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地質災害預警
Ⅰ 地質災害預警的方法類型
區域地質災害氣象預警可利用報刊、電視、廣播、網路等新聞媒體及電話內、傳真、手機短容信等方式;地質災害隱患點預警可利用口哨、銅鑼、高音喇叭等。發生地質災害後,依據嚴重程度、人員傷亡等,政府將由低到高啟動一般(Ⅳ級)、較大(Ⅲ級)、重大(Ⅱ級)、特別重大(Ⅰ級)預警,依次用藍色、黃色、橙色和紅色表示。
Ⅱ 地質災害預警級別 地質災害預警什麼意思
地質災害預警制度。預警內容主要包括地質災害可能發生的時間、地點、成專災范圍和影響程度屬等。地質災害預警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會同氣象主管機構發布。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向社會發布地質災害預警。
按照未來24小時內,地質災害發生的可能性大小,地質災害預警分為五級,分別為
一級:可能性很小;
二級:可能性較小;
三級:可能性較大(通知監測人員和威脅住戶注意);
四級:可能性大(預報階段,停止外業,各崗位人員到崗待命);
五級:可能性很大(警報階段,無條件緊急疏散,密切觀測)。
Ⅲ 地質災害預警預報有哪幾個等級
按照抄未來24小時內,地質災害發生的可能性大小,地質災害預警分為五級,分別為
一級:可能性很小;
二級:可能性較小;
三級:可能性較大(通知監測人員和威脅住戶注意);
四級:可能性大(預報階段,停止外業,各崗位人員到崗待命);
五級:可能性很大(警報階段,無條件緊急疏散,密切觀測)。
Ⅳ 地質災害的預警級別
按照未來24小時內,地質災害發生的可能性大小,地質災害預警分為五級,分別版為
一級:可能性很小;
二級權:可能性較小;
三級:可能性較大(通知監測人員和威脅住戶注意);
四級:可能性大(預報階段,停止外業,各崗位人員到崗待命);
五級:可能性很大(警報階段,無條件緊急疏散,密切觀測)。
Ⅳ 山東暴雨預警具體情況怎麼樣了
8月14日報道,根據山東省氣象局14日6時發布的重要天氣預報,山東將暴雨版藍色預警信號權升級為暴雨橙色預警信號,發布內陸大風藍色預警信號,並繼續發布雷電黃色預警信號。
受今年第14號台風「摩羯」減弱的低壓環流影響,目前,山東棗庄、濟寧、淄博、濰坊和東營等市的部分地區3小時降水量已超過50毫米。
為此,氣象部門提醒,相關部門要做好防暴雨、防風和防雷電工作,切斷有危險的室外電源,暫停戶外作業;處於危險地帶的單位應當停課、停業,採取專門措施保護已到校學生、幼兒和其他上班人員的安全。同時,做好城市、農田的排澇,注意防範可能引發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災害。
Ⅵ 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響應
群測群防機構可通過電視、網路、傳真、通訊等形式接收國家、省(自治區、直轄市)、市、縣發布的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信息。
縣級群測群防機構收到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信息後,應在2小時內將信息轉發到相關地質災害防治責任單位、隱患點監測責任人以及隱患區巡查責任單位(或責任人)。
(1)當預警級別為3級時,群測群防機構應通知基層群測群防監測人員注意,查看隱患點變化情況。
(2)當預警級別為4級時,群測群防機構應通知基層群測群防監測人員加密監測,注意防範,做好啟動防災應急預案的准備。
(3)當預警級別為5級時,群測群防組織應立即通知基層群測群防監測人員加強巡查,加密監測。一旦發現地質災害臨災前兆,應立即發布緊急撤離信號,組織疏散受威脅的人員。
