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李長安中國地質大學

李長安中國地質大學

發布時間: 2021-02-17 06:34:28

❶ 我要考中國地質大學地理學專業研究生,請問哪個導師好啊

如果是北京地大的話,好像沒有李長安吧……
最好問問上一屆的學生,方便的話可以親自去一趟,地大感覺還行吧!

❷ 李長安的介紹

李長安,男,漢族,河北邯鄲人,現居於湖北武漢,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科學學院地理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第四紀地質與地貌。

❸ 黃河源區第四紀地質研究的過去、現狀及問題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盡管有些高僧、專使和近代國外探險家等對黃河源區進行過考察(瑪多縣志編委會,2001),但他們主要涉及政治、文化、軍事等方面的調查以及探險活動,而對黃河源區的第四紀地質和環境調查研究則始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1952年,在中央有關部門(黃河水利委員會)的指示下,組織了一個黃河河源勘查隊,對黃河源區進行了多方面的考察研究(青海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2000),主要涉及水文、動植物、地貌、文化、宗教等,這為後來的黃河源區考察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後來,於1978年青海省政府和省軍區聯合多部門專家組成考察探險隊,對黃河源的「兩湖」(鄂陵湖和扎陵湖)及源區進行大規模的考察,較為詳細地調查了該區的水文、地貌、動植物以及提出了源頭河流(卡日曲)(青海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2000)。

上述工作主要集中在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方面的調查,而在第四紀地質和生態環境研究方面還是比較粗淺,但為後來的第四紀地質工作奠定了基礎。該區的第四紀地質和生態環境研究主要是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王天禎(1989)根據測年、孢粉、地貌等資料,將黃河源區的第四紀地層劃分為下更新統、中更新統、上更新統和全新統。邊純玉等(1990)總結了黃河源區的凍土地貌的類型,並討論了它們的形成條件。王紹令等(1990、1992)報道了在鄂陵湖北岸第四紀沉積物中發現了形成於末次冰期的埋藏冰,並將下更新統劃分為上、下兩部分。青海省區調隊和水文地質隊在開展黃河源區的1:20萬地質和礦產調查以及公路勘查過程中,對黃河源區的第四紀地質、地貌、古冰川活動等進行研究(青海省區域地質調查綜合大隊,1986,1992,1993;青海省第二區域地質調查大隊,1994),如沉積物成因類型和時代的劃分和對比,它們的分布范圍和規律的研究,第四紀冰川活動的研究等。由於受當時條件所限,盡管他們的工作有待深入,但對後來的第四紀研究是一個良好的開端。

1989年以來,蘭州大學地理系的部分師生對黃河源區的古冰川及冰川地貌進行過多次考察和研究,並提出黃河源區有冰蓋存在(周尚哲等,1991,1994),並認為巴顏喀拉山地區在更新世期間曾發生過4次(從早到晚分別為黃河冰期、野馬灘冰期、尕拉拉錯冰階、巴顏喀拉山冰階,後兩個階段屬末次冰期)規模不同的冰川作用(周尚哲,1995)。末次冰期晚期冰川只發育在巴顏喀拉山主脊附近,早期擴展到山麓地帶。根據在巴顏喀拉山南的清水河和北部的野馬灘保存著大量的冰磧與漂礫,推測倒數第二次冰期為大型冰帽或小冰蓋,倒數第三次冰期時,冰川規模最大,面積達80000km2(周尚哲,1995)。

鄭本興等(1996)對黃河源區的冰磧物和冰川地貌研究認為,該區在第四紀至少存在3次明顯的冰川作用,並根據古冰斗、終磧壟、冰磧湖等地貌,推測末次冰期古冰斗底部高約4800m,比現代雪線低約400m。倒數第二次冰期,在巴顏喀拉山北面的寬大冰川槽谷下切入山頂夷平面——查拉坪高冰磧平台150~200m,這次冰期雪線海拔約4600m,比末次冰期低200m。倒數第三次冰期的冰川漂礫廣泛分布於巴顏喀拉山中段山頂夷平面上和山麓,漂礫多為風化很嚴重的花崗岩、花崗閃長岩,並認為在倒數第三次冰期,形成以布青山、阿尼瑪卿山、巴顏喀拉山等高山為中心的大型冰帽,南北距離約105km。對於在倒數第三次冰期,冰川活動達到最大范圍這一點上,周尚哲等和鄭本興等的觀點是相同的,所不同的是對末次冰期的冰階劃分上。

