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地質災害的事例
1. 地質災害實例有哪些
地質災害是指發生在地球岩石圈的災害,有地震,火山,泥石流,滑坡....
樓上眾人有些是生態問題,不是地質災害....
2. 列舉煙台自然災害的一些事例
1、氣象災害:暴雨、寒潮、冷害、霜凍、乾旱等;
2、海洋災害回:潮災、赤潮、海水入浸、海平答面上升和海水回灌等;
3、森林災害:包括森林病蟲害、鼠害、森林火災等;
4、地質災害: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土地鹽鹼化、水土流失等;
5、農作物災害:包括農作物病蟲害、鼠害、農業氣象災害、農業環境災害等;
3. 關於地質災害的作文350字
我的家鄉抄在內蒙古的西部,襲那裡有一處很美的風景,就是誓師廣場。馮將軍是我們這里的歷史名人,為了紀念他所以修建了這座廣場及他的雕塑,並且橫跨在一條小河上。當春天來臨的時候,小河的兩邊以及廣場的周圍積雪融化了,春分吹醒了萬物,嫩綠的小草鑽出了地面,柳樹發芽了,芽嫩綠嫩黃的,十分可愛,給廣場增添了許多生氣。夏天來了,河水從廣場下面流過,兩旁的垂柳長的蔥蔥籠籠的,嫩綠的小草鋪滿了地面,樹木茂盛,不時還能聽到青蛙的叫聲,盛開的鮮花吸引了很多蝴蝶,傍晚散步的人也增多了。秋天,秋高氣爽,空氣清新,數也漸漸得變黃了,小草上、花朵上染上了一層霜,雕塑也顯得更加庄嚴了。冬天到了,廣場上被覆蓋了一層厚厚的雪,給廣場披上了銀色的時裝,連水面上也罩上了光閃閃的冰,陽光下耀人眼目。一年四季的廣場真是太美了!我愛我家鄉的這一處美景!
4. 因風化作用引起的地質災害 要具體的例子
風化作用造成地表裸露,植被破壞,大雨沖刷時易造成水土流失,山區易造成泥石流
舉例:黃土高原因風化作用和沉積作用,千溝萬壑,水土流失嚴重
5. 地質災害減災防災實例
一、地質災害概況 二、地質災害危險區減災防災預案 三、地質災害易發區防災減災對策 四、地質災害防災預案的落實為切實做好2003年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地減少或避免地質災害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的損失,根據《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土資源部建設部關於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意見的通知》(國辦發〔2001〕35號)和《地質災害防治管理辦法》(國土資源部第4號令)精神,特編制本預案。 一、地質災害概況 我市地處魯中山區北側,山區與平原交接地帶,地形地貌變化較大,地質構造復雜,黃河橫貫全區。受人類工程活動及自然因素的影響,區內地質災害時有發生。區內主要地質災害類型有:岩體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等。地質災害分為易發區和危險區。易發區包括歷城區西營、柳埠、高而、彩石、王舍人等鄉鎮的27個崩塌易發區、6處滑坡易發區、11個泥石流易發區和市區東郊1個地裂縫易發區。危險區包括歷下區燕翅山崩塌和滑坡、歷城區西營鎮林枝滑坡、歷城區西營鎮閣老滑坡、歷城區西營鎮積米峪滑坡、歷城區彩石鎮西嶺後滑坡、歷城區柳埠鎮杜家村滑坡、長清區張夏鎮梨棗峪滑坡、章丘市垛庄鎮上射垛泥石流、歷城區西營鎮八十崖村泥石流、槐蔭區濟南第二糧庫及附近居民房地裂縫。 