(4)未在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區域內,出現持續大雨或暴雨天氣時,群測群防責任單位和監測人員應及時上崗加強監測。當發現臨災特徵時,應立即組織疏散受威脅人員。
(5)鼓勵公民和組織通過電話等各種形式向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提供地質災害災情和險情信息。
(6)縣級群測群防機構在汛期每個月25日前,應將當月地質災害信息反饋到省(自治區、直轄市)、市國土資源主管部門,信息反饋內容詳見附件Ⅰ-5。
Ⅶ 山東地質災害預警擴至濰坊,臨朐未來幾天都是雨雨雨
15日16時,山東省國土資源廳與山東省氣象局繼續聯合發布黃色預警。根據未來24小時降雨預報及前期實際降雨量分析,濟寧東部、棗庄大部、淄博南部、臨沂大部、濰坊南部、日照、青島大部、煙台、威海降雨引發地質災害的可能性較大(黃色預警),請當地政府及相關單位做好地質災害防範工作。
下雨天,天氣涼爽了許多
但是,小夥伴們出門一定要帶好雨具哦
要不然就要這樣挨淋了
↓↓↓
Ⅷ 山東省國土資源廳地質災害應急調查演練方案
山東省國土資源廳
(2013年7月29日)
進入汛期,我省地質災害進入高發期,為提高地質災害應急應對能力,省廳決定省、市、縣三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聯合開展地質災害應急調查實戰演練,擬邀請省氣象局相關人員參加,現制定如下演練方案。
一、演練目的
鍛煉地質災害應急調查隊伍,檢驗應急裝備和能力,提升技術響應能力,提高地質災害應急處置水平。
二、演練任務
主要任務是模擬一次單體地質災害應急調查,通過演練檢驗有關部門及相關人員對突發性地質災害的應急反應能力和應急調查能力,測試我省地質災害應急技術平台建設及相關應急裝備的技術保障程度。
具體任務是:
(1)進行一次地質災害調查部門、應急測繪部門、氣象信息服務部門的應急拉動。
(2)實施濟南市歷城區仲宮鎮卧虎山水庫北壩肩滑坡(崩塌)地質災害應急調查。
(3)試用前期地質災害應急技術平台建設的系統和裝備。
(4)模擬地質災害視頻聲頻遠程會商與指揮。
(5)編制地質災害應急調查技術報告、應急處置措施建議和信息發布初稿。
三、演練地點、時間、背景
演練地點:濟南市歷城區仲宮鎮卧虎山水庫北壩肩。
演練時間:2013年7月29日13:00-18:00。
演練背景:卧虎山水庫北壩肩災害點群測群防員發現滑坡險情,經初步調查,受威脅人員3戶、12人,威脅卧虎山水庫北壩肩和水庫下游居民安全。群測群防員立刻將災情逐級上報各級國土資源部門,並直報國土資源廳應急值班人員,值班人員認為險情緊急重大,快速編制了應急工作方案,並及時報告了國土資源廳應急管理辦公室。省國土資源廳接報後,啟動一級地質災害技術響應,立即要求濟南市國土資源局開展先期調查,採取先期應急處置。
四、參加單位
山東省國土資源廳,山東省氣象局,濟南市國土資源局,山東省氣象台,山東省氣象信息服務中心,山東省國土測繪院,山東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山東省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中心)。
五、地質災害應急調查系統裝備
三維地質環境信息系統1套;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系統1套;三維激光掃描儀及配套測量設備1套;GP S動態監測系統1套;衛星通信車1輛,其他車輛4輛;地質災害調查單兵設備1套、地質災害自動化監測單兵2套、手持GP S3部;航拍無人機1架;對講設備4部;衛星電話2部;氣象預報系統設備若干;地質災害視頻監視系統;移動氣象站。
六、演練內容
(1)演練地質災害應急技術響應程序。
