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災害評價請表
A. 主要地質災害調查評價
5.4.1海(咸)水入侵
1.海(咸)水入侵現狀
在廣饒縣南部,淺層地下水長期過量開采,漏斗范圍不斷擴大,使得北部鹹水的水動力條件發生變化,原來向北、向東排泄的鹹水,其流向轉為向南而補給漏斗區,從而鹹水體發生了向南延伸的現象,這就是所謂的鹹水入侵。鹹水體擴展所到之處,地下水水質變咸,機井報廢,使得農田灌溉和人蓄用水不得不另打深井取水解決。據調查,鹹水入侵現象開始於20世紀70年代,如廣饒縣大營鄉小囤子村,70年代以前施工的30m深機井,為微鹹水,缺水時能飲用,現已成為鹹水,居民飲用水源改為深井水,廣饒縣顏徐鄉北徐樓村,80年代以前施工的50~80m的機井水質較好,飲用、灌溉均可,在90年代開始變咸,淺機井均報廢。居民飲用、灌溉只能另打200m以下的深井,或施工小於22m的淺機井,淺井水質尚可,但水量較小,這說明鹹水體的入侵呈舌狀向南、西方向伸展。
據初步統計,1976~1979年間,鹹水入侵面積3.9km2,年均入侵48m;1980~1986年間,入侵面積10.1km2,年均入侵72m;1986年以來,入侵速度加快,到1989年面積達到20.4km2,年均入侵127m。1976~1995年累計入侵面積62km2。1995年11月~1996年4月向南入侵1.01km2,1996年11月~1997年11月郝家村以西鹹淡水界面平均向南推移約200m,最遠達400m。鹹水入侵導致水質惡化,給當地人畜用水及工農業生產帶來嚴重影響。
2.海(咸)水入侵預測
影響鹹淡水界面運移的因素眾多,是含水層介質場、水動力場和水化學場綜合作用的結果,從監測數據分析,沿界面不同部位運移速度不等,以稻庄鎮郝家段河、顏徐鄉和顏徐前燕三處地帶界面推移速度最快。水文地質條件尤其是含水層導水性及水動力條件是影響鹹淡水界面推移的最主要因素(圖5-11)。
考慮到影響鹹淡水界面運移的因素極為復雜,採用非確定性模型方法——灰色突變理論Pearl生長曲線外推方法,預測鹹淡水界面推移趨勢。選擇地下水中Cl-為模擬預報因子,數學模型如下:
C=L/(1+ae-bt)
式中:C——淺層地下水Cl-濃度,mg/L;
t——時間步長,年;
L、b、a——模型待定參數,無量綱。
模型中的參數,採用最小二乘法估計。採用了1991~1997年系列監測數據,進行模型待定參數的估計。用建立的模型預測每個監測井地下水中Cl-濃度值隨時間的變化,鹹淡水界面位置(250mg/L)由泛Kiring法插值確定,預測為13年(如圖5-12)。預測結果表明,未來13年內,鹹淡水界面以每年240m速度向南部推進。到2010年累計推移距離3120m,界面推移到稻庄鎮以南。
5.4.2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是一種較嚴重的地質災害,嚴重的地面沉降會造成夏季雨後積水,河道淤積不能暢通,泄洪防洪能力下降,抗風暴潮侵襲能力降低,地下排污管道倒坡,供水管道遭到破壞,道路、場地,堤岸和建築物出現裂縫,危害著人們的生活環境和城市建設,並會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
圖5-11鹹淡水界面監測剖面分布和氯離子濃度(mg/L)等值線示意圖(1997年)
圖5-12鹹淡水界面遷移趨勢示意圖(1997~2010年氯離子濃度250mg/L線)
黃河三角洲地區地質環境較復雜,即分布有活動性斷裂,又有新生代巨厚的沉積物和海相的淤泥、淤泥質的軟土層,加之上部沉積物形成年代較新,自重固結過程尚未完成,因此很容易在人類經濟活動的影響下產生地面沉降。引起地面沉降的原因有多種,地下水、地熱、石油和天然氣的開發,大規模的建築施工和高層建築的修建以及新構造運動、地應力變化、地震、海平面上升都會造成地面向下位移或標高下降,根據鄰區已發生地面沉降的城市(如天津市、山東省德州市等)的地面沉降研究表明,引起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是大量開采地下水,特別是中深層、深層承壓水的開采,與地面沉降的關系更為密切。區內中深層、深層地下水的開采量也在逐年增加,地下水開采降落漏斗已經形成,盡管其規模不大,但區內石油、天然氣資源的開發已有較大規模,因此說,黃河三角洲地區存在著地面沉降問題。但由於石油部門所提供的數據有限,本項研究暫時無法深入,據有關部門研究,該區沉降規律如下(圖5-13):
(1)作業區普遍存在沉降,並在廣饒縣大王鎮形成以津青67為中心的較明顯的沉降區域,在東營市區形成以市區為中心的沉降區域。
(2)東營區沉降量與沉降范圍較大,其市區邊沿(耿家井、李家屋子)年平均沉降量在10mm左右。
(3)年均沉降量從20世紀50年代算起,時間太長。由於計劃經濟年代地下水開采量較小,建設規模不大而實際地面沉降也較小,進入80年代市場經濟以後,地下水開采量加大,地面基本建設加速、規模大,地面沉降量也應加大。因此說現在的年沉降量要大於年平均沉降量。
沉降測量成果統計見表5-12。
5.4.3土壤鹽鹼化
黃河三角洲由於其特定的地貌位置和自然條件,淺表生態地質環境十分脆弱,突出表現在土壤的鹽鹼化、沙化以及濕地的退化等。
1.鹽鹼土的分布
區內鹽鹼土的分布與地形地貌有較密切的關系,其分布特點如下:
(1)重鹽鹼化土:每100g土全鹽量>0.6g的土壤為重鹽鹼化土,主要分布於濱海低地,沿海岸線均有分布,從海岸線向內陸,其鹽鹼化程度有變輕的趨勢;其次分布於河間窪地地帶內如利津縣集賢鄉一付窩鄉一帶,孤北水庫—三道溝水庫一帶。
(2)中等鹽鹼化土:每100g土全鹽量在0.4~0.6g之間為中等鹽鹼化土,在重鹽鹼化土分布區的外圍分布,為向輕微鹽鹼化土的過渡帶,分布面積較少。
