳信息中心、廳宣傳教育中心。 男,漢族,湖北省通城縣人,1958年2月生,大學學歷。1979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76年11月參加工作。
1976年12月至1987年12月歷任五十軍戰士、保密員、書記員、幹事。
1987年12月至1990年12月歷任十三集團軍幹事、科長。
1990年12月至1993年4月任成都軍區成都軍事法院正營職審判員。
1993年4月至1996年7月任成都軍區成都軍事法院副院長。
1996年7月至2003年3月任成都軍區直屬軍事法院院長。
2003年3月至2005年5月任四川省涼山軍區政治部主任。
2005年5月至2007年2月任成都軍區軍事檢察院副檢察長。
2007年2月至2009年4月任成都軍區軍事檢察院檢察長。
2009年4月起任四川省國土資源廳黨委委員、副廳長。
分管工作: 負責建設用地管理、土地利用管理、信訪維穩工作。分管建設用地管理處、土地利用管理處、信訪處。聯系省國土資源資料館。 男,漢族,山東省蓬萊市人,1966年10月生,工程碩士,工程師。198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90年參加工作。
1986年9月至1990年7月在成都地質學院水文地質與工程地質系學習。
2000年5月至2002年6月在成都理工大學環境與土木工程學院地質工程專業學習並獲工程碩士學位。
2003年至今在成都理工大學攻讀地質工程專業博士。
1990年7月至1992年10月,在重慶北培208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工作,任技術員、工程師。
1992年10月至1997年8月在四川省地質礦產局地質環境管理處工作,任科員、副主任科員。
1997年8月至2000年7月在四川省地質礦產廳地質環境管理處工作,任主任科員。
2000年7月至2010年1月在四川省國土資源廳地質環境處工作,任副處長、處長。
2010年1月起任四川省國土資源廳黨委委員、副廳長。
分管工作:負責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地質勘查管理、地籍管理工作。分管地質環境處、地質勘查處、地籍管理處。聯系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省地政地籍事務中心。 男,漢族,1963 年1月出生,四川省資中縣人。理學碩士,經濟師。1983年7月參加工作,1989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79年9月至1983 年6月在重慶師范學院地理系地理專業學習。
1983年7月至1986年8月在四川省資中縣第二中學任教,兼教職工團支部書記。
1986年9月至1989年6月在河北師范大學區域地理專業中國經濟地理研究方向攻讀碩士學位。
1989年7月至1992年11月,在四川省國土局國土綜合規劃整治處工作,歷任科員、副主任科員、經濟師;其間:1991年3月至1992年2月下派通江縣從事對口扶貧及大興鄉社教工作。
1992年12月至2000年6月,在四川省國土局辦公室工作,歷任黨組秘書、主任科員、副主任、主任兼黨支部書記。
2000年7月至2005年6月,在四川省國土資源廳財務處工作,任處長,兼廳黨組、黨委秘書(1995年10月至2002年1月先後兼任《國土經濟報》總編輯,《國土經濟》雜志主編)。
2005年7月起任四川省國土資源廳黨委委員、機關黨委書記。
分管工作:負責廳機關和直屬單位黨群工作、科技與對外合作、離退休人員工作。分管廳機關黨委、科技與對外合作處、離退休人員工作處。

⑶ 管線工程地質災害危險性綜合分區段評估

依據國土資發〔2004〕69號文件附件《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要求》,按照危險性大、危險性中等、危險性小三級進行綜合分區(以代號A、B、C區分),並進一步分為不同地段(以阿拉伯數字1、2、3……區分)。按以上綜合評估原則,甘肅段共劃分出17個不同的危險性區段,其中危險性大的4段,危險性中等的6段,危險性小的7段,詳見圖5-8及表5-31。

(一)危險性大的區段(A)

