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報地質災害
Ⅰ 四川省建設項目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是否有地方規范,目前執行的最新規范是什麼
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分級依據國土資源部文件《國土資源關於加強地質災害危險專性評估工作的通知屬》(國土資發〔2004〕69號)實行,具體收費標准如下:
註:報告評審費為:一級評估2.0萬;二級評估1.5萬;三級評估1.0萬。
Ⅱ 成都有地質災害要發生嗎
據報道,25日晚上20時,成都市國土資源局與成都市氣象局共同發布第1號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回警:預計從答25日20點00分起的24小時內,彭州、都江堰、邛崍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等級為三級,發生地質災害的風險較高。
新聞配圖
根據成辦發[2014]16號文件要求,請二級預警區(市)縣負責組織受山洪地質災害威脅的群眾按照防災預案全部實施提前轉移避讓,撤出危險區域內遊客等外來人員;三級預警區(市)縣應限制遊客等外來人員進入危險區域,加強對山洪地質災害隱患的巡查和監測,發現險情及時組織受威脅人員轉移避讓。
來源:封面新聞-華西都市報(成都)
Ⅲ 四川哪些地質災害多發為什麼
四川最容易發生:地震,滑坡,泥石流.
因為四川處於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的過渡內地帶,也就是第容一二級階梯的交界處,所以地殼不穩定.加上四川在喜瑪拉雅地震帶的邊緣,而喜瑪拉雅地震帶是世界第二大的地震帶,因此四川發生地震的幾率就要相對大些.
四川盆地絕大部分屬於風化地貌,岩層不穩固.四川又屬於溫帶海洋性氣候,夏季高溫多雨,雨季較集中,因此夏季雨水對岩層的沖刷強烈.第二個原因是傳統的生產和生活模式使得植被受到嚴重的破壞,更不能穩定住山上的沙土和細石,一旦受到夏季雨水的沖刷就隨著雨水順流而下,形成了山體滑坡和泥石流.
Ⅳ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發生了強烈地震,這次地震誘發的地質災害是() A.暴雨 B.滑坡 C.台風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發生了強烈地震,這次地震誘發的地質災害有:山體崩塌、滑坡等.根據題意. 故選:B. |
Ⅳ 四川都紋高速地質災害頻發為什麼四川交通廳不優先修建成阿高速解決第二生命通
那個地方地震多發區,小震年年有,大震也不少。高速更危險,造價高,難度大。不是說造就能造的
Ⅵ 2012年8月中旬,四川暴雨不斷,導致山谷中發生嚴重的地質災害,致使道路損毀中斷,同時也給人民帶來了嚴
小題1:C 小題2:D 小題3:B Ⅶ 四川省常見的地質災害有哪些類型 主要為泥石流、滑坡,因為是多少地區,而且雨量充沛,泥石流、滑坡非常常見。 Ⅷ 為什麼四川省地質災害頻繁發生
專家表示 Ⅸ 四川日報,華西都市報,成都商報,成都晚報的優點和缺點各是什麼 很緊急! 四川日報、華西都市報屬於四川省傳媒集團,成都商報和成都晚報屬於成都市傳專媒集團。相比而言,四屬川日報是機關報,特點不明顯,無任何優勢;華西都市報的四川二級城市新聞要多些,個別的大新聞的曝光度更大些,但在同一事件的報道深度和內容上比商報差些,建材、家居和一些專業市場影響力要大些;成都商報的成都本地新聞要多些,但觸覺比較廣,愛挖外省的獨家大新聞,財經、體育、娛樂、汽車等方面更強,讀者受眾層面稍微要高些;晚報現在幾經改版注重娛樂版塊,主體還在調整,和商報、華西比沒有優勢。發行量上講,商報大於華西,華西大於晚報、晚報大於四川日報。 Ⅹ 080715 汶川縣的地質災害為什麼這么嚴重 汶川縣城將異地重建 專家稱環境已不適宜人居 本報訊(記者徐一龍)汶川大地震中,汶川縣城的絕大部分建築物並未倒塌,人員傷亡也不慘重,但次生災害已經嚴重威脅到汶川縣城的「生命」。