在黃河的上游地區,河流的彎曲形態極不平常,引起地質及地理學家的關注,認為可能存在河流的襲奪。王雲飛等(1995)在對若爾蓋RH孔古湖沉積中心附近的連續沉積物研究結果表明,在38~35ka BP黃河的溯源侵蝕作用襲奪了若爾蓋古湖,使黃河增長。楊達源等(1996)對黃河上游地區的貴德盆地和共和盆地中的階地研究發現,往上遊方向階地級數是遞減的,根據測年認為龍羊峽切開的時間為60ka BP,而其上游的唐乃亥峽於20ka BP貫通。黃河源區的多石峽的切開時間可能更晚。李長安等人(1998、1999)對東昆侖地區的地貌和沉積盆地研究認為,在晚第四紀黃河上游地區發生過較大的水系調整,大約150ka BP前後,柴達木盆地的加魯河、諾木洪河、格爾木河等的溯源侵蝕強烈,切過布爾汗布達山,襲奪了近東西向的大河。全新世以來,隨著東昆侖的隆升,加魯河上游的強烈溯源侵蝕使布青山分水嶺向南推移了6~10km。

在20世紀90年代後期到21世紀初,除對地貌演變進行一些研究外,對第四紀環境變遷也做了些工作。張玉芳等(1995、1999)依據一個鑽孔的資料,研究了黃河源區全新世的植被特點和氣候特徵。於慶文等(1999)依據孢粉資料恢復了托索湖地區的晚第四紀的植被類型和古氣候特徵。程捷等(2001a、b、c,2002b,2003)對黃河源區的凍土地貌、第四紀地層、古氣候做了研究,尤其對瑪多縣附近的一個淺井剖面研究較為詳細,根據孢粉、粘土礦物、有機碳等資料恢復了黃河源區全新世的植被面貌和古氣候特徵,並指出在大暖期黃河源區的氣溫比現今高2~3℃,而且在大暖期期間發生了一次快速降溫事件,降溫幅度達6~7℃(Cheng et al.,2005;程捷等,2006),這是前人沒有提到過的。

黃河源區的生態環境變化是從20世紀90年代的後期才引起人們的注意,中國科學院、青海省國土資源廳、蘭州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等單位對該區進行了一些研究(康維新,1998;李來興等,1998;魏振鐸,1998;葉春梅,1998;李萬壽等,2000;沈渭壽等,2000;鄭新民,2000;王根緒等,2000,2001;程捷等,2001b,2001c;沙占江等,2001;庄永成等,2001),並認為該區的生態環境、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有加重的趨勢,如土地沙化面積增加、草場退化、保水能力下降、地下水位下降,等等。現將黃河源區的第四紀地質、地貌和生態環境研究歷史總結在表1-3中。

表1-3 黃河源區第四紀地質及環境研究歷史Table1-3 Showing the history of Quaternary ge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es in the source area of the Yellow River

續表

實際上,盡管有不少人在黃河源區做過工作,但與其他地區相比,黃河源區的第四紀地質和古環境研究還非常薄弱,很多問題有待深入研究,需要做大量的工作。該區第四紀地質和古環境研究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

1)第四紀地層的層序還不完全清楚,缺少測年數據,因此目前還沒有建立一個比較確切的第四紀地層系統。這無疑影響了該區第四紀地質研究的深入,也為第四紀的生態環境研究帶來一定的困難。

2)對於該區第四紀冰期的劃分還存在不同的意見,對倒數第二、三次冰期的確定意見還比較一致,主要的分歧是晚更新世的冰期劃分,劃分為一期還是兩期。在歐洲地區,有些人認為末次冰期是從115ka BP或120ka BP開始的(即末次冰期從MIS5 d到MIS2),包括雨木冰期和里斯-雨木間冰期的後半部分,把末次冰期分為早雨木冰期(117~62ka BP)或早魏克塞爾冰期和晚雨木冰期(42~13ka BP)或晚魏克塞爾冰期(Zubakov et al.,1990),而末次間冰期(艾姆間冰期,Eamian或Eemian)只限制在MIS5e(Riser,2002),這與我們通常說的末次冰期從75ka BP開始是不同的。如果在黃河源區倒數第一次冰期劃分兩期的話,那麼末次冰期的時間就比較長,這就與歐洲相似。

