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中國地質科學院陝西籍李有社

中國地質科學院陝西籍李有社

發布時間: 2021-02-16 18:52:07

㈠ 姜大明部長一行到中國地質科學院調研指導工作

2013年6月4日,國土資源部黨組書記、部長、國家土地總督察姜大明,部黨組成員、副部長、中國地質調查局黨組書記、局長汪民一行到中國地質科學院調研,國土資源部有關司局負責人和中國地質調查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王研等陪同調研。

姜大明部長一行首先參觀了大陸構造與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及國土資源部成礦作用與資源評價重點實驗室,許志琴院士和毛景文研究員分別做了講解。隨後,姜大明部長一行來到了深部探測研究中心,參觀科學儀器,觀看深部探測三維展示,聽取董樹文副院長關於深部探測專項各項研究進展情況的匯報。

座談會現場

在調研座談會上,姜大明部長一行聽取了中國地質科學院黨委書記、副院長王小烈代表院黨委作的工作匯報和李廷棟、陳毓川、袁道先等11位院士發言。姜大明部長在講話中,充分肯定了中國地質科學院各項工作取得的成績,突出強調新時期國土資源工作必須依靠創新驅動,切實發揮中國地質科學院的科技引領支撐作用,大力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把地質科技作為發展國土資源工作不竭的源泉和動力。同時,他希望,中國地質科學院能夠出更多更好的成果,為找礦突破和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更大貢獻。汪民副部長主持了座談會,並在會議結束時要求認真貫徹落實姜大明部長的重要講話精神,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制度創新,充分發揮科技的引領支撐作用,推動地質科技工作邁上新台階、開創新局面。

2013年6月4日,姜大明部長一行到中國地質科學院調研並參觀大陸構造與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土資源部成礦作用與資源評價重點實驗室

國土資源部有關司局負責人、中國地質調查局有關領導,11位兩院院士,中國地質科學院領導班子成員、院屬研究所(中心)黨政主要負責人、院機關處室(中心)負責人等60餘人參加了座談會。

2014年6月4日,姜大明部長一行考察深部探測研究中心

㈡ 丁文江在新文化運動中是科學派的主將

吳鳳鳴

(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

丁文江是一位有作為、有成就、有貢獻的 「多維」科學家,說他是卓越的地質學家、中國地質事業的創建者之一,在學術界,特別是在地學界早已有共識,而在 「五四」新文化運動中,一場 「科學與玄學論戰」中,作為科學派的主將卻鮮為人知,今值丁文江先生誕辰 120 周年之際,筆者根據個人所掌握的部分史料,作簡要介紹,不當之處,敬請指正!

一、生平簡述

丁文江 ( 1887 ~1936) 江蘇泰興人,號在君,人稱現代的 「徐霞客」,1892 年 5 歲進私塾館,「寓目成誦」,讀 《四史》、《資治通鑒》等古籍,喜愛詩詞,自幼受到良好的中國傳統教育,擁有深邃而雄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底蘊。10 歲時作 《漢高祖、明太祖優劣論》,深受老師的贊賞,15 歲考秀才。一篇 《漢武帝通西南 ( 夷) 論》博得知縣龍璋的欣賞,收為門下弟子。

1902 年勸送其赴日本留學,在日本曾主編 《江蘇》 雜志,宣傳復興中國,倡導革新,抨擊孔儒教育,提倡婦女解放;

1904 年在吳稚暉勸導下,由康有為資助下,離日赴英,到達愛丁堡;

1906 年,年僅 19 歲考入劍橋大學;

1908 年考入格拉斯哥大學,學習動物學和地質學,1911 年獲得雙科學位後回國;

1911 年在北京參加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班科舉進士考試,獲得 「格致科進士」;

1912 年在上海南洋中學任教;

1913 年任北洋政府工商部礦政司地質科科長,兼任地質研究所所長; 撰寫 《工商部試辦地質調查說明書》,倡議設置地質研究所,成為中國第一個培養第一代地質學家的搖籃,意義深遠;

1916 年任地質調查所長;

1925 年赴上海出任 淞滬 總 辦,雖 僅 8 個 月,這對 他 後 來的科學 家 的 形 象 有 一 定損害;

1931 年被聘為北京大學地質學系研究教授,講授 「地質學通論」。

二、輝煌業績

1. 揭開中國地質調查事業的序幕

1911 年從英國回歸途中,經海防登陸,換乘滇越鐵路火車入雲南昆明,取道黔湘驛道入貴州,沿途進行了艱苦的地質調查,開創了中國用近代地質方法進行地質考察的先河,考察中看到黔民生活困苦,十分感觸作詩一首,題為 《黔民謠》;

1913 年同德國梭爾格、王錫賓赴太行山區進行地質考察,並對正太鐵路沿線附近地質作了系統調查,撰成 《調查正太路附近地質礦務報告》;

1914 年再度去雲南東部、北部作地質考察,歷時 200 余天,重點調查了個舊錫礦和東川銅礦,測得 《個舊附近地質總圖》等,發表 《雲南東川銅礦》、《雲南個舊附近地質礦物報告》等;

1914 年為地質研究所 22 位學員開設了古生物學課程,帶領學員分期分批赴北京西山附近及河北、山東、陝西等地進行地質實習和考察,開創了在中國古生物學教學的先河;

1915 年在北京西山及其附近地區,山西、河北等地進行地質調查,重點是山西、河北地區的煤田;

1916 年赴皖南和浙西一帶進行地質考察;

1917 年赴河 南、湖 南、江 西,主 要 調查 萍 鄉 煤 礦 和上 株 嶺 鐵 礦 ( 見 《中國 鐵 礦志》) ;

1916 年以他為所長的地質研究所 22 名學員畢業,充實了中國地質調查所,從而拉開了中國地質調查的序幕;

1917 年赴皖南、浙西進行地質調查;

1918 年隨梁啟超赴歐洲考察,並出席巴黎和會,同時也考察了一些國家的地質設施;

1918 年再赴山西大同進行地質礦產調查;

1919 年發表 《中國之礦產》、《揚子江下游的地質》 文章,文中對長江下游的地層作了分區,對江南山嶺的地質構造與秦嶺、南嶺構造之間的關系作了論述,同時還探討了各自間的特殊結構和地殼運動的時代;

1928 年受鐵道部的委託,赴廣西進行川廣鐵路線踏勘與沿線地質礦產考察;

1929 年春,組建了一支以他為總指揮的考察隊,再度赴西南邊陲地區,進行地質考察,考察內容包括地質、地理、礦產、人種等五大學科,考察路線和環境十分艱苦,基本是高山峻嶺,原始森林,在考察期間,他的得意門生趙亞曾遇害殉職,深感悲痛,撰有《挽趙予人》七律,1930 年返回北京,結束西南的考察;

1935 年 12 月為政府實施緊急礦藏勘探計劃,特別是調查粵漢鐵路沿線煤礦,到達湖南境內進行地質考察,連續野外工作勞累,在衡陽殉職,年僅 49 歲。

2. 創建或參與創建發展中國地質事業的搖籃

1913 年出任北洋政府礦政司地質科科長 ( 中國第一個地質行政機構) ; 同時擔任地質調查所所長,撰成 《工商部試辦地質調查說明書》,同年與章鴻釗等共同創建培養第一批中國地質學家的機構———地質研究所,並兼所長;

1913 年被聘為中國地學會評議員,並作 《滇黔地質》 學術報告; 1923 年擔任該會會長;

1918 年初,在歐洲會見了李四光並希望學成歸國,不久李先生就收到北大校長蔡元培的聘書,回國後重建了北大地質學系;

1920 年訪美期間,受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之託,聘請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著名地質古生物學家葛利普教授來北大主持古生物學教學和研究工作,正是由於葛的來華,培養出一批中國著名古生物學家,諸如孫雲鑄、尹贊勛等;

1922 年參與中國地質學會的籌建和成立,為 《中國地質學會會志》 撰寫題為 《中國地質學會組織歷史》的發刊詞,並發表題為 《中國地質學會的目的》的文章,兩屆當選為理事長;

1923 年發起和籌建中國古生物研究社,其中還有張元濟、羅振玉、張學良、章鴻釗、梁啟超、翁文灝等;

1929 年 8 月參與中國古生物學會創立大會,參加大會的還有孫雲鑄、俞建章等;

1929 年兼任地質調查所新生代研究室名譽主任;

1934 年 3 月,參與中國地理學會成立,匯聚了學界名流,其中有: 翁文灝、李四光、竺可楨、謝家榮、葉良輔、張其昀、顧頡剛、譚其驤等;

相繼創立地質陳列館 ( 博物館) 和地質圖書館等。

3. 主要論著 ( 僅列與地質學有關的)

1914 年發表 《調查正太鐵路附近地質礦務報告書》,與梭爾格 ( Solger) 、王希賓合著;

1915 年發表 《雲南東川銅礦》( 英文) ,《遠東時報》;

1916 年發表 《中國之煤礦》( 英文) ,《遠東時報》;

1919 年發表 《揚子江下游之地質》( 英文) ,《太湖流域水利季刊》;

《中國之礦產》( 英文) ,《遠東時報》;

1921 年發表 《第一次中國礦業紀要》,與翁文灝合著;

1922 年在比利時召開的第 13 屆國際地質大會上,提交了題為 《滇東的地質構造》 論文,文中把滇東地區劃分為 9 個構造單元,並論其各自的構造特點;

1922 年發表 《中國地質學會組織歷史》,《中國地質學會會志》 發刊詞;

《京兆昌平縣西湖村錳礦》,《地質匯報》4 號;

1923 年發表 《重演印 「天工開物」 始末記》,《努力周刊》;

1923 年發表 《五十年來中國之礦業》,《最近之五十年》;

1923 年參與了 「玄學與科學」 的論戰,以 4 篇 《科學與人生觀》 宏論,戰勝玄學派,並宣傳和捍衛了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倡導了科學方法,而成為科學派的主將; 同年,發表 《五十年來中國之礦業》;

1924 年發表 《中國地質工作者之培養》,在中國地質學會第 2 屆年會上的報告;

1926 年在 《小說月刊》 上介紹 《徐霞客游記》 一書,內容主要是: 游歷的目的、路線、發現及其文學和科學的價值等;

1927 年主編 《徐霞客游記》,並新編一本地圖集,藉以按圖證書。其所附 《徐霞客年譜》,具有篳路藍縷之功,曾得到胡適、梁任公等的幫助;

1928 年 《中國官辦礦業史料》 由地質調查所印行;

1929 年發表 《中國造山運動》 論文,文中闡述了對中國造山運動的分期觀點,即廣西運動、海西運動和燕山運動,《中國地質會志》,第 8 卷;

1931 年發表 《豐寧紀的分層》,《中國地質學會會志》 第十卷;

1931 年發表 《中國地質學者之責任》,《北京大學地質研究會會刊》;

1931 年發表 《川廣鐵道路線初勘報告錄》,與曾世英合著,《地質專報》;

1932 年發表 《丁氏及謝氏石燕寬高率差之統計研究》, 《中國地質學會會志》 第十一卷;

1932 年發表 《漫遊散記》, 《獨立評論》 上連載,記述了他 20 年間、遍 及 22 省( 區) 的地質的、地理的考察,包括雲、貴、川、桂、太行山、燕山等;

1933 年 6 月赴美,代表政府和中國地質學會參加在華盛頓召開的第 16 屆國際地質大會,會上提交了與葛利普合著的 《中國之二疊紀及其在二疊紀地層分類上之意義》及《中國之石炭紀及其在密西西比與本薛文尼二系地層分類上之意義》論文報告; 會議期間還代表我國出席國際古生物學聯合會籌備會,當選為籌備委員; 會後赴英國、瑞典、瑞士訪問。8 月底,到達蘇聯莫斯科,受到蘇聯科學院及地質礦產測勘研究所的接待,曾到巴庫油田等地參觀訪問,留下深刻印象和贊美,對其政治思想均有頗大影響;

1934 年發表 《蘇俄旅行記》 和 《蘇聯南部油田地質》,《獨立評論》 上連續刊登十餘篇,蘇聯地質科學的成就,影響深遠;

1933 年丁文江、翁文灝、曾世英合編 《中華民國新地圖》 和 《中國分省新地圖》 由申報館出版,得到高度評價,被稱之為 「國內地圖革新之第一聲」。

4. 在中央研究院的貢獻

1934 年接受蔡元培的邀請,出任中央研究院總幹事,是一位實際的行政首腦,尤其是受蘇聯科學成就的影響,他以富有雄心壯志改革者姿態進入研究院,首先建立評議會、基金保管委員會等,並試圖把全國科學研究力量集中於研究院,因而曾激起科學界的一場風波。關於丁文江在中央研究院工作成就,將有專文另行表述,這里主要列舉以下有關文獻可供參閱:

( 1) 蔡元培 《丁在君先生對中央研究院之貢獻》,《獨立評論》,第 188 號

( 2) 朱家驊 《丁文江與中央研究院》,《中央研究院院刊》,第 3 集

( 3) 李濟 《對丁文江提倡的科學研究幾段回憶》,《中央研究院院刊》

( 4) 葛利普 《丁文江先生與中國科學之發展》

( 5) 丁文江 《中央研究院的使命》,《東方雜志》,第 32 卷第 2 卷

( 6) 丁文江 《科學化的建設》,《獨立評論》,第 151 號

( 7) 丁文江 《中國中央研究院之科學工作》,英國 《自然》周刊

( 8) 丁文江 《中國現代科學》( Modern Science in China) ,第 133 頁

( 9) 丁文江 《我國科學研究事業》

從文獻中,可以了解到他的科學觀和科學思想、科學方法論以及他在中央研究院的工作情況。

三、科學與玄學論戰始末

正值 「五四」新文化運動風起雲涌之際,一場宣揚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的 「玄學與科學」的論戰掀起高潮: 論戰的主題是科學與人生觀的關系問題。

1923 年 2 月 14 日,清華大學教授張君勱 ( 1887 ~ 1969) 為出國留學生作學術報告,後公開發表 《科學與人生觀》文章,其基本觀點是:

( 1) 科學是客觀的,人生觀則是主觀的;

( 2) 科學可以分析方法下手,而人生觀則是綜合的;

( 3) 科學為理論 ( 邏輯) 方法支配,而人生觀起於自覺;

( 4) 科學為因果律所支配,而人生觀則為自由意志;

( 5) 科學起於對象之相同對象,而人生觀則起於人格之單一性。

總之,強調人生觀的中心是自我,與之相對者為 「非我」,科學有一套推理方法,人生觀起於直覺,科學為因果規律所支配,人有自由意志、單一性、良心自動,其結論是科學對人生觀沒有意義,不能解決人生觀問題。

張君勱的文章發表後,4 月 12 日他的摯友丁文江在 《努力周刊》 ( 第 48、49 期) 發表 《玄學與科學———評張君勱的人生觀》的批評文章,文中就上述玄學五個觀點,逐項論述和批駁,其結論是: 人生的、心理上的問題,也是科學研究對象,心理上的內容,包含心理現象、人的感情,都逃不出科學的范疇。科學的目的,就是廢除個人主觀成見,科學的理性能解決人的感情問題,進而肯定科學、科學的方法能用於建立科學的人生觀,能解決人生觀問題,那就是人類應該用科學的原則支配自己的人生觀,認為科學不外是將事物分門別類,求它們的秩序,然後概括為科學的公例,「……而科學上的公例隨著新的發現不斷變更,光學、牛頓力學在發展,時空觀念在變化,進化論本身也在進化……」肯定心理現象也是科學內容,同樣遵循某種客觀規律在運動著、發展著; 文中自然也涉及了精神與物質問題的討論。

