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成果匯交
Ⅰ 實物地質資料匯交問題的初步探討
王瑞紅 劉鳳民
(國土資源部實物地質資料中心,北京 101149)
摘要 實物地質資料具有的原始性、唯一性、不可復制性、認識的依賴性、重置成本高、運輸成本高、庫容需求大、利用受限等特點,決定了實物地質資料的匯交與成果地質資料相比存在更大的難度。本文就實物地質資料在匯交中涉及的管理與保管責任、保管單位與庫房分布、篩選以及匯交程序等問題進行初步探討。
關鍵詞 實物地質資料;匯交
一、實物地質資料的特性
1.原始性
實物地質資料是地質工作最直接的產物,來於自然,沒有修飾,是一種客觀的實體,具有最原始、最可靠、最真實的特點,更具權威性和憑證性,是其他地質數據的來源基礎。
2.唯一性
一塊標本、一段岩心,取自地球的某一部分,它代表了這一部分的構成。從哲學的觀點來看,世界上沒有任何完全相同的客體;與其他地質資料相比,成果地質資料可以同時製作若干份,而實物地質資料是唯一的,沒有完全相同的實物。盡管我們可以把岩心劈成兩份,樣品可以製成副樣,但是,兩份岩心的特徵和組成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部分不能完全代表整體。這是人們進行岩心縮減時非常慎重的原因之一。
3.不可復制性
以紙介質為載體的成果地質資料,利用復印機可以輕而易舉地將其復制,而不會丟失重要信息;數字化的地質資料電子文檔,復制更加方便。但無論使用什麼手段,利用什麼設備,人們也無法得到賦存相同信息的實物復製品。
4.認識的依賴性
從認識論的角度,人們對客觀實體的認識有一個過程,認知程度取決於認識方法、認識水平、認識手段以及客體的復雜程度。實物地質資料包含著地球的原始信息,這些信息全面客觀地反映了地球的組成和地質作用,但這些信息不能自我表現,只能通過觀察、測試、分析、研究來發掘。人們所獲得的信息僅僅是所包含信息的一個子集,信息量的大小,依賴於個人的認識水平、儀器的靈敏度和精確度等主觀條件和客觀條件,人們對實物地質資料的認識永遠不會完結。
5.重置成本高
實物地質資料的取得尤其是岩礦心的取得,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成本很高。但是,一些地質工作的開展,必須要有大量的實物地質資料支撐。比如由於選礦技術的突破,一些非礦岩石變成了礦石,礦床需要重新評價和計算儲量。如果原來的岩心保存完好,重新取樣化驗就可獲得品位數據。如果岩心已經廢棄,則需要重新布置鑽探工程,取心化驗。
6.運輸成本高
由於實物地質資料主要由岩礦石構成,體重大,將岩礦心移交給國家和地方政府岩心庫保管,運輸成本高。
7.庫容佔用大
實物地質資料是來自自然的客體,內容與載體統一於一身,需要很大的儲存空間。
8.傳播困難
由實物自身的特性所決定,實物的觀察、取樣只能作用於實物本身,必須到實物的存儲地實地工作,即使在信息化、網路化的今天,人們也很難實現遠程的全息觀察,更不能異地采樣分析。雖然可以利用虛擬現實技術,藉助計算機網路,對實物的立體圖像進行模擬觀察,但與實體相比,在處理和傳遞過程中一部分信息已經丟失。
9.利用受限
實物地質資料的利用,除了各種無損觀察以外,多數情況下需要切片和取樣化驗,這勢必對資料造成一定的破壞,且這種破壞是無法彌補的。因此,所有的館藏機構,對實物的利用都有限制。
二、實物地質資料匯交的幾個問題
實物地質資料的特點決定了它的匯交管理與其他地質資料存在差異,在地質資料統一匯交的大前提下,實物地質資料的匯交辦法應有特色。
1.管理與保管責任
實物地質資料是地質資料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管理與保管責任必須符合《地質資料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及其實施辦法的要求。
《條例》規定地質資料匯交由國務院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地質礦產主管部門兩級管理,並規定了兩級主管部門在地質資料匯交管理上的分工。
目前,我國的地勘體制正處於轉型期,多種類型的地勘單位或地勘工作投資人並存,造成了事實上的地質資料多口徑管理,地質資料管理體制不順,其結果是工作單位的地質資料需要向各方面匯交或提交,加重了他們的負擔。成果地質資料可通過復制多份應付這種情況,而實物地質資料則不行。
美國的一些經驗值得我們借鑒。在國家一級,美國聯邦政府的岩心庫主要由美國內政部的地質調查所負責,其他部門根據需要也建有岩心庫;在州一級,各州地調所建有自己的岩心庫,保存礦業公司依法提交的岩心樣品以及州地調所工作所形成的岩心樣品。
從美國的情況來看,實物地質資料主要由國家和省級政府直屬的地質調查所負責管理和保管。根據我國的現實情況,地質資料由國家統一管理,實物資料的保管是否可考慮國家一級主要委託中國地質調查局以及所屬的大區地調中心保管,省一級主要委託各省地調院保管,其他特殊的實物地質資料(如石油、放射性等)委託相應單位保管。
2.保管單位與庫房分布
實物地質資料的保管單位是實物地質資料接收、驗收、保管、提供社會利用的實施單位,保管單位的分布要按照相對集中、布局合理、方便利用的原則。
按《條例》規定,地質資料保管單位有三類:全國地質資料館,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地質礦產主管部門的地質資料館,受委託的地質資料保管單位。對於實物地質資料來講,與全國地質資料館對應的是國土資源部實物地質資料中心。
由於地質條件的差異和礦業開發程度的不同,全國各省區的實物地質資料分布不均衡,有的省區實物地質資料數量非常多,而有的省區非常少,如果全國按統一的重要程度,衡量實物地質資料是否匯交,這個問題將變得更加突出。有的省由於庫容問題,一些重要的資料不能入庫,忍痛割愛;有的省可能會把一些不太重要的資料入庫,增加庫藏。同時,由於地質分區與行政分區不相適應,地質上密切相關的實物,可能會被人為地割裂開來。
從國家的角度和實物地質資料統一管理的目的來看,實物庫的布局,應由國家宏觀調控。國家級實物地質資料由國土資源部管理,主要由實物地質資料中心保管,特種實物資料由委託單位保管;省級實物地質資料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地質礦產主管部門管理,主要由與其相應的地質資料館保管。根據實際需要,有的省(自治區、直轄市)可以建設幾處實物庫,有的省(自治區、直轄市)可以不單獨建設實物庫,與鄰省聯合建設。
3.篩選
按照《地質資料管理條例實施辦法》(以下簡稱《實施辦法》)的規定,向國家匯交的實物地質資料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特殊性,匯交的數量是很有限的。這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具體項目來講,不是所有的實物都要匯交,除特別重要的項目(如科學鑽探)外,一般項目只需匯交所取得實物中的一小部分,這部分實物基本代表了該項目的基本地質情況,有代表性的幾個鑽孔的岩礦心和地表主幹剖面的標本等;二是雖然每個項目都有匯交的義務,但並不是每個項目都一定匯交。從館藏要覆蓋全面、藏量適當的原則考慮,過去工作程度高的地區,館藏(或確定需要補交)的實物地質資料已經較為豐富了,可以代表本區的地質情況,再做的項目就可以少交或免交。
究竟哪些實物地質資料需要匯交,哪些不需要匯交,這就存在一個篩選問題。
實物地質資料的篩選是依據《條例》和《實施辦法》的規定,在地質科學理論指導下,結合生產科研實際,按照一定原則、依據和程序,從地質工作形成的大量實物地質資料中,挑選出需要匯交的實物地質資料的過程。
近年來,國土資源部實物地質資料中心圍繞實物地質資料的採集和入庫問題,集中研究了入選國家庫的實物地質資料篩選問題,提出了入選國家庫實物地質資料的條件,制定了篩選原則、篩選依據和篩選程序。
4.匯交程序
實物地質資料產生後,經過篩選,基本上由三部分構成:一部分向國家級或國家委託的保管單位匯交;一部分向省級保管單位匯交;其餘的由匯交人保管。但是,這三部分的劃分是一個比較困難的問題,尤其是匯交人自己不能確定。我們認為實物地質資料的匯交程序是:首先由匯交人將實物地質資料目錄隨同成果地質資料一並向國土資源部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匯交;然後由匯交管理機關和館藏部門組織專家進行篩選,確定匯交目錄,並書面通知匯交人,匯交人按照書面通知,將應匯交的實物地質資料按指定的時間運送到指定的地點,由館藏機構驗收,驗收合格的,出具驗收單,並入庫登記,不合格的,匯交人補正後,重新匯交。
三、結論
實物地質資料自身的特性決定它的匯交管理和保管、匯交程序與成果地質資料有所差異,在匯交工作中有許多問題需要探討。其目的是怎樣管好用好這些寶貴的實物地質資料,為社會經濟發展服務。
Preliminary Discussion ofsubmission of Geologicalsamples
Ruihong Wang,Fengmin Liu
(National Geologicalsample Center,ministry of Land and Resources,Beijing 101149)
Abstract Geologicalsamples are characterized with originality,uniqueness,non-plicability,knowledge-dependence,high cost of replacement and transportation,high need ofstoragespace,and utilization limitation.such characteristics causesubmission of geologicalsamplesmore difficult than that of geological archives data.This paper preliminarily discussessome problems about responsibility ofmanagement and custody,custody institution,storage location,selecting andsubmitting proceres.
