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沈陽紅動中國地質

沈陽紅動中國地質

發布時間: 2021-02-17 09:19:53

① 原始地質資料數字化工作的幾點認識

宿曉虹 張紅英 周曉嘉

(中國地質調查局西安地質調查中心)

摘要 原始地質資料具有信息原始性、系統性、完整性等特點,實現原始地質資料的數字化是開展地質資料數字化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原始地質資料數字化的重要性、進程以及存在的問題,並提出了推進數字化工作的建議。

關鍵詞 原始地質資料 數字化 認識

0 引言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及網路技術的普及,地質資料信息數字化已經成為當今地質資料管理關注的熱點。地質資料館藏機構作為社會信息系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正面臨著數字化時代的挑戰。館藏地質資料數字化也是地質資料管理工作的發展方向,是地質資料管理事業適應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

伴隨著地質調查工作進展,近年來地質勘查中最基礎的第一手地質信息即原始地質資料,正以驚人的速度匯聚到地質資料館藏機構或是項目實施單位,歸檔的原始地質資料絕大多數是紙介質的,數字資源只有很少的一部分,這給地質資料數字化帶來了很大難度。本文結合本單位原始地質資料數字化工作的實際,談談對原始地質資料數字化工作的幾點認識。

1 原始地質資料的重要性與數字化進程

地質科技檔案主要分為原始地質資料、成果地質資料、地質科技資料三大類。原始地質資料具有信息原始性、系統性、完整性等特點,其中所涉及的地質信息,鑒於當時科學技術水平的限制,未能正確地進行分析、解譯,所得出的結論可能不夠完整、准確;或者由於當時觀點和認識的不同,忽略了一些重要的地質信息,也可能造成信息遺漏。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發展和綜合研究能力的提高,我們在重新查閱以往的原始地質資料時,重新進行認識、分析或研究,可能會得到新的信息、新的認識,產生較大的突破。所以,原始地質資料有著長遠的重要的備查和備考作用,它的再次可利用性越來越得到廣大地質工作者所重視。

2008年,天津地質調查中心、沈陽地質調查中心和西安地質調查中心對重要原始地質資料數字化進行了試點。同時全國已有部分省級地質資料館開始了原始地質資料數字化工作。但是,全國原始地質資料管理仍然薄弱,數字化工作尚未全面開展,相關標准尚未統一。為實現原始地質資料現代化、信息化管理,充分發揮其在國民經濟建設中的作用,對其進行數字化已是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產業化形勢所趨。

2 原始地質資料數字化存在問題

原始地質資料的顯著特點就是載體形式多樣,分類繁多,時間跨度大,載體規格大小不一。在資料數字化的過程中,我們嚴格參照《SZ1999001—2000 圖文地質資料掃描數字化規范(試行)》,在對原件進行修整處理的基礎上完成掃描、整飾工作,特別是在掃描時需要選擇合適的技術參數和掃描方式才能確保數字化的質量。但是在實際工作中還是存在一些問題。

1)原始地質資料紙質載體形式多樣,還需要探索更科學的掃描方式。如:①歸檔的遙感資料中有部分的圖片覆膜,並在覆膜上標注了野外調查路線,掃描後僅看見覆膜紙上的標注,根本無法看清遙感底圖。②在掃描野外記錄表、本等時發現,很多記錄著墨不規范,有些文字部分已經存在脫墨現象,掃描成圖像後,文字不清晰,如果將掃描儀的解析度提高為450dpi能解決不清晰問題,但由於記錄本紙張較薄,反面的內容也會顯現出來。③原始地質資料中使用方格紙繪制的平面圖、剖面圖、柱狀圖等,由於在歸檔時就不規范,如該著墨標注的沒有注記;紙張折疊痕跡及紙張有缺陷等,故掃描後雖經Adobe Photoshop及其他軟體進行整飾,但還是沒有辦法達到清晰。原始地質資料載體的多樣性,對掃描方式和技術提出了更高要求,還有待近一步探討更適合的掃描方式。

2)現有人員的數量無法滿足原始地質資料數字化工作的需要。原始地質資料數量多,全部數字化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員、時間、資金和設備,但近年來,地勘單位的人員和設備更多的是傾向於地質工作第一線,造成資料部門人員緊缺和設備配置有限,制約了原始地質資料數字化的進程。本次試點共完成3檔9851張(頁),所選擇掃描的資料為2005年以後歸檔的原始地質資料,資料中有部分圖件有電子版本,節約了不少時間。盡管如此仍然專人工作了27天,掃描數字化時各項工作用時情況如圖1、圖2。

圖1 原始地質資料數字化時間分配圖

圖2 不同類型資料掃描時間示意圖

3)現有資料管理人員的業務能力和專業,無法滿足原始地質資料數字化的工作要求。許多基層地勘單位的管理者對地質資料管理的認識,仍然停滯在20世紀80~90年代,認為地質資料管理是沒有技術含量,只是簡單取還性質的工作,把地質資料管理等同於倉庫保管員,因此在人員配備上比較隨意,安排的工作人員往往不是地質資料管理上需求的地質學或檔案學專業的人員。在原始地質資料數字化過程中,經常需要資料管理人員對其中的信息進行甄別,以保證數字化後信息的准確。此外,原始地質資料形成時間一般比較早,在簡化字體推廣以前形成的大量原始地質資料,這類數字化時,需要具有一定專業知識的人員才能完成數字化工作。目前許多單位,特別是基層地勘單位的資料管理員無法滿足原始地質資料數字化工作。

4)數字化成果保管的安全性問題也很重要。原始地質資料數字化後,雖然是以圖像形式進行存儲,但已屬於數字化信息。眾所周知,凡是數字信息都具有不穩定性、易失性、易變性和可更改性等特點,這對地質資料信息的安全留下了隱患,特別是在數字化過程中,由於人為的因素,能造成地質信息的改變。因此必須建立完善的規章制度,規范數字化工作流程,以維護數字信息的真實性和永久存儲性。

3 建議

3.1 探索新的數字化方式

原始地質資料數字化後以圖像形式存儲的信息,無法實現全檢索,影響了信息的使用和加工處理,因此,應探索原始地質資料數字化工作的矢量化和可編輯存儲方式,以解決全文檢索問題。

3.2 提高資料管理人員的素質和技術水平

原始地質資料數字化工作對人員和設備的要求比較高,因此,應採取措施,提高資料管理人員業務水平,配備專業的人員和設備,提高原始地質資料數字化的軟硬體環境,以滿足原始地質資料數字化的需求。

3.3 科學部署原始地質資料數字化工作

原始地質資料是重要的地質資料,許多原始地質資料面臨損壞或信息丟失的威脅,因此,應加快原始地質資料數字化進程,以防手繪圖件或野外原始記錄因脫墨問題造成不可補救的損失。

加快研究和制定原始地質資料數字化工作細則,以規范全國原始地質資料數字化工作,同時為原始地質資料保管單位數字化工作提供參考性建議。

4 結語

原始地質資料是地質勘查科學研究工作中取得的第一手資料,是研究地質科學、編寫最終成果:地質報告的基礎和依據。原始地質資料信息內容豐富,數據相對准確,極為寶貴。將原始地質資料數字化是地質資料館藏數字化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把傳統的檔案信息管理與網路化數字化管理相結合,提高原始地質資料的利用率,是地質檔案工作者今後一個時期的重點工作。

參考文獻

[1]張紅玥.地質資料數字化建設與發展[J].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07(8):36~38.

[2]鄭曉惠.原始地質資料中電子資料的歸檔管理與利用[J].礦產勘查,2006,1(增刊):117~119.

[3]王黔駒,顏世強,丁克永,等.推進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產業化的初步思路與構想[J].中國礦業,2011,20(12):20~23,31.

②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作為中國地質調查局直屬的事業單位,既是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中央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的主體力量和重要技術支撐。主要開展礦床地質、地球化學、地球物理、成礦規律、成礦預測、礦產勘查新理論新方法、礦產資源調查評價、礦產資源戰略和可持續發展研究,以及重大礦產資源科學問題研究等。中國地質學會礦床地質專業委員會、礦物專業委員會掛靠在所,主辦學術刊物《礦床地質》。

王瑞江所長在典型示範成果技術委員會驗收會上做報告

國內知名專家、院士評估潛力評價典型示範成果

王瑞江所長(中)、張佳文副所長(右二)、毛景文副所長(左二)、王宗起副所長(右一)、邢樹文副所長(左一)

2009年礦產資源研究所承擔項目200餘項,其中國家科技支撐課題12項、國家863課題4項、國家973課題5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0項、地質大調查項目38項、深部計劃專項項目1項、部危機礦山項目11項、部公益性行業專項項目3項、部百人計劃項目3項、各省局地勘項目3項、公司等委託項目28餘項等,以及所基本業務費項目和院實驗室項目若干項。獲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發表論文153篇,其中SCI收錄23篇,ISTP論文3篇,EI檢索2篇,國外一般13篇,國內核心期刊99篇,國內一般13篇,出版專著9部。

全國礦產資源潛力評價新一輪技術培訓研討會

國土資源部地勘司和地調局有關領導親臨驗收會

2009年度重要科研成果

全國礦產資源潛力評價:屬國土資源大調查重點計劃項目,2009年整體工作有序推進,省級工作全面展開並取得實質性進展,基本完成除新疆、西藏、青海、內蒙古、黑龍江5省(區)外的全國各省(區、市)鐵礦和鋁土礦單礦種資源潛力評價工作(包括與鐵、鋁潛力評價相關的成礦地質背景、成礦規律、物探、化探、遙感、自然重砂、礦產預測、資料庫建設等項工作),及省級基礎編圖工作(包括1:25萬實際材料圖和建造構造圖、全省/區/市重力、磁測、化探、遙感、自然重砂等基礎編圖)。煤炭、銅、鉛、鋅、鎢、銻、稀土、金、鉀、磷等單礦種資源潛力評價工作正按計劃有序推進;全面完成全國典型示範工作,成效顯著並及時應用於礦產勘查年度工作安排和「十二五」規劃部署研究中;完成技術要求的最後審定和編制,交付正式出版;成功舉辦全國新一輪技術培訓;成功召開了2009年度全國工作會議,進一步加強和推進了項目組織管理和工作進度;開展了自2006年以來省級項目工作進度統計分析,按月及時、全面地掌握了工作進展情況;以開通專門網站和簽訂宣傳合作協議的方式,加強了項目成果的宣傳。

全國礦產資源潛力評價2009年度工作會議現場

全國鐵、鋁單礦種潛力評價成果示範驗收會

全國礦產資源利用現狀調查項目技術要求培訓會

全國礦產資源利用現狀調查:該項目是國土資源部開展的礦情三項調查任務之一。項目由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承擔,全國31個省(區、市)和相關行業部門參加,項目辦公室設在礦產資源研究所。本項工作於2007年啟動,計劃2010年底基本完成任務。

經過兩年的努力,本項工作已在全國全面展開。2009年主要進展如下:①按六大區片系統組織了全國技術培訓,另應安徽、廣東、廣西、河南、山西等十多個省(區、市)的要求,有針對性地開展了省級培訓,共計培訓技術人員5000人次,為本次核查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②全面展開了全國礦產資源儲量動態監督管理支持系統建設,包括煤炭礦區三維可視化系統開發、礦區資源概略技術經濟評價軟體開發及試點等;③省級試點及調研工作全面推進。為了發現和解決實際工作中的問題,全國項目組開展了黑龍江鶴崗煤炭礦區儲量核查試點、煤炭三維可視化系統試點、湖北及北京單礦種匯總試點、北京評審驗收辦法細則試點等一系列試點工作,並組織了山西、黑龍江的省級調研,這些工作均取得了良好的指導示範效應;④礦區資源儲量核查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全國計劃核查礦區為22589個(含各省自選礦種),已完成核查4838個,完成比例為21%;部規定核查的大中型礦區5175個,已完成核查1196個,完成比例23%。

王瑞江所長(左二)、王登紅研究員(右一)在西藏新嘎果鉛鋅礦區考察

中國成礦體系綜合研究:屬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項目負責單位為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參加單位有天津地質礦產研究所、長安大學等。主要完成人員:陳毓川、王登紅、徐志剛、沈保豐、湯中立、陳鄭輝等。該項目在「中國成礦體系與區域成礦評價」項目的基礎上,通過對成礦作用和成礦系列的深入研究,充實了成礦系列內容,提升了中國成礦體系和成礦規律的認識;根據新資料,重新劃分了全國范圍的Ⅰ、Ⅱ、Ⅲ級3個層次的成礦區帶,增加了海域成礦區帶的劃分,首次實現了國土面積的全覆蓋;從唯物辯證法的角度提出了「全位成礦—缺位找礦」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一般性和特殊性、現實性與可能性,以揭示成礦規律,指導地質找礦,體現了根據「現實」來預測「可能」的基本思路,對拓展找礦思路具有重要意義;在深入研究各主要地質歷史時期成礦體系的地質構造環境等重大成礦基礎地質問題的基礎上,進一步確立了中國前寒武紀以陸核構造為主的成礦體系、古生代的板塊構造成礦體系和中、新生代的大陸成礦體系,充分體現了我國四大成礦體系各自的本質和特點;探索並已初步構建了數字化和系統化的中國成礦體系專家系統,為地質礦產資源勘查和礦產地質基礎研究等提供了便捷的查詢服務。2010年1月,該項目通過中國地質地調局成果報告評審委員會驗收,成績為優秀。

青藏高原火山沉積硼礦成礦條件與找礦標志研究:屬國土資源大調查工作項目,項目主要成員有:鄭綿平、齊文、李金鎖、陳文西、袁鶴然、劉建華、曹建科、鄭元、劉丹陽、李道明等。該項目通過多年深入研究區調查,取得下述主要成果。

發現和確認在青藏高原存在富硼二元結構火山沉積岩系,經K-Ar和SHRIMP測定年齡為21~16Ma。其成礦時代與土耳其安納托利亞主成硼帶相同;首次發現該火山沉積二元結構硼、鋰、銫、銣以及砷正異常,且與安納托利亞火山沉積岩系硼、鋰、銫、銣相當,並在火山沉積岩層中發現鈉硼解石和硼砂礦物,局部硼礦層已達工業品位;遙感、水化學、岩石礦物等多學科研究充分揭示卡湖地區有廣泛的硼、鋰(銣銫)地球化學高豐度顯示,其正異常面積約近10000km2。通過區域地質和岩石學研究,查明色卡執早中新世火山沉積岩形成地質構造背景。該區與安納托利亞同處於板塊邊緣附近,卡湖富硼超鉀質火山沉積岩系是在印度板塊與歐亞大陸陸陸碰撞期後、地殼東西向伸展背景下的封閉斷陷盆地中形成的,硼(鋰)物質可能是代表來自深部岩石圈和地幔部分熔融的產物。調查發現現代卡湖產硼砂和鈉硼解石的厚度達1m多,發現10個現代鹽湖和鹹水湖湖水硼或鋰達到工業品位,初步估算的B2O3和LiCl資源量分別為830萬噸和4.6萬噸;指出青藏高原同屬中新世早期沉積(五道梁群和查保馬組)的可可西里至青藏鐵路中段等地,值得進行火山沉積硼礦探索。調查結果表明,西藏卡湖地區火山沉積硼礦化區具備火山沉積硼礦床構造地質、岩石礦物和地球化學的找礦先決條件,具有尋找超大型火山沉積硼礦的潛力。該成果為我國突破超大型火山沉積硼礦的先導性成果,為在青藏高原尋找該類型礦床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

