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地質斷層分布圖
① 地質圖如何看斷層
首先抄要知道斷層主要分為正斷層和逆斷層兩種,學會斷層的表示方法,判斷層的性質,是正斷層還是逆斷層;然後,根據垂直於斷層走向的方向上兩盤對應點等值線的值(或地層的深淺)來判斷上盤和下盤。
判別方法:
1、如果是正斷層,等值線絕對值(深度在海拔以下前面加負號)大的或地層深的一盤為上盤(下降盤,上升或下降是相對位置而言),另一盤為下盤(上升盤)。
2、如果是逆斷層,等值線絕對值大的或地層深的一盤為下盤(下降盤),另一盤為上盤(上升盤)。
② 中國地質構造及岩石圈深層結構
中國位於歐亞大陸的東部,受北部西伯利亞大陸、東部太平洋和西南印度俯沖帶的擠壓形成。
構成中國陸地部分的華北古地台(圖13.1),其穩定的基底形成於太古宙和元古宙晚期。地台的上部建造是沉積岩、變質岩和侵入岩,甚至地台的基底也有過多次構造運動,這種運動在中生代和新生代尤為明顯,當時在穩定地塊出現了活動斷層,形成了疊加盆地和斷裂帶,被陸源沉積物、復理石層或者鹼性及玄武火山岩生成物充填(Милановский,1991)。中生代早期和中新生代時期形成的穩定陸地和盆地區域的地殼厚度在34~36km之間,在斷裂帶地殼厚度變薄,減少到34km。格拉切夫(2000)認為高效運移層的埋藏深度是軟流圈頂部,埋藏最深的區域是在穩定地塊的77~146km處,中等深度的是在盆地區域的92~100km處,最薄的區域是在斷裂帶的 82~122km處。
在中國的西北地區、中部地區和東南地區分布著3個年輕的地台,都是在中新元古代形成的。華南地台與華北地台相同,地殼厚度平均36km,而軟流圈卻在深達77~146km的區域。塔里木和華中地台的地殼厚度是50~56km,軟流圈的位置尚未探明。
這些地台被古生代(加里東和華力西)、中生代(印支和燕山)和新生代(喜馬拉雅)的褶皺構造包圍並分割開來,並被活動斷層所局限或被遷移(圖13.1)。
褶皺構造形成於元古宙和古生代。在構造演化過程中,這些構造經過擠壓或拉伸變形,或者停止運動,或者運動加速,形成復雜的褶皺-逆掩斷層和褶皺蓋覆構造。地殼的斷裂和拉伸過程促使形成地塹盆地,或者相反形成陸地火山。這一時期形成的斷裂帶後來被中生代和新時代的沉積物所覆蓋,厚度大約為5~10km。前中生代褶皺構造帶的地殼厚度是30~44km,年輕地台地殼的厚度是38~51km。軟流圈的頂部位於深92~99km處,在松遼古斷層帶地殼厚度為30~32km,軟流圈位於92km處。
在中生代早期(印支運動)褶皺構造帶,地殼平均厚度是42km,在新生代地殼運動以後,其厚度減少為32km。軟流圈頂部在穩定地塊119~146 km深處。經過地殼變動,埋藏深度變為80~121km。在西藏和喜馬拉雅山東部,地殼厚度是平原地區地殼厚度的1.5~2倍(67~71km)(現代垂直運動的速度是每年10 mm)。在海拔最高的山區,軟流圈的深度增至89~100km。
在中生代和新生代,軟流圈曾有過新的構造岩漿活動,因此在古地台形成了盆地和橫移斷層,從西北環繞鄂爾多斯地塊(銀川-河套斷層),並從中部(山西斷層)和南部(河淮斷層)切斷。在東北形成了華東斷裂帶,由很多斷裂盆地(渤海、遼河、黃驊等)和切分隆起構成(圖13.1)。在始新世和漸新世,斷裂盆地積聚的陸源沉積物厚度從3~6 km,到10~12 km(渤海斷層)。根據勘探資料,其中有0.5~2 km厚的超基性和鹼性玄武岩流體及結晶體,被火山體和大量岩牆覆蓋形成正斷層。
圖13.1 中國的基本地質構造
現代斷層大多在更新世晚期和全新世形成。中國東部大部分是淺正斷層(殼斷層)和平移斷層,很少有上沖斷層:在唐城-立張地區有活動正斷層,在大同-汾河-渭河地區、台灣地區有正斷層和平移斷層,還有郯廬平移正斷層等。在西部主要有深部斷層(地幔斷層),是受左右兩方的擠壓或擠壓拉伸作用,局部屬於正斷層和平移斷層。它們具有北西或者近東西走向,往往呈拱形(興安-西藏、喜馬拉雅、東帕米爾及東部山區的其他斷層)。這些地區呈帶狀分布著花崗岩、安山岩、正長岩和閃長岩。在地台內部較深層位的活動斷層及切割碰撞與小規模的火山噴發有關,噴出物成分為拉斑玄武岩、鹼性玄武岩和鹼性超基性岩的岩漿,是輝綠岩、輝長輝綠岩岩牆,包括地幔輝石岩(Lithospheric,1989;Грачëв,2000)。
