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地質災害地形

地質災害地形

發布時間: 2021-02-17 09:09:15

中國地質災害分布與我國地形地勢特徵有什麼關系

我國地形類型多樣,山區面積廣大;地勢西高東低,在地勢階梯的交界處,坡度大,地形崎嶇,容易發生地質災害
我國地震多發,主要分布在板塊交界處;西南地區多地震滑坡泥石流。

⑵ 地形地貌與地質災害

斜坡地形是滑坡、崩塌災害產生的先決條件。調查區黃土堆積厚度一般在數十米至百餘米,最厚達150m左右,結構疏鬆,岩土侵蝕強烈,地表水系發育,以延河、汾川河為骨幹,支流支溝密布,地形破碎,為滑坡崩塌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遍布全區的臨空條件。斜坡的幾何形態決定著斜坡體內應力的大小和分布,控制著斜坡的穩定性與變形破壞模式。本節將以野外調查數據為依據,運用統計分析、應力分析、數值模擬等手段,從斜坡的坡型、坡度、坡高和坡向四個方面論述地形對地質災害的控製作用。

一、斜坡坡型

調查區斜坡坡面形態可以劃分為四個基本類型,即凸型、階梯型、直線型和凹型。前兩類屬正向類型,後兩類屬負向類(圖4-1)。凸凹型、凹凸型以及波型是四種基本坡型的組合形式,本次調查以最具代表的坡段作為基本坡型。

圖4-1 四種基本黃土坡型

1—晚更新世黃土;2—中更新世黃土;3—古土壤

A—廟河村凸型坡;B—趙家溝階梯型坡;C—崖窯村直線型坡;D—鎖崖村凹型坡

在調查的293處滑坡中有261處(占滑坡總數的89.08%)發生於正向類型坡,其中凸型107處,占滑坡總數的36.52%;直線型坡154處,占滑坡總數的52.56%。52處崩塌(含崩塌隱患)中有37處(占崩塌總數的71.15%)發生於正向類,其中直線型坡21處,占崩塌總數的40.38%;凸型坡16處,占崩塌總數的30.77%。

51處不穩定斜坡中有31處為正向類,占不穩定斜坡總數的60.78%,其中直線型坡24處,占不穩定斜坡總數的40.08%;凸型坡佔7處,占不穩定斜坡總數的20.70%。

直線型和凸型正向類斜坡明顯更容易產生滑坡和崩塌災害。負向類凹陷型和階梯型斜坡,由於受到沿斜坡走向方向應力支撐,應力集中程度減緩,穩定程度明顯增高;正向類斜坡則相反,應力集中程度明顯提高,穩定程度明顯降低。以40m坡高45°邊坡為例,分別建立直線型和階梯型數值模擬模型,利用靜力平衡和強度折減方法計算其各自的安全系數,計算結果表明,直線型邊坡明顯發生破壞,坡體內部剪切應變呈帶狀分布,而階梯型邊坡的安全系數增大,靜力計算時在4460時步收斂,坡體穩定。調查結果和力學分析得出相同的結論,坡型對斜坡的穩定性及變形破壞模式具有控製作用,正向類型直線型和凸起型斜坡較負向類凹陷型和階梯型斜坡容易失穩。

二、斜坡坡度

調查的293處滑坡中有279處發生在陡坡,占調查滑坡總數的95.22%;僅有4處發生於陡崖,有10處發生於緩坡;崩塌則全部發生在陡崖。

圖4-2 反映了滑坡在不同坡度區間的發生狀況,但並不代表斜坡坡度對滑坡的控製作用。

圖4-2 不同坡度區間對應的滑坡數量分布圖

例如,30°~45°之間發生滑坡的數量最多,並不代表該坡度區間的斜坡容易產生滑坡。要研究滑坡在不同坡度區間滑坡出現的比率,必須首先確定不同坡度區間在調查區斜坡中出現的比率。

以調查區全區1:5萬DEM圖為基礎,提取坡度數據,統計全區共有5 672 922個單元格。以5°為步長,統計各個坡度區間的單元格總數,計算各個坡度區間在全區所佔的比率(圖4-3)。按照坡度區間內滑坡點數量,求出各個坡度區間發生滑坡的統計比率(圖4-4)。坡度低於30°時,滑坡發生比率極低;坡度在30°~60°之間,滑坡發生比率<0.04%,並隨著坡度的增大而升高;當坡度>60°時,發生滑坡的比率陡然猛增至0.15%。