我國戰略性礦產勘查工作運行機制研究:屬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調查工作項目,主要完成人員有:王瑞江、崔艷合、王文、羅曉玲、孫艷、張新安、李建武、顏世強、劉樹臣。項目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分析了我國礦產勘查面臨的國內外環境和形勢;詳細闡述了戰略性礦產勘查工作的基本內涵、性質定位、主要任務和部署原則等;系統剖析了我國礦產勘查工作管理體制的變遷與特點,對計劃經濟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兩個時期我國地質工作體制和運行機製取得的成績和存在問題等進行了評價;全面收集了世界主要以市場經濟體制為主體國家的礦產勘查工作管理制度、運行機制等基本資料,結合我國實際特點,從產業管理體制、礦產勘查投資、礦產勘查主體、礦業權運作等方面進行了對比分析研究,提出構建適合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礦產勘查運行機制的基本要素和下一步改革建議;對我國戰略性礦產勘查的市場准入及退出、工作部署、找礦激勵、科技引領、主體互動、風險勘查、投資融資、質量監控、勘查利益調配、礦產戰略儲備、資料公共服務等各環節的運行機制進行了細致地闡述分析;深入探討了我國戰略性礦產勘查中有關公益性地質隊伍建設、國家公益性地質工作對商業性礦產勘查的引導和拉動作用,以及「走出去」等若乾重大問題。提出的這些認識和建議對推動我國戰略性礦產勘查工作具有重要參考意義。

「玢岩」型鐵、硫礦床及控礦構造的反射地震探測研究:高解析度反射地震在探測深度和解析度方面具有其他方法無法比擬的優勢。為試驗該方法在探測深部「層狀」礦床和控礦構造方面的有效性,呂慶田研究團隊在國家危機礦山專項計劃項目的支持下,於2008年在安徽廬樅(廬江—樅陽)礦集區的羅河—泥河—大包莊礦區採集了兩條10km的高解析度反射地震剖面。盡管礦區構造十分復雜,但疊加剖面仍然發現了很多反射:白堊紀沉積紅盆清楚的反射特徵,揭示出紅盆具有3層結構,厚度約1200m。從沉積韻律分析,白堊紀以來該地區在伸展構造背景之下伸展速度和沉積環境存在階段性變化;火山岩層大致呈現3層結構,火山沉積岩層(雙廟組、磚橋組)的厚度約800~1000m。火山沉積岩之下有明顯的「穹隆形」反射,推斷可能存在「鼻狀」隆起的侵入體。對照精細建立的地質剖面,羅河礦體、泥河礦體上方存在清晰的反射,與礦體位置基本對應,初步證實利用高解析度反射地震可以直接探測到礦體;同時也發現,當礦體陡傾,或結構形態復雜、或空間尺寸較小時,對應礦體無反射或呈零亂弱反射。試驗結果表明,高解析度反射地震可以用於探測深部控礦構造,在條件合適情況下,可以探測層狀礦體。

羅河、泥河、大包莊礦床地質簡圖及反射地震剖面位置(S1、S2)

圖中藍色、紅色和粉色方框分別代表泥河、羅河和大包莊礦區范圍;黑色、藍色和綠色圓點分別代表泥河、羅河和大包莊礦床鑽孔分布

S2偏移剖面的地質構造解釋結果

K1sh—雙廟組火山岩;Jzh—磚橋組火山岩;Q—第四系沉積;J—推斷為早中侏羅碎屑岩沉積(羅嶺組或磨山組);T—推斷為三疊系灰岩;Ky1、Ky2、Ky3分別代表紅盆的三層結構;粗實線為斷裂,細虛線為岩性界面;ZK64—剖面經過的鑽孔位置、編號及柱狀圖,鑽孔岩性圖例如下:

第四系;

楊灣組紅層沉積;

凝灰岩、粉砂岩;

(黑雲母、輝石)粗安岩;

次生石英岩;

高嶺石岩;

正長岩;

鹼性長石岩;

粗面岩;

磁鐵礦、黃鐵礦體;

(綠泥石化、鹼性長石化)膏輝岩;

(方沸石)透輝石岩;

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找鉀勘查:屬於社會項目,主要完成人有:齊文、鄭綿平、閆長明、孫偉、羅曉峰、黃適等。礦產資源研究所與中川國際礦業控股有限公司開展戰略合作,在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鉀鹽成礦帶周緣進行找鉀勘查,通過大量地震物探、鑽探取心、測試分析和綜合地質研究,在KP488區塊找到了大型優質鉀石鹽礦床。該鉀礦層賦存於中泥盆統頂部,共有3個鉀礦層,埋深1229~1308m,礦層平均厚度19.25m。鑽孔控制礦體面積37km2。礦石類型為氯化鉀礦,KCl平均品位32.8%。KCl資源量巨大,達50255.85萬噸,其中:控制的內蘊經濟資源量(332)KCl3330.84萬噸,推斷內蘊經濟資源量(333)KC146925.01萬噸。勘查表明,這是一個具有良好開發前景的大型優質鉀石鹽礦床。

鄭綿平院士帶隊在加拿大考察鑽孔岩心

剛從鑽孔中取出的鉀鹽岩心

新疆准噶爾盆地周邊斑岩銅礦成礦條件研究:屬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調查工作項目,報告完成人有:楊富全、閆升好、劉玉琳、周剛、劉德權、王義天、楊建民、宋會俠。該報告將新疆准噶爾斑岩銅礦床成礦時代分為4期,即晚志留世—早泥盆世(427~411Ma),主要分布在東准噶爾瓊河壩地區;中泥盆世(378~376Ma),主要分布在准噶爾北緣的卡拉先格爾一帶;石炭紀(327~296Ma),主要分布在准噶爾北緣的希勒庫都克和西准噶爾的包古圖一帶;三疊紀,主要見於希勒克特哈臘蘇銅礦,疊加在中泥盆世成礦作用中。新疆准噶爾斑岩成礦帶體現出從東到西成礦時代逐漸變新的規律,從427~418Ma(銅華嶺銅礦)→411Ma(蒙西銅鉬礦)→374~378Ma(希勒特克哈臘蘇銅礦和玉勒肯哈臘蘇銅礦)→327Ma(希勒庫都克鉬銅礦)→310~296Ma(包古圖銅礦)。境外的東西兩段均發現了許多大型、超大型礦床,因此,處於中段過渡帶的准噶爾也有形成大型、超大型礦床的條件。對包古圖大型斑岩銅礦進行了系統研究,建立了包古圖斑岩銅礦成岩成礦年代學譜系,探討了成礦作用。測定了哈臘蘇斑岩銅礦成礦時代,對成礦流體性質和來源進行了研究,建立了礦床模型,提出早期成礦作用發生在中泥盆世,與斑岩有關,晚期疊加成礦作用發生在中晚三疊世,與構造—岩漿—熱液活動有關。

哈臘蘇中型斑岩銅礦區景觀

包古圖大型斑岩銅礦區景觀

岩礦和化石標本標准化整理、整合及共享試點:屬科技部、財政部自然科技資源共享平台項目中的子課題,主要完成人員有:張德全、崔艷合、佘宏全、唐紹華、李進文、豐成友、張作衡、白鴿、楊鄖城等。項目採集或收集整理了湖北大冶鐵礦、江西德興斑岩銅礦、雲南個舊錫礦、山東焦家、新城金礦等43個大中型金屬礦床標本共2882件,編寫完成了所有43個礦床和2882件岩礦石標本的描述和信息記錄工作。標本全部保存於資源所專業展覽館內,每一個岩礦石均建立了相關信息數據資料。可以通過網路查閱了解礦床的位置、用途、資源編號、規模大小、礦床特徵、礦石和礦體特徵、品位、主要地質圖件、分析數據等51項信息內容;同時提供單個岩礦石標本的結構構造特徵、礦石照片、提供標本的聯系方式等29項具體信息。主要應用網路服務面向社會和地質專業部門提供瀏覽性服務,為地質科學院研究生教育提供試驗教育服務。

2006~2008年岩礦石標本標准化整理礦床分布圖

③ 古郯廬帶滄浪鋪期地震事件、層序及構造意義

Seismic Event,Sequence and Tectonic Significance in Canglangpu Stage in Paleo-Tanlu Zone

喬秀夫高林志彭陽李海兵

原文刊於2001年中國科學(D輯)第31卷,第11期,英文版刊於2002年Sciencein China,Vo L45 No.9。應用地震災變記錄與層序地層(3級層序)結合討論郯廬斷裂在中生代是否存在大平移的問題。現刊印文圖3更換為彩色照片。第14章(本書下一章)是對大林子組近年來研究的最新總結,有許多新的認識。13章中個別圖件與14章中圖件有所重疊,為了保持歷史原貌及當時的認識,13章中的圖件及解釋均未作刪改。

膠遼徐淮地區下寒武統的滄浪鋪階沿郯廬斷裂兩側分布。遼東半島的滄浪鋪階包括葛家屯組、大林子組與鹼廠組(位於郯廬斷裂東側)。大林子組形成於濱海薩布哈環境,整個岩組充滿了地震災變事件記錄,其特徵為液化泄水脈、水塑性褶皺、水塑性微斷層(三者相伴生),液化捲曲變形、液化角礫岩與砂岩牆;總結了薩布哈泥質岩中的地震液化序列。蘇皖北部的滄浪鋪階(位於郯廬斷裂西側)包括金山寨組、溝後組下段及上段。溝後組同樣系乾旱的潟湖環境沉積,與大林子組為同一氣候帶岩組,但在蘇皖北部的滄浪鋪階岩組中未發現地震事件記錄。蘇皖北部滄浪鋪階可識別出4個層序,但在遼東半島則缺少一個層序。從災變事件、層序地層以及具體岩組岩性對比角度,不支持遼東半島的滄浪鋪階系由蘇皖北部於中生代平移數百公里至目前位置的觀點。

古郯廬帶(圖1)指吉林南部、遼東半島、山東半島中部及蘇皖北部,它位於中朝板塊東部,是新元古代的板內強地震帶,發展時間為震旦系—晚石炭世早期[1~4]。古郯廬帶中的下寒武統滄浪鋪階在遼東半島包括葛家屯組、大林子組及鹼廠組(昌平組)等3個岩組[5],這3個岩組在古郯廬帶中可追蹤對比(圖2)。

1大林子組地震災變記錄

寒武系大林子組(

)分布於遼東半島,底部以透鏡狀水道礫岩與下伏滄浪鋪階葛家屯組平行不整合接觸,頂部以岩屑型風化殼與鹼廠組分界。

1.1岩性與環境

大林子組可分為4個岩性段(圖2)。第1段為中-粗粒、紅-黃色砂屑岩,具十分發育的魚骨狀交錯層理,厚15 m,代表潮間帶與潮下帶環境。第2段為紅、黃、綠等含石英粉砂的白雲質泥岩及綠色伊利石、綠泥石頁岩,具一系列地震誘發的液化泄水脈構造、石膏層及石膏溶解後的鹽溶角礫岩(圖3A)及盤腸構造;具多個鈣結殼層(圖3B)(層厚2~9cm);第2段為潮間帶、潮上帶鹽池微相單元,是一個經歷多次短暫暴露的岩段,總厚40m。第3段為白雲岩與綠色泥岩互層,計有3層白雲岩(單層厚0.7~1.1 m),白雲岩中普遍含有石英砂與長石砂,總厚7 m。第4段下部為綠色泥岩,上部為紅色、黃色具季節紋層的泥灰岩,泥灰岩中礦物成分為:泥晶方解石80%,石英粉砂約5%,伊利石約5%,石膏單晶假象約10%。第4段下部以一系列密集的地震液化脈為特徵。第4段總厚21 m,岩石顯示極好水平紋層,是一個潮上鹹湖環境岩段。

圖1 研究區位置及滄浪鋪階剖面

剖面位置:①遼東半島大連金州,②山東莒縣浮來山,③山東蒼山縣,④江蘇賈汪,⑤安徽宿縣金山寨村,⑥安徽宿縣溝後村,⑦安徽淮南,⑧吉林通化

大林子組2~4段是乾旱-半乾旱氣候條件下,陸地與潮間帶之間濱海平原含膏鹽的沉積,即典型的濱海薩布哈(Sabkha,阿拉伯語中的一種讀音,含義為「鹽坪」)環境。大林子組鹽坪曾遭受過3次海進(第3段有三層白雲岩)。

1.2地震災變事件

大林子組第2~4段是一個充滿地震災變事件記錄的岩段,特徵是液化作用形成的沙、泥質的白雲岩脈,水塑性褶皺,液化捲曲變形(hydroplastic deformation),水塑性微斷層(hydroplastic microfault)及液化角礫岩。

強地震振動引起的剪切力,促使未固結沉積物中的砂粒滑移改變排列狀態,使應力由沙骨架轉移至水,引起超孔隙水壓力,當全部應力轉移至空隙水後,超空隙水壓力等於飽和沙所承受的總應力,在完全水平的沙層中便產生了液化作用,沙與水渾然一體,產生了懸液,水與沙粒混合體在層內運動,形成泄水脈及一系列層內液化變形構造,成為地層中的地震事件記錄。大林子組濱海Sabkha系潮上帶富含水的環境,沉積物顆粒粗,所處圍壓很小,地震液化時上覆沉積物不厚,因此所形成的液化脈比碳酸鹽層中液化脈寬且長。由於地震事件層與上覆地層之間存在侵蝕間斷面,成岩中無上覆沉積物重壓液化脈仍保持相對直立而未彎曲。

液化泄水脈與水塑性褶皺位於大林子組的第2~4段中,尤以第4段最為發育,呈密集型綠色脈,脈的成分與綠色薄層圍岩母岩成分一致,為綠泥石、伊利石白雲質泥岩;野外宏觀可見綠色微細水平紋層理與直立的液化泥質白雲岩脈相聯通,表明直立脈系由某些水平紋層中顆粒液化集中形成的;泥質白雲岩脈一般5~40mm寬,垂直於層面上的長度50~700mm,甚至達1 m,短者僅20~40mm;泄水脈呈板狀體,在層面上相互交織呈多邊形形態(圖3C)。

圖2 古郯廬帶滄浪鋪階地震災變事件及層序地層

Z2x—震旦系興民村組;X2s—震旦系石旺庄組;Z2t—震旦系佟家莊組;Z2n—震旦系倪園組;Z2wsh—震旦系望山組;

—下寒武統葛家屯組;

一下寒武統大林子組;

下寒武統鹼廠組;

—下寒武統五山組;

—下寒武統金山寨組;

—下寒武統溝後組;

—下寒武統饅頭組;SB—層序界面;TST—海侵體系域;Hs T—-位體系域;DS—層序;剖面位置見圖1;剖面岩性:1—礫岩;2—砂岩;3—頁岩、泥岩;4—泥質液化白雲岩脈震積岩;5—鹽溶角礫岩;6—灰岩;7—鮞粒灰岩;8—礫屑灰岩;9一碳酸鹽岩震積岩(液化泄水脈);10—疊層石灰岩;11—白雲岩;12—含石英砂白雲岩;13—灰質白雲岩;14—白雲質灰岩;15—紅土型風化殼;符號:a-水平層理;b—交錯層理,沖洗層理;c—魚骨狀層理;d—透鏡層理;e—波痕;f—泥裂;g—鹽晶;h—帳篷構造;i—結腸構造;j—三葉蟲;k—小殼;1—生物碎屑;m Towuia(蠕蟲化石);n—海綠石