中國的岩石圈屬於強烈的地震活動帶。在中生代以前這個區域就發生過地震,中生代尤其是新生代地震活動更為頻繁(Wu等,1985;Chen,1988)。中等震級為里氏6.5級。絕大部分地震發生在東部地區(M>7~8),尤其是集中在鄂爾多斯周圍的斷裂帶,或者在渤海灣、東南沿海、台灣省和四川雲南一帶(潘西古斷層)。在西北地區,地震帶分布在准噶爾、塔里木和柴達木盆地。周圍地區的震級強度低於6~7級。只是在阿爾泰活動斷層區域、天山、西藏,特別是喜馬拉雅一帶最高震級為8.0級>М>7.0級(Lithospheric,1989)。
東部地區的大地構造應力的現代活性(300m深處小於10MPa)比西部地區低(500m深處大於30MPa)(Ming,1997)。因此可以斷定,東部地區應力場的主要類型是張力場和中性場,西部地區是壓力場,很少有中性場。
岩石圈的熱力場對於內應力過程的演變、構造活性以及緊張度具有明顯的影響,因此可以證明各級動力活性在各種年齡、各種類型的地質構造中,地熱參數值的變化不同(Pollack等,1977;Morgan,1984)。
③ 中國有多少條斷裂帶呀,它們分布在哪裡呀
亦稱「斷層帶」。有主斷層面及其兩側破碎岩塊以及若干次級斷層或破裂面組成的地帶。在靠近主斷層面附近發育有構造岩,以主斷層面附近為軸線向兩側擴散,一般依次出現斷層泥或糜棱岩、斷層角礫岩、碎裂岩等,再向外即過渡為斷層帶以外的完整岩石。斷層帶的寬度以及帶內岩石的破碎程度,決定於斷層的規模、活動歷史、活動方式和力學性質,從幾米至幾百米甚至上千米不等。一般壓性活壓扭性斷層帶比單純剪切性質的斷層帶寬。在一些大型的斷層帶中,由於被後期不同方向的斷層切錯,和夾有一些未破碎的大型岩塊,只是斷層帶的結構趨於復雜化,從而在近代的斷層活動中容易形成運動的阻抗,是應力易於積累和發生地震的場所。 郯廬斷裂帶及其地震 郯廬斷裂帶是東亞大陸上的一系列北北東向巨型斷裂系中的一條主幹斷裂帶,在我國境內延伸2400多公里,切穿中國東部不同大地構造單元,規模宏偉,結構復雜。是地殼斷塊差異運動的接合帶,是地球物理場平常帶和深源岩漿活動帶。它形成於中元古代。經歷了多期構造。它不僅是一條「長壽」的以剪切運動為主的深斷裂帶,而且是一條近期仍繼承著新構造運動方式,以右旋逆推為主的活斷裂帶,同時也是一條具有明顯分段、活動程度不等的地震活動帶。 據統計研究,自公元1400年以來,以郯廬斷裂為中心200公里范圍內共發生M8.5級地震1次,M7.0-7.9級地震5次,M6-6.9級地震11次。其中中段(沈陽-宿遷段)就發生8.5級地震1次,M7.0-7.9級地震7次。6級以上強震主要集中在郯廬斷裂帶中段。其主要地震有1668年7月25日8.5級徼莒縣—郯城地震,1888年6月13日日渤海灣7.5級地震,1975年2月4日海城7.3級地震,1969年7月18日渤海7.4級地震。 北段(肇興—沈陽):它發育於吉黑斷拗,由兩條走向30-40。東的主斷襲組成,寬5-20公里,為一中、新生代地塹型斷裂帶,帶內充填4000-5000米厚的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夾煤系地層。基底剛度較軟,結構也較簡單,有史記載只發生過5.8級地震。 南段(宿遷—廣濟):依次發育在揚子斷塊與華北淮陽斷褶的交界處,其介質相對較軟,結構比較簡單,構造應力量級不高,地震活動強度也不大,其地震活動水平較北段略高一些。 中段(沈陽—宿遷):呈北北東向穿切由太古代結晶基底組成的華北斷塊區,主要由四條大致平行的主斷裂組成,這四條主斷裂在魯中沂、沐河谷地構成了20-40公里的「兩塹夾一壘」的構造,稱為沂沐深斷裂帶。這一段是結構復雜、新活動強、基底介質剛度較高的地區。歷史上1668年莒縣一郯城8.5級大震就發生於該段。研究表明,郯廬斷裂帶處在強烈擠壓並兼有右旋扭動的斷裂段。由於它遭受的正應力大,剪切應力也大,易於積累大地震的能量,而難於以中、小地震的形式來釋放,故該段地震強度大,頻度低。 郯廬斷裂與蘇、魯交界交匯部位,自1990年以來一直被國家地震局列為地震危險重點監視區,1995年9月20日山東蒼山發生M35.2級地震,2003年6月山東青島又發生MC4.3級小震群活動,該地區的地震活動值得我們注視和研究。(摘自「減災科普」2003-11-1)
