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英文版介紹
『壹』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的英文地址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CUG)
Address: No. 388 Lumo Road,Wuhan, P.R. China
Postcode: 430074
Best wishes!
『貳』 中國地質大學英語專業
中國抄地質大學的強項專業並不是英語專業,但說句實話,英語專業其實還是蠻不錯的,在社會上蠻有優勢的,找工作可以選擇很多,如果真的喜歡這個專業,而且英語不錯,可以繼續學這個專業,考研現在說還早,到你大二的時候看的志向了,學得不錯,想更進一步發展可以考研,當然要做好吃苦的准備;轉專業的話,到大一結束的時候看吧,成績還行,興趣不錯的話,可以考慮不要轉,畢竟文科生學習理科,而且是半路出家,壓力可想而知,如果你是女生的話,盡量不要轉專業,英語專業是個不錯的專業適合女生;男生的話可以考慮自己的實際情況了,英語不怎麼好可以轉專業,一切還是看自己大一的情況,謝謝!
『叄』 英語作文介紹中國地質學之父李四光
其實這個話題寫起來很不容易.成功是個鍍著耀眼的光華的詞,然而越耀眼的東西版背後卻權往往隱藏了越多的悲苦、陰暗、傷感以及被呼嘯的野風吹至暗紅的血跡.成功是個閃爍著亮麗色彩的詞,然而其中在時光里沉澱下的眼淚和辛酸往往不是我們這些懵懂少年稚嫩的咽喉所能承受的.
想起那個胖乎乎的曾志偉曾仰起臉說「一將功成萬骨枯」,一件事的成功,尤其是一個人的成功,背後會有很多曲折的故事,有些是關於愛與堅持,善良與勇敢,有些是關於仇恨與隱晦,卑鄙與陰謀.
一個人對於目標的選擇幾乎決定了一個人一生能否成功.什麼樣的選擇才是最佳的,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也無資格評論.只是記得一個小國國王曾在自己的墓誌銘上這樣寫道:「在我年輕時,我的理想是管理整個世界.當我
『肆』 一篇介紹中國地質學之父李四光先生的英語作文
Li siguang (1889 October 26-1971 April 29),Mongolian,word,formerly known as LiZhong yu para-ammonium arch.Li siguang
In 1889 October 26,was born in huanggang city of hubei province (today TuanFeng huanggang county back a impoverished families LongShanZhen).Li siguang is world famous scientist,geologists,ecator and social activist,China's modern geosciences and geological work in one of the founders of and main leaders.He was studying in his father LiZhuoHou coached xue,at age 14 farewell parents,alone came to enter oneself for an examination of higher primary school hall wuchang.Fill in Chinese,he took the name column as age bar,wrote
『伍』 幫忙把中國地質翻譯成英文:中國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獅山鎮湖景灣10棟1座602
