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煤礦開采導致地質災害

煤礦開采導致地質災害

發布時間: 2021-02-16 18:43:21

① 煤礦開采過程中的災害效應有哪些

對兩當縣西坡煤礦的地質特徵,分析了煤炭開采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地質災害,並對煤礦地質災害的特點、形成特點以及煤礦地質災害的環境效應分析,提出防治措施,

② 礦山開采活動對礦山地質環境有什麼影響

采礦業的不斷發展為我國的經濟發展作出了一定 的貢獻,但也對自然環境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破壞。因此,我們要詳細了解地下開采對礦山地質環境造成的影響。地下開采是形成地質災害的外因 ; 地層岩性和地質構造是形成地質災害的內因。在地下開采過程中,因開采而形成的采空區極易引發地表塌陷,便地形、地貌產生變化,從而造成地質災害。因此,采空區帶來的不利影響在地質環境的破壞中尤為嚴重。
采空區的影響因素影響礦山開采出現采空區塌陷危害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七方面:
① 空區的體積和連續開采。一般而言,采空區的體積越大,岩體的穩定性越差:采空區連續開採的程度越高,地壓活動越明顯。
② 開采深度。開來深度越大,地壓增加越明顯。上覆岩 層的重力與地壓成正比,如果存在構造影響,則水平應力會大於垂直應力。
③ 地下水。一方面,地下水對岩體結構面起 著溶蝕、軟化和泥化的作用,降低了弱面的強度; 另一方面, 在裂隙水壓的作用下,裂隙表面的摩擦阻力會較少,岩體的抗剪強度會降低。因此,礦山地壓往往發生在每年的冬季解凍期和雨季。
④ 時間。 一般來說,在具備了其他可引發應力集中現象的條件下,時間便成為了重要的可變因素。
⑤ 結構弱 面。雖然大型連續結構弱面可起到避免發生大范圍破壞的作用,但是, 其對采空區塌陷的發生和發展也起到了加速作用。
⑥ 開采技術 。 采礦方法、礦塊的回採順序、礦柱的結構參數和回採工藝等均對地壓有著重要的影響。
⑦ 岩石性質。岩石的礦物組成、結晶程度和礦物顆粒之間的連結特徵等均會對地壓產生影響。

③ 礦山開采過程中引起哪些地質災害

地面礦山地質災害

主要有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縫、滑坡、崩塌、泥石流、煤自燃等專,
井下礦山地質災害屬

主要有冒頂、片幫、突水、突泥、井下熱害、礦震、岩爆、井下煤自燃、油氣井管套損壞、礦坑水污染等。狹義的礦山地質災害是指發生在井下的地質災害。
在各種礦井中,以煤礦最嚴重,其礦井地質災害種類多,發生頻率高,分布廣,破壞損失最大。除煤礦外,鐵礦、銅礦、鉛鋅礦等金屬礦和一些非金屬礦也有不同程度的礦山地質災害。開采放射性礦產,還有放射性災害。
望採納

