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梁遭受地質災害的
1. 地質災害主要危險地段和災種
受自然地理和地質環境條件的制約以及人類工程—經濟活動的影響,西氣東輸管道工程沿線地質災害具很強的地域性分布規律。大致以騰格里沙漠東緣和太行山東麓為界,分為西、中、東三個區段。西區段以風蝕沙埋、泥石流和洪水沖蝕、鹽漬土腐蝕和鹽脹災害為主,是在脆弱的地質和生態環境下典型的乾旱氣候衍生的地質災害。中區段以滑坡、崩塌、泥石流和洪水沖蝕、采空塌陷、黃土濕陷和潛蝕、風蝕沙埋、鹽漬土腐蝕和鹽脹災害為主。它的西部以乾旱氣候環境的地質災害為特徵,而中東部則是典型的山地地質災害分布區,本區段內以煤礦為主的礦產資源十分豐富,因此采空塌陷災害突出,將對輸氣工程有嚴重影響。中區段是地質災害類型最多,分布最集中的地段。東區段以地面沉降、地裂縫、采空塌陷、膨脹土脹縮災害為主,大多屬於人類活動導致的地面變形災害。工程沿線各省(自治區)評估區內發現的地質災害類型匯總於表5-2中。
表5-2工程沿線各省(自治區)地質災害類型匯總表
通過綜合評估,各省(自治區)地質災害危險性分級情況列於表5-3中。由表5-3可見,危險性大的長度占輸氣管線總長度的12.7%左右。危險性大的地段主要在新疆、陝西和山西三省(自治區)境內,其中陝西和山西兩省危險性大的地段分別占該兩省境長度的35.32%和27.08%,災種以突發性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和洪水沖蝕、黃土濕陷和潛蝕以及采空塌陷為主,而且它們密集分布於一些地段,對管線工程施工和正常運營安全的影響,應引起工程部門的高度關注。
表5-3工程沿線各省(自治區)地質災害危險性分級表單位:km
註:新疆段危險性按地下2m處評價。
陝西、山西兩省境內危險性大的地段是:滑坡和崩塌——陝西的馬路壕—武家坡段、高石崖—李家岔段、桃園—王家院段,山西的陽城芹池—北留段;泥石流和洪水沖蝕——陝西的馬路壕—武家坡、武家坡—高石崖、陽道峁—桃園、王家院—楊家圪塔、張家河—黃河段,山西浮山東要—陽城北留段;采空塌陷(煤礦)——陝西焦家溝—王家灣段,山西蒲縣—臨汾堯都土門段、浮山東要附近、陽城芹池—北留段、澤州李寨—瓦窯河段;黃土濕陷和潛蝕——陝西和山西的黃土高原區線路越梁、寬梁殘塬區,山西浮山段。上述災種在同一地段內往往疊加分布。
這里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在全線路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中,將洪水沖蝕與泥石流災害並列歸為一種地質災害,這對跨(穿)越河流、溝谷的超長型線型工程來說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以往將洪水災害籠統歸入氣象水文災害中有些偏頗。實際上,洪水沖蝕與稀性水石流型泥石流並無本質的區別,而在工程實踐中,更多的線型工程(道路、橋梁、管道等)是由於雨汛期洪水沖蝕而遭致破壞的,在本工程西、中段的一些地段尤為突出。
2. 工程建設遭受已有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評估
輸油管道工程在施工開挖過程中和工程運營後可能遭受采空地裂縫、塌陷、地裂縫、滑坡、崩塌、岸邊坍塌,泥石流(潛在泥石流)、洪水沖蝕、地面沉降、黃土濕陷、鹽漬土脹縮、地震液化等地質災害的危害。
(一)采空塌陷和地裂縫
管線經過的霍西煤田區(K278~K335)和太原東山煤田區(K472~K495)采空區廣布,地面塌陷和地裂縫發育密集,采空區未穩定,工程建設和運營後將長期遭受其危害,危害程度大。
霍西煤田區2、4、10號煤層頂板岩性為砂質頁岩,1號煤層頂板岩性為砂岩,6、7號煤層頂板岩性為灰質頁岩,9號煤頂板岩性為灰岩。線路經過煤礦區2號煤已基本采空,埋深約50~300m,2號煤厚約2m,開采深厚比40~150,砂質頁岩頂板易垮落,上覆岩層變形破壞強烈,易引起地面變形(地裂縫、塌陷)破壞。尤其復採下層煤區,將加劇原有地面變形破壞,塌陷面積擴大,地裂縫下錯加大,對管道危害嚴重。K270~K279處屬霍州煤電集團規化開采區,為預測地面變形破壞區,將來對管道危害也嚴重。
東山煤田區3號煤頂板岩性為泥岩、砂岩,13號煤頂板岩性為泥灰岩,15號煤頂板岩性為灰岩。目前3號煤已采空,13號煤局部采空,15號煤為現主採煤層,15號煤埋深50~300m,煤均厚約6m,開采深厚比8~50,易引起地面變形破壞,采空區地裂縫、塌陷均處於未穩定狀態,對管道危害嚴重。
由於采空區地裂縫、塌陷出現時間滯後於採煤之後時間較長,穩定時間也較長,破壞力較強,工程建設運營後可能導致管道錯斷,成品油泄漏,危害程度大,故預測采空區地面塌陷和地裂縫地質災害危險性大。
(二)地裂縫
運城盆地GL1地裂縫延伸方向距管線約4km,臨汾盆地GL2地裂縫延伸方向距管線約3.5~4.2km,其發展速度較慢,預測危險性小。
太原盆地平遙—祁縣GL4、GL7、GL8、GL9、GL10、GL1 1地裂縫發育密集,均與管線及其分輸支線相交,其各單縫規模較大,正處於活動盛期,從1985年初現至2004年仍在發展,所到之處房屋毀損,水井、道路破壞,耕地起伏不平,損失巨大。工程建設運營後可能導致管道錯斷,成品油泄漏,危害程度大,預測危險性大。
(三)岸邊坍塌
岸邊坍塌發育於黃河及其支流汾河兩岸,黃河A1、A2岸邊坍塌由於工程建設採用定向鑽穿越黃河,對工程建設無影響,預測地質災害危險性小,A3、A4、A6汾河岸邊坍塌,工程建設後會導致管道暴露,由於汾河水流量較小,岸邊坍塌輕微~中等,預測危險性中等,A5岸邊坍塌離管線較遠,對管道危害程度小,預測危險性小。
(四)泥石流(潛在泥石流)