緊接著,張君勱在 《晨報副刊》發表了 《再論人生觀與科學並答丁在君》 ( 上、中、下) ,文中除再次闡述玄學觀點外,著重對丁文江等科學派的 「科學萬能論」從知識論角度進行了反駁,指責丁 「中了迷信科學的毒」,認為科學與人生觀分屬不同世界,科學只能在物質世界起作用,不能在精神世界起作用,並責之為 「機械主義」。人生問題是復雜的,沒有統一標準的,沒有因果可循,「故天下古今之最不統一者,莫若人生觀」。認為人的內在精神活動是變動不定的、自由創造的,作為以物質世界為研究對象的科學方法是不能作用其上的。科學方法和因果律都不能施用於人生觀問題,基本否定了科學派主張的科學基礎原理和科學方法的普遍性。張君勱強調說: 「國人迷信科學,以科學為無所不能,無所不知」,運用最新的實驗心理學和生命哲學理論,指出人的心理、情感和意志的特殊性。

張君勱曾隨同梁啟超去過歐洲考察,張君勱,接受了當時歐洲超人哲學對西方文明的批判觀點,這種論調,作為反擊科學派人生觀的思想武器。

此時,玄學與科學的論戰,引起社會上的廣泛關注,梁啟超於5 月5 日發表了 《關於玄學科學論戰之 「戰時國際公法」———暫時局外中立人梁啟超宣言》,5 月 23 日發表之《人生觀與科學———張丁論戰的批評》,基本上是傾向於玄學觀點,又以各打五十大板形式。

胡適 5 月 11 日在 《努力周刊》上發表 《孫行者與張君勱》。我國地質事業創始者之一,章演存 ( 章鴻釗) 在 《努力周刊》上發表了 《張君勱主張人生觀對科學的五點疑點》,有力地支持科學派的論點。

5 月 30 日丁文江再次在 《努力周刊》 上發表 《玄學與科學———答張君勱》,全面駁斥張君勱對科學人生觀點質疑,並對反駁其科學萬能論的觀點,再次指出玄學從形而上學關照人生觀,認同傳統儒學,倡導生命哲學加上新宋學的復興,這時論戰已進入熾熱階段。

張君勱在中國大學演講,題為 《科學的評價》,對丁文江所述科學支配人生觀的論點再予以反駁,並說: 「科學解決問題也是有限的……」6 月 5 日,丁文江在 《努力周刊》上發表 《玄學與科學討論的余興》,文中強調科學追求客觀真理,嚴肅認真地批判了玄學的本體論,以及與人生觀無關的觀點,提出玄學是從柏格森的玄學脫胎而出,援引羅素的哲學理念,加以澄清。

支持科學派的除胡適、章演存 ( 章鴻釗) 外,還有:

( 1) 任叔永 《人生觀的科學或科學的人生觀》,《努力周刊》,1923 年 5 月;

( 2) 朱經農 《讀張君勱論人生觀與科學的兩篇文章後所發生的疑問》,《努力周刊》,1923 年 5 月;

( 3) 心理學家唐鉞則連續發表多篇論文,其中有 《玄學與科學論爭所給的暗示》、《一個痴人的說夢———情感真是超科學的嗎?》、《科學的范疇》、《讀了 < 評所謂 「科學與玄學之爭」 >》、《哲學者之眼中釘》等;

( 4) 陳獨秀 《科學與人生觀·序》,上海亞東圖書館,1924 年;

( 5) 謝國馨 《評吳稚暉的人生觀》,1924 年 1 月 18 日 《學燈》;

( 6) 王星拱 ( 1887 ~1949) 《科學與人生觀》、 《什麼是科學方法》主張科學能解決人生觀問題。

支持玄學學派者,有:

( 1) 吳稚暉 《箴評八股化之科學》,《晨報副刊》;

( 2) 張東蓀 《勞而無功———評丁在君先生口中的科學》;

( 3) 菊農 《人格與教育》,《晨報副刊》;

( 4) 陸志偉 《「死狗」的心理學》;

( 5) 林宰平 《讀丁在君先生的 「玄學與人生觀」》,抨擊丁的科學主義;

( 6) 甘A仙《人生觀與知識論》。

論戰涉及學界各個層面,馬克思主義先驅者也都參與了論戰,對科學與玄學作了更為精闢的論述,其中有:

( 1) 瞿秋白 1923 年 6 月 15 日以 「屈維它」署名,在 《新青年》上發表 《東方文化與世界文化》,同年 11 月 24 日在 《新青年》上發表 《自由世界與必然世界———駁張君勱》,1924 年 8 月 1 日在 《新青年》上發表 《實驗主義與革命哲學———駁胡適》。

( 2) 鄧中夏 1923 年 11 月 13 日在 《新青年》上發表 《中國現在的思想界》,1924 年1 月 26 日在 《新青年》 上發表 《思想界的聯合戰線問題》。

( 3) 蕭楚女 ( 署名蕭初玉) 於 1924 年 7 月 29 日在 《新建設》上發表 《國民黨與最近國內思想界》。

( 4) 陳獨秀 1923 年 12 月 9 日發表 《答A之》文中指出胡適是多元論者,對他的實用主義哲學觀點作了評述,1923 年11 月23 日並為 《科學與人生觀》一書作 「序」,主張用唯物主義史觀作為人生觀的理論之基礎。

其他學界重要文章有:

( 5) 胡適 1923 年 11 月 29 日為 《科學與人生觀》一書作 「序」,隨之,胡適發表《答陳獨秀先生》。

( 6) 哲學界蔡元培 1923 年 12 月在 《最近五十年》中發表 《五十年來中國之哲學》,提出以美育代替宗教信仰。

( 7) 馮友蘭發表 《一種人生觀》。

( 8) 梁啟超 1924 年 12 月以後發表 《非 「唯」》。

科學派最主要的觀點是以科學作為人生觀點理論基礎,認為科學中內含的認識方法和思維方式,可以改變中國人的思想觀念和信仰方式,科學作為一種普遍的價值規范、法則,應用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科學學派獲得多數學者基本認同。

玄學派代表人物張君勱在為 《人生關於之論戰》一書 「序」中仍堅持唯心主義觀點,在十年後,發表 《人生觀論戰之回顧》一文,其中解釋說: 「我當時腦子里所有的 『科學』二字,實在是指自然科學,不是指全部科學,因為自然界才能同人生觀對立起來說。」他修正地說: 「科學的本身,就是知識,知識的對象有兩種: ①自然界; ②人生。科學這件事,是關於自然界及人類社會的知識」。 「……科學是可以研究人生問題或社會問題的,但……有個人問題,……有意志問題……不是查出公例」,最後,他依然認為:「科學應該是自然科學,亦即是以自然界為研究對象」。

論戰的後期,中國倡導馬克思主義先驅者也相繼發表論文,對兩派的論點,分別作了評論:

( 1) 1923 年 11 月 13 日,陳獨秀在 《科學與人生觀》一書作 「序」中,主張用唯物史觀作為人生觀之理論基礎,其觀點是: 「我們相信,只有客觀的物質原因可以變動社會,可以解釋歷史,可以支配人生觀,這就是 『唯物史觀』,在這個問題上,丁文江、胡適都不徹底」。認為科學派丁文江、胡適是多元論,對胡適的實用主義哲學觀點作了評述,胡適 11 月 29 日發表 《答陳獨秀先生》,12 月 9 日陳獨秀發表 《答適之》。

( 2) 瞿秋白 1923 年 11 月 24 日在 《新青年》上發表 《自由世界與必然世界———駁張君勱》,精闢地揭露了玄學派的唯心主義思潮。

( 3) 1924 年 8 月 1 日,陳獨秀在 《新青年》上發表 《答張君勱與梁任公》。

( 4) 1924 年 8 月 1 日,瞿秋白在 《新青年》上發表 《實驗主義與革命哲學———駁胡適之》。

論戰一年後,梁啟超發表 《非 「唯」》,文中批駁唯物主義,他認為: 「人生是最復雜的、最矛盾的,……真理不能用 『唯』字表現的,……凡講 『唯什麼的』都不是真理」,堅持心物二元論,批評陳獨秀提出的機械主義人生觀……會導致命定論……陳獨秀多次在上述文章中,強調 「用唯物史觀作為人生觀論之基礎」。

「玄學與科學」的論戰,最終以玄學的失敗而告終,反映這次學術論戰基本內容,有兩派各出版一本文集,以科學派主編的 《科學與人生觀》,由胡適、陳獨秀作 「序」; 以玄學派主編的 《人生觀之論戰》,由張君勱作 「序」。

近年來,一些學者對玄學與科學論戰提出新的評論,認為: 這次論戰基本上只是在上層人士中倡導科學思想、宣揚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試圖建立科學的人生觀,但並沒有紮根於人民大眾之中,受到頗大局限性,沒有形成推動科學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力量,特別是科學派雖然取得論戰的勝利,而科學派重要人物的科學觀,也深受他們自身的實驗主義、實證主義、實用主義和經驗論影響,諸如像胡適在哲學上的傳統思想的影響,以科學實證唯核心的現代理性思維方式,給 「大膽用心求證」蒙上一層馬赫主義和實用主義色彩。

關於胡適、丁文江的馬赫主義思想,20 世紀 90 年代中,在全國地學哲學委員會以及自然辯證法研究會學術年會期間,曾兩度請教過著名理論家於光遠、龔育之等教授,他們共同認為即使有馬赫主義色彩,也不能一概抹掉當時科學派宣揚科學思想,提倡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的光彩,在當時中國科學處於萌芽階段,宣揚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倡導科學方法是主流,是有其積極影響和作用的,應予以肯定。

他還引述了當年馬克思主義理論家艾思奇在 50 年代批判胡適運動初期,評論過胡適這篇對科學的人生觀的文章,認為該文是確能表明胡適有過自然科學唯物主義光彩。

龔育之在 《對新世紀科技發展的人文思考》一文中指出: 「科學派的代表人物丁文江和胡適,試圖列出一系列基本觀點來描繪他所主張的科學人生觀。……不管胡適和丁文江的科學觀,有著多少可以和應該批評的地方,我認為這是中國思想界的一次進步,而沒有理由把它評價為該譴責的 『科學主義』統治的濫觴」。

在文章的腳注中還著重地作了說明: 「他們的科學觀,特別是丁文江的科學觀,本來帶有自然科學唯物主義性質,到哲學層次上卻同實用主義和馬赫主義搞到一起了。批判胡適運動的那個時候,馬克思主義工作者們大都對實用主義和馬赫主義取全盤否定態度,所以那時丁文江、胡適在這場論戰中的維護科學的光彩,也被抹掉了。……現在人們當然不再採取這種簡單的態度來對待實用主義和馬赫主義、對待胡適和丁文江了」。

有人問我,張君勱何許人也?

( 1) 張君勱 ( 1887 ~1969) 早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學學習法律與政治,後留德改學哲學,曾為北京大學、燕京大學教授。1923 年因發表 《人生觀》等文,掀起了一場玄學與科學的論戰。他曾是國民黨參政員,起草過 《中華民國憲法》等。梁啟超、張君勱同去歐洲考察,接受了當時歐洲的超人哲學和生命哲學對西方文明的批評論點,並作為反對科學派人生觀的思想武器。

張君勱在 《人生觀之論戰·序》中,堅持多元論歷史觀,反駁陳獨秀的唯物史觀一元論,堅持 「社會變遷」是 「人類之自由意志為主原理精神立法的理論基礎提出人生觀的輪廓,非科學公例所能一律相繩。」

( 2) 梁啟超 ( 1873 ~1929) 舉人出身,清末參與維新變法,1895 年隨同康有為發動《公車上書》,1896 年發表 《變法通議》,是有名的近代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參與了論戰,在一年後 ( 1924) ,發表 《非 「唯」》,批駁唯物主義,他認為: 「人生是最復雜的,最矛盾的,真理是不能用 『唯』字表現的,凡講 『唯甚麼』都不是真理」。堅持心物二元論,指出陳獨秀提出機械的人生觀……會導致命定論; 值得提及的是梁啟超在科學與人生觀的論戰中還以歐戰造成的破壞來說明 「科學萬能論」的破產。但不能忽略,他對中國的社會變革和科學啟蒙都有一定影響。

有的學者提出: 胡適以科學的原理、精神和方法為理論基礎,提出了科學人生觀的大體輪廓,馬克思主義派的陳獨秀主張用 「唯物史觀」作為人生觀的理論基礎。

玄學派對科學派 「科學萬能論」的批評,最主要的論點就是科學不能解決人生觀問題,科學與人生觀分屬不同的世界,科學只能在物質世界起作用不能在精神世界起作用。

玄學派批評馬克思主義者的唯物史觀一元論,唯物史觀解釋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

陳獨秀的答辯是堅持物質一元論,反對心物二元論,這是針對梁啟超的 「非唯」論點而言。認為哲學上對於宇宙觀和人生觀,向來分為物質一元論和精神一元論,不存在什麼二元論說。

陳獨秀、胡適等人正是以科學、理性知識,批評宗教迷信和偶像崇拜,有利於人的主體性確立。陳獨秀提出以科學代替宗教成為人生新信仰的主張。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替宗教。梁漱溟提出中國文化的特點是禮樂代宗教 ( 道德) 。胡適提出宗教 「人化」的見解,即 「自然主義的人生觀」。馮友蘭提出用哲學代替宗教。

科玄論戰是 「科學代宗教」的重要階段。

梁漱溟說: 「科學是知識,宗教是行為,知識不能變更我們的行為,行為是出於情態的。」

馬克思主義唯物主義史觀解釋世界乃萬物本源,強調世界本源是物質的,物質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唯物史觀,正是一元論者。

據 《光明日報》發表的 《「科玄論戰」對中國文化哲學的影響》一文指出: 陳獨秀、瞿秋白在這場論戰中對科學主義思潮的支持、對唯物史觀的科學化的理解、對形而上學的拒斥,構成了中國人接受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種無法剔除的解釋背景。

「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精神,是科學精神、民主精神、愛國精神三位一體的體現,首先是破除封建迷信和蒙昧主義,啟迪中國新文化思潮,用理性的態度和科學的方法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認識自身,擯棄舊的 「忠君報國」的倫理道德觀,發揚光大中華民族的愛國傳統。

㈢ 我曾參加過一段時間的區域地質調查管理工作

耿樹方

(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區域地質調查是國家地質工作的基礎,區域地質調查程度的高低,代表了國家地質工作程度的高低,因此世界各國對區域地質調查工作都十分重視。1961 ~ 1965 年,我曾參加過這段時間的中國區域地質調查管理工作中的幾件主要事情。現將這段時間我直接參與的,以及前前後後我所知道的有關區域地質調查方面的一些事項,回憶 「補記」在這里,提供給地質學史研究會參考,它對後人了解這一段 「中國區域地質調查史」可能會有所幫助。

1956 年是我國執行第一個五年計劃 ( 1953 ~ 1958) 的 「中間關鍵年」,國民經濟迅速發展。為了適應國家建設和國民經濟迅速發展的需要,原地質部成立了 3 個中蘇合作的「區域地質測量大隊」( 原稱 「區域地質測量」,現稱 「區域地質調查」; 原簡稱 「區測」,現簡稱 「地調」) ,即大興安嶺隊、秦嶺隊、南嶺隊。此外,1953 年曾成立了中蘇合作的「新疆第十三地質大隊」( 簡稱 「新疆十三隊」) 。3 個區測大隊以開展 1∶ 20 萬區測工作為主,新疆十三隊以 1∶ 50 萬區測工作為主。

為了對各區測大隊進行統一管理,1956 年在原地質部地礦司設立了 「區測管理處」。1957 年 4 月 1 ~ 9 日地質部在北京召開了 「全國第一屆區域地質測量會議」,統一部署了 3個區測大隊的區測任務和要求,明確了統一使用蘇聯編寫的 《1∶ 20 萬 ~1∶ 10 萬區域地質測量規范》。