④ 煤礦開采對地下水的破壞有哪些

3.1 對自然景觀的影響 礦區現為中低山侵蝕斜坡地貌,區內最高點高程為+750m,最低點+475m,開采標高+575~+513m。開采區為高度適宜的小山峰,植被生長季節表現為綿延起伏的綠色山巒。 本項目煤炭生產是以礦井掘進的形式開采,不會對原有地貌景觀造成較大的影響,主平硐工業場地、道路及矸石場等地的建設改變原有地貌景觀,但影響范圍小,並且遠離干線公路。由於煤層開采後地表可能會發生移動,同時伴有裂縫及塌陷坑的產生。礦區煤炭開發後的地貌形態為原有地貌與地表沉陷疊加的結果,但由於井田范圍內為起伏較大的中低山區,地表下沉值遠不如地形變化大,而且地表裂縫及塌陷坑規模都不大,地貌形態的改變並不十分明顯。因此,該煤礦的開采不會使其所在區域層巒疊嶂的視覺景觀發生根本變化。
3.2 對礦區范圍內地表塌陷的影響 3.2.1 地表塌陷預測 地表變形深陷裂縫影響因素很多,涉及面廣,既有自然因素的控制,又有人為因素的影響,但不論何種原因,最關鍵的是環境地質基礎。如果地質條件好,構造簡單,岩性組合以堅硬岩層為主,單層厚度大,岩石力學指標強,則難以發生地質變形,即使發生,其影響程度也較輕,反之則易於發生,影響程度比前者嚴重。該礦地質構造簡單,經多年采礦未誘發地質災害發生,未引發地面開裂和塌陷變形。該區現狀穩定。未來采礦范圍將向深部擴大後,地質條件和采礦工程與已采區的基本相同,且采深更大,採用類比法認為,未來采礦工程對地表造成破壞的可能性小。 3.2.2 地表移動與變形值預計 結合評價區域地形條件,根據國家煤炭局《壓煤開采規程》中山區地表移動與變形值計算方法,其計算公式如下,計算結果列於表1。 最大下沉值 (mm): 主要影響半徑( r0):r0 = H0/tgβ (tgβ2.0) 傾斜斜率(i):i= Wmax/r 曲率值(k):k = 1.52Wmax/r2 水平變形值(ε):ε= 1.52bWmax/r 水平移動值(u):u= b·Wmax 最大下沉角( ): = 90°-0.6 冒落帶高度 計算(按K3煤層計算): 導水裂隙帶高度 : 式中: ——煤層開采高度為0.60m; ——煤層傾角23°; H0——煤層平均采深,137.5m; ——下沉系數,取經驗值0.70; b——水平移動系數,取經驗值0.3; ——岩石碎膨脹系數,取經驗值1.2。 走向邊界角、上山、下山邊界角 、 、 ,取經驗值,分別55°、55°、49°。 表1 地表移動變形預計值一覽表 最大下沉值 Wmax(m) 386 主要影響半徑 r0(m) 68.8 地表變形值 斜率 (mm/m) 5.619 曲率 (10-3/m) 0.1241 水平變形 (mm/m) 2.562 水平移動 (mm) 115.8 邊界角(°) 下山( ) 49 上山( ) 55 走向( ) 55 最大下沉角(°) 76°2′ 冒落帶高度(m) 2.30 導水裂隙帶高度(m) 10.76±5.6 開采傳播影響角(°) 73°36′ 根據表1計算得到的地表變形值i、k、ε,並對照《建築物、水體、鐵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設與壓煤開采規程》(煤行管局字[2000]第81號)建築物損壞等級劃分標准,對地面建(構)築物的破壞等級屬Ⅱ級(輕微損壞),結構處理為小修。說明礦山移動盆地沉陷造成地表建構築物受損的可能性中等,損失中等,危險性中等。 ****煤礦井田范圍內無居民居住。據實地調查,該煤礦采礦影響范圍共有民房3戶,房屋多為磚混結構(2F),房屋基礎多為條石,基礎持力層以石灰岩為主,經調查未發現民房牆體開裂和地面裂縫等破壞現象。但隨著煤礦的進一步開采,采空區面積的擴大,採煤活動可能對地面居民建築物造成一定的影響。
3.3 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蝕的影響 該項目的在建設期已對原地表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植被進行徹底的破壞,開挖後形成的裸露面完全暴露,雖然開挖跡地最終裸露面為基岩,短期內無鬆散顆粒存在,無土壤流失源,但其中對徑流入滲量及匯流時間的減少,極易造成徑流量和徑流侵蝕能力的增加。 項目開采多年,多餘的矸石堆放在矸石場,形成一個鬆散的堆積體,受降水滲入的影響及棄渣在自然沉降、人為活動的作用下,降低渣體摩擦角,易發生沖刷、滑塌等水土流失現象,若經降水沖刷流入下游農田中,會對種植的農作物產生較大危害,造成不良影響。 煤炭開采、施工帶平整、道路開通、生產服務設施等工程,會造成施工區域內地表植被的完全破壞,使土壤的結構、組成及理化性質等發生變化,進而影響土壤的侵蝕狀況,新增一定量的土壤侵蝕。臨時性佔地,也將破壞植被和擾動原地表,使土壤變得疏鬆,以及開采過程中產生的棄渣等,也將新增一定量的水土流失。