泥沙顆粒的液化脈除向上移動外,由於受到上部及四周壓力,迫使泥沙向壓力小的下方移動。導致泄水脈同時向岩層內上方及下方兩個相反的方向液化(圖3B)。

沙泥質白雲岩脈與層面垂直,脈的兩端相對尖細,並穿刺紋層使之彎曲成背形(上端)與向形(下端)。如幾個相距較近的泄水脈則可在脈的兩端產生一系列背形與向形褶皺(圖3B),即水塑性褶皺。水塑性褶皺軸面與板狀形態泄水脈的平面一致,而在層面上泄水脈及水塑性褶皺交織呈多邊形隆起(圖3C)。

圖3 大林子組岩性及地震事件記錄

A—鹽溶角礫岩,薩布哈潮上帶微相單元;B—液化泄水沙、泥質白雲岩脈①,水塑性褶皺②,水塑性微斷層③及鈣結殼層④;C—液化沙泥質白雲岩脈層面的表現、脈呈板狀體,層面上構成許多隆脊相互交織,脈的成分:65%粉晶白雲石,25%石英砂,5%雲母片及5%綠泥石;D—液化捲曲變形及水塑性微斷層,1b—液化角礫岩,照片上方為較平直的鈣結殼層(CC),表明褶皺為層內液化成因

Sabkha環境形成薄的沉積層,液化作用及相應的液化泄水脈活動限制在薄層組成的一段地層內。圖3B中的泄水脈及水塑性褶皺位於兩個鈣結殼層(短暫的暴露面)限制的1 m厚的岩層內,代表一次地震液化作用早期的記錄。大林子組中共出露5個泄水脈與水塑性褶皺岩段。

水塑性微斷層與泄水沙泥質白雲岩脈伴生,是軟沉積物本身重力作用下沿泄水脈與被侵位的圍岩之間的微型錯位,表現為在脈壁形成極薄的鈣質膜,其上發育擦痕,擦痕具一定方向。水塑性微斷層與作者曾描述的碳酸鹽岩層中地震成因的粒序斷層(fault-gra-ded)形態及成因不同[1,2]

液化捲曲變形與液化角礫岩液化捲曲變形指層內起因於液化作用形成的捲曲(圖3D),是一種水塑性變形[6]。與液化泥質白雲岩脈兩端的背形和向形成因不同,泥質脈兩端的背形、向形是受泥質脈穿刺形成;層內產生的液化變形不遵循力學機制,無固定規律。液化捲曲變形進一步可發展為液化角礫岩,液化作用高潮時,岩層被撕裂在岩層內原地破碎形成角礫岩,角礫具可拼性。液化泄水脈在不同方向穿刺岩層,使層內角礫化,也形成液化角礫岩,角礫同樣具可拼性。

序列大林子組地震液化作用記錄由液化泄水脈、水塑性褶皺與水塑性微斷層(三位一體)組成一定的序列(見本書第14章圖21)。形成大林子組序列中的各單元地震記錄需要一定的地震強度。對我國1955年以前近900年間歷次地震噴水冒沙資料統計研究[7],震級和發生液化的范圍存在密切關系,即震級大,發生液化的范圍也越大。震級為6級時液化范圍距震中距離約為10~50km;震級為7級時液化范圍距震中最大距離為100km;震級為7.8級時液化范圍距震中最大距離約200km(1976年7月28日唐山地震);8級以上毀滅性地震(1668年山東郯城8.6級地震)液化范圍距震中最大距離約為800km;而地震震級小於5級時,在我國的地震文獻中無噴水冒沙的記錄。文獻[8]曾進行沙層的振動液化模擬實驗,選擇7~9度地震烈度(相當於地震震級6級以上)區的振動頻率與加速度,模擬地震時的水平振動,沙層產生了液化現象。對照歷史地震記錄與模擬實驗,產生液化現象地震震級需5級以上。大林子組分布於遼東半島南端,從半島西側渤海金州灣海岸至半島東側黃海大連金石灘海岸,東西方向距離60km范圍內均有十分發育的、壯觀的地震液化記錄。因此,大林子組是早寒武世強地震形成的災變事件岩組。

2層序地層與對比

皖北宿縣滄浪鋪階包括金山寨組、溝後組下段及溝後組上段(圖2)。

溝後組

安徽省地質局區域地質調查隊。中華人民共和國區域地質調查碭山幅(Ⅰ-50-X V)等三幅地質調查報告(1:20萬)。1977,1~601。[9,10]實際分為兩段。下段

為乾旱環境下紅色碎屑岩含鹽段,剖面的下部是薄層砂質頁岩與砂岩互層,上部為中層含礫砂岩及砂岩,層面廣泛發育豐富石鹽假晶與泥裂。溝後組下段系一個乾旱氣候帶障壁潟湖環境,這個乾旱帶層位從蘇皖北部向北延至山東直抵遼東(大林子組)、吉林南部(黑溝子組)[5](圖1中⑧),向南與猴家山組(圖1中⑦)中段相連接。溝後組上段為灰岩層,相當於遼南鹼廠組、淮南猴家山組[11]上段灰岩層位。

滄浪鋪階底界是下伏震旦系頂部(即:遼東半島的興民村組,山東半島的石旺庄組,蘇皖地區的倪園組,望山組等)碳酸鹽岩的紅土型風化殼;頂界為鹼廠組頂部與饅頭組之間的間斷面,多數地區也具風化殼;這兩個層序界面是大區域性的,在古郯廬帶全境可追蹤。

整個滄浪鋪階可識別出4個三級層序(DS),分別為金山寨組(DS1)、溝後組下段(DS2),溝後組上段(DS3,DS4)。DS1與DS2之間層序界面為岩相轉換面;DS3與DS2之間為碳酸鹽海侵上超面,DS2上超於DS1與DS2碎屑岩墊板之上,這是滄浪鋪階內部最重要的層序界面。圖2層序地層為依據的對比中,在遼東半島,缺失了層序3(DS3),DS4直接上超於DS1及DS2碎屑岩墊板之上。從滄浪鋪階底部不整合面及金山寨組構成碎屑岩墊板角度分析,本文將金山寨組置於寒武系。

3構造意義

文獻[12]第一次提出郯廬斷裂是一個中生代的巨型左行平移斷裂,之後於1964~1996年間對郯廬斷裂系進行了全面綜合研究[13~19],認為平移斷距達740km。這一觀點得到中外眾多地質學家的廣泛重視與贊同[20~30]。徐學思從新元古界對比,系統論證了郯廬斷裂中段(蘇皖北部與遼東半島)左行平移約550km[29];陳容度從遼東、遼西地質對比(主要從不同時代地層與岩相帶)進一步證明徐嘉煒推斷的郯廬斷裂在山東與遼寧段的最大平移距離為600km[30];他們均認為遼東半島新元古界與早古生界盆地是由蘇皖北部平移至現今的位置。

有關郯廬斷裂左行平移的年代,最近的研究趨向於晚侏羅世或早白堊世[25,31],那麼遼東半島白堊紀之前的地層,包括本文所涉及的滄浪鋪階均為異地系統,它們是從江蘇、安徽左行走滑長途旅行至目前的位置。但是,依據本文的研究,目前滄浪鋪階岩組記錄與巨大平移觀點相矛盾。

(1)遼寧半島大林子組中十分發育的強地震記錄在郯廬斷裂以西的蘇皖北部滄浪鋪階中並未發現。圖1中①位於遼東半島東側,黃海海岸,在半島西側渤海海岸同樣分布滄浪鋪階地震記錄,將遼東半島南移至圖1中⑤的緯度位置,兩者相距僅50~70km,早寒武世滄浪鋪期強地震時沉積物液化范圍完全應涉及兩個地區。但蘇皖北部滄浪鋪階缺失強地震記錄,表示兩者當時並非處於同一地理位置

(2)遼東半島滄浪鋪階比蘇皖北部少了一個層序。三級層序具有大區域等時對比意義,遼東半島缺失DS3,表明滄浪鋪期DS2之後遼東半島位置曾有地區性構造抬升,這次抬升並未影響到蘇皖北部,表明當時二者地理位置相距甚遠。

(3)葛家屯組、大林子組、鹼廠組與蘇皖北部3個組的岩性、岩相差別較大(圖2)。

4結論

上述3點表明:分布於郯廬斷裂中段以東遼南的滄浪鋪階與蘇皖北部滄浪鋪階(位於郯廬斷裂西側)當時不在一個地理位置上,遼東半島的滄浪鋪階,不可能是從蘇皖北部平移的結果。滄浪鋪階的地震災變事件與層序地層的客觀地質記錄尚不支持郯廬斷裂巨大平移;也不支持遼東半島滄浪鋪階是晚侏羅世或早白堊世期間從蘇皖北部巨大平移至現今位置的觀點。

遼東半島與蘇皖北部的滄浪鋪階現在的分布呈NNE向(圖1),由於它們是在乾旱、半乾旱炎熱條件下形成的,很可能在早寒武世滄浪鋪期,是一個平行於低緯底的EW 向盆地,蘇皖北部與遼東的滄浪鋪階各位於盆地的兩端。

參考文獻

[1]喬秀夫,宋天銳,高林志,等.碳酸鹽岩振動液化地震序列.地質學報,1994,68(1):16~34

[2]喬秀夫,宋天銳,李海兵,等.遼東半島南部震旦系—下寒武統成因地層.北京:科學出版社,1996,1~173

[3]喬秀夫,李海兵,高林志.華北地台震旦紀—早古生代地震節律.地學前緣,1997,4(3):155~160

[4]喬秀夫,高林志.華北中新元古代地震災變事件及與Rodinia的關系.科學通報,1999,44(16):1753~1757

[5]項禮文,朱兆玲,李善姬,等.寒武紀.北京:地質出版社,1999,1~95

[6]Plaziat J C,Pruser B H,Philobbos E.Seismic deformation structure(seismites in the syn-rift sedi-ments of the NW Red Sea Egypt).Bull Soc Geol France,1990,(8):419~439

[7]劉穎,謝君斐.砂土震動液化.北京:地震出版社,1989.1~327

[8]馮先岳.地震振動液化變形的研究.內陸地震,1989,3(4):209~307

[9]邢裕盛,高振家,王自強,等.中國地層典,新元古界.北京:地質出版社,1999,1~118

[10]高振家,陳克強,魏家庸.中國岩石地層辭典.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0,1~628

[11]徐嘉煒.淮南寒武紀沉積.合肥礦業學院學報,1956,(1):22~24

[12]徐嘉煒.郯城-廬江深斷裂帶的平移運動.華東地質,1964,(5):18~31

[13]徐嘉煒.試論郯廬斷裂帶的平移及其地質與找礦意義.地質礦產研究,1978,(5):1~30

[14]徐嘉煒.郯廬斷裂帶的平移運動及其地質意義.見:國際交流地質學術論文集(1).北京:地質出版社,1980.129~142

[15]徐嘉煒.崔可銳,劉慶,等.東亞大陸邊緣中生代的左行平移斷裂作用.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1985,5(2):51~64

[16]徐嘉煒,朱光,呂培基,等.郯廬斷裂帶平移年代學研究的進展.安徽地質,1995,5(1):1~12

[17]徐嘉煒.再論郯廬斷裂帶的最大平移幅度——魯西—遼北地塊的對比.中國地質科學院沈陽地質礦產研究所所刊,1994,(3):43~55

[18]Xu J W,Zhu G.Tectonic models of the Tan-Lu Fault Zone,eastern China.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1994,36:771~784

[19]Xu J W.The Epi-continental area of Southeast China and relevant earthquakes.Ac ta Seismologica Sinica,1996,9(4):566~571

[20]鄧乃恭.中生代華夏類型構造和郯廬斷裂體系的特徵與形成機制.見:構造地質論叢(3).北京:地質出版社,1984.33-38

[21]馬杏垣.中國及鄰近海域岩石圈動力學圖集.北京:地質出版社,1986

[22]許志琴.揚子板塊北緣的大型深層滑脫構造及動力學分析.中國區域地質,1987,6(4):289~300

[23]徐樹桐,陳冠正,陶正.中國東部徐淮地區地質構造格局及其形成背景.北京:地質出版社, 1993,1~71

[24]Wan Tianfeng.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Tancheng-Lujiang Fault Zone.W uhan: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Press,1996.1~85

[25]朱光,徐嘉煒.郯廬斷裂帶與大別—膠南造山帶的構造關系,見:馬宗亞,楊主恩,吳正文,主編.構造地質學——岩石圈動力學研究進展.北京:地震出版社,1999,164~169

[26]劉和甫,夏義平,殷進垠,等.走滑造山帶與盆地耦合機制.地學前緣,1999,6(3):121~132

[27]王小鳳,李中堅,陳柏林,等.郯廬斷裂帶.北京:地質出版社,2000,1~374

[28]Okay A I,Sengor A M C.Evidence for intracontinental thrust related exhumation of the ultra-high-pressure rocks in China.Geology,1992,20:411~414

[29]徐學思.徐淮、膠遼震旦亞界的統一劃分及郯廬斷裂的平移.中國地質科學院天津地質礦產研究所所刊,1981,(3)83~102

[30]陳容度.從遼寧東、西部地質對比討論郯廬斷裂的平移運動.遼寧地質,1995,(3):184~193

[31]朱光,宋傳中,王道軒,等.郯廬斷裂帶走滑時代的40Ar/39Ar年代學研究及其構造意義.中國科學,D輯,2001,31(3):250~256

④ 中國地質調查局沈陽地質調查中心的組織結構

綜合管理部門:辦公室、黨委辦公室(紀檢監察審計室)、人事教育處、財務資產處、總工程師室、科技與裝備處、項目監督管理處
技術業務部門:綜合研究室、東北亞地質礦產研究室、信息資料室、東北實驗測試中心(國土資源部東北礦產資源監督檢測中心)、基礎地質室、礦產資源室、水文地質環境地質室、勘查技術室
其他部門:經營開發部、離退休管理處、物業管理部(後勤服務中心)、地質勘查院、隆豐賓館、寶玉石檢測站
單位規模:中央編制辦批准沈陽地質調查中心(沈陽地質礦產研究所)編制為275人。截止至2006年12月,現有職工440人,其中在職247人,離休16人,退休177人,具有各類高級專業技術任職資格人員包括基礎地質、資源調查評價、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物化探、遙感地質、GIS、測試分析等專業領域共111人,其中研究員和教授級高級工程師56人,副研究員和高級工程師55人;具有博士後3人,博士19人,碩士25人,在東北地區國家地質調查工作的實施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單位佔地面積5400平米,房屋建築面積8621平米。中心實驗室包括有國土資源部東北地區實驗測試中心及遼寧省技術監督局授權的遼寧省寶玉石檢測站,擁有各種大型檢測儀器50餘台(套),主要包括X射線衍射儀、X-熒光光譜儀、激光拉曼儀、紅外光譜儀、電子探針能譜儀、液相色譜儀、氣相色譜儀、氣相色譜質譜儀、光柵光譜儀、等離子體質譜儀、全普直讀等離子體光譜、原子吸收儀、原子熒光儀、偏反光顯微鏡、離子色譜儀、元素分析儀、地球物理測試及水文地質探測等儀器設備;同時,擁有海事衛星通訊設備、GPS定位儀、全站儀、大型列印機、大型掃描儀等等。中心圖書館藏各類地學專業圖書、刊物近8萬冊,積累了有關我國東北地區區域地質和全國貴金屬地質調查研究方面的大量資料,並存有1999年以來完成的東北地區國家地質調查成果信息。