1958 年 1 月蘇聯地質研究所副所長馬爾珂夫斯基來華考察中蘇合作的區測工作開展情況,由原地質部地質研究所區域地質及編圖研究室主任王曉青、副主任郭文魁分別陪同,先後考察了南嶺隊 ( 在廣州) 、秦嶺隊 ( 在西安) 和大興安嶺隊 ( 在哈爾濱) 。考察結束後,為了加強對區測工作的技術指導,地質研究所副所長朱效成要求王、郭兩位主任提出 《區測指導員工作守則》( 以下簡稱 《守則》) ,並於 3 月 8 ~10 日地質研究所所務會議上討論、通過了該 《守則》。根據 《守則》的內容和要求,當時地質研究所和礦物原料研究所 ( 原礦床地質研究所,即現礦產資源研究所的前身) 的一、二級工程師 ( 現一、二級研究員) 均被聘請為 「區測指導員」,包括: 黃汲清、孟憲民、孫雲鑄、程裕淇、謝家榮、王曉青、郭文魁、李春昱、王曰倫、王恆升、徐仁、蔣溶等。由他們負責對區測工作中的地層古生物、岩石、礦物、礦床等專業的疑難問題給予技術指導。

為了對全國區測隊測制的1∶ 20 萬圖件確保出版質量,1958 年3 月27 日地質研究所所長集體辦公會議討論通過了 《中國地質圖編審委員會組織條例草案》和編審委員會委員名單,報請地質部審批。根據地質部審批意見,時任地質部部長李四光兼任編審委員會主任,黃汲清等4 人為副主任委員,孫雲鑄等48 人任委員,編審委員會的日常辦事機構———編審委員會辦公室掛靠在地質研究所區域地質及編圖室。室主任王曉青兼任該辦公室主任。我於 1958 年 8 月大學畢業分配到研究室後,被補充為兼任此辦公室秘書之一。

從 1958 年 7 月開始全國掀起了 「大躍進」浪潮,開展了 「大煉鋼鐵」運動,形成了「全民找礦」局勢。在此新形勢下,各省、自治區地質局紛紛要求成立區域地質測量隊( 簡稱區測隊) ,於是地質部將原 3 個區測大隊的技術骨幹力量分別調往各省、自治區擔任新建區測隊的技術負責人,原 3 個大隊也相應歸屬到所在省、成為省的區測隊———原大興安嶺隊改稱為黑龍江省第一區域地質測量隊 ( 駐地哈爾濱,後遷往阿城) ,原秦嶺隊改稱為陝西省區域地質測量隊 ( 駐地西安,後遷往武功) ,原南嶺隊改稱為廣東省區域地質測量隊 ( 駐地廣州,後遷往佛山) ,原新疆第十三地質大隊改稱為新疆第一區域地質測量大隊 ( 駐地烏魯木齊,後遷往昌吉) 。從1958 年秋到1960 年春,除西藏自治區和台灣省、天津市和上海市外,其他各省、自治區及北京市,都先後成立了區域地質測量 ( 大) 隊,面積大的省、自治區先後建立了 2 個區測隊 ( 如黑龍江、內蒙古、四川、雲南、青海、甘肅和新疆) 。

由於區測隊迅速增加,急需 「區測規范」,因此原地質部地質研究所於 1959 年下半年組織力量 「突擊」編寫了 《1∶ 100000 ~ 1∶ 200000 區域地質測量規范 ( 草案) 》,並於1960 年 1 月內部印刷提供給各省、自治區區測隊試用。

1960 年 10 月,在全國區測隊伍迅速壯大的新形勢下,為了加強區測工作的業務管理和技術指導,地質部決定將地礦司區測管理處合並到地質部地質研究所區域地質及地質編圖綜合研究室 ( 簡稱一室至今) ,相應的 3 位工程師 ( 譚筱波、陳蔭祥、徐昭儀) 也同時調到一室。在一室建立了區測 ( 管理) 組,除譚等 3 人外新增加了 4 人,並由室副主任李春昱負責本組工作,地質科學研究院 ( 現中國地質科學院) 副院長朱效成被分工主管區測工作。

本人是一室區域地質及編圖組成員,當區測組的事情多、忙不過來時,我參加一些幫忙的工作。從 1961 年初到 1965 年春,我參加幫忙的區測工作主要有以下幾項。

1) 1961 年上半年,協助完成了 《1 ∶ 100000 ~ 1 ∶ 200000 區域地質測量規范 ( 修正草案) 》,我編寫了其中的 「內生金屬礦產成礦規律圖編制的基本原則和方法」中的礦產分布圖、構造 - 岩性圖和構造 - 岩漿岩圖編圖內容和編圖方法。

與此同時,區測組翻譯並內部印刷了蘇聯的 《1∶ 50000 區域地質測量規范》。

2) 1962 年初,我參加了南方區測普查工作會議的籌備工作。此會由地質部地礦司與地質科學研究院聯合主辦,於 3 月 5 ~18 日在廣州召開。原地質部副部長宋應主持會議,副部長許傑和卓雄均參加了會議,地質科學研究院分工主管區測的朱效成副院長做了區測工作情況的報告 ( 原計劃同年下半年在太原召開同樣內容的北方區測普查工作會議,因故未開) 。

3) 1963 年 4 月,我參加了全國區測工作 10 年 ( 1963 ~ 1972) 規劃研究工作,並由地質科學院向地質部提出了 《全國區測工作 10 年規劃 ( 1963 ~1972) 方案》。在此 《規劃方案》中提出,10 年內 ( 1963 ~ 1972) 完成: ①全國雪線以下全部 1∶ 100 萬區測;②全國 1∶ 20 萬應測面積的 50% ; ③1∶ 5 萬正規區測 100 ~200 幅。

4) 1963 年 10 月中旬至 12 月中旬,我參加了中南地區 1 ∶ 20 萬區測圖幅清理試點工作組,擔任該工作組的秘書之一。清理工作從廣東區測隊開始,然後是廣西、湖南、湖北、河南。根據對中南五省 ( 區) 的清理結果,在區測圖幅清理工作總結中提出了按圖幅質量進行 「清理分級劃分標准」。並按此 「劃分標准」將清理圖幅分為甲級、乙級、續測、補測、重測 5 種類型。

5) 1964 年 3 月初至 5 月中旬,我參加了西北區測圖幅清理工作組 ( 同時開展清理工作的還有華北、東北、華東和西南工作組) ,繼續擔任秘書之一。清理工作從新疆 ( 區測隊) 開始,然後是青海、甘肅與寧夏、陝西。至 5 月底完成了全國圖幅清理工作,對當時已完成的 380 多幅 1∶ 20 萬圖幅進行了全面的質量檢查和評價。將清理結果分為甲級、乙級、補測、續測、重測 5 種類型。原新疆十三大隊測制的 1∶ 50 萬圖幅作為 「資料復制」供內部使用。在 5 種類型中,「續測」和 「重測」屬於沒有完成、繼續工作的圖幅,「補測」相當於 「丙級」圖幅,經過補充工作要求達到乙級或甲級的質量標准。在被 「清理」的 380 多幅圖中,甲級和乙級圖占 40% 。

同年 11 月,地質部批准了地質科學研究院 《關於全國 1∶ 20 萬區測圖幅清理工作報告》。

1965 年 5 月 4 日,朱效成調往西安擔任新成立的中國區域地質測量局 ( 簡稱區測局)局長兼陝西省地質局局長。同時調往西安區測局的還有地質研究所一室副主任李春昱、陳雙和區測組 6 人。

從 1966 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圖幅清理中被列為補測、續測和重測的圖幅,不僅沒有來得及布置和開展工作,而且被 「造反派」說成是 「否定大躍進」,因此朱效成、李春昱、陳雙被 「造反派」揪斗、批判,並關入 「牛棚」,從而使剛剛成立一年的中國區域地質測量局的工作完全停頓。

1969 年秋地質部實行軍管,並將地質部合並到國家計委,改稱國家計劃委員會地質局,從此撤銷了西安的中國區域地質測量局,有關人員大多數歸屬於陝西省地質局,少數調往地質部西安地質礦產研究所 ( 其中李春昱以後又重調回到地質研究所) 。

1970 年,在國家計劃委員會地質局地礦司又重新建立了 「區測 ( 管理) 處」,鄭恆有擔任區測處處長。

1973 年由該處負責組織編寫並正式出版了國家計劃委員會地質局 《區域地質調查工作暫行規范》,比例尺 1∶ 200000 ( 地質出版社,1973 年 12 月) 。在該 《暫行規范》中,從 「附件二」到 「附件六」,都是在 1961 年地質研究所編寫的 《1∶ 100000 ~1∶ 200000 區域地質測量規范 ( 修正草案) 》基礎上補充的 ( 其中曾由我編寫的礦產圖的礦產符號及成礦規律圖的礦床成因與成礦時代表示方法的花紋符號,全部未改動地復制使用了) 。

以上就是我親自參與的和所見所聞的我國區域地質調查及其管理工作,最初 18 年( 1956 ~1973) 的發展變化過程。

㈣ 金成五或獎有啊

楊遵儀教授(1908.10— ),男,廣東揭陽人,中共黨員,九三學社社員,1939年任教授,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博士生導師,著名的古生物學家。1933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地學系,1939年獲美國耶魯大學理學博士學位。長期從事地質學特別是地層學和古生物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先後執教於中山大學、清華大學和北京地質學院。歷任中山大學地質系主任兼兩廣地質調查所所長,北京地質學院副總務長,專修科主任,水文系、石油系、地質測量及找礦系、地質系主任;中國古生物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地質學會常務理事、北京地質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科學》、《科學通報》、《古生物學報》的編委,《地質學報》、《地層古生物論文集》的副主編和《Stratigraphy and Paleontology of China》 的主編;九三學社中央顧問;美洲地質學會終身榮譽會員,美國耶魯大學Sigmay Xi榮譽會員;國際地科聯地層委員會岡瓦納地層分會委員。

主編了《古生物學教程》、《古生物學》和《古生物地史學》教材。其中1980年與郝詒純教授合作再次主編的《古生物學教程》獲國家教委全國高校優秀教材一等獎。與程裕淇、王鴻禎教授合著的《The Geology of China》由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中外學者四人合編的《Permo——Triassic Events in the Eastern Tethys》和《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環太平洋事件及其全球對比》(英文)先後由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還著有《貴州中部中、上三疊統腕足類》;合著《南祁連山三疊系》(1983)、《華南二疊—三疊系界線地層及生物群》(1987)、《桃李滿天下》(1993)等9部專著和60餘篇論文。

80年代初與殷鴻福、張克信、吳順寶等合作研究《全球二疊-三疊系界限層型(GSSP)浙江省眉山剖面》去年被定為國際「金錘子」獲2001年國內科技十大新聞。

參加編著的《中國地層概論》獲地質礦產部科技成果一等獎,主持的《南祁連山的三疊系》獲地質礦產部科技成果二等獎,《華南二疊—三疊系界線地層及生物群》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

1991年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1991年起享受國家政府特殊津貼,1997年獲第五屆李四光地質科學榮譽獎。同年還獲得何梁何力科技進步獎。被錄入《中國科學家傳記大詞典》和《中國科技名人錄》。
王鴻禎教授(1916.11— ),男,山東蒼山人,中共黨員,1950年2月任教授,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民主促進會會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著名的地質學家和地質教育家。193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西南聯合大學)地質系,1947年獲英國劍橋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歷任北京大學教授兼秘書長、北京地質學院副院長、武漢地質學院院長;中國古生物學會理事長,國際地科聯地質科學史委員會副主席、第六屆全國人民政協委員、第七、八屆全國人民政協常務委員、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參議委員會副主席,中國地質博物館名譽館長,中國地質學會及中國古生物學會名譽理事、中國民主促進會顧問。

研究領域包括古生物學、地層學、古地理學、前寒武紀地質學、大地構造學和地質學史。在地層古生物和古地理方面,建立了四射珊瑚的系統分類和演化階段,將沉積相與構造背景相結合,區別不同的古地理格局與古構造框架,主編出版了《中國古地理圖集》;提出了層序地層的分類級別體系及其與天文周期之間的可能聯系,出版了《中國層序地層研究》;在大地構造方面,提出了構造名詞體系和中國及全球的構造單元和構造階段的劃分,提出了以泛大陸為準的大陸聚散周期,進行了全球古大陸再造研究,提出了地球演化中可能曾發生階段性有限膨脹的設想,由此形成了全球構造活動論和歷史發展階段論相結合的地球史觀。地質學史方面,提出以學科史和學科思想史為主要研究方向,主編出版了《中國地質科學五十年》。發表論文180餘篇,出版專著、文集、圖集和教材20餘種。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技術進步獎(1994),李四光地質科學獎特別獎(1996)。
趙鵬大教授(1931.5— ),男,滿族,遼寧清源人,中共黨員,1980年任教授,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博士生導師,俄羅斯自然科學院院士、國際高等學校科學院院士(1995),地質勘探學家、數學地質學家。195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學系,1958年在莫斯科地質勘探學院研究生畢業並獲副博士學位。長期從事礦產普查與勘探、數學地質的教學與科研工作。現任中國地質大學校長,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名譽校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及地質勘探、礦業、石油學科評議組召集人,中國地質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地質學會地質教育研究分會會長、礦產勘查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數學地質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九屇全國政協委員,湖北省學位委員會副主任,國際定量地層委員會表決委員,IAMG雜志《不可再生資源》(Nonrenewable Resources)編委及IAMG雜志《計算機與地學》(Computers and Geosciences)通訊編委,《中國地質大 學學報——地球科學》主編。曾任國際地質數據委員會亞洲地區代表、國際數學地質協會專門委員。

㈤ 以史為鑒 繼往開來——中國地質學會周年點滴回顧

浦慶余

(中國地質科學院)

2012年是中國地質學會成立90周年,有許多往事值得回顧和紀念。作為擔任過中國地質學會下屬的專業委員兼職副秘書長8年,中國地質學會秘書處專職工作14年,返聘7年的學會工作人員,更有許多話要說,為中國地質學會更加符合「由中國地質科學技術工作者自願組成的、依法成立的學術性社會團體」的原則,盡一份責任。特選擇會員、理事會和會章三個問題,作些點滴回顧和粗淺分析,以求教諸會員。

一、一份會員名錄的啟示

1948年2月,中國地質學會刊印了一份會員名錄,編者按語寫道:

本會理事會於三十五年十一月二日決議:「會員會友未履行其義務兩年者,本會認為自動退會,並在南京中央日報刊登廣告催交會費,至年終尚未交納最近二年以上之會費者即作退會論。如繼續履行義務,當隨時恢復其會籍。」茲本會已於三十五年十一月八日、十三日、十四日在南京中央日報通知此項決議;此次會員錄即遵照前項決議編制,因卅六年前未交納會費滿二年致未編入此次新會員錄內之會員會友,一俟補交會費,即隨時恢復其會籍(永久會員當然不在此列)。

當年,執行的是1942年3月20日第十八屆年會通過的《中國地質學會章程》,該章程規定學會宗旨是「以促成地質學及其他地質學有關系學科之進步為宗旨。」規定會費標准會員每年5元,會友每年2元,如一次交納50元者為永久會員,團體會員每年400~600元。

抗戰期間,我國一些院校、研究機關大多遷往西南後方,中國地質學會隨中央地質調查所遷往重慶。那時雖然生活艱苦,工作條件很差,學術活動卻接連不斷。抗戰勝利後,於1946年院校、研究機構遷回原地,中國地質學會也隨中央地質調查所遷回南京。那時,有的會員就職單位有變動,有的出國深造或去國他就。在這個背景下,學會理事會於1946年11月作出決議,進行會員重新登記。把交納會費作為重新登記的重要條件。

這份「中國地質學會會員錄」中,公布了重新登記後的會員總數為486人,其中創立會員19人,劉季辰是1922年學會成立後第一批入會的會員,這里誤記為創立會員,創立會員應有26人,重新登記者實際18人。還有8人,有4人已去世,他們是趙汝鈞、丁文江、王紹文和葛利普,其餘4人是李捷、董常、仝步瀛和麥美德,尚未重新登記不知何故。永久會員有357人,通信會員28人,榮譽會員1人,還有會友96人,機關(團體)會員44個。此外已故會員有28人,除了上列4位創始會員外,已故世者中有中國地質事業初創時期的大力支持者張軼歐,在野外地質調查時先後被土匪殺害的趙亞曾、許德祐、陳康和馬以思,中央大學、南京大學的前身東南大學地學系早期的系主任鄭厚懷和被屈死的中央大學教授朱森等。