602, Block 1, Building 10, Hujingwan Garden, Shishan Town, Nanhai District, Fosh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
『陸』 國內地質類的SCI收錄的期刊有哪些
《地球物理學報》、《岩石學報》、《石油勘探與開發》、《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以上為部分國內主辦的地質類的SCI期刊。
『柒』 word earth day英文簡介
世界地球日( The World Earth Day)即每年的4月22日,是一項世界性的環境保護活動。2009年第63屆聯合國大會決議將每年的4月22日定為「世界地球日」。
該活動最初在1970年的美國由蓋洛德·尼爾森和丹尼斯·海斯發起,隨後影響越來越大。活動宗旨在喚起人類愛護地球、保護家園的意識,促進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進而改善地球的整體環境。
中國從20世紀90年代起,每年都會在4月22日舉辦世界地球日活動。
中文名
世界地球日
英文名
World Earth Day
別 稱
地球日
節日時間
每年的4月22日
流行地區
全球
節日起源
世界性公益活動
節日活動
世界性的環境保護活動
節日意義
關愛地球
設定時間
2009年
活動標志
白色背景上綠色的希臘字母Θ
目錄
1 發展歷程
▪ 活動起源
▪ 活動意義
▪ 活動推廣
▪ 建立網路
▪ 日期確認
2 相關人物
3 活動影響
▪ 生態環境
▪ 活動效果
4 活動標識
▪ 地球之旗
▪ 活動標志
5 歷年主題
6 歷年活動
▪ 45屆
▪ 44屆
▪ 43屆
7 環保行動
▪ 食
▪ 衣
▪ 住
▪ 行
▪ 其他
8 環境問題
9 相關新聞
發展歷程
編輯
最初地球日選擇在春分節氣,這一天在全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晝夜時長均相等,陽光可以同時照耀在南極點和北極點上,這代表了世界的平等,同時也象徵著人類要拋開彼此間的爭議和不同,和諧共存。傳統上在很多國家都有慶祝春分節氣的傳統。
活動起源
地球
1969年美國民主黨參議員蓋洛德·尼爾森在美國各大學舉行演講會,籌劃在次年的4月22日組織以反對越戰為主題的校園運動,但是在1969年西雅圖召開的籌備會議上,活動的組織者之一,哈佛大學法學院學生丹尼斯·海斯提出將運動定位在於全美國的,以環境保護為主題的草根運動。
1969年蓋洛·尼爾森提議,在全國各大學校園內舉辦環保問題講演會,海斯聽到這個建議後,就設想在劍橋市舉辦一次環保的演講會。於是,他前往首都華盛頓去會見了尼爾森。年輕的海斯談了自己的設想,尼爾森喜出望外,立即表示願意任用海斯,甚至鼓動他暫時停止學業,專心從事環保運動。於是,海斯毅然辦理了停學手續。不久,他就把尼爾森的構想擴大,辦起了一個在美國各地展開的大規模的社區性活動。
他選定1970年4月22日(星期三)為第一個「地球日」。就在那年的4月22日,美國各地大約有2000萬人參加了遊行示威和演講會。
美國的1970年正是個多事之秋,光纖織物被發明了出來,「阿波羅13號」的悲劇導致登月計劃的失敗,在南卡羅來納州薩瓦那河附近一家核工廠發生泄露事故,當時的美國人,終日呼吸著豪華轎車的含鉛尾氣。工廠肆無忌憚地排放著濃煙和污水,卻從不擔心會被起訴或者是受到輿論的譴責。「環保人士」鳳毛麟角,他們只是列在字典里的單詞,卻很少能夠被人所重視。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首次「地球日」取得了極大的成功。鑒於公眾對環境保護的關心,美國國會在「地球日」這一天休會,近40名參眾議員分別在當地集會上講話。倫特·杜貝斯、保羅·埃利希以及拉爾夫·納德等美國的名流發表了演講,闡明集會的重要意義。25萬人聚集在華盛頓特區,10萬人向紐約市第五大街進軍,支持這次活動。