圖4-3 不同坡度區間斜坡分布比率圖

圖4-4 不同坡度區間發生滑坡的比率圖

坡度明顯改變斜坡的應力分布狀態,隨著坡度的增大,坡面附近應力帶范圍隨之擴大,坡腳應力集中並隨之增高。據黃土斜坡穩定性有限差數值分析結果(圖4-5,圖4-6),當固定黃土邊坡的坡高時,改變坡度,安全系數隨著坡度的增加而減小,安全系數隨著坡度變化呈現對數關系變化。說明斜坡坡度對於黃土邊坡的穩定性影響很大,坡度越大,安全系數越小。也就是說,斜坡的坡度越大,臨空的危勢和斜坡體內應力也越大,斜坡易產生變形破壞。>60°的陡崖易形成崩塌,隨著坡度的減緩,多發生滑坡,由陡坡轉變為緩坡,滑坡發生概率降低,直至不再有滑坡發生。

圖4-5 50m坡高下坡度與安全系數關系圖

圖4-6 固定坡高下坡度與安全系數關系圖

三、斜坡坡高

坡高雖然沒有改變斜坡內應力的分布狀態,但是,控制著坡體內各處應力的大小,隨著坡高的增大,應力值呈線性增加。斜坡坡高與滑坡的發生也存在明顯的控制關系。滑坡一般多發生在坡高50~120m的斜坡上(圖4-7)。隨著坡高的增加,滑坡發生的累計頻率呈直線增高(圖4-8)。崩塌多發生在坡高10~20m的斜坡上,占崩塌總數的69.23%;其次是發生在20~30m的斜坡上,佔17.31%,超過這一高度崩塌發生的概率減小(圖4-9)。原因是斜坡越高,歷經風化已趨於穩定,坡度越緩;反之,斜坡越低,越易形成陡坡,也易受到河流以及人類工程活動的影響,尚處於平衡調整階段,發生崩塌的概率增高。

圖4-7 不同坡高對應的滑坡數量分布圖

圖4-8 不同坡高滑坡點累積比率分布圖

黃土滑坡發生的斜坡高度與坡度散點圖(圖4-10)反映了調查區的實際,表明斜坡高度與坡度對滑坡具有明顯的作用,即滑坡主要發生在坡度25°~55°,坡高20~120m的斜坡上;崩塌則主要發生在坡度大於60°,坡高小於30m的斜坡上。不同坡高下安全系數的數值模擬結果(圖4-6)則反映了斜坡高度與坡度對滑坡的控製作用,即在相同坡度條件下,隨著坡高的增大,安全系數明顯降低。

以寶塔區全區1:5萬DEM圖為基礎,提取坡高數據,統計全區共有5 672 922個單元格。以10m為步長,統計各個坡高區間的單元格總數。進行統計分析,計算各個坡高區間在全區所佔的比率(圖4-11)。按照坡高區間內滑坡點數量,求出不同坡度區間發生滑坡的比率,由圖4-12可見,隨著坡高的增大,發生滑坡的比率也逐漸增大,當坡高達到70m時,滑坡發生的比率為0.01%;當坡高達到過100m時,滑坡比率驟然增大到0.1%。

圖4-9 崩塌發生數量與坡高關系柱狀圖

圖4-10 滑坡發生的坡度和坡高散點圖

圖4-11 不同坡高區間斜坡分布比率圖

圖4-12 不同坡高區間發生滑坡的比率圖

四、斜坡坡向

將調查的293處滑坡按照坡向和坡度點繪在圖4-13中。調查區內溝壑縱橫,各個朝向的坡均有,並非標準的陽坡和陰坡,滑坡也在各個坡向均有發生,而且分布比較均勻,幾乎找不到坡向與滑坡之間的關系。

圖4-13 黃土滑坡與坡向(0°~360°)和坡度(0°~90°)關系散點圖

按照同樣的辦法對坡向進行分析。由DEM提取和統計各個單元格的斜坡坡向,並計算滑坡在各個坡向區間發生的比率(表4-1)。

表4-1 不同坡向區間滑坡發生概率表

斜坡坡向統計結果表明,坡向45°~135°和225°~315°之間的斜坡在寶塔區分布相對較多。這一點與寶塔區河流發育的走向有關,延河、汾川河主幹總體上呈近東西向,其二級支流多呈近南北向發育,河流兩側斜坡的坡向正好分布在45°~135°和225°~315°之間(圖4-14)。

