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省地質災害防治調理額
❶ 地質災害防治級別
依據國土資源部發布的有關技術要求,地質災害防治按三級劃分:即重點防內治(區)段容、次重點防治(區)段、一般防治(區)段,根據地質災害危險性綜合評估結果,確定地質災害危險性大的區段為重點防治(區)段;地質災害危險性中等的區段為次重點防治(區)段;地質災害危險性小的區段為一般防治(區)段。
輸油管線重點防治段3段,長19.3m,占線路總長的4.0%;次重點防治段8段,長58.9km,占線路總長的12.2%;一般防治段7段,長404.4km,占線路總長的83.8%。
根據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結果,擬建工程遭受或引發、加劇的危險性大和中等的地質災害均需防治,危險性大的災害點作為重點防治點,危險性中等的災害點作為次重點防治點,防治災點詳見表6-12。
表6-12 擬建工程地質災害防治點統計表
❷ 陝西對於地質災害移民安置有哪些政策
根據《來陝西省人民政源府關於印發陝北移民搬遷安置若干政策規定的通知》,陝西對於地質災害移民安置的政策有:
1、集中安置點住房按每戶60平方米、80平方米、100平方米三種類型建設,搬遷戶按人均不超過25平方米標准選定戶型,分別負擔1萬元、25萬元、4萬元建房費用,其餘資金通過各級財政補助並整合扶貧移民搬遷、保障性住房建設、農村危房改造、易地搬遷試點、生態移民、地質災害治理和土地治理等項目資金統籌解決。
2、經審核批准,集中安置點建房面積超過100平方米的住戶,超出面積費用由搬遷戶負擔,最大面積不超過125平方米。
3、分散安置搬遷戶的建房資金,財政按每戶3萬元的標准補助,補助資金省上承擔50%,市、縣承擔50%。
4、特困戶由政府免費提供住房,面積控制在30-50平方米,所需資金由各級財政安排解決。
5、搬遷安置的五保戶和孤寡老人原則上納入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集中供養,不再重復建房。
❸ 全國地質災害防治區劃的原則
(1)區域環境地質條件的相似性原則
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的發生受地專形坡度、屬岩土體工程地質類型和活動斷裂等因素所組成的地質環境系統的控制,區域地質環境系統相同或類似的區域,其地質災害活動或易發性也相似。所以要把不同的地質環境劃分出來。
(2)區域性人類工程活動規律相似性原則
人類活動的強度與廣度總是在一定的地質環境區域內發展的。相似的區域自然地質地理條件,人類工程活動規律也相似。如東北和華北地區的地質災害是主要是由於過量開采地下水資源和煤炭資源引起的地面沉降、地面塌陷,主要發生在沿海城市和礦區;黃土高原地區的滑坡災害往往是人為開挖坡腳建房而引起的。
(3)區域地質災害防治方向與措施的相似性原則
考慮到中國不同地區地質環境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有很大差異,地質災害類型和危害情況不同,區域的減災重點和防治對策不同。東部地區人多地少,經濟基礎好,可通過地質災害治理、限制不合理人類活動等途徑,逐漸減輕地質災害活動的頻率和強度。而西部經濟落後,宜採取搬遷、撤離措施,避讓地質災害,減少生命財產損失。
❹ 陝西省有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監理資質的單位有哪些
陝西省煤田地質局 陝西省地質調查院 陝西省地質工程理局 陝西省地質調查總院 陝西省核工業地質局 陝西省渭河治理工程局
❺ 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崩塌災害防治的工程措施:
1、攔擋:對中、小型崩塌可修築遮擋建築物或攔截建築物。攔截建築物有落石平台、落石槽、攔石堤或攔石牆等,遮擋建築物有明洞、棚洞等。
2、支撐與坡面防護:支撐是指對懸於上方、可能拉斷墜落的懸臂狀或拱橋狀等危岩採用墩、柱、牆或其組合形式支撐加固,以達到治理危岩的目的。對危險塊體連片分布,並存在軟弱夾層或軟弱結構面的危岩區,首先清除部分松動塊體,修建條石護壁支撐牆保護斜坡坡面。
3、錨固:板狀、柱狀和倒錐狀危岩體極易發生崩塌錯落,利用預應力錨桿(索)可對其進行加固處理,防止崩塌的發生。錨固措施可使臨空面附近的岩體裂縫寬度減小,提高岩體的完整性。
4、灌漿加固:固結灌漿可增強岩石完整性和岩體強度。一般先進行錨固,再逐段灌漿加固。
5、疏干岸坡與排水防滲:通過修建地表排水系統,將降雨產生的徑流攔截匯集,利用排水溝排出坡外。對於滑坡體中的地下水,可利用排水孔將地下水排出,從而減小孔隙水壓力、減低地下水對滑坡岩土體的軟化作用。
