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浪底工程地質介紹
『壹』 小浪底工程位於黃河什麼河段
A.龍羊峽水電站位於黃河的上遊河段.故不符合題意.
B.青銅峽水電站位於黃河的內上遊河容段.故不符合題意.
C.三門峽水利樞紐位於黃河的中遊河段.故符合題意.
D.小浪底水利樞紐位於黃河的中遊河段.故符合題意.
故選:C、D.
『貳』 小浪底工程主要由哪幾個國家建設
主體工程是義大利英波吉羅公司、德國旭普林公司、法國杜美思公司。版
小浪底工程土建國際標由權大壩標、泄洪排沙系統標和引水發電系統標組成。大壩標由黃河承包商(責任方為義大利英波吉羅公司)施工,泄洪排沙系統由中德意聯營體(責任方為德國旭普林公司)施工,引水發電系統標由小浪底聯營體(責任方為法國杜美思公司)施工。
小浪底工程水輪機的國際招標,是一次進口重大設備同利用國外出口信貸相結合的招標,在國內水利水電建設史上是第一次。
(2)小浪底工程地質介紹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准備工程施工從1991年9月12日起至1994年4月18日水利部對前期准備工程進行驗收為止,歷時2年7個月,完成了所有水、電、路、通訊、營地、鐵路轉運站等准備工作,完成了施工區移民安置及庫區移民安置試點工作;
完成了招標文件中承諾的右岸主壩防滲牆、導流洞施工支洞、上中導洞、進水口開挖、出水口開挖等主體工程項目應實現的形象。國際承包商進場時稱贊,小浪底工程是他們所見到的最好進場條件。
『叄』 幫我介紹一下小浪底工程
小浪底水利樞紐是黃河幹流三門峽以下唯一能夠取得較大庫容的控制性工程,既可較好地控制黃河洪水,又可利用其淤沙庫容攔截泥沙,進行調水調沙運用,減緩下遊河床的淤積抬高。1991年4月,七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批准小浪底工程在「八五」期間動工興建。
小浪底工程1991年9月開始前期工程建設,1994年9月主體工程開工,1997年10月截流,2000年元月首台機組並網發電,2001年底主體工程全面完工,歷時11年,共完成土石方挖填9478萬m3,混凝土348萬m3,鋼結構3萬T,安置移民20萬人,取得了工期提前,投資節約,質量優良的好成績,被世界銀行譽為該行與發展中國家合作項目的典範,在國際國內贏得了廣泛贊譽。
小浪底工程被國際水利學界視為世界水利工程史上最具挑戰性的項目之一,技術復雜,施工難度大,現場管理關系復雜,移民安置困難多。主體工程開工不久,即出現泄洪排沙系統標(二標)因塌方、設計變更、施工管理等原因造成進度嚴重滯後,截流有可能被推遲一年的嚴峻形勢。截流以後,承包商又以地質變化、設計變更、趕工、後繼法規影響等理由,向業主提出巨額索賠。面對各種各樣的困難,小浪底工程建設者以高度的主人翁責任感,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沉著應對,奮勇拼搏,創造性地應用合同條款,組織由國內幾個工程局組成的聯營體(OTFF)以勞務分包的方式,承擔截流關鍵項目的施工,用13個月時間,搶回被延誤的工期,實現了按期截流;在上級部門的支持下,精心准備,艱苦談判,通過協商處理了全部索賠,使工程投資控制在概算范圍以內,取得了工程建設的重大勝利。