圖4-14 不同坡向區間斜坡的分布比率圖

滑坡在各個坡向區間發生的概率計算結果則表現出較好的規律性。坡向0°~45°和315°~360°的斜坡發生滑坡的比率明顯高於其他坡向,屬於滑坡發生的優勢坡向,尤其是北東方向的斜坡(圖4-15)。即在寶塔區,陰坡發生滑坡的比率高於陽坡,坡向對滑坡發育也有一定的影響,形成了溝谷兩側滑坡分布的不對稱性。

圖4-15 不同坡向區間發生滑坡的比率圖

一般把朝南方向的坡作為標准陽坡,朝北方向的坡作為標准陰坡。由於朝向不同,山坡的小氣候和水熱等條件有著規律性的差異。陽坡比陰坡受日照時間長,太陽輻射強烈,氣溫與土溫較高,溫度日差較大。陰陽坡面水熱條件的差異會導致斜坡土體含水量、風化程度、坡度等要素的不同,對滑坡的發生起到一定的影響作用。

五、河谷與溝谷發育期

新生代以來,研究區構造運動總體表現為以上升為主的振盪性升降運動。自更新世初黃土開始堆積。在黃土堆積早期,就伴隨著侵蝕,但堆積速度遠遠大於侵蝕速度。黃土堆積晚期,侵蝕速度則大於黃土堆積速度。在侵蝕與堆積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現在的黃土高原地貌,具有溝壑縱橫,地形破碎,滑坡崩塌泥石流頻發的特點。從宏觀的角度難以探索調查區內地貌對地質災害的控製作用,必須從較小尺度,研究河流和溝谷地貌所處的發育階段以及各階段對應的地質災害發育情況。

河流和溝谷的不同地貌部位,遭受的外動力作用以及斜坡的應力分布不同,導致斜坡的變形破壞模式也不相同。寶塔區河流和溝谷密布,其北部溝谷密度達到5km/km2,南部達到3km/km2。河流和溝谷地貌的形成與演化主要表現為溝床下切、谷坡擴展和溝頭前進三種侵蝕方式,並具有明顯的垂直分帶規律(圖4-16)。河流和溝谷地貌的演化階段或發育程度對斜坡的變形特徵、破壞模式以及地質災害的規模和致災程度具有明顯的控製作用。本次將河谷和溝谷的發育期總的劃分為以下三個期:

圖4-16 黃土溝谷地貌演化方式垂直分帶圖

(據景可等,1999)

A—谷緣陡崖暴流溝蝕和重力崩塌侵蝕帶;B—谷坡中部水蝕和重力侵蝕綜合作用帶;C—谷坡下部水蝕和瀉溜侵蝕帶;D—坡腳堆積和沖刷交替作用帶;E—溝槽暴流侵蝕和崩塌滑坡帶;Qp3—晚更新世黃土;Qp2—中更新世黃土;N—新近紀泥岩;J2y—侏羅紀砂泥岩

(1)老年期河谷:包括延河與汾川河,屬於區內的一級河谷,常年流水;

(2)壯年期河谷:主要為延河與汾川河的一級和二級支流,常年、季節性或暴雨期流水;

(3)幼年期溝谷:主要為延河與汾川河的三級及更次級支流,僅暴雨期流水,包括細溝、淺溝、懸溝、沖溝和干溝等(表4-2;圖4-17)。

表4-2 溝谷分級特徵及地質災害狀況表

圖4-17 杜甫川溝谷發育分區圖

(一)老年期河谷(Ⅰ)

老年期河谷寬闊,分水嶺不像壯年期那麼陡峭。多數發育有漫灘、階地,兩岸谷坡下部及谷底基岩出露,垂向和側向侵蝕均趨於緩和,溝谷沖刷和淤積基本保持平衡。谷坡一般都是緩坡,一般15°~35°,溝谷寬度600~800m,切割深度>200m,溝谷橫斷面呈「U」字形。

老年期河谷自然侵蝕擴張速度較慢,兩岸很少出現新的自然滑坡,多屬古滑坡和老滑坡,規模以中型滑坡和小型崩塌為主,亦可見大型滑坡。但由於河谷寬闊,是延安市城區和重要集鎮所在的區域,屬人口和工程的密集分布區,人類工程活動強烈,人類活動觸發的滑坡、崩塌最多,且造成重大災害。

調查數據顯示,在調查的293個滑坡點中,約有60%的滑坡位於老年期河谷,多屬古滑坡和老滑坡,其剪出口一般位於下伏基岩與上覆土體的接觸部位,基岩出露高度在4~45m之間。

(二)壯年期河谷(Ⅱ)