3)黃河源區在第四紀是否被青藏高原「大冰蓋」所覆蓋,這涉及到:一是在青藏高原是否存在過大冰蓋;二是如果存在過大冰蓋,那麼是在什麼時期形成的;三是黃河源區存在過局部冰蓋,而青藏高原沒有統一的大冰蓋。王明業等(1965)、M.Kuhle(1987,1988,1991)、韓同林(1991)、Gupta等(1992)、徐道明等(1995)都認為在青藏高原發育過大冰蓋,時間在末次冰期,但施雅風等(1994,1996,1997)、鄭本興等(1996)、周尚哲等(2001)不贊成這種觀點,認為在晚更新世,青藏高原只能滿足形成山嶽冰川的水汽條件。如果青藏高原存在大冰蓋,也只有可能在中更新世早期(施雅風等,2000)。劉東生等(1999)利用計算機模型,模擬了青藏高原的冰蓋情況,認為青藏高原是有可能存在冰蓋的。看來這個問題比較復雜,這涉及到古冰川確定遺跡的鑒定上以及它們的指示意義上。

4)黃河源區的第四紀生態環境變遷研究非常薄弱,除對全新世有少量的研究外(張玉芳等,1999;於慶文等,1999;程捷等,2002),更新世的研究幾乎是空白。要研究更新世的氣候和生態環境變遷,首先要有良好的地層剖面。由於黃河源區地勢平緩,相對高差小,第四系露頭不好,這也是造成這方面研究薄弱的一個原因。因此需要實施鑽孔,才能獲得理想的第四紀地層剖面,對更新世的古氣候和環境研究才有可能。

5)黃河源區的第四紀氣候前人做了些工作(王紹令等,1992;周尚哲等,1994,1995;方曉敏等,1998;程捷等,2002b,2003),但由於缺少連續完整的第四紀地層剖面,這些研究只涉及到個別時段,在時間上是不連續的,很難連接形成一個能反映黃河源區第四紀氣候的完整體系。

6)黃河源區兩湖(鄂陵湖和扎陵湖)的形成時間和大湖期問題。鄂陵湖和扎陵湖是黃河源區最大的兩個湖泊,它們何時形成?與黃河源區早期湖泊的關系如何?它們又是怎樣形成?這些問題都有待解決。青藏高原在晚更新世晚期存在湖泊擴張時期(李炳元,2000;朱大剛等,2004),黃河源區是否也是如此?如果是,那麼湖泊有幾次擴張,在全新世是否有過大湖時期?等等。這些是眾多科學家關注的問題。

7)黃河源區近期的生態環境研究還非常薄弱,只有少量的文章涉及(王根緒等,2000;程捷等,2001b,2001c;沙占江等,2001;庄永成等,2001),但深度遠不夠。該區生態環境惡化的原因、速度、趨勢等還需要做更多的細致工作,只有把這些問題弄清楚了,才有可能預測未來生態環境變化的趨勢,才能提出科學的防治措施和解決當地生態環境保護與社會發展矛盾的途徑。

上述眾多的問題或幾個問題的解決無疑使黃河源區的第四紀地質和環境研究向前邁進一大步,對研究青藏高原的隆升及其環境效應、我國季風的演化、第一級階梯與第二級階梯之間的地貌演化、青藏高原的冰川發育歷史和黃河源區的生態環境保護都具有重要的意義。但這些問題有的前人有所涉及,也進行了一些研究,不過尚未解決,而有些問題就涉及得很少,疑點很多,需要做更多的詳細工作。本書就是對上述某些問題的進行了研究,提供了一些新資料,也獲得了一些新認識。

❹ 我要考中國地質大學的地理學專業研究生,請問哪個導師好啊

去學校打聽一下吧

❺ 關於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理方面考研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理學不考數學,專業課只考地理專業理論知識。