(3)輕微鹽鹼化土:每100g土全鹽量在0.2~0.4g之間為輕微鹽鹼化土,分布於小清河以北的緩平坡地,窪地地帶,分布面積較廣。
(4)非鹽鹼化土:全鹽量<0.2g/100g土,分布於小清河以南的山前沖洪積平原、黃河大堤的內側漫灘高地,黃河古(故)河道高地、現代黃河三角洲的頂部及決口扇頂部。如1976年黃河故道及虎灘—義和鎮呈條帶狀分布著非鹽鹼化土,利津縣鹽窩鄉附近及利津縣南宋鄉一帶。
圖5-13東營地面沉降高程變化縱向剖面圖
表5-12沉降測量成果統計表
*註:假設條件:由於參照的原有高程點的原始測量年限不一,考慮到東營市開展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包括油氣開采,始於20世紀70年代後期,因此,為便於比較,假設地面沉降主要開始於80年代以後,1980年以前的地面沉降忽略不計。
2.鹽鹼化土的形成原因
鹽鹼化土的形成主要受水文、氣象、地質、地貌、土壤顆粒組成及水文地質條件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是上述諸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本區屬暖溫帶乾旱、半乾旱氣候區,蒸發量幾倍於降雨量是本區主要的氣候特徵,大量的水分蒸發,使水中的鹽分殘存於地表土壤中,較長期地處於一個鹽分累積的過程。因此,在這種氣候條件下,土壤鹽鹼化是比較容易發生的。另外,由於自然和人為因素的影響,導致地表和地下徑流不暢,地下水位抬高,乃是引起土壤積鹽的又一個重要原因。而地處濱海的地帶,海水的直接浸漬,風暴潮引起的淹沒,則是這一地區的濱海地帶土壤鹽鹼化的主要因素。區內土壤的積鹽過程可歸納為以下幾種:
(1)海水浸漬影響下的鹽分積累:在濱海地帶成陸階段,河流攜帶大量泥沙入海,由於受海水潮汐的頂托,不斷在近海沉澱下來,當其還處於水下堆積階段時,就為高礦化海水所浸漬,當其出水成陸後,鹽分開始重新分配,向地表運移、累積而形成鹽鹼土。這期間,由於地表植被很少,光禿的地表在蒸發作用下,土壤表層強烈積鹽,地下水礦化度也因蒸發而濃縮增高。另外,在土壤鹽漬化過程中,海水通過海潮入浸和溯河倒灌會加劇土壤的積鹽過程。
(2)地下水影響下的鹽分積累:當地下水位埋深較小,小於某一臨界深度時,地下水會在土壤內通過毛細作用,攜帶著鹽分上升到地表,受蒸發作用,水分揮發,鹽分則殘留在地表附近的土壤內,長期的累積使土壤內的鹽分愈來愈高,使土壤產生了鹽鹼化,而臨界深度的大小主要受包氣帶土壤的岩性影響。
(3)地下水與地表水共同影響下的鹽分積累:在地下水起主導作用的基礎上,地表漬澇積水也是土壤鹽分累積的重要因素,尤其在乾旱半乾旱氣候條件下,這種積鹽現象更為嚴重。在一些湖沼四周和積水窪地,鹽鹼化土分布更為普遍。另外,各地在發展農業灌溉時,不能科學地分配水量,過多地消耗灌溉用水,使土壤產生次生鹽漬化,都是這種積鹽過程的結果。
由於鹽鹼化土的形成是受上述諸種因素的影響,因此,鹽鹼土的發生與發展也有著一定的規律性。一般地下水位埋深長期小於臨界深度的低窪地和濱海一帶是鹽鹼土易發生地區。尤其近海地帶,由於受高礦化地下水和海水的影響,鹽鹼土發生的程度普遍較嚴重。隨著年度內蒸發降雨作用的強弱變化,土壤鹽分的聚積往往開始於雨季以後的秋末冬初,至春末夏初,土壤鹽分的含量一般都處於一個高峰階段,這是積鹽階段;雨季到來後,土壤鹽分由於受降水的淋洗作用隨水下移,表層土壤這時處於一個脫鹽階段,其脫鹽的程度完全受降水量的多少和強度決定。
B. 地質災害危險性評價都要寫什麼
主要寫待評價場地的工程地質、區域地質條件,氣象水文,人類工程活動,地質災害現狀評估,地質災害預測評估,綜合評估,建設用地適宜性評價,防治措施,結論建議。
C. 地質災害損失評價
一、地質災害損失及其構成
隨著人類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和社會經濟的發展,人類活動范圍和領域不斷擴大,地質災害對人類的影響也越來越廣泛。概括起來歸結為4個方面:對人類生命產生影響,即造成人口死亡、肢體受傷、精神受到傷害;對經濟產生影響,使人類創造的財產以及各種生產活動遭到破壞;對社會產生影響,妨礙社會進步,甚至影響社會安定;對資源與環境產生影響,破壞土地資源與環境,破壞水資源與水環境,破壞生態資源與環境等。基於這些表現,地質災害的破壞損失由各種破壞效應所組成,即生命損失、經濟損失、社會損失、資源與環境損失(圖3-2-2)。
圖3-2-2 地質災害破壞損失及其構成
從地質災害的這幾種損失與人類的關系程度和它們的可量化程度看,生命損失和經濟損失對人類不但具有最直接的關系,而且比較容易進行量化統計評價,社會損失和資源與環境損失雖然對社會經濟發展也具有重要作用,但主要表現為間接作用,而且這兩種損失目前還難以進行量化統計評價。
地質災害經濟損失是指用貨幣形式度量的地質災害對人類所造成的破壞損失程度。目前對地質災害經濟損失的范圍有多種看法,有人認為地質災害的4方面破壞作用都可以用貨幣形式進行度量,所以都屬於經濟損失;有人認為除社會影響外,其他災害破壞效應都可以用貨幣形式進行度量,所以屬於經濟損失;有人認為地質災害的社會影響和資源環境破壞都難以用貨幣形式度量,所以這兩方面破壞損失不屬於經濟損失;有人認為人類生命健康是無價之寶,不能用貨幣形式進行度量,所以也不屬於經濟損失;有人認為自然災害經濟損失分為直接經濟損失和間接經濟損失——受災體受地質災害直接破壞後緊隨其後發生的經濟損失為直接經濟損失,如房屋、鐵路、公路等工程設施破壞所造成的經濟損失等;因受災體發生破壞進一步造成的關聯性損失為間接經濟損失,如因房屋、鐵路、公路、設備等破壞造成企業停工、停產所形成的經濟損失等。
不同地質災害的破壞對象不同,造成的經濟損失也不同。崩塌、滑坡、泥石流破壞范圍廣,幾乎涉及各類受災體,包括:房屋、鐵路、公路、橋梁、生命線工程、水利工程、構築物、航道、農作物林木、設備、材料、室內財產、土地資源等。
