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連雲港地質災害通知

連雲港地質災害通知

發布時間: 2021-02-17 19:31:16

Ⅰ 國土資源部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強化地質災害防治的通知

國土資電發〔2010〕74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土資源廳(國土環境資源廳、國土資源局、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

今年入汛以來,各地站在維護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高度,把地質災害防治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予以部署和落實,做到部署到位、檢查到位、應急到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得到了國務院領導同志的充分肯定。2010年的地質災害防治有別於往年,西南乾旱、西北降雪、南方暴雨等極端天氣的出現,以及青海玉樹地震等,使得地質災害呈多發頻發之勢,防災形勢異常嚴峻。重大地質災害事件時有發生,3月10日,陝西省榆林市子洲縣石溝村發生黃土崩塌,造成27人死亡。5月23日,江西省撫州市東鄉縣因滑坡導致列車脫軌,造成19人死亡。6月2日,廣西壯族自治區玉林市、梧州市降雨引發群發性地質災害,造成43人死亡和失蹤。為進一步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對地質災害防治中的一些重要環節,需要進一步重視和強化。現就有關事項要求如下:

一、強化信息報送

各級國土資源部門主要負責人要親自抓。特別是未能及時上報地質災害災情險情信息的省份,要認真總結經驗教訓,查找未能及時上報的原因,提出下一步整改措施。嚴格按照《關於進一步完善地質災害速報制度和月報制度的通知》(國土資發〔2006〕175號)的有關規定,在報送地質災害災情險情的同時,對於《國家總體應急預案》中規定的特別重大和重大地質災害事件,要在事件發生後3小時內向部報告。對於國土資源部門人員尚未抵達現場,暫未核實的地質災害災情,各地要將已知的情況及時報告,並及時將核實的信息補報。對於可能導致人員重大傷亡和財產損失的大型、特大型地質災害,以及媒體已經報道或社會影響較大的地質災害事件,務必要在第一時間,通過傳真、電話等多種方式將所了解和掌握的情況報部。

二、強化應急反應

各級國土資源部門必須樹立強烈的責任意識和服務意識。凡是關系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又涉及國土資源管理職責的事宜,特別是一些突發性的災害事件,各級國土資源部門都必須在第一時間趕赴現場,盡心盡力地予以指導、提供服務,最大限度地避免和減少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對於具有明確責任主體或地方政府已經明確災害性質的地質災害事件,各級國土資源部門也要認真履行主管部門職責,及時趕赴現場,積極主動服務,掌握進展情況並及時上報信息。

三、強化排查巡查

各地要在汛前完成地質災害隱患排查的基礎上,強化汛期巡查工作,修訂監測手段和監測方法,完善防災預案,組織人員對地質災害隱患點定期巡查。部近期將與交通運輸部、鐵道部聯合就做好公路、鐵路沿線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提出具體要求,各地要切實予以貫徹落實。四川、甘肅、陝西和青海省國土資源部門要指導和協助相關部門、地方政府,盡快組織人員隊伍,在雨季來臨前對汶川地震災區和玉樹地震災區的交通幹道開展一次全面排危除險工作。

四、強化臨災避險

臨災避險是避免和減少地質災害導致人員傷亡的有效手段。各級地質災害防治管理人員要從自身做起,堅決克服防止工作中可能的麻痹、懈怠思想和畏難情緒,以對群眾生命財產高度負責的精神組織臨災避讓。對於已經發現的地質災害險情,要及時協助和指導地方政府設置警戒線和警示牌,安排專人24小時看管,堅決防止群眾轉移後再進入地質災害危險區導致人員傷亡事件的發生。

國土資源部辦公廳

二〇一〇年六月三日

Ⅱ 政府下達地質災害隱患點房屋搬遷通知書,有補貼嗎,怎麼補貼

地質災害隱患點按危害程度和規模大小分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專型地質災害險情和地質災害屬災情四級。而地質災害危險區是指已經出現地質災害跡象,明顯可能發生地質災害且將可能造成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的區域或者地段。