在切割強烈的黃土丘陵區、黃土梁峁區和中低山區分布有眾多中、小型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崩塌和危岩體大多是採石、取土形成;滑坡前緣的工程,都有不同程度的破壞,以老滑坡為主;泥石流溝主要在溝谷狹窄、溝床坡度大、邊坡鬆散物多、植被覆蓋度低的支溝中,危害嚴重、危險性大。黃土丘陵區和黃土梁峁區基本為自重濕陷性黃土分布區,切溝、沖溝、落水洞、黃土柱、黃土橋皆有所發現。

根據地質災害體的分布規律、危害及危險性程度確定出危險性大的有4段,長152.8km,占管線總長的34.3%。分段說明如下:

圖5-8 甘肅段地質災害危險性分區圖

1.蘭州市西固小坪子—蘭州市直溝門段(A1)

位於皋蘭山前三、四級階地及黃土丘陵區,地形起伏較大,多見高邊坡及沖溝、泥石流溝。段內管線長29.0km,占管線總長度的6.5%。主要的地質災害為崩塌、滑坡、泥石流、黃土濕陷和潛蝕。綜合評估危險性大。

2.通渭縣碧玉—秦安縣蓮花城段(A2)

該段屬於黃土壟崗細梁與深溝地段,梁頂狹窄但相對平坦,梁脊長且略有彎曲,坡地中常發育黃土滑坡或黃土—泥岩滑坡,多為老滑坡。梁間溝谷深切,支溝多為泥石流溝。段內管線長44.0km,占管線總長的9.9%。主要的地質災害為滑坡、泥石流、黃土濕陷和潛蝕。綜合評估危險性大。

3.張家川縣龍山鎮—張家川縣趙家溝段(A3)

屬於黃土梁峁及溝谷地段,地形起伏較大,溝谷深切。段內管線長 11.0km,占管線總長的2.5%。主要的地質災害為崩塌、滑坡、泥石流和黃土濕陷、潛蝕。綜合評估危險性大。

4.張家川縣韓家硤—天水市北道支線段(A4)

該段屬於黃土壟崗細梁與深溝地段,梁頂狹窄但相對平坦,梁脊長且略有彎曲,坡地中常發育黃土滑坡或黃土—泥岩滑坡,多為老滑坡。梁間溝谷深切,支溝多為泥石流溝。段內管線長68.8km,占管線總長的15.5%。主要的地質災害為滑坡、泥石流、黃土濕陷和潛蝕。綜合評估危險性大。

(二)危險性中等的區段(B)

在切割較為強烈的黃土丘陵區、黃土梁峁區和中低山區分布有一定程度的中小型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體,危害中等,危險性中等。

根據地質災害體的分布規律、危害及危險性程度確定出危險性中等的6段,合計長135.7km,占總長的30.5%。分段說明如下:

1.蘭州直溝門—榆中縣喬家營(B1)

處於興隆山前,地形起伏較大,屬於中等切割的黃土丘陵區,多見高邊坡及崩塌。區段內管線長16.0km,占管線總長的3.6%。主要的地質災害為崩塌、泥石流、黃土濕陷和潛蝕。綜合評估危險性中等。

2.榆中縣方店子—榆中縣稠泥河(B2)

屬於中等切割的黃土丘陵區,地形起伏較大,多見高邊坡及崩塌。段內管線長13.0km,占管線總長的2.9%。主要的地質災害為崩塌、泥石流、黃土濕陷和潛蝕。綜合評估危險性中等。

3.榆中縣高崖—定西市符川段(B3)

處於宛川河與關川河西支溝分水嶺段,地形起伏較大,屬於中等切割的黃土丘陵區,多見高邊坡及崩塌。段內管線長19.5km,占管線總長的4.4%。主要的地質災害為崩塌、泥石流和黃土濕陷、潛蝕。綜合評估危險性中等。

4.定西市紅土窯—通渭縣碧玉段(B4)

處於關川河東支溝與牛谷河段,地形略有起伏,以河谷平原為主,河谷兩側泥石流及河岸崩塌發育。全長63.5km,占管線總長的14.3%。主要的地質災害為崩塌、滑坡、泥石流和黃土濕陷。綜合評估危險性中等。