3.4 對植被的影響 井田開采造成地表植被的完全破壞。棄渣、生活垃圾等構成的固廢物,井下排水、生產生活污水,煤塵、粉塵土等,以及地表塌陷等,均會對周圍的植被產生不良影響。盡管項目建設會使原有植被遭到局部損失,但於本礦建設的規模很小,佔用的土地十分有限,不會使評價區植物群落的種類組成發生變化,也不會造成某一植物種的消失。且該礦已開采15年,經現場調查並詢問當地居民知道,地表植被未發生根本性變化,據此也可類比認為,****煤礦以後的開采對地表植被影響很小。
3.5 對野生動物的影響 對動物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地表沉陷破壞植被使陸生動物失去賴以生存的條件以及地表沉陷新朔地貌導致動物物種的改變。因地表沉陷對植被的影響主要發生在非連續變形的區域,本井田小且無該區域,因此開采破壞植被的量很少,不會破壞井田范圍內的生物群落結構。另一方面是施工人員的活動將會使施工區及周圍一定范圍內野生動物的活動和棲息產生一定影響,引起野生動物局部的遷移,使其群落組成和數量發生一定變化,然而,由於評價區野生動物種類較少,且多為一些常見種類,因此這種不利影響是輕微的。
3.6 對土壤的影響 煤炭開采過程中產生的粉塵污染物通過自降和降水淋溶等途徑進入土壤環境,從物理、化學和物理化學等方面影響周圍土壤的孔隙度、團粒結構、酸鹼度、土壤肥力及微量元素含量等,具體分析如下: a、粉塵量很少,不會改變附近土壤酸鹼度; b、粉塵中重金屬元素含量低且難以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因而對土壤和作物不會產生污染; c、從靜態分析,粉塵在土壤中累積會增強土壤粘結性,造成土壤板結,並且降低了土壤孔隙度,使土壤表層嚴重結殼,阻礙土壤與大氣的氣體交換,從而抑制土壤微生物活動,影響土壤地力正常發揮,降低了土壤肥力。但從評價區域土壤理化性質來講,質地以壤土為主,明顯地反映出粘粒不足,增加一些細小顆粒並不會改變土壤的結構。據安徽農學院研究,粉塵對土壤影響的實驗結果,粉塵量達到每年每kg土壤接納2g粉塵條件下,經過20年的積累,方對土壤產生明顯影響,本煤礦的開采排塵強度遠遠低於該數值,所以不會對土壤理化性質產生明顯影響。
3.7 對土地利用的影響 項目建設對當地土地利用的影響主要是井田開挖、道路建設、和輔助系統等工程建設用地,這些設施對土地的佔用使這些土地失去原有的生物生產功能和生態功能。從而對局地的土地利用產生一定的影響,影響到當地的農、林用地。採煤結束後,一般1年(對於耕地)或3~4年(對於灌叢林地)內基本上可恢復原有的土地利用功能,臨時佔地對整個區域土地利用和經濟的不利影響是有限的。
3.8 對區域環境功能的影響 生態環境類型由自然生態系統變為人工生態系統,由林地(主要為灌叢)變為礦區,區域生物生產力降低,而人口將大幅度增加。礦井服務期間,水源涵養及水質凈化、生物多樣性保持、景觀及娛樂功能有所減弱,大氣污染及雜訊功能區基本不發生變化。礦井服務期滿進行生態恢復後,植被覆蓋率將恢復接近開采前水平,且喬、灌、草搭配協調,物種多樣性有所增加,各項環境功能恢復接近開采前水平。 3.9 礦井報廢期對生態環境影響 礦井在衰竭後期至報廢期的時段內,與初采期和盛采期相比對自然環境諸要素的影響將趨於減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a、煤炭行業特有的地表變形環境問題,將隨著開采活動的減少乃至停止而逐漸趨於穩定,不會再有新的沉陷區出現。但是礦井閉礦時礦井采空區最大,地表沉陷也將達到最大值,因此在地表沉陷區,應採取土地重塑措施,恢復其土地的使用功能。 b、隨著資源的枯竭,與礦井有關的煤炭開采、加工和利用的各產污設備也將完成其服務功能,因此這些產污環節也將減弱或消失,如井下及地面污廢水的排放、設備雜訊、環境空氣污染物等,區域環境質量有所好轉。 c、在礦井關閉之後,礦井矸石山不僅佔用土地,還將繼續污染環境,因此應對排矸場所佔用的土地進行恢復其原有功能,如平整後覆土復墾或綠化。之後,所貯存的固體廢棄物的性質趨於穩定,對環境的不利影響將逐步消失,填溝造地、復墾綠化的完成,形成區域新氣象。 d、在閉礦後,礦井工業廣場場地景觀與自然景觀不相協調,應對其平整,恢復植被以減輕對自然景觀的影響。 e、礦井報廢期還將會面臨礦井有害氣體繼續溢出的環境問題,應採取有力措施予以防範。