Ⅲ 國土資源部關於做好地質災害應急演練工作的通知

國土資電發〔2011〕96 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副省級城市國土資源主管部門,部應急技術指導中心:

開展應急演練是防治地質災害的重要有效措施,是 《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提出的明確要求。2010 年 8月,四川綿竹清平鄉發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當地政府按照防災預案應急演練過的程序,及時組織群眾撤離,5000 多人成功避險。為做好地質災害應急演練工作,現就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視應急演練工作。當前,已進入主汛期,各地要按照部的統一部署和部領導在全國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視頻會的要求,把應急演練作為今年汛期地質災害防治一項重要工作來抓,主管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領導要親自抓,務求實效。

二、著力開展重大隱患點應急演練。我國南方部分地區前旱後澇,旱澇驟轉,汶川、玉樹震區山體破碎,岩石松動等,當前地質災害防治形勢異常嚴峻。為此,對威脅學校、醫院、村莊、集市等人員密集場所的重大隱患點,各地至少要組織一次避險應急演練。通過演練明確受威脅群眾撤離的信號、路線、應急避災場所等,明確分工,明確責任,明確要求,並做好必要的生活物品准備等工作。

三、發揮應急技術指導中心作用。各地需要技術支持的,可與部應急中心聯系。應急中心要加強指導,及時並切實做好應急會商或現場技術指導。

四、請各地認真組織,及時總結經驗,並於 6月底、7月底、8月底分別將本轄區內開展應急演練的進展情況報部環境司。

國土資源部辦公廳

二〇一一年六月十六日

Ⅳ 地質災害隱患防治通知書怎麼填寫

(1)編制並組織實施地質災害防治規劃、計劃;(2)編制本行政區域的內年度地質災害防災預案,容劃定地質災害危險區並對其監督管理;(3)管理建設項目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4)組織編寫有關標准、規范;(5)組織開展地質災害監測、預報;(6)負責承擔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勘查、設計、施工、監理、評估單位的資質管理;(7)進行地質災害責任鑒定及糾紛調處。

Ⅳ 國土資源部辦公廳關於啟動地質災害防治區片專家駐守巡查及再檢查工作的通知

國土資電發〔2011〕93 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土資源廳主管部門,地調局:

近期,部分地區因強降雨引發了地質災害,造成嚴重人員傷亡和經濟財產損失。為進一步加強汛期地質災害防治,落實防災減災措施,部研究決定,在前期開展汛期地質災害防治檢查的基礎上,啟動地質災害防治區片專家駐守巡查工作。同時由部領導和有關司局負責同志帶隊再赴重點地區開展汛期地質災害防治檢查。現就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地質災害防治檢查

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檢查組 (附件1)於6月16日至6月23日分赴有關省 (區、市)檢查指導工作。工作組重點了解近期地質災害情況,督促檢查群測群防、監測預警和臨災避險等工作開展情況。

二、區片專家駐守巡查

主汛期期間,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防治區片專家 (附件 2)在負責區片開展地質災害防治駐守和巡迴檢查工作,做好防治措施落實的檢查督促,協助指導地方開展巡查排查、監測預警、應急處置等工作。各區片專家組每周一向部報告上周工作情況,如有重要情況及時報告。

三、其他事項

請各省 (區、市)國土資源廳 (局)做好區片專家駐守、巡迴檢查期間的協調聯絡,積極配合開展檢查工作。其他地方參照部作法開展巡查檢查工作,並將有關情況於 6月底前報部。

聯系方式:

地質環境司 010 -66558322 66558316 (傳真)

地質災害應急管理辦公室 010 -66558072 66557723 (傳真)