滑坡災害防治的工程措施
1、排除地表水和地下水:滑坡滑動多與地表水或地下水活動有關。因此在滑坡防治中往往要設法排除地表水和地下水,避免地表水滲入滑體,減少地表水對滑坡岩土體的沖蝕和地下水對滑體的浮托,提高滑帶土的抗剪強度和滑坡的整體穩定性。
2、減重與載入:通過削方減載或填方載入方式來改變滑體的力學平衡條件,也可以達到治理滑坡的目的。但這種措施只有在滑坡的抗滑地段載入,主滑地段或牽引地段減重才有效果。
泥石流災害防治的工程措施
1、跨越工程:在泥石流溝上方修築橋梁、涵洞跨越避險工程,使泥石流有排泄通道,又能保證道路的暢通。
2、穿越工程:在泥石流下方修築隧道、明硐和渡槽的穿越工程,使泥石流從上方排泄,下方交通不受影響。這是通過泥石流地區的又一種主要工程形式,對於隧道、明洞和渡槽設計的選擇,總的原則是因地制宜。
3、防護工程:對泥石流地區的橋梁、隧道、路基及重要工程設施修築護坡、擋牆、順壩和丁壩等防護工程,從而抵禦泥石流的沖刷、沖擊、側蝕和淤埋等危害。
4、排導工程:修築導流堤、急流槽、束流堤等排導工程,改善泥石流流勢、增大橋梁等建築物的排泄能力。
5、攔擋工程:修築攔砂壩、固床壩、儲淤場、支擋工程、截洪工程等攔擋工程,控制泥石流的固體物質和雨洪徑流,削弱泥石流的流量、下泄量和能量,以減緩泥石流的沖刷、撞擊和淤埋等危害。
(5)陝西省地質災害防治調理額擴展閱讀:
誘發地質災害的因素主要有:
1、採掘礦產資源不規范,預留礦柱少,造成采空坍塌,山體開裂,繼而發生滑坡。
2、開挖邊坡:指修建公路、依山建房等建設中,形成人工高陡邊坡,造成滑坡。
3、山區水庫與渠道滲漏,增加了浸潤和軟化作用導致滑坡泥石流發生。
4、其它破壞土質環境的活動如採石放炮,堆填載入、亂砍亂伐,也是導致發生地質災害的致災作用。
❻ 陝西省年國土資源綜合統計分析報告
2006年全省國土資源工作的總體思路是:繼續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和建設西部經濟強省、構建和諧陝西為基本目標,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國土資源工作的方針政策和部署。突出資源保護,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土地資源管理以保護耕地和集約用地為重點,礦產資源管理以整頓和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為重點。按照「保護資源、保障發展、維護權益、服務社會」的思路,治理整頓土地市場、礦業權市場,依法管理好國土資源。努力提高全省國土資源系統管理服務水平,為全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作出貢獻。
一、土地資源
1.土地資源狀況
2006年土地利用現狀變更調查顯示,至2006年10月31日全省土地總面積20579459.87公頃。其中農用地18482057.69公頃,占總面積的89.8%(其中:耕地4058235.37公頃,占總面積的19.7%;園地703724.92公頃,占總面積的3.4%;林地10346510.24公頃,占總面積的50.3%;牧草地3070500.23公頃,占總面積的14.9%;其他農用地303086.94公頃,佔1.5%);建設用地805457.58公頃,占總面積的3.9%(其中:交通用地63910.75公頃,占總面積的0.3%;居民點工礦用地701073.84公頃,占總面積的3.4%;水利設施用地40472.99公頃,占總面積的0.2%);同2005年相比各類土地增減幅度不大,主要是耕地減少0.2%,園地增加0.1%,林地增加0.3%。
2.建設用地審批情況
全省年內新增建設用地4956.4249公頃,其中佔用耕地3051.6622公頃。單獨選址用地1320.0817公頃,佔26.6%,分批次建設用地3636.3432公頃,佔73.4%,比2005年增加了47.4%,其中以工礦倉儲用地和住宅用地為主,工礦倉儲用地1240.3609公頃(佔34%)比2005年增加66%,住宅用地1180.4655公頃(佔32.5%)比2005年增加96.5%,公共建設用地544.4772公頃(佔14.9%)比2005年增加71.2%,公用設施用地170.7309公頃(佔4.7%)比2005年增加78.8%,商服用地154.9626公頃(佔4.2%)比2005年減少26.6%。
2006年土地徵用總面積2491.1261公頃,農用地2227.3983公頃,耕地1883.3631公頃,其中耕地佔征地總面積的75.6%。征地總費用170736.3199萬元,安置農業人口41178人。