二、地質災害經濟損失評估
把定量化分析地質災害經濟損失程度的過程稱為地質災害經濟損失評估。它是在地質災害危險性評價和易損性評價基礎上進行的,即在地質災害活動概率、破壞范圍、危害強度和受災體損毀程度分析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地質災害的經濟損失構成,分析經濟損失程度和分布情況。
表徵地質災害經濟損失的基本指標是用貨幣形式反映的絕對損失額和相對損失額。絕對損失額是指一次事件或一個地區某時段內地質災害活動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其度量單位除了元、萬元、億元外,為了便於與不同地區之間的對比,還採用損失模數或損失強度(即單位面積的損失額)反映地質災害的經濟損失程度,其度量單位為元/m2,萬元/km2,億元/km2等。相對損失是指一次災害事件或一個地區某一時段內地質災害所造成的經濟損失與同地區同類財產價值的比值,或者是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與同地區年度國民生產總值(或財政收入)的比值,其度量單位為小數或百分數。
地質災害經濟損失評估的直接目標就是核算上述指標值,並且分析和評述這些指標在評價區內的分布情況。
(一)災後即時損失評估
地質災害發生,將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稱為災害效應:包括直接效應、間接效應、次生效應。直接效應指的是危及受災對象的人員傷亡、財產損失、房屋建築的破壞、資源的影響破壞等。間接效應指的是由於災害的連鎖反應,造成生命線設施破壞引起生產、生活能力降低;鐵道、公路交通的破壞引起運輸能力下降;因災無家可歸,家庭收入減少;工商業停頓、公共服務中斷;公共事業恢復、重建費用支出;支付保險賠償金等。次生效應指的是可能在災後一段時間出現的如流行病、通貨膨脹、心理創傷、存款減少、供應費用增加等。因此,災後損失評估主要是直接經濟損失和間接經濟損失評估。
1.直接經濟損失計算
直接經濟損失可認為是與災害同時或緊隨其後發生的所有損失。一般包括人員傷亡損失、資本損失(農業各種生產設施,如排灌系統、農用機械、糧倉等的毀壞;生產資本如耕地、多年生作物和牲畜損失;工業設備、產品損失、生產損失)。公共設施損失主要有公路、橋梁、鐵路、機場、港口、運輸工具、交通設施的破壞;醫院、學校、電力系統、供水系統和衛生系統的破壞。房屋損失以及商業庫存損失、服務中斷損失等。
評估模型:
地質環境經濟學
Zan=Za1+Zz2+Za3+Zz4+Za5(3-2-4)
式中:Z為災害總損失值;Zn為各類受災體的損失值;Zan為直接經濟損失;Zbn為間接經濟損失;Za1為人員傷亡損失;Za2為資本損失;Za3為公共設施損失;Za4為房屋損失;Za5為商業庫存損失。
由於不同受災體遭受災害破壞後的價值損失形式不同,所以價值損失核算的途徑不同,大致可分為3種方法。
成本價值或修復成本價值損失核算
以受災體成本價值為基數,根據其災損程度或者修復成本、防災成本投入核算受災體的價值損失。房屋、鐵路、公路、橋梁、生命線工程、水利工程、構築物、設備及室內財產等絕大多數受災體均適宜採用該方法核算價值損失。核算的基本模型為:
受災體價值損失=受災體成本價值×受災體價值損失率(3-2-5)
受災體價值損失=受災體修復成本 (3-2-6)
受災體價值損失=實施有效防禦措施情況下的受災體成本價值-無災害破壞情況下同一受災體的成本價值(3-2-7)
3-2-5式適用於已經建成而沒採取專門性防災措施的工程和已經製造的設備、物品的價值損失核算,式中的受災體成本價值為受災前的現實價值,受災體現值=重置成本×[(1-殘值率)×成新度+殘值率]。
3-2-6式適用於那些災損程度較低,且易於修復的受災體的價值損失核算。在這里,用修復成本代替受災體價值損失。應該說明的是,有的受災體遭到災害破壞後,經過修復可以基本恢復災前的性狀和功能,此時,修復成本即相當於受災體價值損失。而有的受災體受某種程度的災害破壞後,經過維修只能部分恢復性狀和功能,此時其價值損失除維修成本外,還包括維修後因沒有恢復原有性能而形成的價值損失。
3-2-7式適用於兩種情況:一是已經建成的並採取了專門防災而且保障能達到防災效果的工程設施、設備、物品等的價值損失核算;二是沒有建設或製造的工程設施、設備、物品。運用該式核算出的受災體價值損失實質上是為有效防災而增加的建設生產成本或防災的專門投入。對於已建工程或已有物品,式中的成本均為現實成本,對於尚未建造的工程或物品,式中的成本均為影子成本。影子成本價值損失主要適用於具有明顯潛在破壞作用的災害活動的經濟損失評估。
收益損失核算(農作物)
以受災體的可能收益為基礎,根據其災損程度核算受災體價值損失。該方法主要適用於農作物價值損失核算。農作物受災後的直接表現是受到挫折或者死亡、毀滅,其最終後果是農作物減產或絕收。由於農作物生長嚴格受時令季節的影響,所以農作物受災後不僅使農民已經投入的成本受到損失,而且更重要的是耽誤農時,使農作物收益受到損失。一般核算模型為
農作物價值損失=無災情況下農作物收益價值×農作物減產比率
成本-收益價值損失核算(土地)