據統計,這一天全美有2000多萬人、1萬所中小學、2000所高等院校和2000個社區以及各大團體參加了「地球日」活動。人們舉行集會、遊行和其他多種形式的宣傳活動,高舉著受污染的地球模型、巨幅畫和圖表,高呼口號,要求政府採取措施保護環境。1970年的首次「地球日」活動聲勢浩大,被譽為二戰以來美國規模最大的社會活動。這次活動標志著美國環保運動的崛起,並促使美國政府採取了一些治理環境污染的措施。
活動意義
1970年4月22日的「地球日」活動,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規模宏大的群眾性環境保護運動。作為人類現代環保運動的開端,它推動了西方國家環境法規的建立。如美國就相繼出台了清潔空氣法、清潔水法和瀕危動物保護法等法規;1970年的地球日還促成了美國國家環保局的成立,並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1972年聯合國第一次人類環境會議在斯德哥爾摩的召開,有力地推動了世界環境保護事業的發展。1973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成立,國際性環境組織——綠色和平組織的創建,以及保護環境的政府機構和組織在世界范圍內的不斷增加,「地球日」都起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地球日」也就成為了全球性的活動。現在人們普遍認為1970年4月22日在美國發生的第一屆地球日活動是世界上最早的大規模群眾性環境保護運動,這次運動催化了人類現代環境保護運動的發展,促進了已開發國家環境保護立法的進程,並且直接催生了1972年聯合國第一次人類環境會議。而1970年活動的組織者丹尼斯·海斯也被人們稱為地球日之父。
這次運動的成功使得在每年4月22日組織環保活動成為一種慣例,在美國地球日這個名號也隨之從春分日移動到了4月22日,地球日的主題也轉而更加趨向於環境保護。
活動推廣
世界地球日 (4張)
由於環境保護運動在世界范圍內的興起,1990年第二十屆地球日活動的組織者希望將這一美國國內的運動向世界范圍擴展,為此他們致函中國、美國、英國三國領導人和聯合國秘書長,呼籲他們採取措施,舉行會晤締結關於環境保護議題的多邊協議,協力扭轉環境惡化的趨勢;同時地球日的組織者還呼籲全世界願意致力環境保護的政府在1990年4月22日各自動員國民開展環境保護運動。地球日活動組織者的倡議得到了亞洲、非洲、美洲、歐洲許多國家和眾多國際性組織的響應,最終在1990年4月22日全世界有來自140多個國家的逾2億人參與了地球日的活動,參與團體舉辦座談會、遊行、文化表演、清潔環境等活動來倡導「地球日」精神,並進一步向政府施壓,期盼引發更多關注與政策的制定;從此以後世界地球日成為全球性的環境保護運動。
建立網路
20世紀90年代,「地球日」的發起人創立了「地球日網路」組織,將全世界環保主義者聯合起來推動「地球日」活動的開展。地球是人類的共同家園,但人類的活動卻對地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生物賴以生存的森林、湖泊、濕地等正以驚人的速度消失;煤炭、石油、天然氣等不可再生能源因過度開采而面臨枯竭;能源燃燒排放的大量溫室氣體導致全球氣候變暖,由此引發的極地冰蓋融化、海平面上升等問題威脅到人類的生存發展。保護地球資源環境、尋求可持續發展模式已刻不容緩。倡導人類社會經濟發展向可持續模式轉變。該計劃呼籲公眾維護三條核心原則:消除人類對化石能源的依賴性,致力於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創造一個「無碳」的未來;承諾個人消費習慣與可持續發展要求相符合;建立「綠色經濟」,通過為貧困人群創造「綠色崗位」使其脫貧,並將全球教育體系轉變為環保型。
