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寧今日地質災害
Ⅰ 青海玉樹地震,西寧受災沒有
青海省玉樹縣抄2010年4月14日晨發生兩次襲地震,最高震級7.1級,地震震中位於縣城附近。據悉,當地多數人尚未起床,傷亡較為嚴重。截至2010年4月14日19時發生在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的地震至少已造成400人死亡,8000人受傷。當地居民的房屋90%都已經倒塌。
西寧由於離玉樹比較遠
而這次地震屬於線地震
所以沒有傷亡
Ⅱ 青海省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與恢復治理
李小林1吳國祿1馬建青2趙吉梅1童金慶1
(1青海省環境地質勘查局,西寧,810007;2江西九江工程地質勘察院,九江,332000)
摘要本文在闡述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及生態重建概念及產生條件的基礎上,認為開展青海省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與恢復治理迫在眉捷,並依青海省砂金礦區地質環境恢復治理的經驗,指出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的步驟是:修復河道、復坑平整、引水淤灌、回填表土、播撒種子、封育圍欄。
關鍵詞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
1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與地質環境恢復治理概念
礦山地質環境是礦產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引發的與地質作用有關的礦山周邊一定范圍內的地質環境。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是指礦業生產活動中,為保護礦山環境和防治礦產資源開發引起的環境地質問題,諸如土壤侵蝕、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地面開裂、沉降、塌陷、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和廢渣、廢氣、廢水排放對水體、土壤、空氣的污染及野生動植物和自然地質地貌景觀的破壞,危及公民生命財產安全等災害所採取的恢復治理工作。礦產資源與礦山地質環境是在地球形成及人類工程活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客觀存在的綜合體,利用礦產資源,就必須掌握資源形成演化規律,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就必須了解環境演化的自然規律,而這些規律都與地質作用相關。因此,掌握這些規律,首先要掌握地質作用的規律,這就離不開礦山地質環境調查。在調查中,又必須確立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並密切關注人類生存與礦產資源開發中的各種問題,做到服務於社會經濟發展。在調查的基礎上探索礦山環境變化因素,正確預報礦山環境質量及礦山環境地質問題的發生、發展,從而尋求改善環境、治理環境、恢復資源功能的方式方法。
2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引發生態重建的產生因素
隨著我國經濟快速增長,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資源的利用與需求急劇增長,尤其是礦產資源的需求尤為顯著。這就勢必加大了礦產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以獲取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這種推動作用既給社會經濟及人類文明歷史進程注入了動力,同時又對全球環境產生了重大影響,使人們不得不發出「救救地球,救救人類」的呼聲。眾所周知,礦產資源是地質歷史時期地質作用的產物,是深藏於地下,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不可避免地要佔用和破壞大量的土地,並由此造成原有土地或草場等原有地質環境的嚴重破壞並引發一系列的環境問題。