Key words geologicalsamples;submitting
Ⅱ 成果地質資料匯交中地質圖空間資料庫的檢查驗收
方 敏 蔡曉斌
(中國地質大學地調院)
摘 要 從源頭控制信息數據的質量,加強對成果地質圖空間資料庫的檢查驗收,使地質圖空間資料庫的數據屬性、格式達到相關標准,有利於今後的連圖與地質資料再利用。本文簡要介紹了空間資料庫的建庫過程,對在資料匯交的數據檢查驗收過程中遇到的一些普遍性問題及解決方法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 資料匯交 空間數據 庫檢查驗收
目前,數字填圖技術已在「新一輪國土資源大調查」和「礦產保障工程」中廣泛使用,「三維地質填圖」技術的試點工作也已經鋪開,為繼續「推進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產業化」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
地質資料信息服務,基礎地質數據是關鍵,沒有數據,服務就是一句空話。各項目實施單位對區域地質調查數字填圖產生的基礎數據和最終提交的地質圖空間資料庫進行必要的質量檢查和把關,從源頭控制信息數據質量,成為提供高質量數據的必要措施。
在對我院承擔的區域地質調查項目成果資料的歸檔和匯交驗收過程中,特別是對地質圖空間資料庫的檢查工作中,發現一些普遍存在的問題。本文試圖通過簡要描述地質圖空間資料庫建庫直至最終形成的過程,來剖析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並及時糾正,實現匯交高質量數據的根本目標。
1 地質圖空間資料庫搭建的一般流程
數字地質填圖形成的地質圖空間資料庫是通過野外手圖庫、野外總圖資料庫、實際材料圖資料庫、剖面資料庫等不同階段數據互通、繼承、提取和凝練而成。因此,從編稿地質圖的數據繼承開始,到最終的成果提交的整個階段,主要應體現對空間數據、屬性數據的操作和數據質量的檢查。
首先,在野外數據採集和錄入階段,嚴格執行地調局項目管理辦法中的「三級管理」規定,對實際材料圖的製作進行反復檢查,使入庫的數據完全符合建庫的要求。進入空間資料庫以前,在實際材料圖中應將樣品、產狀、素描、同位素、照片及面、線等所有地質要素圖層添加至桌面工程編輯區。嚴格地按要求將基本要素類的屬性進行採集,是保證最終形成准確的空間資料庫最基礎、最關鍵的一步。
其次,將實際材料圖數據合並到空間資料庫。具體操作為:點擊實際材料圖上的功能菜單——自動合並實際材料圖到空間資料庫——自動合並到空間資料庫圖層或自動合並到空間資料庫(批註優先)。在進行更新空間資料庫實際材料圖內容的操作時,只是進行文件的備份和生成新文件,新生成的文件均無內容;執行自動合並實際材料圖到空間資料庫的操作,才能將實際材料圖中各圖層的內容合並到空間資料庫的相應圖層中。經過上述操作,地質圖中的部分要素類屬性會自動繼承到空間資料庫,此時除標注圖層和必要的地理圖層外,將不帶下劃線的控制圖框內的點、線、面的要素類文件刪除,並採用交互的方式再對地質圖圖面進行拓撲一致性處理。
再次,則按照《數字地質圖空間資料庫標准》(DD 2006—06)錄入的要求,對空間資料庫的基本要素類和綜合要素類中的圖元和數據屬性進行輸入編輯。這步操作完成後,根據系統功能自地質體面(基本要素類數據)中提取除圖幅基本信息和斷層對象類外的全部對象類數據。斷層對象類數據則從地質界線中提取,而圖幅基本信息則從綜合要素類的標注圖框中提取。對象類數據作為關系型資料庫中的二維表格存儲空間數據。隨後,利用系統自帶的輔助檢查工具對要素類和對象類進行邏輯一致性檢查,出現問題進行修改和再提取,直至兩者完全一致。
上述全部操作完成後,對既不屬於任何要素數據集的獨立要素類進行編輯和整理,並按照《地質元數據標准》(DD 2006—05)使用《元數據採集器》進行元數據輸入,生成空間數據元數據集。在系統內部執行從基本要素和綜合要素類中提取屬性的操作,即可生成Access數據表格,並刪除沒有意義的空文件。
最後,按照地質圖空間資料庫存放格式的要求存放各類數據,存放格式見表 1。
表 1 地質圖空間資料庫存放格式
2 資料檢查過程中應重點注意的幾個方面
從以上簡要流程描述可見,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地質圖空間資料庫進行檢查,注意發現相應的問題,並及時處理解決。
利用國家測繪局地形數據中的水系投影,進行套合,檢查是否重合以核實精度。
對文件數據結構和內容的一致性進行檢查,通過在數字填圖軟體中新建該圖幅,把提交的數據填加到相應的新文件中,分別打開原始空間資料庫中的 MDB 文件中的對象類數據集和新建文件中空間資料庫中的 MDB 文件中的對象類數據集進行對比,對比檢查數據個數和地質體個數。
對地質體代號、注釋、產狀、圖層完整性、基本信息和圖框,分別檢查是否符合《數字地質圖空間資料庫標准》(DD 2006—06)的要求。
利用相關功能和輔助軟體,對地質圖數據的拓撲一致性、圖層套合進行檢查,如 chec-mapgis 等輔助檢查軟體。
MAP 文件夾下是否為輸出的全要素圖形文件、工程文件和角圖文件?全要素 MAP 圖要求底邊旋轉水平,且圖幅左下角平移到(0,0)點,MAP 文件夾包含點、線、面 3 個文件和工程文件,文件命名採用圖幅名稱所有漢字的拼音首字母縮寫,由全要素 MAP 圖噴繪出的全要素彩色噴墨圖要和正式出版的地質圖一致並符合出版規范。
MAPGIS 文件夾只包含內圖廓以內的內容,不包含獨立要素類,且底邊不旋轉水平。增加等高線、交通、居民地、境界、水系 5 個地理內容也放在該文件夾中,增加圖層的命名和屬性,採用原 1∶25 萬地理底圖的命名和屬性,地理圖層的注釋不必放入。增加圖內整飾圖層,如注記、引線、火山岩岩性界線、隱伏斷層、未經證實的遙感解譯斷層等,且分層整飾。整飾圖層的命名採用被整飾圖層名,前面加 a 表示,如 a-GeoPolygon.wl、a-GeoPolygon.wt;方里網的命名用 a-frame.wl、剖面線的命名用 a-profile.wl。系統自動生成而無內容的空文件要刪除。
對數據文件逐個檢查,包括命名的規范性、是否有多餘文件、元數據的准確性等方面。
3 地質圖空間資料庫較常出現的問題及原因
資料匯交過程中,對空間資料庫的檢查過程中出現問題較多的方面有以下幾種情況。
3.1 拓撲類錯誤
該類錯誤包含有無效弧段和懸掛弧段、線弧一致性錯誤、線面套合不一致、微小區等情況。這一類錯誤產生的原因,主要是由於在進行拓撲處理和檢查過程中不細致造成的。對於這類錯誤的解決方法,可通過重新設置「結點 / 裁剪搜索半徑」和利用相關功能和輔助軟體方法檢查並逐一處理。
3.2 屬性類錯誤
屬性是指類型的特徵,該類型的錯誤可分為大小寫錯誤、全半形錯誤、圖形與屬性不對應、屬性結構錯誤和圖元編號重復這幾種現象。屬性類錯誤查找相對困難,前面四種情況需要檢查人員仔細核對糾錯,最後一種情況也可通過輔助檢查工具,如:「屬性值與線型一致性」「要素類與對象類一致性」等系統自帶的檢查功能進行檢查修改。
3.3 圖形類錯誤
該類型的錯誤較為少見,基本上在進行野外數據檢查階段可以發現並進行修改調整。主要有地理地圖矢量化過程中造成點、線的重疊;各地質界線的連接過程失誤;地質體壓蓋關系錯誤等幾種現象造成,可通過拓撲檢查和輔助軟體檢查發現錯誤並相應調整。
3.4 其他類錯誤
在進行資料庫檢查時因制圖人員或資料交接人員的疏忽,也會造成以下一些問題。
(1)系統庫、字型檔、符號庫等文件因為實際工作需要進行了編輯,但資料提交檢查時沒有一並提交。
(2)部分文件路徑存在錯誤,造成文件打開提示不能正常顯示,需重新設置路徑。
(3)工程文件中點、線、區文件排列順序有誤,造成部分地質點代號和地質界線在紙介質中沒有顯示。
(4)注釋文件重疊,沒有進行出圖編輯。
(5)無投影參數或參數錯誤,造成部分文件不能打開。
(6)MDB 文件夾中有空表格文件沒有刪除。
避免該類型的錯誤,需要項目組與資料驗收人員保持充分的細心和耐心,對匯交的成果進行最終的復檢。
4 結語
地質圖空間資料庫作為區域地質調查的最終數據成果,蘊含巨大的潛在價值和廣泛的利用空間,不僅是國家找礦戰略的重要依據,對於地質理論創新也具有重大意義,是重要的科技信息資源。因此,數據質量必須從源頭控制、嚴格把關。除了按照《地調局項目管理辦法》實行「三級管理」的過程式控制制外,在最終的成果資料提交、匯交之前,項目實施單位的地質資料管理人員仍需仔細檢查驗收,切實保證數據質量符合中國地質調查局制定的技術標准,為今後各項地質工作打好堅實的數據基礎。
Ⅲ 成果利用是公益性地質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1.成果利用是公益性地質工作的產出目的
公益性地質工作的最終目的是追求社會效益最大化,而效益最大化又是在地質成果被充分利用中實現的。如果一項公益性地質成果完成後根本無人問津,長期鎖在資料庫里,那將是無效的勞動;所以,地質成果被利用是整個公益性地質工作最重要的環節。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生產的商品能不能被社會承認,即能不能賣出去並實現其自身的價值,是通過市場來實現的;市場一旦通不過,商品就要積壓,長期賣不出產品,企業就要倒閉。所以對商品生產來說,這種市場制約是強制性的,也是毫不留情的。但是由於公益性地質成果不是通過市場來調節,所以它能不能被社會承認,就主要是通過管理來完成。從這個意義上說,對促使公益性地質成果被廣泛利用的管理是極其重要的,甚至是決定性的。
為了促使公益性地質成果被廣泛利用,關鍵在於3個環節:第一,立項必須正確,如果所立的地質項目本身就不是社會所需要的,在組織實施中完成得再好,也是一種浪費。第二,成果完成後必須及時地、全面地匯交,不能以任何借口據為己有或據為單位所有。匯交是利用的前提。第三,對已經匯交的公益性地質成果,必須採取各種措施,讓社會知道,促進對其的廣泛利用。在這3個環節中,第一個環節已經討論過了,這里重點討論第二個環節和第三個環節。
2.成果資料匯交是維護國家出資的財產權益
關於地質成果的匯交,中國地質調查局在《地質調查項目管理辦法(試行)》中已經單獨列出一章(即第十章)加以強調。同時專項制定了《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調查資料管理辦法》,要求,「成果資料匯交單位應在成果報告審查意見書下發之日起180日內,向規定的成果資料管理單位匯交成果資料。」「無正當理由不按期匯交的,取消該單位次年承擔地質調查新開項目的資格。」「偽造成果資料或者在成果資料匯交工作中弄虛作假的,成果資料管理單位責令限期改正,並予以通報。逾期不改的,取消該單位次年承擔地質調查新開項目的資格。」需要指出的是,這些要求基本上是按照通用的《地質資料管理條例》提出來的,如果從公益性地質成果的產權歸屬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就不是簡單地取消承擔新項目資格的問題了,而是涉及產權保護問題。