日期確認
4.22
2009年4月22日,第63屆聯合國大會一致通過決議,決定將今後每年的4月22日定為「世界地球日」[1] 。
這份決議由玻利維亞起草,得到了50多個國家的聯署支持。決議說,地球及其生態系統是人類的家園,人類今後和未來要在經濟、社會和環境三方面的需求之間實現平衡,必須與自然界和地球和諧共處。
決議呼籲各國政府、國際和地區組織、社會團體以及非政府組織等有關各方以適當的方式慶祝「世界地球日」,提高人類對保護地球及其生態環境的意識。
玻利維亞總統莫拉萊斯在會議上發表講話說,在《世界人權宣言》通過60年後,地球母親的權利也終於得到了承認。他呼籲聯合國會員國考慮制訂《地球權利宣言》,以確保地球和所有生物之間的和諧共處。
聯大主席布羅克曼說,人類不擁有地球,而是屬於地球。他說,通過設立「世界地球日」,聯合國呼籲各國重視人類和地球的福祉,把愛護地球和保護日漸稀少的自然資源作為共同的責任。
相關人物
編輯
「地球日之父」丹尼斯·海斯生長在美國華盛頓州環境幽美的哥倫比亞河峽谷,他從小養成愛好大自然的個性。到了大學時代,他雖然讀的是法律,卻始終沒有放棄對環境問題的關心。
第一個「地球日」活動之後,被稱為「地球日之父」的海斯先後到史密森尼恩研究所和伊利諾州政府任職,研究制定有關能源方面的政策。以後又得到美國當時的能源部長施萊辛格的贊賞,擔任了由能源部經辦的太陽能研究所的所長。海斯一直從事環保活動,1990年,他同朋友們一起討論籌辦紀念地球日20周年的活動。他的倡議很快得到了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和聯合國的支持。[2]
鑒於丹尼斯·海斯在環保事業中所做出的重大貢獻,他曾榮獲Sierra Club、聯邦野生動物協會、美國慈善協會、美國太陽能協會、遠離戰爭組織和Interfaith Centerfor Corporate Responsibility的最高榮譽獎項。丹尼斯·海斯還榮獲了1978年度,35歲以下傑弗遜最佳社會服務獎,還曾被形象雜志(Look Magazine)評為20世紀100個最具影響力的美國人之一,並被國家奧杜邦協會評為100個最傑出的環保人士之一。在2000年又被著名的時代周刊(Time Magazine)提名為100個「地球英雄」之一。
活動影響
編輯
生態環境
1990年4月22日這天,全世界有數億人身穿藍綠兩色服裝參加了「地球日」活動。他們為紀念「地球日」20周年,開展了撿拾廢紙和塑料袋、嚴禁隨地倒垃圾的活動。這些活動的目的是提醒人們重視保護地球環境,制止生態惡化,使每一位地球居民都為悍衛地球環境、改善地球環境作出貢獻。身穿藍綠兩色服裝是表示為捍衛地球環境而行動的決心。
活動效果
「地球日」這天,美國全國大約有1億人把汽車放在家裡不用,以防汽車排放出來的廢氣和其他有害的排放物散發到空氣中去。在中國,當時的李鵬總理在4月21日通過電視發表了環境問題講話,中央電視台還播放了「只有一個地球」的專題報道。從此,中國每年都進行「地球日」的紀念宣傳活動。
2000年2月末,海斯接受中國的邀請,來中國參加了「中國2000年『地球日』中國行動」啟動儀式。
在20世紀90年代末,蓋洛·尼爾森和布魯司·安德森(太陽能建築師、作家、新罕布希爾州「地球日」組織者)共同為把「地球日」辦成一個年度性、高水準的活動,創辦了「美國地球日」組織。「地球日」網頁於1995年開通。1999年「美國地球日」組織更名為「地球日網路」,成為一個面向全世界、推動每年「地球日」國際活動的組織。2000年的「地球日」,又是由蓋洛·尼爾森和丹尼斯·海斯領導,所不同的是,這次他們在1970年「地球日」的基礎上,加入了全球性的公眾運動,並充分利用了網路這一新興的信息手段,把各國人民的智慧和熱情都聚集在了一起。在蓋洛·尼爾森、丹尼斯·海斯和其戰友們的努力下,今天的「地球日」已真正成為全地球的節日,提醒著人類保護地球、善待地球。
活動標識
編輯
地球之旗