N1~N3潛在泥石流溝:均位於臨汾盆地沖洪積傾斜平原區,位置分別為 K203+500處、K226+200處、K238處。該泥石流均為人為型泥石流,規模為小型。誘發因素是暴雨和長時間降雨。臨汾地區多年平均降水量為494.19mm,一日最大降水量為104.4mm(1958年7月16日)。管道均穿越其下游區,河谷較寬,為泥石流溝堆積區,無下切破壞作用,有淤埋作用,沖淤變幅小。對於埋地敷設的管道危害小,預測危險性小。
N4潛在泥石流溝:位於霍西煤田區K301處,規模為中型,該泥石流為人為型礦渣流,判定其易發程度中等,誘發因素是暴雨和長時間降雨。霍州地區多年平均降水量為437.3mm,年最大降水量為688.9mm,一日最大降水量為137.5mm,時最大降水量為46.9mm,10分鍾最大降水量為 29.3mm。管道穿越其下游區溝口,河谷稍寬,為泥石流的堆積區,無下切作用,有淤積作用,沖淤變幅約1m左右,對管道危害程度小,預測地質災害危險性小。
N5泥石流:位於靈石縣梧桐河,規模為小型,泥石流中等易發,處於發展期階段。誘發因素是暴雨和長時間降雨,靈石縣多年平均降雨量為491.1mm,年最大降水量為115.4mm(1964年),一日最大降水量為115.4mm(1981年8月15日),最長連續降雨日數為12天,降水量為120.9mm。管線穿越其中、下游區,管線沿溝敷設段處於泥石流的堆積區,所處地形較高,泥石流對其危害小,管線穿越段處於泥石流的流通區,溝床較窄,泥石流有一定的下切作用,泥石流在流通過程中沖蝕河床可使管道暴露,對管道危害中等,預測危險性中等。
N6泥石流:位於介休龍鳳河,泥石流易發程度低,處於衰退期階段,誘發因素為暴雨和長時間降雨。介休多年平均降水量為571.9mm,年最大降水量為733.1mm。一日最大降水量為120.5mm。管線穿越其溝口地帶,為泥石流的堆積區,無下切作用,對埋設管道危害小,預測危險性小。
(五)洪水沖蝕
山西地形條件復雜,沖溝發育,洪水沖蝕現象多見。本次調查較大洪水沖蝕溝谷20餘處,總體特徵表現為,台地區洪水沖蝕現象較多,最高洪水深一般小於 lm,溝底岩性為新近繫上新統粘土,沖蝕量微弱,岩性為第四系中、上更新統黃土的沖蝕量較大,溝谷凹岸的沖蝕量較凸岸的沖蝕量大。
洪水沖蝕,除黃河地質災害危險性大以外,本次調查的山區、高台地區洪水沖蝕,預測地質災害危險性中等,低台地及平原區的洪水沖蝕,預測危險性小。
(六)地面沉降
介休地面沉降邊緣區地面變形不明顯。管線穿越段位於山前洪積扇區,其下伏鬆散層以粗顆粒砂性土為主,預測地面變形微弱,對管道危害較小。預測危險性小。
(七)地震液化
據史料記載,公元866年臨汾西南5
2000年11月臨汾盆地自來水公司進行輸水管道跨越汾河工程中,在堯都北蘆村發生砂土液化,對工程影響很大。為查清原因,在北蘆村汾河河床及河漫灘區共布勘探孔16個,總進尺274m,取土樣90件,進行標准貫入試驗85次,認為Ⅷ度地震烈度區存在砂土液化,液化等級為Ⅲ~Ⅱ級,另據中國地震局勘測基本和上述結論吻合,確定汾河河床、河漫灘、一級階地為易液化場地。所以,K170~K180區段、K256+500~K260+750區段, 預測地震液化的地質災害危險性大,可導致管道變形開裂。
黃河漫灘區段,地下水水位埋深1~2m,河床及漫灘存在厚層的中、細粉砂,該區段地震烈度為Ⅷ度區,預測地震液化的地質災害危險性大,可導致管道變形開裂。
(八)特殊土地面變形災害
1.黃土濕陷變形災害
山西段黃土廣布,管線穿越地區岩土比例約1:8土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濕陷性,主要發生於第四繫上更新統風坡積、坡洪積黃土中,據以往研究成果分述如下:
(1)黃土濕陷性
①風坡積黃土:岩性為淡黃色、灰黃色粉土,具大孔隙,結構疏鬆,質地均勻,無層理,垂直節理發育,局部夾有古土壤及砂礫石,厚10~20cm左右。天然含水量(W)一般2.5%~23.9%,天然隙比(e)0.744~1.198,飽和度(Sr)6.97%%~76.0%,屬稍密、稍濕~濕土;濕陷系數(δ) 0.05~0.102,自重濕陷系數(δz)0.014~0.052,屬中等~強濕陷性黃土,濕陷深度一般介於1.5~14m之間。管線分布風坡積黃土地段主要是在K105~K115區段,峨嵋山黃土台地區等。
②洪坡積黃土:主要岩性為灰黃色、淺黃色粉土,略具大孔隙,垂直節理發育,含鈣質及砂礫土石層。交錯層理。天然含水量(W)一般為5.1~20.94,天然隙比(e)0.747~1.12,飽和度(Sr)17.5%~72.3%,屬稍密、稍濕、高壓縮性土。濕陷系數0.067,自然濕陷系數(δz) 0.024~0.0634,屬中等濕陷性土,濕陷深度一般介於1.6~9.0m之間。該類黃土廣泛分布於盆周隆起黃土台地區。
(2)黃土濕陷變形
擬建工程在施工開挖過程中遭降雨沿開挖段積水或工程建設運營後沿管線敷設地形低窪處積水,均可能發生黃土不均勻濕陷,使管道架空受力不均而發生變形。
管線大體穿越9個區段,具濕陷性黃土區。
K8~K21區段、K34~K44區段、K105~K115區段、K125~K163區段、K261~K300區段、K346~K357+600區段、K490~末站區段,黃土為中~強濕陷性黃土,預測黃土濕陷地質災害危險性中等。
K473~K474+500區段,為Ⅱ級自重濕陷性黃土,預測評估黃土濕陷地質災害危險性中等;K223+500~K242+50區段,為弱濕陷性黃土,預測黃土濕陷地質災害危險性小。
2.鹽漬土鹽脹與侵蝕、軟土不均勻沉降
輸油管線沿途僅在K48~K54區段、K451~K464區段和黃河岸邊穿越鹽漬土、軟土分布區。
(1)K48~K54區段
位於永濟市東北伍姓湖區,調查區內分布面積約36km2,分布區段約6.6km,穿越湖面寬度1km左右,其餘為鹽漬地。地面高程343~345m,比周邊地勢低5~8m,表層土岩性為粉質粘土、粉土,濕~飽和,稍密,顆粒級配較好。地下水水位埋深0~3m。據已有分析資料,含鹽量介於1.0616%~1.1755%之間,屬中等鹽漬土,類型為硫酸~氯鹽漬土。
硫酸鹽漬土具有結晶的膨脹性,硫酸鹽沉澱結晶時,體積增大,脫水時體積縮小。山西屬乾旱—半乾旱地區,日溫差較大,硫酸鹽的體積時縮時脹,對管道具有一定的鹽脹和侵蝕作用,預測評估地質災害危險性小。