以受災的成本和收益價值為基數,根據其災損程度核算受災體價值損失。該方法主要適用於土地資源和地下水資源價值損失核算。這兩種受災體都屬於自然資源,目前在我國還沒有形成產業市場,所以目前還沒有完善的科學方法核算它們的價值和價值損失。土地價值的高低主要取決於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在自然條件中,災害威脅程度是決定性因素之一。實踐表明,在同一城鎮或地區,由於地質災害危險性程度不同,土地的開發條件和利用價值相差巨大。在崩塌、滑坡、泥石流發育區,不適宜商貿、住宅等建設,只能用於綠化用地。因此土地利用價值收到很大影響。在不同城鎮或地區,地質災害活動程度除了影響工程建設和資源開發、經濟發展外,直接影響內外資金吸收和地價水平。在地質災害多發城鎮和地區,投資風險大,開發項目受到很大限制,所以地價水平明顯低於無災害威脅的同類城鎮或地區的地價水平。基於這種情況,可採用地價差值代替地質災害所造成的土地價值損失。即根據評價區的現行地價(基準地價或出讓、租用地價)與其他同類條件但無災害威脅地區(地段)地價相比較,以二者的差值作為土地價值損失。不同地區的土地價值實質上是其成本價值和效益價值的綜合體現。其成本價值包括為建設交通、能源、通訊設施等投入的費用;其效益價值包括可能的商貿效益、工業效益、農業效益、旅遊效益等。地質災害所造成的土地價值損失,則是這些價值損失的綜合結果。
土地經濟損失值:Ls=∑Ti·Ei+∑Sj·ΔEj(3-2-8)
式中:Ti為被災害完全破壞的土地面積/m2;Ei為被完全破壞的土地的單價/(元·m-2);Sj為因災害降級使用的土地面積/m2;ΔEj為因災害降級使用的土地的單價差/(元·m-2)。
工廠停產直接損失值核算:
式中:N為某企業的年平均凈產值/(元·a-1);n為因災害造成的生產中斷時間/d。
交通運輸線路損失值核算:Ls=∑Li·qi·R(3-2-10)
式中:Li為被災害破壞線路長度/km;qi為線路原單位造價或重置單位造價/(元·km-1);R為線路破壞率/(處·km-2)。
2.間接經濟損失估算
災害的直接效應將引發部分地區或全國范圍的間接效應。一場大的災害,間接效應的延續可看作一個經濟衰退過程。因災害對鐵路、公路或航道的破壞,引起沿線工業減產,恢復交通投入費用等。災害間接經濟損失估算,目前研究精度很低,尚未達到實際運用階段,因此,很少評估災害間接經濟損失。少數情況下,管理部門需要宏觀了解一次大的災害間接經濟損失,多為經驗估計。例如,一般情況是,房屋的直接損失以現有情況下重建房屋的費用估計,間接損失主要是由於遷址而增加的運費。季節性作物的直接損失主要是收入損失,即收獲物的價值。間接損失主要是一些潛在的收入損失,可粗估為直接損失的1.5~2倍。多年生作物和牲畜的直接損失指受損壞資產的價值及其收入,即當年作物收獲時的年產量。間接損失可粗估為年產值的7~10倍。工廠的災害經濟損失與重建所需時間有關,可將間接經濟損失視為工廠資本值的2倍。交通設施損失的大小取決於交通中斷的時間,直接損失以重建結構物和線路費用計,間接經濟損失指由破壞造成的額外運輸費用,通常為總投資的10%~20%。
(二)歷史地質災害經濟損失評估
歷史災害經濟損失評估是指對已經發生的地質災害的經濟損失進行統計分析。評價的基本方法是調查統計。對於成災范圍較小,受災體數量較少的地質災害事件,可以對所有受災體進行實際調查,評估災前價值,並根據實際破壞情況,逐一定損毀程度和價值損失率,然後按下式核算災害經濟損失:
地質環境經濟學
式中:S1為災害事件經濟損失;Ji為某個受災體災前價值;Jsj為該受災體因災價值損失率。
如果成災范圍比較大,受災體數量比較多,難以對受災體進行逐個調查時,可採用分類調查統計或抽樣調查統計方法核算災害事件的經濟損失。具體步驟是:劃分受災體類型,通過全面調查或抽樣調查,統計不同類型、不同損毀程度的受災體災前價值和損毀數量,然後按下式核算災害事件的經濟損失:
地質環境經濟學
式中:S1為災害事件經濟損失;Jdi為i類受災體災前平均單價;Lij為i類受災體發生j級損毀的數量;Jsij為i類受災體發生j級損毀時平均價值損失率;i為受災體類型;j為受災體損毀等級。
一個地區某一時段內地質災害經濟損失相當於該地區該時段內各次地質災害事件經濟損失之和。即
S區=∑S次(3-2-13)
式中:S區為評價區地質災害經濟損失;S次為地質災害事件經濟損失。
以上核算得出的是地質災害的經濟損失額,即以人民幣量化的絕對損失。為了進一步顯示地質災害事件的損失水平,可按地質災害分類分級標准,確定災害事件的等級。
為了更加全面地反映地區地質災害的損失程度和損失分布情況,可以行政區為單元,調查統計災害經濟損失,然後按下式計算損失模數:
地質環境經濟學
式中:Sm為損失模數/(萬元·km-2);s為損失額/萬元;m為面積/km2。
在此基礎上可編繪評價區地質災害損失模數分布圖,直觀地顯示地質災害的損失分布情況。
為了反映地區地質災害的相對損失程度,可以計算全評價區及其行政單元的地質災害損失比,其值相當於地質災害經濟損失與同區域國民生產總值(或財政收入)的比值,在此基礎上可編繪評價區地質災害相對損失分布圖,直觀地反映地質災害相對損失的分布情況,間接地顯示抗災能力和可恢復能力。
(三)地質災害期望損失評估
為了有效地防治地質災害,減災管理部門不僅需要及時掌握已經發生的災害事件的災情,而且需要了解本地區災害損失水平和未來的發展情況。從總體上看,地質災害屬於隨機事件,無論是已經發生活動的災害體還是尚未發生活動的潛在災害體,未來時期會不會發生活動,活動的頻次和規模如何,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多大等都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所以對未來災害可能造成的經濟損失只能在危險性評價和易損性評價基礎上核算災害可能損失的平均值,即期望損失,並根據期望損失的空間變化,分析評價區期望損失的地區分布特點。
1.點評估地質災害期望損失評價
應用概率方法核算突發性地質災害期望損失。進行評估的對象都是那些已經具備災害活動的基礎條件,或者已經出現潛在災害體的雛形,甚至在歷史上發生頻繁活動的災害點。這些對象今後發生活動的可能性主要取決於災害基礎條件的進一步成熟和激發因素的出現。因此,把這些災害活動看作是一種概率事件,應用概率預測方法核算災害期望損失。基本步驟是:根據歷史地質災害活動規律以及地質災害基礎條件和激發條件的充分程度,分析地質災害的活動頻率以及不同頻率下的地質災害的可能危害范圍和危害強度;核算受災體價值以及不同強度危害下受災體的價值損失率;然後按下式計算災害期望損失:
地質環境經濟學
式中:Sq為災害事件期望損失;i為受災害事件危害的受災體類型;j為受災體損毀程度等級;Gij為評價區(或評價單元)第i類受災體遭受一定強度災害危害後發生j級破壞的概率;Jsij為i類受災體發生j級破壞情況下的價值損失率;Jdi為i類受災體平均單價;Lij為i類受災體發生j級破壞的數量。
2.面評估地質災害期望損失評價
在實施面評估的評價區中,常常有許多災害點,這些災害點有時屬於同一類災害,有時屬於幾類災害。對其進行損失評估的最可靠的方法是首先對各災害點進行評估,然後進行累加,得出評價區的期望損失。即
Sq面=∑Sq點(3-2-16)
式中:Sq面為評價區地質災害期望損失;Sq點為評價區各地質災害點期望損失。
這種方法雖然簡便實用,但如果評價區范圍較大,災害種類和災害點特別多時,難以逐點進行損失評價。此時只能在專門勘查基礎上,採用平均危害面積比率和災害平均活動概率(或平均發展速率)分析評估災害期望損失。具體方法和步驟是:
(1)對評價區進行專門勘查、弄清歷史災害與潛在災害類型、數量、分布、形成條件以及活動頻次、破壞損失情況,調查評價區人口、工程設施、土地、資源以及它們的價值分布情況。
(2)以行政區或自然地理為基礎劃分評價單元,分單元、分類統計地質災害的可能危害范圍,並且計算地質災害危害面積比(地質災害危害面積與評價區或評價單元的面積比值)。
(3)根據地質災害活動條件的充分程度確定評價區或評價單元的地質災害平均活動概率或平均發展速率。
(4)核算評價區和評價單元不同類型受災體價值分布,根據受災體承災能力確定受災體平均價值損失率。
(5)按下式計算評價區或評價單元突發性地質災害期望損失:
地質環境經濟學
式中:Sq為評價區突發性地質災害的期望損失;i為受災體類型;j為受災體損毀程度等級;Gi′j為i類受災體遭受災害危害後發生j級破壞的平均概率;Js′ij為i類受災體發生j級破壞情況下的平均價值損失率;Jdi為i類受災體平均單價;Li為i類受災體的數量;m為地質災害危害面積比率。
如果與突發性地質災害點評估相比較,該評價式與之差別除受災體破壞概率和價值損失率由點評估的定值變為平均值外,由於在面評估中發生破壞的受災體數量難以具體量化,所以用評價區(或評價單元)內受災體的總數與災害危害面積比值的乘積代替;評價區或評價單元受災體總數可以實際勘查結果並參考社會經濟統計資料獲得。
如果評價區發育多種類型的地質災害,則在分類評價的基礎上,將各類地質災害的期望損失進行累加即為評價區的期望損失。
(6)在核算評價區地質災害期望損失的同時,進一步計算期望損失模數、期望損失率,並根據各評價單元的期望損失指標,繪制評價區期望損失分布圖,結合評價區危險性、易損性特點及自然地理和社會經濟條件,分析評價區期望損失分布規律與影響因素。
3.區域評估中的期望損失分析
(1)區域地質災害期望損失評價的基本途徑。區域評估范圍大,災害種類廣,災害點多。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實施專門勘查,比較詳細地掌握了各類災害點的發育分布情況和受災體的分布情況,可採用面評估的方法評價地質災害的期望損失。如果沒有經過專門勘查,只是經過一般的區域調查,就很難以災害點數量、危害范圍為基礎,直接對全評價區災害期望損失進行評價。這時,只能在地質災害危害強度區劃的基礎上,通過抽樣調查典型地段,專門勘查進行期望損失分析。
如前所述,地質災害的成災程度,決定於地質災害的活動程度及受災體的密度和對災害的抗禦能力。因此,地質災害期望損失是災害危險性和受災體易損性的綜合體現。危險性和易損性越高,災害的經濟損失越嚴重。基於這種認識,用災害危害強度綜合反映災害的危險程度和受災體的易損程度。即
Q=W·Y (3-2-18)
式中:Q為地質災害危害強度;W為地質災害危險性;Y為地質災害受災體易損性。
地質災害損失則是危害強度的函數,即
S=f(Q)或者:S=k(Q)(3-2-19)
式中:S為地質災害期望損失;k為修正系數或調整系數。
在上述分析模型中,除災害期望損失外,其他要素都是受多種條件影響的綜合性指標,這些指標不能准確地指示某種要素的數量,而只能相對地標示它們的強弱或者高低程度,因此採用指數作為它們的量度。
(2)區域地質災害期望損失評價方法與步驟,共有以下4個步驟。
第一步:區域地質災害危險性分析
在區域評估中,反映地質災害活動程度的危險性指數取決於歷史災害活動強度及潛在災害活動強度。由於地質災害具有持續性、繼承性特點,所以歷史災害活動強度大的地區,未來災害活動仍具有較強的危險性。歷史災害活動強度要素主要為災害規模、頻次、密度,這些要素決定了歷史地質災害強度指數。即
Wl=k·G·M·P (3-2-20)
式中:Wl為歷史地質災害強度指數;k為修正系數或調整系數;G為歷史災害活動規模標度值;M為歷史災害分布密度標度值;P為歷史災害活動頻次標度值。
G,M,P是根據災害規模、密度、頻次等級,賦予的相應的評判分值。不同類型地質災害的等級劃分和賦值根據評價區具體情況確定。選定的基本原則是使評價范圍內的不同地區之間具有最大限度的可比性。
當評價區發育有多種類型地質災害時,為了便於彼此之間的對比,可在分類調查統計的基礎上,根據不同種類災害破壞能力的大小,確定它們對綜合破壞能力的作用權重,並將之引入分析模型。即
地質環境經濟學
式中:Wl為評價區歷史地質災害強度指數;z為地質災害類型;Qz為z類地質災害歷史強度的作用權重;其他符號同前。
