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中國地質科學院王安建

中國地質科學院王安建

發布時間: 2021-02-17 16:01:23

A. 王安建的代表性成果、著作

王安建,王高尚等著.2008.能源與國家經濟發展.地質出版社, 北京.
王安建,王高尚等著.2002.礦產資源與國家經濟發展.地震出版社, 北京.
王安建, 李樹勛, 曲亞軍等.1996.脈狀金礦地質與成因.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長春.
王安建等.1996.五台山太古宙地質與金礦床.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 長春.
張秋生等著.1991.冀東金廠峪地區高級變質區地質與金礦床(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七章、第九章).地質出版社, 北京.
張秋生等著.1988.遼東半島早期地殼與礦床(第十一章).地質出版社, 北京.
傅志寰主編.1988.破解瓶頸制約推進科學發展.經濟管理出版社, 北京.
王安建.1998.匯聚型板塊構造邊緣流體活動與成礦研究回顧.《當代礦產資源勘查評價的理論與方法》陳毓川主編, 83~89.地震出版社, 北京.
Wang Anjian, Peng Qiming and Martin R Palmer.1998.Salt Dome-Controlled sulphide precipitation of paleoproterozoic Fe-Cu sulphide Deposits, Eastern Liaoning, Northeastern China.Economic Geology, 93(1):1~14.
Wang Anjian and Peng Qiming.1994.The origin of the foliations and tectonic style in the charnockitic gneisses, eastern Hebei, China.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Earth Sciences, 10(3/4):205~215.
Wang Anjian, Ma Zhihong and Peng Qiming.1993.The 「Φ」shaped structure:--A new exploration model for veined gold (silver) deposits.Resources Geology, special issue, (16):183~194.
Wang Anjian.1992.Geochemistry and Genesis of the Sodium-charnockitic Gneisses, Eastern Hebei Province, China.Acta Geologica Sinica, 5(3):239~258.
Gunter Strubel, Anjian Wang und Shibing Dai.1997.Zerfall Und konservierung der Yungang Grotten.Spiegel der Forschung 13, Jahrgang, (1):2~6.
王安建.1982.鞍山東南部早元古代變質塊狀硫鐵礦床的形成條件及成礦模式.長春地質學院學報(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 (2)47~64.
王安建.1986.金礦源岩研究與判定.地質找礦論叢, 1(3):29~38.
王安建.1988.古老地殼內部脈狀金礦床的形成模式——以冀東地區金礦為例.礦床地質, 7(4):16~26.
王安建.1990.熱液型金礦伴生脈岩系研究及其意義.黃金, 11(10):1~9.
王安建.1991.冀東太古宙結晶基底區構造單元劃分.中國區域地質(地質通報), (4):323~334, 365.
王安建.1991.論冀東地區太古宙遷西群的解體.中國區域地質(地質通報), (1):60~67.
王安建.1992.冀東鈉質紫蘇花崗片麻岩系地球化學特徵及其成因.地質學報, 66(1):15~34.
王安建, 王微.1992.冀東上營地區長河沿岸角閃斜長片麻岩與紫蘇花崗閃長岩的關系及其成因.岩石學報, 8(1):50~60.
王安建, 馬志紅.1993.φ形構造——脈狀金(銀)礦床的一種新勘查模式.地質與勘探, 29(10):5~12.
王安建, 馬志紅, 周永嫻, 李明澤.1993.晉東北地區義興寨金礦綜合找礦模型.地質找礦論叢, 8(2):1~15.
王安建, 許虹.1995.脈狀金礦成因模式研究:回顧與展望.地質地球化學(地球與環境), (3):10~13.
王安建, 許虹.1995.脈狀金礦床成礦作用的研究進展.礦產與地質, 9(6):493~498.
王安建, 許虹.1996.脈狀金礦成礦流體研究:現狀與進展.礦物岩石, 16(3):98~103.
王安建, 金巍, 孫豐月, 銀劍釗.1997.流體研究與找礦預測.礦床地質, 16(3):278~288.
王安建, 高蘭, 閆升好, 胡傳久.1998.大水式金礦床成因及分布規律探討-一種成因與古風化殼有關的金礦床系列.礦床地質(sup.), 17:267~270.
王安建, 肖克炎, 王全明.1999.國土資源評價若干構想——以礦產資源評價為例.中國地質, (6):4~6, 29.
王安建, 侯增謙, 李曉波, 施俊法, 王學求.2000.成礦理論與勘查技術方法現狀與發展趨勢.中國地質, (1):30~33.
王安建, 王高尚.2001.經濟全球化與中國礦業城市的持續發展——對礦業城市調查研究方法的思考.資源·產業, (11):23~25.
王安建, 高蘭, 劉俊來, 曹殿華, 修群業, 范世家.2007.論蘭坪金頂超大型鉛鋅礦容礦角礫岩的成因.地質學報, 81(7):891~897.
王安建, 曹殿華, 高蘭, 王高尚, 管燁, 修群業, 劉俊來.2009.論雲南蘭坪金頂超大型鉛鋅礦床的成因.地質學報, 83(1):43~54.
王安建, 曹殿華, 高蘭等.2009.西南三江成礦帶中南段金屬礦床成礦規律與若干問題探討.地質學報, 83(10):1365-1375.

B. 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一等獎

全國礦產資源利用現狀調查

主要完成人:王安建、王瑞江、李厚民、王高尚、王勇毅、高 蘭、趙汀、李建武、陳其慎、於汶加、孟剛、李瑞萍、高輝、張照志、閆強

完成單位: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

成果簡介:該項目是國土資源部2007年部署的規模最大最為系統的礦產資源國情調查工程。經全國31個省區市3萬人5年艱苦努力,耗資22.5億元,完成油氣、鈾、鐵、銅、鋁土礦、煤炭、稀土等28個礦種全部25753個礦區資源儲量及其利用現狀的核查,摸清了我國礦產資源儲量的數量、結構、品質、開發利用及其空間分布現狀,發掘出大量新增資源量,擠掉了資源儲量水分,取得了一系列新認識,建立了全國礦產資源空間資料庫和儲量動態管理支持系統,實現了資源儲量管理從一維屬性數據向二維半空間數據管理的飛躍,為實施「一張圖管礦」、提升管理水平搭建了科技平台。項目形成礦區核查報告21540套,省級匯總報告550套,全國單礦種調查報告28套,圖集300餘冊。

中國鐵礦礦產資源分布圖

全國鐵礦噸位—品位模型

中國岩石圈三維結構

主要完成人:李廷棟、袁學誠、肖慶輝、黃宗理、葉天竺、耿樹方、範本賢、高 銳、肖序常、朱介壽、鄧晉福、姚伯初、張興洲、楊文采、路鳳香

完成單位: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成果簡介:中國大陸和海域岩石圈三維結構多項特徵,取得了12項重要的創新性成果:

(1)提出大致以東經105°(南北地震帶)為界,我國東、西部的岩石圈和軟流圈存在較大差異:西部「層狀」結構明顯、岩石圈厚、軟流圈薄;而東部岩石圈薄、軟流圈厚,可達到200~300千米,導致了軟流圈物質上涌。

(2)指出中國東部和邊緣海地區的莫霍面和岩石圈底界面凹凸不平和不連續,構成了軟流圈與岩石圈之間殼—幔物質交換的「過渡層」。

(3)對華北岩石圈減薄動力學進行數值模擬實驗結果確認:太平洋板塊俯沖動力對華北岩石圈200千米以上沒有影響,在200千米深度之下影響的橫向范圍局限在大陸邊緣200~300千米之內。

信陽—黃驊地震層析剖面圖(「過渡層」)

(4)對中國東部中生代強烈的構造—岩漿活動提出了「東亞型造山作用」的新認識——其成因是深部軟流圈物質上涌;其造山作用劃分為3個階段,即初始造山幕、主造山幕、晚期造山幕。

(5)揭示出中國東部岩石圈「下新上老」的年齡結構,即前寒武紀基底的岩石圈被中生代岩石圈(小於200Ma)置換或熔融交代。

(6)初步劃分和建立了中國大陸岩石圈結構模型,總結和劃分出了5種岩石圈類型:克拉通型、造山帶型、裂谷型、島弧型和邊緣海洋殼型。

(7)提出了中國岩石圈構造單元劃分方案。根據地質、地球物理場和地球化學場特徵,把中國大陸及海區劃分為2個岩石圈構造域和6個岩石圈塊體。

(8)揭示了青藏高原存在巨型南北向構造帶。航空磁測顯示出青藏高原存在巨型南北向構造帶,直至深度60~180千米仍很明顯,表明其深部結構與表層結構具有不統一的特徵。

(9)層析成像研究揭示出印度岩石圈從恆河平原向北俯沖跨過斑公—怒江,在北緯33°附近向深部下插、拆沉,在北緯34°地區形成羌塘地塊深部的低速熔融體,在西昆侖山深部呈現出印度板塊與塔里木板塊直接碰撞,說明了青藏高原地殼加厚的原因。

(10)詳細分析研究了深部作用的資源環境效應。提出中國東部中生代構造—岩漿活動及其伴隨的成礦作用,軟流圈物質上涌是主導因素。

(11)揭示了深部地幔流由西向東流動的3條「通道」軌跡,從而導致了中國東部形成巨厚的軟流圈層。

(12)揭示出太平洋板塊俯沖只對中國東部吉林省琿春地區的深源地震(540千米)起了制約作用。而東部大陸區的淺源地震的動力來源很可能是軟流圈物質的高熱能量轉化為強動力作用的結果。

中國岩石圈構造單元分區圖

沿AB剖面的印度岩石圈地幔俯沖到西昆侖山的圖像

中國東部及周邊地區天然地震震中分布圖(吉林省琿春地區的深源地震)

C. 年度重要科技獎

2009年我院獲得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一等獎2項、二等獎6項。礦產資源研究所等單位完成的「青藏高原碰撞造山與成礦作用」與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等單位完成的「華北平原地下水可持續利用調查評價」榮獲2009年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一等獎。地質研究所等單位完成的「大陸科學鑽探地球物理調查與信息技術應用」等6項成果榮獲2009年國土資源科學獎技術二等獎。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09

青藏高原碰撞造山與成礦作用

2009年國土資源部科學技術一等獎獲獎成果,獲獎單位包括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成都地質礦產研究所、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獲獎人員為侯增謙、王二七、莫宣學、潘桂棠、丁林、王安建、張中傑、李光明、羅照華、唐菊興、秦克章、徐義剛、曲曉明、王宗起、楊竹森。該項成果是國家基礎研究規劃973項目、中科院重大科技創新項目及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大調查項目的最終集成研究成果。

課題組成員正在西藏廳宮礦區開展礦區地質填圖

侯增謙研究員(右一)在青海沱沱河鉛鋅礦區開展野外地質調查

項目研究的重點礦床——驅龍銅礦(中國最大的斑岩銅礦床)

課題組成員在西藏驅龍銅礦區做岩芯編錄

主要創新點為:①發現青藏高原的陸—陸碰撞過程具有主碰撞聚合(65~41Ma)、晚碰撞轉換(40~26Ma)和後碰撞伸展 <25Ma)三段性演化規律。首次證實三段式碰撞過程應力場均發生張/壓交替的旋迴式演變,研究建立了大陸碰撞造山的動力學模型,對認識超大陸形成與演化有重大科學意義;提出大規模岩漿底侵作用是高原地殼垂向增生和地殼加厚的主導機制之一。②發現高原東緣主要發生旋轉構造而非大規模地塊逃逸,並提出高原東緣旋轉構造形變機制;發現印度板塊發生斷離以及岩石圈擠出與軟流圈上涌的岩石學證據;提出主碰撞帶存在新生地殼與再循環地殼兩類地殼;提出主碰撞帶活動裂谷系和藏南拆離系的發育時限及形成機制,對青藏高原大陸動力學研究作出貢獻。③首次提出並建立了一套全新的以陸陸匯聚、構造轉換、地殼伸展成礦系統為核心的大陸碰撞成礦理論,系統闡明了大陸碰撞帶成礦系統及大型礦床形成的動力背景、深部過程、發育機制和成礦機理,對區域成礦學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④首次釐定出大陸碰撞帶5個大陸成礦系統和10餘種標志性的礦床類型,建立了以大陸型斑岩銅礦新理論為代表的5種典型礦床成礦新模型,揭示了大陸碰撞過程中成礦物質運移、積聚與沉澱機制,豐富和發展了礦床學理論。⑤初步查明了西藏高原區域成礦規律,系統建立了主要礦床類型的評價指標體系,集成了一套完整的GIS資源評價系統,首次定量評估了主碰撞帶Cu、Pb、Zn、Ag等資源潛力,提交了一批戰略新區和找礦靶區,並取得找礦突破,為區域勘查評價提供了理論指導和部署依據。

華北平原地下水可持續利用調查評價成果

屬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成果,榮獲2009年國土資源部科學技術一等獎。獲獎單位包括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河北省地質調查院、北京市地質調查研究院等,主要完成人員包括張兆吉、費宇紅、趙宗壯、謝振華、王亞斌、苗晉祥、楊麗芝、張鳳娥、楊齊青、崔亞莉、靳孟貴、許廣明、雒國忠、劉立軍、王強等。

該成果依靠原始水文地質方法,應用同位素水文學、計算機模擬和GIS技術,釐定了華北平原第四系地層系統,建立了水循環模式,進行了地下水資源及功能評價,預測了未來水資源形勢。在此基礎上編制了《華北平原地下水可持續利用圖集》、《華北平原地下水可持續利用調查評價》,建立了華北平原地下水資源資料庫系統。