⑤ 影響煤礦開採的主要地質因素

  1. 煤層厚度變化

  2. 地質構造

  3. 煤層頂底板條件

  4. 岩漿侵入煤層

  5. 礦井水

  6. 喀斯特陷落

  7. 礦井瓦斯

  8. 地壓

  9. 地熱.1.2 危害情況

    采空區地面塌陷主要是由於地下煤礦體開采,造成大范圍采空,導致地面塌陷及變形,危害對象主要為耕地、農作物及民房,危害嚴重地段造成部分農田因地面沉陷而積水成潭或成沼澤地,農作物被毀壞或整塊田地無法耕作而丟荒。至1999年礦山停產,地面沉陷累計影響面積約133 340 m2。目前姑占嶺煤礦礦區需處理復墾的農田塌陷面積約68 000 m2。煤礦塌陷不僅破壞了土地、植被資源,而且對周圍群眾的生產生活帶來嚴重的影響。
    1.1.3 成因及發展趨勢
    姑占嶺煤礦由於各礦段含煤地質條件、開采技術工藝、開采規模、開采年代與開采深度的差異,形成面積大小不等的采空區,煤礦采空區地面塌陷是由於煤層采出後,開采區域周圍岩體的原始地應力平衡遭到破壞,隨著開采工程活動進行,采空區上方岩層在重力作用下發生彎曲、離層以致冒落而形成。姑占嶺煤礦采空地面塌陷多為緩變型,平面形態一般呈圓形、橢圓形盆狀。其發生發展過程及地表形態特徵主要取決於煤層埋藏深度、開采厚度、頂板岩性、工程地質特徵等。姑占嶺煤礦採煤歷史長、強度大,伴隨著采空范圍的不斷擴大,采空地面塌陷不斷發生(主要發生在礦山開采過程和開采後一段時間)。1999年底停產後,地下水位開始恢復,采空區塌陷積水成塘。由於礦山已停采十多年,現塌陷已相對穩定,近期未見繼續發展趨勢。

    1.2 排土場邊坡失穩
    煤炭開采中矸石固體廢棄物堆放於石鼓磚廠一帶,分布長160 m,寬70 m,體積161 146 m3,形成周邊長約460 m的邊坡,高約10 m,坡度60~70°,結構鬆散。由於排土場未作有效的防護處理,每年汛期一到都會出現滑坡、崩塌等現象,堵塞鄉村道路,加劇水土流失,並破壞地形地貌景觀而引起生態環境惡化。目前邊坡失穩災害穩定性較好,潛在危害小,危險性小。