壯年期河谷發育著完好的排水系統,一般20°~60°,溝谷寬100~600m,坡高100~200m,河谷橫斷面呈「U」字形或「V」字形。垂直下切較緩慢,而側向侵蝕突出,谷坡較陡,處於壯年期河谷凸岸的斜坡易發生變形失穩。河谷較為寬闊,尤其在河谷的交匯部位,是集鎮和大的村莊所在的區域,屬人口和建築工程比較密集分布區,人類工程活動較強烈,人類活動觸發的滑坡崩塌較多。河流側蝕引起的自然災害和人類活動引發的工程災害兼有,且造成較大災害。

壯年期河谷的主要擴展方式為重力侵蝕,擴張速度較老年期河谷快,谷坡變形失穩主要為黃土滑坡。其特點是滑坡點密度較大,規模以中小型為主;崩塌則以小型為主。調查發現,在河流凹岸,多發育有滑坡地貌,甚至是大型的滑坡。滑坡發生後,滑體堵塞河道,阻擋河流,遭受流水的沖刷與侵蝕,滑體漸漸沖刷殆盡或只剩下一部分。如今多表現為較陡的滑坡後壁和其下殘留的部分滑體,滑坡大多目前已趨穩定,其上居住村民或為耕作農田。但高陡的滑坡後壁黃土斜坡變形強烈,大部分為不穩定斜坡。河流的側蝕和人類強烈的工程活動也對老滑坡以及谷坡的穩定構成威脅。

(三)幼年期溝谷(Ⅲ)

幼年期溝谷是河谷發育的初期,多見發育在梁峁坡地和陡峻谷坡上。幼年期溝谷發展演變過程依次是由細溝、淺溝、懸溝、沖溝和干溝,最後發展到河溝。細溝主要分布在裸露粱峁坡面的上部,深度和寬度一般在幾厘米至十幾厘米,是溝谷發育的最初階段,是降雨匯集由片流轉變為線流侵蝕而形成的;細溝進一步侵蝕發展便形成了淺溝,淺溝度分布在粱峁坡面的中部,寬度一般為0.5~1m,寬度遠遠大於深度;單一淺溝呈「V」字形,溝緣不明顯,在剖面上呈波浪狀;懸溝是指懸掛在陡坡上的半圓筒狀小溝,一般深2~3m,受黃土垂直節理的影響,溝底常分布有漏斗狀深穴,在結核層之上常形成跌水。因溝底坡度特別大,溝內流水由上直流而下,側蝕和下切作用都不強,發展比較緩慢;沖溝規模較大,深度和頂部寬度由幾十米到幾百米,長度幾百米至幾千米不等,溝道較直,一般未切到基岩,已具有溝谷雛形,下切和側蝕作用強烈,處於迅速的發展階段;干溝規模比沖溝大,溝底稍寬,一般沒有流水,僅暴雨時才有地表徑流匯集,流量較大,側蝕和下切作用都較明顯。由於細溝、淺溝、懸溝發育的深度和寬度都很小,一般不具備發生滑坡、崩塌的條件。沖溝的溝底較窄,滑坡不發育,崩塌頻發,干溝內則既有滑坡,也有崩塌,常以崩塌為主。

總之,幼年期溝谷橫斷面多呈「V」字形,深度不一,垂直下切強烈,側向侵蝕不十分突出,谷坡較陡或近於直立,一般大於60°。在構造節理的基礎上,風化、卸荷裂隙發育,谷坡變形、失穩的主要方式為黃土崩塌,而不是黃土滑坡。崩塌的發育特點是點密度大,規模較小。由於幼年期溝谷狹小,一般無人居住,也無重要工程設施,所以,幼年期溝谷內發生的崩塌不釀成地質災害。

⑶ 中國什麼地形易發生地質災害

嘻嘻 LS幾位好像沒分清地質災害和氣象災害
我國地質災害多發區當然是山地,尤其是藏南地區以及川滇黔三省交界的山區,地殼不穩,岩石破碎,多地震。後者山區加上植被破壞,多暴雨,常引發滑坡和泥石流。

⑷ 南島地形地勢特徵和最常見的地質災害有哪些

一,地形
1、海南島四周低平,中間高聳,以五指山、鸚歌嶺為隆起核心,向外圍逐級下專降.山地、丘陵、台地、平原構成環屬形層狀地貌,梯級結構明顯.
2、山區(山地和丘陵)面積廣,平原狹小,由山地、丘陵、台地、平原組成環形層狀地形.
3、海南島位於中國最南端,北隔瓊州海峽與廣東相望,南臨廣闊的南海,地處熱帶,是一個典型熱帶海島.
二,地質災害:滑坡,泥石流等。

