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地質災害圖冊編制要求

地質災害圖冊編制要求

發布時間: 2021-02-17 21:51:38

⑴ 陝西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

地質災害氣象預警系統

3.2004年,按照省政府要求,會同中國地質調查局開展了陝北能源化工基地地下水勘查項目。建立了由40眼自記水位儀組成的地下水自動監測網,實現了對基地重要地段地下水位的實時監測,建成了水資源資料庫和信息系統,這一成果為陝西省陝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設提供了科學依據。

4.在全面完成了全省縣(區)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的基礎上,結合監測資料綜合分析研究,編輯製作了10個市的《地質災害圖冊》,印發各市(縣)政府和有關部門使用,對指導各市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發揮了重要作用。

5.在旬陽縣正在建設全省首個自動化監測示範區,圍繞旬陽縣商貿街滑坡,進行地表變形、雨量點、深部變形、地下水位監測等工作。在縣地質環境監測站建立信息採集自動化數據傳輸系統;在省總站設終端站,進行信息接收、分析處理。該自動化監測系統的建成,將對提高全省地質災害監測預報水平起到積極地示範作用。

六、法制建設

1.2001年,陝西省國土資源廳制訂了《陝西省地質環境管理辦法》和《陝西省地質災害安全防治管理規定(試行)》,並經省政府審議通過,分別以陝西省人民政府第71號令和陝政發〔2001〕48號文下發各地執行,對開展地質環境監測工作的責任主體、監測網路建設、資金安排、成果發布、防災方案編制等內容加以明確規定,為全省地質環境監測和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了法律依據。

2.2005年,省廳組織編制了《陝西省地質災害防治規劃(2005—2015年)》,經省政府審定後,印發各市(縣)人民政府實施;2006年組織編制了《陝西省「十一五」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省政府辦公廳以陝政辦發〔2006〕88號下發市(縣)政府執行。按照國土資源部要求,又組織編制了《陝西省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規劃(2006—2015年)》,上報國土資源部審查通過。在省廳統一安排和指導下,各市及地質災害防治重點縣也分別編制完成了本轄區的地質災害防治規劃。《規劃》對地質災害防治面臨的形勢、目標任務、重點防治分區、監測預警體系建設、實施保障措施等內容做了明確規定。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發生後,按照地震災區災後重建地質災害防治的要求,編制完成了《汶川地震陝西省重災縣災後恢復重建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和《汶川地震陝西省受災縣災後重建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同時組織受災地區漢中、寶雞、咸陽、安康和西安5市編制了《汶川地震災後重建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為地方政府災後恢復重建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提供了依據。

⑵ 「十有縣」建設驗收要求

(1)有組織領導機構

1)縣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成立地質災害綜合防治工作領導小組的通知(縣政府文件)。

2)有專門的辦事機構和辦公場所。

3)每年度地質災害防災工作責任書(縣與各鄉鎮簽訂、鄉鎮與各村簽訂)。

(2)有「一規劃兩方(預)案」

1)地質災害防治規劃。

2)縣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的通知(縣政府文件)。

3)縣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的通知(縣政府文件)。

4)縣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礦山地質災害搶險救災預案》的通知(縣政府文件,視情況定)。

5)縣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旅遊景區地質災害防災預案》的通知(縣政府文件,視情況定)。

6)縣級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防災預案(縣國土資源局編制)。

(3)有穩定的經費渠道

1)地質災害隱患點治理經費預算、可研設計文件、竣工驗收報告。

2)地質災害應急處置資金申請、應急費用財務明細表。

3)撥付地質災害隱患點監測人員監測經費的簽名。

4)縣或者鄉鎮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做好地質災害隱患點受威脅戶搬遷工作的通知》(縣、鄉鎮政府文件)。

5)縣國土資源局關於因地質災害需整體搬遷安置用地有關問題的通知(國土資發文件)。

(4)有落實到人的監測體系

1)地質災害群測群防責任人通訊錄(專人值班並24小時電話暢通)。

2)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監測記錄(多年記錄)。

3)防災工作明白卡(防災單位蓋章)。

4)防災避險明白卡(受威脅居民簽字)。

(5)有國土所負責地質災害防治聯絡員

1)鄉鎮及國土資源所負責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人員名單。

2)鄉鎮地質災害隱患台賬。

3)鄉鎮地質災害隱患點防災預案。

4)鄉鎮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檢查表。

(6)有排查巡查報告決策等制度

1)縣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做好地質災害監測和防治工作的通知》(縣政府文件)。