很顯然,產權是所有權的核心和主要內容,它包括物權、債權、股權和知識產權等財產權。但是,產權並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所有權,而是指財產所有者實際擁有的並且實施一定行為的權利。公益性地質成果,作為政府財政出資形成的一種財產,它的所有權理所當然地歸代表國家的政府所有,而政府要求把已經形成的成果資料匯交上來,正是產權所有者行使所有權的行為。成果資料匯交單位必須無條件執行,否則就是侵權,就是違法。對此,一定要有一個正確的、清醒的認識。有人說,地質技術在地質調查中具有重要作用,一旦有了新的發現,其成果應當歸發現者,所以不願意交出。這是不能成立的,因為出資者所以出資開展公益性地質調查,其目的就是要取得全部地質資料,至於發現者的權益,在其工資福利中已經「兩清」了;如果出資者認為,某位「技術高手」確實貢獻太大,它可以通過另外的物資和榮譽獎勵給予回報,而不能用公益性地質成果當回扣。
3.狠抓成果利用是地調管理的重要環節
地質成果被利用,是公益性地質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它相當於商品生產的銷售環節。但是,在公益性地質工作當中,它沒有像商品生產對待營銷管理那樣重視。因此,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在認識上有個升華,同時採取相應的措施。
要明確,所有庫存在的公益性地質資料相當於商店裡的商品,都是供社會利用的,如果某些資料涉及機密問題,也要經過處理之後供利用,不能為保密而保密。為了便於社會利用,地質資料管理單位應當學習商品推銷的本領,通過各種信息渠道,把庫存地質資料的信息公布於眾,同時將每年新增的地質資料及時公示。信息暢通,是公益性地質成果被利用的前提。
由於某些地質資料專業性比較強,技術術語較多,人們往往不清楚它的用途和作用。對此,地質資料管理單位和廣大地質工作者,除了要力求使地質信息通俗易懂外,還有責任做普及工作、引導工作。實際上,當前正在開展的多目標地質填圖,就是通過地質工作的主動開創、典型示範,引發出廣泛需求的。所以,地質工作者的主動開拓、倡導,對提高公益性地質成果的利用效果至關重要。有條件的還要大力推廣與地質成果需求單位共同出資共同立項,對提高地質成果利用率更為有效。因為這樣做相當於訂貨生產,供給和需求結合得更緊,是公益性地質工作一個重要發展方向,應當引起重視。
由於公益性地質成果供給與需求的結合,缺少利益機制驅動,通過管理促使其利用就顯得特別重要,因此,應當建立健全地質成果利用狀況的考核指標和責任檢查制度,按年對公益性地質成果利用情況進行一次全面總結,提出報告,上報地質調查管理部門和財政部門。有人說,有些地質成果是長期起作用的,不能急功近利。是的,但是這個長期總得有個起始時間,而按年考察,即使時間再長也會納入其中的。問題就怕以長期為托辭,從來就沒有被利用。所以,應當實行公益性地質成果利用狀況的考核制度,從中總結經驗、吸取教訓,找出責任,以利於最大限度地發揮其社會效益。也只有充分顯示其社會效益,才有利於向財政爭取更多的地質調查投入,形成需求導向,良性循環。
Ⅳ 全國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平台建設進展及下一步工作思路
吳小平
(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
摘要 本文結合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工作實際,從匯交監管業務數據、匯交監管情況方面介紹了地質資料匯交監管業務現狀,重點闡述了全國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平台建設的定位、部署、功能等主要工作進展,並提出了下一步工作思路,為進一步做好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 地質資料 匯交 監管平台
0 引言
為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進一步加強地質資料匯交管理,提高地質資料匯交水平,按照《國土資源部關於加強地質資料匯交管理的通知》(國土資發〔2010〕32號)、國土資源部關於印發《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平台建設工作方案》的通知(國土資發〔2011〕78號)等有關文件要求,通過掌握地質工作項目信息,建立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平台。
1 開展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平台建設的重要性
一是加強地質資料匯交監管是貫徹落實《地質資料管理條例》等規章制度,推進全國地質資料管理業務體系建設的需要。通過開展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平台建設,深入貫徹落實《地質資料管理條例》及其實施辦法和國土資源部關於地質資料工作的安排等法規制度的要求,以監管信息化手段促進地質資料匯交。
二是加強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平台建設是進一步加大地質資料匯交力度,提高地質資料匯交監管水平的需要。地質資料匯交是保障地質資料服務有效開展的基礎,應加大地質資料匯交力度,提高地質資料匯交監管水平,保障地質資料應交盡交。
三是通過加強匯交監管進一步促進地質資料資源匯聚,夯實地質資料服務基礎,為找礦突破提供基礎資料信息保障的需要。通過開展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平台建設,以匯交保障服務,以開放促進服務,以數字化和互聯互通提升服務,進一步夯實地質資料服務基礎,為找礦突破提供基礎地質資料信息保障。
四是開展匯交監管平台建設,進一步推進匯交信息共享,提高網路監管與社會監督水平的需要。通過匯交監管信息公開查詢使地質資料匯交人及社會公眾能在線查詢各類地質項目匯交情況,推進匯交信息共享,促進社會監督。
2 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工作現狀
全國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平台建設啟動於2009年,主要目標是在國土資源部和省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及其地質資料館藏機構,建立統一的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平台,對成果、實物、原始地質資料的匯交實行全程監管,促進匯交人依法匯交地質資料。監管范圍主要是:依法取得的探礦權、采礦權形成的地質資料,中央和地方財政出資開展地質工作形成的地質資料,《地質資料管理條例》規定應匯交的其他地質資料。
2.1 監管數據情況
截至2014年6月30日,全國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平台共有各類地質項目數據198944條。其中地質項目記錄14129條,佔8%;探礦權記錄120066條,佔60%;采礦權記錄62657條,佔32%。為做好匯交監管工作,將2010年以來的各類項目納入正常流程監管,其餘項目納入補錄流程。目前在正常流程中監管的各類項目共計68672個,占項目總數的34%,其中探礦權、采礦權、地質項目分別占正常流程總數的59%、29%、12%;補錄流程中各類項目總計130182 條,其中完成62173個,占總項目數的47.9%,天津、河北、上海、安徽、河南、四川、甘肅、青海、寧夏等9省已基本完成補錄。
2.2 匯交監管情況
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平台自2012年4月運行以來,各級地質資料主管部門、地質資料館藏機構、地質資料委託保管單位、六大區中心通過監管平台開展匯交管理的有關業務工作,取得了較大進展。一是規范地質資料匯交憑證管理。各有關單位嚴格按照地質資料管理有關制度,成果、原始、實物三類地質資料均驗收合格後才可發放匯交憑證,自監管平台上線運行以來,累計發放地質資料匯交憑證11736個,累計接收資料11927種,基本實現了地質資料匯交憑證的在線規范發放。二是加大地質資料催交力度。各級地質資料主管部門及館藏機構加大了匯交監管力度,嚴格按照地質資料管理條例有關規定開展地質資料催交有關工作,截至2014年6月,監管平台共發放催交通知6018份,其中四川、內蒙古、山西、福建、江西、青海、湖北等省(區)共發放地質資料催交通知4960份。三是推進地質資料轉送工作規范化。各省級館藏機構、全國地質資料館以及六大區中心地質資料轉送業務逐步規范有序,2013年至2014年6月,20個省(區、市)及天津、沈陽、西安、武漢中心共配置轉送2070檔資料。
3 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平台建設進展
3.1 地質資料匯交監管業務
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平台建設緊密結合地質資料匯交監管業務運行,按照不同的業務應用已形成省級、油氣、大區3套業務流程一體化運行。一是固體礦產類項目匯交監管業務流程進一步優化與完善,匯交人須完成成果、原始、實物3類地質資料匯交後方可領取地質資料匯交憑證;成果、原始地質資料由相關省級地質資料館藏機構轉送全國地質資料館;實物地質資料由實物地質資料中心驗收後交省級地質資料館藏機構驗收。二是建立了油氣委託類礦業權項目匯交監管業務流程,即成果地質資料直接交全國地質資料館,原始、實物資料由委託保管單位驗收,三大油氣公司審核後完成匯交。三是逐步理順了中央財政出資類項目匯交監管業務流程,即成果、原始地質資料直接匯交全國地質資料館,實物資料匯交實物地質資料中心;有明確地域的地質工作項目資料由全國地質資料館委託六大區中心驗收發證並轉送相關省份。