⑸ 我國常見的地質災害類型和分布有哪些

一、我國常見的地質災害類型

我國是地質災害多發國家,災害類型多樣,其中地震是最主要、危害最大的地質災害。通過對中國地震發生記載次數的統計發現,我國的地震發生頻率和強度都居世界之首。歷史時期我國有文字記載的地震就有8000多次,地震發生十分頻繁。同時,我國又較多發生強震,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就先後發生7級以上地震50餘次,而6級以上地震,僅20世紀90年代以來,就發生了近千次,涉及范圍幾乎遍布全國,但貴州、浙江和港澳等省(區)除外。

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在我國也頻發,是除地震外最嚴重的地質災害。根據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地質災害調查監測室發布的全國地質災害通報2004~2009年資料(根據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提供的地質災害月報和速報資料匯總)統計(表1-1;圖1-1),這3種地質災害占的比例高達95%,其次是地面塌陷、地裂縫和地面沉降,而其他地質災害居於次要地位。

表1-2 2005~2009年地質災害高發地區統計

斜貫中國中部的遼、京、冀、晉、陝、甘、鄂、川、滇、貴地區,由於地處中國西部高原山地向東部平原、丘陵過渡地帶,地形起伏切割特別劇烈,同時許多地區暴雨強烈,加上人為破壞植被和改造地表斜坡、岩土的活動廣泛而又嚴重,所以崩滑流特別發育,不但分布密度大,而且活動特別頻繁,是我國崩滑流災害嚴重的地區。在以下地區形成崩滑流密集區(帶):1)長白山-燕山-太行山密集帶。主要以泥石流為主,其次有少量滑坡,局部有崩塌。主要分布在遼寧的鳳城、寬甸、岫岩,河北的青龍,北京的懷柔、密雲等地區。

2)黃土高原密集區。主要為黃土滑坡,其次為泥石流。以西部的隴中高原和中部的陝北高原最嚴重,特別是在黃河上游主流和主要支流沿岸以及鐵路沿線尤為發育。

3)秦嶺-大巴山密集區。以泥石流、滑坡為主,其次為崩塌。以白龍江和漢水流域最發育。

4)長江三峽密集帶。以滑坡和崩塌(危岩)為主,其次是泥石流。廣泛發育在宜昌—重慶之間的長江沿岸。

5)龍門山、橫斷山、五蓮峰、烏蒙山密集區。以滑坡、泥石流為主,崩塌(危岩)次之。鮮水河、大渡河、安寧河、雅礱江、金沙江、瀾滄江流域最發育。

6)雲貴高原密集區。主要為滑坡、泥石流,其次為崩塌(危岩)。以瀾滄江、元江流域最發育。

此外,在西北的天山、祁連山,青藏高原的念青唐古拉山,華南和東南沿海的仙霞嶺、武夷山和台灣山脈的一些地區崩滑流災害也比較嚴重。

(三)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和地裂縫

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和地裂縫活動主要是在20世紀70年代後,伴隨一些地區過量開采地下水而急劇發展,目前已廣泛分布在我國大城市、城鎮、礦區與鐵路沿線。其最大的危害是形成沉降帶,引起地面下降與裂縫,如上海、西安等大都市。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目前已有96個城市和地區發生了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同時引發不同程度地裂縫。據鄭柏舉(2010)資料,目前我國的沉降總面積約9萬平方千米,而且仍然處於蔓延趨勢,其中約80%分布在東部地區。地面沉降從地質角度看,容易發生在3種區域:三角洲和濱海平原、沖洪積平原及內陸盆地。體現在我國的地域分布上,就形成了4條主要的地面沉降區(帶):下遼河平原的沈陽-營口地面沉降區、北部黃淮海平原的天津-滄州-衡水-德州-濱州-東營-濰坊地面沉降區、長江三角洲的嘉興-上海-蘇州-無錫-常州-鎮江-南通地面沉降區、汾渭溝谷的太原-侯馬-運城-西安地面沉降帶。其中黃淮海平原和長江三角洲是全國地面沉降最為嚴重的地區。

