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地質編錄模版
❶ 各位高手,急求鑽孔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編錄規程
鑽孔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編錄的裂隙統計應該是用線裂隙率。不能僅僅憑借裂隙率的統專計來確屬定岩層含水性。在鑽孔岩芯一般很難統計裂隙的。節理裂隙往往不是僅有一組,當裂隙發育時,岩芯是很破碎的,很難復原岩芯面貌去統計的。就算是統計了,也是不準確的。在鑽孔岩芯描述裂隙方面,一般只能大概描述裂隙發育程度,統計RQD值,做到這些就可以了。
❷ 水利水電工程一般哪些部位需要進行地質編錄
永久工程的地基都應做地質編錄。
❸ 誰有「工程地質編錄」的模板
請你參照你所工作的單位的規范,不同的單位,和不同的行業的具體要求,有點兒差別,但是,還是大同小異的,
❹ 地質編錄怎樣寫
不知道你說的是不是路線地質調查,給個東西僅供參考
1.2 岩石觀察描述
1.2.1岩性描述
岩性的觀察描述是野外地質觀察描述工作的基礎,只有在詳細觀察岩性特徵、正確確定岩石名稱後,才能進一步研究其在空間上的變化及其與其他地質體的關系。岩性描述內容:
(1)岩石顏色
為岩石的新鮮面整體顏色(風化面顏色加括弧寫於新鮮面顏色之後)。
(2)結構、構造
侵入岩結構如粗粒、中粒、細粒、微粒、斑狀、似斑狀等,構造如塊狀、斑雜、流動、條帶狀等;
火山岩結構如輝綠、粗玄、球粒、斑狀、集塊、火山角礫、凝灰等,構造如熔渣狀、枕狀、石泡、流紋、流線、流面、餅狀、豆狀等;
碎屑岩結構如粗、中、細粒砂狀、粉砂狀、泥質結構等,並描述膠結類型、膠結成分、層理等特徵;
變質岩如變余結構、粒狀變晶結構、鱗片變晶結構等,變余構造、片麻狀、片狀、千枚狀、板狀、條帶狀構造等。
(3)礦物成分及結晶狀態、粒度形態、含量及變化
一般按主要成分在前、次要成分在後的順序描述。注意目估礦物含量總和不能大於100%。
對於斑(玢)岩,先描述斑晶成分、含量、形態、大小及變化情況,後描述基質;
碎屑岩、火山碎屑岩按碎屑物、膠結物的順序描述;
(4) 蝕變、礦化
蝕變:岩石的蝕變情況,包括蝕變部位、蝕變礦物、殘留礦物;
礦化:金屬礦物種類、目估含量、集合體形式等。
基本要求:正確定名,切忌印象描述。
1.2.2 岩層(岩體)觀察描述
在岩性觀察的基礎上,向周圍擴大觀察范圍,描述岩層、岩體在空間上的總體特徵。描述內容:
(1)岩相劃分情況;
(2)岩性變化及互層情況;
(3)層理、片理產狀及變化;
(4)包體特徵;
(5)化石產出情況。
基本要求:正確分層。
1.2.3 接觸關系觀察描述
描述不同岩層、岩體之間的相互關系。描述內容:
(1)接觸帶類型:
按接觸界線的明顯程度分為:急變、漸變;
按成因分為:沉積(超覆)、斷層、侵入(脈動、涌動)、整合、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等。
(2)接觸帶特徵;
(3)接觸帶侵入岩岩相變化;
(4)原生構造;
(5)內外接觸帶的變化特點;
(6)接觸帶產狀變化
基本要求:正確識別接觸面類型
1.3 構造特徵的觀察描述
1.3.1褶皺構造
(1)褶皺要素
測量兩翼的產狀、褶皺樞紐產狀、軸面產狀、翼間角大小;
(2)組成褶皺的岩層
岩性、新老關系等;
(3)幾何形態
注意觀察描述轉折端形態、各褶皺層的厚度變化、褶皺的對稱性等。
(4)從屬構造
觀察與褶皺有成因聯系的從屬小構造,如小褶皺、節理裂隙、層間滑動、劈理線理的分布、型式及與褶皺的關系等。
1.3.2 斷裂構造
(1)構造岩的描述
按岩石描述內容描述。構造角礫岩著重描述構造角礫成分、礫徑大小、形態、排列形式,膠結物成分、膠結程度等;糜棱岩重點觀察結構特徵及礦物的變形特徵等。