專家評價認為,該成果屬地下水調查評價領域的重大成果,是華北平原50年來水文地質工作經驗的總結,為國家全面掌握華北平原地下水可持續利用模式提供科學依據,是一份具有歷史意義的、承前啟後的優秀成果。

華北平原深層地下水漏斗分布圖

採集地下水同位素樣品

與國外專家進行地下水循環研究交流

野外鑽探

大陸科學鑽探地球物理調查與信息技術應用

2009年國土資源部科學技術二等獎獲獎成果,獲獎單位有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和長安大學,獲獎人員為楊文采、蘇德辰、程振炎、於常青、孫愛萍、朱光明、何麗娟、劉因、錢輝、李惠民。

「中國大陸科學鑽探工程地球物理子工程」和「中國大陸科學鑽探工程管理信息和網路系統子工程」是中國大陸科學鑽探工程的兩個重要子工程。

主要創新成果包括:①自1997年以來,首次開展了大陸科學鑽探選址綜合地球物理調查及孔區三維地震調查和數據精細處理、先導孔及主孔VSP調查、數字三分量地震剖面調查,優選出了最能實現大陸科學鑽探科學目標的孔址。②選址地球物理調查取得了大量殼幔動力學作用的地球物理證據,如陸殼深俯沖、岩漿底侵、地幔減薄等。尤其是用24s的深反射地震記錄發現了大別蘇魯地區地幔內存在5組罕見的水平反射體。③地球物理子工程成功地進行了多項地球物理勘查方法技術的創新取得了結晶岩區開展三維和三分量反射地震和垂直地震剖面調查的豐碩成果。④利用大陸科學鑽探取得的岩心岩性、構造編錄和測井資料,建立了准確的波速模型,使合成的地震道與三維地震剖面之間達到完美擬合,准確地標定了主孔兩側三維地震發現的三大類反射體,建立了解釋我國地殼地震反射的第一組標尺。⑤採用以深反射地質為先導,配合各種地球物理調查,在查清地殼上地幔組構的基礎上,提出優選孔址,並為後續鑽探證實。⑥建立了北京—東海之間地學部、工程部和東海鑽探現場3個區域網,並採用VOIP技術在兩地三點間建立了專線電話。數據始終能保持正常傳輸。⑦建立了中國大陸科學鑽探工程的中英文網站以及相關的大陸動力學重點實驗室的網站。利用先進的網路技術、岩心掃描技術、資料庫技術和互聯網站並通過網路發布到互聯網上。將所有岩心掃描圖像實時發布到了中國大陸科學鑽探工程網站並實現了分級共享,為國內外用戶和公眾提供了很好的共享服務,使世界各地通過互聯網可以了解科鑽一井每天的進尺、編錄信息及井場新聞等信息。

三維地震、測井和岩心岩性構造比較

(a)地震波速分層及層速度,單位km/s;(b)反射體編號;(c)岩心岩性柱:綠色榴輝岩,紫色橄欖岩,粉色副片麻岩,紅色正片麻岩;(d)中子密度測井曲線;(e)深度大致標尺,單位十米;(f)聲速測井曲線;(g)岩心構造圖;(h)三維地震連絡線剖面段和聲阻抗曲線

大陸科學鑽探主孔預測剖面(a)及鑽探完工後推測剖面(b)

西藏當雄幅1:25萬區域地質調查

2009年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二等獎獲獎成果,獲獎單位為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主要完成人員包括吳珍漢、孟憲剛、胡道功、江萬、葉培盛、朱大崗、劉琦勝、楊欣德、邵兆剛、吳中海、趙希濤、王建平、馮向陽、紀占勝、柯東昂。

重要成果包括:①實測當雄幅1:25萬地質圖,測編當雄幅1:25萬構造綱要圖、第四紀地質圖、礦產分布圖、活動斷層分布圖,提交了優秀的區域地質調查報告和專題研究報告,大幅度提高了區域地質調查研究程度。②將旁多群解體為諾錯組(C1-2n)、來姑組(C2P1l)和烏魯龍組(P1w),在來姑組發現晚石炭世撒克馬爾期腕足類化石群,新發現半球旁多貝一個新種;在麥隆崗組新發現一批牙形石,劃分5個牙形石帶,定義高舟牙形石屬一個新種,顯著提高了我國晚三疊世諾利階牙形石生物地層研究程度。③發現早侏羅世寧中二雲母花崗岩帶、早白堊世歐郎序列侵入岩、古近紀旁多序列侵入岩、漸新世白榴石斑岩及始新世石泡流紋岩;在念青唐古拉山發現面積達1500km2中新世巨型花崗岩,對岩漿鋯石進行離子探針(SHRIMP)U-Pb同位素測年,精確測定岩漿侵位結晶時代為18.3~11.1Ma。④將念青唐古拉岩群解體為變質表殼岩和冷青拉片麻岩,在納木錯西岸發現早前寒武紀土那片麻岩和晚前寒武紀瑪爾窮片麻岩,發現晚古生代魯瑪拉岩組角閃岩相變質岩,對認識拉薩地塊結晶基底具有重要意義。⑤釐定納木錯與旁多2個逆沖推覆構造,測出納木錯逆沖推覆構造經歷191~144Ma、109Ma、60~30Ma三期構造變形,查明旁多逆沖推覆構造形成於古近紀中晚期,在當雄—羊八井地塹鑒別28條活動斷層與多期古地震事件。⑥新建晚第四紀湖相沉積地層單位——納木錯群及干瑪弄組(Qp3g)、扎弄淌組(QhΖ),發現高出納木錯湖面130~140m高位湖相沉積,證明藏北高原晚更新世發育面積超過10萬km2古大湖,重新劃分了第四紀冰期,揭示了晚第四紀古氣候環境變遷過程。⑦綜合劃分內生金屬成礦區帶,新發現10處礦點,系統調查編錄了地質遺跡與地質旅遊資源。⑧發表中文核心期刊論文33篇、SCI檢索論文8篇,出版專著2部,培養5名博士研究生和1名博士後研究人員。項目成果在國內外產生了比較重要的學術影響。

念青唐古拉山脈晚更新世冰川U形谷

林周盆北三疊系灰岩自北向南逆沖於上白堊統紅層之上

當雄盆北歷史地震遺跡

翻越念青唐古拉山脈

中國地球化學元素豐度圖集編制與研究

2009年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二等獎獲獎成果,獲獎單位為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主要完成人員包括史長義、遲清華、鄢明才、胡樹起、張勤、劉崇民、顧鐵新、卜維、鄢衛東。

突出成果包括:①根據全國約750個有代表性花崗岩類岩體的768件組合樣品的實測分析數據,計算出了中國花崗岩類及鹼長花崗岩、正長花崗岩、二長花崗岩、花崗閃長岩、石英二長岩、石英二長閃長岩等花崗岩類岩石近七十種化學元素的豐度,天山—興安造山系、中朝准地台、昆侖—祁連—秦嶺造山系、滇藏造山系、揚子准地台、華南—右江造山帶、喜馬拉雅造山帶等中國七大構造單元花崗岩類及不同岩石類型花崗岩的近70種化學元素的豐度,太古代、元古代、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花崗岩類及不同時代鹼長花崗岩、正長花崗岩、二長花崗岩的近70種化學元素的豐度。首次編制了56種元素與氧化物的1:2500萬中國花崗岩類地球化學圖和61種元素氧化物的1:2000萬中國東部岩石地球化學圖,超額完成了任務書規定的各項任務。②系統地研究了我國花崗岩類及不同岩石類型花崗岩近七十種化學元素的豐度和地球化學特徵、中國各構造單元花崗岩帶的元素豐度與區域分布特徵、各地質時代花崗岩類的豐度與演化特徵。研究了中國東部岩石化學元素平均含量及其在不同大地構造單元中的分布特徵。③公開發表論文8篇,出版專著2部,並培養博士研究生1名。

青海野外采樣

項目成果之一

中國花崗岩類樣品分布圖

該項成果全部使用實測資料,是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原創性成果,不僅可以為中國的基礎地質、礦產勘查、地球化學研究提供寶貴的基礎資料,而且對中國區域上地殼的化學組成及演化研究有重要價值,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廣泛的實際應用價值。

新疆北天山西段銅多金屬礦找礦方向和勘查模型研究

2009年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二等獎獲獎成果,獲獎單位包括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有色地質勘查局703隊、中國國土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主要完成人有張作衡、王志良、左國朝、王龍生、劉敏、甘甫平、王見蓶、張長青。

新疆西天山最大的阿希金礦礦區照片

項目採用現代成礦學最新理論和採用最新的找礦技術方法,通過對新疆天山西段大地構造演化、岩漿活動與銅多金屬礦床成礦作用的關系、銅礦床成礦地質背景和時空分布特點進行研究,總結了區域成礦規律和找礦標志,並提出區域成礦模型及找礦勘查模型,並開展了找礦預測。主要成果包括:依據構造單元時空疊覆理念,在前人工作基礎上,結合精確定年,提出構造單元劃分新方案;理順了本區不同時期的地層系統,恢復了古構造沉積環境,劃分了在構造演化進程中的成礦階段及期次;通過大量火成岩岩石地球化學分析、同位素測年以及區域遙感影像解譯,結合前人大量資料,重新釐定了西天山造山帶各階段演化史;分別建立了銅金多金屬礦床的礦床尺度典型礦床模型和區域成礦模型,在精確定年的基礎上釐定了喇嘛蘇、達巴特和菁布拉克等礦床形成的地球動力學背景和形成環境;通過西天山與東天山和巴爾喀什成礦帶綜合對比,提出了西天山地區銅金多金屬礦床找礦方向;綜合研究區銅金礦區地物化和蝕變異常遙感等找礦標志,建立了銅金找礦模型並提出了一系列靶區。

新疆北天山西段主要金屬礦產分布圖

礦產資源與中國的工業化——資源安全與可持續發展

2009年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二等獎獲獎成果,獲獎單位為中國地質科學院、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主要完成人員包括王安建、王高尚、陳其慎、韓淑琴、周鳳英、韓梅、曹殿華、李瑞萍、耿諾、張建華。

本成果在揭示資源與經濟發展的諸多相關規律的基礎上,從礦產資源安全、資源產業、資源環境和資源經濟4個方面,系統分析了全球及我國資源供需趨勢和面臨的資源安全問題,提出了保障國家資源安全和可持續發展的系統對策。①通過揭示的工業化過程人均能源消費與人均GDP的近線性關系、人均礦產資源消費與人均GDP的「S」形關系等若乾重要規律,創建了綜合預測模型,系統預測了我國及全球未來20~30年資源供需形勢,深入分析了全球資源供需格局以及我國面臨的資源安全問題。②系統論述了我國礦產資源安全理論,首次建立了我國礦產資源安全評價模型和供應安全預警體系,定量評估了資源安全狀況。從國家發展模式的高度提出6項資源戰略安全和7項市場安全政策要點。③深刻分析了全球鐵礦石供需格局和中國工業化進程,前瞻性地指出2008年全球鐵礦石供需格局將發生轉折,有效地影響了鋼鐵產業政策和鐵礦石價格談判。以揭示的需求峰值(拐點)理論為基礎,結合我國原材料產業發展趨勢,明確指出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和緊迫性。④把資源與環境密切結合,科學地分析了資源—經濟—環境污染之間的相關關系,預測了環境污染趨勢,指出實現「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的艱巨性。

項目組在寮國野外採集樣品

不同價格下我國鐵礦石供應格局

《地質礦產實驗室測試質量管理規范》研究與制修訂

2009年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二等獎獲獎成果,獲獎單位包括國家地質實驗測試中心、武漢綜合岩礦測試中心、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國土資源部南京礦產資源監督檢測中心、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四川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成都綜合岩礦測試中心、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獲獎人員包括王蘇明、葉家瑜、王祖蔭、周金生、張 勤、羅惠芬、田來生、熊及滉、王亞平、夏寧。

本項成果是針對DZ0130-94《地質礦產實驗室測試質量管理規范》實施中逐步暴露出的缺陷和不足,參考相關ISO國際標准和測試實際需求,按照GB/T1.1-2000《標准化工作導則 第1部分 標準的結構和編寫規則》的要求,完成修訂替代版本,新增加了「覆蓋區多目標地球化學調查(1:250000)樣品」、「同位素地質樣品」和「土工試驗」3個分標准,已在地礦行業700餘個實驗室中得到廣泛應用。

本項成果具有明顯的創新特點。在國內首次以測試過程為基礎架構,控制對測試結果質量有影響的所有因素,規范和提升實驗室技術能力和管理水平;研究建立了4個數學模型應用於DZ/T0130-2006《地質礦產實驗室測試質量管理規范》,其中岩石礦物重復測試相對偏差允許限數學模型解決了岩礦分析中高含量段誤差允許限偏松和低含量段誤差允許限偏嚴的問題;貴金屬和水分析重復測試相對偏差允許限數學模型解決了套用岩礦分析允許限合理性差的問題;岩石礦物分析准確度相對誤差允許限數學模型解決了套用岩石礦物精密度允許限的概念混淆問題。在地礦行業中首次將國際通用的測量不確定度評定方法用於岩礦分析中不同人、不同方法、不同儀器設備分析數據的質量評估,用於樣品加工的質量評估,並將標准物質的2倍不確定度作為水樣分析准確度允許限。項目成果體現了分析技術的進步,具有良好的系統性、可操作性、適用性和科學性。