重新登記的486名會員中,按從事的學科或專業劃分,地質學412人,地理學46人,土壤學11人,動物學2人,測量學4人,植物學4人,地球物理學5人,考古學1人,人類學1人。也就是說,與地質學相關之學科者有74人,占會員總數的15%強。體現了學科交叉,各相關學科之間的相互交流,也反映了中國地質學會人氣的旺盛,有較強的親和力。

會員中還有少部分外國人。中國地質學會的創始會員就有三位外國人,他們是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美籍古生物學家Grabau A.W.,農商部顧問、中央地質調查所的瑞典籍新生代地質與考古學家Andersson J.G.,燕京女學校地質學教師Miner L.。1922年就有在北洋大學任教的美國地理學家Barbour G.P.,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Berkey C.P.,日本東北大學的古生物學家早板一郎等入會。1948年重新登記時安特生和那林已經回瑞典,巴爾博已回美國,早板一郎在台灣大學任教,德日進已回法國,梭頗已回美國,他們也都重新登記為我國地質學會會員。反映這些曾在中國任職的地質學家對中國的感情,也說明中國地質學會從成立起就是向世界開放的學術團體。

在重新登記的會員中,有已步入政界的翁文灝和朱家驊兩人,翁時任國民政府行政院院長,朱時任國民政府教育部部長,刊印名錄時翁已下野,任中國石油公司總經理。南京解放後,1949年7月29日,中國地質學會理事會決定:會員翁文灝、朱家驊兩人被列為戰犯,停止其權利和義務,會員錄上不予列名。不知何故,翁文灝回來後,特別是毛澤東同志肯定其為愛國的國民黨軍政人員後,沒有恢復他的會員權利和義務。

抗戰勝利後,有一批從事地質地理工作的年輕學者和應屆畢業生出國留學,在國內時有的是中國地質學會會員,有的是會友,可能是通訊不便的原因,也可能是別的緣故,除了池際尚、周明鎮、謝覺民、李璞、馬杏垣、楊懷仁外,其他人沒有重新登記。值得稱頌的是新中國成立後,池、周、李、馬、楊和塗光熾、張炳熹等先後回到祖國大陸。謝覺民和楊懷仁是浙江大學史地系畢業的,謝覺民沒有回來,後來成為美國著名人文地理學家、匹茲堡大學終身教授。1980年後與我國地理界經常進行學術交流。

在重新登記的會員中,朱家驊時任國民政府教育部部長,在解放戰爭後期隨國民政府遷往台灣,翁文灝雖在1948年11月末卸任行政院院長,擔任中國石油公司總經理,他對蔣介石不滿,千方百計要擺脫蔣介石,但由於被列為戰犯,又不敢留在大陸,轉展香港、法國,終於在1951年回到祖國大陸。丁驌和張其昀任浙江大學史地系主任,教人文地理。丁驌因擔任過國民黨重慶黨部書記,張其昀時任國民黨浙江大學區黨部書記,前者去了美國,後者去了台灣。張其昀到台灣後曾任「國民政府教育部部長」,後任「總統府資政」。他後來在研究和整理中國歷史文化方面在台灣有很大影響。

1929年2月14日第六屆年會上通過的會章規定:「國外之地質學者或古生物學者對於中國地質有所合作或有所貢獻者得為本會通訊會員。」之後陸續發展通訊會員。這次重新登記的通訊會員28人。國籍有美國、英國、日本、印度、法國、奧地利和瑞典,其中美國的Broom R.教授正在南非任職。

重新登記的會員中有1948年被遴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的有翁文灝、李四光、謝家榮、朱家驊、楊鍾健和黃汲清。後來被遴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的有75人,其中2人當時還是會友,被台灣「中央研究院」聘為院士的有3人。

重新登記的機關(團體)會員有44個,除了當時我國三大地質機構: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和資源委員會礦產測勘處以外,還有資源委員會,四川、台灣、江西、西康、河南、湖南、福建等省的地質調查所,資源委員會所管轄的一些礦業公司、中福兩公司聯合辦事處、一些官民聯辦的礦業公司、國防部測量局、北京大學、北洋大學、交通大學唐山學院、武漢大學、重慶大學和清華大學。

從這份中國地質學會會員名錄,我們可得到一些啟示。

首先,中國地質學會是一個民間學術團體,它的性質是群眾性的,屬非政府組織,所謂自願組成,指的是成立時有發起者,即創始會員,會員自願入會,自動退會,進出自由,要盡義務,交納會費是最基本的要求。現在,中國地質學會號稱有多少萬會員,卻不交納會費,有的退休多年,有的出國很久都沒有聯系,不知誰入會了,誰退會了。所謂的會員是虛位,是「被會員」。誰當理事了,誰當理事長了,就辦個會員證。團體與政黨不一樣,但也得像個樣子,有點規矩才是,須知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其次,中國地質學會在當時有很大的吸引力,從會員結構上體現了以促成地質學及與其他地質學有關系學科之進步為宗旨。中國地理學會成立於1932年,有46位中國地理學會會員參加中國地質學會。竺可楨1922年就加入中國地質學會,他也是中國地理學會創始人,1948年還重新在中國地質學會登記。地理學者中有地貌學者加入中國地質學會,如果是學科接近的話,那麼經濟地理和人文地理學者與地質學的關系就比較遠了,如胡煥庸、張其昀、謝覺民、張印堂、陳正祥、周立三、鍾功甫、薛貽源、洪思齊、嚴重敏等。研究動物學的張春霖、壽振黃,研究人類學的吳定良,研究植物學的胡先驌、侯學煜也都加入中國地質學會。

第三,這份名錄的編排按英文字母次序,不管職務多高、年齡大小和專業,也不論在中國地質學會中的職務如何。只列何時入會,何年成為永久會員,以及當時服務於哪個單位。從這里可以看到凡是中國地質學會會員都是一律平等的。展示在大眾面前的只是會籍、會齡的區別。

1980年初,李春昱曾說1948年由他經手將學會的8000美元請美國友人存在美國的銀行。我1985年到學會工作,在1994年聽說此事,向學會有關人士詢問此事,據時任專職副秘書長的何世沅說,當時請李春昱把詳情寫了下來,隔段時間找不到了,再請李春昱寫了詳情,李很不高興,但還是寫了。何世沅說,這張紙也找不到了,那時李春昱已去世。我問過程裕淇,他說聽李說過,程裕淇還記得那個美國人是位女士,他還記得她的名字,他把這位美國友人的名字寫了下來。後來,新任專職副秘書長王弭力把南京會所和美國存款的事認真辦了,南京會所要回來了,存款一事沒有確切信息,沒有辦成。1948年學會哪有這么多錢,有可能是至少一部分是會員重新登記時交的會費。

二、一份歷屆學會領導機構名錄的思考

我根據歷屆理事會名單,整理了一份中國地質學會從成立至今歷屆理事會職員名單。從這份名錄並結合中國地質學會的實際工作情況,可以得知中國地質學會治理結構的變化,從中能夠獲得學會工作的一些認識和體會,以及今後如何改革的啟示。

從1922年中國地質學會成立到1952年,共27屆理事會的任期基本為1年,至多跨2個年度。理事人數從數人到十數人,第八屆及以前設副理事長2人,第九屆至第三十一屆不設副理事長,第二十一屆至第二十六屆,增設監事會。理事會有理事長、副理事長、秘書長(書記)和會計等分工。也就是說,中國地質學會理事長(評議會)是名正言順地在理事。理事長,一般不連任。這是比較合理而又高效的學會治理結構。

從第二十九屆(1954~1956)理事會開始,理事會任期延長至4~6年,第三十一屆理事會(1962~1979)因1966年開始「文化大革命」,從這年開始到1971年,被作為「裴多菲」俱樂部受到沖擊。至1972年因對外關系需要,恢復以中國地質學會名義開展對外學術交流活動。理事人數急增,如第三十一屆44人,從第三十二屆到目前的第四十屆,增至100多人,這一時期從第二十七屆(1951)至1971年李四光逝世,他連任了6屆的理事長,長達20年。這對於學術團體來說,是不正常的狀態,與民間學術團體的治理結構出入較大。這一時期取消了理事會的會計,由掛靠單位的會計代行會計工作。鑒於不收會費,經費由掛靠單位和中國科協支持,經費賬目也不必向會員公布。這一時期,開始(1950、1951)因秘書長孫雲鑄工作在北京大學地質系,該系學生游振東和何錫麟協助秘書長工作。1952年開始設專職職員。第三十一屆理事會開始設專職編輯組成《地質學報》和《地質論評》編輯部。也就是說學會有了辦事機構,理事會開始擺脫辦理學會之事。

中國地質學會歷屆理事會職員名單表

續表

續表

從第一屆至第三十屆理事會的理事長和秘書長都由地質學家擔任,第二十八屆至第三十一屆理事長李四光雖是政府的地質部長,但他還是一位著名的地質學家。第三十一屆的秘書長朱效成雖是司局級行政幹部,但他在他們這個層次的行政幹部中,學習地質學的成效是比較好的,基本上是一位懂得地質學的管理幹部。從第三十四屆(1988~1993)理事會開始理事長就開始由掛靠單位地質部、地質礦產部至國土資源部的部長或副部長擔任,開始先後任理事長的幾位部長和副部長雖然是學地質,從事過地質工作,但是以他們在地質科學上的成就和學識,是當不了理事長的,是部長的身份才當得了理事長。從理事長人選的變化,可以看到中國地質學會的治理結構已偏離了群眾性學術團體的性質。常務理事會例會的舉行也與國家行政機關的部長辦公會議同一模式,有人戲稱「將地礦部部長辦公會議搬到地質學會來了。」有段時間,為了減少層次,因繁就簡,將常務理事會議與秘書長會議合並召開,名為常務理事擴大會議,後來也被一位擔任常務副理事長的地礦部副部長否掉了,說常務理事與副秘書長是兩個層次的,不能一起開會,以後就變更為常務理事會決定,秘書長會議落實工作。在行政部門看來理事長、副理事長與常務理事基本上是部級,副部級和司局級幹部,副秘書長基本是處級幹部,只有前者可作決定,後者的任務是將決定落實到實處。在一起開會覺得不成體統。這又是將國家機關的行政級別帶到學術團體。

學術團體的會長(理事長)應由著名科學家擔任,如果他既是著名的科學家,又是社會活動家則更佳,這是國際慣例。1979年以後,全國性學會迅速增加,且有部門分割的趨勢,這是利益所向。這既有積極意義,也隱藏有弊端。而且有不少學會由本部門的行政領導,如國務院有關部、委、局的首長擔任會長。1980年後期,國務院明文規定,行政領導不得擔任學會、協會和研究會的領導職務,這是正確的。但是留下一條尾巴,說若的確需要,應報國務院批准。實際上這項規定是對已經擔任學會、協會領導職務的行政領導的一種限制,而不是為了擴大。中國地質學會第三十二屆(1979~1983)、第三十三屆(1983~1988)理事長先後由黃汲清和程裕淇擔任,以前幾屆的理事長李四光雖是地質部部長,但他畢竟還是著名地質學家。以後換屆除黃汲清和程裕淇外,不是沒有合適的著名地質學家。再說,李四光擔任理事長時,地質部黨組書記、副部長何長工在學會並無職務,只是先後由具有地質背景的副部長宋應和學部委員、副部長許傑擔任學會常務理事;黃汲清擔任理事長時,地質部黨組書記、部長孫大光也未在學會擔任職務,只有副部長鄒家尤出任18位副理事長中的一位副理事長。程裕淇擔任理事長的階段,夏國治副部長擔任副理事長(當時有9位副理事長)。1988年以後的6任理事長都是地礦部或國土資源部的部長或副部長擔任理事長,而且有的並無學習或從事地質工作的背景,由於部長又是部里的黨組書記,工作很忙,還要有一位副部長或副部級幹部擔任常務副理事長。這樣做,名義上是加強領導,實際上是學術團體治理結構和管理模式的倒退;名義上是爭取部里的支持,實際上是一種簡單的理解;說是經過國務院審批,實際上你報上去了,能不批嗎?理由總是可以找到的。

三、幾份會章的回顧

中國地質學會章程是中國地質學會性質、宗旨、任務、行為規范的約定,是在憲法所規定的范圍內進行活動的指導和自我約束,可以說是學會的根本大法。中國地質學會章程從1922年成立起到現在經過十多次的修改。

中國地質學會的名稱是1922年章程的第一條就寫明了的,已經有90年的歷史。學會的宗旨1922年章程規定為「促成地質學及其關系學科之進步」。這一宗旨的敘述既簡潔又明了,這一記述在1929年、1931年、1935年、1942年的幾個章程和簡章中一直沿用。而1954年2月的章程卻修改為「團結全國地質工作者從事學術研究,交流學術技術經驗,謀地質知識之提高與應用,在國家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光輝照耀下,為經濟建設服務」。其實學會不是從事學術研究的機構,至於「在國家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光輝照耀下,為經濟建設服務」是政治任務。1953年,毛澤東在《批判離開總路線的右傾觀點》一文中說:「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十年到十五年或者更多一些時期內,基本上完成國家工業化和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這條總路線是照耀我們各項工作的燈塔。不要脫離這條總路線,脫離了就要發生『左』傾或『右』傾的錯誤」。1954年的會章規定的宗旨是根據這種精神修改的。

1950年8月26日的理事會會議贊成謝家榮的提議,取消永久會員,這樣就在沒有經過會員代表大會票決的情況下剝奪了已交50元大洋的永久會員並得到學會承諾的權利。

1957年的會章對學會宗旨修改為:「團結全國地質工作者,從事學術研究,交流科學技術經驗,開展學術討論,努力使我國地質科學迅速達到世界水平,更好地為我國社會主義經濟文化建設服務」。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召開,毛澤東在開幕中提出「為了建設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而奮斗」。並從1953年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展大規模的經濟建設。1956年提出向科學進軍,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這次修改會章,對學會宗旨的表述是根據這些原則而進行的。

再一次修改會章是粉碎「四人幫」,結束「文化大革命」之後,1978年3月18~31日,舉行全國科學大會,當時重提四個現代化和出成果出人才。1979年的會章總則包括第一條表明中國地質學會的性質是學術性群眾團體,是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的組成部分;第二條表明中國地質學會的任務是「根據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以及新時期總任務的要求,團結廣大地質科學技術工作者,積極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活動,普及科學技術知識,為地質戰線出成果、出人才,為地質科學技術迅速達到和超過世界先進水平,為在21世紀內把我國建設成為四個現代化的偉大的社會主義強國作出貢獻」;第三條是認真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充分發揚學術民主,提倡各種學術觀點和學派之間自由討論,通過實踐,發現真理和檢驗經驗。顯然這條是總結「文革」及以前的經驗教訓,全國開展「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討論的背景下,寫進會章的。1983年會章只作文字修改,內容與1979年會章基本相同。

1988年會章與1979年和1983年會章除了增加培育、推薦人才和改革的內容外,其他基本相同,這是因為此時中國地質學會設立了青年地質科技獎,中國科協設立了青年科技獎,學會和全國地質部門的改革正在進行中。

1993年第七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制定的會章,第二條明確為宗旨,是這樣陳述的:「本會宗旨是貫徹黨的基本路線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倡導獻身、求實、創新、協作的精神和優良作風,團結廣大地質科技工作者,促進地質科學技術的繁榮和發展,促進地質科學技術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為我國地質事業的發展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貢獻。」這是由於中國科協提出了「獻身、求實、創新、協作」的科協精神,科學技術領域的改革提出了兩個促進。此前,1991年民政部頒布了《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中國科協於1992年制定了新的全國性學會組織通則,是按照《條例》和《通則》的要求,總則應概括為三個內容,一為本會性質,二為宗旨,三為任務,進行修改的。