地質災害潛在強度主要取決於地質災害活動條件的充分程度。這些條件指的是區域性條件。主要包括:地質條件——岩石性質與結構,地質構造與新構造運動,物理地質現象,地下水活動或水文地質要素等;地形地貌條件——地貌類型,切割深度或相對高差,水文特徵等;氣候條件——降水量及其分布等;植被條件——植被種類及覆蓋率等;人為活動——資源開發,工程建設等。根據這些因素對地質災害活動的影響能力,劃分為極不充分、不充分、較充分、充分、特別充分等不同等級,並賦予0,1,3,6,10或其他數值的標度分值。同時根據這些條件對各類型地質災害的影響程度和不同類型地質災害潛在強度在綜合強度中的作用程度,賦予二者相應的權重,於是得出潛在災害強度的分析模型:
地質環境經濟學
式中:Wq為地質災害潛在強度指數;k為修正系數或調整系數;z為地質災害種類;Qz為z類地質災害潛在災害強度的作用權重;dz,Xz,qz,Zz,rz為對z類地質災害活動產生影響的地質條件、地形地貌條件、氣候條件、植被條件、人為活動條件充分程度的標度分值;ηzd,ηzx,ηzq,ηzz,ηzr為對z類地質災害活動產生影響的5方面條件的作用權重。
各種要素數值根據一般規律和評價區具體條件確定。根據地質災害的歷史強度和潛在強度,按下式計算地質災害危險程度:
W=Ql·Wl+Qq·Wq(3-2-23)
式中:W為地質災害危險性指數;Wl、Ql為歷史災害強度指數及其權重值;Wq、Qq為潛在災害強度指數及其權重值。
第二步:區域地質災害易損性分析
在區域評估中,不可能對全評價區具體地調查統計受災體數量和價值分布,也不可能對不同受災體的損毀表現和價值損失情況進行具體分析。只能根據區域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相應的統計資料間接地反映受災體的密集程度,從而顯示評價區的受災水平。
基於這種現實,用易損性指數作為宏觀度量區域災害受災水平的指標,根據地質災害的主要危害對象,選取人口密度、大中型企業及工程建設密度、鐵路及公路密度、耕地密度、產值密度等為基本要素;根據這些要素在評價區的分布范圍劃分等級,並賦予相應的標度分值;結合它們對災害經濟損失的影響程度,給予不同的作用權重,於是得出易損性指數的分析模型:
地質環境經濟學
式中:y為評價區易損性指數;k為修正系數或調整系數;ye、Qe為影響易損性的第e類要素的標度分值和該要素的作用權重。
第三步:區域地質災害危害強度區劃
在區域危險性分析和區域易損性分析的基礎上,按下式計算危害強度:
Q=W·Y (3-2-25)
式中:Q,W,Y分別為地質災害危害強度指數、區域危險性指數、區域易損性指數。
為了獲取各種評價參數,並且顯示地質災害的分布情況,在區域評價中,需要以行政區、自然區或經緯度等不同形式將評價區劃分為若干單元,按單元計算出危害強度指數後,依照其分布范圍將危害強度劃分為若乾等級,然後根據各單元危害強度的分布組合規律,結合區域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劃分危害強度區、亞區、小區。
第四步:區域地質災害期望損失評估
地質災害危害強度顯示了地質災害的可能破壞損失水平。根據地質災害的成災構成,可以這樣認為:具有相同等級危害強度地區的地質災害期望損失大致處於同一水平;在同一危害強度區(亞區、小區)內的地區,具有基本一致的成災環境,而且分區級次越小,其共同特徵越突出。
基於這一認識,在地質災害危害強度分級、分區的基礎上,選擇不同等級,不同級區的評價單元為樣本,進行專門性調查,在此基礎上採用面評估的方法進行期望損失評價,取得代表成果後,採用比擬方法確定其他非典型單元的期望損失,然後將各單元損失累加,即得出評價區的災害期望損失。與此同時,根據單元損失變化和成災背景,可進一步分析評價區期望損失分布特點,並研究其形成條件。
D. 地質災害易損性評價
一、地質災害易損性評價的主要內容和基本方法
在災情評估中,把對受災體的分析稱為易損性評價,它所反映的是地質災害的社會屬性。易損性由社會經濟條件和受災體直接條件兩個基本要素構成:反映社會經濟條件的背景要素主要包括人口、城鎮、土地資源、水資源、交通設施、大型企業、產值分布等;反映受災體條件的直接要素主要包括受災體類型、數量、價值、遭受不同強度災害危害時的損毀程度與價值損失率。易損性評價的基本目標是獲取各方面易損性要素參數,為破壞損失評價提供基礎。根據易損性構成,易損性評價的主要內容包括:劃分受災體類型、調查統計各類受災體數量及分布情況;核算受災體價值;分析各種受災體遭受不同種類、不同強度地質災害危害時的破壞程度及其價值損失率。
在點評估和范圍較小的面評估中,獲取這些要素的基本方法是專門性勘查。即通過全面調查,統計受災體數量,按照資產評估方法核算受災體價值,並根據受災體分布情況繪制受災體類型分布圖和受災體價值分布圖;根據歷史調查統計、實地觀測和模擬試驗等方法,確定受災體破壞程度,建立不同類型受災體與不同種類、不同強度地質災害的相關關系,確定受災體損失率。
在區域評估和范圍較大、社會經濟條件比較復雜的面評估中,無法對受災體進行全面調查。此時,應首先進行易損性區劃,在此基礎上,通過對不同等級易損區的典型抽樣調查,確定易損性的直接要素。
二、地質災害受災體類型劃分
由於地質災害受災體非常繁雜,所以在災情評估中,不可能逐一核算它們的價值損失,只能將受災體劃分為若干類型,然後分類進行統計分析,才能獲得災情評估所需要的易損性參數。
(一)人口安全
包括城鎮人口、農村人口;常住人口、流動人口。針對「人」這一受災體主要是社會易損性評價,集中於一些特殊的脆弱團體、處在危險中的生活方式、風險觀念、地方現有的風俗習慣、貧困程度等方面。重點評估風險觀念、提高減災意識。如果人們生活在地質災害風險區內,風險觀念又不強,又無社會機構的支持,積累起來就會發展成為高的社會易損性。
(二)物質財富
指評價區內以各種實物形態存在由勞動力作用於生產資料而形成的一切物品,其價值是由勞動創造的。包括:①房屋及構築物(不含其內的設施),包括民房、辦公樓、廠房、倉庫、水塔、煙囪、窯爐、橋梁、堤壩、車站、碼頭、民用機場、港口、隧道、涵洞、電站、機井等。②道路及航道,包括鐵路、公路和航道。③生命線工程,包括水、電、氣、熱和通訊工程。④機器設備儀器及工具。⑤室內設施及用品,包括所有企事業機關單位的辦公設施及用品,也包括居民家居生活用品。⑥人工種養動植物,包括家畜、家禽、農作物和樹木等。