岩石礦物重復測試相對偏差允許限數學模型驗證點點陣圖

圖中橫坐標是濃度對數坐標,縱坐標是允許限

岩石礦物重復測試相對偏差允許限數學模型比較圖

圖中橫坐標是濃度對數坐標,縱坐標是允許限,藍色線是3點擬合數學模型,綠色線是2點擬合數學模型,紅色線是新擬合數學模型

DZ/T0130-2006《地質礦產實驗室測試質量管理規范》封面

宣傳貫徹與培訓

D. 青年地質科技獎的授予情況

到目前為止 ,475名優秀青年地質工作者獲此殊榮,其中授予金錘獎95名,銀錘獎380名。同時有21名金、銀錘獎獲得者榮獲了中國青年科技獎。「青年地質科技獎」已經成為中國地質學會的品牌,在地質界具有很高的知名度,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獲獎者絕大多數已成為地質科技工作的骨幹。(下附部分獲獎者名單) 中國地質學會青年地質科技獎(1989年)金錘獎獲獎名單
(5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 作 單 位 毛景文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地質研究所 石彥民 大港石油管理局勘探開發研究院 李建潮 中國地質大學 (北京) 高延林 青海省科學技術委員會 董樹文 安徽省地質科學研究所 銀錘獎 (17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 作 單 位 王安建 長春地質學院 馬昌前 中國地質大學 (武漢) 李小彥 西安煤炭科學研究院 李長江 浙江省地質礦產研究所 李繼江 山東省第三水文工程地質大隊 李榮清 湖南省地質科學研究所 朱玉磷 福建省閩西地質大隊 汪振文 新疆地礦局第六地質大隊 張 韜 寧夏地礦局礦產地質調查所 張明泉 蘭州大學地質系 張哨楠 成都地質學院 張德潤 地礦部航空物探遙感中心 楊閩中 建設部綜合勘察研究院 羅 雲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黃紹甫 廣西石油勘探開發指揮部 聶風軍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地質研究所 康豹成 河北省綜合研究地質大隊 中國地質學會第三屆青年地質科技獎(1991年)金錘獎獲獎名單
(7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 作 單 位 石崑山 河南省地礦廳第三地質探礦隊 湯良傑 地質礦產部西北石油地質局 吳景勤 核工業總公司華東地質勘探局 陳 駿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 周國平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地質研究所 徐學純 長春地質學院地質系 晏建國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西南地質勘查局 317 銀錘獎 (31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 作 單 位 萬渝生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王會祥 塔里木石油勘探開發指揮部地質研究大隊 王英民 成都地質學院 王鶴齡 湖北地質實驗研究所 劉金山 湖南地礦局 405 隊普查分隊 劉蒙華 中國地質科學院沈陽地質礦產研究所 華佑南 中國地質科學院南京地質研究所 朱筱敏 石油大學石油地質系 朱儒峰 內蒙古地礦局第二區調隊一分隊 阮利民 冶金部第一地質勘查局地質探礦技術研究所 吳澄宇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地質研究所 張超群 廣東茂名礦產公司 李乃勝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李兆慧 河南省煤田地質勘探公司第一勘探隊 周 翊 中南工業大學地質勘查及城鄉建設工程系 林暢松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羅先熔 桂林冶金地質學院 鄭國東 中國科學院蘭州地質研究所 侯建軍 北京大學地質系 段太忠 江漢石油學院地質系 郝梓國 中國地質學會地質學報編輯部 欒文樓 河北地質學院 殷躍平 地礦部環境地質研究所 秦克章 有色金屬總公司北京地質研究所 耿 弘 雲南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 閻子忠 寧夏地礦局第二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 黃建閩 建設部綜合勘查研究院 舒 航 冶金部第一地質勘查局地質探礦技術研究所 蔣少涌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地質研究所 潘 懋 北京大學地質系 戴鳳岩 中國地質科學院天津地質礦產研究所 中國地質學會第四屆青年地質科技獎(1993年)金錘獎獲獎名單
(9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 作 單 位 陳踐發 中國科學院蘭州地質研究所 龐忠和 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地熱研究室 侯增謙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地質研究所 胡雄健 浙江省地礦局第七地質隊 趙文智 石油天然氣總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 徐錫偉 國家地震局地質研究所 郭英廷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研究生部 黃潤秋 成都地質學院工程地質研究所 溫 寧 地礦部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第二海洋地質調查大隊 銀錘獎(30名以姓氏筆劃排列) 姓 名 工 作 單 位 王 劍 地礦部成都地質研究所 王恩志 清華大學水利水電工程系 王照林 山西省地礦局 215 隊物探分隊 韋星林 有色總公司江西地勘四隊三分隊 甘盛飛 沈陽黃金學院地質系 曲國勝 國家地震局地質研究所 任書才 河北省地礦局第三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大隊 劉代志 中南工業大學地球物理勘察新技術研究所 劉樹文 北京大學地質學系 杜楊松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科研處 李延河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地質研究所 邱小平 中國地質科學院區劃室 何思為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探工系 汪東波 有色總公司北京礦產地質研究所 張光輝 地礦部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研究所 陳衍景 北京大學地質系 邵益生 建設部城市地下水資源研究中心 苗培森 山西省地礦局區調隊 羅 強 西南石油學院 周平根 地礦部環境地質研究所國土地質研究室 周永章 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廣州分部 胡 凱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 郜建軍 地礦部石油地質研究所 賀安生 湖南省地質研究所 郭正堂 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黃運飛 中國兵器工業部勘察研究院 藍先洪 地礦部海洋地質研究所 賴旭龍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古生物教研室 蔡耀軍 水利部能源部長江勘測技術研究所 漆家福 石油大學 (北京)地球科學系 中國地質學會第五屆青年地質科技獎(1995年)金錘獎獲獎名單
(共10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 作 單 位 王宗起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朱立新 地礦部物化探研究所 吳吉春 南京大學 周瑤琪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鄭永飛 中國科技大學 姜欽華 北京大學地質系 胡聖標 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郝 芳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秦四清 中航勘察設計院 舒 航 中國礦業大學 銀錘獎 (共40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 作 單 位 萬 力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於青春 中國地質大學( 武漢) 方維萱 有色西北地勘局物化探總隊 王 駒 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 王 清 長春地質學院 王京彬 有色北京地質研究所 馮慶來 中國地質大學 任戰利 西北大學地質系 劉 震 石油大學(北京) 劉小宇 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 劉曉春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孫曉明 中山大學地質系 許文良 長春地質學院 宋 彪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張正偉 河南地質科研所 張祖海 江西有色地勘局地研所 張曉培 長春地質學院 張獻民 河北地質學院 李江海 北京大學地質系 李建平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楊夕輝 雲南地礦局三隊 沈樹忠 中國礦業大學 邵龍義 中國礦業大學 陳松嶺 中南工業大學 周樂堯 浙江省地質礦產研究院 屈建軍 中國科學院沙漠研究所 施 斌 南京大學 閭國年 南京大學 唐金榮 冶金勘察研究院 唐勝利 煤炭科學院西安分院 賈愛林 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 章雨旭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續世朝 山西地勘局區調隊 銀劍釗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地質所 黃 海 地礦部地質技術勘查院 龔漢松 海南地礦開發局高新爆破技術公司 傅雪海 江蘇煤田地質勘探研究所 彭少梅 廣東省地質科學研究所 蔣泰然 地礦部石油地質研究所 解習農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中國地質學會第六屆(1997年)青年地質科技獎--金錘獎獲獎名單
(共10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 作 單 位 何慶成 地礦部環境地質所 李功伯 中國地質大學 (北京) 蘇俊青 大港石油地勘院 林承焰 石油大學 ( 華東) 范洪海 華東地質局 270 所 侯泉林 中科院地質所 徐義剛 中科院廣州地化所 高 俊 地礦部地質研究所 董國臣 河北地勘局 潘葆芝 長春科技大學 銀 錘 獎 ( 共 40 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 作 單 於學峰 山東省第二地勘院 毛先成 中南工業大學 王文武 化工部遼寧地勘院 王世澤 西南石油局 王建鋒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王春亮 山西地勘局 216 鄧吉牛 有色北京地質所 田昇平 化工部化學礦產院 全裕科 華北石油地質局規劃設計院 劉 傑 寧夏石炭井礦務局 劉再華 地礦部岩溶地質所 劉俊來 長春科技大學 孫友宏 長春科技大學 朱雲鶴 地礦部南京地礦所 湯 彬 華東地質學院 邢紅星 第三地勘局勘查院 吳培康 石油勘探開發中心 張立東 地礦部沈陽所 張伯友 中科院廣州地化所 張招崇 地礦部地質所 張振福 山西地礦局地調隊 李 曉 中科院地質所 李志群 有色西南地質所 李俊建 地礦部天津地礦所 楊學明 中國科技大學 楊忠芳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楊振宇 地科院地質力學所 肖舉樂 中科院地質所 陸建軍 南京大學地質系 陳遠榮 桂林礦產地質院 陳海弟 中南地勘局 侯恩科 西安礦業學院 施澤進 成都理工學院 柳建新 中南工業大學 趙 平 中科院地質所 徐貴來 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 聶高眾 國家地震局地質所 顧雪祥 成都理工學院 賴紹聰 西北大學地質系 薛良偉 河南省地科所
中國地質學會第七屆(1999年)青年地質科技獎獲獎名單
金錘獎8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名 工 作 單 位 劉財 長春科技大學地球物理系 劉福來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所 孫占亮 山西地勘局區調地質隊 陳國忠 甘肅地勘局第三地質隊 周翠英 中山大學地球科學系 秦克章 有色總公司北京礦產地質研究所 蔡忠 石油大學(華東)資源系油藏地質研究所 譚永傑 中國煤田地質總局 銀錘獎26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名 工作單位 於海峰 天津地質礦產研究所 王駿 中國新星石油公司規劃院勘探所 王常明 長春科技大學土木工程系 王登紅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所 劉國平 有色北京礦產地質研究所 李忠 中國科學院地質所 李國平 河南有色地勘局地質所 楊曉平 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 楊曉明 化工部遼寧地質勘查院 邱檢生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 陳漢林 浙江大學地球科學系 周訓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水資與環境工程系 周紹智 山東省魯南地質工程勘察院 武威 建設部綜合勘察設計院 姜月華 南京地質礦產研究所 賀文華 湖南省地勘局418隊 凌水成 湖南有色地質勘查局 徐揚青 煤炭部武漢設計研究院 徐旭輝 中國新星石油公司實驗地質研究院 康鳳新 山東省地勘局地礦處 麻土華 浙江省地質礦產研究所 黃同興 廣西地質調查研究院 賴健清 中南工業大學地質系 譚承軍 中國新星石油公司西北石油局規劃設計院 黎良傑 中航勘察設計研究院 魏祥榮 核工業華東地質局二七O研究所 中國地質學會第八屆(2001年)青年地質科技獎--金錘獎
(10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名 工作單位及職務 化建新 中兵勘察設計研究院 王 成 核工業西北地質局二一六大隊 孫繼敏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朱自強 中南大學應用地球物理所 汪東波 北京礦產地質研究所 周新源 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塔里木油田分公司 鄭和榮 中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 祝文亮 天津市大港油田公司油氣勘探開發技術研究中心 郝世俊 煤炭科學研究總院西安分院 廖立兵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銀錘獎(42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名 工作單位 馬 明 長江委綜合勘測局長江岩土工程總公司 王惠初 天津地質礦產研究所 史長義 中國地質科學院物化探研究所 劉 敏 華東師范大學地理學系 劉長禮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劉傳虎 勝利油田有限公司物探研究院 劉貽燦 安徽省地質調查院地質研究所 劉海泉 中國建築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山東總隊 匡立春 新疆油田公司測井總監 呂修祥 石油大學(北京) 呂曉光 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 呂新彪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資源學院 紀友亮 石油大學(華東) 許強 成都理工大學 閆相賓 中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 吳德文 有色金屬礦產地質調查中心 張永波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張起鑽 廣西有色地質勘查總院廣西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 張德民 廣東煤炭地質局(廣州中煤江南基礎工程公司) 李青 廣西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科技處 李曉昭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 楊計海 中海石油研究中心南海西部研究院 汪時成 中國石化新星公司 陳占成 山東省魯南地質工程勘察院 陳建文 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 周志芳 河海大學土木工程學院 虎維岳 煤炭科學研究總院西安分院水文所 鄭建平 中國地質大學地球科學學院 姜在興 石油大學(華東)地球資源與信息學院 趙英俊 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 唐書恆 中國煤炭地質總局第一勘探局 唐建明 中國石化新星公司西南石油局第二物探大隊 唐輝明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工程學院 徐學義 西安地質礦產研究所 秦玉英 中石化新星石油公司華北石油局井下作業大隊 符鞏固 湖南省地質調查院湘東礦產地質調查所 曾義金 中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德州鑽井研究所 曾大乾 中原石油勘探局勘探開發科學研究院 溫書亮 中海石油研究中心勘探研究院 董雲鵬 西北大學地質系 魯安懷 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 翦知湣 同濟大學海洋地質與地球物理系 中國地質學會第九屆(2003年)青年地質科技獎-金錘獎名單
(7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名 工作單位 鄧運華 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劉四新 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 何宏平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尚彥軍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秦明寬 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 龔士良 上海市地質調查研究院 謝用良 中石化西南分公司勘探處主任工程師 銀錘獎名單(34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名 工作單位 萬余慶 中國煤炭地質總局航測遙感局 雲露 中石化西北分公司勘探開發規劃設計研究院地勘所 毛德寶 天津地質礦產研究所,研究室主任 王玉往 有色北京礦產地質研究所 韋國深 廣西地質勘查總院 丘學林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甘行平 中國地質科學院勘探技術研究所 劉亮明 中南大學地學與環境工程學院 劉繼東 甘肅煤田地質局 孫煥泉 勝利油田有限公司 況軍 新疆油田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 吳文鸝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 吳珍漢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張發旺 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張光學 國土資源部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 李天斌 成都理工大學 李細根 核工業二一六大隊四分隊 邱楠生 石油大學(北京)盆地與油藏研究中心 陸現彩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副教授 陳昌彥 北京市勘察設計研究院 周建波 吉林大學地球科學學院 周荔青 中石化股份公司華東分公司 武恆志 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西部分院 侯讀傑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姚建明 陝西省煤田地質局185隊 徐貽贛 江西省地礦局贛南地質調查大隊 桑樹勛 中國礦業大學資源與地球科學學院 袁訓來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郭建強 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技術方法研究所 焦鵬程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所 韓士洲 煤炭科學研究總院西安分院 韓穎 山西省地質調查院太原分院 雷從眾 新疆油田分公司採油二廠 譚成軒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中國地質學會第十屆(2005年)青年地質科技獎金錘獎獲獎名單
(10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作單位及職務 劉剛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國土資源信息系統研究所 劉志飛 同濟大學 江同文 塔里木油田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 李素梅 石油大學(北京)盆地與油藏研究中心 苗愛生 核工業二0八大隊二分隊 夏群科 中國科技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 庹先國 成都理工大學科技處 鹿化煜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 潘彤 青海省有色地質礦產勘查局 戴福初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銀錘獎名單(40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作單位及職務 李文勇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礦產所 甘甫平 中國國土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 劉紅櫻 南京地質礦產研究所 徐宏峰 中國建築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浙江總隊 陳曉東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 張元動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代世峰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 陳正樂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趙志丹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學院 程國明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 何高文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海洋礦產地質調查所 張進德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 張異彪 上海海洋石油局第一海洋地質調查大隊 張守林 北京礦產地質研究院 聶振龍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楊振京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程建遠 煤炭科學研究總院西安分院地震勘探研究所 覃建雄 成都理工大學地球學院 張生根 中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 馬保松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工程學院 楊文清 陝西省煤田地質局一八六隊 於 軍 江蘇省地質調查研究院環境地質研究所 琚宜太 中國冶金地質勘查工程總局二局 沈春勇 中水顧問集團貴陽勘測設計研究院地質分院 楊自安 有色金屬礦產地質調查中心北京資源勘查技術中心 王文峰 中國礦業大學資源與地球科學學院 王岳軍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劉光祥 中國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無錫石油地質研究所 許以明 湖南省湘南地勘院地質調查所 陳志宏 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 胡新麗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工程學院 彭和求 湖南地質調查研究院 李國彪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質調查研究院 陳仁義 中國地質調查局資源評價部 張延軍 吉林大學建設工程學院 馮亞生 海南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察院 王秉璋 青海省地質調查院區調分院 王昆 中國水電顧問集團昆明勘測設計研究院地質分院 汪 珊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謝文衛 國土資源部勘探技術研究所 中國地質學會第十一屆(2007年)青年地質科技獎金錘獎獲獎名單
(10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作單位及職務 於翔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王書來 北京礦產地質調查院 祁生文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李三忠 中國海洋大學 周心懷 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溫志堅 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 葛曉立 中國國土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 董月霞 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冀東油田分公司 覃小鋒 廣西區域地質調查研究院 韓忠 武警黃金部隊第六支隊 銀錘獎名單(40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作單位及職務 萬玲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 豐成友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 仇建軍 河南省有色金屬地質礦產局第三地質大隊 牛富俊 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 王之軍 中非地質工程勘查研究院 王清華 中國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 葉曉濱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 任雲生 吉林大學 劉東輝 福建省121煤田地質勘探隊 劉忠群 中國石化華北分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 劉陶勇 核工業二一六大隊 江山紅 中國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石油鑽井研究所 閆臻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何衛紅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何黃生 江蘇煤炭地質局物測隊 張永雙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張禮中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張傳林 中國地質調查局南京地質礦產研究所 張吉壽 雲南地礦資源股份有限公司 張家菁 江西省地礦局贛東北大隊 李連生 中國石化河南油田分公司 李鐵軍 中國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 單玄龍 吉林大學 和志軍 有色金屬礦產地質調查中心南方地質調查所 林全勝 福建省閩西地質大隊 武雄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鄭元平 紫金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金勝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侯樹仁 核工業二〇八大隊 趙振宏 中國地質調查局西安地質礦產研究所 徐品 山東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 晏鄂川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翁愛華 吉林大學 袁文偉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郭華明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郭彥民 中國石油遼河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 高文龍 北京國電華北電力工程有限公司 黃偉強 中國石油新疆油田公司 董瀚 甘肅省地礦局第三地質礦產勘查院 廖忠禮 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地質礦產研究所