1997年會章與1993年會章基本相同,只是第一條本會性質,增加了中國地質學會「是發展地質科學的社會力量」「代表中國地質界參加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及其下屬組織」。這樣,就明確了中國地質學會在發展科學中的社會地位,對自己的職責作了限定。實際上,中國地質學會從來就是代表中國地質界參加國際地科聯的活動,只是因為在北京舉辦第30屆地質大會非常成功,擴大了我國的國際影響,這里作了進一步明確。第二條宗旨增寫了「促進地質科學技術人才的成長和提高」放在1993年會章的兩個促進之間。這里的「成長」主要指的是青年地質人才,「提高」主要指的促進成為兩院院士和中國地質學家走向世界,如擔任國際學術組織的有關職務,承擔國際合作研究項目,在國際學術會議上作大會主題報告和主持人,等等。

2000年的會章是根據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社會團體和民辦非企業單位管理工作的通知》精神,國務院頒布的修訂後的《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重新登記時,根據民政部提供的《社會團體章程示範文》修訂的,總則增加了中國地質學會的英文名稱,增添了「遵守憲法、法律、法規和國家政策,遵守社會道德風范」的內容,明確了「民主辦會」的原則。將原會章中的「任務」作為「第二章」業務范圍載明。整個會章的章、條均按《範本》重新調整。特別是載明「本會接受業務主管單位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和社團登記管理機關民政部以及掛靠部門國土資源部的業務指導和監督管理」,即認了三個上級管理單位。

2006年會章按1997年和2000年會章中總則第三條宗旨的四個促進,增加了第五個促進「促進人類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歷年會章的變化,除了上述原則、宗旨以外,還有不少其他方面的變化,例如「任務」或「業務范圍」也是從無到有,從少到多,1922年只說有一種刊物,名為《中國地質學會會志》,1929年會章有「本會得設獎章或獎金,以獎勵地質學之有貢獻者」,1942年會章增寫了出版物有西文會志和中文地質論評。1954年會章專設一章「學術活動」另一章「刊物」,1957年會章增加了「協助有關部門解決科學技術問題」。1979年會章專列「主要任務」一章列舉了7項,1983年會章的「任務」一章,根據新情況進行調整仍為7項。以後幾次修改會章大體都是這樣改動。又如,關於會員,歷年也有變化。

一個國家有三部分的組織,一是政府,它具有管理國家的行政職能,由選民選舉產生,是為選民服務的公務機關;二為企業,它以贏利為目的,同時為公民生產和提供生產和生活物質。政府維護公民的權利,企業有自己的私利。中間就有一批非政府、非贏利的組織。學術團體是第三種組織中的一分子。它從政府「批發」服務,廉價或無價提供給公民。作為學術性團體,有別於政府部門的科研機構,也有別於企業的研發部門。它的業務范圍是很明確的。早期的中國地質學會會章規定的「以促進地質學及其關系學科之進步為宗旨」既明確又簡潔,也好記。後來的會章幾經修改,增加了許多,實際上是這一宗旨的細化,或具體化,為什麼「促進」原來是兩個,後來增加到三個、四個和五個促進,越是具體,越是不全面,要不斷補充。而且由此具體化反倒不確切。例如,1957年會章中說要「從事學術研究」,這應是科研機構和高等學校的任務。1983年會章中提出積極開展咨詢服務活動,實際上學會在咨詢服務上不具優勢,至於把「遵守憲法、遵守社會道德風尚,在法律、法規和國家政策指導下開展活動。」作為宗旨寫進會章沒有必要,一是這種要求是每個個人、政府機關、群眾團體和企業甚至政黨都應做到的起碼的要求,只要是公民、法人,都應如此;二是這個要求是義務、是責任、是共識、是常理,不是屬於宗旨的范疇。

會章要簡單明了,要有個性,既要有規范,也要有靈活性;既要便於記憶,又要有可操作性。制定一個好的會章不是件容易的事,值得好好研究。

以上對一份會員名錄、一份歷屆理事會主要領導名單和歷屆中國地質學會會章,進行了回顧和思考,是很膚淺的,可能存在錯誤。但其目的是為了中國地質學會能夠真正成為中國地質科技工作者的家,找准位置,成為真正的符合非政府組織特點的學術性社會團體。在政府、企業、科研機構、高等院校之間,起到補充和協調的作用。

㈥ 黃汲清先生誕辰周年紀念大會在京隆重舉行

2004年6月7日9時30分,黃汲清先生誕辰100周年紀念大會在北京京西賓館隆重舉行。紀念大會由國土資源部聯合全國政協辦公廳、科學技術部、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九三學社中央、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共同發起,由中國地質學會、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地質科學院主辦,中國古生物學會、中國石油學會、中國第四紀研究會、北京大學、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協辦。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曾培炎,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出席大會。科技部部長徐冠華、國土資源部部長孫文盛及其他發起單位領導,中國地震局局長宋瑞祥,國土資源部領導鹿心社、葉冬松、陳邦柱、孟憲來、王世元,原地礦部、國土資源部老領導朱訓、塞風、夏國治、方樟順、張文駒、張宏仁、陳洲其、蔣承菘、楊朝仕、董道華,有關單位領導洪紱曾、沈國舫、邱中建、宋南平、張耀倉、茹克、孫樞也出席了大會。

大會由國土資源部部長、中國地質學會代理事長、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基金管理委員會主任孫文盛同志主持。

首先,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基金管理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科學院地學部主任孫樞宣讀關於頒發第二屆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的決定,授予劉敬黨、余秋生、陳志勇、李金高、李丕龍、孫龍德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野外地質工作者獎;授予金小赤、彭平安、王京彬、郭正堂地質科技研究者獎;授予鄧軍、劉樹根、蔣少涌、武強教師獎。值此紀念黃汲清先生誕辰一百周年紀念大會召開之際頒獎。獲獎者們隨著《勘探隊之歌》的樂曲聲走上主席台,從曾培炎、路甬祥、徐冠華和孫文盛等領導人的手中接過鮮紅的獲獎證書。全場熱烈鼓掌,表示祝賀。

接著,曾培炎副總理發表講話,他說,黃汲清先生是在國內外享有盛譽的地質學家,是中國地質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把一生奉獻給了地質工作和科學事業,值得我們永遠尊敬和懷念。他簡略地回顧了黃汲清先生光輝的一生,高度評價了黃汲清先生的優秀品格和為地質事業作出的傑出貢獻,號召大家向黃汲清學習,弘揚愛國主義傳統、發揚求實創新精神,尊重科學、尊重人才,努力做好新時期的地質工作。

孫文盛部長最後說,曾培炎副總理的講話對我們廣大地質工作者和國土資源系統的同志們來說,既是巨大的鼓舞和關懷,又是殷切的期望和囑托。我們一定要認真學習領會,全面貫徹落實。新的時代、新的形勢,黨中央、國務院賦予國土資源部門新的職能和任務,提出了新的要求。溫家寶同志指出,地質工作在經濟建設中起著「先頭部隊」的作用,貫穿建設的全過程,並且延伸到經濟、社會發展的諸多領域。要求地質工作要更加緊密地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相結合,更加主動地為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

出席大會的還有:劉東生、楊遵儀、塗光熾、施雅風、葉連俊、王鴻禎、陳夢熊等50位兩院院士,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基金管理委員會委員,黃汲清先生的子女、親屬、生前友好和家鄉仁壽縣代表,第一屆和本屆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地質學會名譽理事、第37屆理事及秘書長、副秘書長,國土資源部所機關和在京直屬單位的領導和專家,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的領導和專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有色地質調查中心、中國冶金地質勘查工程總局、中國地震局、武警黃金指揮部、中國核工業地質局、中國煤炭地質總局、中聯煤層氣有限責任公司、中化地質總局、中國建築材料地質中心、中國化工進出口公司領導和專家,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大學、南京大學、西北大學、石油大學、吉林大學、成都理工大學、長安大學、中山大學、中南工業大學、石家莊經濟學院領導和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領導和專家,已故著名地質學家丁文江、趙亞曾、李春昱和程裕淇先生的晚輩等,共計500餘人。

紀念大會召開之前,曾培炎副總理等領導同志親切會見了第二屆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全體獲獎者和黃汲清先生的親屬代表,並與他們合影留念。

上午10時30分,按照中國地質學會的安排,繼續進行紀念活動,有350人參加。40多位院士不顧年事已高,繼續與會,體現了他們對黃汲清先生的仰慕之情。中國地質學會常務副理事長陳毓川院士主持大會。

中國地質學會副秘書長、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副院長戴進業代表黃汲清先生誕辰100周年紀念大會的發起單位、主辦單位和協辦單位致賀詞。給本次紀念大會發來賀信和賀電的有:有色金屬礦產地質調查中心、中國氣象局、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國古生物學會、南京大學、西北大學地質學系等單位。中國氣象局局長秦大河院士以個人名義發來賀信,還有劉池陽、周志武、張雲湘、王戰等個人發來賀信和賀電。

陳毓川代表會議的發起單位、主辦單位和協辦單位向發來賀信和賀電的單位和個人,向參加這次會議的新聞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謝。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所長、研究員郭正堂代表第二屆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獲獎者發言。他表示,我們14名青年地質科技工作者能夠得到以黃汲清命名的地質科學技術獎,感到非常光榮。黨和國家始終重視對青年科技人才的培養,為我們迅速成長創造了十分優越的條件;遼闊的國土和廣袤的海域,為我們施展才華提供了巨大的空間;組織上的關懷、事業上的重託、同行們的支持是我們取得成績的前提。我們將把這次獎勵作為新的起點,再接再厲,努力攀登新的高峰,不辜負黨和政府及老一輩科學家的期望。

接著,劉東生、施雅風、葉連俊、王鴻禎、陳夢熊和肖序常六位院士相繼發言。

劉東生院士回憶說,他與趙亞曾之子是中學同學,那時他就聽說黃汲清的名字,知道他是一位十分負責的前輩;在趙亞曾先生不幸遇害後,黃先生長期為趙先生的子女提供了生活和學習費用。後來在黃先生手下工作,更感到黃先生十分注意提攜青年人。

施雅風院士說,黃先生是他最景仰的地質學大師,欽佩黃先生對冰川研究有很深的功底。

陳夢熊院士回憶了1945年起黃先生帶領他和其他8位大學畢業不久的年輕人進行全國1∶100萬和1∶300萬地質編圖工作的經歷,他說,黃先生對年輕人要求嚴格,但作風民主;工作時嚴肅認真,工作之餘則談笑風生;還和黃夫人一起經常參加青年人的文體活動。陳夢熊說,黃先生十分重視年輕人野外地質工作能力的培訓。陳院士還批評現在有些人好像水平很高,但到野外去不認識斷層,最普通的岩石也搞不清,有的甚至連羅盤都不會用。

葉連俊院士回憶說,在重慶時期,日本鬼子的飛機天天轟炸,我在山上能看到日本的飛機扔炸彈。就在這種情況下黃汲清卻在防空洞中寫他的「中國主要地質構造單位」,上面轟轟響,洞里什麼資料也沒有,他天天寫,出洞後由別人給他打字。我們問他您為什麼這么緊張工作,他說:我做了好多工作,現在應該把它紀錄下來,如果炸死了不是白浪費了嗎?無法向國民交代。這種情景,真是感動了我們。葉先生說到此處,十分動情,潸然淚下。

王鴻禎院士重點總結並贊揚了黃先生的高尚品格:景仰前輩,尊重同齡人,提攜後生。倡導章鴻釗、丁文江100周年誕辰紀念活動和設立青年地質科學獎就是很好的證明。

肖序常院士說黃先生嚴謹而民主的科學學風及對自己的嚴格要求,促進了自己成長。他還介紹了黃先生對板塊構造學說的態度:一不盲從,二不輕易否定,三要結合中國的實際。

下午進行黃汲清先生誕辰一百周年紀念大會學術報告會,有150人參加,由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基金管理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邱中建主持。

中國地質科學院院長張彥英作了「發揚黃汲清先生的治學精神」報告,李星學院士講了「黃汲清先生對中國二疊系研究的重要貢獻」,任紀舜院士談了重讀中國大地構造的經典著作——《中國主要地質構造單位》的體會,丁國瑜院士作了「新構造研究的幾點回顧」報告,李廷棟院士作了「中國地質編圖的先驅——黃汲清先生」的報告,李德生院士報告的題目則是「辛勤調查山川盆,廣描油氣發展圖」。這些報告從地質科學的不同角度緬懷了黃汲清先生對地質科學的卓越貢獻,並展示了當今地質科學幾個主要方面的重大進展。

中國地質學會十分重視這次紀念活動,除了籌劃紀念大會外,還在《地質論評》2004年第3期出版了紀念專號,組織出版了《黃汲清年譜》和《我的回憶——黃汲清回憶錄摘編》兩本書,並請國土資源部部長孫文盛、副部長(中國地質調查局局長)壽嘉華分別題詞。

這次紀念大會開得很成功,正如曾培炎副總理講話所說:紀念和學習黃汲清先生,繼承和發揚黃汲清先生的精神,就是為了在全社會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號召廣大地質工作者樹立崇高的人生理想目標,獻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為國家的繁榮強盛作出貢獻;就是為了大力弘揚求實創新精神,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積極探索,追求真理,與時俱進,勇攀科學高峰;就是為了大力弘揚尊重科學、尊重人才的精神,為科技進步和人才成長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和社會環境。

黃汲清先生的一生不僅給我們留下了珍貴的科學遺產,還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這就是他始終不渝地熱愛祖國的赤子之心;忠於共產黨、忠於社會主義事業的高尚情操;振興中華、造福人民的博大志氣;嚴謹篤學、求實創新的科學作風;正直誠實、剛正果斷的優良品質;關心青年、誨人不倦的師表風范;鞠躬盡瘁、奮斗不息的奉獻精神。他的精神鼓舞著獻身於我國地質事業的幾代人。我們將永遠懷念他、學習他。

人民日報、中央電視台、光明日報、科技日報、中國國土資源報、人民政協報、工人日報、科學時報、證券時報、海峽之聲廣播電台、新華網、中國廣播網、中共中央統戰部網站、中國科學院網站、中國海外聯誼會網等對這次紀念大會作了報道。

㈦ 溫馨的回憶 永恆的緬懷——紀念黃汲清院士誕辰周年及逝世周年

潘雲唐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卓越的地質科學大師黃汲清院士離開我們已整整15年了,但他的偉業豐功,永垂科學史冊,他的音容笑貌永遠留在我們心中。

汲清先生出身在一個世代書香的小地主家庭。少幼聰穎好學,成績名列前茅。而且,他思想先進,能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他在成都四川省立聯合中學、天津北洋大學預科和北京大學地質系讀書時,都積極參加了學生愛國進步活動。他在學習上極其刻苦努力。在天津和北京的7年大學生活中,他從未回過一次家,一方面由於他家遠在四川,當時交通條件差,另一方面,他也全力以赴地投身到學習中去。

黃汲清在北京大學地質系學習期間,成績特別優異,1927年,他上三年級時即在《中國地質學會志》(英文刊)上發表了《北京西山寒武奧陶紀層》一文,被授予「優秀論文獎金」(140塊大洋)。1928年,他畢業前夕,與同班同學隨農商部地質調查所所長翁文灝去熱河省北票等地調查地質,他野外記錄簿文圖俱佳,顯露基本功的絕活,深得翁的青睞。同年夏,他畢業後即考入農礦部地質調查所(當年夏,國民革命軍北伐攻佔北平後,該所歸南京國民政府農礦部管轄)。翁文灝竟安排他這樣一位還沒轉正的「練習生」在他的大辦公室里與他的秘書並排辦公。這簡直是破天荒的禮遇。說明翁真是相中黃汲清了,後來的事實證明,這個「伯樂」他實在是當得太好了。黃汲清入地質調查所一兩年間調查了東北煤田地質,特別是隨丁文江從事了西南地質大調查,又在兩年內撰寫出版了6部關於古生物學、地層學、區域地質學的專著。他初出茅廬,鋒芒畢露、業績輝煌,深為丁文江、翁文灝所青睞和器重,並物色為接班人。1931年5月,翁文顥去南京出席中國地質學會第8屆年會,特意帶上黃汲清去經風雨、見世面。1932年翁又授意並推薦他去瑞士留學。1933年,丁文江去美國出席第16屆國際地質學大會後到歐洲游歷,特別在日內瓦約見黃汲清,告訴他美國耶魯大學教授、二疊紀古生物地層學權威查爾斯·舒克特在16屆國際地質學大會上講述世界二疊系地層對比時,採用了黃的中國二疊系劃分方案,使他也感到很光彩。臨別時,丁更是語重心長地對黃說:「你還年輕,前程無量,我們對你的希望無窮,我的這架布朗屯羅盤,用了幾十年,已經舊了,送給你作紀念吧!」令黃十分感動。