④ 請問北京地區共有多少地質斷裂帶都具體分布在哪兒
北京地區的主要活動斷裂帶有:平谷至三河斷裂帶;石景山區八寶山至順義區高麗營斷裂帶;河北省懷來縣至延慶斷裂帶;昌平區南口至朝陽區孫河斷裂帶。在這些地帶,歷史上都曾發生過較大的地震,是活動較強烈的地帶。
⑤ 中國地震帶分布圖的分布規律
地震具有一定的時空分布規律。從時間上看,地震有活躍期和平靜期交替出現的周期性現象。從空間上看,地震的分布呈一定的帶狀,稱地震帶,主要集中在環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兩大地震帶。太平洋地震帶幾乎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淺源地震(0千米~70千米),全部的中源(70千米~300千米)和深源地震,所釋放的地震能量約佔全部能量的80%。
中國地處世界上兩個最大地震集中發生地帶——環太平洋地震帶與歐亞地震帶之間,受太平洋板塊、印度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的擠壓,地震斷裂帶十分發育。在中國發生的地震又多又強,其絕大多數又是發生在大陸的淺源地震,震源深度大都在20公里以內。因此,中國是世界上多地震的國家,也是蒙受地震災害最為深重的國家之一。
影響中國的是環太平洋地震帶和歐亞地震帶,台灣地區是環太平洋地震帶影響地區的主要代表,而四川、西藏、雲南等中國西部地區受歐亞地震帶影響較多,這些地區成為地震頻發區。
從2004年開始,中國已經開始在人口集中的21個大城市進行了地層活動斷層帶的研究,並且將研究成果繪製成圖。研究顯示,中國至少有495個地震斷裂帶,截止2015年所研究出的地震斷層分布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到了2020年,中國內地所存在的主要地震帶將被全部勾畫出來,那個時候可根據這個圖表有效地建立預防地震的措施。
⑥ 中國地震帶的城市斷層帶
2004年6月,國家重大科學工程項目「中國地震活動斷層探測技術系統——大城市活動斷層探測與地震危險性評價」開始實施,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徐錫偉是該項目首席專家。項目選擇在北京、上海、天津、福州、沈陽等內地的21個大城市進行了探測研究。該項目於2008年4月順利完成,已基本查明了21個城市及其鄰區的主要斷層的分布、最新活動性和發震危險性,特別是排除了上海、天津、廣州、沈陽、銀川、青島等城市的其中80條斷層的活動性。重慶作為最後一個未進行活動斷層探測的直轄市,當前也正在開展活動斷層探測與地震危險性評價工作,河北省也自費在11個地市開展了同樣的探測工作。
2011年3月20日至21日,有網站報道「地震局公布北京上海等21個大城市活動斷層帶」,並相繼被各大網路媒體轉載。「京滬等21個大城市活動斷層帶」項目的主要負責人、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徐錫偉通過網路澄清中國地震局尚未公布21城市斷層帶報告及分布圖。
「中國是世界上地震災害最嚴重的國家。」如果這句話不是出自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的韓竹君研究員之口,我會覺得這是個天大的謊言。
「不是日本嗎?」我脫口而出。
「當然,更准確的說法是:中國和日本一樣,都是世界上地震災害最嚴重的國家。」
他給出了這樣一組數據:20世紀以來,中國共發生6級以上地震近800次,遍布除貴州、浙江兩省和香港特別行政區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區、直轄市,死於地震的人數達55萬之多,占同期全球地震死亡人數的53%。中國人常為「我們用佔世界7%的土地,養活了佔世界22%的人口」而自豪,卻很少有人知道中國這7%的國土上也承受了全球33%的大陸強震,是世界上大陸強震最多的國家。中國人抗震意識的薄弱,是我國和日本最大的區別。