例如,原有河道及沉積物結構特徵改變,平原變成高低不平的尾礦堆或塌陷坑,肥沃的農田或草地變沼澤,粉塵飛揚,廢水、廢氣滲溢,礦區地下水位下降,含水層枯竭,水體消失,井、泉乾涸,山體滑坡,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加劇,水土涵養能力急劇降低等。這些環境地質問題主要起因於礦區人為生態環境的破壞,主要表現在礦山開發與生產過程中對地表土壤、地形及植被的破壞以及礦區及其鄰近一定范圍內的生物生存條件的破壞,並減少生物種群量,降低生存環境質量。縱觀我省礦區生態環境的破壞因素中,草場的破壞是最直觀,也是大量的。據資料,我省各類礦山企業585家,開采業工業總產值35.99億元,礦產資源開發已成為促進青海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份,但由於採金修路和礦產資源開發等活動,已造成三江源區土地沙化面積6000km2,次生裸地面積2500km2,每年仍以132km2的速度遞增,從而嚴重地破壞了三江源區草原生態系統,造成土地資源的嚴重損失,加劇了人地矛盾。此外,礦區產生的大量廢氣、廢水、廢棄渣,嚴重污染了礦區的空氣和水系,致使礦區大氣和水中的有害物質及懸浮物超標,嚴重影響了礦區職工和附近民眾的身體健康和礦區動植物的正常生長。因此,為了既能有效地利用與開發礦產資源,推動社會經濟發展,又能保護礦區生態環境,滿足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需要,土地復墾與生態重建就成為礦區生態環境恢復治理工作最重要的任務。
3生態重建對礦山環境地質調查的需求
礦區生態環境破壞中,最直接、最明顯的破壞是土地生態系統,所以,土地復墾與生態重建就成為礦區生態環境恢復治理工作最重要的目標。因此,土地復墾及生態重建是緊緊圍繞破壞或退化的土地這一獨特的對象,其核心問題是破壞或退化土地的再生利用及其生態系統的恢復。要完成這一核心問題,勢必涉及破壞或退化土地資源本身的研究,即通過調查,分析研究因礦產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引起土地破壞或退化的原因、形式、影響因素、破壞或退化機理、破壞程度以及對破壞或退化土地種類,破壞或退化土地的再生利用及其生態系統恢復的可行性,優化復墾方法及恢復和提高復墾土地生產能力技術可能性,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三統一。這就向人類社會提出了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與評價需求。通過開展礦山地質環境現狀調查,摸清礦山基本現狀及其開發利用過程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查明已存在的主要環境地質問題,並初步分析預測其潛在危害,為合理開發礦產資源、保護礦山地質環境、礦山環境整治及生態重建,實施礦山地質環境監督管理提供基礎資料和依據。
4青海省礦山地質環境調查現狀及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目標
4.1礦山資源儲備現狀及開發利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青海省地域遼闊,自然環境復雜多樣,礦產資源十分豐富,系資源型大省。據資料,現已發現各類礦產125種,產地2630餘處,其中探明儲量的105種,編入《青海省礦產資源儲量表》的有89種,產地589處。已開采利用的礦種46種,礦區149個,礦山企業585家。礦產資源保有儲量潛在價值17.25萬億元,佔全國13.6%。在已探明的礦產保有儲量中有54種居全國前十位,其中居前三位的23種。此外,石油資源含油麵積147km2,儲量超過2億t,天然氣地質儲量近30億m3。鐵路運營總里程1100km。公路有國道5條,省道23條,數萬余公里,形成以西寧市為中心,輻射全省的公路運輸網。礦產資源的儲備帶來了我省上世紀80年代以來礦產資源開發熱潮,砂礦開采、鉛鋅開采、鹽礦資源開采、煤碳、石油開采熱潮一浪高過一浪,為我省經濟發展注入了新機,目前我省礦產資源開采工業總產值達35.99億元。然而,由於青海省屬欠發達地區,自然條件惡劣,基礎設施落後,自我投資能力差,發展後勁不足,加之勞動者素質相對偏低,造成礦業開發方面存在較大的問題。
(1)資源開發規模水平低:絕大多數礦山企業規模小,大多數生產能力僅幾千噸,未形成規模化經營;
(2)浪費嚴重:開採回收率普遍較低,如有色金屬綜合回收率不及50%;
(3)技術水平低:礦產資源中共伴生有益元素多,而生產加工設備技術含量低,導致礦產資源利用程度不高;