黃汲清1935年在瑞士濃霞台大學獲地質學博士,又游學歐美列國,於1936年1月滿載收獲和榮譽回到祖國,才知丁文江先生於月初病逝於長沙,不禁失聲痛哭。他向當時任實業部地質調查所所長的翁文灝匯報情況後,翁滿心歡喜,當年即任命他為該所地質主任,一兩年內就晉升為副所長、代所長、所長。翁1937年3月22日致胡適的信上說:「適之我兄……地質所事交黃汲清君代理,此即在君(即丁文江)與弟共同選定為繼任所長者」道出了個中底細。當時翁文灝身邊能人如雲,不但有黃汲清在北大地質系的三四十歲的老學長,更有農商部地質研究所畢業的40多歲的「元老」,而翁卻按照與丁久已內定的方案,逐步交班給剛留學回國,才三十二三歲年齡的黃汲清,這一驚人之舉自然使整個地質界同仁衷心仰慕黃的天才,當然也許免不了有少數人忌妒。然而丁文江、翁文灝任人唯賢、不搞論資排輩、大膽提拔青年精銳的舉措被歷史證明是完全正確的,而且是無比英明的。

黃汲清沒有辜負恩師的信任、器重和全體同仁的期望,他尊老愛幼,上下一心,把地質調查所辦得欣欣向榮,成為中國地質科學事業傑出的第二代領導人。後來,他辭去所長職務,潛心野外調查和科學研究,在基礎地質、應用地質若干領域都有輝煌的建樹。在古生物學、地層學、地史學方面,他建立了中國二疊系生物地層學劃分對比的基礎,有「黃二疊」的美譽。在區域地質學與構造地質學方面,他開拓了中國地質圖類的編繪事業,20世紀40年代他主持編了14幅《1/100萬國際分幅的中國地質圖》及整幅《1/300萬中國地質圖》,60年代初他又領導編繪了國際分幅的1/100萬全國整套地質圖件(地質圖、大地構造圖、成礦規律圖),他又是我國歷史大地構造學的奠基人,創立和發展了「多旋迴構造運動學說」,成為我國大地構造學五大學派之一的代表。在應用地質學如礦床地質學方面,他發展並運用了「陸相生油學說」及「多旋迴成礦學說」指導了石油天然氣及其他重要礦產資源的普查勘探。此外,他在第四紀地質學、地貌學、冰川學以及地質科學史等方面都有若干貢獻。他在新中國成立後,曾擔任西南地質調查所所長、西南地質局局長,全國礦產普查委員會常委、地質部石油地質局總工程師、地質部地質礦產研究所副所長兼大地構造研究室主任、地質部地質科學研究院副院長,中國地質科學院副院長、名譽院長。

1948年,黃汲清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首批院士,是地質學界6位院士中最年輕的(44歲)。1955年,他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首批學部委員,並長期擔任中科院地學部副主任。他早年即擔任過中國地質學會理事長,改革開放初期的1979年,他當選為該學會第32屆理事長,再一次擔當起全面領導中國地質科學事業的重任。他曾率團出席了在巴黎舉行的第26屆國際地質學大會,又出席了在莫斯科、華盛頓、東京舉行的第27~29屆國際地質學大會。

他獲得過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陳嘉庚地球科學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技術獎優秀獎。在國際上,他曾獲美洲地質學會名譽會員、蘇黎世瑞士聯邦高等理工大學榮譽博士、蘇聯科學院外籍院士等光榮稱號。

我從中學時代就聽說過黃汲清先生的大名,他當時作為西南地質局局長、也兼任重慶地質學校校長。我所在重慶市一中初中的高班同學有考到重慶地校的,回母校談起他們的黃汲清校長是著名的大地質學家。我也聽我第二位母親(也是我的大姨)劉尊一(西南師范學院教授)所生的弟弟則信說,黃汲清先生和母親是北京大學同學,還倡議過北大同學會的活動,而他與汲清先生的長子浩生還是儒英小學的同班同學和好友,他們一起玩時,浩生突發急性闌尾炎,還是則信背他回家,然後送醫院治療的。他還說姐姐則智在儒英小學與浩生的姐姐潔生也是同班同學、好友。

1957年我考入北京大學地質地理系,就經常聽說黃汲清先生了,最初的印象主要有兩點:有人說他驕傲自大、趾高氣揚,很不好接近;又有人說他差點被打成右派,後被保護過了關,但也受過批判和沖擊,在那「政治掛帥」的年代,他雖是大科學家,也根本吃不開。而我本人在「紅專辯論」中又被批判為「白專典型」,很受壓抑。所以,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想到去找黃汲清先生。

1963年,大學畢業前夕,我報考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所長楊鍾健院士(學部委員)的研究生,雖然考出了優異的成績,但楊老卻從北大組織上和群眾中聽到關於我「白專典型」的很多微詞,因而公開放出話來:「潘雲唐盡管成績考得最好,可惜我就是不要」。這對我無疑是沉重的打擊,留北京工作的希望不免要落空了。我想作最後一搏,從其他地方尋找慰藉和補償。我就在當年夏天一個下午。不揣冒昧,到百萬庄卯區地質部地質科學研究院宿捨去登門拜訪黃汲清先生,自我介紹之後的由頭是代表則智姐姐、則信弟弟問候潔生姐姐和浩生弟弟,並告知聯系方式。汲清先生和夫人陳傳駿女士明白我的身份和關系後,對我十分熱情親切。並且留我一起吃晚飯,慢慢敘談幾十年兩家的友誼,真是一見如故。

汲清先生深情地對我回憶與父母親的友誼:「我和你媽媽20年代在北京大學同學,雖然不在一個系,但常常一起參加進步集會,又一起上街去示威遊行,你媽媽不畏強暴,敢與軍警搏鬥,堪稱女中豪傑……你爸爸抗日戰爭時期是我的老上司,他是經濟部常務次長,我是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所長。他雖然位高權重,但很平易近人,體恤下屬。我按規定每兩個星期一次去部機關匯報工作(述職)。你的爸爸見了我總是熱情招呼,親切握手,坐下來仔細聽我陳述,然後認真研究工作,有時也輕松愉快地『擺龍門陣』,拉家常。我偶爾遇到所里有急事,去到部機關,翁文灝部長不在時,找到你爸爸,他對地質業務不熟悉,完全尊重我們的意見,我們提出一些要求時,他也不跟我們斤斤計較,看我們說得頭頭是道,八九不離十,就大筆一揮,為我們簽字,然後蓋章,辦各種手續,使我們能及時領到錢和東西,解決我們所里的問題……」陳傳駿夫人說她也認識我的兩位媽媽,並多次去過我們家。後來,他們又問了我個人的若干情況,特別是政治表現、業務功課,外文工具的掌握等,十分親切周到,從那時起,我就稱呼他們為「黃伯伯」、「黃伯母」。

這次突然造訪的意外成功,對在極「左」形勢下懷才不遇、窮愁潦倒、落魄失意的我真是極大的撫慰。我懊悔自己不了解地質科學事業發展歷史的掌故,以至選錯了專業,投錯了人,在楊鍾健先生那裡遭到冷遇和厄運,似乎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而在汲清老伯伯這里卻是「柳暗花明」,使我受寵若驚,實在有「相見恨晚」之感。我回到學校後,立即給汲清老伯伯寫了一封語重心長的信。信上搬用了德國革命家威廉·李卜克內西「回憶馬克思」一文中的話:「我以一個毫無閱歷的、並且滿懷知識飢渴的年輕人,能夠有緣認識馬克思並得到他的教誨這種好運,更是使我感到萬分慶幸的,只不過把『馬克思』和『他』改成『先生』。」不幾天就收到了他的回信,對我勉勵有加,特別是提到最近與我的老師樂森

先生見面時談起我的情況,更表明了他對我的關心。那時畢業以後不像今天這樣自謀職業,有選擇工作的自由,而是強迫命令,硬性分配。考研失敗,我就被分配到四川成都地質部西南地質科學研究所,臨行前又和弟弟一起去拜會黃伯伯,他說:「你學地質,研究古生物,西南區、四川是個好地方。你回老家去好好乾,照樣是很有前途的。」我到了成都之後,也給汲清老伯伯夫婦寫過信,報告當時的情況。

在「四清」和「文革」初期,我都是「黑五類」挨整對象,與汲清老伯伯一家就中斷了聯系,我也聽說汲清老伯伯在「文革」初期受到嚴重沖擊,很為他擔心。1971年林彪自我爆炸以後,形勢有了好轉,我們開始恢復業務工作。我也聽說汲清老伯伯夫婦都從江西「五七」幹校回到了北京,也很為他們高興。

1974年,我為編撰《西南區古生物圖冊·四川分冊》而出差北京地質科學研究院,去汲清老伯伯家中拜望,他們家從原來的一個套間被壓縮到一個單間,十分擁擠。但他們仍十分坦然,隨遇而安,汲清老伯伯剛恢復工作又一心撲在科學事業上。1975年,我出差南京,在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聽了汲清老伯伯給青年科技人員的報告,又特別到汲清老伯伯所住的賓館去拜望,傳駿老伯母也在。

「文革」結束後,改革開放的春風吹綠了中華大地。1978年研究生制度恢復,我投考了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尹贊勛先生的研究生,並取得了初試第一名的好成績,到北京來復試,復試結束後又在北京出差,為公家辦一些事,並且與則智姐姐一同在友誼醫院侍候患膀胱癌手術成功後康復過程中的母親。聽姐姐說,母親剛住進友誼醫院時,汲清老伯伯夫婦都到醫院探視。汲清老伯伯還特別托他的老朋友、該院院長、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鍾惠瀾教授多多關照,再加上母親的老友鄧媽媽(鄧穎超)又請曾任總理醫療組長的吳階平教授(後為兩院院士,曾任人大副委員長)參加會診,所以母親的手術和康復治療才很順利。過了一段時間,我又和則智姐姐、則仁哥哥去三里河南沙溝6幢1門2號汲清老伯伯新居拜望,見他們從局促的一間小屋遷到了一個豪華的大套間,還帶後花園,深深為黨對知識分子政策的落實而由衷高興。

後來,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兼研究生院院長嚴濟慈先生,在召開全院招生工作會議時說研究生院要成立師資班,把成績合格者培養成為研究生院未來的教師,於是中科院地質所招辦就高姿態將我劃撥給研究生院師資班。1978年10月來京報到後,去汲清老伯伯家中拜望。從那時起直至他逝世,成了他們家的常客,過從甚密。

1979年初,汲清老伯伯對我說,他大半生發表了很多著作,「文革」中抄家都散失了,希望我有空到圖書館查文獻時,逐漸把他的著作目錄編出來。我欣然接受這個任務,我結合研究生課題運作,在圖書館、資料館查文獻時,也把汲清老伯伯的著作卡片作了三四百張,一篇著作一張,包括公開發表的和內部印刷的,我另抄了一套,連同一個卡片盒一起送到他家,他很高興,審閱之後又提供新的線索,我再去查找,如此反復多次,終於編成了他的著作目錄,以後在很多刊物、專著上發表。

當年有一天,汲清老伯伯打電話約我去他家,並告訴我,當時很多單位部門在爭著出科學家的傳記,讓我抽時間聽他口述,進行筆錄然後整理,我們就在星期日花一整天做了這件事,我整理完了他的傳稿後交他審閱修改,後來,最先發表在北京語言學院教授徐志春主編而由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科學家辭典·第一分冊》上。我從給他編傳記中深深體會到他的優秀品質,高風亮節,受到很大的教育和鼓舞。不久我送給他們一首舊體詩,全文如下:

七律:感事呈汲清公老世伯

偉矣高哉夫子黃,學壇薄海頌聲揚。

煊煊大業如徐士,赫赫豐功比四光。

追念先君前共事,感懷家母舊同窗。

余儕晚進承霖雨,銘謝栽培恩義長。

落款是「卑職、不肖世侄、愚私淑弟子雲唐拜奉」。

汲清老伯伯接過去反復吟誦,並說:「你的古典文學功底真是深厚,精通舊體詩詞格律,寫得很好。不過,你太客氣了!你太客氣了!」

當時我在家書中向母親匯報了為汲清老伯伯做了一些事的情況,母親很高興,在回信中勉勵我繼續努力,多為黃伯伯服務,也在黃伯伯領導下多作出些成績來。1979年,母親在重慶因膀胱癌復發第二次手術失敗而逝世,我得知噩耗後,請假回重慶奔喪,臨行去到汲清老伯伯家中,他們二老及其他親人也對母親的逝世感到悲傷和惋惜,二老表示立即發唁電並囑我轉達對家鄉親人們的慰問,望我們節哀順變。我從重慶回來後,又去汲清老伯伯家,向他們二老表達兄弟姐妹親人們的感激和問候。我又對他們二老說:「我從小是爸爸和媽媽們最喜歡的兒子,黃伯伯、黃伯母是爸爸和媽媽們最好的朋友,我一定按他們生前的囑咐,忠心耿耿、踏踏實實為黃伯伯效勞」。

1980年初,汲清老伯伯說他原來在中央大學地質系兼課時的高足許靖華教授是美籍華裔學者,當時在蘇黎世瑞士聯邦高等理工大學任教,為該校100周年校慶,打算授予世界著名科學家名譽博士學位,許先生特推薦了他的老恩師汲清老伯伯,因此,要他把有關材料寄過去。汲清老伯伯和我約好時間,去他家整理他的材料。到了約好的那天傍晚,朔風怒吼,大雪飛揚。我騎著自行車,到他家,在門外脫掉大衣,抖掉滿身雪花,然後才進到屋內。汲清老伯伯夫婦和其他親人很驚訝很感動地說:「下這么大的雪你還來了?」我懇切地回答:「有約在先,誠信為重。信者人之根本,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

,小車無

,其可以行之哉?答應了要為黃伯伯做這么重要的事,慢說下雪,下刀子也得來啊!」然後大家坐下來,忙了兩三個小時,把有關材料,主要是汲清老伯伯生平業績的中英文簡介,主要學術著作目錄等,都整理完畢了,他的著作目錄涉及的文種很多,好在我為了學習和科研的需要,涉獵了多種文字,除英、俄文較熟練外,德、法文乃至日文也可勉強抱著字典查查專業文獻。汲清老伯伯面對我為他整理好的材料大發一通感慨,也連帶了幾句牢騷話。他說:「我身邊就缺你這樣的人才,三下五除二,很好地把我預定的任務完成得干凈利落。朱效成、孟繼聲簡直不怎麼樣,1957年就要把我打成右派,報到部里以後,何長工、宋應等部領導保了我,他們還組織大會、小會批判我。文化大革命又整我,誣蔑我是丁文江、翁文灝的走狗,是美蔣經濟特務,把我關進牛棚。『文革』後期我都解放了,成了三結合對象,當上了地科院革委會副主任、副院長,身邊竟然還沒配助手,催得急一點,才派剛畢業的工農兵大學生跟我窮對付。這小夥子人很憨厚,很勤奮,我並不反感,但畢竟在『文革』期間學到的東西有限,幫不了我太大的忙。要是多一些像你這樣的人就好了」!傳駿老伯母插了一句:「你能把雲唐要到身邊來嗎?」他回答:「可惜我官還小了一點,要副部長以上才有資格點名調人。」