(2)與氣象部門聯合開展單點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
(3)通過視頻會商系統對災害點應急調查工作進行實時會商和指揮。
(4)單體地質災害應急調查監測技術方法及內容。
(5)試用衛星通信系統、單兵設備、三維掃描儀系統、無人航拍系統針對單點地質災害應急調查的技術方法、程序。
(6)應急調查報告、應急處置方案、信息發布編制過程、方法。
(7)地質災害視頻監視及單兵實時傳輸。
七、演練組織及人員
1.應急調查指揮部
指揮長:寧廷河
副指揮長:董同玉 王光信 張志光 李國祥
成員:付英 現場總協調,林海 顏景生(後方專家組長),申玉德 韓景敏 現場調查期應急處置,任重 高善坤。
職責:負責演練技術工作的組織、協調、指令、點評、參與研討災害基本情況,調查期應急處置,向省政府和國土部匯報。
具體分工:寧廷河負責下達指令及演練結束的點評;董同玉負責航拍工作總指揮;王光信負責本次演練主持;張志光負責氣象信息協調;李國祥觀摩指導;付英負責演練現場總協調;林海負責演練技術指導;顏景生負責演練組織與會商工作;申玉德觀摩指導;韓景敏負責指揮現場調查期應急處置工作;任重負責災情險情速報;高善坤負責演練信息匯集。
2.後方會商專家組
組長:顏景生
副組長:常允新 李玉華 楊 穎
成員:壽冀平 盛根來 張世傑
職責:負責會商、災情險情判定、調查成果編制、研討災害基本情況。
3.關系協調組
組長:王良龍
成員:郭瑞、岳慶傑、術鳴魯、張明亭、崔京河
職責:負責地方關系的協調工作,參與會商,警示牌6塊,分別放置在滑坡道路兩端路口和兩個崩塌點處。
4.災情險情調查組
組長:胡玉祿 現場技術負責
副組長:楊成芳 楊宗波、邊文超
(1)地質地形調查小組 方慶海(小組長)、張景康
(2)災情調查小組 張永偉(小組長)、梁浩
(3)險情調查小組 王慶兵(小組長)、邵明、孟凡奇
(4)應急監測小組 董強(小組長)、楊培傑、王寧、趙琳、李永超
職責:負責攜帶單兵、三維激光掃描儀、手持GP S等設備進行地質災害險情災情調查。
具體分工:胡玉祿為現場技術負責,攜帶對講機。
楊成芳、楊宗波、邊文超負責現場氣象人員、設備。方慶海負責地質地形調查,張景康配合,攜帶照相機、手持GP S、地形圖,精確繪制地質圖和地質剖面圖。
張永偉攜帶對講機、衛星電話、自動化監測單兵1套,負責災情調查;梁浩攜帶照相機,手持GPS,填寫災害點災情調查表;王慶兵攜帶衛星通訊單兵設備,負責險情調查;邵明、孟凡奇攜帶手持GPS,填寫災害點險情調查表。
董強負責應急監測工作,攜帶對講機;董強、楊培傑、承擔靜態GPS監測,攜帶自動化監測單兵1套;王寧、趙琳李永超負責三維激光掃描。
5.影像航拍組
組長:楊艷萍
副組長:毛繼軍
成員:張偉國、張衡、吳學超、何有剛、張廣慶、楊建、高岷
職責:負責影像的航拍與處理工作。
6.技術網路保障組
組長:魏嘉
副組長:鄭庭明、任翠愛、張聲濤、韓保棟
成員:張曄、沙令寶、鄭秀榮、胡紅文、王心兵、鄒連慶、曹春山、劉洋
具體分工:魏嘉負責後方專家會商技術保障、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災害基本情況匯報(應急途中時間);張聲濤負責省廳與總站應急大廳連接調試;鄒連慶負責三維地質環境信息系統應用、應急大廳聲頻視頻系統切換、應急大廳連接調試;任翠愛負責專家意見整理;沙令寶留守預報值班,負責氣象數據傳輸;胡紅文負責圖件查找、修改工作;鄭庭明負責網路通信順暢和突發狀況的處置;王心兵、張曄、劉洋負責衛星通信車連接調試、切換;曹春山負責衛星通信車駕駛。
7.後勤服務組
組長:宋和平
副組長:韓保棟
成員:陳清芳、李清海、林明、李大勇、朱國
具體分工:宋和平負責後勤服務,突發事件的處置;韓保棟、陳清芳負責應急車輛准備調度、司機安排;李清海、林明、李大勇、朱國為應急車輛司機。
8.宣傳報道組