另外,該區段下部存在一定厚度的淤泥質粘土、淤泥、軟土,其結構松軟、飽水,多呈流塑狀態,工程地質性質較差,易產生不均勻沉降,對管道可產生危害,預測地質災害危險性小。
(2)K451~K464區段
位於清徐張花營村至榆次西榮一帶,鹽漬土分布面積50km2,分布區段長度約13km,地面高程771~772m之間,比周邊地勢略低,表層土為粉土,稍濕,稍密,地下水水位埋深0.20~3m。據已有分析資料,含鹽量為0.4436~1.12,屬輕微—中等鹽漬土。類型為氯—硫酸鹽漬土。
該鹽漬土對管道也具有一定的鹽脹和侵蝕作用,預測評估地質災害危險性小。
3. 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崩塌災害防治的工程措施:
1、攔擋:對中、小型崩塌可修築遮擋建築物或攔截建築物。攔截建築物有落石平台、落石槽、攔石堤或攔石牆等,遮擋建築物有明洞、棚洞等。
2、支撐與坡面防護:支撐是指對懸於上方、可能拉斷墜落的懸臂狀或拱橋狀等危岩採用墩、柱、牆或其組合形式支撐加固,以達到治理危岩的目的。對危險塊體連片分布,並存在軟弱夾層或軟弱結構面的危岩區,首先清除部分松動塊體,修建條石護壁支撐牆保護斜坡坡面。
3、錨固:板狀、柱狀和倒錐狀危岩體極易發生崩塌錯落,利用預應力錨桿(索)可對其進行加固處理,防止崩塌的發生。錨固措施可使臨空面附近的岩體裂縫寬度減小,提高岩體的完整性。
4、灌漿加固:固結灌漿可增強岩石完整性和岩體強度。一般先進行錨固,再逐段灌漿加固。
5、疏干岸坡與排水防滲:通過修建地表排水系統,將降雨產生的徑流攔截匯集,利用排水溝排出坡外。對於滑坡體中的地下水,可利用排水孔將地下水排出,從而減小孔隙水壓力、減低地下水對滑坡岩土體的軟化作用。
滑坡災害防治的工程措施
1、排除地表水和地下水:滑坡滑動多與地表水或地下水活動有關。因此在滑坡防治中往往要設法排除地表水和地下水,避免地表水滲入滑體,減少地表水對滑坡岩土體的沖蝕和地下水對滑體的浮托,提高滑帶土的抗剪強度和滑坡的整體穩定性。
2、減重與載入:通過削方減載或填方載入方式來改變滑體的力學平衡條件,也可以達到治理滑坡的目的。但這種措施只有在滑坡的抗滑地段載入,主滑地段或牽引地段減重才有效果。
泥石流災害防治的工程措施
1、跨越工程:在泥石流溝上方修築橋梁、涵洞跨越避險工程,使泥石流有排泄通道,又能保證道路的暢通。
2、穿越工程:在泥石流下方修築隧道、明硐和渡槽的穿越工程,使泥石流從上方排泄,下方交通不受影響。這是通過泥石流地區的又一種主要工程形式,對於隧道、明洞和渡槽設計的選擇,總的原則是因地制宜。
3、防護工程:對泥石流地區的橋梁、隧道、路基及重要工程設施修築護坡、擋牆、順壩和丁壩等防護工程,從而抵禦泥石流的沖刷、沖擊、側蝕和淤埋等危害。
4、排導工程:修築導流堤、急流槽、束流堤等排導工程,改善泥石流流勢、增大橋梁等建築物的排泄能力。
5、攔擋工程:修築攔砂壩、固床壩、儲淤場、支擋工程、截洪工程等攔擋工程,控制泥石流的固體物質和雨洪徑流,削弱泥石流的流量、下泄量和能量,以減緩泥石流的沖刷、撞擊和淤埋等危害。
(3)橋梁遭受地質災害的擴展閱讀:
誘發地質災害的因素主要有:
1、採掘礦產資源不規范,預留礦柱少,造成采空坍塌,山體開裂,繼而發生滑坡。
2、開挖邊坡:指修建公路、依山建房等建設中,形成人工高陡邊坡,造成滑坡。
3、山區水庫與渠道滲漏,增加了浸潤和軟化作用導致滑坡泥石流發生。
4、其它破壞土質環境的活動如採石放炮,堆填載入、亂砍亂伐,也是導致發生地質災害的致災作用。
4. 墨脫公路沿線易遭受的地質災害有哪些
墨脫來公路存在的主要地質災源害問題:地震;泥石流;滑坡;冰雪災害。
墨脫公路位於西藏林芝地區波密縣和墨脫縣兩縣境內,全長約117公里,線路最高海拔約4300米,最低海拔約820米,相對落差達3000多米,再加上特殊的氣候、地形,導致墨脫公路沿線的地質災害頻發,且災害種類多、破壞性大。
5. 橋梁地災評估如何收費
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收費管理辦法
第一條 為規范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收費行為,維護委託單位和評估單位的合法權益,提高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質量,根據《價格法》和《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的有關規定,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是指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內進行工程建設和編制城市總體規劃、村莊和集鎮規劃時,就其遭受地質災害的可能性,以及工程建設中、建成後和規劃實施中引發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做出評價,提出預防治理措施等活動。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分為建設項目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和城鎮規劃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
地質災害易發區是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或國土資源部門確定的容易產生地質災害的區域。
第三條 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收費是指有資質的評估機構(以下簡稱「評估機構」)接受委託,按照相應的技術規程和規范要求,收集相關資料,進行現場調查和技術分析,以及編制評估報告和組織報告評審等收取的費用。