1982年10月7~9日,中國地質學會地質學史研究會首屆學術年會——「第一屆全國地質學通史討論會」在北京大學舉行。汲清老伯伯和另外幾位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李春昱、高振西、張文佑及美籍華裔著名地質學家吳景楨等出席了開幕式。汲清老伯伯作為學會 理事長在會上致了賀詞,開始就說:「近幾年,地質學史的研究取得一定的成績,參加的同志越來越多。據我初步了解,夏湘蓉、吳鳳鳴、孫榮圭、王根元、李鄂榮、王仰之、聞廣、潘雲唐等同志都做了研究工作……」這是我第一次在全國性學術會議上被地質科學大師點名表彰。兩年後,我進了該 研究會第二屆10人幹事會班子,想來與汲清老伯伯及諸位師友的提攜也是不無關系的。20多年來,我一直在這個班子里執行領導意圖,與同仁們親密共事,在我的諸多社會兼職中,這無疑是最令我無比執著和全身心投入的。

汲清老伯伯在很多地質學史研究與著述工作中都約我參加,1985年,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擬編輯出版《中國現代科學家傳記》系列中的《中國現代地質學家傳》,由中南工業大學教授何紹勛等具體運作,何先生特請汲清老伯伯和他並列全書主編,汲清老伯伯向編委會推薦我寫章鴻釗、丁文江、譚錫疇、田奇

、李春昱、計榮森、程裕淇七位老地質學家的傳記篇目,我寫完後,編入了該書第1集,總共52人,我寫的篇幅大概佔了1/7。1988年,《中國大網路全書·地質卷》編纂過程中,約汲清老伯伯寫「趙亞曾」、「朱森」的簡傳條目,汲清老伯伯特寫信給該卷編輯樓遂,推薦我來寫。後來樓遂又讓我寫了其他地質學家的簡傳條目。我也幫他們做了相關的工作。1993年該書出版時,我被列入「特約編輯」名單。

1987年,汲清老伯伯又約我編《翁文灝選集》,他運籌全局,負責選題,我做具體編輯工作,此書趕在翁文灝老伯伯誕辰100周年之前,由冶金工業出版社出版,署名「黃汲清選、潘雲唐編」。他在「序言」中說:「汲清應翁先生親屬和冶金工業出版社的請求,在潘雲唐同志和其他同志幫助下,從事翁先生學術遺產整理工作……編成此書」。

1989年9月15日,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委員會舉行了「翁文灝先生誕辰100周年紀念座談會」,該書作為大會文件之一,發給了每一位與會者,受到大家一致好評和翁老伯伯親屬的誠摯感謝。翁老伯伯的三女婿——幼娟三姐的夫君徐永盛兄(台灣「中國葯學會」秘書長)特代表海外親屬來參加大會,見到我時說:「我在台北已經知道,我岳父的這次紀念活動中,很多世交友人都出了大力,其中有潘宜之先生的公子,原來就是您啊!」緊接著,汲清老伯伯又指導我和他的秘書謝廣連編纂了《丁文江選集》,署名為黃汲清、潘雲唐、謝廣連編,由北京大學出版社於1993年出版。

我先後為汲清老伯伯寫了很多宣傳報道文章,他看了以後都高興,不過,他也常提醒我,一定要實事求是,恰如其分,所以我每次寫完初稿都請他過目,反復修改,後來我把發表這些文章的報紙、刊物給他送去時,他很滿意,特別是1994年我在大型人物半月刊《中華英才》總101期上發表了《黃汲清——數著地球的脈搏走》一文,他看後特用英文批上「Very good!T.K.Huang」。

1995年3月22日,汲清老伯伯不幸病逝。3月31日,我參加在八寶山殯儀館大禮堂上千人的隊列中,向這位卓越的地質科學大師告別。

20世紀末,全國人大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親任主編,策劃在科學出版社出版《創新輝煌:科學大師的青年時代》一書,我是編委會成員,也寫了其中的《傑出的地質科學大師——黃汲清》一文,該書於2001年出版,讀者從中外大科學家們青年時代的努力奮斗中能夠汲取不少開拓創新、鑄造輝煌的動力。

2004年是汲清老伯伯百年誕辰,中國地質學會等單位事前籌劃舉行紀念活動,其中有一項工作,就是要編撰《黃汲清年譜》一書,2003年我即在汲清老伯伯早年高足——任紀舜院士等領導下,具體運作此事,此書趕在2004年汲清老伯伯百年誕辰之前出版。當年6月7日,在京西賓館大禮堂舉行了隆重的紀念會。路甬祥副委員長、曾培炎副總理兩位國家領導人、數十名院士及數百名專家學者等出席,此書也發給了每一位與會者,署名是「中國地質學會編,執筆人潘雲唐」。當年的3月30日,是汲清老伯伯的百歲生日,他的家鄉——四川仁壽縣的領導特別邀請我去他的母校——仁壽縣第一中學作報告,講述他的生平業績,受到師生員工熱烈歡迎,副縣長王利清、縣政協主席李德全、副主席伍小魯出席了大會,大會上我和他們還為「黃汲清獎學金」得獎者頒了獎。

回想我們兩家三代人大半個世紀的情誼,不禁感慨萬分。我有時想,如果我選對了專業,投對了人,也許我的人生、事業又是另一番情景。具體說,我如果早些利用上這個寶貴的世交關系,分專業時選學構造地質,做汲清老伯伯的研究生,以後做他的秘書、助手,加入他領導的科研團隊,那就極有可能是院士了。因為他是翁文顥老伯伯和先君宜之先生的愛將,我如果到了他身邊,他一定會把我帶出來,尤其是他對我本人學識才華又是那麼青睞,那麼贊賞,那麼器重。可惜我在極「左」形勢的壓抑之下耽誤了寶貴的二三十歲的青春年華。「百年風水輪流轉,三十河東四十西」。等我熬到了雲開霧散的改革開放太平極樂盛世,重新考回北京,再到汲清老伯伯身邊時,已是「不惑」之中年,跟他也只是橫向的關系,只能幫他做做編寫傳記、年譜、著作目錄這類打雜的事了。當然,歷史是無情的,生活沒有「假設」、「也許」,走過的路不能回去重走,只能面對現實,從零開始,向前看,不向後看,人永遠都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所以要知足常樂。能走到今天這一步,我也算滿意了。

再過四年,將是汲清老伯伯110年的誕辰,我想,學術界也許會醞釀新的紀念活動,他的《年譜》可否擴編、再版?可否為他寫出一本長傳?這些問題都可以考慮考慮,讓汲清老伯伯給我們留下的精神財富更多地惠及國家民族和社會。

參考文獻

[1]潘雲唐.黃汲清在地層古生物學上的卓越貢獻.化石,1983(1,總35):8~10

[2]黃汲清選,潘雲唐編.翁文灝選集.見:中國現代自然科學家選集叢書.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1989,1~359

[3]姜江.大地構造學家、古生物地層學家、石油地質學家黃汲清(1904-),見:黃汲清,何紹勛主編.中國現代地質學家傳.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274~288

[4]姜春發,黃汲清.中國現代科學家傳記(第一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91,342~362

[5]黃汲清,潘雲唐,謝廣連編.丁文江選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1~247

[6]潘雲唐,黃汲清.數著地球的脈搏走.中華英才.1994(17,總101):42~43

[7]姜春發.黃汲清(1904~1995).見: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編,劉東生本卷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理學編·地學卷·1.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444~460

[8]潘雲唐.誠摯的悼念深情的緬懷——黃汲清老世伯逝世三周年祭.見:中國地質科學院編.黃汲清紀念文集.北京:地質出版社,1998,115~118

[9]潘雲唐.傑出的地質科學大師——黃汲清,創新輝煌:科學大師的青年時代(路甬祥主編).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783~803

[10]何起祥.黃汲清先生榮膺ETH榮譽博士學位.中國地質學會80周年紀念文集.北京:地質出版社,2002,634

[11]禹啟仁.設立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的前前後後,見:中國地質學會80周年紀念文集.北京:地質出版社,2002,634

[12]潘雲唐.黃汲清與二疊紀——紀念著名地質科學大師黃汲清院士百年華誕,化石,2004(3):32~34

[13]潘雲唐.黃汲清在中央地質調查所.地球,2004(2,總136):7~8

[14]潘雲唐.參政議政的楷模——紀念黃汲清院士百年華誕.民主與科學,2004(3,總58):51~52

[15]單卿(潘雲唐).四川仁壽縣隆重紀念黃汲清百年華誕.中國地質學會會訊,2004(1,總94):57~58

[16]中國地質學會編.黃汲清年譜,北京:地質出版社,2004,1~341

[17]黃潔生.黃汲清(1904~1995).見:錢偉長總主編,孫鴻烈本卷主編.20世紀中國知名科學家學術成就概覽·地學卷·地質學分冊(一),北京:科學出版社,2013,387~396

㈧ 中國地質類的研究所有那些,在那些地方,有誰知道

目前我國地質勘查隊伍分布在以下部門:

1、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土資源廳(國土環境資源廳、國土資源局、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土地資源管理局):管理

2、各地質勘查局、各有色地質勘查局、各煤田地質局、各核工業地質局、各冶金地質局

3、中國地質調查局:隸屬於國土資源部,副部級事業單位。

4、中國冶金地質總局(中國冶勘總局):直屬於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管理的正部級事業單位。

5、中國煤炭地質總局(涿州):直屬於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管理的正部級事業單位。

6、中國核工業地質局:隸屬於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

7、中化地質礦山總局(涿州):隸屬於中國昊華化工(集團)總公司。

8、中國建築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隸屬於中國中材集團公司。

9、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黃金指揮部。

10、有色金屬礦產地質調查中心:隸屬於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

11、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以東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責任公司為主)

12、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即新星石油有限公司)

13、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以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中心為主)

14、中國鹽業總公司(即中鹽勘察設計院)

15、延長油礦管理局(陝西省)

16、中聯煤層氣有限責任公司

地質院校:

1、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和北京)

2、吉林大學(原長春地質學院)

3、成都理工大學(原成都地質學院)

4、長安大學(原西安地質學院)

5、石家莊經濟學院(原河北地質學院)

6.中國海洋大學(原山大地礦系)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地質勘查隊伍管理體制改革方案的通知》(國辦發[1999]37號)

(一)將原地質礦產部所屬的在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地質勘查單位統一劃歸到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由省級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歸口管理,並逐步實行企業化經營。

(二)組建中國地質調查局,作為國土資源部所屬的組織實施國家基礎性、公益性、戰略性地質和礦產勘查工作的事業單位。具體職能和編制由國土資源部報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審定。

(三)各工業部門所屬地質勘查隊伍要根據不同情況積極推進改革。冶金、有色、輕工、化工、建材等部門所屬的地質勘查單位,可以從各自部門的實際情況出發,改組為企業或進入企業集團,具體實施方案由國家經貿委與各工業局研究確定。中國核工業總公司可以從所屬地勘隊伍中保留一支從事放射性礦產勘查的精幹隊伍,其餘與原地質礦產部所屬地質勘查單位同步進行屬地化、企業化改革,具體實施方案由國防科工委研究確定。武警黃金地質勘查部隊的改革,按照中央軍委和國務院的有關決定執行。輕工局所屬部分地勘單位,並入中國鹽業總公司。

一、地質部地勘系統

中國地質調查局:2001年成立,隸屬於國土資源部,副部級事業單位。

天津地質研究所(天津地調中心)

沈陽地質研究所(沈陽地調中心)

南京地質研究所(南京地調中心)

宜昌地質研究所(宜昌地調中心)

成都地質研究所(成都地調中心)

西安地質研究所(西安地調中心)

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

中國國土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

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 (全國地質資料館)

國土資源部實物地質資料中心

國家地質實驗測試中心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

中國地質圖書館

中國地質博物館

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方法技術研究所

勘探技術研究所

探礦工藝研究所

探礦工程研究所

鄭州綜合利用研究所

成都綜合利用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院機關):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

各省市區地質勘查局(組建地質調查院)全部下放。

原石油地質系統於1997年成立中國新星石油公司,2000年劃歸中國石化集團。

二、冶金地勘系統(原冶金部地質勘查總局)

中國冶金地質勘查工程總局(中國冶勘總局),成立於2001年。

中國冶勘總局一局(華北局):燕郊:第一地質勘查院(燕郊)、中冶地勘岩土工程總公司(原冶金部第一勘察基礎工程總公司)、河北天元地理信息科技工程有限公司、秦皇島天元五一五鑽探工程有限公司(2006年從中冶地勘岩土工程總公司分出):原編制為:一隊:遷安;二隊:衢州;515隊:秦皇島;516隊:宣化;518隊:邯鄲;520隊:邢台;522隊:唐山;物探隊:灤縣;水文隊:定州;超硬材料研究所:探礦技術研究所:燕郊;測繪大隊:燕郊;建築規劃設計院:職工醫院:二級甲等;子弟學校:

中國冶勘總局二局(原華東局606隊):福州:第二地質勘查院、福建岩土工程勘察研究院、一隊、二隊、三隊、四隊。

中國冶勘總局三局:太原:311隊、312隊、314隊、316隊、地勘院、岩土總公司。

中國冶勘總局山東局:濟南:2個專業公司,4個綜合地質隊、2個專業地質隊、2個勘查院、1個測試中心和1所高級技工學校:山東正元資源勘查研究院、新疆地質勘查院(烏魯木齊,外派單位)、山東正元地理信息工程有限公司

中國冶勘總局中南局:武漢,分布在湖北、湖南、廣西三省八市:603隊:大冶;604隊:孝昌; 605隊:襄樊;606隊:黃石;607隊:宜都;608隊:黃石;609隊:黃石;水文隊:黃陂。

中國冶勘總局西北局:西安:西北地質勘查院(西安,原西安地質調查所);五隊(酒泉);六隊(漢中);烏魯木齊地質調查所。

中國冶勘總局地球物理勘查院:保定,國內三大航空物探隊伍之一。

中國冶勘總局遙感技術應用中心:北京

中國冶勘總局昆明地質調查院:昆明,原西南局昆明地質調查所。

中國冶勘總局廣州地質調查所:廣州

四川省(西南)、遼寧省(東北)冶金地質勘查局和冶金華東地質勘查局(安徽省)已下放。

三、煤炭地勘系統(即中國煤炭地質總局)

中國煤炭地質總局:總部原涿州,現遷北京豐台。

江蘇煤炭地質局:常州,勘探一隊、二隊、三隊、四隊、五隊、物測隊、機械研製中心、勘探研究所、江蘇長江機械化基礎工程公司。

浙江煤炭地質局:杭州,浙江華廈工程勘察院,浙江華廈建築基礎工程公司,浙江煤炭測繪院等。

廣東煤炭地質局:廣州新市鎮,152地質隊、201地質隊、202地質隊和江南基礎工程公司。

廣西煤炭地質局:柳州

湖北煤炭地質局:武漢,125隊、182隊、物探測量隊、地質勘查院和湖北省地質勘察基礎工程公司。

青海煤炭地質局:西寧,105勘探隊、132勘探隊、物測隊、勘查院4和青海岩土工程勘察咨詢公司。

第一勘探局:邯鄲,119勘探隊、129勘探隊、173勘探隊、物測隊、科教中心、地質勘查院、技術研究中心。

第二勘探局:北京,機械研製中心,建築工程公司,地質制圖印刷中心。

水文地質局:邯鄲,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勘察院、四個水文地質隊和物探、基礎工程、機電安裝、物資供應、地能空調、污水治理等六個專業公司。

航測遙感局:西安

中煤地質工程總公司:北京

煤炭資源信息中心:涿州

地球物理勘探研究院:涿州

幹部學校(黨校) :涿州

中煤地質報社:涿州

河北省(邢台)、山西省、內蒙古、東北(沈陽)、吉林省、黑龍江省、安徽省(蚌埠)、福建省、江西省、山東省(泰安)、河南省、湖南省(株洲)、四川省、貴州省、雲南省、陝西省、甘肅省、寧夏、新疆煤田地質局已下放。