3.2 系統設計思想
系統建設根據地質資料匯交監管業務類型的特點採用面向對象技術、模塊化設計思路、低耦合的方式進行交互,系統結構清晰,易於移植,容易擴充,維護方便,並且能為將來添加新功能提供可重用的功能模塊,加快開發效率;用戶數據與應用程序相分離,用戶數據的任何變更都不會引起運行程序的變更,同時系統本身應提供容錯或恢復機制來保證系統的高可用性;全國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平台採用集中式管理的體系結構,數據集中管理,各省(區、市)館藏機構等通過互聯網連接應用程序進行操作,數據更新和維護按照《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平台建設工作方案》的通知(國土資發〔2011〕78號)要求,各單位都承擔部分更新維護任務,集中管理、遠程訪問,有助於保證各類數據的一致性。
3.3 系統部署情況
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平台自正式運行以來,在全國31個省(區、市)地質資料主管部門、31個省級地質資料館藏機構、35家地質資料委託保管單位、國土資源部、全國地質資料館、國土資源實物地質資料中心部署運行,系統穩定,保障了地質資料匯交監管業務的正常運行。
3.4 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平台2.0 版基本功能
全國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平台採用瀏覽器/伺服器模式(B/S模式),功能涵蓋了資料匯交監管「導入、驗收、發證、轉送、查詢」等5個環節,充分結合了業務工作實際進行數據的傳輸、交換,實時進行動態更新,有利於各類數據查詢統計及實施動態監管。按照業務流程,系統設置了辦公信息、任務管理、資料驗收、資料轉送、匯交監控、綜合查詢、統計分析、系統管理8個一級菜單,涉及40 多個功能點,見圖1和圖2。主要功能如下:
圖1 全國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平台系統功能結構
1)任務管理。主要指管理與建立各類項目,包括探礦權、采礦權、項目的建立以及任務分配功能。任務建立的方式分為卡片著錄及數據導入兩種方式。
2)資料驗收。館藏機構按照條例規定的許可權負責探礦權、采礦權、非礦權類地質工作項目的資料驗收任務,驗收匯交人匯交的原始、實物、成果資料,驗收合格後,向匯交人發放相應類型的資料匯交回執。當資料未通過館藏機構的驗收時,向匯交單位發放補充修改通知書。
3)資料轉送。根據地質資料管理相關規定,在各省級地質資料館藏機構、全國地質資料館、六大區之間轉送資料,通過轉送實現對資料流轉過程的記錄。主要功能包括資料轉送、資料接收等。
4)匯交監管。主要實現對各類項目成果、原始、實物地質資料匯交過程的查看以及資料催交、延期、保護、發證等管理業務環節的記錄。主要功能包括匯交監控、匯交延期、資料催交、匯交憑證發放等。
5)查詢統計。對各類項目匯交情況、資料匯交狀態、匯交人、催交等進行查詢及分析。查詢統計實現了各級地質資料主管部門和館藏機構之間的互查。
圖2 系統界面
4 下一步工作建議
通過近年來的工作,地質資料匯交監管業務體系逐步建立,各級館藏機構利用匯交監管平台開展資料匯交監管、辦理催交、延期申請、憑證發放等工作,但同時存在匯交監管機制不完善、匯交處罰力度不夠、匯交人匯交意識不強、相關業務系統協同應用能力有待加強等問題,需要進一步加強研究,主要包括:
一是進一步完善地質資料匯交監管機制。目前,地質資料匯交不及時、應當匯交的沒有匯交、匯交處罰力度不夠等問題依然存在。地質資料匯交監管涉及礦業權及地質項目等,這些項目信息分別在不同的部門管理,存在項目來源不全、更新不及時等問題,需建立數據交換和共享,進一步加強匯交監管機制研究,充分掌握除礦業權、國家出資地質項目外的其他重大地質專項、科研地質專項及重要工程類地質項目信息,拓展地質資料匯交監管范圍,運用信息化手段開展在線動態監管,提高匯交監管的實時性、准確性、便捷性。
二是推進地質資料匯交信息公開。提高地質資料匯交監管的透明度,促進地質資料匯交工作的互動性,提高網路監管與社會監督水平,使社會公眾、地質資料匯交人及相關地質資料管理者能夠方便地在線查詢查看地質資料內容及狀態,了解與地質資料管理相關的最新信息。
三是加大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力度,加強對地質資料匯交人的監管。地質資料匯交人是做好地質資料管理工作的基礎,目前基層單位資料匯交與項目管理脫節,資料匯交人員不能有效地掌握項目開展情況,需要將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延伸至匯交人,試點從匯交人開始實物清單報送,將匯交監管工作落實到匯交人,以更好地促進匯交工作。
四是制定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平台管理辦法。規范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平台運行制度,地質資料匯交延期、保護、發證、轉送等業務環節通過監管平台做好記錄,制定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平台管理辦法,從數據更新、資料驗收、憑證發放、資料催交及保護延期等方面規范監管平台的業務運行。
Ⅳ 成果地質資料製作與匯交工作之探討
方敏吳丹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430074)
摘要 針對高校地調院的特點,通過採取把好成果報告初審關;編寫成果資料匯交提綱;快速、簡要的指導與培訓管理等措施,保證我院匯交工作順利進行。
關鍵詞 創新管理;質量把關;編寫提綱;指導培訓
在信息技術高度發展的今天,成果地質資料電子文檔的製作與匯交已成為地質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2002年國務院頒布的《地質資料管理條例》,將地質資料的匯交以法定責任的形式賦予了每個匯交人。高校地調院作為從事基礎性、公益性、戰略性地質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應該理所當然地認真履行匯交義務,依法向國家匯交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的成果資料。如何整理製作電子文檔並按期匯交成為我院匯交工作的難題,資料部門必須對現存的問題採取有效措施,保證匯交工作順利進行。
1 把好成果報告初審關
為了保證匯交的成果資料完整、准確,資料部門必須參與項目成果報告的初審工作,對提交的技術文件材料進行認真清查,重點解決兩個問題:①將只需歸檔而不必匯交的文件材料剔除;②檢查同一份文件材料提交的與實際名稱有無不符,如有則及時糾正。提前消滅可能出現的問題,為匯交工作掃清障礙。
2 編寫成果資料匯交提綱
成果報告評審工作結束後(不必等到《評審意見書》正式下達),檔案人員就可以根據《工作項目任務書》和「提交的技術文件目錄」,按照國土資源部《成果地質資料電子文件匯交格式》的要求,將必須匯交的所有文字、圖件(JPG格式和MAP GIS)等文件材料的名稱編寫成提綱,在此基礎上做一份「成果地質資料電子文檔組織示例」,便於製作人員直觀理解。編寫的目的在於:①提前進入整理製作和匯交工作,盡早發現和解決問題,同時也為科技人員分擔一部分工作;②理清思路、明確目標,化解科技人員在製作電子文檔和匯交工作中的困惑;③把繁雜工作程序化、條理化,提高效率和質量;④給資料人員驗收電子文檔工作留下依據。
3 快速、簡要的指導與培訓
高校地調院的另外一大特點是依託了高校豐厚的人才資源。研究生便是人才資源之一,應該充分發揮研究生的作用,由他們來完成電子文檔製作工作。成果報告評審工作結束後由各項目組指派一名參加本項目的研究生,檔案人員根據《格式要求》對其進行簡明扼要的個別指導與培訓(因為每個項目所形成的文件材料內容、類型、數量都不相同,需要匯交的文件材料也就不相同),然後對照事先所做的「組織示例」整理好所有電子文件材料,完成電子文檔,這是一種很實用的辦法。其優點是:①研究生對項目進行過程中形成的文件材料比較熟悉,又具有相當高的計算機操作水平,更重要的是很多研究生都掌握了MAP GIS文件的操作技術,這給製作工作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因為MAP GIS文件在項目里佔有很大比例;②研究生年輕氣盛,時間相對充裕,能快速掌握製作方法而且做得既快又好,大大提高了效率,有利於按時匯交;③通過這項工作能夠培養研究生的歸檔和匯交意識;④掌握匯交程序和製作方法,有利於他們在今後的工作崗位上更好地發揮作用;⑤緩解了人手不夠的矛盾。
4 先刻盤後列印,寫好列印備忘錄
完成製作只是匯交工作的一部分,現行的匯交制度要求除電子文檔外必須匯交與電子文檔一致的紙介質文件材料,所以列印和裝訂工作也不容忽視。
(1)刻盤成本低,列印成本高,列印一份紙質成果報告的資費均在百元以上,多則上千元(彩色插圖多),列印地質圖的價格相對就更高些。刻盤後如果發現錯誤立即糾正損失趨於零,而等到列印出來再發現錯誤,即使是丁點小錯都可能導致一份紙質報告或一張圖紙完全作廢。因此,在刻盤之前之後都不妨多仔細檢查幾遍,盡最大可能把錯誤消滅在列印之前。科研經費來之不易,應該讓有限的經費做更多的事情。
(2)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列印、裝訂之前寫一份備忘錄,主要是記錄列印和裝訂的注意事項。內容有:應該列印哪些文件,每份文件需要列印幾份;復印哪些附加文件及其份數;哪些頁碼需要臨時調整位置;哪些文件需要蓋章;裝訂時各文件的前後排列順序。列印和裝訂發生錯誤,也是拖延匯交期限的因素,同時還會產生一定的經濟損失。
5 管理創新,提升效率
製作和匯交電子文檔是一項繁瑣細致的工作,在以往的製作和匯交工作過程中,出現過各種各樣的問題,在未來的工作中也還可能出現許多新的問題。在2008年全國地質調查工作會議,中國地質調查局對成果地質資料匯交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加大了對匯交工作的管理力度,嚴格規范了匯交時限,增加了資料工作者的緊迫感。這就要求資料部門必須不斷改進工作,管理創新,提升效率,不負重託,為國家的地調事業作更大貢獻。