⑤ 區域地質構造調查與研究是什麼

1.在地質調查所《匯報》、《專報》以及有關專論
(1)最早首推翁文灝1919年在《地質匯報》第一號發表了《綏遠(內蒙)地質礦產報告》,文中對大青山煤田地質構造作了分析,是最早把該煤田區域構造劃分為褶皺、斷層和平層三類;在煤田南部還發現了逆掩斷層,從術語概念做了精闢的闡述,顯示了作者當時對構造地質的內涵的理解有一定深度,1928年發表《熱河北票附近地質構造研究》(《地質匯報》11號)文中確定該區逆掩斷層普遍存在,同時確定該地為中國橫移斷層的典型區域,最後還探討了地殼運動發生的時期。
(2)1922年第13屆國際地質大會在比利時布魯塞爾召開,翁文灝代表中國地質學會出席了大會,並發表《地震對中國某些地質構造的影響》受到稱贊,被選為大會副主席,這是中國地質學家首任國際地質大會的領導成員;丁文江向大會提交了《滇東的構造地質學》(The Tectonic Geology of Eastern Yunnan)該文發表在第13屆國際地質大會論文集(1922)。這是一篇地質構造的專論,是他從1911年英國學成歸國途中專程繞道雲南、貴州等地進行地質考察,並於1914—1915年再次專程赴雲南(西南地區)進行地質考察的總結。文中列舉出九個構造單位:龍爪山脈、揚子弧之紅色高原、魯南山脈、揚子變質雜岩、東川侵蝕平原、牛欄江褶皺山脈、宣威高原、羅平高原,並均論及其構造特點。(遺憾的是,一些學者的論著中競誤為翁文灝先生所著,早應糾正——筆者注。)1929年丁文江發表了《中國造山運動》,是中國早期探討造山運動的專論。
(3)1926年翁文灝在東京召開的「泛太平洋科學會議」上發表《中國東部的地殼運動》(Crustal movements in East china,Proceeding 3rd Pan,Pacific Science Congress,Tokyo),在總結中國東部中生代地質構造的演化,首先提出了中生代侏羅—白堊紀時期的大規模造山運動,並將其命為「燕山運動」;他在北京西山的九龍組和髫髻山組火山岩之間,及這一火山岩組與山東王氏組之間,分出兩個造山幕。這一新的發現和認識,改變了地台穩定不變的傳統觀念,「燕山運動」成為東亞地區主要構造特徵之一,開創了我國構造運動分期的原則。
(4)1928年李四光發表《地球表面形象變遷的主因》,首創性的提出《地球自轉速率變化引起全球性的構造規律》,初步建立以水平運動為基礎的活動論構造類型,與魏格納的大陸漂移理論相呼應,並啟迪和發展地質力學新學科,奠定了思想基礎。
(5)30年代中,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朱森、李毓堯、李捷在李四光所長領導下,進行了系統的寧鎮山脈及其附近的區域地質調查,1935年撰成《寧鎮山脈地質》專著,文中強調論述了各種規模的逆掩斷層、輾掩斷層和平推斷層,在褶皺形成的論述中傾向於自南向北的觀點,褶皺形式呈南北合翼,東西鉤鍵;並建立了中國的構造運動幕,創意了一些造山運動及其名稱術語,諸如:茅山運動、金子運動、南象運動、蘇皖運動、東吳運動、黃山運動等。譚錫疇、李春昱完成了《四川西康地質志》,文中對研究區域的構造單元,做了明確的劃分;文中涉及廣闊的調查地區,特別是對大巴山及其附近地區的地質構造進行了闡述。
隨著地質礦產調查區域的不斷擴大,調查研究不斷深化,大量的區域地質礦產志及調查報告中,幾乎都對調查區域的地質構造特徵做出比較系統的論述。
(6)1916年後,地質調查所得14位地質研究所畢業的學員,充實了業務實力,開展了區域地質礦產調查,主編了自己的出版物,諸如《匯報》、《專報》、《集刊》等;1922年中國地質學會成立,也主編了《中國地質學會會志》,1936年又主編出版了《地質論評》,大量地質礦產區域調查成果,以及專題性區域地質構造的研究,基本上都發表在這些刊物上,顯示出中國地質事業,進入了一個發展的新階段。
2.1922—1949年在中國地質學會《會志》上包括少數《匯報》、《專報》發表的有關區域地質構造的重要論文
1923年趙亞曾在《會志》上發表了《南口地區的構造》;1923年楊鍾健在《會志》上發表《南口附近山脈地形特徵》;1924年美國地質學家,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葛利普發表《地槽的遷移》(《會志》3卷3-4期);1925年王竹泉在《會志》發表《山西地質構造輪廓》;1925年謝家榮、葉良輔在《地質匯報》上發表《揚子江流域巫山以上之地質構造及地質歷史》,文中就褶皺變化及其規律性,對下游地文史發育的影響做了理論上的闡述,並對一些外國地質學家,諸如彭拜萊、李希霍芬、維理士等的調查做了深入的評述,糾正了他們一些不確切的論點和不實資料論述;1925年譚錫疇在《會志》上發表了《河南東南部中生代建造與秦嶺褶皺形成時期的關系》,這是有關秦嶺褶皺形成最早的論述;1928年翁文灝發表《熱河北票附近地質構造研究》(《地質匯報》第11號)文中運用阿爾卑斯納布構造理論來解釋研究區域中生代構造特點有其獨特觀點;1930年孫建初、王曰倫發表《宣化一帶地質構造研究》(《匯報》15號);1930年瑞士地質學家中山大學教授海姆(漢謨)發表《四川峨嵋山之地質構造》(《會志》第9卷,1期)及《西康貢噶高山之地質構造》(《會志》11卷,1932);1930年侯德封在《地質匯報》15號上發表《太行山東麓煤田地質構造研究》;1931年譚錫疇在《地質匯報》16號上發表《遼寧熱河間及朝赤鐵道沿線地質構造》;1931年黃汲清在《會志》10卷上發表名著《秦嶺大向斜之遷移》;1932年朱森發表《安徽南部古生代後期造山運動之一幕》(《會志》第11卷2);1932年李承三發表《四川西康交界之冰磧及新廟子間地質構造》;(《會志》11卷);1935年陳A、熊永先發表《北平西山之逆掩斷層》(《會志》14卷4);1935年張文佑發表《坨里附近地質構造及火成岩》(《中央研究院院務匯報》16號);1936年謝家榮發表《北京西山地質構造概說》(《會志》16卷),這是繼葉良輔等著《西山地質志》之後一篇專題構造的論文,是了解北京西山構造有重要參考價值的文獻,文中著重論及到北京西山自西向北到東南有兩半錐形背斜,其間尚有向斜層,並把燕山運動劃分五幕九區,文中附有一張《西山地質構造圖》,以茲查覽;文中在探討西山地質、西山山系問題時,對李希霍芬把北京附近山脈構造劃分為兩個帶,做了有力的評述;1936年法國學者德日進(ch.Teilhard,1881—1955年)、楊傑發表《山東東部青島、榮城段地質構造》(《地質匯報》29號);1937年趙金科發表《震旦紀大地槽及其聯合古陸中的位置》(《會志》16卷4);1941年李四光發表《廣西台地構造之輪廓》(《會志》21卷1);1942年岳希新發表《四川威遠背斜中部構造現象之研究》(《會志》22卷3-4);1942年葉連俊、關士聰發表《隴南龍山運動之性質》(《會志》22卷3-4);1944年劉國昌發表《湘西之造山運動及其地理》(《會志》24卷3-4);1945年西南聯合大學教授、美籍德國地質學家米士(P.Misch,1909-?年)發表《雲南構造史》(《會志》25卷);1945年喻德淵發表《淮陽山脈中主要造山運動——淮陽運動》(《會志》25卷);1947年劉國昌發表《貴州威寧、水城之地質構造》(《會志》27卷);1948年李樹勛發表《祁連山區地層及造山運動之幾個問題》(《會志》28卷);1949年曾繁初、何春蓀發表《瓦山峨嵋區之地質構造》(《會志》29卷)。
3.1936—1949年在中國地質學會主編之《地質論評》上發表的區域構造重要論文
1936年中國地質學會創刊了《地質論評》,創刊號就刊登構造地質方面的論文10篇,改變了過去反映構造地質方面成果偏少的局面:
1936年章鴻釗發表《中國中生代晚期以後地殼運動之動向與動期之檢討並震旦方向的新認識》(《論評》1卷1期);同時他還在第2期上對李毓堯、朱森等的名著《寧鎮山脈地質》一文,比較系統地評述了有關造山運動的論斷,闡述了自己對文中所述的茅山運動,燕山運動、南象運動、金子運動、蘇皖運動以及東吳運動等觀點和分析;同在第2期上還評介了松澤勛的《熱河地方之中生代地殼運動》和《熱河地方承德附近之地質構造》兩文;
1936年黃汲清發表《瑞士國華來縣素女峰破金瓜峰一帶之地質研究》(《論評》1卷6期),這是黃先生在瑞士留學時的一篇博士論文,文中第1章就論及四個倒轉背斜層,研究區域的從南向東的褶皺作用,較早的提出了阿爾卑斯山脈地質構造體系的演變等;1937年陳國達發表《廣東境內燕山運動的構造型相》(《論評》2卷1期);1937年田奇雋之《湖南之造山運動》(《論評》2卷1期高振西評);1938年葉良輔、喻德淵之《南京鎮江間之火成岩地質史》(《論評》3卷2期,張兆瑾評);1938年高振西評肖伯著的《疊推狀構造之成因及其與結核構造及隔板狀結核構造生成之關系》(《論評》3卷1期);1938年陳國達、夏湘蓉《論安源煤系中一滕狀褶皺》(《論評》3卷4期);1938年邊兆祥評阮維周之《安微南部海西運動之末相》(《論評》3卷6期);1939年王鴻楨評里士著《復疊侵蝕面之認識及其涵義》(《論評》4卷1期);1939年王鴻楨評布勃諾夫《山脈之基底部分與基底》(《論評》4卷);1939年王鴻楨評《布勃諾夫著地殼之格架狀構造》(《論評》4卷3期);1939年王鴻楨評《諾克著大規模地殼構造之成因》(《論評》4卷5期);1946年李悅言發表《秦嶺東部新生代盆地之構造》(《論評》5卷4期);1941年李四光發表《地質物理學上的幾個基本問題》(《論評》6卷6期);1942年郭文魁發表《滇北之早期海西運動》(《論評》7卷1-3期);1942年孫健初發表《祁連山一帶地質史綱要》(《論評》7卷1-3期);1942年張文佑發表《廣西「山字型」構造的雛形》(《論評》7卷6期);「山字型構造」1929年為李四光提出,為張文佑等所論證,這一構造以廣西龍山—瑤山—大背山為主體,是最早期地質力學一篇重要論著;1942年張壽常、鄧玉書發表《湖南「山字型」構造兩翼反射弧與新華夏式構造之干涉現象》(《論評》7卷6期);(張壽常1940年獲得德國波恩大學理學博士學位,著有《構造地質學》)(1954年)。
1944年王超翔發表《雲南東北地質構造及其與雲南弧之關系》(《論評》9卷1-2期);1944年曾鼎乾發表《西藏地質調查史》(《論評》9卷5-6期);1946年孟憲民發表《雲南高原之幾種構造現象》(《論評》11卷6期);1947年章鴻釗發表《太平洋區域之地殼運動與其特殊構造之成因解》(《論評》12卷1-2期);1947年王嘉蔭發表《湘南山系構造概略》(《論評》12卷3-4期);1947年王朝評《畢令士著構造地質學》(《論評》12卷3-4期);1947年何春蓀發表《過去五十年台灣地質之研究》(《論評》12卷5期);1948年吳磊伯發表《對於湘南山系構造的幾點意見》(《論評》13卷);1948年李樹勛發表《南山區——古老不整合——可能代表加里東運動》(《論評》13卷1-2期);1948年徐鐵良發表《「秦嶺弧」構造之我見》(《論評》13卷1-2期);1948年孫殿卿、徐煜堅發表《豫皖邊境長山一帶東西向構造帶與南北構造線之反接觸現象》(《論評》13卷1-2期);1948年吳磊伯、李銘德發表《浙江桐廬附近帚形構造與其他小型構造之關系》(《論評》3卷1-2期);1948年孫殿卿、谷德振發表《浙江桐廬分水間之構造系統及其干涉現象》(《論評》13卷1-2期);1948年張麗旭、何春蓀發表《台灣台中縣大安背斜之構造》(《論評》13卷,1-2期);1948年田奇雋發表《湖南雪峰地軸與古生代海侵之關系》(《論評》13卷3-4期);1948年陳培源發表《台灣北部海岸線形態與地質之關系》(《論評》13卷5-6期);1949年曾繁初、何春蓀發表《瓦山峨嵋山區之地質構造》(《會志》29卷);1949李春昱發表《褶皺現象和動力來源的關系問題》(《論評》14卷4-6期);1949年梁文郁發表《祁連山西段之近代運動》(《論評》14卷4-6期)。
**區域地質礦產調查報告中的構造地質研究有哪些?
更值得提及的是,在大量區域地質礦產調查報告中,可以說無不論及構造地質問題,有的以獨立篇章,這些調查報告,基本上集中發表在(《地質會志》和《地質論評》以外)中國地質調查所主編的《地質匯報》,《地質專報》中。
(1)最早在1919年《地質匯報》第1號上發表的丁文江、張景澄的《直隸山西間蔚縣廣靈陽原煤田報告》,葉良輔、劉季長之《直隸榆縣柳江煤田報告》,劉季長、趙汝鈞之《蘇北皖北礦產地質報告》,葉良輔之《江浙間礦產地質報告》中都專設「構造」章節闡述研究它的構造概況與特徵。
1920年葉良輔在《地質專報》第1號上發表《北京西山地質志》,最早全面論述包括西山地質構造特徵及其演化在內的北京附近地質概貌,並著重論述逆斷層和大逆掩斷的構造運動,以及在《安徽涇宣城煤田地質》(《匯報》3號,1921年)也有簡要的構造特徵的論述。
(2)王竹泉早期在各煤田調查中,集中發表的《報告》中,最早論及煤田地質構造問題。1920年在江西吉安一帶煤田地質(《匯報》第2號)上論及到煤田的斷層作用和分布,進而論到研究區域的山脈形成等構造格架,1921年在《山西大同左雲懷仁右玉煤田地質》(《匯報》3號)中,論及煤田的背斜層與向斜層的位置及斷層的影響;1924年發表《安徽懷遠縣西南部地質》(《匯報》6號),1924與趙亞曾、田奇瓗合作發表《直隸臨城煤田》(《匯報》6號),他與畢慶昌合作發表過有關雲南打鎖坡煤田、宣威煤田、鳥格煤田,平彝後所煤田等,人都有構造地質的論述。
1928年王竹泉發表《直隸宣化涿鹿懷來三縣間地質礦產》(《匯報》13號),文中比較詳細地描述了該區的斷層錯動激烈,褶皺極其復雜的構造狀況。
1927年發表《河南武安涉縣林縣安陽一帶地質礦產》文中,對研究區域的褶皺、斷層、山系的構成各有分述;1928年發表《大青山煤田地質》一文中,除引述了翁文灝1915年調查研究的成果《綏遠地質礦產》報告、《煤田之地質構造》中的內容外,還論及到南部的逆掩斷層的存在及其影響;1928年發表的《奉天(沈陽)復縣五湖嘴煤田地質》(《匯報》11號)一文中描述了大向斜層及三個背斜層,其中對褶皺、斷層各有分述;1929年王竹泉、黃汲清發表《熱河阜新縣煤田》(《匯報》13號)一文中,已得出煤田先受褶皺作用,後受斷層的影響,並對逆掩斷層作了分析;在《遼寧本溪縣田師傅溝煤田、西安縣煤田及吉林省額穆縣蛟河煤田地質》(《匯報》13號)一文中,分別闡述了各煤田的斷層,諸如八盤嶺斷層、天堡斷層;在《直隸井陘地質礦產報告》及《磁溝煤田地質》、《江西修水流域地質礦產報告》(1931年)、《熱河朝陽、北票煤田》(《匯報》8號)、《黑龍江之湯原縣鶴崗煤田》(《匯報》6號)、《奉天(沈陽)黑山縣八道壕煤田》(1926年)等,文中都對地質構造做過闡述;(3)1924年謝家榮與田奇瓗合作發表《直隸磁州及河南六河溝煤田地質》,論及該區域構造地質特徵;1925年謝家榮與趙亞曾合作發表《湖北宜昌興山秭歸巴東等縣地質礦產》(《匯報》第7號)最早論及鄂西地質構造;1927年與劉季辰合作發表《湖北西南部地質礦產》(《匯報》第10號),文中對研究區的斷層和褶皺等構造特點都做過論述;1926年發表《山東章丘煤田中之海成地質》,1932年發表《江蘇銅山縣賈旺煤田地質》(《匯報》4號);(4)1922年譚錫疇發表《山東淄川、博山煤田地質》(《匯報》),譚錫疇、王恆升合作發表《黑龍江嫩江流域之地質》(《匯報》13號),1930年,譚錫疇等發表《昌福路線地質礦產報告》(《匯報》14號),1931年李春昱發表《西康東部礦產志》(《匯報》17號),同年,發表《遼寧熱河間及朝赤鐵路沿線地質礦產》等,都在論述中獨設構造專題一節;1933年譚錫疇與李春昱合作發表《四川峨嵋山地質》(《匯報》21號),1933年,譚錫疇發表《四川石油地質》(《匯報》22號),1935年發表《四川西康地質志》(《匯報》25號),都涉及構造地質內容;(5)趙亞曾於1927年發表《浙江西部地質》,文中在「構造」一節中,闡述了浙西地區斷層繁多,褶皺復雜,並論及其地域一些形成與分布規律;1929年與李春昱等合作發表《開平盆地及其附近地質》一文,闡述研究區兩個向斜層和一個背斜層之分布,提出唐山向斜和青龍山背斜層的論斷;1931年與黃汲清合作發表《秦嶺山及四川之地質研究》(《匯報》9號),在文中探討四川彭縣地質構造中,發現了飛來峰;(6)1928年王恆升等發表《北京西山妙峰山髫髻山一帶火成岩》(《匯報》11號),1929年發表《吉林穆稜密山二縣地質礦產紀要》(《匯報》13號),1930年發表《京粵鐵路線(南京至福建南平段)地質礦產報告》(《匯報》14號),1931年與候德封合作發表《遼寧省葫蘆島附近錦西縣一帶地質》及《葫蘆島海港概況》(《匯報》16號),文中都有「構造」一節,分別論及斷層及褶皺的形成等;(7)樂森1541311928年發表的《重慶貴陽間地質概要》(《匯報》11號),1929年發表《貴州西部地質礦產》,《貴州南部地質礦產》(《匯報》12號),也都論及構造地質背景和特徵;(8)1921年朱庭祜發表《湖南豐陽煤田地質》(《匯報》3號),1924年與李捷合作發表《直隸井涇縣地質礦產報告》(《匯報》6號),論及一般性的礦區構造。
其他還有計榮森、高平、路兆洽、王曰倫等的成果,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
四、礦區構造地質調查與研究礦區、礦田構造地質調查與研究,多在上述區域地質礦產報告中加以論述,比較集中的是中國各煤田論述較多,專門論及礦床與構造之間的關系方面,雖然為數不多,但反映出早期中國近代地質調查與研究方面,已有學者具備了遠見卓識的見解。
(1)1904年留美從師葛利普(哥倫比亞大學)的王寵佑,1924年在《會志》第3卷上發表《構造與礦床的關系》一文,較早論及礦床的形成與分布多受構造作用的控制的論點,據資料介紹,他在擔任美國紐約華昌公司研究部主任時,也在國內外刊物上發表過構造與礦床的關系的論文;1926年發表《海洋深度和地槽對成礦的關系》(《會志》5卷1);(2)1936年謝家榮在《會志》上發表《中國中生代末第三紀初之造山運動火成岩活躍及與礦產造成之關系》(15卷14期);(3)1936年張文佑、李捷發表《浙贛路沿線地質構造及煤地質》,1943年張文佑發表《贛南鎢錫礦與構造關系的初步觀察》以及《南嶺鎢錫的形成與構造體系的關系》等;(4)1947年侯德封在《會志》上發表《四川構造史及其與礦床之關系》(27卷);(5)1937年閆增才在《論評》上發表《油田與大褶皺帶》,以介紹世界各國油田分布與地質構造,特別是與大褶皺之間的關系和規律,並分別論及美、歐、亞三大洲典型油田的褶皺理論。可以說這是我國早期有關油田構造的第一篇論文;1947年秦乃在《論評》(12卷3-4)上專門評介了紐豪士之《地質構造與礦床之關系》。