四、核地勘系統(原中國核工業總公司地質總局)

核地勘隊伍組建於1955年,現有6個地區性地質局、52個地質大隊以及研究院所、工廠、醫院等90個縣團級以上企事業單位,分布於2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

中國核工業地質局(核工業地質調查院):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為其業務支撐單位,以6個地區核地質研究所為主體,組建6個核工業地質調查分院,核工業航測遙感中心、核工業西北地質局216大隊、核工業西北地質局208大隊、核工業東北地質局243大隊作為專業勘查隊伍。

6個地質局所在省的48個地勘單位,以省為單元,整體屬地化,組建遼寧省(東北)、江西省(華東)、湖南省(中南)、廣東省(華南、由韶關遷花都)、四川省(西南)、陝西省(西北)核工業地質局,其餘1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29個單位屬地化後(組建了河南省(信陽,原308大隊)、貴州省、甘肅省、青海省等4個核工業地質局),由省級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門管理。

五、有色地勘系統(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地質勘查總局)

有色金屬礦產地質調查中心(有色地調中心):成立於2001年,北京地質調查所、桂林地質調查所、新疆地質調查所、地質資料館、北京礦產地質研究院。

北京中色資源環境工程有限公司(中資環):成立於2003年,北京索坤技術開發有限公司、北京遙感中心、北京測繪院、北京中色物探有限公司(原物化探中心)、河北有色測繪公司。

19個地質勘查局全部下放:

天津華北地質勘查局(天津市地質調查總院,含河北):原華北有色地質勘查局,下轄514隊(承德)、517隊(石家莊)、519隊(保定)、地質四隊(秦皇島)、普查大隊(燕郊)、核工業247隊(寶坻,原屬核工業東北地質局)等六個地質隊和一所職工大學(保定),在天津局本部設有天津市地質勘查總院、地質研究所。

內蒙古有色地質勘查局

遼寧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吉林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黑龍江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江蘇省有色金屬華東地質勘查局:南京。下轄805(六合)、806(徐州)、807(南京)、809(南京)、810(南京)、813(南京)、814隊(鎮江)、研究所(南京)、測繪院(鎮江)、礦產開發研究院(南京)、南京岩土工程勘查院。

浙江省有色地質勘查局(紹興)

江西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河南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湖南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廣東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廣西有色地質勘查局

海南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貴州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西南有色地質勘查局(昆明,含四川)

西北有色地質勘查局(西安,屬陝西省正廳級事業單位,有12二級單位,分布於西安、臨潼、咸陽、寶雞、漢中、商洛等地)

甘肅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青海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新疆有色地質勘查局

六、化工地勘系統(原化工部地質礦山局)

中化地質礦山總局(中國明達化工礦業總公司):涿州,隸屬於中國昊華化工(集團)總公司。16家地質勘查院(河北、內蒙古、吉林、黑龍江(阿城)、江蘇(徐州)、浙江、福建、泰安(鉀鹽地質)、河南、山東、湖北(荊州)、湖南、廣西、貴州(遵義南白)、雲南、陝西)、1家地質研究院(化工地質調查總院(地質研究總院))、1家職工醫院。遼寧省(錦州)、安徽省(馬鞍山向山)、廣東省(花都)、四川省化工地質勘查院(彭州軍樂)等4家已下放。

七、中國建築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建材地調中心):原國家建築材料工業局地質公司,轄26個各省、市、區總隊,現隸屬於中國中材集團公司。

八、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黃金指揮部

九、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東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責任公司:原為成立於1974年徐水的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局,後總部遷涿州,2004年更現名。

十、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中心:高碑店,原為海洋石油勘探局。

十一、中國石化集團:新星石油有限公司

原地質礦產所屬石油地質單位於1997年成立中國新星石油公司,各石油地質局改稱石油局,2000年整體並入中國石化集團。

華北石油(地質)局:鄭州

東北石油(地質)局:長春

華東石油(地質)局:南京

中南石油(地質)局:長沙。

西南石油(地質)局:成都,地質勘察總公司

西北石油(地質)局:烏魯木齊

上海海洋石油(調查)局:

廣州海洋石油(調查)局:2001年劃歸中國地址調查局。

十二、中聯煤層氣有限責任公司

十三、中國鹽業總公司:中鹽勘察設計院(前身是輕工業部鹽業勘探隊):長沙

總之,地質專業還不錯,本人也是學地質勘查的。還有疑問,加一下人人網的「地質」公共主頁,相信裡面的東西會對你有幫助

㈨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截至2014年底,全所職工總數534人,其中在職職工310人,離退休職工224人;博士生導師8人,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專家4人。專業技術人員中,院士1人,俄羅斯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1人,正高級職稱40人,副高級職稱46人,中級職稱125人。內設8個綜合管理部門、16個技術業務部門、3個科研業務保障部門。國際水文地質學家協會中國國家專業委員會、中國地質學會水文地質專業委員會、地熱專業委員會、農業地質專業委員會、河北省礦泉水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站掛靠所內。

發表論文122篇,其中SCI檢索論文21篇、EI檢索論文23篇。出版專著5部,獲得專利29項,1項專利技術實現轉讓,獲著作權1部。獲批1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石建省研究員獲「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盧耀如院士再獲河北省院士特殊貢獻獎,石建省、王貴玲研究員受聘全國首席科學傳播專家。國家實用新型專利「有機物污染水樣泵管口采樣器」成功轉化為產品,投入批量生產。榮獲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二等獎1項,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地質科學院2014年度地質科技十大進展1項,中國地質學會2014年度十大地質科技進展1項。

獲獎證書

領導班子由5人組成,所長、黨委書記石建省,副所長張永波、張兆吉、李援生,紀委書記張民福。

所長、黨委書記石建省(中),副所長張永波(右二),副所長張兆吉(左二),副所長李援生(右一),紀委書記張民福(左一)

年度重要科研成果

我國地下水污染調查建立全流程現代化取樣分析技術體系。成功研製系列取樣器並解決痕量組分採集技術難題,發展高效實用的現場調查技術及離線萃取技術,快速准確地查明了重點地區地下水污染狀況;通過高解析度遙感解譯調查土地利用類型與污染源分布;構建了有機分析實驗平台,對全國33個實驗室實現網路遠程質量監控。

大型盆地和東南沿海典型地區深部水文地質調查與綜合評價取得地熱資源勘查重大突破。在高溫地熱資源以及乾熱岩勘查、水熱型地熱資源調查評價、省會城市及地級市淺層地溫能調查評價取得重大突破,發現多處高溫地熱異常。西藏古堆高溫地熱顯示區地熱鑽探230米深度溫度達195 ℃,為我國目前地熱勘探中同深度溫度最高鑽井,川西地區高溫地熱鑽探填補了理塘、巴塘地熱鑽探空白。首次開展乾熱岩科學開發利用試驗研究,東南沿海地區乾熱岩鑽探選址取得進展,完成東南沿海乾熱岩資源潛力區地球物理勘查。

貴德縣扎倉溝乾熱岩鑽孔現場

中國地質調查局王學龍副局長聽取項目匯報

熱坑間歇噴泉

熱水塘沸噴泉

城市發展中的地質環境風險評估與防控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以甘肅蘭州、天水的滑坡、泥石流為研究對象,攻克了滑坡、泥石流發生概率難以計算的難題,建立了滑坡、泥石流風險評價技術方法體系。以鄭州地面沉降為研究對象,研究了中原城市群地面沉降發生原因與機理,為中原城市地面沉降風險評價技術研究奠定了基礎。以石家莊、北京、洛陽為研究區域,研究了污染物在這些地區包氣帶中的遷移規律與包氣帶的防污能力,改進了地下水污染防污能力的評價方法技術,為地下水污染風險評估奠定了基礎。

全國地下水資源及其環境問題戰略研究。查明我國13個糧食主產區的分布范圍、農業種植現狀及其灌溉用水對地下水依賴狀況與趨勢、各糧食主產區地下水資源保障農田生產用水能力。首次查明地下水超采與灌溉農業之間關系、小麥、玉米等秋糧作物及蔬菜和耗水型果林用水對地下水超采影響程度和應調控閾以及節水灌溉與地下水資源優化配置機制。提出相對農民模式的綜合優化節水灌溉方案和實施對策,示範應用取得顯著生態環境和經濟社會效益。創編了我國「國家主要含水層圖工作大綱與技術要求」,全面完成《我國水工環地質工作發展史》出版稿,對發展我國水工環地質事業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國家糧食主產基地黃淮海區灌溉農業的用水強度、對地下水依賴程度和地下水保障能力分布圖

祁連山大型煤炭基地土地覆蓋現狀解譯圖

重要能源基地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完成我國重要能源基地1∶5萬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工作總體部署。先後開展了「青海重要能源基地水文地質調查」、「神東煤炭基地水文地質調查與老空區普查」和「晉東能源基地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完成6個1∶5萬標准圖幅調查(面積約2520km2);實施一批探采結合井,總出水量約14736m3/d,有力地解決了礦區缺水問題。在多年凍土區融區控水規律、鄂爾多斯盆地直羅組強富水特性、典型岩溶泉域強徑流帶分布與演變、採煤條件下上覆含水層疏干破壞機理、礦區含水層保護理論技術、老空區老空水普查技術方法和1∶5萬水文地質編圖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新成果。

巴丹吉林沙漠1∶5萬水文地質調查。完成巴丹吉林沙漠湖泊集中分布區野外調查任務,填補了我國沙漠區域水文地質調查空白。調查湖泊窪地133個、泉點29個、機民井88個,人工揭露地下水73處。初步查明沙漠東南部第四系沉積基底特徵和湖泊、地下水分布的規律。首次在沙漠腹地完成350米水文地質鑽探,揭露了第四系沉積基底和含水層結構,並首次獲取巴丹吉林沙漠水文地質參數,為沙漠區水文地質條件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礎。

中國工程院重大咨詢項目我國地熱資源開發利用戰略研究。通過全球地熱資源開發利用數據,對我國各類地熱資源開發利用情況以及開發利用用途進行分析總結,圈定具有開發利用前景的高溫、中低溫地熱區(田),提出地熱發電規模及遠景布局。查明我國乾熱岩資源分布,圈定若乾乾熱岩遠景分布區,提出我國地熱資源開發利用集約化目標及方向。開展了地下熱水資源開發利用現狀與趨勢研究,制定出我國地熱資源開發利用關鍵技術研究路線圖,為地熱資源管理提供決策依據。

群礦採煤驅動下含水層結構變異對區域水循環影響機制研究。初步查明采空區覆岩三帶宏觀分布規律,采場應力分布對覆岩裂隙發育特徵的影響特徵、關鍵層分布對覆岩裂隙發育特徵影響機理,分析總結了采動裂隙發展與含水層結構變異演化規律,基本掌握采空區裂隙發育特徵及滲透性變化規律,建立了典型礦區含水層空間結構變異數值模型,創造性提出采空區滲透性躍變曲面「橢拋凹形體」概念。

華北平原典型地區地下水回灌關鍵技術與工程示範。應用GMS軟體初步建立了試驗場三維地層結構圖,建立了勘察回灌區水文地質參數系列。建立完善了地下水回灌三維水流模型,發展了地下水高精度模擬技術和優控管理信息技術。完善了滹沱河沖洪積扇三維地下水流模型,採用嵌套技術建立區域模型與示範區模型的耦合模型;建立示範區地下水回灌主要污染組分的溶質運移模型,進行了地下水管理模型的演算法研究,初步形成地下水管理信息系統。

沙漠腹地水文地質鑽探

含水層結構破壞物理模擬試驗

地下水回灌試驗場立體圖

㈩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委員會五屆四次全委會和基金會一屆二次理事會議紀要

2007 年 9 月 22 日至 23 日,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委員會五屆四次全委會和基金會一屆二次理事會議,在北京國際科技會展中心召開。

出席會議的委員 ( 理事) 有: 孫文盛、壽嘉華、劉寶和、陳毓川、王澤九、鄧起東、翟裕生 ( 吳淦國代) 、賈承造 ( 顧家裕代) 、張洪濤、姜樹葉、黃宗理、孫升林、張永剛、閆學義( 琚宜太代) 、孫肇均 ( 朱士榮代) 、朱立新、常旭、潘懋、龍長興、董偉良 ( 王偉元代) 、閻鳳增 ( 李強之代) 。

孫樞和鹿心社請假,李干生和張金帶因本人請獎,按規定迴避。出席會議共 21 人。

會議分兩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進行第十次評獎終評; 第二階段對上次工作會議以來幾個有關問題進行審定。

會議分別由劉寶和、壽嘉華、陳毓川副主任主持,王澤九秘書長就有關問題分別做了匯報和說明,最後孫文盛主任做了總結講話。

現將有關事宜紀要如下:

一、關於第十次評獎和頒獎

會議在聽取了第十次李四光地質科學獎申請情況及專家組初評結果後,立即轉入對申請人資料的審閱,在議論的基礎上,進行了無記名預投票,結果意見相當一致,舉行終評無記名投票十分順利,選出如下第十次李四光地質科學獎獲得者,分別是: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榮譽獎獲得者

傅家謨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21 票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野外地質工作者獎獲得者

李 惠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查院 21 票

劉敬黨 中國化工地質礦山總局遼寧化工地質勘查院 21 票

朱偉林 中海石油有限公司 21 票

張金帶 中國核工業地質局 19 票

周海民 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冀東油田公司 19 票

李干生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19 票

徐水師 中國煤炭地質總局 18 票

劉玉書 四川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 106 地質隊 17 票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地質科技研究者獎獲得者

陳均遠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21 票

馬永生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分公司 20 票

王弭力 中國地質科學院 20 票

劉敦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19 票

周新源 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塔里木油田 19 票分公司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地質教師獎獲得者

郝守剛 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 21 票

黃潤秋 成都理工大學 18 票

據此,會議隨即作出 「第十次李四光地質科學獎頒獎決定」; 頒獎證書不再進行分類,一律用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通用名; 頒獎日期,請示上級領導決定,爭取今年年底以前舉行;資金額度根據基金狀況,仍定為每位獲獎者獎金 5 萬元。

二、關於各類獎的名額分配問題

會議在聽取了秘書長的調研報告後,進行了認真熱烈的討論,一致認為:

( 1) 原定每次評獎獲獎人數不得超過 15 人,其中野外獎不得超過 8 人,科研獎不得超過 5 人,教師獎不得超過 2 人。都是合理的,不需要增減或調整。

( 2) 明確各類獎都是李四光地質科學獎的組成部分,沒有高低之分,要求各請獎者根據自己所從事的工作性質,進行申報獎項,以減少科研獎的壓力。

( 3) 對 「章程」中某些條文提出了修改意見,建議第六屆委員會作適當修改。

三、關於集資問題

會議在聽取了李四光地質科學獎自 1989 年設立以來的評獎活動集資及基金運作情況,以及社會反響等的匯報,討論中一致認為: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的社會反響極好,成績喜人,應該繼續辦下去,並且要越辦越好,支持繼續集資,盡快行文給各有關部門和單位,各部門和單位接捐資通知後,盡快按捐款額度要求匯寄李四光地質科學獎賬戶。

四、關於基金管理辦法

會議審議了辦公室提出的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基金管理辦法 ( 討論稿) 》和說明,原則同意 「辦法」各條款,請辦公室根據會上委員的意見作適當調整、補充、潤色,再印發給各委員( 理事) 審定,如無大的異議,就可據此貫徹執行。

五、關於委員會換屆問題

「章程」規定,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委員會每屆任期 4 年,第五屆委員會到今年底任期屆滿,會議認為應按時進行換屆。孫文盛主任意見,他已從第一線退了下來,為了工作方便,他建議國土資源部由現任部長、黨組書記徐紹史同志出任主任最為合適。各部門的委員又同時是理事的能不換最好不換,實在非換不可的,委員和理事一並換,要求辦公室按 「章程」要求,抓緊操辦。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委員會

2007 年 9 月 24 日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