Ⅵ 關於成果地質資料存在的問題與建議
尤利娟 郭雷 趙娟
(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北京100037)
成果地質資料是以文字、圖、表、多媒體、資料庫和軟體等形式提供的反應工作成果的一整套科技文件材料。隨著成果地質資料管理工作的發展,其驗收工作得到進一步規范,根據本人對相關標准規范的學習以及電子文檔驗收的工作實際提出如下見解,希望對成果地質資料的驗收能起拋磚引玉的作用。
1 成果地質資料存在的問題
1.1 紙質資料與電子文檔存在不一致現象
按照要求,在匯交紙質資料的同時應匯交一份內容相同的電子文檔,但在地質資料匯交時經常發現紙質資料和電子文檔不一致的現象
(1)正文部分。①文檔中生成的目錄紙電不一致。②紙電資料信息不對應:在紙質資料或電子文檔資料中缺少某一段落,資料中未插入相應的圖片或根本沒有圖片,電子圖片顯示方向不對;正文中缺少內容摘要;報告內容不完整等。③紙電頁碼不對應:有的資料中頁碼不連續,資料中的頁碼對齊方式不統一。
(2)審批類與附表類資料。①審批資料紙電不一致主要是紙質資料或電子資料缺少某種審批文具,如認定書、決議書、評審意見、審批意見書、評審備案證明、初審意見等等。②附表類資料中主要是紙質或電子缺少目錄、沒有表欄頭、表名,附表內容不齊全。
(3)附圖類資料。附圖類資料紙質不一致的問題比較多:①電子文檔附圖中的顏色不是偏色就是缺色,數據和符號紙電不一致,缺少圖例或者是圖例紙電不一致,附圖有的一些符號缺失。②電子資料中數字有但是紙質資料沒有列印出來,有的因為沒有系統庫、漢字型檔或所附系統庫漢字型檔與所交圖件不匹配而影響電子資料的顯示,造成紙電不一致。③紙電附圖目錄不一致。電子資料的附圖目錄應寫全稱而不應用簡稱,有的圖名上的比例尺與責任鑒中的比例尺不一致。
1.2 電子文件的分類正確
根據《成果地質資料電子文件匯交格式要求》,一份電子文檔中的電子文件必須依照其內容而歸到相應的類別中,歸類時,根據成果地質資料電子文檔的構成和電子文件的內容,確定電子文件應歸宿的類別。例如:成果報告屬於正文類;審查意見書和評審意見書屬於審批類;除正文中插圖部分為的各種圖形文件都屬於附圖類;登記表、成果表等各種表格文件屬於附表類;附件類包括測試報告、使用說明書、研究報告等;而其他類就包括項目任務書、項目設計書等。但在驗收電子文檔時發現文件的歸類存在混亂:①探礦權證經常附在正文的最後一頁,②野外意見書歸為審批類,③任務書及承諾書等歸為附件類,④掃描的文件總是一頁一頁獨立的擺放。
1.3 圖紙折疊不規范
在地質報告中有部分圖件超過A0幅面,其長度可超過6、7米。按照要求,各種圖件要使用輕磅紙,米格紙或聚酯薄膜作底圖用紙。圖件應有圖簽,圖簽要齊全。按19cm×27cm規格折疊成手風琴式,圖簽反折在外。可是匯交到我館的地質資料,附圖的折疊很不規范。規格大小不一,折疊的方法各式各樣,有的圖紙折疊的過大,超過了標准規定,而有的圖紙又折疊得過小。
1.4 附圖類電子文件信息模糊不清
在檢驗附圖類存檔電子文件時經常發現以下幾種問題:①圖中的信息無法看清;②電子圖中的信息與紙圖不一致;③電子圖中的岩性符號的方向與紙圖不一致;④電子圖的解析度過低,圖中的信息無法看清楚;⑤部分電子圖有缺色及缺線條的現象。
2 解決問題的建議
針對當前地質資料存在的質量問題,提出如下建議。
2.1 提高重視程度,嚴把質量關
匯交的紙質資料和電子文檔內容要完全吻合;附圖折疊的大小應符合紙質資料的規格,呈圖面折疊在裡面的手風琴式,並將右下角的圖簽折在外,不得隨意超寬、超長;正文目錄應反應該項地質資料匯交的全部內容,報告目錄應與文字中的標題一致,附圖、附表、附件與實物一致;認真填寫匯交資料聯單,報告題名不能簡化,歸類要准確。各省資料部門在匯交地質資料前,資料管理人員應按匯交質量要求把好第一關,盡量減少匯交資料的出錯率。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地質資料匯交的質量。
加強地質資料印刷前的檢查,盡可能地將問題消滅在印刷之前,減少後期的修改,提高地質資料的匯交質量。
2.2 加強技術培訓,提高業務技能
加強對基層資料管理人員的專業培訓。有計劃、有目的地開展培訓工作,通過組織學習相關的管理文件、法規,明確匯交地質資料的范圍和具體要求等,明確紙質報告和電子文檔的相關規范和要求,從源頭提高地質資料的質量。通過舉辦各種培訓班,一是加強地質資料工作;二是增強相互交流好的工作經驗,共同進步。
2.3 利用多種途徑,確保電子文檔清晰
附圖類存檔電子文件獲得方法有兩種,一是利用某種軟體從源文件中直接轉換獲得,一是用掃描等數字化方式獲得。
對於利用軟體獲得的附圖類存檔電子文件應增強對源文件製作人員的培訓,提高製作人員的水平,尤其是提高基層業務人員的水平是十分重要的。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提高電子文件的質量和水平,達到標准化,對於由於作圖軟體無法直接轉成匯交要求格式而採用掃描等數字化方法形成時,解析度的選取以保證圖形的精度和清晰度為准,一般可取300dpi,對壓縮的JPEG 格式質量因子取75以上。附圖類存檔電子文件不要使用數碼相機拍照的方式形成,以保證其精度和清晰度。
總之,只有對基層單位資料管理人員的培訓,從源頭把好地質資料的質量,才能從根本上提高地質資料的匯交質量,提高地質資料接收和驗收的工作次序,並進行一步為開發地質資料信息服務系統、建設數字地質資料、提高社會服務水平奠定基礎。
Ⅶ 地質調查項目成果管理
地質調查項目成果管理由中國地質調查局、大區地質調查中心和項目承擔單位共同負責。地質調查項目成果報告由中國地質調查局統一組織,分級實施。中國地質調查局負責組織計劃項目和重大工作項目的成果報告審查;大區地調中心受地質調查局委託組織計劃項目的成果報告審查,按規定接收大區內工作項目地質調查成果資料;實施單位負責組織工作項目成果報告審查,集成、整合工作項目成果,提交計劃項目成果報告;承擔單位受實施單位委託組織工作項目成果報告審查,匯交地質調查成果資料及規定的原始資料,保管地質調查原始資料和實物資料。
一、項目成果報告的評審
1.評審程序
地調項目成果報告評審已經有比較成熟的程序,目前主要依據中地調發〔2003〕187號《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調查項目管理辦法(試行)》,具體程序如下:
(1)地質調查項目應按照有關規定、技術標准和要求,編寫項目成果報告。
(2)成果報告提交單位在完成項目報告並進行初審後,向組織審查單位填報成果報告審查申請表一式兩份,同時附單位初審意見。申請評審必須具備以下條件:
1)全面完成了設計書的任務;
2)通過了野外驗收或相關檢查;
3)各類技術資料齊全;
4)形成文字報告和各類圖件。
(3)地質調查項目成果報告審查工作分為評審和審查兩部分。評審形式分函審和會審兩種,以函審為主。組織審查單位根據成果報告審查申請及項目情況確定評審形式和評審專家人員組成。會審時評審委員會通過審閱成果報告,查閱各類資料,聽取項目組匯報、答辯,並與項目組在交換意見的基礎上,由主審專家主筆並匯總其他評委的意見,提出評審意見初稿和報告質量評分建議,經評審委員會討論形成最終評審意見。函審時由評審委員分別審閱成果報告、進行報告質量評分、形成書面評審意見,由組織評審單位匯總,形成評審意見。
(4)成果報告評審和審查依據為項目任務書、設計書、設計評審意見書、設計審批意見書和有關技術標准。報告評審應堅持實事求是、客觀公正、注重質量、講求實效的原則,保證評審工作的嚴肅性和科學性。
(5)評審應形成專家評審意見,組織審查單位據此簽署評審意見書,下發項目成果報告提交單位。
(6)成果報告提交單位在收到評審意見書30日內按照評審意見書對成果報告進行修改後,送組織審查單位審查。
(7)評審委員會一般由5~9人組成,經費較少的項目,人數可酌情減少,組成人員應覆蓋項目工作涉及的主要專業。
(8)組織審查單位在收到修改後的成果報告15日內進行審查,對審查合格的成果報告,由審查單位下發審查意見書,同時報地質調查局業務主管部門和成果資料管理部門各一份。對審查未合格的報告通知成果報告提交單位限期完成修改。
(9)技術方法和研究類成果報告的評審除按本要求進行外,還應參照國家科委下發的《科學技術成果鑒定辦法》、《軟科學研究成果評審辦法》執行。
2.評審的主要內容
(1)技術資料是否齊全、准確;
(2)成果和原始資料的吻合程度;
(3)成果是否符合設計和有關技術標準的規定;
(4)項目工作任務和預期成果目標的完成情況;
(5)成果的綜合研究水平;
(6)成果報告和綜合圖件的質量;
(7)成果的社會經濟效益、推廣應用前景;
(8)存在問題及建議。
二、項目成果資料匯交程序及要求
(1)承擔單位為地質調查資料匯交單位,各項目承擔單位是地調成果的管理機構,負責本單位及下屬單位科技成果的原始檔案管理工作,對已歸檔的科技成果逐步實現社會共享。中國地質調查局大區地調中心和發展研究中心為地質調查成果資料的管理部門。
(2)大區地調中心負責接收轄區地質調查成果資料。發展研究中心負責接收全國地質調查成果資料。
(3)地質調查資料匯交單位應在成果報告審查意見書下發之日起180日內,按國家有關規定向國家資料管理部門匯交地質資料,並向地質調查局成果資料管理部門匯交地質調查成果資料紙介質和電子文檔資料各一式兩套。
(4)匯交的地質調查成果資料應當符合有關技術標准和地質調查局地質調查成果資料管理辦法要求。
(5)地質調查局成果資料管理部門在每季度開始10日內向地質調查局上報上季度地質調查成果資料匯交情況統計報表。
(6)負責向部科技成果管理辦公室報送本單位需要登記的科技成果有關材料。
三、項目成果的登記
國土資源部科技成果管理辦公室,負責部門的科技成果登記、科技成果資料庫管理、科技成果統計分析和國內外科技信息跟蹤等。地質調查項目成果也屬於國土資源部科技成果一部分,完成成果報告評審和原本檔案歸檔後,應及時到部成果管理辦公室進行登記。
各項目承擔單位的科技成果管理機構,負責本單位及下屬單位科技成果的原始檔案管理工作,對已歸檔的科技成果逐步實現社會共享;負責向部科技成果管理辦公室報送本單位需要登記的科技成果有關材料。
(1)各項目承擔單位在科技項目驗收之前,必須向本單位的科技成果管理部門匯交科技成果原始檔案,然後向部科技成果管理辦公室辦理成果登記手續。
(2)科技成果的原始檔案包括各種原始觀測記錄、野外觀測數據、野外記錄本、原始分析測試數據、有注釋文檔的源程序和操作手冊、文字報告及有關的電子版本資料。
(3)各項目承擔單位在完成科技成果原始檔案歸檔後,方可到部科技成果管理辦公室辦理登記手續。
(4)各項目承擔單位在部科技成果管理辦公室辦理科技成果登記時,必須提交下列材料:
