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質的實踐成果
① 主要地質成果
1.2005年勘查工作所取得的主要成績
1)勘查工作北起萬家坡礦段P45線,南止於壩頭上礦段P65線,屬以往鉑族元素找礦的空白地帶和處女地。但所施工的5條勘探線共計6個鑽孔,除ZK615孔因鑽進深度未達含礦部位未發現PGE而外,其餘鑽孔均不同程度的發現了礦體,顯示了區內良好的找礦前景,突破了前人找礦范圍,擴大了礦床規模。
2)在勘查范圍內,除壩頭上岩體有部分露頭之外,區內地表主要出露第四系覆蓋層。深部鑽探工程除ZK613孔分布於岩體露頭之上外,其餘5個鑽孔均分布於蓋層區內,在蓋層區鑽探工作成功地發現了鉑礦體,為今後在蓋層區內尋找盲礦提供了充分的依據和經驗。
3)壩頭上岩體屬新街岩體第三堆積旋迴,在第三堆積旋迴岩體內發現鉑礦體尚屬首次,新增了礦體產出位置,擴大了礦床規模。
4)2005年勘查工作所獲得的礦體,單層厚度和品位較前有所提高,ZK651鑽孔揭露的單礦體最大穿越厚度13.8m,厚5.83m,ZK613孔5件樣品Pt+Pd平均品位達1.304g/t。
2.基本地質認識
通過2005年勘查工作,結合礦區以往勘查成果,可以認為:
1)新街一帶新發現的礦體與新街、萬家坡礦段產出形式一致,呈多層狀、疊瓦式產出,產狀與岩體一致,為240°,∠62°~65°。礦石品位較前有所提高,單層厚度增大,礦體具有變富變厚趨勢。
2)在含礦岩體頂、底部位及中部,後期輝綠輝長岩脈穿插較為頻繁,底部尚見輝綠岩脈與石英正長岩脈穿插混染現象(ZK651孔)。在岩體西部的石英正長岩分布區(ZK615孔),其正長岩之下也有含礦岩體存在。在含礦岩體與上覆正長岩的接觸帶,出現含礦岩體與玄武岩、正長岩相互混染的現象。這種不同岩類的混染作用有利於成礦。
3)礦體與頂底板圍岩大多呈漸變過渡,礦體與圍岩岩性一致,與新街礦段和萬家坡礦段相比較,前者礦體內大多有成分復雜的硫化物產出,而壩頭上礦段硫化物少見,屬難識別礦體。
4)含礦岩石粒度和岩性與礦區其他礦段有差異,壩頭上礦段含礦岩石粒度一般較細,以中、細粒居多,岩石固結程度和硬度小,岩性以含橄輝長岩為主,含橄輝石岩次之,在礦區內屬一種新的含礦岩石類型。
② 求一篇工程地質實習報告,急急急急!!!
你是要寫實習報告嗎?哪裡的?(可當這兩句是廢話,著重看下邊)
第一 地區概況版 (目的權任務(為什麼寫這篇文章)、交通位置、人文、地理概況等)
第二 區域地質概況(主要講你所寫論文地區所在的大區域地質格局)
區域構造
區域地層
區域岩漿岩 (都可簡述)
第三 你所寫地區的地質情況
也可分構造、地層、岩漿岩三方面來寫,如果只是重點於某一部分(指和你的課題相關較大),那麼花多的篇幅來寫這部分
第四 結論(主要寫通過這個論文得到什麼認識,收獲等,主要是看你寫著文章的目的了,結合一下就行)
另外,虛機團上產品團購,超級便宜
③ 工程地質勘察的勘察的成果有哪些
序言 第一章勘察區概況
第二章勘察區地質環境問題
第三章勘察區地質評價
第四章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方案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
④ 工程技術成果
在實施深部資源研究計劃的過程中,我們研發的先進鑽探技術和鑽井地球物理測量技術經受了實踐的考驗,證明是實現地質和地球物理研究十分有效的技術手段。
·專門研製了自動化程度非常高的БY-15000鑽機,設計能力為鑽進井深15千米。在油壓達到400千克/平方厘米的條件下鑽機的提升能力為400噸,採用直流電機驅動可實現主要技術過程的無級調節,可實現鑽具的自動升降和給進,使鑽進速度提高好幾倍。
·研究和應用了原理上全新的鑽進方法,使井身結構的金屬耗量減少了80%以上(與油氣鑽井對比),減少了用水泥固定套管的時間損失,預防了難以克服的井內復雜情況,因此保障了鑽至很大深度的可能性。由於採用了最合理的徑向尺寸(214毫米)(應為215毫米——譯者注)鑽進,所以使成井的時間縮短了50%~60%。
·專門為超深井設計了岩石破碎工具、高可靠性的輕質合金鑽桿和能適應深井條件的井底動力機,其工作壽命超過了中深井中設計值的15%~20%,而在超深井中可超過70%~100%。還研製了耐高溫的低速渦輪鑽具,其穩定的工作轉速為80~200轉/分(鑽進中鑽桿柱不回轉或以最低轉速2~4轉/分回轉)。設計並應用了可向地表發送信號的井底渦輪鑽具控制裝置,如果沒有該裝置,井底動力機實際上不可能靠地表感測器實現過程式控制制,並鑽至8~9千米的深度。