3.土地整理、復墾和開發情況
2006年全省進一步加大土地開發整理力度,確保了全省耕地佔補平衡,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積。2006年土地開發復墾和整理共增加土地9682.37公頃,比2005年增加了17%,其中農用地增加7044.39公頃,比2005年增長1.2%。建設用地為59.78公頃,總投資額28758.33萬元,比2005年的30987.28萬元減少了7.2%。土地開發增加土地面積為6022.80公頃,其中農用地面積為4765.73公頃,建設用地面積為8.68公頃。投資額17226.76萬元。土地開發平均投資為2.86元/平方米。
土地整理增加土地面積為2127.49公頃,其中農用地面積818.42公頃,建設用地面積為51.10公頃,投資6612.55萬元。土地整理平均投資為0.88元/平方米。土地復墾增加土地面積為1532.08公頃,其中農用地面積1460.24公頃,投資4919.02萬元。土地整理平均投資為3.21元/平方米。
二、礦產資源
1.礦產資源狀況
陝西省地質成礦條件優越:陝北蘊藏優質鹽、煤、石油、天然氣等礦產;關中有煤、鉬、金、非金屬建材、地熱等礦產;陝南產有色金屬、貴金屬、黑色金屬及各類非金屬礦產。
2.地質勘查投入與勘查成果
2006年地質勘查經費共投入25148.04萬元,比2005年增加了10624.94萬元。這說明從國家到省地方都更重視地勘工作,加大了對地質勘查工作的投入。其中,中央財政撥款4710.50萬元,地方財政撥款897.72萬元,完成鑽探工作量287758米,提交地質資料400份。至年末,從事勘查人員3644人,勞動報酬為11375.98萬元。
3.頒發勘查許可證和采礦許可證情況
2006年新發采礦許可證為694個,其中能源礦產24個,黑色金屬礦產7個,有色金屬礦產2個,貴金屬礦產1個,非金屬礦產656個,水氣礦產4個,批準的登記面積157.2140平方千米,礦業權使用費為52.44萬元。
2006年全省新發勘查許可證37個,其中黑色金屬礦產12個,有色金屬礦產18個,貴金屬礦產4個,非金屬礦產3個,批準的登記面積495.08平方千米,礦業權使用費為4.95萬元。
三、國土資源市場
(一)土地市場
1.土地市場建設
2006年陝西省土地市場秩序進一步規范,市場調控進一步加強。全省嚴格實行經營性房地產項目用地的招標拍賣。
2.土地一級市場
2006年共出讓土地2354.1596公頃,成交價款1191360.97萬元,純收益246383.27萬元。主要以協議出讓和掛牌出讓為主,拍賣出讓面積最小。協議出讓面積為1404.8020公頃,佔59.6%,成交價款326569.71萬元,純收益50961.44萬元;掛牌出讓616.1449公頃,佔26.2%,成交價款696245.57萬元,純收益147578.63萬元;招標出讓235.2238公頃,佔10%,成交價款60061.30萬元,純收益2909.82萬元;拍賣出讓97.9889公頃,佔4.2%,成交價款108484.39萬元,純收益44933.38萬元。
土地出讓按用地類型分,以工礦倉儲用地和住宅用地為主。其中工礦倉儲用地1049.3791公頃,占出讓總面積的44.6%;住宅用地877.5009公頃,佔37.3%;商服用地163.1648公頃,佔6.9%;公共建築用地159.4486公頃,佔6.8%;水利設施用地18.3573,佔0.8%;公用設施用地16.6450公頃,佔0.7%;交通運輸用地1.0599公頃。
全年劃撥土地面積538.6704公頃。租賃土地面積71.1697公頃,租金2136.26萬元,其他方式供應土地面積15.0870公頃,收入1003.49萬元。
3.土地二級市場
2006年轉讓土地面積為2549.34公頃,轉讓金61089.86萬元。土地轉讓以公用設施用地和住宅用地為主。公用設施用地1845.42公頃,占轉讓總面積的72.4%;住宅用地488.49公頃,佔19.1%;工礦倉儲用地157.27公頃,佔6.2%;商服用地52.99公頃,佔2.1%;公共建築用地5.17公頃,佔0.2%。出租土地56.76公頃,租金2151.33萬元。其中工礦倉儲用地35.28公頃,佔62.2%;住宅用地1.5公頃,佔2.6%;商服用地19.98公頃,佔35.2%。抵押4977.51公頃,抵押價款2508254.05萬元,貸款金額為1154974.92萬元。其中工礦倉儲用地2759.09公頃,佔55.4%;住宅用地1514.35公頃,佔30.4%;商服用地446.14公頃,佔2.5%;特殊用地118.25公頃,佔0.6%;公共建築用地105.52公頃;公用設施用地31.75公頃。
(二)探礦權采礦權市場
全年出讓探礦權4宗,合同金額34.6萬元。探礦權出讓的礦種:鐵礦2宗、銅礦1宗、金礦1宗。