以地質學家的專業眼光來看,這卻是毫不意外:地震是與一定的地震構造相聯系的。在中國,太平洋板塊、印度板塊、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板塊相互作用,再加上歐亞板塊深部地球動力作用的影響,巨大的晚第四紀活動斷裂十分發育,而這些斷裂又正是大地震的溫床。有歷史記載以來,中國大陸的幾乎所有的8級和80-90%的7級以上的強震都發生在這些斷裂的邊上。
西部地震頻度高,東部地震影響大
「都說中國發生地震多,可是我們為什麼沒有覺察呢?」我向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鄧乃恭研究員提出了這個問題。他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反問:「汶川大地震以前,我國近年的大地震是哪次?」「1976年唐山大地震,7.8級。」我仔細想了想才回答。
「不對,其實在2001年就有一場8.1級的地震——昆侖山地震。因為發生在荒無人煙的青藏高原,所以並不被大眾所知了,中國西部的很多地震都是這樣。」鄧乃恭的手指在《中國地震帶分布圖》上自北向南沿賀蘭山、六盤山、秦嶺、大涼山一線劃過:「這是南北地震帶,它把我國分成了東西兩部分,西部地區的地震在頻度和烈度上都遠遠高於東部地區。地震『偏愛』西部,往往西部發生5、6場地震,東部才發生1場地震。原因就是我國的『鄰居』印度板塊太『熱情』,不斷北移,把西部地區擠得太厲害了。」 (劉晶晶/文 選自《中國國家地理》2008年第6期)
⑦ 中國地震斷層帶 都有那些地區 相關新聞有的發個謝謝了
鳳凰網資訊 > 大陸 > 正文地震局確定北京上海等21個大城市活動斷層帶2011年03月21日 07:39
來源:中國廣播網
字型大小:T|T1185人參與32條評論列印轉發
地震專家稱建房時避開可有效防震 10年內有望勾畫出中國內地主要地震活動帶
中廣網北京3月21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據日本民間智庫的估算報告顯示,日本大地震對日本經濟造成的損失,預計最高達16萬億日元。9.0級的強震,讓這個地震多發國仍然猝不及防。預測地震的發生是一項世界性難題,所以,防震也成為地震學者研究的重要課題。
日前,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公布了我國21個大城市活動斷層帶。按照這些斷層帶的指示,如果建房時能夠避開,就可以有效防震。據了解,這項國家重大科學工程項目早在7年前就開始實施了。
項目選擇在北京、上海、天津、福州和沈陽等21個大城市進行探測研究。目前已經基本查明了這些城市,以及鄰區的主要斷層的分布、最新活動性和發震危險性,特別是排除了上海、天津、廣州、沈陽、銀川、青島等城市的其中80條斷層的活動性。
那麼,研究人員勾畫出來的大城市活動斷層帶究竟是什麼?這項研究如何應用?《新聞縱橫》的值班編輯昨晚采訪了項目的首席專家,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徐錫偉。他首先解釋了什麼是活動斷層帶:
徐錫偉:活動斷層就是一條帶,如果發生地震,它可能產生同震觸動,這種觸動對地表的建築物可能產生直接的毀壞。這種帶相對來說是比較窄的,是岩石裡面的破裂和破裂後的觸動。那麼這個斷層帶從目前的地震現象看到呢,大概是30米到50米。比如說唐山地震,我們通過開挖和地球物理等手段的探測,它的地表觸動帶的寬度也就是40米左右。
也就是說,活動斷層帶在地震中給建築物帶來的破壞力是巨大的。徐錫偉研究員認為:准確勘測城市中的活動斷層帶,並且避免在斷層帶上規劃建築物,可以有效減輕地震帶來人員傷亡。
徐錫偉:因為現在地震檢測預報是很困難的,但是通過地震的現場考察我們知道,活動斷層一旦發生地震會發生同震的地表觸動,對地面建築物是無堅不摧的。所以如果我們能做到兩點,一能避開活動斷層,二我們的房屋安裝一定的抗震等級來建立。那麼我們可以有效的減輕地震斷層的同震破壞和震動對房屋的破壞。那麼,這兩種效應加起來可以有效減輕地震帶來的人員傷亡。