2017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理學考研招生專業目錄

❻ 中國地質大學 武漢 地質工程考研 要考哪些科目

應該跟地大北京差不多吧。一共四門。外語,數學,政治,加上一門專業課地質工程。

❼ 田明中的主要學術成就

?1.田明中 白志達 譚徵兵·內蒙古多倫地區第四紀環境與資源·北京:地質出版社,2001-6-15
2.曹伯勛 田明中 袁鈴升·北京周口店新發現的洞穴堆積物研究·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4-8-23
3.程 捷 田明中 曹伯勛·周口店新發現的哺乳動物群及環境變遷研究·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6-10-20
4.田明中 武法東 張建平·塞北金三角-神奇的克什克騰·內蒙古:遠方出版社,2004-6-18
5.張建平 武法東 田明中·中國喀斯特的故鄉--四川興文·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2004-8-26
6.田明中 武法東 張建平·走進克什克騰國家地質公園·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2004-6-20
7.武法東 田明中 孫洪艷·內蒙古克什克騰地質公園導游指南·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2004-6-20 1.武法東 田明中 孫洪艷 孫繼民 顧國君·一種新的石林類型——內蒙古石林·首屆國際世界地質公園大會·2004-6-28,
2.孫洪艷 ,田明中,武法東,趙志中,劉曉鴻·青山花崗岩臼成因的新認識·第一屆世界地質公園大會,地質出版社·2004-6-28,
3.SUN Hong-yan, TIAN Ming-zhong,WU Fa-dong, ZHAO Zhi-zhong, Liu Xiao-hong·New Views on Origin of Granite Mortars in the Hexigten National Geopark, Inner Mongolia·Zhao Xun JiangJianjun,Geological Publihing House·2004-6-28,
4.田明中, 武法東 孫洪艷, 孫繼民 顧國君·內蒙古克什克騰第四紀冰川遺跡的發現及其環境意義·趙遜 姜建軍主編,地質出版社·2004-6-28,
5.孫洪艷 田明中等,·第四紀測年方法研究新進展·地質力學學報·2004-3-18,2004.1期
6.Cao Boxun Tian Mingzhong·The discover of the ice wedge casts and early pleistocene strata Zhoukoudian·Chinese scinse bulletin·2004-11-8,Vol. 36 , No.2
7.WU Fadong TIAN Mingzhong, SUN Hongyan,·A New Type of Stone Forest·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eoparks·2004-11-8,
8.彭軒明 田明中等·黃河源區地下水位下降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冰川凍土·2003-6-18,
9.程捷,田明中,張緒教·中國面向21世紀初的高等地質教育·中國地質學會80周年學術文集,地質出版社·2002-7-5,
10.程捷,田明中,張緒教·黃河源頭斷流原因淺析·地學前緣·2001-9-20,2001,8(2),:366
11.田明中 譚徵兵等,·內蒙古多倫史前人類遺存的發現及其環境意義。2003,28卷,1期。·地球科學·2001-4-28,28卷,1期,
12.程捷,田明中,張緒教,·黃河源區的自然資源狀況與經濟可持續發展·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01-12-20,2001.4
13.譚徵兵 田明中 李振清·淄博地區上新世巴漏河組的發現及其意義·現代地質·2000-6-26,14卷2期141-146
14.田明中等·層次分析法在工程選址中的應用·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2000-12-20,
15.田明中 張緒教等,·區域地質調查中第四紀地質的研究內容及圖件表示方法·第四紀研究·1999-9-28,3期;
16.遲振卿 田明中·內蒙古呼和額熱格古人類遺址的發現·黃土 黃河 黃河文化,安芷生主編,黃河水利出版社·1998-8-18,
17.遲振卿 田明中·發現於內蒙古祖勒格圖的石器·第四紀研究·1998-10-8,3期
18.Cheng Jie Tian Mingzhong·Human activities and environment evolution ring Holocene Megathermal·progress in geologe of China(1993-1996)--Papers to 30th IGC.·1996-9-28,:986-989
19.田明中·北京周口店新發現的東穴堆積物綜合研究·地質科學論文集,中國經濟出版社·1996-8-29,:59-63
20.程 捷 田明中·北京周口店東嶺子洞與新洞和山頂洞的對比·地質科學論文集,中國經濟出版社·1996-8-28,:54-59
21.Cheng Jie Tian Mingzhong·New advances in the study of the qurternary mamma lian faunas in Zhoukoudian, China,·progress in geologe of China(1993-1996)--Papers to 30th IGC·1996-8-28,:36-39