5.張家川縣上磨村—張家川縣馬鹿前庄段(B5)

處於關山西部低山丘陵區,出露閃長岩、片麻岩、變質砂岩,上覆薄層黃土,基岩風化破碎十分強烈,地形起伏較大,溝谷切割較深。公路沿線多見崩塌與泥石流溝,地質環境相對脆弱。區內管線長20.5km,占管線總長的4.6%。主要的地質災害為崩塌、泥石流和黃土濕陷。綜合評估危險性中等。

6.張家川縣馬鹿官山溝口—張家川縣老爺廟段(B6)

處於關山林區,馬鹿牧場,植被覆蓋率高。由閃長岩、片麻岩、變質砂岩構成,上覆薄層坡殘積,邊坡處基岩風化破碎十分強烈,地形起伏較大,溝谷深切,官山溝溝口多見採石場崩塌,地質環境脆弱。段內管線長3.2km,占管線總長的0.7%。主要的地質災害為崩塌、洪水沖蝕。綜合評估危險性大。

(三)危險性小的區(C)

在沖洪積平原區、榆中盆地和部分黃土丘陵區分布有一定程度的小型崩塌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體,其危害及危險性小。

根據地質災害體的分布規律、危害及危險性程度確定出危險性小的7段,合計長156.5km,占總長的35.2%。分段說明如下:

1.蘭州市西固首站—蘭州市西固小坪子段(C1)

位於蘭州盆地一—二級階地,地形平坦,段內管線長2.0km,占管線總長的0.4%。主要的地質災害為黃土濕陷,局部可能有地面塌陷。綜合評估危險性小。

2.榆中縣喬家營—榆中縣方店子(C2)

處於榆中盆地,地形平坦開闊,局部略有起伏。段內管線長17.2km,占管線總長的3.9%。主要的地質災害為泥石流和黃土濕陷。綜合評估危險性小。

3.榆中縣稠泥河—榆中縣高崖段(C3)

處於關川河河谷平原,地形平坦開闊,局部略有起伏。段內管線長 16.0km,占管線總長的3.6%。主要的地質災害為泥石流和黃土濕陷。綜合評估危險性小。

4.定西市符川—定西市紅土窯段和定西市景台上—定西市安定區(C4)

該段處於關川河東、西支流河谷平原區,Ⅰ—Ⅱ階地發育,地形平坦開闊。段內管線長59.8km,占管線總長的13.5%。主要的地質災害為泥石流和黃土濕陷。綜合評估危險性小。

5.秦安縣蓮花城—張家川縣龍山鎮段(C5)

位於清水河河谷平原區,Ⅰ階地發育,地形平坦開闊,左岸山坡多見中—大型老滑坡,距管道1~3km。段內管線長48.0km,占管線總長的10.8%。主要的地質災害為泥石流和黃土濕陷。綜合評估危險性小。

6.張家川縣趙家溝—張家川縣上磨村段和張家川縣城關鎮—張家川縣韓家硤支線段(C6)位於後川河河谷平原區,Ⅰ—Ⅱ階地發育,地形較為平坦。段內管線長8.5km,占管線總長的1.9%。主要的地質災害為泥石流和黃土濕陷。綜合評估危險性小。

7.張家川縣馬鹿前庄—張家川縣官山溝溝口段(C7)