·研製了可在井底通過水力把岩心送入貯存倉內的新型取心工具、不用水泥架橋便可在井壁上不定向地鑽出小徑新孔——清除井底大顆粒沉渣的新辦法,以及有效地防治井斜的專用技術等。
·為實現科拉超深井的進一步加深,採用了大量組合新技術。例如,為把套管下到8770米深處並加以固定,我們把套管分成四段下放,每段重140~150噸,長度2000米。研究了特殊辦法並開發了專用軟體確保成功對接,確定了保證最小曲率的專門方案,使套管柱可自由通過。為了固定套管柱,首次在高溫下(150℃)採用廣譜的簡化水泥砂漿,以提高水泥與套管的粘接強度。在固定好了的管柱上每隔100米裝有一個磁性和放射性標記物,以便在進行地球物理勘查時精確掌握物探結果的深度指標。
·由於套管的存在和保證了井身的垂直度,使鑽桿柱在井身中的運轉阻力幾乎下降了2/3,為鑽井繼續加深至14000~15000米創造了有利條件。
·研製開發了一批可在高溫(250℃)高壓(100兆帕)條件下工作的新型地球物理儀器,為進行具有世界水平的全面綜合研究提供技術保障。其中有聲學測井儀和分光計式伽馬測井儀,前者可研究聲學場規律並確定橫波和縱波在區間和層間傳播速度,後者可在250℃高溫和210兆帕高壓條件下進行精確的分光計測量。
總之,前蘇聯成功地按計劃完成了研製並應用新技術的任務,取得了對深部地殼和地幔綜合研究的階段性成果。實踐證明,我們以深部研究計劃為基礎,藉助現代化技術和工藝手段開展大范圍綜合研究的方針是正確的。我們獲得的成果對許多國家的學者和專傢具有重大的科學價值和實際意義。因為他們可以根據超深井的資料在全球意義上進行更深入的綜合性地質研究。
⑤ 工程地質頂崗實習報告總結
工程地質頂崗實習報告總結 一、實習目的 鞏固和深化課堂上的理論知識,使之盡可能達到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結合。通過實習使學生具備分析、解決在實際工程中出現的簡單條件下的地質問題的能力。本次實習要求學生能將課堂上所學的理論知識,靈活地運用於野外工作之中,對的常規工作方法、步驟,野外工作的基本技能,常見的工程地質問題等,有一個較全面、系統的了解。 二、實習時間 本課程講授及考試結束後第十五周(12月7日-12月11日)進行野外集中實習,時間一周。 三、本次實習任務 1.認識區常見的礦物和岩石,注意觀察岩層的產狀,學會區別三大類岩石; 2.認識地層剖面,了解地層劃分對比的方法和依據; 3.認識實習區的地質構造,學會判識方法; 4.認識實習區的各種內外動力地質現象; 5.編寫地質實習報告書。 四、實習基本要求 1.實習期間嚴格聽從實習隊長的要求和安排。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在幾天野外實習中結合所學知識,識別沉積岩和岩漿岩,識別簡單的構造現象,能對一般的工程地質問題進行分析和評價,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 2.對實習中所見到的各種現象要現場做好原始記錄。 3.每天結束實習後,要及時總結,做好實習日記(需上交)。 4.實習結束後,按要求認真編寫實習報告。 五、人員組成 交通工程系07級交通工程專業88人. 六、實習地區簡介 本次實習地點為xx省地區。 xx市xx中西部,位於xx、xx、xx之間(見圖---1)。市境東西長56公里,南北長35.5公里,總面積1220平方公里,轄6鄉6鎮1個工業園區。 xx市的地形為東高西低,向東開口的盆地。該市區位於盆地中北部,海拔約380米,盆地北側為xx山脈。至東向西由xx、xx、xx、xx等山嶺組成。xx海拔1584米,xx海拔1512米。群峰禿立,山勢險峻,相對高差大於1000米,屬高中山地形;盆地南側為箕山、伏牛山。箕山海拔1064米,蜿蜒起伏於潁河之南,屬中山地形。伏牛山海拔627米,呈東西橫亘於箕山之北,屬低山地形;盆地內部為丘陵和平原。 xx為黃河水系與淮河水系的分水嶺,箕山為潁河與汝河的分水嶺。 來自[實習妹妹]轉載需註明 http://www.shixim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