E. 第二部分 國內外學術交流

國內外學術交流 ACADEMIC EXCHANGE AT HOME AND ABROAD

國內外學術交流 ACADEMIC EXCHANGE AT HOME AND ABROAD

2012年,學會及各分支機構進一步加強學術交流,著力提高學術活動質量,圍繞解決國民經濟發展中的重大地學問題、急需解決的生產問題和學科前沿問題,注重為國土資源管理和地質工作服務,注重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注重為地質學科發展服務,得到了社會各界特別是廣大地質科技工作者的肯定。全年共舉辦學術會議、論壇、研討班62個,國際學術會議4個,提交論文或摘要2817篇,參加人數9000餘人,有力推動了地質科技的創新與發展。

組織參加第34屆國際地質大會並取得圓滿成功

8月6日,澳大利亞布里斯班會展中心,來自全球110個國家和地區的5000多名地質科學家齊聚一堂,參加在這里舉行的第34屆國際地質大會。來自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地學科研教育機構,涉及冶金、煤炭、有色等行業領域的近700名中國地質學家從盛夏的北半球來到初春的南半球,參加四年一屆的「地學奧林匹克」盛會。中國地質代表團團長、中國國土資源部部長、中國地質學會理事長徐紹史作了題為「可持續發展中的中國地質學家的使命和責任」的主旨發言。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中國地質代表團的積極參與,成為本次大會引人矚目的亮點。大會收到中國專家學者提交的論文摘要800餘篇,300多人做了口頭報告。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中國地質代表團在大會地質展廳設展,展覽的主題是:經濟騰飛中的中國地質科學。內容包括7個方面:一是中國礦產資源的供需關系及勘查發現,二是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的重大工程與地質科學,三是中國基礎地質科學的重大進展,四是新一代地質技術與地質產品,五是國際交流與合作,六是中國國家地質公園,七是深部探測工程專題展覽。90平方米的展位全面反映了自上一屆國際地質大會以來中國地質事業取得的巨大成就,各國參會代表、華人地質學家、在外留學生紛紛駐足中國展台,對中國地質界在推動地學科技進步、推動國民經濟發展、全面拓展地質工作領域等工作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地質學報》(英文版)出版的中國地質代表團論文集,以及各類地質圖件、地層年代表受到歡迎。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中國與澳大利亞簽署礦業合作備忘錄

第34屆國際地質大會中國地質代表團團長、國土資源部部長、中國地質學會理事長徐紹史,在悉尼會見了澳大利亞資源、能源和旅遊部部長馬丁·弗格森,雙方就進一步加強礦業合作交換了意見並簽署了關於可持續礦業領域合作的諒解備忘錄。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常設秘書處遷址北京

第34屆國際地質大會期間,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和國土資源部科技與國際合作司負責人簽署協議,明確了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常設秘書處將遷址北京。12月11日,國土資源部部長、中國地質學會理事長徐紹史與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主席羅蘭德·奧博漢斯利共同為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秘書處揭牌。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產生新一屆執委

第34屆國際地質大會期間,在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國際地質大會理事會上,經過競選,新一屆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執行委員會產生。中國地質學會常務理事董樹文研究員當選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司庫。

中國地質學會首屆找礦突破戰略行動青年論壇暨青年工作委員會成立大會在京召開——勇於擔當開拓創新為實現找礦突破作貢獻

五四青年節之際,中國地質學會首屆找礦突破戰略行動青年論壇暨青年工作委員會成立大會在京隆重舉行。國土資源部黨組成員、副部長,中國地質調查局黨組書記、局長汪民,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書記處書記、黨組副書記程東紅出席大會並做重要講話。開幕式由中國地質學會副理事長李金發主持。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出席大會的有關領導有:原地質礦產部副部長、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原主席、中國地質學會原理事長張宏仁,中國地質學會原副理事長、國務院參事、國土資源部原總工程師張洪濤,環境保護部政策法規司副司長別濤,中國地質調查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王研,中國地質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地質調查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李金發,中國地質學會理事、中國地質科學院黨委書記、副院長王小烈,中國五礦集團公司總裁助理王炯輝等。李廷棟院士、肖序常院士、劉嘉麒院士、裴榮富院士、鄭綿平院士、楊文采院士、馬永生院士和來自國土資源部有關司局、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有關部門、中國地質調查局有關部室及局屬單位負責人,中國地質學會部分常務理事、理事、副秘書長,地勘行業有關單位領導,全國工商聯環境服務業商會、中國地理學會、中國古生物化石保護基金會有關負責人,各省級地質學會、分支機構負責人,全國地勘行業的專家學者、代表和第四屆青年工作委員會委員約300人出席了大會。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向全國青年地質工作者發出——積極投身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的倡議

中國地質學會秘書長、中國地質科學院常務副院長、黨委副書記朱立新研究員在會上宣讀了孟憲來常務副理事長的賀信;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研究員,現任青年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豐成友介紹了青年工作委員會的復建和本次大會的籌備工作,並代表中國地質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向全國青年地質工作者發出了積極投身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的倡儀;青年工作委員會第三任主任委員侯增謙研究員回顧了青年工作委員會的歷史與成就;中國地質科學院副院長、礦產資源研究所所長王瑞江研究員發言,對於承辦青年工作委員會表示歡迎和支持;中國五礦集團總裁助理王炯輝先生代表地勘行業的代表發言,對青年工作委員會的恢復成立表示熱烈歡迎;李廷棟院士作為院士代表發言,並對青年地質工作者致以節日的問候、提出殷切期望;國務院參事、國土資源部原總工程師、青年工作委員會第一任主任張洪濤教授做大會發言;國土資源部地質勘查司於海峰副司長做了題為「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總體工作部署」的大會發言。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論壇設立了「緊缺礦產和整裝勘查區找礦突破」、「找礦的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新裝備」、「中國能源資源的未來」三個分會場。來自全國各省、直轄市、自治區,地勘行業各部門的科研與生產一線的科學家、青年地質工作者齊聚一堂,共同圍繞我國的「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展開討論,建言獻策。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青年代表發言

媒體報道

主辦找礦突破高峰論壇 暨首屆中國·內蒙古礦業國際博覽會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8月17日,中國地質學會、中國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促進會、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內蒙古自治區委員會、內蒙古地質學會聯合主辦的「找礦突破高峰論壇暨首屆中國·內蒙古礦業國際博覽會」在內蒙古國際會展中心舉行。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地質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孟憲來,內蒙古國土資源廳副廳長陳偉,內蒙古自治區科學技術協會黨組書記、副主席白寶玉在論壇暨博覽會開幕式上致辭,中國地質學會秘書長朱立新主持論壇暨博覽會開幕式。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五位院士、專家作大會主題報告

中國地質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馬永生,國務院參事張洪濤,葉天竺研究員,王安建研究員,楊帥師分別做了《國內外油氣資源現狀與展望》、《青藏高原地質找礦重大突破》、《勘查區礦產預測方法研究》、《工業化過程中,中國礦產資源需求分析》與《用好地勘基金,努力實現找礦突破》的大會主題報告。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院長、中國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促進會副理事長李雨時,內蒙古自治區科學技術協會黨組成員、巡視員陳天保,內蒙古自治區地質學會理事長、內蒙古自治區國土資源廳原副廳長趙保勝等地勘行業有關部門領導,部分省級地質學會、分支機構負責人,全國地勘行業及內蒙古自治區地勘行業的專家學者、代表,以及多家新聞單位的記者朋友近300人出席了論壇暨博覽會。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礦業博覽會

博覽會現場的每一家礦業單位都用不同形式的設計展示了所屬的礦種,吸引了本行業人員及近千市民的關注。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接受采訪

媒體報道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朱立新秘書長率團赴義大利出席首屆「中意地球科學論壇」

9月16—23日,以中國地質學會秘書長朱立新為首的18名中方代表參加了在義大利科森察省卡拉布里亞大學召開的首屆「中意地球科學論壇」。該論壇由青年工作委員會和義大利地質學會青年分會聯合舉辦,以「中國和地中海地區的礦床對比及地質演化」為主題,來自中國、義大利兩國的近50名代表參加了會議。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會議期間,中國地質學會秘書長朱立新分別與義大利地質學會主席CarloDoglioni、義大利國家地質學家委員會主席GianvitoGraziano舉行了正式會談。朱立新詳細介紹了中國地質學會的基本情況、中國地質研究工作的現狀,雙方就兩國未來可能合作的領域進行了深入探討。會後,中國代表團參觀了卡拉布里亞大學自然科學學院化學實驗室及古生物博物館,考察了西西里島活火山。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中方代表青年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豐成友,常務副秘書長、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楊志明,青年工作委員會委員、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楊桂芳副教授、汪洋副教授,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孫桂華,中國石化勝利油田分公司副總地質師劉傳虎,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郭清海教授,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李琦副教授分別在會上做了專題報告。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通過本次論壇,中意兩國地質學家建立了聯系,增進了相互了解,建立了友誼,為兩國地質學會深入合作奠定了基礎。同時,會議期間,中國代表團聽取了意方有關地中海地區礦床及地質演化的諸多報告。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聯合主辦2012年海峽兩岸地質災害防治學術研討會——18位來自海峽兩岸的專家做主題報告