二、地質災害危險區減災防災預案 (一)滑坡危險區防災預案 1.地質災害現狀。山體滑坡主要分布於南部山區,近年共發生滑坡18處,其中7處滑坡被劃為危險區。 歷下區燕翅山崩塌和滑坡:燕翅山位於濟南市歷下區政府駐地南部,姚家鎮姚家村西南,東經117°04′15″—117°04′29″,北緯36°39′31″—36°39′40″山體呈北東—南西向。佔地面積約0.28km2,海拔高程198m,相對高差80多米。 燕翅山地貌類型屬剝蝕殘丘。主要岩性為:奧陶系石灰岩和燕山期侵入的閃長岩,山麓地帶堆積第四系坡殘積物和近期人工堆積的雜填土。山體上部為奧陶系石灰岩,閃長岩則以岩床的形式隱伏於石灰岩之下。在奧陶系石灰岩與閃長岩交接帶附近富集有矽卡岩型鐵礦礦床。奧陶系灰岩受火成岩侵入的影響,岩層產狀較為凌亂,總體岩層走向為250°,傾向340°,傾角34°—37°。在硯泉的東側發育有一條北北東—南南西向的正斷層。 由於歷史上采礦削坡等人為活動,1998年2月山體局部發生崩塌。目前山體西北側已形成滑塌體,滑塌體滑向320°,所處的山坡坡角37°,前緣扇面寬340m、扇面平均寬度210m、垂直高度67m、從前緣到後緣的水平距離88.9m、滑動距離0.45—1.3m,體積約21.10萬方。滑塌體前、後緣與滑塌體內已出現18條寬度不等的山體裂縫,其中:3條主裂縫長40—210m,裂縫最大寬度1.6m,最大可見深度9.4m。由於人工開挖山體坡角,在山體北、西、南3面均形成了臨空面(即:陡崖),山體北側高度40m、西側21m,南側(窯頭小學及西側民房(二層樓)的北部)9.1m。臨空面岩石風化強烈,節理裂隙發育,破碎。山體周圍5處礦渣、生活及建築垃圾堆,構成不穩定邊坡(其中:1號位於硯泉東,2號位於1號南鄰,3號位於姚家小學西南,4號位於窯頭小學北,5號位於省高檢院東),邊坡坡度34°—37°,邊坡高度12—26m不等。 受滑塌體與渣體滑坡威脅的單位有姚家村、窯頭村、警官學校、市城管局宿舍樓、省高檢院、省航空大廈和歷下區建委宿舍共涉及住戶210戶,1225人。 監測、預防責任單位:歷下區姚家鎮政府。 歷城區西營鎮林枝滑坡:位於林枝村東,東經117°1′4″,北緯36°30′43″,滑坡體由太古界變質岩風化殘坡積層組成,地形坡角42°。滑體後緣裂縫寬23cm,長約32m,走向NE48°,滑向SW240°,滑距0.40m。滑體長50m,寬52m,厚度20m,總體積約5萬m3。滑體前緣居民2戶,共計7人。 監測、預防責任單位:歷城區西營鎮政府。 歷城區西營鎮閣老滑坡:位於歷城區西營閣老村東南,東經117°3′41″—117°3′46″,北緯36°28′6″,滑體長370m,寬300m,厚度88m,總體積約880萬m3。滑坡滑動面大於30°動力以牽引式為主,滑動速度慢。初滑時間為1940年前後,當時滑坡後裂縫僅1m,到2001年4月已擴展至17.9m,平均擴展速度為0.26m燉a。滑體前緣居民17戶,共計69人。監測、預防責任單位:歷城區西營鎮政府。歷城區西營鎮積米峪滑坡:位於歷城區西營鎮積米峪村,滑坡體傾向北東,傾角35°,前沿滑距4.2m,滑坡體總體積30萬m3,首次滑動造成5間民房不同程度的破壞,受滑坡威脅的居民進行了搬遷避讓,現階段滑坡仍不穩定。 監測、預防責任單位:歷城區西營鎮人民政府。 歷城區彩石鄉西嶺後滑坡:位於東經117°16′13″,北緯36°33′27″,滑坡體屬變質岩風化坡,滑坡體總體積0.19萬m3,受威脅居民3戶,共計11人。 監測、預防責任單位:歷城區彩石鄉人民政府。 