1)項目合同書或設計書一份;
2)完整的科研報告兩份及公開刊物發表論文復印件;
3)科技成果原始資料歸檔證明;
4)按合同書規定的關鍵科學數據、技術文件等相應的電子版;
5)《國土資源部科技成果登記表》兩份;
6)文字報告及其附件、附表的規格為:長27cm、寬19cm(標准16開本)或標準的A4版本。附圖應按同樣規格進行折疊,圖簽折在外面。正文、附表、附件等應採用線裝訂,不得用易銹蝕的金屬物裝訂。
(5)凡符合登記要求的科技成果,經正式登記,由科技成果管理辦公室出具《科技成果登記證明書》。
(6)兩個或兩個以上單位共同完成的科技成果,由其第一承擔單位負責,向部科技成果管理辦公室辦理登記手續。
(7)對於已登記的科技成果,如果得到專家、中介機構、應用單位的評價,可在兩年內向部科技成果管理辦公室補交相關證明材料;如果根據驗收委員會及有關專家的意見,對科研報告作重大修改的,應及時向部科技成果管理辦公室提供新版本的報告。
(8)已登記的科技成果,凡涉及國家機密的,主管部門將按照保密的有關法律法規實行管理。
地質調查項目成果作為科技成果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管理已經形成了比較完善的體系。在組織管理上,科學技術部統一領導全國的科技成果管理工作,國土資源部和中國地質調查局科技主管部門設有專門的管理機構,對科技成果和地質調查成果實行分級管理。在管理流程上,科技成果和地質調查成果管理各項工作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同時科技成果和地質調查成果管理工作又貫穿於科技活動和地質調查的全過程。在國土資源大調查計劃制定階段,技術檔案、保密及地調成果的統計與分析,為國土資源大調查計劃的制定提供決策依據;在地質大調查實施階段,地質調查成果管理工作為計劃的過程管理提供各項職能服務,及時反饋地質大調查計劃的進展。
Ⅷ 成果地質資料電子文件匯交與管理存在問題思考
張紅英
(中國地質調查局西安地質調查中心,西安710054)
摘要 為保證成果地質資料匯交質量、延長資料的可再利用生命周期,本文主要針對成果地質資料電子文件匯交與管理中存在的真實、完整、可用性、安全性方面問題,提出了解決問題的思路。
關鍵詞 地質資料;電子文件;匯交與管理;問題
為推進地質資料管理現代化進程,提高地質資料管理水平,充分發揮地質資料作用,完善成果地質資料電子文件匯交制度,保證成果地質資料電子文件能有效地得到管理和利用,國土資源部2002年頒發制定了《成果地質資料電子文件匯交格式要求(試行)》,並於2006年進行了全面修改完善,經過這幾年電子文件匯交格式要求的試行和貫徹執行,成果地質資料電子文檔的製作和匯交質量逐年提高,但仍存在著值得我們高度重視的問題,地質資料電子文檔管理工作也迎來新的挑戰。
1 存在問題
1.1 真實、完整、可用性
匯交成果地質資料的真實、完整、可用性是保證成果地質資料質量和利用服務的基礎。但是匯交的成果地質資料文件材料不全、電子文件與紙介質資料內容不一致,這是電子文件匯交中經常出現的問題。
電子文檔可以在不同的計算機和載體之間傳遞和復制,而內容、信息形態無任何變化,很難像紙質資料那樣能確定哪個是「原件」,哪個是「復製件」,從而直接影響到如何才能保證電子文檔的真實性、可靠性和完整性。
電子文件本身不能被人們直接讀取,必須藉助於專門軟硬體系統,由於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一般的信息設備如計算機更新很快、常用的WINDOWS系統及WORD版本升級更快,幾年時間就會過時被淘汰,而耐久性較好的電子文檔載體如光碟在適宜條件下也許可以保存幾十年甚至上百年。因此若干年後有可能出現雖然有保存完好的光碟等電子載體,但讀取設備及軟體系統可能已從社會上消失,無法找到相應的讀取軟硬體系統,那時電子文件就會變為無法讀取的死信息。
軟硬體迅速更新並被淘汰的現狀和具有永久利用價值的電子文檔要求永久保存之間的矛盾亟待考慮。
1.2 安全性
成果地質資料電子文件在其形成、存儲、利用等方面存在許多不安全的因素。
(1)匯交的電子文檔攜帶有病毒,這會對其保管和利用造成潛在的危險,有的甚至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
(2)電子文件不具有固定的存儲載體,電子文檔易更改,對電子文檔具有一定許可權的人可以對其任意增加、刪除、修改,而操作者本身不留任何痕跡,所以為保證電子文檔的安全、正確和完整需要解決一系列技術難題及制定一套配套的管理制度。
(3)成果地質資料電子文件匯交格式要求推薦電子文檔匯交載體為只讀CD ROM光碟、DVD光碟、硬磁碟,現電子文檔的長久保存常見載體有硬磁碟、軟磁碟、光碟、磁帶等。由於受磁場和外界條件的影響,這些存儲載體可能會消磁、老化和自然損壞,從而損壞或徹底破壞載體上記錄的信息。另外由於設備的不斷更新,原先使用的存儲載體可能已不被使用或得不到技術支持。如早期曾廣泛使用的5.25 英寸的高密或低密磁碟,現在已基本淘汰。
1.3 地質資料管理人員素質的不適應性
對電子文件製作、電子文件歸檔檢查驗收及其歸檔後形成的成果地質資料電子文檔的管理,絕不是僅僅懂得紙質地質資料管理理論、原則、方法和技術的管理人員所能勝任的;也不是僅僅懂得電子計算機技術或數據通信技術的人員所能勝任的;也不是僅僅懂得地質專業技術的人員所能勝任的。但目前地質資料管理部門技術人才不僅數量嚴重不足,結構也不甚合理,復合型人才嚴重匱乏,而且資料部門由於自身的社會地位和條件所限,在引進人才方面與其他部門相比,往往處於劣勢,地質資料管理人員素質更亟待提高。
2 解決問題思路
2.1 對電子文檔真實性問題的解決
(1)加強地質工作項目的管理環節,嚴格項目成果的評審驗收,成果地質資料的紙介質與電子文件的規范要求作為評審驗收內容之一,並將審查認定的文件材料作為歸檔資料,交於相關資料管理部門備案作為備查;同時明確匯交人責任,要對匯交的電子文件的真實性、完整性和有效性負責,嚴把匯交前檢查驗收關,保證電子文檔與紙質資料內容的一致性與正確性,對存在偽造虛假匯交資料現象的單位或責任人按相關法規、辦法採取處罰措施。
(2)由於電子文檔可以隨時變換載體,或被不留痕跡地改動,所以為保證電子文檔的真實性要採取一些專門措施。如資料管理人員在電子文檔接收、驗收、整理、歸檔、保管和利用等各環節建立起規范的業務標准、嚴密的規章制度,使得對電子文檔的修改、存取、傳輸等任何操作都進行實時登記,以密碼形式存儲並有防刪改措施,並將電子文檔備份以備查詢,從而構建起一個維護電子文檔、電子文檔的原始性和真實性的管理保護體系。
(3)由於電子文檔具有系統依賴性和設備依賴性,所以在管理電子文檔的時候,資料管理部門必須考慮是否需要購置相應的軟體和硬體,這些軟體和硬體現在市場價格是多少,軟體的使用許可權及硬體的使用壽命有多長,軟硬體是否易於使用等問題。採用保存電子文檔相關支持軟硬體的方法,使電子文檔需要恢復時,可運用存儲的相關軟硬體,以原始形成時的顯示格式恢復,保證正常利用。
2.2 對電子文檔安全性問題的解決
(1)做好入庫前檢查驗收工作。地質資料電子文件的信息安全、有效直接影響著電子文檔的保管和利用,所以在製作電子文件時必須把電子文件的安全性檢查放在首位。
(2)認真研究解決電子文件保存問題。我國目前尚無專門針對電子文件長久保存的標准規范,已有的某些規定還都局限在具體的保管環境和技術參數的選擇上。《電子文件歸檔與管理規范》(GB/T 18894-2002)和《成果地質資料電子文件匯交格式要求》,也只是對歸檔環節中的電子文件載體、格式、軟硬體提出了具體要求,而沒有涉及長久保存的具體方案。其他的相關規定只是散見於個別標准規范中的某些條款,比如:《檔案管理軟體功能要求暫行規定》的第八條要求「檔案管理軟體應具備較強的數據獨立性,確保在軟、硬體環境發生變化時數據的完整、安全遷移有效利用」等。另外以光碟為載體的電子文件,從理論上講能夠長期保存,因為它的信息讀出是無接觸式的,不存在磨損。電子文件記錄在介質層上的信息被密封在塑料保護層內,不怕外界磁場的影響,不會直接受到空氣中的灰塵、水分及有害氣體的侵害。但是,由於電子文件形成的時間短,缺乏實際貯存的驗證,所以,電子文件的長期保存問題也是有待資料管理工作者進行深入研究和探討的重要課題。
(3)認真做好電子文檔的保管。①保持良好的保存環境,可以延緩電子文檔載體的自身老化,還可以減慢載體上所存信息的自然衰減,所以電子文檔載體(目前主要為光碟及硬磁碟)的保存環境嚴格執行國家有關要求,庫房溫濕度控制在國家要求范圍內,遠離強磁場和有害氣體,載體直立排放等。還要建立電子文檔維護管理的記錄。維護管理記錄信息可包含以下內容:電子文檔號,資料入庫前檢查驗收情況,定期檢查情況與存在問題,以及問題解決處理情況、備份情況等。②文件管理國際標准ISO15489-1認為遷移(在保證文件真實性、完整性、可靠性和可讀性的前提條件下,將文件從一個系統轉移到另一個系統的行動)被認為是數字信息長期保存的必須和恰當的選擇,也是目前比較成熟和頻繁使用的方法。但是,數據遷移並不能保存數據的全部原始信息,每一次遷移操作都可能丟失一定的信息,頻繁的遷移也會積累較大的信息損失。
故此目前數據備份是保證電子文件安全存儲的主要手段,對於長久保存的電子文件,必須定期進行復制,以防止信息損失。
數據備份主要有三種形式:全備份、增量備份、差分備份。同時系統備份(包括軟體系統和硬體系統)也應是必須考慮的重要內容。存儲體系建立在備份制度完善的基礎上,有利於數據的恢復與利用。
2.3 加強電子文檔管理知識的學習培訓
對於各單位或相關部門一是在重視成果地質資料電子文檔製作培訓的基礎上,重視電子文件管理知識的培訓;二可以組織資料管理人員去相關單位或部門學習關於電子文件(文檔)管理經驗。
對於地質資料管理工作者面對電子文檔帶來的挑戰不能消極等待,而必須與時俱進,不斷學習、更新專業、電子技術、信息技術等科學文化知識,掌握各方面的專業知識,了解各專業的工作流程,使匯交的成果地質資料既符合匯交要求,又保持各專業特點,針對電子文件管理中的問題採取措施,以確保電子文檔的真實完整、安全可靠,能夠永久地處於可准確提供利用的狀態,使其在地質工作及社會化服務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Ⅸ 數字地質調查資料庫資料匯交技術要求的研究與意義
馬飛飛1 李莉2 郭慧錦1
(1.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2.中國地質調查局武漢地質調查中心)