出讓采礦權501宗,金額12958.57萬元。出讓的主要礦種為:煤88宗、石煤23宗、鉛鋅礦14宗、鐵礦8宗、釩礦2宗、錳礦1宗,建築石料用灰岩66宗、水泥用灰岩62宗、建築用砂20宗、磚瓦用粘土92宗、片麻岩12宗、建築用大理石11宗。
轉讓探礦權55宗,合同價款18351.54萬元,探礦權轉讓的主要礦種有:金礦15宗、銅礦14宗、鉛礦7宗、鐵礦和釩礦4宗、鉛鋅礦3宗、鉬礦2宗。
轉讓采礦權42宗,合同價款592.00萬元。主要礦種為:煤礦33宗、礬礦4宗、鉛鋅礦2宗、金礦1宗。
四、違法案件查處情況
1.土地違法案件查處情況
2006年發現土地違法案件3628件,比2005年減少528件。其中歷年隱漏361件,本年度發生3267件,涉及土地面積1774.03公頃。土地違法案件中,個人違法比例仍然最高,共2758件,佔76.1%,但比2005年下降18.3%。企事業單位土地違法651件,佔17.9%,較2005年上升了53%。村組集體180件,佔4.9%,較2005年下降44.7%。本年立案3130件,其中隱漏案件立案296件,涉及土地面積1708.84公頃。在立案案件中,未經批准佔地2456件,涉及面積1322.68公頃,買賣或非法轉讓108件,涉及面積32.35公頃;破壞耕地162件,涉及面積84.41公頃,其他違法案件108件,涉及面積36.05公頃。本年結案共3012件,結案率83%,較2005年的79%明顯提高。拆除構建物7578.11百平方米,比2005年增多4579.99百平方米,沒收構建物1296.54百平方米,較2005年增加1097.54百平方米;收回土地430.17公頃,較2005年增加365.74百平方米;其中耕地70.1公頃,罰沒款6403.61萬元,較2005年增加3500.73萬元。以上數據說明全省耕地保護力度大大加強,治理整頓土地市場秩序成效明顯。
2.礦產違法案件查處情況
礦產違法案件上年未結4件,本年立案331件,其中企事業單位違法案件32件,集體17件,個人282件。勘查違法案件共10件。采礦違法案件共321件,其中無證開采255件,個人無證開采239件,佔93.7%;越界開采46件,個人越界開采27件,佔58.7%;企事業單位越界15件,佔32.6%;集體越界4件。本年結案318件,其中吊銷采礦許可證25件,罰沒款439.22萬元。
五、國土資源行政復議情況
本年度共受理行政復議申請23件,審結22件,未審結案1件。其中維持14件,撤銷7件,撤回申請1件。
六、國土資源管理機構和人員培訓情況
2006年全省國土資源管理部門(不包括行政主管部門的下屬事業單位)從業人員4646人(其中行政編制人員1780人),經費收入總額32875.95萬元,完成基本建設投資2752萬元。具體情況如下:
省廳機關年末從業人員94人,行政編制人員94人,年末從業人員中,研究生5人,佔5%,本科及大專生88人,佔94.6%;經費收入總額2438.42萬元。
在市、縣兩級國土資源(國土、土地、地礦)行政管理部門中,年末從業人員4552人,其中行政人員1686人,年末從業人員中,研究生76人,本科及大專2964人。
全年財政撥款及其他收入資金共計32875.95萬元。其中,中央財政撥款1034萬元;地方財政撥款23128.44萬元;其他收入8713.51萬元。人均年經營收入7.07萬元。
2006年全省國土資源系統參加培訓的人數共計1612人。其中,黨校學習389人,行政學院學習85人,其他院校及培訓1138人(其中國外培訓23人)。參加學歷教育培訓的有717人。通過學習與培訓,提高了國土資源行政管理幹部的綜合素質和執法水平,樹立了良好的國土資源行政管理幹部形象,為更好地行使國家對國土資源的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礎。
七、地質資料匯交和信息化建設情況
2006年,全省共匯交地質資料400份,查閱人數658人次,查閱份數1693份。地質資料評審備案260份,其中能源礦產193份,金屬礦產39份,非金屬礦產13份,水氣礦產4份。
2006年全系統從事信息化建設人員669人,技術人員183人,其中高級職稱24人,中級職稱112人。經費投入1212.39萬元,其中硬體投入541.15萬元,軟體457.53萬元,維護126.98萬元。經費投入比上年度減少21%。
八、問題與建議
1.存在問題
地市級的信息化工作缺乏高素質的人員和資金,影響整體管理水平:一是綜合統計人員隊伍不穩定,部分統計人員業務不精,難以適應綜合統計工作要求;二是一些基層單位缺少統計工作所需的基本條件和設備,給綜合統計工作帶來一定難度;三是部門統計多,數出多門,相互協調差,數字不夠准確。
2.對今後工作的建議