22.Cheng Jie Tian Mingzhong·New development of the study of the Quaternary reaserch in Zhoukoudian,Beijing·ⅩⅢ international congress in Quaternary Reaserch,BeijinG·1996-8-28,
24.李龍吟 田明中 遲振卿·內蒙古蘇尼特左旗古人類遺存的發現及意義·現代地質·1996-10-2,9卷2期:234-238
25.Cheng Jie Cao Boxun Tian Mingzhong·Report on anew mammal fossil locality of Early Pleistoceme at Zhoukoudian·Chinese science bulletin·1995-5-26,Vol.35, No.23:2023.
26.Cheng Jie Cao Boxun Tian Mingzhong·a new mid early Pleistocene mammalian fauna discavered in Zhoukoudian, Chin and its application in biostratigraphy·Earth Science·1995-3-25,Vol.6,No.1:41-47
27.溫長順 田明中·冀西北尚義地區地質新發現及構造格架與演化·地球科學·1995-12-30,20卷增刊
28.程捷 曹伯勛 田明中 李龍吟等·周口店太平山北坡早更新世洞穴地層的劃分·現代地質·1995-12-28,9卷4期
29.遲振卿 田明中 李龍吟·內蒙古蘇尼特左旗恩格爾呼都格石器的發現及意義·地球科學·1995-12-28,20增刊2
30.儲國強 田明中 李龍吟·內蒙古蘇尼特左旗地區沙漠化現狀及治理對策·地球科學·1995-12-28,20卷增刊2
31.儲國強 田明中 李龍吟·內蒙古中北部新仙女木事件證據及其成因·地球科學·1995-12-28,20卷增刊2
32.溫長順 田明中·張家口西部新生代構造運動特徵·地球科學·1995-12-28,20卷增刊2
33.田明中 溫長順等·張家口北部漢若壩玄武岩之下土井子組的成因與時代·地球科學·1995-12-28,20卷增刊2
34.田明中·提高本科生野外實習質量的體會·高教研究·1995-11-20,1-2期
35.程捷 曹伯勛 田明中 李龍吟等·周口店新發現的早更新世哺乳動物群·地球科學·1995-10-12,20卷5期
36.程捷曹伯勛 田明中 李龍吟等·周口店早更新世哺乳動物化石新材料的初步研究·科學通報·1994-8-25,40卷,12期:1151-1152
37.田明中 曹伯勛等,·新發現的周口店晚更新世洞穴地層及哺乳動物群研究·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1994-3-16,14卷1期
38.李龍吟,田明中·目前中國黃土研究中的幾個問題·現代地質·1994-11-30,第8卷,第2期
39.李龍吟 田明中 遲振卿·內蒙古必魯圖湖盆晚更新世以來的地層與環境演變·現代地質·1993-12-9,9卷2期
40.田明中.曹伯勛等·周口店新發現距今11─1.9萬年的洞穴堆積的成因及年代學研究·現代地質·1993-12-25,1993,7卷 4期
41.田明中.曹伯勛,李龍吟等·北京周口店新發現的洞穴堆積物中氣候標志及距今12萬年以來的氣候環境·紀念袁復禮教授誕辰100周年學術討論會論文集, 地震出版社·1993-11-4,
42.李龍吟.田明中·踏著袁復禮教授的足跡前進·楊遵儀主編,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3-10-21,
43.Cao Bo xun,Tian Ming zhong·The discovery of the ice wedge casts and early pleisfocehe shata in Zhoukoudian,Beijing·Chinese sciense bulletin·1990-8-28,Vol.36 No.2
44.田明中.曹伯勛等·北京周口店早更新太平山組孢粉組合的多見統計分析·西山地質研究,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0-8-28,
45.田明中.曹伯勛·湖北黃崗晚更新世孢粉動態組合的統計分析及古氣候性質·地球科學·1990-8-23,15卷 5期
46.田明中.曹伯勛等·北京周口店旅遊資源概要及規劃意見·西山地質研究,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0-8-2,
47.李長安,田明中·周口店下礫石層粒度分析資料的多重方法處理及其成因分析·北京西山地質研究,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0-7-26,
48.曹伯勛.田明中等·北京周口店晚新生代地質與環境研究新進展·北京西山地質研究,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0-7-25,
49.田明中.曹伯勛等,·北京周口店早更新太平山組孢粉組合的多見統計分析,·西山地質研究·1990-6-20,
50.李長安.曹伯勛.田明中·北京周口店地區的古地震遺跡研究·地學探素,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0-5-23,
51.李長安.曹伯勛.田明中·周口店地區新構造運動的基本特徵·北京西山地質研究,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0-12-6,
52.田明中.曹伯勛,·湖北黃崗晚更新世孢粉動態組合的統計分析及古氣候性質,·地球科學,·1990-10-28,15卷 5期.
53.曹伯勛.田明中·北京周口店新發現的晚更新世洞穴地層·中國區域地質·1989-6-28,1989, 3期.
54.曹伯勛.田明中·北京周口店早更新世地層的新發現·中國區域地質·1989-12-28,1989.4
55.曹伯勛.田明中·北京周口店新發現距今70─90 萬年的地層與古冰楔遺跡研究,·科學通報,·1989-11-6,1989, 7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