歷城區柳埠鎮杜家莊滑坡:位於杜家莊村北路東,東經117°14′56″北緯36°23′17″,該滑坡體由寒武系張夏灰岩組成,裂隙發育,滑向285°,滑體傾角70°-80°,滑坡後緣裂縫31cm,可見深度1.4m,滑距0.7m,滑坡體南北長50m,東西寬5—15m,厚25—30m,總體積約1.38萬m3。現在滑坡體前緣有居民1戶5人,滑坡除威脅這戶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外,還直接威脅著進出村的行人及車輛安全。 監測、預防責任單位:歷城區柳埠鎮人民政府。 長清區張夏鎮梨棗峪滑坡:滑坡體分兩個小滑坡,1號滑坡體長約30m、寬15m、厚5m、約0.225萬m3,滑坡底面為寒武系徐庄組紫色頁岩,滑坡體以較破碎的張夏鮞狀灰岩為主,滑向北西。2號滑坡長約100m、寬約70m、厚度大於5m、約3.5萬m3,滑坡體滑坡裂縫有內、外三條,呈三級滑坡台階,後緣裂縫0.3一1.0m不等,滑坡方向南西。現階段受滑坡威脅最嚴重的10戶居民已搬遷,如滑坡突然下滑,還將有30畝土地(包括作物)被破壞。 監測、預防責任單位:長清區張夏鎮人民政府。 2.滑坡致災原因分析。滑坡發生在寒武系徐庄組、饅頭組頁岩山體及上覆張夏組石灰岩地層或變質岩體風化層,屬順坡切層滑坡。滑坡前緣均有居民挖山平地建房或因修道路開挖山坡,據測量,滑坡前緣垂直挖坡3一10m不等,導致邊坡失穩產生拉張裂縫,降水隨裂縫滲入岩體,軟化頁岩,裂縫逐漸延伸擴大,形成滑動面,在連續降雨或大暴雨之後,山體自重增大,岩體軟化,沿潤滑的滑動面下滑,產生滑坡。 此類災害與人類工程活動緊密相關,臨坡挖坡建房、修路,破壞植被開墾是災害產生的前提條件,岩體自身物理力學特性(風化、軟弱夾層等)是災害產生的內在原因,大氣降水是災害產生的誘導因素。 3.減災防災對策。一是建立群測群防體系,定人定時監測,雨季加密監測;二是由於各滑坡體目前處於不穩定狀態,當地政府應迅速採取避讓措施,以免造成危害;三是堵塞滑坡裂縫,在後緣開挖排水溝,防止雨水沿裂縫下滲;四是加強防災教育,使受災群眾在災害突發時掌握自救方法;五是對滑坡實施24小時值班監測,並在滑波前緣設明顯警示牌,使過往行人、車輛等嚴加防範;六是在滑坡前緣堆石壓腳,嚴禁在滑坡前緣取土;七是在滑坡適當地段進行減荷卸載,降低滑坡規模。 (二)泥石流危險區防災預案 1.地質災害現狀。全市共發現13處泥石流隱患點,其中2處泥石流地質災害危險區:章丘市垛庄鎮上射垛泥石流危險區和歷城區西營鎮八十崖村泥石流危險區。 章丘市垛庄鎮上射垛泥石流:位於垛庄水庫上游射垛溝,溝底寬30一50m,多為楊、柳林或柴草堆積占據,溝坡為高陡的變質岩風化坡或殘坡積物堆積坡,溝谷源頭區低山環繞,構成一個近似封閉的匯水盆地,出口寬不足百米,下連深切谷(射垛溝),匯水面積約3km2,匯水區內大部分為砂礫質荒坡,西南隅為鑿山工程棄渣堆積,該危險區直接威脅著沿溝上、中、下射垛村的安全。 監測、預防責任單位:章丘市垛庄鎮政府。 歷城區西營鎮八十崖村泥石流:處於低山區,地理坐標:東經117°15′14″,北緯36°27′52″,地形坡度45°-52°,山勢陡峭。出露地層為太古界變質岩,岩體表面節理、裂隙發育,風化強烈,殘坡層厚度30厘米,局部厚度可達1米。由於村莊沿沖溝而建,房屋侵佔河道嚴重,因此,該村仍存在泥石流隱患。目前該村受威脅居民14戶,共58人,已基本搬遷完畢。 監測、預防責任單位:歷城區西營鎮政府。 2.致災原因分析。泥石流一般在具備一定匯水、碎泥石物質、較大勢能等條件下產生。如:章丘市垛庄鎮上射垛村泥石流形成區為四面環山近似封閉的匯水盆地,在匯水面積3km2范圍內僅有不足百米的出口,為泥石流的產生提供了場所條件;區內岩性為泰山群變質岩,岩石風化強烈,岩體破碎,植被稀少,且在西南隅為鑿山工程棄渣堆積,為泥石流的產生提供了物質基礎;區內地勢陡峻,高差對比大,為泥石流提供強大的勢能。