第四條: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收費屬於中介服務收費,應當遵循公正、公平和自願有償的原則。委託人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可通過公開招標方式自主選擇有資質的評估機構開展評估工作,評估機構可自主決定是否接受委託。
第五條 國務院價格主管部門會同國土資源部門負責制定建設項目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和城鎮規劃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收費辦法,
6. 我國地質災害有哪些類型
在人類賴以生存的地質環境中,如山脈、丘陵、平原、海洋、河流、湖泊、地下水、礦產、專地形、屬地貌、地質結構等,當遭受到自然或人類的嚴重破壞,並造成地質環境惡化、人畜傷亡和物質財富的毀損時,稱為地質災害。地質災害的類型主要有:地震、地面塌陷與地面沉降、地裂縫、沙漠化、水土流失、煤田火災、水體污染。此外,還有鹽漬化、浸沒、海水倒灌、沖刷、沼澤化、淤積、崩塌、滑坡、泥石流、凍脹、冰融、熱害等。
7. 工程建設本身可能遭受已有地質災害危險性的預測
評估區內已有地質災害是采空地面塌陷、岩溶地面塌陷、岸崩和膨脹土脹縮變形災害等,我們在上一節中已論述了它們的分布、活動特徵、形成機制,並對其危險性作了現狀評估。這里針對管線工程的特點,地質災害與之相對位置,進行危險性預測評估。
(一)采空地面塌陷
應支線管道工程在里程40km附近南側的知府灣為石膏礦,在里程50km附近北側的四里棚為岩鹽礦,此二礦目前正大規模開采中。地下采空引發的地面塌陷已造成嚴重的災害,殃及民房、住宅、工廠車間,多項工程設施、道路交通等破壞,目前災情還在進一步擴大加劇中。擬建管線距上述二礦的塌陷區中心均有1km左右,考慮到工程使用年限數十年,而塌陷區范圍還在擴大加劇的現狀,應城支線里程40~52km,危險性大。
(二)岩溶地面塌陷
干線經過的里程608~618km地段系湖北省咸寧市城郊區(官埠橋—北洪橋地段),因大量抽汲岩溶水作城市供水,導致地面塌陷不斷發展,危及生命財產安全,目前地面塌陷仍處於較不穩定狀態。該地段擬建管道工程與塌陷帶平行展布(見圖8-5),二者處於同一向斜構造帶中,為向斜核部附近,是地下水徑流匯集帶,在長期的地下水位反復升降過程中,易產生潛蝕作用,雖然管線設計考慮了城市規劃的影響,但隨著未來城市的擴大,地下水開采量增大,影響范圍必然擴寬,由於本工程距離咸寧市較近,在工程建設和運營過程中,仍有可能遭遇類似的地面塌陷,以致於對工程造成危害。所以工程可能遭受岩溶地面塌陷。因此本工程建設遭受岩溶地面塌陷的危險性大。
此外,在干線里程618~705km段內,展布有寒武—三疊系的碳酸鹽岩,尤其是618~660km地段內石炭—三疊系碳酸鹽連續沉積,擬建管線又順較緊密的構造線敷設,斷裂較多,隱伏岩溶應較發育,具備發生地面塌陷地質、水文地質條件,雖目前未出現地面塌陷,但其危險性不容低估,故該段岩溶地面塌陷危險性為中等(660~705km危險性小)。
(三)岸崩
干線里程372~385km沿大悟河右岸敷設,距岸畔近。該地段大悟河洪汛期有局部岸崩發生,故在工程施工和運營期間發生岸崩的可能性大,預測危險性中等。
(四)膨脹土脹縮變形災害
管道在膨脹土地段敷設時,一般在溝槽底部鋪設墊層,形成隔水通道,使降雨難以入滲到深部,管道周邊膨脹土的含水條件始終保持一定的水分,將減少因水分變化過大而產生脹縮變形的機會。因此,只要將膨脹土地基處理好,就不會出現大的災害,故本工程在平原區遭受膨脹土變形的危險性小。
8. 滑塌滑坡泥石流屬於什麼災害
地震是地質災害
發布時間:2020-04-04 11:00:24
1、地質災害的種類及成因
一、地質災害的定義
(一)定義
地質災害是指由於地質營力或人類活動而導致地質環境發生變化,並由此產生各種危害或嚴重災害,使生態環境受到破壞、人類生命財產遭受損失的現象或事件(汪新文主編,1999)。地質災害按成因可分為兩類,一類是自然地質災害,如地震,火山噴發,滑坡,泥石流;另一類是由於人類活動引起的地質災害,如地面沉降等。
(二)特點
地質災害與氣象災害、生物災害一樣是自然災害的一個主要類型,具有突發性、多發性、群發性和漸變影響持久的特點,並且容易造成較大的人員傷亡和巨大的經濟損失(段永侯等,1993)。地質災害中以突發性、群發性小型土質滑坡、崩塌為主。直接誘發因素是集中性強降雨;山區切坡建房、修路等工程活動是產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的重要因素;群眾防災意識淡薄、避災自救知識缺乏是造成人員傷亡的主要原因。而地震、火山噴發這樣的地質災害發生的頻率相對來說比較小,但是它的破壞性是巨大的。
二、地質災害的種類及成因
(一)地震
地震是岩石圈在內力作用下突然發生破裂,地球內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強烈釋放出來,從而引起一定范圍內地面震動的現象。引起地震的原因很多,據此可以分為構造地震、火山地震和沖擊地震,人類活動引起的地震還可以稱為誘發地震(宋春青和張振春,1996)。構造地震是構造變動特別是斷裂活動所產生的地震,約佔全球地震總數的90%。其中大多數又屬於淺源地震,因此對建築物的破壞程度很大,波及的范圍很廣,常引起生命財產的重大損失,汶川地震就屬於此種類型。
人們根據地震的活動地區,在地理上劃分出幾條主要的地震活動帶。環太平洋地震帶,約80%的淺源地震都發生在這一帶內;地中海—南亞地震帶,帶內亦發生破壞性地震以及很少的深源地震。此外,還有北極—大西洋海嶺地震帶、東太平洋海隆地震帶、西印度洋地震帶、東非地塹地震帶等次要地震帶。
(二)火山噴發
火山噴發是地幔物質在地球內部動力的作用下不斷運動,當岩漿中氣體成分游離出來使內壓力增大到一定極限時,岩漿就會順地殼裂隙或薄弱地帶噴出地表,形成火山噴發。根據火山通道的形狀可分為裂隙式噴發和中心式噴發。裂隙式噴發是岩漿沿一個方向的大斷裂或斷裂群上升,噴出地表;中心式噴發則是噴發物沿火山喉管噴出地面,平面上成點狀噴發。