附件: 1.地質災害防治檢查工作分組

2.地質災害防治區片專家組安排

國土資源部辦公廳

二〇一一年六月十五日

附件 1

地質災害防治檢查工作分組

一、待定

組長 徐紹史 國土資源部黨組書記、部長,國家土地總督察

成員 辦公廳有關同志

地質環境司有關同志

二、四川組

組長 汪 民 部黨組成員、副部長

成員 薛佩瑄 地質環境司災害防治處處長

三、安徽組

組長 張洪濤 國土資源部總工程師

成員 張開軍 中國地質調查局水環部高工

四、貴州組

組長 關鳳峻 地質環境司司長

成員 段曉康 地質環境司綜合處幹部

五、湖北、重慶組

組長 柳 源 地質環境司巡視員、三峽辦主任

成員 黃學斌 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指揮部指揮長

付小林 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指揮部教授

六、河北組

組長 陶慶法 地質環境司副司長

成員 郝愛兵 中國地質調查局水環部處長

李建中 地質環境司監測處主任科員

七、福建、廣東組

組長 徐建芳 地質環境司副司長

成員 王燦峰 地質災害應急中心工程師

連建發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高工

八、湖南、江西組

組長 田大佑 地質環境司副司長

成員 陳紅旗 地質災害應急中心辦公室主任

王海強 地質環境司幹部

九、陝西組

組長 殷躍平 地質災害應急中心副主任 (正局級)

成員 李曉春 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災害處主任科員

十、雲南組

組長 田廷山 地質災害應急中心副主任 (正局級)

成員 王支農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高工

附件 2

地質災害防治區片專家組安排

Ⅵ 關於對全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進行通報的通知

國土來資電發〔2011〕122 號

各省 (區、源市)國土資源主管部門:

為了加強地質災害信息和有關材料報送工作,經部領導同意,自 2011 年 8月份起,我辦將在 《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通報》中對各省 (區、市)開展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情況進行通報,通報主要內容如下:

一、上報地質災害災情、險情及成功預報等信息情況。

二、抽查應急值班情況。

三、組織開展應急演練情況。

四、落實發文情況。

五、報送文件情況。

六、其他需要通報的情況。

《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通報》每月初印發,主要對上一月情況進行通報。希望各省 (區、市)高度重視,認真做好地質災害信息和有關材料報送工作。

國土資源部

二〇一一年七月二十二日

Ⅶ 國土資源部關於做好地質災害防範工作的通知

國土資電發〔2011〕76 號

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北、廣東、廣西、重慶、四川、貴州、雲南、陝西、甘肅省國土資源廳 (局):

據氣象部門預測,2011 年 5月20日至 24日,南方地區將出現一次中到大雨降雨過程,局部地區有大雨或暴雨。請各地高度重視降雨引發地質災害的防範工作,作出部署,切實做好應對准備。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指導開展防災減災工作。有關地區各級國土資源部門要在當地政府的統一領導下,積極配合有關部門,根據實際情況進一步落實各項地質災害防範措施。尤其要加強防範工作的督促檢查,完善群測群防體系,發揮基層黨員、幹部和群測群防員的作用。

二、做好監測預警預報工作。密切關注雨情,及時將防災信息和防災要求傳達到市、縣、鄉鎮、村負責同志以及地質災害隱患點的防災責任人、監測人和危險區內的群眾。

三、強化巡查排查和應急避讓。進一步組織力量加強巡查、排查、復查,消除防範盲區。一旦發現險情災情,及時啟動應急預案,果斷撤離危險區內所有受地質災害隱患威脅的人員,協助地方政府做好搶險救災工作。極端降雨條件下,要果斷組織隱患點周邊受威脅人員提前撤離。

四、做好應急值守和應急處置工作。相關省各級國土資源部門要加強值班,確保通訊暢通,信息傳遞准確及時。出現險情和災情時,要及時核送信息,啟動應急響應,力爭第一時間趕赴險情和災情現場,指導地方政府做好搶險救災工作,力求把災害損失降到最低。