地球之旗的主要圖案是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的阿波羅17號飛船在太空拍攝的
世界地球日標志
地球照片《藍色彈珠》,放置在深藍色的背景上,它是由約翰·麥克尼爾於1969年為首屆地球日活動設計的,這面旗幟是環境保護運動的象徵。
活動標志
世界地球日的標志是白色背景上綠色的希臘字母Θ。
歷年主題
編輯
世界地球日沒有國際統一的特定主題,它的總主題始終是「只有一個地球」;面對日益惡化的地球生態環境,我們每個人都有義務行動起來,用自己的行動來保護我們生存的家園。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社會各界每年4月22日都要舉辦」世界地球日」活動。目前最主要的活動是由中國地質學會、國土資源部組織的紀念活動。每年中國紀念」世界地球日」,都要確定一個主題。
2016年 節約集約利用資源,倡導綠色簡約生活[3]
2015年 珍惜地球資源 轉變發展方式——提高資源利用效益
2014年 珍惜地球資源 轉變發展方式——節約集約利用國土資源共同保護自然生態空間[4]
2013年 珍惜地球資源 轉變發展方式——促進生態文明 共建美麗中國
2012年 珍惜地球資源 轉變發展方式——推進找礦突破,保障科學發展[5]
2011年 珍惜地球資源 轉變發展方式——倡導低碳生活
2010年 珍惜地球資源,轉變發展方式,倡導低碳生活。[6]
2009年 綠色世紀(Green Generation)
2008年 善待地球——從身邊的小事做起
世界地球日 (7張)
2007年 善待地球——從節約資源做起
2006年 善待地球——珍惜資源,持續發展
2005年 善待地球——科學發展,構建和諧
2004年 善待地球,科學發展
2003年 善待地球,保護環境
2002年 讓地球充滿生機
2001年 世間萬物,生命之網
2000年 2000環境千年——行動起來吧!
1999年 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來
1998年 為了地球上的生命——拯救我們的海洋
1997年 為了地球上的生命
1996年 我們的地球、居住地、家園
1995年 各國人民聯合起來,創造更加美好的世界
1994年 一個地球,一個家庭
1993年 貧窮與環境——擺脫惡性循環
1992年 只有一個地球——一齊關心,共同分享
1991年 氣候變化——需要全球合作
1990年兒童與環境
1989年 警惕,全球變暖!
1988年 保護環境、持續發展、公眾參與
1987年 環境與居住
1986年 環境與和平
1985年 青年、人口、環境
1984年 沙漠化
1983年 管理和處置有害廢棄物;防治酸雨破壞和提高能源利用率
1982年 紀念斯德哥爾摩人類環境會議10周年——提高環境意識
1981年 保護地下水和人類食物鏈;防治有毒化學品污染
1980年 新的10年,新的挑戰——沒有破壞的發展
1979年 為了兒童和未來——沒有破壞的發展
1978年 沒有破壞的發展
1977年 關注臭氧層破壞、水土流失、土壤退化和濫伐森林
1976年 水:生命的重要源泉
1975年 人類居住
1974年 只有一個地球[7]
歷年活動
編輯
45屆
2014年4月22日是第45個世界地球日(以下簡稱「地球日」)。國土資源部辦公廳日前發布通知指出,按照「十二五」期間地球日主題宣傳活動要求,結合當前國土資源工作重點和社會關注熱點,確定2014年地球日活動主題為「珍惜地球資源,轉變發展方式——節約集約利用國土資源共同保護自然生態空間」。[8]
通知指出,地球日是宣傳中國國土資源國情國策、提高公眾節約集約利用資源意識、普及地球科學技術知識的重要平台。第45個世界地球日主題宣傳活動周從4月20日開始,至4月26日結束。活動周期間,國土資源部將開通國土資源部官方微信,發布《中國國土資源公報》,推介全國國土資源優秀科普圖書,舉辦世界地球日主題課堂暨科普展覽、守護遠古的生命主題展覽、世界地球日專家主題論壇、第二屆在京高校大學生地球日主題演講比賽等示範活動。[8]