2)縣國土資源局《關於開展地質災害隱患點檢查工作的通知》(國土資發文件)。

3)縣國土資源局汛期地質災害防治期間值班安排表(4月—9月)。

4)地質災害汛期值班制度、險情巡視制度、災情速報制度。

5)地質災害隱患防治督導書。

6)有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後復查等地質災害防治制度。

(7)有宣傳畫警示牌

1)地質災害易發區和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設置警示牌、貼有宣傳畫。

2)地災隱患點所標示的轉移路線。

3)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配備喇叭、銅鑼等預警設備。

4)開展地質災害防治應急演練。

5)在「世界地球日」、「全國土地日」和「全國防災減災日」開展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宣傳圖冊、照片等。

6)地質災害防治宣傳工作計劃和工作總結。

(8)有地質災害氣象預報

1)地質災害氣象預報值班人員和辦公場所。

2)地質災害氣象預報產品。

(9)有報警簡易器材

1)地質災害隱患點安裝簡易監測儀器。

2)監測人員配備有簡易監測預警工具。

(10)有對相關人員的培訓

1)縣、鄉(鎮)國土資源幹部工作的專業培訓。

2)培訓教材和舉辦培訓班。

⑶ 浙江省地質環境工作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成效典型材料

浙江省國土資源廳

「十一五」期間,浙江省圍繞著地質環境工作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宗旨,全面實施第二輪地質環境保護規劃,健全和完善地質環境保護法規,使地質環境工作緊密服務於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社會效益與生態環境效益。

在地質災害防治方面,浙江省在全國率先開展了縣(市、區)小流域泥石流地質災害專項調查評價。通過這一專項調查評價,基本查明了對浙江省山區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危害最大的小流域泥石流地質災害情況,提出了防災減災對策措施,落實了群測群防。該項目榮獲國土資源部2011年度科技成果二等獎。「十一五」期間,通過地質災害預警預報、群測群防和有效避險轉移,全省成功避讓地質災害88起,避免了954人的傷亡;實施勘查治理、避讓搬遷項目3020個,累計投入13.5億元,近8萬人脫離了地質災害的威脅。通過加強地質遺跡保護,大力推進地質遺跡保護區與地質(礦山)公園建設,使地質遺跡保護工作又上一個新台階。全省累計建設地質遺跡保護區、地質公園、礦山公園等12處,總面積733平方千米,對加強浙江省地質遺跡保護,推進科普教育與旅遊經濟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浙江省長興「金釘子」剖面國家級地質遺跡保護區被國際地科聯主席贊譽為「世界上保護得最好的保護區」。遂昌金礦國家礦山公園不僅建成國家級礦山公園,而且成為「4A」級旅遊景區,成為我國礦山企業綜合利用資源、保護和永續利用礦業遺跡,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個成功典範。

一、守護生命,保障安全:浙江省小流域泥石流地質災害調查與評價工作

浙江省地處東南沿海,台汛期小流域集中強降雨引發小流域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頻繁發生,造成了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為系統查明浙江省泥石流地質災害的分布發育規律,建立小流域泥石流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預警體系,提出泥石流地質災害防治對策和建議,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2005年,浙江省在全國率先開展了小流域泥石流地質災害調查與評價工作,浙江省政府辦公廳轉發了《浙江省小流域泥石流地質災害調查與評價工作方案》(浙政辦發[2005]51號),計劃用3年左右的時間,完成全省以48個縣(市、區)為重點的小流域泥石流地質災害調查與評價工作(圖1)。截至2008年7月,全省48個縣(市、區)的小流域泥石流地質災害調查與評價工作圓滿完成,為全省泥石流地質災害防治和各級政府科學制定防災避險方案和城鎮規劃、新農村建設,最大限度地避免和減少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提供了科學依據,取得了顯著成效(圖2和圖3)。項目完成的3年來,全省雖然發生泥石流上百起,由於防範到位,沒有發生因泥石流災害造成人員傷亡的情況,取得了顯著的防災減災效果。2011年,該項目被國土資源部評為科技成果二等獎。

