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省地質災害汛期是哪幾個月
① 西安汛期一般在哪幾個月
西安汛期一般在7、8月
② 汛期地質災害應急調查包括哪些內容
降雨是引發地質災害的重要原因。因此,在每年汛期來臨之前應該對可能發生災害的隱患點進行排查,制定專門的防災預案;在汛期,特別是暴雨期間應該進行應急調查。
(1)滑坡前緣宏觀調查。當滑坡前緣出現地面鼓脹、地面反翹或者建築物地基出現錯裂時,應注意詳細查看滑坡整體的變形拉裂情況,並應向當地主管部門報告異常情況,請具有滑坡知識的專業人員到現場進一步察看。
汛前應開展房屋周邊地質災害巡查,及時發現隱患(海南三亞,2005)
③ 陝西省石頭河水庫汛期是怎麼劃分的
陝西省石抄頭河水庫襲汛期根據降水季節變化情況進行劃分,流域內7、8、9月份降水最多,因此7、8、9月份是石頭河水庫的汛期。
石頭河水庫位於岐山、眉縣、太白縣三縣交界處,黃河水系渭河南岸支流石頭河上的斜峪關上游1.5公里處,北距蔡家坡20公里。工程以灌溉為主,兼具發電和防洪效益。亞洲第一高粘土心牆土石壩,最大壩高114m,水庫總庫容1.47億立方米。水電站裝機容量4.95萬kW,設計灌溉面積8.5萬公頃。工程於1971年10月開工,1989年10月完工。 壩址控制流域面積673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為14.1立方米/秒。大壩按百年一遇洪水設計,流量為2690立方米/秒;千年一遇洪水校核,流量為4620立方米/秒。按可能最大暴雨計算,保壩洪水流量為8000立方米/秒。
④ 年第一季度全國地質災害災情及4月地質災害趨勢預測
國土資源部通報 2011 年第 22 期
與去年同期相比,2011 年 3月份全國地質災害發生數量、造成的死亡失蹤人數和直接經濟損失均減少。3月份災害類型以崩塌、滑坡和地面塌陷為主,級別以小型為主,引發因素以降雨、重力作用和凍融等自然作用為主。4月份,地質災害發生的頻次可能較 3月份偏多。多數災害可能主要發生在中南、西南和華東的局部山區。西北山區由於冰雪融化,引發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危險性大。
一、地質災害災情
(一)2011 年 1 ~3月總體災情
2011 年 1 ~ 3月全國共發生地質災害 93 起,其中滑坡 26 起、崩塌 30 起、泥石流 2 起、地面塌陷 32 起、地裂縫 2 起、地面沉降 1 起; 造成人員傷亡的地質災害6起,8 人死亡、7 人受傷; 直接經濟損失 4.54 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發生數量和造成的死亡失蹤人數均減少,但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增加 (表 1)。
1 ~ 3月全國共成功預報地質災害 4 起,避免人員傷亡 617 人,避免直接經濟損失 1.8 億元。
表 1 2011 年 1 ~3月與去年同期地質災害基本情況對比表
1 ~ 3月地質災害分布在 20 個省 (區、市)。按發生數量依次是廣西、甘肅和湖南等 (表 2); 按造成的人員死亡失蹤由多到少依次是廣西、雲南和甘肅等(表 3); 按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由大到小依次是甘肅、湖南和湖北等 (表 4)。
表 2 2011 年 1 ~3月各省地質災害發生數量統計表 單位: 起
表 3 2011 年 1 ~3月地質災害造成死亡失蹤人數統計表 單位: 人
表 4 2011 年 1 ~3月地質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統計表 單位: 萬元
(二)3月災情
3月全國共發生地質災害 54 起,其中滑坡 17 起、崩塌 17 起、泥石流 2 起、地面塌陷 16 起、地裂縫 1 起、地面沉降 1 起; 造成人員傷亡的地質災害5 起,7 人死亡、6 人受傷; 直接經濟損失4.48 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發生數量和造成的死亡失蹤人數均減少,但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增加 (表 5)。主要原因是 3月甘肅發生一起特大型滑坡,直接經濟損失嚴重。
表 5 2011 年 3月與去年同期地質災害基本情況對比表