小浪底工程在國家改革開放和經濟體制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時期興建,進行了廣泛深入的國際合作和建設管理體制創新,引進、應用、創造了新的設計、施工技術,取得了巨大成就。技術上,較好地解決了垂直防滲與水平防滲相結合問題和進水口防淤堵問題;設計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孔板消能泄洪洞;設計建造了單薄山體下的地下洞室群;大量運用了新技術;實現了高強度機械化施工。管理上,成功地引進外資並進行國際競爭性招標;全面實踐了「三制」建設管理模式;合同管理成效顯著;移民安置做到了移得出、穩得住;工程建設計劃全面完成,工期提前,投資節約;精神文明建設取得了豐碩成果;樞紐投運以後走上了良性發展的軌道。
『肆』 小浪底工程作用
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是小浪底景區內最具特色的風景線之一。小浪底大版壩位於權洛陽孟津縣小浪底鎮,距離濟源市30公里。小浪底大壩不僅是中國治黃史上的豐碑,而且是世界水利工程史上最具有挑戰性的傑作,也是我國跨世紀第二大水利工程。總裝機容量為180萬千瓦(6台30萬千瓦混流式發電機)地下發電廠房,高160米,長1667米的粘土斜心牆堆石壩,巍峨的進水塔,壯觀的出水口,在不足一平方公里范圍內擁有縱橫交錯的108條洞群等,使小浪底具備了防洪、防凌、發電、排沙等多項功能,是旅遊者觀賞黃河滄桑巨變的一大景觀。一年一度的調水調沙活動,氣勢雄偉,媲美錢塘潮。水庫蓄水後在大壩上游所形成的浩淼水面、曲折河巷與雄偉山勢競相生輝,構成了「北國山水好風光——黃河小浪底」。
『伍』 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的工程概況
小浪底水利樞紐位於三門峽水利樞紐下游130公里、河南省洛陽市以北40公里的黃河幹流上,控制流域面積69.4萬平方公里,占黃河流域面積的92.3%。壩址所在地南岸為孟津縣小浪底村,北岸為濟源市蓼塢村,是黃河中游最後一段峽谷的出口。
小浪底水利樞紐壩頂高程281m,正常高水位275m,庫容126.5億m3,淤沙庫容75.5億m3,調水調沙庫容10.5億立方米,長期有效庫容51億m3,千年一遇設計洪水蓄洪量38.2億m3,萬年一遇校核洪水蓄洪量40.5億m3。死水位230m,汛期防洪限制水位254m,防凌限制水位266m。防洪最大泄量17000億m3/s,正常死水位泄量略大於8000m3/s。小浪底水庫正常蓄水位時淹沒影響面積277.8km2,施工區佔地23.33km2,共涉及河南、山西兩省的濟源、孟津、新安、澠池、陝縣、平陸、夏縣、垣曲8縣(市)33個鄉鎮,動遷年移民20萬人。 1991年9月,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前期工程開工。2009年4月,全部工程通過竣工驗收,是國家「八五」重點建設項目。
工程全部竣工後,水庫面積達272.3平方公里,控制流域面積69.42萬平方公里;總裝機容量為180萬千瓦,年平均發電量為51億千瓦時;每年可增加40億立方米的供水量。小浪底水庫兩岸分別為秦嶺山系的崤山、韶山和邙山;中條山系、太行山系的王屋山。它的建成將有效地控制黃河洪水,可使黃河下游花園口的防洪標准由六十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基本解除黃河下游凌汛的威脅,減緩下遊河道的淤積,小浪底水庫還可以利用其長期有效庫容調節非汛期徑流,增加水量用於城市及工業供水、灌溉和發電。它處在承上啟下控制下游水沙的關鍵部位,控制黃河輸沙量的100%,可滯攔泥沙78億噸,相當於20年下遊河床不淤積抬高。