人們根據火山的活動性,將火山劃分為死火山、活火山和休眠火山三種。如今,地球上已發現的活火山共有523座,其中有455座在陸地上,有68座位於海底(李克,2005)。死火山大約20000餘座。這些火山在地理分布上有一定的規律性,他們大多集中在幾個主要的火山帶上。如環太平洋火山帶、大洋中脊火山帶、阿爾卑斯—喜馬拉雅火山帶、東非裂谷火山帶。
火山噴發形成典型的火山地貌景觀,有火山錐,如海南瓊山馬鞍嶺,山西大同火山錐;火山口;火山湖,也叫火口湖,如吉林延邊長白山天池;堰塞湖,黑龍江五大連池和鏡泊湖;火山溶洞;火山瀑布等。
(三)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體或岩體在重力的作用下和其他因素的影響下,沿著一定的軟弱面整體的向下滑動。滑坡經常發生在粘土質為主的土層或泥質岩及變質岩的分布區。俗稱「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滑坡的形成與氣象水文、地層岩性、地質構造、地形地貌、外營力改造和人類工程活動等因素密切相關。鬆散土體和高陡的斜坡是形成滑坡的內因,河流沖刷及淘蝕是產生滑坡的外因,人類工程活動和降雨是發生滑坡的主要誘發因素。
另外,產生滑坡的基本條件是斜坡體前有滑動空間,兩側有切割面。例如中國西南地區,特別是西南丘陵山區,最基本的地形地貌特徵就是山體眾多,山勢陡峻,溝谷河流遍布於山體之中,與之相互切割,因而形成眾多的具有足夠滑動空間的斜坡體和切割面,廣泛存在滑坡發生的基本條件,滑坡災害相當頻繁。
(四)泥石流
泥石流是在山區的溝谷中,因暴雨、洪水等充足的水源激發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塊的特殊的洪流。泥石流具有暴發突然,運動快速,來勢兇猛,破壞力強,成災率高等特點。泥石流的形成有三個必備的條件:①地勢陡峻,山高溝深,流域面積大;②有大量的鬆散的物質;③在短時間內有充沛的水量。泥石流粘度大、容量高、具有重大沖擊力,具有很大的破壞性,在我國的南方地區,暴雨、洪水過後經常會出現這種地質災害。
泥石流發生機制是陡峭的河床堆積物由於暴雨而飽和,進而在其表面產生水流,堆積物失去力學的穩定性而開始滑動形成泥石流。另外,崩塌土塊在其運動過程中,破壞了結構,而又有水的供給也可以形成泥石流。泥石流的發育過程與氣候環境的變化有關,如冰川的消融,冰體填充山谷,阻塞成湖,山坡重力侵蝕加劇;與季風在一個地區的盤踞時間的長短有關;與一個地區的植被繁盛也有關系;泥石流還與區域地質構造運動的強弱、地勢起伏和岩石軟硬有關。
(五)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又稱為地面下沉或地陷,它是在人類工程經濟活動影響下,由於地下鬆散地層固結壓縮,導致地殼表面標高降低的一種地質現象。
地面沉降主要發生於大型沉積盆地和沿海平原地區的工業發達城市及油氣田開采區。其特點是涉及范圍廣,下沉速率緩慢,往往不易被察覺;在城市內過量開采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降,其波及的面積大;地面沉降具有不可逆特性,就是用人工回灌辦法,也難使沉降的地面回復到原來的標高。近年來,在軟土等不良工程土體較發育地區,由於人類工程活動造成的基礎不均勻沉降現象成為影響大型工程建設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地面沉降對於建築物、城市建設和農田水利設施危害極大。
三、中國的主要地質災害
中國是一個面積廣闊、資源豐富的國家,面積廣闊又決定了中國的地形地貌、地質構造以及氣候條件的復雜性。因此中國的地質災害分布廣泛,類型多樣,發生頻繁。中國常見的地質災害有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
(一)中國地震災害的分布特點
中國處在世界兩個最活躍的地震帶上,東瀕臨環太平洋地震帶,西部和南部是歐亞地震的經過區域,因此中國的地震災害比較頻繁同時它也是中國主要的地質災害。
(1)中國地震分布特點是東少西多,地質構造特點是以東京105°為界分為東西兩部分。中國西部地區是世界上大陸地震最活躍、最強烈和最密集的地區。環太平洋地震帶對中國台灣及其附近海域影響最大。
(2)華北區、台灣地區地震多發的成因是該區處在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的交界帶,地殼活動強烈。西南地區地震、滑坡、泥石流多發的成因是由於印度洋板塊和亞歐板塊的擠壓碰撞。
(二)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分布特點
中國泥石流的分布明顯受地貌、地質和降水條件的控制,集中分布在階梯狀地形的過渡帶上,尤其是沿大斷裂、深大斷裂發育的河流溝谷兩側(馮天駟,1998)。其中雲南、四川、甘肅、陝西、西藏等地區是中國泥石流的多發地區。同時西南地區也是中國崩塌、滑坡等發育的主要地區。
(三)地面沉降分布特點
地面沉降活動主要發生在中國東部地區,尤其以沿海城市和華北平原等地區最嚴重。在該區域內,發生地面沉降的城市或地區有的是孤立存在,有的則是密集成群或斷續相連,形成大面積的地面沉降帶。
(四)水土流失的分布特點
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重力、風力等外營力作用下,水土資源和土地生產力的破壞和損失,包括土地表層侵蝕和水土損失,亦稱水土損失。