「2012年海峽兩岸地質災害防治學術研討會」於6月16—19日在福建省廈門市召開。研討會作為海峽科技專家論壇的主要內容之一,由中國地質學會、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中心、福建省國土資源廳及台灣中央大學、台灣大學共同主辦,福建省地質學會、廈門市國土資源與房產管理局承辦,共有來自海峽兩岸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地勘單位的120餘名代表參會,18位來自海峽兩岸的專家學者做了主題報告。

會議開幕式由朱立新秘書長主持。孟憲來常務副理事長在開幕式上致辭。福建省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柯少愚、福建省國土資源廳副廳長何南飛及台灣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所長李錫堤分別在開幕式上致辭,共同表達了對海峽兩岸地質學家就地質災害防治相互交流學習、促進共同發展的美好願望。

研討會的順利召開,讓海峽兩岸地質學家共聚一堂,展示科技成果、交流學術思想、探討科學原理,共同破解地質災害難題、推動防治地質災害科技進步,必將進一步推動海峽兩岸地質災害防治的研究再上一個新台階,讓地質工作為經濟建設保駕護航,為人民生活謀福祉,為促進社會、經濟和環境協調發展提供安全保障作出新的貢獻。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主辦深部鑽探及新技術推廣應用培訓班

由中國地質學會主辦,中國地質學會探礦工程專業委員會承辦,安徽省地質學會、安徽省地質礦產勘查局313地質隊、中國地質科學院勘探技術研究所協辦的深部鑽探及新技術推廣應用培訓班於12月14—17日在合肥舉行。培訓班受到全國各地勘單位的關注和響應,來自全國地礦、冶金、有色、煤田、武警等系統的60多家單位150餘名學員參加了培訓。

會議由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中心黨委書記甘行平主持。朱立新秘書長致開幕詞。徐小磊副局長代表安徽地勘局對培訓班順利舉辦表示祝賀。

朱立新秘書長致開幕詞

甘行平主持開幕式

深部鑽探及新技術推廣應用培訓班會場

培訓班旨在全面推動深部地質找礦和鑽探工作的開展,提高鑽探效率和水平,推廣深部鑽探新工藝、新方法、新設備,培訓和交流深部地球探測技術發展、深部礦體勘探鑽探技術方法研究成果、深部鑽探設備選擇及應用、深部科學鑽探施工方案等內容,並結合考察深部地球探測計劃項目3000米的施工現場,使大家全面系統地了解和掌握深部鑽探技術方法。

參觀廬樅3000米科學深部鑽探施工現場

廬樅3000米科學深部鑽探項目負責人與學員交流

向參加培訓班的學員頒發結業證書

F. 年度十大科技進展

2010年1月10~11日,中國地質科學院在北京組織召開了2009年度科技成果匯報交流暨十大科技進展評選會。來自國土資源部、科技部、教育部、中國科學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中國地震局、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等部門的40位院士、專家組成的評選委員會,經過認真、嚴謹的評審和投票,評選出中國地質科學院2009年度十大科技進展,這是中國地質科學院第6次年度進展評選。參加匯報交流的成果是從全院承擔的910項項目中經過各研究所科學技術委員會遴選推薦產生的。

副院長董樹文致開幕辭

國土資源部總工程師張洪濤在開幕式上講話

報告會場

中國地質科學院2009年度十大科技進展

1.青藏高原凍土帶天然氣水合物發現

在世界上第一次在中低緯度高原凍土區發現天然氣水合物。天然氣水合物是一種十分重要的新型潛在能源,主要產於海底沉積物和陸上永久凍土帶中,有預測其資源量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氣資源總量的兩倍,具有巨大的開發前景,成為未來理想的替代能源。在地質大調查項目資助下,礦產資源所祝有海研究員團隊自2002年就瞄準青藏高原永久凍土帶,進行天然氣水合物的資源調查。2008~2009年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和勘探技術研究所共同組織實施了「祁連山凍土區天然氣水合物科學鑽探工程」,在祁連山凍土區相繼組織實施了3口科學鑽探井,取得重大突破。3口科學鑽井均成功鑽獲天然氣水合物實物樣品,經多種方法驗證證實為天然氣水合物。另外,在天然氣水合物調查技術和配套裝備研發等技術攻關方面亦取得重要進展。這是我國在凍土區首次鑽獲並檢測出天然氣水合物實物樣品,具有重要的科學、經濟和環境意義。

項目組發現天然氣水合物樣品

祁連山凍土區天然氣水合物晶體及其燃燒照片

祁連山凍土區天然氣水合物鑽探區位置圖

祁連山凍土區天然氣水合物DK—1科學鑽探試驗孔施工現場

2.大巴山前陸構造演化與油氣遠景研究

建立了大巴山陸內薄皮造山模式,提出大巴山油氣勘查突破的新思路。在中國石油化工有限公司資助下,地質力學所和地質所董樹文、高銳研究員團隊以穿越大巴山造山帶及前陸長達500km反射地震剖面為基礎,揭示了該區的深部精細結構,建立了陸內薄皮造山帶的地殼模型;釐定了大巴山前陸晚侏羅世—三疊紀的褶皺干涉類型和方式,確定了三疊紀—晚侏羅世的復合前陸和疊加變形的模式;揭示了陸內造山過程大規模地質流體的排泄特徵、運移方式和聚散的空間關系;證實了古生代—三疊紀的油氣隨高壓流體由北東推覆 沖斷岩席向南西前陸 坳陷帶排泄、匯聚的過程。基於以上創新性的認識,明確了圍繞大巴山弧形前陸進行油氣勘探的戰略方向,並將前陸三角構造區作為油氣預測驗證的首選地區。專家委員會認為這是一項深部和淺部、地質與地球物理相結合的優秀研究成果,對該類研究具有示範作用。

專家討論

大巴山野外考察

穿越大巴山造山帶反射地震剖面位置

董樹文團隊在大巴山野外考察

大巴山剖面圖

3.早白堊世哺乳動物亞洲毛獸的發現

亞洲毛獸的發現揭示了哺乳動物耳區演化過程。地質研究所季強研究員團隊在國家「973」項目和地質調查項目聯合資助下,在熱河生物群研究領域獲得系列重大發現,推動我國古生物研究在該領域步入了世界前沿。2009年新發現亞洲毛獸化石,保存得非常完整。該哺乳動物屬於對稱齒獸類,主要以昆蟲和蠕蟲為食,是一種陸生哺乳動物。根據對亞洲毛獸化石特徵的研究,表明亞洲毛獸與有袋類和有胎盤類哺乳動物的親緣關系比其與單孔類的關系更緊密,其中耳骨骼在一定程度上與現生的哺乳動物相似,但與現生成年哺乳動物不同,其中耳與下頜形成了特殊連接,這種連接也稱為骨化的麥氏軟骨,與現生哺乳動物胚胎發育的情況,以及與前哺乳動物祖先的原始中耳相似。新化石為哺乳動物耳區結構的演化研究提供了珍貴的信息,使發育生物學家和古生物學家能夠合理解釋發育機制如何對最早期哺乳動物的形態演化產生影響。亞洲毛獸研究成果發表於國際頂級刊物《科學》雜志。

季強研究員野外工作

亞洲毛獸(新種)的正型標本和生態復原圖

孫青研究員在實驗室進行測試

4.湖泊中長鏈烯酮不飽和度溫標研究重要進展

在我國首次發現並成功分離出湖泊中長鏈烯酮母源等鞭金藻,單藻種培養建立長鏈烯酮不飽和度與水溫關系方程。該成果是國家地質實驗測試中心孫青研究員團隊在執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土資源部百人計劃支持下取得的。長鏈烯酮不飽和度UK37′作為反映古氣候變化的重要替代指標,已在海洋中得到廣泛應用,但在湖泊中長鏈烯酮不飽和度與溫度的關系及其母源研究則很少。課題組研究了不同氣候帶、不同水化學環境湖泊表層沉積物中長鏈烯酮,發現多數湖泊中存在2~4個不飽和鍵的長鏈烯酮。湖泊長鏈烯酮不飽和度與年均氣溫及春秋季節溫度高度相關,建立了湖泊表層沉積物中長鏈烯酮不飽和度與溫度的經驗函數關系。首次發現並成功分離出湖泊中長鏈烯酮母源等鞭金藻Chrysotila lamellose。通過單藻種控溫培養,建立長鏈烯酮不飽和度與水溫關系方程,實驗室培養公式與經驗公式斜率一致,驗證了長鏈烯酮不飽和度溫標的正確性;進而對比研究了器測記錄溫度與夏日淖爾湖泊沉積物中長鏈烯酮重建溫度,進一步驗證了長鏈烯酮不飽和度與溫度高度相關,表明長鏈烯酮是可靠的陸地溫標。研究成果在國外SCI刊物發表論文7篇,引起廣泛關注。

5.華北平原區域水資源特徵與作物布局結構適應性研究

首次查明區域水資源變化與作物布局的區位關系,為從根本上緩解華北平原地下水超采問題提供了科學依據。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張光輝研究員團隊研究了灌溉農田作物布局結構、規模與耗水強度變化的過程,及其在不同氣候條件下對區域地下水的影響和機制。揭示了近50年來華北平原地下水流場異常演化過程機制,闡明區域地下水流場變化與氣候及農業活動強度變化的關系。確定了涵養超采區地下水的作物布局結構調整方略。發現灌溉節水水平的不斷提高,有效地減緩了華北平原地下水開采量增加的速率,確保了糧食生產對灌溉需水的安全保障。揭示了區域地下水位持續下降、包氣帶增厚對降水入滲補給地下水存在不同影響模式。闡明了區域地下水可持續開采量與地下水自然屬性功能之間內在關聯性,發展了區域地下水功能可持續利用性評價理論與方法。該項目屬科技部科技支撐計劃課題,完成46幅成果圖,出版專著1部,獲准軟體著作權登記1項。

張光輝研究員野外指導節水試驗工作

農田區地下水調查現場

灌溉農田節水灌溉試驗研究

相對水資源適應性

6.礦產資源需求理論與預測模型

系統提出礦產資源需求的理論體系與預測模型,為政府決策提供理論依據。中國地質科學院全球礦產資源戰略研究中心王安建、王高尚研究團隊在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地質科學院和國家開發銀行聯合資助下,以全球50多個先期工業化國家和發展中國家200多年的經濟、社會、環境數據為標本,運用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在國內全面開展了礦產資源需求、供應、市場、碳排放等相關規律的研究,發現了人均礦產資源消費與人均GDP的相關規律、礦產資源消費強度的倒「U」形規律、能源彈性規律、礦產資源消費波次遞進規律、礦產資源價格規律等全球礦產資源消費規律;建立了資源供需、價格、碳排放資料庫及預測模型;對全球及我國未來25年資源供應趨勢進行預測,形成了礦產資源與國家經濟發展的系列理論。其系列成果形成專著2部、報告數十部、文章近百篇,為國務院有關部門提供了重要的決策依據,部分理論被大學編入教材。該研究團隊已成為我國能源、礦產資源政策的重要智庫之一。

項目負責人王安建研究員接受財經頻道采訪

中央電視台財經頻道—國情備忘錄—資源篇對項目的采訪

王安建研究員(左二)在寮國考察

人均能源需求與人均GDP相關關系及我國人均能源需求趨勢

7.西部優勢礦產資源勘查評價示範及找礦重大突破

礦床成礦系列理論指導找礦實踐,公益性勘查與商業性勘查緊密銜接,西藏甲瑪銅多金屬礦找礦獲得重大突破。這是礦產資源所唐菊興研究員團隊執行的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重大項目「中西部大型礦產基地綜合勘查技術與示範」的課題和中國黃金集團重點勘查項目的階段性成果。通過3年多在西部地區東天山彩霞山鉛鋅礦和岡底斯甲瑪銅多金屬礦的調查研究,建立了「成礦動力學和成礦系列理論為指導的找礦模型和地質綜合信息礦產資源潛力評價方法體系」;對天山地區鉛鋅礦、巴侖台—星星峽等地沉積變質型鉛鋅礦等進行了查證;對彩霞山鉛鋅礦深部找礦提供了新的途徑,實現了新突破。在岡底斯墨竹工卡甲瑪銅多金屬礦示範區,經過近兩年的勘查,也取得找礦突破,並提出在岡底斯礦集區找尋矽卡岩型、角岩型銅鉬多金屬礦床的重要意義,已提交331+332+333金屬量銅金屬量超過400萬噸,鉬金屬量超過45萬噸,伴生金金屬量83噸,鉛鋅金屬量超過70萬噸,伴生銀金屬量超過5000噸,成為國內外少見矽卡岩型+角岩型超大型銅多金屬礦床。

陳毓川院士(右二)在甲瑪礦區指導唐菊興(右一)項目組野外工作

陳毓川院士(左二)、唐菊興研究員(左一)在西藏甲瑪銅多金屬礦區考察,在岩芯庫觀察岩芯

8.翼龍從原始到進步的演化過渡類型——達爾文翼龍的發現

達爾文翼龍——會飛的食肉爬行動物在遼寧西部發現。在國家重點研究計劃「973」和中國地質調查局項目資助下,地質所呂君昌博士為主在遼寧西部中侏羅世地層中,新發現了一件具有重大意義的翼龍化石。新發現的翼龍化石被命名為模塊達爾文翼龍(Darwinopterusmolaris),代表了原始翼龍向進步翼龍演化的過渡類型。達爾文翼龍的頭骨(外鼻孔和眶前孔癒合為一大的鼻眶前孔)和頸椎部(頸椎椎體長,頸肋短或者退化)的特徵為進步翼龍的特徵,而其尾部(尾部長,尾椎體個數多於15個)和足部特徵(第五腳趾發育,具有兩個長的趾節)又為原始翼龍的特徵。達爾文翼龍的發現既填補了翼龍演化的空白,有可能打破對翼龍傳統的二分方法,又為生物宏觀演化機制提供了例證。研究成果發表在英國《皇家學會學報》後,國際頂尖刊物《自然》雜志為此專門發表了一個評述性文章,給予高度的評價。