1994年9月主體工程開工,1997年10月28日實現大河截流,1999年底第一台機組發電,2001年12月31日全部竣工,總工期11年,壩址控制流域面積69.42萬平方公里,占黃河流域面積的92.3%。水庫總庫容126.5億立方米,長期有效庫容51億立方米。工程以防洪、減淤為主,兼顧供水、灌溉和發電,蓄清排渾,除害興利,綜合利用。
小浪底工程由攔河大壩、泄洪建築物和引水發電系統組成。
小浪底工程攔河大壩採用斜心牆堆石壩,設計最大壩高154米,壩頂長度為1667米,壩頂寬度15米,壩底最大寬度864米。壩體啟、填築量5l.85萬立方米、基礎混凝土防滲牆厚l.2米、深80米。其填築量和混凝土防滲牆均為國內之最。壩頂高程281米,水庫正常蓄水位275米,庫水面積272平方公里,總庫容126.5億立方米。水庫呈東西帶狀,長約130公里,上段較窄,下段較寬,平均寬度2公里,屬峽谷河道型水庫。壩址處多年平均流量1327立方米/秒,輸沙量16億噸,該壩建成後可控制全河流域面積的92.3%。
由於地形、地質條件的限制和進水口防淤堵等運用要求、泄洪、排沙、引水發電建築物均布置在左岸,形成進水口、洞室群、出水口消力塘集中布置的特點。在面積約1k㎡的單薄山體中集中布置了各類洞室100多條。9條泄洪排水洞、6條引水發電洞和1條灌溉洞的進水口組合成一字形排列的10座進水塔,其上游面在同一豎直面內,前緣總寬276.4m,最大高度113m。各洞進口錯開布置,形成高水泄洪排污,低水泄洪排沙、中間引水發電的總體布局,可防止進水口淤堵、降低洞內流速、減輕流道磨蝕、提高閘門運用的可靠性。其中6條引水發電洞和3條排沙洞進口共組成3座發電進水塔,每座塔布置兩條發電洞進口,其下部中間為一條排水洞進口,高差15—20m,可使粗沙經排沙洞下泄,減少對水輪機的磨蝕。9條泄洪排沙洞由3條導流隧洞改建的3條孔板洞、3條明流洞、3條排沙洞組成,與1條溢洪道在平面上平行布置,其出口處設總寬356米、總長210米、最大深度28米的2級消力塘,對以上10股水流集中消能,經泄水渠與下游黃河連接。進水塔和消力塘開挖形成的進出口高邊坡最高達120米。為保證高邊坡穩定,採用了減載、排水及1100多根預應力錨索支護、豎直抗滑樁加固的綜合治理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引水發電系統也布置在樞紐左岸。包括6條發電引水洞、地下廠房、主變室、閘門室和3條尾水隧洞。廠房內安裝6台30萬千瓦混流式水輪發電機組,總裝機容量180萬千瓦,多年平均年發電量45.99億千瓦.時/58.51億千瓦.時(前10年/後10年)。
小浪底水利樞紐主體工程建設採用國際招標,以義大利英波吉羅公司為責任方的黃河承包商中大壩標,以德國旭普林公司為責任方的中德意聯營體中進水口泄洪洞和溢洪道群標,以法國杜美茲公司為責任方的小浪底聯營體中發電系統標。1994年7月16日合同簽字儀式在北京舉行。
開發目標以防洪(防凌)、減淤為主,兼顧供水、灌溉和發電,蓄清排渾,除害興利,綜合利用。小浪底水利樞紐戰略地位重要,工程規模宏大,地質條件復雜,水沙條件特殊,運用要求嚴格,被中外水利專家稱為世界上最復雜的水利工程之一。
『陸』 小浪底的來歷
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是黃河幹流上的一座集減淤、防洪、防凌、供水灌溉、發電等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性水利工程,是治理開發黃河的關鍵性工程,現已以她雄偉壯觀的壩體和風景秀美的庫區風姿吸引著海內外賓朋的到來。小浪底是黃河南岸緊鄰黃河的一個小山村,這個原不見經傳的小山村由於樞紐工程的修建而家喻戶曉。那麼,小浪底之名做早是從何而來的呢?