20世紀90年代末全國水土流失總面積356萬平方千米,占國土面積37%,其中:水蝕165萬平方千米,風蝕191萬平方千米,在水蝕和風蝕面積中,水蝕風蝕交錯區水土流失面積為26萬平方千米。水土流失分布范圍廣、面積大。西部12省(區、市)(桂、蒙、陝、甘、寧、青、新、川、貴、滇、藏、渝)占國土面積70.78%,土壤侵蝕(均指微度以上侵蝕,下同)面積107萬平方千米,佔全國土壤侵蝕面積的82.61%,水土流失最嚴重,分布面積最大;中部10省(冀、晉、遼、吉、黑、皖、贛、豫、鄂、湘)占國土面積24.28%,土壤侵蝕面積49萬平方千米,佔全國土壤侵蝕面積的14.64%,水土流失較嚴重;東部10省、市(京、津、滬、蘇、魯、浙、閩、台、粵、瓊)占國土面積8.13%,土壤侵蝕面積9萬平方千米,佔全國土壤侵蝕面積的2.74%,流失相對較輕。
(五)土地沙漠化分布特點
中國現有荒漠化土地共計262萬平方千米,約占國土總面積的27%。廣泛分布在中國西北、華北、東北等地區,以新疆、甘肅、青海、內蒙古、寧夏、陝西、山西、河北等省(區)最嚴重。全國荒漠化面積和荒漠化程度不斷地增加。荒漠化不僅使中國的耕地面積不斷減少而且對中國的環境造成嚴重的破壞,使中國的旱災、沙塵暴等災害不斷地嚴重(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宣傳教育中心,2003)。
2、地震地質災害基本災情
龍門山地處我國第一與第二地形台階的轉折地帶,是地質災害的高易發區。據震前開展過的地質災害調查,在四川42個受災縣(市)共有地質災害隱患點5430處,其中滑坡3572處、崩塌600處、泥石流737處、不穩定斜坡521處。地震發生後,國土資源部組織了1000多名專業人員對災區進行了系統排查,開展了航遙調查。據初步統計,汶川地震觸發了滑坡、崩塌、泥石流15000多處,同時,新發現了地質災害隱患點4942處,其中滑坡1701處、崩塌1844處、泥石流304處、不穩定斜坡1093處(圖4-1)。
宏觀上看,地震發生後,地質災害隱患點增加了238%(表4-1),其中,以崩塌體增加最為顯著,達到了618%,遠遠超過其他災種,隨後為不穩定斜坡(479%)、泥石流(152%)和滑坡(123%)。反映出地震對山區高陡斜坡的
圖4-1 震後映秀及北部滑坡-碎屑流航空影像(2008年5月18日)Fig.4-1 Aerophoto of the Yingxiu and the north zone after earthquake
影響差異性非常大,在山頂上的放大作用是非常顯著的,導致了崩塌災害的大量發生(照片4-2)。從災種占總隱患點的比例上看,在震前滑坡佔到了61%,而崩塌、泥石流和不穩定斜坡各佔13%;在震後新增的隱患點中,崩塌占的比例最高,達34%,隨後為滑坡(31%)、不穩定斜坡(27%)、泥石流(8%)。
表4-1 汶川地震極重災區地質災害隱患排查結果Table 4-1 Potential geohazards in the counties of extreme severe hazards by the earthquake
但是,在總的隱患點中,滑坡所佔比例仍最高,達到40%,崩塌僅佔27%(圖4-2)。
照片4-2 213國道都-汶段被巨大滾石阻斷Photo 4-2 Huge rolling rock blocked the No.213 highway
圖4-2 極重災區地震前後地質災害隱患比例Fig.4-2 Ratio of potential geohazards in the counties of extreme severe hazards before/after earthquake
與其他地震造成的災害明顯不同,汶川地震觸發的滑坡、崩塌、泥石流造成的人員傷亡非常慘重,至今仍難以獲得完整確切的數據。根據部分現場調查和訪問,結合其他資料分析,列出了23處死亡人數大於30人的地震滑坡、崩塌災害點(表4-2)。其中,死亡人數最高的為北川老縣城的城西滑坡,高達1600人,直接摧毀了老縣城數百間房屋,包括約50多幢5層以上高樓。從映秀到汶川的20km路段為成都—九寨溝的環線要道,被340多處滑坡、崩塌嚴重毀壞。地震發生時,正值客流高峰,根據後期修復道路清理出的客車毀滅情況,估計死亡人數高達1000人以上。
表4-2 汶川5·12地震滑坡災害死亡人數表(≥30人)(不完全數據)Table 4-2 Fatalities(≥30 persons)e to earthquake-triggered landslides
北川縣城面積不足2.0km2,坐落在湔江河發育形成的狹長河谷階地上(圖4-3),是遭受地震地質災害最慘烈的城市。汶川地震發震斷裂自西南向北東切穿老城和新城,沿斷裂帶形成強烈逆沖變形帶,致使帶上或兩側建築物倒塌和嚴重毀壞。老縣城幾乎一半被城西滑坡摧毀,新城南部遭受景家山崩塌的摧毀,崩塌由巨石組成,最大可達數百立方米,破壞力巨大,摧毀了數十幢房屋和縣城主幹道,人員死亡慘重(圖4-4;照片4-3)。
地震發生時,在綿竹綿遠河、安縣雎水河等山區鄉鎮道路和礦區道路上正值車輛行駛高峰時間,損失慘重。據初步估計,僅雎水河沿線礦區道路,因滑坡崩塌被埋毀載重卡車達數十輛,人員死亡以百計(照片4-4)。
圖4-3 北川縣城滑坡崩塌災害航空影像圖Fig.4-3 Aerophoto of landslide hazards in the Beichuan town
圖4-4 北川縣城滑坡災害分布圖Fig.4-4 Map of earthquake-triggered landslides in the Beichuan town
照片4-3 巨石崩塌摧毀北川道路和建築Photo 4-3 Destroyed road and houses by huge rock
照片4-4 安縣雎水礦區道路被滑坡摧毀Photo 4-4 Road and trucks were destroyed by rockfall,Anxian county
3、地震是什麼意思
1、地殼的震動,通常由地球內部的變動引起,包括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構造地震等。另外,隕星撞擊、人工爆炸等也能引起地震。
2、比喻社會變動或引起震動的事件。
4、汶川地震引發的地質災害類型