國土資源部

二〇一一年五月十九日

Ⅷ 國土資源部辦公廳關於做好南方大范圍持續性降雨引發地質災害防範工作的緊急通知

國土資電發〔2011〕71 號

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海南、重慶、四川、貴州、雲南省 (區、市)國土資源廳 (國土環境資源廳、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

根據氣象部門預計,2011 年 5月11日至 17日,我國南方地區將出現持續性大范圍降雨天氣,華南、江南南部、雲南南部、四川南部、貴州南部等地部分地區將有中到大雨,局地有暴雨或大暴雨,其中華南、江南中部、四川南部、雲南中東部和南部、貴州中南部等地累計降雨量有 30 ~ 80 毫米,廣東中北部、廣西、海南、湖南南部、江西南部、福建西南部、雲南南部、四川南部等地部分地區有100 ~180毫米,局部地區達 200 ~250 毫米。受此次降雨影響,上述地區發生地質災害的可能性較大。國務院領導對此高度重視,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做好應對工作。部領導要求堅決貫徹落實國務院領導批示精神,切實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部將派出專家組巡迴指導。現將有關要求通知如下:

一、相關省 (區、市)各級國土資源部門要高度重視,提高警惕,密切關注降雨過程,進一步落實各部門、各單位的防災責任,做好持續性降雨期間地質災害應急值守、信息報送等工作。

二、加強與相關部門的協調配合,要結合當地實際,針對降雨天氣開展地質災害預警預報工作,根據預警預報信息和防災預案,與相關部門共同做好應急工作和人員、物資等准備。

三、充分發揮群測群防體系作用,在此次持續性降雨期間開展地質災害排查、巡查、復查工作,對發現的隱患點要及時落實監測和應急處置。

四、及時組織本省 (區、市)專家組巡迴指導,出現險情和災情時,要及時核實信息、聯系有關人員和區片專家趕赴現場。

有重大情況,請及時報部。

國土資源部辦公廳

二〇一一年五月十二日

Ⅸ 注重民生服務發展努力拓展地質環境工作新領域

江蘇省國土資源廳

近年來,江蘇省國土資源系統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國土資源部的幫助指導下,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圍繞江蘇社會經濟發展,緊緊圍繞地質環境工作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這個主題,全面貫徹實施《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和《江蘇省地質環境保護條例》,努力構建地質環境保護體系,在地質災害防治、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地質遺跡保護等工作中,樹立地質環境管理部門良好形象,推動地質環境管理事業發展等各項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現就地質環境工作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有關情況匯報如下。

一、加強法律法規體系建設,逐步實現地質環境保護法制化、規范化

為全面加強地質環境保護,依法開展地質環境管理,出台了《江蘇省地質環境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為有效遏制江蘇省蘇錫常地區地下水過量開采帶來的地面沉降、地裂縫等地質災害,省人大常委會以立法出台了《關於蘇錫常地區限期禁止開采地下水的決定》。為有效保護自然景觀、生態環境和地質環境,省人大常委會做出了《關於限制開山採石的決定》。為貫徹實施《條例》,省政府、辦公廳、國土資源廳相繼出台了《關於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通知》、《江蘇省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江蘇省礦山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收繳及使用管理辦法》、《關於加強廢棄露采礦山環境整治工作意見》、《關於開展「百礦環境整治」的實施意見》、《江蘇省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管理暫行辦法》等涉及地質環境保護各個方面的規范性文件。法律、法規和政府規范性文件,權威性高、覆蓋面廣,有效地把地質環境保護的責任分解落實到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形成地質環境保護的合力,也為地質環境保護提供了法律和制度保障。