我國岩溶塌陷災害十分嚴重。據全國地質災害普查資料統計,全國有岩溶塌陷3000多處,塌陷坑約33200個,塌陷總面積330平方千米。中國岩溶塌陷廣泛發育在2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廣西、湖南、貴州、廣東、河北、江西、雲南等省(自治區)最嚴重。從地理分布看,主要分布在長白山—燕山—呂梁山—四川盆地—哀牢山以東區域。該區域內可劃分為兩大岩溶塌陷分布區:秦嶺和淮河以北的北方岩溶塌陷分布區和以南的南方岩溶塌陷分布區。北方區岩溶塌陷主要分布在遼東半島、伏牛山山麓及一些山間盆地。南方區岩溶塌陷主要分布在川東山地、雲貴高原和幕阜山、九嶺山、羅霄山、南嶺、粵北山地。

我國地裂縫類型復雜,除伴隨地震、滑坡、凍融以及特殊土質的脹縮或濕陷活動產生的地裂縫外,主要是伴隨構造蠕變活動而產生的構造地裂縫。構造蠕變地裂縫的分布十分廣泛,在華北和長江中下游地區尤其發育。在該區域中,地裂縫主要集中在汾渭盆地、太行山東麓平原、大別山東北麓平原地區,形成3個規模巨大的地裂縫密集帶。此外,在豫東、蘇北以及魯中南等地區,還有一些規模較小的地裂縫發育帶(區)。

(四)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和鹽鹼化

地面的剝蝕、侵蝕作用,也必然要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造成水土流失最嚴重的侵蝕形式以表層滑坡、崩塌、泥石流為主,主要分布在基岩裸露的斜坡、陡坡地帶,雖然它總的水土流失、侵蝕面積所佔比例不大,但其危害嚴重。

我國是世界上水土流失特別嚴重的國家,據調查統計,至20世紀末,全國水土流失總面積367萬平方千米,約占國土總面積的38%。長期以來,我國水土流失呈持續發展態勢,其面積、侵蝕強度和危害程度不斷加劇,全國平均每年擴展約1萬平方千米。水土流失分布非常廣泛,以黃土高原地區最嚴重,長江、珠江中上游和山東半島、遼東半島等地區比較嚴重。其中黃土高原地區水土流失面積43萬平方千米,年均侵蝕模數約8000噸/平方千米,平均年流失表土厚度3~5厘米,泥沙總量為1316億噸。長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積為56萬平方千米,年侵蝕土壤為24億噸。

我國現有荒漠化土地共計262萬平方千米,約占國土總面積的27%,廣泛分布在西北、華北、東北等區域,以新疆、甘肅、青海、內蒙古、寧夏、陝西、山西、河北等省(自治區)最嚴重。全國荒漠化面積和荒漠化程度呈不斷上升趨勢,近年來平均每年擴展2460平方千米。

全國現有各類鹽漬土地99萬平方千米,其中現代鹽漬化土地37萬平方千米,殘余鹽漬化土地45萬平方千米,潛在鹽漬化土地17萬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西北乾旱地區、黃淮海平原、三江平原以及沿海平原地區。以青海、西藏、新疆、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天津、山東、江蘇等省(自治區、直轄市)最嚴重。

(五)火山災害

火山災害目前僅屬於次要的,我國大多數火山為死火山。活火山主要分布在新疆、雲南、黑龍江與台灣等邊緣省份。目前我國有危險的活火山有3處,即長白山、騰沖和台灣的陽明山。

⑹ 地形地貌特徵對地質災害的影響

地殼活動強烈的地區,山體斷裂發育,岩石破碎,鬆散的地表堆積物容易為泥石流滑坡提版供物質條件,也較為容易權發生泥石流滑坡等地質災害
地形的話,一般就是山地,尤其是植被覆蓋不高、水土流失嚴重的山地容易發生滑坡泥石流

⑺ 中國地質災害的分布

中國地質災害種類繁多,分布廣泛,活動頻繁,危害嚴重。1949年以來,因地震死亡近30萬人,傷殘近百萬人,倒塌房屋1000多萬間;共發生大型崩塌3000多處,滑坡2000多個,中小型崩塌、滑坡、泥石流則達40多萬處。全國有350多個縣的上萬個村莊、100餘座大型工廠、55座大型礦山、3000多千米鐵路受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嚴重危害。除北京、天津、上海、河南、甘肅、寧夏、新疆以外的省、區、市都發現有岩溶塌陷災害,總數近3000處,塌陷坑3萬多個,塌陷面積300多平方千米。據不完全統計,在全國20多個省、區內,發生礦山采空塌陷180處以上,塌陷坑1595個,塌陷面積達1000多平方千米(段永侯等,1993)。各類地質災害每年造成上千人死亡,經濟損失高達300億元。