那麼,在高樓林立的城市中,暗藏在地下的危險斷層是如何勘測出來的呢?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徐錫偉這樣解釋:
徐錫偉:城市裡的活動斷層因為有很多覆蓋的,建築物或者馬路需要用地球物理的勘探辦法,探測出城市裡面有異常帶後,我們通過兩種辦法,一種異常點埋設比較深,通過鑽頭探測,來進行最終的確定斷層的位置和活動性。還有一種是異常點埋設比較淺,我們通過開挖槽溝等方式。在這兩種方法的基礎上,我們採集被觸動的底層,跟覆蓋的斷層,來判斷兩者的年齡。就是十萬年以來,一系列大地震會累計比較大的位移量。這種位移量就是可以對比、研究的量,讓相關的部門進行參考,避讓。
⑧ 中國有哪些地區屬於地質斷層帶
中國區域地質尤為復雜。主要由於幾個全球型的地質斷層帶都從中國境內通過。例如回環太平洋構造帶答、地中海-喜馬拉雅構造帶、中亞造山帶。尤其是前兩個都屬於全球型的構造帶,使中國的構造特徵呈現五彩繽紛的景象:例如,中國海中的島弧、島礁等,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等。
當然中國內陸上有很多小地塊(微地塊),比如華北地塊、揚子地塊等。這些地塊的邊界都是斷裂帶組成。例如:長江、黃河、秦祁昆-淮河、昆侖-天山、南嶺等。
當然,許多地震也有這些斷裂造成的。比如:唐山大地震、汶川地震、邢台地震。當然,在中國比較出名的斷裂:郯廬大斷裂、岡底斯-喜馬拉雅大斷裂、赤峰開源大斷裂等······
⑨ 誰能給我一些描述斷層的分布地點,展布方向及產狀、斷層性質、斷層標志在地質圖上的表現的題目及詳細描述
按照地質圖例的斷層符號在地質圖上繪制出斷層位置、展布方向、延展長度,標注出斷層名稱、產狀、性質等。
⑩ 我國的地震斷裂帶的分部 越詳細越好 最好有圖
我國處於環太平洋板塊、歐亞板塊、印度洋板塊等幾個板塊相接的地方,至少有495個地震斷裂帶。如果將斷裂帶很詳細地勾畫出來,可以有效減輕地震的破壞。到2020年左右,中國內地存在的主要地震活動帶將全部被勾畫出來,精確的地震區劃圖將作為建造房屋的新標准。地震斷層是指近代大地震造成的具有一定規模和連續分布的地表破裂帶。又稱地震斷裂。研究人員通過多年的研究顯示,在地震斷層上的房屋倒塌和人員傷亡都相對嚴重。如果建房時避開地震斷層,就能有效地預防地震傷亡。研究人員已經呼籲立法禁止在地震斷層建築房屋。
從2004年開始,中國已經開始在人口集中的21個大城市進行了地層活動斷層帶的研究,並且將研究成果繪製成圖。研究顯示,中國至少有495個地震斷裂帶,現在所研究出的地震斷層分布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到了2020年,中國內地所存在的主要地震帶將被全部勾畫出來,那個時候可根據這個圖表有效地建立預防地震的措施。
什麼是地震斷層
地震斷層是指近代大地震造成的具有一定規模和連續分布的地表破裂帶。又稱地震斷裂。它的展布、產狀和位移性質與活動斷裂帶相一致,成為活動斷裂帶的直接表現,一般7級以上地震都伴有明顯的地震斷層,個別6級以上(或震源較淺)的地震也出現有地震斷層。地震斷層是研究地震的很好的樣本。
我國最長地震斷層在哪裡
我國有兩個最大的地震斷層,一個是1920年寧夏海原8.5級大地震所形成的斷層,長度達230公里,水平位移量達5米,垂直位移量為1米。另一個則是1976河北唐山發生的7.8大地震,地震斷層長8公里,水平位移1.53米,垂直位移為0.7米。
全世界有三大地震帶
全世界存在三大地震帶,一是環太平洋地震帶,集中70%的大地震;二是喜馬拉雅山到地中海的歐亞地震帶,比較分散,不像環太平洋板塊那麼集中在一個狹長的地帶,集中了20%的大地震;三是大洋中脊地震帶,佔大地震的5%左右。但福島核電站處在一個很危險的位置,它離地震帶非常近。
中國至少有495個地震斷裂帶
據專家介紹,我國處於環太平洋板塊、歐亞板塊、印度洋板塊等幾個板塊相接的地方,至少有495個地震斷裂帶。如果將斷裂帶很詳細地勾畫出來,可以有效減輕地震的破壞。到2020年左右,中國內地存在的主要地震活動帶將全部被勾畫出來,精確的地震區劃圖將作為建造房屋的新標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