(2)斷層兩盤的岩層(石)及其產狀變化
(3)斷層面產狀及斷層帶寬度的確定。
(4)斷層力學性質及兩盤的相對運動方向
主要根據兩盤地層的新老關系、牽引褶皺、擦痕、階步、羽狀節理、兩側小褶皺、斷層角礫岩等確定。
(5)斷層組合、配置形式及其與其他構造的關系等。
(6)斷層的一些其他特徵
如負地形標志、斷層三角面;斷裂中的礦化蝕變現象等。
1.3.3 節理的觀察
(1)節理產狀測量。
(2)節理的性質及節理面特徵。
(3)節理的充填情況(注意含礦性)。
(4)節利與層理及大構造的關系。
(5)節理的分期配套及組合型式(有重點地觀察)。
1.3.4 劈理的觀察
(1)描述劈理的性質,區分劈理的類型。
(2)測量劈理與層理的產狀及其夾角。
(3)觀測描述劈理與劈理之間的先後順序。
(4)描述劈理與其他構造的關系。
(5)描述劈理域與微劈石的特徵。
1.4 礦石及礦(化)體特徵的觀察描述
首先在地質點或工程中詳細觀察礦石、礦化特徵,並進行礦石命名,在此基礎上加大觀察范圍,追索觀察礦(化)體的總體特徵。
1.4.1 礦石命名原則
(1)凡根據有用礦物目估含量換算的有用元素含量達邊界品位者,一律定為礦石,作為基本名稱。如黃銅礦≥1%(即Cu≥0.3%),則定名為××岩黃銅礦石;對於金而言,如野外快速分析Au≥1×10-6,則暫定為××岩金礦石,其他依此類推。
(2)礦石中若有兩種以上有用礦物,目估含量又分別達到各自的邊界品位,命名時以本項目主攻礦種的礦物作為基本名稱,其他礦物按「少前多後」的原則冠於基本名稱之前。但參與命名的礦物最多不得超過三種。如黃銅金礦石、黃鐵方鉛閃鋅礦石等。
(3)當有用礦物總含量小於50%時,按原岩加有用礦物組合的原則來定名,如透輝石矽卡岩黃銅礦石、構造角礫岩金礦石等;當有用礦物總含量大於50%時,為塊狀礦石,原岩不參與礦石命名,如黃鐵黃銅礦石、方鉛閃鋅礦石等。
(4)為了避免礦石名稱過於冗長,可將基本名稱前的所有「礦」字去掉,如黃鐵黃銅礦石,但在文字描述中「礦」字不能省掉。
1.4.2 礦化命名原則
(1)凡含有用礦物,其中有用組分目估含量在某一界限以上又達不到邊界品位時可稱為礦化。命名時以岩石名稱作基本名稱,其前冠以「××礦化」。如黃銅礦化變質粉砂岩、輝銻礦化凝灰岩等。
(2)有兩種以上礦化時,只選兩種主要的,按「少前多後」的原則冠在岩石名稱之前,其餘在描述中敘述。
(3)參與礦化命名的有用元素目估含量范圍:
Cu品位在0.1%≤Cu≤0.3%時,定為×銅礦化,如輝銅礦化石英砂岩;
Au品位在0.3×10-6≤Cu≤1×10-6時,定為金礦化;
S品位在2%≤S≤6%時,則主要含硫礦物黃鐵礦或磁黃鐵礦參與礦化命名;
其他礦種一般以邊界品位的三分之一左右數值作為礦化命名的含量下限。
1.4.3 礦石描述內容及順序
(1)礦石顏色:礦石總體新鮮顏色,風化色加括弧寫於後。
(2)結構構造:主要的放在前面,次要的放在後面。
(3)礦物成分、含量及產狀特徵:先描述金屬礦物的種類及含量百分比、集合體產狀特徵;後描述脈石礦物種類及其含量變化。
(4)礦物共生組合:主要的(含量多的)在前,次要的在後,最後為脈石礦物,並用短線連接。如:次黃鐵礦—黃鐵礦—黃銅礦—石英。
(5)礦化總體特徵:首先概括敘述該礦段的整體礦化程度,包括貧富、均勻程度及其與岩石、構造等的聯系;其次由上到下敘述各段中金屬礦物的組成、含量、產狀等的變化特徵。
(6)礦石的次生變化。
(7)有條件時根據礦物之間的交代關系,確定主要金屬礦物的生成順序,早生成的在前,後生成的在後,並用箭頭依次連接。如磁黃鐵礦→黃鐵礦→黃銅礦→褐鐵礦、孔雀石。
礦化岩石一般先按1.2.1的內容描述原岩特徵,再按上述(3)—(7)的要求描述礦化特徵。
1.4.4 礦(化)體特徵的觀察
(1)礦(化)體的寬度、產狀的測量。