屬於關山山間盆地,Ⅰ階地發育,地形相對平坦開闊。段內管線長5.0km,占管線總長的1.1%。主要的地質災害為洪水沖蝕和黃土濕陷。綜合評估危險性小。

⑷ 地質災害防治分區需要結合行政區劃嗎

這個是需要的。地質災害防治分區原則上以鄉鎮及行政村界線為邊界劃定,但在劃分過程中,還應考慮重要工程設施建設及工程布局區域進行修邊,使之更結合實際,更具科學性。
地質災害防治分區的目的:
進行地質災害防治分區的目的在於有針對性的對可能發生地質災害發生區域進行有效管理,達到主次分明,以更好的預防地質災害的發生。
地質災害防治分區的原則:
為保持行政單元的相對完整性及便於管理和實施,地質災害防治分區原則上以鄉鎮及行政村界線為邊界劃定,但在劃分過程中,還應考慮重要工程設施建設及工程布局區域進行修邊,使之更結合實際,更具科學性。
地質災害防治分區方法:
1、地質災害高易發區和中易發區內地質災害集中發育、危害嚴重且危險性大的主要城縣、集鎮、村莊、大中型工礦企業所在地及學校等人口集中居住區、鐵路、國家級和省級公路交通干線、重點水利、電力工程等基礎設施、風景名勝區、旅遊開發區、規劃的新城鎮區、國民經濟規劃中的重大建設項目及重點開發區段、重大工程布局地帶、礦產資源開采及規劃開采地帶等,劃分為重點防治區;
2、地質災害高易發區和中易發區中地質災害發育的集鎮、村莊、道路、工程所在地及國民經濟規劃較重要建設項目、較重要交通干線危害性較大的地段,劃分為次重點防治區;
3、將中易發區上述區以外的地帶和低易發區,劃分為一般防治區。
地質災害防治區的防治工作重點:
1、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Ⅰ)
本防治區目前滑坡、崩塌、地裂縫、地面塌陷、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發育,共包括4個亞區,地質災害造成重大損失的隱患點絕大部分發育在該區。因此,本區防治地質災害的重心在礦區、交通動脈地帶、城市近郊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的預防和綜合治理;並開展規劃礦區、主幹河流、城鎮開發區、旅遊規劃區的地質災害綜合防治。特別是擬新建建設工程必須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以確保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
2、地質災害次重點防治區(Ⅱ)
本防治區目前滑坡、崩塌、地裂縫、地面塌陷、泥石流等地質災害較發育,共包括4個亞區。地質災害造成重大損失的隱患點少量發育在該區。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仍應密切關注地質災害的發生和綜合防治。特別是擬新建建設工程必須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以確保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
3、地質災害一般防治區(Ⅲ)
本防治區目前滑坡、崩塌、地裂縫、地面塌陷、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零星分布,共包括3個亞區。重點對危及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搬遷避讓或勘察治理;特別是擬新建建設工程必須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以確保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

⑸ 地質災害報告格式怎麼寫

地質災害性評估報告書參考提綱如下:
前言
說明評估任務由來,評估工作的依據
第一章 評估工作概述
一、工程和規劃概況與征地范圍
二、以往工作程度
三、工作方法及完成的工作量
四、評估范圍與級別的確定
第二章 地質環境條件
一、氣象、水文
二、地形地貌
三、地層岩性
四、地質構造與區域地殼穩定性
五、工程地質條件
六、水文地質條件
七、人類工程活動對地質環境的影響
第三章 地質災害危險性現狀評估
一、地質災害類型及特徵:闡述已發生的災種、數量、分布、規模、形成機制、危害對象、穩定性等
二、地質災害危險性現狀評估:按災種分別進行評估
第四章 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評估
一、工程建設引發或加劇地質災害危險性的預測
二、工程建設可能遭受地質災害危險性的預測
(在山地丘陵區進行工程建設,一般工程設計挖方切坡工程在不穩定邊坡,必須進行危險性預測評估,可列專節論述)
第五章 地質災害危險性綜合分區評估及防治措施
一、地質災害危險性綜合評估原則與量化指標的確定
二、地質災害危險性綜合分區評估
三、建設場地適宜性區分區評估
四、防治措施
結論與建議
附圖:1、評估區地質災害分布圖;2、地質災害危險性綜合分區評估圖
以上摘自《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技術要求(試行)》

⑹ 管線工程地質災害危險性綜合分區評估

依據地質抄災害危險性等級襲劃分的標准,管線工程劃分為28個區段(包括支線在內)(圖7-8)。現將綜合評估結果列於表7-7中。由表列可知,地質災害危險性大的有6段,全長74km;危險性中等的有10段,全長178km;危險性小的有12段,全長546km。它們占河南段總長的比例分別為9.3%、22.3%和68.4%。因此河南段管線工程絕大多數建設用地是適宜和基本適宜的。