上射垛泥石流潛在區強烈的地表徑流,為泥石流的產生提供了動力條件,強烈地表徑流來源於暴雨。因此,該區若遇強的降水過程,將快速匯水至狹窄出口,產生泥石流。 3.減災防災對策。針對該泥石流形成條件應採取以下幾點防治措施:一是對陡坡地段退耕還林,植樹造林。對坡度較小地段可改坡田為梯田;二是在山坡截水,修築分洪溝,支護易坍塌坡面;三是沿溝修建攔擋調節工程,延緩泥石流下瀉速度或徹底阻擋泥石流前進;四是建立泥石流預防、監測體系,建立群測群防監測網路和警報系統,明確汛期值班人員,對泥石流產生時間、空間、強度進行預報,加強行政管理,形成抗災、救災、執法行政管理系統;五是對難以實施治理工程的泥石流危險區,採取必要避讓措施。 (三)地裂縫危險區防災預案 1.地質災害現狀。今年在我市發現1個地裂縫危險點:槐蔭區濟南第二糧庫及附近居民房地裂縫危險區。 濟南第二糧庫及附近居民房地裂縫:位下濟南市槐蔭區槐蔭街69—143號。該區域地裂縫開始於5月中旬,到目前為止,濟南第二糧庫及附近居民房共計發現120處裂縫(其中濟南第二糧庫約100多處,附近居民房有20餘處)。所有裂縫的開裂狀態均為斜裂,呈雁行式平行排列,裂縫長1—6m不等,寬度在0.1—7.5cm,傾角60°左右。 2.致災原因分析。在濟南第二糧庫的東北鄰方向,有一處建築施工工地,在基礎施工中,經濟南水務局批准施工了20個降水井配合降水,5月13日開始降水,60日完成,總降水量24萬方。據初步分析,可能是由於大量抽取地下水,使局部地段地基土的承載力下降,產生不均勻沉降所致。 3.減災防災對策。針對糧庫及居民房開裂的現狀,建議採取以下幾點防治措施:一是加強房屋裂縫的監測工作,特別是在汛期要加密觀測;二是在濟南第二糧庫院內進行第四系地下水的系統水位觀測;三是做好人員避讓及糧食的移倉工作;四是盡快對所涉及區域(槐蔭街69—143號)及其附近地區的地裂縫地質災害進行勘察論證。 三、地質災害易發區防災減災對策 (一)以崩、滑、流為主的地質災害 1.基本情況及威脅對象。目前已發現歷城區柳埠、西營、高而、彩石4鄉鎮共45處地質災害易發區,受威脅居民166戶,計652人。其中崩塌易發區27處,受威脅居民66戶,計263人;滑坡易發區6處,受威脅居民23戶,計94人;泥石流易發區11處,受威脅居民77戶,計295人(詳見附表)。該類地質災害致災地質條件已經具備,在汛期瞬時降水量較大及人為工程誘發條件下,有產生地質災害的可能。 2.預防措施。一是設立地質災害易發區警示牌;二是建立群測群防體系,定人定時監測,雨季加密監測,發現險情及時上報;三是對小型崩塌、滑坡體實施人工排險;四是當地政府應迅速採取必要避讓措施,將附近居民搬遷至安全地帶,對於難以實施搬遷的,根據監測結果,制定好撤離計劃。 (二)市區東郊地裂縫 1.災害基本情況。1988年至1991年在濟南市東郊陳家張馬至冷水溝一線發生地裂縫,造成50間房屋破壞,導致直接經濟損失達50萬元以上;1997年5月23日15時,歷下區姚家鎮賢文庄一民宅發生嚴重沉陷,直接經濟損失達10萬元;1999年以張馬屯為中心,西起大辛庄—八間堡,南至工業南路,東到王舍人—裴家營一線,北到洪家園—孟家莊—西沙河,南北長8km,東西寬6km,面積約50km2范圍內的4500餘間房屋出現不同程度的開裂,受災居民1100多戶,經濟損失達數千萬元。 2.地質災害致災原因分析。該區是東郊水源地主要取水地段,日取水量達20萬m3燉d以上。過量開采地下水使本區地下水位變化頻繁且變幅較大,導致岩溶發育發展。