3月全國共成功預報地質災害 1 起,避免人員傷亡 20 人,避免直接經濟損失600 萬元。
二、1 ~3月份地質災害特點
(一)多年同期相比人員傷亡最少、經濟損失較嚴重
與 2001 年以來多年同期相比,2011 年 1 ~3月地質災害發生數量排第七位,低於 2005 年 (121 起)、2006 年 (211 起)、2007 年 (191 起)、2008 年 (3108 起)、2009 年 (180 起)和 2010 年 (299 起); 因災造成死亡失蹤人數為歷年最少 (同2009 年); 因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排第三位,低於 2005 年 (5.1 億元)和 2008 年(5.0 億元)。
(二)西部地區災情嚴重
1 ~ 3月份因地質災害造成的人員死亡都在西部地區,分別是廣西 3 人、雲南 3人、甘肅 1 人和新疆 1 人; 3月2日,西部地區的甘肅省臨夏州東鄉縣縣城撒爾塔廣場發生一起滑坡,滑坡體規模 18 萬立方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達 4.4 億元,佔1 ~ 3月份直接經濟損失總數的 97% 。
(三)災害類型以崩塌、滑坡和地面塌陷為主,災害級別以小型為主
1 ~ 3月份,全國共發生崩塌 30 起,占總數的 32% ; 滑坡 26 起,占總數的28% ; 地面塌陷 32 起,占總數的 34% ; 三類地質災害占總數的 94% 。災害級別以小型為主,共 87 起,占總數的 94%。
(四)以自然因素引發為主
全國93 起地質災害中,自然因素引發的有64 起,占總數的69%; 人為因素引發的有 29 起,占總數的 31%。自然因素主要為降雨、重力作用和凍融等; 人為因素主要為采礦和施工等。
三、4月地質災害趨勢預測
根據地質災害多年發生規律,4月東南沿海開始進入汛期,地質災害發生的頻次可能較 3月份偏多。多數災害可能主要發生在中南、西南和華東的局部山區。西北山區由於冰雪融化,引發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危險性大。
國土資源部
二〇一一年四月六日
⑤ 汛期是哪幾個月
根據《安徽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辦法》,安徽省汛期為5月1日至9月30日。
⑥ 每年的梅雨季節,降雨時間長,易發生崩塌,滑坡地質災害,它是在哪幾個月份
每年6月中下旬至7月上半月之間持續陰天有雨的氣候現象,此時段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故稱其為「梅雨」。
在中國長江中下游地區、台灣、日本中南部以及韓國南部等地,每年6、7月份都會出現持續天陰有雨的氣候現象,由於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故稱其為「梅雨」,此時段便被稱作梅雨季節。梅雨季里空氣濕度大、氣溫高、衣物等容易發霉,所以也有人把梅雨稱為同音的「霉雨」。 連綿多雨的梅雨季過後,天氣開始由太平洋副熱帶高壓主導,正式進入炎熱的夏季。
分布
梅雨主要出現於副熱帶季風氣候區的中國長江中下游地區和台灣、遼東半島、朝鮮半島的最南部、日本的中南部。世界同緯度的其他的地區沒有梅雨。華南地區沒有明顯的梅雨現象。
成因
每年大約5月下旬至6月上旬,來自北方的冷空氣與從南方北上的暖空氣的匯合於華南地區,形成華南准靜止鋒。大約到了6月下旬,暖空氣勢力增強,准靜止鋒北移至江淮地區,成江淮准靜止鋒(又稱為梅雨鋒)。由於來自南方的暖空氣夾帶大量水汽,當遇上較冷的氣團時,便會產生大量對流活動。由於這段時間冷暖空氣勢力相當,以致鋒面停留在江淮地區。
2013年梅雨季節的時間
典型梅雨一般為5月上旬到中旬「入梅」,6月上旬到中旬出梅。迎梅雨指入梅前的陰雨,一般開始於5月中旬,為期約半個月。[1]
梅雨與雨帶
梅雨
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通常每年六月中旬到七月上旬前後,是梅雨季節。天空連日陰沉,降水連綿不斷,時大時小。所以我國南方流行著這樣的諺語:"雨打黃梅頭,四十五日無日頭"。持續連綿的陰雨、溫高濕大是梅雨的主要特徵。
與同緯度地區的氣候迥然不同,梅雨是指一定地區和一定季節內發生的天氣氣候現象。研究發現,歐亞大陸在20N至40N之間,為副熱帶高壓和西風帶交替控制的地帶。大陸西岸,夏季受副熱帶南壓東側下沉氣流控制,天氣晴朗少雲,氣候炎熱乾燥;冬季在西風帶影響下,從大西洋帶來暖濕空氣,形成較多的降水,使氣候變得溫和多雨。即表現為副熱帶夏干冬濕的地中海式氣候。