圖1 浙江省小流域泥石流地質災害工作座談會現場

圖2 開展泥石流調查現場

圖3 編印的培訓教材和相關技術要求

全省小流域泥石流地質災害調查面積5.96萬平方千米,調查小流域溝谷12504條。基本查明了泥石流隱患溝谷1621條,圈定了危險區范圍以及受威脅的人員和財產情況,全面評價了泥石流地質災害的易發程度。評價出中等易發泥石流隱患溝谷203條,低易發泥石流隱患溝谷1418條;危險性大的有16條,危險性中等的有208條,危險性小的有1397條。這些泥石流隱患溝谷,共威脅人員38248人,威脅財產95070萬元。對全部查明的1621條泥石流隱患溝谷編制了1:1萬比例尺的小流域泥石流地質災害防災避險圖,標明了危險區范圍和安全撤離路線,對747條重要泥石流隱患溝谷編寫了防災避險方案,建成了小流域泥石流地質災害管理信息系統和時空結合的監測預警體系。同時提交了一整套成果,包括小流域泥石流綜合調查評價報告,小流域泥石流防災避險圖冊,小流域泥石流防災預案建議,小流域泥石流地質災害管理信息系統,建立了浙東南沿海和浙西北內陸區域兩種不同的小流域泥石流預測預報模型和方法體系,為泥石流災害的防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為更好地將調查成果應用於當地防災減災之中,各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及時編寫製作了小流域泥石流地質災害調查與評價項目成果簡本,突出調查與評價工作的結論及防治對策與建議,以及落實措施等,及時向當地政府和防汛指揮部領導匯報調查評價工作成果,使各級領導充分了解泥石流災害的防治現狀,將小流域泥石流災害防治納入當地的山洪防災體系中,更有針對性地部署泥石流防治工作,及時結合汛期水雨情動態,發布泥石流地質災害預警報信息,指導當地防災工作。

在全面調查評價工作的同時,專業技術人員還會同當地國土資源部門對當地的群眾開展了小流域泥石流防災減災知識的宣傳和培訓。按照群測群防要求協助當地政府落實了重點泥石流隱患溝谷的監測責任人,發放了明白卡,使受泥石流隱患威脅的人員基本了解了防災自救的方法,增強了地質災害防範意思。

二、千年金礦,煥發青春:浙江遂昌金礦國家礦山公園

浙江遂昌金礦國家礦山公園位於浙江省麗水市遂昌縣東北部,面積33.6平方千米,其中礦業遺跡核心區面積3.6平方千米。礦區礦業開采歷史悠久,始於唐代早期,是世界上最早的地下開采岩金礦山。礦山公園內礦業遺跡豐富,有古代探礦遺跡、采礦遺跡、選礦冶煉遺跡(圖4)。礦山公園布局合理,道路整潔,環境優美,景色宜人,是一座真正的綠色礦山公園(圖5)。

圖4 遂昌金礦國家礦山公園古礦洞

圖5 遂昌金礦國家礦山公園主入口

為了合理利用礦區獨特的礦業遺跡和自然、人文景觀資源,調整企業發展結構,長期持續地治理礦山「三廢」和恢復生態環境,2002年,該礦結合治理方案著手策劃礦山工業旅遊開發工作。2005年8月,該礦以其悠久的采冶歷史、深厚的文化底蘊、優越的自然環境成為我國首批有條件和資格建設國家級礦山公園的礦山之一。2006年8月,《浙江省遂昌金礦礦山公園礦業遺跡展示區修建性詳細規劃》通過國土資源部評審。2007年11月20日,遂昌金礦國家礦山公園一期工程通過了國土資源部組織的驗收。12月18日,國土資源部在遂昌金礦國家礦山公園舉行了揭碑開園儀式。2008年11月,遂昌金礦國家礦山公園被評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填補了國內礦山公園創建高等級旅遊景區的空白,成為我國礦山企業綜合利用資源、保護和永續利用礦業遺跡,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個成功典型。

遂昌金礦在各級政府和國土資源部門的精心規劃和指導下,經過幾年的可持續發展,綜合效益回報明顯。中長期預測,礦山公園將有足夠的贏利能力,相當於再造一個遂昌金礦,有力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

遂昌金礦國家礦山公園產生了豐厚的經濟效益。隨著景區的開發建設和基礎設施的完善,礦山公園的知名度不斷提高。從2005年至今,遊客和旅遊總收入基本以每年近翻倍遞增;2010年礦山公園全年實際遊客量22.4萬人次,旅遊總收入實現1019.4萬元(不含金銀製品銷售),首次突破1000萬元,實現利潤200萬元。遂昌金礦將繼續加大礦業遺跡保護和綜合利用項目投入力度,繼續提升礦山公園品位,提高接待能力和經營業績,力爭形成年接待遊客量60萬人的能力,實現旅遊銷售年收入1.9億元、旅遊經營年利潤1600萬元。同時,旅遊帶動遂昌金礦從黃金生產企業向金銀珠寶加工銷售企業轉型,經濟效益前景更加樂觀。