(三)新增價值
指評價區內新創造的價值,即去掉折舊後的增加值。
(四)自然資源
指土地資源和野生動植物資源和水資源等。其價值是由自然資源的所有權和產出能力決定的。
三、地質災害受災體易損性評價與區劃
(一)受災體災前總價評估值確定
理論上各種受災體的災前價值總額都可以用市場法進行評估獲得。但可以預見,實踐操作上有相當大的困難,以致對某些受災體的總價值的獲得不得不採取一些合理的變通措施。一是那兒有什麼,二是怎麼分布,三是怎麼定價。作為受災體易損性研究並不要求十分精確,因此可以採取變通措施進行側面度量。
1.人口安全價值
人口安全屬於社會屬性,其價值很難度量,在此不作考慮。
2.物質財富評估值
這類是理論上最容易定價,而實際操作相當復雜和困難的一類。有的可以按市場重置價直接計算,如人工種養動植物,大多都可按重置價減折舊計,這類財產的特點是可重新異地購置或建造。有的可以用建造時的原價乘以原材料購進價格指數計,這類財產的特點是不能異地建造、長期使用。
物質財富評估值: VWE=PV-D=BV·I。 (3-2-1)
式中:PV為重置價/萬元;D為折舊;BV為建造時的價值;I為購進價格指數。
3.土地資源的評估價值
土地作為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又是有限的稀缺資源,具有重要的使用價值,因此也具有價格。本文所指的土地價格僅指土地本身的使用價值,不包括土地之上的物質產品和固定設施的價值。因此,土地資源價值越大,遭受地質災害時潛在損失就越大,其易損性也就越大。
土地只有在使用和買賣時才體現價值和具有價格,因此它的價值還與使用權年限有關。目前我國通常的土地使用權年限為50年。
土地質量是土地的一項復雜屬性,土地質量的評價是一項相當復雜的工作。聯合國糧農組織推薦一種土地適宜性評價體系,把土地分為5 級:S1為高度適宜;S2為中等適宜;S3為勉強適宜;N1為目前不適宜;N2為永久不適宜。顯然,土地適宜性等級越高,對應的土地本身的價值也就越高。我國土地資源價值核算工作處於起步階段,目前還不具備全國范圍的土地資源價格核算。根據現有的基礎條件,考慮到土地利用類型與土地質量等級具有一定的關聯性,參照有關文獻,結合實地調研,給出如下區域易損性評價的土地資源價格估算表(表32-3)。
表3-2-3 土地資源價格估算表
設評價區不同土地價格為Pj,不同價格的土地面積為Ai,預期銀行利率為r,土地所有權年限為T,則
地質環境經濟學
(二)最大可能損失值確定
就算是同一一定的地質動力現象對同一類受災體反復作用,不一定每次損失完全相同,其平均損失穩定在一個數值上。就算是災後,找到確定的統計資料統計起來也相當麻煩,往往是據實估計。但是類似的地質動力現象對於類似的同一種受災體造成的損失又是穩定在平均值附近,而不會超出平均值太遠。因此,根據已有的災害實例來尋找這樣的平均值,這樣的平均值就是最大可能值。
(三)危險性接受概率的確定
地質動力現象發生某一級別的危險性概率是危險性研究的內容,是就評價區而言的概率,只要在這個區域發生,不論發生在哪裡,都是危險性概率理論描述的反映。但對於間斷和部分連續的受災體來說,就有差異了。
對全部連續的受災體,只要構成危險性的地質動力現象發生就成災,是個必然事件。
把構成危險性的地質動力現象的作用面積作為圓面積對待,從而得到其作用半徑,稱為危險性半徑。把非全部連續受災體的所有受災面積求和,再與評價區面積比,比值稱為危險性接受概率。人及村莊內人工種養動植物按村莊面積計算受災面積。其餘按實際佔用面積計算。根據災害危險性評價給出的各種各級別地質動力現象的作用面積表(危害面積比),計算出危險性接受概率後,完全連續的受災體亦可看作危險性接受概率為1的間斷受災體。也就是說可以用危險性接受概率來反映受災體的空間分布特徵。如某縣發生:「四級」泥石流的危險性概率是20%,村莊的危險性接受概率是5%,則成災可能性為1%,如果人口的易損性是1%,則該縣四級泥石流人口的風險為萬分之一。
(四)地質災害受災體易損性評價與區劃
區域易損性為區域內所存在的一切事物的復合體,它可能直接或間接地敏感於物質損失。這一復合體包括人口、建築物、基礎設施、經濟活動和社會結構。瑞士日內瓦大學「地質災害風險分析與管理」國際培訓部將易損性定義為暴露於危險之中的某一特定對象的潛在損失程度(從0~1)。根據這個定義,我們把易損性定量表述為受災體在地質災害中最大可能損失值占其災前重估總值的比例或百分比。
1.人口安全易損性
人口安全易損性即人在地質災害中最大可能死傷人數占其災前人口總數的比例或百分比。
(1)以縣(市)為單元統計人口總數、年末總戶數,編制人口分布圖。統計城鎮人口數、農村人口數,編制城鎮人口分布圖。統計鄉(鎮)個數、村委會個數、工業企業個數、城鎮人均居住面積、農村人均居住面積。
(2)根據已發生災害實例,確定各評價單元死傷人口平均值即為最大可能死傷人數。
(3)人都居住於村(鎮),評價區內村(鎮)面積之和稱為受災面積。受災面積與評價區面積的比值稱為人口危險性接受概率。計算人口居住區的平均面積和總面積,採用典型調查和統計計算相結合確定危險性接受概率。
(4)計算人口安全易損性。人口安全易損性=最大可能死亡人數/災前人口總數,並劃分人口安全易損性等級,編制人口安全易損性區劃圖。
2.物質財富易損性
(1)包括物質財富、土地資源、新增價值三方面的易損性。物質財富易損性包括房屋及構築物、道路及航道、生命線工程、機器設備及工具、儀器、室內設施及用品、人工種養動植物6類物質財富。以縣(市)為單元統計數量或里程;價格及上漲幅度;工業產品購進價格指數;房地產價格水平;各種工程造價;居民消費的價格水平等。按評價單元計算各類受災體的價值,並匯總。編制物質財富價值分布圖。