⑺ 工程地質分區

研究區小清河以北為黃河三角洲平原,小清河以南多為山前沖洪積平原(圖2-6),基岩埋深在數百米以下,表層均為第四系鬆散沉積物,鑒於一般工業與民用建築物地基持力層一般均在15m以上,一般中高層建築物持力層一般在25m以上的特點,下面僅以0~25m的土體為對象,進行分析和研究。

1.土體的岩性與結構特徵

(1)土體岩性分類

區內0~25m深度內的地層多為第四系全新統地層,其沉積環境受黃河和海洋交互或共同影響,形成了以細顆粒為主的地層。所表現出的岩性以粉土最為廣泛,其次為粉質粘土、粉砂、粘土,局部有細砂,其主要岩性特徵見表2-9。

圖2-6 黃河三角洲工程地質分區圖

Fig.2-6 Map of Engineering geology zoning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2)土體結構特點

區內土體結構無單層結構,多為多層結構(多層結構是指一定深度內由3層或3層以上的地層構成),這也是區內的沉積環境所決定的,該區已瀕渤海,是河流的最下游段,河道游盪較頻繁,古地貌特點反復變化,攜帶泥、砂的水動力特點也隨之變化,因此,區內一般無巨厚的單層岩性沉積。

表2-9 黃河三角洲0~25m 地層岩性分類及主要特徵表Tab.2-9 Lithology of strata down to 25m depth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2.土體工程地質特徵

(1)山前沖積洪平原區土體工程地質特徵

該區地面下25m的沉積物為第四系全新統沖積、洪積(

)物,岩性以土黃—灰黃色粉質粘土、粉土為主,古河道帶有粉砂、細砂分布,湖沼相沉積的灰黑色淤泥、淤泥質土比較少見。土層物理力學性質較好,承載力較高。

(2)古黃河三角洲區土體工程地質特徵

該區地面下25m的沉積物為第四系全新統沖積、海積、湖沼相沉積(

),上部多以土黃色—褐黃色粉土、粉質粘土為主,古河道帶有粉砂分布;中部多有灰黑色淤泥質粉質粘土分布;局部有粉砂分布,下部以土黃色粉土、粉砂為主。土層的物理力學性質在水平和垂向上均有較大的變化,局部有小片的軟土和高鹽漬土分布。

(3)現代黃河三角洲平原區土體工程地質特徵

該區地面下25m的沉積物為第四系全新統沖積海積物(

),上部多為土黃—灰黃色粉土、粉質粘土;中部為灰黑色粉質粘土或淤泥質土,具腥味;下部多為淺灰色粉砂,土層的物理力學性質在水平和垂向上均有較大的變化,軟土分布面積較大,鹽漬土呈片狀分布,為弱—中等鹽漬土。

3.地表下0~25m土體物理力學指標的變化規律

1)古黃河三角洲區的物理力學性質總體上好於現代黃河三角洲,這是由於現代黃河三角洲的成陸時間晚於古黃河三角洲,其自重固結的程度弱於前者。

2)無論是古黃河三角洲區還是現代黃河三角洲區,各類岩性土層的物理力學指標顯示出一個較明顯的規律,即從地表向下,隨深度的增加土層的物理力學指標以較好—較差—好的規律發生變化。一般較差的深度段在5~10m和10~15m。這一變化規律也與區內的沉積環境相吻合,力學指標較差的深度段為1855年黃河改道以前沉積的以沖湖積-沖海積相為主的地層。

⑻ 煙台市工程地質分區與地質-生態環境質量評價

一、地質環境質量現狀評價

1.市區工程地質環境質量評價

工程地質環境質量評價系統是一個多層次、多因素的復雜系統,結合煙台市本身的特點,建立了煙台市區工程地質環境質量評價指標,將評價結果分為Ⅰ類區、Ⅱ類區、Ⅲ類區和Ⅳ類區,因此,各評價因素取4級變化指標。