地質災害的發育分布與地形地貌、地質構造、新構造運動、岩土體類型、水文地質條件、氣象水文及植被條件、人類工程活動等關系密切。因此,我國地質災害的區域分布具有東西分區、南北分帶的特點,華北、東北、西北諸省,荒漠化作用強烈;西南山區降雨多而集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頻繁發生;東部平原區地面沉降、地裂縫廣泛發育;沿海諸省,海水入侵、海岸侵蝕等強烈發育。

從中國大陸的地勢階梯來看,第一級階梯海拔4000m以上,氣候寒冷,凍脹、融沉、泥流、雪崩等災害發育;第二級階梯海拔高度在1000~2000m,在第一與第二級階梯過渡地帶,地形切割強烈,崩塌、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等分布廣泛,災度高;東部廣大平原、盆地區屬三級階梯,地形平緩,人口稠密,人類活動強烈,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塌陷、淤積等災害發育。

2008年1月國土資源部發布的《全國地質災害防治「十一五」規劃》,科學地劃分了地質災害易發區和重點防治區。滑坡、崩塌、泥石流和地面塌陷地質災害高、中易發區,主要分布在川東渝南鄂西湘西山地、青藏高原東緣、雲貴高原、秦巴山地、黃土高原、汾渭盆地周緣、東南丘陵山地、天山、燕山等地區;地面沉降和地裂縫地質災害高、中易發區,主要分布在長江三角洲、華北平原、汾渭盆地、松遼平原。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有16個,即長江三峽庫區滑坡重點防治區、川滇南北構造帶泥石流滑坡崩塌重點防治區、鄂西湘西中低山滑坡崩塌重點防治區、湘中南岩溶丘陵盆地地面塌陷滑坡重點防治區、雲貴高原滑坡崩塌地面塌陷重點防治區、滇西橫斷山高山峽谷泥石流滑坡重點防治區、桂北桂西岩溶山地丘陵崩塌地面塌陷重點防治區、浙閩贛丘陵山地群發性滑坡重點防治區、陝北晉西黃土滑坡崩塌重點防治區、黃土高原西南滑坡泥石流重點防治區、隴南陝南秦巴山地泥石流滑坡重點防治區、新疆伊犁滑坡泥石流重點防治區、珠江三角洲地面沉降地面塌陷重點防治區、長江三角洲地面沉降重點防治區、華北平原地面沉降重點防治區、東北中俄界河河岸崩塌重點防治區。

小結

地質災害既具有自然屬性,又具有社會經濟屬性,是二者的對立統一體。這是我們了解地質災害,進行地質災害調查、評價、治理,應具有的基本概念。

復習思考題

1.地質災害的涵義是什麼?

2.地質災害的屬性特徵是什麼?

3.地質災害的分類分級方案有哪些、內容是什麼?

⑻ [高中地理]如何根據地形判斷地質災害

陡崖:崩塌、滑坡、瀑布(山谷處陡崖且有水一般發育)(當然這不是地址災害)
山谷版:泥石流
我記得權我們高中書上說的低脂災害只有:地震、火山、泥石流、滑坡,所以每次問地質災害的時候都是在這四個裡面挑的,一般錯不了吧。。
還有些是氣象災害的,但我地質災害不是一類,這個答題的時候別弄混就行了。。。。

⑼ 地質災害類型及劃分

靈台縣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屬黃土高原溝壑區。溝壑縱橫,梁峁相間,川塬山丘交錯,地形切割強烈,表層覆蓋著厚度巨大的第四紀黃土層,黃土本身具有軟弱性及濕陷性,加上黃土特有的垂直節理裂隙發育的特性,為地質災害的發育創造了有利條件。獨特的地形地貌條件,復雜的地質環境條件,決定了該地區是地質災害比較嚴重的地區。黃土層下面為白堊系涇川組基岩,岩性主要為砂質泥岩、泥質砂岩或者兩者互層,風化十分嚴重,局部節理裂隙相當發育,岩石強度較低,穩定性較差。黃土與基岩的接觸面是軟弱易滑帶,控制了滑坡災害的形成。

靈台縣主要地質災害有滑坡、崩塌、泥石流、不穩定斜坡等,多發生在人口密集和人類社會、經濟、工程活動集中的鄉鎮,對居民區、公路、水庫、學校等構成了威脅,直接影響到人民生命安全和經濟發展。

本次地質災害詳細調查工作,遙感解譯340個點,野外核實306個點,占解譯總數的90%。全縣實地調查滑坡285處、崩塌29處、泥石流9處、不穩定斜坡73處,合計396處(圖3-1)。其中災害點和災害隱患點滑坡1兩處、崩塌20處、泥石流4處、不穩定斜坡73處,合計109處(表3-1)。