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抗震救災規劃專家組駐阿壩州組長、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副院長尹稚的報告指出,「汶川縣城已不具備適宜人居的環境」。目前,阿壩州已向四川省遞交報告,考慮將縣城整體搬遷。 這份名為《專家組強烈請求緊急疏散異地轉移安置汶川縣城及部分理縣、茂縣山區鄉鎮受災群眾的建議報告》由尹稚教授執筆。報告建議,汶川縣城已經不具備原址重建的空間面積和環境容量,應考慮異地重建。目前,此報告已送交四川省委、省政府並抄送至住房和城鄉建設部。 昨天,汶川縣縣長廖敏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縣里非常重視專家的這份報告。「專家說汶川已經是活著的死城了。」廖敏表示,阿壩州也已經向四川省委、省政府緊急送交報告,申請擇址另建新汶川。 一名駐守在汶川縣城的政府工作人員表示,現在新址還沒確定,一種說法是,可能在成都 與阿壩州的郊區尋找一塊地方。 據了解,汶川全縣共有人口8萬餘人,其中縣城3萬餘人。目前,在新址尚未確定的情況下,汶川縣城也已著手將縣城的絕大部分居民和附近城鎮的近5萬人轉移到安全地帶。 這一安全地帶被選在從汶川到綿池213國道20餘公里的兩側。汶川縣縣長廖敏介紹說,這一地帶在地震發生後就安置了部分居民,在得到專家報告後,縣里加快了這一長廊的安置點建設。 汶川縣政府一名工作人員向本報記者確認,5萬居民將在6月底臨時安置到這一安全的長廊地帶。汶川新址一旦確定,即將啟動移民工程。 縣城或重回孤島 報告指出,汶川縣地震前原有地質災害點160處,震後截至6月2日的統計已發現新增地質災害點3590處,其中79處新增點已對縣城形成壓迫和包圍之勢,並隨餘震和降雨而日漸惡化,嚴重威脅到縣城已建成區80%以上的面積和全部的對外交通線安全。 報告指出,目前雨季已至,次生地質災害一旦誘發成災,汶川縣將重回孤島狀態。 居民安置地點缺乏 報告指出,目前汶川縣城內,絕大部分房屋已成危房,只剩下十多處理論上可用的房屋,但由於被危房包圍,也並不安全。同時,縣城內極少數可避免次生災害影響的土地上也遍布危房,短時間內無法拆除。報告認為,目前汶川縣較為安全的集中安置點有兩處,一處位於雁門鄉,可安置2057戶,另一處位於七盤溝,可安置1200戶,距縣城分別為3.5公里和4公里。地質調查隊徒步調查證實,七盤溝安置點上游還有5處小型堰塞湖存在,如不排除險情,也無法使用。 至於鎮鄉一級,現在僅綿鎮尚有239畝耕地可用於安置,但也受到山體滑坡和洪水上漲的雙重威脅,留足安全間距後僅能安置2958戶,其餘各鄉鎮已無任何安全之地可用。 地質災害也讓當地居民的農業生產遭到重創汶川縣原有耕地106500畝,地震導致滅失土地42000畝,嚴重損毀48000畝,僅存1萬多畝耕地。如果將居民就地安置,其生存基礎已經喪失,吃飯和飲水都將面臨嚴重困難。 建議汶川建新縣城 專家組同時發現,特大規模的山體崩塌使縣城的兩江六岸盡成裸岩、裸土,構成連綿不斷的巨大沙塵源。每個晴日,午後河谷風溯江而上,整個谷地下起草坡上達雁門均處在沙塵暴籠罩之中,屬重度污染,這些天經歷的最低能見度只有不足百米。所有地質、生態、岩土工程、工程地質專家的共同意見認為,這種情況會持續數年甚至數十年,對人體健康構成極大危害。汶川縣城已不具備適合人居住的環境。 專家建議,汶川縣境內受災群眾應該迅速轉移到汶川與都江堰接壤的平原地帶。 報告建議,汶川縣城已經不具備原址重建的空間面積和環境容量,汶川應考慮異地重建。 相關新聞 汶川7萬人因地質災害再次大轉移 據央視報道剛剛安頓下來的汶川縣由於受到新的地質災害的影響,全縣7萬多人昨天開始大轉移。 目前,汶川已進入雨季,下雨對地震中所有脆弱的山體無疑是雪上加霜,整個汶川縣受災群眾正在進行緊急大轉移。昨天下午4點左右,受災群眾從山上趕到安置點,他們一到安置點就住進了帳篷。到昨晚為止,從汶川受災地區到安置點的群眾達到1500多人。由於下雨,轉移速度緩慢,預計今天將達到2000人左右。 熱點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