呂昌君博士野外觀測地層剖面

翼龍復原圖

9.大深度高分辨電磁探測技術與多功能電法儀研製

自主研發適合深部找礦的多功能電法勘探儀器,填補了我國多功能電磁測量儀器的空白。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林品榮研究團隊在地質調查項目資助下,攻克了多頻等幅同步供電、密集頻點供電、大功率勵磁穩流供電和高精度混合同步等關鍵技術,開發了數據處理與解釋軟體,形成了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功率、多功能電磁法勘查系統,供電電流是國外同類儀器2~3倍,有效勘探深度由500m提高到1000m。該系統具備天然源場的音頻大地電磁測量、人工源場的激電測量和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測深功能,並且具有進一步擴展潛力,能夠同時獲得電阻率和極化率參數,與國外儀器相比有較多優越性,為我國深部找礦工作提供了新的有效技術裝備。

電磁法大功率發射機

電磁法多功能接收機

內蒙古某礦區電磁法測深斷面圖

林品榮研究員(中)項目組

野外工作照——布發射源

野外工作照——數據採集

10.華北克拉通西緣前寒武紀基底演化與歸屬

華北克拉通西緣在哪裡?阿拉善西部早前寒武紀阿拉善岩群研究新進展為揭示這一地質之謎打開了一扇窗口。以地質所耿元生研究員為首的科研團隊通過野外、室內相結合的研究,在阿拉善西部原劃歸早前寒武紀阿拉善岩群中,發現多處新元古代早期同碰撞型花崗岩(900Ma~930Ma)及古生代火山岩和侵入岩(分別為330Ma和280Ma兩組年齡數據);以豐富的測年數據建立了本區岩漿演化序列,這些研究對重新認識阿拉善地區的構造屬性具有重要意義。項目通過對賀蘭山與阿拉善變質基底的對比研究,釐定了阿拉善地塊在不同地質階段的構造歸屬:太古宙—元古生代時期,阿拉善地塊東部代表的變質基底應屬華北克拉通,西部則可能屬於祁連地塊;到新元古代,地塊東部仍屬華北克拉通,西部為與祁連、歐龍布魯克、柴達木地塊關系密切的獨立陸塊;到古生代,整個阿拉善可能構成相對獨立的地塊,並捲入古亞洲碰撞造山過程;中生代形成現今構造格局。該項目是由中國地質調查局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聯合資助完成的。

耿元生研究員考察野外露頭

G. 新疆阿勒泰周邊國家毗鄰地區礦產資源可利用性研究項目

一、項目簡介

「新疆阿勒泰周邊國家毗鄰地區礦產資源可利用性研究」項目,屬於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我國短缺資源的全球分布研究」工作項目。

項目編碼:1212010811067

任務書編號:中地調研合同[2010]第151號

工作起止年限:2010年1月~2012年3月

課題負責人:張照志

報告主編:張照志

報告編寫人:張照志 張瑩瑩 南雪玲 仲玉銀 張連芝 陳祺 王雯婧

劉永團 王守國 張玲 王軍 夏廣芬 鄒繼鴻 李彩霞

單位負責人:仲玉銀

總工程師:

提交單位:中共阿勒泰地區委員會政策研究室

提交時間:2012年3月1日

工作項目名稱:我國短缺資源的全球分布研究

二、項目研究情況

根據項目協作合同書要求,本課題研究工作自2010年1月始,先後完成了工作方案制訂、項目協作合同簽署、阿勒泰地區調研、哈薩克東哈州考察及參加學術研討會、綜合研究、徵求專家意見、初審與評審等階段,共有包括阿勒泰地區、北京等地的15人參與本課題的研究,完成的主要實物工作量見表1。

表1 課題主要實物工作量

本課題於2011年完成徵求意見稿,主要徵求了阿勒泰地區有關領導與專家的意見,按要求進行了修改完善。在北京,主要徵求了中國地質科學院全球礦產資源戰略研究中心王安建教授,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國土資源部信息中心等單位有關專家的意見建議。課題組均按照專家意見建議對報告進行了修改完善。

2012年2月16日,經中共新疆阿勒泰地委政策研究室同意,在北京組織專家對課題成果進行初審,專家組認為:該課題已按任務書的要求圓滿完成了預訂的工作目標和任務,提交了預期成果。專家組一致同意通過初審。

2012年2月25日,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在北京組織專家對本課題進行了評審。專家組認為,該課題提交的成果齊全,符合合同書的要求,同意通過評審。

2012年2月26日~3月2日,課題組根據評審專家的意見建議,對課題成果報告等進行了修改完善,並於3月7日正式提交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

三、評審驗收

2012年2月25日,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在北京組織專家對中共阿勒泰地區委員會政策研究室提交的《新疆阿勒泰周邊國家毗鄰地區礦產資源可利用性研究成果報告》(屬於「我國短缺資源的全球分布研究」2010年度工作項目,合同號:中地調研合同[2010]第151號)進行了評審。評審委員聽取了課(專)題的匯報,審閱了報告,經質詢、討論形成意見如下:

1.課題研究基礎扎實,思路清晰,結構合理,技術路線正確,方法得當。以國家和阿勒泰地區短缺礦產資源為依據,對阿勒泰地區周邊3個國家(俄、哈、蒙)5個州、邊疆區和省(5方)的礦產資源儲量、勘查開發、政治體制、外交政策、礦業投資環境等進行了系統研究。提出充分利用周邊國家礦產資源,對於促進阿勒泰地區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具有重要意義。

2.課題研究了阿勒泰地區利用周邊國家毗鄰地區礦產資源的現狀及存在問題。提出了利用周邊國家毗鄰地區資源過程中,存在政府和礦業企業認識不統一,部分口岸等基礎設施薄弱等問題。現狀與問題分析透徹,提出的建議具體可行。課題中間成果被阿勒泰地區陸續應用,並已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3.課題對阿勒泰地區利用哈薩克油氣深加工等5大礦產資源典型項目產生的經濟和社會效益進行了評價。

4.從利用周邊國家毗鄰地區的資源基礎及潛力、礦業在經濟社會中的地位與作用人文等10個方面,初步構建了阿勒泰地區利用周邊國家毗鄰地區礦產資源可利用性評價指標,從利用空間布局、時序和礦種規劃等方面提出了具體建議。

5.提出了地方政府繼續支持利用周邊國家毗鄰地區礦產資源項目,不因地方政府換屆或領導人事變動而影響項目的進展等政策建議,這些政策建議具有較強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6.課題從地方層面對利用周邊國家毗鄰地區礦產資源進行了較系統的實證研究,這在國內鮮見,該成果對我國其他邊境少數民族經濟欠發達地區利用周邊國家毗鄰地區礦產資源提供了有益的借鑒與參考。

評審委員一致認為:該課(專)題提交的成果齊全,符合合同書的要求,同意通過評審。

四、成果報告摘要

1.我國暨阿勒泰地區,油氣、煤炭、鐵礦、有色金屬、磷礦等資源需求旺盛。根據國家和阿勒泰地區資源需求狀況,本研究將利用周邊國家毗鄰地區礦產分為兩類:第一類為國家暨阿勒泰地區戰略性緊缺礦產,包括石油、天然氣、鐵、銅、鉛、鋅等,國家戰略緊缺型礦產也是阿勒泰地區緊缺礦產,磷礦為地區緊缺礦產;第二類為阿勒泰地區經濟可利用性礦產,包括煤炭、金、銀等,利用這類礦產並非得到礦產資源,而更多的是讓阿勒泰地區礦業企業獲得礦產開發的經濟效益,進而促進地區礦業可持續發展。2015年後地區油氣需求缺口分別為500萬噸和8000萬立方米,煤炭缺口500萬噸以上;鐵礦石缺口大於1000萬噸;銅精礦缺口20萬噸以上;磷礦缺口大約200萬噸等。

2.俄羅斯、哈薩克和蒙古均處於世界級的阿爾泰成礦帶上。阿爾泰山脈橫跨中國、俄、哈、蒙4國,綿延2000多公里,是世界5大著名成礦帶之一,新疆阿爾泰山為中段南坡,長500多公里,阿勒泰地區與毗鄰國家處於同一成礦帶,資源具有較強的互補性和趨同性,是我國礦產資源最有潛力的地區之一。哈薩克、俄羅斯、蒙古3個國家擁有豐富的能源和礦產資源,且勘查開發利用潛力巨大,為我國暨阿勒泰地區引進短缺和經濟可利用性礦產資源提供了現實條件。

3.俄、哈、蒙3國與阿勒泰毗鄰地區的經濟也實現了較快發展,社會政治大局穩定。發揮阿勒泰地區等各方面組織協調及研究優勢,開展對周邊3國、特別是毗鄰5個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資源開發現狀、市場消費等情況的研究,對利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對於加快開拓周邊礦產品市場,拓寬本地區優勢資源轉換實施空間,實現優勢互補,推動互利共贏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4.俄、哈、蒙及其毗鄰地區礦產資源豐富,與阿勒泰地區礦產資源趨同性好。特別是阿爾泰區域(3國5方)資源豐富,具有阿勒泰地區利用其短缺和經濟可利用礦產的優勢和條件。目前,在口岸建設、交通運輸等方面具有優勢。

5.新疆廣匯集團引進哈薩克油氣加工等5大項目實施,將為阿勒泰地區帶來很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據測算,僅蒙古(香港)能源公司引進煤炭、鐵礦相關項目實施後,阿勒泰地區增加產值101億元,稅收12.1億元,提供就業崗位至少7200人。「十二五」末阿勒泰地區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所創造的稅收將佔全地區稅收總額的30%以上,將成為推動阿勒泰地區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撐。

6.利用布局、時序和礦種規劃建議。國家層面:哈(薩克斯坦)蒙(古)並重,兼顧俄(羅斯)。地方層面:5方優先,適度拓展。利用順序:東哈州-科布多-巴彥烏列蓋-阿爾泰邊疆區-阿爾泰共和國,拓展哈薩克江布爾州和俄羅斯圖瓦共和國的資源。利用礦種:優先國家和地區短缺能源及金屬礦產,兼顧其他經濟可利用性礦種。具體為油氣、煤炭、鐵、銅、鉛鋅、鉻鐵礦、磷、金、銀等。如東哈薩克州的油氣、鐵鉛鋅、銅礦等,科布多省的煤炭、鐵礦、金礦等,巴彥烏列蓋省的煤炭等礦種,阿爾泰邊疆區的油氣等資源,阿爾泰共和國的金礦、銅礦等資源,哈薩克江布爾州的磷礦等,俄羅斯圖瓦共和國的銅、金等礦種。

7.相關政策建議。地方政府繼續支持利用周邊國家毗鄰地區礦產資源項目,不因地方政府換屆或領導人事變動而影響。時刻關注中亞油氣等礦產資源利用動向,加快利用東哈州、蒙古資源項目推進力度。爭取中央政府的更大支持,並將相關邊疆優惠政策用足用活,不打折扣,切實造福阿勒泰地區各族人民。

五、成果轉化應用

1.本項目研究已經取得了一些成果,特別是部分中間成果已及時轉化為阿勒泰地區利用周邊國家毗鄰地區礦產資源的實踐。課題提出的利用周邊國家毗鄰地區時序、相關建議等已經或正在變為現實,如蒙古能源集團利用蒙古煤炭等資源,廣匯集團利用哈薩克油氣資源,中俄西部天然氣管道工程前期准備工作。部分研究成果被阿勒泰地區經濟社會「十二五」規劃採納,被《阿勒泰地區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08~2015)》專題研究及文本所應用,被阿勒泰地區外經貿局、地區國土資源局等單位使用。

2.2009年6月22~27日,中國新疆阿勒泰黨政代表團對蒙古科布多、巴彥烏列蓋省兩省進行了友好訪問,與蒙古巴彥烏列蓋、科布多兩省簽訂了5份合作協議書,完成了《促進阿勒泰地區與蒙古科布多、巴彥烏列蓋兩省經貿旅遊礦業合作新發展》考察報告,提出加強對阿勒泰地區周邊國家資源可利用性研究工作等5點建議,其中特別提出加強與蒙古巴彥烏列蓋、科布多兩省礦業、旅遊等方面的合作。同時,要繼續加強黨政代表團互訪力度、拓展范圍、加大深度。2012年5月7~16日,新疆阿勒泰黨政代表團訪問了哈薩克東哈薩克州,俄羅斯聯邦阿爾泰邊疆區,阿爾泰共和國,蒙古巴彥烏列蓋省、科布多省政府;落實了2009年度協議有關內容,阿勒泰地區與巴彥烏列蓋省簽署了《中國新疆阿勒泰地區與蒙古巴彥烏列蓋省經貿、科技、衛生、旅遊交流合作備忘錄》;進一步確認了2011年在中國阿勒泰地區簽署的《中國新疆阿勒泰地區與蒙古巴彥烏列蓋省合作意向書》,對意向書提出的各領域的合作應積極落實,深入推進。

H. 機構設置與學科結構

中國地質科學院是中國地質調查局直屬的國家公益性科學事業單位,主要開展地球科學知識創新與技術創新研究及國土資源地質調查研究,承擔公益性、基礎性地質工作和戰略性礦產資源勘查評價任務。中國地質科學院幾經改革、調整、發展,成為國家科技創新體系和中央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土資源部「科技興地」核心力量和中國地質調查局科技創新研究基地。