(4)地質環境惡化:在礦產資源開發利用中不合理的開采和「三廢」排放,加劇了環境惡化,引發多種地質災害,如地表水污染、礦山選冶過程中大量粉塵導致空氣污染,亂采濫挖砂金,造成草場退化,生態環境惡化。
上述問題反映了青海省省礦產資源開發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會導致礦山環境地質問題與日俱增,礦山環境形成日趨嚴峻。因此,進行礦山環境地質條件,制訂科學可行的礦山環境恢復治理措施,對礦山環境進行恢復治理已成為當務之急。
4.2礦山地質環境調查現狀及問題
自上世紀五十年代以來,青海省地礦系統主要從事區域地質調查及固體礦產調查工作,直至上世紀70年代中期才開始進行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及環境地質工作。其工作內容主要涉及1∶20萬區域水文地質普查工作,普查面積約37萬km2,占青海國土面積的53%,其餘部份精度僅為1∶100萬。1∶50萬精度工程地質評價面積近30萬km2,占省國土面積的40%強。大、中比例尺的環境工程地質、環境地質、供水水文地質勘查工作僅集中在青東地區,近年做過的生態環境地質、水文生態環境地質僅在黃河源區及柴達木盆地北緣帶進行,面積僅為省國土面積的15%左右,可以說絕大多數地區仍為環境地質工作空白區。但青海省特有的高原隆升與新構造運動機制以及特殊的地理環境、冰川退縮與水環境變化、湖泊、沼澤、濕地萎縮、荒漠化等生態環境敏感因子變化歷史與現狀均缺乏實際調查資料。而且,在西部大開發的熱潮中,為促保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仍在繼續加大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力度。這種無限制的對礦產資源進行開發,將加重青海省生態環境災難。而且由於青海省位於我國大江大河源頭獨特的地理位置,其後果將不可避免地延伸到江河中下游我國經濟發達、人口密集的中心地區。因此,為推動青海省礦山環境地質科技水平,合理開發利用礦產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加速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及青海省礦山地質環境恢復重建工作,進行礦山地質環境調查工作勢在必行。
4.3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目標
礦山地質環境調查最終目標就是為合理開發礦產資源、保護礦山地質環境,為礦山環境整治、土地復墾與生態重建工作提供基礎數據資料。其意義是有利於盡快了解和掌握礦山地質環境現狀及存在的問題,便於決策部門盡快制定解決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的對策,對礦山地質環境進行有效的管理,遏制礦山地質環境不斷惡化的趨勢,為國土資源部門進行國土整治、恢復和治理遭到破壞的礦山環境提供基礎資料,有利於引導礦業開發與礦山環境保護相互協調發展,使青海省的礦業開發走向良性發展的軌道,促進青海省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可見,青海省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目標就是對災難性礦區進行土地復墾與生態重建工作,使礦區地質環境生態退化得以遏制,生態功能得到恢復,從而消除因礦業開采引發環境工程地質問題的潛在危害。
5青海省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項目實施過程及經驗
5.1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項目由來
青海省礦山地質環境調查及恢復治理工作起步較晚,在國土資源部「爭取2004年完成全國礦山地質環境調查」及財政部、國土資源部關於印發《探礦權采礦權使用費和價款使用管理辦法(試行)》的通知精神,青海省於2003年12月底在青海省國土資源廳地環處領導下組織有關專家僅對果洛州班瑪縣多卡吉卡砂金礦區及玉樹州稱多縣扎朵金礦區進行了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項目可行性調研,並由青海省環境地質勘查局編寫兩礦區地質環境恢復治理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在中央財政部、國土資源部的支持下,青海省獲取中央財政探礦權采礦權使用費及價款支出補助費600.00萬元,開創了青海省礦山環境治理示範工程的先河。