新增價值易損性以縣(市)為單元統計國內生產總值、第一產業增加值、第二產業增加值、第三產業增加值數據。編制經濟新增價值分布圖。
土地資源易損性,以縣(市)為單元統計行政區域土地面積、耕地面積、林地面積、草地面積、內陸水域面積數據。編制土地利用分布圖。
(2)利用已有地質災害災情資料,確定各評價單元已發生災害的平均經濟損失(直接經濟損失),編制全國地質災害年均經濟損失圖。
(3)各類受災體對各級各類地質災害的危險性接收概率。即各類物質財富總佔地面積和評價區面積的比值。房屋按城鎮村莊計算平均面積作為受災面積;構築物按單體計算平均面積作為受災面積;道路及航道的長度×寬度計算平均面積,再乘以長度為受災面積;生命線工程同道路;編制城鎮、村莊災害接收概率圖;道路及航道災害接收概率圖。
(4)各類物質財富的價值、土地資源價值,新增價值匯總為評價區總價值。用各評價單元已發生災害經濟損失平均值除以評價單元內經濟財富的總價值即為經濟易損性。編制物質財富易損性區劃圖、土地資源易損性區劃圖、新增價值易損性區劃圖。
E. 怎樣填寫地質災害記錄表
地質災害是一種地質學專業術語,是指在自然或者人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專,對人類生命財產、環境屬造成破壞和損失的地質作用(現象)。
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澤化、土壤鹽鹼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熱害等。
F. 下面兩張地質災害風險評判圖(表),你認為那張是對的
左圖不來是概率,不是風自險,是錯的。
①根據國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地質災害危險等級是根據地質災害險情大小來判定的。
②險情計算公式:
地質災害危險區內:
受威脅人數=∑人易損系數×計算單元人口密度值×計算單元面積;
受威脅財產=∑物易損系數×計算單元財產密度值×計算單元面積。
易損系數=承災體損毀率=易損性。
地質災害危險性中包含了地質災害易損性,它們是包容關系,非獨立變數。
③圖表中查出的風險性,其實質是地質災害危險性。
右圖是概率,是風險牲,是對的。
地質災害風險性是指地質災害發生不同險情(危險等級)的概率。
G. 地質災害調查評價的類型及主要內容
因為調查目的和精度不同,地質災害調查有多種類型。有小比例尺的區域性調查,中等比例尺的地區性調查,大比例尺的地質災害點或地質災害區的專門性調查。除獨立進行的專門性地質災害調查外,在綜合性地質勘查以及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等勘查評價工作中,也會對工作區的地質災害進行不同程度的調查工作。
地質災害評價類型較多,根據評價范圍和精度分為點評價、面評價和區域評價;根據評價時間分為災前預測評價、災中跟蹤評價、災後總評價。各種評價的目的和要求不盡相同,但基本內容和技術方法相近。
地質災害危險性評價是在查清地質災害活動歷史、形成條件、變化規律與發展趨勢的基礎上進行的,主要是對地質災害活動程度和危害能力進行分析評判。通過這一評價,確定地質災害活動參數,圈定地質災害危險范圍,區分危害程度,編制地質災害危險性分區圖。為評價地質災害破壞損失程度以及規劃、部署、實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提供科學依據。
地質災害破壞損失評價是對地質災害破壞損失程度的分析評估,包括危害人類的生命健康,造成人員傷亡;破壞社會財產和生活、生產活動,造成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破壞資源、環境,阻礙經濟增長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為分析對比不同地區、不同時間、不同種類地質災害程度,規劃、部署、實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提供科學依據。
地質災害調查評價的內容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區域調查:主要是調查地質災害形成的區域地形地貌條件和地質環境,特別是新構造運動以來的地球表層動力作用。
2)地質災害體的調查評價:採用工程手段和簡易監測方法,調查地質災害體的形態、結構和主要作用因素及其變化等,採用地質歷史分析法綜合評價其穩定性。
3)試驗:根據穩定性評價的需要,有目的地開展原位試驗,採取樣品進行室內試驗。
4)成因機制分析及模擬研究:綜合分析地質體破壞的成因機制,進行物理模擬和數學模擬研究,最終進行穩定性分析和定量評價。
5)災情調查:查明地質災害已造成的危害,如人員傷亡、直接經濟損失、間接經濟損失和生態環境破壞狀況及其特點。
6)進行防治工程可行性論證,提出防治工程規劃方案。根據調查評價結論,作出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初步論證治理、搬遷或採取綜合方案的依據、布置與工程概算。
H. 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資質的標準是什麼相關的表格和提交資料有哪些要求,什麼地方可以下載到
地質災害評估級別分為三級,一級最高,三級最低。二級、三級評估需要的資質一專般採用乙級以上,一屬級評估必須採用甲級資質。
需要提交資料為備案表,報告,專家評審意見及專家組名單;
所需資料可跟當地國土資源局主管部門溝通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