中國地質科學院目前由院部、地質研究所、礦產資源研究所、地質力學研究所、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岩溶地質研究所、國家地質實驗測試中心等8個事業單位組成,擁有8個部級重點實驗室和6個院級重點開放實驗室;設有研究生部、博士後流動站,擁有2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8個博士學位授予專業和11個碩士學位授予專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岩溶研究中心、中國國際地球科學計劃全國委員會秘書處、世界數據中心中國地質學科數據中心、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地質遺產北京辦公室等國際地學組織與相關機構及中國地質學會、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基金會、全國地層委員會掛靠在中國地質科學院。

中國地質科學院通過科技體制改革和學科結構調整,將原有學科整合為5個學科群、25個重點研究領域及5項公益類工作。5個學科群包括:大陸地質與地球動力學、成礦作用和資源評價、地下水資源與表層動力學、地殼變形與地質災害動力學、應用地球化學與地球物理探測及分析測試技術。形成了10個優勢領域:①大陸動力學研究;②地球生命起源和古生物研究;③同位素地質研究;④成礦作用研究與礦產資源評價;⑤地應力測量與地殼穩定性評價;⑥地下水資源與地質環境調查評價;⑦實驗測試技術方法;⑧勘查地球物理;⑨應用地球化學;⑩基礎地質圖件編制。

裝飾—新的中國地質科學院辦公樓實景圖

(北京市西城區阜外百萬庄大街26號)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08

中國地質科學院科學技術委員會

主任:陳毓川

副主任:董樹文李廷棟

委員:陳毓川李廷棟張宗祜肖序常袁道先許志琴盧耀如任紀舜鄭綿平趙文津楊文采朱立新董樹文吳珍漢尹明龍長興侯增謙耿元生王春書王瑞江毛景文石建省王弭力劉敦一王小鳳季強肖克炎楊振宇羅立強張永波劉再華呂國印

中國地質科學院第五屆學位評定委員會

主席:李廷棟

副主席:朱立新董樹文鄭綿平

委員:(按姓氏筆畫排序)

王安建王登紅龍長興毛景文石建省朱祥坤肖序常陳毓川吳珍漢吳淑琪吳樹仁楊經綏楊永亮楊振宇侯增謙姚建新袁道先聶鳳軍高銳韓子夜

I. 獲省部級科學技術獎項目

(一)全國礦產資源利用現狀調查項目

獲獎等級:2013年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主要完成人:王安建、王瑞江、李厚民、王高尚、王勇毅、高蘭、趙汀、李建武、陳其慎、於汶加、孟剛、李瑞萍、高輝、張照志、閆強

主要完成單位: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

主要成果: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體制、管理體制、市場條件和技術條件的巨大變化,以及10多年的高強度開采,我國礦產資源儲量的數量、結構和開發利用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資源家底不清,嚴重製約著國家資源管理和重大決策。針對這一問題,2007年國土資源部部署了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模最大、最為系統的礦產資源國情調查工程。主要目標和任務是通過對全國石油、天然氣、煤炭、鐵、銅、鋁土礦等28種重要礦產資源儲量及其利用現狀的全面核查,摸清礦產資源家底,搭建資源管理新平台,提升管理水平。

經過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3萬人4年的艱苦努力,耗資22.5億元,完成28個礦種的25753個全部礦區核查,形成礦區核查報告21540套,省級匯總報告550套,全國單礦種調查報告28套,圖集300餘冊,取得重大創新成果。

1.創新技術思路和核查手段,完成28種重要礦產資源儲量及其利用現狀的全面核查,摸清了我國礦產資源家底,為提升儲量管理水平奠定了前所未有的扎實基礎

(1)制定了礦區核查、資料庫建設、省級匯總、全國匯總等5個技術要求,保證了核查成果的完整性、規范性和可靠性。

(2)針對原儲量庫中以礦區、礦權、礦山為上表單位,造成礦區范圍重疊、交叉或遺漏等混亂局面,本次核查提出「以新壓舊、不重不漏」的原則,從礦區歷次勘探報告的對比分析著手,理清了采礦權、上表礦區及礦體三者之間的空間關系,重新劃分礦區,保證了礦區不重疊和全覆蓋。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年報.2013

(3)確立以塊段為基本數據採集單元、采礦權為核查單元、礦區為統計單元的礦區核查技術原則,首次從微觀到宏觀,系統理清了每一個礦區累計查明、消耗、保有、壓覆、佔用、未佔用資源儲量的數量、結構、品質及其空間分布,全面理清了資源家底,保證了核查結果的可靠性、系統性和全面性。

(4)收集整理了2萬多個礦區數十年來形成的10多萬份原始勘查和礦山生產報告。按照嚴格的技術規范,通過資料分析與現場核查,系統清理了歷次勘查、開采和儲量登記統計中存在的虛報、錯報、誤報、重復上表和掛賬等導致儲量表虛高不實的問題,擠掉了資源儲量的水分。

(5)通過對未上表、漏上表、尾礦和堆置場等資源儲量全面核查,以及根據工業指標變化重新估算,發掘出大量新增資源儲量。

(6)查明了我國28個礦種佔用、未佔用資源儲量的數量、品質和詳細空間分布。

(7)以塊段為基本單元,對全國6884個煤炭核查區的14種煤類、硫分、灰分進行了系統核查,並按國家、省、礦區3個層次編制分布圖,為國家及各省煤炭資源規劃、開發、保護及精細化管理奠定了基礎。從原始勘查報告入手,對2002—2009年找煤階段提交的7800億噸資源量進行了重新釐定,認為其實際已達到333級別,從而使我國煤炭保有量達到20000億噸,大幅度地提高了我國煤炭資源的保障能力。

(8)為更加客觀地反映保有礦產資源儲量的實際可供量,首次提出可回收資源儲量(國家儲量)概念和測算模型,並從礦區級別逐一測算了25個礦種可回收資源儲量。按照測算出的可回收資源儲量,我國礦產資源的國際地位將顯著提升。

(9)基於以塊段為基本數據單元的核查成果資料庫,首次建立我國25個礦種礦區—省級—全國等多層級礦產資源品位—噸位模型,查清了我國礦產資源品質的分布規律,為礦產資源技術經濟評價提供了重要依據。以資源自身內部參量為依據,通過地質條件、資源稟賦和技術經濟指標類比,首次建立煤炭成本—噸位模型及煤炭資源概略技術經濟評價方法體系,為井田煤炭資源評價和煤炭資源可供性分析提供新的思路和有效途徑。

全國礦產資源儲量動態管理信息系統示意圖

全國礦產資源利用現狀調查礦區資源儲量核查技術要求培訓班

2.首次建立全國礦產資源空間資料庫和礦產資源儲量動態管理支持系統,為實現資源儲量管理從一維屬性數據管理向二維半空間數據管理的飛躍,以及實施「一張圖管礦」搭建了平台

(1)首次建成基於GIS技術的礦產資源空間資料庫。資料庫數據模型設計採用礦區套合圖、工程分布圖、儲量估算圖、儲量利用現狀圖和礦區儲量資料庫的「四圖一庫」結構,實現了資源儲量管理從以礦山為最小數據單位、按「礦山→礦區」模式的一維屬性數據管理向以塊段為最小數據單位、按「塊段→礦體→礦山→礦區」模式的二維半空間數據進行雙向儲量數據管理的飛躍。資料庫涵蓋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包含28個礦種的25753個全部礦區,數據量達3000GB。

(2)首次通過GIS空間圖形方式對礦產資源儲量利用狀況進行系統分類和圖示定位表達,為礦政部門提供了高效管理平台。按照目前我國礦區資源儲量利用的實際情況,把礦區資源儲量利用現狀分為已佔用保有、已佔用采空、已佔用壓覆、已佔用損失及未佔用保有、未佔用采空、未佔用壓覆、未佔用損失、未佔用殘留9大類;首次按統一分類編制了全國、省、礦區3個層次的資源儲量利用現狀圖,徹底解決了以往普遍存在的礦產資源利用狀況不清和無法精確定位問題。

(3)融合全球三維基礎地質地理底圖、高解析度遙感影像、礦區資源儲量GIS專題數據,實現全國—礦集區—礦區—礦體—塊段的多級導航、空間查詢、儲量數據匯總統計、煤質煤類分類統計、自動成圖成表、礦區三維可視化等功能;自動生成礦區—省—全國不同層級的品位—噸位模型、煤類—噸位模型、鋁硅比—噸位模型;設計儲量計算邊界提取「凸包演算法」及程序,首次獲取每個礦區礦體最大外邊界精確坐標。設計完成礦山動態監測圖形空間數據規范和儲量電子台賬管理子系統,可追溯保有、采空、損失的演變過程和空間位置,實現礦山資源儲量動態監測,為實施「一張圖管礦」奠定堅實基礎。

(4)採用B/S、C/S雙重系統架構,在核查和儲量動態監管過程中從礦區級資料庫建庫到省級匯總、全國匯總,針對不同工作階段開發了不同級別的系統平台,實現儲量數據逐級匯總上報及質量檢查;通過基於點對點數據傳輸演算法,實現礦山→縣→地市→省→國家儲量動態監測數據的多層級傳輸和電子審批功能,實現了儲量管理工作的全程計算機化。

3.對我國礦產資源國情的新認識

(1)核查後全國輕稀土保有資源儲量翻了一番,重稀土資源儲量減少62.6%,應對稀土資源按配分進行精細化管理。

(2)核查後錫、銻、螢石保有資源儲量大幅減少,優勢資源地位岌岌可危。應大力加強勘查,有效調控開采總量,維護優勢資源地位。

(3)鐵礦、鋁土礦、煤炭等資源佔用率不高或占而不採,制約著資源供應能力提升。一是要從「給礦權配資源」向「以資源設礦權」的管理思路轉變。各級政府應根據國家需求和地方經濟發展需要,以及區域環境容量,合理配置未佔用資源,盤活資源存量;二是引導超量佔用資源的企業擴大產能,有效提高國內資源供應能力;三是切實加強礦產資源綜合開發利用,提高利用效率。

(4)礦產資源儲量分布格局明顯變化,對生產力布局和資源政策產生重要影響。一是一些礦種的區域分布格局發生變化,例如,內蒙古輕稀土佔全國稀土的比例進一步上升到95%,廣東省取代江西省成為離子吸附型稀土的第一大省,雲南、西藏、甘肅等西部地區銻礦儲量地位明顯上升;二是內蒙古、雲南等省(自治區)礦產種類豐富,保有資源儲量大,在我國資源供應中的地位和作用顯著增強。

(5)科學部署勘查方向,提高勘查程度,夯實資源基礎。鐵礦找礦勘查應鼓勵找尋富礦和淺部礦,不支持1000米深度以下的找礦勘查,不支持境外鐵礦草根勘查和綠地項目;煤炭的勘查重點是提高規劃礦區的勘查程度,在南方缺煤省份開展找礦;加強重稀土、錫、銻等傳統優勢礦產的找礦勘查力度,維護我國礦產資源的優勢地位。

這些認識對我國資源戰略、規劃、政策、產業布局將產生重要影響。

(二)世界大型超大型礦床成礦圖編制及全球成礦規律研究與評價

獲獎等級:2013年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主要完成人:裴榮富、梅燕雄、戴自希、張金良、瞿泓瀅、葉錦華、朱谷昌、龔羽飛、吳德文、王作勇

主要完成單位: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有色金屬礦產地質調查中心、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

主要成果:

1.提出客觀實用的大型超大型礦床劃分全球標准,從全球1285個主要礦床中篩選出445個大型超大型礦床,建立了具有國際權威的世界大型超大型礦床資料庫

採用在礦床儲量排序基礎上的線性趨勢統計分析方法來確定大型超大型礦床的儲量下限值,具有客觀實用性。根據該方法確定的世界22種礦產的大型超大型礦床儲量標准(下限值),經世界地質圖委員會認可,成為國際採用的全球標准。

收集整理和分析對比世界6大洲、121個國家和地區、22種礦產、1285個主要礦床數據,從中篩選出445個大型超大型礦床,建立和完善了具有國際權威性的世界大型超大型礦床資料庫。該資料庫包括編號、礦床名稱、國家、洲、經度、緯度、礦種、資源儲量、類別、狀態、主岩、類型、規模、成礦時代、成因、地質構造背景、地質構造環境、成礦域、成礦區帶等19個主要屬性。

2.以世界地質圖委員會為國際合作平台,編制完成數字化的1∶2500萬世界大型超大型礦床成礦圖,填補了國內外空白

在MapGIS和ArcGIS軟體的支持下,編制完成數字化的1∶2500萬世界大型超大型礦床成礦圖並開展全球成礦規律研究,填補了國內外空白。

在全球大陸范圍劃分出前寒武紀地塊、前寒武紀地塊顯生宙構造帶、前寒武紀地塊顯生宙沉積盆地、顯生宙造山帶、新生代風化殼5類地質構造背景和39種地質構造環境,形成獨具特色的地質構造背景—環境分類體系。

裴榮富院士(左2)與國外同行交換看法

項目研討會

在1∶2500萬世界大型超大型礦床成礦圖上,標示445個大型超大型礦床的礦種、成因類型、規模、成礦時代等主要屬性,圈定全球成礦單元界線。其中,編圖礦產資源有石油、天然氣、煤、鈾、鐵、錳、鉻、銅、鉛、鋅、鋁、鎳、鎢、錫、鉬、汞、銻、金、銀、磷、鉀鹽、金剛石22種;成因類型劃分為與岩漿作用有關的礦床、與沉積作用有關的礦床、與變質作用有關的礦床和復雜成因(疊生)礦床,進一步劃分為33個礦床類型;礦床規模劃分為大型、超大型—特大型兩級;成礦時代劃分為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全球成礦單元劃分為4個成礦域、21個巨型成礦區帶。