⑥ 三峽庫區地質體工程加固的動彈力參數測試法試驗研究

楊勤海

(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技術方法研究所,河北保定,071051)

【摘要】對三峽庫區的鬆散地質體灌漿加固試驗進行聲波測試,即可獲得鬆散岩體的主要地球物理動力學參數,為庫區移民安置區的地基處理與合理開發提供科學依據,又可定量、全面評價三峽庫區的鬆散岩體的穩定性。本文結合以往的聲波測試成果,運用聲波測試技術和方法,論述聲波測試方法在研究庫區測試鬆散工程體灌漿加固的效果。

【關鍵詞】三峽庫區鬆散地質體聲波測試

1前言

在長江三峽庫區移民安置中,奉節、巫山等不少城鎮新址都遇到對復雜成因的第四系鬆散堆積層組成的滑坡、崩塌、岩溶等地質災害體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問題。這些地帶基本上是縣城新址就地後靠的主要部位,由於其成因復雜,工程地質條件特殊,在縣城遷建規劃中未能充分加以利用,嚴重地妨礙了城市的建設和發展。第四系鬆散堆積體的地質成因雖然復雜、特殊,但是作為建築地基,其工程地質條件並不很差,只要能進行充分論證,輔以必要的地質體改造工程,就可以為遷建城市所用,可增加遷建城鎮的土地資源,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近年來,對於這類復雜成因的第四系堆積體的研究成為工程地質界關注的焦點。本文介紹了聲波測試技術及其在三峽庫區工程地質體灌漿加固試驗研究情況,結合以往在庫區開展的一些有關岩土彈性參數與力學性質的關系方面的試驗和研究工作,通過聲波測試結果給出了工程地質體的力學指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試驗場地的動力學性質,可以定量、全面評價加固效果。

2試驗場地地質條件與地球物理特性

2.1試驗場地地質條件

試驗場地選擇在移民遷建急需且地質條件典型的地方,即奉節寶塔坪規劃小區的趙家梁子一帶和巫山二道溝四大家一帶。因位置不同,試驗場地的地質條件差別較大,反映了鬆散堆積體結構的不同性。各試驗場地的岩性特徵簡述如下:

奉節第一組上部3m左右為第四系坡積含碎塊石亞粘土,密實。下部為深灰色薄—中厚層泥灰岩,裂隙發育,岩層破碎,岩芯呈短柱狀、餅狀及碎塊狀。

奉節第二組上部為粉土含碎塊石角礫,稍密,透水性弱,下部為碎塊石,粘土充填,後經開挖驗證:2m以上為坡積亞粘土含塊石,密實;2m以下為黃褐色—灰色泥灰岩。岩層裂隙發育,強風化,在6m以上段裂隙被泥質充填緊密,6m以下段充填物較少。

巫山第一組上部13m以上段為綠灰色泥灰岩,中強風化,垂向裂隙發育,多被泥質充填,岩芯呈碎塊狀,鑽進過程中3~12m段易垮塌,一般不漏水。13m以下為鈣質粉砂質泥岩,暗紫紅色,裂隙發育,岩芯仍較破碎。

按設計要求,每組試驗均由7個鑽孔組成,中間1孔,周邊6孔,呈梅花狀分布,其中3個為灌漿試驗孔,4個為測試觀測孔,奉節試驗點孔深為20m,巫山試驗點為18m。各孔漿液配比、灌漿量均不同。

2.2試驗場地地球物理特性

根據以往在巴東黃土坡滑坡、萬州關塘口滑坡等地及實測資料,試驗場地完整岩體的聲波速度一般在3000m/s以上。由於庫區大部分地質條件較差,基岩上部的地層破碎、裂隙發育、完整性差。聲波速度變化區間較大,多在700~2600m/s之間。聲波在岩體中傳播時,其參數的變化直接反映岩體的地質構造和物理力學性質。

聲波測試岩體(石)的彈性力學參數是在快速瞬間載入情況下完成的,稱為動力法。所測得的參數稱為動彈性參數,如動彈性模量Ed、動泊松比μd、動剪切模量Gd等。只要測得岩體的縱波速度、橫波速度,密度,則可根據下列工程式計算出岩體(石)的動彈性參數。

動彈性模量計算公式:

地質災害調查與監測技術方法論文集

動剪切模量計算公式:

地質災害調查與監測技術方法論文集

動泊松比計算公式:

地質災害調查與監測技術方法論文集

式中:Vp——縱波速度(km/s);

Vs——橫波速度(km/s);

ρ——岩石密度(g/cm);

Ed——動彈性模量;

Gd——動剪切模量;

μd——動泊松比。

因此諸如縱波速度、橫波速度、振幅、頻率等參數,可作為評價工程岩體的定量依據,並可校驗工程地質體灌漿加固的效果。聲波測試主要是為了評價灌漿質量,而灌漿質量主要依據聲波速度進行評價,根據聲波測試獲得的波速資料,結合地質資料,可准確定量評價灌漿效果,從而為試驗場地的穩定性評價提供科學依據。

3測試方法及技術

要了解第四系鬆散堆積體灌漿加固效果且要求所採用的方法快速、經濟,聲波測試技術是滿足上述條件的首選方法。經過反復比較研究,鬆散堆積體灌漿加固試驗檢測方法主要選擇岩心測試、單孔聲波測試及跨孔聲波測試方法。

傳播於固體中的聲波是機械波。由於其作用力的量級所引起的變形在線性范圍,符合虎克定律,也可稱其為彈性波。聲波測試與淺層地震、面波勘探同屬彈性波測試技術范疇。聲波測試所使用的波動頻率從幾十 Hz到50kHz(現場原位測試)和50kHz到500kHz(岩石及混凝土樣品測試),覆蓋了聲頻到超聲頻,在檢測聲學學科領域中仍稱其為「聲波測試」。由於採用的信號頻率要高於地震波和面波的頻率,因此有較高的解析度,適用於對岩體等地質目標進行較細致的研究。測試動力學參數具有設備輕巧、測試簡便、經濟迅速等優點,而且許多大型工程都要考慮岩土的動力學特徵,因此測量岩體的動彈性參數具有實際意義。

3.1岩心試件測試

先將所選柱狀岩心切齊、磨平做好測試准備,後用縱波換能器、凡士林和岩心耦合進行縱波波速測試;用橫波換能器、錫鉑紙與岩芯耦合進行橫波波速測試。

採用的儀器為CYC-4型超聲岩石測試儀,BPFT型和WT型縱波探頭頻率分別為100kHz 25kHz;HT型橫波探頭頻率為460kHz。表1列出了灌漿前鑽孔取芯的岩樣試件聲波速度及相關動力學參數實測資料。

表1岩心測試成果表

3.2單孔聲波測試

單孔聲波測試是採用長源距一發雙收探管,發射—接收間距50cm,接收—接收間距30cm。在鑽孔(賦存井液的裸孔)內沿井壁發射、接收聲波信息,測井時將探管下至井底,按測井點距(本次測試選用0.5m點距)向上測試,由筆記本計算機完成採集與存儲,室內通過回放和資料處理拾取縱波,在採集波形中根據波形干涉點、幅度、頻譜分析確定縱波初至走時,計算縱波波速。

測試使用的儀器為SSJ-4D全波列聲波測井儀,井下探頭:源距0.5m,間距0.3m,直徑78mm;電纜長度300m。表2列出了此次試驗場地灌漿加固試驗中的不同期單孔波速實測資料。

表2奉節、巫山單孔波速表

3.3跨孔聲波測試

跨孔聲波測試法採用的是同步提升法:在其中一個鑽孔(裸孔)內激發,另一個鑽孔(裸孔)內接收,由孔底起始同步上升至上部,按測試要求點距向上測試,在一鑽孔內由電火花(或剪切錘)發射信號、另一鑽孔內由換能器接收聲波信息,由儀器完成採集與存儲,室內通過回放和資料處理拾取波形,在採集波形中根據波形干涉點、幅度、頻譜分析確定縱波或橫波初至走時,計算波速。

儀器採用SWS-1型多功能儀(北京水電物探研究所研製),測試激發源一般採用電火花(湘潭市無線電廠生產)或剪切錘兩種激振方法。貼壁式三份量檢波器接收。表3列出了此次試驗場地灌漿加固試驗中的不同期跨孔波速實測資料。

表3奉節、巫山跨孔波速表

4 試驗場地力學參數及方法分析

4.1 力學參數明顯提高

通過採用聲波測井方法對灌漿效果的檢測,工程地質體改性加固灌漿後力學參數明顯提高。

(1)聲波參數

①灌漿前:

a.含粘土鬆散岩土體(巫山),縱波速度1320m/s~1480m/s。

b.裂隙基岩破碎岩體(奉節),縱波速度810m/s~1100m/s。

②灌漿後:

a.含粘土鬆散岩土體(巫山),單孔波速平均提高11%,跨孔波速平均提高25%。

b.裂隙基岩碎裂岩體(奉節),單孔波速平均提高14.6%,跨孔波速平均提高65%。

(2)場地力學參數

①灌漿前:

a.含粘土鬆散岩土體(巫山),地基承載力[R]=557(kPa),凝聚力[c]=151(kPa),壓縮量[Es]=8.9(MPa),摩擦角[φ]=36(°)。

b.裂隙基岩松動岩體(奉節),地基承載力[R]=388-438(kPa),凝聚力[c]=92~110(kPa),壓縮量[Es]=6.9~7.3(MPa),摩擦角[φ]=25.6~29(°)。