通知要求,各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中國地質調查局及國土資源部其他直屬單位,相關學會、協會、基金會,均應按照活動周主題,結合節約集約利用國土資源、建設綠色礦山、保護地質(生態)環境、發展循環經濟等內容,向公眾宣傳資源國情國策,普及國土資源科學知識,推廣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技術,引導全社會節約集約利用國土資源,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共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同時結合聯合國生物多樣性中國行動等資源環境相關工作,統籌開展紀念活動。[8]
通知提出,各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要根據實際條件,策劃開展一項重大主題宣傳活動,並組織本地區地學類博物館、科研機構等科普場所開展系列科普活動。各國土資源科普基地在活動周期間要免費或優惠向全社會公眾或青少年開放,國土資源部各重點實驗室要在活動周期間舉辦開放日活動,向公眾普及地球科學知識,宣傳最新科技成果。要充分利用電視、廣播、網路、報刊、手機、微博、微信等多種媒體渠道,採取製作專題節目、開展活動專欄、發送手機簡訊、實時交流互動、微宣傳等多種宣傳形式,做好宣傳工作。[8]
44屆
2013年4月22日是第44個世界地球日,活動主題確定為「珍惜地球資源 轉變發展方式——促進生態文明 共建美麗中國」。 國土資源部辦公廳發出通知,要求各地於4月16日~4月22日組織開展第44個世界地球日主題宣傳活動周。
通知要求,各單位要圍繞主題,向公眾宣傳資源國情國策,普及國土資源科學知識、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技術,引導全社會節約集約利用資源,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共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活動周期間,國土資源部將組織開展世界地球日大講堂、綠色生態礦山建設現場觀摩、專題展覽、大學生演講比賽等活動,開展全國國土資源優秀科普作品推薦工作。各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要策劃開展重大主題宣傳活動、系列科普活動;要加強與教育、科技等部門合作,充分發揮各級地質學會、土地學會等作用,聯合學校、「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做保護地球小主人」活動等,利用電視、網路、報刊、微博等渠道和平台,做好宣傳工作。
43屆
第43屆世界地球日
國土資源部紀念第43個世界地球日
2012年4月22日,以「珍惜地球資源,轉變發展方式——推進找礦突破,保障科學發展」為主題的第43個世界地球日主會場宣傳活動在北京中華世紀壇舉行。活動旨在宣傳中國國土資源國情國策,普及地球科學知識,增強全民資源憂患,積極支持推進找礦突破戰略行動,讓轉變發展方式落實在行動上,保障和促進中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圖為主會場宣傳活動現場。
環保行動
編輯
記得國際知名圖畫作家芭芭拉.庫尼(Barbara Cooney)的名作《花婆婆(Miss Rumphius)》,故事中的小女孩對她爺爺說 ,我長大之後,要到很遠的地方旅行,然後,我要住在大海邊。她的爺爺說,這些都很好……但是,你還要再做一件事:讓這個世界變得更美麗。於是,小女孩長大後,選擇在海邊種滿了美麗的紫藍色扁豆花,美化地球。改變世界,特別是在每年4月22日國際性地球日這個值得紀念的日子裡,行動起來。