龍門山地區活動斷裂右旋斜沖運動與汶川8級強烈地震存在成因聯系。汶川8級地震造成了慘重的人員傷亡和巨大的財產損失,地震地質災害主要類型有地震災害、地震觸發地質災害和地震引發地質災害隱患。嚴重地震災害包括房屋倒塌與部分坍塌、房屋平移、房屋傾斜變形、牆體破裂與結構破壞、橋梁垮塌等。地震觸發嚴重地質災害包括山體滑坡、山體滑塌、岩塊崩塌,局部產生泥石流與沙土液化。地震引發地質災害隱患包括潛在滑坡、不穩定邊坡與滑塌隱患、危岩體與崩塌隱患及泥石流災害隱患。地震地質災害分布與活動斷層存在密切關系,沿北川-映秀斷裂地震地質災害最為嚴重,沿漢旺-漩口斷裂、茂縣-汶川斷裂、青川斷裂地震地質災害也比較嚴重。在活動斷裂之間相對穩定地塊遠離活動斷裂超過3~5km,地震災害和地震觸發地質災害顯著減輕。
5、地震屬於地質災害嗎?
地震也可以稱為地質災害。
地質災害的科定義:指在自然或者人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對人類生命財產、環境造成破壞和損失的地質作用(現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地面沉降,以及地震、火山、地熱害等。
6、什麼是地震的直接災害?
地震直接災害是指由地震的原生現象,如地震斷層錯動,大范圍地面傾斜、升降和變形,以及地震波引起的地面震動等所造成的直接後果。包括:
建築物和構築物的破壞或倒塌;
地面破壞,如地裂縫、地基沉陷、噴水冒砂等;
山體等自然物的破壞,如山崩、滑坡、泥石流等;
水體的振盪,如海嘯、湖震等;
其他如地光燒傷人畜等。
以上破壞是造成震後人員傷亡、生命線工程毀壞、社會經濟受損等災害後果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
親,希望你能滿意,請採納!
7、我國地質災害的類型有哪些?
在人類賴以生存的地質環境中,如山脈、丘陵、平原、海洋、河流、湖泊、地下水、礦產、地形、地貌、地質結構等,當遭受到自然或人類的嚴重破壞,並造成地質環境惡化、人畜傷亡和物質財富的毀損時,稱為地質災害。地質災害的類型主要有:地震、地面塌陷與地面沉降、地裂縫、沙漠化、水土流失、煤田火災、水體污染。此外,還有鹽漬化、浸沒、海水倒灌、沖刷、沼澤化、淤積、崩塌、滑坡、泥石流、凍脹、冰融、熱害等。
我國的地質災害與經濟損失:
我國領土遼闊、人口眾多、氣候多變,地形、地貌和地質條件復雜,而且由於火山作用、岩漿與地殼斷裂活動分布普遍,所以地質災害的類型多、分布廣、頻度高、損失也巨大。現將我國多發的地質災害扼要介紹如下:
地震。它是破壞性最大的一種地質災害,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個大陸地震區,全國有32%的國土和45%的大中城市處在7度以上的高地震烈度區,川滇藏與西北各省、渤海灣周圍為強震區。據統計:我國歷史上記載的地震達4000多次,本世紀發生6級以上的地震655次,7~9.9級地震98次,8級以上地震9次,其中7級以上地震約佔全球同級地震的10%。地震死亡人數超過50萬人,與世界各國地震死亡總人數相等。僅1949年以來,我國地震死亡人數就高達27.4萬人,傷殘76.5萬人,直接經濟損失數百億元。我國地震災害死亡人數平均每年為2000~3000人、經濟損失年均10~20億元。
地面沉降與地面塌陷。由於東北平原、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沿海與湘、雲、貴岩溶地區的人口、工業、采礦業迅猛發展,超量開采地下水等原因,在礦區和大中城市產生了地面沉降和地面塌陷。我國因超量抽水而引起地面沉降的有上海、天津、常州、無錫等36個城市,上海、天津最大沉降幅度已超過2米。天津市因地面沉降而造成污水倒灌、積水淹沒工廠、交通阻塞、海河泄洪能力降低、多次加高塘沽新港海堤,損失巨大,僅鹽場坨地碼頭每年就需填土10萬平方米,耗資達50萬元。我國的桂、黔、湘等18個省區已發現岩溶地面塌陷點800多處,有塌陷坑30000多個,使大批的房屋倒塌,農田、水庫、山塘毀壞,河流改道,每年造成的經濟損失達十幾億元。
崩塌、滑坡和泥石流。我國是一個多山國家,山地、高原和丘陵占國土面積的69%,每年都產生大量的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它們主要分布在我國的中部山區,即祁連山、川西高原一線東部,太行山、鄂西山地、武陵山一線西北、長城以南地區。這些地區因人口和工農業迅速發展,山區資源大量開發,森林和植被破壞嚴重,生態環境日趨惡化,造成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嚴重災害。我國近百年死於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的已達萬人,僅1949年以後就在5500人以上,平均每年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至少可達40~50億元。我國西南各鐵路沿線受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災害的有近萬千米,佔全國鐵路總長近20%,致使鐵路運輸中斷1000~2000小時,直接經濟損失1.7億元,整治費用1.5億元。近年來,我國部分山區鐵路整治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災害的費用已超過10億元。
地裂縫。我國已在陝、甘、寧、晉、蘇、皖等10多個省區的200多個縣市發現有746處地裂縫,大型地裂縫有1000多條。其中以西安、大同、榆次、運城等處的地裂縫規模與危害最大,所造成的經濟損失每年約有數億元。如西安市地裂縫總長達35千米,使40座廠房、70處住宅、200餘問平房和百餘處道路遭到破壞,到1984年經濟損失達2000萬元,每年並以100萬元的速度遞增。