5.2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實施方案及技術方法
項目實施目的:通過對20世紀80年代末期群眾性開采砂金礦過采區修復河道,覆坑平整,引水淤灌,回填復土、播種草籽、圍欄封育、驗收交付使用等土地復墾生態重建工作,恢復草地植被,遏制江河源區礦區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進程,改善當地牧民的生存條件和礦區生態環境,起到促進民族團結和當地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的示範作用。
項目實施總體目標:通過礦區地質環境恢復治理項目的實施,恢復示範區草場生態環境,使草場植被蓋度達到50%以上,礦區河道基本恢復原狀,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有效地推進生態系統良性循環,消除因礦區開采引發環境地質問題的潛在危害,實現礦山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生態安全效益三統一,推動青海省礦山地質環境生態重建工作的順利進行。
項目實施方案及技術方法:依上述兩砂金礦區地質環境問題及現狀特徵,兩礦區地質環境恢復治理步驟如下:
(1)修復河道:整修河道時,新建河道走向、寬度、深度等盡量按原河床進行整修,其橫斷面、縱坡等應與原河床大致相同。對原地貌改變較大的過采區無法確認原河床時,應根據河性及演變規律與造床作用特點,因勢利導,使新河道更趨合理。
(2)復坑平整:用推土機、裝載機等大型機械設備將過采區進行回填、整平尾礦砂,整平剝離砂礫石。回填整平必須平順,以利上層腐植土的覆蓋和種草。
(3)引水淤灌:尾礦砂堆推平後先引水淤灌,以便於形成新的地下逕流和尾礦砂的自重壓實,保持復土後的土壤濕度,並在砂土表層形成一層淤土。
(4)回填表土:上述工作結束後即可進行覆蓋表土,選擇富含有機質的砂粘土進行土層回覆工作,土層厚不得小於20cm。
(5)播撒種子:選擇適宜高寒氣候環境條件生長的長穗披鹼草種籽進行消毒侵種後播撒,並進行淺耕操作,確保土層與種籽緊密接觸。種子量5~7kg/畝。
(6)圍欄封育:用圍欄將示範區圍封養護。
(7)組織驗收:交付牧民使用,依設計要求進行上述工作達到礦區生態恢復重建工作要求後進行,周期一般3年。
6結語
從上世紀80年代「發展是硬道理」到今天的「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道出了青海省乃至整個世界資源與環境協調發展的歷程,也標志著我黨在領導和駕馭經濟社會發展方面日趨成熟。礦產資源為國家所有,環境屬於全人類共有,為了保障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保障環境不被破壞的前提下,進行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這就是實行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與生態重建的戰略目標。因此,可以說加強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與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工作是遵循科學發展觀的基礎性、公益性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工作。
Ⅲ 為什麼我國青海會發生地震,請說明原因。
青海湖的構復造斷陷湖,湖盆邊緣制多以斷裂與周圍山相接。距今20~200萬年前成湖初期,形成初期原是一個大淡水湖泊,與黃河水系相通,那時氣候溫和多雨,湖水通過東南部的倒淌河泄入黃河,是一個外流湖。至13萬年前,由於新構造運動,周圍山地強烈隆起,從上新世末,湖東部的日月山、野牛山迅速上升隆起,使原來注入黃河的倒淌河被堵塞,迫使它由東向西流入青海湖,出現了尕海、耳海,後又分離出海晏湖、沙島湖等子湖。
Ⅳ 2010年,青海玉樹發生特大地震災害,有些人長時間被埋在廢墟里但終獲救。這些倖存者
我來替他接下去:「當時生命得以延續的最必須的營養物質是( )。」我的回答是水。
Ⅳ 國土資源部關於通報表揚青海玉樹地震地質災害應急排查參與單位和個人的決定