努力完善地質環境保護的規劃體系。從省級層面來說,目前已經通過政府同意出台實施的《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規劃》,已完成編制《地下水污染防治規劃》、《地下水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規劃》、《地質遺跡保護規劃》。重點市、縣都進行相關規劃的編制,形成縱向貫通、橫向成網的規劃體系。通過這些規劃的編制和實施,對地質環境保護在時間和空間上作出總體安排和布局,防治地質災害,避免、減輕地質環境惡化,協調經濟建設、社會發展與地質環境保護的關系,實現地質環境的自然平衡和持續利用。

二、以人為本,積極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社會效益顯著

一是開展區域性環境地質調查與區劃。「十一五」期間開展了長江三角洲(長江以北)環境地質調查項目。該項目調查了長江三角洲(長江以北)地質環境背景條件,查明了揚泰通地區環境地質問題的類型、發育分布特徵及危害,弄清了沿江、沿海地區的軟土及港口、資源分布特徵,為長江三角洲(長江以北)地區制定發展建設規劃提供了科學依據。

二是開展地質災害調查評價。「十一五」期間開展《江蘇省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綜合研究》項目,全面總結了62個縣(市)區地質災害調查與防治規劃成果。地質災害調查點4391處(其中突發性地質災害點687處,不穩定斜坡點1643處),調查控制面積7.67萬平方千米(全省面積的75%),建立群測群防點397處,重新修編了地質災害易發區,劃定地質災害易發區面積7.28萬平方千米(其中,地質災害高易發區面積2467平方千米,中易發區面積5596平方千米),基本摸清了全省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分布及危害程度,劃定了10個重點防治區,面積13370平方千米(全省總面積的13%),使江蘇省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從「家底不清」向「心中有數」轉變。

三是開展地質災害治理和監測預警。近兩年安排部署了國家和省財政補助的6個大型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各級政府高度重視地質災害危險點、隱患點治理,南京、鎮江、連雲港、徐州等市多渠道籌集治理配套資金,對重點地質災害隱患點和危險點進行了治理,有效消除了一批地災隱患(圖1)。2006年以來,多渠道投入專項治理資金3.86億元,實施治理和監測預警項目207個。2010年,省國土資源廳組織地勘單位趕赴地震災區綿竹市平鄉,投入災後重建工作,積極參與地質災害治理工作,完成了滑坡、泥石流項目22項,評審全部一次通過,獲得了一項優秀,十二項良好,受到四川省國土資源廳和當地政府的一致好評。

四是開展重點地區地面沉降(地裂縫)監測網建設。「十一五」期間,經省政府批准實施了「蘇錫常地區地面沉降預警預報系統工程」項目。近期,全省地面沉降重點監測范圍從蘇錫常地區拓展到長江三角洲江北(揚泰通)地區。初步建成了控制面積達3萬平方千米,含7組分層標、12座基岩標、259個GPS標石,5座地面沉降自動化監測站、1座地裂縫三維形變自動化監測站、1座GPSCORS站、5座基於中國北斗衛星1號系統的地面沉降監測站和蘇錫常地面形變監控中心的地面沉降監測網路。實現了地下水水位、地面沉降、地裂縫動態數據的適時監測與採集處理,全面提升了長江三角洲地區地面沉降監測自動化水平。監測數據顯示,蘇錫常地區自地下水禁采後水位明顯恢復,區域地面沉降速率控制在15毫米/年以內,沉降中心錫西地區控制在25毫米/年以內,控沉效果明顯(圖2)。

同時,開展蘇錫常地面沉降風險管理研究。系統分析蘇錫常地區地下水位恢復情況及地面沉降總體變化趨勢,進行地面沉降易發區評價與地面沉降控制管理區劃,推進了地面沉降控制與管理示範工程建設。

圖1 鎮江獅子山地質災害治理示範工程(綜合整治前後)

圖2 地面沉降防治成效

三、注重民生,大力開展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和整治,生態環境效益突出

「十一五」期間,實施了「江蘇省露采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評價」和「江蘇省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與評估」等項目,基本查明了全省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的類型、分布特徵及發展趨勢,總結出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模式,提出露采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及管理對策。