(1)加強統計分析工作,提高科學決策水平。大力夯實業務基礎,不斷提高國土資源形勢分析水平。建立健全綜合統計工作制度,重視基礎數據的收集。建設統計調查數據共享平台,提高信息共享程度,加強統計數據的綜合分析。
(2)對市縣兩級行政部門,要保證機構、職能和必要的設備配置。加強培訓,提高綜合統計人員素質、業務水平。減少統計人員頻繁流動。
(3)完善管理體制,加強部門間的協調,進一步提高統計數字的真實可靠性,使綜合統計真正能為各級政府部門和領導決策,提供有力的數據保障。
❼ 陝西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主要是干什麼的
是一個協助政府履行地質環境監督管理職責,承擔日常地質環境監測工作,從事技術服務版的公益性事業單權位。主要從事全省地質環境管理和治理(如礦山環境治理、地質災害防治),如:礦山環境治理規劃、治理工程;地質災害防治規劃、治理工程;地下水環境污染防治;地質災害汛期預報、應急響應等。
❽ 關於對全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進行通報的通知
國土來資電發〔2011〕122 號
各省 (區、源市)國土資源主管部門:
為了加強地質災害信息和有關材料報送工作,經部領導同意,自 2011 年 8月份起,我辦將在 《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通報》中對各省 (區、市)開展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情況進行通報,通報主要內容如下:
一、上報地質災害災情、險情及成功預報等信息情況。
二、抽查應急值班情況。
三、組織開展應急演練情況。
四、落實發文情況。
五、報送文件情況。
六、其他需要通報的情況。
《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通報》每月初印發,主要對上一月情況進行通報。希望各省 (區、市)高度重視,認真做好地質災害信息和有關材料報送工作。
國土資源部
二〇一一年七月二十二日
❾ 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部分幹部群眾科學防災意識薄弱,存在僥幸心理;二是地質災害防治經費嚴重不足,部分地區地質災害危險點和隱患點勘查治理與搬遷避讓工作進展緩慢;三是地質災害應急處置交通工具和防治技術等無法滿足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需要;四是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機構還不夠健全,管理人員嚴重不足,技術力量薄弱等。
一是繼續加強領導,落實防災責任。充分認識做好當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切實加強領導,將地質災害隱患點的監測預報預警責任分解到村、到戶、到人。二是加強排查,消除災害隱患。重點抓好丘陵山區和重大工程地質災害危險點、隱患點的全面排查,及早發現和解決問題,消除隱患,落實監測預報預警措施和避險場所。會同氣象、水文等有關部門,進一步做好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工作,擴大預報信息發布的覆蓋面,增強時效性,確保及時將預警預報信息發送到相關管理人員。出現暴雨、特大暴雨的地區,要對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質災害隱患點加密監測頻率。三是加強值班,確保信息暢通。嚴格遵守汛期值班、災情速報和專報制度,保證汛期24小時輪流值班,確保災情險情信息及時、准確。四是加強保障,提高反應能力。切實加強地質災害應急管理機構和隊伍建設,確保地質災害應急人員、車輛、經費和相關設備的到位。充分發揮地勘單位的技術優勢,做好地質災害應急處置的各項工作,隨時參與地質災害應急搶險和應急調查等工作。五是加強監督,減少人為災害。加強對各類工程建設項目引發地質災害活動的監督管理,嚴格執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和地質災害防治工程「三同時」制度,防止開采礦產資源和地下水資源引發地質災害,減少人為因素引發的地質災害。六是加強宣傳,增強防災意識。充分發揮廣播、電視、互聯網、報刊、手機簡訊的作用,進一步做好丘陵山區受地質災害威脅群眾的宣傳教育工作,提高群測群防水平和科學防災救災能力。
❿ 陝西省有哪些地質災害方面的專家
地質災害應急專家,治理專家,這個問題不明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