    1.3 排土場水土流失
    煤礦石固體廢棄物堆土佔地面積約16 292 m2,土質疏鬆而未經壓實,植被稀少,坡頂和坡面在雨水沖刷作用下,易產生水土流失。水土流失主要造成排土場坡頂和邊坡面受破壞,堵塞排水溝、沖淤農田,破壞生態環境,影響自然景觀等。

    1.4 環境水污染
    煤炭開采中有矸石固體廢棄物堆放於礦區周圍公路及水塘邊,由於未及時處理,煤矸石遭受長期降雨淋濾時,其中有毒、有害組分遷移到附近的水體中,造成地表水體污染。礦渣污水流入附近魚塘、農田會造成魚塘、農田污染,使魚塘和農田減產;由於地表水受污染,滲入地下也會造成地下水受污染。此外,礦渣污染也會造成生態環境惡化。

    1.5 固體廢棄物佔用破壞土地
    由於煤礦開采中礦石固體廢棄物不合理堆放,佔用了大量肥沃農田、林地、居民地和工礦用地等土地資源,並破壞地形地貌和生態環境。同時廢棄廠房也壓占土地,破壞植被,使區內本來不多的土地資源變得更加緊缺。目前,姑占嶺煤礦渣石堆佔用土地約13 334 m2,廢棄物總積存量達5萬t。大量堆放的廢礦渣不僅對土地資源和地貌景觀造成破壞,而且給重力地質災害及其它災害的發生留下隱患。

    1.6 煤礦渣污染大氣環境
    煤礦渣露天堆放對大氣環境的影響主要有兩方面:一是煤矸石風化揚塵增加了大氣中的總懸浮物粒;二是矸石堆燃燒釋放出大量有害氣體。處於自然乾燥狀態下的煤矸石堆,在長期的風化作用下,矸石表面易形成大量細小顆粒,在一定的風速下,這些細小顆粒可通過風的作用進入大氣中,增加了大氣中的總懸浮物微粒濃度。此外,矸石燃燒造成矸石堆表面溫度升高,並釋放出大量的SO2、CO2、CO、H2S等有害氣體,造成附近居民患上呼吸道疾病;當大氣中的硫化物達到一定濃度時,形成酸雨危害。

⑥ 煤礦開釆造成地災房屋賠償可抵扣稅款嗎

煤礦企業,在開采中造成地災,支付的房屋賠償款可以在企業所得稅稅前抵扣,版但不能權抵扣增值稅稅款。
因為這是與生產經營有關的支出。
稅前扣除是指在計算所得稅時的說法。這是會計法與稅法有差異的地方:
1.會計處理時,實際發生的費用開支是入了賬的;
2.在計算繳納所得稅時(即常說的稅法上的規定)有些不允許在稅前列支的費用,就要將利潤調增。也可以說不允許稅前扣除的費用開支是要交所得稅的。
總之,平時你該怎麼處理怎麼處理,發生了的就入賬。在計算所得稅時,允許稅前扣除的費用開支不用理它,不允許稅前扣除的費用開支你將會計利潤加上這部分來計算所得稅(當然還要考慮調減項目)。