小浪底作為村名,早在乾隆版的《孟津縣志》上就有了記載,由此推斷其得名時間甚為久遠。當地村民關於小浪底名字的由來有多種不同的的說法,歸納起來不外乎兩種:其一說是由早年在此居住的郎姓居民而得名,其二說是因黃河的變遷而得名。經過長時間的調查訪問當地各方人士,搜集考證地方史志,認為前一種說法僅為民間的傳說,無可靠史料證明,加之現今小浪底村民中無一郎姓居民,故而這種說法是站不住腳的。後一種說法經過考證後認為是可靠的。
在現在的小浪底村民中仍然流傳著一個「夜失丹陽」的傳說。據說黃河原不流經小浪底,那時的小浪底和今天的黃河北岸的廖鄔村(隸屬濟源市,位於小浪底下游1.5公里處)相連,叫作丹陽城。後來由於地殼變動,黃河由中條山改道太行山,一夜之間,滾滾而來的黃河水將丹陽城分為兩半,其南岸只剩下一小片,就成了後來的小浪底。黃河改道後,從寧夏南流至潼關,折向東流,過了三門峽就在兩山峽谷中激盪奔流,向下直到垣曲這一段,水急浪高,兩岸山勢雄偉稱為「大山河」;過了垣曲,水勢稍緩,但流經新安縣,過八里胡同,也頗驚險,這一段稱之為「小山河」。直到流過孟津縣鐵謝鎮後,黃河進入下游,水流平緩,被稱為「坡河」。小浪底位於鉄謝上游25公里處,是山河和坡河的過度地段。
自古以來,黃河船工,只有過了小浪底,才敢長長出一口氣——大浪過了,小浪也到底啦。因為小浪底是黃河上最後一個兩山對峙的峽谷,過此之後,兩岸崖灘互現,河床較寬,水流平緩,過了平闊的馬糞灘、王莊灘,鉄謝已經在望了。
由此可見,小浪底之名固然同黃河的變遷有關,但實出於黃河船工之口,具有黃河船標的性質,同時這個名字還蘊含著歷代黃河船工的憂喜苦樂。
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的建設,將過去的憂患一掃而去,這條偉大的母親河正為她的子孫們提供著更多的財富和資源,而中華兒女治理黃河的豐功偉績,也將由小浪底這個美麗的名字流傳下來,青史永駐!
『柒』 小浪底資料
http://ke..com/view/72468.htm
小浪底
黃河小浪底水利風景區位於黃河中游最後一段峽谷的出口處,南距河南省洛陽市40公里,版北權距河南省濟源市30公里。310國道、207國道、連霍高速和正在建設中的太澳高速從景區邊緣通過,隴海鐵路、焦枝鐵路、洛陽機場近在咫尺,交通十分便利。景區又處在國家黃金旅遊線路河南「三點一線」的中心部位,該景區地跨南北兩岸,南岸為崤山的東北余支,西接汾、渭盆地,東臨華北平原。北岸有太行山和王屋山,景區是以小浪底工程為依託,以山、水、林、草為特色的大型生態園林。南岸黃鹿山為該景區最高點,從這里可俯視大壩全景,又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美麗景色。小浪底風景區景色優美壯觀。
『捌』 簡述小浪底工程的三個組成部分
簡述小浪底工程的三個組成部分
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孟津縣小浪底,在洛陽市以北黃河中游最後一段峽谷的出口處,南距洛陽市40公里。上距三門峽水利樞紐130公里,下距河南省鄭州花園口128公里。是黃河幹流三門峽以下唯一能取得較大庫容的控制性工程。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是黃河幹流上的一座集減淤、防洪、防凌、供水灌溉、發電等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性水利工程,是治理開發黃河的關鍵性工程,屬國家「八五」重點項目。小浪底工程浩大,總工期十一年。