表3-1 靈台縣地質災害及不良地質現象調查點統計表

圖3-10 不穩定斜坡災害穩定性比例餅圖

圖3-11 不穩定斜坡災害誘發因素比例餅圖

(四)泥石流

縣域內泥石流不發育,僅在中台鎮坷台村坷台組澗子溝、城關村西溝、城關村東溝、獨店鄉白峪村多家莊組閑子溝發育共計4處泥石流災害點。其共同特徵是溝源上部有較厚的黃土覆蓋,黃土節理裂隙發育,表層風化嚴重,物源比較充足;泥石流溝侵蝕強烈,沖刷深度較大,侵蝕溝在各種外力作用下,產生嚴重的垮塌、坍方,以及水流片蝕、溶蝕作用等產生的鬆散物質堵於溝槽,遇到暴雨洪水便可能形成泥石流。這類小型溝谷的集水面積小,溝源近,流程短,可供給泥石流的物質和水量都有限,規模不大。

泥石流類型,按照物質組成劃分4條為泥流;按照流體性質劃分1條為粘性泥石流3條為稀性泥石流;按照發育階段劃分4條為旺盛期泥石流;按照規模劃分1條為小型泥石流3條為中型泥石流。

⑽ 地質災害和地貌災害有什麼區別與聯系

地質災害按類型應該可以分為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地面塌陷,地面沉降等。成因有多個因素,比如地貌因素,降雨因素,地質條件背景因素,人為擾動因素等。地貌是地災的致災因素之一。
地質災害

地質災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對人類生命財產、環境造成破壞和損失的地質作用(現象)它的主要類型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震等等。

滑 坡:是指斜坡上的岩體由於某種原因在重力的作用下沿著一定的軟弱面或軟弱帶整體向下滑動的現象。

崩 塌:是指較陡的斜坡上的岩土體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脫離母體崩落、滾動堆積在坡腳的地質現象。

泥石流:是山區特有的一種自然現象。它是由於降水而形成的一種帶大量泥沙、石塊等固體物質條件的特殊洪流。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體在自然或人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並在地面形成塌陷坑的自然現象。

滑坡發生的前兆:1、泉水復活;2、土體上隆;3、岩石開裂或被剪切擠壓的音響;4、坍塌和鬆弛;5、變形發生突變;6、裂縫急劇擴張;7、動物異常驚恐、植物正常生長發生變化。

泥石流的識別:中游溝身長不對稱,參差不齊;溝槽中構成跌水;形成多級階地等

地面塌陷的前兆:泉、井的異常變化;地面變形;建築物作響、傾斜、開裂;地面積水引起地面冒氣泡、水泡、旋流等;植物變態;動物驚恐。

滑坡、崩塌、泥石流三者除了相互區別外,常常還具有相互聯系、相互轉化和不可分割的密切關系。

自然災害
「自然災害」是人類依賴的自然界中所發生的異常現象,自然災害對人類社會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觸目驚心的。它們之中既有地震、火山爆發、泥石流、海嘯、台風、洪水等突發性災害;也有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乾旱、海岸線變化等在較長時間中才能逐漸顯現的漸變性災害;還有臭氧層變化、水體污染、水土流失、酸雨等人類活動導致的環境災害。這些自然災害和環境破壞之間又有著復雜的相互聯系。人類要從科學的意義上認識這些災害的發生、發展以及盡可能減小它們所造成的危害,已是國際社會的一個共同主題。
地球上的自然變異,包括人類活動誘發的自然變異,無時無地不在發生,高低溫試驗箱當這種變異給人類社會帶來危害時,即構成自然災害。因為它給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不同程度的損害,包括以勞動為媒介的人與自然之間,以及與之相關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災害都是消極的或破壞的作用。所以說,自然災害是人與自然矛盾的一種表現形式,具有自然和社會兩重屬性,是人類過去、現在、將來所面對的最嚴峻的挑戰之一。
世界范圍內重大的突發性自然災害包括:旱災、洪澇、台風、風暴潮、凍害、雹災、海嘯、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災、農林病蟲害等。
中國自然災害種類繁多。地震、台風、暴雨、洪水、內澇、高溫、雷電、大霧、灰霾、泥石流、山體滑坡、海嘯、道路結冰、龍卷風、冰雹、暴風雪、崩塌、地面塌陷、沙塵暴等等,每年都要在全國和局部地區發生,造成大范圍的損害或局部地區的毀滅性打擊。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