摘要 中國地質調查局自1999年以來,在數字區域地質調查基本理論與技術方面,開展了系統全面的研究,由2004年數字填圖系統RGMap 2.0升級到2010年的數字地質調查系統DGSS(2010)。自開展此項技術工作,獲得了大量的數字地質調查資料,但數字地質調查資料的匯交仍沒有標准規范,影響了數字地質調查資料的匯交和驗收工作。本文提出了數字地質調查資料庫資料的匯交技術要求,包括數字地質調查資料庫資料匯交內容、格式要求、文件的編制、組織形式、質量要求及數據檢查等幾個方面的內容。本匯交技術要求的研究和探索為地質資料匯交人和地質資料管理機構接收、檢查地質調查資料提供了依據。
關鍵詞 數字地質調查 資料庫資料 匯交技術要求
1 研究現狀
中國地質調查局自1999年以來,在數字區域地質調查基本理論與技術方面,開展了系統全面的研究,並於2001年和2002年,相繼開展了1:5萬和1:25萬數字試點填圖。至2003年,研製開發的數字填圖系統(RGMap),它使野外數據採集的空間定位及數據採集方法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填補了我國地學信息野外現場數字採集技術的空白。傳統的紙質筆記簿和手圖,被具有GPS定位與導航顯示、漫遊的數字化地理底圖、具圖形編輯功能和電子筆記簿功能的野外數據採集系統所取代。這種全新的野外數據採集系統具有可視化野外定位、標繪各種地質體和地質界線、地質現象描述、產狀記錄、采樣、素描、照片、野外實測剖面數據等多源空間數據的獲取、存儲與管理的功能,並採用了結構化資料庫與非結構化地質觀察現象文本資料庫相結合的特點,輔以PRB 字典庫,為地質學家野外調查提供了多方位技術支撐。通過4幅1:5萬和10幅1:25萬數字試點填圖試點應用,使數字填圖系統已臻於完善,為中國地質調查局全面推廣數字填圖方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2004年,數字填圖工作在全國正式全面展開,從此,我國在全球真正率先實現了區域地質調查中的計算機技術應用全程化[1~5]。
2004年,數字填圖系統由數字RGMap-RGMapGIS-MEMap-MEMapGIS-MEExplo五大子系統構成。RGMap為數字填圖野外數據採集子系統、RGMapGIS為數字填圖室內綜合整理與數據處理子系統、MEMap為礦產資源調查評價探礦工程數據採集子系統、MEMapGIS為礦產資源調查評價礦區數據、控礦工程數據的數據綜合、處理、制圖子系統、MEExplo為礦產資源調查評價、資源量估算與礦體三維可視化子系統。
2010年,將數字填圖野外數據採集系統、數字剖面系統、固體礦產野外數據採集系統、礦產資源調查數據處理與綜合分析子系統、資源儲量估算系統和礦體三維顯示系統等6大系統集成為一體化的數字地質調查系統軟體DGSS(2010)。該軟體系統由4大子系統構成:①數字地質填圖系統,RGMAP(Regional Geological Mapping System);②探礦工程數據編錄系統,PEData(Prospecting Engineering Data Documentation System);③數字地質調查信息綜合平台,DGSInfo(Digital Geological Survey Information System);④資源儲量估算與礦體三維建模信息系統,REInfo(Reserve Estimate &3D Modeling Information System)。
數字地質調查項目資料庫資料匯交到目前仍沒有標准規范而不能為廣大地質工作者和國民經濟提供更好的服務,很多數字地質調查項目已經完成工作,但是地質資料卻不能及時匯交並提供利用,匯交人不清楚數字地質調查資料庫資料應匯交哪些內容,數據應如何組織,接收人不知道如何接收、檢查數字地質調查資料庫資料,數字地質調查技術方法目前主要運用於1:5萬、1:25萬區域地質調查和1:5萬礦產遠景調查項目,因此筆者重點就區域地質調查和礦產遠景調查數字地質調查資料庫資料的匯交進行了研究和探索,現從數字地質調查資料庫資料匯交內容、組織形式、質量要求、數據的驗收等幾個方面進行了論述。
2 匯交內容
2.1 區域地質調查形成的數字地質調查資料庫資料的匯交內容
匯交內容包括:背景圖層庫、圖幅PRB庫、野外手圖庫、採集日備份、樣品資料庫、實際材料圖庫、編稿原圖庫、空間資料庫、綜合成果、遙感、勘探工程庫、基本信息、數字剖面等。
2.2 礦產遠景調查形成的數字地質調查資料庫資料的匯交內容
匯交內容主要包括:背景圖層庫、圖幅PRB庫、野外手圖庫、採集日備份、樣品資料庫、實際材料圖庫、編稿原圖庫、空間資料庫、地球化學庫、地球物理庫、基本信息庫、勘探工程庫、遙感、綜合成果、大比例尺綜合圖和數字剖面、元數據和各類建庫文檔等。
3 格式要求
數字地質調查資料庫文件的格式要求嚴格按照數字地質調查系統自動生成的電子文件格式匯交,電子文件的命名、屬性結構不得更改;各類成果庫的整理應符合相關的資料庫建庫標准(如地質圖空間資料庫標准、戰略性礦產遠景調查資料庫建庫(數據字典)標准)等。
軟體類電子文件的格式原則上不作限制,主要提供項目開展中所使用的軟體或根據開發時所用的工具軟體而提交相應格式的電子文件。
資料庫文件的匯交,應包括數字地質調查項目實施過程中形成的全部資料庫文件、元數據文件和資料庫所涉及的字典庫與系統庫,以使資料庫能夠正常打開,匯交的資料庫只能使用數字地質調查系統自帶的系統庫(SLIB)文件;確保資料庫中各個圖層齊全,屬性完整,參數正確;刪除資料庫中的冗餘文件及文件夾。匯交資料庫的同時需匯交與資料庫相關的建庫工作報告、資料庫驗收意見、資料庫驗收報告等文字材料。
以數據為主的資料庫(如關系型資料庫、屬性資料庫)應匯交包括所有數據在內的表文件以及與之相關的索引文件、備注文件、容器文件等。
以圖形為主的資料庫應匯交所有的圖形文件、圖層文件、外掛庫和瀏覽資料庫所必需的系統庫、字型檔、屬性庫、外部鏈接文件等相關文件以及與資料庫關系密切的其他文件和文件夾。
以光柵圖像為主的資料庫應匯交所有圖像文件及與之相關的其他文件和文件夾。
軟體匯交,應包括最終形成的軟體系統的安裝程序、源代碼以及軟體使用說明等相關文件和技術文檔,如有測試數據也應一並匯交。
非獨立使用的軟體應提供相應的支持軟體或控制項,無法提供時應在電子文件登記表的「電子文檔說明」中說明獲取的方式和途徑及其版本、生產商等相關信息。
4 文件的編制
資料庫和軟體類電子文件匯交時,資料庫類文件應保持數字地質調查系統自身文件的組織方式、目錄結構和屬性結構。資料庫類文件編制時按照數字地質調查系統自動生成的文件夾形式進行存放;地質圖空間資料庫按照《DD2006-06 數字地質圖空間資料庫標准》進行編制,裝飾圖層分層進行整飾,整飾圖層的命名採用被整飾圖層名前面加「a」表示,如 a_GeoPolygon.wl,a_GeoPolygon.w,地理圖層的命名和屬性採用國家地理信息中心提供的地理底圖的命名和屬性進行編制;其他庫文件按照戰略性礦產遠景調查資料庫建庫(數據字典)標准進行建庫; 元數據按照《DD2006-05地質信息元數據標准》,採用元數據採集器進行編制。
「安裝程序」、「源代碼」、「技術文檔」、「測試數據」等類別分類建立文件夾存放相應的電子文件。
資料庫或軟體類所用到各種工具軟體的系統庫、字型檔等相關文件要以獨立文件夾的形式與其他與之相關的電子文件存放在一起。如果是整個系統共用一套文件,則可將它們存放在上一級文件夾中,並在電子文件登記表的「電子文檔說明」中給予說明。
5 組織形式
每一份數字地質調查資料電子文檔以一個獨立的子目錄(一級子目錄)置於根目錄下,子目錄名即為該份資料的電子文檔號,該份電子文檔所有的電子文件均置於此子目錄下。在一級子目錄下建立兩個名為「源電子文件」和「存檔電子文件」的二級子目錄,分別用於存放該份電子文檔的源電子文件和存檔電子文件。在「源電子文件」子目錄下建立一個名為「資料庫和軟體」的三級子目錄,將數字地質調查技術形成的所有資料庫資料按照其系統形成的原有的目錄結構分類存放到該子目錄中。
6 質量要求
數字地質調查資料庫資料內容齊全,包括技術文檔、原始資料資料庫、綜合成果資料庫、元數據、建庫工作報告和質量控制文檔等內容。數字地質調查資料庫資料需經過專家驗收,提供正式的驗收記錄表、驗收意見和驗收報告等。各類庫文件應按相關規范完成資料庫的建庫工作任務(重點是空間資料庫、地球化學庫、地球物理庫、樣品資料庫、綜合成果庫的建庫)。資料庫結構和數據表關聯關系正確,該資料庫文件可由數字地質調查系統運行。數據種類應與報告一致。數據必須分圖幅組織。所有的資料庫文件必須有正確的投影參數。
7 數據檢查
7.1 齊全性檢查
對照任務書、成果報告、成果報告評審意見及資料庫文件的驗收報告或驗收意見書檢查數字地質調查資料庫文件數據是否匯交齊全,檢查內容參照數字地質調查資料庫資料匯交內容。
7.2 完整性檢查
對照數字地質調查資料庫資料匯交內容與資料庫資料電子文檔的組織形式檢查數據的完整性。重點檢查文件、圖層、數據表、空間實體的完整性,數據量缺失和數據項缺失,注記的完整性和相關技術文檔的完整性等。
7.3 正確性檢查
①按照數字地質調查資料庫資料電子文檔的組織形式檢查資料庫文件組織形式的正確性。②對照成果圖檢查空間資料庫文件是否為最終的成果數據,首先檢查圖元個數的一致性,圖元是否有多餘或遺漏;其次檢查圖元數據相對位置的正確性,確保空間資料庫文件是最終的成果數據。③數據文件及文件夾命名的正確性:文件存放位置的正確性及數據屬性中上下標、大小寫等書寫格式的正確性。④系統庫文件正確性的檢查。⑤數據參數的正確性檢查。⑥整飾文件的正確性。重點檢查整飾圖層文件的命名、內容等是否符合相關標准與技術要求。⑦空間資料庫的正確性。按照地質圖空間資料庫文件存儲組織結構表進行空間資料庫的檢查。⑧地理數據的正確性。重點檢查地理數據的命名和屬性的正確性;地理圖層的命名和屬性需按照國家地理信息中心提供的地理底圖進行命名和屬性結構的設置。
8 意義
數字地質調查資料庫資料匯交技術要求適用於區域地質調查、區域礦產調查、地質勘探等地質工作採用數字地質調查系統形成的資料的製作、接收、驗收和匯交。區域地球化學調查、區域地球物理調查、礦產評價等採用數字地質調查技術形成的資料可參照本匯交技術要求。
本技術要求中的數字地質調查資料庫資料的匯交內容、格式要求、文件的編制、質量要求、數據檢查及組織形式示例對地質資料匯交人如何匯交數字地質調查資料,資料管理機構的資料管理人員接收、驗收此類地質資料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為今後地質資料的社會化服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使得地質資料的社會化服務水平更上一個台階。
參考文獻
[1]李超嶺,於慶文,楊東來,等.PRB數字地質填圖技術研究[J].地球科學—中國地質大學學報,2003,28(4):377~383.