(2)礦(化)體頂、底板圍岩特徵。
(3)礦(化)體沿走向在礦化強度、礦體厚度、產狀等的變化情況。
(4)礦(化)體賦存構造部位、成礦後構造對礦體的影響等。
(5)礦化與蝕變的組合關系。
1.5 圍岩蝕變的觀察描述
(1)蝕變種類:按主要蝕變礦物類型有硅化、絹雲母化、綠泥石化等;
(2)蝕變礦物分布特徵:如蝕變礦物呈星點狀分布、帶狀分布、面狀分布等等。
(3)蝕變規模及強度:面型蝕變描述其范圍大小如蝕變范圍500米×400米;帶型蝕變說明蝕變帶長度、寬度等。
(4)蝕變分帶及其與圍岩的關系。例如斑岩型礦床從斑岩體內部到遠離圍岩具有鉀化—石英絹雲母化—青磐岩化的分帶等。
(5)蝕變與礦化關系:如蝕變強度與礦化強度具正相關關系,其中黃銅礦與絹雲母化關系密切,輝鉬礦化與鉀化(黑雲母化)關系密切等。
。。。。。。。。很多 ,我也是參考我們單位的規范來的
❺ 工程地質編錄怎麼做
參照《岩土工程勘察規范》(個標0021-2001)(2009年版),土的描述看3.3.7條,岩石的描述看3.2.5條。關鍵是檢查版好現場鑽探、權原位測試的真是程度,還有取樣是否合理等。
剛編錄是最好是定點看著鑽探,岩芯一上來就編錄,對於稠度、密實程度的經驗積累很有好處。
❻ 探井原始地質編錄
探井包括圓井和淺井。圓井主要用於地質填圖中遇到第四系覆蓋,而槽探又達不到地質目的時,用以了解第四系厚度及下伏基岩岩性。因其施工方便,在礦區勘查中經常使用。淺井主要用於覆蓋區揭露礦化、蝕變帶、礦層和物化探、重砂異常。
1. 圓井
圓井的施工深度一般不超過 5m,但如果第四系穩定性好、井下不充水或少水,經安全人員實地查看批准,在有預防措施的條件下,圓井深度可適當加深。圓井揭露至基岩0. 3 ~ 0. 6m 深度即視為達到地質目的。當施工條件有利,而且礦層厚度較小,在允許的施工深度內可以揭穿礦層時,圓井可起到淺井的探礦作用,這時,圓井也要求刻槽取樣。
圖 6-22 探槽繪圖起點方式約定 ( 情況一)
圖 6-23 探槽繪圖起點方式約定 ( 情況二)
圓井地質編錄:
( 1) 基點、基線布設
圓井基點設在勘探線方向與圓井在地表交匯的正北、北西、北東、正東點的井口邊。基線自基點用皮尺鉛直布設到井底,基線通過的一壁為編錄壁。
( 2) 記錄和作圖
依次將基線通過的地質界線、產狀、樣品的位置和觀察到的地質現象記錄於 「圓井地質記錄表 ( 附素描圖) 」( 見圖 6-24) 中,並作圖。由於圓井范圍小,所揭示的地質現象有限,編錄時可以作簡單的素描圖和文字記錄。
圖 6-24 圓井地質記錄表 ( 附素描圖)
2. 淺井
淺井的施工深度較大,為便於井壁支護,一般施工成方井,有時也施工長方形井。施工淺井時,為防止井壁支護對所揭露地質現象的遮蓋,施工人員應及時通知編錄人員及時編錄和采樣後,再作支護。
圖 6-25 基點、基點基線布設圖
( 1) 淺井比例尺與基點布置
素描圖比例尺一般為 1∶ 100,對某些有特殊要求的礦種和地質現象,可放大到 1∶ 50。一般淺井編錄第一壁首選正北壁、北西壁、北東壁、正東壁。各礦區應作統一規定。淺井基點布置在第一壁的左上角,基線自基點鉛垂布設 ( 見圖 6-25) 。
( 2) 淺井壁展開作圖法
選北壁作第一壁後,北壁不動,從北壁與西壁交線處斷開,將西、南、東三個壁同時作逆時針旋轉,直至與第一壁構成一個平面,則為淺井四壁展開圖,見圖 6-26和圖 6-27。
圖 6-26 四壁展開平面示意圖
圖 6-27 井壁展開剖面示意圖
( 3) 淺井素描圖的內容及要求
1) 圖面上應有圖名、圖例、比例尺、垂直標尺、方位、分析結果表和責任簽。圖內應有岩性分層界線、礦層 ( 體) 界線、蝕變帶、斷層及破碎帶、樣品位置及編號、產狀等,見圖 6-28。