本次評價范圍為煙台市區,以1∶5萬工程地質圖為底圖,將評價區域劃分為5939個500m×500m的單元,對每個單元進行評價,根據評價結果,編制出煙台市區工程地質環境質量分區圖。

計算中首先確定每個單元工程地質環境質量評價指標特徵值,然後,根據工程地質環境質量分級與對應評價指標的取值,並參考在煙台市區從事地質環境監測、工程地質勘察、城市規劃等專家對工程地質環境質量分級的意見,選定39個樣本(單元)為神經網路BP模型學習樣本,並分別給出每個樣本的目標值。計算中樣本輸入指標數量為15個指標,輸出節點為1個,學習率為0.7,隱層數為1個,隱節點為25個,最大總誤差為0.01,最大個體誤差為0.001,只需訓練200次左右即可,正常系統誤差數點後6位,系統收斂情況很好。樣本學習結束之後,就可以判斷其餘樣本的歸屬問題,根據輸出結果,判定某一樣本屬於哪一類工程地質環境質量區。整個計算根據上述神經網路的BP模型,由計算機完成。

計算結果與實際情況吻合相當好,煙台市區的工程地質環境質量分為Ⅰ、Ⅱ、Ⅲ、Ⅳ類區。

計算結果表明,Ⅰ類工程地質環境質量區,主要分布在煙台市區的低山丘陵區,如塔山、磁山等,該區一般基岩裸露,岩石類型以花崗岩、片岩、片麻岩、石英岩為主,地基承載力高,地下水綜合污染指數小於0.3,除了個別地段邊坡不穩定外,一般無其他環境工程地質問題發生,該區域人口密度低,人類工程活動強度低,是工程地質環境質量好的地區;Ⅱ、Ⅲ類工程地質環境質量區,地域分布情況有兩種,一是在山前、河谷平原,二是在人類工程活動強烈的丘陵地帶或地質災害與環境工程地質問題發育地帶,前者具有雙層岩土體結構,一般無淤泥質軟弱層,地下水綜合污染指數在0.3~1.0之間,人類工程活動強度較高,後者為礦山開采或邊坡失穩地段,是工程地質環境質量較好或中等地區;Ⅳ類工程地質環境質量區,分布在煙台市區濱海地帶,以夾河下游、養馬島南部分布面積最大,地貌單元屬濱海平原,地基土中均含淤泥質軟土,地基承載力較低,地下水位低,局部地段具侵蝕性,地下水綜合污染指數大於1.0,海水入侵現象較普遍,粉細砂、粉土地段有沙土液化現象,該區人口密度大,人類工程活動強度高,是工程地質環境質量差的地區。

2.區域地質環境質量現狀評價

正確選擇評價指標是真實地揭示地質環境質量優劣的前提和基礎,評價指標體系是由若干個單項評價指標組成的層次分明的有機整體,本次地質環境質量評價一般應滿足:一級評價3個指標,二級評價14個指標。

本次評價范圍以煙台市環境地質問題分布圖作為底圖,將評價區域劃分為2224個2.5m×2.5km評價單元,對每個單元的指標進行賦值評價。

上述各指標賦值的方法有3種:一是根據實測結果得到,如地形高度等;二是根據統計計算得到,如人口密度、單位面積國民生產總值等;三是根據實際情況及地質環境質量分級指標,對Ⅰ、Ⅱ、Ⅲ、Ⅳ類工程地質環境質量分別用1、2、3、4標度。

評價模型仍採用上述神經網路BP模型,根據煙台市區工程地質環境質量的評價經驗,參照分區指標,確定50個樣本(單元)為學習樣本,輸入指標12個,輸出層神經元1個,隱層神經元1個,隱節點數20個,誤差要求同上,迭代次數只需幾十次即可,系統收斂情況很好。然後將其餘樣本輸入計算機,進行判斷並輸出結果,根據該模型的判斷結果,編制煙台市地質環境質量分區,其地域分布見圖13-3。