另外,區內廣泛分布有黃土,因其具濕陷性造成地基沉降,兩者綜合作用,是產生塌陷或地裂縫主要原因,致使大面積民房開裂。 3.減災防災對策。根據災害發生發展規律應採取以下防災措施:一是加強區內地下水動態監測,掌握水位動態變化規律;二是加強對災害發生區的日常監測,包括房沿、路面裂縫、塌坑范圍變化等,結合地下水位動態,預測地質災害發生趨勢;三是調度地下水開采量、控制地下水位變幅;四是在災害發生區進行工程建設時,要事先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充分考慮岩土工程地質和水文地質條件,做到以防為主,盡量減少災害造成的損失。 四、地質災害防災預案的落實 (一)要建立健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責任制。各有關縣(市)區政府要依據本預案,結合本轄區地質災害實際狀況,抓緊制定具體的汛期地質災害減災防災預案。各級政府主要負責人要對本地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負總責,並層層建立和完善領導責任制,將災害危險區和易發區的監測和防治落實到具體單位,明確具體負責人。 (二)落實汛期值班制度和災害速報制度。要認真執行地質災害防治預案,建立群測群防網路,落實險情巡查、災情速報、汛期值班等制度。對地質災害危險區和易發區,要指派專人監測,同時,有針對性地做好宣傳工作,提高廣大幹部群眾的防災意識。 (三)加大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執法力度。要加強對崩塌、滑坡、泥石流危險區和易發區跟蹤管理,加大執法監督力度。對在地質災害危險區、易發區進行的修路、建房、開礦、取土等工程活動,必須事先做好地質勘查工作,嚴格按照國家有關標准進行設計、施工,杜絕人為活動誘發的地質災害。對已經修建的工程,要及時採取補救措施,防止發生地質災害。
6. 關於地質災害
成都地質:
成都市政府日前印發《成都市2005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對成版都今年的地質災害實行分地段、權時段進行預警發布。今年成都從500多處有地質災害危險(隱患)點中,篩選出27個地質災害點為今年全市監測的危險(隱患)點。
據成都市氣象部門的預測,今年成都的地質災害仍以滑坡、崩塌為主,彭州、都江堰、邛崍、大邑、崇州有發生中型以上滑坡、泥石流的可能性。今年的暴雨主要集中在7—8月,整個汛期全市有2—4次區域性暴雨天氣過程。預測地質災害的發生時段仍集中在汛期的6—10月時段里。其中,重點防災對象集中在龍門山地帶、總崗山和龍泉山等中、低山地帶。
參考資料:http://news.tom.com/1002/20050423-2069720.html
7. 地質災害引發地形變化的例子
大面積的山體滑坡,比如舟曲的,山體會被剝離,地形改變明顯
塌方
8. 有沒破壞地質災害的例子
近年來,西寧市已基本實現了持證開采,但個別地區仍存在無證開采現象,同時有的部門超越許可權、違法審批發證,以「合同」、「協議」等方式同意申請采礦。亂采濫挖,大礦小開,重采輕治,破壞環境,造成地面塌陷,破壞植物、引起沙化,形成了嚴重的地質災害隱患。
面對這些問題,西寧市成立了秩序治理整頓領導小組。首先要開展全市礦產資源規劃和砂石資源專項規劃編制工作。各級地礦行政管理部門就自身頒發的采礦許可證進行專項清理,開展以取締無證開採煤、砂石、磚瓦、粘土等礦產為重點的治理整頓工作,布局不合現,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的小煤礦都要全部關閉。並依法督促采礦權人對采礦形成的危岩、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進行治理。治理分清理、整頓、驗收三個階段,將於6月30日結束。