水土流失。我國水土流失主要在西北黃土高原和長江上游等地區。黃河上游與沿岸每年有16億噸的泥沙進入黃河。長江上游和沿岸每年有5億噸的泥沙進入長江。我國水土流失面積目前已達150萬平方千米,約占國土總面積的15.6%,流失泥沙50億噸,其中含有的氮、磷、鉀肥相當於4000萬噸化肥,摺合經濟損失達24億元。
沙漠化。我國是沙漠化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陝甘青、寧夏、新疆、內蒙等「三北」地區沙漠化土地面積達17.6萬平方千米,另外還有15.8萬平方千米的土地有發生沙漠化的危險。全國各類沙漠化土地每年損失養分13.39億噸,相當於損失肥料46.7億噸。全國受沙漠化危害的6000萬畝農田每年損失糧食20多萬噸,價值1億多元;7000萬畝草場每年減產牧草350萬噸,價值1.4億元;清理受風沙危害的2000千米長的鐵路與公路,每年耗資1000多萬元。
煤田地下火災。我國煤炭資豐富,由於自燃或人為原因而導致煤田地下火災,幾乎燃遍了全國。這種災害不僅浪費資源,而且污染大氣和水源,危害人畜健康和植物生長,腐蝕建築物與金屬材料,還產生地面塌陷。新疆的煤炭資源佔全國的32%,居全國第一,全疆煤田有45~180個地下火區,白天濃煙滾滾,夜晚火光密布,面積達數百平方千米,每年燒煤炭約1億噸,經濟損失達30億元。
上述地震、地面沉降與地面塌陷、崩塌、滑坡與泥石流、地裂縫、水土流失、沙漠化、煤田地下火災等地質災害,對我國所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平均每年在100億元以上。
水體污染。目前,我國每年排污水340多億立方米,大部分未經處理直接排放到江河湖海或滲入地下,從而污染了地表和地下水。據對全國95000千米河段進行監測,結果有19000千米明顯遭污染、48000千米嚴重受害,許多河流幾乎成了污水河。又據27個大中城市地下水質抽樣調查,水質惡化者已達21個,佔77.8%。目前我國已有82%的江河湖泊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每年因水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達377億元。
8、地震引發的地質災害
1.地震災害有哪些特點?
地震災害是群災之首,它具有突發性和不可預測性,以及頻度較高,並產生嚴重次生災害,對社會也會產生很大影響等特點。
2.影響地震災害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包括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其中有震級、震中距、震源深度、發震時間、發震地點、地震類型、地質條件、建築物抗震性能、地區人口密度、經濟發展程度和社會文明程度等。地震災害是可以預防的,綜合防禦工作做好了可以最大程度地減輕自然災害。
3.地震直接災害有哪些?
地震造成建築物破壞以及山崩、滑坡、泥石流、地裂、地陷、噴砂、冒水等地表的破壞和海嘯。
4.何謂地震次生災害?
因地震的破壞而引起的一系列其它災害,包括火災、水災和煤氣、有毒氣體泄漏,細菌、放射物擴散、瘟疫等對生命財產造成的災害。
5. 什麼叫次生災害源?
次生災害源是指因地震而可能引發水災、火災、爆炸等災害的易燃、易爆,有毒物質的貯存設施,以及水壩、堤岸等。
6.地震造成的最普遍的災害是什麼?
各類建(構)築物的破壞和倒塌。由此造成的人員傷亡和直接經濟財產損失。
7.常見的由地震引發的哪種次生災害最嚴重?
火災。
8.我國歷史上最大的地震火災發生在何時、何處?
1739年銀川8級地震引起的火災,大火燒了5天5夜。
9.為何城市的地震次生災害十分突出?
城市是各種生命線工程高度集中的地區,地上地下各種管網密布,次生災害源集中,所以地震次生災害出。
10.我國歷史上最大的地震水災發生於何時何地?
1933年四川疊溪7.5級地震造成的水災。地震時山體崩塌堵塞岷江,形成四個堰塞湖,大震後45天,湖水堵體潰決,造成下游水災。洪水縱橫泛濫,長達千餘里,淹沒人員2萬多,沖毀良田5萬畝。
11.影響人員傷亡的因素有哪些?
(1)地震強度(震級和烈度);
(2)震中距離;
(3)震區人口密度;
(4)建築物的抗震性能及密度;
(5)發震季節和時間;
(6)有無地震預報;
(7)有無地震應急預案;
(8)搶救速度。
12.世界地震史上,造成人員傷亡最多的是哪次地震?
1556年1月23日發生在我國陝西華縣的8級大震,死亡人數約83萬。
13.為什麼說中國是一個地震災害極其嚴重的國家?
中國地處環太平洋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上,地震活動頻繁;中國的地震主要是板內地震,具有震源淺、頻度高、強度大、分布廣的特徵;中國人口眾多,建築物抗震性能差,因而成災率較高。(板內地震是指板塊內部發生的地震)
9、人工誘發地震是地質災害嗎?
人工誘發地震震級小,不好給人們的生活和生產帶來損失和災害,不屬於地質災害。
9. 橋梁破壞Bridge Damages
橋梁作為公路工程上的關鍵節點,—旦損壞,修復時間長,工程量大,對災區救援產生極大的阻礙作用。據交通運輸部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2008年6月6日,汶川地震已造成四川、甘肅、陝西、重慶、雲南、湖北等省市4840座橋梁破壞,98座隧道受損。
從部分強震區橋梁的破壞形態上看,橋梁的地震破壞,多數由於岸坡滑動,橋頭下沉,墩台向河心移位,橋孔縮短,墩台折斷。有的由於橋墩地基沉陷,使橋墩移位或傾斜;或橋墩的變化導致支座歪斜、傾倒和落梁。
臨時搶修建成的鐵搭橋Temporarily and quickly constructed steel bridges over damaged existing bridges for rescu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