國土資發〔2010〕67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土資源廳(國土環境資源廳、國土資源局、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
青海玉樹地震發生後,部迅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視災情為命令,視人民生命高於一切,快速行動,全力組織投入支持開展抗震救災和防範次生地質災害。國土資源系統抗震救災工作及時、有力、有效,取得了階段性勝利。
在部黨組的統一領導下,青海省國土資源系統的多支隊伍第一時間趕赴災區開展抗震救災、次生地質災害防治、安置點地質安全評價、應急找水打井等工作,並服務災民救助和安置,參與災後重建,至今仍在災區辛勤工作。陝西、甘肅省國土資源系統抽調精兵強將,自備裝備給養,奔赴災區開展地質災害應急排查和調查評估工作。中國地質調查局及下屬單位及時趕赴現場開展地質災害應急調查和斷裂帶調查與研究,獲取解譯遙感資料並提供給相關部門。
在前方災區工作的同志,克服高原缺氧、餘震不斷、交通不便、低溫雨雪等多重困難,風餐露宿、忘我工作、連續作戰,圓滿完成了各項任務,為災區恢復重建提供了可靠依據,為防災減災工作奠定了扎實基礎。在後方工作的同志,積極參與抗震救災工作,為災後恢復重建貢獻力量,取得了明顯成效。在此過程中,充分體現了國土資源系統廣大幹部職工的戰鬥力和凝聚力,贏得了地震災區和社會各界的廣泛贊譽。
為總結和弘揚抗震救災工作中的好思想、好作風和成功經驗,推動工作,部決定通報表揚青海省國土資源廳等27個參與青海玉樹地震地質災害應急排查的單位、劉山青等794名參與青海玉樹地震地質災害應急排查的個人。
國土資源系統廣大幹部職工要向受表揚的單位和個人學習,學習他們講政治、顧大局的高度責任感,學習他們心系災區、無私奉獻、忘我工作的思想境界,學習他們恪盡職守、不畏艱險、頑強拼搏的優秀品格,更加盡職盡責,團結奮斗,開拓創新,努力開創國土資源事業新局面。
希望受到表揚的單位和個人再接再厲、努力工作,把在抗震救災工作中培育和體現出來的好思想、好作風、好精神長期堅持下去,為奪取青海玉樹地震抗震救災的全面勝利和國土資源事業的發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附件:參與青海玉樹地震地質災害應急排查單位和個人名單
國土資源部
二〇一〇年五月十四日
附件:參與青海玉樹地震地質災害應急排查單位和個人名單
一、青海省(9個單位518人)
青海省國土資源廳
劉山青、王建斌、宋建國、李志勇、徐衛東、劉紅星、汪明道、王德瑜、劉長義、史德、昝明壽、王峻鑫、徐世福、康進軍、康維海、李傑、劉國元、蒲毅、王平、姚剛、李成龍、張俊茹
青海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
趙家緒、畢海良、隋嘉、呂寶倉、呂文斌、顏元東、王軍、吳國福
青海省環境地質勘查局
吳國祿、邊純玉、李兆鈞、胡貴壽、李小林、馬曉強、張曉、劉勇、魏剛、寧永春、張隆壽、崔發全、王貴慶、崔發鵬、汪恩福、於曉軍、白雲、劉鈺、武新寧、王占巍、江旺升、楊世新、高立華、曹德雲、陳金賢、陳明亮、甘斌、薛建球、周成福、劉應斌、童金慶、張運海、張啟、張書珍、姚春海、馬良峰、曹千紅、馬轉運、馬良元、張運康、王其紅、馬吉福、李西寧、李慶祝、張永善、宋顯祥、周得榮、齊衛兵、楊全有、薛生勤、陳滿壽、陳止壽、黃滿成、王生滿、王生福、瓦永吉、牛萬輝、趙永興、余占忠、陳武仁、余占明、張占榮、陳元壽 黃溫家保、白范祿、祁福全、白壽財、白萬壽、黃六十三、黃五十九、黃文家保、雷友德、趙文強、賈君、雎建國、張勇、張新榮、王豐成、賈全福、魯占才、李孝清、劉孝林、張占清、曹德成、張占海、汪雨德、沈士學、夏超忠、崔岩新、王世滿、蘇海增、孔德玉、張萬壽、李建軍、王丙丙、張虎、張洪慶、黃進才、趙慶忠、王廣宇、王超、宋國財、寧國治、桓秦幫、苗衛生、王廣成、王仁青、李得其、王永柱、馮國森、魏順祥、李春衛、王祖業、崔成林、張科善、楊軍、才讓旦智、魯仁軍、李發夏、高建慶、孔祥寬、王興文、陶廷雄、李小澤、孔林孝、莫尚明、孔祥永、韋勝紅、余祥德、李玉業、張永福、鐵勇、杜彩虹、張常青、董柴琦、何永紅、姜年元、馮德忠、丁光業、馬成芳、陳清軍、余效貴、岳鵬、李希發、劉偉、樊慶業、張海威、楊小輝、柴曉然、李躍峰、劉紅軍、劉滿成、王世民、夏雨普、吳進萍、李有實、喬永順、劉加學、王傑、常學良、曲娟、魏太明
青海省地勘局
高學忠、劉永恆、張春化、朱賢、高慶、張京平、段仰東、艾宏
青海省水工環調查院
嚴維德、馬興華、陳錫慶、杜建寧、張洪銀、童彥文、哈文錄、雷海智、候殿海、李兵、韓江濤、薛慶林、孫滿超、王小年、王仲復、彭亮、袁時祥、馬鳴、張盛生、田成成、杜文學、耿海深、李育昆、李永國、戰輝、賈小龍、黃勇、馬還援、宋源祥、朱紅
青海省核工業地質局