圖13-3 煙台市地質環境質量評價與分區

計算結果表明,煙台市分Ⅰ、Ⅱ、Ⅲ、Ⅳ類地質環境質量區,它們所佔的比例分別是35.61%、40.96%、15.96%和7.46%。Ⅰ類區分布在萊州東北、招遠市附近、龍口北部、牟平北部、萊陽和海陽市附近地區,為地質環境質量最好地區;Ⅱ類區分布在萊州市附近、棲霞西部、蓬萊北部、福山北部、萊陽和海陽市附近的廣大區域,是地質環境質量較好地區;Ⅲ類區分布在煙台市沿海一帶,是地質環境質量中等地區;Ⅳ類區主要分布在北部沿海一帶和中部礦產資源開發地區,是地質環境質量較差地區。

二、煙台市地質-生態環境質量風險度與風險評價

1.地質-生態環境質量風險評價優勢指標與層次結構分析模型

地質-生態環境風險評價是按計算的地質-生態環境惡化程度分成不同等級風險區,針對不同風險區的特點提出減少風險的各項策略。

根據煙台市的實際情況和現有的地質-生態環境資料,將地貌單元、場地類型、地下水開采現狀、區域地殼穩定性、地震烈度、地面變形災害、斜坡環境變異災害、地下水污染狀況、海水入侵、濱岸侵蝕、人口密度和單位面積國民生產總值17個指標作為制定煙台市地質環境與生態環境問題風險評價優勢指標。

2.地質-生態環境質量風險評價優勢指標權值的確定

層次分析法(AHP)是把一個復雜的問題表示為有序統一處理決策中的定性與定量因素,具有實用性、系統性、簡潔性等特點,本質上是一種決策思維方式。層次分析法將復雜的問題分解成各組成要素,將這些要素按支配關系組成有序的層次遞階結構,通過兩兩比較的方式確定層次中諸因素的相對重要性,然後結合人的判斷決定諸因素的相對重要性的總和順序。層次分析法體現了人們決策思維的基本特徵,即分解、判斷、綜合。具體包括:①建立層次遞階結構;②構造兩兩比較判斷矩陣;③計算單一準則下元素的相對權重;④計算各層因素的組合權重。最終計算結果得出最低層次元素相對重要性排序,即權重向量。

於是,各區域地質環境與生態環境問題風險評價優勢指標對總區域地質環境與生態環境問題風險評價優勢指標據重要性權值進行總排序。經檢驗,總排序具有滿意的一致性。

3.地質-生態環境質量風險度的定量評定與風險評價

將煙台市劃分為2224個獨立單元,根據分區指標對每個單元的區域地質環境與生態環境問題風險評價優勢指標進行賦值、評價,將所得數值進行加權。根據17個煙台市風險度優勢指標,確定每個單元內各因素(指標)的特徵值(fij(x)),再乘以其權值,即得到每個單元的風險度基準值(圖13-4)。

計算結果表明,當風險度基準值小於50時,表明該區域地質環境與生態環境問題風險程度小、安全,一般不用採取防治措施;當風險度基準值在50~70之間時,表明該區域地質環境與生態環境問題風險程度中等、一般,除在特別地區需注意避免問題惡化外,一般也不採取防治措施;當風險度基準值在70~90之間時,表明該區域地質環境與生態環境問題風險程度較大、較嚴重,應考慮區域地質環境與生態環境問題的影響,並採取一定的防治措施;當風險度基準值大於90時,表明該區域地質環境與生態環境問題風險程度大、嚴重,處於問題惡化的極限值,進行工程建設時,應注意評價該工程建成後將引起或遇到何種地質環境問題和生態環境問題,應進行地質環境和生態環境的預防與防治研究,避免地質與生態環境問題的進一步惡化。

圖13-4 煙台市地質-生態環境質量風險評價

⑼ 如何進行工程地質分區

進行區域的靶區區分 逐步進入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