隨著《江蘇省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規劃》的實施,江蘇省加大礦山地質環境整治力度,以「百礦環境整治」以及列入省委環保優先十大工程的「山體保護復綠工程」、「工礦廢棄地恢復工程」等活動為抓手,穩步有序地推進治理工程。初步統計,2002年以來,全省多渠道投入資金近20億元。共實施治理項目近600個,治理面積5400餘萬平方米(其中採掘面1000餘萬平方米,露采礦山廢棄地近4400萬平方米),生態修復面積4500餘萬平方米。通過治理,一些重點區域如環太湖景區、滬寧高速、312國道,南京、無錫、蘇州等城市周邊的礦山地質環境有了根本性好轉,使昔日大面積裸露的「癩痢頭」式的採石礦山重現綠色生機,消除了因采礦形成的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隱患,改善和美化了廢棄礦山生態環境,有效利用了礦區廢棄地資源,取得了良好的環境效益、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圖3)。

圖3 無錫市雪浪山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程(治理前後對比圖)

與此同時,徐州採煤塌陷地的治理也取得進展。在各級黨委、政府和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下,近兩年,徐州市復墾治理採煤塌陷地3萬余畝,新增耕地1.7萬畝。

四、拓展領域,充分發揮水文地質、城市地質、旅遊地質、農業地質的基礎和重要服務作用

一是為保護地下水資源起到重要作用。「十一五」期間開展《長江三角洲(江蘇地區)地下水污染調查評價》和《淮河流域(江蘇地區)地下水污染調查評價》工作,基本查清了全省土地利用歷史和現狀、主要污染污染源類型、分布特徵以及污染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初步查明了全省平原地區地下水污染狀況。據調查,全省淺層地下水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重污染區佔全省面積52.9%。深層地下水雖然污染程度略低,但未受污染或受輕度污染區域也僅佔全省面積24.9%。同時,開展了地下水質量及污染評價,編制完成了《江蘇省地下水污染防治規劃》,為全省地下水污染防治和地下水資源保護、保障飲水安全提供科學依據。

二是為解決群眾飲水困難和應急抗旱發揮巨大功效。2011年初,蘇北地區遭遇60年不遇的大旱,省廳組織人員赴災區抗旱,23天鑿井50口,出水46口,成功率達92%,創當地找水打井新紀錄,受到當地政府的高度評價。

三是地熱地質工作拓寬新領域,為節能減排開辟了新的途徑。「十一五」期間,地熱資源勘查、開發取得新進展,在洪澤、泰州、張家港等地新發現地熱資源。截至目前,江蘇省現有地熱井120餘口,年利用地熱水約500萬立方米。2010年,南京市浦口區被國土資源部命名為「中國溫泉之鄉」。淺層地溫能是一種可再生的新型環保能源,推廣利用工作發展迅速。江蘇省地質礦產勘查局積極主動服務於地方經濟需要,承擔了「南京青奧村淺層地溫能勘查設計」、「南通水源熱泵系統熱交換模擬設計」等一批科研課題,承擔了「江蘇省淺層地溫能示範市、縣的勘查規劃項目」(揚州市、南通市、漣水縣)。淺層地溫能的市場規模逐年增大,僅江蘇地質工程有限公司年完成地源熱泵工程項目經營額就達6000萬以上。「十一五」期間開始准備的部省合作項目「南京市淺層地溫能資源調查」於2011年開始啟動,將對南京市淺層地溫能蘊藏潛力與應用前景進行詳查,這對江蘇省其他城市淺層地溫能調查起示範作用。江蘇省是經濟大省,也是能源消耗大省,經濟社會發展對新能源的需求十分迫切。3000米深的乾熱岩資源的預研究已經立項開題,並得到高校和研究院所的支持,從掌握的現有基礎資料看,江蘇省有望成為東部沿海地區首個獲得地殼深部乾熱岩資源的省份。