[2]李超嶺,張克信,牆芳躅,等.數字區域地質調查系統技術研究[J].地球科學進展,2002,17(5):763~768.
[3]李超嶺,楊東來,於慶文,等.數字地質調查與填圖技術方法研究[J].中國地質,2002,29(2):213~217.
[4]李超嶺,於慶文,張克信,等.數字區域地質調查基本理論與技術方法[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3.
[5]李超嶺,張克信,於慶文,等.數字填圖中不同階段數據模型的繼承技術[J].地球科學,2004,29(6):745~752.
Ⅹ 對成果地質調查資料接收和驗收的幾點體會與思考
於華
(天津地質礦產研究所,天津300170)
摘要 成果地質調查資料管理經歷了六年多的歷程,本文就接收、驗收工作中的情況,談了一些體會,並提出幾點相關建議。
關鍵詞 成果地質調查資料;體會;建議
自1999年開展國土資源大調查以來,在1:5萬和1:25萬區域地質調查、礦產資源評價、1:5萬和1:20萬化探、1:20萬區域重力、異常查證、技術方法、地下水資源調查評價、地質環境評價、地質災害調查、資料庫、遙感地質、科學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大批成果。形成了大量的成果地質調查資料。
1 2002年以來成果地質調查資料接收和驗收現狀與體會
全國地質資料館及中國地質調查局天津、沈陽、南京、宜昌、成都、西安地質資料館作為中國地質調查局資料管理單位,對地質調查項目形成的成果地質調查資料,根據工作地區分屬,進行接收以及驗收、轉交、保管、服務工作。
圖1 大區成果地質調查資料接收、驗收流程
近六年工作以來,筆者積累了一定的工作經驗,先後對不同專業的資料狀況有了深刻的了解;對現代資料工作內容有了較深刻的理解;也已形成基本的接收、驗收工作程序(圖1)。
1.1 接收方面
目前地質調查項目的承擔單位是由不同行業的地質部門的項目組承擔,其對資料匯交規定不熟悉,資料崗位人員不健全,許多都是兼職,只能少部分精力用在資料管理上,無暇顧及新形式下資料管理的新任務及業務水平的提高,導致中國地質調查局資料管理單位接收工作產生許多障礙。如電子文件拷貝錯誤、輸出錯誤、裝訂錯漏頁等。
1.2 驗收方面
附圖的驗收:除特殊專業外,目前大部分都是使用MAPGIS製作的,很少部分是用AUTOCAD、CORELDRAW等制圖軟體製作的。對於用MAPGIS製作的圖,在驗收時,首先要搞清楚其對應的系統庫、漢字型檔,在正確設置其目錄路徑情況下,打開其工程文件,才能保證點、線、面文件是正確使用的,否則圖面上顯示的點、線、面內容是不正確的。現資料部門普遍注重系統庫的配套,經常忽視漢字型檔。其實與其製作時所用的漢字型檔配套也挺重要的,MAP GIS作圖時用到的漢字型檔基本有兩類,一是適量字型檔(即大家通常所說的MAPGIS自帶字型檔),另一種是Truetype字型檔(即Windows下的字體)。有許多情況是在電子文件中未將其製作時所用的漢字型檔附上,只說明其用的是MAPGIS自帶的漢字型檔,這只說明其使用的不是Truetype字型檔(即Windows下的字體),殊不知MAP GIS自帶的字型檔也有幾種,不是唯一的,曾經就出現過在驗收時,在用其說明中所註明的相同MAP GIS版本字型檔配套的情況下,打開文件後發現其文字顯示有疊加現象,重新配套上其製作時所用的MAP GIS漢字型檔後,一切正常。因此驗收時,在按電子文件的說明、註明正確配套的情況下,當發現圖面內容不正確時,首先對其系統庫、漢字型檔的正確性進行確定,其次是對其點、線、面文件的正確性的確定。一定不能籠統認為都是點、線、面文件本身的錯誤。在這個確認的過程中對驗收人員來說,就要有一定的地質專業基礎,不然是很難做出正確的結論的。對於驗收用AUTOCAD、CORELDRAW軟體製作的圖時也同樣需要關注類似上述方面的問題,只是配套方式不同罷了。還有對於用MAP GIS製作的圖件,在用比製作時的版本高的軟體進行驗收,發現多個圖中某類線型有同樣的異常,且沒有其他問題時,重新用其製作時的版本進行檢查,若正常的話,這是版本的差異,不是錯誤。另外還要注意在檢查矢量圖時要選擇還原顯示狀態。
上述所說的不正常情況有幾種:①矢量電子文件圖面顯示大批或個別圖式,與正常的紙介質和柵格圖像文件不同,是由提交的電子配套系統庫不正確導致。②柵格圖像文件和矢量電子文件圖面顯示大批或個別圖式,與正常的紙介質不同,是輸出柵格圖像文件時所用的和提交的電子配套系統庫不正確導致。③矢量電子文件圖面顯示缺失部分文字內容或部分字體、字間距與紙介質和柵格圖像文件的不同,是提交的漢字型檔不正確導致。④柵格圖像文件和矢量電子文件圖面顯示缺失部分文字內容或部分字體、字間距與紙介質不同,是在輸出柵格圖像文件時所用的和提交的電子配套漢字型檔不正確導致。⑤紙介質和兩種電子文件完全一致,但都不正常,大批或個別圖式不正常,紙介質和兩種電子文件完全一致,但都不正常,缺圖名、圖中部分注釋等文字內容,一是由於在輸出紙介質、柵格文件時所用的系統庫及提交的電子配套系統庫都不正確,不是製作電子文件時所用的。二是由於在輸出紙介質、柵格文件時所用的漢字型檔及提交的電子配套漢字型檔都不正確,不是製作電子文件時所用的。
資料庫的驗收:資料庫產品有多種形式,要視成果地質資料的情況而定,是空間資料庫就一定是屬性信息和空間信息並舉。資料人員通常根據其文字報告中基本數據信息的描述進行核對,如空間數據的文件格式、文件數量,各類外部屬性信息的記錄數、內部屬性有無等數量性、存在性檢查。對於純資料庫項目成果檢查要復雜許多,形式也多樣;總之因具體情況而進行基本數量性、存在性檢查。對於鑲嵌在系統中的資料庫,則要通過其軟體中的一些功能來實現對信息的檢查。
2 對成果地質調查資料接收和驗收的建議
2.1 提交和接收方式的建議
成果地質調查資料提交單位向中國地質調查局資料管理單位提交評委審查認定稿1份,包括蓋審查認定章的紙介質文件,專家認可的成果所有內容的電子文件;以及與之對應的資料報送單。該單類同現在的電子文件登記表或評審意見書中的提交技術文件目錄中的成果部分的細化。
2.2 成果資料製作的建議
集中製作電子文檔,由中國地質調查局資料管理單位組建製作團隊,按電子文件匯交格式要求及服務需求,承擔成果地質調查資料的電子文件及紙介質的製作、復制任務。製作、復制費由資料提交單位。每份成果要在合格後90天內完成製作、復制。
2.3 執行建議後大區成果地質調查資料接收、驗收流程(圖2)
2.4 執行上述建議的優點
減輕項目承擔單位的負擔;解決提交單位資料管理人力資源不足問題;消除了接收單位與提交單位在成果製作與提交之間的摩擦;提高製作效率;避免了轉手製作產生的錯誤;能達到服務的及時性,便於服務;不用解決長期以來形成的資料管理部門與成果認定技術管理部門之間的不銜接問題,因提交與接收之間消除了審查認定後重製作過程;提交期限可由現在的180天大大縮短;避免了目前反復製作修改、提交的現象,減少了成果地質調查資料的接收、驗收工作量,縮短了提交到合格的周期;提供服務的成果整齊劃一,同時便於成果資料製作質量的提高;資料接收單位的電子文件(集中)製作團隊,通過製作工作具備了一定的技術水平,在人員充足的情況下,可承擔下絕大部分電子文件的製作工作,個別特殊專業的可適當採取委託方式。十年大調查下來,積累了各個專業的資料,但製作成果資料的軟體在飛速發展,低版本軟體製作的成果電子文件急需進行升級遷移,才能保證其能正常使用,提供服務,不然現狀延續下去,到使用時,版本相差太大,低版本軟體或可遷移(轉換)軟體早已消失,那會將一些電子成果變成廢品,無法使用。
圖2 建議的成果資料接收、驗收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