工程全部竣工後,水庫面積達272.3平方公里,控制流域面積69.42萬平方公里;總裝機容量為156萬千瓦,年平均發電量為51億千瓦時;防洪標准由目前的六十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每年可增加40億立方米的供水量。小浪底水庫兩岸分別為秦嶺山系的崤山、韶山和邙山;中條山系、太行山系的王屋山。它的建成將有效地控制黃河洪水,可使黃河下游花園口的防洪標准由六十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基本解除黃河下游凌汛的威脅,減緩下遊河道的淤積,小浪底水庫還可以利用其長期有效庫容調節非汛期徑流,增加水量用於城市及工業供水、灌溉和發電。它處在承上啟下控制下游水沙的關鍵部位,控制黃河輸沙量的100%。
1994年9月主體工程開工,1997年10月28日實現大河截流,1999年底第一台機組發電,2001年12月31日全部竣工,總工期11年,壩址控制流域面積69.42萬平方公里,占黃河流域面積的92.3%。水庫總庫容126.5億立方米,長期有效庫容51億立方米。工程以防洪、減淤為主,兼顧供水、灌溉和發電,蓄清排渾,除害興利,綜合利用。工程建成後,可使黃河下游防洪標准由60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基本解除黃河下游凌汛威脅,可滯攔泥沙78億噸,相當於20年下遊河床不淤積抬高,電站總裝機180萬千瓦,年平均發電量51億千瓦時。
小浪底工程壩址控制流域面積69.42萬平方公里,占黃河流域面積的92.3%。水庫總庫容126.5億立方米,調水調沙庫容10.5億立方米,死庫容75.5億立方米,有效庫容51.0億立方米。小浪底工程的開發目標是以防洪、防凌、減淤為主,兼顧供水、灌溉和發電等。
小浪底工程由攔河大壩、泄洪建築物和引水發電系統組成。
小浪底工程攔河大壩採用斜心牆堆石壩,設計最大壩高154m,壩頂長度為1667m,壩頂寬度15m,壩底最大寬度864m。壩體啟、填築量5l.85萬m3、基礎混凝土防滲牆厚l.2m、深80m。其填築量和混凝土防滲牆均為國內之最。壩頂高程281m,水庫正常蓄水位275m,庫水面積272km2,總庫容126.5億m3。總裝機容量180萬KW,年發電量51億度。水庫呈東西帶狀,長約130km,上段較窄,下段較寬,平均寬度2km,屬峽谷河道型水庫。壩址處多年平均流量1327立方米/s,輸沙量16億t,該壩建成後可控制全河流域面積的92.3%。
泄洪建築物包括10座進水塔、3條導流洞改造而成的孔板泄洪洞、3條排沙洞、3條明流泄洪洞、1條溢洪道、1條灌溉洞和3個兩級出水消力塘。由於受地形、地質條件的限制,所以均布置在左岸。其特點為水工建築物布置集中,形成蜂窩狀斷面,地質條件復雜,混凝土澆築量占工程總量的90%,施工中大規模採用新技術、新工藝和先進設備。
引水發電系統也布置在樞紐左岸。包括6條發電引水洞、地下廠房、主變室、閘門室和3條尾水隧洞。廠房內安裝6台30萬kW混流式水輪發電機組,總裝機容量180萬kW,多年平均年發電量45.99億kW.h/58.51億kW.h(前10年/後10年)。
小浪底水利樞紐主體工程建設採用國際招標,以義大利英波吉羅公司為責任方的黃河承包商中大壩標,以德國旭普林公司為責任方的中德意聯營體中進水口泄洪洞和溢洪道群標,以法國杜美茲公司為責任方的小浪底聯營體中發電系統標。1994年7月16日合同簽字儀式在北京舉行。
開發目標以防洪(防凌)、減淤為主,兼顧供水、灌溉和發電,蓄清排渾,除害興利,綜合利用。小浪底水利樞紐戰略地位重要,工程規模宏大,地質條件復雜,水沙條件特殊,運用要求嚴格,被中外水利專家稱為世界上最復雜的水利工程之一,是一項最具挑戰性的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