組長:吳文峰
成員:楊學作、胡笑偉、趙培培
八、演練程序
本次演練分為4個階段:
(1)應急調查啟動階段(13:00—14:00):群測群防員報災,省廳啟動一級技術響應,編制應急調查方案,成立應急調查隊伍,做好出發准備。
(2)應急調查階段(14:00—16:25):各小組到達指定位置分組開始調查。
(3)應急會商階段(16:25—16:50):前後方專家開展應急會商,形成應急調查報告、應急處置措施建議、信息發布初稿。
(4)應急結束階段(16:50—17:18):宣布演練結束,指揮長點評。
2013年地質災害應急演練選編
Ⅸ 地質災害預警預報分為幾個等級,主要通過什麼途徑發布
根據地質災害活動或損失程度劃分的等級。目的是表示地質災害的輕重程度,便於專對不同地質災害事件屬或地質災害與其他自然災害進行對比。分級的依據或類型有兩種。一是根據地質災害活動的強度、規模、速度等指標反映地質災害的活動程度,有人稱其為災變等級。不同地質災害的分級標准和指標不一,只有少數地質災害已形成公認的分級標志(如地震採用震級表示地震活動強度),多數地質災害尚沒有統一的分級方案。二是以地質災害的破壞損失程度分級。有人稱其為災度等級,但沒有公認的分級方案和相應的指標標准。多數人認為以地質災害事件造成的人員傷亡和直接經濟損失數量作為地質災害破壞損失分級指標,從大到小依次為巨災、大災、中災、小災、微災。這兩種分級含義不同,但有密切聯系:地質災害活動強度級次所標識的是地質災害動力活動的強弱程度或規模大小;地質災害破壞損失級次標識的是地質災害破壞損失的大小,它除了受地質災害強度控制外,還與受災地區人口、財產分布以及受災體的脆弱程度等社會經濟條件密切相關。
地質災害按照人員傷亡、經濟損失的大小,分為特大型、大型、中型和小型四個等級。
Ⅹ 地質災害黃色預警是什麼意思
地質災害黃色預警信號是指24小時內地質災害發生的風險較高。地質災害黃色預警信號是地質災害預警信號中的第一級。
地質災害預警級別分為五級,但預警信號為四級,即藍色、黃色、橙色和紅色,分別代表一般、較重、嚴重和特別嚴重,黃色預警是指未來24小時內發生地質災害的可能性較大,應及時通知監測人員和受威脅住戶注意避險。
(10)山東地質災害預警擴展閱讀:
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信息每年汛期(5-9月)在中央電視台天氣預報節目中和中國地質環境信息網上發布,目的是提醒被預警區的幹部和群眾防範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災害。可以分為以下等級:
一級提醒級,24小時內,災害發生可能性很小。 啟動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的群測群防巡查。
二級 提醒級,24小時內,災害發生可能性較小。 預報預警時間內對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24小時監測。
三級 注意級,24小時內,災害發生可能性較大。 預報預警時間內啟動地質災害隱患點群測群防,並24小時監測;採取防禦措施,提醒災害易發地點附近的居民、廠礦、學校、企事業單位密切關注天氣預報,以防天氣突然惡化。
四級 預警級,24小時內,災害發生可能性大。 啟動受地質災害隱患點威脅區居民臨時避讓方案;暫停災害易發地點附近的戶外作業,各有關單位值班指揮人員到崗准備應急措施。組織搶險隊伍,轉移危險地帶居民,密切注意雨情變化。
五級 警報級,24小時內,災害發生可能性很大。 啟動不穩定危險斜坡威脅區居民臨時避讓方案;緊急疏散災害易發地點附近的居民、學生、廠礦、企事業單位人員,關閉有關道路,組織人員准備搶險。
參考資料:網路—地質災害黃色預警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