②灌漿後:

a.含粘土鬆散岩土體(巫山),地基承載力[R]=636(kPa),凝聚力[c]=181(kPa),壓縮量[Es]=10.3(MPa),摩擦角[φ]=41(°)。

b.裂隙基岩松動岩體(奉節),地基承載力[R]=504~568(kPa),凝聚力[c]=134~157(kPa),壓縮量[Es]=8.1~8.9(MPa),摩擦角[φ]=31~37.1(°)。

4.2 測試方法的分析

由上述中可以看出岩心試件、單孔及跨孔的縱波速度存在明顯的變化,這是因為岩心試件、單孔聲波、跨孔聲波3種方法的測試結果之間具有可對比性,每種方法所呈現的波速變化與岩石、岩質之間的關系是互相對應的,趨勢是一致的。只是由於測試方法的不同,其結果亦表現出不同的特點。

岩心試件的測試一般是在規定尺寸上進行的。相對而言可以視為岩體一個點上的測試,測試頻率范圍為超高頻率;單孔聲波測試的間距是30cm,其所測的只是井壁圓柱體一個波長附近有限范圍內的岩體聲學特性,相對而言可以視為一段一維桿狀岩體的測試,頻率范圍為高頻;跨孔法在小孔距的范圍內進行,與上述兩種方法比較,測量范圍要大的多,在較大的范圍中,彈性波傳播不但受岩質的制約,而且更重要的是受岩體結構面的控制。也可以視為二維平板狀岩體上的測試,頻率范圍相對為低頻。由於上述的差別,表現在波速參數上的關系是岩心試件測得的聲速大於單孔聲速,而單孔聲速又大於跨孔聲速(V岩芯>V單孔>V跨孔)。以上是符合客觀規律的。岩心測試反映的是岩體點上的聲學特性,單孔反映局部岩體的縱向聲學特性,而跨孔卻代表岩體的橫向變化。

5結論與討論

採用聲波測試技術對三峽庫區鬆散堆積體灌漿加固試驗進行測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奉節、巫山兩地的灌漿加固試驗結果表明上述方法是可行的、有效的;聲波測試不僅具有快速、簡便、准確的特點之外,還是一種無損的測試方法,能夠從整體上、全方位地評價灌漿質量。

應當指出,由於動力法是在瞬間載入情況下進行測試的,且對岩體施加的應力較小,因此,動、靜彈性參數間存在一定的差異。為了滿足當前工程技術界仍需將動彈性參數換算成荷載條件相近的靜彈性參數的要求,有必要進一步研究二者之間的關系。但這個問題比較復雜,一般其對應關系因不同岩性和不同地區而異。實際工作中,往往要進行一定數量的動靜彈性參數的對比測試,才能找出其中的對應規律。

參考文獻

[1]郭建強等.地質災害勘查地球物理技術手冊.北京:地質出版社,2003

[2]林宗元.岩土工程試驗手冊.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

[3]陳仲候等.工程與環境物探教程.北京:地質出版社,1999

⑦ 緬懷中國地質事業百年發展史上位「殉難」的地質學家

吳鳳鳴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

一、引言

中國地質事業起步較晚,基本上是從西方引進而來。具有兩大特點:一是典型半殖民地性質;二是民族礦業基礎薄弱,發展緩慢,生產技術落後,規模不大。

早期中國地質礦產事業發展進程中,突出三個特點:①近代的學理論思想的引入;②借鑒與吸收外國地質學家來華進行地質調查的經驗和成果;③派留學生去國外「取經」,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起到了「名師出高徒」效應。

截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僅有 2~3 種礦已探明儲量,地質礦產專家近 200~300人。

新中國成立後,隨著國民經濟恢復,實施與連續完成《宏偉的國民經濟發展規劃》經過半個世紀的艱苦努力,在20世紀中期,中國地質礦產事業已從弱到強,發生了突飛猛進的變化,形成了各學科配套、各兵種齊全的百萬大軍;在自然礦產利用方面,截至20世紀末,我國已發現礦產170餘種,其中已探明儲量的有160餘種,擁有礦產基地12萬多處,創建礦業城市300餘座;其中A、錫、銻,以及稀土元素礦等居世界儲量第一位,礦產開采總量居世界第二位;而鐵、銅、鉛、鋅、鋁土礦等金屬礦雖然也比較豐富,但人均佔有量僅為世界水平的58%,多為貧礦,實際利用率偏低;在能源方面:煤炭產量是我國突出優勢,已早有共識,石油產量,在20世紀60年代就從「貧油國」進入產油大國,據我國第三次油氣資源評價資料:全國石油資源總量1086億t,天然氣56萬億m3,由於我國目前研究程度和勘探程度較低,估計可找到的石油量為650億t,的資源量25萬億m3,探明率僅為24.6 %。

在地質科學理論研究方面:中國大地構造學理論的創立及其學派的形成,早為國際同行所共識,近期在令人矚目的地球第三極青藏高原的大陸動力學,造山帶深部構造演化等都有突破性的成就;在中國成礦理論方面,新的區域成礦論,指導與促進找礦的突破,中國陸相生油理論,為石油地質學理論的發展增添了強勁活力……

在野外地質調查與勘探技術方面,早已實施引進與創新相結合,實現運用先進科技成果:航空遙感、衛星、GPS、紅外光譜、遠程會商等現代技術的廣泛應用。

綜觀上述,當前我國地質事業已從地質大國向地質強國跨越,在展示輝煌成就的同時,深切緬懷曾為中國地質事業快速發展,嘔心瀝血、篳路藍縷,乃至「殉難」捐軀的老一輩地質學家英勇事跡,以A繼承和發揚他們的艱苦奮斗,勇於犧牲的精神,就更具有歷史意義與現實意義。筆者基於這一目的,花費近半年的時間查尋史料,選定10位「殉難」的地質學家作如下的簡介,限於所掌握史料,敬請同行補充和指正!

二、1912年「北方革命軍」參謀長《地學雜志》主編白雅雨

白雅雨(1868~1912)(照片1)是近代地理學家、中國地學會的創建人之一(1909)、《地學雜志》主編。

照片1 白雅雨(1868~1912)

白雅雨1868年生於南通,1904年投身於辛亥革命,1908年在天津高等女師學堂北洋法政學堂任教,是李大釗同志在法政學堂的老師,多有影響;武漢起義後在北方發起「灤州起義」成立北方革命軍政府,擔任北方革命軍參謀長,進軍京津途中被叛徒出賣,在古冶被捕,堅貞不屈,慘遭殺害,1912年1月7日殉難,享年44歲。

1915年工商部主持,由張謇書寫墓誌銘:「白烈士雅雨之墓」,1936年在北京西北郊顯龍山灤州革命紀念園內,建有白雅雨烈士衣冠冢,1937年國民政府授予國葬,追贈為上將,並決定在北京和泰山建造紀念碑。

三、中國著名地質古生物學家、區域地質學家趙亞曾

照片2 趙亞曾(1898~1929)

趙亞曾(1898~1929)(照片2),字予仁,生於河北蠡縣,192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系,學習期間勤奮努力,思想進步,深得葛利普、李四光教授等的賞識。在校期間,「五四」新文化運動,在當時進步刊物《晨報》副刊「科學世界」專欄上,連續發表地質古生物基本理論知識25篇論文,顯示出才華「初露鋒芒」。1923年進入地質調查所,歷任調查員、技師、古生物研究室主任等,在所6年間,遍及大江南北以及邊遠山區,進行野外地質調查與研究,取得優異成績,獲得中華教育文化基金一等科學研究獎勵金。6年間發表論文和專著20餘篇(部),共百餘萬字,主要有:《中國長身貝科化石》,《中國石炭紀及二疊紀石燕化石》,《中國北部太原系之瓣鰓類化石》等,被古生物學同行奉為奠基性經典之作;在地層方面:專著《華北古生代煤地層的分類和對比》,對建立華北含煤的層序、時代歸屬和對比奠定了基礎;《揚子江峽谷的中生代》、《中國北部太原群的時代》、《秦嶺及四川之地質研究》(與黃汲清合作)等都是開創性的成就;在大地構造方面,發現阿爾卑斯型「飛來峰」構造,揭開了龍門山深斷裂的奧秘。

1929年,由丁文江組織的「川廣鐵路沿線地質考察」大型專業考察隊,同黃汲清由陝西越秦嶺入四川,明知沿途土匪猖狂,路途艱險,老一輩地質學家們為中國地質事業,不畏艱險,顯現出勇於犧牲的精神。趙亞曾11月15日進入昭通縣境25里閘心場住入佛德盛客棧,夜間遭遇土匪搶劫,為保護已獲得的沿途考察地質礦產資料和圖件,與匪徒進行了周旋和斗爭,不幸慘遭殺害,獻出了年僅31歲年輕有為的生命。噩耗傳出,地質學界一片悲憤,許多老一輩地質學家,諸如:李四光、丁文江、翁文灝等,都為這位頗有造詣的年輕地質學家的不幸犧牲,痛心而惋惜,並留下許多輓詞與詩篇!中國地質學會為表彰與紀念趙亞曾為地質考察殉難,特設趙亞曾研究補助基金,獎給對中國的質古生物學作出貢獻的學者,從1932~1949年,已有22人獲得獎金,其中包括黃汲清院士等十餘名院士在內。

趙亞曾殉難後,在原地質調查所舊址(北京兵馬司15號院內)樹立有「趙亞曾墓碑」;2007年10月5日在遼寧本溪市標准地層剖面前樹立「趙亞曾漢白玉雕像」,以緬懷他在1926年創建的本溪牛毛嶺中石炭統本溪組地層剖面。

四、中國地質事業創建者、多維學者丁文江

丁文江(1887~1936)(照片3)是一位多維科學家,地質學界譽為「地學泰斗」;1934~1936年出任中央研究院總幹事,對中國早期科學建設多有貢獻,特別是在「五四」新文化運動「科學與玄學論戰」中,以4篇《科學與玄學》戰斗性論文戰勝玄學派,為弘揚科學思想,捍衛科學精神作出貢獻。

照片3 丁文江(1887~1936)

丁文江(1887~1936)江蘇泰興人,字在君,5歲時進私塾館,寓目成誦,喜愛詩詞,11歲撰成《漢高祖明太祖優劣論》,13歲時以一篇《漢武帝通西南論》考得秀才。1901赴日本留學,1904年轉赴英國,1908年考入格拉斯哥大學,學習動物學和地質學,1911年畢業回國,獲得「格致科進士」;1913~1916年任地質科長,創辦地質研究所和地質調查所,建造了培育出中國第一代地質學家的搖籃,拉開中國地質礦產調查的序幕。

他是中國地質礦產調查早期的先驅者,1911年回國途中,進入雲南,取道滇黔湘驛道進行地質礦產考察,1913年對正太鐵路沿線附近地質礦產作了系統調查,發表《調查正泰路附近的質礦務報告》;1914年再去西南邊緣地區進行地質礦產考察,重點考察了個舊錫礦和東傳統礦區;1928年受鐵道部的委託,對川廣鐵路線地質做過調查;1929年組織大規模考察隊,進行更系統的考察,取得豐碩成果。1935年,按照南京政府緊急礦藏勘探計劃,受鐵道部部長顧夢余的特別邀請,對粵漢鐵路沿線煤礦資源狀況進行調查,12月份抵達湖南,湖南地質調查所派王曉青協同,連續在長沙、衡陽一帶進行野外地質調查,堅持親下礦井,直到礦洞勘測,特別是對湘潭譚家山煤礦進行了更細致的勘測;在這次考察中,勘測了南嶽的高度,憑吊了恩師龍璋紀念亭(詠詩一首)。當晚住入粵漢株韶段路局賓館,由於連日野外勘察,過度勞累,又患傷風感冒,睡前服了安眠葯片,壁爐煙筒不暢,不幸煤氣中毒,治療過程,肋骨骨折,化膿後,引起發燒,經20餘天的搶救與治療,終無回天之力,於1936年1月5日,一代宗師丁文江英年早逝,享年49歲。噩耗傳出後學界一片哀悼,一些學界名流在不同報刊上發表激情悼念文章,特別是地學界《地理學報》、《地質論評》發表了悼念專刊,其中作為中國地質調查所所長的翁文灝《追念丁在君先生》長詩,感人肺腑,激動人心!

由於丁文江是地學界的一代宗師,早有《丁文江傳》、《丁文江年譜》等專輯出版;在100歲誕辰、120歲誕辰時都舉辦過隆重的紀念會和學術討論會,2009年,中國地質學史專業委員會學術年會,專門舉辦了丁文江120 歲誕辰學術研討會,筆者在會上作了《丁文江在新文化運動中是科學派的主將》學術報告,編入《地質學史論叢》第5號,地質出版社,2009出版這里就不再贅述。

值得追記的是,初步認定:湖南煤資源豐富,尤以譚家山、耒陽馬田墟、宜章楊梅山、粵之樂昌狗牙洞等最有價值。其中譚家山為煙煤,可煉焦,而馬田墟一帶為華南最大煤田,均為無煙煤,楊梅山和狗牙洞兩處煤田尚待進一步勘查,這些煤田距路線較遠,運輸不便。雖然是短短數日,基本上解決了粵漢鐵路沿線煤礦資源分布情況,為此「殉難」,他也付出了年僅49歲的寶貴的生命!