趙世勇、宗瑞玉、原義剛、申占洪、王文華、易文斌、梁江義、郭岐山、吳統一、石雲、張雲飛、李水芸、黎明、曾國壽、戴瑜、羅友弟、吳英波、金文藝、鄭少軍、高瑞濤、董國輝、張利軍、馬文太、喬小龍、楊旭偉、陳富春、朱傑、祁俊良
青海省有色地勘局
孫占科、張興利、劉文、楊發源、隋源、楊小平、李瑤、嚴喜、謝治國、劉向陽、李偉、魏振傑
青海省測繪局
唐千里、劉海平、李強、張新聲、劉凌霄、陳德理、梁海波、王波、孔繁煜、陳家瑞、萬勇治、蘇占邦、吳析楚、紀曉東、楊傑、嚴晶功、張生軍、應九臣、孔繁寧、蔣英俊、周建軍、張廣華、白春平、馬生財、馬強、馬有文、黃太平、李名、楊勇、劉國、岳小勇、李建明、竇超、雒成元、張健、陳岷、丁延榮、戚一鳴、劉玉章、熊占興、姚剛、鄭耀輝、孫劍鋒、井厚青、楊海鵬、李文虎、莫龍剛、楊占青、劉宏鵬、龔克、霍景龍、王延、馬國福、曾學宏、保長金、吳元文、郭韓勇、陳偉學、李得基、張生成、史占成、李延、劉雲、喬華桑、童成寶、易力、丁鵬輝、謝克敏、汪永堂、金躍順、陳豐田、包東海、王宏偉、劉俊、伊萬仁、孫玉華、馬學明、解占林、崔天彪、何旭東、王建虎、王國俠、馬剛、康福寧、劉海世、范曉明、趙春祥、鄧林、陳立飛、李良、劉海玉、吳壽忠、劉維才、汪順林、杜發澤、梁有山、霍永瑜、楊貴勇、劉書謙、高迎瑞、陳有輝、代永發、王海鵬、李友、趙積昌、孫棟、馬明金、馬國金、李永海、孟武潮、張萬森、陳生全、趙文淵、吳銀橋、趙永芳、呂登申、趙得錄、馬國寶、蔡邦兵、張乃功、歐陽永健、楊德芳、徐喜峰、何志強、宋海珍、汪治權、馬成、趙廷寶、蔡洪海、杜國梁、李樹安、徐江明、田曉程、陶金、王建、熊元森、鄒慶華、史晨星、孟超、萬玉輝談永邦、韓有文、楊元軍、侯雲、杜國豹、張峰生、馬成彪、馬永才、楊小平、楊海賢、韓有文、楊海東、張萬成、李廷海、韓富財、梁俊傑、李玉偉、陳生權、安萬金、祁順傑、祁偉山熊換新、盧本森、劉延平、陳小項、丁春、左奎、鄒仁斌、嚴繼平、熊勁峰、艾楊權、陳雷雷、艾海軍、熊書健、肖洪強、肖世剛、李林壽、魏國章、王全德、李雲、季增奎、張玉佳、陶國欣、高再良、陳忠、熊永合、張銀建、張曉俊、侯燕傑、張厚祿、閻宏亮、包曉虎、魏巍、蒲秉永、焦信博、冶存璽、朱斌、李田龍、張占鰲、蒲正軍、韓志清、楊曉英、王恆東、王祖順、劉盛慶、張斌、張海青、張斌、張建軍、李智明、施生壽、盧世偉、姜明偉、曹祥廷、王亮、孫青山、王海崗、楊正青、紀曉東、周敬平、楊生田、張學剛、張里南、李啟才、徐家祿、浮超、米利、閻寒、李財風、何君、惠海寧、包明相、王劍、喻傑、杜成璽
青海省地質調查院
盧青建、魯海民、程忠琳、金長城、王兵、孫海軒、張志青、桑盛毅、溫得銀、崔建華、霍志強、蘇立、孫延成
二、陝西省(7個單位114人)
陝西省國土資源廳
喻建宏、李強、朱利平、肖平新、孫長安、王雁林、高剛強、湯鵬超、郭長安、王文昭、劉伯敏、韓東方、侯曉宇、劉衛峰
陝西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
寧社教、高建軍、康金栓、滕宏泉、肖志傑、張新宇、支源、李憲、王靜、王培林、婁月紅、亢宏偉
陝西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
齊文、蒙曉記、羅乾周、王天明、李益朝、王友林、穆根胥、任娟剛、藺新望、金光、司國輝、井延泉、賀斌、王寧、侯威、耿戰輝、馮曉強、石衛剛、楊平、陳文生、陳凱、高峰、曾忠誠、秦臻、楊志軍、張凱、王天佑、王龍傑、楊曉鵬、魯洪深、唐學林、李國富、謝宏濤、邢寶珠、王占龍、范志勇、張雷
西北有色地質勘查局
李文忠、湯振宇、常喜順、鄭崔勇、魚康平、張富國、黨勘峰、高關軍、姚學軍、杜成濤、宋濤、李貴桓、於鳳鳴、穆方
陝西省核工業地質局
郭三民、左文乾、魏東、齊普榮、姜方明、張彥紅、張俊、李輝、陳希民、程德進、李宇飛、王瑞華、謝昌貴、劉濤、李建華、張江、蔡偉、竇有航、魏躍文、李建華
陝西省煤田地質局
李智學、張建、傅宏科、常光鋒、賈海平、師千勝、冉百濤、張耀、李姜勇、楊磊、楊金才、將申偉、齊進寶、張國華、年鑫
陝西電視台
鄭原、楊景茂
三、甘肅省(6個單位58人)
甘肅省國土資源廳
張力學、張國華、趙玲房、王永超、王景輝、李建偉、劉星、王蘇麗、何金花、陳春良、杜四喜
甘肅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
陳漢、馬秉虎、苟少峰、王發明、王玉貴、余艷萍、馮曉迪、程群、鄭家龍、宋啟波、金春、李小軍、楊宇明
甘肅省地質環境監測院
黎志恆、趙成、姜才文、張永軍、張川、李軍、何雲峰、樊憲明、蔣永智、胡正軍、王廣林、陳傳玉、董成憲
甘肅省地礦局第二地質礦產勘查院
龐招平、李文彥、朱建武、王洋、張弘、張玉龍、董毅、張永生、張寶鵬
甘肅省地礦局第三地質礦產勘查院
翟向華、王有權、陳偉彪、黃超、楊華奎、滕宏偉、李文東、秦慶峰、袁致富、王俊卿、李鳳儀