食
(1)每年4月22日地球日吃素一天。(畜牧業消耗大量的谷、豆類,也消耗大量珍貴的水;為了放牧牛隻及飼養豬,犧牲原始森林,造成溫室效應)。
(2)少吃(在家烹煮、外食分量恰到好處,吃不完打包回家)。
(3)禁食一日(體驗體內環保滋味)。
(4)拒用保麗龍,並要求自助餐店或coffee shop使用紙杯(保麗龍是一種致癌物質,它同時破壞保護地球的臭氧。喝咖啡的保麗龍杯子、自助餐盤子,幾百年後還是垃圾,繼續污染環境)。
(5)拒絕購買高山茶、高冷蔬菜(高山茶、高冷蔬菜讓台灣的森林消失、破壞山地水土保持,無法發揮儲存水分的功能,又大量使用農葯與肥料,污染水源與水庫的生態)。
衣
⑴認識衣料來源:1.選購天然棉、麻等自然材質(有機性的),才可回收再生。2.依洗標來購衣及保養衣服,以延長衣服的壽命。
⑵需求量的決定,依:洗衣的次數、家中的容量、生活方式、經濟狀況等四要素來決定購衣頻率,盡量控制好,不要超量(重質不重量)。
⑶舊衣新穿要訣:
①自我的認知:體態、膚色、生活型態的考量。
②找出流行的重點:如長短、色調等,一般以簡單、好的剪裁(立體裁剪)最能表現出人與素材的互動關系。
③配件因體積小、變化多、效果佳、收藏較易,如圍巾、別針、皮帶,少量的衣服即可靠配件來凸顯穿衣藝術的效果。
住
⑴多用二手傢具(無論買房子、租房子,多利用二手傢具,既可回收再利用、節省資源,若能在辦公室、社區、網路舉辦定期二手舊貨交換的跳蚤市場,既環保,又可互助,增進人際間的情誼)。
⑵多用植栽綠化來做居家布置(居家勿做過度的裝潢布置,應以簡單、天然為原則。居家布置不必都要人造的材料,不妨多用生態性的自然材料。多種花草盆栽,盡量用本土性的樹種,家中有庭院的多留天然性的泥土,少用水泥、或硬質性的鋪面)。
⑶請用器皿盛水,洗果菜、碗盤、刷牙、洗臉,以節約珍貴的水源(中國是全球排名第十八位缺水國,南台灣已陷入嚴重乾旱,但我們的使用水的需求量卻已經到達民國100年的標准。法國節約用水的宣導政策是「一星期洗一次澡」;如果我們的用水量持續惡化,我們也將面臨相同的處境。
⑷房間之電源、冷氣集中使用(盡量少一間房間開一部冷氣,人少時盡量集中辦公,減少冷氣、電燈用量)。
行
⑴、走樓梯,不搭電梯(住在大樓者,無論在辦公室、或家裡,若您不趕 時間,不妨試著安步當車,試著不搭電梯,改走樓梯,既節省能源,又可運動健身)。
⑵、出門多走路、騎自行車、利用大眾運輸系統、少開車和騎機車。
其他
⑴如果您飼養寵物,請拒絕購買貓狗防蟲圈。(當您丟棄貓狗防蟲圈,其殺蟲劑的成分,對地球的殺傷力很強,並會對動物的身體造成嚴重的傷害)。
⑵拒絕購買用動物做實驗的產品。(大量殘忍無謂的動物實驗計劃,除浪費納稅人的稅金,造成自然基因遺傳的問題之外,亦對生態環境與重大衛生問題沒有太多的協助與改善。)
⑶拒絕拿取或使用氣球(氣球是非常難分解的化學品,它造成地球上嚴重的污染,除此之外,當氣球飄走,可能導致野生動物(老鷹,鯨或海龜等)誤食而死亡的現象。)
環境問題
編輯
當前,威脅人類生存的十大環境問題是:
(一)全球氣候變暖
由於人口的增加和人類生產活動的規模越來越大,向大氣釋放的二氧化碳(CO2)、甲烷(CH4)、一氧化二氮(N2O)、氯氟碳化合物(CFC)、四氯化碳(CCl4)、一氧化碳(CO)等溫室氣體不斷增加,導致大氣的組成發生變化。大氣質量受到影響,氣候有逐漸變暖的趨勢。由於全球氣候變暖,將會對全球產生各種不同的影響,較高的溫度可使極地冰川融化,海平面每10年將升高6厘米,因而將使一些海岸地區被淹沒。全球變暖也可能影響到降雨和大氣環流的變化,使氣候反常,易造成旱澇災害,這些都可能導致生態系統發生變化和破壞,全球氣候變化將對人類生活產生一系列重大影響。
(二)臭氧層的耗損與破壞