五、西南地質礦產學者吳希曾

吳希曾(1910~1938)(照片4),字亦魯,江蘇淮陰人,1931年考入中央大學,初攻農業化學,一年後轉入地質系,主攻礦物學和礦床學,1935年畢業,考入實業部地質調查所,同年,隨同王曰倫、熊永先借調於貴州地質調查所,曾入巫峽,溯綦江,以至黔中;登梵浄,涉烏江,深入苗寨,遍歷黔東各縣,除沿途測制路線圖與地質考察外,更側重於金屬礦藏的勘測,經他研究過的有:溪萬山場、大喇峒,晃縣酒店塘、八寨、三河等處的硃砂礦,獨山苗林、三河苗龍場、榕江八蒙、江口梵浄山等處之銻礦;下江宰便之磁黃鐵礦,三合野竹、丹江蜂塘寨、鎮遠等處的鉛鋅礦,清溪、平遠、八寨、獨山、三合永從等之鐵礦,梵浄山之金礦,以及盧山翁項之油田。相繼進行南嶺地質調查,兩涉融江、沅水,又赴桂北和湘西進行地質礦產考察。

照片4 吳希曾(1910~1938)

1938年,奉命赴湘西辰溪芷江一帶開發煤田,2月8日他偕資源委員會專門委員王德森、測繪員李玉,從長沙出發,乘公路局客車,偱京滇國道前往。不意行至益陽縣境山青鋪(西距長沙約80km),軍車橫沖直撞,客車竟被顛覆,燃起大火,吳等三人,同歸殉難,年僅29歲,以逾花甲老父地質噩耗,痛不欲生。

逝世後,地調所所長翁文灝、黃汲清等,特在《地質論評》撰寫悼念專文,並高度評價他長期在西南邊緣地區進行地質調查,對貴州東部地質礦產,特別是對震旦紀及下古生代變質岩研究,多有貢獻。

在王曰倫先生指導下,總結有關貴州地質礦產資源考察報告多篇:諸如《貴州東部地質礦產簡報》,《貴州東部銻礦報告》(1938),《貴州東部鉛鋅礦報告》,《貴州東部鐵礦報告》,《貴州東部硃砂礦》,《貴州梵浄山金礦》,以及《貴州爐山翁頂之油田初勘報告》等;還參與了貴州汞礦的調查與研究,湘西地質礦產調查等。

六、著名地礦師王德森

王德森(1859~1938),湖南嶽陽人,自幼勤苦,岳陽中學畢業後,考入公立工業專門學校采礦科,1921年畢業,考入東南大學,專攻地質學,從師湛溪礦師。1928年創「中華礦學社」主編《礦業周刊》,篳路藍縷,多遇艱難,而成效斐然。1930年出任湖北農礦廳技師,主掌湖北礦產,以煤鐵礦為主,兼任象鼻山鐵礦處長,終日銳意操勞,成績尤佳。1935年反對湖北當局出售鐵砂給日本,辭職而去,儀表抗議,可見其高風亮節之美德。後受老師湛溪先生之邀,出任貴州公路處處長,風餐露宿於曫煙瘴雨之境,雖非自己專業特長,工作勤奮努力,深得諶先生之嘉獎。

1936年夏,受資源委員會之聘,以專門委員之名,擔任湖北靈鄉鐵礦探礦與開發之責,在任期間,常困於匪,幾遭不測,均不顧自己安危,勘探開發工作中,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成績卓然。

1938年靈鄉鐵礦工作結束後,奉資委會之命,赴湖南籌備辰溪煤礦,經長沙,同吳希曾等乘公路局汽車赴常德,行至益陽山青鋪,被軍車撞翻起火,同吳希曾等一齊「殉難」,終年43歲。

王德森從事地質礦業十年,公而忘私,勤奮廉潔,充分發揮了地勘專業特長,受到廣泛尊重。

七、我國少數地質礦產與礦冶采礦兼優的知名專家閆增才

閆增才(1901~1940),字立三,河南淇縣人,自幼勤奮好學,性格爽朗、坦盪,最早考入焦作福中礦務大學,後轉入南開大學,專攻礦床學、采礦學、冶金學,1926年畢業,獲得礦冶工程學士學位。先後在六河溝煤礦、山東華實煤礦、漢口揚子鐵礦任工程師、總工程師;1929年參與創辦東北大學采冶系。1931年赴比利時,就讀於列日大學(Universite de Lige),從師Formarier P.和Lenier教授,專攻地質學與古生物學,1935年畢業,在我國礦冶采礦與地質礦產兼優者實屬鳳毛麟角。

回國後,先在中福公司任職,後為開發焦作新煤井做了地層與構造的調查與研究,「七七」事變後,隨同孫越琦在湖南湘潭煤礦從事煤礦開采,1938年在四川勘查犍為煤田,為嘉陽煤礦開發奠定了基礎。1939年任西南經濟建設研究所礦業研究員,擬定《西南煤鐵研究計劃》偕同李邦華、趙家驤調查川康煤鐵礦產,足跡遍及宜賓地區28個縣,編撰成《大宜賓區煤鐵礦產調查報告》。

野外調查歸來,身患重病未愈,由於公務需要,急赴重慶,船行至中途翻覆,遂不幸殉難,終年39歲。綜其短短39年的一生,學貫中西,學識超群,勤奮努力,任勞任怨,是我國礦冶界與地質界不可多得的英才,而竟賚志以歿,實可惋惜。

八、我國早期工程地質專家林文英

林文英(1910~1942),祖籍中原,數度南遷,後居廣東蕉嶺,祖父輩兩世僑居爪哇巴達維島(今雅加達),經商,1910年生於巴達維島,三歲喪母,送回原籍,由祖母撫養,梅縣廣益中學畢業後,入上海暨南大學,後轉入南京中央大學,專攻地質學,1933年畢業,獲得理學學士學位。由於喜愛游覽祖國的大山大川,在校期間,遍及寧鎮山脈,考察了地層與構造;攀登過太行太華,以及一些地質勝境。

畢業後,在全國經濟委員會公路處任職,從事於工程地質工作,最早參加四川地質考察團,相繼參加西北考察團,赴陝、甘、寧、青、綏五省公路沿線地質工作;1937年,參加京滇公路周覽團,1938年,調查滇緬公路沿線地質,考察伊洛瓦底江之航運,皖町八莫間之陸運;1939年勘查宜賓昆明間沿線地質礦產,1940年沿川滇東路(濾縣至曲靖)及樂西公路(樂山至西昌)調查地質,1941年調查黔桂鐵路沿線地質,對河池、南丹、獨山等縣境內隧道及涵洞施工計劃,多有貢獻。

同年,參加中印勘測隊,由西昌出發經由雲南之中甸入藏,順探南墩之石油。

1942年,出任寶天鐵路局專員親赴寶雞天水間研究隧道工程地質工作,行至徽縣遭遇車禍,不幸殉難,年僅32歲。

值得提及的是,早年我國鐵路線和公路線的勘測選線,沿線的橋梁與隧洞的設計,多半都處於他的手,是一位頗具潛力的工程地質的開拓者。同時對理論地質學也頗有造詣,如對全國12個自然區域的劃分,河流襲奪與氣候變遷的探討,岩石與土壤之物理性質研究等。

林先生著述共約50種,1938年在《地質論評》上發表的《中國公路地質概論》,是其代表作,文中涉及朔漠區域、江淮平原、魯東丘陵、黃土高原、長江中下游、閩浙山區、四川盆地、雲貴高原、橫斷山區、青藏高原等各區域的工程地質特徵;就是考察報告,也是十分精湛,諸如《甘新公路地質調查報告》等。

林先生畢生喜愛旅遊,走遍全國23個省區,行程30餘萬里,是一位獨具風格的年輕地質學家,英才早逝,實乃地質學界的一大損失,更是工程地質學界的損失!

九、我國著名地質古生物學家許德佑

許德佑(1908~1944)(照片5),江蘇丹陽人,蘇州中學畢業(1927),青年時代愛好文藝活動,曾參加田漢、洪深主辦的「南國劇社」並擔任導演和編劇。1930年畢業於上海復旦大學外文系,獲得文學學士;旋即赴法國巴黎留學,1931年進入巴黎蒙伯里大學地質系,從師著名古生物學家喬納德(Jolend)專攻甲殼化石,從師門契柯夫(Men-hikoff)專攻珊瑚化石,成績尤佳,被吸收為法國地質學會會員,1935年畢業,並獲得碩士學位。在校期間,在法國地質學會會刊上就已發表兩篇論文,受到稱贊。

照片5 許德佑(1908~1944)

1935年學成歸國,進入實業部地質調查所,任技士,兼任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專事古生物研究,1936年晉升為技正,專攻三疊紀地層古生物研究,頗有造詣。

曾被選為中國地質學會助理書記(1942),《會志》編輯(1937~1944),1941年兼任復旦大學史地系教授等職。

1944年4月,偕同陳康、馬以思到黔西從事地質調查途中,在貴州盤縣啨隆黃廠附近不幸遇匪,三位地質學家同時「殉難」,許德佑年僅36歲。

中國地質學會特在《地質論評》上刊出《許德佑陳康馬以思紀念專刊》,以示沉痛哀悼,三位地質學家的靈柩,運往貴陽,安葬於貴陽市花溪公園內,並建立許德佑陳康馬以思紀念獎金,獎給作出貢獻的地質學家,1945~1949年獲獎者有:趙金科(院士)、米泰恆、趙家驤、顧知微(院士)、黃懿。

許德佑短短十年間,足跡諞及江蘇、湖北、湖南、廣西、雲南、四川,特別對貴州有關地質古生物調查與研究更深,著述豐厚,達74種(89篇)之多,其主要成就為地層古生物,諸如:《中國南部三疊紀化石新材料》(1938)《中國南部海相三疊紀化石之研究》(1939)《貴州之三疊紀地層》等。

2006年9月30日,在貴州關嶺化石群國家地質公園開園會上,特別追念了1944年許德佑、陳康、馬以思在關玲發現化石群,找到海百合化石標本,1949年經穆恩之院士鑒定後,定名「許氏創孔海百合化石」。

十、年輕有為的地質學家陳康

陳康(1916~1944)(照片6),字劻之,廣東番禺人。1941年畢業於廣東省文理學院博物系,其畢業論文《廣東連縣東部地質》,曾受聘於兩廣地質調查所,隨同莫柱蓀等赴樂昌九峰一帶進行地質調查,發表《樂昌九峰地質》,經楊鍾健審閱,特加贊賞,又經黃汲清、李承三的推薦,1942年進入中央地質調查所,隨同許德佑研究貴州西南之三疊系,發表《貴州西南部三疊紀》、《貴州青岩化石之探討》等。1943年響應黃汲清的倡導,參與了地質調查所化石標本的整理,做了大量而艱巨的工作。1944年在貴陽參加了第20屆中國地質學會年會後,隨同許德佑等赴黔西進行地質調查,中途遇匪慘遭殺害,年僅29歲。

照片6 陳康(1916~1944)

中國地質學會特在《地質論評》上刊出《許德佑陳康馬以思紀念專刊》,以示沉痛哀悼,三位地質學家的靈柩,運往貴陽,安葬於貴陽市花溪公園內,並建立許德佑陳康馬以思紀念獎金,獎給作出貢獻的地質學家,1945~1949年獲獎者有:趙金科(院士)、米泰恆、趙家驤、顧知微(院士)、黃懿。

十一、在校期間曾獲得「朱森」獎學金的女地質學家馬以思

馬以思(1919~1944)(照片7),原籍四川成都,生於黑龍江,「九一八」後遷回內地——上海。自幼好學聰慧,就讀於同濟高中,抗戰後,隨母返川。1939年中學畢業,以優異成績進入重慶中央大學地質系。1943年以全班之冠的優異成績畢業,考入中央地質調查所,在尹贊勛、許德佑的指導下,從事地質古生物研究,曾發表《黔北桐榟縣三疊紀動物群》。

照片7 馬以思(1919~1944)

馬以思女士自幼學習日文,通曉英、德、法、俄幾國文字,經歷學校考試,有28次獲得第一名,實堪稱著。因此,曾獲得上海銀行獎學金,林 森(主席)獎學金,是一位出類拔萃女傑。1944年隨同許德佑等赴黔西進行地質礦產考察,中途遇難,年僅25歲。

中國地質學會特在《地質論評》上刊出《許德佑陳康馬以思紀念專刊》,以示沉痛哀悼,三位地質學家的靈柩,運往貴陽,安葬於貴陽市花溪公園內,並建立許德佑、陳康、馬以思紀念獎金,獎給作出貢獻的地質學家(其中突出女地質學家),從1944年起獲得殊榮的女地質學家有:侯佑堂、池際尚(院士)、郝詒純(院士),以及唯一男性劉東生(院士)。

十二、兼具地礦和管理才能的地質學家張莘夫

張莘夫(1898~1946)(照片8),原名張春恩,出生於吉林德惠(今九台縣六台村),其父張雅南貢生出身,攻讀憲政學院法律專業,民國肇興年間,追隨孫中山先生革命。後曾任徐世昌總統府顧問、國會眾議院議員、國務院議員。受家庭影響,1919年到北平就讀於北京大學文學系,曾與在北京大學圖書館工作的毛澤東相識,常在一起暢談救國的道理,「五四」運動中,他積極參與北平青年學生上街遊行示威,執旗領隊,帶頭呼喊口號,頗有氣勢。1920年通過留美官費考試合格,赴美進入芝加哥大學學習經濟,後又進入密歇根工科大學專攻礦冶,畢業後獲得地質學博士學位。

照片8 張莘夫(1898~1946)

1929年學成歸國,由於熱愛設家鄉,主動要求去吉林穆棱煤礦(今屬黑龍江),出任礦長兼總工程師,由於他的地礦理論和管理才能,使俄國人撤離後幾乎停產的煤礦,得以很快地恢復生產,日益振興。1931年「九一八」事變,被迫流亡關內,歷任河北唐山工程學院教授,河南焦作煤礦總工程師,甘肅天水煤礦礦長兼總工程師、河南中福公司李河煤礦礦長、山西大學校長、中央實業部長、經濟總署副主任等職;抗戰期間,出任金屬礦產管理處處長等職務,主持內地汞、錫、A等的金屬生產,成績卓越,展現出是一位頗有才能的地質學家。

1945年日本投降後,張莘夫被國民黨政府任命為經濟部東北行營工礦處副處長,負責東北工礦接收事宜,1946年1月16日帶領技術人員(7人)赴撫順,交涉接收撫順煤礦,當時撫順由民主聯軍管轄,接收未成,在返回沈陽途中,行至撫順以西李二石寨車站被劫往南山槍殺,終年48歲。

有資料說:毛主席得知張莘夫被害後,曾惋惜地說:張是世界上少數地質專家中之一(大意)。張莘夫在1919年「五四」運動時,多次去北大圖書館共同探討救國之道。

事件發生後,蘇聯、國民黨政府、民主政府各有完全相反的說法,由於當時東北地區處於蘇軍佔領,內地各界對蘇軍拆遷工礦設備、機械行為,早有不滿,加之,又揭露出損害中國利益的《雅爾塔協定》的秘密簽訂,於是在2月11日內地各大城市:重慶、上海、南昌、北平、漢口、杭州等舉行反俄示威大遊行,要求蘇軍如期撤軍。

張莘夫之子 張立剛現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香港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經常在國內進行學術交流。

另有一位著名的地質學家朱森(1902~1942)雖然不是死於地質礦產考察途中,但從追悼會上的眾多輓聯和輓詞,以及悼念文中反映出有被迫害因素,筆者也就藉此對他做點滴介紹。

十三、朱森

朱森(1902~1942)(照片9),湖南郴縣,自幼聰慧,喜讀中國古典詩詞,奠定下良好的文學素養。1928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系,在校期間學習到李四光教授的岩石學與構造地質學,葛利普教授的古生物學和的史學,教師中還有何傑、王烈、趙亞曾等,指導地質實習的還有著名地質學家翁文灝教授,得到了良好的地質基礎教育。在校三年級時,發表了處女作《湖南郴縣瑤林之古生代地層及動物群》(《會志》),博得好評。

照片9 朱森(1902~1942)

1928年北京大學畢業後,以優異的成績,進入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在研究所六年間,曾去鄂北、豫北考察秦嶺東段地質,南嶺地質,南京附近地質,相繼發表10餘篇論文。

1934年,得到中華文化教育基金會的資助,赴美哥倫比亞大學進修,在地文學方面從師約翰遜(D.W.Johson),在地史學方面,從師凱伊(G.M.Kay),利用暑假,去耶魯大學,從師舒赫特(C.Schuchert),學習古生物學。1936年獲得理學碩士學位,同張更結伴,自駕車「汽車地質」歷時兩月,行程19560km,他們橫穿阿巴拉契亞山脈,考察了大半個美國,了解認識各地地層與構造,還特別研究了科羅拉多大峽谷、黃石公園、大鹽湖等地質名勝。