甘肅省地質礦產報社
劉崇貴
四、中國地質調查局(5個單位104人)
中國地質調查局機關
王學龍、劉延明、庄育勛、殷躍平、文冬光、張作辰、張開軍、李曉春、夏鵬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
侯金武、康戰、田廷山、徐萬忠、劉傳正、李鐵鋒、陳紅旗、曾青石、李媛、唐燦、邢雁鷹、李香菊、王燦峰、周萌、溫銘生、劉艷輝、連建發
中國國土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
王平、王殿琦、熊盛青、方洪賓、郭大海、楊清華、姜德仁、詹世富、鄭雄偉、張微、鍾昶、吳芳、李進來、武興、陳紅根、齊建偉、李景華、安娜、曹文玉、李友綱、陳穎、王懿哲、韓旭、孫禧勇、王建超、晉佩東、徐宏根、童立強、李小慧、張曉坤、李麗、李曼、楊蓓、邵帥、周硯文、胡桂英
西安地調中心
李文淵、張茂省、王佳運、李林、徐友寧、李建星、李瑛、王冬、張成航、高波、馮衛、張江華、喬崗、張俊、李金皋、湯科、席曉鵬、趙哲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龍長興、何長虹、侯春堂、馬寅生、張永雙、胡道功、楊農、吳樹仁、張春山、孟憲剛、譚成軒、安美建、馮梅、姚鑫、廖椿庭、王連捷、彭華、馬秀敏、雷偉志、余佳、楊健、高衛、王津、李躍輝
Ⅵ 青海未來幾天的天氣情況怎麼樣
從8月19日夜間至20日白天,青海省迎來大范圍降水天氣過程,多地發布暴雨預警信號,據最新氣象資料顯示,截至20日14時,降水仍在持續,省會西寧達到大雨量級。
預計未來三天青海省大部仍有降雨天氣,為此提醒廣大群眾,出行時應根據天氣實況增添衣物,攜帶雨具,注意雷雨大風、短時強降水等災害性天氣,農業區需利用好降水間歇期,及時處理田間工作。
強降水等級可根據不同研究業務需要對24h或12h降水強度來確定,一般可劃分為以下5個等級,其中最低級為G0,最高級為G4。
Ⅶ 青海玉樹7.1級地震,尋求准確災難情況
青海新聞網訊:15日中午12時,青海省玉樹抗震救災指揮部新聞中心舉行第二次新聞發布會,新聞中心副主任、青海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主任劉貴有向媒體通報:
「4.14」地震,截至2010年4月15日上午9點,地震共造成617人遇難,313人失蹤,9110人受傷,重傷員970人,正在醫療點接受治療的傷員有2300多人,其中,15000戶民房倒塌,有十萬災民需要轉移安置。截止到15日早晨8時,共記錄到災區餘震總數為750次,其中3級以上餘震8次,有一次6.0-6.9級地震。4.0-4.9級地震3次,3.0-3.9級地震4次。
15日早上,中國地震局現場工作隊和青海省地震局現場工作隊已分頭開展工作,緊急投入到抗震救災的行列中。
截至4月15日6時55分,青海省重大災害緊急救援隊玉樹、西寧、海西、格爾木、海東、海北、果洛、海南、格爾木支隊、青海省公安消防總隊機關、總隊醫院共投入救援官兵242名,出動救援車輛27台(其中搶險救援車11台、指揮車6台、後勤保障車5台、出發前從省軍區新購5台宿營車)。攜帶生命探測儀、液壓擴張器、金屬切割機、多功能手動破拆工具、救援三角架等5大類504件救援裝備器材及2條搜救犬,已全部到達救災現場參與地震救援。
自14日19時20分起至15日凌晨5時許,有6架運輸機從北京、廣州、昆明、濟南、成都等方向陸續抵達西寧機場。西寧機場14日共保障各類飛機起降80架次,其中抗震救災39架次,運送救災人員1942名,物資66噸,集結在西寧機場上的車輛達102輛。
4月15日凌晨5點45分,隨著雜多和囊謙兩個縣的行動電話和固定電話的撥通,玉樹機場固定電話、C網基站的運行正常,中國電信已經全面恢復了災區通信。
客運方面,截止昨晚十二點,青海省交通運輸部門協調組織客運班車發放工作,西寧至玉樹班車運行正常。同時積極做好應急運力動員准備工作,在西寧市各客運企業、旅遊客運企業落實應急儲備客運車輛209輛,在六州一地落實應急儲備客運車輛85輛,合計294輛,8820客位。三是分四批次為救災部隊調派37輛客車、1520客位;為運送醫療人員調派9輛客車、300客位。全天累計調派客運車輛46輛,運送救災、醫療人員1820人。並根據救災、醫療人員運輸情況陸續安排運輸車輛,連夜再運送800餘人。貨運方面,現已儲備應急貨車484輛,總噸位5955噸,24小時待命。目前已從西寧機場裝運救災儀器12車、從海西調運8輛車運送帳篷前往玉樹災區。
據省公安消防總隊前導幹部從地震災區前線發來的消息,今晨4時25分,甘肅消防總隊第二批增援力量中兩輛車在奔赴災區途中,由於道路條件極差,可見度低,在距離果洛州瑪多縣35公里處,發生追尾事故,一輛搶險救援車發生側翻,一輛車水箱受損。事故造成3人受傷,我們在此也提醒抗震救災過往車輛謹慎駕駛,確保行車安全。