3.根據大陸裂解增生、大洋開啟閉合、洋陸相互作用及其地質演化特徵,結合全球地質構造背景與成礦特徵,首次在全球大陸范圍劃分出4大成礦域和21個巨型成礦區帶,提出全球成礦統一性、不同區域成礦特殊性、大型超大型礦床成礦偏在性和異常成礦作用等新認識,深化全球成礦規律研究

首次在全球大陸范圍內劃分出勞亞、岡瓦納、特提斯、環太平洋4大成礦域和北美、格陵蘭、歐洲、烏拉爾—蒙古、西伯利亞、中朝、南美、非洲-阿拉伯、印度、澳大利亞、加勒比、地中海、西亞、喜馬拉雅、中南半島、北科迪勒拉、安第斯、楚科奇—鄂霍茨克、東亞、伊里安—紐西蘭、南極等20多個巨型成礦區帶,具有全球普適性,推動和發展了全球成礦學。

提出地球物質系統的統一性決定了全球成礦作用的統一性。首先,地殼產出的各種礦床的形成都可以歸納為4類成礦作用,即岩漿成礦作用、沉積成礦作用、變質成礦作用和疊生成礦作用;其次,從太古宙到新生代,成礦作用強度不斷增強,成礦作用演化具有明顯的方向性和繼承性。

提出地球不同區域地質構造背景與環境的特殊性,導致其成礦作用各具特色。就不同成礦域而言,勞亞成礦域和岡瓦納成礦域地質構造背景均較復雜,以前寒武紀地塊及疊加其上的顯生宙沉積盆地和構造帶為主,成礦作用貫穿整個地質時代。勞亞成礦域以天然氣、煤炭、鐵、鉀鹽、石油、鈾、錳、鉻、鉛鋅、鎳、鎢、鉬、銻、金、銀、磷、金剛石等的大規模成礦作用為特色,成礦時代以古生代為主;岡瓦納成礦域以石油、天然氣、鋁土礦、金剛石、鉛鋅、銅、鎳、鐵、金、鉻、錫、鈾等的大規模成礦作用為特色,成礦時代以元古宙和新生代為主。特提斯成礦域和環太平洋成礦域地質構造背景比較簡單,以顯生宙造山帶為主,成礦時代均以中新生代占絕對優勢,前者以錫、鉀鹽、鉛鋅、鋁土礦、銅鉬等的大規模成礦作用為特色,後者以銅、鉬、金、銀、鎳、鎢、錫、鉛鋅等的大規模成礦作用為特色。

提出成礦偏在性概念。認為大型超大型礦床偏愛產在某一特定地質背景和它們現存的構造位置上,它們對成礦區域、成礦類型、成礦時代和成礦背景均具有十分明顯的選擇性。

提出異常成礦作用的概念。認為大型超大型礦床的形成是常規成礦作用(過程)中受特定地質事件激發的異常成礦作用的產物,與一定地質歷史時期出現的全球性重大異常地質事件有關。「氧大氣變態」(過氧事件)和「還原大氣變態」(缺氧事件)等重大事件是促發隱生宙異常成礦作用的重要原因。地球層圈不諧調運動導致的構造圈熱侵蝕引發大規模構造岩漿事件則是顯生宙異常成礦作用的主因。

4.在編圖研究的基礎上,對世界主要類型礦產資源和各大洲礦產資源進行了戰略評價,研究探討了我國礦產資源戰略問題

根據靜態保證年限(儲產比)和資源查明率分析,世界礦產資源非常豐富,資源潛力很大。在22種主要礦產資源中,靜態保證年限大於100年的礦產資源有煤炭、錳、鉀鹽、鐵、磷、鉻、鋁、鉬、鎳、鈾、鎢11種,靜態保證年限為50~100年的礦產資源有天然氣、銅、石油、鉛鋅5種,靜態保證年限為10~50年的礦產資源有錫、銻、金、銀、金剛石、汞6種;資源查明率大於50%的礦產資源有鉬、銅、石油3種,資源查明率為30%~50%的礦產資源有錳、天然氣、金剛石、鐵、煤炭、鋁、銻、鈾、鎢、汞、錫、金12種,資源查明率為5%~30%的礦產有鉻、銀、磷、鉛鋅、鎳、鉀鹽7種。

總結分析了世界各大洲礦產資源特色,指出我國雖然是世界礦產資源大國,但由於人口基數過大,礦產資源的人均擁有量很低,能源礦產資源不足,大宗礦產資源短缺,克服資源的瓶頸約束是增強我國可持續發展能力的迫切需要。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對礦產資源產生強勁需求決定了立足國內礦產資源的同時必須更加充分地利用國外礦產資源,以礦產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在礦產資源編圖過程中,通過8年的國際合作,與世界地質圖委員會及其成礦圖分委員會、俄羅斯科學院維爾納茨基博物館、阿根廷地質和礦產資源研究所、伊朗地質調查局建立了良好的國際合作關系。

在政府機關、行業協會、地質院校、科研事業單位、地質勘查單位、礦業企業的應用情況表明,該項成果不僅為在國家層面編制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總體實施方案、組織實施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和境外礦產資源勘查開發、部署地質調查國際合作、從全球宏觀視野破解我國礦產資源難題提供了重要戰略參考和科學指導,而且對具體的院校、企事業單位學習世界礦床地質、掌握全球礦產資源狀況、部署境外地質調查和礦產勘查工作、指導海外投資並購決策與資源開發選區都是一份里程碑式的重要文獻和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料,將對我國礦業企業「走出去」起到有力的促進作用。

1∶25000000世界大型超大型礦床成礦圖說明書

世界地質圖委員會即將在全球范圍正式發布《1∶2500萬世界大型超大型礦床成礦圖》(英文版),使該項成果的應用擴展到全球地質學領域,在發展全球成礦學、尋找大型超大型礦床等方面發揮更加廣泛而深遠的指導作用。

(三)我國主要金屬礦床模型研究

獲獎等級:2013年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主要完成人:毛景文、張作衡、裴榮富、段煥春、符鞏固、李永峰、王義天、謝桂青、余金傑、張長青

完成單位: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天津華北地質勘查局、湖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河南鑫達地質礦產科技有限公司

主要成果:

「我國主要金屬礦床模型研究」項目以廣泛的野外調查為基礎,採用現代成礦學新理論和新方法,通過對我國重要的礦床類型及其時空分布特點進行研究,釐定其形成的地球動力學背景,查明這些礦床的成礦環境、控礦要素和分布規律,總結出區域成礦規律,開展礦床模型研究,指導區域找礦勘查部署和資源潛力評價工作。取得的重要創新成果和工作進展具體如下:

1.首次按照國際標准,將成礦環境作為一級考慮要素,將礦床類型作為二級考慮要素,典型礦床作為三級考慮要素,全面建立或提升了我國主要礦床模型,編寫完成了《中國礦床模型概論》

本項目置於國際平台,結合我國礦產資源特點,充分吸收了近15年來我國在礦床學及成礦環境和成礦年代學等方面研究的新進展,並針對部分礦床、礦集區和成礦區帶進行了深入解剖研究,在前人工作的基礎上,進一步對我國主要礦床類型的礦床模型進行了建模研究。本次礦床模型的建立,主要分為三個層次考慮,首先將成礦環境作為一級考慮要素,其次將礦床類型作為二級考慮要素,最後典型礦床作為三級考慮要素。以我國最主要7類金屬礦床,即與酸性花崗岩有關的鎢錫、稀有金屬礦床,與中酸性花崗質岩有關的斑岩-矽卡岩型銅鐵鉬礦床,與鎂鐵質-超鎂鐵質岩有關的銅鎳硫化物礦床,以海相火山岩為容礦岩的塊狀硫化物礦床,以沉積岩為容礦岩的塊狀硫化物礦床,以碳酸鹽岩溶礦的密西西比型鉛鋅礦床和金礦床作為重點研究對象,針對一系列影響建模的關鍵性科學問題開展了解剖研究,為建立客觀和合理的礦床模型提供了新的證據,研究成果為在一定地質背景下開展特定的礦產及其組合找礦勘查提供了科學依據。本項目共計完成了26組礦產110個礦床模型研究和編寫,把我國礦床模型研究提高到一個嶄新的水平,大幅度提升和充實了礦床理論。

中國礦床模型概論

國外主要礦床類型、特點及找礦勘查

2.通過一批典型礦床深入研究,確認了礦床新類型,建立了一批礦床新模型,豐富了成礦理論,並在國內外引起了反響

(1)確定石居里為我國首例與海底噴流有關的塞普勒斯塊狀硫化物型銅礦床。

(2)首次提出新疆北部與地幔柱有關的後碰撞環境銅鎳礦新礦床模型。

(3)首次提出膠東金礦集中區伸展構造體制下的金礦床模型。

(4)密西西比河谷型(MVT)鉛鋅礦床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5)建立了華南下寒武統底部黑色岩系中鉬鎳多金屬礦床模型。

3.前人已在成礦區帶典型礦床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礦床模型,但在礦集區尺度礦床模型的研究方面尚屬薄弱,甚至是空白。本項目在秦嶺、長江中下游和德興等開展了礦集區尺度模型研究,為成礦預測和深部找礦提供了依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國內外專家通過對小尺度典型礦床的解剖研究,從成礦過程和成礦元素及圍岩蝕變分帶入手,提出礦床模型,如斑岩銅礦模型。通過大尺度成礦區帶研究提出礦床成礦系列及區域成礦模型,為找礦勘查起到了重要作用。本項研究突破了傳統思維,針對典型礦集區開展研究,探討了礦集區內各類礦床之間的有機聯系,創新性地建立了3類礦床組合模型。每個礦床組合模型表明在礦集區內各類礦床之間互為找礦指示,可以直接指導深部和外圍隱伏礦的找礦勘查,並取得多項找礦預測成功範例。

(1)東秦嶺欒川和付店礦集區斑岩-矽卡岩型鉬礦+脈狀鉛鋅銀金礦的礦床模型。

(2)華南德興礦集區斑岩銅礦+脈狀鉛鋅+金礦的礦床模型。

(3)長江中下游銅陵礦集區斑岩+矽卡岩+層控銅金礦的礦床模型。

4.響應「走出去」和「兩種市場、兩種資源」的國家資源戰略決策,比較全面系統地編著了《國外主要礦床類型、特點及找礦勘查》,介紹了當今國際上主要類型礦床的礦床模型,有效地引導我國企業在國外按照國際思維開展找礦評價

為了更加切實地為我國礦產資源走出去戰略提供服務支撐,同時也把「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地結合起來,進一步提升國內礦床模型研究和勘查評價工作水平,本項目通過大量國外文獻資料的詳細綜合研究,首次從成礦構造背景、礦床地質與地球化學特徵、礦床勘查發現簡史,以及對找礦勘查的啟示等理論研究和找礦應用兩個方面對國外重要類型礦床進行了全方位的系統梳理。本次工作共選擇了國外造山型金礦床、卡林型金礦床、淺成低溫熱液型金礦床、鐵氧化物-銅-金型礦床、斑岩型—矽卡岩型銅、鉬礦床、岩漿型銅鎳硫化物型礦床、火山塊狀硫化物型多金屬礦床、沉積噴流型鉛鋅礦床、密西西比河谷型鉛鋅礦床、黑色岩系型礦床、砂岩型鈾礦床、紅土型鎳礦床、紅土型鋁土礦床等13種重要類型礦床。以該成果為藍本,編著出版了《國外主要礦床類型、特點及找礦勘查》一書,這一成果將「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地結合起來,進一步促進國內礦床模型研究和勘查評價工作水平的提升,受到了有關管理部門、地勘單位和科研院所的從業人員,以及地質院校師生的普遍歡迎。

5.項目專家在地勘單位、礦山、大學和研究院所進行了120多次有關運用礦床模型開展找礦勘查的學術報告,並依託項目出版兩本專著,發表了一系列高質量的學術論文,產生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明顯的經濟效益

項目研究過程中取得的階段性成果日益受到地勘部門和礦山企業的重視,項目成果在國內外學術會議上多次交流,並應邀參加了一系列專題匯報,到找礦勘查現場進行實地切磋,結合找礦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研究,提出新思路和新方向。

編撰的《中國礦床模型概論》和《國外主要類型礦床類型、特點及找礦勘查》兩本圖書,自2012年上半年出版以來,深受廣大礦床學及地質勘查工作者的歡迎。總印數為6000冊,是近年來地質領域及研究成果類專著出版中印數最多的書籍,截至2013年3月底,銷售量近4000冊,被認為是近年來科技書籍中的熱銷書,而且銷售情況依然處於上升階段。

據不完全統計,依託地質調查項目「我國主要金屬礦床模型研究」(1212010634001)和重點基金項目(40434011)等發表的學術論文74篇,在SCI資料庫中被收錄33篇,在CSCD資料庫中被收錄36篇;在SCI資料庫中被引用1380次,其中他人引用962次,在我國引文資料庫中被引用1907次,其中他人引用1630次;合計論文被引用3287次,其中他引2592次,取得了非常好的社會效益。

項目在實施過程中,培養了博士後5人、博士8人、碩士25人,目前這些青年科技人才多數繼續從事金屬礦床模型研究及找礦勘查工作。

J. 王安建的介紹

王安建,男, 1953年生, 博士、教授、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地質版科學院權全球礦產資源戰略研究中心主任,院學位委員會委員、世界數據中心中國地質學科中心主任,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會理事,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常務理事。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