四是城市地質調查開始試點。2005年,中國地質調查局和南京市政府率先啟動了城市地質調查,2009年,省廳選擇經濟發展較快的蘇州市開展城市地質工作試點。目前,這兩個項目已經基本完成。其中,蘇州城市地質調查錄入鑽孔5萬多個,為城市規劃、建設發展及地下空間利用提供了強大的地質數據支撐(圖4)。

圖4 蘇州市城市地質調查數據

五是圍繞地質公園、礦山公園建設開展旅遊地質工作,加強地質遺跡保護工作。全省各級財政累計投入近7000萬元,用於地質遺跡保護和國家地質公園建設,一批地質遺跡得到有效保護。目前,全省已擁有3個國家級、3個省級地質公園(圖5),2個國家礦山公園(圖6)和1個省級地質遺跡保護區。

圖5 太湖西山國家地質公園

圖6 盱眙象山國家礦山公園

六是積極開展農業地質調查。「十一五」期間陸續開展了「江蘇省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評估」、「江蘇省典型市縣級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評估」、「無錫市耕地質量生態地球化學調查與等級評價」工作,基本摸清了本省及無錫市土地質量,為全省和無錫市土地規劃、整理和開發利用,促進農業經濟區劃和種植結構調整,加快土壤保護治理,制定經濟社會科學可持續發展計劃提供了依據。

Ⅹ 國土資源部關於做好當前突發地質災害防範有關工作的通知

國土資電發〔2013〕7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副省級城市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國土資源局:

2012年入冬以來,部分地區出現持續雨雪冰凍異常天氣。當前,由於氣溫逐漸回升,冰雪融化下滲極易引發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突發地質災害防範工作任務艱巨。根據黨中央、國務院領導同志關於春節和「兩會」期間務必做好突發事件應對防範工作的指示精神,部領導要求堅決貫徹落實,切實做好當前突發地質災害防範應對工作,最大程度減少地質災害給人民群眾帶來的生命財產損失。現就有關工作要求通知如下:

一、繼續高度重視,加強組織領導

各省(區、市)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要高度重視,堅持以人為本,生命至上的理念,密切關注天氣變化,在當地政府的統一領導下,積極配合有關部門,進一步落實各項地質災害防範措施。加強指導,完善群測群防體系,充分發揮基層黨員、幹部和群測群防監測員的作用。

二、保持高度警惕,做好預報預警

各省(區、市)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要進一步完善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和防治方案,加強督促檢查,指導做好群測群防隊伍的組織和動員,密切關注危險區、隱患點。通過各種手段,及時發布預報預警信息,重點加強偏遠地區及地災高發區預警信息的發布。

三、加強應急值守,確保聯絡暢通

各省(區、市)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要高度重視春節和「兩會」期間的應急值守工作,值班同志要責任心強、熟悉業務。要進一步健全值班制度,實行24小時專人值班,負責同志要輪流帶班指導,加強應急值守工作。

四、及時報送信息,保障生命財產安全

各省(區、市)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要繼續強化信息報送工作,確保信息渠道暢通、信息傳遞准確及時。一旦出現重、特大地質災害災情險情,要及時核送信息,立即報告並即時啟動應急響應,要第一時間組織應急工作組趕赴現場,幫助和指導當地政府做好搶險救災工作,最大限度減少生命和財產損失。

五、妥善處置災情,准確發布信息

各省(區、市)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要高度重視突發地質災害應急處置和信息發布工作,要有針對性地制定周密的應急處置預案,開展應急演練,確保一旦遇有重、特大突發地質災害,要以最快速的反應,及時處置。突發自然災害會造成人員傷亡,極易造成較大范圍社會恐慌,各地應做好應急准備,要在第一時間公開相關信息,引導社會輿論,以免影響社會穩定。

國土資源部

2013年1月29日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