十四、結語

以上12位地質學家(除朱森外),都是在地質礦產考察中不幸被害遇難的,其中有的是年僅20餘歲的初露頭角地質學家,為國家勘查礦產資源,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在回顧我國地質礦產事業近百年發展史之際,用最簡要的文字,介紹一下他們的事跡,一方面表達對他們的深切緬懷,更重要的是傳承他們當年艱苦創業精神,發揚他們勇於承擔任務,不怕犧牲的美德。這也是筆者花費近半年的時光,搜集史料,撰成此文的中心目的。

⑧ 地質調查改革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我國地質工作管理體制改革不斷進一步深化,按照公益性地質工作與商業性地質工作分開的原則,組建了中國地質調查局,初步建立了中央和省兩級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中央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即是指中國地質調查局及所屬隊伍。

一、中央和地方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的建立

1999年6月,國土資源部根據國辦發[1999]37號文精神,徵得中編辦審批同意,決定成立中國地質調查局,將原中國地質科學院管理的沈陽、天津、西安、南京、宜昌、成都六個地質礦產研究所,原中國地質勘查技術院管理的航測遙感中心,原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劃歸中國地質調查局。

2001年國土資源部印發了《地質隊伍「野戰軍」組建總體方案》,將國土資源部直屬的中國地質科學院及12個研究所、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中國地質博物館、中國地質圖書館劃歸中國地質調查局歸口管理。2002年,根據《國土資源部對中國地質調查局直屬單位結構調整方案的批復》,中國地質調查局對局直屬單位進行了結構調整。

2002年,又下發了《國土資源部對中國地質調查局直屬單位結構調整方案的批復》,進行了直屬單位的結構調整。

2004年7月30日,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印發了《中國地質調查局主要職責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中編發[2004]2號),明確中國地質調查局為國土資源部直屬的副部級事業單位,負責統一部署和組織實施國家基礎性、公益性、戰略性地質和礦產勘查工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地質基礎信息資料,並向社會提供公益性服務。

2005年1月,國土資源部印發了《中國地質調查局工作總體思路的通知》(國土資發[2005]12號)、《關於國家公性地質隊伍建設的意見的通知》(國土資發[2005]13號)、《關於進一步明確中國地質調查局有關職責的決定》(國土資發[2005]14號),將26個原歸口管理的地質單位整體劃歸中國地質調查局,實行統一管理。要求中國地質調查局根據我國國土面積、人口總量和國家對公益性地質工作的需求,與國家財政管理體制、地勘隊伍管理體制相適應,逐步建成一支結構合理、專業齊全、高素質的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由國家和地方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兩部分組成,總體規模2.5萬~3萬人,其中國家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在中國地質調查局現有直屬單位1萬人規模基礎上逐步達到1.5萬人(控制規模)。目前,中國地質調查局直屬隊伍規模6500人。各省(區、市)陸續組建了地質調查院,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強,隊伍規模近1萬人。地方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在困難的條件下,積極探索,不斷建實建強。作為國家公益性地質工作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和骨幹力量,承擔了大量地質調查任務,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土資源管理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2006年1月,國務院印發了《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國發[2006]4號),明確中國地質調查局統一部署、組織實施中央政府負責的基礎性、公益性地質調查和戰略性礦產勘查工作,強化相關技術、質量、成果管理和社會化服務。以中國地質調查局直屬單位為基礎,按照人員精幹、結構合理、裝備精良、能承擔重大任務的要求,抓緊建精建強中央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面向社會招聘專業技術骨幹,充實野外地質調查技術力量,增強野外調查和科研能力。省級政府也要盡快建實建強地方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中國地質調查局應通過項目聯系對其進行業務指導。

截至2009年底中央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共有正式職工6516人,離退休人員5706人。在正式職工中從事綜合管理的有1198人,區域地質調查機構1596人,專業地質調查機構1921人,科技創新與技術支撐機構2335人,公共服務機構664人,詳見表3-1。

表3-1(a) 2009年中央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人員情況(按機構)

表3-1(b) 2009年中央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人員情況(按工作性質)

注:數據來源於中國地質調查局2009年局屬單位綜合統計年報。

各省(區、市)陸續組建了地質調查院,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強,隊伍規模1萬餘人。地方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在困難的條件下,積極探索,不斷建實建強。作為國家公益性地質工作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和骨幹力量,承擔了大量地質調查任務,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土資源管理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地質調查工作的全面展開

新一輪國土資源大調查啟動於1999年,它是在我國領域和管轄海域范圍內,主要對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海洋資源等自然資源,開展基礎性、公益性、戰略性綜合調查評價工作,地質大調查是新一輪國土資源大調查的主要組成部分。

地質大調查按專業性質可分為:「一項計劃,四項工程」,即基礎調查計劃、礦產資源調查評價工程、地質災害預警工程、數字國土工程、資源調查與利用技術發展工程。地質大調查實施以來,獲取大量豐富的基礎地質調查資料,取得一批豐碩的地質調查成果,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一)地質找礦成效顯著

國土資源大調查以來,發現和評價了一批大型、超大型後備勘查基地,對全國礦產勘查發揮了重要的引導作用。新發現礦產地900餘處,新增一批重要礦產資源量(333+3341),過去10年全國新增重要礦產資源儲量之和幾乎佔到新中國成立50年總和的一半。在資源消費迅猛增長的情況下,扭轉了保有資源儲量消耗大於增長「寅吃卯糧」的被動局面,保證了資源儲量穩固增長態勢,基本穩定了重要礦產整體對外依存度,為提高國內礦產資源保障能力作出了重要貢獻。

(二)基礎地質工作程度明顯提高

實現了全國陸域中比例尺區域地質調查全覆蓋,系統開展了多比例尺區域地質、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調查研究,獲得了一批重要的國家基礎地質數據,為資源勘查、國土整治、城鄉建設、重大工程建設提供了豐富的基礎地質資料。大調查實施至2009年底,1∶25萬區調(含實測和修測)完成470萬平方千米,為陸域面積的49%,中比例尺區域地質調查實現陸域全覆蓋。1∶5萬區餘地質調查完成24.2萬平方千米,累計完成200萬平方千米,為陸域面積的20.8%。1∶20萬區域重力調查完成106萬平方千米,累計完成400萬平方千米,為可測面積的45%,等等。

(三)海洋地質調查取得重大突破

通過實施新一輪國土資源大調查的海洋基礎地質調查工作,圓滿完成了1∶100萬海洋區域地質調查示範,建立了適合我國海洋特點的工作方法和技術標准,編制了一批滿足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系列基礎圖件;完成了海洋油氣新區調查,取得了油氣資源調查技術方法新突破,發現了一批海洋油氣資源遠景區,為進一步開展油氣資源調查指明了方向;成功實施了我國天然氣水合物鑽探井,獲取天然氣水合物實物樣品,初步預測了我國南海北部陸坡天然氣水合物遠景資源量;完成了部分重點海岸帶環境地質調查與評價,為全面開展我國海岸帶環境地質調查工作奠定了基礎,為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科學依據。

(四)地下水資源勘查評價取得重要進展

完成新一輪全國地下水資源評價和北方11個平原盆地地下水資源及其環境問題調查,完成東部10個省(市)40萬平方千米地下水污染調查評價。基本查明西南地區石漠化狀況和地下水資源潛力。在乾旱和地方病高發區、西南岩溶和紅層區開展地下水勘查與供水安全示範,解決了1000多萬人飲水困難。完成鄂爾多斯盆地地下水資源勘查,為國家能源化工基地評價了43處大型、特大型遠景水源地,等等。開展長江、黃河、淮河等大江大河流域環境地質調查,為區域經濟規劃、環境保護和建設提供了基礎資料。

(五)地質災害調查、監測與預警工作成效顯著

初步建立重點地區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體系,在防災減災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完成了1640個山區丘陵縣(市)地質災害調查,初步摸清了10多萬處地質災害隱患的分布,圈定了防治地質災害的重點地區。陸續開展全國和30個省(區、市)的汛期地質災害預警預報,建立了群專結合的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示範區。在長江三角洲地區、華北平原、汾渭地區開展了地面沉降和地裂縫調查。完成了全國重要礦山環境調查評估11萬個,為礦山環境治理和土地復墾提供了依據。建立了三峽庫區地質災害專業監測網,保障了庫區工程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初步查明長三角、華北平原、汾渭盆地的地面沉降分布和發育規律,建成空中遙感、地面GPS和地下分層標的立體監測網路體系。完成11萬多個礦山地質環境調查,為礦山恢復治理提供了依據。

(六)拓展了地質工作服務領域

多目標地球化學調查首次系統地獲得了31個省(區、市)160萬平方千米土地54種元素指標的高精度數據。全面查清了我國土地質量地球化學狀況,取得了農田、河流、城市、湖泊濕地、淺海等生態系統的區域生態地球化學評價成果。城市地質調查系統查明了上海、北京、天津、南京、杭州等重大城市的地下三維地質結構,為城市規劃、工程建設、災害防治提供了重要支撐。啟動了全球氣候變化地質記錄研究、地質碳匯潛力研究、二氧化碳地質儲存調查、土壤碳循環研究,已取得初步進展。探索推進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工作,積極開展汶川、玉樹、舟曲等災區以及環渤海等地區探索開展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啟動全國資源環境承載力調查評價,主動服務區域發展規劃。配合南水北調、三峽庫區治理、青藏鐵路及核電站等重大工程建設,開展基礎地質調查和地殼穩定性調查評價。

(七)取得了一批原創性科技成果

青藏高原深部地殼結構與構造演化、高原隆升與古氣候變遷等科學問題研究取得重大進展。區域成礦理論研究、找礦模型研究和成礦體系、深部地質與結構探測、鹽湖地質、岩溶與環境地質等領域研究取得顯著進展。在技術方法方面,高光譜、磁法、重力、區域化探掃面以及測試分析等技術不斷創新,深部勘查技術得到發展。

(八)地質調查「走出去」初見成效

積極參加國際或地區性地學組織活動,與26個國家的地質調查機構建立了合作關系。開展跨境成礦帶基礎地質編圖、成礦地質條件對比和成礦規律研究,並在重點成礦區帶開展了區域地質調查和礦產資源潛力評價工作。建立並完善了覆蓋全球的礦產資源信息系統資料庫,已發布12個重要資源國家的國別報告,並為國內近300家單位提供境外地質礦產部分圖文數據服務,引導企業開展境外礦產勘查開發。

(九)信息資料社會化服務邁出新步伐

我國館藏地質資料數量不斷增加,截至2010年7月,近五年內全國共匯交地質資料52591種。至此,全國各級資料館藏機構共保存地質資料368226種。全國各級地質資料館藏機構加快推進地質資料信息化建設,基礎設施進一步改善。全國地質資料館館藏資料數字化率達到54%。構建了三級網路體系,研發了一批專業性和實用性強的應用系統。初步構建了覆蓋全國的地質資料公益性服務體系,推進了地質資料開發利用工作。地質資料信息為抗震救災、抗旱找水、擴內需、雙保工程等提供了基礎地質信息保障服務。開展試點示範,推進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產業化。

⑨ 中國地質大學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中國地質大學逸夫博物館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現代化程度最高的大學博物館,是國內排名第二的地質類博物館,也是中南地區規模最大的自然類博物館。2005年4月30日對社會開放以來,該館引起了社會各界特別是廣大青少年的濃厚興趣。地大逸夫博物館之所以引人入勝,除了標志性的建築、通俗易懂的展示內容和現代化的展示手段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有一批珍貴罕見的館藏精品。該館館藏各類地質標本30000餘件,其中自然界極為罕見的珍品近3000件,其中不乏鎮館之寶,在世界上和國內都位居前列。
恐龍化石珍品——黑龍江滿州龍
黑龍江滿州龍是一類大型的鴨嘴龍,體長10.50m,體高6.1m,嘴巴象鴨子是其最大的特徵。它屬於素食龍,牙齒小而多,前肢細小而後肢粗壯。該恐龍骨架產於黑龍江省嘉陰縣,生活在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因其含有50%的真化石,在世界恐龍化石中佔有重要地位,構成了地大逸夫博物館的顯著標志。
魚龍化石之王——梁氏關嶺魚龍
魚龍是海洋爬行動物,和恐龍生活在相同時代。地大逸夫博物館的梁氏關嶺魚龍屬於大型魚龍,體長8米多,形似魚雷。該魚龍化石產於我國貴州關嶺,生活於2.2億年前的三疊紀晚期,其長度和完整程度在世界上位居第一。更為奇特的是,在這條魚龍化石上還發現了它的皮膚化石,這在世界上是首次發現。
世界海龍之王——黃果樹安順龍
黃果樹安順龍是海龍的一種,屬於海洋爬行動物。該化石長5米左右,體態修長,當年的游泳姿勢一目瞭然。化石產於我國貴州關嶺,生活在2億年前的三疊紀晚期。從化石的長度和完整程度來說,地大逸夫博物館的海龍化石在世界上位居第一。
如花似畫的奇觀——海百合化石
海百合化石因其外形似「百合花」而得名。但它不是植物,而是棘皮動物大家庭中的一員。一個理想的海百合由根、莖和冠三個部分組成,但大多數化石不完整。地大逸夫博物館的海百合化石產自貴州關嶺,距今2.3億年,特徵清晰,保存完整,面積達15平方米,為世界之最。而且整個造型如花似畫,令人嘆為觀止。
自然界神奇的造化——輝銻礦晶簇
輝銻礦是一種金屬硫化物礦物,是提煉銻的最重要的礦物原料,造型美觀的輝銻礦晶簇可作觀賞石。在地大逸夫博物館的礦物岩石展廳,有一塊產自我國江西德輝銻礦晶簇標本,造型優美,針狀或柱狀晶體長而完整,可謂神態天成,在世界上位居首位。
礦物世界的奇葩——孔雀石
孔雀石是一種含銅的碳酸鹽礦物,翠綠色。大量產出時可煉銅,質純色美者可作工藝雕刻品的材料及裝飾品,粉末可作綠色顏料。在地大逸夫博物館的地球奧秘展廳,有一塊產於我國廣東陽春石碌的珍貴的孔雀石標本,塊大色美,造型奇特,令人驚嘆不已,在我國排名第一。
43億年高齡的岩石——變成礫岩
在地大逸夫博物館的地球奧秘展廳,有一塊年齡達43億年的岩石,叫變成礫岩,產自澳大利亞,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岩石。它保存了地球形成初期極為寶貴的信息,見證了地球幼年時期驚天動地的變化,因而非常珍貴。
再現恐龍下蛋的特點——恐龍蛋化石
恐龍是卵生動物,靠生蛋孵化繁殖後代。在地大逸夫博物館的生命起源與進化展廳,
有一窩非常奇特的長形恐龍蛋化石,產於我國江西,距今約7000萬年。蛋化石數量達20枚,分為3層,放射狀排列,真實地反映了恐龍下蛋的特點,這在世界上也極為罕見。
爭奇斗艷的名貴寶石——五皇一後
在絢麗的天然寶石家族中,最為婀娜多姿、光彩奪目的是鑽石、紅寶石、藍寶石、祖母綠、歐泊和珍珠,它們被譽為珠寶玉石界的「五皇一後」。 在地大逸夫博物館的珠寶玉石展廳,以「五皇一後」為代表的名貴寶石陳列,在國內處於一流水平,它們流光溢彩,爭奇斗艷,令人流連忘返。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