來自山東省地礦工程勘察院的一項調查表明,自 20世紀 50年代以來,隨著濟南城市發展及人類活動的加劇,南部山區的生態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已直接影響到了岩溶水的水質和補給資源量,從而對濟南的泉水產生了不利影響。
地質專家通過生態環境地質調查認為,濟南南部山區存在八大環境地質問題,主要表現在:生態失衡使抗禦自然災害能力降低、亂采濫挖山石土方使地貌遭到破壞、塘壩淤積河道萎縮影響地下水入滲補給量、城市化建設影響泉水補給、污水排放造成地下水污染、垃圾繞城堆積構成岩溶水潛在的嚴重污染源、林木植被覆蓋率不高造成涵養水源能力降低、三廢排放使得土壤含鹽量升高等。
山東省地礦工程勘察院工程師李常鎖認為,南部山區是濟南市泉水的直接補給區,是濟南泉水之源。如果南部山區環境質量惡化,將使地下水質量逐步變差,進而對泉水造成不利影響。
9. 要一些環境災害的例子
近年來,西寧市已基本實現了持證開采,但個別地區仍存在無證開采現象,同時有的部門超越許可權、違法審批發證,以「合同」、「協議」等方式同意申請采礦。亂采濫挖,大礦小開,重采輕治,破壞環境,造成地面塌陷,破壞植物、引起沙化,形成了嚴重的地質災害隱患。
面對這些問題,西寧市成立了秩序治理整頓領導小組。首先要開展全市礦產資源規劃和砂石資源專項規劃編制工作。各級地礦行政管理部門就自身頒發的采礦許可證進行專項清理,開展以取締無證開採煤、砂石、磚瓦、粘土等礦產為重點的治理整頓工作,布局不合現,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的小煤礦都要全部關閉。並依法督促采礦權人對采礦形成的危岩、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進行治理。治理分清理、整頓、驗收三個階段,將於6月30日結束。
來自山東省地礦工程勘察院的一項調查表明,自 20世紀 50年代以來,隨著濟南城市發展及人類活動的加劇,南部山區的生態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已直接影響到了岩溶水的水質和補給資源量,從而對濟南的泉水產生了不利影響。
地質專家通過生態環境地質調查認為,濟南南部山區存在八大環境地質問題,主要表現在:生態失衡使抗禦自然災害能力降低、亂采濫挖山石土方使地貌遭到破壞、塘壩淤積河道萎縮影響地下水入滲補給量、城市化建設影響泉水補給、污水排放造成地下水污染、垃圾繞城堆積構成岩溶水潛在的嚴重污染源、林木植被覆蓋率不高造成涵養水源能力降低、三廢排放使得土壤含鹽量升高等。
山東省地礦工程勘察院工程師李常鎖認為,南部山區是濟南市泉水的直接補給區,是濟南泉水之源。如果南部山區環境質量惡化,將使地下水質量逐步變差,進而對泉水造成不利影響。
10. 自然災害的類別和典型事例
自然災害是指給人類生存帶來危害或損害人類生活環境的自然現象,包括乾旱內、高溫、低溫、寒潮、洪澇、容積澇、山洪、台風、龍卷風、火焰龍卷風、冰雹、風雹、霜凍、暴雨、暴雪、凍雨、酸雨、大霧、大風、結冰、霾、霧霾、浮塵、揚沙、沙塵暴、雷電、雷暴、球狀閃電等氣象災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