在離地球表面10~50千米的大氣平流層中集中了地球上90%的臭氧氣體,在離地面25千米處臭氧濃度最大,形成了厚度約為3毫米的臭氧集中層,稱為臭氧層。它能吸收太陽的紫外線,以保護地球上的生命免遭過量紫外線的傷害,並將能量貯存在上層大氣,起到調節氣候的作用。但臭氧層是一個很脆弱的大氣層,如果進入一些破壞臭氧的氣體,它們就會和臭氧發生化學作用,臭氧層就會遭到破壞。臭氧層被破壞,將使地面受到紫外線輻射的強度增加,給地球上的生命帶來很大的危害。研究表明,紫外線輻射能破壞生物蛋白質和基因物質脫氧核糖核酸,造成細胞死亡;使人類皮膚癌發病率增高;傷害眼睛,導致白內障而使眼睛失明;抑制植物如大豆、瓜類、蔬菜等的生長,並穿透10米深的水層,殺死浮游生物和微生物,從而危及水中生物的食物鏈和自由氧的來源,影響生態平衡和水體的自凈能力。
『捌』 地質學報的英文版
《地質學報(英文版)》(ACTA GEOLOGICA SINICA)是中國地質學會主辦的學術季刊,創辦於1922年,是我國歷史最悠久的科技期刊之一。
該刊創辦時,原名Bullelin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中國地質學會志》),以英文為主,德、法等文次之,每年一卷,刊載中國地質學會會員地質調查研究之所得及在學術年會中宣讀的論文。 ?
《中國地質學會志》共出版31卷,至1952年《中國地質學會會志》與《地質論評》合並,更為現名《地質學報》,由外文版改為中文版,但連續卷號並附英文目次及英文摘要(1967-1971年曾停刊4年),由科學出版社出版,國內外公開發行。
1988年3月,為適應國際交流的需要,《地質學報(英文版)》復刊,發表《地質學報》(中文版)已刊論文的英譯本。從1997年起,《地質學報(英文版)》與中文版相同編號,但所載論文內容不同。
《地質學報(英文版)》所刊論文涉及地學和相關學科各領域的研究,包括地層學、古生物學、地史學、構造地質學、大地構造學、礦物學、岩石學、地球化學、地球物理、礦床地質學、水文地質學、工程地質學、環境地質學、區域地質學以及地質勘查的新理論和新技術。其讀者對象主要是國內外有關學科的研究人員與高等院校師生。稿源自世界各地,該刊稿源豐足,稿件年刊用率20%—30%,可以從大量來稿中擇優遴選稿件。《地質學報(英文版)》近數年來,一直連續被美國《科學引文索引》(SCI)所收錄。多次獲得科技部、新聞出版署、中國科協的中國優秀科技期刊稱號。 ?
《地質學報》英文版,現為雙月刊;刊號:CN11-2001/P,ISSN0001-9515,多次榮獲《中國優秀科技期刊一等獎》、《建國60年有影響力科技期刊》等20多項榮譽稱號,現被《SCI》、《CA》、《GeoRef》等國內外20多家資料庫收錄,影響因子常年位居1.5--2.15上下,是中國地學界最重要的核心期刊之一。查看更詳細內容可上中國地學期刊網——直接下載全文(OA刊物)。自2012年開始,與Wiley-Blackwell公司合作出版電子版,現有5500多家電子版國際訂戶。
主辦: 中國地質學會
周期: 雙月
出版地:北京市
語種: 英文;
開本: 16開
ISSN: 1000-9515
CN: 11-2001/P
歷史沿革:
現用刊名: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曾用刊名:地質學報(英文版)
創刊時間:1922
該刊被以下資料庫收錄:
CA 化學文摘(美)(2009)
SCI 科學引文索引(美)(2009)
CBST 科學技術文獻速報(日)(2009)
期刊榮譽:
中科雙百期刊
『玖』 中國國家地質公園的英文是什麼
樓上的答案應該是Geopark不是Geoparks
NationalGeoparkofChina
當然,以下圖片中的Cjina應是China
『拾』 關於地質方面的英文翻譯,不要GOOGLE的哦
我覺的樓上的寶淋是個DS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