⑦ 采礦會不會引發地質災害,有哪些解決辦法

礦山地質災害又稱礦井地質災害、采礦地質災害、礦區地質災害等是指在礦床開采活動中,因大量採掘井巷破壞和岩土體變形以及礦區地質、水文地質條件與自然環境發生嚴重變化,危害人類生命財產安全,破壞采礦工程設備和礦區資源環境,影響采礦生產的災害。
防治方法:
(1) 建立和完善礦山開采前的風險評估與環境評估,並制定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的政策法規和規劃體系。做到開采前嚴格評估,開產中積極防範,開采後積極恢復,把礦山地質環境恢復與土地復懇納入法規,強制推行。
(2) 加強宣傳,普及礦山地質災害防治知識,提高礦山開采人員素質,增強其對地質災害的危機感與警覺性。提高礦山生產過程中全員防災、減災技能與手段,強化礦山地質災害的防、險避險、搶險培訓。
(3) 開發與應用先進的信息化、地球物理勘查手段、地球化學勘查手段,對礦山地質進行嚴密監測(威海晶合),對可能發生的潛在災害施行實時監測、動態監測,建立礦山地質災害監測系統,實現礦山地質與環境生態動態跟蹤與管理體系,避免重大人員財產損失。
(4) 加強礦坑、礦井邊坡設計,進行邊坡監測,堅固擋牆穩固邊坡地質構造,開挖後如果出現開裂變形,及時做地質勘察,並做好預防措施。合理建設尾礦礦壩,形成穩定礦場與尾礦庫,降低滑坡和塌方風險。

⑧ 房子在煤礦采區上屬於地質災害區嗎下面采空了,現在全是水。

屬於環境地質災害的一種,是由人為開采引起的地面沉降甚至地面塌陷!建議請專業技術人員去現場勘察,一旦礦區生產開始抽采地下水,勢必會加劇房屋地基不穩定性,如果情況嚴重建議搬遷,以免造成人員財產損失!

⑨ 法律援助我想問關於《煤礦誘發地災農民生命安全誰負責》的政府應有的解決措施及細節問題

實在想問,就去國土局的地環或地礦股或科,其它的政府人員,也不專業,問了用處也不大。

縣以上政府的國土部門地環或地礦的人員會到現場來實地了解情況(可能會帶地質災害防治的相關專家進行現場踏勘),然後會邀請專業地勘單位就災害的類型、規模、范圍、誘發原因(特別是主要原因)作出報告,經相關專家評審,如果最終確定地災由煤礦造成,則煤礦負責對其進行治理,由縣以上國土部門對治理效果進行監督,使其達到相應的標准。

煤礦所涉及的地質災害一般是地面塌陷及地裂縫、泥石流及山體滑坡等問題。
地面塌陷及地裂縫:煤礦的地下開采區域(采空區)正好位於威脅對象(比如民居)之下,引起地面塌陷或地裂縫
山體滑坡及泥石流等:礦山開采產生大量廢棄固體,在堆放過程中不規范或未採取合理措施,使廢棄固體沿山坡下滑,威脅百姓生命或財產安全,形成滑坡或被水流沖走,是水流成為夾帶大量沙泥,破壞力極強的泥石流,若威脅百姓生命或財產安全,則需要治理。
政府的原則是,非自然原因產生的地質災害,由製造地質災害的單位或個人負責治理,按威脅對象,由相關部門負責監督實施。(威脅對象為民居,由國土部門處理)。
自然原因產生的地質災害,按威脅對象,由相關部門負責處理,並支付由此產生的費用(威脅對象為民居,由國土部門處理)。

說穿了,國土局的地環或地礦會管的,礦山造成的,最終礦山出錢處理,自然原因造成的,國土局出錢處理。
當然,他們會先判斷和核實,你們那是不是真受災了和受災規模。

⑩ 在山體中開採石灰石,會不會導致地質災害,為什麼

隨著我們人類族群規模的越來越大,我們對於一些能源的需求也越來越多。特別是工業革命以來,我們的能源需求方式從原來的數目變為了化石能源。現在全球各地的探測組都在尋找一些煤炭和石油資源。當然隨著我們的科技進步,我們的開采手段也在不斷的提升,但是改變不了的一點,那就是在開採的過程當中會對其周圍的地質產生影響。除了開采這些化石能源之外,其實我們對於石灰石的應用也越來越多。確保其當中沒有一些危險的氣體,不管是開採石灰石,石油或者是煤炭,都是高危活動。在該車的過程當中一定要按照操作規范進行,而且在開采前一定要進行合理的評估。目前而言,我們的依舊離不開大量的開采活動。所以在未來針對開采活動制定一系列的規劃是尤為必要的。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