2) 素描圖應真實、准確地反映地質現象,凡地質體或地質現象在不同比例尺的素描圖上寬 ( 厚) 度≥1mm,長度≥3mm 者,都應在圖上反映。如素描圖的比例尺是 1∶ 50,實際地質體寬 ( 厚) 度≥5cm,長度≥15cm,素描圖上要誇大表示。
( 4) 野外編錄步驟和要求
1) 確定第一壁。按照礦區統一規定,在淺井工程實地位置,確定第一壁及其方位,同時丈量淺井四壁規格。
2) 布設基點 ( 木樁) 、基線。在第一壁和第四壁交匯的井口處,打入編有淺井編號的木樁即為基點,基點亦是淺井的坐標點。基線是用皮尺的零點固定在木樁 ( 基點) 上,並沿第一壁和第四壁鉛垂懸掛而成。
3) 繪制淺井空白圖。作圖人員在進入井下之前,丈量井口四壁規格,在方格厘米紙上,按照比例尺將 1、2、3、4 壁依次展開,同時繪上基點、基線和第一壁方向,即為淺井空白圖,作為井下編錄使用。
4) 記錄、采樣。在觀察地質現象和測量各種數據的基礎上,進行文字記錄和采樣。文字記錄的內容和要求同槽探。采樣應填寫 「槽、井、坑探工程采樣記錄表」。
5) 投影 - 編繪素描草圖。按照點投影、線投影的方法和要求,對淺井編錄壁 ( 兩壁或四壁) 上各分層界線、礦層 ( 體) 界線,斷層線等以及樣品、標本、產狀位置等地質現象進行投影,將投影點展繪到空白圖的相應位置上,然後連接相同性質的投影點構成各類界線,標注樣品標本號、產狀數據等,形成素描草圖。
6) 淺井編錄應隨施工進度分段進行。在分段編錄的全過程中,要求每次編錄的基線布置都應從井口基點處統一從零米開始懸掛皮尺,以保證上次編錄末端井深與這次編錄的開始井深數據完全吻合,避免重新布設基點出現井深誤差。
7) 淺井施工、編錄及采樣過程中,要高度重視安全工作。防垮塌、掉塊,及時架箱支護。特別是編錄、采樣時,應安排專人留守井口,防止掉塊、掉物傷人。施工及編錄人員在井下作業必須佩帶安全裝備。
3. 數字化圓井 ( 方井) 編錄 ( MEMAPGIS)
1) 圓井 ( 方井) 基本信息數據採集。在工程操作與區域采樣菜單欄的室內工程屬性數據錄入 ( 新建) 中選擇圓井 ( 方井) 進入基本信息欄,選擇圓井或方井,將工程號、坐標、比例尺等要素填入。
圖 6-28 淺井素描圖
2) 圓井 ( 方井) 測量數據採集。在工程操作與區域采樣菜單欄的工程數據編輯與瀏覽選擇圓井 ( 方井) 數據錄入總界面,選擇圓井 ( 方井) ,創建勘探線、工程編號目錄,在圓井 ( 方井) 編錄數據總對話框中按首先分層庫,其次是采樣、素描、產狀、刻槽的順序錄入。
3) 圓井 ( 方井) 分層坐標參數約定 ( 圖 6-29) 。
圖 6-29 方井坐標系統取值說明
4) 圓井 ( 方井) 工程圖編錄圖及表輸出。在圓井 ( 方井) 地質錄入菜單中選擇素描圖,並對其進一步的編輯,從樣品管理菜單中選擇列印工程輸出圖和表。
❼ 水利施工地質編錄主要記錄哪些地質信息
主要記錄水利工程位置,工程規格及施工方位、工程揭露的地質現象(地層層位、產狀、構造、岩性等)。
❽ 水文地質編錄和地質編錄有什麼區別,分別主要描述哪
水文、抄工程地質編錄區別:襲
地層岩性、節理裂隙的性質及發育程度情況,確定岩層的軟硬及破碎程度,風化帶及風化夾層的位置和深度.進行RQD值的統計,按回次記錄大於10厘米長的岩心長度,按地質分層計算RQD值(%).
描述岩(礦)石名稱、礦化蝕變特徵、各種地質體產狀及形態變化、以及接觸關系、斷層構造及簡易水文地質鑽探工程編錄,應較詳細描述岩石組合特徵。
❾ 水利工程地質編錄怎麼做
隱蔽工程地質編錄怎麼寫
❿ 水文地質編錄和地質編錄有什麼區別,分別主要描述
水文地質編錄主要指岩土層滲透系數及分布特性的現場分區域分層內次的描述;
地質編錄一般指容工程地質編錄,主要是對岩土層岩性的現場分布進行細致描述,為工程結構安全及完工提供基本工程地質資料,為工程後評價或各類地質隱患提供基礎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