遂昌金礦國家礦山公園產生了長遠的生態效益。礦山公園的建設促進了環境治理、生態恢復等工程的實施。旅遊業的發展,使生態環境資源跨入產業化行列。產業結構、產業布局合理化,工業污染得到有效防治;園區內的空氣、水和聲環境質量進一步優化;礦山閉坑後,礦山公園可接替管理尾礦庫和酸性廢石堆等災害隱患和污染源,確保長期安全可靠。在礦山公園建設過程中,通過廢棄礦地土地復墾,種植的金銀花和黃花菜等經濟作物效益明顯。

遂昌金礦國家礦山公園產生了廣泛的社會效益。遂昌金礦的珍稀礦業遺跡是不可再生的自然和文化遺產,是礦業史和文明史的重要組成部分。礦山公園的建立有效地保護了珍稀礦業遺跡,顯著帶動了周邊地區旅遊及相關產業的發展,有效改善了本地區經濟相對滯後的狀況,吸收了大量礦山分流人員和農村富餘勞動力就業。如今,遂昌金礦國家礦山公園的知名度和品牌效應與日俱增。

三、養在深閨終被識,地質A寶耀中華:浙江長興地質遺跡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浙江長興地質遺跡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浙江省長興縣境內,總面積275公頃,保護區由核心區、緩沖區和實驗區構成,主要保護對象為全球二疊系—三疊系界線層型剖面、長興階層型剖面及古生物化石。區內由西向東有A、B、C、D、E、Z6個揭露剖面,其中D剖面是核心區,有全球最完整的二疊系—三疊系界線層型剖面和點、吳家坪階—長興階全球層型標准點位標准剖面兩個標准剖面和點位。這是全球唯一在同一剖面上同時擁有兩顆「金釘子」的地方,充分體現了我國地層地質科學研究在國際上的領先水平。

20世紀80年代前,保護區一帶還是當地鄉鎮企業開採的幾個小礦山,隨著1984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在這里豎立保護長興灰岩的界牌後,長興縣人民政府對附近礦山進行了關閉。2005年8月,長興二疊系—三疊系界線層型剖面地質遺跡自然保護區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辦發[2005]40號)。2009年成立長興「金釘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

近10餘年來,長興縣政府和各級有關部門不斷加大了對保護區建設的投入,按照「總體規劃、分步實施」的原則,已投資近1.5億元,完成了以地質博物館工程為核心、以相關輔助工程為支點、以完善景點規劃布局為補充的建設格局。先後建設了考察平台、觀察天橋、豎立紀念碑、博物館、廣場等基礎設施(圖6和圖7)。「金釘子」地質博物館總建築面積4512平方米,展示面積2600平方米,由三廳(宇宙地球廳、生物進化廳、金釘子廳)、一院(4D影院)一展區(古木化石展區)構成。於2006年10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社會反響強烈。國際地科聯主席高度贊揚了長興「金釘子」保護區,稱之為「世界上保護得最好的保護區」。國內外一些知名專家也一致認為博物館是國內最完美的博物館之一,是一所現代化的地質科普教學館。

保護區積極開展了各類科普活動,向公眾宣傳地質遺跡的知識。2011年「4·22世界地球日」,中國古生物化石保護基金會、浙江省國土資源廳在長興保護區內舉辦10集系列科普電視紀錄片《地球的年輪——金釘子的故事》首播儀式及《我贈你讀》公益宣傳活動(圖6,圖7),進一步擴大了長興金釘子的社會影響。「全國李四光中隊科普教育基地」、「全國科普教育基地」、「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長興野外研究基地」、「中國地質大學長興野外教學與研究基地」等也相繼掛牌。2011年,保護區成為全國第二批國土資源科普基地。

作為長興縣素質教育基地,保護區還與當地學校聯合舉辦各類貼近保護區內涵的主題活動。每年「4·22世界地球日」,保護區舉辦科普活動;暑期舉辦學生夏令營活動、李四光中隊采風活動等,保護區已成為廣大青少年獲取地質學科普知識的「第二天然課堂」。

2007年以來,參觀長興「金釘子」的公眾達70餘萬人。金釘子景區獲得國家「4A」級旅遊景區稱號,目前已成為上海、蘇浙皖一帶人們旅遊休閑、進行科普教育的極佳場所。

圖6 長興金釘子博物館

圖7 長興金釘子廣場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