省國土資源廳重點做好了災區特別是玉樹縣城周邊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工作,嚴防地震引發的新的塌方、泥石流等次生地質災害造成新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成立了抗震救災突擊隊,從廳直屬地質勘查和測繪單位抽調50餘名幹部職工,組成抗震救災突擊隊,目前正緊張准備物資器材,待命隨時聽從省抗震指揮部調遣。針對震區房屋倒塌,當地群眾急需食品和飲用水的實際情況,省國土資源廳已調集17輛大型運輸車,迅速在西寧采購方便麵、罐頭、酥油、炒麵、壓縮干糧和純凈水等物資,救援車隊准備最遲於16日上午出發,將救援物資送往災區。
Ⅷ 青海地震消息最新地震消息青海省玉樹縣發生7.1級地震詳細資料。
青海新聞網訊:15日中午12時,青海省玉樹抗震救災指揮部新聞中心舉行第二次新聞發布會,新聞中心副主任、青海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主任劉貴有向媒體通報:
「4.14」地震,截至2010年4月15日上午9點,地震共造成617人遇難,313人失蹤,9110人受傷,重傷員970人,正在醫療點接受治療的傷員有2300多人,其中,15000戶民房倒塌,有十萬災民需要轉移安置。截止到15日早晨8時,共記錄到災區餘震總數為750次,其中3級以上餘震8次,有一次6.0-6.9級地震。4.0-4.9級地震3次,3.0-3.9級地震4次。
15日早上,中國地震局現場工作隊和青海省地震局現場工作隊已分頭開展工作,緊急投入到抗震救災的行列中。
截至4月15日6時55分,青海省重大災害緊急救援隊玉樹、西寧、海西、格爾木、海東、海北、果洛、海南、格爾木支隊、青海省公安消防總隊機關、總隊醫院共投入救援官兵242名,出動救援車輛27台(其中搶險救援車11台、指揮車6台、後勤保障車5台、出發前從省軍區新購5台宿營車)。攜帶生命探測儀、液壓擴張器、金屬切割機、多功能手動破拆工具、救援三角架等5大類504件救援裝備器材及2條搜救犬,已全部到達救災現場參與地震救援。
自14日19時20分起至15日凌晨5時許,有6架運輸機從北京、廣州、昆明、濟南、成都等方向陸續抵達西寧機場。西寧機場14日共保障各類飛機起降80架次,其中抗震救災39架次,運送救災人員1942名,物資66噸,集結在西寧機場上的車輛達102輛。
4月15日凌晨5點45分,隨著雜多和囊謙兩個縣的行動電話和固定電話的撥通,玉樹機場固定電話、C網基站的運行正常,中國電信已經全面恢復了災區通信。
客運方面,截止昨晚十二點,青海省交通運輸部門協調組織客運班車發放工作,西寧至玉樹班車運行正常。同時積極做好應急運力動員准備工作,在西寧市各客運企業、旅遊客運企業落實應急儲備客運車輛209輛,在六州一地落實應急儲備客運車輛85輛,合計294輛,8820客位。三是分四批次為救災部隊調派37輛客車、1520客位;為運送醫療人員調派9輛客車、300客位。全天累計調派客運車輛46輛,運送救災、醫療人員1820人。並根據救災、醫療人員運輸情況陸續安排運輸車輛,連夜再運送800餘人。貨運方面,現已儲備應急貨車484輛,總噸位5955噸,24小時待命。目前已從西寧機場裝運救災儀器12車、從海西調運8輛車運送帳篷前往玉樹災區。
據省公安消防總隊前導幹部從地震災區前線發來的消息,今晨4時25分,甘肅消防總隊第二批增援力量中兩輛車在奔赴災區途中,由於道路條件極差,可見度低,在距離果洛州瑪多縣35公里處,發生追尾事故,一輛搶險救援車發生側翻,一輛車水箱受損。事故造成3人受傷,我們在此也提醒抗震救災過往車輛謹慎駕駛,確保行車安全。
省國土資源廳重點做好了災區特別是玉樹縣城周邊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工作,嚴防地震引發的新的塌方、泥石流等次生地質災害造成新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成立了抗震救災突擊隊,從廳直屬地質勘查和測繪單位抽調50餘名幹部職工,組成抗震救災突擊隊,目前正緊張准備物資器材,待命隨時聽從省抗震指揮部調遣。針對震區房屋倒塌,當地群眾急需食品和飲用水的實際情況,省國土資源廳已調集17輛大型運輸車,迅速在西寧采購方便麵、罐頭、酥油、炒麵、壓縮干糧和純凈水等物資,救援車隊准備最遲於16日上午出發,將救援物資送往災區。 看看吧!那些人真可憐
Ⅸ 高鐵青海地質災害塌方,現在從西寧到蘭州,要換線路,需不需要下車,不行換車啊,有去過的親人嗎
動車停運
換普通火車走