大陸東岸,夏季受副熱帶高壓西側控制,下沉空氣原來也較干,但從暖濕海面吸收大量水汽,因而帶來豐沛的降水,產生了副熱帶濕潤氣候。這里由於海陸對比十分強烈,形成了獨特的季風氣候,其顯著特點是夏雨冬干,雨量集中在夏季,恰與地中海式氣候相反。
如果和同緯度的英國東岸比,也是截然不同。美國東岸中緯地帶夏季風來臨前後就不會出現長時期的陰雨天氣,人們從未有長期天氣悶熱之感,發霉現象難以出現。可見,在同一緯度上降水季節迥然不同。所以,在世界上,只有我國長江中下游兩岸,大致起自宜昌以東、北緯29度至33度的地區,以及日本東南部和朝鮮半島最南部有黃梅出現。也就是說,梅雨是東亞地區特有的天氣氣候現象,在我國則是長江中下游特有的天氣氣候現象一般發生在春末夏初。
雨帶
梅雨景色
雖然梅雨是長江中下游地區特有的天氣氣候,但它的出現卻不是孤立的,是和大范圍雨帶南北位移緊緊相連的。
在110E以東的我國東部地區,在汛期從5月中旬起到6月上旬,主要雨帶擺動在南嶺山脈和南嶺以南地區。在個別年份,雖然在某一段時間內移到南嶺以北地區,但是從一個候(五天為一候)或一個旬的多年平均情況來看,它往往是維持在28N,29N以南。這個時期就稱為"江南雨季"或"華南前汛期"。
6月中下旬,主要雨帶北移到29N-33N范圍內(即西自我國宜昌,東經長江口,然後越海到日本;南起我國兩湖平原北至淮河南岸),穩定少動。這時南嶺以南地區已處在雨帶之外,陰雨天氣結束;而長江中下游地區告別了風和日麗的初夏,迎來了陰雨綿綿的季節,大雨、暴雨時而出現,一直維持到7月上旬,這就是長江中下游著名的梅雨季節。
7月中旬開始,雨帶再次北移,到了33N以北地區。先後在黃河、淮河流域以及華北、東北等地停滯、徘徊,造成一次又一次強降雨過程,分別稱為"黃淮雨季"、"華北雨季"此時,長江中下游梅雨結束,驕陽高掛,進入了炎熱的盛夏季節。這種天氣一直要維持到8月下旬,然後雨帶才隨著冷空氣的逐漸活躍而快速南撤,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使雨帶一直退到華南沿海地區。雨帶的這種規律性變化,說明長江中下游的梅雨並不是孤立的、局部的天氣氣候現象,而是我國東部地區主要雨季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是主要雨帶向北移動過程中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停滯的反映。
⑦ 江西省地質災害主要發生於每年4月到七月主汛期期間,對嗎
江西省地質災害主要發生於每年的四月到七月。
⑧ 汛期是幾月到幾月
由於地理位置、天氣系統等差異,我國七大江河的汛期遲早不一。據降雨、洪水發生規律和氣象成因分析,汛期大致劃分如下:珠江:4~9月,長江:5~10月,淮河:6~9月,黃河:6~10月,海河:6~9月,遼河:6~9月,松花江:6~9月。
另外,由於暴雨比洪水超前,加上防汛工作的需要,政府部門規定的汛期一般要比自然汛期時間長一些。如政府部門規定珠江汛期起止時間為4月1日~9月30日,長江為5月1日~10月31日,黃河為7月1日~10月31日等。
(8)陝西省地質災害汛期是哪幾個月擴展閱讀:
暴雨若持續不停,就該提前做好防汛准備:
(1)地勢低窪的住宅區、商業區可採取圍堵的措施。如用沙袋,草包、檔板等堵在門口等進水處,可有效地防止雨水進入建築內。
(2)不要將垃圾、雜物等丟進下水道,以防堵塞後排水不暢。
(3)一旦房屋進水,立即切斷電源及氣源。
(4)暴雨期間盡量不要外出,如必須外出,應繞開積水嚴重的地方。最好走路中央,因窨井等一般都設在路邊。
汛情預警由低到高依次為「藍、黃、橙、紅」四色預警等級。當發布黃色及以上級別的汛情預警或遭遇暴雨時,建議調整出行計劃,盡量減少外出。在山地如發現溪水、河水水流湍急、混濁及夾雜泥沙,可能是山洪爆發的前兆,應離開溪澗或河道。
⑨ 為什麼地質災害多發生在雨季
雨季的時候來地表的土質層和岩自層相對鬆弛,可能是因為雨季氣候濕潤溫暖原因.疏鬆的土質在大量降水的沖擊下會發生自然災害泥石流,至於洪災發生在雨季大家都很明白原因,而且,在氣候濕潤的雨季,病毒疾病的傳播也是氣焰囂張的
⑩ 2019.我市的汛期為每年的4月15日至幾月幾日
根據《安徽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辦法》,安徽省汛期為5月1日至9月30日。
根據《浙江省防汛防颱抗旱條例》,浙江省每年4月15日至10月15日為汛期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